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通用8篇)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 篇1
福 建 教 育 学 院
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复习提 纲
第一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述 教学目的:
1、了解数学的起源、特点和作用。
2、明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作业思考题
一、填空题
1、儿童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存在着从()到()的发展过程。
2、数学知识具有()、()、()和()的特点。
3、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12-13
4、数学教育能培养儿童的()、()、()和()
二、简答题
1、简述数学及数学知识特点。
2、为什么要对学前儿童进行数学教育?
第二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原则
教学目的:
1.理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与特点。2.掌握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3.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4.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教学重点:
1.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作业思考题
一、填空题
1.()、()和()是数学中普通存在的逻辑关系。
2.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有()、()、()、()、()和()。
3.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原则有()、()、()、()和()4.()是儿童理解数序所必需的逻辑观念。5.()是学前儿童数学概念形成的源泉。6.()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7. 儿童通过()主动建构数学概念。
二、是非题(下面命题是否有错,如有错请予以订正)
1.在1岁半左右,儿童经常性地表现出一种重要的能力,即“表象性功能”。()
2.儿童的一一对应观念形成于中班中期(4岁半以后)。()
三、名词解释 1.思维的逻辑性
2.“发展儿童思维结构”的原则
四、简答题
1.简述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2.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教学目的:
1.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意义。2.掌握制定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3.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
教学重点:制定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
作业思考题
一、填空题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和内容制定的依据主要有()、()、和()。
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一般包括以下三个层次:()、()、()。3.()、()和()这三个方面是数学思维的主要成分。
4.()是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中起着发展思维作用的核心因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应具有()、()和()
5.现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中蕴含着以下12种主要数量关系:()、()、()、()、()、()、()、()、()、()、()、()
二、是非题(下面命题是否有错,如有错请予以订正)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三个层次教育目标的转化是逐级抽象概括的过程。()
2.小班要求能手口一致地从左到右点数5以内的实物。()
3.中班要求认识10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4.大班要求学习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
5.小班要求初步理解早上、晚上、白天、黑夜的含义。()
6.中班要求初步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含义。()7.数学关系反映了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
三、名词解释
数学教育活动(包括教学活动)目标
分类 排序 对应 计数 几何图形 量 计量 空间 时间
四、简答题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和内容的依据有哪些?
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有哪些层次及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如何? 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总目标从哪些方面提出? 4.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5.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为什么要重视引导幼儿感知和体验其中的数量关系?
第四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
教学目的:
1.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意义。2.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学的价值。
3.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4.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求。
5.掌握日常生活和活动区角数学活动的价值。教学重点:
1.能运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开展学前儿童的数学教学活动。2.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求设计数学活动。教学难点:评价日常生活和活动区角数学活动
作业思考题
一、填空题
1.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一般都采用()的形式进行。2.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过程就是()的过程。
3.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方法一般可分:()、()和()。
4.()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
5.目前在幼儿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学的组织形式一般有以下三种:()、()及()。
6.数学教育活动设计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二是()。
7.在数学教育活动中中,()是教育活动的基本部分。
8.每一个数学操作活动都由以下6个要素所组成:即()、()、()、()、()和()。
9.幼儿操作材料的活动方式一般有三种方式:即()、()、()。
10.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一般包括:()、()、()、()这几部分,有时还包括()和()等部分。
11.活动过程一般分以下三个部分:()、()和 6()。
12.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常见的目标表述方式有两种:()和()作为行为主体。
二、名词解释 1.教学
2.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 3.操作法 4.演示法 5.游戏法 6.观察法 7.比较法 8.重叠比较 9.并放比较 10.集体活动形式 11.小组活动形式
12.集体与小组相结合的活动形式 13.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 14.规则 15.活动目标
16.日常生活和活动区角中的数学活动
三、简答题
1.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具有哪些特点? 2.学前儿童数学教学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3.幼儿园的数学教学一般采用哪几种组织形式?这些形式各具有什么特点?
4.学前儿童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应考虑哪些要素?
第五章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与教育
二、填空题
1、对()的笼统感知是幼儿数概念发展的起始。
2、()概念的发展是幼儿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感性基础。
3、婴幼儿数概念的发生是从()开始,然后发展到(),再发展到()。
4、幼儿从口头数数到按物点数要经历一个从()到()的过程。
5、集合与集合中的元素就是()与()的关系。
6、儿童对集合的()的感知和理解,为幼儿数概念的形成和建立作了准备。
7、集合与集合元素的()关系有助于儿童感知和体验两集合间的数量关系。
8、()是计数的前提,是形成数概念的基础。
9、幼儿要将一组物体进行分类,需要经过()和()这两个步骤。
三、是非题(下面命题是否有错,如有错请予以订正)
1、儿童数概念的发生始于数数()
2、婴幼儿数概念的发生是从认数开始,然后发展到辨数,再由辨数发展到点数。()
3、幼儿从口头数数到按物点数要经历一个从口手不一致到一致的过程。()
4、集合与集合中元素的对应关系,有助于儿童感知和体验两集合间的数量关系。()5、2—3岁儿童已能感知集合的界限,对集合中元素的感知也逐渐精确。()
6、集合是计数的前提,是形成数概念的基础。()7、2—3岁左右儿童已产生了对集合的笼统知觉。()8、4—5岁儿童已能够准确地感知集合及其元素,能通过计数比较两个集合元素的多少。()
三、名词解释
1、集合
2、分类
3、按物体数量分类
4、按物体两个特征分类
5、多角度分类
6、层次分类
四、问答题
1、学前儿童感知集合对其数学学习有何意义?
2、简述分类活动教育意义。
3、如何帮助幼儿比较物体数量关系?
4、按多角度分类活动的特点,为中班设计一个教育活动。
5、如何帮助幼儿区分1和许多?
6、简述分类教育的指导要点。
第六章 学前儿童数概念与运算能力的发展与教育
教学目的:
1.掌握数与运算的基本知识
2.了解学前儿童数概念以及运算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和特点,并能根据发展特点掌握各年龄段儿童在数概念和运算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学方法形式等。
教学重点:数组成的教育。
教学难点:数概念发展的特点和教育教学形式。
作业思考题
二、填空题
1.数的组成包括()和()两个方面。
2.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一般要经过()、()、()和()四个发展阶段。
3.3—7岁数概念的发展大体上分成()、9()、()三个阶段。
4.数的组成实质上是数群和子群之间存在着()、()、()的反映。5.()是理解加减运算的基础。
6.幼儿组成概念的掌握也是从()向()发展的。
7.数的组成中,两个部分数之间存在着(),即一个部分数减1时,另一个部分数加1,而总数不变。
三、判断题
1.计数的过程就是把要数的那个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
2.5岁以后大多数幼儿能基本掌握数的守恒。()
3.儿童数概念的发展,不仅有一定的连续性,而且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4.3—7岁数概念的发展大体上分成三个阶段。()
5.小班儿童会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实物,并能说出总数。()6.中班儿童不受物体大小、形状和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判断10以内物体的数量。()
7.中班儿童认识10以内相邻数,并知道相邻3个数之间的数差关系。()
8.一般来说,5—6岁阶段是儿童数概念发展的转折点。()
三、名词解释
1、数序
2、数的守恒
3、数的组成
4、口头数数
5、按物计数
6、按数取物
四、简答题
1、简述学前儿童加减运算概念发展的三种水平。2.简述学前儿童计数能力的发展顺序。3.简述学前儿童数概念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4.简述学前儿童10以内基数教育的指导要点。5.简述学前儿童10以内序数教育的指导要点。6.数的组成教育对幼儿发展有何教育意义? 7.请设计1-2个认识5以内数的组成的教育活动。
第七章 学前儿童10以内加减运算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教学目的:
1.了解学前儿童数加减的一般过程和特点 2.掌握用数的组成学习加减的方法 3.理解加减的含义
4.认识加号、减号和等号及其含义
作业
二、填空题
1.幼儿加减运算概念的发展,总的来说是()从到(),从()到()这两方面进行考察的。
2.学前儿童加减运算概念发展的三种水平分别是:()、()和()。3.()是学前儿童掌握加减运算的工具和基础。
二、是非题(下面命题是否有错,如有错请予以订正)
1.大班儿童加减运算遇到困难时,还会伸出手指进行逐一计数,老师要禁止。11()
2.幼儿在学习加减运算时理解与掌握应用题比算式题容易。()3.教师可引导幼儿用描述和模仿的方法,学习自编应用题。()
三、名词解释 1.动作水平加减 2.表象水平加减 3.概念水平加减
四、简答题
1.简述学前儿童加减运算概念发展的三种水平。2.简述幼儿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3.幼儿在解答和自编加减应用题时,表现出哪些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在进行教育应注意哪些问题?
