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台站

2024-06-10

地震台站(共12篇)

地震台站 篇1

通过对河南省直地震台站地震监测、预报、科研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剖析, 发现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思路, 促进改善台站管理工作。

1 台站现状

1.1 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1.1.1 监测设施、观测设备和观测环境

1.1.1. 1 监测设施

目前, 河南省地震局所属台站, 测震摆房9个, 形变山洞2个, 流体观测井2个, 强震动观测点7个, 相对磁房4个 (含在建1个) , 绝对磁房5个 (含在建1个) , 大地电场3个 (含在建1个) , 地电阻率观测场地4个 (含在建1个) 。其中, 2012年以来新建、在建相对磁房1个 (潢川台) , 绝对磁房1个 (潢川台) , 大地电场2个 (周口、潢川台) , 地电阻率观测场地3个 (周口、潢川、浚县台) , 改造山洞1处 (荥阳台) 。

1.1.1. 2 观测设备

目前, 河南省中心台目前处于运行状态的各类观测设备共48套, 其中测震9套, 强震动7套, 形变9套, 电磁18套 (含待运行5套) , 地下流体5套。承担河南及周边地区地震活动、地下流体场、大地电场、地磁场和地壳形变场的实时监测任务。观测项目在全省的分布呈现西南多、东北少, 地震监控能力不均衡的状态。

1.1.1. 3 观测环境

大环境上, 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建设对地震观测环境造成的影响日益严重, 虽然近几年成功开展了郑州台、潢川台、林州台的环境保护或赔偿工作, 但目前荥阳台、辉县台、卢氏台又将面临搬迁, 已迁或待迁台站占到台站总数的半数之多[1]。

小环境上, 由于台站与周边居民长期存在的互助关系, 河南地震局所属台站与周边居民关系基本融洽, 对于常见的居民浇地、地下管道建设、树木生长等生活干扰, 大多能够通过讲解与当地居民达成共识, 自行解决问题, 但也存在部分居民借口台站外设施影响耕种等生产活动刁难台站的问题。

1.1.2 运行模式和观测质量

1.1.2. 1 运行模式

河南省直属地震台站除模拟氡、核璇等极少数测项外, 其他全部测项已经基本实现了全数字化观测, 观测资料通过仪器自动采集、技术人员数据预处理后入网, 为全省乃至全国地震观测工作服务, 观测资料产出上, 各台必须经过观测员处理以及复核员复核后方能上报, 对于观测中存在的问题, 省局每月对台网运行情况进行通报, 提高了观测数据质量。

1.1.2. 2 观测质量

2011-2014年, 河南省各类台站共有381个测项参与省评, 其中中心台参评数量128个, 占比33.6%, 4年间共评出前三名60个, 河南省中心台共获得前三名36个, 占比60%, 评比成绩总体好于市县台站, 但河南省地震局所属台站与先进省局台站的差距十分明显, 在2013年度的台站统评中, 河南省台站全军覆没, 无一获得前三名, 与全国先进台站监测质量上的差距暴露无遗。

1.2 预报工作开展情况

1.2.1 分析会商职能得到落实

业务范围上, 为落实台站预报工作职责, 《河南省地震局中心地震台日常工作管理办法》对中心台地震监控片区做了初步划定, 豫西片区包括洛阳市、三门峡市、平顶山市、汝州市;中部片区包括郑州市、开封市、许昌市、商丘市、周口市、漯河市、巩义市、兰考县、永城市、鹿邑县;豫北片区包括安阳市、新乡市、焦作市、濮阳市、鹤壁市、济源市、滑县、长垣县;豫南片区包括南阳市、信阳市、驻马店市、邓州市、固始县、新蔡县。从2015年起, 台站会商工作逐渐规范, 部分台站开始尝试对照省局会商模式规范台站会商, 对会商准备、会商形式、会商产出进行明确。

1.2.2 地震预报硬件日趋完善

新一轮会商改革以来, 省局对中心地震台地震预报硬件的扶持力度也随之加大, 4个中心台加装了视频会商系统, 实现了省局、台站同步会商, 为规范台站会商工作创造了条件, 另外还为4个中心台分别配备了异常核实设备, 台站预报硬件条件得到增强。

1.2.3 本区域观测手段日趋丰富

河南省地震局直属地震台站均为综合性地震台站, 观测手段众多, 台站观测工作持续多年且历史较长, “一县一台”工作开展以来, 河南省又陆续建设了一批市县地震台站, 这进一步丰富了台站预报资源, 为台站预报工作提供了更广泛数据。

1.2.4 开展会商工作积极性有所提升

自2013年以来, 各中心台撰写专题报告积极性逐年提高, 2014年度地震趋势会商会, 各台站共撰写专题报告7篇, 其中郑州中心台3篇, 豫西中心台1篇, 豫北中心台1篇, 豫南中心台1篇, 2015年度地震趋势会商各台站共撰写会商专题报告19篇, 其中, 郑州中心台4篇, 豫西中心台7篇, 豫北中心台2篇, 专题报告积极性有了大幅度调动。

1.3 地震科研工作

2010-2014年度, 各中心台累计落实科研项目11项, 发表论文36篇, 科研项目申报成功数量呈逐步上升趋势。

近年来, 台站职工研发的“前兆地电九五十五数字仪实时处理系统软件”、“地磁DI经纬仪辅助观测系统”、“地震仪器异常检测系统”、“测震辅助处理软件”在台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极大减轻了台站工作量, 但河南省地震台站的科研现状仍是“底子薄、产出少”, 表1、表2为河南省中心台与山东省泰安台参与科研项目的对比情况, 通过对比, 可以看出河南省台站与全国先进台站在项目数量、论文篇数等指标上的差距还十分明显, 4个中心台科研成果尚不及泰安台单台取得的成果。

2 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地震监测工作

2.1.1 部分监测设施、设备老化严重, 急需更新

近年来, 省地震局通过优化改造项目争取到寻浚县、洛阳、南阳、陕县等台站的优化改造项目, 还重建了林州、郑州等台, 对台站进行了大面积更新, 纵观几次优改 (建设) 项目, 均是倾向于职工生活设施、办公条件改善, 与观测质量更为密切的仪器用房、观测设备改造在项目中的所占比例较低, 台站人居环境改善的同时, 观测条件并未同步改观, 观测设施老旧、部分设施不达标的问题长期存在, 对观测质量造成较大影响。

经调研, 主要的基础设施问题有: (1) 商城台观测用房年久失修, 急需修缮方能投入使用; (2) 周口台测震摆房散热不足, 造成数采经常死机; (3) 洛阳台、浚县台地磁房不合规, 导致观测质量受到影响; (4) 洛阳台地电观测线路老化严重, 且观测区域沟壑纵横, 维护极为困难; (5) 郑州台重力观测室老旧; (6) 陕县台观测用房温湿条件差等问题。影响台站观测质量的主要仪器问题有: (1) 卢氏台FHD-2B磁力仪故障; (2) 郑州台体应变仪观测数据异常; (3) 周口台电极效果差; (4) 洛阳台FD105k测氡仪老化; (5) 周口台地电阻率仪器故障, 豫北跨断层测量标尺磨损严重, 水准仪老化等问题。

2.1.2 备用储备缺乏, 配套不完善

按要求, 处于运行状态的各类观测仪器至少要有1套备用仪器。截止2015年5月份, 各台站共有48套9种类型的观测仪器处于运行状态, 虽然近年省局已开始购置备机备件, 但水管仪、竖直摆、水氡、FHD-2B、重力、G856等6类观测仪器没有备用仪器或配件, 卢氏台原有FHD-2B仪器未能修好, 只能长期使用备用仪器, 一旦出现仪器故障, 只能停止观测。

2.1.3 资料处理、检查和参评资料准备规范化培训不足

资料处理方面, 观测员处理资料主要是依据个人经验, 处理后的资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资料的直观性、可用性, 但是其合理性始终存在着异议;资料复检方面, 虽然台站指定了当日资料复核人员, 但部分台站复核人员监督检查职能得不到发挥, 复检程序“形式主义”的问题仍然存在, 增加了台站观测质量和评比成绩的不稳定性;参评资料准备方面, 由于缺乏细则, 各台站准备资料过程千差万别。因此, 制定相应准则, 解决数字化观测规范化、程序化是今后应解决的问题之一, 省地震局应对做好这方面的研究和培训工作[2]。

2.1.4 监测问责机制没有建立

台站互检、错情奖惩等一批行之有效的制度未能得到贯彻执行, 近年来台站尚无职工因观测错情问责, 约束机制未能起到应有作用。

2.1.5 观测环境干扰问题频发, 呈上升趋势

重大环境干扰事件每年都有所发生, 而且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近年已搬迁或待搬迁台站已经占据省直台站数量的1/2, 周边群众生产生活也给台站数据制造了大量干扰, 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给河南省监测预报工作造成了极大被动和损失。

造成观测环境干扰问题频发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建设与观测环境之间的矛盾, 主要原因则有四方面: (1) 台站自身协调能力还不足, 缺乏足够的管理手段, 单独面对大型基建项目承建单位的能力还很弱, 面对周边居民不合理要求也缺乏有效的制止措施, (2) 部分国家标准偏低, 导致台站维权无可凭借, 比如近几年的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建设, 由于国家保护标准偏低, 给台站环保维权造成了极大困难, 未来几年, 河南省所有电磁观测项目均将受到影响, (3) 系统组织协调机制还不足, 省局、市局、台站之间没有形成合力, 面对干扰不能打好“组合拳”, (4) 日常普法宣传工作不到位, 台站环境保护工作不能深入人心[3]。

2.2 地震预报工作

2.2.1 部分台站职工对预报工作认识不足

在调研中, 部分台站职工私下反映, 认为台站的核心任务就是监测工作, 台站开展预报工作的人力、经验、技术储备均不足, 如果仅开展单台异常核实还可以, 监控一个片区震情趋势难度较大, 而且河南省是弱震区, 预报工作很难取得成效。

2.2.2 预报人才队伍建设不能满足需要

人才问题是地震台站预报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并取得成绩的核心要素。虽然根据震情形势, 豫南中心台已经确定预报人员, 但其他台站还没有明确预报人员, 台站预报工作缺乏技术骨干, 导致预报职能不能具体落实。

2.2.3 台站会商体系不健全

在调研中, 部分台站职工反映“不知道会商会到底该怎么开”的问题, 在部分台站, 会商会始终作为台站周、月例会的附属部分召开, 会前对观测资料研究不充分, 会中缺乏论证, 没有明确产出, 使得台站陷入为“完成会商而会商”的窘境。

2.2.4 现有观测资料与预报任务不匹配的问题

中心台承担着本片区地震预报工作, 需要最大限度掌握本区域地震台站及其他观测资料状况。当前中心台会商所用资料还仅限于本台, 子台和区域市县台站资料尚未纳入到本台会商, 中心台与区域市地震部门交换会商意见的交流机制还没有形成, 并且受环境干扰等多种因素影响, 台站资料预报效能不足, 削弱了本台会商资料的科学性。

2.3 地震科研工作

随着中心台地改革, 科研在台站工作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科研成果成为衡量职工素质、确立职工地位的重要依据, 而台站职能决定了台站的科研方向, 即以资料处理和仪器研发为导向, 两条腿走路。总体上看, 台站科研工作“数量少、个体化、小型化、分散化”的现象十分突出。

