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性社会资本

2024-09-18

情感性社会资本(精选3篇)

情感性社会资本 篇1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开启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经济时期, 我国经济转型先后经历了体制模式与改革设计的改革探索期、体制转轨与改革重点突破的转轨明确期、体制确立与改革攻坚的转型深化期等三个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使得我国经济保持了三十年的快速发展, 但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中央政府仍然强制管理和行政性干预着我国市场资金配置。直到20世纪90年代, 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 我国才开始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我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 转型经济和金融市场中存在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结构性问题, 导致我国资金配置机制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 究其根本原因是资金配置过程中存在政府行政性干预行为。政府对国有企业资金配置的行政干预导致我国金融市场分割和垄断竞争, 阻碍了货币政策发挥杠杆调节作用, 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控股企业的资本投资对利率变动不敏感, 导致货币调控政策的有效性一直备受争议。目前国内针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主要选取宏观数据或应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利率调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缺少基于企业数据层面的实证研究。但当前国外针对利率渠道有效性的实证检验多数采用微观经济企业面板数据来估计企业投资的资本成本敏感性, 因此从微观层面上探讨我国利率调控对企业投资的影响程度、市场化改革对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投资的利率敏感性等研究将成为研究热点。

二、文献回顾

当前国内针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主要选取宏观数据研究利率调控有效性, 由于时间窗口和建模原理不同等差异, 很难从宏观经济数据层面得到统一的研究结论, 而且基于宏观数据和向量自回归模型的研究模糊了货币政策作用的传导机制和微观运行机制, 因此无法考察金融市场摩擦对资本投资的影响程度, 难以有效比较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的相对重要性。

目前国内部分学者已经开始尝试从微观层面研究经济改革后企业资本成本敏感性的问题。曹书军 (2010) 在资本成本和公司投资的研究中, 基于我国转轨经济特征深入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资本成本、现金持有与投资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现金流波动性下, 现金持有政策的投资回报效应受到公司投资决策跨期影响, 不同融资约束程度下企业投资和现金流敏感性之间存在明显联动关系, 企业大量持有现金会诱致过度投资, 而融资约束不能有效遏制企业冲动投资, 同时企业投资的边际价值会随着现金持有规模的增大而降低。李兴伟和王健 (2012) 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对创业板IPO公司资本成本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显示, 经济改革后创业板公司以IPO的企业融资形式改变了企业资本结构和治理水平, 进而提升了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价值。王俊秋 (2012) 在盈余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的研究中指出, 行政干预对盈余质量定价功能存在明显影响, 提高盈余质量能够降低权益资本成本, 但盈余质量在投资者资产定价决策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无政治关联公司, 政府对政治关联企业的保护效应降低了企业资本投资系统性风险, 部分替代了投资者在资产定价时对高质量盈余的需求。相比于国家控股公司, 政治关联对非国有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定价功能的影响更加显著。徐明东和陈学彬 (2012) 以我国国有企业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GMM动态面板方法估计了我国企业投资的资本成本敏感性。研究结果显示, 市场化改革并没有显著提高国有企业投资的资本成本敏感性, 我国工业企业投资的资本成本敏感性显著为负, 但相比净现金流系数, 企业投资受资本成本的影响较小。非国有企业的资本投资对资本成本较为敏感, 而国有和集体企业的资本投资对资本成本不敏感。研究同时指出, 市场化改革显著弱化了各类型企业的融资约束, 但并没有显著提高各类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投资的资本成本敏感性。我国目前利率传导机制不畅的重点环节在企业投资, 双轨制的利率模式和管制利率的低估扭曲了利率的价格信号作用, 并创造了资金套利空间, 加重了资金市场的二元结构特征, 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和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提高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的必要途径。

通过整理现有资本成本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看出, 资本成本敏感性相关研究在选取研究对象、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异质性反应、市场化改革的动态效应、制度环境等方面仍需进行深入的研究, 以验证不同转型经济方式对企业资本成本敏感性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取

