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2024-10-1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8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1

教学目标

1、能找出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词句并说出其表达作用。

2、能复述捕鸟的全过程,体会动词运用的准确性。

3、能复述美女蛇的故事,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模块一:明确课时目标

教学板块1:导入

教师出镜同学们,大家好。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梳理了课文结构。今天我们要继续走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去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妙处。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PPT1

学习目标

1、能找出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词句并说出其表达作用。

2、能复述捕鸟的全过程,体会动词运用的准确性。

3、能复述美女蛇的故事,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模块二:品味写景状物

教学板块2:品味特殊句式

PPT2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百草园尽管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在作者心目中却是他的“乐园”。作者紧扣“乐园”依次描绘了关于百草园的三件事:泥墙根的趣味、美女蛇的故事和百草园的冬天。

百草园的乐园生活:

泥墙根的趣味

美女蛇的故事

百草园的冬天

也许同学们对老师的第一个小标题“泥墙根的趣味”产生了疑惑,上节课明明是用百草园有趣的景物概括的啊,怎么现在却只强调泥墙根的趣味呢。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第2段,想一想老师的改动有没有道理呢?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齐读课文第2段,并思考问题。时间3分钟)

PPT3聪明的同学一定注意到了这样一组句式:

品味写景状物:

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就……

请同学们用这个句式造句,说说它的作用。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造句,并交流作用,时间5分钟)

PPT4大家一定能体会到这个句式,它的作用在于由整体概括到突出局部。作者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有无限趣味,那么百草园中的佳趣定然是比比皆是了。

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就……

(突出 “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有无限趣味,那么百草园中的佳趣定然比比皆是了。)

教学板块3:品味写景状物

PPT5作者用这么个特殊的句式为我们描绘了哪些动植物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第2段,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品味写景状物

再读课文第2段:

1、划出文中所写的景物和它们的特点。

2、想一想,这些景物分别是什么季节的景物。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看书,完成学习任务,时间3分钟)

相信大家一定对百草园的动植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合上书本一起来回忆一下。

PPT6不必说,菜畦是碧绿的,石井栏是光滑的,皂荚树是高大的,桑椹是紫红的,这些都大多是春季的景物。

不必说  春

碧绿 菜畦

光滑 石井栏

高大 皂荚树

紫红 桑椹

PPT7也不必说,蝉是鸣的且在长吟,黄蜂是肥胖的且伏在菜花上,叫天子是轻捷的且是直窜向云霄的,这些大多是夏季的景物。

也不必说  夏

鸣 蝉 长吟

肥胖 黄蜂 伏

轻捷 叫天子 窜

PPT8 单是,就有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和覆盆子这些秋季的景物。

单是  秋

油蛉    何首乌

蟋蟀    木莲

蜈蚣    覆盆子

斑蝥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合上书本一起回忆,时间2分钟)

好极了!相信同学们已经差不多记住了这段课文。这一段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特殊的句式串联,写了百草园春夏秋季的景物。由植物写到动物,先写静景,再写动景;写静景时,由低到高;写动景时,由高到低。使景物写得既井井有条,又错综交织,浑然一体。

教学板块4:看图背诵课文

PPT9(百草园图片)下面,请同学们观赏一些具体的图片,边观赏边听老师把这段课文朗读一遍。

PPT10(菜畦图片)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

PPT11(高大的皂荚树图片)高大的皂荚树

PPT12(紫红的桑葚图片)紫红的桑葚

PPT13(鸣蝉图片)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PPT14(蜈蚣图片)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PPT15(何首乌图片)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

PPT16(木莲图片)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

PPT17(覆盆子图片)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超链接到PPT9)

PPT9(百草园图片)同学们看得很认真,听得也很认真,下面就让我们看着具体的图片一起来尝试背诵这段课文。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观看图片,背诵课文第二段。时间约5分钟)

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几乎都能背得出课文第二段,说明大家学得非常认真。现在老师又有一个问题:这一段写了百草园春、夏、秋季的景物,那么百草园的冬天会是怎样的呢?

模块三:品味动词准确性

教学板块5:研读捕鸟

PPT18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7、8两段,用课文内容填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7、8两段,用课文内容填空:

写百草园的冬天,先以无味作陪衬,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写捕鸟,先不直接写,而是先写(拍雪人和塑雪罗汉)的不相宜,突出雪地捕鸟的无穷趣味。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研读,填空,交流。时间约3分钟)

这个填空肯定难不倒大家,写百草园的冬天,先以无味作陪衬,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写捕鸟,先不直接写,而是先写拍雪人和塑雪罗汉的不相宜,突出雪地捕鸟的无穷趣味。

PPT19通过刚才的填空,大家一定会发现,在作者笔下,冬天的百草园因为可以捕鸟而让作者乐在其中。

品味动词准确性

细读课文第7段:

划出描写捕鸟的动词,然后用手边的物品做道具,边模拟捕鸟的动作,边复述捕鸟的过程。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读课文,完成学习任务。时间约8分钟)

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复述捕鸟的全过程,注意所用动词的准确性。

PPT20

(  )开一块雪,(   )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 (  )鸟雀下来(  )食,(  )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  )住了。

PPT21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 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用准确的动词填空: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 (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通过复述,我们不但能感受到这些动词准确而生动的描绘了捕鸟的全过程,还能感受到作者捕鸟时的兴奋和惊喜,更能再一次的感受到百草园的“乐园”之趣。

教学板块4:复述故事

PPT22(百草园图片)百草园里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当然也会有一些长得长的草。然而长的草里是不去的,这是为什么呢?

