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教学方法

2024-06-23

说明文教学方法(精选12篇)

说明文教学方法 篇1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品质, 训练学生的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融知识传授、兴趣培养、能力训练、智力发展、思想情操陶冶于一体, 说明文教学自然也不能例外。然而, 传统的说明文教学是以课文为中心, 以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有关知识, 掌握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为目的, 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那么, 如何打破这种传统教法改革说明文教学呢?我认为说明文教学要力求突出“三变”。

一、变知识教学为素质教学

新课程要求: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主动获得社会、自然、人体保健等知识, 而且要在训练学生语文能力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中, 发展学生智力, 特别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由于说明文本身具有知识性强等特点, 往往使教师只考虑学生理解课文知识, 而上成!一堂知识传授课, 忽视了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如何改变这种倾向呢?我认为, 关键是要转变这种“知识教学”为“素质教学”, 要充分利用教材, 在提高学生素质上下工夫。

1. 在听、说、读、写中加强语言思维训练, 提高学生口头说话和书面表达能力。

说明文教学同样要体现其他文体教学的特点, 重视听说读写每一环节的教学。对于浅显易懂的说明文, 在课堂上可以加强听说读写训练, 让学生听读课文后, 能迅速说出被介绍事物的特点以及相关的知识, 也可以指导学生用所学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口头介绍事物, 说清楚事物的特征, 教学中还可以加强读写训练, 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说明方法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达到以写促读, 以读导写的目的, 力求一课一得。

2. 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加强思想教育。

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 不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而且体现了!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 说明文教学应该遵循这一要求, 体现这一特点,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其实, 在我们中学教材中选编的许多说明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 这些课文大多与人们的品质、情操、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表现祖国园林美的《苏州园林》;有展示变幻莫测气象的《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有反映我国古代及现代劳动人民杰出的智慧和精湛技艺的《中国石拱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有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斗争艰苦历程和革命前辈不怕牺牲精神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有反映祖国科技迅速发展和歌颂在科学技术上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的《向沙漠进军》等等。这些课文都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可靠的依据。

因此, 教师应该紧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蕴含的深意,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崇高理想等思想教育, 陶冶学生的情操。

3. 在指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提高自学能力。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听说读写能力, 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语文学科的说明文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中, 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 在他们提高自学能力的同时, 体验独立获取知识的成功感和自豪感,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树立自信, 并不失时机地指导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达到“教为不教”的最高境界。

二、变枯燥讲解为趣味教学

由于说明文知识性强而缺乏生动的故事性, 学生学起来有枯燥乏味之感, 特别是有些教师为使学生理解掌握课文中介绍的知识而不厌其烦地讲解灌输, 结果教师讲得辛苦, 学生听的乏味甚至昏昏欲睡。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关键是教师在备课中要深入钻研教材, 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 把学生没兴趣的教材内容和感兴趣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师生齐心协力, 演好每一台“戏”。

1. 课前激趣, 使学生的身心一开始就处于最佳的愉悦状态, 变被动为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如我在教《看云识天气》这篇说明文时, 特地选一个有阴云的天气, 让学生先猜一猜近两天是否有雨, 在学生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时, 出示本节课任务, 让学生通过自学本课来验证, 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 使抽象的知识更直观性, 还可以大胆用生物课、物理课中的实验教学,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观察分析中认识事物, 明白事理。还可以组织多种有趣的游戏和竞赛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的十幅浮雕内容时, 出示十幅浮雕的图片, 并打乱次序, 让学生通过自学后重新编排次序, 看谁用的时间最短。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了更多的有关说明文的读写知识。

三、变照本宣科为知识补充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有入选的说明文中, 科普说明文占一定的比例。这类说明文有些由于选编时间较早,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课文所反映的科技知识已经落后于现代科技发展水平, 不利于学生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培养。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角度上讲, 这些教材已经凸显了它的局限性, 因此在教学说明文时, 要注意补充新的内容, 避免教材的局限性。比如《中国石拱桥》写于1962年3月, 距今已有50年之久。文章的最后一段介绍了我国解放后拱桥方面的新成就。但是, 五十年后的今天我国的拱桥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拱桥大都采用钢筋混凝土浇铸, 特别是建桥新技术已经用很粗的螺丝钢柱把桥面吊到拱圈上, 使拱圈由桥下移到桥面上。补充这些新的知识, 不仅使学生对课文中的知识有了更新更全的了解, 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丰富了学生知识。

这些新知识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自己去补充去丰富。教完一篇说明文后, 可以适当要求学生阅读有关的资料, 如教完《死海不死》后, 要求学生阅读有关的地理书籍, 让学生对死海有更全面的认识。

总之, 只有在教学中冲破课文内容的束缚, 教给学生补充或指导学生撷取适当的与教材密切相关的知识, 才能丰富学生的头脑, 活跃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关心科技新发展, 这也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说明文教学方法 篇2

1、定义: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和事理进行解说和阐释的一种文体.(是客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阐述事理。)

2、分类:

事物性说明文:对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进行说明的文章。事理性说明文:对事物的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进行说明的文章。

3、说明对象及特征:

根据说明文的分类把握说明对象:

事物性说明文,主要看文章标题,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说明对象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

事理性说明文:要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形成一个对象加内容的短语“介绍了„„的„„”来表述,这样就要求我们把握事物的特征---说明的要点。

4、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介绍实体事物的建造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强调“过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的构造、实体事物的形状。如《雄伟的人民会堂》、《核舟记》。逻辑顺序:介绍事物的性质、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本质的。如《中国石拱桥》。

注意事项:局部理解,整体把握,答题时看要求(因为有些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说明顺序)。

5、说明文结构:

整体结构:引出说明对象(引说部分)——阐释说明对象(主题部分)——总结说明对象(收尾部分)。(作为题型,往往是针对主题部分出题)

主题部分的结构(层次关系):并列式——各层之间是并列的;连贯式——各层之间按事物发展安排层次的,前后相承;递进式——各层之间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总分式——总括,分述,总结。具体分为:总分、分总、总分总。

6、说明方法及作用:

A、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

把握:“XX叫什么”或“XX是什么” 的判断句。

作用:准确、简明地说明了()的()特征。(括号内要结合文本填写)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食物是一种能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B、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把握:往往用“比如”,“例如”,“如”等。作用:具体有力地说明了()的()的特征。

①一切动物,从眼睛不容易看见的小虫儿一直到能够创造的伟大的人类,都是一样,他们的生活条件,第一是空气。就是那些住在水里的鱼,也只能住在含有空气的水里。如果将一只鸟罩在一个玻璃罩里,然后用抽气机抽去罩里的空气,那只鸟就会立刻站立不稳,经过一阵可怕的挣扎,就倒下去死了。

说明动物的第一生活条件是空气。用举例法。

②回顾2007年,我国气温继续攀升,为近57年来最暖的一年。新疆特强大风吹翻列车;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暴雨洪涝;“黑色三小时”的济南大暴雨;强对流天气频繁,雷击伤亡严重 „„在降水的同时,有些地方又出现了严重干旱;2008年新年伊始,雪灾给人们又来了一个下马威。

这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给我们什么警示?

答:这段中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说明了2007年我国极端气候现象大量增加,便于读者理解。

启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全球变暖已经刻不容缓

C、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加以说明,体现语言的准确性,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年份不属于列数字)作用:准确具体地 说明了()的()的特征。(注意“列”字的书写;表示某个年份的,不是列数字。)

①桥长 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②近几年来,全国造了总长二十余万米的这种拱桥,其中最大的一孔,长达150米。③我国估计有1000多万公顷耕地受到污染,其中矿区污染土地达200万公顷,石油污染土地约500万公顷,固体废弃物堆放污染土地约5万公顷。每年因土壤污染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因土壤污染而造成的各种农业经济损失合计200亿元。

这段中多处引用数据,你认为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简要说明。答: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的严重程度和造成的巨大损失。运用具体数据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严谨性

D、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__________的特征。

把握:从修辞角度看,是比喻的修辞方法。

作用: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的()的特征。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夕阳西下,微微的红色光芒洒在太湖上,整个湖面犹如一块巨大的红宝石在闪耀。

E、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强调了事物__________的特征。把握:有明显比较的双方;标志性的词语是“比XX”、“与XX相比”等。作用:突出了()的()的特征。

①你尽管站在蝉的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撞石子,它都满不在乎。要是一只麻雀,就是比这种声音更低微,虽然它没有看见你,一定也会惊慌地飞去。

