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的变迁

2024-07-25

百草园的变迁(精选5篇)

百草园的变迁 篇1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包含着许多“不确定”与“空白”,即文本语言的空白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根据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空白处”,通过咀嚼、品析,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补白、拓展、想象、挖掘其潜在的信息,扩充其丰富的内涵,就能使学生更主动地走进文本,引发共鸣,从而领略到文本深处的无限风景。前不久我在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就出现了一个引发我进行补白的教学契机。

(在学生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内容已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

师:你们觉得文章什么内容最有趣,什么内容最无味?

生: (多数学生) 美女蛇的故事最有趣,三味书屋师生读书内容最无味。

师:三味书屋读书真的那么无味吗? (决定先由这个问题入手)

[出示投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写先生念书:

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 ~~; 金叵罗 , 颠倒淋漓 噫 ,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的文章原文出自清代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冈赋》: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金叵罗,颠倒淋漓,千杯未醉。)

师:通过对比,发现课文中多出了三个语气词:呢、噫、嗬,且句后还加了两个波浪线。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我觉得,这是因为先生读书时太“投入”,完全沉醉其中了,感情也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所以兴之所至就带出了三个语气词。

师:对,先生读书投入还体现在哪里?

生:先生读书时“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的描写,活灵活现地描写了先生读书的语气、声调和神态。使少年鲁迅“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并留下极深的印象。

师:说得好极了!先生读书投入,且能深深吸引少年鲁迅是因为先生在朗读时对文章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补白,即按情感表达的需要增加了三个语气词。

师:如果我们读书时也能像先生一样读出神态动作,甚至带上自己的语言 (语气词) 来,肯定不会觉得那样乏味了。

(理解这个问题之后,学生模仿先生的神态和语气表情朗读这一段。读得很有味,同学们都笑了。)

师:回到前一个问题,刚才大家都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有趣的,从故事描写的角度来看这个趣味主要来自故事情节,我们试着也来作些补白,从听者的角度来描绘这种趣味。

[出示投影]

听长妈妈讲故事时,“我”的反应又是如何的呢?请在故事情节中适当穿插“我”听故事时的神情、动作甚至语言等。

[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 (我心里咯噔一下,微微皱了一下眉头,竖起耳朵,继续往下听……)

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看,隐去了。

(“啊!”我抱紧长妈妈的腿,用余光瞄了瞄墙,嘴里却呢喃着:然后呢?)

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

(“真的吗?”我将身体更贴紧长妈妈,小心地咽下口水,按捺不住心底的好奇,压低声音问道:那……然后呢?)

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

(“哦”,我半信半疑,吊着的一颗心也就慢慢放了下来,微微呼了口气)

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

(“呀”……心一下子又揪了起来,我赶紧闭住眼睛,仿佛美女蛇就在我眼前)

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

(我豁的站了起来 ,“好险哪!”……)

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美女蛇就这样死了?再后来呢?)

(长妈妈有些不耐烦了,厉声说道:没后来了,睡觉!)

……

师:根据刚才同学们讨论的结果,现在请一个同学来做长妈妈,一个同学来表演文中的“我”,两人一起演绎当时的情景。 (两学生表演得入情入理,惟妙惟肖,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都鼓起掌来。)

师:再接着想象一下,那个晚上,听完故事的“我”会如何?

生:做了一夜的梦,梦里全是美女蛇,她喊着我的名字……

生:独自躺在床上 ,紧闭双眼,仔细聆听窗外的各种响声,心里不断想着床边要是有个金盒子,就什么也不怕了。

生:紧紧的搂着长妈妈睡了一夜,早上长妈妈说我说了一夜的梦话……

生:晚上睡不着,白天也不敢往墙上瞟,一听到别人喊我名字就吓得要命,不敢回头也不敢答应。

……

师:这才是“美女蛇故事”真正神秘的地方。不必说园子里的鲜美的植物,形象的动物,也不必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动物的低吟弹唱,“我”的调皮好奇,单是长妈妈故事中神秘的美女蛇,神奇的飞蜈蚣就让“我”魂牵梦萦,彻夜难眠……

