动物实验中心(共12篇)
动物实验中心 篇1
0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实验动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实验动物科学已经成为现代生命科学技术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很多领域的科学研究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安全试验、效果试验、标准试验和科学研究等重要角色。一些课题的确定,研究成果的评定,必需在高质量合格实验动物尺度下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成果鉴定、科技论文发表也需要实验动物的结论佐证。因此,实验动物是促进或制约生命医学科学等多领域、多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和条件,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科研单位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实验动物科学滞后于国际水平,我省情况更不容乐观,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需要全方位加强管理、加大投入,促进实验动物学科快速发展,为我省生物、医药、卫生、食品、畜牧以及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 强化实验动物法制化管理
为配合国家科技部颁发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的实施,1996年成立了江西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省科技厅、卫生厅、医药管理局联合发文颁发了《江西省实验动物管理暂行办法》,使我省实验动物工作步入法制化管理轨道。2003年、2009年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进行了换届改选。为贯彻国家《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制定了《江西省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实施细则》、《江西省实验动物许可证审批程序》、《实验动物许可证(生产、使用、饲料)验收细则》等文件,为促进我省实验动物科技管理规范化、法制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了落实《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又下发了“关于在科研管理工作中贯彻《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强调凡申报科研课题和鉴定科研成果,应当把应用合格实验动物作为基本条件;凡申报科技计划涉及实验动物或实验动物实验的科研课题立项,除符合主管部门规定的立项条件之外,必须同时出具“实验动物许可证”和课题参加人员所持的“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科技工作者岗位资格证书”。科研课题的内容应与许可证的许可范围一致。凡涉及实验动物或实验动物实验的已立项科研课题,主管部门在进行课题中期检查或验收、鉴定时,严格考察是否来自于“许可证”单位等措施。通过一系列措施不断深化管理内涵,促进实验动物质量的提升和使用水平的提高,为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政策依据。
2 构建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
2.1 实验动物质量检测平台建设
1997年12月国家科委、国家技术监督局联合颁布《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使我国的实验动物质量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2001年8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实验动物质量国家修订标准,即目前执行的标准。2001年12月国家科技部、卫生部、教育部、农业部、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医药管理局、解放军总后卫生部联合颁发国家《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对实验动物质量管理更加全面深入,质量监督检测显得尤为重要。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是实行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的重要技术支撑。根据我省情况,选定省职防所(江西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建立江西省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站。省科技厅拨款50万元,严格按国家科技部司《省级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机构技术审查准则》、《省级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机构技术审查细则》文件要求,于2004年8月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评审,取得了实验动物质量检测认可资质,圆满地完成了建站任务,使我省实验动物工作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2 实验动物生产基地平台建设
为了落实国家实验动物质量标准要求,2005年通过招标的形式,在江西中医学院建立了全省第一个清洁级大小鼠生产基地。2006年在赣州市科技局、赣州市畜牧良种研究所等单位的支持下,在赣州市畜牧良种研究所建立了实验兔生产基地,从建设、引种,配种、繁殖、检测等各项工作的完成,于2007年12月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取得了生产许可证。同年还在江西农业大学建立了省实验动物饲料生产基地,从而解决清洁级大小鼠、实验兔、饲料来源问题,为实行许可证制度创造了有利条件。
2.3 动物实验服务平台建设
生物学研究、药物生产、药效实验、安全评价都离不开实验动物,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食品、保健品的安全评价也需要通过动物实验来佐证。如果实验动物质量不合格,实验条件不符合要求,将会带来不可设想的后果。为进一步推进全省科技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加强我省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实施资源共享,使有实验动物条件的单位可以做动物实验,没有条件做动物实验的科技人员也能做动物实验,省科技厅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决定依托省职业防所、省药物研究所、省食品药品检验所、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4个单位组建江西省动物实验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实验动物实验室对外开放、资源共享,为我省及周边省市及地区生命科学、生物医药、化妆品、保健食品等相关研究及产业技术开发提供配套的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技术服务,对提升我省的相关行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2.4 开展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资格培训平台建设
实验动物科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科技工作,需要既懂得实验动物生态学、遗传学、微生物学、营养学、动物行为学、实验动物医学和免疫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又要具有一定科学素质和管理经验的专门工作人员。我们依靠学会人才优势,由学会负责建立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资格培训平台。
按照国家《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等文件的要求,对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各类人员,应当逐步实行资格认可制度。为推动江西的实验动物学科发展,普及实验动物知识,提高我省实验动物科技工作整体水平,实施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建立实验动科技工作者资格培训基地,让实验动物从业人员接受专业培训。建立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资格培训平台,添置建立必要条件和设备,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开展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资格培训工作。
为了我省人才建设、科技创新以及学科发展等方面的需要,搭建实验动物“岗位资格”培训工作平台;“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专业教育培训”平台,开展实验动物技术培训工作,使科技人员既了解掌握实验动物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的政策法规外,还掌握了实验动物应用技术,为实验动物从业上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培训切磋学术问题,交流实验动物学前沿的最新进展、最新技术,促进学科知识流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传播先进的科学知识,促进学科发展,培养实验动物科技创新人才创造条件,我们已举办培训班34期,培训人员2835人次。
2.5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咨询服务平台建设
我省是中医药发展重要省份,如果实验动物不合格,实验条件不符合要求,将会带来不可设想的后果。我省经济滞后,更需要实验动物科技咨询服务平台为江西的科技服务,为避免浪费,建立江西省实验动物科技咨询服务平台是完全有必要的。加之省实验动物学会已成立二十余年,有一支多年从事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科技队伍,他们为江西的实验动物科技工作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把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咨询服务平台建设交给了学会。学会从实验动物设施建设、设计咨询、软件审查、验收、实验动物科技规划、管理文件的起草,医药企业、科研院所动物实验室设计等进行咨询。总之,学会为江西实验动物学科发展倾注了许多心血,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建立江西省实验动物科技咨询服务平台是完全可行的、有必要、有成效的。学会协助政府已完成了23个实验动物设施的图纸审查和设施验收工作,为省科技厅发放许可证提供了决策参考。省科技厅已发放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5个,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25个。
总之,几年来我省实验动物科技工作的平台从无到有,现在已基本搭建完成,从而为江西实验动物科技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3 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实行年检制
自2004年起,我们每年对取得了实验动物许可证的单位都进行了年检,并以文件的形式下达年检方案与检查要求。通过自查、资料审查和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各单位实验动物管理机构工作情况,从管理制度、规程执行到各种记录了解是否真实、完整、规范;通过环境设施检测了解实验动物设施、设备运行情况;实验动物、饲料、垫料、笼器具等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或相关要求,生产单位是否超出许可范围生产、供应实验动物,使用单位是否按规定使用合格实验动物、饲料等。委托省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站对环境设施、实验动物质量进行检测;审查从业人员是否接受过资格培训,体检情况如何,从而建立年考核档案,对好的方面加以肯定,对不足方面提出整改意见。通过年检的单位并以厅文件公示,方可继续从事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工作。通过年检表明实行许可证制度后较实行许可证制度前,单位领导对实验动物工作更加重视,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大多数单位都能认真贯彻执行实验动物法规和国家标准,主动改善实验动物设施条件,实验动物设施运行情况良好;从业人员在岗学习、体检得到落实;大多数单位对年检中存在的问题能进行认真整改和落实。当然还存在一些问题:管理制度、操作规程不够完善,记录不规范,有的记录缺乏真实性;个别单位流于形式,未能很好履行管理、监督、检查职责;设施维护管理、指标控制不到位,温湿度大,压力梯度偏低,达不到国标要求等等。这些问题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值得注意的是没有取得实验动物许可证的单位我们应当如何加强管理,值得深思、解决。
经过这几年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实践,我们深深感到实行实验动物许可证,加强实验动物生产与使用的管理,推动了实验动物法制化进程,提高了实验动物对科技支撑的能力。我们也深刻体会到:实验动物许可证是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的一项行政许可,在实施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还要注意与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规定相一致。因为实行实验动物许可证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探索,不断解决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更科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促进实验动物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从而推动我省实验动物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为江西的科技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科委第2号令《实验动物管理条例》[S].
[2]国家科委,国家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S].
[3]科技部、卫生部、教育部、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发布《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S].
[4]江西省科技厅《江西省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实施细则》[S].