PPT23阅读课文3-6段,

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美女蛇的故事。(要求:情节完整,形象生动)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时间5分钟)

听完美女蛇的故事,请同学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

PPT24

思考:

童年时的作者站在静悄悄的百草园里,想着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此时对百草园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不难发现,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抹上了一层神话的色彩,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感,更丰富了“乐园”的情趣。

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感,

更丰富了“乐园”的情趣。

模块四:回顾小结

教学板块5:回顾小结

好,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百草园为什么被我称为是“我的乐园”?

PPT25回顾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后填空: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因为这里

有( )的景物可以( );

有( )的食物可以( );

有( )的动物可以( );

有( )的故事可以( );

有( )的捕鸟可以( )。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回顾课文,完成填空并交流。时间5分钟)

PPT26百草园的一年四季都是那么充满乐趣,请同学们在课后把课文第二段和捕鸟全过程熟读成诵,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妙处和动词运用的准确性。

课后学习:

背诵课文第二段和捕鸟的全过程,比一比谁背得又快又好。

惜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鲁迅。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写景)

2、记叙的感情色彩。

3、两相比照的结构。

4、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鲁迅。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生词、理清思路,概括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记叙的感情色彩。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展示相关图片)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因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鲁迅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正字音:略

三、分析(如何写景)

1、从标题分析写作内容及顺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全文是按空间转移顺序写的。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全文可分两部分。

2、找出两段生活的过渡段,划分结构。

(“我不知道„„”承上启下,全文分为两部分)。

3、朗读第一段,找出关键句,作者写道:“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

(关键句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4、朗读第二段,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2)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3)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4)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5.朗读美女蛇一段,学生复述,分析作用。

(运用了联想手法,增添神秘气氛,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乐趣)。

四、布置作业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写景)

2、记叙的感情色彩。教学重点: 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教学难点:

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特点,引入冬季。

二、分析(如何叙事)

1、冬季百草园的特点,“比较的无味”该怎么理解?

(“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有雪则好玩,尤其是捕鸟,相对其它三季,乐趣少些,但还是有的)。

2、有哪些趣味?

(拍雪人和塑雪罗汉,人迹罕至,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费字不多,写出儿童爱玩心理)。

3、划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对比闰土父亲的描写,则写出闰土父亲的善良,沉静,捕鸟经验丰富)。

4、过渡段作用。

(表达出作者深刻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势无奈与依依惜别的深情,加点词不可删,否则由猜测变成肯定,不符合文章原意)。

总结: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求知的性格特点。

三、分析第二部分:三味书屋的生活。

1、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分析其特点。(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学习环境: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四、作业

五、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写景)

2、记叙的感情色彩。

3、两相比照的结构。

4、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叙事)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教学过程:

一、复习冬天百草园

二、分析(如何写人)

1、分析对先生外貌的描写

(写出我对先生的敬意,先生是一位宿儒形象)。

2、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3、课外延伸:下边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三个故事:

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三、揣摩·运用

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的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四、总结本文写作特点

1、本文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

2、全文前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就局部而言,写百草园含三大块内容:夏天的百草园、美女蛇的传说、冬天的百草园。写三味书屋,先写三味书屋座落的位置及格局陈设,写第一次行礼、第二次行礼,插叙“怪哉”虫的传说,后写读书生活(读书、习字、对课),写溜到后园里玩耍,再写师生朗读,写孩子们偷偷在课堂上做戏、描绣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3

1.理解并感受文章突出表现了春的什么特点。

2.学习借景抒情的描写方法。

3.揣摩词语和句子,体味文中大量的描写片段,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揣摩词语和句子,体味文中大量的描写片段,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学生能更迅速地进入到今天的学习活动中来。】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朱自清笔下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的美丽与生机,今天我们再次走近《春》,去感悟春的美好。

课堂实录

一、默读课文,仔细揣摩绘春部分,小组合作研讨下列问题。

【设计意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1.学习春草图。

问题:

(1)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教师明确:嫩、绿、多)

(2)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

“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3)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2.学习春花图。

(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如果把“闹”换成“叫”好不好?

