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复播甘蓝栽培技术

2024-05-22

小麦复播甘蓝栽培技术(精选3篇)

小麦复播甘蓝栽培技术 篇1

小麦高产是维持粮食稳定的重要措施, 但近年来, 随着农村土地减少、农民进城务工, 出现了农村地荒现象, 造成小麦减产。为响应“共建和谐社会, 促进农民增收、维持农村稳定”的目标, 博乐市布拉格镇农科站在乌图布拉格镇良种场一村民的小麦地里进行了小麦—甘蓝复播栽培试验示范工作。经测产小麦和甘蓝平均纯收入为13 125元/hm2, 此复播模式的经济效益远高于单种小麦或甘蓝的经济效益, 适宜在博乐市推广, 现将小麦复播甘蓝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春小麦栽培技术

1.1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小麦品种新春14号, 要求净度达98%以上, 发芽率85%以上, 纯度98%。每100kg种子用40%的拌种双150g进行干拌, 充分拌匀;堆闷4~6h后进行播种。

1.2 整地施肥

小麦地前茬为棉花, 播前进行深耕细作, 镇压土壤。根据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施足基肥, 犁地前施有机肥30t/hm2、磷酸铵120~150kg/hm2加尿素75~120kg/hm2均匀撒施地面, 并增施硫酸钾45~75kg/hm2作基肥, 全耕层施入[1]。犁地时, 将农家肥37.5t/hm2、磷酸二铵270kg/hm2、尿素150kg/hm2均匀撒施地面作基肥。播前用40%燕麦畏2.7kg/hm2对水240kg搅匀后, 均匀喷施于耕耙过1次的地面, 随喷随耙, 晾24h后进行播种。

1.3 播种

3月2日采用机械播种, 做到播行端直、下籽均匀, 接茬准确, 深浅一致。播种量为375kg/hm2, 下籽110~115粒/m, 播深4~5cm[2]。播种时带磷酸二铵75~105kg/hm2作种肥, 为小麦苗期增补营养。采用120cm打埂器作业, 埂宽20cm;每台播种机播24行, 行间距14cm。播完种后, 每50m左右修1条毛渠。

1.4 田间管理

4月20日浇头水, 浇水前追施尿素225kg/hm2;5月2日灌二水, 浇水量为120m3/hm2左右, 浇水前追施尿素225kg/hm2;5月15日浇三水, 浇水前追施尿素150kg/hm2;5月30日浇四水, 浇水前追施尿素75kg/hm2;7月5日浇五水。在小麦拔节前进行化学除草, 用二甲四氯1.5kg/hm2、矮壮素2.25kg/hm2对水450kg喷雾进行化除和化控。

1.5 适时收获

收获期适当与否, 不仅关系到产量的高低和品质的好坏, 也直接影响到收获时机械作业的进度和收获损失的大小。收获期一般不得早于蜡熟期, 晚于完熟末期。7月15日待小麦成熟后进行机械收割。

2 复播甘蓝栽培技术

2.1 播前准备

选择适合当地种植、抗病、丰产、商品性好的甘蓝品种表杂3号。播种前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 用药量均为种子重量的0.3%。7月15日小麦收获完成后, 施入腐熟有机肥45t/hm2, 磷酸铵375kg/hm2左右, 然后进行耕翻, 平整土地耙平。

2.2 播种

7月17日采用人工点播种植甘蓝, 每穴下籽4~5粒。播种量为3kg/hm2, 行距70cm, 株距50cm。保苗21 750~22 500株/hm2。

2.3田间管理

甘蓝整个生育期灌水4次, 10月7日停水[3]。定苗后追施尿素150kg/hm2, 莲座期追复合肥75kg/hm2加尿素150kg/hm2, 并隔5d浇1次缓苗水, 以保持土壤湿润, 随后结合中耕培土2次。浇缓苗水后, 通过控制浇水进行适当蹲苗, 蹲苗时间为10d, 结束蹲苗后, 结合浇水追施尿素75kg/hm2。同时用0.2%的硼砂溶液叶面喷施2次[4]。在莲座后期, 始终保持田间湿润。甘蓝结球膨大期, 结合浇水追施尿素60kg/hm2, 同时用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叶面喷施。结球后期控制浇水次数和水量。于收获前20d内停止追施无机氮肥。