动物实验中心 篇2
实验动物中心在教务处的正确领导下,继续加强业务建设,努力实现实验动物管理工作新突破,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严格执行实验动物生产供应计划,按质保量完成教学用实验动物及生物材料的生产供应任务。
二、认真落实实验动物饲养操作规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切实做到有章必依,违章必究。进一步加强实验动物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三、以“啮齿目动物繁育为中心,控制家兔传染病为重点”,继续抓好动物种群管理和保种、育种工作,充分利用良种资源,确保啮齿目动物自给自足。
四、加强实验动物生产安全管理,积极预防和控制实验动物传染病,强化防疫措施,科学制定防疫计划。
五、做好实验动物设施、设备的维护与管理。
六、积极开展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
七、抓好动物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动物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八、完成上级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
实验动物中心
让实验动物摆脱厄运 篇3
尽管人们在各种法律、政策和日常科学活动中对3R理论的贯彻使近40多年来动物应用有所减少,但每年仍有7500万到1亿左右的脊椎动物在实验中被使用,其中1100万在欧洲。这些动物中有70%都用做研制新药、疫苗试验和癌症研究,剩下的30%用于基础研究和教学。
美国《科学》周刊主编唐·肯尼迪指出,“科学的进步有赖于实验”,而在生命科学中,“就意味着在实验中使用动物”。然而,在当今这个生物医学研究飞速发展的新科技时代,动物实验还是必不可少的吗?是否存在替代方法?都有哪些方法?是否可行?全世界许多科学家正致力于寻找这些替代方法从而使豚鼠不再是各个研究中心的实验品。
任何一种替代方法想要变得符合要求并能运用在实验室里,首先必须验证其优点和可行性。欧洲替代法验证中心就承担着这样的任务。但是由于验证过程十分缓慢且代价昂贵,从1997年至今,只有16种方法通过了验证。其中的6种方法是在2006年通过的,都是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对抗肿瘤药物毒性以及一些药品副作用进行检测的临床前研究方法。其中最先通过验证的是预测嗜中性白血球减少症的实验方法,采集一组粒细胞——巨噬细胞进行分析实验就可以预测出这种因进行抗肿瘤化疗而导致的白血球急剧减少的疾病。这种方法代替了以往用狗等动物做实验的老办法。另外几种方法都是利用体外胚胎进行药物毒性实验,这些方法可以使欧洲每年避免使用20万只兔子进行相关实验。
就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一种药物若要能进入人体细胞并发挥作用,就必须与细胞膜上的受体基因相吻合。
1994年,安赫洛·韦达尼和他的科研小组研发出了一种计算机模型,能够在药物分子到达人体细胞之前预测其效果。目前韦达尼成立了一个公司,专门从事用于药理和毒性分析的计算机模型的研发。公司的一些软件产品已经面市,可以用于设计药物分子。公司正在完善中的网上实验室可供科学家在药物投产前检测该药物分子是否会产生毒性。
细胞培育是目前运用最为成功的动物实验替代方法。比如肝细胞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生物反应堆。它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检测药理和毒性反应。如果将肝细胞与肝脏巨噬细胞结合培育,就会得到肝炎病毒的标本。细胞培育还被广泛用于检测癌症诱变因素和致癌因素等癌症研究中,使诊断更精确,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2004年,欧洲替代法验证中心验证通过了一个体外实验方案,利用老鼠的胚胎成纤维细胞来确定化合物的潜在致癌因素,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化疗方法。癌细胞转移的各个阶段同样也可以通过体外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
干细胞几乎能够生成各种组织,因此在动物实验替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科学家不断破解各种化学信息从而指导干细胞生成具体的组织或器官,利用生物进行实验的需求有望减少。此外,欧洲替代法验证中心还验证通过了体外胚胎毒性实验。
除了计算机模型和细胞培育外,科学家还发明了用于生物医药分析的人造生物膜,以确定某种药物是否有能力打破人体天生的保护机制,直达靶细胞。抗体生成方式的变化对减少动物实验数量起到了重要作用。抗体在生物医学研究、疾病的治疗以及毒品检测等方面都是极其重要的工具。老鼠曾经被用来生成科学家在20多年前发现的单克隆抗体,而现在利用体外实验体系可以生成各种类型的抗体。已有19种抗体通过验证并被投放市场,其中最著名的是用于治疗乳腺癌的赫塞汀。还有其他150种抗体正处在不同的研究阶段。
实验动物SPF实验室改革初探 篇4
1 实验动物中心概况
贵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是获得国家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的单位。建筑面积为7 000 m2, 是我省最大的实验动物基地, 每年生产供应各种动物5万余只, 有SPF级wistar大鼠、SD大鼠、KM小鼠, 清洁级wistar大鼠、SD大鼠、KM小鼠, 普通级豚鼠、家兔等, 生产许可证号:SCXK (黔) 2012—0001。拥有普通动物实验室2 000 m2, SPF级动物实验室4 000 m2, 其中包括IVC实验室1 000 m2, 使用许可证号:SYXK (黔) 2012—0001;2015年新建了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实验室, 大动物解剖实验室, 斑马鱼饲育室等, 为我校教学、科研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平台, 同时还为贵州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和药业生产公司提供服务。
SPF级动物实验室运行参数[1]:温度:22~28℃;日温差:≤4℃;相对湿度:50%~70%;气流速度:≤0.2 m/s;换气次数:15~20次/h;压强梯度:20~60 Pa;菌落数:≤3个/皿;氨浓度:≤14 mg m3;空气洁净度:7级;噪声:≤50 d B;明暗交替时间:12/12 h。
2 SPF动物实验室管理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1 实验人员普遍认识不够[2,3]
我校从升级为医科大学以来, 科研项目越来越多, 尤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逐年递增, 造成动物需求量扩大, 特别是SPF等级实验动物需求增加;进入动物实验室的人员也逐年增加, 主要有学校及附属医院的教师、导师、实验技术人员以及研究生等, 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占绝大多数。学校对研究生没有全面开设《实验动物学》这门课程, 而对本科生开设的《趣味实验动物学》和《实验动物伦理与法规》只是作为选修课, 课时数也不多, 学生无法全面系统地了解实验动物及其相关知识, 因而不能严格执行实验动物操作规程和动物实验操作规程的要求, 导致动物实验结果不精确甚至实验不准确。
2.2 实验人员的流动性以及实验时间不确定
实验人员的流动性较大, 通常是这一组实验结束, 下一组人员马上进来, 甚至有的课题组人员较多, 同一实验今天是导师 (或带队老师) 做实验, 明天是另外的人员轮流做实验。此外, 教师白天有教学任务或临床工作, 学生有理论学习或临床实习, 导致实验时间不确定, 经常是晚上或周末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 使得监督和管理无法彻底到位。
2.3 宣传不足
近年来, 实验动物中心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 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 SPF等级实验室建设得到扩大, 实验动物质量也得到保证。但由于宣传不足, 外单位很多研究人员不了解本地动物中心的实验动物情况及动物实验室条件等, 还是舍近求远, 宁愿多花经费从外地购买实验动物, 或者直接将动物实验寄托外单位完成。
3 SPF实验室管理对策
3.1 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4,5]
根据国家《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等法规, 结合我校自身实际情况, 制定了《SPF动物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人员管理制度》、《人员进出屏障系统操作规程》、《物品进出屏障系统操作规程》、《动物进出屏障系统操作规程》、《SPF级大、小鼠实验室饲养管理操作规程》等。通过制定管理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 明确该做什么, 该怎么做, 使工作人员和实验人员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3.2 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
明确岗位职责, 规范动物实验室的管理, 落实到位, 责任到人。必须根据各自的岗位职责要求, 熟练掌握本岗位工作的操作技能, 还要了解实验动物基本知识。积极参加实验动物相关的培训班, 参加国内外的实验动物学术交流会, 选派人员到相关单位学习培训, 邀请业内专家到本单位指导工作, 加强合作和经验交流。
3.3 加强对动物实验室使用者的管理
3.3.1持证进入, 严格培训。由于大部分实验人员对屏障系统认识不足, 对于进入屏障系统的人员必须持有《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资格证》, 并且在实验前由本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严格培训, 了解屏障设施的特点和要求, 屏障环境内实验动物饲养管理方法, 熟悉人员、物品、动物进出屏障系统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3.3.2签订协议, 明确责任。实验人员需提交《实验动物伦理审查表》, 签订《实验室使用协议》, 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并由课题负责人 (或导师) 签字, 使课题负责人 (或导师) 起到监督管理作用。
3.3.3远程监控, 隐性约束。为了有效规范实验人员操作, 在屏障系统内每个实验室都安装了监控系统, 工作人员可以实时看到实验人员的操作情况, 对实验人员可起到实时监督和约束作用。
3.3.4持卡进入, 进出登记。为了有效控制人员进入屏障系统, 我们在屏障外和屏障系统之间安装了电子磁卡门, 只有持卡人员才能进入做实验。每次进、出屏障系统必须进行有效登记, 以备核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GB 14925-2010/XG1.2011[S].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 2011.
[2]王志昇, 陈健茂, 李红兵, 等.中国西部实验动物管理与学术研讨会:我校屏障环境开放性动物实验室管理初探[R].2013:266-269.
[3]徐绍业, 邵晓么.高校屏障系统动物实验室的开放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28 (4) :156-158.
[4]李红宇, 侯春莲, 陈穗君, 等.屏障环境动物实验室管理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30 (8) :373-375.
