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文化交流

2024-10-04

中美文化交流(共12篇)

中美文化交流 篇1

为进一步深化中美两国的文化交流,开辟中美文化合作的新境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共同主办的“跨文化双边对话:第二届中美文化论坛”于2010年10月15—16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隆重举行。论坛由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承办,并得到美国总统艺术人文委员会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中,来自中美两国的五十余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就“中美文化关系的历史回顾”、“文学遗产与创造性”、“视觉艺术的传统与创新”、“表演艺术比较观”以及“中美文化关系的未来展望”等多个论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李冬文,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田黎明,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主席吉姆·利奇,美国总统艺术委员会执行主任瑞秋·格斯林斯等出席开幕式。出席论坛的中方学者,还有刘梦溪、莫言、刘祯、吴为山、李胜洪、欧建平、徐累、于丹、金灿荣等。美方出席论坛的有来自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波士顿大学以及美国总统人文艺术委员会、美国学术团体联合会等著名高校和艺术机构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

王文章在论坛开幕致辞中指出,不同文化的交流会使双方文化更具创造性。今天的中国处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发展时期,开始以开阔的胸襟和眼光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包括美国电影等在内的多种文化产品进入中国民众的视野,美国的现当代文化艺术也为中国的学者和艺术家所熟悉了解及借鉴。中美文化交流正在迈向一个不断升华的历史时代。它不但沟通两国人民的心灵与情感,增进理解和信任,还对维持中美两国关系健康、稳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吉姆·利奇在致辞中说,文化的作用巨大,人们从对世界了解比较深刻的作家的作品中,能够了解和认知我们的世界,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彼此的交流。

中美文化论坛是根据2008年文化部同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签署的《关于鼓励人文学科学术性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事宜的谅解备忘录》而举办的,其宗旨是为中美两国在文化领域建立一个公共性、学术性、互动性的定期对话机制。2009年11月,国家主席胡锦涛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北京举行会谈,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其中强调人文交流对促进中美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并进一步明确了建立新的双边机制,召开第二届中美文化论坛,以期全方位推动中美两国文化领域的高端合作。2010年5月,国务委员刘延东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北京联合主持了“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成立仪式暨第一次会议”,再次强调办好第二届中美文化论坛,凸显了两国领导人对此论坛和两国文化领域深层交流的重视。

第二届中美文化论坛为文化艺术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促使人们从动态开放的视点考察不同文艺形态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探求共同的文化建构。莫言指出,好的作品里必有一种人类共同的价值存在。假以时日,中国作家的作品也会对外国的包括对美国的年轻作家产生影响。田黎明指出,中国文化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人文思想,中国画在今天展现了它独有的人文高尚品质,这是中国人的精神财富,也是属于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李胜洪指出,艺术交流在文化交流中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了解一个国家,可能首先是从艺术的角度了解的。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文化交流的目的不是消除不同的价值观,而是欣赏、理解和解释这些价值观。如何在东西文化碰撞、冲突、融合的背景下,构造良性互动的交流范式, 是中美两国文化学者共同关注的现实问题。刘梦溪指出,文明的融合,首先需要文化沟通。文化沟通不仅是文明人的礼仪,而且是文明人的智慧和生存方式。于丹指出,中美文化论坛以文明对话的方式呈现各自对于当今社会和历史文化的态度,这种态度的交流比我们的结论更为重要。贾磊磊指出,在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文化交流方式,来缩小和弥合人类社会在文化领域的对立与冲突,是个十分紧迫而又重要的问题。我们不能期待仅仅通过经济的方式来加强国家之间的联系,国家之间的文化问题必须通过有效的跨文化交流方式来解决。

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埃里森·布莱克利指出,21世纪是第一个全球在所有主要社会中都面临新水平的文化多样性挑战的世纪。美国学术团体联合会主席余宝琳指出,我们必须坚持文化和人文知识作为中美文化和经济联系的基础的重要性。美国克利夫兰市凯斯西储大学教授亨利·亚当斯认为, 应该首先考虑中国学者在借鉴西方时怎样满足自己的基本文化需求,其次要考虑中国的主流艺术如何帮助西方人重新激活西方艺术、激活西方历史,来表现现在的世界。

未来中美双方将以学者对话的形式,将论坛的举办机制化。这一次论坛期间,双方还续签了为期五年的谅解备忘录,今后每两年轮流在中国和美国继续举办“中美文化论坛”,为中美文化搭建一个长期性的高端交流平台。

中美文化交流 篇2

中美文化交流项目调查问卷

说明:

为了开展符合在校大学生期望的赴美项目,诸如深入美国社区进行社会调研、知名大学访问、美国企业参观等,目的是设立有内涵和切实收获的主题,让大学生在青年时代有机会走出国门的同时,获得历练和提高、丰富阅历,了解真实的美国社会,为学生未来学业打下坚实基础。

请利用宝贵的3分钟仔细填写以下调查问卷,感谢对学校国际交流工作的支持!A

个人信息(请用正楷填写)姓名

学院B

专业

年级

关于赴美项目(请打√)

□如果有机会我就会去争取 □对陌生环境的恐惧 □周围其他人的影响 □一次锻炼英语的机会 □3周 □3~4万 □任何时间段

□我会仔细考虑一下

□目前经济条件不允许

□好莱坞大片

□一次在大学期间特殊经历□1个月□4~5万

□其它期望的时间段:

□旅游城市(如拉斯维加斯)□特殊城市(如西雅图)

□美国知名大学访问 □会尊重我的意愿 □学生宿舍 □1:8

□如果不占用娱乐时间

□美国生活真实体验 □比较支持

□美国家庭 □1:15 □绝不

□我宁愿选择其它国家

□希望提高个人能力及阅历

□一次为出国留学做准备

□1个月以上□5万以上□其它:

□景点旅行及参观 □不支持□公寓

□有没有老师无所谓

□我对去美国很抵触

□十分期待 □语言能力不够 □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次深入体验美国文化 □1周-2周 □2~3万 □寒、暑假期间

□知名城市周边(如洛杉矶)□深入社会调研,对比中美差异 □非常支持 □酒店 □1:5 □十分愿意

★ 你对于参加赴美项目的意愿程度

★ 你觉得影响你去美国的最大阻碍是什么? ★ 是什么让你对赴美充满了期待? ★ 你对赴美的期待是什么?