4.请设计引导幼儿口述应用题的教学过程。5.请设计幼儿学习3以内加法(减法)的教学过程。
第八章 学前儿童几何形体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教学目的:
1.掌握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概念的发展特点。2.掌握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教育的要求和指导要点。教学重点:
1.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概念的发展特点。2.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教育的要求和指导要点。
作业
一、填空题
1.学前期的几何形体认识包括()和()认识两部分。
2.数学是由两个概念所构成,一个是(),一个是()。3.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状不仅需要()的感知,还需要通过()的动作进行感知。
4.认识平面图形的难易顺序是:()、()、()、()、5.半圆形、椭圆形和梯形等。
6.认识立体图形的难易顺序是:()、()、()、()
7.幼儿通过对图形的()和()活动来认识图形之间的关系。8.教师在引导幼儿认识几何形体时,应让幼儿运用()、()、()感知形体的特征。
二、是非题(下面命题是否有错,如有错请予以订正)
1.幼儿对图形认识的难易顺序,主要是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及教育训练有关。()
2.小班要求认识图形、正方形、三角形,正确说出图形的名称。()3.中班要求认识长方形、椭圆形、梯形,正确说出图形的名称。()4.中班要求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正确说出图形的名称。()
三、名词解释 1.几何形体 2.拼图 3.图形分割活动
四、简答题
1.简述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的一般特点。
2.简述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的难易顺序。
3.小、中、大三班认识几何形体的教育要求和内容有哪些? 4.如何引导幼儿感知和体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5.简述学前儿童几何形体的指导要点。
第九章 学前儿童量的概念的发展和教育
教学目的:
1.理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与特点。2.掌握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3.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4.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教学重点:
1.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作业
一、填空题
1.量可以分为()和()两种。
2.儿童对各种量的排序能力反映了从()到()的认识过程的发展规律。
3.学前儿童有()、()和()三种排序活动。
4.物体的高矮、大小、轻重、厚薄等连续量,都具有()和()。
二、是非题(下面命题是否有错,如有错请予以订正)1.测量能力的发展比数概念要晚些。()
2.儿童认识物体大小、长短的次序要比认识的数序发展的晚。()
3.5岁以前不能理解排序双重性,幼儿末期可达到初步理解。()
4.小班会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区别大小和长短不同的物体。()
5.小班能从5.6个大小(或长短、高矮等)不同的物体中找出等量的物体。()
6.大班会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
三、名词解释 1.量 2.测量 3.排序 4.自然测量
四、简答题
1.简述学前儿童学习学习测量的过程和特点。2.简述排序活动对幼儿的发展的意义。3.简述学前儿童排序能力的发展特点。4.学前儿童常进行的排序活动有哪些? 5.如何引导大班幼儿学习自然测量? 6.如何幼导幼儿感知和体验量的守恒?
第十章 学前儿童空间的概念的发展和教育
教学目的:
1.理解学前儿童初步空间概念发展的特点。2.掌握学前儿童空间概念教育的要求和指导要点。3.理解时间概念的特点。
4.掌握学前儿童时间概念教育的要求和指导要点。教学重点:
1.学前儿童空间概念教育的要求和指导要点。2.学前儿童时间概念教育的要求和指导要点。
一、填空题
1.空间方位概念具有()、()和()的特点。
2.学前期儿童的空间概念从()向(渡的时期。
3.学前期儿童辨别空间方位的难易顺序一般是先((),最后是()。
4.时间概念具有以下特点:()、(()和()。
5.()是儿童感知和理解时间概念的基础。
二、名词解释 1.空间概念 2.时间概念
三、简答题
1.简述空间概念含义及其特点。2.简述时间概念含义及其特点。3.如何对学前儿童进行空间概念教育? 4.如何对学前儿童进行时间概念教育? 5.简述学前儿童时间概念发展的一般特点。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评价
教学目的:),再)、)逐渐过
1.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的作用。2.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的类型 3.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的一般步骤。
作业思考题
一、填空题
1.根据教育评价功能,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分成(()和()三个类型。
2.教育评价的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
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4.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资料的收集方法主要有(()、()、(二、名词解释
1.教育评价
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
三、简答题
1.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的意义。
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的过程一般包括哪些步骤? 3.收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资料有哪些主要的方法?)、)、)、及)、等。))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 篇2
一、高职高专学前儿童早期科学阅读活动教育指导的重要性
0 ~ 6岁阶段的学前儿童大脑及神经系统发育持续并逐渐成熟, 具有好奇、注意力分散、喜欢模仿等特点, 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这个阶段是进行科学意识和科学兴趣熏陶的重要时期。有些科学原理和过程比较复杂, 不能带领幼儿进行现场实物操作, 教师可以通过早期科学阅读进行认知, 满足幼儿对科学领域的探索和好奇。
( 一) 丰富、扩充学前儿童的科学经验
早期科学阅读活动教育指导, 可以帮助幼儿形成大脑中已有表象水平上的科学概念。从早期科学阅读形成的特点和学前儿童生理水平发展特点来看, 学前儿童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概念的, 他们对科学的认识和了解建立在表象水平上。指导学前儿童在科学探索活动中, 通过他们的亲自动手操作, 以自身的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周围世界, 或者在教师操作引导下, 幼儿将体验、观察后的生动的表象储存在他们头脑中, 这些来自早期科学阅读的信息和表象, 也是学前儿童获取的初始科学经验。
( 二) 培养学前儿童对科学的兴趣
早期科学阅读活动教育指导可以激发学前儿童探索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前儿童学习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并在学前儿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好奇心, 科学也最能吸引儿童的好奇心, 而学前儿童天生就具有丰富的想象、联想, 随时都会有一些古灵精怪的想法, 爱探究为什么这样, 为什么不那样。他们喜欢探索自然, 是天生的科学家。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常常表现为对周围一些事物或现象注意、提出问题、操作摆弄、探索发现等等。合乎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将使学前儿童永远保持探究和学习的热情, 也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动力机制。
( 三) 激发学前儿童的想象力
在早期科学阅读活动教育实践中, 教师通过为学前儿童提供各种体裁的科学阅读, 让学前儿童自主地进行感知、体验、探索, 教师以引导的方式, 引导学前儿童发现问题, 让学前儿童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讨论, 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 鼓励学前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 四) 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