讨论并归纳:不好。因为蜜蜂的嗡嗡声音不是从嘴巴里“叫”出来的,而是振动翅膀发出的声音,所以不能用“叫”;而且用“闹”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热闹景象,一个“闹”字,境界全出。

(2)如果把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应怎样分?各写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第一层:从开头到“大小蝴蝶飞来飞去”。

写树上的花(木本的花)。

第二层:从“野花遍地是”到本段完。

3.学习春风图。

(1)“春风图”从哪些感觉写出春风的什么特征?

讨论并归纳: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写出春风的温柔;

B“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空气里酝酿”从嗅觉写出春风的芳香;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成天嘹亮地响着”从视觉、听觉写出春风的和悦。

这段文字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2)探究质疑:“春风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A“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引用、借代,写出春风的温暖。

B“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比喻、拟人,写出春风的温柔。

C“(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运用拟人,写鸟儿迎春的欢悦。

4.学习春雨图。

(1)“春雨图”如何抓住春雨的特征来写的?

讨论并归纳:

A“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写出春雨的经常;

B“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写出春雨的细密;

C“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春雨的轻盈;

D“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写春雨的润物。

(2)“春雨图”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讨论并归纳:从静景到动态,从物到人,由近到远。

(3)探究质疑:“春雨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A“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用博喻、排比,写出春雨多、细、密的特征。

B“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用拟人烘托出乡村的安静而和平。

5.学习迎春图

1.探究质疑:文章怎样描写“迎春图”?

讨论并归纳:由景及人,从天上的风筝写到地上的孩子;蜗居在屋子里一冬的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春到人欢,舒活舒活筋骨,抖搂抖搂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春天充满着希望,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2.探究质疑:文章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俗语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引用俗语启迪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二、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讲讲自己为什么喜欢它。引导学生作答。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学会赏析重点句子的、词语的方法。】

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如果把“闹”换成“叫”,有什么不好?)

答:“叫”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受,“闹”不仅有声音上的感受,还有动作在其中,内涵要丰富得多。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一句先说春风“像母亲的手”,是比喻;又顺着说它能“抚摸”,是拟人。这个句子通过比喻和拟人的使用,写出了春风怎样的特点?)

答:把春风写得像人一样,突出了它的温暖和柔情。

3.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三个比喻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影响?)

答:不能颠倒。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的成长过程。三个比喻各自成段,更能强调春的不同的生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的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

课堂小结

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布置作业

1.朗读并背诵全篇课文。

2.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写一篇短文:《郊外春色》。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盼春:反复→盼春心切;拟人→喜春之情。

春草图:情态、质地、色泽、长势

春花图:多、艳、甜

第二部分(2~7)绘春:春风图:柔和、芳香、和悦

春雨图:经常、细密、轻盈、润物

迎春图: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

第三部分(8~10)赞春:比喻→“新”、“美”、“力”

惜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4

鲁迅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2.品味本文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3.体会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情感和态度。教学重难点 1.重点:目标2 2.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说童年宛如一首美妙的歌曲,又恰似一幅美丽的画卷,那里有太多属于我们的美好回忆。鲁迅先生也曾在他四十多岁时,回忆起他的童年往事,今天就让我们随先生一起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一看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解题。从题目我们看出文章按照空间变换顺序展示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在写这两部分生活时文章有一处明显的过渡,你能找出来吗?

2.找出文章的过渡段并体会该段蕴含的情感。生齐读该段

师:你从中能读出什么信息吗? 预设:对百草园的不舍和依恋

三、品读赏析,感受童年

1.赏析百草园部分

师:作者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探讨: 为什么作者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的乐呢?(重点赏析第2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

预设:乐园(乐景、乐闻、乐事)(1)

乐景:自然景物

师:鲁迅先生为我们展示百草园中很多的景物,其中有你比较感兴趣的吗?说说理由。

预设:好看、好听、好玩、好吃(字、词语、句式、修辞等方面赏析)(2)乐闻:美女蛇的故事

师:老师觉得这个故事很恐怖,你们觉得呢?

预设:符合孩子好奇,爱惊险的心理,同时增强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3)乐事:雪地捕鸟

师:少年鲁迅在雪地捕鸟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呢?大家找出捕鸟这一过程的句子,体会句子的特点。

生齐读后赏析

预设:乐趣无限,准确生动的动词。

师总结归纳:看到这,我们知道为什么儿时的鲁迅对百草园依依不舍了,在这里有美丽的自然景色,有神秘的美女蛇故事,还可以在雪地捕鸟。

2.赏析三味书屋部分

师:如果说百草园是鲁迅先生儿时的乐园,那么三味书屋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下面请同学浏览课文三味书屋部分。

探讨:作者回忆了三味书屋生活的哪些方面?流露出作品怎样的感情? 预设:乐屋(人、事)

2(1)

人:寿镜吾先生师:你觉得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从哪里看出来的?(2)

事:后园玩乐、读书、课上游戏等 师总结归纳:

三味书屋是少年鲁迅学习生活的地方,同样也是一个带给他无穷乐趣的地方,因为这里有一位可敬又可爱的老师,有可供游玩的后园,在这里还可以画画,学习很多知识。

四、背景展示,明确主题

师:可以说,鲁迅先生为我们展示了一幕幕温馨的回忆,可是记载着儿时欢乐的百草园已经卖给他人,久不相见了;象征儿时乐趣的绣像也售于同窗,不知所终了。如今先生回忆往事是否还有别的情感呢?