★ 如果赴美,你希望在美国停留多长时间? ★ 你可接受的赴美预算费用? ★ 你所期望赴美出发时间? ★ 你期望赴美的地区?(多选择)★ 你期望的赴美项目是?(多选择)

★ 你的父母及家庭是否支持你去美国参加文化交流项目? ★ 项目期间,你最期望的住宿类型是什么?

★ 项目期间,为了更有指导和收获,行程更安全,你认为赴美师生比例多少合适?

★ 如果是社会调研类项目,你是否愿意为完成调研课题做充足的准备?包括出发前查阅资料、准备英语演讲并完成案头作业?

赴美社会调研项目说明会信息

中美文化交流 篇3

关键词: 中美家庭文化    亲子关系    差异

一、引言

和谐的亲子关系在家庭生活中极其重要。它可以在亲子交流和孩子的成长问题上起到帮助作用。中国和美国由于不同的文化和传统,因此有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中国家庭注重孝道而美国家庭强调家庭中的友爱关系。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东方国家,它被封建文化统治了几千年,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中国文化有着强烈的家庭主义色彩,非常尊敬长者,所以中国的父母在家里有绝对的权威,子女必须对父母尽孝心。美国的历史比中国短,并且很早就脱离了封建束缚,所以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平等的国家,它强调个人主义,并且在生活中把年轻人放在首要地位,父母和子女的地位平等、自由,就像是朋友一样。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都不会依赖另一方。尽管中国人和美国人的亲子关系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同,但它们都各有优点。中国的亲子关系在尊老和保护孩子远离暴力和犯罪方面做得很好,美国的亲子关系可以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并且美国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

二、亲子关系

所谓亲子关系就是以家庭生活为基础,存在于代际,主要表现为抚养、教养、赡养等基本内容的一种人际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家庭生活中至关重要。处理好亲子关系这个问题对于年轻一代的教育培养和社会关系的良性发展有重大意义。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融洽,交流密切,子女就能在父母的指导下更好地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且和谐稳定的家庭生活也为社会的安定发展提供了基础。相反,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冷漠,缺乏交流,则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因为无人倾诉,变得十分压抑。由于缺乏家长的正确指导,因此他们可能养成一些坏习惯,走弯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父母与子女之间冲突增多,会导致代沟越来越深,影响正常的家庭生活。整个社会会因为青少年问题和不和谐的家庭生活受到影响。历史背景、社会的文化不同,呈现出的亲子关系也不尽相同。中国和美国作为两个典型的东西方国家代表,有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形态和信仰。希望人们在处理亲子关系问题时,发扬自身原有的优秀传统,同时学习其他国家的合理因素,加强中西方在此问题上的了解和交流,共同建设和谐家庭关系,把社会变成一个人人共享的社会。

三、中美家庭文化差异

1.“家庭主义”和“个人主义”

中国的“家庭主义”和美国的“个人主义”是陈独秀在五四运动时最先提出的,他认为中国是基于家庭这个单位的,而美国是基于个人的。中国社会是宗族社会,在这种社会形态中,统治者看重的是保护家庭的团结和稳定,不仅是因为稳定的家庭是稳定的国家的基础,还因为国家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大家庭,和谐的家庭可以使得国家强大而繁荣。但是一个大家庭里有几代人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需要一定的道德准则规范每个人的行为。“孝道”就是中国宗族社会下家族主义的产物,它对于家族的团结稳定有重大意义,是中国亲子关系的准则。西方文明由于地理、政治、社会等因素,相对于东方文明更加多元化,因此家族主义在西方并不盛行。西方家庭多是以夫妻为中心的小家庭,孩子在成年后会搬出去独立生活,父母和孩子在经济上也是各自独立的。家庭对于个人的约束力很小,家庭观念相对于东方国家也没有那么根深蒂固。例外,多元化的文明使得人的思想更加向往自由和平等,所以西方国家的“个人主义”思想对其亲子关系的影响较大,父母可以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相处,也不对孩子的隐私、意志及约定过多地干涉。

2.“尊老”为先和“爱幼”为先

“年长”有两层含义:一是身体的衰老和能力的下降,二是经验和阅历的丰富。在中国,“年长”侧重于第二个含义,而且受家庭主义的影响,老年人在中国社会可以享受更多特权,中国社会是一个更加“尊老”的社会。年长的人在一个大家庭中有领导地位,是后代学习的榜样,可以决定后代人的生活、工作和婚姻;年长的人是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支撑者和掌控者。在中国古代,即使是帝王也要对长者表示尊重,因为他们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智慧、经验和文化。而美国则被称为“孩子们的天堂”,“年长”更侧重于第一个含义,老年人不愿意被称作老人,因为年老意味着没有用处。美国社会比起老年人的“经验”,更希望拥有年轻人的“创新”。这种思想就使得美国社会成为一个以“爱幼”为先的社会。美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生活节奏较快,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孩子比老年人有更大潜力,更能为他们的未来作出贡献,所以他们尊重孩子的看法和选择,也为他们的亲子关系打下了“平等”的基础。

四、中国和美国的亲子关系的特点

中国的亲子关系以“孝”为主,《孝经》在中国古代被奉为家庭伦理经典,人们从小就被植入孝道思想,侍奉父母、尊敬长辈是最基本的伦理观念。中国有很多研究亲子关系的理论学说,其中孔子的“孝道”思想是影响最深远的一个(刘文瑞,2001)。孔子在继承西周的孝道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给予孝道思想新的诠释。从物质层面、观念层面、情感层面三个层次,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对“孝”进行了详细论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物质层面上,孔子沿袭传统的孝道,认为“孝”的基本内容就是奉养父母,祭祀祖先。观念层面上,孔子赋予了“孝”更多精神内涵,认为“孝”更重要在于“敬”,即子女对父母要怀有一颗真挚的敬心,关心他们的精神需求。情感层面上,孔子探讨了“孝”的情感动因,指出所有孝行孝道都源于子女对父母真挚的爱,点明“孝”的本质所在。中国现代学者肖群忠认为“孝”与“友爱”是中西方文化在处理亲子关系上的重要差异。“孝道”有上下级别之分,其中的“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下级对上级的爱戴和上级对下级的喜爱。

