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教学中的拓展

2024-09-18

说明文教学中的拓展(共6篇)

说明文教学中的拓展 篇1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着重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说明文的特点在于它具有鲜明的说明性、科学性、准确性。因此, 说明文在阅读教学中的拓展始终是一个难题。在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就事论事、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少学习兴趣的局面。改变这种状况是说明文教学所面临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说明文教学中拓展的缺乏

在阅读教学文体特点普遍淡漠的情况中, 说明文是一个例外, 由于说明文文体自身特点鲜明, 文体特点与内容之间的联系密切, 所以在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自觉地从文体特点出发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掌握说明类型、表达方式、说明文的语言以及结构等一般的说明知识的基础上, 讲授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和说明顺序等。因此, 说明文的教学中, 文体特点被鲜明地突出出来。然而, 文体特点的突出却带来了拓展的缺乏, 由于说明文体特点与内容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 所以, 文体特点被特别强调之后, 许多可拓展的内容往往遭遇文体框架的阻隔, 无法进入教学过程, 严重影响说明文教学内涵的丰富性。当然, 拓展的缺乏, 还表现在教师教学视野的狭窄所导致的教学中处理文体特点与内容关系方面的局限性。说明文教学中拓展的缺乏, 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妨碍了学生视野的拓展。就事论事, 以说明的语言讲说明文, 以概栝、归纳的方法解读说明文, 学生在枯燥和雷同的刺激中, 无法调动起学习热情和兴趣, 更无法开拓视野。学生虽能在说明文教学中获得对一些事理的说明, 却难将学到的事理用于说明生活现象和解决生活问题, 使语文生活化, 在说明文教学中落空。所以, 阅读教学中阅读文本的文体特点应该得到尊重, 但不应过于强调文体特点, 否则会使教学丧失拓展的空间。

二、说明文教学中的拓展要求及实施

语文新课标特别强调了语文课程的生活化和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要从根本上打破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格局, 确立“语文课程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大语文观, 从生活出发, 以宏观的视野进行语文学习已成为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之一。那么, 作为语文课程学习重要材料的说明文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仅次于记叙文和议论文的份额) , 自然要遵循语文课程的理念, 进行跨学科学习和生活化拓展。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说明文教学提出的要求。那么如何落实这一要求呢?

(一) 抓住文章契机进行扩展理解

说明文阅读教学要在尊重文本文体特点的基础上, 不拘泥于文本的文体特点, 要尝试突破文本特点, 为拓展创造出一个有效的空间。充分利用说明文形式和内容所提供的契机进行拓展, 甚至可以利用说明方法本身进行拓展。如说明文在说明事理时常常采用比喻、类比、引用等方法, 这些在文中的具体事例一般都具有典型的意义, 但这种典型意义不可能适应所有的人, 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在原有的类比、比喻和引用的前提下, 利用这些手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对事理做进一步拓展说明, 从而使学生获得更为深切的体会, 开阔他们理解的视野。

(二) 阅读教学与写作结合, 强化学生对说明文理解的丰富性和实践性

阅读与写作从来就是联系最密切的语文学习内容, 一方面通过写作加强对阅读的理解, 另一方面通过写作实现阅读能力向写作能力的迁移, 从而使语文课程内容之间实现拓展, 如学习《看云识天气》之后, 写气象观察日记。

(三)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说明文是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 具有鲜明的实用价值, 但传统教学却忽略了这种实用价值对于学生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培养的作用。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要求将所学到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用于生活, 实现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如学习了《统筹方法》让学生在生活中对时间和精力进行有效的安排和利用。

三、说明文拓展的误区和对策

说明文自身的文字比较枯燥, 加上教师在教学处理中一些方式方法的不当, 使学生缺少学习热情、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佳成为的现象比较普通。为此, 许多教师也在不断地探索着改变的出路, 其中对说明文进行拓展也自然地成为重要的途径, 并在长期探索中获得了许多的成功的经验, 但也存在着明显的误区。