本文以2000年~2010年国家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作为数据来源, 并应用面板数据分析法检验不同转型经济改革方式对国有企业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本投资的资本成本敏感性的差异化影响。研究样本包含了大量非上市企业和中型企业, 有助于识别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异质性反应、弥补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

(二) 模型构建

由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资本成本不仅取决于财务成本, 而且与资本折旧率、投资项目的预期升值率等因素有关。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率越高、预期加权融资成本越高则资本成本也越高, 预期投资项目收益越高则相对降低了当期企业资本成本。因此研究设计的资本成本可以定义为:

上式中, Q’st和Qst分别是第t年s行业的投资项目价格和终端产品价格指数, 分别用各行业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各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替代以简化研究计算。τ是样本企业的所得税税率, 按现行税制规定取值为25%。δit是第i个样本企业固定资产的资产折旧率, 取值由当期折旧费用除以期初固定资产净值计算得到。γCit是样本企业的加权融资成本, 计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 Dit和Eit分别表示第i个样本企业的债务融资额和股权融资额, 债务融资成本γDit用年度利息总额除以总负债计算得到, 股权融资的机会成本γEit以上交所挂牌交易十年期国债到期年收益率替代。由样本企业的投资达到最优时企业第t年的资本边际收益GK等于资本的边际成本UCit, 可以得到:

上式中, Kit表示第i个样本企业的净资本存量, Lit表示第i个样本企业的劳动力资本投入。假设资本-劳动力的弹性函数的表达式如下:

上式中, αi+βi=1, σ是资本—劳动替代弹性, ν是样本企业规模经济报酬, TFiAi是全要素生产率。对资本-劳动力替代弹性函数取Kit偏导可以得到:

上式中, Yit是实际支出。由上式可以看出, 第i个样本企业在第t年的资本存量由实际支出、实际成本和全生产要素特征值决定。针对样本企业动态投资行为, 研究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调整上式, 具体公式如下:

由上式可以进行差分运算得到资本存量净增长率, 具体公式如下:

上式中, △Kit是样本企业的资本存量净增长率, ISit是第i个样本企业在第t年的投资额。整理上述两个公式可以得到:

上式中, αl、βm、γn和χj分别为企业投资率对各变量的滞后短期反应系数。资本成本的长期敏感性系数LRS可以表示为:

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 其投资的资本成本敏感性可能存在显著差异, 因此本次研究控制产权改制后控股方性质, 得到资本敏感性估计模型如下: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 经济改革与企业投资的资本成本敏感性估计结果

本文计算得到的国有企业的资本投资率、销售额增长率、资本成本等指标均值均较低, 说明国有企业还存在软预算约束, 而非国有企业由于缺少行政干涉、市场化管理程度更高而具备更高的生产管理效率和更高利润的盈利能力。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直观看出, 产权改革后国有控股企业的资本成本还是明显低于非国有控股企业, 说明政府干预和保护国有企业的环境下, 单纯的产权改革不能改变国有企业占用大量资本资源的状况, 政府仍然会通过金融杠杆作用对国有企业进行优化资本配置, 降低了国有控股企业完全参与市场化竞争的期望。另外, 大型企业资本成本明显低于中小企业, 说明企业规模会明显影响到样本企业资本成本敏感性。不同规模企业的资本成本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由于本次研究估计方程中含有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 常见的最小二乘法估计法会出现估计偏差, 因此本次研究选取面板数据分析法, 并应用Eviews7.0进行数理分析, 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中可以看出, 投资额、投资收益都会显著影响资本成本。长期资本敏感系数为-0.057, 并且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 说明我国工业企业投资的资本成本敏感性显著为负。虽然资本敏感存在一定滞后性, 货币政策通过影响企业资本成本的渠道对企业的投资决策行为具有一定影响, 即在政府干预和保护国有企业的环境下, 货币政策调控没有显著影响国有企业的投资决策行为, 单纯的市场化改革并没有显著影响国有企业的投资冲动和投资的资本成本敏感性。由△ln (St) 及其滞后系数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 销售增长变量对资本成本敏感性的影响较小, 资本成本敏感性存在被高估的情况, 利率上升不仅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同时利息费用的上升还会导致其净利润的下降, 减少了其净现金流量, 即忽略资本成本和净现金流量的相关性时可能导致资本成本敏感性的过高估计。产权改制后控股方性质对企业投资行为有重要影响, 变为非国有控股后会更加显著提高企业投资的资本成本敏感性。