而西方家庭成员之间的“友爱”则是一种平等关系,父母和子女在一定程度上享有相同的权利和自由,并且趋向于平等的交流。美国人阿瑟·亨得森在《中国人的性格》中提出:“说到中国人的性格,不能不提到孝,西方文化中的确没有孝,甚至有与孝相反的东西。”西方文化起源于爱琴海地区,由于生存环境限制,这里的居民很早就致力于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氏族社会的影响在流动和迁移中摆脱得比较彻底,思想上没有染上家族主义的色彩,因此西方的家庭要比中国的家庭松散得多,西方人一般不以家庭名义而是以个人名义参与社会活动,他们的伦理与文化观念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中国式亲子关系强调仁爱与服从,而美国则注重公正与自由。

五、结语

本文认为中美亲子关系确实存在“孝”与“友爱”的不同,但它们各有优点。另外,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进展,各国都受其他文化的影响较大,传统的亲子关系也在向着多元化发展。人们可以充分认识这两种不同的亲子关系,在保留自身优良传统的同时学习他人长处,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参考文献:

[1]阿瑟·亨德森·史密斯,著.吴湘川,王清维,译.中国人的性格[M].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1991.

[2]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J].新青年,1916(4):33.

[3]刘文瑞.浅析孔子的孝道思想[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151-153.

做一名优秀的中美文化交流使者 篇4

我所居住的Watertown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中北部小镇, 这个小镇上居住的绝大部分是白种人。这里的美国人文明友善, 生活富足安逸, 但普遍对处于地球另一半的中国并不太了解。我是这个镇子上唯一的中国人, 因此, 我就利用一切机会向他们展示、宣传中国的悠久文化和风土人情。赴美前, 我通过申请成为南京市“博爱使者”, 我带去了许多宣传中国、宣传江苏和南京的画册、光盘、工艺品。在学校图书馆里, 我特地举办了一个小型“中国文化展”, 后来还被邀请到当地一所小学作了介绍中国的专题报告。展览用的那些资料我全部赠送给了学校图书馆, 并希望学校永久收藏。在全镇举行的新年晚会上, 我穿上唐装, 登台演奏了一首优美的中国钢琴曲《梁祝》, 在场的观众非常感激我带给他们的美妙的东方乐曲, 说这是他们听到过的最动听的旋律之一, 这让我感到非常高兴。很多同学对我带去的“中国结”充满好奇, 于是我就从网上下载了中国结的制作方法, 在演讲课上教会了每一个美国同学……在介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 我深深地为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而自豪, 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有趣的建筑学课程

Watertown-Mayer高级中学是明尼苏达州的一所五星级公立高中, 教学质量比较高, 开设了多门AP课程 (AP即Advanced Placement, 是学生在高中时候读的高中以外的课程, 一般都跟大学有关联) 。我被学校安排进入十二年级 (相当于中国高三) 学习。这一学年中, 除了交流学生必修的美国历史和英语外, 我还选修了演讲、AP数学 (微积分) 、AP物理、化学、建筑、油画、乐队等课程。其中Construction (建筑学) 课程给我的印象尤其深刻。这是一门非常有趣的课程, 理论结合实践, 以实践为主。秋季和冬季, 每天一节户外课, 即使摄氏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也不例外。课程作业就是集体建造一栋房子, 从确定地基到施工建造再到室内装潢和管线铺设, 整个过程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这一工程饱含了我和同学们的心血与汗水, 近百种工具许多我都未曾见过, 操作起来让我深深体会到工人的辛劳。后来我们终于建成了一栋十分漂亮的房子, 并以6万美元的价格售出。当我们站在建成的房前留影时, 自豪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喜悦和兴奋更是溢满脸庞。亲身经历过这些活动, 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体育精神和工作精神:认真、主动、合作、竞争。

感受不一样的教学模式

初来乍到, 在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语言环境下学习, 对我来说确实是严峻的考验。完全不同的学习生活也让我深深地体验到了中美两国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美国高中通常一学年有四个学期:秋、冬、春、夏。早晨8:00开始上课, 90分钟一节课, 共四节。中午仅有30分钟午餐时间。下午3点钟放学后, 几乎全体学生都各自参加自己喜爱的课外活动, 一般6点钟左右回家。不亲历美国的高中生活, 你可能难以相信:这里的高中学习生活与我们中国竟然没有什么区别:沉重的书包 (教科书厚达3~4cm, 书和体育用品多到有时甚至要带两个书包) , 良好的课堂纪律, 经常课堂测验, 每天也布置不少家庭作业。学生的成绩积点———GPA由平时的情况、小测验成绩, 加上期末考试成绩等折算而成, 满分为4.0。据我观察, 美国中学的排名现象较中国更明显, 每学期结束, 学生都会拿到分数条, 上有考试成绩、GPA积点、全年级排名等。学校的排名更是公开的, 网站上一目了然:每年高考成绩均分多少, 有多少学生参加了全美统一举行的AP课程考试, 合格率多少……

美国的教学方式与国内确有不同之处, 在那儿我才知道应该怎样预习, 才做到了真正的预习。因为上课老师讲的少, 涉及的内容多, 因此学生们必须先自己查阅资料, 熟读教科书, 甚至得先将题目做好。有些作业是完成报告, 引用一句话都要注明出处;有些作业则需要小组合作完成, 这就要求学生思考很多的问题, 并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校也注重因材施教, 灵活教学。例如我有时物理作业完成得很快, 老师就会要求我去做一些额外的实验;第一学期微积分选课与其他课有冲突, 学校允许我先自学, 第二学期再直接插班学习。在美国的一学年里, 我在学习方面展示了一个中国中学生应有的不畏困难、敢于接受挑战的精神面貌和扎实的理科功底, 总积分GPA达4.0, 并顺利地拿到了美国高中毕业证书。

中美交流会 篇5

——我校与美国韦伯大学交流座谈会圆满落幕

5月6日下午2:30,我校与美国韦伯大学交流座谈会在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应邀出席本次交流会的领导和嘉宾有:院长唐俊琪教授,副院长刘绍国教授,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李亚军、党委书记韩长赋,韦伯州立大学健康学院院长雅思明·西蒙尼恩教授,以及两校的师生等。本次交流会由副院长刘绍国教授主持。