动物实验中心 篇5
强磁场中心实验动物房 目的:
规范屏障系统动物实验室内实验动物死亡和伤病实验动物的处理程序,保证动物实验结果有效、准确。2 操作方法:
2.1实验动物死亡处理:
2.1.1发现动物死亡后,立即取出并报告实验研究项目负责人或联系人;
2.1.2由实验技术人员或实验项目负责人对死亡动物进行鉴定;对非实验原因或不明原因的死亡动物,应迅速组织力量确认死亡原因。
2.1.3动物尸体装入一次性使用的塑料袋中,带到指定存放处,根据研究人员的指示存放冰箱,等待剖检或低温冷藏处理;
2.1.4如怀疑或确认是由微生物污染引起死亡的,销毁该实验室中所有的实验动
物,并进行彻底的净化。2.2伤病实验动物的处理:
2.2.1对互相咬伤,抓伤或给笼具夹伤的动物,轻微的给予治疗,严重的给予安
动物实验是必需的吗?等 篇6
医科大学要进行一定的动物实验教学,只有这样医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一些理论与实际技能。如果医学生在学校里不进行一些动物手术(如施行狗的胃部分切除或其他类似手术),他就无法掌握这些普通手术的操作步骤,也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实际上,动物实验并不仅仅存在于医学院校,许多生物实验室和制药公司都需要进行动物实验。保守地估计,在未来的10年里,将有数以百万计的动物会因为各种动物试验而被宰杀。对于这个数字,有的人觉得太血腥了,但有的人则认为,如果不做动物试验,我们又通过什么方法来观察新药的疗效或者判断新的治疗手段是否有效呢宁
对于动物试验这个敏感的话题,各种各样的争论已经存在了几十年。
现在已经有迹象表明: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会用其他方法来进行药物试验。科学家正在进行用细胞培养进行药物试验的研究,如果成功的话,每年将从实验室里拯救数以百万计的动物,尤其是家兔。这一研究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一致好评。有人甚至认为,这将开创动物试验的一个新纪元。
不过就目前而言,用细胞培养进行药物试验的方法还不能完全替代用活动物进行研究。因为有很多动物试验已经非常成熟和有效,而新的方法则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全取而代之。
举例来说,要研究一种药物是否有毒性,就要做毒性试验,一般情况下至少需要用25只活动物,按从小到大的剂量给予药物,直到有一半(13只)的动物因为中毒而死亡,这个剂量就被称为50%致死量,是药物研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参数,为了保证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用活动物做药物毒性试验是一种经典方法。由此看来,有些动物试验是必不可少的。
问:什么是转基因食品?它对人体有害吗?
所谓转基因食品,就是利用基因工程手段,人为地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些生物中去,通过改造后者的遗传物质,使其在营养品质、产量和抗病虫等方面向人类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粮食单位产量,减少农作物中潜在的病菌,并为人们提供更有营养价值的食品,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新技术。
现在市场上转基因食品越来越多,人们开始担心,那些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后生产出来的食品会不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针对目前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种种看法,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发布了题为《现代食品生物技术、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报告。报告指出,多项针对转基因食品上市前的评估都显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会有任何不利的影响,相反的结论是可能有益于人类健康和地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还指出,转基因技术可以使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民就不必扩大耕地面积来提高粮食的总产量,退耕还林就变得切实可行,环境会因此变得更好。因此,转基因技术能够为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不过,世界卫生组织也发出警告说,已经上市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并不等于今后所有的转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用于生产转基因食品的某些基因以前未曾在食物链中出现过,因此这些新的基因会与作物中已经存在的基因相互作用,出现不可预知的情况,需要对其进行长期监控,以便及早发现任何对人类不利的影响。此外,为了防止出现这种危险,建议在此类转基因作物培植和进入市场之前,应该经常评估其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
问:看了《学习和记忆》一文后,知道有一些方法可以加强人的记忆力。我还想知道,有没有其他“长记性”的方法。
专家认为,除用联想或形象记忆等方法来增加记忆力外,尽量动用感官器官参与记忆活动也是非常有用的,如果动用感官器官越多,记忆也就越深刻,比如学英语时大声朗读的效果就大大优于默读,再比如在令你感到非常温馨的气氛中学习也可以增强你的记忆力。
最近我国科研人员在昆虫身上进行的一项试验证实,当果蝇同时调动嗅觉和视觉时,它就会“长记性”,也更善于学习。
试验中,科研人员设计了精巧的T型迷宫,并安装了气味调控系统。研究人员以图形和气体为“教具”设计了课程,然后将成百上千只果蝇分为三组:一组果蝇只看图形,第二组果蝇只闻气味,第三组果蝇既看图形又闻气味。接下来,研究人员对三组果蝇进行迷宫训练,如不好好学习便给予一定的惩罚。试验结果是。边看边闻的果蝇,比光闻不看或光看不闻的果蝇其记忆要牢固得多。
这是为什么?科学家认为,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动物或昆虫的视、听、嗅、味、触觉等感觉通道,它们常常是相互合作的,大脑对不同感官器官接收来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然后进行记忆储存。运用多个不同感官器官参与记忆肯定比只用一个感官器官要强。这也是大声朗读英语要比默读记得更牢的缘故。
问:有人说,“午后打个盹儿有利于学习和工作",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
有道理。科学家已经找到了证据。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打盹可以使我们本已疲惫的大脑从信息超负荷状态中解脱出来,增强其运作的动力和效率,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起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没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受试者被要求坐在显示有许多彩色箭头的电脑屏幕前,屏幕上的箭头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受试者惟一要完成的工作就是逐一读出每个箭头的方向。测评标准很简单:方向正确,得分;方向错误,扣分。刚开始时受试者们做得又快又准。但随着测试的继续,他们的判断力越来越差,得分也越来越低。可是如果此时允许受试者小睡半小时的话,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他们的成绩又会和刚开始一样棒。是什么原因让本已滑入低谷的状态又回升到高峰?
科学家是这样解释的:当你重复干某一单调的工作时,大脑中神经细胞所组成的特定路线会慢慢疲倦,导致你的工作效率降低;当这些神经细胞倦怠到一定程度后。大脑将拒绝接受任何新的信息,转而要求将这些已接受信息作一个整理、取舍和归类——这一过程只能在睡眠的状态下进行。半小时的打盹提供了我们所需要的睡眠,为大脑进一步接受新的信息做好了准备。
科学家还进行了一项“演奏”音符的实验。受试者们(未受过乐器训练)被要求“演奏”一系列音符,如“135677……”。他们在钢琴前不停地练习着,然而经过1 2个小时,其敲击键盘的速度和准确度并没有显著的提高。但是经过一个晚上充足的睡眠后,他们的“演奏”水平上升了20%!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学习动力的功臣便是睡眠。科学家认为,睡眠对脑力劳动者很重要,如果人们习惯早起的话,睡眠就会被缩减,工作效率自然有所下降。
科学家还解释了“为什么婴儿整天除了吃就是睡”的原因。那是因为他们总在学习新技能,吸收新信息(如语言),从而使大脑需要更多的睡眠。他们往往为了第二天的学习而呼呼大睡,直到大脑处于接受新知识的最佳状态。
实验动物福利教学初探 篇7
关键词:实验动物福利,3R理念,教学改革
在医学院校中开展实验动物福利教育,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动物伦理观,强化善待与尊重生命的意识,理性对待与开展动物实验,进而树立健全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是很有必要的[1]。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关心与研究下,时至今日,实验动物福利(Lab animal welfare)因为有了3R(实验动物减少,替代,优化实验方案与操作规程)而不再空洞[2];同样,有关实验动物生存权以及人类该对实验动物持怎样的态度等伦理学问题也有了更多趋向一致的答案[3,4]。因此,全面、系统地开展实验动物福利教育不仅有必要,而且已经具备了可行性。许多医学院校在开展实验动物福利教育方面作了积极而有效的探讨[5,6,7],在此基础上,本教研室结合自身客观条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力求将实验动物福利与传统的教学内容、方式有机结合,同时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从而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实验动物伦理观,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1 夯实理论教学内容,突出“3R”理念
将动物福利与3R作为一个独立的章节讲授。从2007年-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本教研室将动物福利与3R单独列为一章,利用2-3学时专门讲授。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动物福利的起源、宗旨、指导原则(伦理学基础),3R的起源、内涵、研究现状与趋势(方法学)”两小节,循序渐进,并以3R为重点。在教案中同时还补充大量最新的研究成果或经典的案例以促进学生对3R的理解:如通过“乙肝转基因小鼠代替猕猴进行乙肝疫苗效价”,“鲎试剂替代家兔检查热源”等经典案例来讲授“Replace”的内涵与科学性,通过“遥测技术测定大鼠生理生化指标”,“小鼠狂犬病疫苗效价实验中仁慈终点的确立”等案例论证Refine的内涵与科学性等等[8]。