1.研读首尾两段,体会情感。

探讨:第1自然段中的: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

最后一段中的: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预设:淡淡的忧伤

2.展示写作背景,明确主题思想。

背景展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他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

预设:温馨的回忆,苦涩的现实

师归纳总结:虽然说现实中的先生遭遇着苦涩的现实,但童年快乐的生活给他留下了永恒的美好回忆,正如冰心所言: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五、作业设计

你的童年一定也有很多趣事,提起笔把它写下来跟同学一起分享吧。六.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百草园:乐园(景、闻、事)三味书屋:乐屋(人、事)

七、教学反思

鲁迅

温馨的回忆 淡淡的忧伤)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5

教学重点

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诸多乐趣,恋恋不恋百草园的感情。一.由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导入新课。

提问: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明确: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昧书屋的生活则是枯燥乏味的。文章先后写了两种生活,第一部分(1至9段)写的是“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第二部分(10至24段)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中枯燥的读书生活。这就是本文的大体结构。二.引导学生分析课文。⑴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①提问:课文的第1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写出百草园曾是“我”的乐园,点出了忆写百草园的缘由。②理解:“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这句话是“夕拾”,是从成人的眼光看当年的百草园。“确凿只有”,断定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上面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这一方面表明由于“时间的流驶”,一些景致是否能够清楚的记得,不敢妄下结论;另一方面,也是为下文甩出一个“线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课文的第1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出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引起下文回忆描写百草园。

⑵请学生朗读第2段,引导学生迸行分析。

①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明确: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②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

明确:莱畦,石井栏。

③提问: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更加生动、美好呢?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 那时的乐园”?

明确:不被大人看得起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④提问: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人?

明确: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人。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棋,写的是春季;鸣蝉,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写的是夏季;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的是秋季。

这样写了春、夏、冬三季的百草园,而且还写了那么多、那么生动、形象的动、植物,错综交织,而又井井有条,描写出了百草园的可人。

⑤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

明确: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⑥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祥精彩?

明确: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小结:第2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让学生轻声齐读第2段,加深体会,加强记忆。⑶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①提问: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②提问: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③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其一,故事的内容符合儿童好奇、爱惊险的心理。这也是儿时的一种乐趣;其二,听长妈妈的故事后,“长草”是不去的,这就限制了“我”在百草园中活动的范围,极想得到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在百草园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这也符合儿童的探险猎奇、战胜邪恶的心理。这就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纱,诱导着儿童去涉足认识、了解它。其三,百草园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赤链蛇的传说,对儿时的作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个传说,增加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因素。⑷让学生齐读课丈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①这两段写了什么?

明确: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②让学生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明确: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③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明确: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⑸指定学生朗读第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②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明确: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能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还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

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

三、布置作业

①背诵默写课文第2自然段。②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6

教学目标:

1、根据文题及内容把握课文结构,掌握过渡段的知识;

2、学习文章独特的写景技巧,简练生动的语言特色;

3、体会作者在文中渗透的情感、态度。

教学过程:

导语:提起鲁迅,我们马上就会想起小学时期学过的文章《少年润土》,那篇文章是那样优美,人们的生活是那样富足。其实,《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一篇小说《故乡》,那是一篇非常沉重的小说,描写了乡村劳动人民生活的苦难,我们下个学期就会学到。鲁迅的小说除极少数几篇外,大多都严肃而庄重。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它的基调开朗、轻松,其间充满了童真、童趣,自由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一、解决预习题签上的生字

二、鲁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出生时祖父为他取名为“樟寿”,字豫才。小时家道比较好,幼时曾到当时绍兴最有名气的私塾三味书屋学习6年。后来,12岁那一年,因祖父的科场舞弊案,家道很快衰落下来。父亲为此得了重病。在4年的时间里,幼小的鲁迅经常带着家中的首饰、衣物到当铺去典当,在人家的白眼中接了钱,又去药铺给自己的父亲抓药,他深深地感到事态的炎凉。但父亲还是死去了。17岁时,鲁迅带着母亲为他筹措的8元钱路费到南京去,进入了当时洋务派办的江南水师学堂,此间,他为自己取了新名字——周树人。后来他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在这所学堂实习期间,鲁迅到煤矿去,看见了矿工们的悲惨生活,对耸触动很大。

鲁迅学习的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先生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他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同时也想通过医学促进中国的社会变革。

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95分,就被他们怀疑作弊,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

在一次上课的时候,课堂上播放了日俄战争的时事片,一个中国人给俄国人当侦探,被日本人抓住要杀头了,一群中国人在旁边围观,木然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侵略者杀死。这使鲁迅受到强烈打击,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他认识到,医学是救