2.3.1 科研激励途径单一

在调研中, 台站部分职工提出科研工作过程漫长, 既辛苦又无好处, 搞科研多了也没见能对个人成长有多大作用, 职称评审仍然是台站科研工作最主要的激励途径, 绩效考核、年终考核对于科研中的激励、倾斜效果不明显。台站部分职工确定理想职称后便丧失了科研的动力。

2.3.2 科研项目内部分工不明确

科研项目内部管理上, 部分科研项目主创人员指出“挂名者众, 参与者寡”, 项目参与人员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科研项目内部分工不均衡、不明确, 项目参与人员力量发挥不充分, 部分科研项目存在主创人员“单打独斗”的局面。

2.3.3 台站对职工科研扶持力度不足

台站职工项目申报方式属于自由申报, 台站对科研工作的组织导向作用没有发挥, 对职工科研申报方向、申报材料修改、中期督促引导不足, 对项目组成员出差、调休等方面的倾斜、协调措施不明确, 也给一般职工科研调研等增加了难度。

2.3.4 科研人才整合机制不足

台站科研人员申报项目多属于小规模兴趣驱动、自由探索类型, 这种类型往往导致项目较小, 缺乏积累、资金不足、成果影响力小, 项目完成质量主要依赖主创人员个人水平。台站科研工作以本台站人员为基本构成, 科研思路的局限性导致无法承担较高层次的重大项目。

2.3.5 对历史资料研究不足

台站职工工作往往局限于数据产出, 轻视了数据开发研究与应用。分析研究自己的数据产品, 既是提升监测质量, 提高地震前兆异常识别能力的需要, 也是台站职工科研的重要内容。在调研中了解到, 多个台站多年历史资料堆积如山却很少有人分析运用, 开展研究, 多年历史资料只能尘封, 不能服务于当前急需的预报研究工作。

3 解决思路

3.1 监测工作

3.1.1 加大对台站监测系统的改造和管理

在下一步的台站建设改造中, 把重心聚焦到与观测设施有关的项目上, 着重解决影响台站观测质量的基础硬件问题。同时, 基于现有网络技术建立台站设施、设备基本情况建立数据库, 以便上级能够动态掌握台站设施设备编号情况, 为台站设备更新提供参考[4]。

3.1.2 合理裁撤、增上测项, 优化观测布局

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 调整优化观测项目, 减轻台站不必要的工作负担, 把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入到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观测项目上。比如郑州体应变仪器打在破碎层上, 观测数据与气压一致, 台站期待停测或更换测点, 豫北跨断层观测评比工作量是重要内容, 河南省仅有2个场地, 与先进台站8个场地的工作量相比, 河南省始终处于下风, 大幅度提高成绩的可能性小, 也不利于有效的开展预报工作, 豫北中心台多次提出希望省局能够加大改造力度, 增上几个观测场地。

3.1.3 仪器更新常态化, 专业设备定期更新制度, 建立完备的备机备件库

一方面, 科学调查现有台站仪器现状, 对台站全部仪器状态进行汇总, 对现有仪器备机备件数量、性能, 各仪器故障率和返修率进行统计, 制定科学的备用仪器购置方案, 确保省内所有仪器型号均有合适数量的备机备件, 将备机备件型号、保存地点等向各台站公布, 方便及时调用, 提升备机备件利用率。另一方面, 针对每类仪器、辅助设备制定报废标准, 由台站按年度上报维修计划或购置计划, 改变以往仪器突然损坏临时报告的情况。

3.1.4 进一步完善观测工作机制, 理顺监测运行管理流程和奖惩机制

3.1.4. 1 规范运行管理流程

台站要根据观测规范要求, 制定本台测项观测工作流程图, 明确资料处理操作要点, 限定完成时间, 通过制定、优化工作流程, 使观测人员日常工作有据可依, 资料处理有章可循、处理效果一目了然, 推动资料提取、处理标准化。

3.1.4. 2 充分调动资料复核员在资料检查中的作用

在管理流程上, 进一步明确资料复检员职责任务, 明确对资料复核人的绩效考核标准, 实现资料复核人责任具体化, 避免复核人复核工作“走马观花”的问题。

3.1.4. 3 健全观测质量参评组织工作

针对各台站参评资料整理不规范的问题, 省局应主动承担起对各学科参评材料的内容、格式的归纳梳理工作, 进一步理顺台站、省局学科组、监测预报处在全国统评前省局“预评”中的工作关系, 明确工作内容, 实现资料参评前“预评”工作常态化, 最大可能避免参评资料失误。

3.1.5 在台网运行通报的基础上建立月观测质量评估机制

对台站观测工作各项工作执行情况进行月评, 纳入台长绩效考核和年终评比, 重点开展对数据采集、处理, 日志填写, 仪器维护, 报表文件, 标定, 问题反馈等指标的考核, 改变以往以连续率为单一指标考评台长季度监测工作的方式, 将月评比成绩作为年观测质量评比和台站年终考核的一部分, 通过滚动式评价, 促使台站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3.1.6 依法科学开展地震台站观测环境保护工作

一是省局要加紧科学划定观测环境保护范围, 将台站分布和保护范围依法向建设、国土、规划、水利、测绘等部门备案, 确保重大项目和建设规划能够提前获悉, 二是对于持续破坏地震观测环境的行为要做好执法工作, 每个台站至少要配备两名具有执法证的职工, 以便及时开展应急执法工作, 三是加强地震系统内部分工协作, 台站要及时巡检,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台站能解决的问题尽量台站自己解决, 超出台站能力和职权范围的事件, 要及时报告当地地震工作部门和省地震局。省市两级地震部门要打好配合, 尤其是要发挥市县地震部门在协调、交涉谈判、行政执法方面的作用。四是要做好广泛宣传尤其是在台站周边, 要对地震观测的作用, 破坏地震观测环境产生的法律后果进行持之以恒的宣传, 培养周边居民认同感, 同时台站还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为周边群众多做好事, 做实事, 培养良好的公共关系。

3.2 预报工作

3.2.1 明确台站预报人员职责, 成立台站分析预报小组

在各台站相关业务部门分别挑选监测业务骨干成立分析预报小组, 明确分析预报小组职责, 台站预报人员开展地震监测工作的同时负责本组预报研究工作, 承担本部门主要的会商总结归纳工作, 会商会时承担主持人职责, 年度会商时承担会商报告编写的主要任务。同时省局开展台站分析预报技术培训, 提高预报人员技能。

3.2.2 拓展中心台预报区域

建立中心台与片区市县台资料共享机制, 将中心台建成区域片区台网中心, 实现中心台对片区震情的随时监控, 预报层级上, 实现省局监控全省, 中心台监控片区的预报格局, 堵塞监测区资料使用漏洞, 提高资料判定科学性。

3.2.3 将地震分析预报和会商工作纳入省级评比

目前, 分析会商工作已经纳入全国统评, 提高分析预报工作质量, 将其纳入全省评比是一个有效途径。通过设定评比要点, 对会商会及时性、会商产出规范性、会商记录完整性, 异常核实报告规范性等进行规范, 可以进一步规范台站地震分析预报工作, 促进各台站分析预报工作有的放矢。

3.3 科研工作

3.3.1 建立个人科研工作量考评制度

按照职称高低结合河南省台站实际水平, 制定切合实际的台站职工科研任务标准 (论文发表量和科研项目参与量) , 并量化科研工作成效在年终评先、绩效考核方面的作用, 对完成的加分, 对未完成的扣分, 突出科研地位。

3.3.2 完善科研项目课题组内部管理

加强科研项目管理, 明确参与人在项目中的具体职责和贡献内容, 并以责任书形式固定下来, 作为考核指标, 提高项目参与人的参与度, 解决台站科研项目管理中普遍存在的挂名现象。

3.3.3 提高台站科研管理服务水平

通过成立台站科研服务小组, 为科研项目提供申报预审修改服务, 引导台站职工利用本台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和研究工作, 在项目中期开展督促工作, 同时为科学研究创造条件, 在请假、调班、专利申请等方面提供协调服务, 帮助科研项目顺利完成。

3.3.4 创建台站科研交流展示平台

省局可以创建一本内刊, 作为台站科研交流展示平台, 定期征集刊登台站科研论文, 提高台站科研成果在全社会的共享率和显示度, 推动地震台站科研人员交流学习, 推动监测、预报、科研三结合交流。

3.3.5 打造科研团队, 着力培养优秀地震科研技术人才, 提升河南省地震科研整体实力

打破原有以台站、省局中心为单位的科研项目申报方式, 针对台站缺科研力量散弱的实际情况, 在全局内选拔优秀人才组成跨单位、跨学科科研团队, 赋予科研团队一定的财权, 逐步提高科研团队任务量, 通过学术交流、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研究, 提高团队实力, 推动科研团队争取更高层级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1]王伟, 徐学恭, 王宝锁, 等.地震台站管理效益研究[J].防灾减灾学报, 2012, 28 (4) :72-79.

[2]周慧峰, 邱鹏程.对局属地震台站管理工作的思考[J].高原地震, 2007, 19 (1) :37-39.

[3]李超, 周大为, 吕坚, 等.浅谈如何加强地震台站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J].山西地震, 2013, (1) :38-44.

[4]王世昌.浅谈地震台的改革[J].山西地震, 2005 (1) :31-36.

地震台站 篇2

摘要:灾区的人们,我们也许并不确切的知道他们的名字和曾经的生活状态,但我们唯一知道的是,他们是我们的同胞,他们在某个时空上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他们与我们一样都有着生活的热望与梦想。

一场地震,撼动了大半个中国,牵动了整个神州。

汶川一震,举国同悲。人间臻悲,天地动容

黑纸白字上的死亡人数每增加一个,这世上曾经鲜活的生命就会减少一个;时间每流逝一秒,一条生命得以存活的可能就会减少一分。此时此刻,生命,高于一切、大过一切、急于一切。

灾区的人们,我们也许并不确切的知道他们的名字和曾经的生活状态,但我们唯一知道的是,他们是我们的同胞,他们在某个时空上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他们与我们一样都有着生活的热望与梦想。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让许多生命尚未充分展开便直接面向死亡,让许多也许普通至极的生活理想从此归于死寂,再也没有实现的可能。

物伤其类,何况生命如此成批成批的倒下,在废墟中被掩埋,在黑夜和暴雨里挣扎。灾区同胞的痛苦与呻吟,需要被听见,需要生者用尽一切力量去拯救正在受苦受难的灾区同胞。

有许多人在灾区奋力营救,或者正在奔赴救灾一线的路上,而有更多人也许无法去往灾区,冲向废墟,用脚感知大地的创痛,用手扒开掩盖在身体上的砖石尘土。但我们有心,灾区同胞的生死下落、性命攸关,会触动每个人心灵中最柔软最敏感的部分。心灵,可以超越一切时空阻隔,宛如在场,感同身受。我们的眼里充满泪水,我们的心灵充盈悲痛,让我们携起手,让温度相互传递,以最大的悲悯为灾区同胞祈福。我们并不只有心灵,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我们可以伸出手臂,献出红色的血液;我们可以解开包囊,捐出灾区急需的物资。忙碌者请暂时放下手中的事情,行走者请暂时停下赶路的脚步,为灾区同胞默悼、致哀。我们还可以点燃蜡烛,奉上鲜花,去照亮层层废墟下、阖上双眼的另一个国度的夜。

