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题及答案

2024-06-1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题及答案(共10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题及答案 篇1

回答下列问题,理解第七自然段写了什么?

1.“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比较的无味”是无味吗?“可”字有什么用处?去掉它行吗?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

2.“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有人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这句话的意思比较多,要注意“所以”、“只好”两个词,说说这句写了什么?

3.“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养不过夜的。”这三句写捕鸟的过程,都有哪些记叙的要素?找出来。其中第2句用了多少动词写人的动作?有什么好处?如果将第2句改成:“在没有雪的地方,用秕谷做诱饵,用竹筛子扣鸟。”好吗?

4.此段各句间有什么关系?

5.总结一下这段话写了什么?

答案

1.“比较的无味”不是无味,是和热天的百草园比,差一点。“可”字强调了感叹的语气,用在句中表示了对雪天百草园的喜爱。去掉它语气平淡,感情也就一般了。这句话写了雪天的百草园是有趣味的。

2.这句话写出了儿童的心理:要么让人鉴赏,要么自己玩得开心。在百草园捕鸟就能使心理得到满足。

3.写了时间(“雪盖了地面一两天”)、地点(“雪地上”)、事情(开始,扫开一块雪,发展,支筛、撒秕谷、系长绳、拉绳子;结果,罩住了鸟。)三个要素。其中第2句用了“扫、露、用、支、撒、系、牵、看、拉、罩“10个动词,按时间顺序描写了人的动作。捕鸟过程具体细致,显示了捕鸟人技术灵巧,也流露出回忆者的愉快心情。改成概述,就没有这个效果了。

4.第一句总写雪天百草园也有好玩的。第二句是分述,把两种好玩的比较了一下,捕鸟更好玩。第3、4、5句写捕鸟的过程和结果。这三句是承接第2句的。

5.这一段话写冬天在百草园捕鸟是很有趣味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题及答案 篇2

与鲁迅的童年相比, 现在的很多孩子没有百草园那样无忧无虑的乐园, 只有整日内紧锁校门、“奋勇争先”的校园;他们听不到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和蟋蟀的弹琴, 只听见琅琅的读书声和老师的叮咛声;他们看不到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和高大的皂荚树, 只看见堆砌如山的学习资料和做不完的试卷;他们吃不到紫红的桑椹、酸甜的覆盆子, 当然更不知桑椹和覆盆子的色味哪一个更好, 他们只知道喝脑白金和三勒浆;他们没有翻开断砖遇见蜈蚣和斑蝥、弄坏泥墙寻找人形的何首乌根, 以及冬天拍雪人、塑雪罗汉的机会, 他们只有翻开砖块似的词典、寻找读音词意和夜深人静时不断拍着脑袋的机会;他们感受不到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直窜云霄的自然美景, 他们只有伏在课桌上的疲惫、名次曲线上窜下跳的焦虑;他们的身边没有长妈妈, 因此野草丛中也不会藏着让人又喜欢又害怕的故事, 他们身边总是立着一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亲妈妈, 因此耳际不断回响着一个又一个奋斗的目标;他们的身边没有闰土的父亲, 没有人给他们传授张设机关捕捉麻雀和张飞鸟的方法, 他们的身边没有成年玩伴, 只有自己孤独的身影紧随其后;鲁迅能在“三味书屋”中发出长叹:“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 我的蟋蟀们!Ade, 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我们的一些孩子连这样的长叹都发不出来, 因为他们的人生中根本就没有这样的童年经历。

我又想, 如果鲁迅没有自己的童年经历, 而是生活在现在的时代, 他还会不会用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谱写出如此优美的乐章?如果鲁迅没有那种妙趣横生、欢蹦乱跳的自由童年, 绝对写不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流传甚广的经典名作。可以说, 没有鲁迅的童年就没有后来的文豪鲁迅, 鲁迅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产物。现在的孩子, 往往过早地被驱赶进了“三味书屋”。我和许多校长、教师们交流, 他们所关注的问题经常是这样的:“今年高考方案有变化吗?”“今年高考怎么考?”“做这些事情, 对高考有用吗?”教育的视野中已经没有学生, 只有高考。人们总是在担心基础教育水平的下降, 岂不知孩子们玩耍能力的下降更让人担忧!生命起源于自然, 教育起源于生活, 教育原本从自然、生活之中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 于是教育之树方能枝繁叶茂。但不知何时, 教育割断了自身与自然、与生活的“脐带”, 结果血脉联系被斩断, 生命之花也就绚烂不再!学习与修炼的过程需要心灵对周围世界的深刻而持久的凝视, 需要对生活美妙的体验。

美国教育哲学家约翰·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早就说过:“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成长, 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以此为基础, 陶行知先生也提出“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并且认为教育发展存在三大阶段:“第一时期, 生活是生活, 教育是教育, 两者是分离而没有关系的。第二个时期是教育即生活, 两者沟通了……第三个时期, 是生活即教育, 就是社会即学校了。”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 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 他们都极力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 强调教育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现代学校的特质之一就是开放性, 开放性首先应该是将自然、生活的“活水”引流进入教育干渴龟裂的田野, 让学生走出“三味书屋”, 置身“百草园”, 在自然中学习, 在生活中成长。让我们铭记项贤明教授发人深省的话语:“科学世界是我们进修理性的营地, 我们建在异乡的家园;生活世界是我们故乡的家园, 我们最根本意义的家, 我们生命的根。”教育不能让孩子们背井离乡地漂泊, 教育不能践踏毁坏故乡的家园, 万万不可刨掉生命的根系。

鲁迅曾经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 他常常想着星月以上的境界, 想到地面下的情形, 想到花卉的用处, 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 他想潜入蚁穴……” (《看图识字》) 孩子们的面前应该永远是一个神秘的世界, 他要有一颗好奇心, 渴望去探索和发现他们未知的世界。可我们对孩子的童年容易缺少尊重, 也不珍惜童年的宝贵, 更不会敬畏童年的神圣, 而是按照成人设计的“图纸”随意摆弄、肆意加工, 童年的自由、孩子的欢乐由此被无情地剥夺。童年只有今天, 童年没有明天, 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 明天意味着童年不在、意味着童年永不再来。敬畏童年的另一层含义在于,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一种成长规律和教育法则, 这也是一个简单得再也不能简单的常识。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和权利, 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我们口口声声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却经常做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因此, 我说敬畏童年, 一则是敬畏童年的权利, 二则是敬畏规律的神圣, 否则我们是要自食苦果的, 否则我们是要受到严厉惩罚的。杜威曾在《我的教育信条》中告诫人们:“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 一个是社会学的。它们是平列并重的, 哪一方面也不能偏废。否则, 不良的后果将随之而来。”“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 并指出了起点。”“除了教育者的努力是同儿童不依赖教育者而自己主动进行的一些活动联系的以外, 教育便变成外来的压力。这样的教育固然可能产生一些表面的效果, 但实在不能称它为教育。因此, 如果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的观察, 教育的过程将会变成偶然性的、独断的。如果它碰巧能与儿童的活动相一致, 便可以起到作用;如果不是, 那么它将会遇到阻力、不协调, 或者束缚了儿童的天性。”这样透彻而明了的告诫应该让我们幡然醒悟。如果一不管儿童心理, 二不管成长环境, 砸烂了孩子们的“百草园”, 然后将孩子们关闭在“书屋”中, 按照成年人的“理想”办“教育”, 这样的“教育”能称之为教育么?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 篇3