不了中国的,于是他弃医从文,打算用文艺改变愚弱麻木的国民,他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但是,鲁迅的思想不但为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响应。于是,在1909年他从日本回国,做起了中学教员。期间,他经历了辛亥革命,但他发现,辛亥革命并未以改变中国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此时,他极端苦闷,寻不到出路。1918年,他受《新青年》杂志的约请开始为《新青年》写小说,当年5月他第一次以“鲁迅”这个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深刻地指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吃人的历史。

鲁迅先生一生为我们留下了500万字的著作。其中杂文集16部,小说集2部,散文集1部,散文诗集1部,还有许多其他作品。

1936年因积劳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

毛泽东主席对鲁迅先生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三、析题:

——从课文的题目看,你认为课文的材料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应该分几部分? ——应该是按照空间顺序安排的,分两个部分。

四、分析课文

(一)课文结构

——①请从文中找出这两个部分的过渡段或句。——第9段。

——②划分段落时,你认为这个过渡段应分在哪一部分比较合适。?

——应分在第二部分。过渡段因为是承上启下的,是下段的开始,往往分入下一部分中。第9段虽然提到地百草园,但百草园的生活已经结束了,从这里开始,就要写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了。

——③第9段中对自己被送进私塾有多种猜测,这表明了作者对百草园具有怎样的感情?这又是为什么?

——极度的留恋和不舍。

(二)分析第一部分

1.第1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百草园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哪个词? ——“乐园”。

2.你认为课文后面的内容也就是第一部分内容应围绕哪一个词来写? ——乐园。

3.那第一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领起下文的作用,统领文章前8个自然段。

4.第1自然段中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猜测,“确凿”又表示肯定,作者用两个互相矛盾的词叠在一起使用,如何理解?

——在这里其实并不矛盾。“确凿”表示肯定,肯定园中除了野草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确凿”的断定表示有些犹豫,犹豫的是:在今人(大人)看来,那时的百草园确实没有什么动人之处,虽然我那时却把它当成乐园。

〖解题方略〗解答两个词、句或说法是否矛盾之类的题,要先答是否矛盾(一般是不矛盾),再分别指出这两个词、句或说法各指的是什么,再说一下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就可以了。例如:“我们的祖国既古老又年轻。”这里“古老”与“年轻”是否矛盾?答:不矛盾。古老指我国有5000年的历史,年轻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却只有几十年。作者这样说突出了祖国的历史悠久和新中国的无限生命力。

5.百草园里有什么,让作者把它当成“乐园”呢? ——【1】有趣的事物:

①菜畦-碧绿②石井栏-光滑③皂荚树-高大④桑葚-紫红。由低到高-静物;

①鸣蝉-长吟②黄蜂-肥胖、伏③云雀-窜。由高到低-动物。

以上两个“不必说”是由静到动,从整体上写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印象:从静物到动物都充满了乐趣。

——分析“伏(在菜花上)”,换成“趴”好不好?

——不好。“伏”写出了黄蜂的轻盈,敏捷,是那样可爱;“趴”则显得笨拙。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局部上)

①油蛉、蟋蟀:低唱、弹琴(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的可爱)②蜈蚣-遇见;斑蝥-喷雾。——蜈蚣的趣味何在?

——这里用了“遇见”,不是看见。“遇见”有种老友偶然相遇的欣喜,看见则没有这种感受。

以上写的是动物;

③何首乌、木莲:缠络,臃肿

④覆盆子:像„小球,又酸又甜,色味比桑葚好得远(对比)以上写的是植物(静物);

这一部分是对百草园的局部描写,是按由动到静的顺序写的。

第二自然段从整体上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写了“我”对百草园里的一切都那么好奇的心理。

这一段的描写,有声,有色,有形,有味,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让读者立体化地感受到了百草园的趣味所在。堪称写景典范。——【2】迷人的传说:

①第3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过渡段,承上启下的作用。②这段故事有什么作用?

——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

③和第2自然段相比,第3段出现的事物在数量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么写?

——第2段出现的事物特别多,特别密集,作者几乎是如数家珍,滔滔不绝。而第3段只写了一件事,就是美女蛇的事。这样,这段故事讲起来就会舒缓一些,使得本来就很迷人的故事更显神秘,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3】快乐的游戏:冬天捕鸟。注意:动作的形象性。

〖解题方略〗从语言角度赏析这段话:这段文字使用了“扫、支、撒、系、牵、拉、罩”等动词,准确生动,形象真切地表现了捕鸟的过程。

——【4】天真的幻想:想找到人形的何首乌;想得到故事中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憧憬的快乐

6.小结:百草园中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看的乐趣,有听的乐趣,有玩的乐趣,有吃的乐趣,有憧憬的乐趣,百草园当然会成为“我”儿时的乐园。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和百草园的生机勃勃,趣味无限相比,你觉得三味书屋有什么不同?