灾区不是一座孤岛,灾区同胞不是自然宿命的牺牲者,让我们做一切能力所及的事情去护佑和温暖,让我们以最大的悲悯为灾区同胞祈福。

试论地震危害与地震预警 篇3

关键词:地震;危害;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的时间提前量只有几秒到几十秒,却是千钧一发之际挽救生命和财产损失的黄金时间。 事实上,人类必须面对地震无法完全预防、只能尽量减灾的现实。基于这个情况,地震预警被高度重视起来。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

一、中国的客观地理条件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大地构造位置决定,地震频繁震灾严重。在20世纪里,全球共发生3次8.5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其中两次发生在我国;全球发生两次导致20万人死亡的强烈地震也都发生在我国,一次是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造成 23万多人死亡;一次是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这两次地震死亡人数之多,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统计数字表明,中国的陆地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五分之一,即百分之六左右;然而中国的陆地地震竟占全球陆地地震的三分之一,即百分之三十三左右,而造成地震死亡的人数竟达到全球的1/2以上。当然这也有特殊原因,一是中国的人口密、人口多;中国的经济落后,房屋不坚固,容易倒塌,容易坏;第三与中国的地震活动强烈频繁有密切关系。

二、地震预警科学水平

地震预警有三个关键:地震预警科学水平、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应对灾害的社会素质。中国地震预警的现状是:地震预报水平虽领先各国,却仍处于“荆天棘地”的摸索前行时期;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应对灾害的社会素质,均亟待提高。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高新技术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地震科学水平酝酿着飞跃。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于2000年通过国家验收。总投资近23亿人民币的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在汶川地震一个月前的2008年4月11日刚刚通过验收。唐山地震之后全国有群众测报点3万多个,业余测报人员20万人,其中四川省业余测报有1.4万人,堪称群测群防大省,但是,群测群防队伍被认为科学性不足,1979年开始整顿,1980年底全国测报点降到5000多个,业余测报人员降到2万,四川到了1985年,含重庆,全省不到1000人做这个工作。

2006年唐山地震30年,中国地震局局长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访问时说,我们国家对20多次地震做过较为成功的预报,目前能做出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测大概是10%。1990年以来被成功预报的地震,包括北京小汤山1990.9.22:4级地震、青海共和1994.2.16:5.8级地震、云南省孟连县中缅边境1995.7.12:7.3级地震、四川甘孜白玉——巴塘1996.12.21:5.5级地震、新疆伽师1997.4.6:6.3、6.4级地震、云南宁蒗1998.10.2-11.19:地震群;最大6.2级、辽宁岫岩一海城1999.11.29:5.6级地震、四川绵竹(震中在汉旺镇)1999.11.30:5.0级地震、云南大姚2003.7.21:6.2、10.16:6.1级地震、甘肃民乐2003.10.25:6.1级地震、云南宁洱2007.6.3:6.4级地震、开幕式前发生的“亚运会地震”。其中有三次地震,四川甘孜白玉、云南宁蒗、四川绵竹都是因四川地震工作者的临震预报,而被成功预警的。

地球周边的宇宙环境,特别是磁场环境对地球有着重要的影响。地震的根本原因是地球大气磁场受外部磁环境的变化影响引起异变并诱发地核的磁能量无序爆发,使岩浆流动承受爆发性推力,进而冲击大陆板块产生界面挤压应力集中区,在地球径向抬升内应力的作用下产生界面断裂震动。完整的地震预报网由地球南(北)极的地磁通量密度测试总站和地震带区的次声、磁场、红外辐射、大气电离监测网站构成。

三、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

唐山地震后的十年間,余悸未消,地震部门最怕“漏报”,政府最担心“漏警”。而1986年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虚报”和“虚警”的担心则上升到主要地位。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中国大陆经济高速发展,地震活动却相对平静。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本地的稳定,对任何可能“影响投资环境”的负面信息都严加控制,震情信息自不例外。

地震以及其它重大灾难的预警,政府必须有决策,决策不能闭目塞听而作,但也不能期待握有充分信息后才出,政府即使尽最大努力预先获取准确信息,决策的盲区仍将无可避免地存在,因此政府的决策势必是风险决策。

四、对地震预警的几点建议

1、强化政府在预警中的关键位置。

2、给地震科研充分学术自由。

3、逐渐增加地震信息开放度。

4、政府要给科学界减压,社会要给政府和科学界减压。

5、 预警过程要“复盘核查”。

地震和刮风下雨一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它来临之前是有前兆的,特别是强烈地震,在孕育过程中总会引起地下和地上各种物理及化学变化,给人们提供信息,只要人们认真观测并掌握地震前兆的规律,地震预报总有一天会实现。

在地震预报方面,我国地震工作者已经取得可喜的成绩。

最近十几年又有几次较好的地震预报。成功的地震预报不但极大地减轻人员伤亡,而且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震例说明地震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预测、可以预防的。

地震台站 篇4

(一) 预算、核算、决算三者之间存在不一致。

在财政总预算中, 核定每个单位拨款数是按照支出功能核算, 即会计相关支出科目主要按支出功能分类进行设置, 如:行政运行、地震事业机构、地震台站台网、地震预报预测等。各下属地震台站收到财政拨款时同样按照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设置, 即收到款项时做如下分录: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贷记“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中央财政———地震事业机构”、“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省财政———地震预报预测”、“财政补助收入———项目支出———中央财政———地震台站台网”、“上级补助收入”科目。各台站在收到款项时按支出功能分类科目入账, 而在各款项支出时, 则必须按照支出经济分类设置科目, 即支出款项时做如下分录:借记“事业支出———基本支出———工资福利支出———基本工资”、“事业支出———基本支出———工资福利支出———津贴补贴”、“事业支出———项目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会议费”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 支出功能分类主要反映政府的各项职能活动及其政策目标, 支出经济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设置的会计科目直接导致预算与日常核算不一致。每一个支出功能科目一般同时对应多个支出经济科目, 每一个支出经济科目也能同时对应多个支出功能科目, 所以二者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年终部门决算考核各单位预算执行情况, 决算报表中的类款项和预算基本一致, 但是填报决算报表所依据的数据是来自日常核算数据, 日常核算数据与决算所要求的类款项不一致, 因此日常核算与决算的不协调也显现出来。从目前现状来看, 行政事业单位收到财政拨款时按支出功能分类反映, 而支出时则按支出经济分类反映, 年终决算时又恢复到支出功能分类科目反映, 因此三者之间存在不一致, 决算编制时无法做到收入和支出的一一对应, 这必然造成财务决算的困难。

(二) 决算报表数据与实际支出金额有差异。

一年一度的部门决算报表编制工作, 往往偏重于决算结果, 即中央财政要求的各个报表是否填列完整, 是否汇总审核无误, 却忽视了决算报表中数据与实际支出金额是否对应。由于会计人员工作态度或工作能力等原因, 往往会造成决算报表数据与实际支出金额不相等, 或虽然支出总数一致, 但支出明细科目并不相符。如此产生的财务决算报表仅仅成为一种形式, 报表没有任何价值。

(三) 预算与执行不可能完全一致。

各单位年初预算是根据上一年资金使用情况来核定, 而在实际运行中, 难免存在工资变动、合同变动等情况。因此, 即使预算与核算、决算采用统一的会计科目, 决算也很难做到收支平衡, 单位的预算执行率很难做到100%。

(四) 决算时间紧、任务重。

每年的财务决算都安排在次年的1月初, 要求各单位财务人员要在决算之前把全年账目处理完毕。在短暂的时间里将12月份以及以往月份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处理完毕, 同时整理决算所需要的各份材料, 时间非常紧迫。决算编制时间仅有四、五天, 要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了解本年度决算要求、完成与省局对账、完成固定资产对账、完成中央和省要求的两套决算报表, 最后还要完成下一年度的财务预算工作, 工作强度非常大。如此紧张而忙碌的工作难免会产生差错, 稍有疏忽就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不得不从头开始。

(五) 台站会计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台站配备的会计人员电算化水平还比较低, 很多单位还停留在手工记账阶段。有些单位年终决算也仅仅只是参与者, 决算报表的编制是由其他单位代做。因此, 山东省地震局需要对台站财务人员定期进行会计培训, 提高会计业务水平。

(六) 决算硬件设施有待提高。

每年参与山东省地震局统一决算的单位非常多, 各单位实际情况也各不相同。部分单位没有实现会计电算化, 还停留在手工账阶段, 决算报表的填制只能是手工填写各个报表, 然后再录入电子系统, 这种方式费时费力, 而且还不易审核;部分单位配备会计电算化, 但没有笔记本电脑可以工作, 只能借用省局计算机开展工作, 这种方式效率也很低, 工作极其不方便。此外, 由于每年参与决算的人员较多, 除财务室以外的其他部门都正常上班, 参加决算的会计人员就缺少有效的办公环境, 有的会计人员甚至在宾馆工作, 影响工作效率。

二、设置辅助账套顺利完成部门决算

(一) 科目设置。

首先在商业财务软件中设置适合的一级和明细级科目, 主要是拨款和支出。拨款列入财政补助收入或上级补助收入, 财政补助收入下设基本和项目, 基本和项目下分别设置中央财政和省财政, 中央和省财政下分别按功能分类科目设置明细科目。事业支出按经济分类科目设置, 下设基本和项目, 基本和项目下分别按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设计。

(二) 辅助账套设置。

同时建立一套辅助核算科目表, 此辅助核算科目设置与拨款科目设置一样, 从一级科目到末级科目完全一致。在日常核算时, 每一笔支出业务发生都在辅助科目里记录此经费是属于哪一笔拨款, 这样借助辅助账就做到了收入与支出的一一对应。举例说明, 泰安台收到两笔山东省地震局拨款, 类款项分别属于中央财政2200450地震事业机构10万元和省财政2200408地震预报预测10万元, 做以下分录:

在经济业务发生时, 假如用中央财政地震事业机构的资金发放在职职工基本工资, 用省财政地震预报预测的资金发放在职职工津贴补贴, 应做如下处理:借记“事业支出———基本支出———工资福利支出———基本工资 (同时在辅助核算里计入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中央财政———地震事业机构) ”、“事业支出———基本支出———工资福利支出———津贴补贴 (同时在辅助核算里计入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省财政———地震预报预测) ”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这样进行会计处理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收到拨款时按支出功能分类科目入账, 与中央财政预算一致;二是日常核算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处理, 反映资金实际用途;三是在辅助账套里记录每笔支出经费的来源, 与拨款收入一一对应, 年底决算时可以从辅助账里直观的看到财政资金的流向情况, 为决算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三) 以泰安台2012年上半年财务数据为基数进行实验。

截至2012年5月31日, 泰安台收到省局拨款1 406 530元, 其中中央财政住房公积金112 600元, 中央地震事业机构1 013 930元, 省财政地震预报预测230 000元, 实有资金50 000元。收到经费时做如下分录:

1-5月份共支出经费1 381 632.07元, 明细如下:“事业支出———基本支出———工资福利支出”:529 654.36元;“事业支出———基本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287 619.77元;“事业支出———基本支出———对个人或家庭补助支出”:564 357.94元。同时辅助账里显示经费已使用1 381 632.07元, 明细如下:中央财政住房补贴支出197 539.1元, 中央地震事业机构支出993 515.47元, 省财政地震预报预测支出139 309.5元, 实有资金支出51 268元。借助辅助核算使得经费支出情况一目了然, 预算执行情况非常容易考核, 如果用5个月数据编制决算报表, 直接借助辅助核算就可以轻松编制决算报表。