(一) 喧宾夺主, 游离文本主旨

说明文的教学中过于强调文体固然带来了教学内容的封闭, 但游离文体特点和内容主旨去进行所谓的拓展, 则会造成教学的失败。一个教师在教授《恐龙无处不在》一课时, 为了改变说明文教学中一贯沉闷、缺少情趣的状态, 花费了很大的工夫制作课件, 为了迎合学生的趣味, 他用了大半节课把十几种恐龙的图片和简介展示给学生, 学生兴趣很高, 最后介绍了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才提到大陆飘移理论, 当他最后问学生这一课写的是什么内容的时候,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介绍恐龙和它们的分布”, 这完全背离了文本对大陆版块理论介绍的主旨, 学生兴趣产生的前提是对文本的误读, 这种兴趣就毫无意义了。

(二) 追求活跃而漠视文本

有些教师为了改变说明文教学中的沉闷局面, 在讲课过程中往往由文本内容的随机引发而进行所谓的拓展, 讲与文本无关的故事, 讲时尚笑话。课堂活跃了, 但学生对文本依然毫无感觉。这种拓展, 已经不是拓展而是实实在在的跑题。上述两种情况是为数不多的说明文教学拓展的误区, 那么如何走出这种误区呢?一是要正确认识和理解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跃和沉闷。课堂教学中的活跃和沉闷既与教师相关, 也与学生相关, 还与文本相关。教师在促使课堂教学由沉闷变为活跃时, 要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调动, 不同文本的文体及内容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所以不能要求说明文教学如同文学作品的教学那样活跃, 说明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活跃, 应建立在通过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拓展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上, 学生在说明文教学中相对的沉闷是正常的, 不能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而改变教学的方向。

(三) 教师运用丰富的积累进行广泛联系

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中, 有明显的知识优势, 语文新课标也强调教师应改变现念、更新知识、提高素养。在说明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和专业知识, 抓住拓展契机, 进行知识与知识的广泛联系, 不断拓展文本解说事物和事理的角度和视野, 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从而改变说明文教学中的沉闷状况。

总之, 说明文教学拓展中存在的问题是整个阅读教学中的比较明显的问题,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 我们应在准确把握拓展中存在的不足, 找出原因, 认识其负面影响, 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尊重文体特点又不拘泥于文体, 真正实现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进行拓展, 这是说明文教学中拓展的原则所在。

参考文献

[1]秦训刚, 晏渝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秦训刚, 蒋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 2003.

[3]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5]潘涌.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6][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 王宏宇译, 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谈语文教学中的拓展 篇2

一、拓展要立足“本”。文本是拓展的基础,拓展是为文本服务的。选入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语言规范、内涵丰富、意味隽永,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规范文本,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仔细诵读、感悟、欣赏,把文本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语文素养。不少课堂还没有充分的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挖掘,教师就进行所谓的拓展,结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如果将课本异化成一个引出拓展内容的“用件”,这样的拓展毫无意义。如于漪所言:“离开文本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所以,在对课文进行拓展延伸时,首要就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准中教材的价值取向,而不为求开放而漠视文本,抛开甚至异化文本,牵强附会地过度延伸。如李镇西在执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拓展环节是这样的:“老师想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在座的同学大概十六七岁吧。马克思在你们这个年龄,曾写过一篇作文,题目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下面老师给大家背诵几句,作为我对你们的勉励,也作为今天这堂课的结束语——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它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够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引用与学生同龄的马克思的话作为结束语,及深情地缅怀了马克思,又激励了青年学子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拓展要找准“点”。拓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有比较阅读,仿学仿写,变体改编,技法实践,鉴赏评析,读后随感等。形式无所谓好坏,无论采用哪一种形式,一定要与文本找一个契合点。如我在执教《背影》一文后,拓展环节我设置了走进我们的内心“一句话,诉衷肠”,寻找身边的父爱。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和父亲之间的感人故事。有的学生想到自己的父亲为自己辛劳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祝福;有的同学想到了父亲对自己的严厉,及自己曾对父亲的不理解……我抓住父爱这一情感为契合点,理解文本,升华文本。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的人生体验学会感恩,学会回报。使学生在感悟中受到了爱的洗礼,在情感上达到了和谐共鸣的境界。只要找到合适的点,就会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与你产生共鸣,推波助澜,把课堂推向高潮。