2.4 病虫害防治

甘蓝生长期间病虫害采用化学防治进行防除, 菜青虫和小菜蛾卵孵化盛期用苏云金杆菌 (Bt) 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和5%啶虫隆乳油1 500~2 500倍液喷雾防治;在低龄幼虫高峰期用2.5%氯氟氰菊酯乳油2 500~5 000倍液和10%联苯菊酯乳油1 0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喷雾防治。

2.5 适时收获

当甘蓝叶球基本包实、外层球叶发亮时及时收获。对结球不整齐的地块分期收获。一般于10月22日开始采收, 11月3日结束。

摘要:介绍了小麦复播甘蓝的模式, 并分别阐述了该模式下小麦、甘蓝的栽培技术, 以期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甘蓝,复播,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彭先容, 赵天钟, 江金清.小麦施肥对比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8) :31.

[2]刘华荣, 陈桂芳, 董庆国, 等.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 2008 (4) :18.

[3]张诚, 张晓玲.春棉间作甘蓝栽培技术[J].农村新技术, 2009 (2) :4.

[4]武保德.无公害结球甘蓝栽培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08 (8) :40-41.

小麦复播甘蓝栽培技术 篇2

1. 种植形式

采用193 cm一带, 玉米宽窄行种植, 宽行168 cm, 窄行25 cm。宽行间依次种植甘蓝、豆角、菠菜三种蔬菜。3月中旬先定植甘蓝, 每带定植4行, 行距40 cm, 株距30~33 cm, 每0.067 hm2定苗4 500株。4月下旬点播玉米, 株距20~23 cm, 每0.067 hm2留苗2 800株。5月中旬收获甘蓝前, 间作套种2行架豆角, 株距33~35cm, 每穴5~6株。8月初, 收获豆角后复播菠菜。9月下旬收获玉米, 11月初收获菠菜。

2. 栽培技术要点

(1) 整地施肥要求深耕25 cm, 每0.067 hm2施入农家肥10 000 kg, 耕耱整平、均匀。

(2) 定植甘蓝1月中、下旬开始出苗。育苗可在温室或改良阳畦中进行。品种选用中甘11号。定植采用铺地膜加拱棚双层覆盖法。先按照设计的带距和行距, 每带中起两个高为10 cm, 宽55 cm的拱形垄, 先将地膜覆盖于垄上, 然后每幅地膜垄上打孔移植2行甘蓝。定植后立即扣棚膜。扣棚时, 先插竹支架。竹支架一般以2 m为宜, 每隔1 m插1个。每两个垄合扣一个棚。棚扣成后, 呈拱形状, 宽160 cm, 顶高50 cm。棚与棚之间的距离为33 cm。棚膜覆好后用绳子系紧 (棚两边打上木桩, 用以系绳) 。小拱棚长度根据地形而定, 一般10~15 m。甘蓝的管理主要是在4月包心期分2次追施硝铵25 kg/0.067 hm2。

(3) 玉米管理4月25日左右在小拱棚之间种2行玉米, 穴距20~23 cm, 每穴种3粒, 用量2~3 kg/0.067 hm2。品种用强盛49、晋玉811等品种为主 (此时气温已高, 可以去掉小拱棚) 。玉米于5月中旬间苗, 7月初拔节后, 追硝铵25 kg/0.067 hm2, 9月底收获。

(4) 架豆角管理5月底收获甘蓝前点种架豆角, 品种为架豆王, 每0.067hm2用种5 kg, 在每2行甘蓝之间点播1行。株距33~35 cm, 每穴5~6株, 8月初即可采收。

