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的现在与未来(共8篇)
中美关系的现在与未来 篇1
中美关系的现在与未来
课程名称 中美关系与打国政治 学 院 艺术设计学院 专业班级 13环境设计6班 学 号 3113008990 姓 名 张家明
2015 年
11月
03日
中美关系的现在与未来
〔关键词〕中美关系、战略互疑、新型大国关系
〔提 要〕建交40年来,中美关系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发展。21世纪以来,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不断发生变化,中美关系是否走向恶化、中美之间的战略互疑等热议问题也浮出水面。全面客观地评价当前中美关系,有利于为两国关系发展营造融洽的气氛和有利的环境,也有助于维持亚太地区的稳定与合作大局。通过创新思维,共同构建相互尊重、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模式,是中美唯一的正确抉择。
年前,美国总统尼克松到中国访问,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经过6 年多艰难探索,两国在1979 年1 月1 日实现正式建交。40 年间,中美关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道路是坎坷曲折的,成果也是全面丰硕的。作为世界上两个各具影响的大国,中美关系今后的发展趋向,对两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未来前景都攸关紧要,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深切关注。
一、起伏跌宕的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关系错综复杂的发展历程,对世界上任何两个大国来说都是少中美关系的现在与未来有的,直到今天也并不多见。
中美关系基础原本非常薄弱,几乎是从冰点开始的。1949 年10 月,新中国在美苏冷战对峙的国际大环境中诞生。美国对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中国充满敌意,纠集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安全上包围的敌对政策,同时还与台湾当局缔结军事同盟,直接阻挠中国统一大业。后来,中美两国还在朝鲜和越南打了一场半的“热战”,致使双方在相当长时期内处于相互僵持和敌视状态,几乎没有任何来往。直到1954 年,在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会议期间中美开始有所接触,并于1955 年8 月1 日开始举行大使级会谈——这也成为当时中美之间唯一的沟通渠道。到1970 年2 月20 日,双方共举行了136 次会谈,历时15 年的“马拉松式谈判”在实质问题上没有取得任何进展,被称为“聋子的对话”。
1972 年2 月21 日尼克松总统应邀访华,中美实现了20 多年来首次“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双方随后发表了著名的《上海公报》;六年后,美方接受了中方提出的“废约、撤军、断交”三个条件,双方发表建交联合公报,中美正式建交;1982 年8 月17 日,中美就美方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发表联合公报,这三个联合公报奠定了中美关系的基础。
二、全面、冷静评估当前中美关系
进入21 世纪以来,决定并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不断发生变化,但两大趋势更为重要。一是世界格局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冷战后全球化持续发展,将世界日益紧密地“笼”在一起,各国联系密切、利益交融、安危与共、相互依存的程度前所未有,“零和游戏”的空间缩小。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目标。二是世界力量对比朝着更趋平衡的方向发展。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逐渐重绘着国际政治经济的旧版图,成为影响世界格局变革的新生力量。全面客观地评价中美关系现状,对维持两国关系发展的气氛和环境,以及亚太地区的稳定与合作大局,都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战略和经济对话、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两个高级别机制,对双方加强沟通、增深相互了解、推动两国实质性合作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中美关系历来具有鲜明的两面性,积极面与消极面相互牵制,造成一段时期两国关系的起伏波动。中美关系近年出现的种种怪象都是这种两面性的反映。认识中美关系需要全局和长远的眼光,不能单凭一时一事轻下结论。总体而言,积极面依然占据中美关系发展的主导地位,当前发展态势并未恶化。
战略互信是中美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核心问题。当前中美两国战略互信总体匮乏,存在严重“赤字”,在安全等方面甚至存在战略互疑,主要体现在双方对彼此战略意图和发展走向缺乏信任。美方对中国迅速崛起疑虑重重,担心中国将挑战、甚至取代美国的所谓“世界领导”地位。随着中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美国焦虑情绪日益增加,采取种种措施进行“防范”部署。中方担心美国试图遏制中国的和平发展,将中国视为主要“竞争对手”或者“敌人”搞对抗,阻碍中国崛起。美国领导人多次表示“无意遏制中国”,但言行差距实难为中国人所接受。中国可以理解美国大张旗鼓调整亚太政策,但其中明显针对中国的行为不能不引起中国人的关切和警觉。美方对中国的疑虑主要源自陈旧的思维和观念。其一是冷战思维。美国仍存在一些顽固坚持冷战思想的势力,他们坚持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划线,总把中国列为“异类”国家,对中国怀有根深蒂固的敌对情绪,不论中国是强是弱,都把中国视作威胁。其二是霸权思维。有些美国人长期沉迷于“世界领袖”的角色,而对中国崛起则虎视眈眈,担心中国会挑战甚至取代美国的“霸主”地位,怀疑中国一举一动都含有挑战美国的意图。其三多年来,美国制造的“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强硬论”等。各国都要维护自身利益,但也应考虑和顾及他国利益,这样才能达成互利共赢。美国习惯于把自己的利益置于别国利益之上,为了一己利益经常不尊重甚至损害他国利益。纵观中美关系40 多年发展历程,中美已经建立起一定程度的战略互信。两个战略互疑的大国难以达到当前中美全方位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也难以实现当前两国利益相互交融和依存的程度。但战略互信的严重欠缺也是客观现实。当前战略互信的欠缺固然有双方的原因,但美方应负主要责任。中美各界人士开始意识到这是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重大羁绊,呼吁进一步增进战略互信。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双方共同努力,采取切实措施增信释疑。美方应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态度,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与复杂性并存,仅观其一忽视其二,必然在风云杂声中感到迷茫。只有全面、历史地分析中美关系,才能准确把握中美关系大势、看准大方向,在推进合作中既有信心又不失警备。
三、发展新型大国关系是中美唯一正确的抉择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GDP总量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约占世界总额的40%。作为世界第一、第二大经济体,中美有条件发掘合作潜力、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从而带动两国经济、金融和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作为世界经济两大引擎,中美两国有责任促进世界经济平稳增长,推动国际合作发展。中美是太平洋东西两岸各具重要影响的大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中美能够也应该在维护世界特别是亚太地区和平稳定、应对全球性挑战中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
[1]王缉思.浅论中美关系的大环境和发展趋势[J].美国研究,2006,01:89-96+4-5.[2]陈东晓.“复杂性”与中美关系结构的新变化[J].美国研究,2006,02:34-59+3-4.[3]袁鹏.中美关系:新变化与新挑战[J].现代国际关系,2006,05:29-37.[4]袁鹏.中美关系向何处去?[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0,02:1-7.[5]吴心伯.中美关系的重新国际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08:21-29+3-4.