(以上教学片断旨在通过了解“先生读书时对文章内容有补白”明白三味书屋读书生活并非没有一点趣味;通过“对美女蛇故事的补白”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百草园的趣中趣)

以上教学构思是鉴于通常情况下,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很多教师似乎更重视结构的分析,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看作两个部分,并确定这两者之间是对比关系 (笼统地认为百草园是快乐的,三味书屋是枯燥乏味的)。而教学参考书中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没有给教师提供固定答案,只给出三种提示让学生自由讨论,只要言之有理,持哪一种观点都是可以的。从中可以发现对此文的教学解读,已经逐步破除了过去以主题分析为主的解读模式,否定了“批判封建教育制度说”,这种解读视角的多元化,给读者和作品之间提供了平等对话、彼此尊重的可能,使得教学解读在文章的主题、意蕴问题上,实现了向文本解读的归依。因此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教者应该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对作品有自己的解读,体验阅读的乐趣。

所以当学生普遍认为“三味书屋读书生活最无味”时,我试着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来发现先生读书时是有“补白”的,所以能深深吸引我仔细欣赏,从而明白“无味中的有味”;顺势通过对“美女蛇故事”的补白训练来休会“有味中的真味”即“味中味”,于是便形成了以上教学片断。

新课程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新的语文教材给予教师和学生广阔的发展和创造空间,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补白成了教学的点睛之笔。

一.在情感升华处补白,意真情更深。可以说选入教材的文章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丰富的意韵、情感和哲理。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激情处补白,不但能突破重点和难点,还能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就如以上教学片断所示。

二.在主题深 化点进行 补白 ,意明旨亦深。如教学《观刈麦》,为了让学生走进那个“苛政猛于虎”的时代,在解读“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作者来到田间,他看到了 ???, 听到了 ???, 他想:?????”这是有价值的空白点,教学中,抓住这一空白点创设语境,使学生在补白拓展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培养锻炼学生的思维想象力,真正实现了语文课堂“语言”和“精神”的融合。

三.在文本结 尾处进行 补白 ,意尽而韵长。为了使文章达到言虽尽而意犹在的效果,很多作者喜欢让文章留下一个令人遐想的结尾。这些空白不是作者行笔的终结或无奈,恰恰是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教师可以对此来个及时练笔,如教学《窗》结尾的那堵白墙,是学生放开思绪,捕捉情感的蓄积点。教师大可在这里做好文章,通过对“那堵白墙”进行补白,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升华、发展情感体验。

另处还可以通过在情节高潮点进行补白,对标点符号处 (省略号) 进行补白,于文本背景处补白等,来进行个性文学解读,体现解读过程的艺术性、体验性和创新性。

文本包含 着很多空 白之处 ,“文本空白处”常常是文章作者不想点破的韵外之意,不可言传的独具匠心。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在课文背景的迷茫处、情感的空白处、理解的困惑处进行合理阐释,适时穿插,适度补白,就能给学生带来无尽的遐思,既能“拨开云雾见天日”,也能“笔探风雅无穷意”,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

百草园的变迁 篇2

要使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的“百草园”, 在教学中教师要理顺学习的主导和主体关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在引导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以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生动活泼, 易于接受。

然而, 教育体制的僵化, 教学思想的陈旧, 束缚了广大师生的手脚。鸦雀无声的课堂, 小绵羊式的学生成了广大教师津津乐道和不懈追求的目标。应试教育让师生们怎么也跳不出美丽的“探戈”。

要学好语文, 必须摒弃陈规陋习, 摆脱束缚师生手脚的枷锁, 使教师真正发挥特长, 因势利导, 因地制宜地为学生营造一个美妙的、欢快的氛围, 使学生能够“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

为此, 改变语文课堂的模式, 注意师生的和谐, 提高学生自主地学习意识势在必行。

怎样才能使学生由应付被动学习变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呢?我觉得应有以下几点:

首先, 要改变对教材习惯性地把握和理解, 制定出切实的学习目标, 旨在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实际语言的应用。如初中语文教材第四册中《向沙漠进军》一课, 学习目标可改为: (1) 认识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和治理措施。 (2) 树立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思想意识, 在此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将近些年沙漠的变化以及对人类生存空间的破坏现实告诉学生, 并且及时地使学生思考切实治理沙漠的方法, 以提高学生发散思维和多方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其次, 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改变陈旧的教学结构, 采取灵活多样的、喜闻乐见的形式。从小学到中学, 十多年以来, 学生习惯了同时也厌倦了老师在讲台上“一枝独秀”的讲课方式。单调近似于乏味的灌输使学生在下面近乎于麻木, 于是不免出现抵触的情绪, 最终教师辛勤有佳, 也难融化学生早已冰冷的心。因此广大教师异口同声地慨叹:“我的柔情你永远不懂。”

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首先摆正自己的位置——一位节目主持人, 一个音乐的指挥, 而真正来表演或参与的应该是学生。例如, 在复习过程中, 对一篇学过的课文, 就可采用“争霸赛”的形式回顾其内容, 然后, 深入挖掘文章的主题, 谈写作技巧的可采用“采访”的形式。这样多角度、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必然调动广大同学的热情, 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他们“春种秋收”, 既尝到了劳动的艰辛, 又享受到了收获的甘甜和幸福。比起在下面一动不动, “隔岸观火”要有趣得多。久而久之, 这些活动使他们自然地找到了文章的阅读方法, 进而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活跃自由的学习气氛让他们冲出迷雾, 步入那生机勃勃、五彩缤纷的“百草园”中。

第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放下架子, 摆正师生关系, 建立起平等、尊重、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如果说教育是一个服务性行业, 似乎有些不妥, 但教师的确在对待学生中增加服务意识。服务行业近些年来已经逐步摆正了自己与顾客的关系, 赢得了市场和效益。那么, 我们教师要想培养真正高素质的综合实用性人才, 也要放下“师道尊严”“唯我独尊”的架子。要拿出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 指引着他们去摘“果子”。否则, 即便前面是“人参果”而我们方式方法不对, 一味地采用“管、卡、压”, 稍有“越轨”便一下否定, 那是永远也摘不到“果子”的。

百草园的变迁 篇3

一.景物相生的形式美

作者描写百草园的自然景物, 全段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格式贯通, 有详有略地描绘了14种景物。每一种景物各有各的特点。这些特点是通过对景物的色彩、线条、声音、形体等描绘反映出来的, 而色彩、线条、声音、形体是形式美最基本的构成因素。这些因素具有独立审美属性, 是构成美的量子, 具有客观性和可感触性。美丽的色彩、活泼的线条、悦耳的声音、优美的形体能给读者以一种美的享受。百草园被鲁迅先生描写得多么新奇有趣。

作者写色彩, 在景物中单写了两种: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从视觉效果看, 红色表现热烈和兴奋, 绿色表现平静和稳定。由此, 选择这两种景物、这两种颜色来写百草园的情趣是最恰当不过了。石井栏“光滑”、皂荚树“高大”、黄蜂“肥胖”, 叫天子“轻捷地直窜向云霄”, 这些便写出了景物的形体美和线条美。光滑给人以舒适柔和之感, 高大的形状形成了一种粗线条的阳刚之美。肥胖与轻捷是体积大小对比, 伏与串更是形态动静对比。对何首乌根、木莲果、覆盆子的描写, 也是从形状上来描绘的。“臃肿”、“像莲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形状上有大有小, 形体给人以美感、生趣。写景中, 描绘各种动物的声音更是佳趣横生了。同是写声音, 鸣蝉“长吟”, 油蛉“低唱”, 蟋蟀“弹琴”, 给人感受不同。声音是看不见、摸不到、嗅不着的, 但人们根据“通感”的道理, 借用贴切的比喻、拟人可以使声音具体化, 不仅能够听到而且能够看到、嗅到和触摸得到。在这里, 作者写活了昆虫的可爱及发出声音的悦耳, 给百草园增添了无限生机, 使人产生无穷无尽的遐想, 得到美的享受。此段写自然景物, 有植物, 有动物, 有静态美, 有动态美, 便构成了一幅形式美的自然风景画。