(5) 菠菜管理9月初播种菠菜, 品种选春秋大叶菠菜, 每0.067 hm2播量3.5~4 kg, 播种方法为划沟、撒籽、覆土。播种后天热少雨时, 应勤浇少量水, 出苗前后保持土壤湿润, 秋菠菜一般撒籽稀些, 苗期只除草不间苗, 小苗生长到遮满畦面时, 可以结合浇水, 追硝铵50 kg/0.067 hm2。

(6) 产量及效益此种种植形式在水肥条件高的地区经济效益极为显著, 在太原市尖草坪区新城乡北固碾村示范田, 每0.067 hm2产玉米500 kg, 产值250元;甘蓝1 900 kg, 产值1 140元;豆角350 kg, 产值200元;菠菜1 050 kg, 产值550元;以上共计产值2 140元, 扣除总投资476元, 纯收益1 664元。

3. 适宜范围

小麦复播娃娃菜栽培技术 篇3

1 品种特性

1.1 小麦品种

选择太10604, 其特征是半冬性、中熟, 生育期265 d左右, 株高约77 cm, 株型半紧凑, 长芒、白壳、红粒, 成穗率较高。

1.2 娃娃菜品种

选择金福娃, 其内叶呈金黄色, 抗抽苔、抗病性好, 产量高, 生育期45~50 d。

2 茬口安排

于9月下旬播种小麦, 第二年6月下旬收获。于7月中旬播种娃娃菜, 采用直播形式, 9月上旬收获。

3 小麦栽培技术

3.1 精心整地, 合理施肥

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排灌条件良好的地块。小麦播种前, 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目标产量, 制定施肥方案, 每0.067 hm2施优质农家肥2 000 kg, 配方肥 (26-12-0) 50 kg;小麦收获后, 采用机械化粉碎秸秆还田, 每0.067 hm2麦田施尿素20 kg, 磷肥30 kg。

3.2 适时适量播种

小麦于9月底播种, 播量为12.5 kg/0.067 hm2, 冬前基本留苗量为20万~25万株/0.067 hm2。

3.3 加强田间管理

及早查苗, 补种补栽。小麦出苗后, 要及时查苗、补苗。小麦三四叶期, 要进一步疏密补稀, 将疙瘩苗疏开, 栽苗后普浇一水, 确保苗全苗壮。

浇好冬水, 及时划锄。通常于12月上旬, 日平均气温为3℃~5℃, 夜冻昼消时浇越冬水, 浇水量80~100 m3/0.067 hm2。浇水后在墒情适宜时及时划锄, 破除板结, 保持墒情。

重施拔节肥。根据土壤墒情和苗情确定追肥时间。对于群体适宜的高产田, 宜在拔节初期至中期追肥;对于群体偏大的麦田, 宜在拔节中、后期追肥水, 一般追施尿素15~20 kg/0.067 hm2。

加强后期管理。抽穗灌浆期是小麦需水最多的时期。小麦在扬花后10~15 d要及时浇灌浆水, 以保证生理用水, 同时可改善田间小气候, 减轻干热风, 延缓叶片和根系衰老, 增加粒质量, 提高其蛋白质、面筋含量。在小麦扬花后灌浆期间, 选择晴天的下午4点以后, 叶面喷施“2%尿素+0.3%磷酸二氢钾”, 间隔7~10 d连喷2遍, 不但能增产, 还可提高小麦品质。

3.4 适时收获

小麦进入蜡熟期后要及时收获, 可确保小麦品质好、产量高。

4 娃娃栽培技术

4.1 整地与施肥

小麦作物收获后, 清理地块, 因娃娃菜地上部分较少, 根系比一般白菜小, 所以要求地要平整;因其生育期较短, 要注重基肥的使用, 应全面施足腐熟有机肥, 每0.067 hm2施底肥 (复合肥) 10~15 kg。

娃娃菜可垄作, 也可畦作, 有利于排水, 畦宽1.0~1.2 m。

4.2 及时播种

7月中旬播种, 每0.067 hm2播量70 g, 留苗量8 000株。

4.3 间苗与定苗

娃娃菜一般干种湿出, 即播种后立即浇水, 出苗后2片叶时进行间苗, 长到6~8片真叶时进行定苗, 每穴留苗1株, 结合间苗、定苗,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

