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的认知(通用8篇)
幼儿教育的认知 篇1
混龄教育有效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初探
前言:
社会越发达,对人们的素质要求就越来越高。再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通过教育来提高全民素质已成为社会共识,由于幼儿教育是“人才工程”中的基础工程,为适应社会的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幼儿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的调整观念,改变管理模式,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手段、方法和途径。众所周知,在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下,我国独生子女是越来越多,而独生子女在性格特征上大都存在自私、任性、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交往能力低等弊端,幼儿园应该怎样开展弥补独生子女“教育条件缺乏”的教育活动呢?举凡所有的幼儿园都曾开设一些打破班级界限的自由活动或以月以周为单位的联谊活动。我们认为所有的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对独生子女的发展是有一定的帮助;但还有没有更理想的活动形式呢?基于此,在2000年9月,我园大胆打破以往按同龄编班模式开设了两个混龄教育班级。
混龄的概述
所谓混龄教育,就是把3—6岁不同年龄的孩子放在同一个班内游戏、生活和学习。我们开设的目的就是扩大幼儿的接触面,有更多的机会和不同年龄儿童相互交往,在这一过程中学习与人交往的正确态度和技能,学会关心、分享、轮流合作等社会行为,为形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奠定基础。
我国以前也曾经出现过混龄班,但那大都是因经济发展落后,幼儿园所需的房舍,师资缺乏等等才开设的。当时的混龄班,往往是一个课室有几十人之多,但老师却身兼多职,保育教育由一人担当,迫于无奈,当时的老师就更象保姆,只须让他们能吃饱睡好,偶尔组织玩一下丢手绢的游戏就不错了。如何还谈的上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丰富多彩的一日生活呢!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在面临21世纪教育重大改革的今天,基于“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充分发挥自己潜能,让孩子称为21 世纪学习社会的主人”新理念支配下开设的混龄班,不管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方面都进行了特殊处理。
一、环境创设上的优化配置。
混龄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幼儿园的班级类似一个温馨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创设上当然会有许多与其他班不同的地方,具体表现在:
(1)为适合不同年龄的孩子需要,所有的桌椅大小高低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异。
(2)为满足各年龄段孩子需要,提供的玩具有适合低龄的布娃娃、娃娃家餐具等,也有难度较大的益智玩具。
(3)为让生活在一起的每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生活的喜好和空间,我们充分因地制宜的创设不同的活动区域。
(4)为让孩子们都能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我们的观察发现区的植物架都是高低不同的。
(5)在班上适当的地方摆上观赏性强的阴生植物,墙壁上挂些艺术性强的装饰画,厕所里的小马桶小巧而有别致……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我们的混龄班级到处能体现出简洁有序、温馨舒适的“家”的感觉。
二、师资方面的优化配置。
同年龄段的孩子之间身心发展都有一定的差异性,在混龄班级里,这种差异性就更突出了。为保证在孩子活动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发现孩子发展情况,做到随机指导评价和正面指导幼儿,落实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发展,我们是配备了三教一保的人员,同时,幼儿人数相对于其他同龄班也会相应的少一些。
三、科学地提供教学具。
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曾强调“手是孩子主要的老师”,对于0~6岁的孩子来说,让他们专心学习的最好办法就是将他的注意力专注在某一项用双手操作的工作上,然后尽量运用全身所有的器官去研究周遭有趣的环境而获得的讯息将是个自然而愉快的活动。基于此,我们在混龄班级里提供了蒙台梭利设计的适合2﹒5~6岁幼儿操作的教育作为教具,除此之外,我们再根据本土文化及孩子们兴趣爱好,针对蒙氏教具的不足,重新补充了各种动手动脑、有趣好玩的操作材料,孩子收益非浅。
四、优化课程活动安排。混龄班级中的儿童年龄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大多数教育必须个体化,才方便教师能多角度地观察每个孩子。努力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混龄班与传统班在组织形式上有几点是不一样的;第一种:不分年龄,按幼儿的兴趣相同来进行组织活动。第二种:按幼儿的年龄分组组织活动。第三种:按幼儿能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分组。第四组:根据某种特殊需要,全班共同参与的活动(如外出参观等)。不管是任何形式活动,在我们混龄班级教师充足的情况下,由于面对的孩子少了,老师对每一孩子的关注自然就会多很多;而这正是便于老师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优势所在。
混龄与幼儿的发展
经过将近两年的实验证明,一个儿童在混龄班中的角色是动态的,是会不断变化发展的,如从最初的被照顾,发展到照顾别人,从一个“弱者”,努力地学习“强者”,发展并成为“强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他们的心理、社会角色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混龄教育活动为儿童的这种发展变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你会发现混龄班级中的孩子能更多的体现出团结友爱、友善乐群的精神。因为混龄的特殊性,孩子们的品德、情感发展乃至个性发展都是比较完善的。
但是如果仅仅是拥有健康的体魄,强壮的身体,愉悦的情绪,那是不完整的,是片面的,一个孩子的成长就好象小树一样,只有在阳光、水分、土壤缺一不可的情况下才能枝繁叶茂。混龄教学在让孩子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方面有其优越性已是不可争的事实。那么,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混龄班的孩子认知能力如何呢?孩子年龄差距导致认知上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小的幼儿喜欢直观形象的事物,而大一些的幼儿则对有一定逻辑推理的事物感兴趣也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在一起学习,对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么?他们的认知水平会不如同年龄班级么?实践证明,混龄教学在促进幼儿认知方面已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一)混龄教学活动有效促进幼儿学习主动性
