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知教育

2024-06-11

专业认知教育(精选12篇)

专业认知教育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据了解, 某某学院多名新生入学不久, 便向辅导员或者高年级的同学咨询如何才能转入本高校的其他专业, 理由各种各样。对于学生转专业诉求的本身, 笔者认为并没有错误, 如果大一新生能够在充分了解各个专业特点之后, 做出符合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的选择, 不失为一件好事。然而在笔者所调查的对象中, 绝大多数同学转专业的诉求是盲目的, 他们不但对自己的专业缺乏了解和认知, 对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就业方向等也不甚了解, 而且对其想要转入的专业也只是道听途说, 自认为某某专业“热门”, 便千方百计想要转入;认为只要进入所谓的“热门”专业, 便意味着能够就业无忧。

这种盲目转专业的诉求, 折射出我国专业认知教育的缺失。[1]实际上, 我国专业认知教育从高中阶段就是缺失的。大部分的高中生填报志愿对专业没有什么概念, 更没有做过职业测评和职业倾向分析, 填报志愿只能凭借印象, 或者招生简章上面的简单介绍, 或者听从高中教师的指导, 或者干脆由家长一手包办。[2]

专业认知教育的缺失, 导致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上没有明确清晰的目标, 一旦进入自己不喜欢或者不适应的专业, 容易产生抵触心理, 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学生的学业和将来的发展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另外, 专业认知教育的缺失, 容易造成学生专业心理不稳定, 学生盲目跟风转专业, 导致学风建设陷入困境, 造成学校教育质量下降, 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因此, 必须加强对大一新生的专业认知教育, 既能填补高中时期的空缺, 做到亡羊补牢, 又能帮助学生建立专业思想, 做到未雨绸缪。

二、加强新生专业认知教育的作用与重要意义

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专业认知教育不但可以在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意识, 稳定专业思想, 促进其主动积极学习, 提前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而且对于专业自身的建设和改革、提升专业品牌等方面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一) 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意识, 稳定专业思想

大一新生刚从高中步入大学校园, 绝大多数同学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是模糊不清的, 有的同学在填报考志愿之后甚至闹出认为材料专业是整理文档资料的这样的笑话。即便是传统的大家自认为非常了解的专业, 认识也是片面的, 缺乏系统的。因此必须加强开展专业认知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意识, 稳定学生专业思想, 改变盲目跟风转专业的现状, 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和生活环境。

(二) 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提前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

良好的专业认知教育, 有利于学生按照专业的设置制定学业计划, 促进学生从应试被动教育转为积极主动探求学习;同时, 专业认知教育还可以让大一新生对本专业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性质、专业技能要求有了感性的认识, 有助于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为将来大学学业和步入社会提前做好准备。

(三) 有利于促进专业自身建设和改革, 提升专业品牌和知名度

俗话说教学相长, 要组织实施好大一新生的专业认知教育, 对专业所对应的行业性质有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 各院系首先自身需要做好安排计划、理论联系实际, 做到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知识体系。这对专业自身建设和改革就有推动作用;同时, 也为形成专业品牌, 提升专业知名度打下良好基础和提供改革指导方向。

三、当下专业认知教育现状和不足

目前, 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专业认知教育的重要作用, 大多数高校结合自身的特点,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专业认知教育, 如增设专业导论课程, 专家讲座、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参观、新老生座谈等。然而, 高校新生专业认知教育依然存在诸多缺陷。

(一) 专业认知教育的现状

1. 专家讲座报告

许多院系在新生入学时, 便安排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或者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新生开专业认知相关的讲座, 介绍本专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学院概况、师资队伍、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等等。

2. 新老生交流

新生入学, 一些院系会安排优秀的高年级的学生干部担任新生助理。这些学生除了负责一些日常事务, 帮助新生尽快熟悉校园环境之外, 还会承担"小导师"的角色, 通过新老生交流会等方式帮助新生认知本专业。

3. 设置专业导论课程

当下, 许多院系为了进一步加强专业认知教育, 还会专门增设了专业导论课, 企图通过专业导论课, 进一步详细介绍专业在科学领域中的地位以及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等等, 期望学生可以通过学习, 对本专业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知道本专业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 专业所涉及的行业性质以及未来的就业方向等等。

4. 实验室实习基地参观

为了让新生对本专业的了解更为直观, 院系会组织学生参观本院系的实验室, 让学生了解将来学习中所要进行的专业技能训练;另外, 条件允许下, 一些院系还会组织新生去学生实习基地参观, 这样可以更进一步了解本专业和社会生产实践之间的联系。

(二) 专业认知教育的不足之处

1. 缺乏系统设计安排, 教育效果欠佳

高校新生专业认知教育缺乏系统严密的设计安排, 精心细致策划组织, 院系在这一环节并没有投入应有的精力, 一些院系甚至只是将其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部分, 没有足够重视, 准备和安排完全由学工系统来承担, 严重影响教育效果。

2. 缺乏长效机制, 教育安排时间不当

由于系统安排欠缺, 进而也导致了新生专业认知教育部分的内容都集中在新生刚入学的一个月内。这种集中的教育模式往往刚开始确实能让新生耳目一新, 但是频率过高的讲座、座谈或者交流活动会导致新生疲于应付。结果往往不但无法取得让新生认知专业的效果, 有时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另外, 有的院系开设专业导论课的时间相对靠后, 时间安排不恰当。

3. 理论多于实践, 与生产实际脱节

从新生专业认知教育内容来看, 目前的专业认知教育, 无论是哪种方式, 都处于理论多于实践阶段, 即便是参观实验室和实习基地, 也只是理论讲解, 很少有甚至是根本没有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环节。除此之外, 目前一些院系开设的专业认知教育内容较为陈旧, 缺乏更新, 没有联系到生产实际, 学生经过学习之后, 更加茫然。

4. 形式单一枯燥, 缺乏吸引力

从教育的形式来看, 专业认知教育多以理论传授为主, 没有在方式方法上的教学创新。短时间内, 学生可能较为关注和感兴趣, 可是一直这种讲授式的单一形式教育, 缺乏吸引力, 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抗拒的情绪, 在听讲座或者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为应付, 兴趣缺缺, 即便再精彩的教学能力, 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四、新生专业认知教育的几点思考和对策

新生的专业认知教育在稳定专业思想, 树立专业意识、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上发挥着巨大作用, 也关系到每个院系的生存发展和品牌建设。笔者认为,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新生专业认知教育。

(一) 科学规划, 全面推动专业认知教育改革

首先, 各院系必须根据自身特点, 适当前置专业导论课。依托专业导论课是切实疏通新生专业情绪的有效途径。[3]适当前置专业导论课, 一方面, 可以让新生在学习公共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 接触到本专业的课程, 能够理解基础课程和今后专业课程之间的相关性, 帮助新生摆脱迷茫情绪;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专业导论课的讲解, 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 促使其将专业学习与人生理想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与认同。其次, 各种形式的专业认知教育必须协调一致, 统筹安排。应该统筹规划其他类型的专业认知教育形式, 避免重复冲突和粗制滥造。专家讲座的内容要深入浅出, 符合学生目前的接受能力;在新老生交流之前, 要加强对老生进行培训等。最后, 要合理安排各个环节, 让专业认知教育长期有效。

(二) 开拓思路, 加强专业认知教育创新

要加强专业认知教育创新, 一是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在专业导论课程中引入讨论课程和实践操作课程, 增强新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兴趣, 提高新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水平和认同程度。二是要加强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 创造条件, 引入项目式教学、现场教学等等方式, 让新生可以更加明确和清晰地了解所学专业的行业性质和在社会经济中所处地位, 增强学生的专业信心和探索精神。三是要提供新平台, 为专业认知教育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院系可以根据自身特色, 组织教育性强, 学术氛围浓厚的主题活动, 培养学生爱学习, 爱专业的高度使命感和荣誉感。如我们材料成型专业可以开展制图大赛、模型设计大赛、材料知识科普、建筑材料环保性能调查等活动, 让新生在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并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学会查阅专业资料, 主动积极地对专业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三) 整合资源, 营造全员育人的教育氛围

首先, 建立纵向的专业导师制度, 将“全员育人”落到实处, 实现大众化教育的精英化培养。其一, 本科专业导师一般由在专业上有所建树的教师担任, 他们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 他们是学生专业认知教育的主体。其二, 建立纵向的专业导师制度, 在新生入学便进行师生双向选择, 确定专业导师, 从而形成一个从大一到大四的学生梯队。一方面, 改变了当下许多院校学生读完四年大学, 还只认识辅导员或班导师的现状, 充分调动了专业课任老师的积极性, 让专业认知教育落到实处, 彻底落实了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 有利于利用资源, 加强新老生联系, 且有利于专业导师结合自身课题或社会资源, 努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提升人才质量和综合素质, 积极推动精英化培养模式, 这种方式既高效, 也可行。

其次, 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班导师在专业认知教育当中的作用。新生专业认知的问题, 不仅仅是专业认知的本身, 还涉及到新生对新环境和新学习方式的适应能力甚至是新生心理健康程度。辅导员或班导师作为和新生交流沟通最为密切的人, 既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帮助新生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保持健康心态, 加速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学习方式, 又可以精心组织策划主题活动, 将专业认知和自我定位以及人生理想等结合起来, 开展专业认知教育。

五、结束语

高校新生专业认知教育事关大学生的成才成长, 关系到大学生的成就和未来, 也对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指导作用。在大学不断扩大, 高校教育质量逐步下滑, 大学生就业日益艰难的今天, 如何做好做强本专业, 专业认知教育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起点。应当重视专业认知教育, 特别是高校新生的专业认知教育。笔者认为, 关于专业认知教育的研究还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更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业认知教育缺失新生入学忙转专业转出又悔.广州日报, 2008年10月

[2]同上

[3]汪育文, 大学新生专业认知教育亟待加强[J].文教资料, 2010年4月号下旬刊

专业认知教育 篇2

卢玉彬1,马佩芬2,杨雪梅2,张彩云3,邢小玲1,郭岩2,郭艳春1,寇桂香1

(1.甘肃省卫生学校,甘肃兰州730000;2.兰大二院,甘肃兰州730000;3.兰大一院。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目的了解中职护理专业人文教育现状,临床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对实习护生职业形象和人文素养的要求,以深化护

理教学改革,构建中职护生专业认知行为及人文素质教育新模式,为护理人文教育提供新依据。方法选择甘肃省卫生学校

2008级600名护理三年制中职班护生及600名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患者及其家属作为调查对象,使用自制调查问卷,就中职护生专业认知行为、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对实习护生职业形象和人文素养的要求进行调查。结果护生对人文社科类知识的学习热情很高,但实际教学尚不能满足护生需求;文学类、艺术类、行为类课程较受护生欢迎;护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表现出多样化需求;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对实习护生行为举止、沟通能力和工作作风方面的要求最高。结论针对中职护生专业认知行为及人文素质培养现状,探索学校教育与临床带教相结合的护理专业认知行为及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对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及临床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构建中职护生专业认知行为及人文素质教育新模式,切实提高中职护生专业认知能力和人文素养。关键词:院校联合;专业认知行为;人文素质教育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l一1246(2011)01-..0081-03

随着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的服务对象、护理理念及工作内容发生着深刻变革。护理专业是维系人生命和健康的专业,护士的服务对象是人(包括健康的人),为此,护士必须懂得人、理解人、关怀人,具有人文精神11】。而传统中职护理专业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存在一些问题,为更好地适应护理专业发展需求,中职护理教育正逐步改变以往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理论教育相分离的状况,但在护生专业认知行为及人文素质的教育模式上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规范、合理、系统的教学模式。为此,本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中职护生专业认知行为与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对实习护生职业形象和人文素养要求,分析目前护理专业人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学校教育和临床带教相结合的护理专业认知行为及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对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

法、教学评价及临床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旨在确立和建设学校、医院2个育人主体、2个育人资源协调合作,共同育人的新模式,以切实提高中职护生专业认知能力和人文素养。1对象与方法1.1对象

(1)甘肃省卫生学校2008级护理三年制中职班护生,共600名,均为女生,年龄16—18岁,已在校修完全部护理课程,临床实习满3个月;(2)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各科住院一周以上患者及其家属共600名。

1.2方法

课题组在分析相关文献,听取护理专家意见,进行预初调查后自行设计了2份调查问卷。

1.2.1中职护生专业认知行为及人文素质培养现状调查根据

操作,同时又得不到临床教师的指导,潜意识里会放弃使用这些仪器。这些都对护生操作能力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调整高新技术应用知识在教学中的比重。

综上所述,由于学校教师、临床教师和护生在提高护生操

志,2003,18(4):3-4.

