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质课三维教案

2024-05-2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质课三维教案(通用7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质课三维教案 篇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质课三维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鲁迅及作品《朝花夕拾》

2.积累词语,掌握“攒、拗、确凿、轻捷、相宜、方正”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经历,理清文章脉络 过程与方法:1.补充交流,合作学习,积累作者作品常识

2.通过情景导入,鲁迅的童年,探索他成长的足迹,体味童真、童趣 3.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经历,理清文章脉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鲁迅及作品《朝花夕拾》;积累生字生词;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经历,体味童真、童趣

突破方法:本文是经典之作,教学要考虑作品的文学性,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课前注意营造氛围,拉近学生语文人的心灵距离本文篇幅长,文白夹杂,积累生字生词便成了一项重要工作这里可以多用点时间,扫除文字障碍,为下面文章的解读打好基础在配乐朗读中感知文意,走进作者的童年记忆,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进而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导航:情景创设法、设疑激趣法、朗读法、交流法等 学法导航:体验法、听读法、探究法、交流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认真分析学情,根据单元学习目标、本课内容特点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

2.查阅有关鲁迅、《朝花夕拾》及与本课有关的资料,精心编辑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3.对课堂充分预设,积极寻找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4.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查阅有关鲁迅及课文的有关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3.回忆童年的有趣经历,准备课上发言 【教学过程】

(课间播放歌曲《童年》,营造学习氛围)

一、谈话导入:

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请谈谈你对美好童年生活的记忆吧(学生活动)爬树抓知了,乘夜色捉萤火虫,采摘刚开的花,偷尝未熟的涩果,或者在一块空地上种空心菜、扁豆,或者在有风的天气里放风筝,没风的日子里和朋友相邀出游„„

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歌曲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世界,体味其中的童真童趣!

二、走近作者

首先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补充 1.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专集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2.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选自哪里?《朝花夕拾》 谁来介绍一下有关《朝花夕拾》的情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朝”指早晨,这里指童年;“夕”指晚上,这里指老年原来的意思是早晨开的花到晚上凋谢了去拾,这里指老年回忆童年的事这部集子里的大部分文章都是作者对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朝花夕拾》包括:《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十篇散文和《〈朝花夕拾〉小引》《后记》《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思题激趣: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伟人的文章更是如此看了本文的题目,你有什么疑问或者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生思考交流)师梳理后归纳: 疑问:

1.百草园是个什么样的园子,真的是长满了百草吗? 2.三味书屋是所学校吗?为什么称“三味”呢? 3.题目太长了,能不能改成“童年往事”呢?

4.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有怎样的感情呢? 信息:

1.本文是一篇写有关玩耍和学习的文章

2.本文写了作者成长的两个地方,它们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3.文章一定充满了童真童趣,因为是回忆童年的

4.文章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百草园的生活;一部分是三味书屋的生活 5.里面一定有好玩的事、有趣的景和难忘的启蒙老师

看来,同学们很善于思考,也很会学习下面就让我们到文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去验证我们的收获!

四、感受童年:

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配乐朗诵,将生字词勾画出来,思考你的疑问,验证你的收获并谈谈听读课文的感受可以采用“的百草园”“的三味书屋”的句式来表达 听完后,(屏显:字词读音我最棒!)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ân

油蛉líng

斑蝥máo 缠络chán 攒cuán

珊瑚shān hú

豁huō

敛liǎn 脑髓suǐ

陌生mî

鉴赏

人迹罕至hǎn

竹筛shāi 秕谷bǐ

传授shîu 书塾shú

渊博yuān 蟋蟀shuài 宿儒rú

蝉蜕tuì

人声鼎沸dǐng

窦dîu

厥士juã

拗ǎo

倜傥tìtǎng 金叵罗pǒ

盔甲kuī

锡箔xī bï

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师生订正后,齐读两遍

鲁迅时代正是文白夹杂的时代,有些词语与我们有距离,这些词语你能准确理解吗?(屏显:解释词语我能行!)

(1)确凿:确实

(2)似乎:副词有“好像”、“仿佛”的意思,表示可能,不确定(3)倘若:连词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注意]多用于书面语(4)缠络:缠绕联结缠、络同义(缠绕)(5)趣味: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6)牵连:本课指牵扯,纠缠

(7)高枕而卧:成语枕头垫得高高的安心睡觉比喻无所顾虑今多比喻不加警惕也叫高枕无忧(8)得失:本课指成功和失败

(9)和蔼:形容态度温和的样子蔼:态度亲切(10)恭敬:对长辈或客人严肃而有礼貌恭敬同义(11)质朴:朴素踏实,不做作

(12)渊博:学识精深广博渊:深;博:丰富

(13)陆续:动作或行为先先后后,断断续续地进行(14)相宜:适合

(15)倜傥:洒脱,潇洒,不拘束 请生单独回答后,师出示正确释义

解决了字词后,我们来听一听同学们的听读感受可以采用“的百草园”“的三味书屋”的句式来表达 生回答可能的说法有:

美丽的百草园、神秘的百草园、诱人的百草园、有趣的百草园„„

单调的三味书屋、自由的三味书屋、痛快的三味书屋、好玩的三味书屋„„(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五、梳理文脉:

1.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驿站从题目看,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那么他们各自的起止段落为何,哪一段又是过渡段,请探讨 学生探究后,明确:

(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9段)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10—24段)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

2.鲁迅先生的童年有哪些珍贵的有趣的记忆呢?下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勾画两个驿站中你认为好玩的事情,并给它们起个恰当的名字(生跳读课文,圈点勾画)明确: 百草园:(1)园中美景(2)神奇的传说(3)雪地捕鸟

三味书屋: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问“怪哉”虫——充满好奇心;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玩耍;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上课时偷偷在下面玩纸盔甲,画画儿)结语: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少年时期两个相邻的两个人生驿站,是鲁迅在历经人生沧桑后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它们有不同也有联系,它们都应是作者生活的乐园,只是因生活时间的不同,百草园是作者童年生活的乐园,三味书屋则是作者学习生活的乐园 【板书展示】

百草园

三味书屋 鲁迅

我的乐园

我的学堂

泥墙根之奇

从师之惑

传说之神秘

后园之乐

捕鸟之体验

读书之趣

【课堂作业】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桑葚()