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其中感知能力迅速发展并不断完善,由于幼儿认识事物大多依赖于直接经验,因此对幼儿来说要调动,促进其学习主动性则意味着要通过整个身体来学习,即摸、看、闻、尝、听、抓、举、仍、捏、切等手段。运用所有的感官主动的探究。在混龄教育中,我们很好的利用了孩子间同龄互动、异龄互动,共同促进的方法来培养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例如:蒙氏教育工作时孩子们是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及水平高低来挑选工作材料,凯凯是个性格活泼开朗且比较毛糙的小男孩,因此在进行蒙氏工作的时候总显得兴趣不大,学习一种材料的时间也不长,总是一会玩玩这、一会玩玩那的;有一次当他正准备将工作了没三分钟的数学题放回去的时候,刚入学才不到一年的小奇奇好奇地问他,“凯凯哥哥,你这是在做什么题目呀?这么多数字一定很难吧?”凯凯一愣,马上神气地说:“这是加法,一点也不难。我来教你吧。于是,凯凯像一名小老师一样,用半小时的时间,带着妹妹完成了两道千以内的加法。在这以后,奇奇经常在工作中请教他。这促使凯凯对蒙氏工作越来越感兴趣,主动探索的欲望也不断增加。看着凯凯的转变,作为老师不得不佩服混龄教育中孩子互动的力量。由此可见,在混龄教育中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做他们感兴趣的事。这种自发的内动的学习会让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预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因此,如果我们希望幼儿能成为有智慧的问题解决者,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们大量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来理解自己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二)混龄教学有效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学前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准备时期。这个时期的语言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入学,进入社会后的水平高低。而孩子是否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的关键在于语言能力的高低,因此注意培养幼儿对语言理解和表达的能力,及具有良好的听、说习惯和语言交往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在温馨的混龄班级里,每个孩子都是这大家庭里的一分子,在自由、轻松而随意的氛围中,这些孩子在语言上更明显地表现了想说、愿说、敢说,并喜欢共同感受说的快乐。峰峰小朋友是本学期才入园的新生,刚来的时候家里人很担心,因为他不仅不会说普通话,甚至连听婴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若进行有效的混龄教育,让年龄较大的,口语表述能力较强,词汇量较多的幼儿影响年龄较小的幼儿,让其相互促进,确实孩子语言发展有重要作用。
(三)混龄教育活动有效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智力是一个人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总和,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其核心是思维能力。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发展幼儿正确运用感观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其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发展智力。”智力的发展是孩子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孩子身心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混龄教育中的孩子,由于年龄的差异性,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年龄小、能力低的幼儿总是能通过观察、模仿年龄大、能力较强的幼儿从而学习、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记得有一天,大组的孩子上了一个仿编儿歌《摇篮》的语言活动。活动结束后,这些哥哥、姐姐们马上把自己的杰作念给弟弟、妹妹听。“唐思奇,我念首儿歌给你欣赏吧!厕所是摇篮,摇着屎宝宝,小朋友轻轻拉,屎宝宝睡着了。”哈!哈!哈!顿时,班上洋溢着一片欢声笑语。小组和中组的孩子都情不自禁在嬉笑中在朗朗上口,还有更好听的,你们听听,“电脑是摇篮,摇着键盘宝宝,手指轻轻敲,电脑宝宝睡着了。”黄成凯看着班上的电脑摇头晃脑地把自己的杰作读出来。还有,还有……霎时间,班上到处都是书声朗朗,大组孩子们都成了一个个出口成章的小诗人。这时,一个小小的声音冒了出来,“老师,我也会编儿歌。”老师循声看去。噢!原来是刚刚入园才2个月的小吴彤。老师心想:这么小的孩子能编出什么样的儿歌呢?“是吗?请你把你编的儿歌读出来让大家听听。”老师微笑地说。“马路是摇篮,摇着车宝宝,爸爸慢慢开,车宝宝睡着了。”“真不错!还有不同的吗?”有,有……这是,小组和中组的孩子的情绪完全给感染了。他们都争先恐后地开动小脑瓜,有的自己静静地苦思冥想,有的三五个一群,天上飞的、地上走的,吃的、用的、玩的。不同的“摇篮”就诞生在混龄班里。不仅如此,当彼此的认识有冲突时,年龄大的孩子还有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帮助弟弟、妹妹,讲解他们掌握知识。在这的过程里,促使他们能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内容,牢固掌握技能技巧。因此,混龄幼儿直接的互动对其智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四)混龄教育有效培养幼儿数学兴趣
许多研究表明,幼儿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摆弄,才能逐步体验抽象的数概念。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相对于其它学习来说较为困难。首先,数学是一门抽象逻辑性强的学科,不易于幼儿学习和吸收。其次,传统的数学教育容易使孩子产生枯燥厌烦的情绪,因为传统的数学教育只重视了数字的掌握,加减法的运算,需要冷静思考和较长时间的思维集中,稍有分神便得不到正确的答案;并且孩子的这种枯燥厌烦的情绪将会影响今后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何才能让幼儿对数学产生兴趣呢?在这一点上,我们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大胆采用了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和操作材料,蒙台梭利数学教育有一套完整的
知识构建和出色的幼儿操作材料。幼儿从三岁左右开始进入数学教育,先从最简单的数量认识一直到千以内数量的进退位关系,最后到千以内加减乘除、平方、立方、时间、分数等等。并且它的重点不是在学习简单的运算,而是对数学内涵的理解。
通过两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看到混龄班的孩子并不讨厌数学,反而,他们特别喜爱数学。常常在操作数学材料上学习数与量、分类、排序、空间、时间等知识并在其中获得巨大的开心和满足,特别是大组的孩子。由于他们已产生了追求成功的迫切感,因此,当他们在进行各种运算时,即使遇到了困难,他们也不会轻易请求帮助,而是能独立的反复思考,努力探索、操作,直到克服了困难并取得了满意的成果才罢。当他们为能完成了一道道有难度的数学题而表现出愉快和自豪的神情,他们也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和强烈的上进心。而成就感和上进心强的幼儿,他们在游戏和学习活动中常常表现出认真、专注以及愿意接受挑战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是对他们以后进入学校能否很好学习的必要心理条件,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对新一代提出的素质要求之一。
(五)混龄的不足与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及根据两年来的实践、探索、研究表明,混龄班的孩子大多性格乐观,善于与周围人交往,他们独立性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等良好品质,因此,总的来说,混龄教育确实是有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虽然混龄有优势,但并不表明这一方法就是十全十美,完美无缺的,我们发现混龄也有其不足之处,如:由于年龄差距大,低龄幼儿分辨能力低,一些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惯也极易在班上传播,因此,这就要求混龄班老师必须且有更敏锐的观察力和教育能力,探讨更多适合混龄教学方法,内容及手段,从而发扬优势,引导孩子朝积极健康的方向成长,为推广混龄教育的研究作出更大努力!参考文献:〈〈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 陈帼眉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袁爱玲主编
幼儿教育的认知 篇2
文学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唤醒灵魂。诗人西川说:“我打开一本书,一个灵魂苏醒了。”我们从文学作品里读到的,不只是学识,更有深沉、优美和高贵的精神内涵,我们还能洞悉作家那悲悯深挚的内心。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读者与作者交接的不仅仅是文字,或是某种知识,更是“思想”。阅读文学作品,可以让更多的灵魂依偎在一起。巴金也说过:“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变得更好。”的确,经典的文学作品总会以其多元的精神价值感染、影响读者,在帮助读者认识世界、获得睿智的同时,也教育读者以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情怀对待他所生活的时代。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能够获得和世俗不一样的气息,我们能够认知置身其间的时代,又能跨越时代界线而获得永恒的滋养。