三、使用辅助核算需注意的问题

(一) 保证原始凭证及会计记录审核无误。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第一条是真实性, 这是一切会计工作的前提, 错误的原始数据产生的财务报表再好都没有任何意义。因此, 日常核算中特别强调严格审查原始凭证, 准确理解会计制度, 及时与省局沟通会计处理中遇到的问题, 防止在年底决算时调账。

(二) 单位收到款项与省局拨款数核对一致。

每年会计决算的第一步是核对拨款数, 如出现本单位的实际收款数与上级部门拨款数不一致, 或者虽然一致, 但记录的类款项不同, 都会导致决算报表出现错误。因此, 各台站需要在决算报表编制之前完成对账工作, 有可能的话建议每月与省局进行一次对账。

(三) 注重日常核算时对预算执行情况的掌握。

日常工作中, 每收到一笔款项都要清楚所属类款项, 了解资金来源才能做到专款专用, 资金专款专用必然提高预算的执行率。因此, 日常核算中要切实把会计工作做实, 把基础工作做到位, 定期对本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 为年终决算奠定基础。

(四) 了解决算要求, 明确报表勾稽关系。

每年一度会计决算不尽相同, 各单位应及时了解本年度决算要求, 了解决算报表取数规则, 明确报表之间勾稽关系, 保证录入数据汇审结果无误。

(五) 做好决算数据分析与总结。

每年决算报表编制完成之后, 各单位应对本单位财务情况进行分析, 为下一年度财务管理指明方向;对决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 为提高决算效率与质量做准备。

四、结论

从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条 (“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列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点内容) 可以看出, 政府已开始重视此问题, 同时2011年政府要求公开三公经费支出情况,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部门决算公开也势在必行, 这必将对部门决算报表的编制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 规范财务日常会计科目设置及核算, 衔接好预算、核算与决算将是顺利完成部门决算的重要环节。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决算报表是对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全面总结和综合反映, 也是编制下一年度单位预算的信息基础, 还是研究分析调整有关政策和搞好财政管理的重要依据。本文从实际出发, 针对地震系统直属台站会计决算报表编制现状, 拟提出一种方法或模式, 通过设置辅助核算提高决算效率和质量, 可以节约决算编制时间, 有效完成省财政与中央财政报表的编制工作, 同时使得提供的决算报表更加真实可靠。这种基于决算编制而设计的财务核算系统节约上报时间, 精准财务数据, 有助于提高地震系统财务工作效率, 对于保护国有财产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地震台站,部门决算,辅助核算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征求意见稿) .2012.

[2].张俊.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决算报表工作的完善[J].财会研究.2005, (12) .

[3].王洪坤.关于事业单位会计决算报表的研究与分析[J].会计实务.2011, (9) .

[4].王书琴, 游吉荣.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决算编制质量的对策[J].会计园地.2010, (10) .

关于地震作文:四川地震 篇5

摘要:大灾有大爱,大爱最无私。谭千秋、王洪发等人的壮举就是大爱,他们爱亲人,更爱他人,为了爱他人,可以割舍对亲人的爱,他们宁可自己身碎或心碎,也不让他人心痛。

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悲伤,常使我们泪满襟,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感动,常使我们热泪流。

悲伤让我们更坚强,感动让我们更有力量。

地震带给我们的感动太多了,多如繁星数不清。最让人感动的是灾区干部群众面对生死考验时做出的感天动地的壮举。德阳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张开双臂护住四名学生,这四个学生幸免于难,可谭老师却永远离开了他的学生。北川县民政局局长王洪发在地震中先后救出了十位群众,却没有时间去救自己唯一的儿子及亲属,结果他失去了儿子、二姐、侄儿等15位亲人。记者问他伤心吗?他回答:“我想伤心,你能给我时间吗?”在这次地震中象谭千秋、王洪发这样的感人事迹有很多,谭千秋是舍己救人,王洪发是舍亲救人,他们在生与死的选择上,毫不犹豫地把生留给别人,把死留给自己或自己的亲人,这些普通人在关键时刻能豁得出来,事迹可歌可泣,令天地动容。

大灾有大爱,大爱最无私。谭千秋、王洪发等人的壮举就是大爱,他们爱亲人,更爱他人,为了爱他人,可以割舍对亲人的爱,他们宁可自己身碎或心碎,也不让他人心痛。这种大爱是地震众多感动中最精彩的篇章,最动人的颂歌,足以净化我们的灵魂,纯洁我们的心灵。

我们虽然不在灾区,但需要学习、“复制”这种大爱。我们没有遇到生与死的考验,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却有公与私、义与利等各种考验,同样需要这种大爱做出正确的选择。

各级领导干部应率先“复制”、发扬这种大爱无私的精神,在工作中要多想群众的困难和疾苦,少想自己的位子、票子、孩子等,把更多的爱献给群众,多为群众办好事、送温暖,使干群关系更融洽,使我党更有凝聚力和战斗力。普通百姓也要“复制”、发扬这种大爱无私的精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多些爱心,少些冷漠;多吃亏,别占便宜;多助人为乐,别损人利己;多大公无私,别自私自利。这样人与人之间更和睦,社会更和谐。

地震台站 篇6

在我国,海域面积多达数百万平方公里,但海域地震、海底地质观测、海文海况等领域的研究一直较为薄弱。为了提高海洋科学研究能力,相关部门须大力提高海洋科学观测台站的建设力度,而在此过程中如何保障海洋科学观测台站的通讯畅通,是产业界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目前,海洋科学观测台站主要分为海岛观测台站、海洋活结桩式观测台站。这两种海洋观测台站大多采用两类通讯方式:一类是卫星传输,另一类是GPRS/CDMA传输,其各有优缺点,且适用环境大相径庭。

卫星传输

基站式卫星传输方式适用于建设在海岛上的海洋科学观测台站,以上海市地震局佘山岛地震观测台为例:佘山岛位于长江口以东的东海海域,由于天气、距离和海洋等原因,在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未在岛上设立信号发射塔前,佘山岛台主要采用卫星传输的方式实时传输地震数据。在数据的发送和接收端,均使用一个4口的串口服务器,采用网络口收发的方式。

卫星传输系统拓扑图

在这种“卫星站-卫星站,网络口-网络口”模式中,佘山岛卫星小站端口设置为TCP/IP模式,网络口与串口服务器网络口输出相连;使用上海市地震局现有卫星小站作为数据接收端,也将网络口串连服务器的网络口;佘山岛卫星站的串口服务器和上海局卫星站的串口服务器进行“呼叫”,通过TCP/IP协议3次“握手”后建立虚连接,开始进行数据传输。

基站式卫星传输方式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二方面:一方面,数据链路和数据传输稳定,基站式卫星传输采用锅盖式卫星信号接收器,保证了链路稳定(不中断)、数据传输可靠(无丢数)的良好效果,非常适用科学观测数据实时的传输,实际使用基站式卫星传输的观测台站数据运行率达到了99%。另一方面,具有对数据传输和传输链路状态进行监控的功能。卫星的数据传输分两个步骤:搭建链路和传输数据,其中搭建链路是数据传输的前提条件。串口服务器通过VSAT网络口进行双方通信,其呼叫建链能力相比常规同步或异步端口更加稳定可靠。通过登陆串口服务器,可以对其进行设置和操作,具体功能有:配置服务器基本参数、设置各端口工作模式和参数,观察链路的状态、数据流量的统计、对设备进行远端配置和复位等。

然而,由于使用直径1.5M的锅盖式卫星信号接收器需要开阔地进行安装,同时基站式卫星传输设备实际工作功耗高达150W,因此基站式卫星传输方式只能适用于有市电接入或自备发电机组的海岛型海洋观测台站。

上海市地震局建设的海底深井式地震观测台站,即活结桩式观测台站,曾尝试在传输方面采用便携式卫星传输地震数据,但由于观测台站采用太阳能和风能供电模式,而卫星传输系统功耗过大——正常工作时30W,搜索卫星时达到45W左右——因此卫星传输系统不适用于无电源保障的海洋监测台站。

按照相关规定,投放于外海的微型平台必须配备航标设备,可以采用航标灯与北斗卫星相结合的方式,采用低功耗低传输速率的模式传输海洋观测台站的经纬度和电源参数。在实际测试中,北斗卫星低速率传输模式工作功耗为8W,可以适用于利用太阳能和风能供电的海洋观测台站信息监控。

CDMA/GPRS传输方式

对于位于近海海域的非海岛型海洋观测台站,CDMA/GPRS传输方式是比较好的选择,具有便于携带安装、低功耗、高稳定性等优点。

CDMA 1X原意是指CDMA 2000的第一阶段,网络部分引入分组交换,可支持移动IP业务;CDMA 1X是在CDMA IS95系统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承载业务,目的是为CDMA用户提供分组形式的数据业务;CDMA 1X理论传输速率可达300 kbps,目前的实际传输速率大约在100 kbps左右,可以用于Internet连接、数据传输等应用。

GPRS即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是GSM移动电话用户可用的一种移动数据业务。GPRS以封包(Packet)式来传输,传输速率可提升至56甚至114Kbps。

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可以采用多种CDMA/GPRS连接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VPN连接方式:系统传输基于TCP/IP协议,整个无线传输系统由台站无线路由器、CDMA网络平台、中心VPN路由器、中心设备管理系统组成。台站无线路由器通过CDMA\GPRS网络平台与中心VPN路由器建立L2TP连接,使台站子网成为观测单位所在局域网的一部分,台网中心各种专业服务器可以以访问IP地址的方式直接访问到各台站设备。该种传输方式主要可以用来传输海洋科学观测台站输出的网络数据流。

直拨式连接方式:采用CDMA/GPRS无线路由器直接通过拨号的方式经过观测单位的网络防火墙直接发送至CDMA/GPRS接收设备。

CDMA/GPRS传输方式具有诸多优越性:首先是其无线路由器功耗极低,实测工作时功耗为4W左右,适用于无电源保障的海洋监测台站;其次,伴随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加大信号基站的建设,CDMA/GPRS信号覆盖范围加大,信号强度得到提高,有利于近海海域观测台站的建设;最后要强调的是,CDMA/GPRS数据链路连接稳定,根据实际运行使用CDMA/GPRS作为传输链路的台站,系统运行率可以达到98%。

地震台站 篇7

日本媒体的报道观念。报道观念就是新闻工作者表现和报道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日本媒体对地震报道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是群众, 尤其是受灾群众。比如, 3月14日《Sport报知》的报道“如今灾民们一天只吃一个饭团, 没水、没电……”;又如, 13日《产经新闻》早晨8∶00的报道称因菅直人首相视察福岛核电站工作, 耽误救援, 必须承担相应责任;再如, 受地震的影响, 致使东日本停电, 造成电车无法正常运行, 日本灾民很不满, 为此, 《产经新闻》批评日本政府说“政府对此只表示遗憾, 居然连谢罪都没有” (1) 。从上面几个例子可以看出, 无论是对灾民的报道还是因灾民对政府和首相的指责和批评的报道, 日本媒体都是从群众的角度出发进行报道的。