在各个章节的教学中融入福利与3R理念。整个实验动物科学体系都贯穿了动物福利的指导原则,只是目前大部分教材没有从动物福利的角度来描述,需要教师适时阐明:实验动物遗传控制的目标是获得遗传背景明确的实验动物,本质上就是要获得高质量的实验动物,尤其是近交系,一致性、重复性好,用少量动物就能得到精确的结果,这是遵循“减少”原则的。微生物学控制是要把各类病原微生物可能造成的危害降至最低程度,确保科研结果免受其它因素干扰,充分体现了实验动物福利与追究科研结果准确性的相互依存关系。讲授环境控制与营养控制时,完全从福利角度出发[9],融入“环境丰富度”概念,明确实施控制就是要给动物提供舒适的环境和恰当的营养,确保动物生理以及心理健康,避免悲观或处于应急状态,同时这与获得准确实验结果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讲授“动物实验方案设计”时,先强调选题创新的重要性,以避免重复实验,然后讲解如何选择恰当的统计学方法才能符合既节省动物数量又达到统计学要求[10],最后拓展讲解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在审核课题中的作用与地位。讲到基因工程动物、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等章节时,在充分阐明各种模型制备原则、方法、应用的基础上,应指明:运用先进技术的目标不仅是为了提高模型的重复性,准确性,易操作性,而且还是为了探寻复制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新途径,尽量以常用的小鼠、大鼠“替代”非人灵长类等高等动物。
2 改革实验教学
以动物福利与3R为指导原则,规范基础实验教学项目。基础实验教学项目以验证常用实验动物生物学特征以及传授基本实验技术为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并非需要以消耗数量庞大的动物为代价。笔者单位的措施有:①根据教学计划统筹规划动物使用数量,尽可能地选择生产部门或教学、实验后淘汰的动物;②以使用大、小鼠为主。因小鼠、大鼠是使用最多的实验动物,而家兔、豚鼠等其它实验动物只开设保定、备皮、性别鉴定、耳缘静脉注射(兔)、麻醉等最基本或重要的实验项目,删除安乐死与解剖等环节,保证实验后动物能存活并继续用于教学科研。解剖等验证性实验部分用动物尸体或标本替代。小鼠、大鼠的安乐死、解剖等环节也不安排在基础实验课,而是要等到以后的综合性实验课中进行,尽量减少动物的使用量与不必要的死亡。对于开设了《实验外科学》的班级,删除家犬实验课。③规范实验操作技术。从动物抓取、保定、麻醉到注射方式、安乐死到解剖、尸体处理都制定严格的动物福利、伦理的标准化操作规程(SOP)。④规范动物实验室管理规程,督促带教老师以身作则并认真指导学生操作,将导致动物处于应激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要求学生操作时严格按照规程进行。
合理对待与处理处于实验中、后的动物。 自主综合性实验和第二课堂涉及到动物饲养和最终动物如何处理的问题。笔者单位要求学生每日进入实验室,除了采集相应指标外,还要仔细观察、记录动物的活跃程度,饮食状况;术后动物增设特护室,由学生轮流护理;严格按照相关规程处理动物尸体[11]。以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强化学生关爱实验动物的理念。
增设3R实验。直接以3R为研究目标的实验往往因经费、设备等因素的限制而难于开展,尤其是“替代”实验。笔者单位依托与新药评价中心以及药理学教研室联合教学模式,在全军院校范围内率先开设了“遥测技术测定SHR大鼠正常生活条件下生理指标的测定”(优化)、“鳌试剂替代热源实验”(替代)以及“LD50估算法”(减少)实验课,操作简易,但意义深远:直观表达了“3R”研究的可行性与科学性,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3 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利用网络课堂示教,注重预习环节。本教研室实验课的预习,实验示教以在网络课堂上完成为主,示教视频源自本教研室自制的 “动物实验操作技术”光盘。每次实验课前,要求学生登陆网络课堂,根据实验要求认真观看示教视频。教员只要在实验课上演示个别难点,尽可能将课堂示教的次数降至最低。同时,上课时,只有能够准确描述出实验操作要领的学生才能担任每个实验小组的组长。事实证明,动手前认真预习的学生操作的准确性、规范性明显提高,而操作的准确、规范程度直接影响到实验动物福利。
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贯彻动物福利原则。作为大学动物实验公共服务教学平台,本教研室将大学各科室在本单位开展的动物实验项目都集中起来,归类管理,转化为实验教学资源:一方面完善教室与各动物饲养、实验室网络系统,做到影像、声音互通,结合教学进展和专业特点,有选择性的将动物饲养室、实验室专业人员操作过程同步传输到教室大屏幕,作为网络课堂中示教的补充部分。另一方面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学员现场观摩实验操作过程,或在教员指导下直接参与实验操作;自主综合性实验和第二课堂活动也都以教研室在研课题为案例,分设多个小课题,由学员在教员指导下完成。以上措施的实施,实现了科研用动物转化为教学动物[12],不但没有减少学员的学习机会,降低学习效率,而且还大大减轻了实验课和第二课堂使用动物的压力。
开展实验动物福利讲座,广泛进行科普宣传[13]。不定期邀请国内外从事动物福利与3R研究的专家,以学术讲座的形式激发学员树立关爱动物,规范实验的理念。并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员成立实验动物福利保护协会,组织成员制作和发放关于实验动物福利保护知识的宣传资料,广泛宣传实验动物福利理念,举行实验动物无名英雄墓碑献花仪式等。
4 讨论
动物实验中心 篇8
(一) 动物福利的起源及发展
“动物福利”在中国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而在世界其它国家, 动物福利保护却是一个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法律实践。目前世界上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了较为完备的动物福利法, 国际贸易中, 动物福利对农业贸易的影响已见端倪, 但我国却并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动物福利法。现有的保护动物的法条多为原则性的规定, 缺乏可操作性, 其价值取向也与世界其它国家此类法律相去甚远。
1、动物福利的概念
“福利”一词被用来形容人的状态和人以外的动物的状态, “动物福利”泛指动物应该享有免收虐待和享有适当生活标准的福利。剑桥大学的布鲁姆教授认为, 福利必需指每个动物 (包括人在内) 个体本身的特征, 而不是人们给予的外界的东西。福利必须是可以客观评估测量的。动物福利并不是一味的强调动物的利益而禁止人使用动物。而是要求人们在动物的繁殖、饲养、运输、表演、实验、展示、陪伴、工作、治疗和屠宰的时候, 要尽可能地减少其痛苦、伤害和忧伤, 不为其带来没有必要的痛苦。
国际上, 动物福利被定义为五种自由, 即免受饥渴和营养不良的自由;免收环境带来的不舒适的自由;免收痛苦、伤害和疾病的自由;正常表达天性的自由;不受恐惧和忧虑紧张的自由。这五项自由被认为是动物福利立法的最基本原则和标准。实验动物福利是动物福利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相关立法最早的领域。
2、国外实验动物福利立法状况
动物福利法律是一个相对庞杂的体系, 包括伴侣动物、经济动物、实验动物等。其中, 实验动物福利在我国起步最早, 因此本文以实验动物福利立法作为出发点。
最早有关动物实验的法规出自英国。1822年, 英国通过了第一部禁止虐待动物的《马丁法》 (Martin Act) , 但当时不包括犬、猫、和鸟类。
1831年, 英国生理学家Marshall Hall就建议对动物实验加以规范。他曾提出, 如果靠观察可获得所必需的资料, 则不需要进行动物实验;如果没有明确的限定和预期结果, 则不需要进行动物实验;科学家应对前人和同代人的工作有充分的了解, 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实验;良好的实验应该使动物受到最少的痛苦 (可改用较低等的、反映迟钝的动物) ;任何实验均需在能提供明确结果的环境下进行, 以避免或减少重复实验。
1876年, 英国通过了《禁止虐待动物法》。该法案初步制定了颁发许可证和执照等具体事宜。它延续有效运用到1986年。1926年, 伦敦大学福利学会成立, 并在1938年改为大学动物福利联合会。1947年该会出版第一版《实验动物饲养管理手册》。1986年英国通过了《科学实验动物法》。
在美国, 1963年卫生署出版《实验动物管理及使用指南》。1966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动物福利法》, 并指定由农业部动植物检疫局负责监督检察。这个法令涉及的动物有犬、猫、非人灵长类、豚鼠、仓鼠和兔。1992年美国地方初审法院命令美国农业部应把鸟类和小鼠、大鼠包括在动物福利法内。
实验动物的福利问题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得到重视, 各国先后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甚至有些国际组织还签订了国际公约。
目前, 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当完善的涉外贸易实验动物福利保护法律制度体系, 如美国1966年颁布了《动物福利法》和《实验动物福利法》, 在1999年修订并完善了《动物和动物产品法》, 在1985年修订时国会通过了《提高实验动物福利标准法》修订案。欧洲议会1986年制定了《保护用于试验和其他科学目的的脊椎动物的决定》;英国1986年通过了《科学实验动物法》, 1999年制定了《饲养和买卖狗的法律》;北澳大利亚2000年3月通过了《动物福利保护法》。
3、中国实验动物福利立法状况
目前, 我国对于动物的保护范围过于狭窄, 仅限于保护野生动物。对于非野生动物, 如实验动物、伴侣动物、工作动物、娱乐动物、表演动物、展览动物、竞技动物都没有相关法律进行保护。
现行的实验动物保护法律很少, 保护的范围也很狭窄。十几年前制定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中关于动物福利的具体内容几乎为零, 只是将爱护动物、不虐待动物的最基本条款列入其中。修改后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中新增“福利”一章, 这是我国首次将“动物福利”列入法律条文。
增加的动物福利条款中包括了:从事实验的工作人员必须爱护动物, 禁止伤害、虐待动物;在符合科学原则的情况下, 开展动物替代方法研究;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情况下, 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给动物造成不必要的不安、痛苦和伤害;实验结束后采取最少痛苦的方法处置动物。
2006年, 科技部下发了《关于善待动物的指导性意见》, 其中对饲养、运输、以及应用过程中对动物福利的保护有较为详细的规定。但由于只是政府部门的指导性意见, 强制性较弱。但已成为各地方相关立法的参照。