中美关系的现在与未来 篇2
最早对公共领域进行了探讨的是阿伦特, 而尤尔根·哈贝马斯则首次系统地论述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问题, 他曾经这样阐释公共领域:“所谓公共领域, 我们首先意指我们生活的一个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 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生成。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 在这些对话中, 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 形成公众。”[1]当然, 公共领域有其本身特点, 引述有关学者对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特征的总结, “一是公开开放性, 即公共领域不是个人的隐私天地而是向世人显露一切的公开空间。二是理性批判, 即公共领域是一个理性交往网络。三是公共利益性, 即公共领域谋求的不是私利而是公益。”[2]简而言之, 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是一个进行讨论和评判的公共场所。
二、中国的网络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的成功实现是要由一定的媒介来作为沟通纽带的。因此, 媒介技术的发展是决定公共领域历史形态变迁的重要因素。熊光清认为:“随着互联网的扩展……人类的公共空间得到了极大的延伸, 这为批判精神的产生和公众舆论的生成提供了新的空间和环境, 从而为塑造一个全新的公共领域形态——网络公共领域创造了重要条件。”[3]
在网络公共领域, 海量信息唾手可得, 网民可以自由表达自由意愿, 并且可以广泛参与任何自己感兴趣的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话题讨论, 这些都是无可比拟的优势, 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一个无所不在的社会监督网, 如果是公众普遍关切的公共问题, 如果媒介发挥设置议程的作用的话, 很快就会在社会上掀起舆论狂潮, 形成舆论热点, 甚至形成大规模的社会群体行动。2005年3月23日, 日本提出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提案, 中国坚决反对, 针对此新浪网发起了大型的网上签名活动, 以表示全球华人反对日本这一行径的立场, 并赶在联合国大会召开前收集到了2012万网上签名, 由此形成的强大公共舆论为中国政府对日本“入常”所表达的立场提供了强有力的民意支持。同样, 在2008年西藏暴力事件发生以后, 广大网民自发搜集了各种确凿证据, 打破了CNN、BBC等西方主流媒体的舆论控制, 政府的对外宣传也因此化被动为主动, 可以说这些都是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生命力的呈现。
三、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困境
网络时代的到来增强了人们的话语权, 公共领域的“公共性”也在这种互动式、开放式的沟通和对话模式的建立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目前中国的网络公共领域还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虚拟公共领域”, 最多只能算是初级阶段的网络公共领域, 暴露出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成了其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 而这种新生力量所要成长而必须经历的阵痛并不会很快或者轻易地就消失, 这时就需要我们认清现实, 面对现实, 才能对症下药。
(1) 微博之痛。哈贝马斯曾说:“公众舆论使得具有批判意识的私人公众承担起批判和立法的社会条件。它所期待的是, 具有一定知识和判断能力的选民能够在公共讨论中承担一种积极的角色, 从而有助于发现具有合理形式并引起普遍关注的正当而公正的政治行为的约束标准。”[4]而那些专业的学者、媒体人恰恰符合“具有一定知识和判断能力”这一要求, 也就是说, 要想考量中国网络环境下公共领域构建程度, 这些精英的表达现状和方式就是最佳的尺度。公共领域的批判与讨论只有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才是有效的交往, 基于此的交流才会得出富有意义的结论。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提到了意见领袖这一概念, 也就是说思想经常是通过广播和印刷媒体流向意见领袖, 然后再经由他们传播给人群中不太活跃的那一部分人。在当今的现实环境下, 担当着“意见领袖”这一重要角色的无疑正是那些所谓的精英、名人, 遗憾的是他们既没有符合自己身份和学识的担当, 也没有履行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角色责任, 忽视了公共领域中的理性框架, 也就称不上实际意义上的“意见领袖”。
(2) 群体话语权失衡。在网络空间的事实是话语权并不是均衡分布的, 虽然网民可以在互联网上自由表达, 但是这并没有为民众带来平等的话语权, 因为在我国, 东部和城市地区上网的人数要远高于西部和乡村地区, 因为他们优越的经济条件使得他们有一定的空闲时间和教育背景来使用网络。因此, 网络空间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 话语权依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网络的自由表达反而加剧了不同群体之间的信息鸿沟 (信息鸿沟指的是“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的差距”) , 这就导致了参与公共领域人群的质量和数量的不均, 而网络空间公共领域的“公共性”因为“信息弱势群体”的存在而缺乏足够的立场, 受到广泛质疑。同时由于社会上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各有不同, 面对现实中的种种不公, 大多数网民往往在还没有对事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之前就从自己的立场出发, 发布情绪化的言论, 由此形成的舆论压力可能会对政府决策和司法审判产生消极影响, 轰动一时的“张金柱案”、“药家鑫案”都是因为舆论审判而备受争议的案例。
(3) 网络公共领域管理者的意识落后。有的管理者认为依然可以用现实中管理公共领域的政策和方法来管理网络公共领域, 然而由于网络舆论的公开性, 其实际管理起来自然问题很多, 再加上前所未有的广泛影响, 要管理起来会遇到全新的挑战。在实际工作中, 面对网络公共领域中出现的问题和产生的矛盾, 管理者不是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反而选择逃避或者忽视, 甚至对其进行掩盖, 这种态度大大不利于公共领域的健康发展。
(4) 网络管理的法律欠缺。网络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充满了各种虚假信息, 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这些信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意识和行为, 因此相关的网络立法必不可少。虽然我国已经有不少规范互联网的相关法律文件, 但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变幻莫测使得这些法律和法规都相形见绌, 且大多数是原则性的规定, 在实际应用时可操作性差, 缺乏具体的执行标准, 缺乏相对应的责任条款。因此, 使用率并不高, 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真正适用于规范政府与网络媒体关系的法律, 这对网络舆论的引导是极为不利的。
四、推进网络公共领域发展的对策
(1) 合理使用微博。微博即时性的传播特征使得人们缺乏沉淀思考的耐心, 容易造成围观乃至围攻的局面, 演变为“蜂拥而上”的非理性、情绪化的对骂场景。对此, 可以参考《卫报》提出的自我约束要求来做。例如, 不要随便听信传言就发微博, 更不可以用学术上的认真态度来看待微博, 毕竟有些只是个人的玩笑, 如果能求证就设法求证, 如果不能不要跟风, 更不要助纣为虐, 借着辟谣的幌子传播谣言。要对自己的话有担当, 有凭有据, 否则不要轻易发言, 因为你不知道会有多少人会对你的想当然信以为真。微博上的随手一点也许会是败笔, 也可以沦为别人的工具, 当然在遇到危险情况时, 微博的即时性则可能助警察一臂之力, 这才是微博发挥优势的表现。
(2) 政府引导。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使人们可以轻易地操纵网络舆论, 还可以根据特殊需要进行量身制造, 事实可以被扭曲, 真相被谣言淹没。因此, 政府要想控制舆论的主动权, 首先要建立权威的传播信息源, 如果政府通过一些高质量的网站、网络论坛及时发布全面、真实、权威的信息, 增强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能力, 那么谣言自会不攻而破, 公众也才能有据可查, 这样才能建立最有效的舆论引导, 从而提高政府公信力, 也为其他媒体起到了正确的榜样示范作用。例如, 人民网的BBS“强国论坛”就给民间的智力资源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网民通过合理的争论形成共识, 为国家献计献策从而发挥公共领域的作用。此外还需要继续提高区域信息化能力, 特别是西部偏远地区, 缩小数字鸿沟的差距, 从而为公共领域的整体性参与提供必要条件。
(3) 法律规范。以法律的形式对网络政治参与的途径、内容以及网络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做出明确规定, 保证网络公共领域能够依法、有序进行。网络水军通过制造谣言来迷惑公众, “人肉搜索”则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 甚至造成人身伤害, 这些都是危害社会的不当作为, 应给予严厉打击, 同时也要明确网络运营商负相应的连带责任, 还应明确网络公共领域的登录条件, 匿名性确实可以保护言论自由, 但是它也会造成无政府主义的泛滥。所以应允许在网络公共空间中使用匿名, 但应该保证网络参与主体能够负责而理性的发表意见和建议。
为了克服网络公共领域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弊端, 既要加强相应的管理力度, 明确提出规范, 又要做好对公共领域各参与主体的教育和引导, 同时, 网民也需要提高自律能力。只有做到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互动, 才能有效地打破制约发展的瓶颈, 网络公共领域在未来才能扮演一个对个人和社会而言都极为有用的角色。因此, 在网络社会的崛起成为必然趋势的同时, 正视发展中的弊病并加以修正, 我国的网络公共领域才可能在经过发展蜕变的阵痛之后健康成长, 为民造福, 为国献言。
摘要:网络公共领域在日益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中正在扮演着前所未有的重要角色。笔者通过归纳分析成长发展中的网络公共领域在中国的现状, 指出了其发展过程中的弊病和缺陷, 并就此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独特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网络公共领域,制约因素,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公共领域[M].北京:三联书店, 1998.
[2]杨仁忠.公共领域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3]熊光清.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 特征与前景[J].教学与研究, 2011 (1) .
