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教育

2024-06-05

对中医教育(精选12篇)

对中医教育 篇1

中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出能够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和技术为现代人从事健康事业服务的专门人才。几千年来,中医教育形成了自己的规律,也就有了自己的许多特色,并在这样的规律、特色下发展着。然而,中医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中医的特色正在被所谓的“现代化”所吞噬,学生已有的文化基础和未来服务对象的文化素养与所学内容所形成的文化反差迫使我们不得不将中医教育置于现代科学文化的大环境中来分析和考察,寻找目前中医教育事业的缺陷及其根源,探索提高中医教育质量的措施。

1 传统文化与中医教育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传承和复兴的土壤,由儒从医、文仕通医是古代中医传承中的特色之一。“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一方面形象地道出了具有传统文化知识背景的人,学习中医相对比较容易的现象,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理论基础,还是思维方式,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一致性,如气、阴阳、五行等学说,都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套用而来,整个传统中医理论体系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若干范畴为理论基础的,可以说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没有现有形态的中医理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医的继承、发展和复兴问题,关键是要彻底剖析中医本质、立足传统中医特色、强化中医文化地位、恢复中医整体思维模式,在中医界形成统一认识和一致的发展方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医的文化研究是中医传承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应当重视和加强中医药学科学与文化价值观的传承与中医药知识的普及教育[1]。

2 中医教育中存在的缺陷

2.1 忽略了现代医学的影响

中医院校教育在第一学年,就陆续给学生开设许多西医基础课,如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这些课程占用课时多,知识点分散、琐碎,章节松散且说理不够透彻。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啃书本、背定义和记结论。而最关键的是西医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足以令中医基础课程望尘莫及。西医课程的实验直观、明晰和生动,其中贯穿着西医精益的学理特质和缜密的思维特征。在学生们普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和浸染的心灵里,西医课程的实验先入为主,轻易地扎根、发芽。紧随实验而来的是西医学的医理分析和阐发,由于医理分析和阐发表述清楚,层次分明和推理融贯,学生感觉容易接受并不自主地在许多病例分析中套用西医学的思路。而中医课的实验却常常借用现代科技的手段,试图以“客观、规范和精确”的面貌示人,可似乎总给人一种适得其反、邯郸学步的感觉。有教师在授课时,将中医的阴阳五行、“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与西医的解剖病理、视触叩听和循证分析简单比附。这不仅没能收到预期教学效果,反而还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不少困难。此外,基础课程那抽象、玄妙的范畴和空洞、枯燥的讲解,即便当时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丝缕印迹,可随着时光的流逝,中医的“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等要诀也将仿如昔日故人,欢声笑貌已不再且名物遗风不可寻[2]。

2.2 忽略了现代科学文化的影响

现代科学文化对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影响,属于学习的负迁移现象[3] 。中医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中学毕业生,他们打下的是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已习惯于抽象逻辑思维模式,而且生活在现代科学的文化环境中,突然要接触和接受陌生而古老的医学知识,其文化时代、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反差使他们不知所措。当他们习惯地运用抽象思维方式,寻找中医理论中关于“心”、“三焦”、“气化”、“升降”的实体,并试图建立可演绎的逻辑关系时,当他们依据已掌握的文化基础理解中医理论时,总是陷入深深的困惑。中医专业的教学计划设置了近乎等量的现代医学课程,并且同时开设于中医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学生们必然相信西医理论而怀疑中医理论,亲近于西医而疏远于中医。学习的困难和怀疑中医学科学性的心理,使中医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专业思想不稳固的现象。学习者的迷茫,中医大学生是中西文化碰撞中最大的迷茫群体。对于进入中医院校学习中医学的学生来说,在没有获得分辨文化形态能力的情况下接受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面对陌生的语言、陌生的知识、陌生的思维模式,他们陷入迷茫;面对同一事物,中医的理论与他们已知的知识和同时学习的现代医学知识相互矛盾,则认为相矛盾的知识只有一方是正确的,中医理论看不见实体,虚构的东西是值得怀疑的[4],怀疑的心理促使他们失去对中医学的学习兴趣。中医大学生在学习中医学的过程中所表现的中西文化失衡现象是他们难以系统而牢固掌握中医知识的重要原因。

2.3 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缺陷

我国的中医院校在招生时,对汉语要求并不高,但是对外语要求却较高,进校后外语更成为硬性要求,古汉语的训练却严重不足,许多学生看不懂中医古籍著作。调查显示,中医院校的学生约1/3 的时间学习西医,有较为丰富的西医理论知识,人文社科、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占1/4,而中医基础理论训练严重不足,中医经典学习课程不断被删减,中医教学中掺杂西医学内容越来越多,很多学生看不懂《本草纲目》等中医经典古籍。在课程安排上,中西医课时几乎相等,理化知识与西医理论学习要求不低,且是必考课程,而中医经典著作不深入研读,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医理论严重不足,有的甚至成为选修课。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习中医要达到本科毕业的水平,必须把约800 味中草药烂熟于胸,包括草药的外形、性状、功能、相互之间的反应。每个草药的说明文字平均要1,000 个字,800味的说明就是80万字,500 个药方烂熟于胸,每个药方说明文字也达到1,000字,合起来就是50万字,也就是说,要把将近100多万字的内容完全掌握。在技能培养上,西医的各种仪器实验不少,而中医的望、闻、问切等临床训练不足,学生缺乏中医辨证思维,更不会用中医思维来看病,大多转行西医,或行中医之名实以西医为主[5]。

2.4 中医师徒传承模式未能得到发扬

中医是一门继承性极强的医学科学。几千年来,中医人才培养一直靠师徒传承,通过口传心授,将基本理论、中医特色、临床经验传授给徒弟,徒弟在抄方侍诊中,了解老师的思维方式、治病用药的方法。不少师徒传承的民间中医不仅治疗水平高,而且成本很低,师承模式是被实践证明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现行中医院校的教育模式把学生培养成中医不精、西医不通的半成品,成为中医的“掘墓人”。学生利用一知半解的中医和西医知识,开展医疗活动,影响了中医的声誉。同时中医院校将中医、中药、针灸等设为相对独立的专业,医不识药,药不懂医,割裂水乳交融的中医医学和药学,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上的“残废”,中医、中药、针灸的作用都难以充分发挥,甚至很难维持原有水平。

2.5 理论学习脱离临床实践

建国以来, 中医高等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培养了大批高级人才, 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现代院校教育与传统师承制带教之间存在脱节。中医传统培养医生的方法是师承制, 在师徒之间形成密切的传带关系, 在医疗实践中师傅将中医理论、诊治经验、用药体会传授给徒弟, 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较强的临床能力。现在院校培养的学生上了很多理论课, 但是没有好的临床老师带教, 没有好的实习机会, 理论脱离临床的现象普遍存在, 这是现代中医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

2.6 社会客观需求与培养模式的矛盾

五年制中医本科教学计划是中西医两套体系并存, 相对西医学生来说, 中医学生的学习负担更重。由于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的矛盾突出, 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对缺乏, 自然科学和现代医学知识也显不足, 从而导致学生知识结构欠合理,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较少, 实际能力较差。有关中医专业教育质量的调查研究认为, 五年制中医专业本科毕业生在中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和现代医学知识与技能及综合能力等方面,虽然基本上能符合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 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但是也存在明显不足, 诸如中医基本功不扎实, 动手操作能力、病房工作能力及科研能力弱[6]。总体上, 当前中医专业的教育质量令人不甚满意, 社会对中医专业毕业生具有更高的期望值。

2.7 教学者的失职

中医专业课程教师的任务是把传统中医学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但是,近年来,同时具备丰富的教学、临床经验的医师少之又少,而学生人数相对较多,这就形成僧多粥少的不利局面。能够讲出中医文化韵味的老教师大多已退离教学岗位,取而代之的是具有高学历的年轻教师,在他们大脑的知识库里,更多的是现代科学和现代实验研究,他们对中西文化碰撞的态度多偏西,自然很难讲清“医者意也”的深刻道理,也很难带领学生“意会”经典理论中的内涵。中医教材一再朝着白话化、概括化、规范化、模式化的方向改版,不利于体现中医教学的传承原则。中医的教学不能任意提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如果提倡“去”,“去”什么?“粗”和“伪”的标准是什么?难以统一,如果教师随自己认识的“粗”和“伪”而“去”,要不了几个轮回,中医的特色就都消失了。

2.8 没有搞清楚中医学的科学本质

中医事业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却在几十年的实践中没有找到它的基本规律,必然有其深刻的认识和思想根源,即在从事中医事业的人们的思想中、在民众的意识中还没有搞清楚中医学的科学本质。中医学虽不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科学,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属于古代科学的范畴。人类在任何相对时间内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客观世界,现在被认为是正确的科学理论到一百年后就不一定是这种形式了,但它毕竟在现在正确地指导着人们的实践活动。同理,在现代人看来不符合现代科学标准的东西,在古代人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条件下的精神产物,也在一定程度上相对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只不过其表现形式与现代科学大不相同。正是因为中医学的科学本质问题没有定论,使之成为一个基本因素,影响民众评估中医学可信度的思维过程,进而影响对中医学及其医学服务的态度;使相当一部分执业中医看不清自身职业的前途,甚至放弃这个职业;使绝大多数中医类专业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更不可能下苦功夫攻读至精;使相当一部分年轻教师在课堂上只能照本宣科,而讲不出中医学的内涵与真谛;使无数中医科研课题试图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证明中医学的科学性;使中医事业的各层决策机构和决策者不敢大胆地、实质性地扶持中医,也难以制定出符合中医事业客观规律的政策和策略。

3 提高中医教学质量的措施

3.1 必须坚持继承为本的方向

中医的继承与发扬是大家一直在讨论的热门话题。继承与发扬两者是辩证的关系,没有继承,发扬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扬只是一句空话,只顾继承而不去发扬,中医学的生命便会停止。就目前而论,中医学的继承工作,做得很不够,特别是临床学科方面丢失的东西太多了,因此必须抓紧继承工作。就整个中医学而言,“继承”与“发扬”的关系,在现阶段,“继承”是主要的。因为没有继承也就谈不上发扬,而中医的师承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良好途径。然而,在现代科学文化环境中办传统科学教育,很容易受其影响而使中医教育偏离继承为本的方向。

3.2 彻底改革现行教学机制

遵循特殊人才实行特殊教育方法的办学原则。中医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绝对保证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主导地位,与现代医学相关的专业课程决不能与中医课程同时开设,必须在已完全掌握中医专业知识以后,再适当以了解或选修的形式开设,学习中医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学时数应占总学时的2/ 3以上。

3.3 优化主干专业

中医院校是培养中医事业专门人才的教育基地,院校必须把办好中医类专业放在突出位置。专业设置按传统中医临床分类为依据,实践环节不必到中西医各科轮转,可以借助跟师学徒的传统中医教育形式。

3.4 引导学生热爱中医事业

专业思想不稳固的现象普遍地存在于中医院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就业形势不好;学不懂,学习困难;怀疑中医学的科学性等。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在进入专业知识学习之前,先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薰陶,进行关于中医科学性的专门教育,请有经验、有成就的中医专家讲述中医学的特色,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提高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以营造适宜中医教育的传统文化氛围;政府可制定一系列保护中医的政策,解除学生学习中医不如学习西医的后顾之忧。