学前儿童早期科学阅读对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兴趣起着重要作用, 学前儿童在欣赏的过程中, 体会优美规范的语言文字, 赏析生动神奇的情节。在诵读、讲述、创编赏析科学阅读的过程中, 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
二、学前早期科学阅读指导的策略
( 一) 早期科学阅读活动的指导原则
1. 早期科学阅读活动的组织要围绕科学阅读的体裁特点来进行设计
科学阅读的体裁形式有科学儿歌、科学儿童诗、科学故事、科学童话等等。诗歌、故事体裁不一, 特点各异。在开展科学阅读活动中, 结合作品的体裁特点进行。比如, 将科学诗歌和诵读联系在一起, 故事和讲述联系在一起。活动内容要紧紧围绕体裁设置情境, 在科学阅读系列活动中可以出现美术、音乐等活动, 但这些活动的主体是科学阅读, 这些活动是辅助科学阅读活动进行的, 活动的目的也是让学前儿童更好地理解、体验科学阅读作品, 对科学阅读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2. 早期科学阅读教育活动应该成为系列主题活动
科学阅读教育是在幼儿园一日活动当中的积累和渗透, 不是对一本图画书照本宣科机械的读书, 也不是单纯的一次活动。教师以科学阅读为主要教育内容, 围绕其展开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 可以和其他领域结合起来, 也可以结合时令、天气、节日灵活开展。这样的系列活动可以帮助学前儿童更好地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内容, 引发学前儿童更多的思考和阅读兴趣, 也有更多的机会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
3. 根据学前儿童生理发展水平的特点进行教育指导
在幼儿园小班, 从学前儿童喜欢的科学儿歌和学前儿童能接受的浅显的科学小故事入手, 先给幼儿讲一些好听的故事然后让幼儿猜一猜好听的故事是哪里来的, 引导幼儿对图书的认识, 激发幼儿对书本的兴趣。教师引导学前儿童诵读韵律感极强科学儿歌, 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寓教于乐。
在幼儿园中班, 教师要去营造一种读书真快乐的氛围, 创造环境, 让孩子们爱上书, 喜欢读书。在幼儿园的教室里布置图书角, 放一些图文并茂的, 小朋友喜欢的科学故事书, 科学儿歌书、科学诗等。在语言栏里, 有小朋友喜欢读的句子及情景图案, 跟小朋友一起读一起看, 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幼儿园大班, 老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进行阅读。教师利用多种形式的阅读方式, 如音频、课件、挂图, 让幼儿发挥听的作用;幼儿对儿歌故事了解之后, 再进行复述、创编, 这样可以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奠定好阅读的基础。
( 二) 学前儿童早期科学阅读活动教育指导策略
学前儿童早期科学阅读是一种多种感官参与的认知活动, 开展不同体裁的学前儿童科学阅读活动指导, 潜移默化中对学前儿童进行早期科学启蒙教育。比如在小班开展认识小动物预报天气的科学活动, 教师预设的目标是让学前儿童通过倾听、诵读、观察等操作活动指导。幼儿明白有些小动物会预报天气的事理; 可以领幼儿到户外去观察, 天要下雨, 小蚂蚁“过道”、小燕子“低飞”、小鱼“吐泡”; 可以通过播放视频, 教师讲解。
1. 利用听觉认知科学阅读
对于低幼儿童来说, 早期科学阅读的重要手段是发挥幼儿的听觉。可以开展听教师诵读、听录音机磁带或其他声频。教师亲切、绘声绘色的语气语调能吸引幼儿的注意, 在倾听的同时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情景, 思考故事后教师提出的问题, 同时自己也会有很多的为什么, 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索能力。
2. 利用视觉认知科学阅读
( 1) 运用实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展示
在讲解科学儿歌或者科学故事时, 出示图片和视频, 使幼儿产生感性认识的同时, 加深印象, 增强理解。对于比较形象的科学文艺作品适合运用实物、多媒体课件或图画等直观方式展示。由于学前儿童缺乏生活经验, 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全面, 呈现具有代表性和多样性实物, 可以帮助学前儿童真正理解形象化的自然事物和科学原理。比如在讲解科学儿歌《水果歌》“苹果爱红脸, 香蕉爱弯腰, 石榴爱咧嘴, 桃子爱长毛, 西瓜爱睡觉, 起来要人抱。”可以选择适当季节, 进行实物展示, 将苹果、香蕉、石榴、桃子、西瓜展示给小朋友。
比如, 在指导科学故事《小鸟找春天》, 教师在诵读过程中, 适当出示相关图片, 在老师的引导下, 让学前儿童学会观察并有所得; 也可以让学前儿童分角色进行表演, 再现小鸟找春天的情景, 深刻感知春天到了的自然变化。
( 2) 室外自然景物认知
在活动中, 结合活动内容, 选择活动时间和地点, 教师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对于春天自然规律的认知, 通过到室外观察花开了、小草绿了、柳树发芽了、小朋友在室外游戏等等, 认知春天到了的自然变化的特点。
3. 利用触觉认知科学阅读
触觉是学前儿童最早发展的能力之一, 也是探索认知事物的重要方式。丰富的触觉刺激能促进幼儿认知作用。对于科学谜语儿歌《小雨点》的认知, “千条线, 万条线, 数不清, 剪不断。落在田里秧苗绿, 落到河里看不见。”让幼儿感受雨点的清凉和自然状态; 对于科学儿童诗《小雪花》的阅读“下雪啦, 下雪啦, 像鹅毛满天飞, 像棉花满地撒, 抓一把, 带回家, 跑进屋, 喊妈妈, 再一看, 小雪花变成了水娃娃。”让幼儿感受小雪花自然状态和遇热融化的特点。
4. 利用感觉记忆认知科学阅读
在早期科学教育的实践操作中, 有些实验受到环境、物质等方面因素的局限, 在科学阅读活动中, 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 让幼儿记忆起自己体验过的嗅觉、味觉进行阅读。对于阅读科学儿歌《西红柿》的认知“西红柿, 红又圆, 味儿鲜, 营养全, 吃到嘴里酸又甜。能做菜, 能烧汤, 小朋友们都爱它。”联想起自己在吃西红柿时的味道, 利用感觉记忆认知科学阅读, 有助于学前儿童认识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夏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策略研究 篇3
那么,孩子的个体差异与家庭结构、家长的教育观、态度和行为到底有何关系?通过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和指导,孩子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便是此篇个案研究的目的所在。
一、研究对象
1. 指导对象:许平:男,44岁,吉林省长春市赢利文化用品商店经理,对独生子特殊的爱,特殊的保护、依从,怕他摔跌,怕他出意外。唯恐失去儿子,从来不敢撒手,他成了百分之百的溺爱型父亲。
2. 教育观察对象:许百功:男,今年5周岁,是吉林省政府机关第一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平时他和爸爸、妈妈、姥姥生活在一起。他很聪明,知识面广(与同龄幼儿相比)语言表达能力极强,对事物有自己的想法,不随便听从他人的指挥,好反抗,生活上依赖性强。
二、指导过程摘要
1. 理解为先,取得共同语言。百功是中班时来幼儿园的,父母溺爱他,不敢过早地送他上幼儿园,怕受欺负。来园初,很少有小伙伴们跟他玩,因为他一伸手不是推人就打人,抬脚就踢人,同他父母谈过两次,很不理想,母亲比较通情达理,父亲却“顽固不化”,如说孩子优点时,他便洋洋得意的样子,说缺点时,表情一变,忙插嘴说:“不可能,不可能。”就好像他看见一样,很难沟通。在与他母亲交谈时得知:“孩子在家时每天都和他爸爸打闹,拳打脚踢,还经常看武打片。”
在幼儿园的一次春游中,父母不敢让他去,担心不安全,百功执意要和小伙伴一起外出活动,父母一贯依从孩子的执拗,只好违心地答应。上车时,他爸爸看到儿子稳稳地坐好了,老师站在他身边,车子开了,他才离去。按理他的做法是有些过分的,集体活动应教育孩子先人后己、互相帮助才是,但我很理解他的心情,对他的再三嘱托:“孩子坐车要头晕的,你要多注意他”等等,当他看到儿子安然无恙地、欢快活动回来,笑容绽开在他紧张了一天的脸上。一次次的外出活动,一次次的理解,增添了他对我的信任,为进一步的家教指导打下了基础。
2. 方法指导,观念转变。晚饭后回家的时间到了,家长们纷纷来接孩子,百功看到爸爸来了马上就去抢李杰南手中的玩具,南南哭了,手抱着玩具不放,百功爸爸见状马上对南南说:“你让百功先玩,我们马上就走了,你妈妈还没来,等我们回家了你再玩吧。”说完就帮着儿子从同伴手中拿过玩具玩起来,看到这情景,我赶紧拉起南南的手说:“老师讲故事给你听。”百功玩一会儿之后,他爸爸与我道别。这件事使我想了又想,如何进一步去指导他呢?我决定先教育孩子,让百功的行动、言语去促动爸爸,不要再被溺爱所困,我对百功说:“老师知道你很聪明,我讲的关心爱护小朋友的道理,你一定都懂的,昨天你从南南手中‘抢了拼版,结果南南很伤心,你说应该吗?”他笑笑,不回答。我说:“你回家问问爸爸,明天告诉我,好吗?”他说:“好的。”第二天,许百强兴冲冲地跑到我跟前对我说:“老师,爸爸说昨天我‘抢玩具是不对的,让我以后改正。”我说:“你知道就好了,你爸爸如果看到你很懂礼貌,一定会比现在更高兴。你今天回家再去问爸爸,老师说的对不对?”