文学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语文教材中大部分篇目都属于文学作品范畴。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可以分为“正面”社会角色和“反面”社会角色。据统计,在台湾现行使用的初中国文教材中,“正面”社会角色占98.1%。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叙事性作品中,这一比例大致相仿。这种“正面”社会角色代表的正是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指向,这些“美”的形象寄寓着作家美好的社会理想和崇高的审美理念,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对“美”的形象,从外形到内在气质,作家的雕镂总是格外仔细,我们在细节上加以咀嚼与品鉴,必定能在一个日渐粗糙的时代寻回对美的敏锐感知力。
文学教育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文学作品正是依靠语言的表现力来感染读者的,优秀的作家在符合语言规范的基础上,其作品总是将言语的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家所塑造的人物在各种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文化场所和不同的交际场合中与各种不同的对象进行对话,进行思想的交锋或情感的交流,这样正为学生的语言习得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文学教育可以为学生搭起一座通向丰沛的情感世界的语言文化桥梁。
当今,在介入文学的元素日益复杂的背景下,更需要语文教师承担起以健全学生人格、培养核心素养为使命的文学教育职责。一名语文教师,他自己的文学素养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的文化素养,他自己的文学视野决定着语文课堂的文化品质。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他应该视文学教育为人生精神与生命境界提升的重要方式,他应该视文学教育为对真善美的崇尚与追寻过程。
浅谈幼儿环保教育的认知 篇3
一、制定明确目标,保证环保教育的长效性
1.制定绿色环保计划。
2.组织幼儿收集整理有关环保的资料,认识环保的重要性、必要性。
3.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通过开展“环保小能手”活动,进行环保教育。
4.带领幼儿在本班的植物园种植蔬菜,在自然角内投放各类种子,种植各种花卉。
5.环保教育计划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当中,开展“从我做起,爱护幼儿园环境、爱护班级环境,爱护周围环境”系列活动。
6.设立环保箱,开展废物利用制作活动。
7.从小事抓起,做到节约;从教师做起,做到以身作则。
二、完善教育内容,保证环保教育的层次感
(一)利用环境实施绿色教育
幼儿园的景色优美怡人,为幼儿提供了自由宽松、富有儿童情趣的生活和活动空间,使幼儿真正成环境的主人,真正发挥了环境的教育作用。园内鸟儿鸣唱、绿草茵茵、鲜花盛开、花儿和孩子们的笑脸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图画;幼儿在欣赏美、感受美的同时,也萌发出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情感。
(二)在日常生活中实施绿色教育
环境保护是一个越来越引人关注的主题,可持续发展,开展绿色环保教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加强绿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在创建绿色幼儿园的过程中,园长带头强化创建观念及意识,全园上下动员,把绿色环保教育作为提高教职工整体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
(三)在渗透教育中实施绿色教育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围绕环保知识,环保行为习惯,环保情感态度三方面,我们对幼儿进行了测试,对家长进行问卷,然后确定大、中、小各年龄班的环保教育目标,以养成教育为切入口,以渗透教育为主要途径。(1)将丰富多彩的绿色教育内容,通过游戏活动渗透在一日生活之中。(2)在各教学活动中渗透于幼儿年龄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及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灵活机动。(3)帮助幼儿了解废旧物品,进行分类,再用废旧物品制做一些教玩具,在游戏中加强了环保认识。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环保的知、情、意都得到培养。
(四)家园一致开展绿色教育
对幼儿来说,除了同伴,最经常、最主要的接触者是家人,特别是父母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待人处世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为使家园教育达成一致,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园地、家长开放日、家长问卷等,增强家长的环保意识,采取家园共育的方式,帮助幼儿将贴近生活的环保知识转化为自身行为。家长对园内实施环境保护教育、创设“绿色幼儿园”是支持、赞成的。通过家园共育活动,我们还提高了家长的环保素质,丰富其环保知识和经验。
三、以“平视”的角度看幼儿环境道德教育,多途径开展环保教育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今社会,绿色教育意义深远,对幼儿进行绿色教育事在必行,但又不能流于形式、口号。我们以“平视”的角度,结合幼儿特点,有机、自然、多途径地进行教育,以绿色教育促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四育一齐抓,互相渗透。
(一)利用大自然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
大自然是生态环境最直观,最生动的教育课堂。所以要让孩子身临其境通过观察、比较、测量、采集、感知生命的多样性,发现生命的变化,了解动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二)在各学科领域中,自然渗透环境教育。
通过学习我们把环境教育定位在对幼儿进行环境美的熏陶,以艺术领域中的美术教育活动为切入口,并在其他领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充分挖掘其中的艺术性。为了减少渗透性教学模式的弊端,使过于零散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联系,我们还采用综合的模式,创造性地开展活动。
(三)在一日生活中贯穿环境道德教育
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蕴含着环保教育的契机。如盥洗时,我们启发孩子不要浪费水,引导他们探索水的来源,以及沙漠地区缺水的情况。进餐时,鼓励孩子不挑食,不掉饭粒,从而培养他们爱护自然资源的生态道德观念等等。
(四)设“生态环境小区域”延伸幼儿对环境的认识
由于幼儿年龄小,活动范围窄,所接触的自然现象必然有限。因此,我们在各班教室内为幼儿创设了一个生态小区域,组织幼儿进行种植、饲养、观察活动。在种植活动中,孩子们亲手把种子种下去,并为其浇水、施肥,认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植物的生长离不开空气、阳光、水,从而更加直观地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了班级生态小区,更加增加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兴趣,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万物生长离不开好环境的道理。
从绿色环境到绿色家园再到绿色教育,我们在创造绿色自己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绿色的新人,绿色的思想,乃至绿色的未来,绿色的世界。
小脚丫的幼儿园人体认知教案 篇4
1.让幼儿学会动手,动脑并积极主动的参与游戏。
2.鼓励幼儿采用不同的材料与方法制作小脚丫。
3.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和合作的愉悦。
活动准备:
1.大脚板,大型玩具,五角星。
2.彩色卡纸,剪刀,滑石粉。
3.双面胶、透明胶。
活动过程:
1.听《大鞋小鞋》的音乐,带领幼儿进场。
2.出示大脚板,激起幼儿对游戏的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大脚丫可以用来做什么吗?”(玩游戏)
“你们知道怎么玩吗?”(请幼儿上来试一试。)
3.让幼儿学会制作小脚丫。
(1)激发幼儿制作的兴趣。
教师:“你们想用脚丫来玩游戏吗?”“可是老师只有一个脚丫怎么办呢?”