二、中国动物福利立法意见
目前我国关于动物福利的立法主要集中在部门规章层次, 且规定缺乏强制性。我们建议可现在地方层面建立地方性法规。
(一) 立法目的
我国目前有关动物福利立法中, 无论是行政法规、部门规章, 还是地方性法律文件, 都开门见山地阐述了各自的目的。比如1997年《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第1条规定的目的为:加强全国实验动物质量管理, 建立和完善全国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体系。2004年的《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规定的目的为:加强实验动物的管理工作, 保证实验动物和实验动物的质量, 适应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欧盟《用于实验和其他科学目的的脊椎动物保护欧洲公约》在其导演中阐述了如下目的:……承认人类有尊敬所有动物的道德义务和有把动物的感受痛苦能力……渴望通过一般的规定, 以保护那些在实验中遭受疼痛、痛苦、忧伤或者持续伤害的动物, 而且在疼痛、痛苦、忧伤或者持续伤害不可避免时, 使之最小化。美国的《动物福利法案中》也有类似的表述:能消除公众对于实验动物的担忧的措施对保障实验的进行是至关重要的。与欧盟等世界其他国家的实验动物立法相比, 我国的实验动物保护立法存在缺陷:一是保护实验动物的福利或尊重动物的生命、健康等用语没有得到明确的承认和运用, 存在功利主义倾向。二是虽然承认了实验动物立法的重要经济作用, 但是没有进一步明确实验动物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因为福利保护的国际和国内差异问题而会给国际和国内竞争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因此, 我们建议, 在立法的目的中明确加入动物福利的内容, 一方面可以起到宣传和教化的作用, 使人们明确动物福利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对立法也起到指导作用。对此, 可以参考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例。
(二) 立法体例
目前各国的实验动物福利保护立法已经构建了体系化的动物福利保护制度, 涉及实验动物饲养的选址、建筑卫生、建筑设施、环境条件分类及技术指标要求、区域布局、饲育区的设置、设施设备、废弃物及动物尸体处理、垫料、饮水、笼具等制度。实验动物饲料和饮料的安全性和营养性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值得一提的是, 2004年北京出台的《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构建了实验动物发展规划、许可证、伦理审查、从业资质专业培训、生产的登记管理、运输等条件原则和要求以及法律责任。根据2006年科技部下发的《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我们认为上海市的实验动物福利立法应包括以下的几个部分。
1、总则部分包括保护动物的“3R”原则, 立法目的。
明确实验动物福利保护的监管机构。其实在调研过程中, 我们发现许多大学比如复旦与交大都有类似的机构即动物伦理审查委员会, 但正如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的, 由于没有相关的立法规定, 许多的实际操作还不够规范, 无法可依。同时, 我们认为在这一章中还应该规定该法适应的机构范围以及实验动物的范围。比如在美国的实验动物立法中是不包括小学的, 我们认为这一点值得立法者考虑。根据我国1988年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我国实验动物法规的适用范围没有局限于脊椎动物, 这点与欧盟的规定相比是超前的。
2、分则部分参考各国立法例, 分则部分应该包括实验动物的饲养, 运输, 应用, 监管及法律责任等部分。
对动物福利保护做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3、附则内容包括该法生效的时间, 相关术语如动物保护3R原则, 实验动物的范围, 安乐死等的具体界定。
(三) 具体规定
1、饲养管理过程中的相关规定。
这一部分包括饲养中的卫生清洁标准, 饲养笼的面积。孕、产期动物的特殊照顾、对动物饲养员的抓捕和饲喂的要求。在调研中, 我们发现对于犬类这种好动的动物关在笼中会造成其精神的极度焦躁。我们认为在这一部分中要明确对于犬类和灵长类动物定时遛放的规定。
2、应用过程中善待动物的规定
根据我们在调研中获得的信息, 这一环节是实验动物保护最薄弱的部分。麻醉剂的使用, 安乐死的实施都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我们认为此部分应该做出较为详细的立法。包括手术和器官移植中对麻醉剂的强制使用;保定动物的具体操作;安乐死的实施细则以及其其他体现3R原则减少、替代、优化的规定。
3、运输过程中的相关规定
主要包括运输中使用的器械, 卫生条件, 食物与水的供应及其他的防护措施。可参考国内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
4、监管体系
(1) 许可证制度我们认为作为行政监管的一部分, 许可证制度是得到很好的贯彻实行的。我国在2002年针对实验动物的管理颁布了专门的许可证管理规章—《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 (试行) 》可作为立法的参考。
(2) 从业资质的专业培训目前对硕士研究生以上级别的研究人员的从业资质专业培训是做得比较到位的, 但是对于饲养人员和本科生的培训做的还不够, 许多饲养人员并没有经过正规的如何善待动物培训。因此我们认为在立法中应该对这部分做出强制性规定。
(3) 建立动物伦理审查委员会目前我国相关立法都是由科技部门做出的。对实验动物饲养和使用的监管责任主要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在上海, 上海市实验动物质量监督检验站主管此类事宜。欧盟国家的兽医、警察、市政当局、海关等部门都有一定的执法权。比如荷兰1997年颁布的《荷兰动物实验法》中把警察的监管和协助执法作为监管体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我国台湾地区的动物保护法中将这一制度具体化:直辖市、县 (市) 主管机关应置动物保护检查员, 并得甄选义务动物保护员, 协助动物保护检查工作……动物保护检查员得出入动物比赛、宰杀、训练、动物科学应用等场所, 稽查、取缔违反本法规定之有关事项。对于前项稽查、取缔, 不得规避、拒绝或妨碍……动物保护检查人员于执行职务时, 应出示身分证明文件, 必要时得请警察人员协助等。
因此我们认为, 在该法中应该在各个科研机构, 实验动物饲养场所等建立相应的伦理审查机构, 使之规范化。针对目前上海的实验动物福利的现状, 我们认为对于本科生的简易动物实验的监管也应在其职责范围内。
(4) 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保证监管效果的最后保证。根据现有法律, 我国实验动物相关法律中规定的法律责任形式主要是行政责任, 即警告、通报、责令限期改正、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暂扣许可证、行政处分等, 没有规定形式责任。而国外的实验动物福利法的罚责则要严重得多。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 我们认为另虐待动物者承担刑事责任不适合我国的现状。我国仍处在动物福利立法的起步阶段, 不适于马上设定如此严厉的责任, 否则会造成过于普遍的犯罪现象, 也难以为人们所接受。
三、结语
《实验动物学》教学实践 篇9
1 课程专业设置
目前, 实验动物学仍然属于我国学科专业目录以外的学科, 实验动物学专业归口模糊。中国农业大学于1985年曾经举办过实验动物本科教育, 扬州大学于1999年招收实验动物专业4年制本科生, 两所院校将实验动物学归入兽医类[2]。而且国家未将实验动物学课程纳入医学院校的必修课程, 究竟哪些专业应该开设此课程?麻醉?临床?检验?口腔?还是药学、影像、生物医学等专业?是专业必修课还是专业选修课?目前均无明确的规定。
我校于2012年11月通过湖北省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验收, 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两个一级学科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014年9月, 我校将开始医学研究生的教学, 其中《实验动物学》作为研究生课程中的专业必修课, 对于医学类院校的研究生教育, 教学目的不仅仅在于知识积累, 还包括科研能力的培养, 这是研究生教学活动的基本落脚点[3]。在此背景下, 2012年9月, 我校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010级学生中首先开设了实验动物学的选修课, 采用组织报名的方式, 理论课学时为20, 实验课学时为4, 同时, 我校四年制本科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培养计划中也将实验动物学设置为专业基础类的必修课程, 并在2013年上学期开设了此门课程。
课程教师在与学生的课下座谈中了解到, 选修课的同学们表示课程开班数目太少, 同学们报名的积极性很高, 实验学时太少, 希望增加, 而且希望将课程调至大二上, 甚至是在上技能学实验课之前, 因为技能学实验课主要是针对很多专业课设置的, 如生理、病理、医学微生物、医学免疫学等技能学实验课, 专业课老师在动物实验课上强调的是本学科的专业知识, 很少会将动物实验的具体操作技能进行详细的解说, 并进行动作分解操作演示, 这就造成了学生缺乏对诸如大、小鼠, 家兔保定, 大、小鼠灌胃, 肌肉注射, 腹腔注射等操作技能知之甚少, 而且还容易造成由于操作不当造成实验动物误伤学生的事件。因此, 很多上过技能实验课的学生, 最后再来上实验动物学课程, 发现自己还是不会大小鼠保定等基本的动物实验操作。学生普遍反映如果能够在大二上, 或者大一下完成实验动物学课程基本动物实验技能的学习, 后期会对技能学实验课有很大的帮助。同时,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 虽然选修课限定为临床专业的学生才能报名,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还有不少其他专业学生到教室旁听此课程, 因此, 本教研室2013年下半年选修课开设过程中, 取消了专业限制, 诸如药学、影像学、麻醉学等其他医学类专业, 均可以报名此课程。
2 教材和教学大纲