3.5 关注能力、重视实践教育

临床教学是培养中医人才极其重要的环节。“早临床、多临床、注重临床能力培养”是其核心思想。中医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中医教育成功的最好途径就是加强临床实践,将临床实践教育融于教育教学的始终是我们最优的选择。中医教育教学的特点就在于中医教学过程中的各门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黄帝内经》等都和临床密不可分。所谓的巩固理论知识,强化实践环节实际上是两位一体的。没有临床实践,你就难以理解基本理论;同样,没有基本理论,你就无法进入临床。师承教育中的“早临床,多临床”正是中医教育所需要的。那种只靠集中一年或一年半的实习,且美其名曰“重视临床实习”、“强化实践教学”的做法,只能是良好的愿望。原先模仿的“打好基础再建大楼”的阶段教育法不适合中医教育,它在本质上割裂了中医的知识体系,破坏了中医教育教学的固有规律,影响了中医人才的培养。医学泰斗奥斯勒曾经说过:“医学是在床边而不是在课堂里学到的。”必须采取边学习、边临床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反复接触临床实践。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辨证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然,现代中医教育培养目标应不同于古人。因此,我们要树立实践育人、协调发展、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观念,教师参与指导及亲自参加实践的观念,尤其要重视德育在社会实践教育中的核心地位的观念。

3.6 经典教育是登堂入室的捷径

中医理论的神髓主要蕴藏于流传千古的中医经典。先人有言:读经开智。经典在启发心智、指导诊疗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勤读中医经典,理论联系临证是学好中医的不二法门。中医教育中的经典诵读、学习是培养中医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这是历史已经证明了的,历史上著名的医家,无不以《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为本,且无不是对经典有深刻研究与独到见解者。学习研究经典,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实践能力、能够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这也是我们现代以至于未来中医教育、培养人才的必由之路,这是中医特色决定的,现代中医教育必须将经典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7]。

3.7 传承中医文化,保持中医特色

学中医的人必须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根基,因为中医这颗树就是长在这块土壤里的,你把它插在西医的土壤里,它能长出中医的树吗?不可能。但如果把这些苗子都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秀才学医,如笼抓鸡。”从朱丹溪到唐容川,这么多大家,有很多并没有跟过名师,但他们身上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学养,即便是没有名师点化,也能悟透中医里面的道理。所以,必须在根子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领悟。而传统文化的修养可不是学几篇医古文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而是要我们懂得华夏先民是如何看待“天地人”,如何看待宇宙人生?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到底是什么意思? 等你把这些思想悟透了,本着这种思想再去读《内经》、《伤寒》,才能真正进去。

3.8 专业课教师的遴选

理论传承有其自身特点,学科教育也有一般规律。知识内容的传授,必须注意知识背景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转换等因素。教育如果不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给学生讲授的内容零散、杂乱而缺碎,那么教育的效果将事倍功半、得不偿失。中医教师必须是通才,不仅通文而且通医。必须以热爱中医、精通中医为原则,不论基础课还是临床课,都应当选那些具有一定临床经验者担任,以利于把中医的专业课讲出精彩、讲出中医的真谛、讲出中医文化的韵味。

3.9 揭示中医学的科学本质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如果一门自然科学的理论没有认识论作依据,再好也是站不住脚的。中医学之所以能在科学发达的今天生存,说明它有认识论的依据,说明它经过了符合人类认识规律的认识过程;中医学之所以处于困惑状态,一个重要因素是还没有把中医学的认识论依据科学地描述出来,得到社会的公认。所有关心和从事中医事业的人们都应当努力揭示中医学的认识论依据,证明中医学的科学本质,从而使广大民众都理解中医学,使中医事业的主体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传承中医文化而自觉地、努力地奋斗。

总之,中医教育是在现在科学文化环境中实施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决不能套搬现代科学文化教育的模式,只有从中医教育的基本特点出发,遵循传统文化固有的认知规律,才能不断地向社会输送大批的爱中医、信中医和业中医的专门人才。

摘要:中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出能够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和技术为现代人从事健康事业服务的专门人才。学生已有的文化基础和未来服务对象的文化素养与所学内容所形成的文化反差迫使我们不得不将中医教育置于现代科学文化的大环境中来分析和考察,寻找目前中医教育事业的缺陷及其根源,探索提高中医教育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中医教育,文化环境,科学本质,文化碰撞

参考文献

[1]杨金生,王莹莹,程莘农.对中医学现代传承发展的思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 15(4):265.

[2]梁茼.中医基础教育的当代省思[J].中医药通报,2007,6(4):60.

[3]王庆宪.中医思维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44.

[4]王庆宪.中医教育的重心在继承[J].医学与哲学,2003,24(4):50-51.

[5]张忠.坚定发展中医药教育强化国家软实力建设[J].甘肃中医,2009,22(1):63.

[6]雷顺群.创办七年制中医教育的战略意义[J].中医教育,2002,21(3):25-27.

[7]刘桂荣,米鹂.中医教育特色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5,23(7):1213.

对中医教育 篇2

1.1 创业教育观念滞后导致创业教育目标模糊。没有把创业教育上升到人才定位和就业的高度来认识,致使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因此,重视和加强创业教育,就必须构建创业教育的观念体系和目标管理机制。

1.2 目前,中医院校普遍开展了创业教育,但从总体看,创业教育开展的还不够深入,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式及考核标准等还没有统一的要求,没有将创业教育渗透到各专业中,难以发挥创业教育的整体作用。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构建统一的教育规划和教学模式,才能提高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3 创业教育仅局限在学校内,与医疗部门、药企联系不够,缺少创业成功典型经验的实践指导,使得创业教育缺乏真实性和实践性,急需构建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创业教育联合体系,弥补学校创业理论教育的不足。

1.4 创业教育缺乏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引导创业教育力度不够,社会各界包括学生家长对创业教育认识有限,仍未形成全社会重视创业教育的环境,需要构建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和良好条件。

1.5 创业教育的组织、管理不到位,没有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和形成规范化的教育体制;教育整体投入不够,师资队伍创业整体素质低,系统培训机制尚未建立,都需要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机制和制度加以保证。构建中医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基本途径

2.1 构建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观念和目标体系,要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切实把受教育者从学生定位提升到人才定位的高度来认识,创业教育。把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作为创业教育的中心内容,突出由培养知识型向能力型、综合素质型、创造型人才的转变。

在学校总体目标的要求下,根据中医、中药等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各自不同特点的创业教育目标,形成一套完整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

2.2 整合和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从课程上设置专门的创业主体课程以及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与创业相关的知识教育。创业实践课,包括校园活动课和创业实践课等。根据创业课程建设要求,制定课程任务和评估标准,整合同一类课程为课程组协调、组织和规划课程诸多内容的建设,优化教育资源,发挥创业教育的整体功能。

2.3 建立广泛的与社会联系的创业教育联合体系。建设学校与医疗单位、药企创业教育基地,使更多的学生亲身体验创业实践活动,弥补学校创业教育的不足,促进创业知识向创业能力的转化和提高。

2.4 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要尽快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重点、社会广泛参与,家庭全力配合的创业教育保障机制,为大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成才道路和就业途径。

2.5 健全创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教师培训规划体系,不断提高教师创业知识和能力,加大创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参考文献】

对中医教育 篇3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研究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却日渐薄弱,近年来发生在大学里的犯罪事件有上升趋势,已经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中医药院校在校学生作为日后医学的后备人才,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刻不容缓,但传统的书本式教育已逐渐被学生所厌烦,甚至引起厌学的不良现象。本文通过探讨中医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加强其思想政治素质,为其日后走上医学道路进行理论和道德观念培养。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在我校就读的医学生200人作为研究对象。

2.教育方法。通过网络教育、专题讨论式讲座、实践教学等三种途径对入选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具体培训方法如下:(1)网络教育。利用网络教学的手段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进行强化,并利用网络手段使医学生学习传统医德和现代中医技术和理论,把相关内容做成教学课件,课件尽可能要求直观、生动、诙谐,在多媒体教室由我校教师及中医院专家对学生进行授课。(2)专题讨论式讲座。针对近年来的中医热点话题,分班展开医德讨论,并与传统的中医文化进行对比,由辩论会的形式使学生自由发言。(3)实践教学。由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使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到中医院去了解、体会现代医患关系,学习中医技术,由医院资深中医学专家讲述要领,并由学生动手实践中医技能,深化医学生的理论修养。

二、结果

经过三种方法的教育培训,培训结束后对200名学生中的50名学生进行随机提问、考核,获得了如下结果:第一,我校医学生的各项理论水平明显提高,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有了更深的认识,并熟悉了网络、多媒体等多种现代教育方式。第二,通过进行专题讨论式讲座,医学生对于许多中医热点话题有了新的认识,对中医传统理论特别是医德在现代社会有了全新的理解。第三,通过去中医院参加实际培训,学生的实践水平明显提高,初步掌握了各种中医学方面的技能。

三、讨论

通过对200名在校中医药专业大学生进行系统培训,结果显示,学生的各方面水平明显提高。由于现在中医药院校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书本教育,使学生只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对于近年来中医药方面出现的新技术、对中医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新体现不甚了解,所以本次研究引入网络教育,由我校教师和在医院工作的专家共同创作课件。网络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生动、信息准确且及时,利用网络中文字、图像、动漫等视觉方式和幽默诙谐的讲解,使学生更加了解现代中医学的现状,了解现代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具体内涵,并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理解授课内容,并让学生在课后写学习体会,以加深对此次网络教育培训的理解。网络教育结束后,我们对学生分班进行专题讨论式讲座,对于网络教学课件内容以及最近中医热点进行讨论,并让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对比讨论,辩论一度非常激烈,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于中医学方面知识探索的欲望。在辩论过程中,许多学生对医学生职业道德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实践证明,参加讨论方式的讲座,可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表达能力,且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这种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对于知识的渴望使学生更加有积极性,辩论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加强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最后,我们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中医院去参观学习,了解各种中医技能,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由于以后这些学生最终将走上工作岗位,实践能力尤为重要,故应从实际出发,使学生对日后的工作和生活有个初步的了解,回到学校后有的放矢地学习理论知识,真正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针对性和高效性,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日后从事中医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和准备。

综上所述,开展网络教育、专题讨论式讲座和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中医药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业务水平,值得高校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覃晓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的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4):30-31.

[2]陈志军.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初探:北京中医药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建设的基本思路[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4):11-12.

[3]刘登科,叶利军.参与式教学法在中医院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中医药导报,2008,14(12):101-102.

[4]张明泉,王亚利.中医网络教学的优势与不足[J].中医杂志,2011(16).

