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游戏故事中发现儿童

2024-06-29

从游戏故事中发现儿童(共10篇)

从游戏故事中发现儿童 篇1

从感受中发现,从发现中感悟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中心小学 林雪莲

很快,又到了讲授习作《春天的发现》了。一直以来,班上的小朋友在习作方面总是不尽人意,他们要不就是“脑中没材”,要不就是“心中没词”。写作难一直都是他们的心声。

我知道,学生写不好文章,这跟我平常的引导是很有关系的。

这堂习作课怎样才能上好呢?我知道写景的文章,就靠凭空的想像是完全行不通的。我们学校那一大片的操场,我怎么想不起来呢!干脆转移阵地,带学生下去,让他们身临其境,就地取材吧!第二天,我把这消息告诉他们是,他们一个个都兴奋起来,且显得迫不及待了。我首先出示了观察要求: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心灵去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接着我把他们引到了操场。学生三五成群的四散开去,我在周围观察他们的收获。有的学生就地坐在了跑道两旁举目四望,笔尖也同时在他手上快速的转动着;有的选择了升旗台,从高处观察;有的干脆躺在舒服的草地上与操场来了个“亲密接触”。总之,不管是谁,他们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不到二十分钟,就连平常写作写得最慢的同学,他手中的纪录也已经写了大半页纸了!

半小时后,我集中全体同学,坐在了操场中央,让大家交流自己的收获和发现。这时候,“课堂”气氛一改往日的沉闷,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高举起小手,争着要将自己的收获说出来。交流的过程不时涌现了许多形象、优美的词语:生机盎然、万物复苏、翩翩起舞、绿海洋、绿毯子、绿衣裳、魔术师、舞蹈家、伸懒腰、洗澡等等。一些平常很少见创意表达出现了:在泥土中沉睡已久的小草正在破土而出。一阵微风吹来,小草们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而小鸟就在旁边唱着动听的歌儿,蝴蝶也赶来凑热闹,它在空中拍动着自己那雪白的翅膀,好

象在为它们鼓掌呢„„

我在一旁听得陶醉不已,惊讶于小朋友的观察能够如此仔细,表达能够如此的贴切和生动,同时对以往没有发现他们这一能力而感到非常惭愧。当我请同学们将这节课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时,同学们非常地激动,写作在这一刻中变得如此的顺理成章。后来孩子们

交上来的佳作,再次印证了这节课上得很成功。

教育家波莉亚说得没有错: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确实是这样的,学生只有自己亲身去感受,才能有所发现,这是写作中积累材料的最关键的一步,同时也为后来的感悟做好铺垫。老师如果能在学生的发现中做进一步地引导,那么学生心中的感悟便会变成笔尖的文字,写起来

就会水到渠成了。通过这次户外写作的尝试,我自己也上了宝贵的一课。

从游戏故事中发现儿童 篇2

运算律是小学数学体系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学生学习数与代数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前面的学习中已对运算律有所渗透,但学生对加法运算律的认识其实是思维的直觉、初步的感知,尚未到达认识的明确,理解的透彻,本节课的教学需要激发这种潜在的认知,突显它、表达它,使学生的“知”实现由“不自觉”向“自觉”的转变。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核心思想主要有以下三点:

1. 坚定一个立场——儿童立场

儿童在本义上是自由者和探索者,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教育就应顺应这种天性,坚守这一本义,引导并促进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发现。本课的设计坚定地站在儿童立场,从儿童的年龄层次、已有经验、心理发展水平、认知方式、兴趣需要等实际水平出发,按照儿童心灵特有的形式和规律去指导他们的发展。

2. 贯穿两条主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变与不变”

数学问题是思维发展的起点,数学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节课试图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加法运算律”的本质理解。这是一条始终贯穿本节课的教学主线,也是一条明线。

数学课堂上每一个数学知识、数学现象的背后都蕴藏着一段悠久的历史,抑或伴随着流传百世的数学佳话,抑或饱含着生动且富有哲理的智慧。加法运算律背后就饱含着“变与不变”的数学智慧和思想。因此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条明线的背后试图设计一条若隐若现但又时刻伴随教学活动的暗线:“变与不变”。

3. 深化三个步骤——猜想、验证、结论

学生只有经历了有根据的猜想,才能在学习中大胆假设。只有让他们学会并掌握各种验证方法,他们才有本领证明自身的猜想,猜想也才能真正地发挥科学价值。他们只有学会了概括结论,才会明了结论的得出要经历怎样一个探究的过程。本节课试图从学生视角出发指导学生合理猜想,在验证中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在归纳结论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总结能力。

二、主要教学环节设计说明

1. 口算铺垫——都是江南旧相识

这是一节计算教学课,虽然主要是探究和发现运算规律,但从知识储备的角度来说,有必要在课始就唤醒基本的口算经验。另外,从学生情绪体验的角度来说,口算抢答也是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方式。

2. 教学加法交换律——似曾相识未相知

(1)发现规律

比赛方法:两个小组各答5题,算式出现即可答题,报出全部正确答案则计时停止,用时短的小组获胜。

通过不公平的分组口算比赛来创设冲突、聚焦关键、激活经验,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解释规律

这儿有两组图形(出示例题图),左边28位男生在跳绳,右边有17位女生在跳绳。教师让学生们借助这幅图来解释:“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道理,并举例说明。

本环节引导学生借助身边的事例对规律进行合乎情理的说明,并引导学生转换情境重新说明,让学生深入感受规律的合理性、可靠性。

(3)表达规律

在学生广泛举例、解释说明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建构简单的数学模型,并归纳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至此,学生对加法交换律从原有的“似曾相识”达到了“相识又相知”的地步。