要想避免误入作文训练的“死胡同”,就必需引导学生从“三味书屋”走向生活的“百草园”。

新课标中的写作教学明确指出: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热点,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早在1924年,叶圣陶先生在《写作论》中的第三节《源头》一文中指出:“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的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他还以格言式的语言概括道“必须寻找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在这里,叶先生把生活视为作文之路,而写作方法是后来加上去的东西。生活是作文的前提,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根本途径,自然也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

作文来源于生活,这个道理妇孺皆知,可有些人对它的理解却有失偏颇。一让学生写作文他们往往就叫苦连天“写什么呀?整天过的是‘三点一线’的日子,没啥可写”。像这实际上很荒唐。生活无处不有,无处不在,正象胡风先生所言“生活就在你脚下!”有些教师认为所谓“作文来源于生活”仅是指生活为作文提供了事实材料。其实,生活不仅为作文提供事实材料,也包括情感与认识,作文是生活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纯客观的,它体现着作者的主观精神,即情感与认识。生活的体验深,情感才强烈,认识才深刻。离开了生活,作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要让生活与作文紧密的结合起来,首先要突破固定文体格式的束缚。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老师将作文训练锁定在记叙、说明、议论这些固定文体上,而丰富多采的生活不能用这种固定的文体模式去硬套的,这种急功近利的训练是一种狭隘的认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很不利。有资料显示日本的中学生在生活文、意见文、感想文(这三类作文属于认识性作文)和日记、报告、书信、广告(这四类属于应用性作文)等方面训练较多,这也正是日本中学生毕业后工作能力较强的原因之一。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在这样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写作过程中形成的。所以,我们要在平时训练中突破固定文体限制,引导学生用日记随时记录生活的感受,用书信交流情感或向有关团体和负责人提出意见、建议,制定计划,安排生活、学习、工作,写调查报告,反映家庭、社会出现的热点问题,写评论发表对畅销书或流行音乐的看法等等。

其次,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现象,做生活的有心人。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欧阳修得到一幅“牡丹与猫”的古画。吴育细看后,说这是一幅“正午牡丹”。因为只有中午花朵盛开而花瓣干燥,花下之猫,眼睛像一根线那样狭长,而如果是早晨,花带露水,花瓣应该收缩而潮润,猫的里眼球则是圆的。这一观察结论应该说是到位的,我们也应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对自然现象要深入观察,同样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观察也不能忽略,如罗丹所说的善于观察人的体格的“双重的真实”包括“外部的真实”和“内在的真实”即人的“灵魂、感情和思想的真实”。我们的观察是全方位的:体育课上的一个漂亮动作,课堂上的一个精彩语句,马路边上的一个有创意的广告牌,街道上一个很有特色的店铺名称等等,都可以纳入自己的视线。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尽收眼底。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一定会有收获。

第三,引导学生关注影视传媒,感悟人生,体验生活。学生生活空间小,校园生活单调乏味,而影视传媒就成为学生观察社会的重要窗口。教师要通过这个窗口引导学生观察、体悟,并且要求学生将结果诉诸文字。通过收看“新闻30分”、“焦点访谈”让学生从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的社会。一方面使他们在有限的生活空间内开一口生活的深井,让他们自己去解说人生,剖析人生,为自己的写作打开思路,搜集和积累更多的素材;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态度,使他们积极地参与生活,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参与生活,教育学生不做生活的旁观者,不做人云亦云的“应声虫”,从“三味书屋”中走出,融入生活的“百草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题及答案 篇4

学习目标

1.掌握文章通过描写(以景物描写、动作描写为主)增强语言表现力,文章感染力。重点

2.熟读课文,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重点)

3.把握鲁迅通过对两个童年生活场所中景物、事件的描述,逼真地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态,表达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和怀念之情。(难点)

一、前置性自学(读课文2遍,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著有中篇小说《》,短篇小说集《》、《》;回忆性散文集《》;散文诗集以及多种杂文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

2、注音或者写汉字。

确凿()攒()在一起收敛()人迹罕()至

蝉tuì()倜傥()菜qí()shānhú()yōng zhǒng()皂jiá()桑shân()油líng()bān máo()bǐ()谷 jí ling()kuī()甲

3、再次速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在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从”字和“到”字下打上深深的两点,思考这个“从„„到„„”的介词结构表示了什么?它与全文在结构上的关系是什么?请据此讲课文化分段落。

(2)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都属于鲁迅童年的生活经历,时隔多年,作者回忆起来,感情更倾向于哪边?为什么?

二、研讨探究,合作交流

(一)品读“百草园”

1.轻声读第2节,圈画出你认为充分体现百草园乐趣的语句。

2.从这些景物描写,作者重点写了春夏秋三季的百草园,那么冬季的百草园

“乐”在何处?

3.圈画出捕鸟时的动作,同桌二人一人有感情地朗读,一人则表演捕鸟的动作,然后互换。

4.教师物色两组上台表演,简单评价。

5.归纳百草园的特点:()的百草园

(二)品读“三味书屋”

1、浏览这部分内容,思考书屋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2、为什么我不太喜欢在三味书屋呢?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画分析。交流:

3、从这里可以看出孩子们喜欢怎样的生活和知识?

(三)思考问题: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反映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儿童生活,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们写在一篇文章中?

三、巩固与应用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不必说______的菜畦(),_____的石井栏,________的皂荚树,________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_______的黄蜂伏在菜花上,__________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cuàn(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水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按课文要求在横线空处填词;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线的字注音。

2、这段文字对百草园景物描写:

详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略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写百草园采用了_____顺序。先是由_____到____;再由____到____。4、文中加横线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段文字把百草园描绘得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原因,有下列几种分析,请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A百草园中的各种景物的确美妙如图。

B暴露了儿童对封建社会的厌恶和嘲讽。

C、真实地再现了封建时代少年儿童入学前后的遭遇。

D、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二)尽管刚刚经受过肃杀的冰雪,这里却依然一片苍翠的葱茏。十来枝竹子扶疏摇曳,在初升的阳光下,洒出一片淡淡的影子;两棵不太大的棕榈伸开巴掌,仿佛要对寻踪环顾的瞻仰者数说这里的家珍;据说还是鲁迅先生儿时摘桑葚吃的老桑树,虽然枝干上被风刀霜剑镂刻瘢痂交错,但仍显得苍劲傲然,生机勃勃。你看,枝条上冒出得嫩黄淡绿得芽孢,不正是谱写春之歌的音符!园里几畦青葱的菜田,一眼古朴的石井,顿使人感到幽静沉寂,却又满目生气。看来,自然界的生物即使在冬天里也不都是垂危的、死亡的,更多的却是孕育,是萌生!