【3】陈秋恋.影响护生护患沟通的因素及对策叮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

(12):82墙3.

14】王国华。董俊平.住院患者对护患沟通需求的调查分析叨.中国民康医学。2008,20(8):755.

【5】方晓兰,潘涛.本科护生临床实习适应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叨.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ix):25—27.

【61王远湘.从护生实习前后基础护理操作考核结果看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J】.护理研究.2004,18(12):2147-2148.

【7】郭冰滢.实习护生护理操作技能学习需求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9):3-4.A

一8l一

作能力影响因素方面认识不统一,使护生操作能力的提高受到限制。应加强学校教师、临床教师和护生交流,使他们统一认

识,以有效提高护生临床操作水平。参考文献:

【1擞玲.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护生的实训能力Dl当代医学,2009,15

(13):113_114.

【2】史瑞芬,唐戈,曾丽芳.护生临床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阴.护理学杂

万方数据

目前人文教育的主要方式,调查组从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2方

面进行设计。显性课程调查分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及开放性问题5个方面,主要了解学生对目前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态度和学习效果。隐性课程调查则从校园文化、第二课堂活动、校风学风教风等方面进行。正式调

查是利用课堂时间,统一发放调查表,并在规定时间内无记名作答。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66份,有效回收率为

94.33%。将问卷调查获得的资料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l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1.2.2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对实习护士职业形象及人文素养要求调查该调查问卷共20个评定项目,涵盖服务态度、行为举止、沟通能力、工作作风、责任心、仪容仪表、服务意识、语言表达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健康教育能力IO个内容。同卷由患者及其家属以不记名方式填写,给予统一的指导语,填毕即刻收回,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率达100.00%;有效问卷558份,有效率93.00%。将问卷调查结果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l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2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93.80%的护生认为在我校开设人文社科类 课程很有必要,34.20%的护生对目前学校开设的人文社科类课 程数量满意度较低。53.10%的护生对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总体 效果评价不高。这一结果反映了护生对学习人文社科类知识的学习热情很高,但目前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方法尚不能满足中职护生需求。

教学内容方面,护生“非常重要和重要”的必修课程分别为

护理心理学(69.70%)、护理美学(64.30%),而对思想政治理论

社科类课程分别是文学类、艺术类、行为类课程。

教学方法方面,主要使用了病例讨论教学法,学生小组讨论教学法、教学查房和PBL教学法等。对以上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学生认为“非常有效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病例讨论(80.04%),学生小组讨论(78.09%),PBL(73.14%),大课讲授的教学方法最不受学生欢迎(见表1)。

表1护生对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方法评价In(ok)】 非常有效

有效—般效果不大 无关 大课讲授

134(23五8)249(43.99)113(1996)21(3.71)49(866)教学查房188(3322)207(36.57)61(10.78)8(1.41)102(181)2)录像教学

138(2438)252(4452)101(17.84)12(2.12)63(11.13)PBL

学蝴蝴216(38.16)198(34.98)49(866)6(106)97(17.14)病例讨论233(41.17)220(38,87)35(618)6(1D6)72(1272)教9嚏陷姬毗

151(2668)205(362.2)89(15.72)10(1.77)111(1961)14S(2615)237(4L87)79(1396)5(Q88)97(17.14)学生小组讨论

178(31.45)264(4664)62(10.95)4(0.71)58(1Q25)

评价方法方面,我校主要采用以理论试卷为主,教师评价 为辅的评价方法。护生对目前的评价方法均给予认可,尤其对

自我评价、标准化患者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等认可度较高。可见护生对人文素质评价方法已表现出多样化需求(见表2)。

调查还发观,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对实习护生职业形象和人文素养要求很高(见表3)。万方数据

裹2护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方法效果评价In(ok)】 方法 非常好 好—般

不好非常不好理论试卷1

12(19.79)242(4276)195(34.45)13(230)4(o.71)自我评价2121:37,46)231(4081)109(1926)12(2.12)2(035)同学评价204(3604)224(3958)12“2156)14(247)2(Q35)教师评价

标蝴者评价

157(27.74)268(4735)131(23.14)9(159)

l(Q】8)235(4152)202(3569)112(19.79)14(247)

3(Q53)真实患者评价199(3S16)220(3&87)131(23.14)14(2.47)2(Q35)反馈报告

167(2951)210(37.10)179(31J53)7(124)3(Q53)

裹3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对实习护生职业形象和人文素养要求h(ok)】 素质教育的现象,使中职生人文素养、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培3.1中职护生专业认知行为反人文素质教1|观状分析

3.1.1人文教育有待/,a51t近年来我国中职教育为突出“培养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的职教理念,出现了重技能教育轻人文养受到限制。

3.1.2人文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武有祯等对国内24所院校三年制专科护理专业所开设的人文社科类课程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各院校开设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为1—5门,平均2.63门。所占学时数比例为1.8%一8.4%。平均为4.2%,所有院校开设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偏少,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科门类不齐全、不科学121。同时,人文社科类课程大多为选修课,缺乏学科的整体性规划,课程变动性和随意性大,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1.3教师人文素质教育水平有待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中职护理教育受传统观念影响,医学内容占绝大多数,而人文社科知识涉及较少;在技能训练中注重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而忽视了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教师人文素质修养不高,缺乏临床实践经验,很难满足护理人文素养教育的需要,也直接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课的重视程度偏低(33.40%)。总体来说,较受学生欢迎的人文3.1.4教学方法单一目前中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多以课堂灌输为主,未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不佳。PBL、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授课中使用不多,学生社会实践机会少。调查显示,教师教学较注重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学科基本内容,而对实用性、实效性内容的关注不够。以致学生只是学到了一些人文社科知识,但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以及人文知识在护理学中的渗透与应用均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上。

3.1.5评价方法簟一在对学生的评价手段上,教师更重视对认知领域的评价,而忽视了精神领域、情感领域和创新领域的评价。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只重视人文知识的基本内容,忽视了其在护理工作中的

3讨论 一82一

应用。为此,教师应采取患者评价、自我评价、同学评价等评价方式,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3.2住院患者反其家属对宾习护士职土彤象和人文素质要求 分析由调查可知,住院患者及其家属对实习护生人文素质和职

业形象要求很高,通过住院患者及其家属的反馈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在校护理教育与临床需求不相适应,大部分实习护生没有转变护理理念,缺乏人文关怀意

识。护理工作是一项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护士的人文素质直接反映护理工作质量和水平。为此,护理临床实习应侧重对护生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的熏陶与培养,以患者或家属需求为指引,将人文理论知识与临床工作紧密结合,使人文理念贯穿于临床工作的各个环节,让实习护生在护理服务过程中运用人文社科知识全面观察人、认

识人、理解人和尊重人。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现存或潜在的健 康问题,从而真正实现对患者的关爱和照顾。

3.3院梭联合构建中职护生专业认知行为及人文素质教育新模式

针对中职教育理念及中职护生的年龄、文化程度等特点。将人文社科知识、人文素质、人文精神引入护理教育之中,使护生同时学习医学、护理学知识及人文社科知识,这是护理教育发展的趋势。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注重社会发展对护理服务需求的导向性,将护理人文教育与就业需求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学校与实习医院联合构建科学的护理人文教育模式,优化中职护生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质,提升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就业率,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p一。

3.3.1学校应构建新的教育模式(1)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凸显 人文素质教育。①调整课程体系,增设人文社科类课程,适当增加人文课程的课时比重。在教学中,教师应将知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融会贯通,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具有中职教育特色“突出护理、加大人文”的新型护理课程体系。②举办人文社科知识讲座,介绍人文知识,传播人文思

想,营造人文氛围,提升学生人文素养。③开展人文活动。教师

可组织护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医院病房,提供志愿护理服务,以增进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

中。①教师应学习国外先进教学经验,掌握人文素质培养的灵

活性、实践性,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还应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轻松的课堂环境,并针对学习内容,学生经历、兴趣、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等,设计富有弹性、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运用案例分析、模拟案例、PBL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避免枯燥地讲授

理论知识c)】。②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护理专业主干课程教学中,把人文精神与护理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③注重在护理

操作实训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在操作课上,除了使学生掌握操作技术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各个操作环节中体现人文关怀。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刨设不同情景对护生进行训练。如训练如何与患者交流,可细分为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操作前,护士先向患者问好,然后告诉患者操作目的及意义,并简单介绍操作方法;操作中,使用安慰性语言。转移患者注意力,观察患者反应,及时回答患者提问;操作后,询问患者感受,交代注意事项,最后就患者的积极配合表达诚挚谢意。这些训练可培

万方数据

养护生人文关怀能力。

(3)建立科学、可操作性强的人文素质评价标准。①应改变

传统的以笔试为主的评价方法,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使考核内容从侧重考查对知识的记忆转向考查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根据学科特点、教学目标,选择合理的考核

方式,努力把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纳入考核范畴。②制定护士形

象、人文素养及评价标准,在护理学基础操作考核中不仅考核护生对技能掌握情况,还应对在此项操作中所体现出的人文素养进行评价,使护生发现自身不足,强化人文精神。

3.3.2医院应强化新的教育模式(1)带教教师高尚的人格是提升实习护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保证。带教教师的人格具有形象的典范性、价值取向的道德性等特点,是护生的帮助者和品德的示范者,其人格魅力将直接影响护生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素质培育辨。因此,带教教师应注重自身人格修养,在医德医风、工作责任心等方面给护生树立榜样。

(2)帮助护生树立人文关怀理念。在实习带教中,除了要求护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更要让护生帮助、关心患者,以最佳的护理减少和消除患者痛苦,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关怀理念阴。带教教师还要为护生提供人文实践的平台,让护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处理护患关系的技巧,同时为护生提供与医生、护士、患者全面接触的机会,以提高护生专业技术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

(3)加大临床带教中人文教育力度。医院临床带教阶段是培养护生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塑造护生职业形象的最佳时期。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带教教师应把“人文关怀”作为教学的根本,加强护生沟通能力的训练,教会护生如何关心患者,怎样与患者交流,并反复强调,使之养成习惯,最后达到熟练、自觉的程度。通过实习,将理论知识与人文精神、技能操作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有意识地提升护生的心理素质、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l】李秋萍。杨支兰.国内外护理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现状对比及发展趋势【J】.中华护理教育,2006,3(3):132.

【2】武有祯,李窖明.专科护理人文课程设置探讨们.九江医学,2001。16(3):61—62.

【3】余晓云.加强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的教育们.护理研究,2005,19

(IOA):1983.1985.

【4】崔新萍,刘西平,汤先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研田.中国高等医 学教育。2006。(9):¨.

【5】陈三妹,王建华.护理专业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田.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5(2):59—60.

【6】陈瑜.构建适应就业需求的护理人文教育模式的改革研究田.护理研究,2009,23(2):451--453.

【刀王云峰,赵雁,绳字.融于专业课程教学始终的护生素质教育田.中华现代lI函床护理学杂志,2010。5(1):4巧.

【8】李惠玲,毛莉芬。童淑萍.软性环境对高职实习护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熏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212.213.