3. 教学加法结合律——剪不断,理就顺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内在联系紧密,原理相通,教学中可由此及彼。在学生对加法交换律有了充分的表达、合理的解释之后,从“运算种类”和“加数的个数”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和推理对规律进行拓展。

(1)引发猜想

教师在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后提问: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由此出发,你们还能提出什么猜想?而后教师把学生的猜想分成两类:从运算种类和加数的个数出发引出的猜想。

(2)验证猜想

从运算种类出发引出的猜想(减法交换律和除法交换律)要求学生举反例验证。并向学生说明乘法交换律则以后再作专门研究。

从加数的个数出发引出的猜想:三个数相加,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要求学生们举一组三个数相加任意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例子,在其中选取6个算式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接着以教师的算式“36+47+53”为例,任意交换加数位置用递等式算出结果,再通过小组交流、班内交流,归纳出:6个算式结果相等,说明猜想正确;从计算过程中发现53+47+36(或47+53+36)的计算最简便。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同样的加数,同样的计算结果,为什么53+47+36的计算最简便?如果不改变三个加数的位置,又要先算53+47,有什么办法吗?学生验证后得出结论:加数的位置没有改变,只是改变运算顺序,这就是单独运用了加法结合律。再让学生照样子写一个符合加法结合律的等式。

3.归纳结论

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说说这里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并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加法结合律的具体含义。

4. 回顾反思——蓦然回首,明月清风

从口算比赛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又从加法交换律引发各种猜想,再到得出加法结合律,回顾前面的学习历程时,学生已经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再回首探究运算规律的过程,也许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体会。

5. 巩固提升——知人知面要知心

在没有人为拔高难度的基础上,通过书上的两组练习依据加法运算律填空,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加法运算律进行辨析,促使学生对新知不断内化、不断建构。

6. 延伸拓展——山映斜阳天接水

从虚幻中发现的实在 篇3

祭庚子事变,反思义和团,当然要从方方面面的资料入手。止庵的做法是远离今人乃至晚近学人的著述,借助史料直接地与义和团的当事者和目击者对话。他搜集了大量的原始材料,差不多都是庚子事变当年和其后不久的有关记载,花了半年工夫反复研读,其间还做了大约十万字的摘录。他自说自话,辨析史实,排比资料,拼贴出了义和团的一副本真面目给我们看。这一面目或者形象也许可以用本书封面上的那幅装饰画概而括之——那是一个演练中的义和团“兑”字八卦之一团民,装束为黑色短打扮,俨如戏剧中的武生;他正举着饰以红飘带的单刀,口中念着“义和团,神助拳,只因鬼子闹中原”的乩语,朝着假想中的洋人狠狠砍去……他砍着了什么?或者说他是否知道自己是在一片虚妄的氛围中冲杀?

从义和团与神、神话及其它民间文化和仪式的关系中,止庵找到了深入这一段史实并与之对话的突破口。在他看来,神的观念是义和团的重要思想起源,义和团在山东称“神拳”时就具备了这种观念比较完整的形态,如作为体现人—神之间交流形式的“降神”,作为降神结果之一的“刀枪不入”等。后来,他们也是带着这几样看家本领来北京大显身手的,同时又运用乡村文化的一些基本仪式,如多神崇拜、装弄神鬼、戏剧的念白、作派、行头等,在现实中进一步加以强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当时的政治文化氛围。在正常情况下,这会被看作一点即破的把戏。只是,当时国是危急,联军兵临城下,朝廷无救国之策,百姓则悲观愤懑,于是义和团就成了应劫而生的救命稻草,它的关于神的观念,它并未拥有的“神奇力量”逐渐扩展成为一种社会的普遍绝对认同,及至它进一步发展壮大,神的观念已演绎成为几乎包容一切的逻辑系统,又贯穿于它的忌讳系统、仪式系统和想象系统之中。朝廷信之,百姓服之,一场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对于义和团的“应劫而生”,书中征引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材料,对此也有不少有趣的议论,为我们重新审视这一历史事件提供了思索的空间。谈到义和团的起源,从历史背景方面,止庵固然注意到了甲午战争之后出现的割地狂潮导致的国人对外国和洋人的普遍愤懑情绪,1899至1900年华北地区的旱灾等诸多诱因,这是义和团应运而生的一面。相比之下,他更关心有关文字记载中在讲到烧教堂、拆铁道和毁洋货之类举动时,所强调的一些“非人间原因”。譬如烧教堂,在义和团那里,是因为教堂对神造成了冒犯,而团民们是奉神旨对它们施行报复。但是在止庵看来,当旱灾等“人间原因”一旦被纳入这个超自然的系统之中,便重新获得了解释;教堂,旱灾,以及越来越多的义和团焚烧教堂的行动之间的关联也变得密不可分,并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天灾、人祸、民气乃至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悲观,都归结为一个“劫”字,谁能消除这个劫难呢﹖按照这种逻辑,当然是神的化身义和团了。这种别出心裁的分析说出了一件事情的两面,比起大而化之地把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归于反帝爱国云云,显然更深了一层。有了这样一个起点,我们也就容易理解义和团所充当的角色,以及他们演出的一系列仪式化了的叙事故事的意味了。

义和团运动的结果自不待言,凭着血肉之躯、掐诀念咒去抵挡近代化的坚船利炮,靠一纸“彼仗诈谋,我恃天理,彼凭悍力,我恃人心”的诏书来自欺欺人,全国上下果然一条心,一股劲,却把一场关系到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演成了仿佛要以真人真事来阐释什么是虚妄、愚蛮、昏聩的活生生闹剧。我们民族意识里的怠惰,缺乏理性、责任感的一面被原样揭示出来,并不是要让人悲哀,而是要达到警钟长鸣之目的。