本次交流会在优美流畅的古典音乐中拉开序幕。首先,由院长唐俊琪教授致欢迎辞并介绍我校建设情况。他首先对远道而来的韦伯大学的外宾们表示热烈的欢迎,随后向来宾讲解了我校稳步的发展情况,并阐述了本次座谈会对我校医学发展的重大意义,最后他预祝本次交流会圆满成功,两校友谊长存。随后,由韦伯州立大学健康学院院长雅思明·西蒙尼恩教授致辞。雅思明教授对此次交流座谈会中我校的盛情接待表示感谢,并简要介绍了韦伯大学的教学情况。此外,她对两校友好发展并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给予了美好祝愿。之后,两校领导互赠礼品并合影留念。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座谈会还进行了文艺表演。优柔华美的藏舞《天路》,将藏民的热情好客展现的淋漓尽致,令观众充分感受到古典文化之美。而淳朴喜庆的民间舞《巴郎鼓》,舞蹈动作轻巧调皮,带着陕北人朴实的特色,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精湛的舞姿不仅使韦伯大学的师生感受到了西医人的热情,更深刻的领略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在互动环节,韦伯大学生们与我校学子同台演出,他们不拘的性格、诙谐的动作将全场气氛推向高潮。最终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此次交流会圆满闭幕。

此次座谈会不仅有利于我校的学术发展,更开拓我校学子的医学视野,同时以座谈会为契机,弘扬了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彰显出我校学子的青春风采,为我校日后更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团委记者站

中美军事交流前途未卜 篇6

2004年年末,海外及国内媒体大炒特炒中美两军建立军事热线问题,事件的背后,是中美两军关系持续升温。

自2002年10月江泽民主席与布什总统于克劳福德牧场会晤,并正式宣布恢复两军交往以来,中美两军交流开始稳步推进:2003年9月,美战舰首次进入湛江港,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湛江港第一次对外国军舰开放,而中国海军编队也应邀访问了关岛,这是中国军舰首次进入美国在西太平洋的这一军事重镇。同年10月,中国国防部长曹刚川对华盛顿的正式访问,将中美两军交流再度推向高潮。这是7年来中国国防部长第一次访问美国,标志着因撞机事件而中断的两国军事交流已恢复到一个新的水平。而2004年10月的梁光烈总参谋长访美,更是增进了相互了解,推动了两军关系继续向前发展。

军事关系升温的背后

中美军事交流之所以会出现令人欣喜之势,除了中方的顺势而为合力促进之外,布什总统的积极推动和美国对华军事接触政策的初步调整是关键。究其动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需求明显上升,中美关系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建设性合作”的氛围。在此背景下,两国关系中的军事层面得以提升也在情理之中。

第二,美国认为解放军在中国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希望借助两军交流窥探中国的战略意图。尽管在美国战略界有一些人认为军力增强的中国正在成为美国的“头号敌人”,但相当一部分人士认为中国的安全战略尚未定型,需要通过与之接触来了解其真实意图,达到“以柔性的方式将中国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安全体系”的目的。

第三,密切跟踪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最新进展。虽然美国国内主流派的观点认为中国在未来15年至20年内无法挑战美国的军事优势,但中国军事现代化的稳步推进仍使美国的战略分析家们感到不安。通过两军交流直接地、近距离地观察中国军事能力的发展,可以弥补其他情报搜集和评估手段的不足。

第四,美国极其关注中国在全球及地区的安全政策,尤其是在南中国海、朝鲜半岛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问题上,美国认为至少要避免中国“制造麻烦”,危及其安全利益。

前进并不乐观

从战略层面来看,美国发展同我国的军事交流主要取决于其如何看待中国的力量及其性质,也就是美国将如何与一个崛起中的中国相处的问题。从近年来美国政府、国会及某些智囊机构的评估报告中,不难发现美方对中国军事力量的性质及中国未来的地区战略意图仍然充满了疑虑,对中国旨在制约台独势力发展的正当行动仍有诸多批评,因此对于未来中国发展施加战略性牵制仍然是美国对华安全政策的基调,这些因素短期内都不可能改变。从技术层面看,主要的矛盾集中在所谓的“对称和互惠原则”问题上。美方抱怨中方不仅不同意其视察某些重要的军事设施,而且在对称地公开军事情报方面也不爽快。由于中美军事实力的差异,期望中国向美完全展示其最敏感的军事机密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即使是美方专家也认为美军方的对等要求是“对中方期望太高”。

中美篮球文化比较研究 篇7

关键词:中美,篮球文化,比较研究

一、中美中小学篮球文化比较

中小学篮球人才是我国篮球运动的后备人才,中小学生的篮球运动水平不仅显示了CUBA、CBA的未来水平,而且预示着我国篮球未来的运动水平。从现状来看,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中小学篮球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县、市少体校训练模式,少体校一贯制的弊端已经暴露无遗,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学篮球人才培养要求。在奥运金牌战略下,篮球项目在体校中的发展举步维艰,中小学篮球队伍已经在萎缩。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参加篮球运动的人数、水平已无法和美国等强国相比,也没能制定出合理的符合中小学少年儿童生理、心理的赛制规则,而且常常出现“以大打小”的现象,教练员水平普遍较低是阻碍中小学篮球发展的原因之一。

在美国,中小学联赛先进行区的比赛,再进行市的比赛,最后是州的比赛和全国的比赛。比赛的主体部分是在区内和市内进行。根据中、小学生的体能和年龄不同,各级联赛都有不同的规则。如小学生比赛6分钟1节,一场比赛打4节,全场24分钟。一个球队在小学联赛中打10到12场比赛。初中比赛每节8分钟,一共打3节,全场也是24分钟。初中球队每个赛季要打16~18场比赛。高中联赛时间为3个半月,每队进行20~30场比赛,比赛时间为4个8分钟。