【9】张晓华.关于医学人文教育的思考与探讨册.陕西教育,2008,8:13.A

一83—

院校联合构建中职护生专业认知行为及人文素质教育新模式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卢玉彬,马佩芬,杨雪梅,张彩云,邢小玲,郭岩,郭艳春,寇桂香

卢玉彬,邢小玲,郭艳春,寇桂香(甘肃省卫生学校,甘肃,兰州,730000,马佩芬,杨雪梅,郭岩(兰大二院,甘肃,兰州,730000,张彩云(兰大一院,甘肃,兰州,730030卫生职业教育

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2011,29(1 参考文献(18条

1.张晓华 关于医学人文教育的思考与探讨 2008 2.李秋萍.杨支兰 国内外护理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现状对比及发展趋势 2006(3 3.李惠玲;毛莉芬;童淑萍 软性环境对高职实习护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熏陶[期刊论文]-中华护理杂志 2005(034.武有祯.李睿明 专科护理教育人文课程设置探讨 2001(3 5.王云峰;赵雁;绳宇 融于专业课程教学始终的护生素质教育 2010(016.余晓云 加强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的教育 2005(22 7.陈瑜 构建适应就业需求的护理人文教育模式的改革研究[期刊论文]-护理研究 2009(028.崔新萍.刘西平.汤先萍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研 2006(9 9.陈三妹;王建华 护理专业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期刊论文]-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2(0210.陈三妹.王建华 护理专业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 2002(2 11.崔新萍;刘西平;汤先萍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研[期刊论文]-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0912.陈瑜.史瑞芬 构建适应就业需求的护理人文教育模式的改革研究 2009(513.余晓云 加强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的教育[期刊论文]-护理研究 2005(10A14.王云峰.赵雁.绳宇 融于专业课程教学始终的护生素质教育 2010(115.武有祯;李睿明 专科护理人文课程设置探讨[期刊论文]-九江医学 2001(03

专业认知教育 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 职业规划辅导 ; 认知疗法 ; 负性自动思维

【基金项目】洛阳师范学院教改项目“奥乐夫音乐教学法全面引入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的探索”(2014-xjjg-021)。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062-02

一、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辅导的迫切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收入不断增加,政府和社会对学前教育日益重视。鉴于幼儿入园难和社会对高素质幼儿师资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国家鼓励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率较高,成为学生报考的热门专业。但近年来随着大量扩招,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竞争加大;而且,不少学前教育学生步入就业岗位成为幼师后,出现职业不适应和职业倦怠现象。究其原因,很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为何从事幼师这一职业并无很大的认同感。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这一情况,有必要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的职业规划辅导,重点是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职业发展目标。

职业规划(career planning)是基于个人和社会需要的个人发展目标与发展道路的活动。尽管有关部门已明确意识到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目前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规划训练存在明显的不足,突出表现在缺少专业人士的指导和适用的理论方法。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如何在未来幼师职业生涯中充分体现自我价值,就应该尽早进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及时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并据此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依据Super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正好跨越了职业生涯的成长阶段的探索阶段(14~25岁)。职业探索段属于打基础的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其中,重点是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认知训练,以“能力”为主要考虑因素,发展自我形象,发展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了解工作的意义。到了探索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通过学校及社团活动、兼职等机会,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作了一番探索,因此选择职业时有较大弹性。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考虑需要、兴趣、能力及机会,作暂时的决定,并在幻想、讨论、课业及工作中加以尝试,以使职业偏好具体化和实现职业偏好。

二、认知疗法应用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规划辅导的有效性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招生对象范围比较广,所以其职业生涯更要根据个人不同的特点以及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涯规划不同于职业生涯教育,在理论基础和使用方法上有其独特之处。与职业生涯教育相比,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辅导更要满足个体的差异特征,以便够满足其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职业规划辅导作为生涯教育和心理咨询的交叉部分,共享它们的理论与技术,故其理论也包含心理学取向和非心理学取向两类。目前,更多研究者集中于非心理学取向,理论基础主要有Frank Parsons的特质因素论、Roe的亲子影响理论、Bordin等人的心理动力理论、Holland的类型理论、Super的生涯发展五阶段理论、Krumboltz的社会学习理论、Knefelkamp和Slipitza的认知发展理论等;它经常用到的方法技术有个人SWOT分析法、幻想技术、模拟个案研究、情景模拟和职业家庭树等。与此相比,心理学取向的理论方法却重视不够。尽管职业规划辅导有其特殊性,但它还在心理咨询的范围之内,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技术对它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鉴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规划辅导的特殊性,能适用的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有着一定的要求:首先,由于就业、学业和经济负担等压力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承受着过大的焦虑,产生抑郁等不良情绪体验,形成恶性循环,因而需要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第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由于个人兴趣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就要求能有一种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自我掌握的方法;第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有着较高的领悟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需要较为理性的方法。在诸多咨询理论中,认知疗法最能符合上述三个要求,它着重解决“此时此刻”的问题,有很强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其效果引人瞩目且容易掌握。基于认知疗法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辅导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咨询实践中应加以重视和应用。

认知疗法以认知模型为基础的,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认知治疗的核心是对原有的认知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产生的错误的认知观念加以改变,进而改变不良的情绪和行为,这就涉及到对自动思维的考察。自动思维是思维过程中一些观念因个体不加注意而忽略了,并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而被保存下来,它不是深思熟虑和理性的结果,而更像是一些自动化的反应,使个体自身对这些认知观念不能加以反省和批判。当确定了自动思维后,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评定它的正确性。自动思维是在特殊情景下产生的最表浅的认知,其最深层的根源是自孩童起个体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与生活中重要的人的交互作用及面对一些情境时发展起来的核心信念。它是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绝对看法,被人认为是绝对真实和正确的,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准则,但却通常不能被清晰意识到,它存在于潜意识中。在一个特殊情景里,核心信念通过影响信念中间阶段,如规则、态度、假设等的发展,转而影响人的自动思维,进而影响情感[1]。

很多自动思维是不正确的或是只有极少一部分是正确的。典型的负性自动思维包括非此即彼、灾难化、使不合格或打折扣、情绪推理、贴标签、最大化或最小化、精神过滤、度人之心、以偏概全、个性化、“应该”和“必须”陈述和管状视力等。这些负性思维在生涯规划这一特殊情境中也有着表现,使特定的认知方式不相协调而出现种种生涯规划认知上的错误,常见的有:(1)没有真正理解生涯规划的本质内涵,把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目标或学习计划,而没认识到生涯规划不光要有职业目标,还得將目标分解,不光有长期计划,还得有阶段计划、短期计划,而且生涯规划的成功往往更重要的是需要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2)对生涯规划的意义认识不够,认为计划不如变化快,未来无常,所以没必要做职业规划,要么就认为只要有兴趣就一定能成功,把动机与能力划等号而造成眼高手低。(3)对生涯规划期望过高,认为成功等于完全兑现理想,要不就把职业测验神圣化,用它来锁定工作性质。(4)对生涯规划的认识过于偏执和僵化,认为选择职业后就不能再回头,下来决定就不好再更改,甚至认为每个人终身只有一个适合他的职业,要不就认为只要有钱做什么都无所谓,或者性别角色定位呆板,认为某些行业只能为特定性别角色来做。(5)对生涯规划心存恐惧,寻找各种借口来推脱搪塞,认为不作决定是为了以后更好地作决定,职业规划等到即将毕业时再做也不迟。(6)在制定职业规划时急功近利,急于一步到位,没有依据实际情况,缺乏对自身的全面了解,对未来职业过高或过低预期,而忽视了对自身条件的考虑,导致了择业过程把自己低价售出或定位太高而一无所获[2][3]。endprint

上述任何一种形式的认知歪曲都可能造成思维紊乱,从而进一步产生各种情绪困扰,不能做出客观现实的推理与判断。所以,如何成功地把在职业规划上有问题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思维怪圈中解放出来,使得他们置身于不得不面对自己的错误信念和自我局限的行为的情景中,并不断让他们质疑他的错误的基本假设,以期最终发展合理信念,引发正面情绪并产生适应性行为习惯,这是认知治疗方法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规划辅导中应用的目标所在。

三、认知治疗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规划辅导中的具体应用

认知治疗方法在职业规划辅导中应用的核心在于揭示并改变那些中心的、深层的错误观念,而咨询手段则应从边缘、表层的错误观念入手,逐步靠近中心,挖掘深层并最终予以纠正。所以,在实际职业规划辅导中,要把重点放在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取得建设性的信念和获得自我提高的内部对话,改变他们使用自动思维的方式,接近图式的核心(消极思维和错误的观念),并引入认知重构的思想,减轻或消除那些功能失调的活动,建立适应性的功能。通过分析客观事实和负性自动思维的关系,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有关职业规划的负性自动思维进行诘难,将其中的逻辑错误揭示出来。在职业规划辅导实践中,可通过以下四种方法来引起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认知上的改变:(1)采取“协同检验”的方法使来访者的错误信念和想法得不到证实,让其亲身体验到其认知曲解;(2)从其它角度对问题进行重建,以获得不同的理解;(3)来访者清楚地认识到自身问题的内在本质,并能领悟修通;(4)加强适应性的认知中介,不斷重复而形成积极的信念系统[4]。

在职业规划辅导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求助者在自我发现中的作用,注意引导他们去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内部潜在能力,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反省,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主动加以改变。咨询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来访者自我成长,通过发掘其自身的潜力,可以使其在面临同一或相似问题和情境中能独自应对和处理。

总之,认知治疗方法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涯规划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来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现实基础上做好“定向”、“定点”、“定位”和“定心”,解决职业生涯设计中“干什么”、“何处干”、“怎么干”、“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干”这四个最基本的问题,以发现适合他们的职业之路;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做一个全面的自我分析,帮助他们不断探索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既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现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的关键一环,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最基础的一项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贝克. 认知疗法: 基础与应用. 翟书涛译[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16-22.

[2]沈之菲. 生涯心理辅导[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98-203.

[3]马奇柯.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十大心理误区[J]. 中国青年研究, 2005, 10: 74-76.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认知教育探讨 篇4

1、专业认知教育现状

随着科技发展, 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 学科也被划分的越来越细, 专业越来越多。大学生们大多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就已选定 (或被选定) 了专业。选择学校和专业主要受父母和朋友的影响, 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很大, 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等缺乏了解。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欠缺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 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教学计划、所学课程、培养目标、专业理想、就业方向等等缺乏了解, 经调查得知,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要在上学一年后, 还是表示不了解所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究其原因, 主要是学校专业认知教育的力度有待加强, 虽然近几年来, 学校逐步认识到了专业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了学生的专业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理想, 但调查显示, 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学校的专业教育不满意。

其次, 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与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联系没有清晰的认知, 学生学习专业课时根本不知道为何需要这些知识, 也就无法投入, 学习兴趣不浓, 学习积极性不高, 等知道了这些知识的用途, 那些课程已煮成“夹生饭”, 再补也来不及了, 从而造就了大量基本不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 所以多数大学生在毕业时都忘记了所学的知识,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尤为严重, 因为他们要掌握的知识与实践紧密相关, 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很难让其明白工程学的真谛, 进入社会后被认为“实践技能差、无工作能力”是必然的。尽管针对这种情况各个学校加大了实验教学课时, 提高设计型实验的比例, 强化技能训练, 但是现有的实验和设计教学设备内容多半是固定的, 无法变化, 学生使用两、三次后, 便感到枯燥乏味, 加上设备有限无法让每一学生都能从容地使用, 学生很快失去学习热情。如何构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教学环境, 来激发学生们专业学习的动机, 培养其整合专业知识的能力, 完成系统的开发, 并得以提高他们认知、规划并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是当前所迫切待解决的问题。

2、专业认知教育的实践途径

2.1 加强入学专业认知教育

从大学生进入校门起就针对性进行专业教育, 让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性质、历史、学科地位、社会作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大学喜欢专业、热爱专业的积极情感, 从而为提高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2]。通过开设专业认知课程, 请专业课教师或有关专家讲解专业特点、专业优势, 帮助学生及早树立正确的专业理想, 从理论知识的角度介绍电子信息工程各领域的基本情况, 如计算机, 通信工程, 自动化, 电子技术等。并从技术应用的角度介绍电子信息工程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求覆盖面广, 而且必须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 适当介绍一些国际最新研究进展。这种讲授内容要求既可以覆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各方面, 又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开拓学生眼界, 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方式转变。教师的选择主要以学术造诣较高的老师主, 同时兼顾了教师的不同专业背景、年龄层次和讲授风格, 以期望达到最佳效果。认知课程, 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 获取专业知识点信息的方式有限, 所以适合于学生入校之初的专业启蒙教育。