3. 把握时机,及时指导。每到午睡时,百功总是坐着不动,我问他:“你怎么不脱衣服?”他说:“我是想睡的,但爸爸关照过我,衣服、裤子都不要脱。”我说:“不脱衣服、裤子睡觉会出汗的,容易感冒,被子也会脏的。”在我的一再坚持下,他脱下外衣外裤睡着了。第二天,他爸爸告诉我让百功穿外衣外裤睡觉,并说是怕他气管发炎,我给他讲了许多“这样不好”的道理,他爸爸笑笑说:“我知道,百功喜欢这样就让他去。”爸爸的包办代替换来了依赖性强、动作慢、不会自理的儿子,不脱衣服是怕麻烦,这是真正理由。每天午睡起床,他就如同在家一样,坐着等老师的帮忙。我想我有责任提醒他爸爸,让他认识到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4. 分析效果,坚定信心。以往,家里做好吃的孩子先吃。一次,姥姥做了一盘海鲜,放到桌子中央,百功不高兴了,因为他很喜欢吃海鲜,为什么不放在他的面前,他爸爸跟我讲了这件事的经过。他说:“要是以前,我就要跟他姥姥吵了或者再去给我儿子买一盘,但想到老师们一再说家长要以身作则,不要太宠孩子,要教育他关心、爱护别人等,我就忍下来了,另我高兴的是坏事变成了好事,百功想起了老师的话要尊敬老人,以后姥姥无论烧了什么百功爱吃的菜,他都让姥姥先吃,爸爸妈妈先吃,这使我想到对孩子严一点是有好处的,我也有信心去教育他了”。平凡的话语道出了我们家教指导工作的成功,许百功爸爸的教养观念、态度、行为的转变,对孩子的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效果
1. 家长的变化。从许百功爸爸一味地宠爱孩子到学会科学地教育孩子中,清楚地看到家庭教育指导以后的成功。首先,家园教育的一致就能起到教育的“共振”作用,使得对儿童的教育取得最大限度的成效。其次,家长有教育观念、态度、行为的变化,才会有孩子的进步,抓孩子的教育必须同步抓家教指导;第三,家教也要讲艺术、讲方法、讲循序渐进,使家长乐于接受。总之,本个案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是成功的。
学前儿童的可塑性是很大的,从教育的角度说,可塑性大就为转变孩子的思想、行为等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教师和家长可以按照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地引导孩子健康地成长。从可能性转变为成功的必然性,还要靠目标的适当、方法的科学、手段的艺术、途径的多样。从许百功的转变中,可以看出上述诸要素的和谐一致。
四、个案研究的几点启示
1. 树立良好的教育观是进行个别家庭教育指导的基础。教师与家长要建立友好平等的交往关系并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如同所有的交往一样,它会遇到某些因素的干扰,这种干扰可能是由家长引起。譬如,家长情绪不好、疲劳等生理、心理因素会引起与教师的摩擦。另一方面,教师的态度和教育观上的方式方法问题也会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排除交往关系中的干扰,就幼儿园而言,教师应接纳人本主义的观点,记住教师的职责。我认为,教师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始终应该是真诚的,没有任何的虚伪,不论家长文化水平的高与低,地位的贵与贱,家境的贫与富,子女发展的好与差,都应一视同仁,平等地待人,真心诚意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共商教育幼儿的对策。
在与家长的交往中,教师要既能接受家长偶尔的冷淡,也能接受家长一时冲动的责怪,还能放下架子接受家长比自己更高明的做法。教师采取接受的态度,两者之间就较易沟通情感,教师有容纳意见的胸怀,就能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管理和子女教育的热情,可使教师的家庭教育观显露出指导工作处于一个和谐的、生气勃勃的氛围之中。
此外,教师还应对家长持理解的态度,要角色移位,对家长的喜悦、烦恼、无奈、厌倦和生气做出移情性的理解。教师应该看到当前的幼儿家长自主性很强,他们都具有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都对子女有很高的期望,由于缺乏教育经验,在子女的管教中常常遇到各种困难,因此而引起的在教育态度和行为上的偏差也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幼儿园教师与家庭教育之间的指导关系并非约定俗成的,这种关系的存在需要有一个基础,简单地说来:(1)前提是理解;(2)手段是沟通;(3)关系是朋友。如此,家长才能接受指导,才能推动家园关系的建立。
2. 淡化指导痕迹是进行成功的个别家庭教育指导的基础。“我讲你听”式的指导,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指导而指导,这种形式作为讲座还可进行,而面对特定对象的个别指导则常常要失败,原因就是家长被推到了受教育的地位失去了面子,因而对幼儿园的指导产生抗药性。最好的办法是淡化指导痕迹,开展隐性化的指导,在潜移默化中使家长受到启迪,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
3. 抓住契机、不拘一格是进行教师的个别家庭教育的经常形式。个别指导并非有固定的时间和场合,由于家长和家庭情况的多样性,常常在各类偶发事件之后需要及时开展教育,这就需要教师有教育机制,善于抓住契机,不拘形式开展指导,可以在家长来园时指导、电话指导等。
4. 研究方法,艺术指导是教师的家庭教育观体现的重要手段。教师的家庭教育面对的对象是家长,对家长更要讲究方式,开展艺术指导,教师不要以为自己一定比别人家长高明。无非是教师的职业地位保证了这种指导关系。艺术的指导就是讲究指导的艺术性,使家长愿意听、爱听,听了以后肯做、肯改、肯身体力行。
5. 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提高教师的家庭教育效果的基础。教师的家庭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容易事。家长水平的提高有一个过程,家长的行为影响到子女的进步更有一个过程,这就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使家长逐步提高开展家教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家庭教育同时也帮助家长改正一些陋习,家长能够在子女面前起表率和榜样作用,教师的家庭教育效果才显著。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 篇4
——罗丽华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是一门针对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专业必修课,专门研究0—6岁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和教育教学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思维、社会参与水平、交流技能、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发展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教育应当渗透在所有的活动中。素质的核心就是能力,能力是不会遗忘的,记忆却是要退化的、遗忘的,因此我们在语言教学中不应拘泥于孩子会讲多少故事,会背多少儿歌,而是更要注重对孩子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有义务通过语言教育,让孩子们拥有与人交往的语言交际能力,更好的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使其成为终身学习的手段和工具,让每一名孩子享受到语言表达与交流的快乐。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着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听课,知道学习,掌握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在教学工作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过去的一学期的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师自身的素质还有待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还有待加强、个别学生素质差等的问题依然存在。就此,我总结一下自己下一步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
提高自身素质。学生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我们要跟上时代的要求,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并不断更新,用新观点、新见解、新信息联系各自学科实际,在活动中向学生进行高质量的素质教育,使学生增长知识、启发思维、激发学习研究的欲望。在书香中成长,在网络中成长,在案例中成长,在反思中成长,并且要多学习老教师的经验,在教育教学中要多留心。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学生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语言教育学习活动,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的兴趣。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紧抓备课环节,为向45分钟要效率做准备。
有效的教学,不仅在于成功的讲解,而且更取决于科学、高效率的练习。科学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习语言教育,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语言教育练习应成为一种生活,一种活动,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好的练习能主动地把学生学习的疑难问题、困惑之处诱发出来,及时予以纠正。从而实现语言教育的应用,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熏陶,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得以培养,思维方法得以训练,提高语言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最后,我觉得撇开教师这头,学生的配合也是有效教学的一个保证。我一直注重学生语言教育的运用,有一个深切的感受就是,如果
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相对低,或者水平参差不齐、差距太大,都将影响上课的效率。课堂要有效,老师一般都想在短时间内进行必要的练习,但是有时候,还只能放慢上课速度来照顾全班同学。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 篇5
【摘要】:学前儿童早期阅读,是指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度的前阅读准备。这种阅读对幼儿早期的语词概念能力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认为对幼儿开展阅读太早了,另一部分家长把早期阅读归结为认识几个汉字,因此家长们把对幼儿实施的阅读当做是一种汉字学习。本次研究旨在指导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阅读能力发展的特点,给予幼儿以及家长科学合理的早期阅读指导的策略。关键词:早期阅读 现状 指导策略