——三味书屋有一种特别严肃的气氛。①从三味书屋的陈设看出来,简单而有规矩。②行为礼貌上有规矩,要拜孔子和先。③只准读书,不能做与读书无关的事。④有罚跪的规则和打人的戒尺。

2.三味书屋的主人是什么的人?根据课文来说一说。

(1)严厉。①听说他的私塾是最严厉的②不许问“怪哉”虫之类的事③不许到后园去玩(2)可敬。①极方正,质朴,博学②和蔼地答礼③开始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④有罚跪的规则和戒尺,但不常用⑤喜读书 3.“我”在三味书屋中做了什么?

——①读书②溜至后园玩③趁老师不注意画画 4.孩子们做这些事有趣吗?趣味分别在哪里?

有。(1)在后园孩子们玩耍,①折腊梅②寻蝉蜕③捉了苍蝇喂蚂蚁,都很有趣味;(2)趁老师读书入神画画,“于我们是很相宜的”,自然有趣味;

(3)读书更有趣味,孩子们读书不是抑扬顿挫,而是“放开喉咙”,有口无心地瞎读。5.称捉苍蝇为“最好的工作”你怎么理解?

——在孩子看来,玩就是工作。之所以称它为“最好”,是因为它既有趣味,又“静悄悄地没有声音”,不会引起先生的注意。

6.孩子们和老师都读书,为什么老师读的就有标点符号,而孩子们读的就没有?

——老师懂得文章的意思,自然能断句,孩子们不懂,不会断句,就一连气的读下去,写出了孩子读书的有趣场面。7.先生的身上有没有趣味?

——有。①读书时往里加语气词;②读到兴头上还要做出摇头“向后面拗过去”的动作

(四)思考问题

1.你怎样理解本文的标题?你认为百草园之“乐”和三味书屋之“乐“有什么异同?这两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①本文的标题提示了文章是以空间转移为线索和顺序的。

②相同之乐: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了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老和尚、先生)的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不愿离开百草园、溜到书屋后园玩、上课画画等)、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疑心老师读的是极好的文章、对先生不给讲怪哉虫的原因的猜测、对自己被送入书塾的猜测)。

不同之乐:百草园是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恩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的自然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7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学习重点】

景物描写、情感和主题

【教学难点】

情感、主题一些疑难词句的理解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鲁迅吗?有谁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鲁迅?

二、作家作品简介。

1.鲁迅简介(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朝花夕拾》包括:《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十篇散文和《〈朝花夕拾〉小引》《后记》,其中前文篇是鲁迅在北京期间写的,后五篇是在厦大期间写的。

《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1~7段)

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9~23段)

过渡段:(9段)

四、研读赏析

(一)默读1-7段

(二)探讨下列问题

1.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2.朗读第2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①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高大、肥胖、臃肿、小球

声:长吟、低唱、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②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分析写景的顺序)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再由高到低写动物(鸣蝉-黄蜂-叫天子);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菜畦、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油蛉、蟋蟀、蜈蚣、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③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让学生找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④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引导学生揣摩词、句,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 “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不必说数学12道题要做,也不必说英语20个单词得默,单是语文的一篇作文就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您想,我得什么时候睡觉呀!”此句是说学生的家庭作业太多。由此看出这个句式的特点是形容某种事物非常之多。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3.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写景的妙处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第一课时补充作业。

2.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有对你影响最深的一个人或最要好的朋友,请打开记忆之门,描述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举手投足。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由赤练蛇而写到美女蛇,这是什么表现手法?能否从学过的文章中再举出一两个使用这种手法的地方?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联想;《郭沫若诗两首》中《天上的街市》由地上的街灯联想到了天上的明星,再到天上的街灯和街市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4.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捕鸟。

5.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6.作者写百草园是围绕哪两个字来写的,试从文章中找出来?作者对百草园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乐园”两个字来写--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景),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闻),乐于捕鸟活动(乐事)。作者喜爱百草园。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7.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①学生齐读过渡段。

②“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③“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④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⑤作者对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⑥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宽容态度和开明思想。

⑦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答案不求一致,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

⑧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⑨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合理即可,要求学生能从文本中找到依据)

二、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2.做第二课时补充作业。

第三课时

一、合作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①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②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③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发言,只要有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2.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

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二、拓展延伸

你认为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哪些方面需要改革?试谈谈你的看法。

三、布置作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篇8

学实录

师:老师最近从书上读到两句话,急不可耐的想和大家分享,请看屏幕。

(投影出示:鲁迅先生以自己看上去更像业余爱好者的产量而能奠定在中国世纪文学的崇高地位,的确只能反衬出其他同行的卑微渺小。鲁迅先生世纪中国文学第一人的地位,无人可以撼动。)

师:因为老师特别崇拜鲁迅,所以看到别人夸鲁迅先生比夸我自己还要高兴。(生笑)从这两句话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我的偶像特别伟大,特别了不起呀?