②一根普通电话线只能通三路电话;一条微波线路能通十万路电话;一束小小的激光,能同时通一百亿路电话;有一种玻璃丝激光电视电话,通过一根像头发那样细的玻璃丝,就可以使全世界亿万小朋友同时通话,还能相互见面。

③激光和普通光一样,都是由于分子、原子中的电子运动产生的。发光的过程归根结底都是原子的电子状态变迁的结果。但是,普通光和激光之间也有本质的区别。普通光是自发运动产生的,各个原子发光总是那样杂乱无章,在发光时间上有的早,有的迟,在方向上有的向东,有的向西,有的向上,有的又向下,完全没有秩序,所以这种光源亮度不高。而激光却不同,由于是受激辐射而产生的光,能使一个个原子都按统一步调,向同一方向,在同一色彩下发射,因此高度集中,具有亮度极高、颜色极纯、方向极好的特点。

①说明蝉没有听觉。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②说明激光的特征。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③说明激光具有亮度极高、颜色极纯、方向极好的特点。用作比较的方法。F、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把握:多有“按照XX分为XX”表述(分类一定要有分类的标准)。作用: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的()的特征。核能分为两类:一类叫裂变能,一类叫聚变能。

鲸分为两大类。一类口中有齿,以大动物为捕食对象;一类口中无齿,以小动物和小型浮游生物为捕食对象,靠嘴里的“筛子”过滤海水,把小鱼小虾等小生物留在嘴中。

G、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把握:是表达方式中的描写。

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

①桥面有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②金字塔很神秘,考古人员在其中发现了许多特殊形状的符号,它们被雕刻在墙面或者石头上,有的像爬行动物,有的像古代人物,还有的像是天空中的星斗,更有的像是古代中国的汉字,可是至今都没有被破译,人们不知道它们的真正涵义。

③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H、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把握:示意图、表格、插图

作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的()的特征。

I、做诠释: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作用:通俗易懂地说明了()的()的特征。

“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条彩色圆弧,这就是‘虹’”。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

“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就采用了作诠释,若颠倒,“银白色的金属是铀”就不准确了,因为“银”也是银白色的金属。

J、作引用(引资料): 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把握: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语。

作用:更有力地说明了()的()的特征。

①早在公元前2世纪后期,我国汉文帝时有个叫韩婴的人,在他所著的《韩诗外传》中就有这样两句话:“草木之花多五出,独雪花六出。”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雪花的结晶形态了。

②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冬无雪,麦不结”、“入冬麦盖三层被,明年枕着馒头睡”。冬天下上几场雪,预示着来年将要有一个好收成。

③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① 说明早在公元前2世纪后期人们已经注意了雪花的结晶形态。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②说明下雪预示来年将要有好收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小结:说明方法的作用概括为:()地说明了()的()的特征。

强调:要结合文本答题。

关于说明的方法,已经学过了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和引资料。阅读下面几段文章,指出它们各自要说明的是什么,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①„„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则更为巨大,据测算:1公斤煤能使一列火车开动8米;1公斤裂变原料可使一列火车开动4万公里;而1公斤聚变原料可使一列火车行驶40万公里,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作比较)

②太空垃圾是人类在进行航天活动时遗弃在太空的各种物体和碎片。如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丢弃的螺母、螺栓和螺丝刀等各种物体。(举例子)③评论大都针对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或重要问题直接表明观点和态度。(下定义)④依靠风力传粉的花,叫风媒花。(下定义)

⑤风媒花一般都很小,不漂亮,没有香味和花蜜,花被一般不发达或没有花被,花粉轻而小,数量很多,有利于风媒传粉。如玉米和大麻的花,就是风媒花。(作诠释)

⑥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引资料)

⑦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作诠释)

⑧无限而不循环的小数叫无理数(下定义)

⑨雪花又像珍珠一样亮闪闪,犹如一群活泼可爱的小精灵,在空中跳来跳去,犹如星星般点缀茫茫夜空。(打比方)

科学家提出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举例子)地球是很大很大的,但与太阳比较起来,显得太小了.(作比较)

从近处看,朵朵盛开的梅花犹如一个个坚贞玉立的江南少女,一张羞涩的脸颊,一袭柔美的身姿,多么清丽!白梅花不像牡丹花那般华丽;也不像桂花那样十里飘香;它更不像松树那样高大苍翠。它总是在寒冬中默默地开花,在春暖时悄悄地凋谢。(打比方)

下定义和作诠释区别

下定义和作诠释是两种常见的、极易混淆的说明方法。所谓下定义,就是用简洁而明确的语言,指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把容易与之混淆的对象区别开来的一种说明方法。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教学方法。”而作诠释,则是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和特点进行适当解说的一种说明方法。如《看云识天气》中提到的“虹”,课文注释为:“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条彩色圆弧,这就是‘虹’”。

尽管这两种说明都以通俗简洁的语言去说明事物的特点,但是二者在许多方面仍有较大差异,显示出许多各自不同的特点。

从形式上看,下定义在说明事物本质特征时,常用判断句式表述概念,而作诠释可用多种句式来表述。此外,下定义还可用公式来表示: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属概念”就是被定义概念所属的大类,也就是归类;“种差”就是在大类之中,被定义概念与同类相邻概念间的主要差别。如:“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液体。”“透明液体”就是“属概念”,其余的说明部分是“种差”,也就是“水”与其他透明液体的差别。

从特点上看,下定义要准确简明,概括性较强;作诠释则具体而通俗,有时带有一定的描述性。因此,从科学性的角度看,作诠释的语言比不上下定义。

从内容上看,下定义着眼于事物的本质属性,作诠释注重于外观的表象、性质和特点。

从严密程度来看,下定义要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说明的内涵和外延与事物相等,说明的对象与说明的内容可交换位置,意义不变;而作诠释对说明的对象解说往往侧重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说它的构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质的因素,因而说明的内容不能与被说明的对象变换位置。二者的区别可用图示表示。下定义:甲是乙=乙是甲√,作诠释:甲是乙=乙是甲×。下面举例比较说明。A、食物是一种能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下定义)

B、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作诠释)

C、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作诠释)

A、B两句都是判断句,A句使用了下定义的方法来说明食物的概念,它还可变为:“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就是食物。B句用作诠释的方法从颜色上解说激光,如果变为“一种颜色单纯的光就是激光”,那就荒谬了,因为不是所有有颜色“单纯的光”都是激光。C句不是判断句,说明的内容没有解说“晕”的本质特征,只是描摹了它的具体表象,因而是作诠释。

区别下列各句是下定义,还是作诠释?

①银河颜色如银,形状如河。

②银河是由无数星星组成的带状星群。

③食物是像阳光、空气、水一样重要的东西。

④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⑤杂文不是一般的议论文。

⑥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

9、归纳说明文的中心意思。

答题方法:本文介绍了„„,说明了„„,赞美了„„,体现了„„,展示了„„。

10、说明文开头的作用:①引出说明对象;②引出说明的内容;③提出说明的问题;④(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1、说明文结尾的作用:①总结全文;②提出一些希望、展望、预测等;③与开头呼应; ④深化中心。

12、说明文标题的作用: 事物性说明文:揭示说明对象或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

事理性说明文:①概括文章的说明内容;②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13、说明语句、段落的作用:

(1)结构方面: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有时在文章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事理的作用。

(2)内容方面:总领全段(全文)、总结全段(全文)。

关于说明文教学的几种方法 篇3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说明文;激趣;课堂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的原则是工具性和实用性,尤其说明文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长期以来,说明文教学不受重视,甚至被忽略,这是因为说明文一般平平实实,缺乏形象性。老师上课时,再那么一肢解,抽血去肉,剩下“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几块骨头让学生啃,结果学生只能由被动应付变为厌学说明文。另外,中学写作教学对说明文的练习也不够重视,以致不少写作能手虽能写出好的记叙文和议论文,却写不出像样的说明文。就目前三种基本文体教学来看,说明文教学是最为薄弱的环节。那么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

从说明文的内容看,有些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能激发人们的兴趣。不仅给人以经验和智慧,而且给人以启迪和开拓。因此,说明文教学笔者认为决不能舍弃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知识本身,片面地就文教文,以致失去了让学生感受知识理趣的机会,而应该是让学生在吸收课文原有知识养料的同时,触类旁通适当地或介绍或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兴趣。那么,这样的说明文教学不但能上得扎实生动,而且对于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运用激发情趣的方法导入课文