(2)启发幼儿想出各种制作方法。(教师可以请幼儿来演示。)
(3)让幼儿自由选择不同的材料与方法制作小脚丫。
教师参与到幼儿的制作活动中去,指导个别能力弱的幼儿。
4.幼儿自由结伴玩“踩脚丫”的游戏。
(1)幼儿分组将小脚丫排队。(幼儿可排各种不同的队形。)
(2)玩游戏“踩脚丫”教师参与到游戏中去。
(3)幼儿交换位置进行游戏。
5.游戏“我把星星带回家。”
(1)教师激发幼儿对游戏的兴趣
(2)交代游戏规则。
幼儿教育的认知 篇5
摘 要:社工实习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学徒式训练”阶段到“学校专业教育”阶段,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认知学徒制教育模式将传统学徒制训练和学校专业教育有效连接起来,能够帮助学生把从学校所学知识与在实务工作中的运用联结起来。基于认知学徒制的基本框架,从内容、方法、顺序和社会性四个维度探究认知学徒制对社工实习教育的运用,有助于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专业技能的社会工作者。
关键词:认知学徒制;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4-0050-03
一、社工教育的发展历程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科学,并非纯粹研究知识和学理,从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教育模式的转变可看出其实践性。如传统教育的发展,社会工作教育也经历了“传统学徒式训练”阶段到强调“学校专业教育”阶段。
(一)传统学徒式训练模式
早期的社会工作教育没有具体意义的“实习教育”,主要是传统学徒模式训练,强调一对一传授。由资深的社会工作者带新进人员,透过直接服务案主的过程获得有关工作的经验和技巧[1]290。在学习内容上,学徒式训练偏向技术性层面,针对案主开展针对性的服务,内容较为固定,但仅限于机构和案主所需要提供的服务。学徒式训练虽重视社工学生实际的服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但该模式培养下的学生没有学习自主性,完全依赖带领者,获得的实际经验和操作技巧也极其有限,思想缺乏创新性,工作方式较为刻板固定,无法应对千变万化的现实情况,难以有效面对服务情况的动态性[2]。因此社会工作必须摆脱此种僵化低效的知识技能传授模式。
(二)学校专业教育
到19世纪20年代,社会工作已经脱离机构学徒式培养工作人员,而完全经由学校专业教育的过程选择和培训人才[1]290-294。在学校专业教育中,学生学习社会工作理论和技巧,但存在理论和现实脱节的缺陷。学校课程所传授的知识高度概念化,无法保证学生能够转化为专业行为,形成帮助案主的能力,并应用到实际服务。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起步较晚,脱离实践的学校教育模式比比皆是,对社工学生的培养实为不利。对此,有个别院校尝试结合社工实习教育发展,但大致属于“放养式”或“光有名号,无行动”,特别是一些社工专业刚起步的院校,其实习教育质量更无法保证。作为现在唯一的社会工作者专业训练机构――学校,使学生在学校能够学到知识,但并不能保证可以“行”[3]。这正是现今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最大的脱节。
在社会工作专业化教育中,除了传授理论知识,讲授技巧和伦理道德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实习,让学生扮演专业人员的角色,能够尝试将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服务行为,对社工的价值观和认同感内化,从中统合知、觉、行,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能投入专业服务的生涯中[4]。所以,教育应由“教”为中心转变为“学”为中心,联合传统学徒制训练和学校专业教育,“认知学徒制”的教育模式正符合了这一发展的需要,能够帮助学生把从学校所学知识与在实务工作的运用联结起来[5]。
二、认知学徒制的内涵
认知学徒制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柯林斯和布朗等人(Collins,A,1989)提出,并在各领域被广泛运用。它继承并改良了传统学徒制方法中的核心技术,将其与学校教育整合起来,强调学生的情境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专家实践的真实情境中一同学习,培养解决问题和复杂任务的能力。
认知学徒制的基本框架主要聚焦在四个维度,共包含17个构件,这四个维度是设计所有学习环境所必需的,如表1所示。
可见,认知学徒制的基本框架揭示了学习的本质――学习是学习者与知识和产生知识的情境、文化互动的结果。认知学徒制具有通过聚焦真实情境中的学习和专家实践的文化,使学习活动的思维过程可视化,既重视学习的内容,也强调学习过程的几大重要特征[7],能够真正实现实质的“教”与“学”的互动,促进学习者获得所学知识和发展专业技能。
三、认知学徒制运用于社工实习教育的启示
将“认知学徒制”引进社工实习教育,内容更为广泛,学习方式更具有弹性和创造性。以学生在学习情境中感受到的需求为主,在教学内容上不仅注重个人的自我探索,也让学生透过寻求理论知识和原则学习工作技巧和程序。实习教学者能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疑问和需求,引导其自省思辨,并探索其内在因素的相关性,允许学生有各种尝试个人想法的机会,以诱发学生的动机,培养其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8]。结合认知学徒制的基本框架,将其运用于社工实习教育,极具实际效益。
(一)内容维度
内容维度是指构成专长所需要的知识,包括领域知识和策略知识两大类。社工学生通过教材、课堂教学获得社工领域的理论知识,例如社工伦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有关专业手法的程序性知识;策略知识是指专家(在社工教育中多被称为社工督导①)应用领域知识去解决真实情境中问题的方法,包括启发式策略、控制策略、学习策略。社工学生可以在实习中学习实习督导面对现实情境所选取的策略和方法,并掌握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将来就业的能力。例如,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实习生,应有机会跟着实习督导一起,学习督导处理矫正人员融入社区的个案或者社区的方法。
(二)方法维度
方法维度是指促进专长发展的方式。这些方法帮助学生在实操中通过不同方式掌握专业技能和将知识运用于实习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体现实习督导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具体如何结合认知学徒制方法维度的构件应用于社工实习教育,详见表2阐释和举例。
在社工实习教育中,运用以上方法,需要实习督导结合学生的实际,选取相应的方法或组合,帮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理解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示范、指导和脚手架强调实习督导的支撑性教学活动,多用于实习初期,清晰表达和反思强调学生要逐渐发挥自主性,探究更是强调学生独立处理问题和任务,该方法要求学生积累一定经验并有一定独立思考和实施能力为前提,一般为实习中后期。对于这五个方法构件的运用,强调实习督导与学生的双向互动过程,只有单一一方的作用发挥,都起不到效果,所以,强调院校开展社工实习教育时,要重视实习督导这一主体,鼓励实习督导采取认知学徒制模式,协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深化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和内化专业认同。
(三)顺序维度
顺序维度是指对学习活动进行排序的关键。在学习过程中,不同阶段学生对学习的需求是不同的,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包括三种,一是全局优于局部,例如可以在社工实习初期,实习督导带领学生订立实习契约和导向报告研究,使学生全局了解自己的实习任务和服务机构及对象的特征,以便后续深化针对个别服务的具体学习。二是复杂性递增,随着实习的推进,可以让学生相继参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再到社区工作和个别复杂的活动任务。三是多样性递增,如针对需求评估的知识和技巧,督导可以让学生在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中都尝试运用,从而把握在不同情境下对同一技巧的广泛运用。