(二) 稳健性检验

为确保本次研究建立的模型能够得到有效的估计结果, 除了进行以上估计模型识别和变量控制等检验模型有效性以外, 本文还通过变量替换进行了两项稳健性检验:企业产权分类重新定义和市场化程度指标替换。首先按照实际控股投资者性质将全部样本企业重新划分为为国有控股投资企业和非国有投资企业, 按重新划分的企业类型重新进行模型估计运算, 其次使用时间变化变量作为市场化改革程度的替代变量, 以反映市场化改革深度的非线性增长趋势, 两次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本次研究的估计模型基本稳健。

参考文献

[1]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任翠玉:《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资本成本影响因素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版。

[3]徐明东、陈学彬:《中国工业企业投资的资本成本敏感性分析》, 《经济研究》2012年第3期。

情感性社会资本 篇2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全球化市场、竞争加剧以及通讯和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已有的经济运行环境和经济运行模式,这种新的经济运行环境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不可避免地对个人和组织产生重要的影响:个人需要职业成功,而企业需要盈利,并且两者是紧密联系的。当知识成为企业核心资源时,员工职业成功与企业盈利是相互促进的。职业成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引起了理论界和实践界极大关注。

因此,谋求员工的职业发展,协助其职业成功,成为企业调动员工积极性、发挥员工创造性和增强企业创新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但是,现实情况是:企业因不知道如何提高员工的职业成功,而出现大量关键员工的流失;个体因不知道如何才能实现职业成功,而出现无法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人们在职业发展中到底如何才能获得职业成功?有何策略途径?这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二、相关文献回顾

1.相关概念界定。职业成功职业成功是指一个人所累积的与工作相关的成果或心理上的成就感。

学者们一般将职业成功分为客观成功和主观成功两部分,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较为完整的职业成功模型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职业成功有利于提高个人对职业生涯、工作角色、工作性质变化的满意度。

本文综合多方研究,将职业成功的标志界定为:职业满意度,主观,、薪酬和晋升,客观,个体人力资本个体人力资本是指个体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而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亦称“非物力资本”。人力资本需要个体的长期积累,随着教育程度的越高、工作经验的丰富,以及参加培训次数的增多,个体的人力资本就会越高,人力资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个人的职业是否会成功。

所以,人力资本理论从一定程度上为了解个人接近职业生涯的成功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有关人力资本是直接影响职业成功还是间接影响职业成功,还有待深入研究。 个体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研究有三个流派,即以Lin为代表的社会资源观、以Coleman为代表的社会网络结构观指出,社会资本根植于社会网络之中,它是由个人的资源组成,这些资源嵌入在个人的网络和联系中,个人不可以直接占有社会资本,但是可以通过直接的或者间接的社会关系来获取。Coleman指出,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资本财产,它嵌套在人际关系和各种结构里而,同时还为结构内部的个体提供种种优势,是一种社会结构资,Burl,1992,提出,网络结构为网络中的个体提供信息和资源的.程度和能力就是社会资本。虽然社会资本理论在解释职业成功方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非正式人际行为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探讨,这包括个体在职场中的社会资本的来源问题就一直没有得到深入研究。特别是在中国这样重视人际关系国家,研究它们对职业成功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理论视角具有的潜在意义将相当程度上促进学者们加深对社会资本在职业成功中的作用的认识。

2.个体人力资本对职业成功的影响。无论是入职时求职成功,还是在职中的职业成功,对于个体来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那么这种差异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已有有关人力资本的研究表明,职业成功的差异来自于个人能力差异,即人力资本差异,周文霞,2006,。根据交换理论,个体和组织之间是一种交换,通过个体的能力交换企业给予的直接或间接的利益,这种交换可能是社会交换,也可能是物质交换。当个体为企业做出了贡献,企业在将来以某种方式作为回报,就是社会交换;而企业直接以薪酬的方式作为回报,就是物质交换。