每堂课开始的几分钟至关重要,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对于说明文,教师更应该精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着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走进课文。如前几年我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中的《中国石拱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课本前面赵州桥的插图,并让学生说明一下这幅图。要求用最简洁的话语把它说得清楚明白,学生试了之后才感觉要做到这点并非易事。在几位学生回答之后,我说:“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看看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是如何说明的吧。”在教学《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大家知道故宫吗?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宫殿,故宫有“三九——九千多间房屋,九十多万件藏品,九百多万件档案材料。”当我说到这的时候,学生的脸上显出了惊讶之色,教室里一片唏嘘之声。我接着说:“假如我们要写一篇文章介绍故宫,可能会感到无从下手,可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却用很简短的文字就把它说得一清二楚,不信的话,咱们就去看看。”这些导语可以增强课文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能够满怀期待地走进课文。

二、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叶老说过,说明文“是传授知识的文字”。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根据说明文具有知识性强和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点,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因为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于是笔者就采用了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上《眼睛与仿生学》这一课,在理清该文说明顺序、结构和方法的基础上,介绍了仿生学的知识:在科学技术上,仿生学的产生主要是得到了动物某些特性的启示。现代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如飞机、潜艇、雷达、超声波等无一不是从鸟的翅膀,鱼的流线形,蝙蝠的特异功能研究中得到启示而发明出来的,同时还温习了初中课文《松鼠》。学生兴趣盎然,思路也开阔了。课后,笔者干脆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在了解某种动植物习性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写一篇与仿生学有关的科幻式小品文。学生的习作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百出,有写绿色与伪装学的,有写跳蚤与生物战的,其中有个学生参考了课文《蝉》中蝉的习性,写了题为《蝉与音响学》,设想了要发明一种像蝉一样大小却能发出无限大声音的袖珍放音机。内容虽近乎荒诞,但却妙趣横生。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读写说明文的兴趣,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并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课内外相结合

说明文的说明性强,即实用性强。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多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

比如笔者教《死海不死》这篇科技小品,让学生了解了死海的成因和变迁,使他们对海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笔者趁热打铁,印发了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未来海底世界》(选自《中学生之友》)这篇融科学性、文艺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小品文与课文放在一起阅读,在内容上与课文互为补充,写法上又可以参照比较,让学生在学过的课文知识的基础上,比较这类文章的异同,这样不但能了解学生掌握课文知识的情况,而且对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启迪思维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因所比较的文章富有趣味性,能引人入胜,这也就调动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总之,这几种方法的运用,能充分挖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潜力,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效率。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使学生既获得课内知识,又领会怎样获得更新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说明文过程中感到新鲜和富有新意。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说明方法,引用古典神话典故,打比方,作比较等;让学生在写说明文中恰当运用一些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让学生在电化教学活动中参与;让学生自己质疑问题等等,着重培养学生客观准确的写实能力,进一步激发起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刘海频.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兴趣的有效方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08)

说明文教学建议 篇4

一、明确说明文的教学要求

让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 能抓住要点, 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说明文教学的总要求, 这句话对说明文的教学提出了两点具体要求:一是能抓住文章的要点;二是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说明文大都是按要说明的对象来组织材料的, 抓住了要点, 就抓住了文章的纲, 也就能大体把文章读懂了。至于“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 主要是了解“下定义”、“列数字”、“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等方法, 并能初步学习运用。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小学阅读教学要“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等要求, 小学说明文教学的任务应为: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有关知识;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 初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通过读写训练, 运用语言。因此, 要把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发展学生的语言,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作为小学说明文教学的目标。

二、运用课文载体, 学习表达和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 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学习和积累语言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说明文教学是语文课, 属语文阅读教学范畴, 有别于科学、社会等学科。因此, 教学说明文要坚持以读为主,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其语言特点, 在读中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在读写中学习运用语言, 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

(一) 在读中感悟语言

1.重视初读。说明文虽然篇幅短小, 仍需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主读书。首先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熟。其次要让学生整体地读课文, 大体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次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 抓住课文的要点。如教学《天安门广场》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一课, 可先通过自读、互读、抽读等形式, 把课文读通、读熟。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从整体上知道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天安门广场的壮观辉煌;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最后让学生带着“课文从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天安门广场的壮观辉煌”这一问题再读课文, 抓住课文要点, 找到课文的重点段落, 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2.突出品读。说明文教学不仅仅是理解文中所阐述的有关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具体、生动地说明事物的。因此, 要重点指导学生对文中的一些句、段进行品读。

(1) 感悟说明文用词准确, 注重语言逻辑关系的特色。如, 《太阳》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一课中, 作者为了说明太阳“远、大、热”的特点, 用了以下句子:

(1) “太阳离我们有 (1.5亿公里) 远。到太阳上去, 如果步行, 日夜不停地走, 差不多要走 (3500) 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 (二十几) 年。”

(2) (一百三十万) 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3) 太阳会发光, 会发热, 是个大 (火) 球。

(4) 太阳的温度很高, 表面温度有六千度, 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 (2500) 倍。

教学中可通过把 (1) (2) (4) 括号里的词语换成“很”或“很多”, 把 (3) 括号里的词语删去, 让学生仔细阅读、比较, 发现:如果没有了括号里的词语, 就不能让读者对太阳“远、大、热”的特点有一个具体、清楚的认识。

又如, 《月球之谜》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中的句子:“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 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让学生读一读这句话, 想想把“估计”删去或换成“确定”行吗?通过思考交流, 得知“估计”是科学家根据这块岩石所作的推测, 是大约的一个时间, 如果删去或换成“确定”, 给人的感觉就是46亿年是个肯定的答案。在这里, 学生通过对词语的比较, 从中体会到“估计”这个不能明确表示肯定的词语, 看似含糊, 但如果从句子中删去, 就会与实际不符, 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另外, 《太阳》一文中引用“后羿射日”这个神话故事, 是为了引出“太阳离地球很远”这个知识。为了使“虚”、“实”衔接自然, 作者用了“其实”一词来转折, 从传说转向事实, 用“其实”后面三句话具体说明太阳离我们有多远。可让学生整体读这一部分, 体会作者用词的恰当。

再从《太阳》全文来看, 课文是从太阳的特点和它与地球的关系两个方面来写的。正因为太阳有“远”、“大”、“热”的特点, 才能给我们送来光明和温暖, 才能使太阳与地球有着密切的关系, 也才能“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这一因果关系体现了作者语言的逻辑性。可让学生多读, 在读中深入体会, 并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加深感悟。

(2) 感受说明文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说明文虽然是常识性课文, 但它的语言仍有很强的表现力。如《天安门广场》一课中的句子: (1) “无数盆鲜花组成一个个大花坛, 把广场装点得犹如五彩缤纷的大花园。” (2) “鲜花与彩灯辉映, 礼花伴歌声齐飞。”第 (1) 个句子通过比喻的手法, 把天安门广场比作五彩缤纷的大花园, 第 (2) 句运用对偶的写法, “鲜花与彩灯”对“礼花与歌声”, “辉映”对“齐飞”。把天安门广场五彩缤纷、灯火辉煌和热闹沸腾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文章语言不仅生动形象, 还具有节奏感。可让学生反复朗读, 边读边展开想象, 加深理解。

(二) 在读中学习表达

教学说明文,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 理解文本内容, 获得知识, 受到思想启迪和情操陶冶。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 悟得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方法。因此, 教学中要注重从领悟表达方法的角度, 引导学生赏析语言文字, 了解作者具体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把意思说明白。

1.认识说明文的整体结构和段落结构。说明文一般是按照作者的认识、思维逻辑顺序来安排篇章结构的, 纲举目张, 条理清晰。如《太阳》一文的结构就是按照先介绍太阳的特点, 再介绍太阳和地球的关系这个顺序安排的。《恐龙》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则是按照恐龙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这一顺序安排的。《埃及的金字塔》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则是按金字塔的地理位置和用途、金字塔的宏伟规模和建造过程、金字塔的历史意义来安排篇章结构的。可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后, 按照“课文先写了什么, 接着写了什么, 最后写了什么”的句式说一说, 以此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说明文一般用一个或几个自然段来说明一个要点, 教师要指导学生品读相关段落, 把握段落结构的特点。如, 《太阳》一课的作者为了讲清楚太阳与地球关系密切, 分别从太阳与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太阳与气象的关系以及太阳与防治疾病的关系这几个方面来介绍。要重点指导学生分析以下句、段的结构。

(1) 第4自然段讲太阳与动植物及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讲太阳与动植物的关系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明的:“如果有了太阳……如果没有太阳……”