三、拓展要把握“度”。拓展延伸应是锦上添花,而非画蛇添足,并非每篇每节都要拓展。拓展的最终作用是丰厚文本的分量,在文本延伸中求得文本内涵的丰富和充盈。但过度就会大大占用学生解读文本的时间,伤害语文教学的本体,因此决不能为拓展而拓展。很多名师的课堂教学从实际出发,当拓则拓,当止则止。如韩军执教《登高》最后一个环节:“同学们,大家已经都背下来了。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让我们在乐声中背诵这首诗,永远铭记这首诗,这是杜甫老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遗产。”课堂教学在韩军和同学们深情的背诵中结束。把课堂四十五分钟完全留给了文本,让学生充分的品读、赏析、背诵文本,以学法作结,简洁大方。

总之,课堂拓展环节要以“有效”为第一追求。当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不可为了锦上添花而刻意为之。这需要教师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出发,根据文本教学的需要,精心筛选拓展内容和形式,准确把握拓展契合点,适度控制拓展容量,把拓展融入到文本教学的环节中来,成为文本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语文课堂的拓展才能渐入佳境。

新诗教学中的多向拓展 篇3

横向对读——不同作家相类诗作的对读。把诗歌放在不同的参照系中进行对读, 能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 从而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和审美感悟。

诗人穆旦的诗歌《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 是以艾青式的朗读体语讲述北方农民循环往复的苦难人生, 可以跟艾青的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对读。两首爱国诗篇都选择了悲凉凄清的意象来表达祖国的苦难和人民的痛苦, 不仅写作背景和主题相同, 而且在艺术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风格上却相异, 穆旦的诗浓郁顿挫而不悲观, 含蓄蕴藉而不晦涩;艾青的诗自然晓畅而不流俗, 感情热烈而不做作。

教学当代诗人韩东《山民》时, 将差不多同时期的诗人沈奇《上游的孩子》和王家新《在山那边》这两首诗与之对读。这三首诗都是用平浅的语言叙述故事的, 在简洁的诗句中寓有引人思考的魅力。可着重比较三首诗塑造的不同望海状态的山民形象。《山民》中的是只想不行的望海者;《上游的孩子》中的是去而又回的望海者;《在山那边》中的是百折不回的望海者。

纵向比照——同一诗人不同作品之间的比照。诗人由于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学识思想的进步提升, 往往会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品中显现出风格的演变, 何其芳、冯至等就是这样的诗人。

何其芳是一位贯穿20世纪中叶大时代、大变革中成就斐然的诗人。可以这样讲, 他的诗是由早期抒写“自己的精致”, 到后来唱出了更多与时代同步的夜歌和白天的歌。比照阅读他19岁上大学一年级时写作的《预言》等新诗, 与抗战之后写作的《生活多么广阔》《秋天》等诗歌, 不难看出他前期诗歌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后期诗风显著趋向朴实明朗。

徐志摩之于康桥, 曾先后写有几篇诗文。教学《再别康桥》这首诗时, 可以结合他的另一首诗歌《康桥再会吧》与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就其中相应的河桥、水波、青草、云彩、钟声等意象进行比照。诗歌并没有如散文那样借助细致优美的描写来抒发情感, 其语言对意象的外部形态, 都是轻轻触及之后马上转化为心灵和情感的反应, 转化为主观现象和内心的独白, 构成了深邃的意境, 体现出诗意之美。正是诗歌和散文采用了不同的抒情方式, 也就表达出了不同的美学效果。

教学郑敏的《金黄的稻束》, 拓展阅读她的《生命的美:痛苦、斗争、忍受》等诗, 可以比照分析出诗人如何将诗的意象和语言的美与对人类存在的思索融合在一起的。教学穆旦的《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 除了跟艾青的诗对读外, 还可以跟他另一首《冬夜》进行比较。穆旦的这两首诗同样渗透着浓厚的民族苦难意识, 都是用特定的意象来表达时代背景, 渲染氛围, 抒发情感, 只是《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主题更深刻, 情感更真挚, 意象更丰富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 大凡成熟的诗人总有相对稳定的意象符号, 如“麦地”“大海”之于海子, “太阳”“土地”之于艾青等, 据此可阅读理解作者一类诗歌作品意象的象征意义。