止庵在表达以上几层意思时,当然都是以史料为据的。他运用资料的手法颇有特色,不是常见的那种主题先行,材料辅之,为我所用的路子;在他那里,原始材料始终居于首位,他笔下庚子事变期间各种事件的发生、发展,各类人的想法和心态,乃至自己一系列观点的确立,都是跟在原始材料后面的行伴,时而亦步亦趋,时而并肩前进。通过这种方法,他悉心考订,严谨辨析,从而自成一家之言。

也许是义和团运动波及面广、影响重大的缘故,从上世纪初它爆发伊始,有关义和团的记述和研究就以报刊评论和各种小册子的形式出现;百年中,民间亲历者的笔记、回忆、野史,官方编辑的正史、档案等更是层出不穷,浩浩可观。止庵所做的事,一方面是结合对事件发生前后的叙述,引出大量史实并让它们自己说话,而他只是把这些指给人们看。他就像是一个向导,在为一些杂乱无章的材料排队,编号,然后一一注明自己的观感,大部分评价及结论则留给读者自己去完成。

止庵是一个坚定的“疑古派”。他对于义和团与神话之关系的解剖、分析,是建立在“另类”史料文本上,尽管得出了不少与正史不尽相同的结论,但是由于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我们又不能不重视他的意见。正是这种学问方法,使止庵对史实的辨析,对物事的理解,对虚幻的把握,对实在的判断等等,都有了一个牢固的着落,观点与材料紧紧地附着在一起,史实就是神话,神话又成了史实,它们互相照映,水乳交融,形成了这一部结实、干净同时震撼人心的作品。

大量的插图是这本书的另一特色。据止庵说,起手时,他本来是想结合史料,为搜集到的一大堆有关义和团的图片写一些说明文字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图片说明没有写成,倒是促成了一本学术著述的出世。我看这并非憾事,因为坊间已有《庚子之变图志》一书稍先出版,这本图志的立意、构思与止庵先前的想法多有不谋而合之处,只是两书在图片的遴选上各有侧重,几可互为补充。无论对作者还是读者,这样的结果都是一件幸事。这年头,无论国家大事还是人之间的交往,都讲究“双赢”,这也是现成的一例。

从教室中发现乐初中作文 篇4

教室虽小,却乐在其中。乐无处不在,我眼中的教室里有两种乐:一种是上课时的快乐与课余时的快乐。

上课的乐主要还是体现在数学课上。数学课上,老师会让我们分几个组,因为遇到较难的题目,讨论较方便。但同学可不是讨论,而是在聊天,不然就是这边走走,那边看看,表面上在问问题,实际上是在闲逛,大家都很快乐。在上台做题时,是采取积分式的,有奖励,所以大家都很积极。“哎呀!,再挤,我就成纸了。”“这个地方我写的,不要跟我抢。”“看我的,我挤,我挤。”……哇靠,简直就是世界第三次大战!太可怕了,我还是“坐山观虎斗”较好。

课余的快乐当然是更多的,尤其是前黑板上的乐。课余,大家总是在黑板上画龟兔的,有画青蛙的,还有人将同学抽象成简笔画的……反正黑板一下子就无奇不有,黑板也就成了一个“童话”世界。

教室的乐不止其二三,我只是略举一二而已,总之,只要你善于发现乐,创造乐,乐就会源源不断地向你涌来,乐就会无处不在。

自己评:如果将快乐的`事情写具体,我想会更。

同学评:总体上还挺好,要是能把快乐的事情写具体就更好了。

从教育心得体会中发现孩子的压力 篇5

孩子尤其是年龄稍小一点儿的,在父母眼里,他们似乎应该是什么都不管,心大得很,不会钻什么牛角尖,整天吃喝拉撒睡的,乐了笑,痛了哭,三分钟不到什么烦恼都忘掉的小家伙。可事实上真的是如此吗?

一些细心的家长在说起教育孩子心得体 体会的时候,他们说自己发现感觉到孩子有时候真的不是无忧无虑,相反心事重重,压力山大的样子!难道是自己的孩子出了什么问题?其实并不是孩子出了什么问题,相反的这是一个孩子正常的反应。只是这些反应有时候很细微,不象大人那样的特别明显,以致于很多粗 心的家长没有在意,自然他的教育心得体会中就没有提到这一点。

但这个忽略往往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刚入园的孩子往往都会哭闹,晚上睡觉得时候都不安稳。其实这种状况就是因为孩子要进入一个新的集体,而且要和父母分开一段时间, 这个状况和过去是截然不同的。因而孩子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分离焦虑感,即而内心随之也会产生压力!

粗心的家长会认为哭闹是正常的`现象,过一段时间就会好,不会采用任何方式辅助孩子,排解压力,顺利入园。岂不知孩子最终虽然也入园了,但是他小小的心灵却受到了伤害,而且很重!反过来观看教育心得体会中发现孩子压力的家长,他们也知道孩子哭闹是正常的,但是他们会采取行动辅助孩子渡过这段时期。比如给孩子讲父母为何送他入园,入园自己会认识更多朋友等等,这样孩子的内心压力得到排解,他的入园就是顺利开心的。

希望借此教育心得体会,让粗心的家长变细心!