母婴电商的现在与未来 篇3
目前,母婴电商市场仍主要依赖平台模式;
母婴产品仍局限于细分品类的小圈子;
老牌电商拥有品牌影响力与高流量两大优势。
特卖模式引燃母婴电商战火,快消品携快模式寻线上突破
传统的母婴电商平台纷纷寻求电商模式变现,而特卖模式的引入点燃了母婴电商的潜在需求,在线上为母婴市场拓展了新的发力点。
“社交+电商”成母婴市场新趋势
母婴市场天然需要用户间交流、沟通和传播,同时,母婴市场也存在着强大的购买需求,母婴电商借助社交精准定位,吸纳用户和流量,提升运作效率,借由社交模式捆绑用户固化粉丝及购买习惯。
移动端将成为未来母婴市场新入口
随着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用户行为趋向碎片化时间参与和实时信息交互,满足用户间实时互动分享、便利购物下单,即时信息获取和内容精准推送成为新的需求。
PC端母婴社区、母婴电商网站前期积累了足够的用户,且用户黏性较大,PC端向移动端App发展的流量迁移率高,可行性大。
85后、90后进入育龄,新一代母婴市场消费群体对移动互联网依赖越来越强,亲子类App成为母婴网站抓取新手父母的最佳利器。
母婴市场移动端App的商业变现将从专业服务价值和精准营销的角度出发,在多屏互动的基础上,能够形成更高溢价的商业模式。
现在与未来作文 篇4
首先,什么是过去?对我们来说,昨天就是过去,几年前就是过去,也就是时间相对于我们现在来说,已经过去了。而未来也是相同,在那段时间还没发生的就是未来。
但是,过去真的过去了吗?又或者说,未来还没发生吗?
这个宇宙到处充斥着奥秘,时空旅行也将成为现实。而我觉得,时空旅行确实是可以做到的,只是时间与空间,还有是否能够改变历史,成了一个疑问。
昨晚吃了一顿饭,现在在读书,明天去上学,假设我们现在的感知是如此吧。那么,相对于昨晚来说,明天在读书,后天去上学,未来的感知也是不同的。那么,说到这里,我会有这一个疑问,当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明天是不是已经去上学了呢?而昨天是否仍在吃饭?
或许有人说,如果我明天不去上学,那么明天就不会有这件事的`发生了。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改变了未来。而我倒觉得,我们并非改变了未来。
过去,未来与现在作文 篇5
镜子里有一个十岁多的男孩,大大的脑袋,浓眉黑眼,圆圆的鼻尖,还还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这就是我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
小时候,我常常听妈妈讲岳飞、文天祥和荆轲的故事。我还是不是拿起妈妈给我买的“剑”舞来舞去,就像我是披着战袍、带着盔甲、跨着战马、驰骋在战场上,保家卫国的“英雄”。现在我正在不断地用知识充实我的大脑。我喜欢英语和音乐,还喜欢经常沉浸在我的琴声中,我的各门功课也很好,我一定要做一个学习中的“英雄”。十年后,我将成为名牌大学的一名学子;我将学到更多本领,拥有更多技能;我将尽我最大力量来为人们做有益的事。做一个人们心中的“英雄”。
这就是我,一个崇拜英雄并且想当英雄的人。如果大家也想当英雄的话,就跟我一起努力吧!
中美关系的现在与未来 篇6
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18多年来,就十分重视学校体育。早在1898南洋公学(交大前身)举行的首届运动会提出“强国强身、崇尚文化、注重体育、健康向上”的体育思想贯穿至今。
“以学问为执业者亦有以调剂身心之快乐,贵校之体育会亦为调剂心理之一种,有勤学太过者则可籍体育以舒散其精神。”
——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
蔡元培(1901—1902年在任)
体育运动“不仅足以发展学生之体力,并足以引起热心,增进智能”,能够起到强身健体、磨练意志,养成尚武精神的作用,“故当竭力鼓励之”。
——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 监督唐文治《中学校会议答问》
(1907——1920年担任交大监督、校长。)
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并重,诚以国运之盛衰,民族之兴替,先长于国民体力之强弱”。
—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主任
张铸(1921—1927年在任。)
争自濯磨,勤于练习,持以毅力,葆以恒心。
——交通大学校长
黎照寰(1929——1942年在任。)
孙文为我校《南洋周刊》和《技击部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册》题写了刊名和“强国强种”四个字。
1903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行全国的法令性文献,影响深远。不仅对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作了规定,而且对当时体育课的内容、目的作了一些简要的说明,使教育工作者能明确体育课的作用和意义。这个章程在“高等学堂”各专科课程设置中也规定了每周2—3节体操课,授普通体操、兵式体操,并指出了“学堂体操场,宜分屋外屋内二式”,“体操用器具,均宜全备”。
交大体育史上的第一
1898年冬,南洋公学举行第一次运动会,比全国性运动会(1910年)早12年,可以说 是我国体育会史上最早的运动会之一。
申国权,交大参加奥运第一人
1915年,学校童子军正式成立,是我国中小学最早建团的学校之一
足球和技击运动(即武术运动),是本校开展较早的两项运动。在辛亥革命前夕,足球已达到一定水平。圣约翰大学是本校的足球劲敌,经常开展比赛。以后,又有东方六大学体育联合会组织的六大学足球锦标赛,每到决赛时刻,常常牵动着全校师生的心,足球也就成为当时本校学生最喜爱的运动之一。
1912年成立以“发扬国粹、强健身体”为宗旨的交通部南洋大学技击部。1915年起,技击运动列入本校运动会项目之中。1917年,二十周年校庆时,技击表演尤为出色。1922年应沪江大学化妆演讲团的邀请,赴无锡表演。校友陆定一也是当年技击爱好者,赴无锡表演时,陆定一参加了三个项目,是演出节目最多者之一。
六大学的体育交流(运动会、足球赛等)
1914年成立六大学体育会,成员有金陵、东吴、沪江、圣约翰、之江、南洋;后加入东南、复旦。1925年因南洋退出,不久解散。南洋篮球队获冠军
民国17年(1928年)交大足球队东征日本
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
20年代获八大学棒球冠军。
1933年全国运动会“苏武牧羊勿忘国耻”奖牌
1933年全国运动会强身强国奖杯
百年见证—体育馆
12月5日举行体育馆落成典礼。设有室内游泳池,室内篮球场、乒乓球室、室内跑道等,为全国高校建立最早的体育馆之一。
交大体育的现在
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18年来,始终重视体育教育。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先进理念,坚持“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进一步加大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力度,取得了一系列成绩。2001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2002年获国家优秀教材奖,2004年“大学体育”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先后3次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连续6次蝉联全国高校体育“十佳校长杯”,时任体育系主任孙麒麟教授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2008年获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奖及国家精品教材奖。
体育系成立于1986年。目前已经形成一所(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科研所),两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体质健康检测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乒乓球交流中心),一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一学位点(“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形成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科研与教学训练相结合”和“课程为核心,群体为基础,竞技为亮点,科研为动力”的体育课程体系,为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和交大特点的体育教育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校领导与全民健身
我校体育课程坚持“健康第一”教学思想,以学生为本,构建以终身体育意识和技能为内容、以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体育教学贯穿于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实施学生网上自主选课、选师、选时,融入完全学分制体系,积极挖掘和开发校内、社会、自然的体育资源,形成了必修课、通选课、指定选修课、新生研讨课等多元结构和民族传统、现代竞技、时尚流行等多种类型的课程体系,努力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需求。
2006年在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召开的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交大代表高校发言,并把交大经验以简报形式报送中央政治局、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 院、中共中央办公厅、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等。
课内外相结合,创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1、以国家精品课程为中心,构建多元化体育课程体系
加强国家精品课程《大学体育》的建设,牢牢抓住体育课堂教学这个体育教育的核心环节。我校在本科生一、二年级必修课的基础上,还开设了本科生三、四年级的通选课,研究生的指定选修课、体育举趣班等,形成了面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及留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多元化体育课程结构,共开设娱乐体育、球类运动、艺术类、民族传统体育、体育理论及其他共六大门类38项课程。在教育部质量体育工程五大奖中,我系悉数获得