斑蝥()

臃()肿

倜()傥

菜畦()

确凿()

秕()谷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2.选出字形全对的一组()A.觅食、轻捷、质扑、收敛 B.乘凉、监赏、啄食、缘由 C.书塾、消释、颠倒、鼎沸 D.绅士、蜡梅、渊博、恭敬 3.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①鲁迅本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从百草园到三 昧书屋》选自《》,这部散文集中的作品内容都是鲁迅先生的两本小说集是《》和《》

②不必说的菜畦,的石井栏,的皂荚树,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肥胖的黄蜂在菜花上,轻捷的 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云霄里去了单是 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的根

参考答案:1.shân,máo,yōng,tì,qí,záo,bǐ,hǎn,dǐng,2.C 3.①周树人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朝花夕拾》

回忆早年生活

《呐喊》、《彷徨》②碧绿;光滑;高大;紫红;长吟;伏;窜;缠络;臃肿

【教学反思】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45岁,自称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他用了一颗童心去回忆童年的生活,希望“从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全文描写了作者童年看似几个毫无关联的生活片段,但字里行间却都洋溢着的一种天真的童趣,文中“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洋洋洒洒两千余字,却能紧扣意旨,读来轻松愉快,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基于以上我个人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课的主题定在“表现童年的成长乐趣”上,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也将围绕这一主题而设计 根据本课的特点与教学重点,我采取了“谈话导入——走近作者——思题激趣——感受童年——梳理文脉”五步来组织教学使用这一方法我认为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由浅入深地从字词常识的掌握到文章大意的把握到感受文中的童真童趣,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课堂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在整个教学过程,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读感悟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缺憾比如各个环节的过渡可以更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从而唤起学生的感性体验,这比什么都重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继续解放思想,积极创新,更好地引领学生在文学的殿堂里遨游 【教后反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维教案 zzggcc1974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习课文描述百草园生活的部分,学习课文多角度,多层次,井然有序写景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百草园作为儿时乐园的特殊感情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感受百草园的趣味生活

2.通过讨论交流掌握本文多角度,多层次,井然有序写景的特点3.在导游活动中感受作者对百草园的特殊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伟人童年时美好的记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感情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描述百草园生活的部分,体会作者对百草园作为儿时乐园的特殊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多角度,多层次,井然有序写景的特点

突破方法:通过“导游”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问题抓住重点,指导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注重方法的指导,引领学生进入课文,与文本对话,与事物对话,从而感受文章的表达技巧,感受作者对百草园作为儿时乐园的特殊感情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导航:情景法、引导法、点拨法、讨论探究法、活动法等 学法导航:朗读法、品味法、合作法、读写结合法、体验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认真分析学情,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

2.查阅有关“百草园”的书籍、网站,收集与本课时有关的图片、文字资料等,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3.对课堂充分预设,积极寻找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4.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继续朗读课文,掌握百草园部分的主要内容 2.查阅有关导游知识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自从鲁迅先生创作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便名噪海内外每到节假日,大批游客涌向浙江绍兴鲁迅故居附近,去游览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以此来回味鲁迅先生小时候的逸事,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怀念

假如你是当地的一名导游,请根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的内容,为游客做一番声情并茂的导游(出示鲁迅故居图——百草园)你认为一个出色的导游最基本的素质应该是什么?

(投影显示:能准确挖掘景点的妙处,并将它准确传达出来,以增强游客游览的兴趣)今天,大家将面临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就是为鲁迅老屋后的百草园担任导游,引导游客游览百草园,领略百草园的美希望每一位学员都能顺利过关!

二、美点概览:

虽然,我们暂时还不能身临其境去游览真正的百草园但是,我们手头有最好的资料: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们和少年鲁迅一道共同领略百草园的无穷乐趣吧!

自读课文1~8自然段,用“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

,你看那

”的句式概括百草园的妙处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回答示例:

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美丽的,你看那高大的皂荚树„„ 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神秘的,你看那美女蛇的故事„„ 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有趣的,你看那雪地捕鸟游戏„„ „„

概括你对百草园的了解,说一说百草园有哪几方面的美点 学生回答后明确:景物美

传说美

游戏美

三、美点欣赏:

我们已经知道了百草园的景物美、传说美、游戏美,那么它们究竟美在何处呢?下面让我们细读课文,亲自去领略吧!投影显示:(百草园图),以持续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句子

1.课文第2自然段,描绘了哪些景物?它们的特征分别是什么?作者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景物的?作者又是如何做到绘声绘色地描写景物的? 讨论明确: 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蟊”“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园中的景物如此繁多 特征: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①“碧绿的”“紫红的”写出了缤纷的色彩; ②“光滑的”“肥胖的”“轻捷的”写出了有趣的情状; ③“长吟”“低唱”“弹琴”给人听觉上的愉悦; ④“又酸又甜”写出了充溢于口的味觉感受 同时这些景物又反映了季节的更迭,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是在盛夏,蟋蟀叫是在秋天,冬天雪景,构成了完整的四季图

顺序: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再由高到低写动物(鸣蝉—黄蜂—叫天子);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菜畦、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写景特色:

(1)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2)抓住事物的特点,用词贴切(引导学生揣摩词、句,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

“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3)善于运用联想作者由何首乌根联想到吃了便可以成仙,从而表现了百草园的有趣,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2.美女蛇的故事并不是发生在百草园中的,为什么要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

因为少年鲁迅听长妈妈讲过美女蛇的故事,而百草园中又相传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所以每当提到蛇,作者就很自然的把二者联系起来了这个故事在文中属于插叙,它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表现出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

3.雪地捕鸟着实有趣,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捕鸟知识?作者又是怎样描述雪地捕鸟过程的?

明确: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拓展延伸: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请你也用上一系列的动词来介绍你曾参与的一项活动(如溜冰、跳马、骑自行车、钓鱼等)

教师小结(屏显:)生动的语言 清楚的层次 仔细地观察 真挚的感情

四、写“导游词”:

导游不仅要有良好的口才,工作的热心而且要具有完善的知识储备对于百草园部分,你还有哪些不了解的吗?提出来,我们共同探究

(组织学生质疑问难,探究重难点内容重点探究以下问题)1.怎样向游客介绍百草园春夏秋冬的景色? 2.你打算向游客讲述美女蛇的传说吗?