2.2 加强专业认知实习

认知实习作为理工科专业的实习教学内容第一环节, 实习时间一般为1周至4周, 实习过程一般包括实习动员;参观企业;与企业员工交流;调查分析;撰写实习报告。实习内容涉及与电子信息行业相关的多个方面,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论结合实际、直观了解专业的机会。让学生对企业、行业和职业有初步的认识,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 明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形成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认同感, 树立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信心, 以达到学生职业认知的目的。通过认知实习, 学生把专业基础知识同实践结合起来, 巩固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的效果, 了解本专业知识在相关行业领域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初步了解工作岗位的实际运行情况, 对专业学习方法, 尤其是如何理论结合实际, 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让能力得到综合提升, 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意识, 激发了专业学习热情。认识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大二进行。大一新生通过专业启蒙教育对本专业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而大二开始进入专业课的学习, 此时开展认识实习承前启后, 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与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联系有清晰的认知, 从而克服被动盲目的学习模式,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为进一步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2.3 确立合适的专业认知工程实践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工科专业, 要掌握的知识与实践紧密相关, 专业认知的工程训练最好让学生每个人能够参与工程实践项目的实施过程, 通过与所学专业相关工程实践项目的实施, 能够促使参与者提高对专业的认识, 促进参与者主动学习;要搭建学生工程项目综合实践平台, 引导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团队参与工程实践活动。学生在参与工程实践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综合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 在做中学, 真正去体验这个过程, 从中掌握工程学的实质, 提高认知、规划并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从而促使课堂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得到升华。工程实践项目的实施使学生能对自己学习、从事的专业有个感性认识, 知道哪些东西是自己专业将要遇到的、用到的。对所学专业的技术内涵有个初步的认识, 主要涉及些什么?需要掌握些什么?通过实践初步学会解决工程问题的思维方式、解决方法, 从中学那种应试、解题思维模式中走出来, 学会合作、交流, 知道现实中有约束条件, 学会根据需要、问题自己查找资料, 寻求可以获得的资源。了解一些工程领域的工具、设备的用途, 知道用什么样的手段可以做成所需的东西, 掌握一些基本技能, 从而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具备基本的工艺意识, 为专业课学习内容提供实践。学校在大学生工程实践活动中提供一些项目参考指导确保了大学生工程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增加了大学生工程实践活动的培养效果[3]。引导学生根据项目课题需要组织团队, 发挥团队的力量确保实践活动的质量。同时, 还能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和集体观念, 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聘请热心的专业指导教师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支持和指导, 进一步提高工程实践项目的有效性。工程实践项目的实施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探索、寻找和总结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从而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升华, 在应用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的认识, 激发了学生们专业学习的动机, 培养其整合专业知识的能力。

2.4 完善实习基地建设

建设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校内实践基地, 同时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完善企业实践基地建设, 为学生开展专业工程实践活动提供阵地支持。做好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对于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基地的建立能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接触本行业实际应用的技术、技能, 有充分的机会实现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的完美结合, 学生可以在学中做、做中学, 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 对行业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 增强了学生的竞争力。

3、结语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认识教育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 培养专业意识, 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动力, 通过大一入学专业认识课程, 大二专业认识实习, 和大三大四的专业工程训练能有效的实施专业认识教育, 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动力, 缩短学生专业学习与就业行业的距离。

参考文献

[1]蔡笑.基于高职生专业认知教育的重要性及其起步最佳时机的再认识[M].职业时空, 2009, 10 (20) .

[2]张弘.大学生专业认同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主动学习的中介作用[M].网络财富, 2010, 7 (8) .

专业认知报告 篇5

网络1202 金程浩

3120610039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出国际间梯次转移的趋势,中国已成为新一轮国际信息产业及其资本转移的主要集聚地。近年来信息产业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电子商务理论和技术日趋成熟,企业需要大量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进入网络工程已经不知不觉1学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我们孜孜不倦的汲取着关于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但是对于这个专业,我们还是只有模模糊糊的认识。在寝室聚会中,我们常常对这专业的前景抱着怀疑的态度。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个专业,学校安排了我们进行了为期2天的专业认知实践活动。活动分为了3大步骤。

1.参观学校信息化中心

7月8号下午,在老师的组织带领下,我们走进了学校的老图书馆,揭开了学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神秘面纱。

步入中心,扑面而来的则是一阵阵凉爽的清风,另一直处于高温火炉中的我们内心无比雀跃。中心给我们的第二个印象则是干净。纤尘不染的地面以及房间,并且进入的我们还被要求带上鞋套,避免带入灰尘。

首先参观的地方是中心的配电房。在这个房间中摆放着几台巨大的供电设备以及许多的电池。而且介绍老师告诉我们,这些设备还可外接发电机。这样就可以保证中心24小时全天候的供电。接着进入的是消防设施。它位于供电房间的隔壁,是一套自动化、智能的消防设备。它实时监测着中心的情况,一旦发现险情,各房间的门口便会警铃大作通知房间内的工作人员。30秒后,房间的门就会自动闭合、上锁。之后对险情房间喷发灭火物质。由于物质对人体有害,人员必须在警报后30秒内撤离。

然后进入的是控温室。那里摆放着2台精密空调。它们与我们生活中的空调并不相同,相对来说它们对于温度及湿度的控制更为严格。房间的温度基本被保持在21℃不变,而湿度则是61%上下小幅度波动,而且波动小的可以忽略不计。在老师的讲解下,我们知道了这两台空调实际上只有一台在工作,而另一台则是当工作的发生故障时替补。这样的一套设备,即一个房间分管着2个机房的温度。

在控温室的旁边就是中心的心脏部位了——机房。它与我想象中的有很大的区别,可以说是天差地别。在我的想象中,那里应该放着许多台电脑。实际上,那里耸立着几列机柜。里面则是服务器。在机柜的门上标示着各台服务器的分管任务。有一卡通的、移动WLAN、校园网路......学校的网路是先连接到几个总点,然后再有总点连接到中心的。

参观结束后,我特意上网浏览了资料。发现了中心控温的原因。机房中的设备是由大量的微电子、精密机械设备等组成的服务器、路由器等,这些设备使用了大量的易受温度影响的电子元器件、机械构件及材料。温度对电子元器件、绝缘材料以及记录介质都有较大的影响。如对于半导体元器件,室温在规定范围内每增加10°C,其可靠性就会降低约25%;对于电容器,温度每增加10°C,其使用时间将下降50%;绝缘材料对温度同样敏感,温度过高,印刷电路板的结构强度会变弱,温度过低,绝缘材料会变脆,同样会使结构强度变弱;对于记录介质,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数据的丢失或存取故障。

2.参观南京大地水刀厂

7月9号上午,我们专业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南京高淳的大地水刀厂。

南京大地水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早、目前规模最大的一家专业从事“超高压水射流技术”应用产品研究、开发和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

“超高压数控水切割机”-又称“水刀”,随着产品的成熟和应用面的扩大而逐渐进入一个成长期,这也要部分地归功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依托于更高精度的机床平台和大功率高压系统,可将水切割应用范围扩展到更加广阔的金属加工和工业制造领域,加工更多更精密的产品,而不是仅仅局限在玻璃,陶瓷,石材等材料的加工。利用超高压技术可以把普通的自来水加压到100-400Mpa压力,然后再通过内孔直径约0.3mm的宝石喷嘴喷射形成速度约为800-1000m/s的高速射流,俗称其为水箭,该水箭具有很高的能量,可用来切割软基性材料。如果再在水箭中加入适量的磨料则几乎可以用来切割所有的软硬性材料。调整水射流的压力和流量,即可用超高压清洗各种物体,如除胶、除漆、除锈等,我们还可以利用超高压技术进行高压灭菌、食品保鲜等许多对人类有益的工作。水切割是基于超高压水射流应用的冷态切割技术。与热切割(如火焰、等离子、激光等)相比,“水刀”几乎可以切割从软到硬的所有材料,尤其在厚度20mm以上的金属,碳纤维、钛合金、铝合金、蜂窝结构及复合材料的成型加工中,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最理想加工方式。水切割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钢材、铜铝材、玻璃、陶瓷、硬质合金、塑料、人造纤维、布、纸、复合材料等的加工,并可直接制成结构零件或焊接件,因而水切割系统已成为航空航天、军工,轨道交通、船舶、汽车,工程机械、轻工,化工、能源,建筑工程等产业的新型制造装备。

其中与我们专业挂钩的则是关于“水刀”的自动化处理。随现代控制理论的出现和电子计算机的推广应用,自动控制与信息处理结合起来,使自动化进入到生产过程的最优控制与管理的综合自动化阶段。学习网络工程这一专业,我们必须掌握对机械的自动化设计和研究。将计算机与机械用网络连接在一起。这样,即使是普通员工,不用具备计算机或自动化专业的人也能通过计算机的简单操作,就能对机械进行精密的操作。

3.了解资料

经过2天的专业认知,我对网络工程这一专业有了初步的了解,对这个专业就业方向有了大致的方向与设想。但是,我对网络这个专业还没具体的理解。为此,回校后我又对网络工程这个专业进行了资料查找。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网络是按照网络协议,将地球上分散的、独立的计算机相互连接的集合。连接介质可以是电缆、双绞线、光纤、微波、载波或通信卫星。计算机网络具有共享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的功能,具有对共享数据资源集中处理及管理和维护的能力。计算机网络可按网络拓扑结构、网络涉辖范围和互联距离、网络数据传输和网络系统的拥有者、不同的服务对象等不同标准进行种类划分。一般按网络范围划分为:(1)局域网(LAN);(2)城域网(MAN);(3)广域网(WAN)。局域网的地理范围一般在10千米以内,属于一个部门或一组群体组建的小范围网,例如一个学校、一个单位或一个系统等。广域网涉辖范围大,一般从几十千米至几万千米,例如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洲际网络,此时用于通信的传输装置和介质一般由电信部门提供,能实现较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城域网介于LAN和WAN之间,其范围通常覆盖一个城市或地区,距离从几十千米到上百千米。按网络的交换方式分类:(1)电路交换(2)报文交换(3)分组交换。电路交换方式类似于传统的电话交换方式,用户在开始通信前,必须申请建立一条从发送端到接收端的物理信道,并且在双方通信期间始终占用该通道。报文交换方式的数据单元是要发送的一个完整报文,其长度并无限制。报文交换采用存储--转发原理,这点有点像古代的邮政通信,邮件由途中的驿站逐个存储转发一样。报文中含有目的地址,每个中间节点要为途径的报文选择适当的路径,使其能最终到达目的端。分组交换方式也称包交换方式,1969年首次在ARPANET上使用,现在人们都公认ARPANET是分组交换网之父,并将分组交换网的出现作为计算机网络新时代的开始。采用分组交换方式通信前,发送端现将数据划分为一个个等长的单位(即分组)这些分组逐个由各中间节点采用存储--转发方式进行传输,最终达到目的端。由于分组长度有限制,可以在中间节点机的内存中进行存储处理,其转发速度大大提高。除以上几种分类外,还可以按所采用的拓扑结构将计算机网络分为星星网、总线网、环形网、树形网和网形网;按其所采用的传输介质分为双绞线网、同轴电缆网、光纤网、无线网;按信道的带宽分为窄带网和宽带网;按不同的途径分为科研网、教育网、商业网、企业网、校园网等。计算机网络由一组结点和链络组成。网络中的结点有两类:转接结点和访问结点。通信处理机、集中器和终端控制器等属于转接结点,它们在网络中转接和交换传送信息。主计算机和终端等是访问结点,它们是信息传送的源结点和目标结点。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了资源共享。人们可以在办公室、家里或其他任何地方,访问查询网上的任何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办公自动化、工厂自动化、家庭自动化的发展。21世纪已进入计算机网络时代。计算机网络极大普及,计算机应用已进入更高层次,计算机网络成了计算机行业的一部分。新一代的计算机已将网络接口集成到主板上,网络功能已嵌入到操作系统之中,智能大楼的兴建已经和计算机网络布线同时、同地、同方案施工。随着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和同步发展,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飞跃发展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计算机网络硬件组网与调试,网络系统安装与维护,以及网络编程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能力:计算机网络安装与维护能力、网络应用软件的编程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组网技术与网络管理、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网页制作、计算机网络与应用、网络通信技术、网络应用软件、JAVA编程基础、服务器配置与调试、网络硬件的配置与调试、计算机网络软件实训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就业方向 :计算机系统维护、网络管理.程序设计、网站建设、网络设备调试、网络构架工程师、网络集成工程师、网络安全工程师、数据恢复工程师、网络安全分析师等岗位。

专业认知教育 篇6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延吉市某中等职业学校的全体在职教师共40位,其中朝鲜族教师22位,汉族教师18位。

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份,回收38份,其中废卷2份,有效问卷36份,有效率为94.7%。

另外,利用spss18.0软件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结果表明:整体问卷Alpha值为0.952,可信度颇高。