★ 孩子教育中常犯的错误

★ 孩子寻找春天范文

★ 如何教育孩子范文

★ 寻找天使的孩子作文

★ 生活中孩子不爱学习怎么样教育

★ 家长的亲子日记400字: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 孩子教育演讲稿范文

★ 如何教育孩子征文

★ 孩子教育心得

从游戏故事中发现儿童 篇6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在实施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生活背景和社会发展实际,突出问题中心,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综合性。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社区和社会的体验性、服务性或公益性的实践活动。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操作学习、设计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活动。

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学习活动。

1、小组探究活动中应怎样合作?

答题要点: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每个成员主动参与表达自己的活动意见,遇到意见不统一时,少数服从多数,相互谦让,避免发生冲突。

2、进行采访活动应提前做好哪些工作?

答题要点:和被采访人预定好采访时间、采访地点,准备好采访工具,对小组成员进行简单的分工,准备好采访的问题,设计好采访方案。

3、当你在活动中发现有些学生的研究活动不是自己完成的,你将如何进行评价?

答题要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原则是注重过程、尊重多元、注意反思。因此当发现学生的研究成果不是自己完成的时,不要急于否定。要注重从学生的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方面,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

4、简述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

答题要点: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具体说来,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5、请你参加“关于学生近视情况的调查”活动,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展开调查?请制定一份调查计划。

答题要点:可以从近视的原因、学校近视率状况、预防近视的措施三方面开展调查。

调查计划应包括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调查步骤、成员分工、成果展示方式、时间安排等。

调查方法指:观察法、采访、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调查步骤、成员分工、时间安排可以和在一起写。

6、怎样理解“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举例说说你在平时的活动组织中是怎样做的? 答题要点: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

1、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学生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3、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级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地区、跨国界合作探究的方式等。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历实践、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

1、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答: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

2、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

答儿童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关注儿童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深化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基本关系,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信息意识与技术意识、劳动观念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为实现素质教育的宏伟目标,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适应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综合实践活动反映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体现了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

3、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是什么

答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5、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避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化

2避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化 3避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活化

6、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要求

答1正确处理学生主动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 2处理好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克服形式化倾向 3恰当处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规范性与开放性的关系 4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7、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

1、问题性

2、开放性

3、主体性

4、社会性

5、实践性

6、人文性

7、综合性

8、差异性

8、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什么

答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初步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发展合作能力并初步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9、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要求是什么

答●重视与各科知识的联系●重视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重视与学生个人经验的联系

10、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内容是如何选择的

答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以社会考察为主的社会体验性活动、以社会参与为主的实践性活动、以社区服务为主的公益性活动等方面。活动主题的确定应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并注重与其他学习活动的贯通。

11、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施应适应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体验和实践的机会应围绕主题在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主动实践。

1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目标是走进社区理解社会获得直接经验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参与社区活动践行社会服务适应社会生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13、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理念 答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14、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目标是什么 答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材料懂得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常识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技术工具初步掌握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技能通过技术实践与技术探究活动学会简易作品的设计、制作及评价初步具有技术学习、技术探究及技术实践能力丰富劳动体验具有亲近技术的情感和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够安全而有责任心地参加技术活动初步具有技术意识、职业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审美意识。

15、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内容是如何选择的 答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要避免机械的、单一的技能训练以及专业化倾向应与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等内容有效整合。在重视操作技能习得的同时应重视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理解、应用要重视对技术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发掘与感悟重视对技术的设计、试验与创造方法的实践与探究强调技术规范的学习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统一。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实施中必须遵守安全规程和做好劳动保护并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资源建设。

16、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答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在实践活动中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初步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学会运用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和表达信息并用以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体验和感受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思考、讨论和分析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社会现象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具有健康负责的信息伦理。

1、结合自已的实际教学谈谈如何选好综合实践的活动主题 答

1、在课堂上让学生直接根据自己的想法提出

2、让学生在课前经过调查研究后提出

1、从日常教育工作着手老师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存在问题

2、开发利用学校资源

3、贴近生活实际寻找与学生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

4、从生活情境中选择主题关注学生的真实体验

5、联系地方文化特色寻找城市建设的问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6、探究历史文化发掘民族传统文化

7、联系周围社会生活环境研究与环保相关的问题

2、谈谈你在综合实践课中是如何转变角色的 答在《新课标》中特别强调指出“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要与学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不再重视学习的结果而重在教会学生学习与探讨的方法求知的过程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仅适用于语文等基础学科还同样适用于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特殊性更加彰显了教师特殊的角色更加强调了教师角色与地位的转变。教师要成为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不再是单一的传授教学任务教师要与孩子真正地融为一体学与玩兼顾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与孩子们团结合作共同解决活动中的问题与困难要倍加注重增强老师自身的服务意识为学生的综合活动千方百计服好务。

从美术生活中发现美丽 篇7

一、选材要贴近幼儿生活并带有游戏性

1.内容选择生活化

小班幼儿知识、经验少, 表象贫乏, 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决定了他们在观察事物时没有明确的目的, 观察的顺序比较混乱, 对于物体在空间里的相互关系并没有任何法则。因此多为幼儿创造条件和机会, 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活动中, 在日常生活中多指导幼儿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 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2.选择的内容要有价值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过, 教师至少应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小班幼儿年龄较小, 尚处于涂鸦后期和象征期的早期。因此在造型上他们所表现的形象还不能完全表现出物体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尤其需要掌握一些简单的绘画技能, 而这些绘画技能正是需要幼儿在边做边玩中不知不觉地掌握,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幼儿游戏体验观察, 让幼儿从中得到体验, 再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二、创设具有游戏性的美术教学环境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作为幼儿园组织与实施的内容之一。同时也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 让幼儿在自主的环境中发现美、创造美、感受美。不做过多的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 在幼儿需要时给予及时帮助。