人力资本是企业的核心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企业长期盈利的关键。人力资本对企业的重要性体现在如下三个:,

1,正式教育对职业成功的影响。个体所受正式教育时间越长,个体的劳动潜能就越大,人力资本就越多。员工所受的正式教育是企业不需要先期投入的潜在资源。通过正式教育,个体可以学习到专业知识和创新知识、培养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因此,长期受到正式教育的员工是企业的潜在的核心资源。这些核心资源的发挥,将会成为企业创新的源泉和驱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企业创造价值。

2,工作经验对职业成功的影响。在某一工作中的劳动经验和经历越长,经验越丰富,则通过劳动过程所得到的技巧、技能、知识以及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就越高,越能为企业创造价值。

3,在职培训情况。因为学校学习不能学到具体的工作知识,通过在职培训,可以增加与岗位相关的技能和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因此在职培训可以增加个体的人力资本,在企业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根据交换理论,作为对员工贡献的回报,企业必将提供更多的职业成功的机会。企业将会为员工提供基于长期的职业成功机会,包括期望的薪酬、晋升的机会和职业满意度。但是现实生活中,具有高学历、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并不比其他人成功,而且这些人更对工作不满,缺乏职业成就感和满意度。这说明人力资本未必直接影响职业成功,很多情况下人力资本必须借助其他资源才能进一步发挥作用。

3.个体社会资本对职业成功的影响。随着对职业成功研究的深入,大家从一开始仅仅关注人力资本转向社会资本的研究。因为人们普遍感觉,职业成功者用于社会网络交往的时间要远多于不成功的员工,广泛的社会网络可以发现工作机会并获得推荐,在职场中可以得到职场庇护和获得有利的信息,因此,社会资本理论逐渐被用来解释如何影响职业成功。已有研究表明,在求职阶段,社会资本可以促使招聘单位和求职个体之间的了解,提升相互之间的信任程度。多数个体往往利用社会资本,尤指社会网络,找工作,社会网络能提供就业率。

社会资本对职业成功的影响的理论依据是:丰富的社会资本能够获得更广和更及时的信息渠道、更多的财务或物质资源获取渠道以及更多的关注度、合法性或庇护。这些信息优势、资源优势和职场庇护,将会是个体在职场中有更多的机会,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更容易职业成功。很多学者都进行了广泛的实证研究,例如,Seiberl 1999,将前的理论进行整合,提出了社会资本对职业成功的影响模型,该模型揭示了变量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网络结构,包括弱关系和结构洞,会影响到社会资源,这里的社会资源是指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以及与高层领导的关系,社会资源又会影响网络效果,涉及到信息和资源的获取,以及对个人职业的支持,最终,网络效果会影响个体的职业是否成功,用薪酬上升、职位晋升以及对职业的满意程度来衡量。

现实生活同样发现,很多拥有良好的家庭背景、拥有广泛外部网络和资源的人并不比其他同事在职业上更成功,这可能表明,社会资本作用的发挥,需要其他必要的资源予以配合,比如要有较高的人力资本。鉴于上述,有必要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结合起来研究它们共同对职业成功的影响。

★ 职业指导论文

★ 软件开发工程师竞聘稿

★ 软件开发工程师个人简历

★ 软件开发工程师自荐信

★ 互联网软件开发工程师个人简历

★ 工程师评审论文

★ 通信工程师论文

★ 工程师评职称论文参考

★ 职业指导规划书范文

情感性社会资本 篇3

[关键词] 智力资本 社会资本 资本 企业文化

近年来,社会资本和智力资本理论日益成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新热点,但现在的研究基本上是将这两者进行割裂研究。Nahapiet和Ghoshal在1998年提出相关的概念模型,研究了企业内社会资本对智力资本形成的影响机制,但至今为止,尚未有人研究企业内智力资本对其社会资本的影响机制,因此,本文试图完善这一理论框架。