一、调查结果

1. 教师角色认知状况。

由表1可知,教师在其角色认知几个维度中,知识传授者、集体的领导者、学习者及其专业能力四者之前在0.01水平上每两项均存在显著性相关。教师角色认知中,对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榜样、集体的领导者、心理工作者和学习者这五个维度的认知与专业能力的认知之间在0.01水平上呈中度相关。而教师对学生的榜样和心理工作者之间的认知之间在0.01水平上呈低度相关。

通过整理(28题),发现教师角色认知中,排在首位的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排在第二位的是学生的榜样,第三位、第四位分别是指导者和引导者,第五位是集体的领导者,排在第六位的是学者和学习者。

通过整理(29题),考查影响教师角色认知的几种因素中,排在首位的是教师自身观念,其次教师认为学校的重视程度同样也影响教师的角色认知。部分教师还认为学生的配合同样也影响教师的角色认知,只有少部分教师认为新型的教育理念能够影响教师的角色认知。

通过分析(30题),发现绝大多数教师会认为教师的角色认知与其专业能力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具体存在何等关系却并未提及。

2. 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状况。本文中的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完成情况的个性心理特征。教师作为从事教书育人活动所需要的能动力量或实际本领,良好的能力结构有助于教师增强职业适应性。

由表一可知,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相对较高,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和分析,教师在知识传授方面的专业能力呈显著相关,而在学生榜样方面的专业能力呈中度相关。由此说明,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能力还是相对较强的,同时也能看出某中等职业学校全体教师敬职敬业,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工作着。

由表2可知,朝汉族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没有存在显著性差异。

3. 教师角色认知与专业能力相关统计。

由表2得出,某中等职业学校朝、汉族教师在其角色认知各维度中无显著性差异。在对知识传授者、学生的榜样、心理工作者、学习者四个维度的认知水平较高,但在对集体的领导者这一维度的认知水平属中等水平。

由表4可知,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水平较高。

二、分析与讨论

1. 知识传授者角色认知与专业能力发展的关系。知识传授者是教师角色认知的核心或中心特征。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中,虽说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社会要求学生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但也不能说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特征消失了,而应该是其内涵丰富了,外延扩大了。

由表一中不难看出,教师在知识传授者角色认知这一维度中,其认知程度越高,其专业能力发展程度越高。因此,知识传授者角色认知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成正比。

2. 学生的榜样角色认知与专业能力发展的关系。俗话说:“身教胜于言传。”所以说“学生的榜样”角色认知十分重要。教师在扮演角色时,被看作“社会的代表”、“伦理的化身”,他肩负着传递社会文化价值与标准的任务,他也就被学生看作是代表这些价值的人。教师对他所教学科的态度,以及对学习的态度也会成为社会和学生的榜样。教师在学生的榜样角色认知的水平高,有利于其专业能力的发展。

3. 集体的领导者角色认知与专业能力发展的关系。由表三可知,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集体的领导者这一角色认知水平中的平均值为3.7762,相对于其他四个角色认知维度较低,说明大部分教师不认为自己可以作为班集体的领导者。同时,教师对这一角色认知的水平会影响到其专业能力的发展。

4. 心理工作者角色认知与专业能力发展的关系。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是经过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录取之后筛选出来的,部分学生在初中时期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因家庭原因导致不能正常完成高中课程才选择了职业学校就读,学生的思想、行为存在一定的偏差,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教师对“心理工作者”这一角色认知就显得尤为重要。令人欣喜的是,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对这一角色的认知也处在较高水平,这也说明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处于较高水平。

5. 学习者角色认知与专业能力发展的关系。尽管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相比较而言会差一些,但作为教师,不应忽略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对学习者角色的认知就显得尤为重要。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应不断学习相关教学理论,并付诸于教育实践,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教育问题。只有自身素质提高了,才能促进其专业能力的发展,才能充分体会到教书育人的快乐,才能真正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过去教师“一桶水”的角色必然要淘汰,教师应该让自己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河水。

三、研究结论

1. 总体来看,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角色认知在性别、民族、职称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2. 通过整理并分析调查问卷,可知教师角色认知中,对学生榜样的认知水平最高,其次是知识传授者、心理工作者、学习者,最后的是集体的领导者。说明教师还不能胜任集体的领导者这一角色。

3. 通过分析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角色认知各维度与其专业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教师对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认知与其专业能力发展呈高度相关,而对心理工作者这一角色认知与其专业能力发展呈中度相关。

注释:

[1]卢正芝,洪松舟.我国教师能力研究三十年历程之述评[J].教育发展研究,2007.1,P70.

[2]武燕.山西省高校体育教师角色特征现状研究[D].山西大学.2006.

[3]李秉德等.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35-137.

专业认知教育 篇7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 认知是以个人已有的知识结构来接纳新知识的活动, 新知识为原知识结构所接收, 旧知识结构从中得到改造和发展.认知结构是人们在对客观事物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 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它由个人过去的知识和经验组成, 是主体认知结构的产物.数学认知结构是人们对数学知识和数学经验在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通俗地讲, 数学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将自己获取的数学知识信息按照自己理解的深度、广度, 运用自己的感觉、直觉、记忆、思维、联想等认知工具, 按数学的特征, 通过同化、顺应, 不断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具有内部规律和特定功能的整体结构.数学认知结构具有以下特点:第一, 数学认知结构是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心理结构相互作用的产物;第二, 数学认知结构是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经验在头脑中的组织形式;第三, 数学认知结构具有个性特征;第四, 数学认知结构有不同的水平和层次;第五, 数学认知结构是一种积极的组织, 它在数学认知活动及一般认知活动中发挥着主动作用;第六, 数学认知结构是动态组织.

在数学学习中, 新概念的引入、新命题的发现等各种新问题情境都引起学生数学认知结构出现不平衡和不和谐, 而在知识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数学认知结构会得到相应的调整发展.实际上, 数学学习就是数学认知结构的建立、扩大或重新组织.而在学前教育专业女生的数学学习中存在着:

1 数学认知结构呈现形式多为语言描述式或散射分布式

据专家研究, 学生的认知结构能够反映学生对所存储的信息进行处理的逻辑性与结构性.一般来讲, 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图式主要有层次网络式、锁链连接式、散射分布式及语言描述式4种形式.层次网络是能够清晰地反映出被试对所学知识以及知识间逻辑关系的较为清楚的把握;锁链连接式缺乏对知识本身及其联系性的较为深刻的理解;而散射分布式及语言描述式虽然表明被试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记忆能力, 但统统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局面, 难以形成有逻辑性的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可视为低组织程度的结构, 它限制了学生提取或检索与问题相关的知识, 导致不能激活有关的数学知识或不能有效使用已激活的数学知识.学前教育专业女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经常出现的问题是:

1) 知识“断链”.即通常所谓的“忘记”.其实质是知识之间没有形成连通的网络, 亦即新旧知识之间本应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的断裂, 从而影响知识顺畅地、正确地运用和迁移.所谓非人为的联系, 是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建立合理的或合乎逻辑的联系;实质性联系是指新的代表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这种联系要求学习者心理内部对知识的表征与知识的客观意义应建立一种合理的“等价关系”, 否则, 必然会出现“断链”.例如, 她们记不住三角函数公式, 其根本原因就是未能建立公式与单位圆、象限角之间的实质性联系, 而是孤立地、形式地、单纯地死背公式.对于课本中的习题:已知直线ab是异面直线, 直线c//a, 直线bc不相交, 求证直线b, c是异面直线.学生常犯有以下3种错误:

错误1 因为c//a, 则直线ac确定平面α, 又直线ab是异面直线, 则bα=AAa, 又因为直线bc不相交, 所以Ac, 所以直线bc是异面直线.

错误2 因为直线ab是异面直线, 所以有一个平面β使aβ, 且bβ=AAa, 又因为a//c, 所以cβ, 又因为bc不相交, 所以Ac, 所以直线b, c是异面直线.

错误3 假设直线bc共面, 设所在平面为γ, 因为a//c, 设直线ca确定平面β, 则bβ, 所以直线ab共面, 这就与已知ab异面矛盾.所以直线bc是异面直线.

3个错误产生的根本原因, 是学生对异面直线这一概念不甚了解, 特别是不能很好理解定义中“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这句话, 她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异面直线的实质.没有意识到错误1中bα相交是没有根据的, 有可能b//α;错误2中c并不一定在β内, 有可能c//β;错误3中, 直线bβ内是没有道理的.

2) 知识零乱.例如:在学习数学归纳法时, 对第3步的证明往往不会利用前两步的结论, 不理解n=k+1的含义, 常抱怨“不管怎么证, 两边都不相等”.在学习二项式定理时, 不会数最中间的两项, 不会求常数项.在学习平移坐标轴时, 不会将点的新旧坐标进行换算, 不能正确地描点, 不会将曲线的新旧方程进行恰当地变换.这些失误现象充分说明, 学生缺乏合理的认知结构图式, 对数学概念、法则、定理、公式等方面理解不够深刻和透彻, 缺乏有效的解题策略.

2 数学认知结构中所涵盖的知识不够丰富和全面

据专家研究, 从涵盖数学知识内容的角度分析, 学生在认知结构中出现的知识点数量的多少与学习成绩显著相关.总体来说, 认知结构中丰富的数学知识储存有利于学生进行数学研究及问题的解决.

数学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有机整体, 知识点离开了系统很难看得出数学思想发展的脉络, 很难体现出它的理论价值.数学知识和认知结构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由于认知结构是知识结构在头脑中的反映, 从而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决定了学生什么样的认知结构;反之, 较完整的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知识结构迁移为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起到重要作用.学生的学习都是以原有认知结构为背景, 借助于一定的思维活动, 实现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 从而使新知识通过同化或顺应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这一过程能否顺利进行, 取决于:①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及经验可利用;②学生面临的新的数学知识结构和它相关联的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及经验等在内容和组织上的清晰程度.

学前教育专业女生数学基础知识薄弱, 在数学认知结构中缺少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 数学知识的储备量严重不足, 使后继学习丧失了应有的成效.例如, 概念意象的贫乏、不恰当会导致错误概念的产生:学生已有的“整体大于部分”的概念, 对接受“无穷集合与其真子集等价”就是一种障碍.“垂直”概念在日常生活中, 通常是以地面为参照, 学生在学习几何概念“互相垂直”时, 往往以日常的“垂直”概念代替“互相垂直”概念.有些学生用日常概念的“角”来代替数学概念的“角”, 在理解平角时就会出现许多错误.在学习函数概念之后, 学生认为y=x (x∈[-1, 0]) 与y=x (x∈[0, 1]) 是同一个函数.在解题过程中, 她们对所学知识回忆较少, 知识点识记不精确, 解题策略只限于套用现成的公式或者从条件便直接能得到结论的问题, 她们的解题过程总是具有盲目的特点, 杂乱无章的试着找出一个解答, 或企图猜测, 并在无意中偶然得到一种解法.例如, 在△ABC中, a, b, c分别是角A, B, C的对边, a+c=2bA-C=π3, 求sin B的值.该题考查正弦定理、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公式、诱导公式等基础知识, 考察利用三角公式进行恒等变形的技能及运算能力.结果发现, 学生用正弦定理将条件a+c=2b转化为sin A+sin C=2sin B之后, 未能利用A+B+C=π这一条件, 将问题转化为角B的三角关系式, 刻意从题设条件中直接得出sin B, 最后无果而终.在课堂上, 对于教师针对具体事实和知识细节的提问, 或对于仅仅只有一种答案的问题, 强调回忆在何处、何时、是什么等书上有确切答案的具体信息, 学生容易回答.而对于书上没有明确答案、需要将许多知识加以联系或概括的问题, 学生往往不会思考、不会推断、失败较多.

总之, 学前教育专业女生在将数学知识和个人的智力活动方式融为一体的认知过程中, 由于其知识的残缺、能力的薄弱和学习方法的呆板, 造成了在接受新知识时“同化”与“顺应”的困难, 因此, 学到的知识是僵化的、提取困难的.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女生数学知识基础薄弱, 在数学认知结构中缺少与新知识相关的丰富知识, 由于基础知识的储备量严重不足,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 她们经常出现知识断裂、知识零乱等现象.

关键词:认知,认知结构,数学认知结构

参考文献

[1]周友士.从认知建构理论看学生作业困难成因的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 2003, (1) :65-67.

[2]张程.中学生数学知识建构水平差异性的试验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 2004, (2) :49-51.

[3]程国红.中学数学教学中应贯彻“知识与认知相结合”的原则[J].数学通报, 2003, (4) :19-20.