(四)社会性维度
社会性维度是强调学习环境的社会特征。认知学徒制要求的学习环境是一个真实的工作场所,例如社工学生应到实际提供专业服务的社工机构中,学生需要在过程中通过观察交流、实际运用、反思等方法学习,与实习督导作为实践共同体、合作完成任务、独立完成任务等层次,使得学生在实习中积累专业知识和技能,从新手开始逐渐由实践共同体的边缘向中心行动,并最终成为真正的社会工作者。
四、结语
在社工实习教育中运用认知学徒制模式,真正强调实习学生与实习督导的双向互动关系,实习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是一种主动的学习过程,通过课堂教育的基础积累,在实习过程中基于实习督导的协助,并经过自身的理解进行知识的储备,当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主动地依据个人的能力,切实地决定有效执行任务的程度,能不断地反思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及时更新和补充新的知识。在实际知识体验中学习,既能够像传统学徒制获得实习督导的带领,又能够结合学校教育进行理论反思,这样有利于从真正意义上培养既学习专业知识又从实际中发展专业技能的社会工作者。
参考文献:
《女性生命认知与情感教育》 篇6
新时代女性标志:独立、自我、智慧
盘点古今中外十大女性代表,无论是外国的埃莉诺(阿奎丹公爵夫人)、哈特茜普苏德(古埃及法老)、玛莉亚(特蕾莎女皇)、狄奥多拉皇后、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伊丽莎白一世、俄国凯撒琳娜二世、维多利亚女王,还是中国的武则天和慈禧太后,她们身上无一不闪耀着独立、自我、智慧女性的光辉。
作为新时代女性,如何在新世纪活出自我、展现自我价值?07年网易女人频道发布“女性互联网网民性别观念与内容偏好”在线调查,结果显示“独立”、“自我”、“智慧”是女性互联网民最认同的三项“女性标准”。
我想“独立”这个词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是“知易行难”。大家都知道独立包括经济独立、能力独立和精神独立(人格独立)。当今社会做到经济独立和能力没有太大问题,但女性要做到精神独立存在很大的问题。女性向来自称没有安全感,我认为这就是缺乏精神独立的一个体现。因为缺乏安全感,所以大多数女性为了获得所谓的安全感,依赖于男性“宽大的肩膀”,而忽略了自身精神独立的培养。
“自我”这个经常在80、90后口中听到的词,想必我们都不陌生。可大家常常念叨和强调的“自我”是否符合其本意呢。什么是自我?何为女性的自我?人们经常说恋爱中的女性是没有自我的。刚恋爱时是只看到男性的优点,对男性新奇而忽略自身。接着随着深入了解,两个人有了矛盾和分歧,大部分女性选择退让,宁愿委屈自己立场、原则来和男性妥协。结婚后女性的自我又有多少呢,一心扑在丈夫、孩子以及这个家庭身上。大多数女性为操持这个家丧失了自我,是否多少年后的某一瞬间,突然记起曾经的理想抱负,曾经的兴趣爱好,然后怀疑“找不到自我”呢。
“智慧”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假如一个女性没有智慧,将是多么可悲啊。古代强调“女子无才便是德”,这间接扼杀了女性求知的权利。生活中处处需要智慧,知识是永无止境的,女性不应该在任何时候停止对知识的追求,应该努力做一个智慧女性。拥有智慧对独立、自我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可以说智慧与独立、自我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暑假期间在家看了一部都市情感剧《离婚前规则》,对我触动很大,尤其是里面三位女主角的不同遭遇让我感慨万千。它讲述了三对80后青年在热恋期步入婚姻殿堂,但残酷的现实让他们的的婚姻纷纷面临危机,他们努力挽救婚姻,最终各自找到了新的生活坐标。
剧中的一号女主角爱情至上,对事业没什么远大抱负,看着自己丈夫也就是一号男主角的事业蒸蒸日上,敏感自卑的她开始紧张,千方百计地逼迫丈夫证明他爱自己。她就是一个经济精神都不独立的女性,没有工作,将一切寄于丈夫的不负心。她没有自我,没有追求,没有工作,一心扑在丈夫身上,整天呆在家里忙于家庭琐事。
二号女主角是一个女强人,她与一号女主角截然相反,事业有成,经济独立,精神独立,有主见。而她的丈夫随遇而安,工作全凭直觉和个人喜好,生活重担全压在她的肩上。她开始反思自己当初和丈夫结婚是不是一个错误,她觉得自己在爱情与婚姻的处理方面是不理智不智慧的。
三号女主角没有太高文凭,性格软弱,乖巧听话,没有头脑,稀里糊涂被丈夫花言巧语所打动做了少奶奶。婚后丈夫依旧到处拈花惹草,她在家独自落泪,后来以疯狂购物来
打发时间和宣泄心中的不满。她身上几乎拥有一号和二号女主角的所有缺点,不独立,没 有自我,也不是一个智慧女性。最终她失望之极主动提出来离婚。
三位女主角都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她们身上的种种影射出当今女性的现状,需要我们正视和思考。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新时代女性,如何做一个独立、拥有自我,又充满智慧的女性,需要我去探讨。
家乡及我的性别观念 之前之后
众所周知农村的重男轻女现象很严重,我在小时候切身体会过。
记得小时候家乡有一个风俗:如果哪家生了一个男孩,那么你便会听到一阵鞭炮声“普天同庆”,那户人家每每到什么地方谈论的话题都是新出生的男婴;如果是生了一个女孩,没有鞭炮声,而且那户人家在被问及女婴情况时回答都会像家族被蒙羞一样支支吾吾。
在我的记忆中,妈妈每次和奶奶吵架后,对我经常念叨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你是男孩就好了”。奶奶一直引以为傲的事情是她有三个儿子,因为在我们那“养儿防老”而且儿子多代表人丁兴旺,可以不被欺负。大伯家有一儿一女,叔叔家有一个儿子,唯独我家只有我这一个女儿,所以颇不受奶奶喜欢。
小时候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一般没有我的份,说实话长期处于那种环境下我不止一次埋怨自己是个女孩,导致在我的潜意识里就存在“男尊女卑”的观念。
可渐渐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家乡的性别观念有了一些变化。就拿奶奶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加她越来越渴望一个女儿的关怀,遗憾自己没有一个女儿。大家也开始说“女儿是贴心的小棉袄”、“生儿不如生女”。
我不能说家乡性别观念的有了根本性改变,但我正在感受它在向好的正确的方向转变。大家开始慢慢意识到:男女没有本质区别,女儿也可以养老,女儿也可以上大学,女儿也可以有所作为光耀门楣„„
大学生认知能力的拓展教育 篇7
1 道德认知能力的拓展教育
道德认知能力是指社会个体形成道德概念, 并使用这些道德概念进行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是指大学生对于自身行为准则和社会现象的道德认知, 进而进行道德分析、道德判断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总体来说是符合我国道德价值规范的,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大学生在道德认知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比较突出的是诚信缺失和信仰缺失。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主要体现在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 考试作弊, 找“枪手”, 开具虚假证明, 骗取学校的各种补助和国家助学贷款, 甚至毕业之后恶意拖欠贷款不还, 在找工作过程中提供虚假简历, 夸大自己的任职和实践履历等。大学生的信仰缺失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 没有理想和追求, 对自己的前途没有任何想法, 随波逐流, 追求金钱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本位, 遇事个人利益为先, 忽视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