讲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从吃的、穿的、烧的三个方面举例说明的。

(2) 第5、6自然段讲太阳与气象的关系, 是通过云、雨、雪、风的形成来说明的。

(3) 第7自然段讲了太阳与防治疾病的关系。

(4) 第8自然段从正反两方面概括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其中第1句:“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 都是太阳送来的。”这是从正面说。第2句:“如果没有太阳……自然也不会有人。”这是从反面说。

在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说明的基础上, 又把上面所有的内容归结为一句话:“没有太阳, 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可让学生充分阅读以上句子, 进行讨论交流, 感悟“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并让学生认识“如果……就……”这种句式。

再如, 《埃及的金字塔》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中的第4自然段, 则是用“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 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作为过渡句, 对课文的第2自然段做了总结, 引出对金字塔建造方法的描述。可让学生通过阅读这句话, 认识利用过渡句构段的方式。

2.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说明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习“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但这些方法不是由教师抽象地告诉学生的, 而是通过对具体课文的品析, 让他们有所感悟。如, 《航天飞机》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一课中, 智慧老人向飞机介绍航天飞机的句子:“ (1) 你能飞两万米高, 他却能飞几十万米高。 (2) 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 你要飞行四个多小时, 他只需要飞行七分钟。”《太阳》一文中的句子“ (3) 太阳会发光, 会发热, 是个大 (火) 球。”让学生把 (1) (2) 句中画线的部分分别换成“飞得比你高”、“几分钟”, 把 (3) 句中括号里的词删去读一读, 进行比较, 这样就能让学生具体感悟到说明文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和打比方的方法, 能增强说服力。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篇5

表达方式有:抒情、描写、议论、说明、叙述。

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表达方式随语言表达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现代写作学研究提出“表达方式”这一概念,延用至今。

(1)叙述。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五种表达方式,作为文章的形式要素,一定要为内容表达服务。一定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来写作,可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所谓表达功能。

辨析

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的区别

关于表达方式:

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③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

综合起来,“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关于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衬托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点面结合 动静结合 伏笔照应 托物言志 设置悬念 渲染环境 侧

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数量不限

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事理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

主要用到的有四种

(一)举例论证法

举例论证法:简称例证法,是根据需要例举一定的事实来证明观点正确的方法。事实要求充分、确凿、有代表根据性。

(二)引用论证法

引用论证法:简称引证法,是引用正确的科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认定的定理公式来证明论点。

(三)比喻论证法

比喻论证法:简称喻证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作比喻证明观点。

(四)、对比论证法

对比论证法:将一个事物的正反意见或优劣情况进行对照分析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记叙顺序: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就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顺叙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

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序来叙述事件

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说明方法: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

(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

运用分类别方法要注意分类的标准,一次分类只能用同一个标准,以免产生重叠交叉的现象。

(3)列数据。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4)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5)画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6)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下定义的时候,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

(7)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8)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9)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作假设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

例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就举出了新疆和内蒙古沙荒区治沙成功的事例,说明“沙漠是可以征服的”。

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好处: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2)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传说,谚语俗语,诗词句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

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就引用了唐朝张嘉贞的话,说明赵州桥的设计和施工巧妙绝伦。

好处:形象,典型,更有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4)列数据。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5)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

(6)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打比方与比喻的区别

打比方只是一种说明方法,适用于说明文。而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适用于各种文体,如议论文,记叙文,散文,诗歌等文章都可广泛运用。比喻还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不宜用借喻。

说明文中,如果是为了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问题变得浅显,使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此时,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但前提必须是为说明介绍该事物服务的)从这一角度说,比喻就是打比方。如《苏州园林》:“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也可以说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修剪和栽种树木着眼在画意,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如说明文《笑》最后几段话(23-28)“笑,你是嘴边一朵花,在颈上花苑里开放。笑是脸上一朵云,在眉宇双目间飞翔。你是美的姐妹,艺术家的娇儿。你是爱的伴侣……笑,你是治病的良方,健康的朋友。你是一种动力,推动工作与生产前进。笑是一种个人的创造,也是一种集体生活感情融洽的表现”是作者用诗一样的优美语句讴歌“笑”,不属于说明或介绍“笑”的内容,所以,这几段文字只是运用了比喻修辞,而不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7)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8)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下定义的时候,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有的着重说明特性,如关于“人”的定义;有的着重说明作用,如关于“肥料”的定义;有的既说明特性又说明作用,如关于“统筹方法”和“应用科学”的定义。

(9)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这句话,如果改为“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是雪”就不成。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定义说明,后一句是诠释说明。

(10)画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一篇说明文单用一种说明方法很少,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1)注意不同文体的结构思路

记叙文:包括小说、散文等,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情感等结构全文。

议论文:常按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结构全文。

说明文:常按时间、空间、逻辑等顺序结构全文。

(2)注意文章常用的结构方式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是文章最常见的一种结构方式。

2)并列式 3)递进式 4)对照式

(3)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

1)文章中的关键的标志词包括:

a 衔接上下文的:如“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b 表递进关系的:如“更、而且” c 表转折的:如“但是、相反、与此不同”d 表总结的:如“因此、总之、由此可见” e 表态度的:如“我认为、我觉得、应该”

2)文中的关键句:如过渡句;前后照应句;文段的首、尾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

(4)注意文中的标点,特别是分号(5)注意文中表达方式的变换

(6)注意语句间的联系,看其是否围绕同一中心话题

常用的文章结构层次分析法:

1)时间推移分段法:注意抓住时间词。(记叙性文(包括散文)的结构)

2)空间转换分段法:注意文中空间方位、地点的变换。(记叙性说明性文(包括散文)的结构)

3)内容性质分段法:主要根据文中所写人、物、事等内容的不同划分。(记叙性文(包括散文)的结构)

4)情节过程分段法:按情节的展开过程分段。(记叙性文(包括散文小说)的结构)

(一)记叙文(包括散文)的结构特点

1.抓住时空变化划分。时间、地点是记叙文的主要因素,许多记叙文都是按时空的变化组织材料的。

2.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3.按照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

4.按逻辑关系划分。

5.还可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方式来划分。

(二)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1.按逻辑思维划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2.按篇章结构划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三)说明文的结构特点

说明文要按一定的顺序对事物、事理进行说明,故说明的结构受说明的内容、说明的顺序限定。

1.以时空变化为顺序的说明文,一般按层进式的结构来行文。

2.说明事理和事物结构的说明文,一般按人们的认识规律和观察顺序安排

结构。

3.揭示事物发展过程的说明文,必须按照事物发展的进程来安排结构。

4.有的说明文采用分类说明的方式,故其结构层次往往是并列式的。

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

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轮读书》,三个部分分别谈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好处,就是采用并列的结构。

2、总分式;先总述,再分说。这种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采用的就是“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格物”“致知”就是指现代学术的基础,即实地的探察,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实验。然后先儒家对“格物”“致知”意义的曲解和对“格物”“致知”精神的埋没;再阐述科学发展为什么需要“格物”“致知”的精神。最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3、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例如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前一部分反面批驳了敌论中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即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而不是“自信力”直接批驳了敌论;后一部分从正面列举事实,提出正确的论点,我们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间接地批驳了敌论。

4、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例如《不求甚解》一文,先从“不求甚解”一词的来历谈起,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方法,首先要“好读书”,二是主张读书要会意。再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说明,读书应当重在读懂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是寻章摘句。最后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读书“不求甚解”的重要性。文章结构的基本形式

1.纵式,即文章层次主要以纵向形式展开。

①以时间为序

②以作者情感发展脉络为序

③以逐层深入的论证为序

2.横式,即文章层次主要以横向形式展开。

①以空间为序

说明文教学要点有感 篇6

关键词:特征;本质;结构;说明手段;说明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220-01

许多语文老师不太重视说明文教学,往往只是蜻蜓点水,或让学生自学了事。由于教师不重视,学生也就容易被误导,以为说明文不重要,可学可不学。

说明文是以解说事物或阐明事理为主要内容,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让读者明确事物的特征、功用等等解说清楚的文章,它是极为常见的文体,具有很明显的知识性和实用性。