1.绘画材料要丰富、有趣、多变, 陈列应具开放性

幼儿园美术活动离不开材料, 单一枯燥的操作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儿童的发展。他们需要更多的新事物刺激其好奇心, 激发他们动手的欲望, 因此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但丰富的材料不是越多越好, 而是适合幼儿的实际年龄、材料的多样性, 其实材料的选择范围很广, 生活中存在的物品都能成为绘画的材料。

2.游戏情境的绘画教学

对于年龄小的幼儿, 教师要为其创设游戏情境, 使美术活动具有娱乐性。绘画教学中根据提供的游戏, 让幼儿先去感受自己内心的变化, 再通过大脑中原有的形象来想象和创造, 或者尊重幼儿的自发表现和创造并给予适当指导。教师用故事和游戏情境来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 这种情境的创设能使幼儿感到新奇而有趣, 并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 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幼儿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就会通过游戏活动来学习和成长。

3.将绘画过程看作游戏过程, 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美术技能

“绘画是语言的先导, 表现美好的良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术活动对于幼儿其实就是一种游戏, 是他们借助画笔表现自己的一种活动方式, 也是表现他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态度的特殊形式。美术活动中需要幼儿的想象和创造, 要激发幼儿画画活动中的主动创作能力。我们往往只重视培养幼儿的美术技能, 重视活动结果, 却忽视了幼儿对艺术的感受与体验, 造成了预想、努力与教育结果的不一致。所以, 满足幼儿美术游戏的需要, 让幼儿自主创作, 这对于培养幼儿健康的个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将绘画与游戏相结合, 发现每个幼儿的闪光点

每个幼儿对于游戏的玩法及对美术作品的理解、绘画中的表达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用自己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非常的想象和情感, 我们就应该尊重和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纲要》指出艺术是“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要使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在游戏中巧妙地结合绘画、在绘画中加入游戏, 让幼儿更有兴趣地探索下去才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摘要: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断引导幼儿去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丽世界, 也是家长在陪伴他们的过程中应该要做的事情。因此平时要将幼儿的生活及游戏有效渗透到美术教学过程中, 努力将游戏与教学优化整合, 使孩子能在愉快的情绪中, 轻松、自然、饶有兴致地学, 从而培养绘画能力。

关键词:幼儿游戏,美术教育,优化整合

参考文献

从生活中发现,在课堂中探究 篇8

本文以新课程的理念认识为基础,根据自己面对的普通公办初中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根据,创设出回归教育的本真,自成一派的科学课堂教学实践。实现课堂教学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从而为学生全面持续发展而服务。

[关键词] 初中科学、生活中学、教学案例、科学探究

作为科学教师,不停的在教学实践中思考怎样使课堂的教学达到效益的最大化,做的最多的就是设计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的为科学课堂教学注入新的血液。

平时我们的初三复习课经常采用的是“知识陈述+例题点评+练习”的教学方式,但每次总觉得学生对这些复习课没有什么兴趣,教学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认识到初三习题课或复习课如果能以生活中某一常见的物品为载体展开讨论,学习其中的科学知识,再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之,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精心的备课,不断的在教学中也尝试运用某一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为载体与学生展开讨论学习应用,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此我把这一类型的课称为生活主题型课。

好奇——认知——应用——总结创新是人类社会活动 离不开的四个基本环节。学生从生活中走来,对身边的事情比较熟悉,比较亲切。一些实在的生活用品就可引起初中生的兴趣,是较好的素材。在学生探索理论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的内容和方法,把科学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理论来解释实际问题,可使学生体会到学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复习课中的生活主题课

在复习课中学生往往对这节课的知识点没有了新鲜感,引用了生活物品会使他们产生一种新鲜好奇及亲切的感觉,由此而激发想搞明白,弄清楚的欲望。当然这些作为载体的物品应是包含着较多,且综合应用性较强的知识点。这样就可以把学生脑海中的知识点提炼出来,起到巩固和强化的作用,从而得以应用到更深层次的学习中去。例如“热水器”、“自行车”、“空调制冷”“眼镜”等。

教学过程简述:

“热水器”课是以“认识热水器——研究与热水器有关的物理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对

不同的热水器提出改进建议”为主线进行教学的。

(一)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寻找有关“热水器”的资料,并了解家庭使用“热水器”基

本情况。

(二)课内活动:

1.各小组派代表作为热水器推销员各抒已见。

2.教师利用课件提供有关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热水器内部的基本结构。

3.师生讨论用电器的安全问题,复习有关三孔插座、保险装置等知识。

4.师生研究电热水器加热时间,复习热量、电能、热效率的计算方法。

5.师生探究即热式电热水器的特点,体会理论设计和实际环境的要求。

6.计算三类家用热水器的实际使用价格,并学会煤气表、水表的读法。

7.巩固知识:再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热水器,并对热水器的改进提建议。

8.课外活动:利用班会时间进一步交流同学们收集的更多有关热水器的资料。

这节课放在章节的复习课中进行,是热学、电学、能源的综合复习,这样的复习课打破了传统模式复习课的“沉寂”“灌输”“厌烦”,在学生的思考探究中,自然的把所学的知识结合了起来。

习题课中的生活主题课

在习题课中引用的生活用品所包含的知识点不能象复习课中的那样复杂和综合性强,需

要的是含盖的知识点相对来讲较单一的。

比如电功率的习题课可以“白炽灯”为专题。

教学过程简述:

(一)课前准备:让学生回家记录至少3种家用电器的电功率。

(二)课内活动:

1.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所调查的一些用电器的电功率。

2.教师根据学生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1度电能使这些家用电器正常工作多少时间。巩固t=w/p计算中的单位统一问题。