1.以上文字中所写的地点是鲁迅先生所描绘过的_____________。

2.文中表现园中景色总的特点的词语是____________,表现人们崇敬的感情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

3.文中用拟人手法,以_______和______两个词语,把棕榈比拟成____的人。

4.在文中用横线标出直接抒发作者总的感受的语句。

(三)模仿文中“捕鸟”片段,写一段你喜爱的活动,注意动词的选用,表现年龄特点。

四、知识视野

★鲁迅笔名的由来★

“鲁迅”是他发表《狂人日记》用的笔名。之所以取这样的名字,鲁迅解释说:一是母亲姓鲁,用母姓表示他的反叛;二是周鲁是同姓之国;三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在浙江省绍兴城内新台门鲁迅故居东边不远的对面,是清末秀才寿怀鉴(字镜吾)的寓所内第三间房,用为书塾。“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劝勉学者利用“三余”之时刻苦勤学。后来寿镜吾先生的祖父寿峰岚将“三余”改为“三味”。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载有“诗书为之太羹,史为杂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太羹是不掺任何调料做的羹。以“太羹”之味来喻“诗书之味”,意谓读经诵诗,一般人觉得是枯燥无味的。但无味之中含着深味,即“寓至味于淡白”。俎的本意是

古代切肉的砧板或祭祀时盛牛羊等祭品的器具,这里是肉的代称。“史为杂俎”,即说史书之味犹如摄取各种肉食所含之味那样丰富、博杂。醯是醋,醢是肉鱼等制成的酱,均属调味品。醯醢并列,见其调味品种类甚多。寿家书屋“三味”之名可能据此而来。另外,“三味书屋”匾额两旁的柱子上有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诗书。”(清•梁山舟书)下联与“诗书为之太羹”是一致的。寿镜吾的祖父将“三余书屋”的匾改为“三味书屋”,正是为了使它与书屋中的对联相一致。寿镜吾之子寿洙邻写的《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中认为,“三味书屋”中“三味”的意思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这个回忆与上文所说还是比较接近的。

三味书屋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三味书屋”的匾和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斗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比较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其来历是这样的: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寿先生的批评,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的求学经历★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第二年秋,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竟长达七年。

★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故事★

鲁迅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住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都很欣赏,后来大家都仿效起来。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了防止同学们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宽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四个字。

答案

3、(1)题目“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显然是一种“从„„到„„”的短语,很明白地显示两个空间的转换,所以一经点拨,学生很自然地把全文看作三大部分:百草园(1—8)+过渡节(9)+三味书屋(10—24)

(2)更喜欢百草园。因为文中说那是我的乐园,而其中的乐趣就是通过对园中景物的描写、听长妈妈讲传说故事、冬天捕鸟来表现的。

1、在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重点写了四件趣事:

1).听油蛉低唱,蟋蟀弹琴

2).翻开断砖玩蜈蚣、斑蝥

3).为了成仙,接连不断地拔何首乌根而弄坏了泥墙

4).摘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 在这之前,还从颜色、形状等方面略写了许多动植物(不必说„也不必

说„)

2、捕鸟

3、“景色优美,趣味繁多”

1、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2.因为先生执行的是呆板、令人生厌的教学方法:不准发问、“读书!”

灌输的是陈腐、晦涩难懂、不适合儿童的内容

过的是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而孩子们只能在乏味无奈中的消极抵抗:折腊梅、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等。

由此可见,这样的生活不能满足孩子对自然和知识的向往,当然就不会喜欢。

(三)作者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不同生活的对比,反映童年时热爱

大自然、向往自由快乐的生活的心理.《朝花夕拾》“朝”本指早晨,引申为童年;“夕”本指傍晚,引申为成年或老年,这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有些文章描绘了鲁迅童年时期的生活片断。鲁迅46岁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些都是童年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对童年的追忆和怀念,两部分加起来才是完整的童年生活的回忆。

1、略

2、详写的是:泥墙根一带,略写的是:整个园景。

3、空间,低,高;高,低

4、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5、用宕开一笔的方法,突出下边“单是”句的内容,由一概全,表现出乐趣无穷,反映感受到的特有情趣。

6、D

1.百草园

2.苍翠葱茏;瞻仰

3.“伸开巴掌”;“数说”;“向瞻仰者数说家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篇5

一、导入:

从《风筝》入手谈你心目中的鲁迅的形象。鲁迅一向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日里也有情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在远离童年许久以后,45岁的鲁迅先生满怀着对逝去岁月的深深怀念,写下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走进鲁迅先生丰富多彩的童年吧!

二、正课

1.默读课文。

提问: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并归纳: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提问:这两个内容不同的部分是怎样连接在一起的?过渡段。

3、朗读过渡段,思考:其中传递了鲁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怎样的感情?(依恋、害怕)

4、深入揣摩:作者既然如此依恋百草园,是什么让他割舍不掉呢? 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课文第一自然,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吧!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 乐”字起到概括第一部分的作用。

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关键句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5、既然文章开篇就告诉我们,在鲁迅看来,百草园是他童年的“乐园”,那么,接下来作者就会为我们描绘,这个乐园到底有哪些“乐”事。那么,究竟有哪些“乐”事呢? 泥墙根的无限趣味(百草园中美丽的景物);神秘的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的乐趣。

6.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眼睛,一起走进那令人神往的百草园吧!我们先朗读第2自然段,看看鲁迅是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老师提示引导并归纳)

(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2)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3)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地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景是儿童眼中的景!7. 真是优美而动人的文章,这么好的文章是不是要多读一遍,来体会它的妙处呢?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2段。2.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造句。

不必说玩具柜中那可爱的小狗,憨厚的小熊,慈祥的圣诞老爷爷,雪白的绵羊,漂亮的洋娃娃和柔软的小白兔;也不必说墙壁上贴着的仙剑奇侠传,可爱的樱桃小丸子,帅气的林俊杰,美丽的张韶含。单是我那鱼缸里的鱼就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了。(生活化,有情趣)