虽然目前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开始对医学研究生及本科生开设了实验动物学课程, 但是没有针对医学本科生的全国统编教材及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 而且各个医学院校教学的内容差异较大, 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现行出版的实验动物学很多教材和著作尽管内容丰富, 但专业性较强, 在深度、学时上难以把握, 不太适合作为医学本科生的教材。笔者认为本科生教学应从学生完成动物实验的实际需要出发,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基本的科研素质, 教材不需要太厚, 浅显易懂即可。笔者所在高校教学使用的教材是武汉大学汤宏斌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孔利佳教授编写的《实验动物学》, 此教材在内容编写上, 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知识安排合理, 内容丰富, 课程教师在教学深度上容易把握。在明年研究生教学中, 除了要求学生对实验动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有所掌握, 课程教师还会把获得的最新知识信息及相应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比如某个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实验过程录像放给同学们进行观看, 在视频观看过程中, 强调动物实验规范操作, 动物福利, 带动学生回顾实验动物的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动物实验的良好习惯, 使教学内容不断深化, 促进研究生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 专业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教师的治学态度、学历层次、授课艺术、知识水平、实践经验以及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质量。实验动物学由于整合了众多学科的相关内容, 跟踪了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 教学难度较大, 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基础。所以, 必须打造一支结构专业技能精湛、层次合理、理论知识扎实的教师队伍, 才能满足教学工作需要[4]。我国实验动物学科发展滞后, 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不能适应医学生物行业发展的需要, 导致实验动物专业人才在数量上仍十分缺乏5]。而且专业人才知识结构极不合理, “懂医不懂实验动物, 懂动物不懂医”的现象十分普遍。大部分医学院校实验动物学教师均为20世纪80, 90年代农业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的教师, 有的院校甚至没有专门从事实验动物学的专职教师, 没有成立实验动物学教研室, 导致医学院校的实验动物教学发展相对缓慢。
目前, 我校从事实验动物教学的老师一共有5名, 均为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专业毕业, 在良好的专业背景下, 都能够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队伍从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得到了全面优化, 提高了实验动物教学队伍的整体水平。为使课程教学达到较好效果, 教研室根据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和理论功底划分章节, 进行重点备课、新课预试讲等教学活动。教研室定期进行集体讨论和学习, 经常安排教师去国内一流高校如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听课, 不定期组织湖北省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去培训基地学习, 指定专人进行传、帮、带, 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同时, 还聘请在国内实验动物科学领域有影响的教授担任我校的兼职教授, 培养我校的实验动物学师资队伍。
4 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很多高校仍然采用的是闭卷考试。从评价的客观性角度出发, 一般都更为强调基础知识的测试, 题型以有标准答案的客观题为主, 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 很难设计合适的题目去检测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我校在2012年实验动物学选修课程考核的形式上, 采取了学生撰写小论文和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撰写论文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 为了完成论文, 学生不断上学校图书馆网查询资料, 借阅书籍期刊, 阅读抄写, 下载资料, 促使其掌握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数据库的意识, 拓展了科研思路和知识视野, 为将来开展科研工作奠定基础[7]。本次学生论文选题显示, 以动物福利和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相关论文为主, 其中动物福利方面的论文占36.7%,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相关论文占30%, 说明在实验动物领域,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始终是大家研究的热点, 而且此领域相关文献较多, 实验动物福利也是目前越来越受科研人员的关注, 但学生撰写的论文同时也存在多种问题, 文章格式不够规范, 结构不清晰, 极个别学生存在论文抄袭现象。
实验教学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理论教学考核相比, 具有促进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促进学生掌握科学实验技术, 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8]。因此, 期末的课程考核中操作考核占30分, 采用抽签的办法, 由双人监考双人考试, 监考老师根据学生的操作动作当场评分, 考核只涉及到8个基本操作, 具体操作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见下表。通过学生座谈会,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的考核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 无论是从提高学习积极性, 还是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增强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 都明显优于以往的课程考核方式。
5 改革方向
我校实验动物中心现建有2, 600㎡的标准化实验动物设施, 其中屏障环境动物生产和实验面积380m2, 普通环境动物生产和实验面积1, 800m2。2001年, 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实施以后, 我国实验动物屏障环境已基本普及。高校实验动物屏障环境主要用于实验动物的生产或科研, 一般不允许在屏障环境内进行学生实验教学。在屏障环境内容上的教学多以理论为主, 原本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普遍感到抽象。因此, 建立独立的实验动物屏障环境教学实验室, 并在其中进行实验教学, 通过学生自身对屏障环境的接触和感受, 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巩固所学知识, 特别是对屏障环境的人流、物流的学习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 建立独立的实验动物屏障环境教学实验室, 还可以对其它屏障环境的动物实验室起到应急、保障作用。如屏障环境动物实验室一旦发生污染, 能把贵重的、重大实验的动物转移、隔离到该教学实验室, 最大程度地减小损失, 同时如果科研实验用房紧张时, 在未进行教学实验时, 还可以让一些短期的实验在该教学实验室进行[9]。
2014年, 我校研究生教育开展后, 实验动物学拟对课程教学进一步进行改革, 将错位教学法引入课堂, 在学生提前预习书本内容的前提下, 以小组讨论课程重难点汇报PPT的形式, 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教师给予一定的建议、指导并评分, 纳入期末考评总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团队的合作, 同学之间对课程内容的讨论, 以及最后的PPT汇报, 整个过程既是学生对实验动物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也是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的一次机会[10]。
总之, 医学院校本科生中开展实验动物学课程是必要的, 将来本校将继续积累教学经验, 扩大师资力量, 加强实验动物基本设施建设, 建立完善的本科实验动物学教学体系, 争取将实验动物学打造成为医学院校的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陈丙波.实验动物学与医科学生教育[J].医学教育研究, 2002, 15 (2) :13-14.
[2]赵微, 巴彩风.《医学实验动物学》本科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8 (9) :1087-1089.
[3]王萧, 郭学军, 张永斌.中医院校研究生实验动物学教学的体会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13, 21 (1) :76-78.
[4]邵义祥.浅谈医学实验动物学课程建设[J].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 2005, 22 (4) :28-31.
[5]王钜, 陈振文, 卢静.开办“医学实验动物学”本科学历教育的构想[J].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 2004, 21 (2) :58-61.
[6]刘小宇, 卢小玲, 高云, 等.优化生物化学课程考核方式培养创新能力[J].基础医学教育, 2012, 14 (10) :743-745.
[7]龚戬芳, 郑舟军, 郁迪, 等.《护理研究》课程考核实施论文撰写的结果分析[J].护理与康复, 2011, 10 (10) :901-902.
[8]余琛琳, 汤球, 江鹏亮, 等.实验动物学设计性实验考核模式改革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 2010, 18 (5) :1001-1004.
[9]王德军, 王辉, 林琳.《实验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路[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32 (6) :819-820.