二、中美大学生篮球文化比较

CUBA联赛由大学生篮联主办,新推出的大超联赛将由中国篮协和大学生体协共同主办。在推进中国篮球整体发展的这个共同的大目标下,几个不同的管理协会如何做好沟通协作工作,将是两个不同联赛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不管未来的大超联赛会怎样运作,有一点非常明确,这项新联赛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大学篮球已经在中国篮球的整体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将逐渐成为国内高水平篮球后备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高校利用自身文化教育、科研能力、体育设施、经济实力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大力建设学校运动队,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深化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在培养体育技能和文化素质全面发展的新型运动员人才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CUBA与“大超联赛”的矛盾冲突、竞争是显而易见的,如何处理和协调好CUBA与“大超联赛”的关系,使之能为CBA联赛输出更多高水平的职业球员?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简称NCAA)创建于1939年,NCAA的前身是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1939年由美国全国教练员委员会举办了由5支大学球队参加的联赛,此后由全国大学体育协会接手主办,规模越来越大,成为美国最有影响的篮球联赛,甚至在NBA成立(1946年)后10年也是如此。NCAA一般指由实力较强的300多所大学参加的比赛,相当于大学甲级联赛。参加NCAA的大学条件比较苛刻,首先该校至少开展男女4个运动大项并有运动队,其次,球员的SAT和ACT(考试测验)测验分数有下限必须在2.0以上。它是NBA的最大后援,据统计80%的NBA球员来自NCAA美国大学生,注册的篮球运动员就有280多万人,为NBA提供了人才保障。

三、CBA与NBA文化比较

中国篮球管理中心是CBA的最高权力部门,其下属分三个部 (竞赛部、运动队管理部、经营开发部) ,负责对CBA联赛的全面运营管理。从权力分配的角度来看,CBA各俱乐部的绝大多数只能行使篮管中心所认可的有限权力,且俱乐部的双方所有者体委 (部队) 和出资企业还要对这些有限的权力进行再分配。另外,极个别的独资俱乐部的权力范围相对较大,但仍没有实现权利的统一。门票销售是目前CBA俱乐部收入的主要渠道,虽然出售广告权也是俱乐部的主要经营手段,但广告收入却微乎其微,约占总收入的5%,目前只有部分俱乐部卖出了电视转播权。据资料显示,有90%以上的俱乐部不能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俱乐部的发展仍处于产权不明晰、责权不明确、缺乏科学管理的困境中。

NBA各俱乐部归属于几个私人投资者,是一个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化机构,由其所在的俱乐部管理,政府从不干预其管理。在NBA规章制度下球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转会。29支俱乐部的资金来源是多渠道的,主要有:广告赞助、电视转播权转让、门票、标志产品的销售、球员转会,等等。广告赞助与电视转播权是各俱乐部的最主要经济来源。为了保证NBA不断健康发展,NBA大联盟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法规制度,这些法规制度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协调联盟与俱乐部之间、俱乐部与俱乐部之间及球员与球员之间的关系,保证利益分配的均衡性。NBA正是在这种健全的制度规范条件下运作和发展着,运营与操作一切都是“以法为据”,这些完备的制度和公平竞争条件推动NBA迅速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美国文化特有的创新精神、崇尚个人表现的文化氛围及求异思维、创造欲望,表现在比赛中技战术不受僵化的模式束缚,追求一种即兴的、随机应变的战术风格,带有浓厚的个人表演色彩,是美国篮球运动水平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原因之一。我们应建立合理“小学—中学—大学”篮球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学校人力、物力资源;并对中小学、大学篮球人才的培养给予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加快俱乐部产权改造,理顺内部关系,健全组织机构,建立监督制约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学习借鉴美国篮球文化,形成与世界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篮球文化。

参考文献

[1]苟红岚.从文化渊源透视中美民族性格差异[J].外语教学, 2002.5:91-94.

[2]赵军, 王小美.中西方体育文化与中美篮球文化比较[J].体育文化导刊, 2002.6.

浅析中美文化的差异 篇8

一、中美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纷繁复杂。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在历史的沉淀中逐渐形成的,受到政治、经济、地理环境、认知系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黄河流域典型的自给自足大陆农耕文化,决定了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崇尚中庸之道,在思维形式上以辩证思维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主张建立一个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而美国历史短暂,按照现代的生产方式发展经济,崇尚发挥个性,勇于探险,勇于挑战。

美国文化是建立在古希腊传统之上的海洋文化,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为特征,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美国人不太接受中间调和,是则是,非则非,喜欢标新立异。美国传统中则贯穿了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信念,他们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永远愿意进行创新。

二、中美文化差异的现象

(一)中美教育的差异

1. 中美两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不同。

中国教育以普及知识为首要目标,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积累灌输,培养学生对知识继承和知识体系的构建,采用“填鸭式”教育,以考试为衡量学生水平的工具;而美国教育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独立思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质疑和拓展,倡导批判精神,采用“素质”教育,通过启发和开放式教育,让学生想学、要学。在美国的课堂,座位往往呈环形或直线排列,目的是便于学生听和看,同时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美国的课堂教学氛围比较自由宽松,课堂组织非常具有灵活性和实践性。反观国内,课堂内学生大部分时间接受知识,缺少了分析判断的能力,形成了基础较好、批判性思维缺乏的现状。

2. 中美两国的教育管理不同。

在中国以国家办学为主,民办办学为辅。政府通过法律对高等学校进行宏观管理。在美国高等学校执行董事会管理模式,董事会是学校最高的权力机关,校长对学校富有全部的管理责任,对董事会负责。

3. 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不同。

中国的家庭教育较为注重学生的成绩,对学生学业的诸多方面加以限制和干涉。美国的家庭教育则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责任感的培养,家长在学业上不会给孩子施加过多压力,甚至于学生年终的成绩单也是学生的私人物品。

4. 中美两国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也有较大的不同。

以高校教育为例,在中国,学生在高考后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根据学校设置好的专业课程学习,完成学业。但在美国,大学生有自己的专业,但是没有固定的班级,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从几百甚至上千门专业课里选择自己想要修读的课程,计算自己的学分,安排自己想要的学习进度,只要修满大学毕业所需的学分即可毕业,不过一般大家都会在每个学期修均匀的学分课程,这样既不会太辛苦,也让自己有时间参加社团活动,拓展社交渠道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中美社会礼仪的差异

在中美文化中,社会礼仪存在诸多差异。以日常生活中的问候为例,中国人问候别人习惯说“吃饭了吗”“去哪里啊”,从而体现对他人的关心。但同样的问候方式用在美国,美国人会觉得你触犯了他们的隐私。美国人通常很尊重别人的隐私,一般问候和寒暄要避免触及其年龄、收入、信仰、婚姻状况等。而这些话题在中国是稀松平常的,大部分中国人不太在意别人对自己一般生活的了解。此外,比较典型的是中美两国在称谓上的差异。中国人往往比较严谨,称谓分场合、分上下级、分长幼之序。而美国人则较为随意,不论老少年幼喜欢直呼其名以显示亲切友好。另外,在公开场合两国民众的表现也有所差异。

(三)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

现代中国与美国的饮食首先在观念上就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人一向崇尚“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华饮食注重菜肴的“色、香、味、形、器”俱全,对饮食的追求不仅是口味,而且是一种境界;而美国人则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更加注重食物的营养,也是基于对营养的重视,美国人多生吃蔬菜。其次在饮食方式上中美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中国传承会食的方式,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正式宴席,人们聚餐围坐,共享一席,相互敬酒、劝菜。而美国人习惯分食,即使在宴会上,虽也围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

三、结语

中美文化差异是明显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换速度的加快,中美文化将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

参考文献

[1]张仰媚.浅谈中西文化差异[J].民营科技,2009(3):44.