对中医教育 篇4

1.1 日本汉方医学

汉方医学在日本被认为是在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的基础上,经历约1500年的变迁发展而来的独特医学体系,与中医学“同源异流”。作为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自然灾害频发,资源不足等因素迫使日本形成了“善于学习、注重实用、不尚虚学”的民族特性,但哲学发展相对贫乏[1]。因此汉方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忽略了中国的“阴阳五行”等基础理论,更加注重具体的、实用的部分。

1.2 日本汉方医学史

公元562年,中国学者携《明堂图》等中医文献自高丽抵达日本;公元8世纪日本颁布《大宝律令·疾医令》,在医事制度、医学教育等方面效仿唐制。日本永观二年(984年),丹波康赖(912年—995年)完成了在日本汉方医学乃至中医学历史上都享有极高地位的巨著《医心方》,内容包括各种疾病的症状、治疗、方剂、针灸、养生、房中、食补等。此书编排体例是在《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中国医籍内容的基础上,按照日本人的思维习惯,将“阴阳五行”“脉论”等学说省略,仅摘录其中具体的、实用的部分而成[2]。明治维新以前,汉方医学一直是日本医学的主流[3]。1875年(明治8年)日本医师总数是27650名,其中西医师5123名(占比18.5%)汉方医师22527名(占比81.5%),大部分医疗活动和贡献是由汉方医学承担[4]。遗憾的是,在明治维新“文明开化”的方针下,汉方医学在日本开始不断衰落。1895年,“不得凭借古医方取得医师资格”的法案被通过,标志着日本传统医学正式被政府废止。此后的一个世纪以来,汉方医学在日本都没有正规的学校教育,只能通过传承教育和民间团体组织培训。然而经过民间汉医不懈自救,日本汉方医学在持续振兴。1950年,社团法人成立日本东洋医学会,是汉方医学复兴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东洋医学会是日本医学会下属的一个分科学术团体,也是日本文部科学省认可的公益法人。日本东洋医学会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召开学术会议、发行学术杂志及其他出版物、认定(东洋医学)专科医生、进行东洋医学相关的调研,以及与国内外相关组织或机构进行合作与交流等工作。此后,从事汉方医学临床治疗、研究、传承的人员越来越多,相应的学术团体也逐渐增加,这些事实都显示着汉方医学正在日本逐渐复兴。

1.3 日本汉方医学复兴的原因

现今医疗环境产生的变化是汉方医学复兴的首要因素。疾病结构的变化,慢病、过敏性疾病、伴随高龄化产生的疾病光依靠西医治疗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其次,西药有着严重的副作用,相比起来,汉方药副作用低、安全性高。第三,西洋医学的过度专科化不利于如今提倡的心身医学[5]。第四,汉方制剂不断地开发,1976年42种汉制剂加入到医保药价基准中,一般医生也可以使用汉方制剂,这是日常诊疗中开始频繁出现汉药的重要契机。第五,从医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如果一个患者的症状涉及很多科室,那么汉方医治疗会提高诊疗效率。

2 日本汉方医学教育现状

1989年日本首次报道服用小柴胡汤引起间质性肺炎,让人们开始怀疑起汉方药剂的毒副作用,然而,“小柴胡汤事件”的真实原因是由于日本医生脱离中医理论,不进行中医辨证,而唯病投药。这一事件让日本医学界认识到加强汉方医学教育对于正确使用汉方制剂的重要性。2001年3月,文部科学省发布的《教育核心课程设置》中,汉方医学教育被加入其中,自此,日本高校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汉方医学教育[6]。从总体上讲,日本的汉方医学教育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方面:医科大学本科生教育,汉方专科医生临床教育以及继续教育。

2.1 医科大学本科生汉方教育

自2001年3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发布了《教育核心课程设置》以来,开展汉方医学课程的大学数量在持续增加,教学目标是“学习诊疗过程中必备的药物治疗的基本原理(包括药理、副作用)”“能够概述中成药基本知识”。到2004年,80所医科大学全部开展了汉方医学的教育。到2008年,必修修满8学时的学校达到了71家,有一些学校的课程超过8学时。

例如,以日本大学医学部内科学生为例,自2008年开展系统的汉方医教育,汉方医必修课为19课时,分散在不同的学年里,包括:(1)大学一年级的《医学导论》中“东西洋医学的现状和未来”1课时。包括汉方医学在内的东洋医学方面,其内容和临床意义介绍也被囊括在内。(2)大学三年级的《消化·腹·腹膜(肝胆胰)领域》单元“消化道疾病”中汉方医相关内容2课时。《肾和泌尿·生殖器疾病领域》单元“肾和泌尿,妇科疾病”中汉方医相关内容3课时。(3)大学四年级的社会医学系《生活环境·职业和疾病领域》安排了7课时的汉方医学。2009年度增加了“中医医学实习”2课时的课程。(4)其他汉方医学4课时。此外,大学六年级的学生有为期五周的汉方医学课程选修[7]。日本大学是比较重视汉方医学教育的,这与该校神经外科教授酒谷薰教授兼任日本中医学会理事长一职有关,酒谷教授早年曾在中日友好医院工作过多年,对中医药非常支持。

东海大学医学部毕业前中医教育的核心是针对四年级学生的9小时必修课程,先讲授理论后实习。最初讲授4个小时以气血津液和虚实为中心的基础概念,以及针灸和中药各1小时的概论。笔试通过之后安排实习,将学生分3大组,每周安排1大组,将1大组学生分为3小组,每小组12~14名学生,进行汉医、针灸、生药三种实习各1小时,共计3小时。有一项调查显示,授课前对实习不期待的人占15%。但是,实习结束后有99%的人认为该课程非常有趣;对汉方医学有好感的人从67%上升到93%,对汉方医感兴趣的人从88%上升到98%;将来想成为汉方医的人也从1人增加到3人;想要在诊疗过程中,将汉方积极引入的人从58%增加到71%。此类课程与实习,从教育效果来看,使以成为西医为目标的大多数医学生对汉方医的抵触消失了,同时对于提高医学生对汉方的兴趣非常有用[8]。

北京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分别于1991年和1993年在日本开设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日本校”和“辽宁中医药大学日本校”,在日本实施正规的中医药高等教育。

2.2 汉方专科医师临床教育

1990年日本东洋医学会设立汉方专科医生认定制度,开始正式认定汉方医师的资格。

日本没有像中国的中医药大学一样的汉方医学院,想要成为汉方专科医生,只能从医科大学的本科生开始起步。如图1所示,医学生首先要在医科大学学习6年,包含了一般素质教育、基础医学和最后2年的临床研修。毕业前参加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考试合格获得医师执照。但在国家医师资格考试里,东洋医学被划在医学史的范畴,临床知识并不作为考试内容[9]。根据2004年施行的《医师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想要从事诊疗工作的医师,医科大学毕业后还必须接受二年以上的,在厚生劳动省指定的医院(共1100家)进行临床研修。

后期临床研修分为内科和外科两种路径:内科研修2年后,可以考取内科认定医资格,外科研修3年后,可以考取认定医或者专科医生资格(专科医生可以进行广告,认定医则不行)。取得医师资格并注册6年以后、加入日本东洋医学会并成为会员3年以上、在指定研修机构经过至少3年的汉方临床研修、申请认定前5个年度以来参加继续教育活动并获得7个学分方可有资格参加汉方专科医生考试。日本东洋医学会规定可实施汉方医学临床研究教育的医院有102家(包含大学附属医学和综合医院)。由上可知,获取汉方专科医师资格不但过程漫长,而且条件严苛。因此,日本汉方医师数量不多,到2015年3月,汉方专科医生共2148名[10]。

2.3 毕业后继续教育

执业医师接受终身教育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医学的理论与新技术发展迅速,医生必须不断学习,以达到与时代相应的医疗水平,才不负患者的期望。日本非常重视继续教育。取得汉方专科医师资格后要每五年更新一次,医生每年必须完成50个学时的继续教育,形式主要是到医院进修和参加各种研讨会,还要参加专门医和认定医共同考试。

研讨会的举办方主要是医院、研究所或学术团体。比如东京临床中医学研究会数十年来,一直没有中断中医药的继续教育工作,尤其是2010年作为日本中医学会正式建立以来,每月定期组织面向医师以及针灸师的中医临床案例讨论、中医理论方面的教育工作,每年还定期举办学术总会。

此外,还有由企业提供的学术研讨会。日本拥有200多家汉方制剂企业,以星火产业、津村株式会社、小太郎汉方制药、钟纺药品、内田汉方制药、一元制药等制药厂家为主的学术研讨会最具代表性。以津村株式会社为例,津村株式会社认为汉方医学的普及需要三方面,对医学部、药学部学生的汉方教育支援,为一般市民举行讲座,以及为医师们开办研讨会。根据津村网站上公布的数据,近三年来公司每年举办的学术研讨会达300多场,参会人数近万人。

3 日本医科大学汉方医学教育的缺失

在日本,传统医学教育一直被认为是现代医学的补充教育,而汉方医疗也只作为现代医学治疗的一个分支。因此,日本医疗一直都处于西医学为本,兼用汉方药的现象。缺乏对汉方医学的正确认识,轻视汉方医学理论体系,这种意识严重制约汉方医学在日本教育史上前进速度。

3.1 学时不足

充分的学时是加强汉方高等教育的基础,但日本汉方医学存在学时不足的问题。自2001年教育核心课程设置中加入了《和汉药概论》之后,全国80所医科大学医学部中,均开设汉方医学教育课程。至此,汉方医学教育迅速普及。但大多数学校的汉方课程学时数都不多,通常必修课仅为10多个学时,其中20所大学仅为8课时。这在医学本科六年期间4000课时以上的课程和实习中,是不值一提的。也有个别学校的汉方课程稍多一些,比如富山大学的汉方必修课为46课时,山口大学为67课时。

3.2 教学内容缺乏规范

根据调查,学习汉方医学基础知识的标准课本,是2007年发行的《汉方医学学生课本》,该书是基于培养能够同时看到局部病变和病人整体情况的医学专业人才为目标而编撰,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理解中西医的不同,为毕业后能够继续学习汉方医学,打造坚实的基础。

然而,在64所大学中,使用该教材的仅有19所。除此以外,使用的教材主要有各高校自编教材,《汉方医学入门》(日本东洋医学会编)、《汉方质量的ABC》(日本医师会编)、《看图和汉方诊断学》(医学书院编)等等,其中有4所使用《汉方医学入门》(日本东洋医学会编)[11]。

可见,当前高等教育中没有正规统一的汉方医药教材,这使基本概念和理论缺乏统一见解。日本现有的汉方流派有后世派、古方派、折衷派等,各种汉方指南、汉方诊疗手册类的书籍基础概念不一致,令初学汉方的人不知所措。同时各学校教学内容对汉医、汉药、针灸侧重点不同,临床实习开展与否也各不相同。要想提高汉方高等教育,必须有完善的教学内容及固定的教育体系。

3.3 师资匮乏

随着汉方医学的普及与发展,开展传统医学教育的大学增多,但有一个很大的限制因素,就是师资匮乏。同时具有理论、临床、教学三方面的汉方医很少,中青年人更少[12]。师资匮乏究其原因还是汉方医学人才的不足(目前仅有2148名汉方医)。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如不把传统医学教育正式化,不设置正规的高等汉方医学教育院校,很难提高师资的水平和层次,这种现象还将会持续下去[13]。

3.4 过度强调汉方的西化

根据2000年日本关于应用汉方药的一项调查,72%在诊所或医院工作的内科医生给患者使用汉方药,86.1%的医生曾经开过汉方药,可见汉方药己经广泛应用于临床[14]。日本汉方以西医学为本,兼用汉方药的现象相当严重,这与缺乏正规的汉方教育和过度西化的汉方教育有直接联系。肝炎即投小柴胡汤,瘀血即投当归芍药散,肠手术后即投大建中汤,这种方症相对式的汉药西用倾向比较严重。汉药西用常常以现代药理学研究结论作为选方依据,却很少有了解并应用辨证论治方法者;诊断上“但见一症便是”,缺乏病机,这就是割裂《伤寒论》诊断用药原则与脏腑经络关联的副作用。同时,日本汉药西用以成药形式,应用原方,很少据证加减。如果这种轻视自身理论体系建设、以西医理论为指导的汉方教育和临床方式不加以改进,那将失去汉方治疗的意义,而且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4 对中国中医教育培养的启示