不必说仙人掌在沙漠中伸出长满刺的手忍受着太阳的酷晒;也不必说蒲公英在风的吹拂下飘飘洒洒播下希望的种子。单是那一片小草幽幽地在风中摇曳,就可以使人感觉到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顽强的生命力。(内容积极,有思想性)

不必说百合花的清新高雅,让人心旷神怡;也不必说菊花的妖娆多姿,展示羞涩大方的魅力。单说杜鹃的的火红花冠,就能令你眼花缭乱。(用词美,发现美的眼睛)

不必说现代以来的中国白话小说,富有教育意义的文言文;也不必说众多的名人传记,各种科普读物。单是语文书上选录的课文,就足以让我大饱眼福,获益匪浅。(结合语文)

不必说整洁的军服,闪亮的军刀,飘扬的军旗,也不必说整齐的步伐,行进的队列,威严的军官走在前方,战鼓声隆隆地传向远方。单是士兵们那坚毅的目光,就说明他们是不可战胜的。(气势雄壮)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第一部分。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问: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这个故事与我在百草园中感到“快乐”有什么关系?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了我一些人生的教训,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4. 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5. 捕鸟。

6.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前面写了春、夏、秋的乐趣,再写冬天捕鸟的乐趣,说明一年四季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文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词。

请学生当场进行写作片断练习,可选取游戏、活动或劳动的过程。

二、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三.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2.问:快乐的日子总是特别的短暂,家里人要送我到书塾去了。“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家中的人是为了让我去读书,而我猜测则是因为我太调皮,所以家里的人以此来惩罚我。

仿照句式造句。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那么喜欢音乐。也许是因为听它优美的旋律可以放松心情,也许是因为哼唱着悦耳动听,也许是因为小时侯就耳濡目染、形成的爱好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就像活泼的音符一样快乐。

我不知道秋天为什么给人的感觉那么凄凉,并且还带着伤感。也许是因为树叶不得不脱离母体,盘旋、盘旋,最终融入泥土吧;也许是因为秋风萧瑟,吹到人脸上凉飕飕的吧;也许是因为一场秋雨一场凉地演奏凄美的乐曲吧。……都无从知道。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崇拜明星,而且无论年纪大小。也许是因为明星们亮丽的外表吧,也许是因为他们有过人的技能吧,也许是因为他们特别的身份和个性吧……都无从知道。

我不知道为什么海洋那么吸引着我。也许是因为它那汹涌澎湃的气势,也许是因为它包孕着的无数活泼的小生命们,也许是因为海底蕴藏的神秘的宝藏吧……都无从知道。

3.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我的”、“们”都说明我把百草园的每一样事物都看成是自己的朋友,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4.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我离开他是那么不舍。这样文章似乎暗示我们,三味书屋可能就不是一个有趣的地方,我在那里的生活也许是很受束缚的。有人就认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中虽然写了童年生活的两个地方,但鲁迅对这两个地方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对百草园是深深地怀念,但对三味书屋却是非常的讨厌。因为那里只有严厉的老师、枯燥的学习,毫无乐趣可言,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是一种前后对比的关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读书生活无聊枯燥吗?学习进步的喜悦 糊弄老师的快乐

除了读书外,难道没有了游戏了吗?后花园的游戏

老师读书入神时的学生的游戏 对画册的怀念 “我”眼中的先生只是一个严厉的人吗?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恭敬,戒尺、罚跪都不常用等,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古板而可爱,是我快乐的来源之一。6.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7.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有理就行。

8.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让学生讨论“研讨与练习”:一题的3小题)

四、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五、刚才我们一起分享了童年鲁迅的欢乐。同学们也是十一二岁,也是刚刚走出童年的大门。童年就像珍藏在你们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有绿水、有白云、也有蓝天;有晚归的牛 羊,有牧童的短笛;更有母亲那一声声悠长的呼唤。童年,浓缩了一段历史,一段泪珠也在唱歌的历史;童年,沉淀了一个童话,一个冬天里也有花香的童话。童年的故事说不完,就 像大海里的珍珠,每一颗都晶莹剔透,每一颗都熠熠闪光。同学们能不能把童年的趣事说出 来给大家听,让我们也一块来分享你们的快乐呢?

这些事情恐怕离现在很遥远了吧,可我们还记得这么清楚。这是为什么呢?天真、幼稚、欢乐、无忧无虑。这是段像黄金那样熠熠生辉的岁月,所以当它消失时人们往往会特别伤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题及答案 篇6

(在学生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内容已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

师:你们觉得文章什么内容最有趣,什么内容最无味?

生: (多数学生) 美女蛇的故事最有趣,三味书屋师生读书内容最无味。

师:三味书屋读书真的那么无味吗? (决定先由这个问题入手)

[出示投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写先生念书:

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 ~~; 金叵罗 , 颠倒淋漓 噫 ,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的文章原文出自清代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冈赋》: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金叵罗,颠倒淋漓,千杯未醉。)

师:通过对比,发现课文中多出了三个语气词:呢、噫、嗬,且句后还加了两个波浪线。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我觉得,这是因为先生读书时太“投入”,完全沉醉其中了,感情也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所以兴之所至就带出了三个语气词。

师:对,先生读书投入还体现在哪里?

生:先生读书时“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的描写,活灵活现地描写了先生读书的语气、声调和神态。使少年鲁迅“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并留下极深的印象。

师:说得好极了!先生读书投入,且能深深吸引少年鲁迅是因为先生在朗读时对文章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补白,即按情感表达的需要增加了三个语气词。

师:如果我们读书时也能像先生一样读出神态动作,甚至带上自己的语言 (语气词) 来,肯定不会觉得那样乏味了。

(理解这个问题之后,学生模仿先生的神态和语气表情朗读这一段。读得很有味,同学们都笑了。)

师:回到前一个问题,刚才大家都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有趣的,从故事描写的角度来看这个趣味主要来自故事情节,我们试着也来作些补白,从听者的角度来描绘这种趣味。

[出示投影]

听长妈妈讲故事时,“我”的反应又是如何的呢?请在故事情节中适当穿插“我”听故事时的神情、动作甚至语言等。

[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 (我心里咯噔一下,微微皱了一下眉头,竖起耳朵,继续往下听……)

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看,隐去了。

(“啊!”我抱紧长妈妈的腿,用余光瞄了瞄墙,嘴里却呢喃着:然后呢?)

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

(“真的吗?”我将身体更贴紧长妈妈,小心地咽下口水,按捺不住心底的好奇,压低声音问道:那……然后呢?)

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

(“哦”,我半信半疑,吊着的一颗心也就慢慢放了下来,微微呼了口气)

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

(“呀”……心一下子又揪了起来,我赶紧闭住眼睛,仿佛美女蛇就在我眼前)

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

(我豁的站了起来 ,“好险哪!”……)

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美女蛇就这样死了?再后来呢?)