定向探究———聚焦诗人、诗作进一步的探究。欲知诗歌意象的意义以及作者写作的用意, 需要占有一定量的背景资料, 从了解诗人入手, 进而阅读鉴赏诗歌, 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的方法。

教学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时, 须知诗人是新诗革命的前驱, 其诗代表了中国新诗早期的风格, 无论是意境的营造, 还是抒情的方式, 都对中国新诗产生了启发式的影响。他曾说过:“作诗本意, 只须将思想中最真的一点, 用自然音响节奏写将出来便算了事, 便算极好。”我们就可依此解读和鉴赏他写的那些新诗, 如同运用闻一多新诗创作的“三美” (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 主张解构他的《死水》等诗一样。这样用诗人自己的文学理论评价他们自己的写作实践, 有着不可取代的美学意义和价值。

教学艾青《我爱这土地》时, 我们不仅让学生借助课本中提供的照片, 注释以及相关背景资料来简介诗人, 而且指导学生到网络上或纸质上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进行探究。同时联系穆旦《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的写作背景, 进一步了解艾青该诗写作背景, 就是写于日寇铁蹄践踏下的那段中华民族最黑暗的日子里。

异向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解读。“诗无达诂”, 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用多维的视野, 关注和比较已有的解读, 尤其是那些不同甚至相左的解读, 进而拥有多元的和个性化的理解。

关于戴望舒的《雨巷》诗历来有着不同视角的解读。就其主题而言, 有人将这首诗看作对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一种心态记录;有人视为诗人对爱情失落后的挽唱;有人则以为在诗中寄寓的是对诗歌美学的追求。就其抒情的对象来说, 这首诗中的“姑娘”, 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 没有其他意思。对以上两方面的多元解读, 要引导学生展开研讨, 合作探究, 或同意其中某个观点, 或提出自己新的见解。

卞之琳的《断章》和郑愁予的《错误》两首诗也都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多样的解读。卞之琳自己讲《断章》是通过形象的画面着重表达“相对”的意思。如果我们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读, 就可以理解为只是诗人透过旁观者的眼睛, 写出“人”对“情”的无奈, 及“情”对“人”的捉弄。而郑愁予的《错误》, 一般认为是一首爱情诗, 我们联系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 就能对诗歌的主旨产生其它的联想, 或许是诗人通过对大陆生活一段旧情的追忆, 抒写与亲人久别后产生的一种惆怅心情;或许诗中的“我”有着浪子无家可归的失落、惆怅和悲哀。凡此种种, 都说明了“形象大于思维”的道理, 表现了“诗无达诂”的无穷魅力。

顺向实践——“听”“说”“写”等的综合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学习领域, 在诸如综合学习实践活动的语文应用中, 初步认识自己学习的潜能和倾向, 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现, 有所发展, 或许能进入“顺水行舟”“顺理成章”的境界。

“听”——教学中, 我们要着力借助音响、视频等示范诵读吸引和指导学生。如中央电视台从2005年起每年都举办一场“新年新诗会”, 诸多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新诗几乎都在其列。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组织学生观看朗诵视频, 并通过聆听、揣摩以及跟读、仿读, 把握新诗节奏, 体会作品情感, 逐步培养起阅读新诗的浓厚兴趣。

“说”——组织诗歌朗诵会, 开展“新诗发展”、“新诗流派”和“诗人与诗”等专题学习活动, 以提高学生对新诗特质的认识和鉴赏能力。或者选择一个主题, 搜集与主题相关的新诗, 举行一次诗歌朗诵会或朗诵比赛。如从“祖国”、“青春”、“自然”、“爱情”等中选一主题,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 感悟新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丰富诗歌素养。