生:是!

师:其实我的偶像不仅在文学领域有了不起的成就,他还是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

(投影出示鲁迅简介)

这么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童年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体验一下鲁迅的童年生活。

师板书:从

鲁迅

师:这篇课文的题目太长了,老师想偷点儿懒,只写这两个字,让语文课代表帮我把课题补全。

语文课代表板书课题,同时老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师:从课代表补上的内容来看,鲁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主要是围绕“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展开的。想了解他的童年,就要先看看这是两个什么样的地方,请大家跳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概括这两个地方的特征。

学生读课文,一分钟后有学生举手发言:我觉得应该是“无限趣味”和“严厉”。

师:你从什么地方找到的这两个词?能把它所在的那句话读一下吗? 生:“单是周围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师:“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就是说传说中很严厉,到底严厉不严厉,还

需要验证一下。(在课题中“三味书屋”的下方板书“严厉?”)而“无限趣味”写的只是“泥墙根一带”,不是园子的全部,还有没有人找到更准确的词语?

生:是“乐园”。

师:从哪里找到的? 生:开头第一段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师在课题“百草园”三个字的正下方板书“乐园!”

师:一个只有一些野草的园子,却让作者在多年以后回忆起来的时候仍称之为“乐园”,它到底有着怎么样的乐趣,让人如此难以忘怀?就让我们走进“百草园”探寻其中的乐趣,并与同小组的同学分享。

(投影出示:速读记述百草园生活的段落探寻其中的乐趣,并和本小组的同学分享收获)

学生读书,之后交流感受,教师巡视并参与交流。

师:刚才老师在底下看了一下,各小组都找到了很多乐趣,下面谁愿意把自己小组找到的最好玩的乐趣跟全班同学分享一下?

生举手发言:我们觉得最有趣的就是美女蛇的故事。

师:美女蛇的故事?可我们是在找“百草园”的乐趣呀,这个故事跟百草园有什么关系?

生:……

另一小组的学生举手发言:我最喜欢第二段……

师:对不起,打断一下,我们现在是在讨论“美女蛇的故事”跟“百草园”的关系,是不是发现了太多乐趣,急不可耐的想跟大家分享呀?

该生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又有学生举手:相传“百草园”里有条赤练蛇,作者在园子里玩的时候会联想到这个故事,很害怕。

师:现在作者还害怕吗? 生:不怕了!

师:是呀,过去的一切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就连让自己儿童时那个提心吊胆的故事,现在看来也为百草园凭添了许多神秘之乐。

师:下面继续分享自己发现的乐趣。生:我觉得捕鸟最好玩。师:作者捕到的鸟儿多不多? 生:不多,只有三四只。师:都是些什么鸟儿? 生:一般都是麻雀。

师:数量也不多,质量也不好,这有什么好玩的? 生:……

有别的学生举手:我觉得捕鸟的过程很有乐趣。

师:过程之乐。你的回答很专业,就请你把描写捕鸟的过程的句子读一下,表现出其中的乐趣。

生读课文,很平淡。

师:很遗憾,我没能从你的朗读中体会到乐趣,就请同学们自由读一下这句话,关注其中的动词,体会一下捕鸟的过程之乐。

师:刚才那位同学急不可耐想跟大家分享他发现的乐趣,下面就请他来发言吧。

生:我最喜欢课文的第二段。师:为什么?

生:里面写了很多东西,都很好玩。师:都有什么呀?

生:有桑葚、覆盆子,还有蟋蟀、油蛉……

师:又有好吃的,又有好玩的,真是声色形皆备,色香味俱全呀!还有同学喜欢这一段吗?

生举手发言:我也很喜欢这一段。“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表现出有很多很多的乐趣。

师:你的发言真精彩!老师向大家推荐一种都书的方法,请看投影。(投影出示:阅读赏析三部曲:“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师:刚才这位同学不但读出了文章“写了什么”,还发现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这就达到了第二个步骤“怎样写”,那我们不妨来进行一下第三步,看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也就是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各小组讨论,但无人举手。师:“不必说”的那些内容是不是不太好玩? 生:不是,可能更好玩。

师:是呀,单说一点小地方,就这么好玩,那些“不必说”的地方得多好玩呀!这样写是不是既凝练的展现了园子的乐趣,还启发了我们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了更多的乐趣呀!

生:是!师:百草园有这么多的乐趣,我们又刚刚学了一句式,请大家试着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说一句话,赞美一下百草园这个乐园。

生:不必说丰富的景物,也不必说美女蛇故事的神秘,单是捕鸟的过程就有无限的乐趣!

师:说得真好!看来百草园真的像作者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乐园(板书“乐趣”,并用“↘”将“乐园”和它连起来),那么三味书屋是不是也像传说中的那么严厉呢?请大家速读写三味书屋的段落,看看三味书屋中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子?