(组织学生分小组研讨,并引领学生读课文)

引导点拨一:介绍景物一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二要绘声绘色、声情并茂,调动游客的触觉、视觉、听觉、味觉等多种感觉器官;三要按一定的顺序,做到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做到这三点,就可以胜任导游工作

引导点拨二:介绍景物能调动游客的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是一个出色导游的素质(学生在小组内练习写、说、评“百草园导游词”)

五、课堂“导游”:

看着大家跃跃欲试的样子,我想同学们是准备好了那就让我们的导游带领我们到百草园游览一番吧!

(活动形式:组内选出“优秀导游”在教室内导游,全班同学评价)示例1:各位游客,欢迎参观百草园百草园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的乐园,这里有形争各异的植物群供您欣赏,千奇百怪的小昆虫与您嬉戏,这里还有神秘的传说故事供您聆听,让您在观赏与游乐中体会与众不同的乐趣在这里,您不但可以回味鲁迅先生成长的历程,同时还能感受逝去的童真童趣总之,游览百草园,一定会让您回味无穷

示例2:绍兴百草园位于鲁迅故居的后面,占地近2000平方米,这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鲁迅先生小时候常来玩耍嬉戏,品尝紫红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在矮矮的泥墙根一带捉蟋蟀、拔何首乌,夏天在园内纳凉,冬日在雪地上捕鸟雀您是不是也想亲自感受一下百草园的生活?那就请您慢慢欣赏、自由参与吧!结语:几位导游同学的介绍让我们感到百草园的景物是那么优美有趣,百草园的故事是那么神秘动人,百草园的活动是那么新奇好玩那里真是儿童的乐园啊,怪不得鲁迅先生对此念念不忘啊!【板书展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整体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植物)鸣蝉、黄蜂、叫天子

(动物)局部

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动物)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

(植物)

【课堂作业】

1.文章在写百草园时插入了美女蛇的故事,选出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A.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目的是使鲁迅懂得做人之险 B.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它表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C.这个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也给这个儿童乐园增添了情趣 D.这是一个迷信故事,鲁迅有力地批判了长妈妈的迷信思想 2.认真体会下列语句,说说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②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3.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做下面的题目

(1)这段文字共有七句话,找出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2)作者紧紧抓住被描写事物的特征着力从

、、、四个角度描写,充满情趣

(3)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来看,这段文字采用的写景顺序是:()

A.由高到低

B.由静到动

C.由近及远

D.概括全景到突出局部(4)文中写“我拔何首乌”表现什么?()A.表现“我”小时候很淘气,毁坏东西

B.表现“我”小时候有想吃何首乌成仙的幻想 C.表现百草园的生活充满无穷乐趣

D.表现“我”小时候很好奇,勇于实践

(5)少年时代的作者,把百草园看成“我的乐园”这是因为()A.百草园中的草木虫鱼有的色彩鲜明,有的形态有趣,有的叫声动听,这些景象都吸引着他的好奇心

B.他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

C.他不愿意学习文化知识,把枯燥的学习环境和百草园相比,更觉得百草园是乐园 D.在百草园里有各种动植物,有美女蛇的故事,能够捕鸟 4.下面四项中,最能表现先生“严而不厉”性格的是()A.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B.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C.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D.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5.“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文中鲁迅对他的看法是:()A.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鲁迅很讨厌他

B.他对鲁迅很严厉,鲁迅认为这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对他很不满 C.他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只是常读些令学生难懂的文章,鲁迅觉得他很可笑 D.他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 6.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对先生进行了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段末“拗”字生动描写了先生读书无限陶醉的神态

B.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C.“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这句话表明少年鲁迅天资聪颖,对先生所读文章的妙处心领神会 D.“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参考答案:1.C 2.①一个“可”字表达了儿童对下雪天的喜爱之情②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离开百草园时的无奈和恋恋不舍之情3.(1)A(2)视觉

听觉

味觉

触觉(3)D(4)C(5)B 4.B 5.D 6.B

【教学反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鲁迅的作品,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些难度的,课文里介绍的生活场景百草园,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是陌生的好在文章里的游戏、知识等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可感的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富仁老师曾说:“只要文章具有经典性和可感性的统一学生就是可以接受的”本课时教学设计能够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语文实践,教学具有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得以落实 整节课安排了学生自己初读课文,细读课文,质疑问难,小组研讨,组内练习写、说、评“百草园导游词”和组内、全班“导游”等活动,教师始终在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文实践创造着空间和时间引领学生进入课文,与文本对话,与事物对话,这些都表明教师发挥了教学的主动性 2.教师发挥了教学的创造性 教学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对教科书内容的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师用“导游培训课”的新形式设计教学,整堂课设计了“美点概览”“美点欣赏”“练写‘导游词’”和“课堂‘导游’”四个环节,巧妙地把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精读训练整合在教学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也具有创造性

本部分教学设计在以下几方面明显存在不足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没有充分体现第一单元训练重点为“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本课时教学设计,在“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方面做得不够,令人遗憾语文基础重视不够揣摩词句、体会情味等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练习,一刻也不能忽视或淡化本课时教学设计在这些方面存在缺憾,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完善 【教后反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优质课三维教案 篇2

1、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教学重点:

1、领悟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通过复述课文,学习本文选材、组材的技巧。

教学难点:(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

1、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

2、有些难解的词语。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理解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请谈谈你对美好童年生活的记忆吧。(学生活动)爬树抓知了,乘夜色捉萤火虫,采摘刚开的花,偷尝未熟的涩果,或者在一块空地上种空心菜、扁豆,或者在有风的天气里放风筝,没风的日子里和朋友相邀出游……(可以同时播放罗大佑的《童年》)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世界,体味童真童趣。

二、字词积累

“四会”(会读,会写,会解释,会运用)

1、“四会”:确凿、人迹罕至、人声鼎沸、高枕而卧

造句:证据确凿,你还有什么话好说。

在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怎么样才能找到他要的东西?