日本媒体的报道方式。在这次地震中, 日本媒体力求报道及时、全面、准确。当地震发生后, 日本媒体一经确认, 便向民众报道了这一消息, 几分钟后就有了比较详细的报道, 如地震破坏情况、灾区情况等, 日本所有的电视台也对此进行了不间断的全程反复报道, 加之日本最大的公共传媒NHK (日本广播协会) 呈现的空拍画面, 实时监控并报道着海啸的相关信息。在报道过程中, NHK还轮流用日语、汉语、韩语、英语等语种对最新震情和灾区情况进行了报道, 反复播放相关的避难信息。 (2) 此外, 灾民通过广播不间断地收听救灾信息、救援队伍情况等。报纸虽然时效滞后于其他传统媒体, 但随着震灾报道的深入, 相关的综合报道、深度报道越来越凸显其重要作用。网络媒体同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谷歌在震后很快建立寻人与报平安的网页, 政府部门也通过网络发布官方信息, 一些网民自制网页为日本祈福, 为死难者祭奠。

日本媒体的报道内容。日本媒体对地震的报道内容大致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报道地震的相关信息。地震发生后, 日本各家电视台都在第一时间发出了有关地震的信息, 让民众很快得知地震的最新情况, 主持人也在不时地提醒民众“请确认您所在的位置是否安全、是否结实……”, 并且不断播报地震消息, 附带画面下方的滚动字幕新闻。 (3) 第二部分主要报道民众需要的信息。比如民众能在哪儿找到水、找到食物, 哪里安全等信息。对于捐款活动的报道, 尤其是在地震发生头一周内, 媒体往往只报道捐款信息而不对捐款活动、捐款方进行报道, 特别是对企业捐赠的报道, 日本媒体只是以快讯告知民众索取物品的渠道。第三部分是对受灾地区情况的报道。日本媒体不播放“血腥场面”, 对遇难者都尽量报道生前微笑着的照片。在受灾地区出现的英雄事迹也基本不会报道, 只会关注那些英雄的健康和安全。

日本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在一场破坏力极大的灾难中, 日本新闻工作者表现出的平静和专业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首先, 地震发生后, 他们没有因为害怕余震而停止工作, 没有因为看到那些残忍的画面而停止报道, 只是偶尔会发现声音有些颤抖, 但他们仍能戴着安全帽继续坐在直播间里主持节目, 因为他们心里清楚, 只有他们才能给民众传达更多的地震信息, 传达更多民众需要的信息。其次, 在关于核电站泄漏危机的记者会上, 因发言人对记者的提问回答不确切, 遭到了记者的厉声质问, 这种质问不代表记者、不代表他所在的媒体, 只代表担心核泄漏会引发安全事故的日本国民。这一事例说明了日本媒体严谨的作风和对民众负责的态度。此外, 在日本媒体的报道中, 我们听不到灾民的哀号, 感觉不到悲伤的气氛, 即使在对受难者家属进行访问时, 也很少拍摄其面孔, 这些都可以看出日本媒体从各个角度呵护着生者的安全和对逝者的尊重。

中国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报道

中国媒体的报道观念。如果要了解我国媒体对地震的报道观念, 就要先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灾难性报道观念变化说起, 因为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 我国媒体灾难性报道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 当发生灾难性事件, 尤其是一些重大灾害时, 我国媒体要先等有关部门作出定性结论后才决定是否报道和怎么报道。在报道时, 媒体对灾难本身情况报道并不多, 而主要报道人们是如何战胜灾难的。这一时期的报道观念是以“人”为本位, 即使在当时存在一些不足, 如新闻的时效性较差, 但也曾起到激发和鼓舞人们斗志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媒体的报道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与前阶段相比, 最明显的变化是从“人”的角度跳出, 移向以“事”为本位。 (4) 媒体开始注重对事件本身的报道, 基本能做到客观地反映灾情, 新闻时效性也逐渐增强, 比如新华网在地震发生后不久就发出第一手消息, 随后各媒体都以最快速度, 发挥各自所长对地震及相关信息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中央电视台每天都能及时准确地将全国抗震救灾指挥部提供的地震伤亡人数、灾区情况及救援进程等消息报道给群众, 政府也主动将最官方、最权威的信息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提供给媒体, 以保证群众真实、准确地了解地震的相关信息, 群众也可通过媒体提出关于地震报道的质疑, 充分保障了新闻报道的资源和空间, 架起了群众和媒体的沟通桥梁, 从而在一定条件下保证了抗震救灾的有序性。

中国媒体的报道方式。在这场特大地震中, 中国媒体做到了及时、准确、全面地向群众告知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履行了现代传媒在现代社会中最基本的职能。中央电视台推出了抗震救灾特别报道, 并在综合频道与新闻频道同步并机直播, 许多地方电视台也大幅减少了娱乐节目的播出量, 随即进行了大时段、高密度的新闻直播, 并派出大量记者前往灾区进行采访、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推出了全天24小时直播节目“汶川紧急救援”。 (5) 此外, 不少报纸和电视台开辟了寻亲热线或亲情告示, 部分电台和都市类报纸发起了为灾区祈福的绿丝带行动, 网站则整合博客、播客、论坛等互动资源征集抗震救灾诗歌、开设网上灵堂等。无论是以报纸、电视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 还是以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 在这次抗震救灾的战役中, 他们真正做到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为抗震救灾提供了优质的信息服务和有力的信心支撑。 (6)

中国媒体的报道内容。中国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报道内容大致也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报道与地震相关的信息, 包括普及如何在地震中求生和灾后防疫的科学知识, 让群众掌握更多信息, 做到沉着冷静地应对灾难。第二部分主要是对人及其生命关注方面的内容。无论是救援人员还是受灾群众, 都是媒体报道的主角, 尤其是对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 这些在精神上给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很大的激励和鼓舞, 产生了巨大的“众志成城”的力量。第三部分媒体不只报道中央领导人对灾区人民的慰问, 更报道他们和群众在一起的那颗心。比如温总理蹲在废墟上嘶哑的喊话和焦虑的神情、胡总书记对灾区群众那深情的一吻等, 这些都让受灾群众得到很大的心理慰藉, 对未来生活也会抱有更多的希望和期待。

中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在这场抗震救灾报道中, 中央和地方记者一接到任务就火速奔赴灾区, 他们不畏余震带给他们的危险, 用镜头和大量的文字真实地记录了灾情和无数感人的细节, 充分体现了记者的职业使命感。在灾区, 记者每天大概只睡3~4小时, 彼此互相鼓励的一句话就是“我们不能倒下, 我们是在用信息守护生命”。他们不光是用信息在守护生命, 更是用自己的生命在守护着群众的生命。经历了汶川地震后, 我国的新闻工作者队伍得到了锻炼, 记者高度的责任感、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更是得到了提升。

日本地震与汶川地震报道的比较

第一, 中日媒体报道观念上的异同。中日媒体都以受灾群众为主角进行报道, 比如, 日本媒体报道了日本人在遇难后的国民素质和自律精神, 中国媒体报道了受灾群众的相关情况。但从报道角度上说, 日本媒体是从大众角度去报道, 比如他们在灾后需要什么、最关心什么之类的信息;中国媒体是从政府官方角度去报道, 这是由我国“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决定的, 不仅能客观地报道新闻事件, 还能充分地反映当事人的真实情感, 使报道内容更加丰富饱满、真实可信, 使新闻传播更具有人情的魅力。

第二, 中日媒体报道方式上的异同。地震发生后, 中日媒体都基本做到了在第一时间向群众发布真实情况, 基本做到了及时、准确地传播最新信息, 一经确认后进行连播、滚动播出, 让大众了解受灾后的具体、真实的情况。在媒体选择上, 中日媒体不仅用了传统媒介, 根据各媒介的优势对地震进行报道, 还用了新兴媒介, 如网络、手机等, 通过建立祈福网站、寻亲网站、发微博等形式传达各种与灾后有关的信息, 对地震作出了最高级别、最大规模的报道, 充分发挥了媒介的信息传播功能, 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群众的信息需求。

第三, 中日媒体报道内容上的异同。对于地震的报道, 中日媒体都以地震的相关情况、受灾群众的情况、救援工作等为主要报道内容。而中国媒体还会对领导人的相关活动、赈灾义演等进行比较详细的报道, 即使这些在日本媒体的报道中只是一笔带过, 但对于“以人为本”的中国是合理的。媒体应该多为受难者考虑, 少带渲染气氛的风格进行报道。

第四, 中日新闻工作者职业素养上的异同。中日媒体除了报道灾情、正确传达政府发布的信息外, 也让所有守在电视机前的民众, 清楚、客观、真实地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面对灾难, 日本媒体高度的新闻专业性和自律是值得我国媒体学习的, 当然在灾区也有很多优秀的记者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记者的责任不是完成报道任务的自慰或简单地传播信息, 而是对受难者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安慰。

结语

汶川地震的报道, 为我国媒体及政府赢得了广泛赞誉, 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和谐的精神风貌, 为国内外公众展示了一个人性化的中国政府。但与日本媒体对地震的报道进行比较, 经历过汶川大地震的中国媒体, 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也存在很多不足, 这就要求媒体除了要做到及时、全面、准确地报道新闻事件, 让受众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外, 还应在舆论导向上正确引导受众, 运用多方位的表现手法, 多角度、多侧面的报道方式, 力求在真实、专业、权威和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 不断改进不科学的报道模式, 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 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要求, 从而提高中国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以促进中国新闻报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寒冬:《天灾之下, 中日媒体视角如此不同, 日本无人感谢政府》, http://bbs.longhoo.net/read-htm-tid-1201024-ordertype-asc.html

[2]安辕:《日本大地震后的反思》, http://bbs.zg163.net/bbs/read-htmtid-1920643-ordertype-asc.html

[3]桂清萍:《中日电视媒体地震新闻报道之比较——以中国5·12汶川地震与日本岩手·宫城内陆地震的报道为例》, 《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年。

[4]杜鹃:《解放后我国灾难报道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论文。

[5]芮必峰:《现代社会与现代传媒——从汶川地震中我国媒介的表现看》,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8 (4) 。

地震台站 篇8

关键词:震级完备性,地震活动性,理论地震目录,matlab

地震学是地球物理学中的一门主干学科,其理论体系建立在大量观测和实验基础上。随着数字化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和资料的日渐丰富,地震研究在揭示地震活动性和地球内部结构方面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是尚有很多信息资料由于技术手段的局限未被观测和记录,同时很多处理分析方法的优劣和适用范围也有待更多资料的验证。因此,模拟地震活动建立理论地震目录,在地震的活动分析中有着重要的基础地位,除了弥补实际观测的有限之外,尤其在地震的实验教学中亦能用模拟资料去检验和改进现有的计算分析方法。本文参考近年地震多发的龙门山周边区域实际地震目录,讲解如何利用计算编程建立理论地震目录,使学生在实验计算中掌握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验分析方法的有效手段,提高解决地球物理问题的技能,为进一步从事地球物理诸多方面的科研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地震目录的统计