构建多维立体的体育教学空间,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将体育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认真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健全学生体质评价体系。建立“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已批准985三期立项500万),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的跟踪研究,建设了学生体质健康动态数据库。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2007年97.62%、2008年98.80%、2009年99.02%、2010年99.09%、2011%、2012%、2013%
2、以学生体育社团为核心,全面构筑学生体育健身网络
为营造浓郁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学校于1986年成立学生体育总会,至今已拥有40个单项体育协会,60%以上的学生参加一个体育社团,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使得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的实施有了良好的组织保障。
交大学生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荣获2011年东丽杯上海国际马拉松赛高校团体一等奖。这是继2010年之后,我校第二次获得该项荣誉。
2011年,为使我校体育社团发展更趋成熟并更加规范化,学校参照2003制定的《学生体育社团管理条例》,重新修订并颁布了《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体育总会管理条例》,通过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良好氛围,共同努力加快交大体育社团管理规范化进程,使各个学生体育社团协调健康发展,让所有交大学生体育社团得到最大的发展空间,让交大学生群体体育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2011年,为使我校体育社团发展更趋成熟并更加规范化,学校参照2003制定的《学生体育社团管理条例》,重新修订并颁布了《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体育总会管理条例》,通过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良好氛围,共同努力加快交大体育社团管理规范化进程,使各个学生体育社团协调健康发展,让所有交大学生体育社团得到最大的发展空间,让交大学生群体体育事业迈上新的台阶。以运动竞赛为抓手,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比赛
充分发挥学校各组织各部门的作用,组织开展全校性的、院际的、院内的、专业与专业的、班级与班级的、学生社区楼与楼宿舍、各单项体育协会内的以及个人报名参赛的体育活动每学年达90余项。学校里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鼓励学生个性化参与,鼓励学生个性化参与。
“体总杯”、“希望杯”、“新生体育节”、“思源杯”、“巾帼杯”、“智力运动会”等体育赛事已成为全校学生关注并参与传统体育赛事。每学年举办28项体育活动,700多个参赛班级,85%的学生参与到校园体育活动。
2011年参加上海市阳光体育大联赛20项,获24项一等奖,其中组织的跳踢比赛获“优秀赛区奖”,受到上海市政府表彰。
交大获全国大学生阳光体育乒乓球比赛一等奖(1)把校园体育赛事转化成课程的实践教学平台。
把校体育文化节、校运会团体操表演变成拳、操、舞完整教学课程的组成部分。(2)在开展传统赛事的同时,学校继续推广新兴项目的比赛活动,加强健身性与趣味性的结合,让交大体育协会成为拓展学生素质的平台,让更多学生在运动中体会到对生命的激情和对生活的热爱,构建起一个人性化的大学生体育健身网络。
12.9冬季学生长跑运动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的传统品牌赛事之一,2010年又加入“健康跑”,2012年5月“校园跑邀请赛”的主题,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强身健体。通过院系发动,鼓励学生参与阳光晨跑。两年一届的校运会和教职工运动会也是推动学生与教工参与体育锻炼、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方式。(3)围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节系列活动。邀请奥运冠军校友明星,举办体育明星联谊活动,开设体育文化讲座,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和体育审美能力。组织交大高水平运动员,成立“学生教练团队”,深入体育社团指导。增强交大学生荣誉感、自豪感。
(4)交大——复旦文体对抗赛,交大所有参加文体对抗赛的学生参赛热情高,主动要求增加训练次数,通过训练比赛,充分展现我校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我校学生的运动技能,展示我校健康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并积极引导和带动上海市高校体育的整体发展。百年名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由上海交通大学牵头,全国20多所百年高校参与的《百年名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编写。大学体育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身、娱乐、教育、激励等功能,对于学生竞争意识、创新精神、自信心的培养,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百年名校皆文化底蕴深厚,有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素材可供发掘。
百年名校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研究和梳理,是前无古人的开创之举,是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研究中举足轻重的重要一笔。高度重视体育文化建设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钻研历史,展望未来,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提供新的见解。
校内校外相结合,积极开拓体育课程新资源
1、利用社会资源设置课程,扩大学生自主选课空间
与上海市射击中心合作,为爱好射击运动的学生设置了射击课程,接受高水平的专业教练的指导。在我校承担了全国教育规划十五国家课题基础上,从2002年正式开设了“野外素质拓展的技能与技巧”课程,吸引了众多的学生,把课堂拓展到大自然,丰富了大学体育内涵。
2、以学区共建为导向,大力提升大学体育的辐射功能
在开展体育活动的同时,学校还努力为社区的全民健身活动作出贡献。交大乒协和上海闵行高华小区联手成为社区共建的合作单位,并在校区内开展了扶贫帮困、社区体育和居民联欢等一系列共建活动。
1997年,上海交大与上海徐家汇街道合作建立了“徐家汇地区——上海交通大学全民健身指导中心”。
许多高素质学生裁判员多次参加了“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海喜力网球公开赛”及上海市区多项体育竞赛的临场执法,获得外界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学校与社区体育联动发展,提升大学体育辐射功能。
三、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打造高水平运动队“品牌”
上海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确立高水平运动队的首批单位之一,篮球、乒乓球、游泳、田径、网球、赛艇、健美操队为高水平运动队。在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同时,努力打造高水平运动队“品牌”。曾连续六次蝉联“十佳校长杯”,第7届全国大运会荣获团体总分与金牌数全国第一;第8届全国大运会获团体总分全国第二的优异成绩。上海交通大学运动员参加第26届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获得5项世界冠军;乒乓球队许昕独揽3金获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先进个人称号。男子篮球队历史上曾挤身全国甲级队行列,并连续八届代表上海市参加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男篮夺得两届“亚洲名校男篮邀请赛”冠军。并曾连续获得第10-14届上海市运动会冠军。
女子篮球队曾获得20余项大学生高水平篮球比赛冠军;先后取得第一、第二届全国大学生CUBA高水平篮球联赛冠军;2005年第七届大运会上夺取冠军并获交大“校长奖”;2006年夺得首届中国大学生女子篮球超级联赛冠军;2007年第八届大运会上七名队员出战,夺取铜牌;多次代表中国大学生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确立交大女篮全国领先地位。
我校游泳队已连续6次夺得全国大学生游泳比赛团体总分、金牌数第一。游泳运动员乐靖宜、蒋丞稷、吴鹏、朱颖文等在奥运会、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争金夺银,屡获殊荣。09级学生陈慧佳曾获2009年世界游泳锦标赛女子4x100米混合泳接力世界冠军。近年来,我校游泳队在各类各级比赛中共获金牌243枚,银牌160枚,铜牌94枚。
我校乒乓球队从上世纪80年代初崛起至今,在上海乃至全国高校乒坛处于领先地位。1990年至2011年代表中国大学生男子乒乓球队参加八届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四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共获28枚金牌,9枚银牌,23枚铜牌的辉煌战绩。为确保我校乒乓球运动的长盛不衰,现学校已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乒乓球国际交流中心”。
赛艇队是我校重点发展的高水平运动项目。该项目起点高,多次参加世界名校赛艇比赛,海峡两岸高校赛艇挑战赛。2007年10月4人艇代表中国队参加亚洲锦标赛,荣获冠军。2010年匈牙利举行的第11届世界大学生赛艇锦标赛中,上海交大勇夺男子公开级双人双桨世界冠军。
郑智慧同学参加了2011年韩国大邱世界田径锦标赛,并曾在2010广州亚运会获女子4×400米接力铜牌。孟倩倩同学获第19届亚洲田径锦标赛女子铅球冠军,2010年田径世青赛女子铅球亚军,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女子铅球铜牌。