(长妈妈有些不耐烦了,厉声说道:没后来了,睡觉!)

……

师:根据刚才同学们讨论的结果,现在请一个同学来做长妈妈,一个同学来表演文中的“我”,两人一起演绎当时的情景。 (两学生表演得入情入理,惟妙惟肖,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都鼓起掌来。)

师:再接着想象一下,那个晚上,听完故事的“我”会如何?

生:做了一夜的梦,梦里全是美女蛇,她喊着我的名字……

生:独自躺在床上 ,紧闭双眼,仔细聆听窗外的各种响声,心里不断想着床边要是有个金盒子,就什么也不怕了。

生:紧紧的搂着长妈妈睡了一夜,早上长妈妈说我说了一夜的梦话……

生:晚上睡不着,白天也不敢往墙上瞟,一听到别人喊我名字就吓得要命,不敢回头也不敢答应。

……

师:这才是“美女蛇故事”真正神秘的地方。不必说园子里的鲜美的植物,形象的动物,也不必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动物的低吟弹唱,“我”的调皮好奇,单是长妈妈故事中神秘的美女蛇,神奇的飞蜈蚣就让“我”魂牵梦萦,彻夜难眠……

(以上教学片断旨在通过了解“先生读书时对文章内容有补白”明白三味书屋读书生活并非没有一点趣味;通过“对美女蛇故事的补白”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百草园的趣中趣)

以上教学构思是鉴于通常情况下,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很多教师似乎更重视结构的分析,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看作两个部分,并确定这两者之间是对比关系 (笼统地认为百草园是快乐的,三味书屋是枯燥乏味的)。而教学参考书中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没有给教师提供固定答案,只给出三种提示让学生自由讨论,只要言之有理,持哪一种观点都是可以的。从中可以发现对此文的教学解读,已经逐步破除了过去以主题分析为主的解读模式,否定了“批判封建教育制度说”,这种解读视角的多元化,给读者和作品之间提供了平等对话、彼此尊重的可能,使得教学解读在文章的主题、意蕴问题上,实现了向文本解读的归依。因此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教者应该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对作品有自己的解读,体验阅读的乐趣。

所以当学生普遍认为“三味书屋读书生活最无味”时,我试着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来发现先生读书时是有“补白”的,所以能深深吸引我仔细欣赏,从而明白“无味中的有味”;顺势通过对“美女蛇故事”的补白训练来休会“有味中的真味”即“味中味”,于是便形成了以上教学片断。

新课程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新的语文教材给予教师和学生广阔的发展和创造空间,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补白成了教学的点睛之笔。

一.在情感升华处补白,意真情更深。可以说选入教材的文章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丰富的意韵、情感和哲理。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激情处补白,不但能突破重点和难点,还能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就如以上教学片断所示。

二.在主题深 化点进行 补白 ,意明旨亦深。如教学《观刈麦》,为了让学生走进那个“苛政猛于虎”的时代,在解读“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作者来到田间,他看到了 ???, 听到了 ???, 他想:?????”这是有价值的空白点,教学中,抓住这一空白点创设语境,使学生在补白拓展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培养锻炼学生的思维想象力,真正实现了语文课堂“语言”和“精神”的融合。

三.在文本结 尾处进行 补白 ,意尽而韵长。为了使文章达到言虽尽而意犹在的效果,很多作者喜欢让文章留下一个令人遐想的结尾。这些空白不是作者行笔的终结或无奈,恰恰是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教师可以对此来个及时练笔,如教学《窗》结尾的那堵白墙,是学生放开思绪,捕捉情感的蓄积点。教师大可在这里做好文章,通过对“那堵白墙”进行补白,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升华、发展情感体验。

另处还可以通过在情节高潮点进行补白,对标点符号处 (省略号) 进行补白,于文本背景处补白等,来进行个性文学解读,体现解读过程的艺术性、体验性和创新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 篇7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的一张张洋溢着童真童趣的图片,不经意间,把我们的思绪带回了自己的童年。童年啊,犹如一幅五彩的画卷,飘过我们凝眸的双眼;童年,又如一曲优美的旋律,缠绵于我们多情的耳畔。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的生花妙笔,一起重游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一起赏美文经典,品童真童趣。(屏显:赏美文经典,品童真童趣)

师:冰心老人有诗说得好啊,“童年啊!你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鲁迅先生的童年又是什么样子呢?那就让我们青春的脚步来到本节课的第一道风景——读美文,感童趣。

(屏显:读美文,感童趣)

师:这是什么意思啊?就是读课文呗!但老师有个要求啊,就是要速读课文。请看老师的提示。(屏显:温馨提示:1.请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2.划出你喜欢的语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认真看提示。)

师:大家感受到老师的温馨了吗?

生(笑,齐答):感受到了!

师:那还等什么啊!下面开始速读课文。(生速读课文。师巡视。)

师:速读完的同学请举手,示意一下让老师知道。(一部分学生举手。)请放手,我们再等一会儿。

师:大家可以了吗?

生(齐):可以了。

师:我们看屏幕,这些字大家认识吗?同桌之间互相读一下,听一听。(屏显:读准字音:确凿菜畦蟋蟀缠络竹筛觅食渊博鼎沸绣像锡箔盔甲倜傥)

(生同桌之间互相读。)

师:下面我们一起读一遍吧!我们横着读。(屏显:读准字音)

确凿(záo) 菜畦(qí)蟋蟀(xīshuài)缠络(chán luò)竹筛(shāi) 觅食(mì)

渊博(yuān)鼎沸(dǐng) 绣像(xiù)

锡箔(bó)盔甲(kuī)倜傥(tìtǎng)

(生按照注音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老师还想起这样的话,童年,浓缩了一段历史,一段脸上挂着泪珠也在唱歌的历史;童年,沉淀了一个童话,一个冬天里也有花香的童话。让我们带着浓浓的初读体验,步入本节课第二道风景——赏美文,品童趣。(屏显:赏美文,品童趣)(随后屏显:1.你最想问的问题。2.你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感受。)

师: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大家听说过吗?

生(齐):听说过。

师(幽默地):还有一位陈老师说过这样的名言,你的感受肯定与众不同,就是我说的。(生笑。)

师: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呢?你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感受是什么呢?欢迎大家提出来。

生1:我想问,赤练蛇是什么样的蛇?(众笑。)

师(幽默地):这个问题挺难啊!哪位同学可以帮助她解决这个问题?

生2:是一种全身通红的蛇。

师:你告诉那位同学赤练蛇为什么是红色的呢?我怎么不知道?

生2:我也不知道。(众笑。)

师:你怎么知道它是红色的呢?你通过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2:我查字典了。

师:字典是不开口的老师,你问老师了,这很好。但是这位老师没告诉你它为什么是红色的。(这时,一女生举手。)那位同学有话说,我们听她说,好吗?