现如今,日本国内已逐渐认识到了汉方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性,并针对汉方医学的存续危机进行了深刻探讨。虽然日本的汉方医学教育存在很多不足,但仍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

4.1 提高准入门槛

在日本成为汉方专科医生需要经过医学部学习6年,初期研修2年,后期研修3年,再考取专科医生资格,后再经过3年的汉方研修,才能参加日本东洋医学会举办的汉方专科医生考试,合格者才能成为汉方专科医生。相比之下,中国经过高中教育就可以考取中医学院,在中医学院经过本科学习5年后,参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这样的门槛似乎有点偏低。所以从中医学院学生入学资格和毕业后独立行医资格的认定两个环节都可以适当提高标准,以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从业者。

4.2 选择专业思想稳固的从业人员

在中国,中医学院的学生18岁就开始学习中医药课程。很多人因为不了解中医而选择了中医,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在经历了本科五年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之后,相当一部分人轻易地放弃从事中医,很多甚至转行去做医药代表。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也会因为西医早期更容易获得金钱报酬而选择西医方向。这些学生,最终不但不能从事中医,反而攻击中医,诋毁中医,这是严重的中医教育资源的浪费。而日本汉方医学的从业者,都是学习多年西医之后,出于对汉方医真正的兴趣而选择进入这个领域,因此专业思想非常稳固,没有教育资源的浪费。

4.3 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

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在日本汉方医的培养上,院校教育相对比较薄弱,继续教育则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日本东洋医学会和其他汉方医学相关的学术团体都定期举办研讨会,同时,汉方制剂制造商也在积极的进行毕业后教育[15]。参加临床进修和各种研讨会,在汉方医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中国中医师成长过程中,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尤其是中小医院、门诊部、诊所等,没有规范的管理,医生参与继续教育的机会不多。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的师承教育也衰落下去。

4.4 如何开展中西医结合教育

中西医结合在中国日益受到重视,日本正是传统医学与西医融合的典范。受到现代医学系统教育和训练的日本医生们在使用汉方过程中,从一开始就十分注重将现代医学的诊疗手段及对汉方医学研究的成果运用于汉方医学诊疗体系中。例如,水滞证的诊断标准中加入胃部振水音一项,是因为现代已阐明胃部振水音的机理[16]以及水滞证候与胃部振水音的关联[17]。在临床缺乏汉方医学诊断依据时,常常参考现代医学的检查结果进行诊疗。例如,参考人参皂甙改善脂质代谢的基础实验资料,采用方中配伍人参的人参汤、小柴胡汤治疗高血脂症等。西医的学习补充了中医诊断的不足、防止漏诊的发生。其次,中西医有机融合是未来医学发展趋势,多体系科学合流,符合生命科学理论,形成了“生物—社会—心理—自然”医学模式。

这些都不利于中医师水平的提高,不利于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扬。在今后的中医师培养中,应加强继续教育,注重临床阶段的再学习,学贯中西,以提高医生的水平。

摘要:近年来,日本汉方医学从没落走向复兴,汉方医学教育随之发展起来。汉方医学的教育主要分三个方面:医科大学生的汉方医学概论教育;汉方专科医生的临床培训和汉方医学的继续教育。分析日本汉方医学教育,课题组得出日本汉方医学教育的不足之处包括课时不足、师资匮乏、教学内容缺乏规范、过度强调汉方西化。然而日本汉方教育中也有可以借鉴的地方:提高中医执业医师门槛、选择思想稳固的从业人员、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以及如何开展中西医结合教育。

中医教育论文 篇5

[关键词]海外中医教育;中医文化;翻译;传播;策略

当今世界,文化传播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文化只有传播才能使国家优秀文化具有持续影响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号召,发展经济,文化先行。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地位显而易见。其发展和传播对国家软实力提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早日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就必须加快扫清中医文化传播道路上的障碍。

1海外中医发展现状

海外中医师包括海外中医院校研究人员,教师和管理者是在有关中医哲学思想、中医历史和中医治疗方法等研究和传播领域最活跃的专家,他们是国外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发挥海外中医师在教育教学和社会文化活动的作用是中医国际传播的重要途经。其在海外教学行医的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势必会阻碍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因此,在不断清晰了解海外各国中医发展困境的基础上,联合中国内陆各方的努力和帮助推动中医海外发展是全球中医文化热爱者的共同愿望。近日,纽约中医论坛特邀美、加、澳3国的中医教育领军人物与众多中医群友共商中医教育的传承、融合与深化大计。美国中医校友联合会TCMAAA会长田海河在节目一开始对美国中医教育40多年来的发展和现状,风格和特色等做了肯定性的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次讨论的预期目标:在保持中医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加大海外中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并就海外网友呼声较高的海外中医公众科普教育的方法与技巧问题进行探讨。访谈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的问题主要围绕海外各国中医学校的整体现状,包括教育目标,学校评估标准,各国的中医课程设计重心,中医针灸教育分类,考评体系,实习就业,临床疗效等。由此引出的焦点问题是如何避免重术轻道,去医存药,去医存针呢?海外本土化的中医是继续完全承载着中国文化?还是披上异国文化的外衣?怎样避免中医国内开花国外香,医学的中医在海外,文化的中医在国内现象;第2部分问题讨论着重在海外中医教育的学力上,包括学生的入学门槛,对中医针灸和东方医学课程的理论基础掌握和实践操作能力,毕业后就业率和处理疾病能力等,由此引出的问题是学生走进正规医院实习难,学生入学门槛低,毕业又很容易通过执照考试的宽进宽出现象造成海外中医从业人员的素质无法和其他多数健康行业从业人员相比。个人不当行为影响中医行业的海外发展;第3部分讨论了中国内陆和海外中医教育的差异并由此引出的焦点是如何正式开启海外中医的科研工作和吸引海外患者看中医。

2中医文化翻译探讨

2.1向世界讲好中医故事必然需要准确表达中医文化的翻译

文化传播的基本规律是这样的:通常物质层面的东西(脸)首先被另一种文化接受;其次是机构方面的、社会规约性质的(手);最后被接受的部分就是信仰或者核心价值观(心)。拿中医的“术”来说,针、药、罐看得见、摸得着,疗效明显,就立刻被海外患者接受。而从中医“道”上讲,阴阳中和、天人合一、仁和精诚才属于核心价值。传承和深化的应该是核心价值,其中,“心”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需要通过“手”和“脸”表现出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中国的最高育人原则。在今天急功近利的市场上,人们买鱼抢术,如何摆平道的位置,渔的处所?笔者认为除了中医文化本身深奥难懂的原因外,被排斥的最大原因就是中医文化翻译不到位。解决翻译的问题首先要从中医英语翻译高精尖复合型人才(中医专业+外语+国际传播+网络技术)的培养入手,因为特色文化翻译必须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通过传播技能才可以实现文化接纳的桥梁作用。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仅是技术的普及,更要关注技术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传播。首先,翻译并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是海外中医教育和大众科普的重要内容;其次,针对不同海外受众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最终能够达到传播和普及中医文化的目的;最后,中医文化的海外传播是面向世界的,因此其他语种的翻译也有待策马加鞭。蒋基昌(20xx)对《黄帝内经》的4种英译版本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留学生群体的接纳度做过调查,统计出得结果是MaoshingNi版的《黄帝内经》全文编译英译本,即融入作者对原文阐述的译释结合最受欢迎。与其比较的版本有吴氏父子版,罗希文版,李照国版。笔者分析MaoShingNi版受西方读者接受度高的重要原因有两点:一是译者学习、家庭和工作背景让其在中医理论和实践、英语表达以及西方文化上都非常专业;二是其采用加入自己阐述的编译策略迎合了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所以达到了让更多西方读者了解中医的交际目的。结合目前海外中医教育开设的课程更倾向中医技术培训的现状,笔者认为校方在中医典籍课程中采用和推荐的翻译版本应适合学习者的身份特点和预期目标。要想学习和领悟到中医的核心价值,“译古如今,文不加释”即最大限度的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的李照国译本是海外中医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当然,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从编译本读起,随着理论和实践学习的提升,保留中医文化内涵最大化的译本必须荐读和体悟。以普通大众为接受对象,就多选用图文并茂,趣味性强的漫画对话形式,或用英文创作一些中医相关的普及性读物,以适合当地更多的普通受众。比如中医概念“火”,一般都被直译为fire,但这种翻译本身是不对等的翻译。Fire不能涵盖中医“火”的全部内涵。火的认识大有学问,热气命之为君火,暑气命之为相火,这是人体阳气正常状态下的火(少火)分化出来的两个概念,即使如李照国教授内经翻译中分别译为monarchfire和ministerfire,不了解中医文化的人还是一头雾水。笔者认为直译加很长的理论注释对于不懂中医知识的人而言作用不大。不懂中医或生活常识不足的中国人都未必分得清哪种是实火,哪种是虚火或是阴火?何况外国民众乎?通过配有以公共英语和西医术语为主的漫画绘本或短片描述具体症状、原因和解决方案。比如婴儿在受热后出现排泄物状态、颜色、气味等变化判断是哪种上火;迈克因为工作压力大出现牙疼是哪种上火,比如秋燥引起的嘴角起泡又是哪种上火等等。在解决方案的推荐上尽量以情志疗法和食疗为主,比如压力大建议中医音乐疗法,秋燥就用鸭梨炖冰糖等等。

3中医文化传播策略探讨

3.1精选海内外中医药教材,并且互相参考使用

海外中医教育教材的选用上采用国内和国外互为参考,二者必读的宗旨。国内权威教材的必读是确保其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能够为海外学生学习和领悟中医精髓打下一定基础,并且促使中医文化的学习得到应有的重视。海外中医教材的必读是因为其在语言的运用,内容的选择,设计风格等方面更符合海外读者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并且能够推动中医海外教育本土化。在此,笔者认为中医海外教育本土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自然规律和中医核心价值的,就海外不同区域学生而言,其所属地区的气候环境、体制特征和人文属性等都会有很大差异,根据这些差异更加细致地择选出与其相适应的中医教育内容和治疗原则是有益于中医海外传播和发展的。目前,在海外中医院校中使用最普遍的教科书有GiovanniMaciocia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疾病治疗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心神病学》;DanBensky的《中药学》和《方剂学》;还有JosephHelms的《AcupunctureEnergetics》被医学针灸广泛使用。那么这些书会不会成为美国的《东医宝鉴》《医心方》呢?笔者认为中国学界可以高度关注,但中医药文化的根在中国,这个事实不会改变,所以无论何时,世界人民不得不承认日本汉方医学和韩国医学等等都与中医这个源头密不可分。