专业认知教育 篇8

一、元认知的内涵

1.反思的含义。

杜威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成, 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 它包括这样一种有意识和自愿的努力, 即在证据和理性的坚实基础上建立信念。”这席话中隐含着这样几方面的意思:一是反思是一种活动 (考虑) ;二是反思具有对象性 (指向“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 、自觉性 (“有意识和自愿的”) 和技巧性 (从支持反思的对象的“基础”及“趋于达到的结论”上着手) 。其本质是说, 反思不仅仅“回忆”或“回顾”已有的“心理活动”, 而且要找到其中的“问题”以及“答案”。因此, 反思是在学生思维过程的一个明显段落点或对一个课题的思维结果进行科学审慎的批判性的回顾、分析和检查。

2.元认知的含义。

元认知是人们关于自身认识过程、结果或与它们有关的一切事物如与信息或材料有关的学习特征的认知。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个因素, 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元认知理论认为人是积极主动的机体, 其主体意识监视现在、计划未来, 有效控制自己的思维和学习过程。因此, 元认知理论深化并拓展了反思的观念, 不仅使反思的内涵与步骤等更清晰、更容易把握, 而且使反思由过去单纯的心理现象变成一种实践行为, 直接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减轻学习负担, 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学习能力。

二、物理学习及元认知能力

物理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特定环境下引起特定行为变化的一种学习, 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在信息加工心理学中, 依据知识本身的内容一般将知识划分为三类: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物理学科中的描述性知识主要包括物理现象、物理实验、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等, 也就是平常所谓的物理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就是方法性知识, 即关于一项活动的方法与步骤的知识, 在物理学习中主要指有关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步骤方面的知识;元认知知识是有关认知的知识, 即人们对于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认识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的等问题的认识。

在与远程教育物理专业学员的交流和对其进行调查了解中, 笔者注意到学员的物理学习元认知能力普遍较差。作为远程物理专业的学员, 学校教育过程中已经让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物理描述性知识, 而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元认知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多少, 对于物理程序性知识有些学员具备学习这些知识的学习能力, 而有些学员在这方面则相对较差,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能力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增加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步骤加以提高。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有关认知主体方面的知识, 有关认知材料, 认知任务方面的知识和有关认知策略方面的知识。元认知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远程物理专业的学员在有关学习的元认知方面的发展水平都比较低, 即他们拥有较少的有关学习及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 不善于根据学习材料、学习任务的不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策略, 而是凭借自己学校学习所得和不是很科学的生活经验对物理学进行学习。元认知有关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调节的元认知过程。提高远程物理专业学员的元认知能力, 可以帮助学生从例行公事的行为中解放出来, 帮助他们学会物理学习:可以使学生的物理学习活动成为有目标、有策略的主动行为;可以使学习成为探究性、研究性的活动, 增强学生的能力, 提高个人的创造力;可以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加强远程物理专业学员的元认知能力对于加快远程物理教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三、远程教育环境下改善物理专业学员元认知能力的几点建议

1.远程教育的特点。

现代远程教育主要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以及运用这些技术所建立的具有双向交互功能的教学平台进行教学。经过几年的建设远程院校已广泛远程教育平台进行课程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支持服务。

2.远程教育环境下提高物理专业学员元认知能力的建议。

远程教育为学员学习提供了强大的网络支持, 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 远程教育环境下物理专业的学员要充分利用这些不出门就可以上的名校, 利用其强大有效的互动平台和网络视频课件, 提高物理学习的元认知能力。

(1) 对自己的物理思考过程进行反思

对自己的物理思考过程进行反思, 就是在一个物理活动结束以后尽力去回忆自己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步心理活动, 一开始自己是怎么想的, 走过哪些弯路, 碰到哪些钉子;为什么会走这些弯路, 碰到这些钉子, 有什么规律性的经验可以吸取;我的思考与老师或同学的有什么不同, 其中的差距是什么, 其原因是什么;自己在一些思考过程中能否做某些调节, 为什么当时不能做出这些调节, 等等。

(2) 对物理学习活动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反思

在物理学习活动中总是要涉及一些业已获得的具体物理知识的, 那么要反思自己对这些所涉及的知识的认识是否达到了活动所要求的程度, 这包括对知识理解的程度, 对知识本质属性掌握的程度, 就大多数学员而言, 对某一个物理对象的认识, 不是在一次物理活动中就能完成的。事实上, 每一次物理学习活动都可能提供对某一个物理对象提高认识水平的机会。

(3) 对所涉及的物理思想方法进行反思

在物理学习活动中, 总是要涉及物理思想方法的, 因此反思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特别注意挖掘活动中涉及了哪些物理的思想方法, 这些思想方法是如何运用的, 运用过程中有什么特点, 这样的思想方法是否在其他情况下用过, 现在的运用和过去的运用有何联系, 有何差异, 是否有规律性的东西。有了这样的反思, 对物理思想方法的认识、把握、运用的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4) 对物理学习活动中有联系的问题进行反思

所谓对有联系的问题进行反思, 是指在物理学习活动中必然与一些已曾相识或似曾相识的问题有所联系, 因而在活动结束以后应对那些有过联系的问题进行反思。回顾整个活动中曾经与哪些问题有过联系, 在什么地方联系过, 除此以外还可以反思是与哪些问题有联系等。通过这种反思, 力求使得每一个物理活动都不是孤立无援的, 从而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作用。

研究远程教育中物理专业学员的元认知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必将对远程教育环境提高物理专业学员的学习能力有所帮助, 以达到推动远程教育事业发展的目的。

摘要:在终身学习过程中学员的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物理学是远程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有关学习的元认知方面的发学展习水能平力都比物较理高学, 习本文元主认要知阐述远程教育中物理专业学员的元认知能力, 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学习能力,物理学习,元认知

参考文献

[1]梁树森.物理学习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9.

[2]Scott G.Paris, Linda R.Ayres.培养反思力[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孙祝, 孙彦, 李海, 杨成全.物理学习策略浅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1) .

专业认知教育 篇9

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方法。问卷设计包括三部分:对人文素养的认知、对学校人文教育的认知、英语专业学生人文教育倾向。调查时间为2012年4月。调查对象为沈阳工程学院英语专业大二、大三、大四全体学生 (因为大一学生刚来学校, 问卷中一些问题无法填写, 故未将其作为调查对象) 。调查方式是将印制的260份问卷发到学生手中进行问卷调查, 现场填写、现场访谈、现场回收。共回收有效问卷210份, 回收率81%。对调查问卷采用社会经济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进行统计处理。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英语专业学生对人文素养的认知

(1) 对人文素养概念的认知。

关于人文素养的涵义, 调查显示, 18.6%的学生听说过且知道其大概涵义, 77.1%的学生听说过, 但不了解, 4.3%的学生从未听说过。这说明学生对人文素养概念的认识度较差, 原因在于学校对人文素养教育不够重视, 在师生中的宣传较少, 导致大多数学生对人文素养的涵义不甚了解。

(2) 对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认知。

关于学生对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认知, 调查显示, 95.7%的学生认为作为英语专业学生有必要学习人文知识, 4.3%的学生认为没必要。这说明学生认识到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意识到在学好英语专业技能的同时, 要加强其他方面知识的学习, 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3) 对自身人文素养的满意度。

当问及学生对自身人文素养情况如何, 调查显示, 2.8%的学生认为非常欠缺, 52.9%的学生认为比较欠缺, 38.6%的学生认为不欠缺, 但不满意, 仅有5.7%的学生对自身人文素养情况满意。可见学生对自身人文素养现状不满意, 渴望学习人文知识, 希望通过人文教育提高自身素质。

2.2 英语专业学生对学校人文教育的认知

(1) 对学校人文课程设置的满意度。

关于学生对学校人文课程设置的满意度, 调查显示, 58.6%的学生满意, 41.4%的学生不满意。可见, 学生对学校人文课程的设置不满意, 说明学校英语专业的人文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原因有两方面:第一, 思想政治类课程设置过多, 其他类人文课程设置较少;第二, 理论型课程设置过多, 缺乏实践型的课程。

(2) 对学校人文课程实际教学效果的满意度。

关于学生对学校人文课程实际教学效果的满意度, 调查显示, 40%的学生满意, 54.3%的学生认为一般, 5.7%的学生不满意。可见, 学生对人文课程的教学评价不高, 满意度较低。原因有三方面:第一, 教学方法陈旧, 以理论讲授为主, 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第二, 考核方式陈旧, 强调对人文知识的考察, 忽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 部分教师人文素养有待提升。

(3) 对专业课教师渗透人文教育的满意度。

关于学生对专业课教师渗透人文教育的满意度, 调查显示, 34.3%的学生认为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 45.7%的学生很少结合, 11.4%的学生认为没有结合, 8.6%的学生不知道。可见, 学校的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够紧密, 要实现人文教育手段多元化还比较难, 一方面要转变专业教师的教育理念, 重视人文教育, 另一方面要提高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 使其有能力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4) 对校园环境人文氛围的认知。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问及学生校园环境人文氛围是否浓厚, 54.3%的学生选择是, 45.7%的学生选择否。可见, 学生对校园人文环境的满意度较低, 校园文化基础薄弱, 缺乏人文环境的感染力。学校应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文化环境, 让学生时时处处受到良好文化精神的熏陶。

2.3 英语专业学生人文教育倾向

(1) 喜欢的教学方法。

关于学生喜欢的人文教育的教学方法, 调查显示, 210名学生共做了387次选择 (多选题) , 其中, 65.7%的学生喜欢交互式教学, 61.4%的学生喜欢案例启发式教学, 31.4%的学生喜欢分小组讨论, 17.1%的学生喜欢教师个别指导, 8.6%的学生喜欢理论式灌输。可见, 教师应尝试多使用交互式教学、案例启发式教学、分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习效果。

(2) 课余时间喜欢从事的活动。

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可以大幅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养。问及学生课余时间喜欢从事的活动, 调查显示, 210名学生共做了480次选择 (多选题) , 其中, 80%的学生喜欢上网, 45.7%的学生喜欢交友, 35.7%的学生喜欢学习, 25.7%的学生喜欢体育锻炼, 21.4%的学生喜欢学生工作, 20%的学生喜欢文艺活动。可见, 大多数学生课余时间没有被有效利用, 基本上被上网和交友占用, 学校应加以正确引导, 有效利用课余时间。

(3) 感兴趣的人文课程。

关于学生感兴趣的人文课程, 调查问卷中设置了十大类课程, 调查显示, 210名学生共做了732次选择 (多选题) , 其中, 70%的学生喜欢心理学, 60%的学生喜欢艺术, 54.3%的学生喜欢历史, 52.9%的学生喜欢文学, 28.6%的学生喜欢社会学, 21.4%的学生喜欢法学。学校在设置人文课程和人文与专业交叉课程时, 应适当考虑学生需求, 多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课程。

3 结论及建议

调查分析表明, 沈阳工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对人文教育感知呈以下特征:第一, 学生对人文素养概念的认识度较差, 但是已经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渴望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第二, 学生对学校人文教育情况评价较低, 无论是课程设置、教学效果, 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还是校园人文环境氛围, 学生都不满意, 学校需要加以改进;第三, 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是交互式教学、案例启发式教学、分小组讨论;第四, 学生课余时间喜欢的从事的活动是上网、交友, 上网时喜欢查资料、浏览新闻和聊天;第五, 学生感兴趣的人文课程是心理学、艺术、历史和文学。

基于该研究的结论分析, 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 设置科学的人文课程体系。

构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人文教育的核心。社会的需要和个体的需求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关键。制定培养方案时, 应根据专业特点, 考虑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要, 构建适合本专业的人文课程体系。设置课程体系时注意以下三点:首先, 考虑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其次, 注重安排实践型课程。最后, 注重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的融合。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专业教育之中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第二, 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要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须从以下四方面入手:首先, 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构成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 改进教师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多使用交互式教学、案例启发式教学、分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再次, 改进考核方式。鼓励教师构建科学的人文课程考核体系, 从知识、技能, 过程、方法, 情感、态度等领域考查学生实际能力。最后, 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大学教学更多的是思想的交流。

第三, 加大专业教师渗透人文教育力度。

专业教育是实施人文教育的主阵地, 学院应加大专业教师渗透人文教育力度。首先,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要求教师将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个性的主体, 为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其次, 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全过程”指课前深入挖掘教材中人文教育素材, 课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式, 活化教材信息, 课后和同学保持联系, 让教师自身的学识修养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各环节”意味着, 专业教师不仅在理论授课中渗透人文教育, 在实践教学、毕业实习等环节也要找出结合点, 做好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第四, 营造校园人文氛围。

人文教育的主基地是校园, 学院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 提升教育理念, 塑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首先, 举办人文讲座。加强校际间交流, 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 举办不同主题的人文讲座。其次, 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围绕人文教育主题, 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如校园文化节等。最后, 开展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要结合应用型英语专业学习的特点, 有计划地组织参观学习、社会调查和技术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全方位、多角度得到人文素养的教育, 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审美能力, 把对美的追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史玉梅.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倾向调查[J].高职高教研究, 2011, (71) .