当前大学生道德认知存在的问题, 与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有很大关系。我国高校对大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以政治理论课为主, 诚然, 高校政治理论课是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平的必然选择, 但是授课形式比较单一, 多数以灌输为主, 难以帮助学生内化而削弱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通过召开主题班会, 开展主题团日, 红色主题教育以及系列诚信教育等拓展教育, 能够很好的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通过班级自己组织的主题班会或团日活动, 以五爱教育、感恩教育、亲情教育、榜样教育等为主题, 以讨论、辩论、听报告等多种形式具体开展, 同学之间相互影响, 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养成起到促进作用;通过走访革命遗址, 参观革命纪念馆, 走访老红军老战士, 邀请军队专家给学生开办国防教育报告会等系列红色主题教育, 引导广大学生增强主体道德意识, 养成正确的信仰;通过诚信征文、诚信签名、诚信宣誓、辩论赛、报告会和讲座等系列的诚信教育活动, 提升广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培养大学生的求真精神。通过上述的拓展教育,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补充, 将会对大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的作用。
2 人际认知能力的拓展教育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人们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 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人际认知能力则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和交往活动中, 通过对自己、对他人以及自己与他人、他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感知, 了解彼此的态度、看法, 并作出评价的能力, 是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中, 人际认知能力较强的学生善于处理彼此的人际关系, 能够顺利地进行人际交往, 具有较好的人缘, 也使得其有目的活动的成功率明显提高, 很容易与同学打成一片。相反, 人际认知能力较弱的学生, 常常感觉难以把握同学关系, 在人际交往中常感到无助与失落, 不知道从哪里着手改善同学间的关系, 维系同学友情。
大学生人际认知问题通常在人际认知能力较弱的学生身上出现, 一开始可能只是性格内向, 缺乏与人沟通的勇气, 也没有很好的与人交流的方法, 在跟别人沟通过程中, 容易遭遇挫折、困惑、苦闷和烦恼, 进而无法从别人那里得到支持、帮助、理解和友谊, 久而久之, 容易形成心理压力, 导致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出现, 比如自卑、害羞、社交恐惧症、孤僻甚至自我封闭。大学生人际认识问题还经常表现为习惯性的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由于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的成长环境都是家庭中一个孩子, 没有兄弟姐妹相伴, 全家人都围着他自己一人转, 容易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缺乏与人交往的意识和能力, 进而不懂或者不愿意与他人合作, 缺乏团队协作。
心理团体辅导这种拓展教育能有效帮助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优化其人际关系, 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进而能帮助他们成长成才。通过组织团体心理辅导, 针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特点及常见的心理问题, 采取有针对性的引导方法, 帮助大学生把握人际交往的时代需求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矫正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 调适其心理问题, 并提高他们优化人际关系的能力, 最终达到提升其人际认知能力的目的。针对已经有较为明显的人际交往方面不良心理特征的同学, 可以辅以个体心理咨询, 帮助其解决深层次的问题。除此之外, 可以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 组织各种形式、各种层次、内容丰富健康的集体活动, 组织和建立各种各样的青年团体、成长兴趣小组、社团协会等, 尽可能地满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针对大学生自我为中心意识严重, 缺乏团队协作能力的情况, 通过寒暑期社会实践、各项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力开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通过团队实践和团队服务, 在实践和服务过程中, 学习并掌握互相合作, 同心协力完成任务目标的能力, 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进而提升并完善自己的人际认知能力。
3 职业认知能力的拓展教育
职业认知简单的说就是对职业的认识, 职员和团体的认识。大学生的职业认知度愈高, 对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目标越清晰, 且如果执行能力强, 就越是能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
当前很多大学生职业认知方面存在着没信息, 没意愿, 没目标, 没能力的现状。没信息是指大学生缺乏相关职业规划方面的有效信息, 以及可靠的实习见习信息;没意愿是指很多大学生不主动去提升自己的职业认知能力, 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 到了毕业的时候自然能找到工作, 缺乏主动把握市场动态, 随着市场环境而作出相应调整的意愿;没目标是指缺乏明确的就业目标, 面对考研还是就业的毕业时的人生选择, 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目标, 盲目性较大;没能力是指缺乏就业能力, 不了解当前企业对于人才能力的具体需求, 也就更不会针对这些能力有意识的去主动提升。
首先, 学校应该从大一一开始就开设职业规划的相关课程, 帮助学生尽早认清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根据大学四年的各阶段特点, 制定符合自身职业发展规划特点的目标, 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目标进行生涯人物访谈, 积极有效的执行目标计划;其次, 通过邀请职场专家给学生开办讲座, 举办职业规划大赛、模拟面试大赛, 职业团体咨询等丰富多彩的就业指导活动, 引导学生规划人生, 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进一步提升自己;通过在企业设立实习见习基地, 输送学生参与实习见习, 或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寒暑期个人工作实习或日常的社会兼职, 帮助他们提前接触社会, 了解企业运作, 真正提升就业能力, 并认清不足, 查缺补漏;针对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潮, 通过建立创业孵化园, 配备创业导师, 为创业团队的组建提供帮助。
4 科技认知能力的拓展教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高层次的学历人才, 大学生站在当前科技发展的最前沿, 他们对科技创新有普遍的认同感, 对掌握科学技术基础知识有着执着的追求和愿望。当今时代的竞争, 是人才的竞争, 大学生利用其所学的科学技术知识, 广泛涉猎相关领域, 为社会的发展积蓄力量。