3.2坚决执行严进严出准则,提高国际中医教育质量,培育海外中医科研土壤

在访谈的第1和第3部分,纽约中医学院院长陈业孟提到几点中美两国中医教育的一些差异和担忧,比如美国中医教育资源与中国不能相比,其中包括他们没有统编教材;美国中医院校的学生所选的中医是其第2或第3专业,大多数学生在完成4年课程学习后即可参加临床执业考试,成绩合格就能开业为病人治疗,因此中医学院的教育重点是培养其临床技能;美国中医药的发展是自下而上的,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走向而决定的,只要有疗效,就有市场发展。笔者认为这些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海外中医教育客观现状势必会影响中医药文化在海外发展的平衡性。尤其在美国,医(包含针)过于药(中药);而中国,药(中药加西药)过于医(包含针);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医药教育在美国只表现出临床医学(中医针灸为主)应用的一面。而这种失衡的中医学习必然会降低海外中医教育质量,最终影响到学生就业和实际看病能力。很多海外中医教育专家曾做过相关的调查:由于美国针灸专业的课时设计注重临床实用性,缺乏中医理论对各科指导的深度,学生对整个中医体系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对西医的系统学习还有欠缺,尤其是学生的临床实习缺乏导致其实践经验不足。毕业生不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中医针灸知识正确地处理病人,不利于中医针灸的发展。又何谈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呢?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拙见,希望能够对海外中医药发展有所帮助。首先:把美国现存小规模的中医院校在全国范围内重新组合,实现优秀中医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中医院校口碑;其次,提高学生入学和毕业门槛,对于入学门槛应该严格把关,学生必须有汉语基础,同时向西医的学位教育入学标准看齐。避免由于生源缺乏而对满足最低要求的合格申请者通吃;第三,建议校方从新生入校开始帮助和引导其建立科学的中医学习方法,在熟读和领悟经典理论基础上不断磨练其临床技能操作和中医诊断复杂病情等。经典理论和操作技能是相辅相成,共同学习才能前进的。另外,在其各项考核中应将中医典籍如《黄帝内经》等作为每学期的必考项目,并与毕业证及行医资格证等挂钩。为了解中医药领域发展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更深的领悟中医古籍文化,海外中医学生必须学会阅读中医文献,毕业前需做出相关论文。只有通过踏实的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大量的阅读中医典籍,才能为日后的看病诊断做出正确的指导,具备有助于专业领域发展的独到认识和见解,这也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培育海外中医科研土壤的方式之一;第四,定期由各中医名校包括国内中医药专家举办高质量的继续教育讲座及学习班,不但可以提高在职医师的整体水准,还可以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新的中医科研方向。最后,笔者认为在中医教学质量提高和中医师看病经验不断丰富的事实下,公众看中医的趋势就会加强。最好的中医文化科普就是作为病人前来体验中医。比如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食疗、太极拳等体验让海外公众在实实在在感受到效果的情况下逐渐打消对中医药的疑虑,从而为接受中医文化打下基础。

4小结

文章针对海外中医文化翻译和传播现状提出以上相关建议,并坚信在充分研究与传承中医药文化、技术、核心理念的内功操练下,在国家各级领导人海外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引领带动下,在中医治疗和保健的良好口碑宣传下,中医药文化传播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中的地位和成效将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马伯英.海外(英国)中医教学的特点和瓶颈分析[J].天津中医药,20xx,29(6):295-298.

[2]王宏才.中国针灸交流通鉴(历史卷)[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xx:254-256.

[3]苏敏.美国针灸立法法案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药研究院针灸研究所,20xx.

[4]吴滨江.本世纪中医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及思考[J].环球中医药,20xx,4(9):377-380.

[5]杨渝.针灸在美国发展的历程及对海外中医发展的影响[J].中医药文化,20xx,12(1):36-40.

[6]樊蓥.海外中医针灸界联合反击20xx澳大利亚辛曼不实针刺研究报告事件始末[J].中医药导报,20xx,22(9):1-6.

[7]于福年.中东欧16国中医药概况与发展战略思考[J].中医药导报,20xx,22(12):1-5.

[8]王惠君,陆小左.学经典架桥梁提高海外中医教学水平[J].医学信息,20xx,25(4):1567-1568.

[9]陆颖,赵丹,李小青,等.海外中医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初探[J].中医药文化,20xx,11(3):18-23.

[10]矫雅楠.传播学视角下的孔子学院教师培养[D].济南:山东大学,20xx.

我们对中医有多少误解 篇6

◎治病在“方”不在“药”

有两位英国医生写文章,认为现在对癌症治疗存在两大弊端:过早地诊断,过分地治疗。有的医学理论认为一定要把癌细胞消灭干净,不然就可能转移。所以有些病患不是死于癌症,而是死于过分治疗。癌症其实没有那么可怕,不一定要割除,有病例显示,有些癌细胞会自动减少。其实,现在西医也在批评这种对抗疗法,倡导顺势疗法。

有时候,西医治不好有的人就找中医试试,“死马当成活马医”,实际上这是对中医的不信任。

现在一些院校、医院也用西医的方法训练中医,中医也要化验、检查、看化验单。其实这里面有苦衷,万一治不好,家属找麻烦,怎么办?如果有化验单、心电图在手,打官司都不怕。所以有这样一句话,“中医糊里糊涂治好人,西医明明白白治死人”。

西医病名多得医生都记不过来,如果去看中医,哪有人会问得的是什么病?因为西医的习惯是化验,分析药的成分。中药在西方还没有被认同,他们还不太了解中医不是靠药治病,而是靠药方治病。药方是很多药在一起的调配,不是单位药的概念。不同的人,不同的体质特点,用不同的方。

◎不治已病治未病

有一种说法,西医现在可以用医疗器械学和药剂学代替了。其实,我们不能把身体和生命混为一谈,身体就是一个肉体,生命是一个活着的肉体,比如,身体是一个电脑,生命是装上了系统的电脑,如果电脑坏了,首先可能是系统出了问题,不一定是硬件的问题。不过,中医的针灸、按摩、推拿,已经完全融入到西方的自然医学中去了。

钱学森先生讲过,中医是建立在整体论、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之上的,而整体论和系统论正是现在物理科学的基础。

有人认为,中医的理论是不科学的,模糊不可实证的。那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现在的实证观念和思维,认为你是你,我是我,所以无法认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观念。中医的阴阳理论反映的是平衡,五行学说反映的是整体的相关性,这些可以说都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理念。所以中医的存亡,其实牵扯到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的存亡。

生命是一个整体,用整体辩证的思维来看待生命体,是中医的基点。所以治疗,也不仅针对于某一个实际的病,而是从饮食、起居、心理、哲理各个方面进行总体调节。中医强调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整体中的每个部分都息息相关。

现代人对中医的理解是,跟西医相对的中国的医学。其实不是这样的,“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治病只是一个下医,中医不是治疗疾病的医学,而是要落实到治人这个层面。“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在《黄帝内经》中,黄帝曾经这样问岐伯:我听说古代人治病,只需要通过移精变气,祷告一下就好了,而现在的人要吃那么多的药,扎那么多的针,结果还是有的病治不好,为什么?岐伯回答:古人是跟野兽杂居的,天冷了动一动就可以避寒,天热了就到比较凉快的屋子待着。在家里不会时时念着这个,丢不下那个,在外面也没想过要当官,生活很恬淡,邪气根本就不能够侵入体内,当然也就用不着吃药扎针了。但当今之世不是这样了,人们脑子里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忧患不断。身体也劳累,不顺从季节的变化,夏天贪凉,冬天贪热。这样就会产生虚邪之气,并逐渐侵蚀五脏骨髓,外面也伤了五官和皮肤。即使是小病也会变得非常厉害,光靠祷告怎么能治呢?这其实就是说,如果能调顺身心的话,就可以不服药,这就叫“移精变气”。清代学者注解说:“时下吴人尚曰:不服药为中医。”

有病给你调理,修复你自身的系统,让你自己痊愈,疾病自然就消除了。现代人最大的问题,是越来越不适应天然的环境,只适应人自己创造的环境,而人工的环境是很脆弱的。

现在西方已经相当流行“自然疗法”,它与中医的理念完全相通。将来的医生不是开药方的医生,而是指导人们如何健康生活的老师。

人们对养生有很大误区,认为养生就是吃补药。商家都在推销营养药、滋补药,其实没有必要吃。有的时候吃了,反而有害。青少年中这个现象很严重,吃了过多的营养药、滋补药,儿童发育会不正常,在某种程度上会引起生理变态,早熟。一个人的成熟跟寿命是有关系的,成熟得越快,生命就越短。依赖营养品、滋补品,违背了中医的养生理论。养生要顺其自然,人跟人是不一样的,要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循天道。

编辑/书含

对中医教育 篇7

一、打好基础, 重点预防, 未雨绸缪

中医历来重视预防, 其“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对思想教育工作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1) 未病先防:思想教育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受众养成修身养性的习惯。古人云“君子不可不修身”, 并认为“正心以为本, 修身以为基”。性情的修养, 良好修养乃立身之本。先贤把“修身”列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前就足以说明良好的修养在成就个人或社会事业的重要作用。要提高个人修养需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 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只有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 人们才能明辨是非、分清善恶、懂得美丑;第二, 勤于实践, 人们只有把所学到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 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才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第三, 严格要求自己, 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学习、改造的过程, 只有在实践中时时严格要求自己, 个人的休养才会得到提高和完善。

(2) 既病防变与瘥后防复:“治未病”是思想教育工作的理想状态, 但如果出现了“思想疾病”时, 则应该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以防其“恶化”。对于一般个体而言, 思政工作者应该及时发现异常苗条、防微杜渐、及时干预;而对于失足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就应本着“挽救人、改造人、造就人”的态度帮助他们认识错误、矫治恶习、重塑人格、重建道德, 使其成为守法公民, 重返社会;对刑满释放人员以及缓刑人员的判后回访、帮教、关爱活动不仅能帮助其坚定珍惜生活、认真做人的信心和决心, 还能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 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

(3) 预防免疫、除疫防传:中医在治疗温病即传染病方面也是独具特色的。在思想教育工作中, 那些由社会矛盾集中爆发所引起的群体性事件及其负面示范效应就是典型的思想层面上的传染病, 其特点也是起病急、传播快、破坏力大;而“预防免疫法”仍是防范这类思想传染病有效措施, 比如建立起社会舆情风险预警机制, 疏通基层民众合理诉求的表达渠道, 主动关心易发不满的弱势群体, 积极做好群体性心理排查和诱导工作, 了解敏感地区的社会情绪, 增强有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能力、应对能力、协调能力建设, 积极发挥一些社会组织的独特作用, 大力发展心理卫生事业等, 以铲除其“传染源”、切断其“传播途径”。

二、辩证治疗, 治病求本,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中医的治疗原则有标本缓急、正治反治、异法方宜、病治异同等, 这些都是在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 其很多原则都对思想教育工作有着借鉴意义。

(1) 治病必求于本。在生活中, 我们发现导致失足者误入歧途的主客观原因有很多, 但最常见的因素还是当事人道德的缺失、价值观扭曲, 致使其人性被强烈的拜金主义、浓厚的享乐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思想所吞噬, 最终犯下了错误。而思想教育工作的“本”就是疏导心理、纠正思想偏差并帮助受众树立起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法纪观、道德观, 使其早日恢复心灵和思想的健康。