一、早期阅读的概念及开展意义
(一)早期阅读的概念
早期阅读是指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前期准备,其中包括知道图书和文字的重要性、乐意阅读图书和辨认文字、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理解文字内容和图画意义、产生愿意书写的愿望等。具体而言,早期阅读是指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通过对婴幼儿提供与视觉刺激有关的材料(图书、图片、标志、文字、电视、录像、碟片、计算机多媒体等),从而使婴幼儿接受到有关材料的信息,在观察、思维、想象等基础上对材料内容进行初步理解和语言表达,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倾听成人讲述的一种认知过程。
(二)早期阅读开展的意义
早期阅读,可以丰富幼儿的词汇、发展幼儿的思维、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锻炼和提高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由于幼儿不识字或识字较少,再加上生活经验的缺乏,他们的阅读活动会受到限制,他们不能直接阅读文字、理解文字内容,只能借助一幅幅生动形象逼真的画面来理解阅读的内容,他们的早期阅读活动远不比游戏、玩具那样对他们有足够的吸引力。此时,如果单调乏味地强调幼儿进行阅读,会使幼儿产生厌烦的心理,甚至影响到孩子们以后的阅读学习活动。因此,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心理、生理、年龄特点、知识经验、兴趣爱好等,适时适度地组织安排引导幼儿的阅读活动,使其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阅读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使其喜欢阅读、喜爱图书文字,引领孩子及早地走进书本这浩瀚的知识海洋,去感受宇宙万物的奥妙与美好。
在现实的生活中,幼儿早期阅读活动并没有引起家长的充分重视,一部分家长认为对婴幼儿开展阅读太早了;另一部分家长把早期阅读归结为认识几个汉字,因此家长们把对孩子实施的阅读当作是一种追求纯记忆的汉字学习,如何指导家长结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和阅读能力发展的特点,给予孩子们科学合理的早期阅读指导是当前早期亲子教育丞待解决的问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把幼儿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了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它多种形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科学研究证明:3—8岁是儿童学习阅读能力的关键期,而这一时期的孩子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因此,我们做幼儿教师的要切实把握这个发展儿童阅读能力的时机,共同帮助孩子迈好阅读的第一步。
二、中外早期阅读现状的比较
(一)中外早期阅读的差异
对于许多中国家长来说,早期阅读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词,这也反映了我国在早期阅读领域的缺失。
在国外,早期阅读是为大多数家长熟知并积极应用的一种阅读形式。在美国,许多家长参加家庭与伙伴活动,每周会有固定的时间陪同孩子一起阅读。在英国,孩子们可以从公共图书馆、学校和社区等多个渠道借阅儿童图书,而在日本,家庭式图书馆和亲子读书计划都受到了极大欢迎。
一般国外的儿童从6个月就开始阅读,而国内的孩子至少都是从4岁起才开始阅读。美国儿童在4岁起可以进行独立阅读,而中国孩子8岁才能达到这个水平。绘本是国外儿童读物的主流,占据了儿童读物的二分之一的量,而国内的儿童读物多位算术、少儿名著等。
(二)差异形成的原因
造就中外儿童早期阅读水平产生很大差异的原因有许多。在最重要的观念层面上,许多中国家长并没有了解和重视早期阅读的重要性,也没有意识到亲子阅读所起的作用。在现实条件上,国内儿童出版种类还不够丰富,家长除了购买之外很难有其他获取渠道等等,都是开展早期阅读的障碍。
国外则因为政府出面抓阅读,所以资金政策、资源配置以及配套服务等方面都得以最大限度的落实。从我们当时的切身感受看,儿童图书馆的资源得到了最有效的配置。图书馆不仅仅有完善的硬件,更有为推动阅读而开展的各项活动,起到了辅助老师的作用。
另一方面,社区图书馆有专门的阅读老师组织定期的阅读活动,尤其是在假期时更是通过颁发阅读奖等方式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很多孩子的人生第一枚奖牌都是从社区图书馆获得的。同时,社区图书馆还充分服务于社区的其他组织机构,比如社区图书馆对学校图书馆的活动就会给予大力支持,经常会有社区图书馆的老师参加学校图书馆的活动。
三、对国内早期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 以实习的矿大附属幼儿园所在班级的三位老师以及38位幼儿家长为研究对象,运用了问卷调查法调查了幼儿园和家长平时选择的幼儿早期阅读材料种类以及选择的依据分别是什么。采用访谈法的方式了解了幼儿园里的几位老师和家长对于学前儿童早期阅读的看法和平时对幼儿早期阅读是否采取了指导措施以及分别是如何指导的。分别从读、听、说、写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调查分析。
(一)读的方面
为了解幼儿读的情况,我们从家庭拥有的藏书量及幼儿读物数量、孩子在家看书(电视)的时间以及家长为幼儿买书的情况这三方面进行了调查。
1、家庭拥有的藏书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家庭藏书量在50册以上的有24人,占63.1%,在20册以下的有8人,占33.3%。其中,幼儿藏书量在50册以上的有3人,占7.8%。这说明,大多数家长还是比较重视智力投资,但幼儿藏书量普遍较少。我们分析可能有多种原因。比如家长的认识,家庭的经济状况,市面上没有合适的图书,幼儿没有这样的要求等等。另外,我们发现,家庭藏书与家长的学历呈正相关,即父母学历高的家庭藏书量明显比较多。
2、孩子在家看书(电视)的时间
统计数据显示,幼儿每天看书20分钟以上的有20人,5~10分钟的有15人,5分钟以下的3人。这说明大部分孩子尚没有阅读的习惯,随意性比较强。但同时我们发现,孩子在家普遍有看电视的习惯。每天在一小时以上的有30人,占78.9%;每天看半小时至一小时的有5人;半小时以下的有3人;从不看电视的基本没有。这说明,孩子对电视的兴趣比较浓厚,电视里形象的动画,鲜艳的色彩,生动的情节,精彩的对话,对孩子有较大的吸引力。
3、家长为孩子买书的情况
统计显示,绝大部分家长喜欢为幼儿买书。有27人经常为幼儿买书,没有哪位家长不为幼儿买书。这说明,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在满足幼儿物质要求的同时,愿意进行智力投资。
(二)听的方面
统计显示,幼儿听录音或广播的兴趣不浓。能每天听录音的只有6人,大部分幼儿偶尔听录音。这说明,孩子还没有形成专注听的习惯。同时,幼儿听的坚持性也较差。每天能坚持听录音故事或儿歌30分钟以上的只有3人,仅占7.8%,大部分幼儿偶尔听几分钟便走开了。
(三)说的方面
为了解幼儿说的情况,我们从幼儿与家长及教师两个方面进行调查。
1、孩子主动说的方面:在“孩子在家是否喜欢提问”这个问题中,大部分幼儿喜欢提问,只有极少幼儿部喜欢提问,在调查中一共不到3人。这说明,幼儿的好奇心强,比较好问,能主动想承认提出问题,绝大部分幼儿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2、家长以教师指导方面:孩子自身有表述的愿望,那么家长及教师是如何对待幼儿的提问呢?我们从父母及教师是否每天听幼儿讲述方面了解其的态度。统计显示:有15个家庭的家长能听孩子讲述20分钟以上,有20位家长偶尔听孩子讲述20分钟以上,还有3为家长从未听幼儿讲述20分钟以上。这说明,家长不太在乎幼儿讲述的习惯,或者是没有时间听幼儿讲述。调查表明,能主动陪孩子一起讲述或认真倾听幼儿讲述的家长,与其学历呈正相关。学历高的家长,陪孩子的时间相对较长。
(四)写的方面
在调查幼儿书写方面的习惯中显示,21人在家有动笔的习惯,有15人偶尔有动笔的习惯。这说明,幼儿具有初步的书写能力,愿意动笔,可以进行此方面的培养。
四、早期阅读指导的策略
早期阅读是一个多元的复杂过程,儿童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到适合的途径,积累阅读经验,从而建立起自主阅读的意识与技能。这种自主阅读的意识是需要在父母及教师的正确引导与温暖的陪伴下自然而然地形成。因此,发展儿童的自主阅读能力的关键在于:为儿童提供自由自在、可爱有趣的、丰富多彩的多元阅读环境和条件,让他们饶有兴趣地接触图书和文字,逐渐形成对文字的兴趣和阅读的动机,学习阅读的技能;同时成人需要与儿童建立共同阅读的互动关系,使儿童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一)创建儿童自主阅读的物质环境
儿童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需要丰富的书面语言环境作支撑,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创设这样的环境。
1、位儿童提供必要的图书,使他们随时随地有机会接触书和文字。值得注意的是,提供的图书应当是多种多样的。
2、为儿童创设一个有实际意义的文字世界。在幼儿周围的重要事物上贴上一些说明性的文字标签,如:“钢琴”等,或者以幼儿的名字做的标志,如“XX的房间”等。有时也可以在儿童经常活动的地方摆放一些信件、账单、报纸或购物单等等。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儿童通过观察不同的文字符号了解文字的基本功能和重要意义,并萌发自己使用文字的愿望。
(二)创设一个宽松的互动阅读氛围
1、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1)描述性提问:如“有谁、有什么、是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在做什么、有什么表情”等。这属于感性认识的提问,帮助幼儿对所学内容有初步和基本的了解,积累丰富的经验,在大脑里储存大量的表象和信息,对孩子细致观察、清楚表述某一事物有帮助。
(2)判断性提问:如“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是什么天气、什么是一样”等。孩子须根据观察的情景做出相应的综合判断,对其思维的准确性、精细性与周密性都有帮助。
(3)推想性提问:如“他在说什么、在想什么、将会怎么样”等。要回答这些问题,孩子需要根据对涉及问题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推理,对其思维的逻辑性很有好处。
(4)想象性提问:如“你会想到什么、之前有什么、后来怎么样、像什么”等。孩子的回答大多是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其他的事物,是对其思维流畅性、发散性的启动。
(5)追究性提问:如“为什么、是什么道理、怎么知道的”等。孩子要说出对某一问题的依据,由事物的表面现象进入到事物的内部去进行思考,使孩子思维更具有可行性和指向性。