在人声鼎沸的时刻,我愿做一个冷漠的旁观者。

只要解决的这个问题,你就可以高枕而卧了。

2、“三会”:攒、拗、轻捷、臃肿、相宜、方正、鉴赏、蝉蜕、

3、“二会”:菜畦、桑葚、蟋蟀、脑髓、书塾、博学、脊梁(音)

三、作者作品介绍

(学生介绍,教师点拨补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二心集》、小说《彷徨》、《呐喊》、散文《朝花夕拾》、诗歌《野草》等。19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散文《风筝》。

鲁迅的一生(见课件)

1、鲁迅家世

2、关于鲁迅少年时家中的“变故”

3、留学日本

4、弃医从文

5、从日本回国

6、中年鲁迅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搜集了10篇文章,大部分作品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本篇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这部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

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

四、整体感知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明确:“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明确: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3、两个地方相比较,作者更喜欢哪一个地方?

明确:百草园。

四、品读鉴赏

(一)百草园

1、“百草园”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百草园的美景(一幅画)

美女蛇的故事(一则故事)

雪地捕鸟(一件趣事)

2、师生共同探究:百草园这幅画作者是怎样一步步画出来的呢?(还原作画步骤)

(1)园里有各种各样的景物,在有限的画纸上一一将它们画出是不可能的,也没必要。那得怎么做?

明确:详略得当。à哪些详细?哪些简略?明确:菜畦、石井栏等简略,泥墙根一带详细。à怎么知道的?à明确:“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用这样的句式可先作概括的介绍,然后突出泥墙根一带的景物。“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à能用这样的句式造个句子吗?à明确:必说哈尔滨的冰灯,也不必说云南的石林,单是各地的名小吃,就是外国游人来中国观光的重要原因之一!à写了泥墙根一带的哪些趣事?à明确:遇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的根、摘覆盆子。

(2)用什么方法画这些景物呢?

明确:

首先:调动所有感官,多角度的写景à色彩、形状、声音、味道;(或:视觉、听觉、味觉、触觉)à分别举例说明à

①写视觉的: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②写听觉的: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③写味觉的: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④写触觉的:光滑的石井栏。

其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①比喻: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②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③排比: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再次,从不同的季节来写景。

桑葚、菜花是写春末,鸣蝉在树上长吟表明是在盛夏,蟋蟀们呜叫意味着秋天来临。

最后,从细微处把景色写活。

à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à明确:)①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②不能。“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

3、作者把百草园景物描写得生机盎然,情景交融,其目的是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现“我”幼年时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后文的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封建教育束缚、阻碍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4、从第一段摘抄能概括第二段主要内容一个的词语:(乐园)

家庭作业:1、记忆“读一读,写一写”

2、熟读第2段,最好能够背诵

[语文课堂需要润滑剂--幽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在开文第1段就幽默了一回(“朱文公的子孙”)。课上到这里,学生们会心一笑,让整个课堂轻松许多。这时,我想起曾几何时前辈跟我说的一句话:男教师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幽默。

第2课时

5、作者为什么写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根便可以成仙?

明确:赋予百草园神话般的色彩,妙趣横生。

6、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引导: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7、冬天雪后捕鸟的乐趣,却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这是为什么?

明确:欲扬先抑,突出捕鸟的乐趣。

8、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和收获分别是什么?

明确:时间--冬天雪后。

条件--积雪覆盖地面一两天,鸟儿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

方法--填一列动词即可。

收获--麻雀、张飞鸟。

经验--做事不能太性急。

9、找出“雪天捕鸟”的一系列动词,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动词略作用: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我”热爱百草园的思想感情。

10、将文中加点的词“撒”换成括号内的“扔”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因为“撒“的对象一般比较细小,例如“秕谷”,而“扔”的意思是抛,用在“秕谷”前不恰当。“撒”这个词用得准确,所以换了不好。

(二)第9自然段(过渡段)

1、指出本段所用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

明确:心理活动排比拟人

2、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对家人的埋怨,对百草园的眷恋,对去书塾的不情愿

(三)三味书屋

1、“三味书屋”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

一副肖像

一个问题

一个场景

2、你怎样理解文中学生的提问和先生的态度?

明确:学生提问说明有好奇心,有求知欲望,应予肯定。而先生拒绝回答,这是因为学生在不合适的时间提出了不相干的问题,违犯了教学秩序和师道尊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教育制度的弊端,应予否定。

3、你会对文中的先生持什么态度?

明确:言之有理即可。如:主要是敬慕的态度,因为他为人正派,知识渊博,同时严而不厉,很爱学生,很少体罚。

4、作者写此文时,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怀有怎样的情感?

明确:怀恋(虽然三味书屋的生活比百草园的生活单调、枯燥、乏味,但与那些调皮的孩子一起学习,又有严厉而慈爱的老师的教导,还是让我过得更充实。)

5、如果你认为三味书屋也是充满乐趣的,那请你说说三味书屋的乐趣与百草园的乐趣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明确:言之有理即可。相同点如:都是儿童之乐,表现儿童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享受,对自由欢乐的追求……不同点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只能暂借片刻逍遥……

六、本课小结

1、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明确: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本文表现的是作者少年时代的童真和童趣,没有对自己接受的教育表示不满。作者热爱百草园,同时稍大后在书塾里也有很多乐趣,这里有博学的先生,有自己学习的渴望,也有折蜡梅、做戏描绣像的自由自在,这只是作者成长中的一段历程而已。

[作业与活动设计]

1、预习下一课,完成相应的《作业本》内容。

[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师旁征博引的能力展示有时会完全吸引住学生,让他们产生羡慕之情,从而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如本堂课上我讲到“美女蛇”故事,我引出了金庸《神雕侠侣》中的一个人物--赤练仙子李莫愁,同学们兴致大涨,课堂气氛也甚为热闹。

第3课时

第一部分:校对《作业本》

第二部分:检查背诵与默写

1、第2自然段(背诵)

2、“雪地捕鸟”的方法

3、《山中杂诗》

第三部分:《童年趣事》作文讲评

[作业与活动设计]

修改作文

[关于背诵经典段落]