二.景趣交融的童趣美

作者写景趣是通过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的感受来描写的, 因此处处充满童趣, 读来感到亲切。文章描写百草园自然景物的同时, 还穿插了孩子的四种有趣活动:翻断砖、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可以想象, 少年鲁迅翻开断砖、按斑蝥时的喜悦心情;拔何首乌时的执着专注和从没拔到人样的何首乌的遗憾之情;摘覆盆子的勇敢大胆和吃覆盆子的酸甜滋味, 真是美不胜收。

文中最充满童趣的当然要数冬天百草园的活动了。写百草园的冬天, 先以无味作陪衬, 而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写捕鸟先不直接写, 而是先写园中不适宜拍雪人、塑罗汉。这么写, 费字不多, 却把儿童爱玩的心理写出来了。鲁迅幼时曾热衷雪地捕鸟, 十分熟悉这一游戏。文中通过“扫”、“露”、“支”、“撒”、“系”、“牵”、“看”、“啄”、“走”、“拉”、“罩”等一系列动词, 准确地叙写了捕鸟的全过程, 突出了冬天百草园的乐趣。少年鲁迅与闰土父亲的回答, 便说明了乐趣中有学问, 也表现了少年鲁迅强烈的求知欲。

文章最后一段写“我”被迫离开百草园的原因。三个“也许是因为”, 构成排比句, 对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的原因进行幼稚推测, 最后用“总而言之”和两个“A de”表达了不忍离别的无可奈何的心情。这完全是儿童的眼光、儿童的口吻和儿童的心理。鲁迅研究专家李何林先生说得好:“此文, 景是儿童心理的景, 情是儿童心理的情。”

一般而言, 作家的创作心境是他个人修养和志趣的反映。《从》文创作于1926年, 此时的鲁迅“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他又“提倡新文艺运动”, 就理所当然地要对落后的封建教育制度进行反思。而《从》文的主题, 就在于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生活的天性, 同时表达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鲁迅的这种心境, 究其实质, 既有对儿时自由快乐生活的怀念, 又有对未来自由快乐生活的追求。

百草园的变迁 篇4

一、完美教室的价值系统

2012年下半年,笔者所在学校大张旗鼓地开展了“缔造完美教室”的活动,由于强烈的认同感,我一马当先地投入到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活动中。作为班主任的我,充分利用班会、晨会和晚自习向学生阐述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 作用和要求,发动学生积极设计班名、班训、班徽、班歌、班级口号和班级偶像等。全体学生的参与和老师的指导和点拨,把缔造完美教室的活动推向高潮,一大批学生作品的涌现,凸现了一种种鲜明的个性和别样的情趣,学生在参与中接受了潜移默化的熏陶。

1.班名。

我们的班名是:馨诺轩。设计者语文科代表宋嫒嫒是这样解释的:“馨”寓意我们八年级3班有一个温馨而和谐的学习氛围,大家互助友爱、情同手足,像生活在一个飘溢着清雅之气的家庭中;“诺”取“一诺千金”之意,希望每个同学都能信守承诺、勤奋努力、力求上进,不达目标誓不罢休;“轩”是古代的一种有围棚或帷幕的车、有窗的长廊或小屋,这就是我们心中的百草园或草房子吧!

2.班训。

我们的班训是:自信活泼,团结一心,快乐学习,积极向上。班长翁成帆是这样理解的:班训的意义是在学习中。我们首先要有一份自信和活泼劲儿,而不是死板苦读;第二就是要和同学们搞好团结,在一个班级中我们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和相互合作,以求共同进步;第三要对学习充满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就会越学越有信心,越学越会学,越学越好学;第四是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永不言败。这样我们才会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能收获成功和快乐。

3.班徽。

现在我班使用的班徽,是从三十多份作品中精选出来的(见右图),由徐茜茜同学设计,她的理念是:因为绿色代表希望,所以我们以绿色为徽框;中间深蓝色部分为男生,红色为女生,并且紧紧相扣形成“83”的形象,表示我班的男生和女生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欢乐融和的集体。 图中有双手托心图案。双手表示我们热情洋溢,意为“八”;心表示我们“心心相印”“以诚相待”,意为“3”。