一、概念界定

1.社会资本

由于社会资本理论兴起较晚,虽然发展很快,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这些学者主要有三种观点。

(1)资源论。代表人物是布迪厄和林南。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通过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取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美国社会学家林南教授认为“社会资本是镶嵌在社会结构之中并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行动来获得或流动的资源”。

(2)功能论。典型代表是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James Coleman)和哈佛大学教授普特南(Putnam)。科尔曼从功能的角度来界定社会资本,认为:“所谓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拥有的以社会结构资源为特征的资本财产,社会资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构成,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中”。普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的效率。

(3)能力论。代表人物亚历山德罗·波茨(A Leiandro Porte)把社会资本界定为个人通过他们的成员资格在网络中或者在更宽泛的社会结构中获取短缺资源的能力。

目前,学者们较一致的看法是基本认同普特南的定义。

2.企业内社会资本

芝加哥大学的罗纳德·伯特(Ronald Burt,1992)是第一个将企业作为社会资本研究主体的学者,他最早把社会资本由个人层次延伸至企业层次。他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行为者从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获得的一种资源,企业作为有目的的社会行为者,社会资本的逻辑不可避免地会扩展到企业层次。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就是社会资本,它是竞争成功的最终决定者。

真正提出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并对其进行系统分析的是盖贝(Gabbay,1999)等人,盖贝以企业作为研究主体,分析了社会结构如何与企业以及企业内成员目标的实现相关联,认为企业的社会资本是以社会结构为载体,有助于企业这一主体目标实现的那些资源。之后,又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

根据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的不同,可以将企业的社会资本分为内部社会资本和外部社会资本两个组成部分。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是由于企业内部的员工、管理者、部门、团队等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而形成的社会资本。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可以促进企业内部各部门及员工提高内部沟通的效率,加快信息的交流和部门之间的资源交换和组合,从而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企业外部社会资本是由于企业嵌入在外部关系网络中所形成的社会资本。企业良好的外部社会资本有助于其与外部的组织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从而获取以前无法获得的信息、资源和知识。

3.智力资本

到目前为止,对智力资本的研究也是同样如此,也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一种观点是从无形资产的角度给出定义。如A.Brooking认为智力资本是使公司得以运行的所有无形资产的总称,具体包括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才资产,基础结构资产四大类。另外一种是Roos,Edvinsson and Dragonetti,他们定义智力资本为公司成员的知识和被转化到实际应用中的知识的总和。还有的学者从价值的角度给出定义,Edvinsson和Malone指出,企业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距即是企业的智力资本。世界经济合作组织认为智力资本是组织(结构)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经济价值。

二、理论剖析

1.企业内社会资本影响智力资本形成的模型

Nahapiet和Ghoshal在1998年提出社会资本对智力资本形成影响作用的概念模型。他们把社会资本分成三个基本维度,即结构维度(structural dimension)、关系维度(relational dimension)和认知维度(cognitived dimension)。其中,结构维度描述的是网络自身,包括网络规模、网络密度、强度、网络位置等。关系维度是指通过关系创造或者由关系手段获得的资产,包括规范与惩罚、信任与可信度、义务与期望以及可辨识的身份等。认知维度指的是提供不同主体间共同理解的表达、解释与意义系统的那些资源,例如语言、符号和文化习惯等。这三个维度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内社会资本进行测度。结构维度考察的是企业网络是否存在,而关系维度考察的是企业网络存在的质量,例如这些联系中是否具有信任等。认知维度则是关于联系的认知的质量,例如网络内部各方是否真正理解对方等。Nahapiet和Ghoshal在文章中指出:认知维度的社会资本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组织智力资本的产生和积累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他们也给出了影响智力资本改变和结合的四种条件:机会、期望、动机和能力。

其中,期望(anticipation)、动机(motivation)属于内心活动,是一种主观意愿,是指参与智力资本形成的各类主体如企业、群体、个人等进行这种资源交换与组合活动的意愿,它是智力资本形成的主观条件和前提条件。Nahapiet和Goshal指出,智力资本的形成是通过各种资源的交换与组合而形成,从而具备资源交换与组合的机会(access)就成为了智力资本产生必要的客观条件。此外,整合能力(combination capability)是指的是实现资源交换与组合的能力,它是智力资本形成的必要条件。