前几届学生都没有让他们背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经典段落,这么做是为辛苦的孩子们“减负”,“我也有过艰苦的中学生活”我时刻这么想着。没有背诵,掌握这些经典段落就无从说起。可这个学期,在无意间起了变化。上节课上了后,发现没有内容布置作业,于是灵机一动,想到了两个经典语段。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学生背诵后,效果立即就出来了。在这次《童年趣事》的作文里,有的学生运用“不必说……更不必说……单是…………就……”这个句式来写句子,有的学生运用一系列动词描写游戏程序,还有的学生在写景片段模仿起鲁迅的笔法来了。突如其来的收获让我兴奋不已。

张语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文章精彩的语言。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2)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1)两相对照的结构特点及其过渡。(2)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童年如歌如画。它像一支动听的歌,陪伴着我们走过人生的历程;它又像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人生的缤纷。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特别是由家庭生活转向学校生活这段往事,尤其令人怀念,这时候,好像蒲公英的一粒种子撑起毛绒绒的小伞离开母亲的怀抱,到大自然去寻找自己的天地一样,包含着依恋、向往的纯真情感。家。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这个集子的名称就很有艺术性,“朝”本来是指早晨,这里指童年;“夕”本来指晚上,这里指成年或老年,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3、解题:

①齐读文章标题,它点明了文章写哪两个地方的生活?

明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②“从„„到„„”表明文章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 明确: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记叙的。1

(二)初读课文(25’)

1、全文共24个自然段,记叙了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许多趣事。如果你把自己看做是鲁迅的同学,你在那种情境下最喜欢做哪些事?为什么?(课前预习题目。学生可以任选其中的事情说,但要求说出趣在何处。)

(生答略)

2、花5分钟整理自己的思绪。请同学上讲台交流,注意:要说出“自己”所做事的趣味。

(三)分析课文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段

[要求]选重点词语组成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训练学生感受重点词语能力,学习概括方法)

[引导](1)这段文字包含几句话?(两句)

(2)第一句重点词语是哪个?(百草园)

(3)第二句重点词语是什么?(乐园或是“我”的乐园)

(4)把一、二句的重点词语连缀成句,概括本段内容。(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板书: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揣摩]本段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试用现代汉语“好像确实”加以体会。(不必求同,只要体会出“现在”与“那时”的不同即可。)

明确:不矛盾。“似乎”和“确凿”连用,貌似矛盾,其实正是作者用词准确之处。

“似乎”是因为时间已经隔了七八年,对下面“确凿”的断定有些踌躇;“确凿”是写此文时,作者用成人的眼光断定的。

再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分析课文第第二自然段段

①仔细默读第2自然段,用横线标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云雀)、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②自由大声诵读第2自然段3遍,争取不看书,能按顺序背出作者描写百草园的景物,并加上修饰语。

学生读时,板书:

不必说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美好的 单是„„就有„„

景物 也不必说 鸣蝉、黄蜂、叫天子(云雀)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③作者用了怎样的句式把这么多景物有详、有略、有序的描绘出来?

明确:“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

④这一段写的是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哪些是春季景色?哪些是夏季景色?哪些是秋季景色?

明确:“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是春季景色;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是夏季景色;

“油蛉低唱”、“蟋蟀弹琴”、“带小球的覆盆子”是秋季景色。

作者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那么园中的佳趣定然比比皆是。

⑤准确齐读第2自然段。思考: 段中哪些景物写的是状貌(包括动态),哪些写的是声音、色彩、味道。

明确:状貌(包括动态):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拥肿的何首乌根、声音: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色彩: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味道: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⑥整段文字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引出了14种景物。试用这个句式写句话。

⑦其实,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作者写到了四件趣事,哪四件呢?请同学们找出来,并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明确:

1、翻砖找蜈蚣;

2、用手指按斑蝥;

3、拔何首乌;

4、摘覆盆子。

⑧齐读第2自然段。在这段的记叙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渗透字里行间。不信,请同学们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描写。你能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作者写景时洋溢着感情吗?(可以抓句式谈;也可以抓词语谈)

明确:

1、“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既写出了鸟儿的轻灵,又写出了孩子的羡慕之情;

2、“低唱”、“弹琴”、则写出了我对虫声的欣赏;

3、斑蝥在儿童心里简直是一个奇妙的玩具,字里行间渗透了“我“好奇逗乐的心理;

4、写覆盆子的形、色、味,都透露出一股喜爱之情;

5、像“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就是富于感情色彩的词语,描写景物所用的动词、形容词不仅确切、明丽,而且蕴含着喜爱之情。„„

⑨、根据黑板板书提示,自由背诵第2自然段。

⑩、小结第2自然段:

结合黑板板书小结。

本段写了百草园的春夏秋景色。先写静景,后写动景;写静景,由低到高,写动景,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由植物到动物,使景物写得既井井有条,但又错综交织,浑然一体。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

1、抄写生词2遍;(已做好)

2、抄写第2自然段,并写一篇不得少于300字的赏析。(做在作文本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课文的第2自然段,它主要描绘了百草园春、夏、秋三个季节的美好景色。齐读第2自然段。

百草园的美好景物

板书: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美女蛇的故事(神秘)

雪地捕鸟(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

(二)分析课文第七、八自然段

1、过渡: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作者写百草园“可乐”,先写景物“可乐”,后写趣事“可乐”。文章哪些段落在写冬季的百草园?冬天在百草园又有哪些有趣的事呢?齐读第7、8两个自然段。

2、明确: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乏味。如果下了雪,可以带给我们什么乐趣?