“写”——建议学生尝试着在读中写, 在写中读。读后感:如选择一首新诗, 反复朗读, 整体感知, 简要写出自己的朗读体验, 或者设计出“朗读提示”。评论:阅读诗人相同风格和不同主题的诗歌, 或意象, 或语言, 或哲思, 写出相关的赏析短文。如教学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后, 赏析他的《相隔一层纸》, 突出的是采取了对比的手法和平实质朴的白话语言, 将“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作了新的诠释和表现;教学洛夫《边界望乡》后, 赏析他的《烟之外》, 就其中“在涛声中唤你的名字/而你的名字/已在千帆之外”和“左边的鞋印才下午/右边的鞋印已黄昏了”等精彩语句重点品味, 理解同样是以超常搭配的语言, 造成了一种新奇而强烈的效果。仿写:依照一首诗的主题、结构和韵脚进行仿写, 如就食指的《相信未来》前三小节, 仿写一首小诗, 寄托自己的情思和表达人生的追求。改写:以《雨巷》中“我”或“丁香姑娘”的口吻, 用散文的形式、诗歌的语言, 简要叙写“我”和“丁香姑娘”之间的故事;也可将你喜欢的一篇散文的精彩片段改写成诗, 注意诗的外在形式, 要有鲜明的意象, 要把语言“修整”得像诗, 进而体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 把握诗歌特有的形式和语言特点。创作:选择典型的生活场景和难忘的感受, 写作一首完整的诗歌。

作文教学中的思维拓展例谈 篇4

学会观察事物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事物观察时,一方面要仔细观察外部特征,另一方面也要对其内部结构、特点进行思考。比如:教师指引学生观察树木时,要仔细观察其外部特征,如外部形态、色相、味道等,更要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如树木如何繁衍生长,怎样才能开花结果等情况。通过这种方式的训练,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外部结构的观察,同时也进行内部结构的思考。其次,还能引导学生进行神态的思考,使学生能看到一个形神兼备的物象。比如:学生在观察水时,教师既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水的外形,更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水有何用、如何变化。学生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进行交流,这种观物思神的方式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满学生的思绪,使学生有话可说,根据情感而言。

知识积累的重要性

一篇好的作文在于能否让读者印象深刻,不断回味,主要还是内容上的特点。学生在写作文时,要结合生活实际经验与自身情感,达到一种时空交换的美感,使真实与虚幻完美结合。生活是时间与空间的结合体,作文更要注重时间和空间的重要性,不断地进行时间和空间的流换。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作者描绘了月亮逐渐地升起,“我”推门出去,在淡淡的月光下行走在荷塘周围,直到走到自家门前却没意识到,轻轻推门走了进去。这篇文章通过时空的流动,体现了生活的情味儿,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之中。

生活充满矛盾,同样也因矛盾而精彩,在作文的书写中,采用矛盾的写法更能真实地写出生活的本质,更能引发人们的思考。例如:法国作家罗兰·巴特写作《恋爱絮语》时,记录了一对恋人的故事,故事中充满了冲突与矛盾,这都是作者留给读者的回味空间,通过一个个简单典型的矛盾,达到了一种互相照顾、互相借鉴、互相对比、互相观赏的阅读体验。真实的事物与景物引发出了人们的思想,在创作文章时,如何才能把非物质的思想感情真实地表现出来是作文书写中不可低估的能力。单单通过眼前的真实事物与人们思想中的虚幻联想结合,可以达到强化情感的效果。例如: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中,景与情的衬托,真的表达出了别离时的伤感气氛。

教育学科要与其他相关学科相结合。学生在学习教育学科时,也要进行相关学科的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范围,培养自己对相关学科的认识和敏感性;要努力理解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身学习,提高知识的运营性,做到活学活用,对已学的知识要达到再利用、多利用的效果。只有把各门学科的内容进行完整的融合,才能写出一篇成功的作文。

例如:某学生在讲述力学物理学时,学习了“惯性”这一概念,然后联想到自己三点一线的单一学生生活,正当他感到困扰时,想到了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的其他知识:“物体在受到外力的作用时会产生改变,虽然仍具有惯性,但对于最后的结果还是有变化的。”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态度,这样就充分的表现出作文的书写与其他学科紧密相关。充分利用身边学科的有关知识,作文的内容将加深、拓展,这样的作文才富有无限的空间。

勤于实践练习

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书写时,必须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审视题目,对题目要有正确的理解,对题目的要求要有深刻的认识,这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不能离题。例如:在写《在老师帮助下进步》与《我在老师帮助下是怎样进步的》这两个命题作文时,教师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思考两个题目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想要弄清题目的题意,就要围绕主题选择相关材料。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合理地安排材料,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在写作前编写提纲,是训练思维的有效方式,提纲是整篇文章的框架,提纲的书写要紧扣主题,对提纲书写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概括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讲述不同类型的命题,以便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运用“改写”和“讲故事”等方式进行训练。学生在“改写”中,可以培养想象能力,采用自己的语言,按照自己的构思和表达。而“讲故事”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