拥有多名网球国家健将级运动员。周晓同学曾获2009年第11届全运会女子团体亚军、2010年国际女子挑战赛单打季军;徐俊超同学首次入选中国网球队参加2011年深圳世界大运会,夺得世界大运会网球比赛混合双打第五名,这也是中国网球男队在世界大运会的最好成绩。
四、科研与教学训练相结合开拓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建设新思路
1、构建科研平台,积极承担国家科研任务
我校是全国普通高校最早建立体育科研所与设置体育硕士点单位之一,形成一支在国内普通高校体育学科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科研学术队伍。我校体育系曾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6项,国家体育总局课题6项,上海市哲社、上海市教委重大委托课题、上海体育局课题等30余项。获奖教材4本,专著10余部等。发表各类论文210余篇,入选奥运会科学大会论文13篇、世界体育科学大会6篇、世界大运会科学大会20余篇。
2.2004、2005年成功举办第七届全国大运会科学论文报告会、第48届国际乒联科学大会。
2006-2011年承办东亚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
3、国际交流:先后选派教师赴美国、希腊、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进学术访问和出席报告会。
校篮球队、乒乓球队、游泳队、赛艇队先后访问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波兰、日本、保加利亚、匈牙利、香港等,参加国际比赛和双边交流比赛。
交大体育的未来 目标:
一流的场地设施
一流的课程
一流的高水平运动队伍
一流的学科
一流的师资
课程建设
1.继续加强大学体育“国家级精品课程”、“大学体育国家教学团队”的建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大学体育”或“校园体育文化”的先进理念和内容,根据本校体育学科的需求,进行大学体育课程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2.引进开设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3.逐步推行体育项目等级标准,完善体育课程的评价。
群体活动
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规范实用、就近便利”的原则,加强大学生体育社团建设,加大对体育社团的支持。
做好改革探索校运动会的改革,真正把校运动会做成全校参与的体育文化艺术的嘉年华。
加快校园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设计校园健身地图,推动健身活动深入开展,不断满足师生员工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促进体育健身活动普遍化、经常化、生活化、科学化,从而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健康校园增光添彩。
学科建设
1.加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的建设。
拟将之打造成体育学科教师员工进行体育人文学科研究的平台,进行国内外体育文化交流的平台,争取高质量的体育科研成果,包括学术专著和核心论文。为此,在基地的建设过程中,积极与上海交大出版社、上海百家出版社等加强联系与合作,从而促使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著作早日面世。
2.利用学校“985三期”500万体育投入的机遇,加大学科交叉平台建设力度,在“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的基础上,加强与安泰管理学院、机械动力学院的生命质量研究中心合作与交流,做好做强体育交叉学科。
运动竞赛建设
实施体教结合,打造交大运动竞赛的亮丽名片。
以篮球、乒乓球、游泳作为重点发展项目,以田径、赛艇、网球、健美操为突破项目。在实现各项指标中,重点加强国际间体育的交流,举办国内外有影响的赛事。同时,继续争取组队参加国际性的体育比赛。努力建设好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乒乓球交流中心”和“篮球后备人才基地”。
国际交流与合作
实现一流大学体育的目标,任重而道远,向国外同行学习先进理念与做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与世界著名高校保持良好的体育竞赛交流。
与世界著名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师资交流互访等。
我们坚持改革创新,狠抓内涵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教学群体、运动竞赛、学科建设和科研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流的师资
在人类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第一宝贵的。不断提高我校师资开发与管理水平,打造一流师资,不仅是当前体育工作开展的需要,也是体育工作长期兴旺发展的保证。
我校拥有较完备的学科布局和较强的综合实力,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强大的学科群优势与世界著名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师资交流互访,加大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从专业体育院校引进优秀的高学历人才,同时积极引进高水平、高职称的学者作为体育学科的带头人,为我校建设一流大学体育打造一流的体育师资队伍。
第二部分:体育与健康
健康三维观
1、生理健康:生理健康不仅指无病,还包括体能,它是一种满足生活需要和有足够能量完成各种活动任务的能力。具备这种能力,可以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2、心理健康:情绪稳定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情绪稳定是指个体应对日常人际关系和环境压力的能力;生活中偶尔情绪高涨或低落均属正常,关键是在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里要保持情绪稳定。
3、社会适应:形成和保持和睦相处人际关系的能力,使你在交往中有自信和安全感;友好相处,会使你少生烦恼,心情舒畅;正常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必要的生活环境。
世界健康状况
•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仅占: 5% •经医生诊断有病的人占: 20%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占: 75%
当今最多见慢性病 高血压 糖尿病 恶性肿瘤 呼吸系统疾病
影响人体健康与长寿的因素 •15% 取决于遗传因素 •10% 取决于社会因素 • 8% 取决于医疗条件 • 7% 取决于气候影响 •60% 取决于自己
影响人体健康的几个因素
1、行为和生活方式
2、环境因素
3、生物遗传因素
4、医疗卫生与保健
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健康四大基石:
戒烟限酒、合理营养、适当锻炼、心理平衡
适当体育锻炼对人体的好处
1、预防心血管病
2、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
3、提高消化系统的机能
4、改善神经系统机能
5、降低糖尿病发生的危险
6、增强人体免疫能力
7、保持身体活动的能力
8、减缓心理应激
9、控制体重、改善体型
10、促进皮肤健康
11、预防骨裂
12、延年益寿
体育锻炼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知晓自己的体能和健康情况
2、了解自己的锻炼动机和强度
3、注意体育锻炼的连续性
体育锻炼的计划制定
一、选择内容:以有氧练习为主。如,慢跑、跳绳等。
二、选择时间:
(1)每次锻炼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周不少于三次;
(2)锻炼时间:选择在下午15:00-17:00点时间段进行有氧锻炼最为适宜。
三、练习强度:通常以人体最快心率的70%为佳,也就是讲,在锻炼时心率控制在(130-150)次/分之间为最好。
四、选择内容切合实际,有使用价值,锻炼目的明确,因人因地而异。
五、女子锻炼时,应注意生理状况的变化来合理制定锻炼计划。
辅助资料
2005年我国城市居民主要死亡原因
近日,卫生部公布2005年城乡居民购主要死亡原因等情况,恶性肿瘤位于城市居民购买力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呼吸疾病占农村居民购买力死亡原因的第一位。2005年城市居民前10位死亡原因是:
1、恶性肿瘤
2、脑血管病
3、心脏病
4、呼吸疾病
5、损伤及中毒
6、消化系统疾病
7、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
8、秘尿生殖系统疾病
9、精神障碍
10、神经系统疾病。
前10位死亡原因合计占死亡总数的92%
亚健康的自我警觉
1、熟人忘名,记忆中断
2、注意分散,思考肤浅
3、孤独自卑,忧郁苦闷
4、精神紧张,焦虑不安
5、情绪低落,懒于交往
6、性趣淡漠,欲望递减
7、经常疲劳,眼易困倦
8、精力下降,动作迟缓
9、头昏脑胀,起伏连绵
10、肢体乏力,体虚气短
11、不易入睡,多梦易醒
12、久站头晕,眼花目眩
13、身体虚胖,体重骤减
14、容易激动,无事自烦
15、昼常打盹,晨起困倦
16、肢体麻木,手脚易寒
17、鼻塞流涕,咽喉肿痛
18、掌心多汗、舌燥口干
19、易患感冒,唇生疱疹 20、自感低烧,夜常虚汗
21、舌生白苔,口臭舌胖
22、口舌溃疡,旧伤易烂
23、味觉不灵,食欲不佳
24、腰酸背痛,难解何缘
25、反酸嗳气,消化不良
26、便稀便秘,腹部涨满
27、憋气气闷,动辄易喘
28、胸闷不适,心区压感
29、心悸心慌,心律不整 30、耳鸣耳重,晕车晕船
如何变亚健康为健康
1、均衡营养脂肪类食物不可多食亦不可不食,因为脂类营养是大脑运转所必需的,缺乏脂类将影响思维。维生素要多吃,人承受巨大的工作、心理压力时,所消耗的维生素C将显著增加。补充灵芝与钙,可安神,研究资料表明,钙和灵芝具有镇静、防止攻击性与破坏性行为发生的作用。
2、保证睡眠 睡眠应占人类生活的1/3时间,它是获得免疫力的最佳途径。
3、心理平衡 人在社会上生存,难免有很多烦恼,必须应付各种挑战,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调节维持心理平衡。
4、晒太阳提神 在上午光照半小时,对经常处于萎靡状态。有忧郁倾向的人很有效。
5、了解生理周期 每个人的生理周期不一样,找出自己精力变化曲线,然后合理安排每项活动。
6、忙中偷闲 劳逸结合,张弛有度。不能一直处于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中。
7、劳逸结合 午休半小时。