中美文化交流 篇9

一、中美课堂比较

1. 中式课堂教学。

在传统中式课堂中, 学生往往专心安静地听教师讲授, 专注地记录课堂笔记, 很少对教授的知识提出质疑, 或是主动提出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问。即使在学习中遇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也不愿意在课堂上提出来, 而是要等到课后再单独找老师提问解答。

而中式教师也已经适应了扮演主角, 更倾向于按照预设好的教案和节奏进行知识讲授, 不希望计划好的教学思路和进度节奏被学生的提问打乱。

2. 美式课堂教学。

在美式课堂中, 学生更倾向于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充分展示自我, 彰显个性。同时还喜欢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 并把这种质疑理解为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渊博知识的信任和认可。

美式教师主要扮演的是引导和启发的角色, 十分鼓励和提倡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质疑提问,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途径进行自主学习, 自行探索出答案。在教学环节设计上, 教师也给提问答疑留出了很大的时间空间, 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质疑、大胆创新。而对于学生提问, 教师并没有视为是对自己教学课堂的“添乱”, 而是学生对课堂的投入、对教学的积极回应与认可, 故而持肯定认可的态度。

3. 利弊分析。

中式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从课堂上获取的信息容量较大, 学生的硬性知识储备和记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但是自我表现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非常有限。

美式课堂注重学生独立思考, 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对学生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肯定。这种教学模式比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力、思辨能力, 和创新能力, 但是学生从课堂上获取的信息量就相对有限。

二、文化析因

在中美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下, 课堂氛围也大不相同。究其根源, 在于中美两国文化上的差异。

1. 中国的集体主义VS美国的个人主义。

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世代熏陶下, 中国人崇尚的是谦卑有礼的中庸之道, 强调个人是集体的组成之一, 不好出风头。在这种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主导下, 在衡量个人行为时, 往往注重和谐、群体利益的维护, 个人表现行为会被冠以“张扬”、“爱出风头”、“好大喜功”、“集体观念意识淡薄”、“个人主义旺盛”等负面评价, 容易招惹是非, 并可能会落得“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等不堪下场。所以, 这也就不难理解中国学生往往不愿意在课堂上打破沉默, 开口发言了。

美国是一个人口多元化的年轻的国家, 不同的种族人群为了享有公平的权利而需要不断主动争取。人们需要不断的自我激励, 自我肯定, 开拓进取。所以, 这就造就了美国人民充满自信, 喜欢自我展示、参与竞争的性格特点。所以, 在美国文化中, 个人展示、张扬个性的行为, 则会被解读为“勇敢”、“自信”、“有个性”、“可以提升集体”等正面形象, 个人表现是获得认可和鼓励的。

2. 中国的等级权威观念VS美国的民主平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中, 历来主张尊卑有别, 长幼有序, 受到辈分、等级权威观念的制约。所以, 人们认为, 学生就应该绝对听从教师的教诲, 不能有半点违抗, 甚至质疑。学生在课堂中的提问行为, 则被视为是对教师的不敬和质疑, 是对教学能力的不信任, 是对教师权威的一种挑战。

美国文化深受基督教的新教思想影响, 等级观念淡薄。美国人更注重民主、平等。所以, 学生把教师视为追求真理的同盟, 提问、探讨被视为是严肃认真治学的表现, 也体现了对教师的尊敬。而教师, 也认为学生积极提问是对其民主平等的课堂和开明的治学态度的一种认可。

三、对策

针对以上文化根源上的成因分析, 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我们应该转变观念, 对现行的中式教育做出适当调整。

1. 纠正个人主义观念误区,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要让学生明白,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可以共存的, 甚至是相互促进的, 由此来去除学生自我表现就是出风头, 会打破集体和谐氛围的思想负担。只有当每个个体都出色地完成自身建设、发展和自我完善时, 集体生命力和竞争力才会得到大幅的提升。所以, 积极的自我展现, 自我建设, 也是集体建设的一部分。积极参与竞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也是在为集体争光。

2. 打消对权威性的盲从心理,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

告诉学生, 能够独立思考、归纳总结, 举一反三, 形成自己的观点, 进行创新, 或是提出质疑, 那也是良好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而学生经过思考提出的疑问在得到解答之后, 势必会加深其自身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 又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最有力证明。

3. 增设提问答疑环节, 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

中美护理服务文化的差异 篇10

1 住院环境

1.1 医院外部环境

美国医院不再是病人的牢笼, 美化的外部环境, 让人感觉是在一个偌大的公园里修生养息, 绿树, 鲜花, 成群的小鸟, 甚至对于医嘱能够自由活动的病人还提供高尔夫球场和座车, 在国内恐怕是贵族人士休闲时才享有的特权。

1.2 医院内部环境

如果说在我们的心里, 白色世界和浓重的消毒药水味道就是医院的代名词, 那么美国的医院恐怕会让你认为那不是医院, 而是豪华宾馆。美国的医院入口, 都有一个布置相当精美的大厅, 地上是厚厚的地毯, 墙上是各种图文并茂的医院介绍与说明, 生动鲜明, 形象化, 即使连病人的权利和义务这样条款性的规章制度, 也会配上生动的卡通图画来解释说明, 让人过目不忘, 更多的是各种宣传小手册及医学杂志, 都是图文兼备, 通俗易懂, 而且是免费的, 病人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关于本院的医疗特色信息及某病种当前在世界上的治疗情况, 让病人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到其想要的信息。另外, 电视及网络的配备必不可少, 在等候医生或检查结果的同时, 可以排遣难耐时光。

而我国的住院环境, 则相对拥挤, 缺少相应的宣传, 网络的利用不充分, 在环境的改善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