启发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作文水平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发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同时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只有思考与学习有效结合,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做能力。

说明文教学中的拓展 篇5

一、从文章情节入手

例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 让学生想像菲利浦夫妇一家回家后见到登门的于勒会有怎样的表现?这时学生纷纷展开了想象。有的学生说:于勒西装革履, 带着钞票、光彩照人的回到家, 菲利浦夫妇惊喜不已, 立即满脸堆笑地迎上前去, 尽诉思念之情。于勒此时已看穿了兄嫂惟利是图的嘴脸, 将所欠的一点钱还上后, 痛斥兄嫂, 扬长而去。菲利浦夫妇痛哭流涕, 到手的财富落空。女婿也因此立即宣布解除婚约, 女儿痛责父母, 菲利浦一家陷入痛苦争吵中。也有的学生说:于勒以穷水手的身份出现, 提着挣来不多的纸币到菲利浦家还债, 恳求兄嫂原谅, 尽享天伦相聚之乐。谁知菲利浦夫妇抓过破钱袋, 立即宣布与于勒断绝关系, 永不相见, 将于勒推出家……。这种“续编”活动, 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 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 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二、从文章中心入手

类似的情节, 在不同作者、读者 (学生) 的心中, 会有不同的看法;同样的, 一样的主题, 一样的题材, 在不同作家的笔下, 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此时, 教师可由一点出发, 指导学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比较分析、讨论思考, 学生会更容易地领会每一部作品的特色。讲月亮与中国人的思念情结, 我从苏轼的“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及杜甫的“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到现代女作家舒兰的《乡色酒》中对故乡的思念, 对月圆人亦圆的渴慕。让学生们感受到在中国诗人的笔下, 月亮的意象不仅是传递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识, 还更增添了一层家园思归的温馨和人生变迁的感情。

三、从课文的背景入手

例如教学《出师表》③, 当讲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之灵”时, 教师巧妙生发开去, 语带感情地讲起诸葛亮那光芒四射、照耀千古的人格魅力来:诸葛亮临危受命, 匡扶汉室, 忠心辅弼, 天地可鉴。为完成先帝遗愿, 奋其才智, 六出祁山, 以偏隅之师, 伐中原劲旅, 终因“出师未捷身先死”, 可惜星落五丈原。接着又动情地向学生诵读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临终前的片段:孔明强支病体, 令左右扶上小车, 出寨遍观诸营, 自觉秋风吹面, 彻骨生寒, 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 曷此其极!”叹息良久……此时教室一片静寂, 教者满含深情的话语深深打动了学生。