生3:通过“赤”这个词。

师:你以前学过“赤”是红色的意思吗?

生3:学过。赤橙黄绿青蓝紫。

师:你知道得真多。老师真佩服你。我们为这位同学鼓鼓掌,好不好?(生鼓掌。)

师:刚才这位同学举手了,请讲。

生4:我发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题目不仅写了地点的转变,还写了鲁迅由百草园顽皮的表现,到父母把他送到私塾。

师:老师能不能这样理解,百草园是个地点,三味书屋也是个地点,这是一个地点的变化。你想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变化?

生4:一个年龄的变化。

师:鲁迅小时侯在百草园,随着年龄的增长,要到三味书屋了。这还是一个年龄的变化。好,请坐。

师:老师还想进一步地问一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是一个什么样的变化呢?(板书:从○到□)

师(幽默地):老师画的这个圆圈多像百草园啊!(众笑。)老师画的这个方框多像——

生(齐):三味书屋。(众笑。)

师(笑):真是从圆圈到方框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意味着时间的转变,还意味着地点的转变。请问大家,这个题目还包含着、隐藏着什么样的转变呢?下面分小组讨论,我们看哪个小组的答案最有想象力。等一会儿,各小组来展示。老师说清楚了吗?(生齐答:说清楚了。)下面开始讨论。(各小组展开激烈的讨论。老师分别在圆圈和方框中标出1—6的序号。)

师:如果哪个小组讨论出来了,可以选一名代表,按照上面写的序号填写,上面的序号就是你们小组的序号,要对应着写。

(各小组纷纷派代表填写。其间,老师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看哪个小组的答案最有想象力,注意看有没有错别字。各组的答案,1组:从顽皮到成熟。2组:从巢中的雏鸟到飞翔天空的雄鹰。3组:从自由到拘束。4组:从无忧无虑的乐园到知识丰富的学园。5组:从美丽、有趣到枯燥、乏味。6组:从自由的玩耍到严肃的学习。)

师:5组的同学写的是从美丽、有趣到枯燥、乏味,我想问一下5组的同学,从哪儿可以看出百草园的美丽呢?请5组的一位同学读一下。

生5(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师:你还不能坐下。老师通过你的朗读,还没有感受到美丽。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老师和同学们感受到百草园的美丽吗?

师:我们闭上眼睛想,百草丰茂的百草园在我们的想象中、在我们的身边向四周铺展开来,里面那百草清纯的香味和泥土温和的气息向我们氤氲而来,多么迷人,多么美丽!读——

生5(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师:“窜”应该是四声,请同学们把这个字标上声调。老师感到你的朗读进步很大啊,请坐。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一块,边想象边朗读,把这种美丽展现出来吧,开始——(生齐读。)

师:老师感到2组的答案特别有想象力,从巢中的雏鸟到飞翔天空的雄鹰,应该授予最富有想象力奖,颁奖啦!(生会心地笑。)刚才有位同学问了赤练蛇的事情,但是我发现这里怎么没有蛇的事情啊?噢,是美女蛇啊。

师(对一位女同学):你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我们想象一下,比如说今天中午你放学回到家,邻居家的老奶奶正在你们家串门儿呢,(师模拟老奶奶)我就是那位老奶奶,孩子,放学啦!(众笑。)

生6:是啊,奶奶。(众大笑。)

师:真有礼貌,真有礼貌!听说今天有一位陈老师来给上课,你学的啥啊?

生6: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可好呢!

师:听说里面还有个蛇,是吧?

生6:是啊,有美女蛇。

师:我想听一听这个故事,给我讲一讲呗!

生6:好吧!这是长妈妈给鲁迅讲过的故事,一个很用功的书生在老庙里读书……

师:停啊,我感觉有些地方听不懂啊,怎么还有鲁迅啊,老奶奶文化水平低,我就不知道鲁迅是谁,你不要用书上的话。再有,你声音大一点,老奶奶耳朵背。

生6:一个很用功的书生在老庙里读书,忽然有个人在叫他,他抬头一看,发现一个美女正向他笑。他非常高兴,就答应了一声。但却被来夜访的老和尚给发现了,识破了机关。老和尚说他脸上有妖气,一定是遇到美女蛇了。只要答应了她的话,半夜里就要来吃这个人的肉的。这个书生当然是吓得要命,浑身发抖。老和尚给了他一个宝盒,说只要把宝盒放在枕头边,就可以安心地睡觉了。书生就照做了。半夜,美女蛇果然来了,沙沙沙———

师(作惊恐状):太可怕了!(众笑。)

生6(笑):是啊,是很可怕!

师:对啊,我感觉我有点哆嗦!接着讲。

生6:沙沙沙———美女蛇就来了,来吃他的肉了。忽然,一道金光“嗖”地一声从枕边飞了出去,肯定是那个盒子的事。

师:对!

生6:后来,什么声音都没有了。书生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声音都没有了呢?老和尚就告诉他,那个宝盒里装的是一条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师:看,我的孙女口齿多清晰啊!(众鼓掌,大笑。)真是太可怕了,太可怕了!同学们回家以后也给你爸爸妈妈讲一讲。

师:还有一点啊,在三味书屋这里还谈到枯燥、无味。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枯燥来呢?(见没有同学举手)我感觉不枯燥呢,我们看21段,你看这些学生读的书,你能读懂吗?

生(齐):读不懂。

师:读不懂,这些都是文言文,都是古书上的话。老先生读的话,读得懂吗?也读不懂。确实很枯燥,三味书屋确实有枯燥乏味的一面。但是,那么一帮学生读那么多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意思的书,然后老先生也在那儿摇头晃脑地读,想一想,也确实挺可笑的,挺好玩的。这样吧,我们来演一演,你们就是那帮学生,我就是那位老先生。你们就读,读不懂是吧,那时的学生就读不懂,你们就随心所欲地读,开始!(生自由读。)

师(提醒):人声鼎沸嘛!(生大声读。)

师(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众鼓掌。)

师:这样读挺好玩,是吧!我们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地点的变化,也是时间的变化,更是同学们这些思想的变化,是同学们才华的展示。百草园确实自由、确实美丽、确实有趣,三味书屋有一些的枯燥、有一些的无味,但是枯燥中包含着有趣、有趣中也有枯燥,枯燥也好,有趣也好,它们都是童趣啊!(板书:童趣)

师:台湾作家林海音在她的《城南旧事》中写道:“不思量,自难忘。随着岁月的荡涤,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如此神圣么?”让我们飞扬的思绪来到本节课的最后一道风景——忆童年,说童趣。(屏显:忆童年,说童趣)童年的故事说不完,就像大海里的珍珠,每一颗都晶莹剔透,每一颗都熠熠闪光。让我们打开记忆之门,去捡拾童年生活中那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吧!