诚然,说明文由于其解说事物,剖析事理的需要,作者的态度是非常冷静的。道理本该怎样,作者把它说清楚了就算完事,其间搀不进个人的感情呀、绘声绘色的描摹呀这一套。也许说明文确实可能不如其他文体那么好读、好教,因为它不是靠形象去感染读者,也不依靠以情动人。然而说明文却另有其独特的长处,如思想内容的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而又富于科学性;结构层次的条理井然有序,过渡照应连贯缜密;语言文字的精确简练,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说明方法的合理、周到,灵活多样。正如著名科普作家石工所说的,好的说明文“立意新、材料精、文辞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使读者在阅读说明文时,不仅能够吸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的养料,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所有这一切,是其他文体所无法企及的。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注意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能阅读实用类、文学类、理论类等多种文本;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或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对阅读材料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学生要学会关注社会生活热点,沟通不同学科领域,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进行探究性学习。高初中教材中的文章既有丰富的知识,又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能激发人们的兴趣。不仅给人以经验和智慧,而且给人以启迪和开拓。因此,说明文教学中应该是让学生在吸收课文原有知识养料的同时,触类旁通适当地或介绍或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兴趣。那么,这样的说明文教学不但能上得扎实生动,而且对于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培养能力、發展智力、陶冶情操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更不应该忽视说明文的教学。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说明文教学的意义:1、直接培养学生读写说明文的能力,2、开阔视野,增长知识3、激发兴趣,培养爱科学的精神。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要领来进行说明文的教学

一、分析事物的特征与本质

1、分析事物的特征(抓住事物的特征来说明事物是说明文最突出的特点)(1)用比较方法分析事物的特征。如进行《中国石拱桥》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认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最好把学生常见的平桥与石拱桥进行对比。(2)重点分析主要特征《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面积广、体积大)说明大:宴会厅的面积比一个足球场还大。(3)结合说明方法分析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中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还说像卧虹、飞虹,把水上的拱桥比作:长虹卧波,说明拱桥形式的优美。

2、分析事物的本质。(1)分析揭示成因的语段认识事物的本质(2)分析评论性的语句、语段来揭示本质

以《中国石拱桥》为例,如:中国石拱桥为什么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首先,是我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其次,是我国的桥梁设计和施工有着优良的传统。再其次,我国有着建筑石拱桥的丰富的材料。不能随意排列,为什么?石头是天然存在的,没有人的智慧,勤劳不行,没有技术也不行,所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社会原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去朗读,去体会事物的本质

(3)注意区别事物的特征与本质。事物的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事物的本质,本质决定特征。一定要引导学生认真区别,不要混淆起来。

二、注重结构、说明手段、说明语言的分析

1、分析结构(即分析说明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从中可依循说明文的原则——要“言之有序”。尤其是逻辑顺序,它体现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有因果、表象到本质、本质到现象、主次、概括与具体之分,简单与复杂之分。

要注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如在进行《中国石拱桥》的教学时,要注意把握总体顺序:总体顺序是逻辑顺序,先是总说——分说——总说,再从一般到个别,最后从概括——具体的顺序来写的。

2、分析说明方法。分析说明方法,也就是要注重分析说明的基本手段和表达技巧。

中学生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引用、分类别、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作比较、列数据等客观介绍的方法,这类方法的好处就是能够比较准确、清晰的进行说明;还有打比方、描写法和拟人法等形象描述的方法,而这类方法的好处在于可以生动、形象地进行说明。

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中这句话:宴会厅有7000平方米,它的面积比一个足球场还大。在这句话中,“7000平方米”是实数,采用的是列数据的方法,而“它的面积比一个足球场还大”是采用的作比较的方法给读者既准确有具体的印象,知道宴会厅究竟有多大。

3、语言分析。说明文的语言主要有准确、简明、平实、周密之分。

说明文的写作教学 篇7

说明文作为写作文体之一, 对学生来说历来是较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难写、难把握的, 老师在说明文文体教学过程中通常只是偏重于说明方法的解说, 而未有一个系统的统整, 这就导致学生写不好说明文, 一般不愿意写说明文。 究其原因, 这种状况的出现除了学生对说明文文体把握不够全面、 到位之外, 老师在如何教授说明文这种文体方面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 本文从说明文的写作教学角度切入, 对此文体进行概括性的分析与总结, 希望对老师教授和学生理解说明文文体提供借鉴。

二、教授方法

(一) 教审题, 明确说明对象。

如何依据题目判定说明文文体呢?

例如《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我与好书交朋友》、《中国石拱桥 》、《苏州园林 》、《爱的种类 》等, 我们发现这些题目分别要说明的分属人———孙中山、 事———与书交朋友、物———石拱桥、景———苏州园林、理———爱有哪几种等五类, 说明文就是解说事物 (人、事、物、景) 、阐明事理的文章。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主要解说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成因、关系、效能、用途等, 而解说的重点则是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上述五个题目如果符合这些特征, 那么可以判定为说明文。

(二) 教立意, 确定说明内容和重点。

不同的事物、事理, 说明的侧重点不同。 当说明对象确定以后, 我们就要锁定说明对象的特征, 即确定要写该对象的什么内容, 哪些需要详细描写, 哪些只需要一笔带过即可, 这就是确定说明的重点。

例如《苏州园林》, 作者在确定了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后, 锁定苏州园林的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围绕这个特征展开对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的描写。 在布置这些内容的时候有详有略。 比如写苏州园林的建筑只以“不对称”三字带过, 并没有详细描述各个建筑的外观和构造, 但在介绍假山池沼的时候却详尽地描写它们的艺术美和图画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这样的安排, 既能让人一眼感知到苏州园林的整体特色, 又能领略到苏州园林内的各个景观设计, 可谓层次鲜明, 不会让人读后产生不知所云的混沌感。

(三) 教选材, 寻找可用材料。

写说明文就要用简明的语言对事物的性质、形状、用途、成因、结构、功能、特征等加以解说和介绍。 传授知识是这类文体的主要写作目的。 可学生掌握的知识和道理有限, 下笔时往往觉得不知道写什么好。 这样看来, 学会寻找可用的材料是写好说明文不可忽略的重要条件。

写作材料的来源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直接经验, 二是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就是亲身经历过的, 或者是亲自看过、听过、观察过之后获得的第一手感性材料; 间接经验是从别处或他人那里获得的第二手的材料, 可以是查工具书得到的, 也可以通过百度、新浪等网络搜索工具获得电子材料。

有了这些材料储备, 我们要做到有目的地选择材料。 这就要依据说明对象的固有特征和本质属性选材。 说明文写作以抓住说明对象最突出特征的一两个方面进行写作为宜。 因为每个对象都有很多个特征, 每个特征有许多个方面的表现, 若统统不加选择的照单全收则写出来的文章势必杂乱无章, 让人不知你想表达的重点是什么, 这样就无法突出说明文的文体特色。

以《苏州园林》为例。 作者在文中提到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 而自己到过的也有十几处, 这么大的范围, 这么多的地点, 有特色的一定有很多, 可选的内容一定也有很多, 那么究竟选取哪些内容写, 哪些该重点突出详细描写, 哪些只需三言两语带过即可呢? 叶圣陶先生选择摒弃细枝末节抓整体特征的写法, 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为切入点, 所有选材都是为了突出这个特点而服务, 不管是自然景观的描写, 还是人文景观的设置, 作者的写作角度都是紧紧围绕“图画美”展开, 什么地方的什么东西突出了这个特征, 我就写下来, 哪些最具代表性, 我就写得尽可能详尽, 哪些表现不突出就写得粗略一点, 这样即使是没来过苏州园林的游客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也能领略到它的独特风采和整体风貌。

(四) 教组织, 说明要有条理。

说明文不外乎解说事物 (人、事、物、景) 和事理两大类, 怎么说明才能让人一目了然呢? 这就要考虑如何组织材料, 使之条清缕晰了,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安排文章结构

一般情况下, 事物 (人、事、物、景) 说明文可采用时间式 (包括顺序、倒序) 、空间式 (包括由近及远、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前往后、由内到外) 、总分式 (总分总、先总后分、先分后总) 、递进式、并列式等结构方式组织作文, 事理说明文多采用逻辑顺序安排行文。 常见的逻辑顺序有先主后次、先因后果、先整体后局部、先概括后具体、先总后分、由浅入深等。

例如《苏州园林》采用的是总分结构, 先总写“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 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后分别介绍“亭台轩榭的布局, 假山池沼的配合, 花草树木的映衬, 近景远景的层次等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这不仅给予读者整体感知苏州园林的机会, 更在后面几个自然段分别加以叙述, 帮助读者清晰了解园林的规划, 同时主体部分的描写又采用了并列式的手法。 如第三段到第九段, 每一段介绍苏州园林的一个小构成部分, 相互独立又相映成趣, 让人读来仿佛真的跟着作者在游园似的,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体验。