(6)在幼儿的语言学习中,最常用的是描述性的提问,以帮助孩子积累丰富的经验,储存大量的语言信息。家长根据具体情况,对同一个问题反复提问,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回答,同时家长最初应以简单的问题去引导,随着孩子语言和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逐步提高问题难度,切不可忽视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2、设计游戏方式,引导幼儿体验阅读的快乐。
(1)利用角色扮演,挖掘读物的娱乐功能。
角色扮演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亲子阅读时利用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模仿,一方面可以提高幼儿参与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幼儿学习语言、学会表达的能力,促进幼儿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在角色扮演的阅读游戏中,家长在角色游戏中必须十分投入,不能敷衍了事,以免影响幼儿的阅读情绪。
(2)挖掘读物本身的游戏性,提高幼儿阅读的参与性。
有许多的读物本身带有游戏性,家长要仔细挖掘读物本身的游戏性,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读物本身的游戏性,设计有助于幼儿阅读效果的游戏。促进幼儿理解表达游戏的情景中的读物内容。
(3)设计游戏的环节,增强幼儿阅读的兴趣。
在幼儿的阅读活动中,家长在阅读中设计一些游戏参与的环节,一方面减轻幼儿阅读过程中的疲倦感,另一方面增强幼儿阅读的积极性。
3、运用表象原则,提高幼儿阅读的能力。
所谓的表象原则是指引导幼儿依据读物所提供的文字内容,通过绘画、图解在幼儿头脑中将阅读材料形象化,在头脑中建立一种有力的搭配(内容与表象),从而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尝试用绘画或图表的方式,帮助幼儿表达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是符合幼儿的阅读特点的。幼儿没有文字的基础,对于作品的理解往往通过阅读材料所提供的图形符号进行语义链接的,因此,绘画和图表的方式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
4、用迁移、延伸想象的方式为幼儿提供学习用语言的方式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途径。
幼儿在阅读过程中,喜欢进入阅读的情节,把角色当成自己。根据这一特点,家长和教师用迁移法引导婴幼儿站在角色的角度,感受角色的处境、心情、欲望,提出思考的问题,明确表达的要求。
(三)家园密切配合,共同指导幼儿阅读。
家庭是幼儿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中度过的。从孩子一出生,家长在就不停的用语言与孩子交流,拿图画书讲故事给孩子听,孩子就会受到家长的熏陶,家长是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家园一致,指导幼儿阅读,能收到不可估量的效果。家长应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营造家庭阅读氛围,使孩子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而喜欢读书,还可以将幼儿在园阅读的内容告知家长,请家长配合指导。
五、结语
综上所述,早期阅读是指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通过对婴幼儿提供与视觉刺激有关的材料,从而使婴幼儿接受到有关材料的信息,在观察、思维、想象等基础上对材料内容进行初步理解和语言表达,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倾听成人讲述的一种认知过程。早期阅读能力能使幼儿视野开阔,使幼儿头脑发达、聪颖灵透,使幼儿的心灵丰富而美好。早期阅读教育不局限于幼儿园的语言领域,家庭、社会及其它领域都可以为幼儿提供阅读的场所和机会。我们应抓住时机,多方面合作,多训练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使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得到更多更快更好的发展和提高。参考文献
【1】郭咏梅,幼儿园语言活动创新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2; 【2】周兢,早期阅读发展与教育研究【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
【3】唐淑,孔起英,幼儿园语言和科学教育【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 【4】张加蓉,卢伟,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6; 【5】周念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 周兢,造就成功阅读者的培养目标:美国早期阅读教育目标评析【J】,早期教育,2002;
【7】张玉梅,刘焱.幼儿对故事的阅读理解和听读理解的系列比较研究——幼儿对故事发生地点的阅读理解和听读理解的比较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 【8】许晓蓉,幼儿早期阅读指导策略浅探【J】,学前教育研究,2008;
【9】赵奇石,楼必生主编.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0】王振宇,儿童心理学【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 篇6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探讨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主要通过对幼儿的思维认知和个体发展特征为依托实现对幼儿的科学教育。目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存在资源利用不足,主体欠缺,实践技能匹配不足的情况,高职高专院校需加强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改革,从项目设计、评价反思、媒介传导及交互参与等方面为课程构建优质实践体系,以实现课程改革。
关键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高职院校;优化路径;课程改革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改革思路
根据杜威提出的新型教育管理思想与课程认知规律,其所建构的“认知学徒式”课程学习模式旨在从不同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准、专业发展诉求以及个人特征等层面出发,通过对相关教学情境模式的优质构建,来促进学生在科学实践能力以及理论延展能力等层面的全方位推进。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为依托,教师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综合特征,通过开展多种类型的讲评课、项目体系设计以及成效反馈机制,来对现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规整。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将课堂主动权转交给学生群体,引导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从理论知识学习以及课程把握等层面出发,保持自身对特定专业知识的根本性认识。大体来看,《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出以下三方面的实施特征:第一,注重师生共同参与,保证“探究式”认知对接。为有效提升教师群体的专业认知水平和学生群体的课程实践积极性,高职院校应该重新审视教学质量和课程改革之间的内在契合关系,积极实现由传统的“知识单向传递”向“协同参与”机制的有效转变,并着力通过课堂模拟教学、交互教学、媒介引导教学以及学生主体教学等多种新型教学模式,来真正响应新时期《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同时,在协同推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课程改革目标为标准,逐步由传统的知识灌输与理论讲解转变成兼具实践指导与情感技能提升等双向功能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力争通过在深入了解学前儿童的身心思维特征的基础上,对当前教学模式中实践教学的相关任务进行有效调控与指导,不断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多维度融合,以期促进学生思维认知水平和科学实践技能的全方位提升;
第二,教师示范与个体模拟相结合,推进个体价值发展。模拟教学作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重要实践支撑,能够在借助现实教学经验和群体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分层次地对课程发展地位、思维品质、学科探究素养以及科学实践活动进行多向性评估,促使其努力强化自身的基本学科要素与延展思维,以此来推动科学经验与学科技能的综合掌握。在示范项目活动建设过程中,教师能够以示范活动的直接成效与阶段性理论为着眼点,不断补充现有的学科资源与建构机制,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和班级学生容量,构建科学的系统合作课堂。同时,在课程成效审核与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模拟教学和示范教学的阶段性成果进行有效收集与机制评估,积极鼓励学生多方位表述自身想法并对现有的课程实践活动进行成效评价,本着“交互性”与“互促性”的相关理念,不断完善课程实践过程中的理论指导、项目延伸以及成果审核等模块,以此来促进更为系统、科学、多向的课程实践活动的优质构建;
二、影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因素分析