二、完美教室的故事

1.冬日暖阳。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份工作是一份爱和奉献的事业。做好这份工作,需要付出更多的爱心,不计个人的得失,特别是做住宿班的班主任工作尤其如此。2012年12月的一天,我刚到家,就接到小何同学的父亲从北京打来的电话,说他的儿子感冒发烧了,请老师帮忙关心一下。爱人说:天这么冷,你打个电话请学校保安去看一下。不行,我得亲自去学校处理一下。到学校了解情况后, 我到外面诊所为他买了药,送到他床前,看着他服下,并叮嘱他要多喝开水,要求同宿舍的学生帮助照看,有什么新情况要立即和我联系。当晚我就将处理的情况报告给他父母,他父母非常感激。第二天得知孩子的感冒有所好转,父母才放了心。

2.话是开心锁。

有学生在周记中反映,同宿舍的小陈同学与舍友之间相处不融洽,他平时只顾学习,不与他人交流,并可能有小偷小摸行为。他自己也反映同宿舍的人对他另眼相看,自己仿佛成了他们中的“异类”。

根据这一情况,我首先和小陈同学个别交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分析问题的成因。同时利用班会对全班同学提出,如何让自己生活得更阳光?阳光的心态还要学会信任和沟通,人与人的交往,信任是基石,是前提。拥有信任就会拥有更多的朋友,也就拥有更多的机会。因此要学会信任他人,同时在信任他人的基础上让沟通成为一把金钥匙,常言道“话是开心锁”,只有敞开心扉,才能和同学真正成为学习中的伙伴、生活上的朋友。经过我的一番认真疏导,学生之间的误会消除了,心情放松了,整个宿舍同学的学习成绩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3.用爱心感化学生。

去年,我班有个学生叫小安,住宿在学校。 他是个孤儿,一直由外婆抚养,由于溺爱,他养成了许多不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冬天早上不吃早饭,睡懒觉上早读迟到,于是我就常常从食堂带来热乎乎的包子、茶叶蛋给他吃。有一天晚上我去查宿舍,发现他脸不洗、脚不洗,跳上床就准备睡觉,一问,原来是他的热水瓶打碎了,我让他第二天把瓶壳子带到班上帮他去配,第二天中午,当他看到配好的热水瓶时,开心极了。有一次数学竞赛,他全班第一个交卷, 并获得了最高分,于是我对他大加表扬之后, 再次告诫他不要再和怀孕了的数学老师较劲了,“数学老师在班主任面前表扬过你好多次呢!只要你用心去学,你的成绩一定会很好的”。在我的爱心感化、细心引导下,他慢慢改掉了不少坏毛病,成为一名优等生。

4.用关爱拉近师生的距离。

小王同学在周记中写道:我天生皮肤黑, 同学们都不和我好,有的男同学还时常取笑我……在家里因为妈妈生了二胎,所以他们都把精力放在妹妹身上,没有人关爱我……针对她提及的情况,我电话联系家长,要求他们经常和子女沟通,常关心小王,消除她的自卑心理。 同时要求宿舍长与她多交流、多接触,做班主任的我,也用课余时间和她谈心。我告诉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优点,最重要的是自己跟自己比,发奋努力,不断进步,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样的人生才是积极的、有意义的。经过一番耐心细致的工作,小王的精神面貌有了明显好转,讲话多了,心情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起色。

百草园的变迁 篇5

开头“连那最末次的相见都隔了七八年”,那是深重的怀念和无奈的惋惜。而“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更有往事飘渺浮生若梦的感觉。重要的点题句“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语气并不愉悦,语调也并不欢快。整个开篇,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持重和淡定。这和第二自然段扑面而来的音乐般流畅的文字舞蹈形成了极为“陌生”的“韵律”错位。

结尾,本来还是“人声鼎沸”童趣盎然的诵读场面,最后一段却突然地“安静”下来。“静”的不只是回忆的场面,而且迅速地进入了情感的沉淀状态——“这东西早已经没有了吧”,一句深长的叹息,让文本中不断奔涌的各种情趣和谐趣在突然之间凝固,留下的只有挥之不去绕梁三日的遗憾。