2.选用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作引用、列图表等。

例如《苏州园林》一课就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作比较, 将建筑的对称与苏州园林的不对称比较, 北京园林与苏州园林的比较;举例子, 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等无一不是苏州园林可作为 “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的例子;做引用, 如“鱼戏莲叶间”, 等等。

3.语言简洁准确

说明文以实用为目的, 因此它的语言力求简洁、准确。 该用确数的地方不用约数, 该用约数的地方不能用确数, 引用要确切不能模棱两可, 推论要合乎事物的规律和人类的认知, 比喻要清楚明了, 不能晦涩难懂。

例如《苏州园林》中开头作者写道:“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 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这一句中“据说”、“一百多”、“十多”等表明了作者的不确定性, 苏州园林到底具体有多少处景观, 作者并没有信口胡诌, 而是老老实实地交代了大概认知, 但这并没有影响本篇文章的质量, 相反更可以见出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 且不论说明文本身就要求语言应准确, 任何文体的写作, 我想少了一份真实和真诚都是不可取的。

三、结语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客观介绍事物特征, 阐释事理的文章, 目的是让人们了解事物, 明白事理。 无论是写作还是教学过程, 都要有清晰的说明文文体的观念, 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学生不会写、老师不知道该如何教的现象。

摘要:说明文的写作教学重点在于教授方法, 主要包括教审题、教立意、教选材和教组织四大方面。

关键词:说明文,写作教学,教授方法

参考文献

[1]曲洪砶.浅谈说明文写作快速上路的方法及练习设计[J].教育艺术, 2013 (11) .

[2]黄琼.为说明文写作打开选材之源—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能力[J].写作, 2012 (10) .

[3]傅望华.说明文写作指要[J].写作, 2010 (12) .

说明文教学策略初探 篇8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紧扣文体特点,直观化手段,课内教学结合课外探究

说明文和其他文体相比, 更贴近生活实际, 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 说明文的应用范围会越来越广泛, 作用将越来越大, 它不但让中学生获得科学知识, 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信息筛选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审美感受能力等, 同时也有助于增强他们的科学素养, 形成科学态度。但教学实践中, 多数中学生感到说明文的教学呆板、枯燥、乏味。这是因为说明文缺乏形象的描述和生动的情节;还有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在一定时期内还占据着较大优势, 对科学知识也缺乏一定的理解力;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落后, 教学中多半是“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缺少具有吸引力的内容。尽管说明文是传播知识的文体, 但它的教学却不能限于知识的传播, “新课标”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提出“阅读科技作品, 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因此, 学习说明文要着眼于学生科学理念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开启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精神, 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 这才是说明文教学的根本。我们应该捕捉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和学生学习它的心理特点, 在继承传统教学长处的基础上, 给说明文阅读的教学内容以扩展和深化。

一、紧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我们首先应该遵循说明文的基本特点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明确它的特点, 就等于给了他们一把打开说明文阅读之门的钥匙。任何一篇说明文都是紧扣说明对象的要点展开的, 往往要解说事物的形状、构造、关系、公用等, 特别是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如《看云识天气》体现的是通过云的不同形状来识别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向沙漠进军》既说明了沙漠的特征又揭示了它的本质等。捕捉到这些, 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当然一篇说明文有时有几个要点, 要引导学生细心阅读, 具体分析。还要让学生明白, 说明文讲求说明顺序, 这是说明文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不同类型的说明文, 写作角度不同, 顺序就自然存在差异。一般说来, 凡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或人们对某一事物认识过程的, 多采用时间顺序, 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凡介绍建筑物或涉及到地点变换的, 多采用空间顺序, 如《故宫博物院》;介绍事理的多采用逻辑顺序, 如《向沙漠进军》、《生物入侵者》。在教学中要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是了解说明对象、把握文章结构的关键所在。还有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也非常重要。一篇文章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单用一种说明方法的很少。一般说来, 学生都能分清楚说明方法的定义和特点及应用, 不必每篇文章都详细讲述, 但要注意启发学生分析的同时使用多种说明方法的主次关系, 注重体会某种说明方法的好处。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洁, 详细但不繁琐。在准确的前提下, 因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 说明文的语言或概括, 或具体, 或简洁, 或详尽。每篇课文都可以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体会。

二、运用直观化、形象化的手段辅助教学

说明文常常说明人们不易亲见的事物和现象, 不易理解的事理和过程, 尤其是事理说明文, 内容更抽象。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引导学生利用自身资源优势, 采取直观化、形象化的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因素, 发挥其联想力、想像力, 化抽象为具体, 变理性为感性, 将陌生的东西亲近化, 深奥的内容通俗化。如何做呢?首先可以考虑利用实物、模型、图片或者多媒体等展示事物的特征, 形象的展现事物的特点。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 在教学时辅以有关图片, 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其次还可以利用做实验或实际观察等方法,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比如学习《死海不死》, 教师可以结合地图分析, 借助实验让学生直观的看到浓盐水比淡盐水的浮力大。在说明文教学中合理的运用直观化教学手段, 不仅能丰富学生的体验,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能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

三、把课内教学和课外探究结合起来

说明文的特点及应用功能决定了它比其他文体教学更具开放性。在新旧知识迅猛交替的时代, 我们不应该满足于教授课本中有限的内容, 而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联系生活的探究性学习空间。促使他们主动的把课内学到的知识、方法拓展到生活实际中去, 通过查找资料、请教他人、交流讨论等不同形式, 激发其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兴趣。这样的说明文教学课不但能上得扎实生动, 而且对于学生开拓视野、提高兴趣、丰富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等, 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比如学习《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 先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掌握“保护环境”的主题, 然后印发从报纸上摘抄的破坏环境的新闻作为参考, 进而指导学生课后寻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资料, 并要求学生联系本地实际写一篇环境保护方面的文章。由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既出自课本又超出课本, 往往带有基础性、新鲜性和趣味性, 所以很合学生的口味, 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版

[2]李景阳主编.《语文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

说明文教学的“语文味” 篇9

一、品词赏句, 领悟精妙

文章是由词语和句子组成的。个性鲜明的词语和句子承载着文章的精妙、言语的精彩。说明文以给人科学知识为目的, 语言特别准确、简洁, 通俗易懂。在说明文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引领学生从词语和句子入手, 细细品读、感悟。让学生在品词赏句中感受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洁、通俗易懂的特点, 同时在潜移默化中领悟遣词造句的方法。

1. 在“删”“增”“换”中品词赏句。

在说明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删除、增加、调换一些词语或句子, 然后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比较。通过比较, 学生往往能领悟到说明文遣词造句的精妙。如教学《鲸》一课, 读课文时我故意把“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虎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这两句话中的“主要”这个词给漏读。学生马上察觉出与课文不同, 纷纷向我指出时, 我引导学生思考:“主要”这个词语可不可以漏掉, 为什么?通过比较, 学生立即明白“主要”这个词在这里是不能漏掉的。如果没有“主要”这个词, 就是说须鲸只吃虾和小鱼, 虎鲸只吃大鱼和海兽, 其他的食物他们是一概不吃的。这显然与实际情况是不相符合的。“主要”这个词语用在这里介绍鲸的吃食用得非常准确。

2. 在想象中品词赏句。

学生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边读书, 边联想, 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想象成一幅幅活动的, 有色彩的画面。在想象中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中, 用“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生息繁衍”来写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教学时, 可以引导学生读词语想画面, 把想象中的画面描述出来。通过想象, 学生读懂了黄河流域曾经的繁荣和兴旺, 也领悟到了说明文用词准确、简洁的特色。

3. 在资料的比照中品词赏句。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说明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资料与课文进行比照学习, 让学生在直观感知中领悟说明文用词造句的精妙。如在《松鼠》一文中, 作者是这样写松鼠的:“它们面容清秀, 眼睛闪闪发光, 身体矫健, 四肢轻快, 非常敏捷, 非常机警。”学生读、悟之后, 我让学生观看了一段松鼠活动的视频, 并说说感受, 再让学生对这句话进行品析。学生结合直观的感知就比较容易地领悟到句子中这么多个四字词语不但写出了松鼠乖巧的特点, 而且读起来节奏轻快, 这和视频中看到的机灵的小松鼠是非常相配的。这些四字词语用得真好!