4.4 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应进行3次, 主要是垄面浅锄去草。第1次在直播后15 d结合间苗进行中耕除草;第2次在定苗后5~6 d进行除草;第3次在定苗后15~20 d进行中耕除草。

4.5 追肥

定苗后, 追施尿素10 kg/0.067 hm2, 在莲坐期和结球期, 可结合病虫防治, 根外喷施追肥叶面宝或磷酸二氢钾。

4.6 浇水

要保持土壤湿润, 视土壤墒情, 一般在娃娃菜生育期浇水三四次, 收获前7~10 d停止浇水。

5 病虫害防治

按照“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 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控制原则来防治病虫害。农药施用要严格执行GB 4285和GB/T 8321的规定, 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及其混配农药。

5.1 小麦病虫害防治

小麦地下害虫的防治。播种时, 每100 kg麦种可用质量分数50%辛硫磷乳油或35%甲基硫环磷乳油200 m L进行拌种, 可防治地下害虫。

小麦麦叶蜂的防治。防治适期应掌握在三龄幼虫前, 每0.067 hm2选用质量分数20%敌百虫可湿性粉2 500倍~3 000倍液, 或40%辛硫磷乳油1 500倍液, 或20%氰戊菊酯乳油4 000倍~6 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麦蚜、黄矮病的防治。小麦拔节前的百茎蚜量达到200头、扬花期的百株蚜量达500头、益害比大于1∶500时, 选用质量分数3%啶虫脒 (莫比朗) 2 000倍~3 000倍液, 或吡虫啉、抗蚜威等药剂按要求剂量喷雾防治。在控制麦蚜为害的同时, 减轻黄矮病发生;小麦黄矮病发生时, 用叶面肥和抗病毒制剂进行喷雾防治。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25%科惠乳油40 m L, 或25%锈白克乳油60 m L, 或25%菌通散可湿性粉剂50 g, 兑水喷雾防治。

5.2 娃娃菜虫害的防治

娃娃菜抗性较强, 一般病虫害发生较少。

农业防治。因地制宜选用抗 (耐) 病优良品种, 种子应进行消毒处理。加强中耕除草, 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及时拔除病株、摘除病叶, 保持田园清洁, 降低病虫源数量。

物理防治。铺银灰地膜或悬挂银条避蚜;悬挂黄板 (25 cm×40 cm) 诱杀蚜虫, 每666.7m2悬挂30块~40块。

生物防治。保护天敌, 创造有利于天敌生存的环境条件, 选择对天敌杀伤力低的农药;释放天敌, 如捕食螨、寄生蜂等。

药剂防治。以生物药剂为主, 使用药剂时应严格按照GB 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 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规定进行。

用质量分数10%烟碱 (康禾林) 800倍~1 000倍液、3%啶虫脒 (莫比朗) 2 000倍~3 000倍液防治蚜虫;用溴氰菊酯 (敌杀死) 2 000倍液, 质量分数15%氯氰菊酯1 000倍液防治菜青虫;小菜蛾防治用质量分数5%抑太保乳油2 000倍液, 或3%甲维盐微乳剂4 000倍~6 000倍液, 或2%阿维菌素3 000倍~5 000倍液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另外, 可选用生物防治技术 (一性诱剂) 诱杀成虫。在小菜蛾发生初期, 田间虫口密度较低时进行诱杀, 也可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6 经济效益

通过田间测产, 每0.067 hm2小麦产量为470 kg, 收入940元;娃娃菜产量4 500 kg, 收入7 200元。两项共收入8 140元, 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摘要:采用小麦—娃娃菜—小麦立体栽培模式, 充分利用了土地、光、热、水、肥资源, 每0.067hm2小麦产量470kg, 娃娃菜产量4500kg, 收入达8000余元,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上一篇:行业企业能力标准下一篇: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