浅述实验动物质量控制 篇10
1 引言
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的总趋势表现为实验动物标准化和动物实验规范化, 是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的潮流, 然而要实现实验动物标准化, 就必须在遗传、营养、微生物和环境等方面进行有效控制[1]。确保实验动物质量的有效措施就要对实验动物遗传、微生物、营养、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质量监测。生命科学的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实验动物, 因此, 作为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实验动物质量将成为发展生命科学的首要任务。
2 实验动物标准化
实验动物的标准化是由实验动物生产条件的标准化、实验动物质量的标准化以及动物实验 (应用) 条件的标准化三部分组成。只有动物实验条件与生产条件相适应, 才能保证标准化实验动物在整个使用过程中保持其标准化的价值, 才不会发生高等级动物进入低等级实验环境中导致动物降级或降质的现象。因而, 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对动物实验研究结果的敏感性、准确性及可重复性具有重要影响。实验动物标准化与遗传、微生物和寄生虫、环境、营养等影响动物生长发育的因素关系密切, 在实验动物繁育与使用过程中必须对这些因素进行严格控制, 以保证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质量。
3 实验动物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设
1994年, 我国制定和颁布了第一套实验动物国家标准, 包括了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实验动物质量等级、实验动物遗传质量控制、实验动物营养饲料四个方面47项。这套标准的颁布使我国实验动物标准化建设开创了新的局面, 2001年又进行了补充和修订, 使其增加到了83项。2005年5月, 成立了“全国实验动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承担本领域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实施和管理的职能。主要负责组织实验动物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 负责组织实验动物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宣传、解释、咨询等技术服务工作, 提出实验动物专业标准的制定、修订规划和工作计划的建议等[2]。目前我国已具备一套由国家和地方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机构、国家实验动物种子中心等以及实验动物相关法令规章组成的实验动物质量保证体系。体现在组织机构管理机制、检测技术培训机制、质量管理技术审查体系、标准方法技术规范体系, 形成了全国的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网络体系。
4 实验动物的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质量是实验动物科学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直接影响到各学科的发展。因此, 实验动物质量是实验动物科学最关键的核心问题。实验动物质量控制主要研究实验动物质量的检测试剂、检测技术方法等, 包括:遗传学质量控制、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营养学质量控制、环境生态学质量控制和病理学质量控制等。确保实验动物质量的有效措施就要对实验动物遗传、微生物、寄生虫、病理、营养、环境等进行全面的质量监测。
4.1 实验动物的质量分级根据微生物控制和净化程度, 我国把实验动物分成下列四个等级:
一级普通动物 (conventional animal, CV) 不携带主要人兽共患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该类动物饲养于开放系统或简易屏障系统, 应排除的病原体有:体外寄生虫、皮肤真菌、沙门氏菌、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鼠痘病毒等。该级动物只能用于教学实验和某些科研工作的预实验。国际上也普遍认为这类动物只适用于学校和学院的教学, 不可用于科研性实验[3]。
二级清洁动物 (clean animal, CL) 除一级动物应该排除的病原外, 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该类动物饲养于简易屏障系统或者屏障系统, 除一级动物的要求外, 还应该排除的病原体有:大部分体内寄生虫、泰泽氏菌、鼠棒状杆菌、支气管败血性波氏杆菌、鼠肝炎病毒、仙台病毒等。该类动物适合于短期实验和部分科研实验。卫生部颁发的《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规定, 部级科研课题和研究生毕业论文等研究实验必须应用二级以上的实验动物。
三级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 SPF) 除一、二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 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该类动物饲养于隔离系统或屏障系统。必须排除对实验研究可能产生干扰的微生物和寄生虫, 如:鞭毛虫类寄生虫、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链球菌型溶血性性链球菌、绿脓杆菌和肺炎病毒、细小病毒等11种病毒。SPF动物适用于全部科研实验, 是实验动物的标准级别
四级无菌动物 (germ free animal, GF) 无可检出的一切生命体。悉生动物 (GN) 是指在无菌动物体内, 移入一种或几种已知微生物后的动物。该类动物饲养于隔离系统, 适用于特殊实验研究[4]。
4.2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质量控制。实验动物最初来源于野生动物, 通过驯化和定向培育形成不同品种和品系, 经剖腹产净化, 达到微生物学控制标准, 通常由于实验动物为群体饲养, 易被病原菌感染, 造成疾病的爆发和流行, 给实验结果造成不良影响。造成实验动物传染病流行的病因很多, 会导致动物发病, 如动物感染鼠痘、出血热病毒等, 可导致全军覆灭,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有些动物为隐性感染者, 一般不引起死亡, 但可影响动物自身的稳定性和反应性, 改变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 肿瘤的形成, 或与其他病原协同并起着激发或拮抗作用, 使实验结果受到严重干扰, 导致错误的结论。有的人畜共患病原, 可同时引起动物和实验者发病, 更具有危险性。因此, 开展实验动物传染病的监控工作对保证实验动物质量及等级标准具有重要意义[5]。
4.3 实验动物遗传学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遗传质量控制是通过实验动物育种的方法, 获得遗传学上高度限定的动物品系, 并在遗传特征上长期保持稳定不变。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 科学地进行引种、繁殖和生产以及保种。二是建立定期的遗传监测制度, 对动物的质量进行控制。遗传质量控制的重点是近交系和封闭群动物。实验动物遗传学监测是维护监督动物种群严格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措施, 采用最有效、最灵敏的方法, 检验实验动物种群、品系和个体的基因纯合性和遗传的均一性, 严格监视来自各方面因素导致的遗传变异和基因污染。
遗传监测主要通过形态学、免疫学和生物化学等方法, 一般采用整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和连续性原则。实验动物品系遗传上的变化会导致实验动物某些原有特性的改变, 严重影响实验结果, 浪费时间、人力、财力。因此, 定期进行实验动物遗传学监测尤为重要。
4.4 实验动物环境条件的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环境指将动物饲养在人为控制的有限空间, 并按照人们的意志进行生长、繁殖、实验的一个人工的特定场所。包括外环境和内环境。外环境是指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设施以外的环境。内环境又分为小环境和大环境, 前者指包围在实验动物体的饲养盒内, 对实验动物直接产生影响的各种理化因素, 如温度、湿度、气流速度、氨浓度、光照周期及限度、噪声等。后者指放置实验动物笼架器具等辅助设施的饲养间和实验间的各种理化因素[6]。
实验动物设施是实验动物特定的生活环境, 环境条件不仅影响实验动物的品质还直接影响动物实验的科学性、动物反应的敏感性和实验的可重复性。外环境的好坏, 可直接影响到室内环境, 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可通过空气或其他方式进入室内, 造成动物饲养室和动物实验室的污染。
环境控制程度越高, 在该环境中的实验动物就越具有一致性, 实验结果才有良好的精确性、重复性和高度的可信性。如果环境条件控制不好, 就得不到健康的实验动物。那么, 实验结果就难以稳定一致, 甚至导致错误结论。
4.5 实验动物营养条件的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增强体质和抵御疾病以及一切生命活动无不依赖于饲料和决定于营养。充足的营养是维持实验动物机体正常生长、繁殖以及健康的先决条件, 是实验动物遗传和各种生物学特性得以充分表达的必要条件。因此, 保证动物足够量的营养供给是维持动物健康和提高动物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7]。
作为食物的饲料是动物摄入营养的主要来源, 饲料品质的优劣对实验动物质量和动物实验结果均有直接影响, 提供给实验动物的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钙、磷、氨基酸、维生素等各类营养物质含量应符合实验动物自身的生理需求。因此, 加强饲料质量控制是实验动物标准化的重要条件之一。饲料质量标准化的重点在于选择优质的原料、合理恒定的配方、饲料的颗粒化及适宜的灭菌方法。饲料的质量的控制主要包括饲料微生物的控制、饲料重金属和污染物质的控制以及饲料全价营养的控制。
实验动物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支撑条件和主要对象, 不仅在生命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 其质量好坏势必影响重要学科的发展。重视、加强、完善、规范实验动物质量控制和管理, 才能得到标准化的实验动物, 研究人员使用标准化的实验动物并在标准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实验, 这样的实验结果才具有准确性、可重复性和科学性[8]。
摘要:实验动物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科学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关系着产品质量和人民的身体健康。因此, 实验动物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 实验动物质量控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就实验动物标准化和实验动物质量控制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实验动物,质量控制,标准化
参考文献
[1]李凤奎, 王纯耀.实验动物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1.
[2]李禾, 贺争鸣.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及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1996.3 (7) :23—24.
[3]李宏, 付强, 黄清臻, 等.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及其质量控制[J].医学动物防制, 2008.24 (7) :527-528.
[4]何诚.实验动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7.用
[5]苗明三.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
[6]耿志宏.关于实验动物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控制的讨论[R].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6.
[7]范薇.浅谈实验动物标准化[J].青海科技, 2007.1:43-45.
初中动物部分的2个模拟实验 篇11
1 实验一:“认识体型与运动能力的关系”模拟实验
目的要求:认识体型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材料用具:水螅,塑料管,塑料板,皮筋,烧杯,水螅模型,清水。
方法步骤:
(1)观察自然环境中的水螅或采集到的水螅或水螅模型,看水螅的体型有何特点。
(2)探究“体型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用塑料管模拟“桶型动物”,用塑料板模拟“左右对称型动物”。
打开自来水的阀门,右手持塑料管,将塑料管伸人流水中,塑料管与水流方向垂直,稍停。接着,右手持塑料板,将塑料板伸人流水中,塑料板的宽面与水流方向垂直,稍停。体会塑料管和塑料板在流水中受到冲击力大小。
(3)探究“体型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①模拟“桶型动物的运动”:
在同学的帮助下,将自己的两个小拇指用橡皮筋连在一起,用同样的方法将两个大拇指连在一起,模仿桶型动物。让手指接触实验台,通过手指的活动,带动上肢活动。体会该状态下的运动的速度和灵活性。
②模拟“左右对称型无足类动物的运动”:
用手模拟左右对称型无足类动物。右手自然伸开,平放在试验台上,中指前端紧贴实验台不动,用力将手掌根部前移,至与中指前端接触;然后,手掌根部不动,将手伸开至与桌面平;如此重复几次。体会该状态下运动的速度和灵活性。
③模拟“左右对称型有足类动物的运动”。
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模拟左右对称型有足类动物的分节的足,用上肢代表动物的身体。右手自然伸开,让食指和中指接触实验台,通过食指和中指的活动带动上肢运动。体会该状态下的运动的速度和灵活性。
讨论: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完成表1。
2 实验二:“认识不同生活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模拟实验
目的要求:认识不同生活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材料用具:鲫鱼,布条(代表动物的呼吸器官),烧杯,皮包,木块,木条,水盆,清水。
方法步骤:
实验一:认识干旱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将甲、乙、丙三个相同的布条同时浸湿。将甲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将乙放在向阳通风处;将丙放入皮包内,置于与乙相同的环境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三布条的状态。
讨论:
①你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②根据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想一想,生活在干旱陆地上的生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根据你的经验,想一想,陆生脊椎动物是如何解决的?
③布条代表动物的呼吸器官,若动物的呼吸器官暴露在干燥的空气中会是什么结果,想一想,陆生脊椎动物是怎样解决这一难题的?