拍雪人、塑雪罗汉、雪地捕鸟 板书:雪地捕鸟

3、写捕鸟,先不直接写,而是先写园不相宜拍雪人和塑雪罗汉。这样写,费字不多,却把儿童爱玩的心理活动写出来了。写雪地捕鸟,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请同学们默读第7自然段,用笔圈出捕鸟的动作。

明确:“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

板书: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

4、齐读捕鸟语句,体会句中包含的感情。

明确:这些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活动中写出了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乐在其中。

5、试着表演一下雪地捕鸟的趣事。(或:写一个游戏,描写连续动作,至少用四个动词。)

6、小结:

这写的还是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乐趣,再次暗点“乐园”。

作者在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时,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的。

(三)分析第三——六自然段

1、速读3──6段(1分30秒之内读完)

[要求]读后讲述美女蛇的故事,情节完整,形象生动。(不要求背课文)

[引导]请大家推荐一位擅长讲故事的同学到台前给全班讲。讲完后,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自己站在静悄悄的百草园里,想着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对百草园增添了些什么感受?(神奇)

(四)课文第一部分总结

百草园那时之所以是“我”的乐园,因为有美好的景色,还有无限趣味的动植物,长妈妈讲的故事那么神奇,闰土的父亲教“我”捕鸟是那么好玩。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

(五)分析第九自然段(过渡段)

1、齐读第9段,这一段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过渡段。这段文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真切表达了“我”对百草园恋恋不舍的稚态和依依惜别的深情。

(略)

(六)分析第二部分(第10——24自然段)

1、仔细默读课文第二部分,说说这一部分再现了“我”在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几件事。板书: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明确:①提问“怪哉”一虫的事;

②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去自寻乐趣;

③师生读书的场面;

④学生做游戏,画画儿。

2、通过这部分的阅读,你觉得寿先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为什么?

明确:寿先生是一个“极方正,质朴,博学”“渊博”的人,他比较开明,对学生严而不厉,甚至是严而可亲。(略)

3、三味书屋的教学方法怎样?

明确:三味书屋用的是当时通行的教学方法。老师教,主要是用个别教学的方法,把学生叫到自己身边听讲,就是课文中所说的“上生书”。学生主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但有一些陈腐、艰深的东西,不管学生懂不懂,一律叫学生朗读、背诵。

那么,鲁迅希望有一种什么样的儿童教育?

明确:鲁迅先生希望能有一种满足儿童求知欲望的、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教育。除了学习书本外,比如还要让儿童到大自然中去进行各种活动、给儿童讲故事等等。

(七)总结全文

童年是一个人的清晨,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的一段生活往事,把它视“夕拾”的“朝花”。课文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比照(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否定了束缚儿童智力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方法、内容。

(八)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自然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篇4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品析语言,揣摩课文对先生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

2.研读对三味书屋以及其中生活的描写,体会作者对书屋复杂情感。

二、教学重点

从语言入手,揣摩课文中对先生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三味书屋的复杂情感。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说百草园是少年鲁迅的乐园,那么三味书屋有将是一个怎样的所在呢?

(二)齐读第10自然段,说一说:作者笔下的三味书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黑油的竹门”,压抑的颜色;单调的陈设,沉闷的气氛;“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算是拜孔子和先生,荒诞可笑的行为。

师补充:“鹿”,与“禄”谐音,当官发财的意思,“肥大的鹿”,指的的是高官厚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意指禄在古“书”中。细细想来,可不就是:读书是为了谋求高官厚禄,这就自然需要从树(书)中寻味,去膜拜梅花鹿(禄)了。读来不觉使人哑然失笑,调侃意味十足。

(三)有着这样环境的三味书屋,其中的人和事又会是怎样的呢?

自由朗读10-24自然段,整体感知: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主要有那几个场景?请简要概括。只要读书的无奈;习字对课的辛苦;后院偷得的乐趣;人声鼎沸的读书;画画做戏的快乐。1.读书是贯穿三味书屋的关键词,跳读课文:圈画包含“读书”意思的词语,体会作者的情感。

“只要读书”,“就只读书”,读出了作者内心的不满和无奈。

2.“只要读书”的三味书屋有没有乐趣可言?哪些人,哪些事富有乐趣?

人声鼎沸的读书:“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严正、“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戏谑、“上九潜龙勿用”的神秘、“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难解,混在一起,形成荒谬的并置,自然让人忍俊不禁。

画画做戏的学生:“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画画儿”、“书没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这些都成为作者温馨的回忆。以致到了文末“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流露出作者深深的惆怅。入神专注的先生:当“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的时候,先生的大声朗读便凸显了出来——“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这一入神的观察和描写,让少年鲁迅感受到了先生的投入和陶醉,朦胧地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

3.可见,少年鲁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对先生又是始终怀有怎样的情感?

“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少年鲁迅对先生是认可的,尊敬的。

4.女生齐读“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男生齐读“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四)百草园中有许多和美丽景物有关的趣事,如拔何首乌等。在三味书屋中有没有类似的趣事?

爬上花坛去折腊梅;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

(五)小组讨论

鲁迅对三味书屋到底怀着怎样的情感呢?

复杂的:既有对先生教育的不满,又有对先生为人的敬重和怀想;

既有对只要读书的无奈,又有对做戏画画的乐趣和怀念;

既有对三味书屋的不安,又有对后院戏耍的沉迷和快乐。

(六)课堂小结

实际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构成鲁迅童年生命成长的两个空间,前者是一个大自然的空间,一个民间文化的空间,后者则是一个学校教育的空间。鲁迅并没有完全否定学校教育,但显然对大自然空间、民间文化空间情有独钟,因为那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人与自然、成年人与孩子和谐相处,能够焕发想象力,培育艺术感受力,让思想自由飞翔,尽享健康、明朗、快乐的生活的成长空间。——钱理群

(七)布置作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无疑是一幅童年生活的精彩画卷,成年后的鲁迅在仰望流云时,追寻闪烁在他眼前的一朵朵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是何等的诗意,又是何等的惆怅,放下手中的书本,人生经历的书本却又悄然翻开,让我们也拿起笔,精心描绘一段精彩的童年趣事。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板书:

三味书屋

趣事

先生

美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篇5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通过对比来反映生活的写法。

3、学习运用形象、准确的词语状物、叙事、写人。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2)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1)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和理解。(2)两相比照的结构。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解题初读课文,疏通字词,划分文章结构,教读文章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约二分钟〉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好像蒲公英的一粒种子撑起毛绒绒的絮伞离开母亲的怀抱到大自然去寻找自己的天地一样,包含着依恋与向往。鲁迅先生在他四十五岁时,回忆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是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纯真、质朴之情。阅读时要细心体会。

二、看文下注释和“预习提示”了解作家作品及学习重点。〈约三分钟〉

三、检查预习情况(不看课文)。〈约五分钟〉

1、出示小黑板(学生说、互相纠正、教师指导)