第九自然段就更不用说了。“我”对失去乐园的沮丧,对即将到来的读书生活的恐惧愤激与无奈,都尽在和“蟋蟀们、覆盆子们、木莲们”的让人哑然失笑的告别中了。读者越觉得忍俊不禁,童年时“我”的遗憾就越深沉热烈,成年后“我”的追忆也就越加意味深长。

这就是鲁迅式的幽默:把爱与恨杂糅,把甜蜜与忧伤调和,让完美与遗憾贯通。于是,再简单的叙事就拥有了丰富的角度和多纬的层次。读者无论从哪一个方面切入,都会感觉别有洞天。

下面我们就从“遗憾”入手,清理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诸多“遗憾”,整合、探讨、咀嚼这些“遗憾”,对文本也许会有新的认识。

首先,让我们在洋溢着快乐的字里行间去发现文本中的“遗憾”。

遗憾之一:我常常牵连不断地拔何首乌根,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一块根像人样。

遗憾之二: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也没有遇到过赤练蛇和美女蛇。

遗憾之三:冬天捕鸟很快乐,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但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遗憾之四:闰土的父亲传授给我的捕鸟方法,我却不大能用。

遗憾之五:我很想详细地知道关于“怪哉”的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问先生,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情的。

遗憾之六: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来便大叫起来……一同回去,也不行的……

然后,让我们整合这些“遗憾”,循着作者微妙的心理曲线,去发掘出这些“遗憾”后面的潜台词。

文本中的遗憾,大概可以分为这几类——得不到想得到的东西:比如何首乌、飞蜈蚣、鸟;无法让想象中的冒险成为现实:比如美女蛇的体验;无法拥有大人的本领和特权:比如能有闰土父亲一样的捕鸟才能,先生知道“怪哉”一虫的含义还不对小孩子说;不能把调皮进行到底:比如到园子里玩不能太久,课间溜号回来不能一窝蜂……

这些“遗憾”的潜台词是很有意思的。

因为有“想得到的东西得不到”,于是百草园更增加了刺激和情趣。找不到像人形的何首乌,“我”会对在百草园里“牵连不断地拔”更加乐此不疲。因为“无法让想象中的冒险成为现实”,于是美女蛇的故事更加动人心魄。夏夜乘凉的时候,百草园的神秘指数会持续攀升。因为“无法拥有大人的能耐”,于是闰土的父亲在“我”的眼里不再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而成为了小小儿童心中的智者和英雄。我对先生的敬畏也因为先生对“怪哉”一虫的缄默而增多。越是琢磨,越是不敢问;越是不敢问,越是要琢磨。“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这是小家伙对大人世界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妥协和自我安慰。这里边有遗憾但没有痛苦。不仅没有痛苦,甚至还有对大人的戏谑和调侃。因为“不能把调皮进行到底”,于是孩子式的智慧就被催生了:到园子里玩时大家伙儿把握好时间准时返回,课间溜号回来不能一窝蜂,那就分头行动。退一万步说闯了祸也没有关系,因为先生的戒尺不常用,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至多不过是“瞪几眼”,那有什么呢?不用怕!继续淘气吧。这是小鬼头们和成人世界的“狡诈”的抗衡,快乐就产生在这彼消我长的对峙中啊!

最后,让我们为这些“遗憾”点睛。

这些“遗憾”都是真遗憾。它们是孩童用小小的心灵去体会这个可爱的世界所留下的淡淡的叹息。这些遗憾是那样的真诚和深刻,以致于让读者成年之后回顾起来,其中的细微的情感褶皱都清晰如新。正是这些在大人看来不值一提的遗憾,构成了小孩子在一段特定的成长经历中完整的情感体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因为有了这些遗憾而显得更加真实、立体、厚重。

这些“遗憾”都是甜蜜的遗憾。因为从这些遗憾中,我们读不到抱怨,读不到诅咒,读不到在成人的世界中因为不完美而经常产生的情感失落甚至扭曲。通过这些不完美,我们反而更能够体会到在小小孩童对成人世界天真的“算计”中而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热爱,对成长的向往。这些“遗憾”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叙事跌宕起伏,情感细腻饱满,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这些甜蜜的遗憾让文本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淡淡的幽默,让情趣和谐趣更加相得益彰。

上一篇:销售业务员下一篇:品牌市场的营销模式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