(投影出示:请同学们速读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想想三味书屋有传闻中那么严厉吗?并与小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学生读书,组内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师:各小组都有了自己的收获,下面咱们就在全班内交流一下看法,哪个小组愿意率先发言。

学生举手发言:我们觉得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很有趣,它里面也有一个园子,可以捉苍蝇喂蚂蚁。

师:也有一个园子,也挺好玩的,可是是不是像百草园中那样自由自在呀?

生:不是。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静悄悄”。

师:看来虽有乐趣,却不能像百草园里那样无拘无束了。

另一小组学生发言:我们觉得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严厉的。因为玩的久了,老师会生气的大叫,还有戒尺,还会罚跪。

师:戒尺和罚跪的规矩常用吗? 生:不常用。

师:先生一般怎样大叫? 生:“人都到那里去了?”

师:你叫的不严厉,再来一次。生大声喊:“人都到那里去了?!”

师:这回不错,像个严厉的老师了。大家想不想知道要是我的话会怎样喊?

生:想!

师高声喊:都给我滚回来!学生大笑。

师:人家的老师是不是比我还客气很多呀? 生:是。

师:看来老师虽然严厉,但也有宽容的一面。好,还有没有同学要说。生:我觉得三味书屋的生活挺好玩的,上课可以做游戏,可以画画。师:当学生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在老师的眼皮底下搞小动作,的确好玩。但能不能太过放肆?

生:不行,因为是上课。

师:看来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既有老师一声暴喝的严厉,又有不常用戒尺宽容;既有只读书的无味,又有课上偷乐的趣味。是一个趣味与严厉并存的地方。

用“↙”将“严厉?”与“乐趣”连接起来。

师:从自由自在到受到约束,你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遭遇”呀? 生:是!

师:从百草园的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到三味书屋的被规范、被约束,鲁迅先生童年的成长轨迹和我们大家是多么相似。而儿童贪玩的本性又让我们总是能够在约束与规范之下能挖据出新的乐趣,所以童年生活在我们的记忆中总是那么乐趣无穷,鲁迅先生也不例外。所以请大家珍惜童年的记忆,长大成人之后,这段宝贵的记忆不但会慰藉我们的心灵,更能将我们的生命天空装点得更加美丽!

师:下面在们搞一个小活动,我做一回记者,就童年生活采访一下你们,谁愿意接受采访。

无人举手。

师对旁边的一个男生说:就你吧,你离得近。师:请问这位同学,你的父母为什么要送你上学。生:为了让我学知识。

师:能理解家长的期望,真是一个好孩子!该生腼腆的笑了。

师:可有人就不太体谅父母,请大家看看鲁迅先生认为家长送他上学的原因是什么?

生:“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

师:这是不是真正的原因。生:不是!

师:你们知道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多大吗? 生:不知道。师:40多岁了。我这个偶像四十多岁了还不如你们能理解自己的父母,是不是不太懂事呀?

生笑:不是。师:为什么不是?

生:他是用小孩的语气写的。

师:原来是故意表现的孩子气呀。这样写有趣吗? 生:有趣。

师:那么你能在从这个小段落中找出这样孩子气的句子吗? 生:“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师:你觉得最好玩的是那几个词? 生:“Ade”,还有“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师:把植物都称作“们”,是不是很孩子气呀? 生:是!师:“Ade”是什么意思? 生:再见。

师:用“再见”好玩,还是用“Ade”好玩。生:“Ade。”

师:就像“I服了YOU。” 学生大笑。

师:如果说我们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感受到的是鲁迅童年生活的乐趣的话,那么。从这些风趣好玩的语言中,我们体验到的则是先生成年后仍旧保持的一颗童心。正是这份珍贵的童心,才让伟大的鲁迅同时也是一个可亲的鲁迅,才让万千读者乐意走近鲁迅!

师:为了赞美我的偶像,我还写了一首小诗,想不想看看。生:想!

投影出示课本诗:

翻过那光滑的石井栏 惊飞了一只鸣叫的云雀 摘下几颗紫红的桑葚 也品出了覆盆子的酸甜 雪地上轻轻扫开的 是一个多彩的世界

梅花树下慌乱的蚂蚁 令人忘却了先生的怒色 那拗过去且摇着的头 冲淡了戒尺的威严 书桌后偷偷画成的

是一个

的童年

此刻,一颗伟大的灵魂 距离我们不再遥远 百草园泥土的芬芳中 三味书屋琅琅的书声里

显现出一张似曾相识的面孔 走来一个

的鲁迅

师:诗里面有两个词老师还没想好,请大家帮我把它填上吧。先填第一个。

生纷纷:有趣、好玩、美好……

师:这么好玩,就用“乐趣横生”吧。第二个。生:伟大、有趣……

师:伟大叫人敬重,有趣叫人亲近,就用“可敬可亲”吧。填好了,大家齐读一下这首诗。

师生齐读。

上一篇:新课程下的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培训下一篇:典型例题十七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