四、从写作方法入手

“新语文教育”的领军人物、特级教师韩军执教《大堰河——我的保姆》, 要求学生仿照诗中排比“在……之后”给诗节续写几句。有的学生写出了“在你把全家的碗筷洗干净之后”、“在你把地主家的猪喂饱之后”等句子, 加深了学生对“大堰河”勤劳特征的理解。接着, 在分析诗中矛盾对立的写法之后, 韩老师向学生提问:“矛盾、对立, 就是一种讽刺。大家看过电影电视里同样的矛盾对立所形成的讽刺吗?”在学生答出“匾上‘公正廉明’, 匾下却是贪官横行”、“匾上‘明镜高悬’, 匾下却是徇私舞弊”、“黄世仁的名字是‘世代为仁’, 但是他却为富不仁”之后, 韩老师又提醒:“我想起《药》中的‘红眼睛阿义’, 其实最不义。记得白居易有两句诗, 也是矛盾对立的写法吗?”学生不约而同地答出“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最后, 韩老师又向学生补充:“五十年代艾青去欧洲, 看到一个黑人小姑娘给白人家带孩子, 唱着歌哄哭闹的白人孩子。他写下诗句:一个是那么幸福/却在不停地哭/一个是那么凄惨/却在唱着欢乐的歌……”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拓展实践 篇6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拓展实践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无论是在交际能力还是在知识储备上的要求都与学生的英语素养紧密相连。高中英语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很重要。从高中英语阅读多样化出发去对学生学习高中英语阅读的教学方法进行拓展实践,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的学好高中英语知识。高中英语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它需要学生记忆很多知识点,有丰富的阅读知识储备等等。所以高素质学生必须熟练掌握高中英语这门课程,学生对于高中英语阅读学习认真程度也取决于老师认真的课堂教学以及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拓展实践,但现如今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老师不断去探究。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方式单一化。现在很多高中学生普遍反应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方式单一化,不能够让学生去快乐的阅读高中英语读物,老师只简单地对学生进行阅读课本知识的传授,这样的教学太过于死板,并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比如:在进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时,老师就只讲解哪些地方是有益于学生阅读的,能够提高学生的高中英语水平,只是让学生标注下来。一些名言和地道英语如:‘吃一堑,长一智。’用英文说就是‘A fall into a pit,a gain in your wit.’等等,这些能够让学生积累的高中英语阅读知识,老师并没有进行点评,并没有让学生知道这些好的段落句子那些地方值得他们学习,这样对学生的英语阅读积累并没有帮助,对学生以后的高中英语应试等危害很大。老师只简单的进行课本知识的授学并不能提高学生们进行高中英语阅读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的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并且,遇见对于课外课本知识不理解的地方,老师仍然是一概而过,那么学生只单纯记忆,阅读并不理解,这样的高中英语阅读堂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2.忽视课堂互动教学。高中英语阅读课堂老师有一个“以学生阅读,以学生欣赏记忆为主”的错误观念,忽视了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上老师也应该与学生的互动。互动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进行高中英语阅读的学习兴趣,并能使学生更快的提高对高中英语阅读知识的记忆点,但是,老师在进行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时,只是让学生去阅读复杂的课本知识,将一些学生不了解的英语好句僵硬地传达给了学生,不去了解学生们对于知识的反馈和理解,不去探索怎样才能更好的教学,不与学生进行互动,举一反三,不引导学生去自己思考知识点,去理解知识点,这样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惰性,对老师产生依赖性,对高中英语阅读产生厌烦心理。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拓展

1.布置课后作业更加生活化。高中英语阅读完之后,老师可以相应的布置一些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去完成,但是不要只单纯的留下写读后感等传统作业形式,老师在布置课后作业也要注重贴近生活化。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对自己进行阅读之后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尤其是高中英语这一门知识复杂难记忆的学科,所以,老师一定要将学生的课后作业布置得更加注重生活化,高中英语阅读课后作业需要老师精心准备。比如:如果学生今天高中阅读课是看的《Jane Eyre》这本书,老师课下作业就可以布置让学生课后找一个人扮演Bronte进行经典英语对话重现,这样即使学生对于书中值得欣赏记忆的段落,词汇进行了整理,还激发了学生进行英语阅读课的积极性。让学生回家之后与自己的父母或者是会说英语的人进行口语对话,这样不仅使学生进行了知识的巩固,还不用死记硬背,这就是高中英语阅读新拓展实践的体现,也能提升学生学习高中英语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后作业不仅简单,学生还愿意去做。

2.进行游戏教学拓展。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不应该只是学生死板的阅读,老师也要生动的教学。高中英语阅读是一门需要生动学习的学科,但是由于进行阅读时有可能使学生感觉枯燥,如果不进行游戏教学,使高中英语阅读课生动化,那么学生对于高中英语阅读就会产生厌学心理。为此,老师可以加入一些游戏进行高中英语阅读知识的巩固等。比如:在学生进行完所有阅读以后,老师可以设置游戏,传递粉笔等,传给哪个学生就让哪一位学生进行书本的观后感的总结,如果学生进行的是《Pride and prejudice》的阅读,老师就可以问 “What did you study from this book?”这种游戏教学方法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对阅读的知识的巩固记忆,还使高中英语课堂变得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英语的积极性,具有很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拓展实践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针对一系列高中英语阅读时学生出现的问题,老师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及时进行修改总结,从而开创高中英语阅读的新的拓展和实践,为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掌握更多的英语阅读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孟庆忠.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新题型考点分析与解题点拨[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01.

[2]靳燕.高中课型课例交流与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01.

[3]何忠花.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方法[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02.

上一篇:核心能力教学下一篇:仪器设备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