地震目录资料是地震活动统计和分析的基础,其完整性和可靠性对统计结果有较大影响。因此,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进行地震活动性研究时,首先应就历史破坏性地震目录和现代区域性地震台网目录进行完整性和可靠性分析,选择可信的时间和震级域。历史地震目录资料是依据分析地震文献记载得到的,受各历史时期的文化科技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记载的基本上是一些有破坏性影响的地震,对具有现代地震活动意义的小震无从监测,还可能受战乱影响出现相当程度的资料缺失情况。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设区域性地震台网,70年代建设具有小震监测能力的地震台网,现已积累了丰富的仪器测定资料,但仍然存在各地区台网监测能力不同,导致大地震发生后人工无法筛选确定全部小地震,造成目录不完整的情况[1]。对于地震目录时间分布和震级分布完整性检验,通常可以通过绘制M - T震级时间分布图,估计不同震级地震资料缺失的时间范围,进一步利用Gutenberg & Richter 1944年提出的震级频度关系来检验震级分布的完整情况:

这里,M表示震级,N( M) 表示发生震级大于等于M的地震数目[2],参数b值表示某一震级地震与高一级地震的地震次数之比:

上述公式反映了大小地震间的比例关系[3],对应震级频度关系式中的斜率,描述地震事件随震级大小的分布,也就是说,高b值意味着小震在所有地震事件中比例高,低b值则反之。一般震级越低,可靠时间越短。图1a展示了1985年以来龙门山地区实测地震目录近30年的M - T图,图1b展示了该时间段内震级频度关系中b值曲线的拟合和最小完备震级Mc的确定。

二、理论地震目录的设计

如图1a所示2. 5级以上的地震在时间分布上较完整,图1b所示的b值拟合曲线的起始震级也接近于2. 5,综合考虑空间分布,确定Mc= 2. 5,并以之作为理论地震目录设计的起算震级。理论地震目录的设计需要分析实际地震活动水平,故首先把实测地震目录的时间转换为以年为单位,并按0. 1年分区间统计,如图2,可以看出在相对于1985年的第23. 5年附近地震活动突然上升,对应于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 0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同样,在第28. 5年附近地震活动也急剧上升,对应于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 0级地震序列,由于汶川地震震级大于芦山地震,释放的能量更多,也可看到前者的高水平地震活动持续时间较长。

根据活动水平高低相近程度划分时间段,在各时间段内按0. 1年的步长去累加统计各时间段内的地震数目,再平均到年得出各段的地震活动年发生率λ,参考此实测地震活动率λ适当微调可得出较为接近真实的理论地震目录,如( 3) 式:

用四个不同的频度分别表示理论设计各时间段内的低、极高、中等和高等地震活动水平。此外,参数b在地震活动和危险性分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设计理论地震目录时也应包括b值的设计,b值的一般变化范围在0. 4 ~ 1. 6之间,同样按时间变化分段设计,如( 4) 式:

震级的分布也与b值密切相关,通过震级频度关系的推导可得如( 5) 式所示的关系式,可将与b值相关的随机震级M表示为:

其中M0为起算的最小震级,如前面提到的2. 5级,N0表示其对应地震数目,又由于M > M0,相应的地震数目N < N0,故N/N0值介于0 ~ 1之间,在matlab程序设计中可由随机函数rand随机给出这样的值,从而由( 5) 式给出随机震级。

根据( 3) ~ ( 5) 式,用matlab编程,以时间为基本变量,先生成b值,再给出地震数目和对应的随机震级,最后绘图。程序以m文件存盘,命名为generate_synthetic_catalogue. m,文件代码如下:

运行. m文件,结果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理论地震目录的设计与实测地震目录是相符的,第23年后的高水平地震活动反映出龙门山地区汶川和芦山两个大地震序列的活动效果,震级的模拟也在对应时间上出现了7级以上至接近于8级的大地震,故该实验设计达到了较好的模拟效果。

三、结 语

地震台站 篇9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受灾人口152万, 受灾面积12500平方公里。截至24日14时30分, 地震共计造成196人死亡, 失踪21人, 11470人受伤。

截至25日, 雅安三个重灾县已公布高达1693.58亿元的经济损失数值。该值至少是其上年GDP总和的21倍。震后恢复资金有其独立的国家评估程序和标准。同时, 正在进行的多层级灾情损失评估, 也将为后续评估提供基准数据。

暂不谈三县千亿经济损失的真实性与否。回顾汶川地震震后重建, 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 (2008年6月30日发布实施。政策措施支持范围覆盖灾后恢复生产和重建的各方面, 同时重点支持城乡居民倒塌毁损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等恢复重建) , 我国震后主要补助措施有:中央财政建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 (中央补助700亿) 、地方财政补贴、受灾地区税收减免、个人每年补助4000元、个体经营每年补助8000元、鼓励金融机构对受灾地区投放信贷等。除此之外, 还有社会各界自愿捐款等。玉树地震相关处理办法与此大致相同, 还有政府统一指导重建等, 详见《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组2010年6月13日编制, 组长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震后处理办法的主题思想是:政府主导、财政补贴、社会捐赠。

然而, “放养式”的地震重建方式并不能满足个人、企业在人身健康, 财产损失方面上的需求, 建立相关的地震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二、我国地震保险的现状

(一) 目前, 我国并没有专门的地震保险, 包含地震险的险种少

在人身险范围内, 寿险、意外伤害险、旅游意外险等保险责任中包含地震受损责任。购买这些保险的客户在地震中死亡或伤残将获得相关赔偿, 受伤以及接受住院治疗也将按照合同约定获得给付。

在财产险范围内, 财产险的主险一般不承保地震。部分商业保险公司推出的建筑工程险和安装工程险包括地震险。而对于企业财产险, 如果客户坚持要投保地震险, 可以通过附加险的形式投保, 但对其会有严格的限制。由于地震的涉及面和赔偿金额超过保险公司的理赔能力, 保险公司通常将其列为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作为除外责任, 因此我国的家庭财产险不承保地震责任。

在车险产品中, 保险公司大多把地震列为了免责条款。不过, 值得注意的是, 从车险合同条款中可以看到, 保险责任包括“雷击、雹灾、暴雨、洪水、海啸所造成的车辆损失”, 一般来说, 车险免责条款里会说明, 因地震造成的车辆损失不在保险责任之内。但因地陷、地裂造成的车辆损坏, 或者由于地震造成的高空坠物砸坏车辆, 可申请理赔, 但需要车主能够出示相关证明。

(二) 地震保险制度不健全, 社会上应对巨灾风险意识较弱

从国际上的经验来看, 一般在经历巨灾的两年左右, 受灾当国就会出台相应的保险管理制度来应对日后类似状况的出现, 从而提高当国应灾能力, 稳定社会秩序, 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然而在我国, 此方面的政策措施甚少, 尤其针对地震保险的相关制度几乎空白, 直接导致了受灾风险的大大提升。一旦发生巨灾, 将对我国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 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平稳发展。

现今, 虽然有部分人承认自身存在巨灾风险, 但很少有人愿意通过购买保险的方式转移这种风险。人们对于这些巨灾的看法往往是逆来顺受, 甚至更有不少人完全依赖于社会救济或政府补贴, 最终, 这种心理导致其陷入恶性循环, 保险意识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因此, 对于地震险机制的完善, 建立巨灾保险制度需要政府、行业、公众的共同参与。

三、日本地震保险制度

日本是个地震多发国家, 同时也是地震保险制度较为完善的国家。下面我们主要介绍日本的地震保险与再保险, 并比较得出其对我国有哪些借鉴意义。

(一) 地震保险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923年, 日本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关东大地震, 造成14.2万人失踪和死亡, 25万栋建筑物被毁, 损失巨大。关东大地震后, 日本开始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地震保险制度。1966年, 日本国会先后通过了《地震保险法》和《地震再保险特别会计法案》, 初步建立了地震保险制度。随后, 又相继颁布了《地震保险相关法律》和《有关地震保险法实施令》, 进一步完善了日本的地震保险体系。

而在我国并没有与地震相关的法律条文。正如袁力和王和在《我国地震保险制度应与时俱进》中所提到的, 建议国务院发布《建立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指导意见》, 同时加快我国地震保险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出台, 尽快制定颁布《地震保险法》等, 为构建地震保险制度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框架。

(二) 日本地震保险的承保主体

日本地震保险制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再保险制度, 以日本家财险为例。财险公司在接受了原保险合同之后, 根据地震保险法与JER (日本地震再保险公司) 签订再保险合同, 将其所承保的地震原保险合同全额再保险于JER, JER不能拒保。JER与财险公司个别缔结了再保险合同之后, 除了一部分自留以外可办理再再保险。再再保险的渠道有两种, 一个是与政府签订再再保险合同, 其危险责任限额由日本国会决定。另一个渠道是与各财险公司签订再再保险合同, 各财险公司间的危险责任限额则是根据各财险公司的家庭地震保险危险准备金额来决定。如图1所示。

目前, 日本家财险的地震风险是以超额赔款再保险的方式承保的, 即在再保险合同中约定原保险人的自留额, 损失金额超过自留额到最高责任限额的部分由再保险人承担。日本东海大地震后修改的《地震保险法》的具体做法是:

1.1150亿日元以下的损失由JER承担;

2. 超过1150亿日元至8710亿日元的部分由日本政府和民间各承担50%, 其中1150亿日元至2596亿日元的民间部分由参与再再保险的财险公司承担, 2596亿日元至8710亿日元的民间部分由JER承担;

3. 超过8710亿日元至55000亿日元的部分日本政府承担95%, 民间承担5%, 其中8710亿日元至31850亿日元的民间部分由参与再再保险的财险公司承担, 31850亿日元至55000亿日元的民间部分由JER承担。

日本地震保险近二十年来出现了各层级责任限额不断扩大, 政府承担比例不断上升的态势, 这也充分体现了应对地震这种巨灾, 民间保险公司往往无力单独承担全部损失, 这需要政府和再保险的共同参与。

(三) 日本地震保险的承保方式与责任范围

日本地震保险的家财险会自动附加在火灾保险的保单上, 比如普通火灾保险, 长期综合险等, 保险金额一般为火险金额的30%-50%。这一方式与我国部分企财险的承保方式相同。

日本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日本地震保险承保因地震, 火山爆发, 或上述事故引起的海啸, 直接或间接造成的火灾, 损坏, 淹没或土地流失导致的损失。日本是一岛国, 四周环太平洋, 往往会出现地震, 火山, 海啸的同时发生, 保险标的的近因难以确定, 共同投保有利于减少消费者的损失。而我国虽然也面临地震等巨灾的威胁, 但传统的地震带距离海洋甚远, 因此地震与海啸同时发生的概率微乎其微, 这点要在制定费率的时候明确指出。

因为巨灾发生的不确定性, 日本地震保险大多为以一年期为主的短期保险。值得指出的是, 日本地震保险家财险的保险标的有居民住房及其家用财产, 如家具、衣服等日常生活用品, 但不包括价值超过30万日元的贵重物品, 如珠宝、字画、古董、有价证券等。

(四) 日本地震保险的费率厘定

其费率由纯费率和附加费率两部分组成, 其中纯费率仅包含地震风险, 附加费率则体现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 但不包含预期利润。日本的地震保险根据地震风险大小和建筑结构 (木制或钢制) 分为4个等级, 即1等地区、2等地区、3等地区和4等地区, 并按此等级确定地震基本保险费率。此外, 根据建筑年限和抗震等级等条件, 还能够享受10-30%的折扣。

不仅如此, 日本地震保险在理赔方面也采用了差别费率的方法, 使得财产保险的损失补偿原则不能因保险而额外获利得到充分地体现。

四、总结

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 是个地震多发的国家。从前不久发生的雅安地震以及较早的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充分证实了在灾后重建方面, 我国不能仅仅依靠财政补贴和社会捐助, 建立并实施我国的地震保险制度迫在眉睫, 应及时构建地震保险机制, 出台相关法律控制风险, 稳定社会秩序。同时, 还应该普及保险知识, 夯实保险教育基础, 提高全社会的保险意识。日本作为中国的邻国, 在应对巨灾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地震保险机制, 但由于日本与我国的具体国情不同, 可以有取舍地借鉴, 从而构建出适合我国的地震保险制度, 提高我国的应灾能力, 确保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摘要:雅安地震的发生叩问当前我国灾后重建模式, “放养式”的政府补贴, 社会捐款等一系列措施并不能满足人们的保险需求, 地震保险制度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如何建立地震保险机制, 建设怎样的地震保险机制, 日本在承保方式, 承保主体, 责任范围, 费率厘定等方面给了我们宝贵的经验。除此之外, 日本地震保险的一大特色就是引入了再保险, 责任累积得以分摊, 形成政府与民间共同参与的格局。地震保险制度在面对巨灾时形成一道屏障, 保证了保险业, 金融业, 乃至全社会经济运行良性发展。

关键词:雅安地震,地震保险制度,再保险,风险意识

参考文献

[1]袁力, 王和.我国地震保险制度应与时俱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3.