实验二:认识水陆两种不同环境对生物运动的影响:
(1)认识水陆两种不同环境对生物运动的阻力右手(或左手)自然伸开,让手绕腕关节在空气中前后摆动;接着,将手伸入盛有清水的水盆中,做同样的动作;感受手在两种不同环境中运动时受到的阻力是否相同。
右手(或左手)自然伸开,手掌与水面平行,让手在盛有清水的水盆中上下垂直运动几次。接着,将右手(或左手)五指并拢,呈捏物状,让手在盛有清水的水盆中上下垂直运动几次。感受两种手型的手在水中运动时受到的阻力。
用手摸一摸鲫鱼,有何感觉?
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有何特点?
讨论:
①手在水陆两种不同的环境中受到的阻力是否相同?
②同样在水中运动,哪种形态的生物在水中受到的阻力较小?
(2)认识浮力对生物的影响:
①取甲、乙两块相同的木块,然后将甲、乙两木块分别放人盛有清水的水盆中和空水盆中。分别轻轻给甲、乙两木块一个前进的力,观察甲、乙的运动状况。
用力猛推甲、乙两木块数次,甲、乙哪个木块易失去平衡(翻转)?
②将甲、乙两木块取出,在甲木块的一面钉上一木条,如图1所示。
动物实验中心 篇12
1 建立实验动物学实验考核指标体系的原则
全面系统性。实验考核成绩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于本学科实验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能力, 另一方面反映了教研组的教学组织、教师教学能力。以考促学, 以考促教是考核的最终目标[3]。考核指标越全面细致, 反映的信息越多, 对于学生下一步学习以及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的反馈作用也就越大。因此, 设置指标首先应遵循全面系统性原则, 既能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学生对于本学科实验技术的掌握与运用程度, 能反映学生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操作、科研作风、纪律等) 、思维 (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推理、归纳、类比等) 与情感价值观 (对待动物的态度等) , 还能通过设置的指标解读实验教学的内容、实施方式、组织形式。
可操作性。即能便于教师考评。设置的整体指标体系不宜过于繁冗, 层级不能过于复杂, 同时应该针对每项指标制定合理、可行的评分标准, 即尽可能把指标量化, 便于教师根据依照标准打分评估。比如考核学生对于某一项基本动物实验技术的掌握程度, 就可以依照该技术的标准化操作规程, 针对操作过程每一步骤制定加 (扣分) 标准, 这样便于教师考评时操作:只要对照学生具体操作过程与标准化操作规程, 就能按照评分标准给予打分。
2 建立实验动物学实验考核指标体系的过程
2.1 收集评价指标
以上述建立原则为指导, 以本课题组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为基础, 结合文献资料查阅和专家咨询, 设计实验动物学实验考核指标资料调查表, 尽可能涵盖评价实验考核效果的各个指标。专家也可以在资料调查表中补充未列明的指标。据此共收集了各类指标46个, 进一步分析, 确定主要评价指标。
2.2 初建评价树状指标体系
结合专家咨询, 初步建立考核树状指标体系, 包括F1:平时实验操作过程;F2:实验报告;F3:实验操作考核;F4:自主设计性实验考核等4个Ⅰ级指标。F1主要反映学生平时实验课的预习情况、操作规范程度与实验效果、实验态度等等, 包括预习报告、基本技能操作规范程度、实验态度与作风 (含出勤率) 与实验结果等4个Ⅱ级指标。F2主要反映学生每次实验后对于实验原理的认识与实验过程、结果的分析情况、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包括语言表达及书写、实验过程描述、实验讨论3个Ⅱ级指标。F3:主要反映学生在期末考核中对于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包括动物雌雄鉴别、灌胃、尾静脉注射、解剖4个Ⅱ级指标。F4主要反映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课中体现出来的科研设计、创新能力。协调能力, 包括实验设计方案、实验实施过程、论文答辩3个Ⅱ级指标[4]。
2.3 评价指标及各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按照崔淑芳等[5的方法, 耦合德尔菲法和AHP[6]法, 组织16名专家, 经过3轮问卷调查, 反复甄选各个指标确定最终评价指标以及指标权重 (见表1) 。
2.4 确定Ⅱ级指标分值组成及评分标准
参阅文献, 结合教学改革实践, 确定每个Ⅱ级指标的分值组成与评分标准。所有指标都采用记分制, 满分100分 (见表2) 。
2.5 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建立与运用
运用加权平均求和公式:undefined可以得到被评价对象的具体分数。其中f:被评价学生的得分;xi:教师对于学生某一II级指标的具体给分;wi:该项指标的权重。整个体系总分为100分, 其中权重集总数为1, 各项指标满分为100分。首先对Ⅱ级指标按百分制打分, 然后利用上述公式求出各Ⅰ级指标的分数, 再计算得出该学生的最后得分。例:本课题组利用该指标体系对于某一学生的考核结果, 见表3。
3 讨论
3.1 实验考核指标的确定
本课题确定的指标, 首先遵循了全面系统性原则:通过设置4个Ⅰ级指标和14个Ⅱ级指标, 从每节实验课前 (预习) , 到课中 (实验操作情况、实验态度、实验效果) 到课后 (实验报告) , 到期末考核 (实验操作考核) , 从基本实验技术课到自主设计性实验课, 从知识到能力 (推理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协调能力) 到情感价值 (对待动物的态度) , 都被涵盖到考核范围内。其次, 为了促使指标体系可操作性强, 方便教师评估, 课题组并没有把Ⅱ级指标细分为若干Ⅲ级指标, 而是根据教改实践, 结合查阅文献, 针对每个Ⅱ级指标都明确分值组成与评分标准, 便于教师给予客观评分。
透过本课题组设置的各类考核指标的设置以及指标评分标准, 可以解读出本次实验教改的如下信息:在实验考核方面, 做到了考核方式和考核阶段多元化:考核方式采用了实验考核、实验报告审批, 论文答辩等多种形式, 考核阶段贯穿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和课堂内外。在教学内容上, 既有基本技能训练 (实验操作考核指标) , 又有综合运用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自主设计性实验指标、实验报告等指标) , 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动物福利与实验研究的辩证关系 (实验操作规范指标分值“动物应急状态”、解剖指标分值“安死术”、实验实施过程指标分值“对待动物的态度”。另外, 教师的工作量显著增加:考核过程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 考核内容涉及到每个学生课前、课中、课后, 平时与期末, 基本技术实验课与设计性实验课等各个阶段, 任何一个Ⅱ级指标的评分, 都需要教师认真对待, 把握尺度, 减少偏差, 熟悉各个评分要求, 明确不同实验评分尺度, 准确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 做到打分时胸中有数。没有充分的准备、高度的责任心以及严谨细致的作风是无法做到的。
3.2 指标权重、运算方式的确立
实验考核各指标的权重值折射出该指标在实验教学总体目标中所占据的地位。查阅文献, 就是相同学科, 对于相同的指标所设立的权重值也可能大相径庭, 究其因, 无非因各授课主体教学目标侧重点, 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有所差异。为了保证考核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本课题组各级指标权重、运算方法的确立立足于本次教改基本目标, 尝试运用德尔菲法与层次计算法。德尔菲法是一种综合多名专家经验与主观判断的方法。本课题组邀请了8名实验动物学专业领域专家和8名医学教育领域专家参与问卷, 首先利用层次分析法首先将该模型分为6个Ⅰ级指标和12个Ⅱ级指标, 构成两大层次;然后, 对模型中每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依据专家的判断给与量化表示, 再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所有因素的权重。以16名专家为对象, 经过3轮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意见趋于一致, 各项指标的确定以及指标的权重值得以趋向一致。
实践证明经德尔菲法和层析分析法所确定的指标以及指标权重值是符合科学规律的, 也与本课题组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相一致。如Ⅰ级指标中权重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平时实验操作情况、自主设计性实验、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考核, 说明专家一致认同传统的以期末操作考核和批阅实验报告为主要形式的实验考核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教育了:前种方式只反映了学生对于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后种方式容易流于形式, 学生抄袭现象普遍。将平时实验操作情况累计起来进行综合评价, 真实性更可靠。而自主设计性实验则能充分考核学生的各种能力, 另外, 有些Ⅱ级指标似乎与本学科实验教学并无密切关系, 如实验态度、语言表达与书写等Ⅱ级指标, 但专家们还是给予了一定权重值。究其因, 实验态度能折射出学生的自律能力、适应能力, 反映的是一种非智力因素, 而语言表达与书写则能反映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治学的严谨程度, 两个指标都直指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素质教育是必须贯穿于学生的每一门课程当中的。
参考文献
[1]屠其乐.层次分析法在军队任职教育院校科研成果评价中的应用[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2007, 20 (2) :88-91.
[2]许明丽, 方天堃.水库社会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与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耦合方法[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9 (2) :229-232.
[3]杨栋林.生物化学考核方法的研究与实施[J].大众科技, 2009, 121 (9) :189-190.
[4]余琛琳, 汤球, 江鹏亮, 等.实验动物学设计性实验考核模式改革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 2010, 18 (5) :1001-1004.
[5]崔淑芳, 余琛琳, 蔡丽萍, 等.大鼠硒性白内障动物模型制备效果评价体系的研究[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09 (3) :185-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