①常用字(要求会读、会写、会用)

畦 敛 髓 罕 蜕 鼎 拗

②辨析读音(要求掌握)

确凿 攒成 长妈妈 系一条长绳 宿儒

③非常用字(要求会读、会理解)

葚 蛉 蝥 珊瑚 窦 厥 倜傥 叵 盔

2、出示词语(要求会解释)

确凿 轻捷 鉴赏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四、默读课文(集中注意力、不动唇、不指读),读后回答〈约五分钟〉

1、根据本文标题的结构“从……到……”分清写百草园和写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一、(1-8)节、二、(9-24)节]

2、哪一节是连接这两部分的过渡段?[第9节]

五、教读文章第一部分,重点分析第二节。〈约二十八分钟〉

1、范读第1节,回答:〈约3分钟〉

这一节包含几句话?[两句]每一句话的重点词语是什么?[①句:百草园;②句:是“我”的乐园]

把一、二句的重点词语连缀成句,概括本段内容。[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本段中“似乎”与“确凿”是否矛盾?试用现代语“好像确实”加以体会。[不必求同,只要体会出“现在”与“那时”的不同即可。]

2、齐读第2节,思考:〈约13分钟〉

作者是如何写百草园的生活的?[先用两个“不必说”总写百草园的概貌,使下面“单是”的内容更为突出,一略一详。]

作者写百草园时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用了哪些准确生动的词语来描写?(要求边讨论,边批划,一并完成练习二1.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语文教案 篇6

⒈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鲁迅及时代背景资料。⒉相关课程标准: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体裁为叙事散文,根据素质教育要求:语文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得到听说读写能力的良好训练,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就此提出如下要求: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

⒊教学目标:

①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堂2②理解积累“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等词语。

③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把握蕴含的思想感情。

④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理解本文围绕人物特点合理安排材料、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法。⒋评价任务:

①进行默读,能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②试着回答鲁迅对阿长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并分析为什么?

③“空前的敬意”和“新的敬意”两次敬意都有什么不同,试着理解。

④阿长身上有着很明显的缺点,这种小人物在鲁迅的笔下是如何栩栩如生的,说明鲁迅什么样子态度。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一、导入新课

(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导入)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其中为百草园增添神秘情趣的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她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鲁迅的作品中几次提到她,甚至还专门写了这篇《阿长与<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书中保留了一些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作者把阿长与《山海经》连在一起,她与它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阅读课文去探个究竟。(板书文题、作者)

二、回顾复习鲁迅及《朝花夕拾》的有关知识(参阅《三点一测》)

强调:主要作品集及初一学过的课文、出处 学生自读《三点一测》,了解《山海经》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可就词语含义、段落大意、内容质疑、分析评价等内容圈点批注。(参考《三点一测》)教师抽查字词学习情况。(参见《三点一测》)

1.注音:(出示小黑板)

惊骇 诘问 惧惮 憎恶 疮疤

恶: 憎恶 恶心 恶毒

模: 模样 模范 2.听写并释词:

面如土色 深不可测 惧惮 诘问 惊骇 渴慕

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疑难词句师生共同探究疑难词句,小组无法解决的,提交全班讨论、交流。教师参阅教参46页“文句解说”,酌情讲解。

2.速读课文,参阅《三点一测》66页,初步理解课文。3.思考研讨: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

学生思考后,在全班交流。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参阅课后练习一答案)

四、课堂小结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渎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五、作业设计

口头作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讲述他的一、二件事,看看谁讲得真实、生动、传神。

六、检测题设计

抄写并记会本课的生字词,按小组检查验收。七.教学反思:

教师要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导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

第二课时

精读全文,进一步研析阿长这个艺术形象,重点研读买《山海经》一节。

一、朗读课文1~17语段,重温长妈妈这个艺术形象

1.播放伴读音乐,学生分组朗读1~17语段

回顾思考:文中这些关于长妈妈的故事表现了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板书提纲,明确。喜欢切切察察 低声絮说 饶舌多事 管“我”很严 喜欢“告状”

不拘小节睡觉时摆成“大”字

元旦早晨塞福橘 淳朴善良

烦琐的规矩 关心孩子

2.研讨课后练习第二题,理解作者对长妈妈的双重感情。学生自主思考,与小组交流,小组长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

二、研读买《山海经》一节,即18~28语段

1.分组朗读课文18~28段

学生听读,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各组长组织讨论,并作好本组讨论的笔记。

(1)买《山海经》一事的起因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⑵⑶⑷题见课后练习第三题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2.学生分组回答以上问题,教师明确问题的关键。

第(1)问:“我”渴慕着绘图《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

第(5)问: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3.齐读最后两段。思考:结尾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正是深切怀念的真实写照。

板书:为“我”买回《山海经》——真诚热情 乐于助人 深 切 怀 念

4.请学生说说长妈妈是怎样的一个人? 指名学生归结,教师明确(参阅课后练习一答案)

5.学生批注文中描写阿长的语句,并分析这些描写有什么特色? 教师提示有关描写的知识,让学生找出文中出色的描写,师生共同揣摩。(参阅教参47页第3)

三、课堂小结

本文按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出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这些都是令作者心灵震憾的原因,文中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加强诵读,在诵读中力口深体会。

四、布置作业(选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四)的短文写作练习,在班上交流。2.以《阿长买{山海经>》为题,写一篇300字的想像短文。

3.当有一天阿长为“我”买到绘图的《山海经》时,如果“我”想对她说句话,会是什么话?请写几句话描述它。

4.以《我熟悉的一个人》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五、检测题设计:

下面哪些句子是表现长妈妈的性格特点的?(1)她生得黄胖而矮。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着什么事。(3)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母亲去了。

(4)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

5)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

六.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篇7

知识目标:

1、学习作者丰富的词汇,积累并运用和简洁、富有情趣的语言。

2、两相比照的手法来突出主题的方法。

3、了解作者童年的趣事

能力目标:学习塑造生动的形象,准确的表述动作的能力。

德育目标:了解儿童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喜爱及对束缚儿童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教学重点、难点】采用对比来反映主题及词语的准确生动来描写景物和动作。