师(幽默地):我奶奶说过啊,小子皮啊,是好的;闺女皮啊,是巧的。你们童年调皮的事情,是又好又巧的。好,大家想一想,自己的童年有什么趣事呢?(学生思考、讨论,一位略胖的男生示意要发言。)

师(幽默地):我们这位重量级选手要给我们讲。

生1:那是我小时候,我住在我姥姥家。我们一帮小孩就在一块儿玩。那天我们突发奇想,想玩肚子拱肚子。那时,我也比较壮……

师(插话):而且现在也壮!(众笑。)

生1:我就和一个小伙伴拱起来了,好几次我都把他拱倒了。后来,他就不干了,他一用劲就把我拱倒了。我就躺在地上,好长时间都没起来。后来,我们就在一起嘻嘻哈哈地笑。

师:不能大意啊!大意失荆州啊,关羽就这样。在学习上可不能大意啊!

生2:在我六岁的时候,我和我奶奶正在烧炉子。我不小心拿出了一根柴火,放进了作业中。作业忽然点燃了,我的手被烧了一下,闻起来有点糊。(众笑。)我叔叔和我妈妈急忙赶来,我叔叔把我背到医院去检查,我妈妈就在那儿救火,她是救火员。

师:以后同学们要注意,一定不要玩火。还有哪位同学愿意和我们一起分享你的童年趣事呢?

生3:我刚刚走出童年。在夏夜里,大人在乘凉,我们一大帮小孩在玩捉迷藏,有的藏在楼道里,有的藏在楼后面,我们玩得非常高兴。我不想离开童年,那是最美好的回忆。

师:老师希望你永远保持一份童心、一份童趣,好吗?

师:老师也想讲一个童年趣事。这个童年趣事,不是我的,是我的女儿的。我的女儿比你们大两岁。那是03年,我的女儿正在上小学三年级。当时我在外地,家里只有我的妻子和我的女儿一起生活。一天中午,我的妻子给我打电话说,放学很长时间了,女儿还没回家。我说赶紧找啊。最后问我们邻居家的孩子,说是摘枣去了。我的妻子就出去找,结果找了一大圈也没找到。我妻子给我打电话说,实在找不到,先在家等吧,孩子丢了!正在这时候,我的女儿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地跑回来了。当时,我的妻子打了孩子一把,你怎么这么晚才回来啊!我的女儿哭了,从书包里拿出一袋元宵来。原来,我的女儿从同学那里借了五块钱,放学后跑到市里,买了元宵再跑回家,路程有六七里远。你想,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啊!我要告诉大家的,那一天是我妻子的生日,我的女儿是给她的妈妈买生日礼物去了。当时,她们母女俩是抱头痛哭,在电话另一头的我也是泪流满面。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女儿的一件童年趣事,但是我们现在拿来当趣事说、当笑话讲的时候,我们一家人脸上却是幸福的含泪的微笑。(老师讲得动容,学生听得泪水盈眶。)(热烈的掌声。)

师:我们这节课也快到结束的时候了。同学们,你们如此缤纷多彩、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让老师也特别感慨。同学们可曾想到,当年鲁迅先生独自一人躲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何等孤寂与苦闷。他只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拾来自赏,排遣寂寞。不管是美丽、神秘、有着无限趣味的百草园,还是童趣中有枯燥、枯燥中有童趣的三味书屋,都成了鲁迅先生获得些许温馨、慰藉自己心灵的美好回忆。

童心不老,染绿生命的本色;童趣无限,装点人生的行程!愿我们的生命——童心永远不老,愿你我的人生——童趣无限年轻!下课!

(屏显:童心不老,染绿生命的本色;童趣无限,装点人生的行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篇8

2、课文容量大,难点多,但用于教学的课时却有限,这就要求处理好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关系,对教学难点的处理更要多斟酌。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是教学难点。难在两点:一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二是有些难解的词语。关于内容,主要是有些分歧意见。只要是从课文本身出发,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全面考虑,见解不同是正常的。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理解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

3、本文的写景极为精妙,此中笔法,学生未必都能一一学会。但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诸如要抓住事物特点,有恰当的顺序等,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另外,“此文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李何林语),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学生是能够接受的。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篇9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执笔:郝宁 审核:语文组

七年级 班 姓名: 学号: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能读会写文中的生字词,能解释这些词语的意思。

2.能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并简要概括其内容。

3、能根据课文的标题和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能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并简要概括其内容。

2、难点:能根据课文的标题和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了解作者鲁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自,作者是,原名,字。我国现代伟大的、、。代表作有小说集、;散文集 ;散文诗集。

2、整体感知,疏通字词 ①常用字 菜畦()收敛()脑suǐ()人迹罕()...至 蝉蜕()人声dǐng()沸 拗()..②辨析读音 确凿()攒()成 长()妈妈 系....()一条长()绳 宿()儒 ..③非常用字 桑葚()油蛉()斑máo()珊()...瑚()窦()厥()倜()傥()叵()盔.......()

3、结合语境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 .. ②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 ....③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④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后,真是人声鼎沸 ....⑤这是荒园,人迹罕至 ....

4、初读课文,你认为本文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拓展点:试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写一段100字左右的短文。

二、课堂探究

1、课前热身验收导入

2、听读课文,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1)、根据本文标题的结构“从„„到„„”分清写百草园和写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并指出哪一节是连接这两部分的过渡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 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 自然段—最后。过渡段是第 段。(2)、用简要语言概括每一部分各写了哪些事情?

3、再读课文,思考问题: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提示:先分析整体顺序,再分析局部顺序)

三、学练感悟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2、老师上课过程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或改进的地方?

3、预习时的疑难解决了吗?

四、课后巩固

熟读课文。

【学后记】

红彦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执笔:郝宁 审核:语文组

七年级 班 姓名: 学号:

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

1、能找出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词句并说出其表达作用。

2、能复述捕鸟的全过程,体会动词运用的准确性。

3、能复述美女蛇的故事,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能复述故事并学会怎样通过写景状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学习过程:

一、导课

二、课堂探究

1、品味写景状物(1)、品味特殊句式 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就„„

请同学们用这个句式造句,说说它的作用。(2)再读课文第2段,思考: ①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在何处?

②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2、看图背诵课文第2段

3、细读课文第4段,复述“美女蛇”故事并分析“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4、品味动词准确性(1)、研读捕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7、8两段,用课文内容填空:

写百草园的冬天,先以无味作陪衬,然后写()。写捕鸟,先不直接写,而是先写()的不相宜,突出雪地捕鸟的无穷趣味。(2)、品味动词准确性 细读课文第7段:填出描写捕鸟的动词,复述捕鸟的过程并思考动词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开一块雪,()出地面,用一枝短棒()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着,()鸟雀下来()食,()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住了。

三、学练感悟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2、老师上课过程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或改进的地方?