1.3 医院标识

医院标识的鲜明性、准确性、规范性和识别性, 对门诊、住院病人或探访者的寻医导向都是必不可少的, 既有功能要求, 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

美国医院的标识可以说是医院的一大特色, 你只要视力没有问题, 即使不怎么懂英文也会找到你想要去的地方, 对于一个地大人稀的国度来说, 即使是个相当于国内乡镇级别的医院, 对于首次访问的人也难辨东西。所以, 从入口处, 地毯上就有明显的不同颜色的标志, 蜿蜒曲折直通电梯口, 再按病区指示到达各病区, 在各病区的护士站, 又有一位ward clerk (病房秘书) 会热情的接待你, 帮助你。

病区的防滑、戒烟、入口、出口、紧急通道等标识鲜明而规范, 每间病房里还有一次性医疗废旧物品的密闭性储放桶, 桶上有只许专业技术人员接触处理的字样和危险标识, 严格防

还有美国医院对残疾人利益的考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停车场, 有专为残疾人保留的停车位, 既有文字标识, 也有白色粗斜线的图文标识, 在此范围内只有残疾人可泊车, 违者罚款并将车拖走。在各上下坡处绝无梯阶, 出入口也有专为残疾人士设计的自动门, 充分体现了对残疾人士的人性化服务。

1.4 发展借鉴

中美两国经济发展的悬殊是目前暂时特定的因素, 但对于医院发展目标和前景, 却是一致的, 那就是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 解决或缓解病人身心的不适。我们应该美化医院的内外环境, 完善和规划各项医院标识, 减少就医周转麻烦。并尽可能地提供便利给残疾人士, 真正建立起花园式的人性化服务医院。

2 护理服务

2.1 服务宗旨

在美国医院的大厅里和病房里, 在最显眼的地方都有医院的服务精神和各病房自己的服务宗旨quality (高质量) , stewardship (严管理) , collaboration (团结协作) , respect (相互尊重) , integrity (正直诚实) , compassion (富有同情心) , 这就是他们的最高服务宗旨。要求每一个护理人员在严格有效的管理下, 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做到团结协作, 互相尊重, 包括对病人和其他所有人员的尊重, 正直诚实地、真挚用心地、富有同情心地做好一切工作。在他们潜在的服务意识里, 不论你是美国人还是外国人, 是白人还是黑人, 都是服务的对象, 只要你进入大厅, 必有人来一句:“what can I do for you?”甚至当笔者还在医院大门口徘徊时, 即有热情的工作人员走过来询问是否需要帮助。他们没有硬性的首问责任制的规定, 也没有微笑服务的特别要求, 那根本就不需要提到桌面上来倡导, 那是最基本的服务礼貌, 人性化服务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2.2 服务模式

美国责任制护理模式, 让每个护士最大限度地与病人接触交流与沟通, 任何一个护理步骤都优先考虑病人的利益。我国护理模式仍多以功能制护理与责任制护理兼用, 在某种程度上间离了护士与病人之间的距离, 使病人对护士的依赖和信任程度大打折扣, 没有起到全面的沟通和交流的作用。

2.2.1 病房小餐点供给

美国住院病区内均有配餐室, 内有冰箱, 储存果汁、饮料以及咖啡和小包的袋装食品, 护士一天数十次询问病人的需求, 可随时为病人提供便利。

2.2.2 病房生活用品供给

新入院的病人, 不需带任何生活用品, 牙膏、牙刷、梳子、毛巾、香皂、沐浴液、洗发水、面霜等一应俱全, 既为病人解除了后顾之忧, 同时也为护士进行基础护理提供了便利, 护士能够做到对物品有秩序的摆放和有计划的使用, 使病房最大程度的保持整洁。最重要的是解除了病人对护士在做基础护理时对其私人物品整理的反感, 大大提高了

参考文献

[1]朱晓平, 丁学易.重视住院病人需求完善护理服务文化[J].护士进修杂志, 2000, 15 (9) :65~67.

[2]Thompson G.The design of a corporate identity for a de-partment of medical illustration:a case study.J Audiov Me-dia Med, 2001Jun, 24 (2) :60~3.

中美“自拍文化”反映审美差异 篇11

这种差异,没有任何地方比在中国的社交媒体表现的更明显了。在这里,你看不到充斥美国Instagram的加强面部阴影效果(contouring),唇线妆(lip-lining)或“大腿眉”(thighbrows;当你前俯、坐下或跪下时,大腿最顶部的肉与骨盆连接处会折出一条线)。在中国,流行的是白皙的皮肤,大眼睛和玫瑰花蕾般的嘴唇。(来源:mic.com)

@Prime Perception:作为一个生活在中国的美国人,我想说,他们的确喜欢苍白的皮肤和大大的眼睛,而且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用照片滤镜。甚至,他们还为此付费,只为照片好看些。然后,亲眼看到他们,你就会发现不少人皮肤不好,根本不像照片上那样瘦,而且眼睛还小。

@Max:我是拉丁、印度以及西方人的混血,所以皮肤是棕色的。我约过几个中国女生都被拒绝了,我想一些人说的他们崇尚白皮肤是真的,这是文化差异。

@not:在自拍和个人照方面,没人能与中国大陆的女性比。在她们的办公桌上、家里、电脑里或是苹果手机壁纸上都是她们的自拍,简直要把人逼疯。

@Concerned citizen! :不安感催生自拍欲望。他们对自己外貌痴迷,贴出自己的照片就是为了让别人点赞。这显得他们肤浅,无聊。这没有反映出真实,我觉得根本就没有展现美丽,某些怪异的自拍仅仅表明了他们扭曲的自我观念。

@talorcrayons:我觉得所谓的“自拍中美差别”不重要,大家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获得同龄人或陌生人的喜欢及支持,大家装得可爱、性感等等,只不过都是假的。

中美会计文化差异分析 篇12

一、中美社会文化

20 世纪60 年代初期哈佛学者Kluckholn和Strodtback指出,文化是社会价值观,即一个民族或社会全体成员对各种社会事物的善恶是非所持有的共识。文化于无形之中左右着社会公众的行为,进而决定着各种社会体制的形成和维护。同时,文化也渗透到各种社会亚文化中。1980 年,荷兰学者Hofstede给出了民族文化特性的四个维度。1988 年,其与Bond又增加了一个维度。