(2) 把握轻重缓急。在当事人做出犯罪、轻生、自残等过激行为的紧急情况下, 思政工作者应遵循心理学处置规律, 当务之急是要做到顺情说话、认真倾听、安抚情绪、获取信任, 帮助当事人尽快恢复冷静, 悬崖勒马, 迅速解决危机, 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3) 扶正与祛邪双管齐下。中医认为当机体正气不足和病邪入侵的两种因素同时出现时就会发病, 因此扶正祛邪也是中医治疗特色之一。据此观点, 思想教育领域也需要扶正祛邪, 扶正即要大力弘扬新风正气、倡导真善美、提倡主流价值观、宣传道德楷模、用文艺陶冶人、加强法制宣传与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 以提高人民群众在思想上的抗病能力;而祛邪就是要消除滋生歪风邪气的温床、铲除藏污纳垢的土壤、抵御外来的文化糟粕污染、防范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颠覆和破坏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 使邪去正安, 刈除邪、毒、俗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戕害。

(4) 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中医疗效的保证, 对于思想教育工作而言, 我们也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再制定出适宜的教育方法, 以加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在思想教育工作中, 因时制宜就是要牢牢把握住时代特征, 当前思想教育工作是在全球化、信息化、价值观多样化、利益诉求多元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主动给予受众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了解其心声, 既给他们“带好路”又能提供“保护”。因地制宜即是要把地域特征融入思想教育工作中, 善于利用独具地方特色人文传统及资源以丰富思想教育内容;另外在实际工作中, 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非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教育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因人制宜则是要把握受众的个体特征, 思想教育的受众在性别、年龄、性格、教育程度、职业种类、收入水平、社会地位、生活习惯不尽相同, 这就要求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正视个体差异, 必须根据受众的个体特征来考虑教育的原则和方式方法。当然, 在思想教育工作中, 我们只有全面地看问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坚持思想教育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善于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才会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5) 坚持中病即止的原则。中医认为是药三分毒, 一旦病愈就应该停止治疗, 以免对机体产生新的损害。在思想教育工作中,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有过精辟的论述, 即“我们揭发错误、批判缺点的目的, 好像医生治病一样, 完全是为了救人, 而不是为了把人整死”[1];所以我们应把握好有理有利有节、见好就收的分寸, 不能因为一个人犯了错误就将其“一棍子打死”, 只要当事人已经真实地认识到了问题所在, 并且也做出了深刻的思想检查, 而且已有具体的行动来弥补过错, 我们就不应该对其全盘否定, 也不要总是纠缠于过去的陈年旧账, 而应该向前看, 给予当事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做到“恨错不恨人”。总之, 既见错误也见错误者, 既要治病又要救人, 这才是我们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揭发错误、批判缺点时应该始终坚持的原则。

三、树立整体观念, 统筹解决问题

中医学十分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 并把整体观念贯穿着中医的各个方面。整体观念对思想教育工作也有很好启示意义。

(1)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在做思想教育工作时, 我们也需要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采取适当的措施, 比如主动关爱身有缺陷的特殊人群。有研究表明残疾人一般不仅存在躯体伤残, 而且很多还伴有心理或情绪紊乱现象。对此, 思政工作者应该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 使其认知功能、情感障碍及不良行为得以改善, 并引导其正确地面对残疾的事实, 振作精神,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另外, 在做思想教育工作时, 我们同样应关心个人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尽量联系或协调有关部门帮助其解决在家庭、工作、学习等方面遇到的一些现实困难。

(2) 人与自然环境相统一。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 法国的卢梭提出过“同类感”思想, 他认为人和自然都是同类的, 所以会产生同情心。有了同情心与同类感, 彼此就能和谐相处, 因此同类感便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本体论根源;而中国传统哲学则有“万物一体”的思想源流, 如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观点、王阳明“一体之仁”的思想即万物之间都是息息相通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母体, 人类的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息息相关, 在思想教育工作中, 我们不仅要大力宣传“爱护自然”、“尊重生命”的生态伦理理念, 还应该将其转化为我们实际行动, 身体力行, 言传身教, 做恪守生态伦理的楷模。

(3) 人与社会相统一。个人的存在是以一定的社会及其关系为前提的。一个人一出生便来到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 并在此环境中长大、成熟, 最终演变一个社会人。社会是复杂的, 它有好的方面, 也必然存在着许多弊端与不足。对此, 我们不应对社会悲观失望, 而要积极地改造它, 比如着重协调好社会关系、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和活动、保持社会协调发展、尽量弥补社会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努力建设一个和谐包容的社会等。另外, 恩格斯曾指出“在文化水平低的人那里不可避免地会采取粗暴的野蛮的暴力形式”, 而“文明甚至在现在就已经教人们懂得只有维护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利益, 才能有自己的利益”[2], 由此可见社会公德和社会文明是一致的, 文明程度越高, 社会公德的自觉性也越高, 所以培育社会公德, 净化社会风气也是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

总之, 中医是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它为中国人民的健康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医疗实践中, 始终贯穿着唯物辩证观, 这个观点也是思想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素质, 它能帮助我们在“防病治病”过程中始终把握住问题的症结所在。通过上面的讨论, 笔者认为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特别是其疾病的防治原则对思想教育、思政工作者都有着十分有益的启示意义, 我们也应该从其身上汲取智慧, 为我所用, 以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教育的实际工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二版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对中医教育 篇8

1临床资料

选取2008-03~2010-05在本院内分泌门诊就诊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80例, 均为起病后首次来本院内分泌科就诊, 建立院外跟踪随访档案。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观察组年龄18~60岁;男性10例, 女性30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0例 (占25%) , 高中14例 (占35%) , 初中11例 (占27.5%) , 小学5例 (占12.5%) 。对照组年龄20~58岁;男性11例, 女性29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9例 (占22.5%) , 高中15例 (占37.5%) , 初中10例 (占25%) , 小学6例 (占15%) 。两组年龄、文化程度、疾病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入组标准:年龄≤60岁, 非文盲, 全部患者经发光免疫法 (RIA) 测定, 血清总甲状腺素 (TT3、TT4) 、游离甲状腺素 (FT3、FT4) 水平均增高, 且均为Graves病人。本人知情同意。入选的80例患者均采用抗甲状腺药物干预治疗和中药治疗。剔除生活不能自理、意识障碍、老年痴呆, 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及其他器质性疾病的患者。

2方法

2.1 分组治疗

2.1.1 对照组 给予Graves病的常规西医治疗。加中药养阴抗甲方 (太子参15g、麦冬12g、五味子5g、生地15g、元参15g、陈皮5g、枸杞子15g、炙甘草5g、夜交藤15g、炙龟板20g) 每日1剂, 水煎服, 分两次口服。

2.1.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健康宣教。内容包括: (1) 已病早治:开导患者树立有病早治的观点, 正确对待疾病, 调畅情志, 保持积极心态和愉快的心情, 避免情绪波动激烈;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合理地安排活动内容, 勤运动, 慎起居, 锻炼身体。指导患者学会合理饮食, 日常饮食宜清淡, 调整体质偏颇, 多食补益气血滋阴之品少食大辛大热温补之品。 (2) 既病防变:甲亢发生后, 指导患者采取预防性措施,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控制疾病的转变[1]。将甲亢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原则与方法、药物使用、并发症的识别与处理等知识, 用患者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科普教育。如通过自我认知行为治疗法, 填写病历调查表, 辨别体质属性, 情绪偏差等, 指导按摩, 按压穴位, 如中脘、气海、足三里, 其中中脘穴位于上腹前正中线, 脐上四寸;气海穴位于前正中线, 脐下1.5寸;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三寸, 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三者均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力、扶正祛邪的作用, 防止疾病进一步变化, 按压时力度由小到大, 直至局部有酸、胀、麻等感觉, 每次按压10分钟, 每日1次。 (3) 综合调理, 瘥后防复:经过系统规律的治疗, 患者临床症状控制, 实验室各项指标恢复正常, 基本达到临床治愈的标准。在出院宣教时, 应注意将“瘥后防复”的思想传授给患者与家属。指导患者做康复保健操;嘱咐患者出院后仍要遵医嘱服药, 不可随意停药或改变药物剂量;定期随诊复查, 力争瘥后防复。

2.2 评价方法

2.2.1 问卷调查 纳入两组的对象均要达到4次教育, 教育前后均采用自行编制同一甲亢相关知识问卷, 调查间隔1个月。调查表是根据甲亢标准教育内容, 包括①甲亢相关知识评价。甲亢病因及诱因、服药知识、饮食知识、活动方式、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并发症的预防、甲状腺危象的识别。②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调查。于第2个月结束时做一对一问卷调查。治疗依从性由笔者参照相关资料自行设计调查表, 内容包括遵守饮食、遵医用药、定期监测、参加讲座次数等内容共20题, 每题5分, 满分100分。满意度评价评分为3级, 好5分、一般3分、差0分;问卷调查经80位门诊甲亢患者前后间隔4周的2次评定比较, 重测信度0.87, 效度0.84。80例患者共80份, 收回79份, 回收率99%。

2.2.2 建立健康档案 对纳入两组的调查对象定期检查, 观察各项指标及临床治愈率等, 随访12个月, 观察甲亢的复发率。

2.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用undefined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 两组患者甲亢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两组患者教育前后甲亢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如表1所示, 宣教前两组患者对甲亢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宣教后, 两组组内比较, 均具有显 (P<0.01) 。教育后, 组间比较, 实验组患者对甲亢病因及诱因、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并发症的预防、甲状腺危象的识别等明显优于对照组,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 , 而对饮食知识的掌握比较,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2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满意度比较 见表2。

*P<0.05

3.3 两组患者临床治愈率比较 见表3。

*P<0.05

3.4 两组患者1年内复发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4。

*P<0.05

4 体会

中西药合理配合在治疗甲亢上具有显著优势, 西药治疗能迅速奏效, 而中药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心悸、心烦、恶热、多汗、失眠等症状, 缩短控制症状所需时间, 且能减少西药不良反应。根据中医理论, 甲亢病变主要与肝、心、脾、肾有关。心肝肾亏损, 虚火偏旺, 日久可见阴津亏损。治疗当以宁心神、补肝肾、养阴津为主, 方中太子参、麦冬、五味子、夜交藤宁心神;枸杞子、龟板补肝肾;生地、元参、麦冬养阴生津, 陈皮理气和胃, 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既能宁心神、补肝肾, 养阴津以控制甲亢, 又能养阴生津起到保护肝脏, 预防抗甲状腺药物损害肝脏的作用。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甲状腺毒症, 发病原因与情志因素关系最为密切, 正如《圣济总录·瘿瘤门》言:“忧、劳、气则本于七情, 情之所致, 气则随之, 或上而下, 或结而不散是也”。因此, 在为该疾病患者提供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的同时, 加强中医健康宣教。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 使患者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预防疾病, 促进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6], 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根据中医疾病防治的理论, 确立“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环节。中医健康教育则紧紧围绕这3个阶段, 为患者提供不同时期的涵盖养生保健、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运动功法和体质调养等内容的中医健康教育处方, 消除情致与社会的致病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在中西结合的治疗基础上通过加以适当的中医保健, 规范的健康教育, 提高了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与保健预防意识和技巧, 使该组患者对甲亢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加准确细致, 患者的医疗依从性、满意度更高。在临床疗效等实际效果方面可提高临床治愈率, 减轻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减少治愈后的复发, 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提示, 在中西医治疗甲亢的同时配合中医健康教育会增强疗效, 值得进一步研究, 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对中医教育 篇9