当前大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专业基础知识较为牢固, 但是由于信息更新速度快的原因, 往往课堂教授的知识与当前技术的现状脱节较大。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弱, 尤其是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 实操机会较少。由于当前的知识教授还主要是以灌输为主, 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一方面, 要由学校划拨专项经费, 开展大学生科研立项活动。通过科研立项活动, 积极调动广大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通过申报科研课题,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会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实验室资源和各类创新平台,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 以各种竞赛促进学生科技认知能力的提升,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和综合类竞赛, 包括挑战杯, 数学建模, 电子设计等, 通过竞赛类活动的参与,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底蕴, 培养创新精神;此外通过邀请各专业当前国内外的优秀学者来校访问, 通过暑期短期班或者专家讲座, 将各领域最前沿的研究内容带给学生, 提升学生的科技认知能力, 帮助学生确立今后努力的方向。S
参考文献
[1]杨本红.试论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的培养[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 (4) :173-177.
[2]王晓红.试论大学生人际认知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3) :71-73.
成人英语教育的认知与思考 篇8
高校成人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壮大的成人英语教学顺应时代的潮流,随着改革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日益丰富和多样化。但是随着成人英语教学的发展,在我们成人英语教学过程中,一些新的问题、新的情况逐渐显现出来,因此,需要我们工作在成人英语教学一线的教师队伍,去发现问题,及时地反馈并解决在成人英语教学中所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一、成人英语教育的现状
(一)脱产学习的学生年龄呈现低龄化
脱产学习的成人学生生源的构成有几种:普通高中毕业生,经过了正规的高考和录取,升入大学成教学院进行本专科学习,这部分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的毕业生,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很差,而且也没有兴趣;相当高中学历的社会各类在职人员,这部分学生层次多,水平参差不齐。目前,体育类专业的成人学生,总体来说,呈现出低龄化。在我们所调查的107名的成人学生中,平均年龄为20. 8岁,其中最高年龄为25岁,最低年龄为19岁。这完全与我们传统所熟悉的成人学生的年龄层次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成人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年轻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英语教学。
(二)英语水平普遍偏低
在我们所调查的成人学生中,98%的学生接受过最多五年的正规英语学习,其中更有30%的学生只接受过两年之内的正规英语学习,而且调查发现76%的成人学生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基本上不接触英语。这也造成了成人学生英语水平普遍偏低。并且在调查中发现:87%的成人学生认为自己对英语语法掌握很少;93%的成人学生认为自己对英语词汇掌握很少;83%的成人学生认为自己需要在英语语音方面进行学习。因此,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水平来进行我们的英语教学。
(三)教学课时有限
从教学理论上讲,学习英语需要较多的课时,目前我国中学英语课时都在1000课时以上,经过这么多课时的学习,也只有少数佼佼者才能达到CET四级这一较理想水平。而我们大多数成人学生都没有经过高中英语的学习,而现在成人英语教育授课量只有不足150课时,想在这么短时间内把英语学好,的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且,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77%的学生认为需要提高英语成绩,因此,英语授课课时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增加。
(四)应试教育方法仍占主要地位
英语本身是一门语言,其主要功能是用于交际与沟通传递信息等。因此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但是能力的培养决不是单纯的知识的积累。然而,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推动成人英语教学越来越走上极端的道路。成人英语教育也没能逃脱这个俗套。一套套针对应试教育的测试体系也应运而生。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82%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还有14%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通过期末考试。正是在这种应试教育目的作用下,许多人并没有学习热情,反而将其视为一种负担,学习过程中不求甚解,有时干脆就是形式上的学习。还有一些人只为应付眼前的考试匆匆忙忙看几眼书,也没有计划性与针对性,只求在考试中过关。对于这样的学生进行单纯的说教显然是没有多大用处。
二、对成人英语教育的建议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与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丧失了兴趣,往往意味着放弃。人都有求新的心理,将英语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可以保持其对英语的敏感和好奇。越是学生感到亲切的素材,越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感到英语不是遥不可及的,而就在他们的生活中,与生活息息相关。英语作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以它涵盖极广,无所不包。几乎没有一个英语学习者敢说自己学得够用,因此学习者难免有受挫感,丧失信心。这种消极情绪不利于学习的进步。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有必要适时地给学生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一旦他们达到了,就给予有效的鼓励,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充满信心。
(二)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策略
一般情况下,善于选择并且能很好地运用学习策略的人能成为成功的学习者,反之,如果缺乏对学习策略的足够认识,学习不讲究方法,听之任之,必然会导致失败。成人学生具有很强的抽象理解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培养一定的认知和元认知策略。
(三)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