8、改变环境、调适心情 每周远离喧嚣的都市一次。郊外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较高,能调节神经系统。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
全球每年因饮水污染、空气污染及未加处理的人类废弃物而引起死亡的人数达770万,占全球5200万死亡人数的15%我国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3%~8%。
不良的天气和气候条件对健康的影响
1、不良环境削弱了人的免疫力,诱发心肌梗塞、脑溢血和哮喘等疾病.为病原体和传媒提供了孳生和蔓延的条件
2、温度影响最大的气象要素可能是温度,而受影响最大的人群是老人、病人
3、天气和气候条件对健康影响的方式
对人体的物理作用
1、影响人体生理和代谢功能
2、影响环境质量
3、对人体心理和精神状态的影响
气温对健康的影响
1、夏季热浪可显著增加逐日死亡数
荷兰(1983-1995)6次热浪的日超死亡率分别为5.9%、5.7%、2.1%、8.7%。≥65岁的为<65岁的14.55倍。男性>女性
2、冬季的死亡显著高于其他季节
俄国的叶卡捷琳堡,在0~-29℃,每下降1℃死亡率增加1.15% 男性是女性的2倍多,3、主要是与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有关
4、温度与死亡的关系存在U、V、J型关系(非线形)
最低死亡温度(MMT)不同地区,美国寒冷地区MMT较低,对热敏感。适中地区人冬季死亡最高,偏南城市MMT较高。
5、和大气污染交互作用
参考资料
一、清晨锻炼身体的危害
晨练发生猝死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但知道原因的却不多,下面就把造成早晨锻炼引起猝死的原因来分析一下。
猝死也叫急死,是平时健康或虽患某种疾病但病情处于稳定状态的人突然发病导致的意外迅速死亡。引起猝死的主要疾病以冠心病和脑卒中最为常见。
专家指出,心血管病的发病高峰一般集中在秋冬季节的上午6时到12时,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所致的心脏急症多发生在次时间内。发生猝死的原因主要是,夜间睡眠时,水分通过人体皮肤、呼吸等渠道散发出去,肌体相对缺血,血液黏稠,流速缓慢,血小板易聚集,从而形成血栓;清晨醒后,人的交感神经活动增加,使得心肌耗氧量增加。因此血液粘稠度增加、交感神经活动加强引起血管收缩以及早晨人的血压偏高等是导致心脑血管发病率高的主要因素。
因此,建议中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压和心脑血管患者最好不要在寒冷的早晨出去锻炼。研究表明,零摄氏度以下,特别是零下五度以下的冷空气吹到脸上,很容易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有心血管病的人就容易猝死。按人体生物钟节律,下午4-6点,人体心功能和微循环处于最佳状态,此时运动最安全。
另外,有些人认为早晨空腹跑步既能吸收新鲜空气又能防止肥胖。然而,运动需要能量,平时身体活动多需要的能量来源,主要是饮食中摄入的碳水化合物。如果不吃东西就锻炼,由于没有摄入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人体需要的能量来源就是身体中的脂肪了。这种情况下,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就会明显升高,而脂肪酸恰恰是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的主要原因。特别是50岁以上的人,年纪越大利用游离脂肪的能力就越低,因此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就越大。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美国著名的慢跑创始人菲利克斯16年间通过慢跑使体重从90公斤减到60公斤,然而刚刚52岁就因心肌梗死而去世了。据了解,他就死在早晨的慢跑途中,而且他在锻炼前没吃东西。可见空腹运动弊大于利。
所以,专家建议,晨练者在外出锻炼前,一定要吃点东西,以免发生意外。
二、下午运动有助晚上睡眠
对于经常失眠的人,要想晚上睡得好,适量运动固然有些作用,但专家指出,下午进行运动,对睡眠帮助最大。英国医学家曾对一些志愿者作过研究,这些志愿者被随机分成两组,在每天上下午分别进行相同种类和等量的运动,他们运动后的疲劳程度相同。
两组志愿者都按规定在晚上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并用电脑记录仪监测他们的睡眠状况。结果发现,早晨和上午运动的人,晚间休息的情形与平日差不多,而下午运动的那组人,晚上睡眠的情形,要比平日好得多。
三、按情绪进食有利于健康
人的七情六欲往往通过情绪表现出来,而情绪又影响着身体。根据情绪吃饭则有利于人体健康。只要我们注意科学饮食,就可以远离怒、疑、懒、悲等坏情绪。
怒
原因:有些暴躁是吃出来的,吃多了,几种与能量代谢有关的B族维生素就会消耗过多,而B族维生素缺乏会使人脾气暴躁、健忘、表情淡漠、焦虑、失眠、思维能力下降等。此外,肉吃得多,体内的肾上腺素水平高使人冲动;糖吃多了,可以产生“嗜糖性精神烦躁”症。
制怒剂:泡茶时放入几朵玫瑰花,饮之即可顺气。山楂:中医认为山楂长于顺气止痛、化食消积。
啤酒:适量饮用啤酒能顺气开胃,可以使人及时走出愤怒的情绪。莲藕:藕能通气,并能健脾胃、养心安神,也属顺气佳品。萝卜:萝卜最好生吃,如有胃病者可饮用萝卜汤。
疑
原因:希望过高,紧张过度。多疑的都有些紧张,紧张的人都有些神经质,通常不快乐,经常失眠
疑虑和忧思之人大多数面色苍白、瘦弱,这主要是能量、蛋白质摄取量过少而导致贫血、体力不足。
长年吃素得不到足够的脂舫及卵磷脂和肉碱,从而影响细胞对能量的利用、影响脑组织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
缺锌的人容易抑郁、情绪不稳定。抗疑素
绿茶:可以放松人的情绪,使精神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蔬菜:蔬菜中的钾有助于镇静神经、安定情绪。
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的功效中有扶正固本、镇静安神之说。
零食:在紧张工作间隙,吃少许零食,可以转移人的视线,缓解焦虑。
懒
原因:是一种症状,能反映饮食上的某种偏差。若食盐过量,会出现反映迟钝、喜欢睡觉等现象。体内酸性便会使人变懒。
缺铁。饮食单调,又不注意荤素搭配摄食的人,就会容易出现缺铁现象。克懒食物
血豆腐加青椒:血豆腐含有最易吸收的血铁红素,在加上青椒所含的维生素C辅助铁的吸收。
青菜豆腐:少油盐、清淡而规律的饮食能使人保持振奋的状态。
悲
原因:抑郁伤感催生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加剧抑郁伤感。
1、氨基酸不平衡。记得多补充富含色氨酸的食物——花豆、黑大豆、南瓜子仁、鱼片等。
2、缺镁:香蕉、葡萄、苹果、橙子能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感觉,让忧郁远离。抑悲灵
1、鸡汤:鸡汤可使人体充满活力和激情,克服悲观的情绪。
我国电子商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篇7
1.1 电子商务的起源
电子商务并非新兴之物,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电子商务的开端始于1839年电报的发明, 从此商人便开始用电报收发贸易信息以加快信息传递, 而后又用电话、传真等传递商贸信息。而电子商务的最早形态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基于计算机的EDI技术的应用, 公司间信息传递开始采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 (即EDI技术) 传递订单、交货、付款等;但是由于EDI技术的复杂性与高昂的成本, 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应用, 因此, 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是在Internet技术成熟后才开始的。
1.2 电子商务的定义
时至今日, 电子商务的概念仍没有被清晰的界定, 各国政府、组织、企业等都根据自身所处的位置以及参与电子商务的程度, 给出了许多表述不同的定义。因此, 比较这些定义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电子商务, 本文进行简要列举。美国:是指通过Internet进行的各项商务活动, 包括广告、交易、支付、服务等活动;中国:是指通过Internet网完成商务交易, 其内容可分为商品和服务交易, 交易需有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支持;WTO:是通过电子方式进行货物和服务的生产、销售、买卖和传递;IBM公司:是把买方、卖方、厂商和合作伙伴在企业内部网、企业外部网和互联网结合起来的应用, 即:EB=IT+Web+Business。通过以上定义的综合比较, 笔者认为电子商务是指各种具有商业活动能力和需求的实体 (即生产企业、商贸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构、个人消费者等) 为了跨越时空限制、提高商务活动的效率, 而采用计算机网络和各种的数字化传媒技术等电子方式实现商品交易和服务的一种贸易形式。
2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
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只经历了短短的十四个春秋, 最初是在上世纪末开始从国外引入我国, 同时期, 我国也开始创建和发展本土的电子商务;随后, 我国电子商务也跟随互联网泡沫的破裂而进入了发展的寒冬期, 而在我国的“非典”结束后, 其发展开始复苏并迅速渗入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直到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国内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我国的电子商务也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调整和转型期。由此,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2.1 萌芽与起步阶段 (1997~1999年)
国内第一批电子商务网站的创办始于1997年起步的三年, 比如先后涌现出阿里巴巴、当当网、易趣网等知名电子商务网站, 其创业者受到当时互联网全新引入概念的鼓舞, 凭其敏锐的嗅觉认为传统的贸易信息会借助互联网进行交流和传播, 商机无限。据相关调查显示, 我国目前有5.2%的电子商务网站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 从某个侧面说明这些电子商务企业的创建者看好电子商务在我国的良好发展前景。
2.2 冰冻与调整阶段 (2000~2002年)