1998年6月26日,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从法律上规定了我国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 使我国执业医师考试开始走向法制化的轨道。8年来,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实施不仅对规范医师准入制度, 提高医师队伍的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且对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起到了巨大的导向作用。

作为培养医师摇篮的医学院校, 必须按照医师在执业过程中必须具备或应该具备的要求培养人才, 这样才能使其顺利通过考核进入到医师队伍。这对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2 执业医师考试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

2.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上, 要抓住学生能力培养的主线, 重点培养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教学计划安排要淡化学科体系, 突出专业岗位群, 增加选修课, 减少必修课, 加重实践课;在教学模式设计上, 改革传统的学科中心论, 转向能力为中心, 宽口径培养。在课程体系架构上, 按照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要求, 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创新知识模块。整合、重组、优化、教学内容, 深度适当, 突出宽度和实用度, 打破学科体系, 注意专业基础课和临床专业课的融合, 各专业课之间的沟通。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各种现代化的手段,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学业评价考核方式, 实行综合性命题, 封闭式考试、无纸化成绩管理, 提高学生执业考试的应考能力。

2.2 改革实践教学考核内容与方式

医师的资格考试包括两大考试内容:一是综合理论笔试;二是操作技能考试。而后者考试合格者, 才能参加综合笔试, 这充分说明了医师操作技能考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美国医学考试委员会通过专家研究, 认为医生的临床能力包括收集病史、体格检查、运用诊断性辅助检查、临床诊断作出医疗决策、执行医疗决策、继续治疗护理、正确处理医患关系、职业态度等九个方面的能力考核。1985年我国卫生部针对实习医生临床能力考核范围进行了分类和限定, 列出了八项临床技能评价。上述对医师的操作技能考核项目和评价标准, 可作为我们制定临床技能考试的理论依据和基本要求。中医药院校教育要改革实践操作技能考核内容与方式, 考核内容应包括:课堂实验操作考核、教学实习的操作考核;社区实习时, 要结合临床、结合病人依照卫生部提出技能考核范围, 对学生进行全面地考核考查。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学生, 要在毕业实习之前集中训练1-2周, 直到操作考核合格后, 再下基地进行毕业实习。毕业实习结束时, 除了实行毕业综合理论考试外, 还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操作技能考试, 把两项成绩权衡后, 作为毕业成绩。

2.3 修订人才培养目标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健康标准和医学服务要求提出了新要求。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未来的医生应该是“五星级医生”, 即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能够作出正确的决策、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社区服务的领导者、善于管理的管理者。这和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相吻合。执业医师考试通过口试、技能操作、计算机考试等形式, 测试了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综合、应用、操作技能的掌握以及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对考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临床综合能力、思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作出了综合评价。

中医药院校必须按照医师在执业过程中必须具备或应该具备的要求培养人才, 不断更新医学教育理念, 以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医德高尚、医患关系和谐的医生。例如, 实践技能考试第二站是基本操作, 要求考生规范操作一些常用的、具有辅助诊断意义或治疗作用的穿刺、插管、急救措施等, 按照步骤和规范程度由考官现场评分。如果平时没有动手机会, 只有理论没有实践, 那么就根本无法通过考试。因此,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终身学习, 大力提高学生运用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备良好的动手和操作能力、与病人沟通能力,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对病人高度的同情心和高尚的医德, 彻底改变传统的医学教育理念。

2.4 改革临床教学

执业医师考试不是选拔考试, 也不同于医学教育过程中的学科考试和毕业考试, 考试的重点是注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加强基本技能、人际交流和医德医风等方面。其试题的侧重点是与临床实际工作相关的实践能力的测试。例如, 综合笔试试题中常常在题干中给出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 让考生根据已知条件, 运用所学知识, 将可能的疾病逐一排除, 最后作出正确的诊断、提出合理的治疗原则等。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改革临床教学方式, 设置以病例为基础的讨论课, 通过观看手术实况转播、客观结构化病人多站考核、电子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进行临床思维和技能的培训, 组织学生参加急诊病人的接诊和危重病人的抢救及处理等, 使学生尽早接触临床, 使临床学习始终不脱离临床实践, 从而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2.5 改革课程体系

医师资格考试是多维度、多视角的考试。例如, 不同临床情景包括门诊 (初诊、复诊) 、急诊、病房、社区;不同系统、不同器官的疾病、疾病的各个方面;病人的症状、体征;各症状、体征所对应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不同人群等。要求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基本技能, 按照临床思维收集信息, 作出正确的诊断, 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 并能指导预防的能力;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综合水平的考试。

而传统的医学课程体系学科界限过于分明, 存在许多交叉和重复现象, 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存在互相脱节等现象。学科考试往往只测试书本、教材、讲义中所讲的内容, 多为记忆的内容, 只要背下来就能得高分, 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明显影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势必导致了部分学生的高分低能。另外, 不同学校的教学重点不同, 再加上受到教学条件和课时数等教学安排的限制, 导致教学内容与医师资格考试大纲有些出入。因此, 应该合理、科学地安排课程教学, 最大限度地涵盖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的所有内容, 以便适应执业医师的考试体系, 真正培养出符合医师资格考试要求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因此, 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克服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的弊端, 实行综合型课程体系, 淡化学科界限, 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打破传统课程体系, 围绕临床问题综合组织相关学科教学, 加强基础理论同临床实践相联系, 精简课程, 使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实践, 直接从临床工作实际出发, 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接触社区, 了解疾病的流行、控制与预防。

摘要:199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及要求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迫切要求高等中医药教育深化教学改革,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保证人才质量的稳步提高。

关键词:执业医师法,中医药教育,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闻德亮, 徐洪斌, 郭启勇.优化临床教学基地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医学教育, 2005; (4) :75~77.

[2]刘连新, 武林枫, 张伟辉, 等.浅谈临床思维培养在医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医学教育, 2005; (4) :78~79.

[3]厉岩, 马建辉, 洪竟兰.不断深化医学教学改革培养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医学教育, 2004; (5) :l7~l8.

[4]杨强, 孙梯业, 颜伟, 等.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 (2) :84~86.

[5]王秋生, 栗光明, 王杉, 等.临床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中国高等教育, 2001; (6) :37~38.

对中医教育 篇10

1 性教育的不足

1.1 我国性教育现状

性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性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教育培养的社会化过程[1]。在这过程中,老师和家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谈性色变”,对“性”采取回避、躲闪的态度,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有关性的所有问题。而很多学校,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有关性的教育也无奈的被学校抛弃,诸多原因导致性教育未系统进入学校的正规课堂。而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4岁,此阶段的生殖系统发育逐渐成熟、性意识已健全、性意识活跃、性激素水平近达高峰、且外界的有关性信息的渠道很多,大学生强烈的性渴望和与异性交往的迫切性本能,使其大学期间恋爱普遍,“性”无疑也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改变,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相对开放,出现了很多热恋中不理智的性行为、不正确的处理意外怀孕、不健康的性态度等诸多社会问题。

1.2 当代大学生性开放是普遍现象

妇科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与临床中了解到,随着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日趋增多,未婚先孕现象及不安全流产数量不断上升,大学生中性传播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提高。在妇科门诊大量的人流患者中,大学生所占人数的比例也逐年上升。笔者在教学中也经常面对学生有关性问题的咨询电话、短信和邮件,其中就包括意外怀孕如何处理等。《重庆商报》报道,14岁的少女在同学陪同下悄悄做了人工流产,18岁的少女已经流产好几次。据资料显示,我国人工流产总数中青少年占1/4,并呈低龄化趋势。重庆地区少女怀孕的发生率以每年7%的速度递增,医院做人工流产的未婚青少年近34%,其中一部分就是大学生。这表明大学生性健康知识相对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

2 当代性教育模式

科学的性知识是性教育的基础。然而,我国大学生的性知识相当有限[2],导致当代大学生的性问题愈来愈明显。现在中学教育多采取应试教育,教学内容仅仅围绕着高考,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要求就是抛开杂念,全心思高考,所以导致多数大学生在身体发育的中学到大学期间没有受到正规的、科学的性教育。资料显示:(1)大学生性知识的来源多数不是从主渠道取得的;(2)大多数大学生性观念开放和贞操意识淡薄;(3)对性的保健知识了解很少等。所以说,一方面大学生在身体上发育完成,已做好有关性活动的一切准备,但另一方面,由于自身所掌握的性知识缺乏,导致了两者相互矛盾或冲突,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大学生健康的性教育必须提倡、加强和深化。

3 中医院校大学生性教育的情况

医学生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在学校医学教育中,比其他专业的大学生群体更多地接触了性知识和性常识。据调查,医学院校学生发生性行为的人数比普通大学要低。这也说明可能和学生学习的课程,接受的性教育有关[3]。但是,在性知识的认知方面,中医院校的医学生,受中医学科特殊性、抽象性的制约,仍然需要如男女生殖系统病理、生理、性生活卫生、避孕、性传播疾病、性行为、性态度等多方面的知识。但由于某些原因,如授课老师没有强调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加上学生课程多、考试频、中医理论的抽象性等,导致中医院校的学生科学的性知识、健康的性行为、正确的恋爱观和性道德观等方面仍有相当部分空白。如何弥补空白,让学生树立健康的性观念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4 国外性教育的主要模式

现今,性教育关注的焦点已从是否开展转向了如何开展。近年来,国际上通常的性教育模式主要有:(1)欧洲瑞典、荷兰早期的性教育。开始早,层层深化,讲究实用性,多元化。专家和学生一起参与,用问答、集体讨论、电视等多种形式进行普及。从小学开始,尽可能与其他科目相融合。(2)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等国家实行“同伴教育”,通过学生间搭建交流平台,学生之间彼此尊重、平等的参与,公开讨论性知识,传播生理知识,建设健康的性道德观,把性教育和人格教育相结合。(3)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倡导的“ABC性教育活动”。A指避免婚前的性行为,B指对配偶或一个性伴侣保持忠贞、不性乱;C指性行为时正确使用避孕套[4]。

5 中医院校妇产科课程简介

中医院校的妇科教研室,一般都开设了《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妇产科学》、《中医妇科学研究新进展》及《妇产科基本操作》等多门课程。这些课程是医学类专业的必修主干课。而妇产科学的教学包括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女性生殖系统生理、妊娠生理、孕期监护及保健、正常分娩、正常产褥、妇产科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概要、治法概要等,具体有异位妊娠、流产、女性生殖系统炎症、月经病、女性生殖器官肿瘤、不孕症、妇女保健、计划生育、妇科手术和产科手术等疾病内容。从妇产科概述、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西医治疗、辨证论治、其他治疗、预后、预防等方面对妇产科病、症进行了系统介绍。

6 利用妇产科进行性教育的思考

恰恰妇科的很多疾病都与性行为有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经常提及与性行为有关的知识。阐述各种性行为可能产生的疾病,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有关性教育的知识,如避孕方式,人工流产的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性传播疾病的发生原因等。如大学生从课堂中获得正确的避孕知识,正规途径获得而又保护隐私的避孕方法[5],使用安全套是最符合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意外妊娠的发生。

多年教学不断发现,咨询性知识的学生逐年增加,遇到问题时学生也积极向教师求助,很多女同学学习了人工流产后,认识到人工流产手术对身体产生的危害,下决心绝不犯错。因此,妇科教师如果能在妇科教学中适时对学生进行性教育,进行科学引导,则可使学生轻松掌握和正确接受性知识。以此,希望中医院校的医学生的性知识增加、性态度改善,降低性行为的发生,推迟初次性交年龄,减少性交频率,固定性伴侣和避免高危行为,并希望借助学生将性知识传播到大中专院校。由此,妇科教师在忠于教学大纲基础上,将性教育带进课堂,进行渗透,并计划以多种形式,如开设选修课、举办讲座、网络宣传等方式对中医院校大学生提供性教育[6],相信学生的性知识及行为必会有所改善,借此帮助中医院校学生树立科学的性知识观念、健康的性行为观念、正确的恋爱观和性道德观。

摘要:由于历史、传统、学科的影响,中医院校的性教育一直处于比较空白的状态,集中体现在学生普遍缺乏科学的性知识、健康的性行为、正确的恋爱观和性道德观,继而引发了一系列诸如性越轨现象增多等社会问题。而妇产科学将科学的性知识渗透其中,利用课堂进行性教育,无疑将对开展中医院校大学生的性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妇产科教学,中医院校学生,性教育

参考文献

[1]曾细红.浅谈大学生课堂性教育[J].时代教育,2010,5:96.