【教学方法】以读带讲,小组讨论结合集体讨论,合作学习。

【学生活动】讨论、表演、诵读

【教学手段】多媒体配合教学。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预习生字词;指导学生朗读第二段。(力争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少年时代的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它令人难以忘怀,几十年后回忆起来还历历在目。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中年时写了一组回忆青少年时期生活的散文,这组散文浸透了而时的清新甜美,正如晨光里绽开的花朵,在晚年才拾起来自赏。因此作者把这组散文汇成一个集子,取名曰《朝花夕拾》。今天我们来阅读欣赏其中的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介绍作者

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小说《社戏》,对鲁迅先生作过详细的介绍,请大家回忆一下,尽快的填写出下面的内容:

鲁迅,原名,省人,我国伟大的家、家、家、家。他的代表作有小说《 》、《 》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 》《 》等。

2、散文集《朝花夕拾》创作背景

1926年,鲁迅先生由北京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文科教授,在厦门写下了回忆性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此文最初发表在《莽原》期刊上,后编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是鲁迅童年时期,由家庭到私塾这段生活往事,是以空间和时间的变换来进行记叙的。

本文标题,“从……到……”已经表明这种顺序。

二、按下面的要求默读课文。

1、以文章题目推测全文分为几大部分。按空间的变换,用“‖”在文中划出部分之间的界限,并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对两个地方的感受。(乐、闷)

2、读到有注释的地方,迅速查找文下注释,认准读音,记住词意。

3、借助工具书,给加点字写拼音。

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竹筛( )觅食( )渊博( )鼎沸( )锡箔( )厥贡( )苞矛( )橘柚( )倜傥( )金叵罗( )皂荚树( )桑葚( )轻捷( )油蛉( )斑蝥( )后窍( )攒成( )

珊瑚( )敛( )豁的一声( )人迹罕至( )系绳( )啄食( )秕谷( )罩住( )宿儒( )蝉蜕( )拗过去( )盔甲( )戒尺( )脑髓( )陌生( )

三、检查读课文效果

朗读接力:当堂读,错的就坐下。

四、作业

1、抄写字词。

2、反复朗读背诵段,力争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学习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开展听写比赛,达到掌握字词的目的。

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听写十个词,看哪一组成绩最好,最后给予评价。

二、学习第一部分。

采取读书形式:二人小组,左边一行的同学齐读第一部分;右边一行的同学监听,读后,各自指出左边同学错误的读音。

三、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

1、这一段,交代了百草园的位置,哪些词语表明?

——我家的后面。

2、“似乎”是好像的意思,表示不确切;“确凿”是确实的意思。这两个词连用不是互相矛盾的吗?你怎样理解双重的含义?

——已隔多年,最末次的相见印象淡薄,所以用“似乎”,然而,童年时的鲁迅对百草园的生活印象很深刻,因而用“确凿”。以次,强调、突出了童年的记忆。

3、这一部分,哪一个词语能概括第一部分记叙的感情基调?

——我的乐园。

四、小声朗读第二段,按顺序记住百草园有哪些有趣的东西,作者是怎样形容和描述的。读后,合上书本,凭借朗读时头脑中出现的形象,一一回答。

五、讨论以下问题

1、这段描写,角度多变,却又层次清晰。从下面提示中,看谁能找到规律。

整体、局部;植物、动物;静景、动景;听觉、视觉、味觉、触觉。

——以整体到局部,先静景后动景,植物—动物—植物,视觉—听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

2、此外,使这段描写层次分明的`,还有一组词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组词语是什么?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3、谁能以最快的速度用这组词语编一段话,描绘一种情景。

学生活动:可以先分小组交流,再推荐到全班交流。

六、速读美女蛇的故事,看谁用时少,记住的主要内容多。读后,讲述这个故事。讲述后,由讲故事的同学问大家:

这个故事给充满情趣的百草园增添了什么? ——神秘色彩。

七、作业:背诵第二段。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学习第二部分,体会作者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

检查背诵。

对背诵情况进行总结,要求做到准确无误。

二、学习第二部分。

每位同学认真阅读第二部分,读后,二人小组右边的同学给左边的同学讲述捕鸟的过程。左边的同学看看课本,听他讲述时所使用的动词是否正确。

三、每人描述一项游戏,至少使用五个不相重的动词,看谁动词选得正确,游戏描述得生动、具体。两人交流,互相讲述。然后推荐一至二人在全班交流。

四、齐读过度段。

鲁迅写词文时,已经46岁,他知不知道家里人为什么把他送进私塾去读书呢?(他当然知道。)

你们知道吗?(知道。他到了该上学的年龄。)

那这里为什么要写不知道呢? (鲁迅成年回忆童年往事,是以记忆中的童年时的感受和心理来写的,正因为这样,才更有情趣。)

1、齐读这一段,然后把第一句中的“不”删去;将第二句中的三个“也许……罢”删去,“都无从知道”删去。再齐读。两相比教意思一样吗?(不一样。)哪种更符合实际?(原文)。

这样写能准确表达出鲁迅童年时,怎样的思想感情?

(误认为上学是对自己“过失”的惩罚,表达了对百草园生活的眷念之情。)

五、四人小组,阅读第二部分边读边讨论。

1三味书屋与百草园相比,在环境气氛、生活情趣和“我”的思想感情等方面,有哪些不同?具体说明。与“乐”相对,“闷”在哪?

2、对文中写到的三味书屋和寿镜吾先生,历来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呆板枯燥”,是束缚儿童发展的“牢笼”。先生是“维护封建教育制度和宣扬孔孟之道的一个典型的腐儒”,作者用“轻松幽默的笔调”对他加以“讽刺和批判”。另一种意见认为三味书屋“是在同类私塾中顶开通明朗的一个”,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他“不打人,不骂人”,对学生和蔼、负责,“寿镜吾先生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老师”。那么,同学们是怎样评价三味书屋和寿镜吾先生的呢?请你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见解。

3、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有选择的找几位学生在全班发言。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答案不求统一。)

六、作业

随笔——我的童年最有趣

要求:1、用上文中那一组词,描写景物。

2、对景物的描写应仔细观察,描写具体,力求生动、形象。

上一篇:国务院安委会关于开展全国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通知下一篇:三级秘书注意知识要点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