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该维度指社会成员之间团结合作的程度或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两者之间的取舍选择。

美国推崇个人主义,重视个性和个人意志,个人的行为有较大的自由空间,个人利益重于集体利益。

集体主义是中国社会文化的核心理论和显著特征。在中国,人们相互依赖,团结合作,重视共性,遵守集体规范,强调秩序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平衡,提倡中庸之道,置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上。

2.权力距离。权力距离指在机构和组织中等级制度和权利不公平分配能被接受的程度。

美国权力距离不明显。美国有较健全的法律制度,政府较少干预经济,人们思想比较开放自由,有多种发展选择。平等观念根深蒂固,乐于协商,下属对上司的依赖性较弱;行政权力分散,追求平等公正,权力均衡,对社会或组织的参与程度高。

中国权力距离大,集权程度较高,等级结构严密,强调人伦关系和礼治秩序。在中国,人们对不平等现象容忍度较大,下属对上司依赖性较强;权力相对集中,组织倾向于多层次结构、高比例监督人员和集中决策。人们比较服从权威,地位和权力被作为激励因素。管理理论的重心在管理者。

3.规避不确定性的程度。该维度指社会成员面对风险、陌生事物或未有明确指示的情况下可能采取的态度。

美国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规避程度较低。人们规避不确定性的意识较弱,一般不太在乎风险,有相对安全感,对新生事物和未来的态度比较积极,冒险精神较强,喜欢维持一种宽松的环境,能够容忍叛逆的个人观念和行为,鼓励创新和自我表现,更关注实务而不是原则。

中国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回避程度较高。人们规避不确定性的意识较强,一般不能容忍模棱两可,对风险、新生事物和未来的态度比较消极,总是不惜代价控制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因此,会有许多详细具体的法律条款和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信仰和行为。

4.阳刚和阴柔。阳刚和阴柔指社会成员对个人成就及生活品质的看法。

美国倾向于阳刚,强调业绩和成就。人们比较自信,重视个人财富,赞赏决断能力,鼓励竞争和个人奋斗,崇拜英雄,推崇优胜劣汰。

中国倾向于阴柔,强调关系和关怀,鼓励人们互相关心和帮助,崇尚关系融洽和为人谦恭,重视生活品质,同情帮助弱者,提倡共同富裕和助人为乐。

5.长短期定位或称儒家力本论。美国属相对短期观社会,着眼于过去和现在,尊重传统,重视自身稳定和履行社会义务,管理者关注企业的盈亏状况和当前利润,对供应商和客户一视同仁。

中国属长期观社会,追求未来回报,注重长远目标、持之以恒、节约和持久关系,企业管理者关注企业的发展前景和未来利润率,重视培养人际关系,愿意对相关领域进行长期投资,更加关注产品市场份额。

二、中美会计文化

所谓会计文化是指企业信息提供者对各种会计争议或会计选择所持的观点。Gray以Hofstede的“文化层面”为基础,指出社会文化影响会计模式的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影响各种社会制度如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来实现;二是通过影响会计文化而影响会计制度和实务。1988 年Gray给出了会计文化的四个层面。

1.职业化与法律化。该层面涉及会计职业界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法律的制约。

美国强调职业主义,会计职业团体发达,由其制定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因个人主义意识强,尊重个人职业判断,推崇行业自律和自我管制。因权距小,等级观念模糊,强调平等和参与,不倾向于政府依法规干预会计活动,会计职业化程度较高。因规避不确定性程度低,人们能从容应对风险和新生事物,不喜欢用僵硬的教条作为行为规范,因此孕育出较高的会计专业意识。

中国则以法律管制为导向,倾向于以法律法规规范会计制度和实务。中国会计的职业化水平偏低,会计职业的自我管制能力和会计人员的执业水平较差,会计人员往往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进行会计事项处理。

2.统一性与弹性。该层面涉及可比性和一致性。

美国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上,偏重灵活性和可选择性。倾向于原则性的规定,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处理。对同一情况可以有较灵活的处理方法,注重人的能动性。会计人员对差异的容忍度较高,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希望在会计实务上有较大的选择空间。

中国强调统一性。因崇尚集体主义,推行统一的会计制度,会计科目、财务报告的内容与形式等均高度统一。要求企业严格遵循法律法规的要求。因权距大,会计从业人员倾向于服从权威,愿意接受会计规则。因规避不确定性意识强,为避免未来可能引起的问题,政府在社会制度中作出详细明确的规定,统一实施,以此来保障公众利益。

3.稳健主义与乐观主义。该层面是指面对风险或未来事项的不确定性,财务信息提供者对资产计量和收入费用确认方法的选择。

美国倾向于乐观主义,采用乐观、自由度高、愿承担风险的会计方法进行确认与计量,在会计处理方法上强调真实反映,要求会计人员能直面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大胆创新。

中国倾向于稳健主义。因规避不确定性程度高,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会计选择时,为避免实际结果不如预期乐观可能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或后果,往往以悲观的态度对待可能发生的事项,从而导致低估资产、收益而高估费用。

4.保密与透明。该层面是指财务信息提供者对企业到底应披露多少会计信息这一问题所持有的观点。

美国会计信息透明公开,要求充分清晰地披露大量信息,强调真实反映,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愿意向更多的人士披露相关资料,且对广大社会公众负责。

中国集体主义强,权距大,充分披露企业信息的意愿较弱。中国会计准则中要求披露的事项较少,只要求企业对与其管理和融资业务密切相关的团体披露决策所需信息。

三、对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探讨

1.会计规范与监管。根据国情,中国仍应明确政府监管的主导地位,由政府制定会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同时应充分发挥会计团体自律作用。政府与会计团体相互协调平衡、共同监督,以维护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

2.会计从业人员。为保护相关方的利益,国家应适当扩大会计从业人员的自主选择空间,并应引入有效机制,培养会计人员的执业水平、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增强其开拓精神、竞争意识和诚信意识。

3.财务信息。中国会计专业化程度低,财务报告统一性、财务信息保守性和保密性较强。中国应在全面发展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会计人员执业水平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财务报告体系,反映企业非货币性重要信息、未来信息和表外信息,进一步加大会计信息的披露力度,做到全面、详尽、透明,减少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负面影响,以保护相关方的利益。

上一篇:感知指标体系论文下一篇:设计素描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