学生在品词赏句中既掌握了科学知识, 又体会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精妙, 还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了遣词造句的方法。

二、注重朗读, 体味情感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 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很多说明文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 写得很有趣味, 而且在字里行间同样浸润着作者的情感。我们在说明文教学中也要让学生潜心会文, 注重朗读。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读懂文章的内容, 读出文字间潜藏着的情感和趣味, 品味说明文的语文味。

1. 对比读。

教学时, 我们可以把说明文中前后相关联的内容整合在一起, 采用对比朗读的方法来使学生读懂内容, 体味情感。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时, 我先让学生找出描写黄河变化前和变化后的词语, 再进行对比朗读。通过“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生息繁衍”和“凶猛暴烈”“叫苦不迭”这些重点词语的对比朗读, 学生读懂了黄河变化之大, 激发了探索变化原因的兴趣, 同时也读出了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担忧和无尽的痛心。

2. 想象读。

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 边想象。通过合理的想象, 让学生的头脑中呈现课文描述的画面, 从而读懂内容, 体味情感。如教学《松鼠》一文时,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课文, 边想象松鼠的活动情景。通过想象, 让学生的头脑中再现松鼠活泼、机灵的形象, 然后用朗读来表现松鼠的特点。在想象读中学生明白了松鼠的特点, 也体会到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3. 品味读。

在说明文教学中, 我们不但要品味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而且要通过朗读把品味到的情感表达出来。如在教学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最后一段———治理黄河时, 我紧紧围绕“品”和“读”来进行。一读, 懂治理黄河的对策;二品, 明句子中包含的情感;三读, 展现治理黄河的坚强决心和必胜的信心。

在教学说明文时, 我就是这样通过一次一次的朗读, 让学生读明白课文的内容, 读出作者在文字中传递着的情感。知识、情感和价值观在朗读中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三、凸显特点, 训练思维

语文课堂不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和方法, 还应不断地训练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说明文结构紧凑、严密、条理清楚;语言表达科学、简洁、通俗易懂;说明的角度新颖, 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培养。因此, 在说明文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 不断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方法的同时, 思维也得到不断的发展。

1. 画图表。

说明文条理清楚, 表达有序。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根据说明文这个特点, 采用“画图列表”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学懂内容, 训练思维。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中, 在指导学生学习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时, 我们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社会原因,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2. 作比较。

通过对不同句子、语段的比较, 学生不但容易学懂内容和方法, 而且能有效地训练他们的思维。

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 我先通过填写表格的形式, 让学生搞清楚科学家做三次试验前的布置, 试验时的做法和观察到的现象。学生填写完后, 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 引导他们比较、分析这三次试验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比较、分析, 学生清楚地懂得蝙蝠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飞行的。接着, 我再次引导学生观察表格, 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第二次和第三次试验时, 试验前的布置这一格是空着的?学生马上明白, 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试验时, 试验前的布置与第一次是一样的。那补写上会怎样呢?我让学生补上第二次和第三次试验前的布置, 再读课文进行比较。通过观察、比较、分析, 学生自然而然明白了写文章时相同的内容可以省略不写, 相似的活动要有详有略。

四、读写迁移, 学习方法

在说明文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发挥说明文“例子”的作用, 结合具体课文, 寻找合适的切入点, 进行读写迁移训练。让学生在读写实践中, 学习方法, 不断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

1. 提供材料进行仿写。

学生学习了一篇说明文, 懂得一些表达方法的时候, 教师如果趁热打铁, 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进行仿写, 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2. 模仿语段进行仿写。

说明文语段条理清楚、叙述得当, 是很好的仿练例子。教学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仿照语段进行仿写。

3. 改写文章进行仿练。

说明文的表达风格有好多种, 把一篇说明文改写成另一种表达风格的说明文, 也是一种读写迁移的办法。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进行改写。

运用语言、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味的核心所在, 也是语文教学的高层次目标。在说明文教学中, 我们一定要把“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运用迁移规律, 努力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小议说明文教学的“味道” 篇10

经过多年对说明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尝试,笔者深深地感觉到说明文的教学设计,应在学生的所得上着力。说明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其教学过程必须具有知识的趣味,同时又不失语文味。所谓“趣味”,就是要体现出说明文注重知识性、科学性的特征,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所谓“语文味”,就是强调学科特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得意”“、得言”“、得法”。“两味”兼得,应是说明文教学追寻的目标。

一、 体现“趣味”

说明文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熟悉了课文介绍的事物,对此事物、事理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但是教学并不宥于此。教师应该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展现事物中隐含的“理趣”,将其中的丰富内涵、趣味因素进行发掘,进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展、延伸他们更为开阔的视野,让学生由已有的“浅知”过渡到“深知”。

首先,在内容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阅读兴趣点。学生对于新奇的事物总是很感兴趣,拿到科普类的读物,他们总是喜欢反复的阅读。教师要善于利用这样的契机,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的阅读。其次,教学设计中还要努力发现文本的内容空白点。科普类的课文对于某类事物或者现象的介绍,语言简洁,多以概念、例举的形式呈现,这就为文本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教师要善于发现这样的空间,激发学生的阅读求知欲望,让学生沿着强烈的好奇心走进更丰富的阅读世界。再次,教学设计还要善于依据课文题材的特有特征,发掘其中隐含的科学品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说明文中蕴含的“情趣“”理趣”,成为引发阅读期待的源点了!

二、突出“语文味”

说明文的教学,语文的味道不能丢,切不可上成了科学课、品德课。就此类课文的教学设计而言,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运用品析词句的方法,搜集课外资料的方式,模仿文章表达的方法等。因此,说明文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在体现“语文味”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文本特点,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

1. 练就学生梳理概括的能力

读懂课文是学习课文的基础,这首先就体现在学生能否读懂课文的内容,能否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阅读说明文同阅读其它文体一样,必须按合理的阅读过程来读懂原文,要做到这一点,理清文章的条理、明确说明的顺序就尤为重要。

说明文的内容概括不同于其他文体,比如叙事类的文本 :通过什么事情表现什么特点,注重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明文的内容概括一般遵照这样的思路 :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什么事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或价值。教学时要求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语言要简洁。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先自己概括,然后通过比较,评议,从而使学生逐渐感受到概括的方法,提高概括的能力。

说明文的段落关系一般遵照这样的顺序 :话题的提出,具体的方面,具有的价值。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时,要考虑到不同的年级段,有不同的要求 :中年级段,一般对于段落的划分不做要求,教师可以减缓坡度,适当地引领,有时候教师要善于“搭桥”,为学生提供一定“技术支持”。比如,教师理出自然段之间的组合,让学生思考这一部分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或者教师说出相关的段落内容,让学生梳理出课文中哪些自然段适合联系在一起。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逐步放手让学生独立梳理文章的脉络。

2. 锻造学生品析词句的能力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生动,说明方法的多种性,教材的结构布局,是需要学生在悉心的品味中感知的。这些是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是“语文味”的重要体现。比如 :《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在教学“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根据这一假说,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但相关化石一直没有被找到。”这一部分时,教师就可以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假说”“可能”“应该”等词语,想一想 :这些词语可不可以去掉,去掉后意思会有什么不同?从而感受到这种带有推测性质的问题,作者运用这样的词语目的何在?再比如该文中“欣喜若狂”“点睛之笔”“天之骄子”等词语的运用,让学生想一想,读到这些词语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想到哪些画面?这些画面会对理解文本的内容起到什么作用?从而感受到说明文还具有鲜明、形象地的语言特色,同时也进一步懂得了凌空飞翔的鸟儿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推测。

3. 铸就学生迁移运用的能力

阅读教学只有基于“言语形式”,才能引导学生学习“独一无二的表达”,才能真正提高听说读写的水平,逐步形成语文素养,说明文的教学也是如此。老师要善于结合每篇课文的主要特色进行有选择的侧重练习悉心钻研文本特色,潜心琢磨创新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悦读”的过程中逐渐地吸收、运用。比如,于永正老师《新型玻璃》的教学,让学生在阅读后,以《新型玻璃的自述》作为题目,有效地进行了语言的迁移,学生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语言。再比如,教学《我是什么》一课,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语言实践的平台——

1小朋友想一想,这小魔术师还会变什么呢?(露珠、冰、霜、雾、彩虹、……)

2老师这里也有小魔术师在变化,看谁知道他们的名字。

3出示 :

早晨,我躺在小叶子上,人们管我叫_______。

夏天,雷阵雨过后,我挂在天空,人们管我叫_______。

秋天, 我___________ 人们管我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人们管我叫____________。

4小结 :水真有趣,它真会变,会变成汽、变成云、变成雨、雹子、雪,还会变成露、霜、冰呢!