3.师生讨论如何判断用电器能否接到某一电源上使用。巩固额定电压、实际电压、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的概念和相互关系。

4.师生共同探讨两只铭牌模糊的白炽灯,哪只是额定功率100瓦,哪只是额定功率25瓦。学生个抒己见,讨论热烈,巩固了电功率的基本计算和提高数据代入的正确性。

5.师生探究辨别白炽灯的实验研究。

以白炽灯为载体的这节习题课,改变了以往课堂紧张单调的气氛,以前当学生学习了电功率的概念课后,很多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相当的“害怕”,感觉枯燥无味,接下来的习题课更是抱着“无奈”在学习,课堂效果可想而知。现在以白炽灯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电器为载体,以汇报讨论家用电器的一些常见的数据为预备知识,师生共同探究白炽灯的分辨问题及实验的设计,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话可说,同时在迫切搞清问题和乐意学习的气氛中完成了电功率的习题计算。

类似的习题课让学生在学习了新知识后自觉的启动思维的闸门,对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中有了进一步的探究,使学生有了“原来这些知识可以这样用”的感触,改变了“新课好玩,习题课没劲”的局面。让学生主动的学习,主动的发展。

nlc202309040444

新课中的生活主题课

在新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极大程度的

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因与动因,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在新课的教学中,最成功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最高涨,精神最健旺,注意力最集中,如果这时教师用某一生活中常见的好玩又有趣的物品及现象来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必定能牢牢的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如“垃圾桶”、“茶壶”、“电饭堡”等专题。

垃圾捅课的教学简述:

请学生比较生活中出现的几种垃圾桶的使用情况。学生觉得家里用的脚踏式垃圾桶

最为常见和使用方便。

师生共同观察该垃圾桶的内部结构。引入新课教学中的杠杆话题。

学生讨论生活中有的类似结构的物品,从而了解杠杆的概念及要素。

师生探究垃圾桶内两套杠杆的工作特点,教师引导出抽象模型,讨论杠杆的平衡条

件(由于时间关系不深入分析,放下一课时进一步讨论平衡问题)、及分类。

学生分析垃圾桶中两套杠杆的类型,巩固杠杆的基础知识,同时作为本课总结。

这样一节课,可以使学生感到“好奇、好玩” ,由于每个人家里都有垃圾桶每个人都

能说上一点,在“好胜”的驱使下又都想比别人多知道点从而去“脑动,手动”,进一步了解学习知识的实用性。同时产生还可以怎样改进的想法,鼓励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在实际操作中生活主题课的效果评价与分析

以“热水器”课为例。

(一)课后的反思

在第一次试讲时,由于我的把握不到位,只顾一味的放手,结果成了一节热热闹闹的“热水器”推销课。学生讨论的重点变成了买哪一种热水器更好,整节课同学们虽然很兴奋,但收获不大,完全偏离了我的初衷:以“热水器”为载体,复习与它有关的科学问题。随后我对教案做了调整,在课件中准备了一些有关知识点的实际应用问题,课内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有目的的讨论。可见,教师在课中的“放”与“收”的作用是很大的。这也对教师在课前备课时怎样“备学生’’提出了实际的要求。

(二)课后调查

课后,对全班同学(50个)作了调查,具体如下:

1.请你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下表:

我的问题你的选择

你对今天这节课有兴趣吗?有兴趣没兴趣无所谓

4712

你在课前做了哪些调查?上网查书收集广告其他

19132610

你在课余有时间去收集有关资料吗?有时间没时间有时有时间

15332

你喜欢用这节课的方式学习吗?喜欢不喜欢无所谓

4325

2.你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主要获得了什么?(摘录其中6位学生的回答)

(1)家用电热水器的种类和各种特点,丰富了我们选择家用热水器的途径。

(2)对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有所了解,价格清楚。

(3)联系实践(际)加深对知识的了解。

(4)学到了平时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让我明白热水器的原理、特点。

(5)我长大后要去推销热水器。

(6)主要了解了家中热水器的工作方式及耗费能源。

其他的学生也有类似的观点.

(三)分析与讨论

1.学生喜爱这样的复习课

从课内外学生的表现和课后的调查情况看,94%的学生对这节复习课有兴趣,86%的学生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这充分说明本案例中的复习课型学生们非常欢迎。

(1)引导得当,学生愿意上这个台阶

①学生愿意参与调查

对于城市学生来说,虽然对热水器并不陌生,但大多数学生对它的了解远不及白炽灯熟悉,当我第一次提出让学生找“热水器”的资料时,由于范围太广,又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后来,我明确要求学生重点调查热水器的使用或购买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曾遇到过的情况很快提出了许多问题:“我家燃气热水器点火不行”、“我家太阳能热水器阴天下雨不能用”、“热水器品种多”、“价格太贵”、“电热水器的体积很大”等等。接着,再鼓励学生对他们所提到的具体某一方面展开研究和调查。学生马上有了积极性,在组内忙着定课题、约时间找资料。 由此可见,如果我只是高高在上的像布置作业那样的把调查任务强加给学生,学生交上来的报告也只会是敷衍交差,草草了事而已。若用通俗易懂的实际问题与学生产生共鸣,他们自然而然的就会积极参与,这样才能使收集信息的工作很好的继续下去。从课后调查的情况看,学生收集信息的途径多样,有上网的、有找书籍的、有收集广告翻出使用说明书的,而且64%的学生认为利用课余去收集资料有时还是有时间的。

②学生主角作用充分体现

本案例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教学中学生是主角。除了课前准备有关资料外,在课内让学生扮演“热水器”的推销员,既鼓舞着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交流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从同伴中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怪不得有位学生课后说“我长大后想当推销员!”