[2]孙琳, 肖兰英.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 2011, (2) .

[3]张晓颖.地方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情况调查-以衡水高校为例[J].学理论, 2010, (25) .

[4]韦慧.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学生认同度及满意度调查[J].科教导刊, 2010, (5) .

专业认知教育 篇10

我国加入世贸后的十几年来, 保险业迅猛发展, 但诚信缺失仍然是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对此, 国家着力提高从业队伍素质, 大力发展保险高等职业教育, 实施人才兴业战略。笔者所在的辽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将医药教育与社会产业链相结合, 开设了医疗保险实务专业, 致力于为我国健康保险产业培养复合型人才。

行业失信频发, 反映出保险教育还存在薄弱环节, 为了探寻保险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改革路径, 课题组选择与我院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具有教学合作关系的多家保险企业及其销售人员开展调研。试图了解保险职业诚信的客观状况, 获知行业对职业诚信教育的认知与期待, 帮助行业在高职人才培养阶段寻求问题的突破点, 促进校企互动。

二、方法设计

(一) 对象

调研对象分为两部分, 其一是与医疗保险实务专业存在教学合作的保险公司的各职能部门;其二是这些企业中的保险代理人。受到院校教学合作机构数量限制, 调研范围存在局限, 但调研对象均活动在行业一线, 并在校企合作中积极参与保险人才培养, 其理念表达具有代表性, 在促进保险院校教学改进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本次调研向企业内营销、人事、核保、理赔、客服等职能部门发放问卷61 份, 回收问卷61 份, 回收有效率100%。发放代理人问卷275 份, 回收有效问卷253 份, 回收有效率为92%。

(二) 方法

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 结合电话拜访、实地走访的综合调研方法。自行设计《保险行业职业诚信教育认知调查问卷》, 并区分为企业部分及代理人部分。在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从职业诚信的实施状况出发, 结合关联因素, 筛选设置调查指标, 最终落实于行业对校企合作院校职业诚信教育方面的期待。我们对两类问卷的初稿, 就近在两家实习单位及代理人岗位实习的医疗保险专业学生中进行小范围预测后, 对问卷作出适当修改, 结合行业敏感度, 重点完善表意方式和可答性, 对问卷数据使用SPSS11.0 软件进行处理。

三、调研结果

(一) 企业问卷结果及分析

1.职业诚信水平的关联因素。该部分调查项目为单项选择, 设置七个可能与职业诚信水平相关联的因素, 由企业对这些因素的重要程度作出评价。关于学历层次, 26.2%的部门认为对职业诚信素质的影响非常重要, 54.1%的部门认为重要, 11.5%的部门认为不太重要, 8.2%的部门认为完全不重要。所有调查对象均认为社会责任意识、管理服从意识、法律意识及抗挫折能力对职业诚信素质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关于大学期间的诚信档案记录, 93.4%的部门认为非常重要, 6.6%的部门认为重要。62.3%的部门认为保险知识储备对职业诚信素质水平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37.7%的部门认为有重要影响。在走访中, 大多数部门认为, 学历层次与诚信素质并不完全成正比, 但国家对代理人条件提升至大专层次, 是符合行业对提升人才综合水平的迫切需要, 也是一种导向性要求, 而且具有高等教育经历, 对提高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具有良性促进作用。另外, 保险专业知识储备至关重要, 一部分失信问题是从业者对专业知识的领悟差, 操作失误导致的。

2.对员工职业诚信基本评价。该部分为多项选择, 主要了解企业对员工职业诚信度的认知概况, 当被问及“影响员工职业自律的外部因素”时, 就单项因素, 80.3%的部门选择了“经济收入”因素, 60.6%的部门选项中包含“保险展业困难”因素, 67.2%的部门选项中包含“保险技术难度高”的因素, 同时选择以上三项因素的部门占26.2%。在“销售误导”, “员工失信”的主观原因方面, 68.9%的部门倾向于“业务知识不牢固”, 18.0%的部门倾向于“急于完成工作任务”, 13.1%的部门选择“个人道德素质差”。以上调查说明, 企业对失信问题已经较为客观的看待, 改变了过去单纯从道德角度对保险人员进行诟病的片面认识, 开始意识到保险技术环节及业务能力等因素对诚信的影响作用。

3.职业诚信继续教育措施。在被调查对象中, 所有的部门均认为必要的奖惩措施是有效的诚信教育方式, 其中, 62.3%的部门认为奖励的干预作用较大, 27.9%的部门认为惩戒的干预作用较大, 9.8%的部门认为奖励与惩戒同等重要。在与集中培训相辅助的经常性教育措施中, 52.5%的部门经常采取“参与社会活动”方式, 72.1%的部门经常采取典型教育方式, 50.8%的部门经常采取“评比”方式, 这其中, 41.0%的机构经常采取两项措施, 16.4%的机构经常采取三项措施。结果说明针对职业诚信教育, 保险企业已经认识到单一培训模式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开始创新方式, 综合应用多种手段。

4.企业对高职院校职业诚信教育的期待。该部分主要了解企业对人才素质、知识、能力培养方面的期待, 为增强调查结果的可视性, 我们对被选超过50%的要素进行统计并整理, 以表格形式说明企业希望学校重点培养的相关要素内容, 结果如表1 所示。

在针对一些重点因素的进一步调查中获知, 行业希望高校在人才培养阶段要从工作环境出发, 重点提高职业诚信的践行能力。例如, 要加强学生的专业价值观念教育, 深化学生对职业的热爱与忠诚意识;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能够应对工作中的各种非理想状况。被访部门还认为学校应当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法律教育, 通过承袭中华传统美德提高荣辱意识, 通过加强法律教育, 提高工作敏感度, 提升岗位自律和业务自查能力。

(二) 代理人问卷结果及分析

1.代理人从业背景。在工作年限方面, 37.9%的代理人工作3年以上, 44.7%的代理人工作1 年以上3 年以下, 17.4%的代理人工作不足一年, 入职3 年以下的代理人占到62.1%, 反映出该群体脱落率较高。众所周知, 工作年限越短, 对行业的认可度则越低, 也就越难树立对企业的忠诚意识。115.4%的人选择保险是认为该行业具有发展前景, 21.3%的人认为有挑战性, 30.8%的人出于就业压力, 32.5%的人是看到他人的成就, 想尝试一下。该部分数据说明, 多数人的从业理由不尽成熟。

2.职业诚信教育经历。对于“在校期间印象最深刻的职业诚信教育经历”, 50.2%的人选择公共基础课, 17%的人选择校园诚信教育活动, 26.1%的人选择专业教学活动, 6.7%的人选择不清楚。当问及“专业课教师是否经常强调职业诚信”时, 15.4%的人选择经常强调, 40.7%的人选择有时强调, 32.8%的人选择很少强调, 11.1%的人选择未强调。在诚信教育内容方面, 仅有4.3%的人表示“符合需求”, 26.1%的人认为“太高调, 与社会现实不符”, 42.3%的人认为“太空泛, 与工作实际结合差”, 27.3%的人认为“太单调, 缺乏灵活性”。该部分表明, 专业教师在职业诚信与教学的融合上还有所欠缺, 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对职业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尚不丰富, 应用力不强。

3.职业诚信行为评价。保险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本身就给保险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对于守信问题, 14.2%的人选择完全有信心遵守, 85.5%的人选择愿意遵守, 但缺乏信心, 在这部分人中, 28.9%的人认为职业诚信脱离社会现实, 难于把握。53.5%的人认为工作环节太复杂, 难以把握;17.6%的人感觉难以排除利益诱惑。

对于成功拓展业务的原因, 28.1%的人选择“客户从周围人群中获知对自己的高度评价”;37.5%的人认为是自己能够有效指导客户选择产品或协助赔付。其余34.4%的人则是由于客户是熟人等原因。可见, 保险公司与代理人也都已经开始注意到改变自身公众形象对于成功推销保险的重要性2。在问及“实事求是介绍产品保障的理由”时, 49.8%的人选择“一旦夸大无法兑现, 会损害个人形象”, 31.6%的人选择“不想给公司带来负面影响”, 18.6%的人选择“一旦夸大无法兑现, 会面临处罚”, 这表明从业者已经逐渐将职业诚信与个人评价及企业形象联系起来。

4.职业诚信教育期待对于“参加职业诚信教育的目的”, 仅有12.6%的人选择“完成公司要求”, 另外的29.2%的人选择“防止出错”, 27.3%的人选择“提高个人修养”, 30.9%的人选择“提升职业能力”。由此可见, 大部分的代理人希望通过职业诚信教育获得工作能力及品质意志的提升。在教育措施方面, 与定期集中培训相比, “参与社会服务”获得76.7%的被调查者的支持, “典型示范教育”获得58.9%的支持, 传统的“考核奖励”也得到49.4%的支持;在教育内容方面, 59.3%的人希望在内容上更具体, 有针对性;对于典型教育, 与反面警示相比, 67.5%的人表示更愿意接受同行中的正面典型教育;75.5%的人希望增强挫折教育内容。

四、对保险高职教育工作的启迪

(一) 深化激发学生主观能动力, 着重诚信度要素培养

职业诚信是保险业生存与发展的自我价值追求, 我们亦在调查中发现从业者有遵从职业诚信的内在愿望, 高职教育阶段应当深化激发学生对职业诚信的主观能动力。首先要牢固职业价值观念,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 “用人单位在选择一名符合他们要求的大学毕业生时首要看重的是工作态度”3, 即从是否具备岗位责任意识角度考虑的。其次是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和终生学习能力, 积极吸收环境中的正向资源并转化为人格动力, 自觉抵制客观不利因素。在教育措施方面, 整理有助于加强诚信度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素, 培养学生具备高尚的职业理念、自主的人格内涵、丰富的知识储备、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 引导他们因尊重自我而奉行诚实劳动, 因爱岗而敬业, 进而对企业诚信, 对社会诚信。

(二)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 深化职业教育的践行效果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从业者对职业诚信是认同并向往的, 但会出于各方面的因素难以完好践行。这也反映出大学诚信教育的社会适应功能欠佳, “诚信教育内容与丰富的人生实践相脱节, 只注重课堂教育和考试, 缺乏实践或有实践却大多流于形式, 不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4因此, 职业诚信教育应当结合实际工作环境, 改变空泛地高调倡导,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 根据岗位内容设置训练项目, 对在营销、承保、理赔等容易出现失信的重点环节, 增加情境模拟教学和实践历练, 提高学生对实际任务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 和对环境状况的应变能力及抗挫折能力, 加强专业教学中对职业诚信的渗透, 力争实现职业诚信教育的全面跟进, 深化诚信教育的践行效果。

(三) 整合教育资源, 丰富诚信教育的实施路径

保险职业诚信的培育是复杂的工作, 需要在时间上具备全程性、在空间上具备全局性, 在认知上要充分重视高职阶段对于职业诚信的基础培养作用, 积极在从业前阶段培植诚信素养, 提升职业技能, 在环境上要改变封闭的教室授课模式, 开放教育环境, 整合校园、社会及行业等多种教育资源, 形成丰富的教育路径。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完善诚信教育课程体系, 积极发挥大学素质教育功能, 从基础诚信素质和职业诚信素质两方面着手, 通过各类教育资源的共同作用, 引导学生完成从合格社会人向优秀保险职业者的递进。

注释

1吴海波, 孙明才, 刘友成.江西寿险代理人从业情况调研报告[J].上海保险, 2010 (11) :41-46

2盛思鑫.组织、工作与情感异化:一项对厦门保险代理人的调查[J].社会, 2010 (2) :74-100

3朱生玉.大学生就业力调查——基于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 2009 (23) :81-85