1.专业认知程度低学前教育专业不被学生喜爱和认知。一是很少考生自己主动报考此专业,多数是别的专业调剂。二是幼儿教师职业社会地位偏低,不被人们重视,而且待遇不高。因此,很多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故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堂学习中对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都不是学生主动进行的,它们只是为了拿到学分,顺利毕业而学习。他们在学校就没有好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将来如何更好地进行幼儿教学这种情况就导致学生小学生在学习时极大的降低学习兴趣,脱离了其现实生活,不能够很好的发展其科学素养。作为一名合格的师范生应该做到在小学生的教育上满足其需求,不超越其现有水平。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安排一些小制作以及小实验,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创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的思维与能力。2.教学主体不明确现在提倡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教师只需要在学生进行课堂活动时,进行引导、监督。可是现在有的课堂,依然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整节课都是教师在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安安静静的听,根本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长期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就会使得师生之间缺少心灵的沟通,语言的交流。教师知识是完善的,但是他讲解的内容学生未必全理解,因为他把每个幼儿都理想化,没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没有让学生独立的思考空间,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实践教学形式单一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能肩负起教育幼儿的重任的教师,提升幼教从教能力,成为高职院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然而从教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提升幼教从教能力的最佳途径。目前我校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在大二第二学期开设,虽然有实践课程,但形式过于单一。基本上都是到附近的幼儿园进行课程聆听、观摩。学生只是做观众,并没有真正的进行实践教学。他们学到的知识都是来源于课本,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来投身于幼儿教育就没法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因为他们只会“纸上谈兵”,根本不会“随机应变”的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这样单一的、流于形式的实践教学不能让他们获取真正的从教能力。
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改革优化建议
(一)结合理论学习提升科学教育理念
我们要紧紧围绕课改内容,深深领悟课改精神。以社会需要、人才发展为出发点,进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树立超前意识、转变观念。要认识到幼儿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科学素养、整体素质以及终身发展。教师必须强化学生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学习中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深刻领会课改精神,并且将课改精神恰当的融入到具体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进行理论的学习的时候,让学生明白高职院校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目标和以前的区别,一是重视培养幼儿情感态度,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三是注重幼儿知识经验的获取。这样做的最终的目的是让幼儿乐学、会学、会用,并为其终身发展服务。同时,要让学生知道,幼儿园的学习目标,并不是简单地个别活动所能达成的,而是需要教师课前进行一系列精心设计活动,促使目标的实现。当然也不是教师主观意识所决定的,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幼儿会出现教师预设之外的表现,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从实践中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
(二)通过各种渠道,弥补学生科学素养偏低的现状
让学生在高职院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学习中掌握正确、科学的教学方法,仅仅通过课本知识是无法做到的,这就要求在校期间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弥补学生科学素养。我校针对学生科学素养较低的状况,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得他们将来成为幼儿教育领域合格的.引领者。具体的做法:对课程内容做调整,增加科普类、科学领域、环境创设课等。同时,还要聘请校内相关专业教师、校外相关专家进行科普讲座。倡导每位同学必读由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黄山书社出版社的“幼儿十万个为什么(自然小百科)”和电子版“超有趣幼儿十万个为什么”的科普读物,通过学生课外阅读自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面。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还要定期开展科普知识竞赛。学生竞争意识都特别强,谁都怕落后,都争先恐后的进行课外阅读,丰富头脑,提升能力。组织学生离开课堂、走出学校,来到外面进行参观。总之,通过调整教学计划、增开课程、组织自学、听取讲座、走出学校等渠道,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还丰富了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最主要的是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三)改革课程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学科定位,把课程教学分为三种模式:一是以教材为根本,对案例进行剖析;二是放下课本,走出校园,到幼儿园进行观摩、研讨;三是在学校进行模拟实践。第一种模式,我们依据课本内容进行讲解,大多数是利用课件来展示案例,学生通过观看案例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结合课本的理论,自己捕捉更多的教学信息,并自己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对于难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避免一言堂,尽量的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到活动中;避免教师权威性,尽可能的多听听学生的意见。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究,只有他们掌握了这种教学模式,将来才能在自己的幼儿教学中采用。这也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方向---探究式教学。只有通过教师与幼儿的不间断接触,才能使教师更加的了解幼儿的生活脾性,以便于更好的管理以及对幼儿进行有效的科学素养的培养。但是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教师与幼儿融为一体,共同活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事情的原由是因为教师在对于幼儿的指导活动的过程中,始终不能放开自我,摆脱自己是一名教师的这样一个角色,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与幼儿的科学活动当中去,孩子们自然也就不能够放开的去玩耍,去探究,去培养自己的开创新思维。第二种模式,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理论讲解的同时,不可偏离案例教学,使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本上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到身边的幼儿园去走走、看看。将看到的实际情况和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比照,看看二者的异同,以免今后犯错误。这也是第二种模式的重要所在,通过实践检验所学理论的不足之处。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理论中科学活动区的创建、利用等方面涉及的很少,我们通过实践观摩就会发现,活动区的创建对于幼儿科学活动得开展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陈美荣.幼儿教师职前科学教育活动能力培养初探——《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思考[J].职教论坛,2016(26):76-79.[2]马运朋.信息技术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有效整合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4):60-63.[3]钱晓玲.优化本科院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的策略探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9(01):104-106.[4]王向前,张小培.PBL教学模式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01):25-28
学前儿童的声乐教育 篇7
在声乐学习方面,语言只是起到引导作用,所有教师的语言都是要靠儿童的的悟性去理解、去感觉。所以,要想学好声乐,乐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在培养学前儿童乐感上,主要以兴趣为启发点,无论对小班、中班还是大班的幼儿来说,故事性歌曲是他们的最爱。故事性歌曲指歌词内容有故事情节的歌曲。故事性的情节是歌曲的再现内容,这与幼儿的表象思维能力合拍,是幼儿的音乐趣味所在。典型的故事性歌曲比如:《小老鼠》、《小猴下山》等等。怎样培养孩子的乐感呢?乐感的培养不是三天二日之功,需要长时期的积累,要靠平时的潜移默化。
1.发展孩子的听觉能力。家长应为孩子创设一个安静、舒适的音乐艺术环境,给孩子精心选择一段乐曲(不是流行曲),每天早、 中、晚播放三次,而且至少应持续五个月欣赏同一乐曲,也就是说乐曲大约要被欣赏四百五十次,这样才能使孩子真正受到熏陶。随着年龄的增长,可选择莫扎特、舒伯特等名作曲家的曲子。
2.培养孩子对节奏的感受力。节奏是音乐的骨架,节奏就在我们生活之中,这就要靠家长去引导孩子感受它。例如孩子们喜欢的一首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 这里就有一定的节奏。
3.培养孩子对歌曲和乐曲的能力。孩子年龄小,对一些复杂的情感不能理解,但对他们能感受诸如欢快的情绪,安静的气氛等。 他们学唱了这样的歌曲或听到这样的音乐,都能自然流露出自己的感情。教孩子学唱和谐、明快,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歌,对孩子理解音乐情绪有一定的帮助。如《一分钱》、《学做解放军》、《爱护小树苗》等。
二、儿童歌唱的发声练习
在幼儿唱歌之前,我们应当做好充分的发声练习。前面所讲的幼儿最喜欢的故事性歌曲,可以用来让幼儿打开喉咙,起到发声的作用。比如故事性歌曲《大灰熊》是一首歌曲力度强弱对比极度强烈,所以用动作表演来传达是很容易的,但是用嗓音表演这种对比强烈的歌曲就需要运用到头声,否则强就变成了喊,弱就变成了无声。所以要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头声,如果感受不到,至少要让幼儿明白是用嗓音在讲故事。