[2]郭东东, 佘玲.日本地震保险体系初探[N].中国保险报, 2011-03-28.

[3]孙黎, 史本叶.日本地震保险制度及其借鉴[J].商业研究, 2011 (09) .

[4]赵苑达.再保险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

[5]何霖.日本巨灾保险之进程与启示[J].灾害学, 2013 (04) .

地震台站 篇10

为此,本课题小组在单频网重叠区域覆盖特性、网络拓扑结构、台站间距等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单频网两个发射台站在保护间隔内最高覆盖效率下发射台站ERP、高度和台站间距之间的约束关系。

1 台站间距与覆盖半径的关系

如图1所示,O1和O2是发射台站,发射参数均相同,台站间距为d,覆盖半径均为r。图中灰色部分是无法覆盖的“边缘区域”,阴影区域是2个发射台站覆盖的重叠区域,则2个圆围成的图形面积为理论有效覆盖面积,与两圆相切的矩形面积为理想条件期望到达的目标覆盖面积,则覆盖效率为两圆围成的面积与其相切矩形面积之比。

下面将分析覆盖效率最高时,单频网中相邻两个发射台站覆盖半径、台站间距之间的关系。

定义域有意义要保证。值域有意义要保证

如果令,其中x≥0.5。

如果令,其中0≤x≤2。

E覆盖效率与的函数曲线如图2所示。

当时,即两圆相切/重合时,E覆盖效率值最小,为0.785 4;当=0.93时,E覆盖效率值最大,为0.842 8;当=1时,E覆盖效率值为0.842 5;当>10时,E覆盖效率下降变化趋于缓慢,并趋于恒稳。综上所述,当两圆相切时,覆盖效率最小,为0.785 4;随着两圆圆心逐渐靠近,覆盖效率快速增大;当=0.93时,覆盖效率达到最大峰值,为0.842 8;随着两圆圆心继续靠近,覆盖效率开始迅速下降,当>10时,下降变化趋于缓慢,并逐渐趋于恒稳;当→∞时,趋于最小值,为0.785 4。

E覆盖效率与的函数曲线如图3所示。

当=0/2时,即两圆重合/相切时,E覆盖效率值最小,为0.785 4;当=1.07时,E覆盖效率值最大,为0.842 8;当=1时,E覆盖效率值为0.842 5。综上所述,当两圆相切/重合时,覆盖效率最小,为0.785 4;随着两圆圆心逐渐远离,覆盖效率逐渐增大;当=1.07时,覆盖效率达到最大峰值,为0.842 8;随着两圆圆心继续远离,覆盖效率又开始逐渐下降,直到两圆相切时,回到最小峰值。

因此,台站规划设计时,尽可能地将台站间距与覆盖半径之比设计为1.07时,覆盖效率可达到最大峰值;尽可能地设计台站间距是覆盖半径的2倍,以免覆盖效率达到最小值。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以北京市区20频道播出的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为研究对象,2个相邻发射台站的台站间距d拟选10.7 km,则覆盖效率达到最大峰值时,最佳覆盖半径r为10 km。

2 最小中值场强

以北京市区20频道播出的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信号为研究对象,根据国际电联推荐的最低中值场强电压推导法[1]以及GY/T 220.7—2008标准中的终端指标参数[2],推导出其高速车载移动接收应用场景下的最小中值场强Emed为64.5 dBmV/m(33 dBmV/-78 dBm)。

3 电波传播模型

在单频网规划过程中,推出了很多电波传播模型,用于预测电波的传播情况。现有广泛适用的电波传播模型有ITU-R P.1546模型、ITU-R P.526模型和日本的Okumura-Hata传播模型[3]。ITU-R P.1546模型适用于开阔和低起伏的丘陵地区场强的预测;ITU-R P.526模型适用于山区场强的预测;Okumura-Hata传播模型适用于人口稠密的大城市地区,多被移动通信规划时采用。

同样,以北京市区20频道播出的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信号为研究对象,根据北京市区的覆盖环境,本文选用Okumura-Hata模型中城市应用场景电波传播模型,采用Okumura-Hata模型预测的空间损耗L(dB)[3]如下:

式中:f(MHz)为工作频率,ht为发射天线有效高度,α(hr)为有效天线修正因子,α(hr)=3.2×(lg 11.75hr)2-4.97,hr为接收天线高度(hr=3 m);d(km)为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之间的水平距离;Ccell为小区类型校正因子(Ccell=0);Cterrain为地形校正因子(Cterrain=0)。

4 台站高度与有效辐射功率ERP的关系

在上面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下面接着以北京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20频道)为研究平台,研究城市环境下,2个相邻发射台站达到最高覆盖效率时,发射台站高度h(m)与有效辐射功率ERP的关系。

要满足覆盖半径为10 km处的最低中值场强为64.5 dBmV/m(33 d BmV/-78 d Bm)时,发射台站台站高度h(m)与有效辐射功率ERP的关系。

h取值0~500 m时与ERP(W)的关系如图4所示。

基于现实考虑,h取值10~300 m时与ERP(W)的关系如图5所示。

从图4、图5可知:

1)发射机有效辐射功率ERP(W)与台站高度h(m)成反比关系,发射台站高度h越高,需要的发射功率ERP越低;

2)随着高度的增加,所需的ERP变化趋于平稳。

h取值0~500 m时与ERP(h)函数斜率y的关系如图6所示。

有效辐射功率ERP与台站高度h的函数斜率,表征了随着高度h的增加,ERP随之降低快慢的关系。由此图可以看出:

1)斜率是负值,从负无穷大趋近于0,再次验证了要满足覆盖半径为10 km处的最低中值场强,随着高度的增加,所需发射功率越低的结论;

2)当发射台站高度高于250 m时,所需的ERP变化趋于平稳,增大很小的发射功率,即可满足覆盖需求;

3)当发射台站高度低于100 m时,随着高度的增加,所需的ERP快速降低,所需的ERP变化比较快,增大很小的高度,就可让所需的发射功率快速降低下来。

5 结论

本文以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技术体制作为研究平台,以北京市播出的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推导研究获知:

1)单频网中相邻2个发射台站覆盖半径与台站间距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下:

当2个发射台站覆盖范围相切/重合时,覆盖效率最小,为0.785 4;随着2个发射台站的台站间距逐渐增大,覆盖效率逐渐增大;当台站间距d与覆盖半径r之比为1.07时,覆盖效率达到最大峰值0.842 8;随着2个发射台站的台站间距d继续增大,覆盖效率又开始逐渐下降,直到2个发射台站覆盖范围相切时,回到最小峰值。

因此,台站规划设计时,尽可能地将台站间距d与覆盖半径r之比设计为1.07时,覆盖效率可达到最大峰值;尽可能地避免台站间距是覆盖半径的2倍,以免覆盖效率达到最小值。

2)单频网中相邻2个发射台站覆盖效率最高时,发射台站有效辐射功率与发射台站高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为:

(1)单频网中2个发射台站在最高覆盖效率的情况下,发射台站高度越高,所需的有效辐射功率越低。

(2)当拟建的发射台站高度低于100 m时,对所需的有效辐射功率较为敏感,随着高度的增加,所需的有效辐射功率快速降低,也即选址时100 m以下的发射台站选址设计,增大很小的发射台站高度,就可以节省很大的发射功率;换个角度讲,同一发射功率,较小的高度变化即对覆盖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100 m以下的发射台站寻址,尽可能地选择高度较高的发射台站。

(3)当发射台站高于250 m时,所需的ERP变化趋于平稳,随着高度的增加,增大很小的发射功率即可满足覆盖需求;即同一高度下,较小的发射功率变化对覆盖效果影响很大,不容忽视;换个角度讲,当发射台站高度高于250 m时,继续增加发射台站高度已不能明显地节省发射功率。因此,发射台站设计时,不要一味地追求发射台站的高度。

6 小结

本文通过研究单频网中2个相邻发射台站覆盖半径与台站间距的相互约束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覆盖效率最高时发射台站高度与有效辐射功率之间量化函数关系,为发射台站的选址设计、高度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指导。

参考文献

[1]夏治平,孟祥昆.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覆盖计算中的最低中值场强推导[J].广播电视信息,2008(8):75-77.

[2]GY/T220.7—2008,移动多媒体广播第7部分:接收解码终端技术要求[S].2008.

地震台站 篇11

关键词:框架结构;填充墙;规则性;框架节点

中图分类号:TU375.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4764(2012)06-0025-07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中国建国以来破坏最严重,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强度达里氏8.0级。大量建筑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甚至倒塌,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根据震后建筑结构的震害报告[1-5]统计,此次地震中砌体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破坏程度最为严重,在倒塌的各类结构中所占比例也最大,其中包括不少学校教学楼和医院等公共建筑。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墙板的约束作用,地震中很多框架结构发生“强梁弱柱”的破坏模式,与抗震设计预期不符;另外大量填充墙出现不同程度和形式的破坏甚至倒塌,严重影响人员的生存空间和灾后救援工作。惨痛的教训提醒我们必须加强对框架中填充墙的影响作用的认识,制定相应的措施指导工程实践。

长期以来工程界和学术界对填充墙在结构抗震中的影响一直很重视,开展了很多关于填充墙框架的研究工作[6-13]。然而大量的研究成果是基于对简单填充墙平面框架的定性考察,认为填充墙可明显提高框架的刚度、承载能力及耗能能力,造成目前填充墙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过于简化和对填充墙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过于乐观的估计[14]。另外对于含填充墙的框架结构,各国的抗震规范也几乎未涉及对其进行整体结构地震效应计算的要求,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以下简称“抗震规范”)是采取周期调整的方法计入填充墙刚度的影响,这仅是设计时考虑填充墙的作用的一种简化处理。为考察地震中结构真实的受力行为,需要进行包含填充墙在内的三维力学模型分析。考虑到当前结构工程设计是按照现行抗震规范,以多遇地震作用的计算结果为基础进行构件配筋,因此以一个有典型意义的实际工程为分析对象,按相关规范规定进行设计并建立相应的力学模型,考虑填充墙的不同布置方式,进行多遇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系统的计算分析,考察填充墙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以期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分析模型中考虑填充墙及其不同布置时,结构的动力特性、规则性特征、以及内力分布等结构的抗震性能均有明显变化。需要指出的是,在多遇水平地震作用下,由于填充墙的约束作用,框架柱端节点弯矩远大于梁端弯矩。建议结构抗震分析时,力学模型中应增加考虑填充墙参与受力计算。1工程概况