教师不再是全知全能的语言权威,而是和学生平等基础上的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种思想观念的转变势必产生师生角色的变化。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情感、个性、不同的学习水平和学习风格应得到重视。这种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了发挥个人潜能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机会,既有利于建立新型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又有助于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教师观念的转变外,课堂内容的设计,也就是说如何教,成了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课前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步骤、教学活动、教具以及时间的安排。教学内容通过课堂活动得到落实。而课堂活动又营造了轻松、自然、和谐、真实的语言交际氛围,调动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及时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可以借鉴以下经验:
一是增进教师间的合作,交换教学经验与方法并集体配备课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二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以扩大学生视野拓宽其思路。
三是 每节课让每个学生都有一至两次发言的机会。
四是改变课堂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游戏与课堂讨论中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五是用新的分组形式打乱学生固定的座次安排,每次讨论都有不同的练习伙伴,增加练习的新鲜感。
(四)加强英语基础教育
1. 语音教学法。在成人高校学生中,有的学生从未正规学过英语,有的是几年前学过但已忘得所剩无几。因此,对于这些成人高校的学生,应该重视语音教学,在新学年开始时一般都需花一定的时间学习或复习国际音标。还可以将国际音标和汉语拼音联系起来学,找出他们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在掌握音标之后,就要让学生学习单词。在读单词时,要寻找拼读规律,注意重音的位置和音节的划分。在掌握单词的拼读方法后,要教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注意语调和意群。
听力是学好外语、提高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多听课文录音或其他难度水平适宜的听力材料,既可以培养语感,也可以提高听力。
2. 词汇教学法。词汇是语言的要素之一,对于词汇的学习要贯穿于英语学习始终,而词汇是我们学习英语的障碍,在课堂教学中掌握一定的词汇无疑是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必不可少的前提。成人高校学生年龄普遍偏低,学习浮躁,积极主动性和坚持性不够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授单词时要教学生如何利用各种方法记单词,如构词法、同义词、一词多义、同音不同义,以及利用读音规则等,将学过的词与生词联系起来记,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
3. 语法教学法。成人英语教学要处理好讲解语法的度。我们提倡适度讲解语法,是在理解语法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操练和创造活动来掌握语言能力。教学中应该注意采用比较短小紧凑的结构来讲解语法,同时把语法讲解和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操练联系起来,把听说读写四种技能融为一体,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五)适当增加课时
成人学生基础较差,教学难度大,而现行培养方案规定的成人英语课程每周4学时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也就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68%的学生认为要增加英语课时来满足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要。为保证学生每天在校有不少于一小时的英语练习时间,建议适当增加成人教育的英语课时。
(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对于成人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领域,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作为一名成人教育外语教师。不但要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更要努力钻研业务,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全面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加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材的编写理论体系及结构,在深入了解教材的基础上,从成人学生的知识水平、知识范围以及接受能力等具体情况出发,努力探索适合成人特点的合适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语言活动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得以发挥作用。
(七)选用适合成人特点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适用的教材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在选择教材时,不能一味追求所谓的“可教性”,而采用脱离现实生活的教材。从2000年起,许多学校开始使用2000年7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英语》(非英语专业专科用)及《英语综合练习》均有4册。这套教材的编写力图改变成人英语脱离实际、学用结合不密切的低效率局面,突出英语教学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实用性,是一套较合适的教材。
(八)改革考试方法
根据脱产学习的成人学生年轻,浮躁,贪玩的特点,应采取与普教生不同的考试方法。考试应改变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决定学生学期成绩的办法。可以采取,每堂教学都进行测验的方式,来消除学生应试教育的心理,增加学生学习的压迫感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成人英语教育既存在一定的问题,也有很大的提高空间。而成人英语教与学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推进,对它的研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因为成人教育的对象,大部分是希望获取知识,或者说获取知识的欲望比普教学生更强的一些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这些学生能促进成人的社会化、个性化,不仅对健康稳定开放的发展我国各领域事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对社会政治变革和稳定、传递人类文化遗产、延续和创造社会文明、推动社会进步也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雪伦·B·梅里安编.成人学习理论的新进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幼儿教育的认知】推荐阅读:
表象的口语表述在幼儿认知活动中的作用05-29
幼儿认知系统07-10
幼儿认知能力12-04
专业认知教育06-11
大学认知教育06-20
认知方式教育07-13
政治认知教育10-30
教育伦理认知12-15
4-5岁幼儿自我认知发展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