[2]高过柱.青春期性心理的发展与教育对策[J].心理健康教育,2009,1:51-52.

[3]魏巍,刘思予,刘笑一,等.500医学生性知识需求调查报告[J].2007,16(6):38.

[4]张俊洁.对我国大学生性教育现状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1(8):87.

[5]尤琪,张苑珑,杜梅,等.医学大学生性观念及性行为调查及性教育方式探索[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0,44(2):165-167.

从胡适对中医的看法谈起 篇11

胡适是20世纪初期反对中医的重要人物之一。他青年时代曾在美国留学多年,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他充满激情地提倡新文化,态度强硬地认为中医的诊断方法简单,是不科学的。然而,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却让胡适改变了对中医的偏见。1920年11月,年仅30岁的胡适罹患了糖尿病并合并了肾炎。他在北京协和医院采用西医疗法治疗了很久,病情未见好转,连医生都认为他命不久矣。这时,胡适的一位朋友建议他试试中医。胡适经过再三考虑后,勉强应允。不料,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中医治疗后,胡适的病情竟奇迹般地痊愈了(从那以后,胡适又活了40多年,直至1962年才去世,享年72岁)。这一结果把胡适推到了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他反对中医,而另一方面,中医却治好了他的重病。在事实面前,任何解释都是苍白无力的。最后,胡适只好退而求其次,认为"中医不科学,很糊涂,但是能治病"。为了能更好地解释中医为何能治西医治疗不了的病,胡适还提出:"医学者应在化验室里,穿着漆布的围裙,拿着玻璃管子,在那里对锅子里煮的中药进行化学分析,桌子上摆放着翻开的《本草纲目》、《千金方》、《外台秘要》一类的古医书……把黄芪化验出来,看它的成分究竟是什么?何以有这样大的功效?"胡适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证明中医的科学性。

其实,不管是孙中山还是胡适,他们认为中医不科学的表现之一就是中医的诊断方法过于简单。他们认为,西医的诊断是通过听诊、测量、透视、化验等一系列详细的检查才得出的,而中医仅通过把脉、察言观色等简单的方法来确诊,根本无法完全了解患者的病情,也就无法做出准确的诊断。而连诊断都不准确,又何谈治疗呢?应该说,持上述观点者大有人在。其实,中医与西医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中医将人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的盛衰和病变都会通过精血津液等介质表现于体表。高明的中医完全能从患者的脉象、舌苔、毛发、皮肤、手掌纹路、指甲颜色等身体表面的细微变化诊断出其体内的疾病,这就是中医的神奇之处。中医的这些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于自然万物之间的联系。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论,简单地说,就是一只蝴蝶在巴西的原始雨林中轻轻地拍动一下翅膀,一个月后就可能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可以说,中医的理论与这个“蝴蝶效应”理论不谋而合。

笔者曾遇到过这样一个病例。一位40多岁姓张的女士眼眶后长了一个肿瘤。去医院检查后,医生建议她进行化疗。张女士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化疗后,眼眶上的肿瘤虽然有所缩小,但病情仍然较重,而且张女士还出现了很多的不良反应。无奈之下,张女士只能停止进行化疗,但这样肿瘤又开始生长了。后来,她考虑进行手术治疗。但由于肿瘤的位置特殊,必须开颅才能取出,这样就使手术具有很大的风险。最后,张女士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到了我。我为她进行了辨证论治,但治疗的方向并不是针对她眼眶上的肿瘤,而是从调肝开始。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肝经上连目系,所以眼睛与肝有着密切的关系。经过半年的中药调理,张女士眼眶上的肿块开始逐渐变小了,最后小到只能用增强CT才能发现,而且至今没有复发。像这样的病例,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经常能够遇到。

可见,中医和西医采用的是两套完全不同的治病理论,因此要检验中医是否科学,就不能用检验西医的方法来检验中医。事实上,如果简单地把西医重分析、重实证的思维方式看作是唯一的科学方法,并用它来检验中医的系统性思维、阴阳平衡理论等,那么结论当然是中医不科学。可以这样说,很多人认为中医是不科学的,不是中医错了,而是他们检验中医的标尺用错了。检验中医的标尺不应该是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也不应该是在小白鼠或小白兔身上得出的实验结果,而应该是疗效。能治好病的医学,就是科学的医学,就是客观存在的真理。

对中医教育 篇12

关键词: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中医体质类型,健康教育干预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elder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EISH)是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病求本。其中,中医体质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且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高血压与疾病的性质和病机关系密切[1]。因此,运用中医体质理论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体质分型,同时根据不同中医体质类型制订社区健康管理干预措施,对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发展有极大的意义。本研究通过采取信息收集、健康评估、体质辨识、中医健康干预等手段,利用先进的健康管理评估模式结合中医体质分类,从饮食、运动、心理、中医养生等方面制订个性化的体质调养方案及健康教育干预措施,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病防复”,从而系统规范老龄化人群的中医健康教育干预及管理模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2012年6月广东省台山市人民医院治疗的EISH患者200例,根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中老年EISH的定义:在静息非药物状态下2次或2次以上非同日多次重复血压测定所得的收缩压≥140 mm Hg和舒张压<90 mm Hg(1 mm Hg=0.133 k Pa)。既往有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史,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然低于140/90 mm Hg亦诊断为EISH。其中,男96例,女104例;年龄60~78岁,平均(64.7±15.3)岁;病程最短0.5年,最长41年,平均(12.9±2.1)年。所有病例按高血压病情分级标准:1级44例,2级120例,3级36例;合并糖尿病23例,冠心病29例,脑梗死32例,高脂血症12例。中医体质类型分类参照匡调元[2]《中医体质病理学》分为痰湿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气郁质。排除患有精神疾病未愈而不能对身体状况进行自我评价者;未获得知情同意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年龄、病程、中医体质类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健康教育干预内容

对照组根据医嘱采取随机对症治疗及指导用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集体健康教育和个体强化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先进的健康管理评估模式结合中医体质分类,在健康评估的基础上针对个体的健康危险因素,从饮食、运动、心理、中医养生等方面制订个性化的体质调养方案及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 心理干预

根据中医理论重视对患者的心理调节,寻找与疾病有关的心理因素,如情志不遂、肝失畅达,将会导致气机运行不利,气滞血瘀,出现四肢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3],所以应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及通过心理疏导、放松疗法、倾听音乐、兴趣培养、催眠暗示等心理治疗,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

1.2.2 饮食干预

中医体质强调“辨体施膳”,根据人体不同的体质类型采用不同的调护原则。不同体质类型的人选择不同性味的饮食可以有效地改善体质,抗御疾病的发生。例如,阴虚体质患者因其体内精、津、液亏损,饮食宜选用性凉或寒,味甘或苦的食物,禁忌温热性食品[4]。

1.2.3 运动干预

高血压患者多偏胖,体内脂肪过度堆积是产生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适当的有氧运动是首选的锻炼方法。增加有氧体育锻炼,如快步走、太极拳、健美操、慢跑、气功等,每日运动达到轻至中度的运动强度。护理工作中指导患者学习和掌握太极拳、八段锦、郭林气功等,进行持之以恒的锻炼。长期练习太极可以使身心宁静,去烦戒躁,有利于保持血压平稳,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1.2.4 用药干预

老年EISH患者记忆力下降,对EISH知识缺乏;还经常合并其他老年性疾病,服用药物较多,易出现忘记服用、多服、不服或自行停药等情况。有些患者不能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不了自己的一些不良嗜好如吸烟等。因此,应经常加强EISH的用药指导教育,指导患者服药和每天严格检查患者服药情况。按医嘱服药,坚持个性化服药原则,中药汤剂宜温服。例如,其中阴虚质高血压病患者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在天麻钩藤饮的基础上加减以养阴清热生津的药物如玄参、生地、麦冬、地骨皮、天花粉等[5]。

1.2.5 中医养生

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安静的环境。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应控制食量,粗细搭配,饮食清淡,少食肥甘、辛辣;戒烟限酒。保持精神乐观、心境清静、性格平和。老年人提倡做有氧代谢运动,坚持适度的锻炼,长期规律地、循序渐进地按个人具体情况适度地运动。加强宣教,让高血压患者了解中医体质辨识、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并发症等,通过摄生保养,改善与高血压病密切相关的体质,如阴虚体质、痰湿体质[6]。

1.3 评价标准

采用统一制订的调查表对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进行评价,包括按时服药,定量服药,生活方式改善,定期复查四个方面,按时服药、定量服药每项分为完全不、偶尔是、基本是、完全是记0~3分;4项总分为0~16分:0分为效果差,1~6分为效果较差,7~11分为效果一般,12~15分为效果较好,16分为效果好。干预后效果总分较干预前升高>50%为改善,升高18%~49%为进展,升高<18%为无效[7]。有效=改善+进展。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2.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健康教育干预后各项评分比较

观察组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EISH患者健康教育干预后在按时服药、定量服药、改善生活方式、定期复查方面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比较

观察组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EISH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的有效率在按时服药、定量服药、改善生活方式、定期复查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EISH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致死率高的特点。中医体质学说已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多种疾病的预防治疗中,运用中医体质学说理论对高血压进行体质分型,并引入高血压的预防干预中,对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发展,阻断其病理体质发展,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8]。在中医体质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辨证治疗理念,对患者的运动、饮食、情志等方面进行积极干预指导,针对不同的发病地点、时间、机体反应、病情发展阶段的证候区别对待,强调辨证治疗和护理。如对痰湿质高血压患者进行早期的健康教育干预,进行合理的生活指导和饮食控制,就能延缓高血压病情的发展,防止靶器官损害的发生[9,10,11]。本研究从按时服药、定量服药、生活方式改善、定期复查等4个方面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EISH患者健康教育干预后在按时服药、定量服药、改善生活方式、定期复查方面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不同中医体质类型的EISH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的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P<0.05)。与陈晓飞[12]、朱群菁[13]的研究观点基本一致。

注:与对照组同体质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同体质比较,▲P<0.05

上一篇:清单方法下一篇:中小企业外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