(2)任务明确,学生具备收集信息的能力

学生收集的信息很有用从本案例实施的过程看,学生的积极性和完成调查报告的能力及质量是超出我的预料的。例如:有的小组在调查报告上特地的画出了各种热水器的内部结构,详细的标出了有关注解。同时对其内部的结构安排提出了一些疑问,如:进水管道和出水管道的位置结构为什么不同?各种类型的热水器体积有很大的差别是怎么回事?有的小组到商场收集了几乎所有的热水器促销单。甚至有的小组还配套完成了一份多媒体演示稿。

nlc202309040444

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困难 有的学生面对辛辛苦苦收集到的一大堆的资料不知如何使用,调查报告泛泛而谈,洋洋洒洒几大张,只是把他们所获得的信息一字不少的全抄到报告中,随后附带上一大叠产品促销单。可见学生容易接受那种开放式的搜索形式,受科研能力的制约他们只重视资料的搜集,而缺乏有效整理和提炼素材的能力。

2.专题型课,对教师得出了新的要求

(1)教师也是学习者。这样的课所引用的物品原理很多是教参上没有介绍的,比如“热水器”这一课题对我来讲现有的知识也不比学生多多少。当学生在收集资料、准备调查报告的同时,教师也需要积极补充自己的知识。例如为了了解更多有关热水器的知识,从书店里热水器的维修用书中,找到了许多热水器结构、原理和防触电、保温装置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共享性,在网上快捷、有效的获取了丰富的资料,为丰富课堂资源下了许多功夫,也有不少收获。 同时,教师也要向学生学习,学会欣赏学生。这次当我看到学生的调查报告后,与自己的调查内容相比较,发现学生的报告一点都不逊色。甚至有的学生找到了我没有找到的太阳能热水器中的集热管图片,就与学生一起利用这些素材补充了课件。

(2)教师是引航员。“热水器”案例中的引入我设置了一个情境任务——让学生做“热水器”的推销员。 学生们各抒已见,但很容易为了某个小问题而争论不休,无故地拖延时间,这时依靠教师适度地把握机会,使学生对具有共性的问题继续进行探索。比如,课内大多数学生对电热水器感兴趣,所以在认识了各类“热水器”后,我及时引导学生以“电热水器”为主线进一步展开讨论。在学生们的推销和选购中自然而然的深人了解了电热水器的工作原理、加热器的选择、保温材料的选择、使用时的安全问题等。接着,我又抓住学生在讨论时提到的“电热水器加热需要很长的时间”“冬天够不够家里三个人洗”“费电”“保温效果差”“报纸上的漏电安全问题”等,适时地出示了有关应用性例题,引导学生分析掌握了有关问题。课堂上各环节过渡自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效果很好。在本节课中曾经讨论了“即热式”热水器是否适合家庭使用的例题,课后作了类似问题调查测试,与基本素质相同但采用传统复习形式完成对应教学任务的班级相比,结果上传统课的班级学生正确率只有42.66%,而本班的正确率是74%。这说明这样的教学并不会耽误学生,只有教师当好引航员,学生完全可以在讨论“家庭是否适用流动式电加热热水器”这样一个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时,自然而然的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值得思考的问题

生活主题型课是针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一些与社会实际应用和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内容的一种教学尝试,在实施过程中有成功之处,同时遇到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教学需要开展社会调查,如何符合商家的运作规范?

在准备热水器课时,为了使课堂的内容更为丰富,本想找一些关于热水器的制作材料和结构模型,却被告知因商业机密而不能泄露,最终作罢。其实,一直在讲台前高高在上的我从未想到,在这之前所学的教学理论中也并没有关于商业上的规则指导,原本可以使课堂的内容更加充实,无奈于社会的实际而作罢,的确有些可惜。这就让我们考虑到以后类似这样的教学,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密切,会不会与社会的一些运作规则产生冲突,该怎样两全其美的解决呢?

学生需要能力锻炼,与家长的保护作用有冲突怎么办?

有些课需要学生事先通过调查更深入的了解,在可以在课堂上有内容可说。但有的学生在做调查的过程中家长担心多、不放手。有一份调查报告是那位身为组长的学生家长代替学生完成的。这真是哭笑不得的事例,学生的成长需要锻炼,家长的担心又是情有可愿的,怎么处理好这种矛盾呢?

课内只有45分钟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怎么办?

从许多的教学案例来看,要在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内完成某一物品面面俱到的讨论显然是有困难的。其实这样的学习需要更多的是给学生调查、动手、交流讨论的时间,热水器这节课课前利用了国庆长假的时间,真正在科学课上的45分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本案例中许多学生准备的演示作品很精彩,但都因为时间不够而没有展示,课内只能完成对电热水器的有关讨论。为弥补时间不足的缺陷,课后利用了一次班会课继续讨论和展示学生准备的精彩作品。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接受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同时,更多思考着怎样优化课堂的教学实践,本着在问题中研究的想法,本文中所提到的案例的教学只是一种尝试,在这样的课堂上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讲,有东西能学,有知识会用。实践证明学生喜欢上这样的课,所以学生也喜欢上了我,也因此获得了“杭州市学生最喜爱教师”的荣誉称号。当然我的探索不仅与此,只要以“教书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师生共同完善和发展为本价值观,加上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理解,探索和创新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总之我的目的是把科学的课以亲切熟悉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进一步的开拓创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朝晖、申仁洪.研究性学习教学论[M].广州: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5361-3339-1CNY30.00

[2]陈允成等.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978-7-208-06972-5CNY48.00

[3]张伯巍,张克勤.课堂教学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7-308-00819-3CNY3.50

[4]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学生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303-05911-3CNY10.80

儿童讲故事比赛中的故事 篇9

这时那只名叫青青的小青虫打着呵欠,钻出树叶小屋:“哦,多美的清晨!我要唱一首歌来赞美它!”