由于互联网过于迅猛的发展, 其泡沫被人为地吹大, 终于在本世纪初破灭了, 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又严重地依赖于互联网的发展, 因此, 在互联网泡沫破灭时,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遭受了严重的打击。比如阿里巴巴、美商网等纷纷进入了残酷的寒冬阶段;但也有依靠“会员+广告”模式的行业网站集群, 躲过寒潮、身处艳阳天, 实现了集体盈利。据相关数据显示, 在现存的电子商务网站中, 只有12.1%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 因此这一时期确实是我国电子商务的冰冻与寒潮阶段。
2.3 复苏与回暖阶段 (2003~2005年)
我国电子商务在经历了冰冻与寒潮的低谷期以及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后, 迎来了春天般的迅速复苏, 正是经历了这些磨难, 才使更多的电子商务企业谨慎务实地对待盈利模式和低成本经营。据相关调查显示, 在这一阶段有许多企业开始运用电子商务发展自身业务, 并且许多电子商务网站在2003年实现了“营收平衡”, 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4 腾飞与迅猛发展阶段 (2006~2007年)
在这一时期, 我国的互联网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如硬件设施的建设、技术的创新、法律法规的规范等, 以及电子商务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 为其高速发展做好了充分准备。同时, 许多创业者与投资者对电子商务的关注与投资热情急剧高涨, 这主要是源于“财富效应”扩散的缘故, 比如由阿里巴巴的成功上市引起的“财富效应”。推动我国电子商务迅猛发展主要源于三个方面:即高涨的投资创业热情、良性的行业竞争、梦寐的IPO, 这推动其高速发展的“三驾马车”使其网站数量、服务与盈利模式更为丰富。据调查显示, 我国电子商务网站的创办, 仅2007年就超过了现有网站总数的30.3%。
2.5 转型与升级阶段 (2008~2009年)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产业链受到波及, 外贸在线B2B首当其冲, 以沱沱网、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出口导向型电子商务服务商, 纷纷倒闭或裁员重组。由于国外市场需求的萎靡不振, 许多出口企业由外贸转内销, 内贸在线B2B与垂直细分B2C得到了快速发展;另外, 在C2C方面, 由于其广大的消费群体和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搜索巨头百度也不免眼红而介入其中, 让网购客户有了更多的选择, 电子商务行业的竞争更趋激烈。据相关数据显示, 在这两年时间内建立的电子商务网站就占总数的22.3%, 其中的75.4%则专注于B2C, 该阶段对行业的优胜劣汰步伐加快, 模式、产品、服务等创新层出不穷。
3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
从总体来看,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呈良好态势, 基础建设增长迅速, 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分散来看,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又呈现不同的特点。从区域发展情况看,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呈现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东部地区的发展较为发达和迅速, 中部和北部地区的发展较为快速, 而西部地区的发展则较为落后和缓慢。从信息化水平来看, 我国电子商务的应用水平还比较低, 存在信息孤岛现象, 并且投入低, 结构不合理, 存在重硬件、轻软件, 重建设、轻维护的倾向。从应用范围来看, 我国大多数企业应用电子商务还处在初级阶段, 订单和合同的签订、物流方式以及资金结算等仍以传统方式为主。从具体数据来看, 我国电子商务经过复苏与回暖期后, 自2005年以来市场交易额稳定增长, 2007年突破1.7万亿, 截至到2010年12月, 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则达到4.5万亿, 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另外, 有数据显示, 在B2B领域的交易额则达到3.8万亿, 占我国商品全年零售总额的3%左右, 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这一比例有望进一步提高。2010年过万亿交易规模的电子商务市场中, 网络零售占11%, B2B电子商务占89%, 其中中小企业B2B交易份额过半, 网络实物类交易份额则达到10.1%。
多方因素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其一, 消费环境的不断优化, 我国正进入全民网购时代, 用户网购以来程度加深, 有数据显示, 我国2009年的网络购物交易规模达到2630亿元, 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2亿, 用户人均网购消费支出达到2413亿元, 用户的消费支出有1/4是通过网购实现的;其二, 宽松的资本环境为其发展创造了条件, VC看好电子商务发展, 行业投融资活跃, 2010年我国互联网主要行业的投融资规模达到14.3亿元, 其中电子商务的比例就达到74.3%, 占到绝对份额;其三, 国家政策对其扶持力度加大, 各地相继出台有利政策, 比如商务部出台“加快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 上海出台“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规定”, 以及在“十二五”规划中, 电子商务被国家设定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并作为这一阶段信息化建设的中心。这些政策的出台, 无疑对加快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从上文的分析中不难看出, 我国电子商务正经历着快速蓬勃的发展期, 但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发展问题。比如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仍显滞后、信用体系不完善、虚拟市场监管不力、电子商务税收缺乏相应的解决方法、物流配套体系尚未完善、电子商务人才奇缺等。尽管面临这许多问题, 但我国电子商务未来快速发展的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4 我国电子商务的未来发展趋势
4.1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将进一步改善, 其发展的内外在动力也将进一步增强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完善着, 受国内外经济的影响, 我国也在力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并加大力度调整经济结构。因此, 这些迹象均表明我国对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将更加巨大。随着经济、科技等的不断发展, 以及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都将离不开电子商务, 这无疑将使电子商务深入到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 使人们对其应用意识不断加深, 使相关立法部门制定有利于其发展的法律法规, 同时也会促使电子商务的相关配套支持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比如物流、电子支付等, 这些都将成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动力。
4.2 电子商务的应用将达到新的广度和深度
在政策方面, 国家和地方为鼓励发展电子商务, 相继出台了促进其发展的政策, 比如在“十二五”规划中, 电子商务已被国家设定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并作为这一阶段信息化建设的中心, 其主要目的在于积极发展我国电子商务, 其重点放在中小企业、社会信用、电子支付、物流等相关配套支持体系的建设, 为其应用的普及和深化铺平道路。在区域发展方面, 由于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了电子商务的发达程度和发展速度, 因此我国电子商务在东部地区较为发达、发展迅速, 并且向内陆地区的辐射能力在不断增强, 将缓解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在企业应用方面, 由于我国政府和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 以及为电子商务服务的相关配套支持产业的不断完善, 我国企业将由非支付型逐渐向支付型电子商务的方向发展, 进一步深化企业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应用。
4.3 我国电子商务与产业发展的相关程度不断提高, 形成了新的竞争态势
在综合类B2B领域市场中, 被综合性电子商务网站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 因此, 经营行业电子商务网站的企业开始越来越多地转向其他领域发展, 脱离综合类网站的禁锢, 进而寻求更加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这正是由于传统产业与其进行了深入的融合, 与其相关程度不断提高, 促使两者协调发展。
4.4 我国电子商务服务业的繁荣发展, 未来一段时间将持续, 并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国际电子商务、供应链电子商务等的不断发展, 我国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发展也将随之被带动, 可形成从低端技术环节到终端支撑环节, 再到高端应用环节的电子商务链, 围绕其正在形成一个全新视角的电子商务服务群, 它们必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4.5 中国电子商务已步入了对移动电子商务市场进行抢滩布局的新阶段
移动电子商务成为电子商务发展新驱动力。在经历了对网络广告、SP、网游、垂直搜索、WEB2.0、B2C电子商务等热门市场争夺之后, 随着“3G时代”的到来, 中国电子商务已步入了对移动电子商务市场进行抢滩布局的新阶段。各家具备前瞻意识的电子商务公司开始在移动支付、移动IM、移动搜索、移动旺铺、移动定位等领域抢先战略布局。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中国电子商务十二年调查报告[R].2009.