从上面教学环节,我们不难看出,一次知识拓展,了解水除了会变成雨、雪、雹子以外,还可以变成露珠、冰、霜、雾、彩虹,同时也准备了让学生欣赏图片,单纯的了解一下知识,图片欣赏与语文课的语言学习相距甚远,为此,我们安排了一个语言训练,在四句话的训练上,一二句引,三句扶,四句放,在拓展知识的同时,学生开始模仿书中语言注重了动词的运用,一举多得。

4、完善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说明文的教学,对于指导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更多地设计一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课文中出现的科学术语、新鲜事物,进行资料的查询与梳理,另一方面,在课外的阅读中,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要进行深入地阅读学习。再进一步说,还可以通过专题研讨、话题征集、办小报、做网页等活动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于说明文教学的四种方法及作用 篇11

笔者在说明文教学中,运用下面四种教法,来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一、运用激发情趣的方法导入课文

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不久前,笔者上法布尔的《蝉》,课上介绍了蝉的知识,说蝉的俗名叫“知了”古人叫“蜩螗”,它是诗中常见的寓体,还是治病的良药;再由科学家研究蝉的目的,讲到人类与昆虫的关系,介绍了仿生学、鸟儿与飞机、鲸与轮船、蜜蜂与建筑、车轮子与螺旋状……还介绍了作者之所以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这与他长期对各种昆虫的观察研究是分不开的。同时,笔者还介绍了观察的要求和作法,又举了习作中不善观察不作思考而闹出的种种笑话。这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在教《蜘蛛》一课时,让学生猜谜:“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单提飞来将。”谜面有趣简单,学生很快就猜着了。接着再提两个问题,蜘蛛以什么为生?它是怎样吐丝的?因为蜘蛛是学生所熟悉的动物,所以他们的积极性很快地调动起来了,连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纷纷议论开了,课堂顿时轻松活跃起来了。笔者一般是采用想象、联想、列图、猜谜和成语等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二、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要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

因为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套话,他们一点就熟了,何需我们老师喋喋不休!于是笔者就采用了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上《眼睛与仿生学》这一课,在理清该文说明顺序、结构和方法的基础上,介绍了仿生学的知识:在科学技术上,仿生学的产生主要是得到了动物某些特性的启示。现代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如飞机、潜艇、雷达、超声波等无一不是从鸟的翅膀,鱼的流线形,蝙蝠的特异功能研究中得到启示而发明出来的,同时还温习了初中课文《松鼠》。学生兴趣盎然,思路也开阔了。课后,笔者干脆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在了解某种动植物习性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写一篇与仿生学有关的科幻式小品文。学生的习作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百出,有写绿色与伪装学的,有写跳蚤与生物战的,其中有个学生参考了课文《蝉》中蝉的习性,写了题为《蝉与音响学》,设想了要发明一种像蝉一样大小却能发出无限大声音的袖珍放音机。内容虽近乎荒诞,但却妙趣横生。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读写说明文的兴趣,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并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课内教学与课外研究相结合

比如笔者教《向沙漠进军》这一课,在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掌握“改造沙漠、化害为利”的主题,即以此作为点,并印发《毛乌素沙漠上的“绿色奇迹”》的通讯报道(人民网内蒙古频道,2014年05月14日)作为参考,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化害为利”的重要性,进而指导学生课后寻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资料。要求学生联系本地实际,以《谈××公害及治理》为题,着重说明一至二种影响生活和生产的公害以及化害为利的情况。由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既出自课本又超出课本,往往带有基础性、新鲜性和趣味性,所以很合学生的口味,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后来笔者还为此开了专题报告会。

四、结合课文,参照比较,开阔视野,启迪思维

比如笔者教《死海不死》这篇科技小品,让学生了解了死海的成因和变迁,使他们对海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笔者趁热打铁,印发了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未来海底世界》(选自《中学生之友》)这篇融科学性、文艺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小品文与课文放在一起阅读,在内容上与课文互为补充,写法上又可以参照比较,让学生在学过的课文知识的基础上,比较这类文章的异同,这样不但能了解学生掌握课文知识的情况,而且对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啟迪思维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因所比较的文章富有趣味性,能引人入胜,这也就调动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说明文教学中美的渗透 篇12

一、感悟自然美

自然美是自然发展的产物。它不同那种具有强烈可感性的音乐、雕塑等, 自然美是人类大脑对自然规律、现象, 结合科学理论所产生反应并进行理性加工的一种美。

其实, 自然美同其它所有的美一样, 都体现于和谐。这种和谐表现为自然界和科学理论的对称性、有序性, 表现为自然万物 (包括人类) 之间的互相依存和协调共生。生物界的食物链、元素周期表、数学中的等差等比数列、大自然的四季循环昼夜更替, 无不体现着这种和谐的美。说明文中处处都闪耀着这种美的光辉, 我在介绍事物、说明道理的同时, 也要向学生传授自然美的知识, 引导学生去认识这种深刻的理性美。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介绍从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进化观点、自然选择、人工选择六个方面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文章开头描述花朵的红色, 春天的红紫烂漫;继而详析花朵呈现红色的原因;作者扣住“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光谱, 先介绍花朵呈现红紫斑斓色彩的物质基础—花青素, 再深入到用物理学原理来解释, 从光波的长短说明色彩的差异;又从光波长短的不同探究含热量的多少, 深入说明植物生理方面的原因;进而分析绿色向长波和短波两端渐次排列的特点, 从进化的观点加以说明;由此转入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分析, 用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植物和花色的不同;最后说明人工选择的功绩, 突出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这样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规律, 体会生物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让学生在赞叹神奇的自然规律和人类改造自然伟大的同时, 品味其中的和谐美。

正如庄子所说:“判天地之美, 析万物之理。”美与真是密不可分的。对于自然美的认识, 可以让学生在认识“真”的同时, 又享受“美”的世界, 从而培养他们追求科学、崇尚科学的良好素质。

二、挖掘构思美

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 获得审美愉悦后, 教者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或评价的能力。

《苏州园林》一课全文围绕点睛之笔“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来写, 四个“讲究”句构成一个排比, 对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进行分项说明:怎样的布局、怎样的配合、怎样的映衫、怎能样的层次。学生根据点睛之笔去阅读思考下文, 去寻找答案, 进而体会到文章构思的妙处, 达到高一层的审美境界。在引导学生审美鉴赏时要注意遵循具体、可操作性原则, 鉴赏的形式亦可多样, 或讨论、或做专题研究等, 不一而足。

三、体味语言美

说明文的语言, 追求严谨、精确, 体现出理性的美。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扣住语言来进行。

如《苏州园林》中“假山的堆叠, 可以说是一项艺术, 而不是一项技术”, “艺术”一词准确地反映了设计者和匠师们在假山堆叠方面是富有创造性和追求自然之趣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举例说明白花细胞液里花青素含量的变化会引起花色由白变红, “有些”限制“白花”, 表示不是所有的白花都会变色;“特殊”修饰“例子”, 表示添色木芙蓉是极个别的;“一般”修饰“花”, 表示特殊情况除外。这些修饰和限制性词语的恰当运用, 准确而严密地说明了事理。又如, 文中在说明事物的特点时, 多处恰当地运用了近义词。讲花的初开用“浓艳”, 形容色泽的深度, 讲人对花红的感觉用“鲜艳”, 形容色泽的亮度。

也有些说明文适当地运用记叙、描写甚至议论等表达方式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 文章结尾说“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是大自然的杰作, 更是人工培育的结果。”言简意赅的一句议论点出了花儿呈现红色的两点原因, 有力的收束了全文, 结构严谨, 中心突出。《洲际导弹自述》运用拟人的手法, 让洲际导弹自述, 拉近了这一陌生事物和我们读者之间的距离, 使说明生动活泼, 形象有趣, 通俗易懂。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结合不同的文章依据美学原理, 积极挖掘其中的审美因素, 把理性与感性、抽象与具体有机统一起来, 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美感体验结合起来, 让他们在发现美的基础上, 进行美的创造。

摘要: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由于说明文相较于其他文体来说, 显得枯燥、抽象, 因而成为许多教师教不好, 学生也厌学的一种文体。从某种意义上说, 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 是一座巨大的“美”的宝库,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文章中的审美因素, 引导学生去认识、理解和品味, 让学生在审美愉悦中完成学习。

关键词:语文教学,说明文,审美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弗里德里希席勒.冯至, 范大灿译.审美教育书简[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张正江.蔡元培论美育的作用和意义[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 (06)

上一篇:至情至性下一篇:世纪联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