“青青!”有个人忽然从后面喊她,青青回头一看原来是小青虫胖胖。“青青,你干什么去呀?”胖胖背着手扭扭捏捏的问。

“我想唱首歌,你来当我的听众吧。”青青的嗓音像银铃一样好听。

“好,一会儿我能约你出去走走吗?你看今天的天气多好啊。”胖胖用低低的声音说。

“可是,可是……”青青想说自己还没有吃早饭呢,可她又不好意思说出来。就在这时,她的肚子不争气的“咕咕”叫了。

“哦,青青你还没吃早饭吧?我这还有两个露珠,如果你不嫌弃就送给你吧!”胖胖从自己的裤兜里掏出两颗露珠来。

“谢谢——”青青有些不好意思接。

“嘿!早上好美丽的小姐!”蚂蚱皮特就像飞来的石块儿一样一下站在他们面前。“多么晴朗的天气,多么清新的空气再加上一个快乐的心情!这么美妙的时刻,应当有最最新潮的歌曲陪伴!大家听说了吗,蟋蟀美美的个人演唱会马上就要在树林演播厅开始了,青青你有兴趣给她捧捧场吗?”皮特手舞足蹈的比划着。

皮特的话一下就吸引住了青青,因为青青可是美美的粉丝呢!“当然想去,可是……”

“门票吗?我这儿刚好有两张,要知道为了搞到这两张票,我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咕咕”青青的肚子又叫了。

皮特这时也注意到胖胖手里还举着两颗露珠呢。“这么难吃的东西怎么咽的下去呢?来吧青青,我家还有一颗香甜的红枣呢!”皮特没等青青反应背上她三蹦两蹦就跳远了。

这时,胖胖呆呆的把手缩了回来,发现现在露珠样子就像两颗干瘪的豆粒,胖胖忽然觉得很自卑。

我们再说皮特背着青青来到它建在草丛里的家,里面堆满了千奇百怪的新鲜玩意儿。有会唱歌的铅笔盒,有会发光的牙刷等等等等,青青看的眼花缭乱。

“来吧青青,尝尝香甜的红枣——”皮特说完就像跳水运动员一样一头扎进洗澡盆大小的半颗红枣中大吃大嚼起来。青青肚子里的馋虫早被红枣的香味勾出来了,她赶紧走过去大口大口的啃起枣皮来。

二分钟后,皮特跳下红枣说:“怎么样青青,吃饱了吧,咱们听演唱会去!”

“好,听演唱会去!”青青也高兴的叫喊起来。

皮特背着青青三跳两跳来到树林演播厅,走进去一看,哦!这里太热闹了,天旋地转五颜六色的灯光下蝴蝶、萤火虫、瓢虫所有的人都围着美美疯狂的跳呀,唱呀——

“来吧青青!”皮特拉着青青冲上舞台和大家跳起来。

发现儿童的力量读书心得 篇10

翻开《发现儿童的力量》,仿佛打开了我对于幼儿教育的新世界的大门,北京三义里一幼的刘晓颖园长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工作精神引领的情况下,又结合了新西兰“学习故事”,打破原来的教学教育理念,创造了一条新的大路。通过三义里一幼老师们一年多的努力实践、研究,让我们明白孩子需要的是老师退到他们身后,带着欣赏的眼光去赏识与发现他们的力量,停下脚步静心观察,努力成为孩子们的伙伴。

今天我想浅谈第五个困惑——游戏中的老师在哪里?其实这个问题在这两年的游戏观察记录中,我们已经开始逐步改变观念,可是具体到底怎么做,书里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平时工作中,孩子在我眼里总是弱小的,需要被保护的,看到孩子皱个眉头,我都恨不得上去立马帮他。但是当读到第五困惑中,第一个搭积木案例中的孩子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完美的化解了自己的问题。才发现,我自以为是的担心可能根本就是多余的。在工作中,往往我的心急与插手,反而让孩子失去了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展现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儿童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观该如何转变?成人应该在哪里?又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在教育观上,首先我们要读懂孩子:孩子的“不会”恰恰是在告诉老师,他需要学习什么;孩子的“失败”恰恰实在告诉老师,他在努力和敢于尝试;孩子的“错误”方向,其实在正在验证自己的想法;而孩子在成功后的不停诉说,其实是分享、交流、做贡献!所以我们在去观察孩子时,要从接纳和理解的角度去分析和识别幼儿行为,而不是急于用自己的概念和标准去给孩子下定义。视角一变天地宽。

那幼儿在学习、游戏时,老师到底该在哪里?又该起到什么作用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仔细阅读了学习故事“海盗船”,这个历时几个月才逐渐形成的故事,真的很让人吃惊与佩服,孩子们在三个月的时间里,通过自己的努力与付出,将自己的梦想变成事实,真正意义上的掌握了时间、空间、材料、规则,让我们看到了孩子身上巨大力量的爆发!

这个案例,也让我又一次的感受到新西兰“学习故事”理念的强大:相信孩子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也让我反思自己,为什么不相信孩子呢?他们是如此的优秀,以后要抛开陈旧观念,陪伴他们,带着爱和欣赏与他们一起游戏,让他们真正地玩起来!

上一篇:历年高考英语常见短语下一篇:煤矿汛期地质灾害专项检查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