[2]段艳萍.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分析[D].暨南大学, 2009.
全球治理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篇8
这种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局面,对全球治理构成了挑战:我们如何对全球化加以管理,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小化?尽管许多全球化问题的答案在于国内政治体系,但我们当前的全球治理体系不足以解决跨越国界的挑战——比如削减碳排放、扭转海洋枯竭趋势、应对保护主义、汇率波动、逃税和网络犯罪。这些问题(以及一些其他问题)不可能在一国疆界之内得到解决;实际上,我们显然需要某种形式的全球治理。
过去—让渡部分主权是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形成的基础
然而,某些具体的困难阻碍了全球治理方面的进展——这些困难往往被低估。无论是对于国家、企业还是其他机构,我们明白自己期待传统的治理会实现以下成果:合法性、一致性和效率。我们也知道,如果要产生结果,这些因素必须紧密结合。然而,建立在主权民族国家地位至高无上的威斯特伐利亚观念基础上的国际体系架构,几乎没有能力产生上述结果。
这样的体系明显阻碍了在全球层面上产生领导力、合法性、一致性和效率的进展。如果所有主权国家全都地位平等,如何才能任命一位领导人?当72亿全球公民中参与一项全球决定的人数越多,其可问责性就会相应地成倍降低,这样的全球决定会有怎样的合法性?如果国际治理是建立在一批有着非常明确角色以及各自主权国家授权的组织的基础上,它如何能保持一致性?最后,当这些组织的决定需要一致通过,因此很难产生的时候,它们如何能是有效率的呢?
正因如此,当前国际组织体系的形成才会如此的艰难和痛苦——当前体系在150年前随着国际电报联盟(International Telegraph Union) 的创立开始成型,而最近的重大事件是1998年国际刑事法院(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的创立。但其形成的基础,是一些国家实体签署协议,逐步同意让渡部分主权。这一体系既包括联合国(UN)系统和布莱顿森林机构(Bretton Woods Institution)等正式机构,也包括5国集团(G5)、7国集团(G7)、8国集团(G8)以及现在的20国集团(G20)等非正式机构。它在某种程度上有点像是一个由虚线连接的岛链地图——远未覆盖全球治理所需的全部领域。
我们有必要指出,经历了20世纪的数起全球性重大灾难之后,人们才积聚起非凡的政治能量,逐步摆脱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的国家主权地位和“安全毯”。我们也应该承认,我们全球治理的意识形态基础结构——不完全源于“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产生于西方,反映出全球化市场资本主义和自由民主政治体系的发展。
现在—全球化与金融危机令全球治理陷入僵局
在过去的20年里,由于一系列地缘科技、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方面的演变强化了过往时代的壁垒,令建设上述全球治理体系的渐进步伐几乎陷入停滞。
实际上,最后的演变更大程度上像是一场革命:全球化之后出现的发展中经济体,从根本上改变了南北方(以及东西方)之间的全球实力平衡。这些新兴经济体凭借市场资本主义和信息科技,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和水平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过全球贫困现象的总体缓和,并未阻止不平等程度的不断上升。尽管这些新的利益相关者已经适应了全球化的市场,但它们仍不太愿意接受全球化的政治格局,以及原有(或就此而言的任何)国际秩序所隐含的对主权的侵蚀。由于没有参与制定游戏规则,它们对这些规则提出了质疑。人们感觉到“北方”和“南方”之间的义务平衡已不再适用,从而影响到了有关全球贸易和环境的规则。
第二个进展包括始自2007年和2008年的经济危机的后果。首先,由于扩大了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率差距,此次危机加快了“大变革”(Great Changeover)的步伐;其次,此次危机威胁到了旧日“西方”模式的合法性;最后,此次危机让各国耗尽了全球治理所需的政治能量。
尽管与传统观点相反,但国际政策方面的进展需要巨大的政治能量。因为国际谈判首先是合法性之所在的国内和国家层面上的谈判,它们需要强有力的国内政治领导力。危机时期形成的经济和社会困境往往会让舆论变得更为强硬,从而削弱政府并使之忽略国际舞台,直至国内局势有所好转。它们也会转化为民粹主义的反应——通常的表述是“指责外国人”。
因此,国际治理本身进入了某种危机阶段,似乎无力适应新的全球平衡,或者创造新的共同点以便开展合作。实际上,自国际刑事法院成立或乌拉圭回合(Uruguay Round)谈判完成以来,全球治理就没有取得过任何重大进展,对过时的联合国安理会架构的改革同样未能取得进展。
我们发现自己正处于全球治理僵局的环境之中;我们未能找到解决这种僵局的方案,这很可能预示着未来几代人将会遭遇无数的经济、社会以及文化风险。
未来—立足现有框架、不可“推倒重来”
但尽管面对这些艰难的环境,我相信还是有一些办法能让我们弥补差距。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有必要摒弃全球治理“改头换面”的观点——这种大变革只会源于重大全球冲突,而所幸的是,我认为我们可以避免这种冲突。实际上,我们应该致力于尽可能地发挥当前体系的功用。这种方式需要改善现有国际框架,并增强对该体系的依赖。所谓现有框架,也就是由G20、联合国体系和专业性国际组织组成的三驾马车。尽管缺乏合法性,但G20能够为推进全球治理创造某种交叉协调和动力;尽管缺乏效率,联合国可以贡献其合法性;在前两项的支持下,专业性机构可以通过基于其特定领域专业知识的解决方案,来完成这种三角架构。我们已经看到,在更好地实施这种三角架构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在全球金融监管领域,2009年是G20打造了金融稳定委员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同时在整个危机期间,人们普遍顶住了保护主义压力。
要想让这种方式行之有效,我们还需加大努力引入监督这些组织和机构的活动,以及衡量它们是否成功、从而提高其整体可问责性所需的工具和基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是全球治理方面一个成功的重大创新。
由于依靠现有的全球框架是当前的最佳选择,我们还应该考虑渐进发展的潜力:逐步从一致通过决定转向某种由多数票决定的模式,赋予国际组织领导人更大的创议权,以及在他们的授权中加入“日落条款”(sunset clauses)。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准备接受小步的举措,先从网络安全、移民、税收和能源等极度缺乏全球基础结构的领域做起。
当前框架之外的治理也有机会取得进展。例如,持续的区域整合已经催生出欧洲、亚洲、非洲和中美洲不同的“迷你全球治理”模式。与仅仅通过联合国体系相比,通过纳入新的机构(非政府组织、国际公司或者大都市)来建立创新性合作关系,或许对资源的利用更为有效。
最后,我还想提及一个价值观方面的挑战——要想让全球治理成功地适应21世纪的需求,就必须克服这一挑战。全球化在改变经济活动和实现全球力量再平衡方面的速度之快,也突显出了我们如此不同的“集体偏好”,或者说价值观体系。贸易障碍从旨在保护生产商的政策,转向旨在保护消费者免遭侵害的更为主观的预防性措施,从中我们看到了这一点。所有治理体系都需要一个总的集体偏好基础,在全球层面上更是如此。因此,我认为,承认和理解目前的全球差异是找出可接受的交汇点的前提条件,或许是当前全球体系为提升全球经济、政治和社会一体化,以及确保今后几代人最佳前景所做出的最有价值的贡献。
【中美关系的现在与未来】推荐阅读:
合作与竞争共存的中美关系05-30
中美关系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原稿08-24
美国宗教与中美关系07-02
形势政策教育结业论文中美关系的回顾与展望07-22
近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10-04
中美经贸关系07-12
中美外交关系10-24
从建立商务关系的角度对比中美商务礼仪07-14
中美关系走向现实05-10
中美关系新常态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