3、预习时的疑难解决了吗?

四、课后巩固

1、回顾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后填空: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因为这里

有()的景物可以(); 有()的食物可以(); 有()的动物可以(); 有()的故事可以(); 有()的捕鸟可以()。

2、背诵课文第2段和捕鸟的全过程,比一比谁背得又快又好。

【学后记】 红彦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执笔:郝宁 审核:语文组

七年级 班 姓名: 学号:

第三学时

学习目标

1、能通过两处不同生活的比较深入理解课文。

2、能根据自己的体验评析三味书屋里的人物。

3、能通过研读,探究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学习重点:能比较两处不同的生活。

学习难点:通过研读比较探究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学习过程:

一、课前热身

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写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和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各自回忆了一些生活片段。那么这两处的生活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二、课堂探究

1、比较生活的不同

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并和第一部分内容相比较,思考:“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反映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儿童生活,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们写在一篇文章中?

2、评析人物(1)、评价寿老师

评析人物

再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对寿镜吾先生的描写语句并评析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3、探究主旨 想一想: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回忆,想要表达怎样的主旨? 探究主旨

主题

一、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用乐园似的百草园生活和阴森、冷酷、枯燥、陈腐的三味书屋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热爱大自然,追求自己快乐的儿童心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探究主旨

主题

二、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活泼的天性和对儿时充满童真童趣生活的无限留恋,对成年后所处的现实生活的不满。

针对以上两种主旨,你更赞成哪一种呢?

探究主旨

请通过自己对本文的研读,探究本文表达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练感悟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2、老师上课过程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或改进的地方?

3、预习时的疑难解决了吗?

四、课后巩固

1、写作特点:

(1)、运用准确的词语表现景物特点,描写动作。(2)、叙事写景,井然有序。

(3)、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

2、再读感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题及答案 篇10

关键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探究

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传统篇目一直保留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现编入义务教育语文课本七年级下册。关于本文的主题,历来概括的是: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快乐生活的追求,深刻地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然而,细读作品,我颇感疑惑,讲起来也感到吃力艰难,学生也难以理解。我认为,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概括是有点偏颇、欠缺的。

现行教材对于本文的主题也给出了三种不同的认识:

1.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2.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那么,究竟哪种认识更正确,更能表达作者的意愿?如何正确把握它的主题呢?我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从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去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原题为《旧事重提》,是鲁迅1926年写成,1927年编定的散文集,只有散文十篇。当时,作者境况很差,辗转流徙,心里颇苦闷。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这时正“是剩下回忆的时候”,于是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屡次忆起儿时”的“蔬果”,“从记忆中抄出来”,“反顾”旧时的“意味”。这十篇散文,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中三篇为去厦门途中所作,后五篇成于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它们都记述了鲁迅从儿童到青年这一时期的生活经历片段。前七篇是作者回忆在家中生活和私塾里的学习情形;后三篇记述的是作者从绍兴到南京读书,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到绍兴任教的见闻和感受。这些作品写作环境不一,其思想内容也互有高低。有的可谓“投枪”“匕首”,有较强战斗精神,如《狗?猫?鼠》《二十四孝图》等篇,文中叙事议论并重,针砭现实,反击敌人的诬陷和攻击。也有《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这类追怀往事、师长的篇章。后者虽然也饱含着作者的爱憎,但更多的是他借对过去生活的美好回忆来自慰,意在回忆中汲取力量,从而得到前进的勇气。因此,我们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时,一定要根据当时的背景和写作者的本意来看作品的实际内容,不能因集中充满战斗精神的篇章或持鲁迅这样的革命作家创作的作品定带有“火药”的偏见,硬要去挖掘出作品中莫须有的那部分思想内容。

从作品的具体内容和叙述笔调去看。作者用轻松、愉快的笔触,充满无限趣味地描写了百草园和自己在其间的戏耍和欢乐。但是,作者也并未把三味书屋写成自己的炼狱。学生在读书之余,可以去书屋后面的园内折腊梅花、寻蝉蜕或捉苍蝇喂蚂蚁;就是在读书时,他们也有机会在下面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鲁迅则是画画儿;况且读书本身也是有乐趣的:“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子书”“人声鼎沸”,读倦了还可以欣赏先生读书入神时的音容笑貌。在这些书屋生活的描写中,我们没有感受到他对三味书屋生活的丝毫厌倦和贬抑,有的则是成年人回忆儿时读书生活的特有情趣和意味儿。可以说,这种笔调与描写百草园的笔调是一致的,不存在什么前褒后贬,也没有形成所谓的对比。作者清晰地记得,初入书屋时的新奇,读书时的乐事、乐趣,为在书屋中画画的成绩自许,为这些画儿被卖掉而惋惜。由此,足以看出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留恋和怀念。诚然,三味书屋的生活是单调了些,学生读的是他们难以理解的《论语》《幼学琼林》《易经》和《书经》之类,先生的教法也很呆板,然而,三味书屋毕竟是私塾,我们不能以为作者在着意描写私塾生活的枯燥无味,也不能借此说它批判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和损害,要知道,百草园还有比较无味的冬天呢!

从对三味书屋、寿镜吾先生的态度去看。鲁迅告别自己心爱的百草园,怀着对它的依恋来到三味书屋。先是对“黑油的朱门”“三味书屋的大匾”“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的画幅感到新奇,而后,很快在这狭小的天地中寻找到了与在百草园相似或完全不同的让人陶醉的乐趣。他对先生也很尊敬,如说先生“和蔼”“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最初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我对他很恭敬”,即使在问“何曰怪哉?”先生不高兴、有怒色、拒绝回答时,他虽是失望,但也没有丝毫抱怨,反而暗责自己的不该问。先生读书入神时,“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向后拗过去,拗过去”的神情,在他今天看来虽觉得有些迂腐,但在儿时却生羡慕,以为先生是在读极好的文章,这时也是开小差的好机会。“到园里去的太多、太久”,先生才“大叫起来”,叫回学生也总是“瞪几眼”,很少用他那条戒尺或罚学生跪。由此可见,作者虽在文中有对先生的微词,但对三味书屋、寿镜吾先生并没有什么贬斥和恶感,三味书屋的生活没有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恐惧的阴影,作者没有或至少没有有意去写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与损害。不要忘记,百草园中不是因为长妈妈的“美女蛇”故事而使他“长的草里不去的”,有夏夜乘凉的担心么?

上一篇:行吊安全操作规程下一篇:五年级《语文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