分析对象为一栋3层的教学楼,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底层层高4.2m,其它层层高3.6m。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等级为3级。梁、柱和楼板为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填充墙为普通烧结砖砌体,砖强度等级为MU10,砂浆强度等级为M5。原工程平面布置及各构件几何信息详见附录A。张佳超,等:多遇地震下框架结构填充墙的作用:汶川地震的启示2力学模型

地震台站 篇12

地震的最大威胁有两个, 一是不可预测性, 特别是临震预测的精度很低;二是巨大的破坏力。在地震预报技术还不过关的今天, 地震基础资料的收集和监测研究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要降低地震的灾损性, 还要做好其他防震减灾的工作, 主要应包括规划、建筑和公共政策三个方面的技术手段。

1 防灾规划

从规划角度来看, 要更加深入研究和落实城市抗震规划编制工作。6度地震区内的重要城市与重点抗震城市和位于7度以上 (含7度) 的城市, 都必须考虑城市抗震问题, 并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并在编制的过程中, 着重研究以下内容:

1.1 合理的人口容量

高速的城市化增加着灾害风险。激增的人口使人地之争越来越严重, 导致可能使用易发生自然灾害的不利地区;基础设施跟不上来;建筑质量差;快速集中在城市的工矿企业使城市事故风险加大, 易引发严重的次生灾害。我国城乡建设部门曾提出城市人口控制指标, 百万人以上特大城市不超过1.2万人/㎞2;省会和地区中心城市不超过1万人/㎞2;县镇不超过9000人/㎞2。我认为生态型的市区人口密度不宜超过1万人/㎞2。

1.2 城市用地评估

我们的用地评估更多的考虑了现状基础、地形和用地性质, 而对工程地质的调查不够深入。城市规划必须做好地质研究的前期工作, 包括地震烈度区划、地震影响小区划, 特别是重点抗震城市, 应严格做好地震影响小区划。城市的选址必须依据地震烈度区划图, 避开地震多发地带。发展建设用地的选择, 必须依据地震影响小区划, 尽量避开断裂带、窑洞、液化土等地质不良地带, 以及会扩大地震影响的孤高地形, 宜选择地势平坦开阔的地方作为城市用地。对于易燃、易爆和有毒气体的工业厂区和仓储区, 应远离人口密集区, 并有合理的防护绿带。

1.3 生命线系统的防灾规划

生命线系统是发生重大灾害时维系生命的保障系统, 主要包含交通系统、通信系统、能源系统、供水系统。这些系统同时又是灾害发生时的易损性系统, 一旦发生破坏, 其后果不可预料。由于经济原因, 它的建设在我国一直比较落后。但是我们可以抓住要点, 重点建设。

(1) 交通。

防灾疏散通道是防灾救灾的命脉。它可分为内部防灾交通运输系统和对外防灾交通运输系统。对外防灾交通运输系统至少要有两个以上不同方向的对外出入口, 并与公路干线衔接, 保证能快速联系到安全地区;内部防灾交通运输系统主要由城市主干道构成, 要形成环路, 建议不包含高架和隧道部分。

(2) 通讯。

通讯是防灾救灾的中枢。要有多种通信手段, 包括电报、电话、移动通信等。要求有较高的抗震防灾能力, 主要指挥和保障系统的通讯线路必须可靠, 有多电源供应和快速抢修能力。

(3) 供电。

在生命线防灾中, 必须把维护供电系统的安全放在能源供应的首位。因为大部分救援设备需要电力供应。城市的电源应尽量有两个以上的主供电源, 主电网应形成环路。重要安全部位如通信、供水部门应自备发电系统, 还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移动柴油发电设备。电力设施要合理布置, 其选址和建设均要满足防灾建设的标准, 应有相应的防灾规划和措施。输电线路要安全可靠, 有条件建设管沟, 与其他管线要满足安全敷设要求。

总体来说, 包含供水设施等生命线工程, 它的选址和建设必须符合抗震设防标准;工程设施都应有相应的多重安全保障和快速维护措施。

1.4 防灾疏散场地的规划

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善的防灾疏散场地的规划标准, 但是防灾疏散绿地的建设已刻不容缓。1995年1月日本阪神大地震后, 提出了从安全角度必须构建“防灾生活圈”的设想。1996年我国台湾“内政部营建署”总结公园绿地功能, 也提出防灾绿地系统的建设。2004年《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开始实施, 开始规划、建设和维护城市应急避难场所。

(1) 防灾疏散场地首先应“平灾结合”、统筹规划。

充分利用城市所有空旷的地带, 包括绿地、广场、体育场、停车场、学校、人防工程等都可以有意的选作避难场所。所有的场地不是只具备唯一功能, 而是平时履行休闲、娱乐或其他正常功能, 灾害发生时作为震时临时疏散场地。

(2) 防灾疏散场地必须划分一定等级和规模, 场地的大小应该和周边人口相适应。

按距离可分为就地疏散、中程疏散和远程疏散, 各有一定的服务半径和规模。就地疏散是临时疏散至居所或工作地点附近的250米左右的公园、操场或其他场地;中程疏散指1~2km半径内的空旷地带;远程疏散指城市居民使用各种交通工具转移至外地的安全场地。

(3) 防灾疏散场地应设置相应的防灾救援设施, 设置标准必须和规模相适应。

如2003年北京建成国内第一个防灾公园——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它拥有39个疏散区, 具备了10种应急避难功能:①应急避难指挥中心;②应急避难疏散区;③应急供水装置;④应急供电网;⑤应急简易厕所;⑥应急物资储备用房;⑦应急直升机坪;⑧应急消防设施;⑨应急监控;⑩应急广播功能。

2 建筑防震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01) 明确提出了三个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 简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很多人把这理解为抗震就是依靠建筑质量、依靠高强度的抗震结构和高科技的建筑材料, 事实上, 最坚固的建筑也有强度和耐久性的极限。在这里, 我们应更强调这样几点:

(1) 建筑场地的选择。

选择开阔平坦, 密实中硬地质, 避开软弱液化等不良地质带。尽量选择有利于抗震的场地和地基, 并针对不同场地与地基选择经济合理的抗震结构。实践证明, 在高烈度地震区仍可找到低烈度地点 (即“安全岛”) 作为城市用地。

(2) 合理的造型设计。

建筑物平立面抗震布置的基本原则是:对称、规则、简洁。形状规则对称的建筑物, 如矩形、圆形、Y形等, 在地震时结构各部分的振动易于协调一致, 质量与刚度变化均匀, 因而有利于抗震。反之, VLTHU形建筑、阶梯型收缩、局部突出、多种附属结构等形式都是要尽量避免的。

(3) 科学的抗震结构选型。

根据建筑的重要性, 我国把建筑分为甲类建筑、乙类建筑、丙类建筑和丁类建筑。不同的建筑有不同的建筑抗震工程要求, 不同的建筑结构体系, 都有其抗震性和经济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一般用于10层以下的建筑;对于10层以上、20层以下可采用框架——剪力墙体系;20层以上的建筑, 可根据使用情况选用剪力墙或筒体结构。而合理设计的平层砖结构, 也可能抵御9级地震。

(4) 合理的建筑间距。

为保证建筑物震时倒塌不致影响别的建筑或阻塞人员疏散通道, 必须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01) , 保留必要的空间与间距 (不小于1∶1) 。

3 综合防灾的公共政策

城市规划在国外被认为是公共政策的一种。在这里, 我们说的是一种非工程的政策性措施。它包含例如这样一些措施:地震监测的基础性研究、防震减灾的法规体系建设、地震知识的宣传和救灾演习、紧急救援队伍的建设等。但我认为我国目前最重要的防灾政策就是灾害应急决策系统的建立, 它应包括风险评估系统和应急预案。

3.1 风险评估系统

风险评估系统包括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风险分析是确定城市可能面临的灾害种类和概率, 以此建立灾害信息库。风险评估是判断灾害的灾损性和风险值, 可以采用国际风险管理标准 (AS/NZS:4360-1999) 作为指导。根据风险评估系统制定城市建设的常态和非常态发展战略, 并制定非常态时的各种风险管理的应急预案。

3.2 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不仅要包括救灾应急预案, 还应包括灾前预案和灾后预案。灾前预案主要包括防灾疏散系统规划、生命线工程建设、防灾教育和立法等。应急预案包括建立紧急协调指挥部、紧急疏散系统、快速救援系统、快速抢修系统和次生灾害防御系统。灾后预案应包括平息恐慌、恢复重建和金融保障 (包括保险) 。各地震设防地区都应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库。

3.3 风险决策

按照风险管理的技术, 我们可以把风险决策分为等可能性决策、保守决策、冒险决策、乐观决策和最小最大后悔值决策五种决策技术。

(1) 等可能性法:

也称拉普拉斯决策准则。假定任何一种程度的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选择平均灾损性概率的防御方案。

(2) 保守法:

也称瓦尔德决策准则, 小中取大的准则。当不知道灾害发生的概率, 决策目标是避免最坏的结果, 选取概率最小、灾损最大的防御方案。

(3) 冒险法:

也称赫威斯决策准则, 大中取大的准则。当不知道灾害发生的概率, 决策目标是选发生概率最大, 灾损性最大的方案。

(4) 乐观法:

也称折衷决策法, 决策者确定一个乐观系数ε (0.5, 1) , 运用乐观系数计算出各方案的乐观期望值, 并选择期望值最大的方案。

(5) 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也称萨凡奇决策准则, 在所有最大损失的方案中, 选出一个最小损失的方案。

要制定多元化的应急预案, 鼓励采用减少风险的战略。根据城市的发展和风险状态的评估, 管理者能够在应急预案库中科学的选取应对方案, 从容的行走在发展和特殊风险的防御之间。

4 结语

现在, 每年的5月12日是我国的“防灾减灾日”, 在纪念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同时, 各类防灾教育都在进行。我希望每年我们的建筑规划学者都能够对城市的安全问题进行反思, 以上就是我研究了很多城市的总体规划, 认为目前我们最紧急应注重的问题。

摘要:回顾了汶川地震的主要灾难教训, 认为城市不可避免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灾害。面对灾害, 必须制定综合防灾策略, 并认为地震综合防灾策略应该包含规划、建筑和公共政策三个方面的结合, 并分别从防灾规划, 建筑抗震和公共政策的三方面, 阐述了目前我国城市在综合防灾上主要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防灾规划,建筑防震,应急决策

参考文献

[1]万艳华.城市防灾学[J].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崔秋文, 陈长林, 陈英方.世界一些大城市防灾减损的比较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 2001, (3) :13-17.

[3]伍国春.日本社区防灾减灾体制与应急能力建设模式[J].城市与减灾, 2010, (2) :16-20.

[4]韩冰, 葛红, 程树岐.汶川震后看我国的城市防灾规划[J].城市与减灾, 2008, (5) :21-23.

上一篇:中学体育教学模式下一篇:颈椎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