正确的歌唱姿势是获得悦耳歌声的重要条件,也体现着儿童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歌唱姿势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演唱的水平和形象的表现。歌唱的姿势有两种:一种是站姿;一种是坐姿。我们提倡最好是站着歌唱,这样可以把每次的发声练习当做是一次表演。但无论是那种姿势,头部都要保持水平的位置,目视前方,脖子端正不要往前伸。站着的时候,双脚略微分开,身体站直,两手自然垂直,身体的中心略向前倾。坐着的时候,最好做凳子的三分之一,把腰挺直,双手自然放松,上身要端正。
在幼儿在练声前,也可以遵循传统练声方式,做好练声的准备,首先要进行呼吸训练,在进行呼吸训练的时候,可以让儿童做些有趣的呼吸练习方法,比如:让儿童进行强弱的呼吸训练,可以让儿童发出来“嘶”的声音,教师可以做手势,手向右表示“嘶” 声音要强,手向左,表示“嘶”声音要弱,来回反复几次把儿童的演唱兴趣、激情调动起来,这时就可以进行发声练习了。在发声练习时主要应根据儿童的实际演唱水平出发,在歌曲的演唱技巧上, 他们要掌握两种练习方法,一种是平稳连贯的,一种是跳跃的。如何将发声练习和呼吸训练结合起来,方法有很多,下面简要举几个例子:
1.训练平稳连贯的唱法。可以进行上下行级进的三度哼鸣练习,让孩子去找鼻腔上的亮点,可以采取一些办法引导孩子。还可以进行一口气唱完级进下行的五度训练。
2.训练跳跃的唱法。主要是用跳音来演唱,如何找到跳音的感觉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常遇见的跳音情况加以引导,比如在生活中突然摸到盛热饭的碗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声音,突然见到自己害怕的小动物时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这时的声音就是最好的例子了。教师最好还是用三度级进的旋律来练习。
三、儿童歌唱中的咬字
歌唱中的吐字咬字是唱好每一首歌的关键,在汉字中一个汉字可分为字头、字腹和字尾。歌唱时的吐字咬字和平时说话的咬字吐字主要区别在于说话的字音是短促的,字头、字腹和字尾不明显; 而歌唱中的字音却是随着歌曲的旋律舒、紧、缓、慢的变化而变化的。在歌唱时,每个字的字头都要咬清晰,字尾要收准收好。
四、儿童歌唱时的嗓音保护
在儿童歌唱时嗓音就是儿童歌唱的“乐器”,嗓音的健康与保养是否得当,关系着儿童的艺术生命,嗓音的保护是十分重要的, 要想儿童有健康的嗓音,必须在幼儿期就注意保护。这对于培养声乐人才,也是有积极意义的。要有好的嗓音,应注意:避免幼儿长时间的啼哭、喊叫;要有正确的发声方法,科学合理的用嗓;保持身心健康;不模仿成人的声音歌唱。身体不适时少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不吃或少吃上火的食品,或过冷过热的食品。
五、结语
学前儿童教育方法探析 篇8
【关键词】差异;爱心;赞美;蹲下
教育,不应让孩子过多过早地失去天真活泼的笑脸,过早地“少年老成”。教育孩子,就要以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现孩子,走进孩子,融入孩子,悦纳孩子,自信并成为孩子。
在我们每个班里学生间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学习兴趣浓厚,才思敏捷,一点就通;而有的孩子学习热情不高,缺乏毅力,注意力不集中不肯动脑筋。对于后者,如果教师采取的态度冷淡,方法不当,则会产生对立型或不信任型等不良的师生关系,更不能很好地进行教育教学。陶行知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忽视每一个学生,要给予他们同样的温暖,尤其是对学困生,付出的爱应更多些,因为我们没有理由说,瓦特、牛顿、爱迪生绝不是他们中的一个。因此,教师应满怀爱心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蹲下来和学生交谈、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一、师爱的力量
我国特级教师斯霞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做他们真正的教师。”师生之间建立的情感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师爱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金钥匙。世界上没有比“爱”的力量更偉大的了,教师正是用自己崇高的爱来哺育一棵棵幼苗,尤其是那些受到风霜雨雪摧残过的嫩苗,更需要加倍的爱来救护。在我曾教过的一个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叫郑强,父母都没有工作,而且父亲经常在社会上结怨无心管教他,而且只要一喝酒就对他拳打脚踢。也正因为家庭的贫寒和父亲的粗暴,他个性自卑,处世偏激,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对同学大打出手。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想我有责任照顾他。我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当他上学没有学习用品,我会主动买好悄悄送给他;当他在家里遭受暴力,来学校发泄时,我会主动找他谈心;“六.一”节到了,我会千方百计为他创造机会,让他过个和其他孩子一样快乐的节日……当我又一次为他垫上学费时,他的眼睛湿润了,晶莹的泪珠,一滴滴掉下来,他颤声说:“你是我妈多好!”我抚摸着他的头说:“那就把我当成你的妈妈好了,我希望有个听话、懂事、爱学习的孩子。”他使劲点点头。抓住这一契机,我抽出大量业余时间帮他补习功课,渐渐的他的学习有了进步,甚至还排在了班级的前列,连他爸爸都说他听话了,还知道关心爸爸了!在郑强的转变过程中,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爱心、诚心、耐心可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佳境。心理学家博斯特也认为:“儿童并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教导和控制,除非接受者与控制者之间,具有特殊尊敬的情操,所以对差生的教育,必须植根于爱,这是树立他们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
二、赞美是最有利的武器
有人说:“一个不善于赞美自己学生的老师,很难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也很难成为一名好老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发现,你越是赞美他,他越是努力认真。使用赞美的语言,提供赞美的机会,树立他们的信心,我认为这是一条爱的捷径。教育学家指出对于学生“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成功更是成功之母”。要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给每个孩子自尊自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差生之所以差,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思考。”针对如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了“降低坡度”的措施,必要时还可先学一步,先问一步,先练一步从而让学困生体会到成功与赞美。生活中,我还经常对学生说“你真棒”、“多能干的小伙子”、“反应好快呀!”、“就喜欢看到你高高举起的小手……”我发现,这样的话,学生们都需要,特别是调皮的学生,后来我才明白:“赞美每一个极其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劣迹更高明,那真是美的东西越赞越美,越多越美。
三、蹲下来和学生交谈、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传统的授课方式是师在上,生在下,师讲,生听,教师与学生过于生疏,很难沟通交流。在高高在上的教师眼里学生显得是那样渺小,所以看他们做什么事都觉得可笑,甚至看不顺眼,以至于横加指责。直到有一天,我拜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时看到这样一件小故事:于老师的一个同事的上小学二年级的小孩,一天到晚鼻涕邋遢,每天孩子放学来到办公室,这位老师第一句话就是“快去擦鼻涕,脏死了!”而于老师却对这位老师说:“不要老是这样说,他是个孩子。……”小孩子一听高兴地跑到于老师跟前,说:“于爷爷,你知道鼻涕是什么味道吗?”他的妈妈一听,大声问:“啊,你吃过鼻涕?!”她的儿子好象没听见妈妈的话,悄声对于老师说:“一天,鼻涕流到我嘴里去了,我用舌头一舔,咸咸的!”就是这样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为什么儿子不和自己的妈妈说鼻涕是咸的,而和于老师说?这不就因为孩子认为于老师理解他嘛!由此想到我们的教学,蹲下来看学生我们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体谅学生和他们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把自己变成孩子,会知生、爱生如己、胜己。把自己变成孩子,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教育智慧就会在其中生成。
于是在我的教学中,我坚持真正走到学生中间,把自己放在和学生一起交流的平等地位,以和蔼可亲的形象赢得学生的好感。起初,我总把几个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叫到我的身边,极有兴趣地倾听他们的发言,积极参与他们的讨论,并亲切地摸摸他们的头,拉拉他们稚嫩的小手。这一切在孩子眼中是老师离我们很近,老师在我们身边,他们总会欢喜地冲我一笑。时间久了,我不用再去招呼他们,他们会自然地聚拢在我的身边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老师,我最大的理想不是考大学,而是长大以后能像我大伯一样作一个大商人。”还有给我猜谜语的,更有要与我成为最好的朋友,课上叫我老师,课下叫我姐姐的……此时,在他们眼中,我不仅是老师,更是朋友。从教师到朋友,这种距离渐渐拉近,不仅是学生所期盼的,对于我而言,这正是走向成功教育的最好途径。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推荐阅读: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05-22
儿童学前教育07-26
学前儿童人文教育10-07
学前儿童英语教育07-18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06-29
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07-03
学前儿童外语教育研究11-01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文05-12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06-16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论文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