专业认知教育 篇11

【关键词】日企文化 认知 面试 商务信函

日企文化属于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不同于其他企业文化的鲜明特色,日语专业的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对日本文化有着或多或少的了解。但中日文化背景虽有相同之处,也存在不少的差异,这使得两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各具特点。这就使得越来越多日语专业的专职教师和学生意识到,只有日语语言技能是不能很好地实现与日本人进行预期的沟通和交流的,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必要进一步的学习日企文化、商务日语知识、商务日语礼仪等。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如何正确认知日本企业文化做一下探讨。

一、正确掌握面试技巧

1.多用敬语。日本人喜欢礼仪和客套,所以无论日语水平如何高超,还是稳重一点为好。一定用敬语与考官交谈,不要用简体语,免得惹出不必要的麻烦。进门时,要和考官打招呼,说:“给你们添麻烦了。”出门时,切记要深鞠一躬,彬彬有礼地说:“谢谢您,失礼了。”

2.背熟简历。面试前一定要备几份自己的简历而且必须是中日文双份简历。简历尽量简单,标明姓名、年龄、性别、出生年月、职业经历,再简单写几句为什么要到这家公司应聘。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把日文简历背得滚瓜烂熟,决不能结巴,语速参照日剧或日语新闻的速度,只能比其快,不能比其慢。否则,刚开场就会被认为口语不好。

3.着装正式。日本人眼里可没有普通面试,穿得很随便在日企中是行不通的。再热的天,男孩子也得西装革履,并打好领带,头发整洁清爽。女孩子不能穿露肩装,起码要穿半袖衬衣。着正式裤装没什么不妥,着裙子一定过膝盖。不能化浓妆,清新淡雅的装扮最合时宜。

4.观察眼神。眼睛是心灵之窗,蕴含着一个人的秘密。日本中小企业的一些社长在招聘员工时,善于从应聘者的眼神中看出应聘者是否具有很好的记忆力、创造力、交际能力以及胜任工作的能力。他们认为:眼睛平视、充满自信、炯炯有神的人,敢于正视现实,能力较强;而眼睛向下看,或者东张西望,眼神暗淡无光是缺乏自信、胆怯的表现,难成大事。

5.字迹潦草可能优先录用。企业招聘人员总是欢迎笔迹端正工整的人,而日本的一些中小企业,则喜欢聘用字迹潦草脏乱的求职者。他们认为,字迹端正工整的人做事严谨刻板,缺乏进取心;而进取心强,创造性高的人对字迹往往不讲究,比较适合企业管理和产品开发工作。所以,才思敏捷、精力充沛的应试者其字迹潦草也会优先录用。

6.以噪音大小决定是否录用。主试者事先准备好一篇文章,让前来应试的人轮流朗读,这种测试的重点在于考察应试者讲话声音的大小,讲话时有无思想顾虑,同时注意他是原封不动地转达书中或别人的谈话内容,还是将这些内容变成自己的东西,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科学研究表明,能够发挥领导才能的人,说话音量也比较大,对任何事情都充满信心,工作能力较强。

二、商务信函及邮件的书写方法和注意事项

1.商务日语信函的种类及特点。商务日语信函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贸易性商务信函和社交性商务信函。贸易性商务信函指的是进行实质性贸易往来时所用的信函。

社交性商务信函指的是与实质性的贸易往来活动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与贸易伙伴或准贸易伙伴之间的普通社交往来所用的信件。

(1)语言简洁,表达合理。商务日语信函要求内容准确、表达合理。文字要尽量简短并准确表达内容的要点,避免徒饰文藻、引经据典、措词冗长的文体。公司业务上必要的商务信函,主要在于把需要传达的事项用准确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来,至于文章的巧拙或文字的优美等可以说无关紧要。总之,不管文章写得多好,如果内容含糊不清,或使阅者迷惑不解,甚至有错误的话,就起不到信函的作用。

(2)商务专业术语频出,文体专业而正式。商业性的信函往来,避免不了会有很多商务方面的专业术语,而这些术语词汇是在普通信函中看不到的。由于商务日语信函直接涉及到中日之间的贸易来往信息,且同银行、海关、物流等专业知识密不可分,因此在文体上要求既要专业又要正式。

(3)语篇结构规范、严谨。商务日语信函作为一种与客戶联系业务的公文,有一定的固定形式,这里首先将商务信函的构成分为前文、正文、后记三大部分,依据展开顺序归纳为四大类型,括号内为不定内容。

2.文体郑重而礼貌、语言与文化相融合。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礼仪之邦。无论是从语言表达还是行为举止,我们都清晰可见日本民族的“礼”文化底蕴。在国际贸易中的信函往来表现尤为突出,以商务日语信函中常用的信尾语为例:“ご指示下さいますように。(敬请示知。)”;“もしお知らせ下されば,誠に有難く存じます。(如蒙惠告,深感荣幸。)”;“書面にてご返信申し上げます。(特此函复。)” 语言信息的传达在准确的基础上,更增添文化内涵,有利于贸易伙伴加强互信和文化交流。

正确地认知日本企业文化,对于日语专业的学生有着不言而喻的益处,能够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日本文化的内涵,进一步的掌握日语,加强就业。

参考文献:

[1]王升远.职场日语200句[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9.

[2]内藤.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M].湖南商务印书馆.2013.3.

专业认知教育 篇12

研究方法与数据采集

课题研究以宝鸡文理学院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 发放问卷250分, 回收有效问卷235分, 有效率为94%。该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包括本科生、专升本学生及高职 (大专) 生三种类别。问卷统计分析使用SPSS12.0软件, 首先通过因子分析研究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 其次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阐释不同人口学特征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差异。

我们认为, 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结果会与学生的亚文化特征密切相关, 主要包括性别、年级、类别及生源地域等。性别影响了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选择, 同样影响着对专业教育的整体看法。随着对专业学习的深入, 不同年级学生对专业认知也有区别。同时, 研究试图发现不同类别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的区别。城乡学生因为成长经历与就业观的不同, 同样会对专业的认知存在不同。调研对象的性别比例中女性明显偏高, 这与选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中女生比例较高的事实一致。对于旅游管理专业, 更多的家长及学生认为女生更适合该专业的学习。学生年级比例中, 大四学生因参与校外实习而使问卷参与率低。学生类别包括了本校本科、高职及专升本三类不同类别的学生, 本科类学生占比例较高。学生来源的地域分布以城市和农村为主, 部分为县城及城镇。

分析与发现

1.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分析

研究所涉及的30个变量集中在7个公因子上。这7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9.595%, 表明用这7个公因子代替原有的30个变量, 可概括原始变量所包含的69.595%的信息, 解释效果比较理想。第一个公因子在“就业能获得理想薪酬”、“为选择并学习该专业而自豪”、“对专业学习感兴趣并有信心”、“家长因该专业而满意”、“毕业后会从事专业相关工作”、“专业学习能为实现未来理想打下良好基础”、“毕业后会为此专业进一步深造、学习”、“学习旅游管理专业达到了求学期望”等影响因子载荷均较高, 反映出学生对学习旅游管理专业之后的就业关注度较高, 可以概括为“就业”公因子。理想的专业就业是高校旅游管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第二个公因子在“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就业、科研等竞争优势”、“教师具备较好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学校使用的专业教材实用性强”、“专业教育能使自己获得必要的就业能力”、“专业学习可以掌握较高就业技能”、“教学方法得当、教师责任心强”、“教学内容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等影响因子载荷均较高, 共同表现在学校就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方面, 可以概括为“教学”公因子。课堂教学质量是专业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第三个公因子在“专业实习安排合理”、“学校对专业教学及实习管理严格”、“学校安排了适量的专业实践教学”、“课后经常与同学或老师交流专业知识”等影响因子载荷均较高, 表明学生对学校在相关专业的管理和制度的落实方面的认知, 可以称为“管理”公因子。为提升专业质量, 学校应有科学化的管理制度并保证制度的落实。第四个公因子在“经常参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爱好并多次参与旅游活动”、“教师教学中应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等影响因子载荷均较高, 说明对于实践性较强的旅游管理专业, 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 应重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可以称为“实践”公因子。因旅游学科明显的实证性, 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势在必行。第五个公因子在“为获得各种证书而努力”、“用旅游学知识来思考相关问题”、“经常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阅专业知识”等影响因子载荷均较高, 可以概括为“知识”公因子。专业质量的标志之一即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六个公因子在“经常主动阅读专业相关书籍”、“上课能够认真听讲, 积极参与讨论”、“将大多数课余时间用于学习专业知识”等影响因子载荷均较高, 说明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问题, 可以概括为“学习”公因子。只有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能力, 才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第七个公因子在“对英语学习投入较多时间”、“重视英语口语的训练”等影响因子载荷均较高, 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因考研或就业等原因加强对英语的学习, 可以称为“英语”公因子。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 掌握一定的英语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2.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差异分析

不同性别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差异主要表现在“英语”公因子上, 其他方面差异不明显。这说明, 除了对英语学习的态度以外, 性别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整体认知影响并不明显。与男生相比, 女生更多地重视英语口语的训练和英语学习。对旅游管理学生而言, 英语学习不仅关系到日后的进一步深造学习, 还会影响到就业和收入, 因此, 一般高校都会加强对该专业的英语教学。因为语言学习能力和兴趣与学生的性别有关, 所以在学校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特点来全面引导学生加强英语等外语能力的培养。

不同年级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差异主要表现在“就业”、“教学”和“知识”三个公因子上。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系统性的学习, 高年级学生对就业态度更为积极。笔者从教学实际中发现, 大一及大二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就业率、待遇等问题颇为关心并非常茫然, 在专业学习中找不到方向感, 因此态度消极。“教学”方面, 大一和大四学生态度较为消极, 主要原因是大一学生刚开始进入大学校园, 与以往高中的教学相比, 对大学课堂教学还不适应。而大四学生则整个大四一年在外实习, 除了中途回来参与论文写作与答辩外, 未参与学校教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因此, 大三及大四的学生对“知识”认知则更为积极。由此可见,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存在较明显差异。学校在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的过程中, 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合理安排, 诸如就业教育、课堂教学内容及方法等。

不同类别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差异主要表现在2个公因子上, 分别是“教学”和“知识”。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以及社会对相关专业的需求现实, 学校开设了不同层次和类别的专业教育。从本科、高职和专升本三个类别看来, 学校一般都会根据自身情况和学生特点开设不同的课程, 专业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也有差异。这就形成了不同类别学生对“教学”和“知识”认知的差异。专升本类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学校, 在与以往学校对比中认可目前学校的教学工作。一般选择专升本的学生, 大都是在学业上追求上进的学生, 因此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要求高更。相比较之下, 高职类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不强。本科类学生对学校的专业教学工作的要求更高。就学校专业教育而言, 对本科、高职及专升本三类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不同的定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应关照到三种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需要并综合提升教学质量。

不同地域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差异主要表现在“就业”公因子上, 其他方面的差异不明显。一般认为, 因为不同见识和经历的原因, 学生来源的地域, 会对学生所学专业有一定影响。但从本次调研来看, 除了学生非常关注的专业就业之外, 对在学校的专业教学和学习的影响并不大。来自农村的学生, 因为对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缺乏了解、平时旅游活动参与少、对国家旅游发展政策不熟悉以及对旅游开发活动了解不多等因素, 再加上在报考旅游管理专业时方向的定位并不明确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并不乐观。加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和端正学生的就业态度, 强化专业就业训练, 是学校提升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结论

通过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质量来加强旅游人才培养, 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也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使命。分析学生对专业教育认知态度, 从学生对专业认知角度去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根据学生认知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 才能更有效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过程中, 通过培养学生就业态度和能力、优化及落实教学制度、强化专业管理、开展实践教学、完善专业知识体系、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和加强英语学习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 在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性别、年级、类别及地域对专业认知差异的基础上, 制订科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方案并保证方案的落实, 才能保证专业教育质量的根本提升。

参考文献

[1]魏小安, 厉新建.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若干问题思考[J].旅游学刊 (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 , 2005, S1:30-33.

[2]曾国军, 彭青.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系统分析—基于重点大学高年级本科学生的问卷调查[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19) 3:443-447.

[3]王香茜.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与启示[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11, (9) 6:103-107.

[4]路紫, 王杨, 赵峥, 常思思, 王蕾.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1, (13) 10:82-86.

上一篇:晚期肝癌下一篇:存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