在上述模型中,他们也提到,智力资本也对企业内社会资本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二者之间是一种互相影响的互动关系。但Nahapiet和Goshal仅仅指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而没有给出智力资本是如何影响企业内社会资本的,这成为本文后续的主要内容。

2.智力资本的构成

迄今为止,大部分学者还是比较认同Stewart的观点。Stewart(1997)认为人力资本是指企业员工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智力资本的重要基础;组织资本或结构资本是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度规范、组织文化等;客户资本是指市场营销渠道、顾客忠诚、企业信誉等与客户、政府及社会各界联系相关的无形资产;人力资本、组织资本或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相互作用,推动企业智力资本的增值与企业价值的实现。也就是说,大部分学者基本认同三要素结构,即人力资本、结构资本(组织资本)和客户资本(顾客资本、关系资本),因此本文也从这三个维度出发,研究智力资本对企业内社会资本的影响。

3.概念模型

人力资本是指组织中的个体所拥有的各种知识、技能、经验等的集合,通过教育、职业培训、健康医疗等方面的投资方式所形成,因而具有资本的属性。人力资本以个体为载体,与所有者不可分离,是企业智力资本中能动的、最重要的因素。

结构资本即组织资本是组织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将人力资本转变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结构资本与人力资本不同,它并不依附于员工身上,而是那些除了组织中的个体所拥有的技能之外的所有可以为组织带来价值增值的一切资本。它体现为如组织结构、制度规范、企业文化、经营流程等。结构资本不能脱离企业人力资本和客户资本而存在,是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一种环境和制度资本。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共同组成了组织内部的智力资本。

客户资本是指组织在经营过程中和各利益相关者发生业务联系而产生的资本形态,包括营销渠道、企业信誉、客户关系等,这里的客户是广义的客户,包括消费者、供应商、合作商、政府、行业协会等。客户资本是组织与外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属于组织外部的智力资本。它是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最直接的因素。

关于智力资本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有关学者进行了研究。Bontis(1998)和Bonds et a1.(2000)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之间存在相互作用。Ferec Cetin(2000)指出,任何一个智力资本的要素单独存在都是毫无价值的。他们的价值来自三者的相互作用。Knight(1999)把这种相互作用的描述为螺旋上升的过程,“当投资于人力资本时,更有能力的员工会发展组织的结构资本。人力资本与结构资本的改进通过转移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给高价值的顾客,从而增进了外部资本。智力资本因素结合起来创造了更好的财务表现。当新利润的一部分来自于智力资本时,一个向上的螺旋出现,这是组织价值和成长的虚拟循环。”

人力资本通过沟通来形成和促进企业内社会资本。人力资本是智力资本中最活跃、能动的鲜活因素,它依附于员工个体,与员工不可分离,部分为企业所控制。作为人力资本的承载者,企业员工必须通过双向沟通的途径,与其他员工进行知识、技能、经验、价值观等方面的交流,从而促进情感的交流,知识的共享、组合和创造,产生彼此的信任,发生互惠行为,达成共识,促进企业内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的加强,从而积累更为丰富的企业内社会资本。

结构资本为企业内人力资本提供了相应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是人力资本在企业总体战略目标指引下,实现自身和企业价值增值的一个外在框架,包括各类有形和无形的资产。企业是一个不同功能团队组成的集合体,结构资本中的相应规范和流程等方面必须要通过相应的群体活动才能付诸实施,否则企业功能无法实现。在企业内正式或者非正式的群体活动(比如企业的培训活动)中,员工进行结识、沟通交流等行为,这也促使企业内社会资本的产生和巩固。

在企业中,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中最为模糊和抽象的无形资产之一。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结构资本中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内社会资本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在长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其核心部分包括企业的最高目标和核心价值观。它包含着企业员工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而共同遵守的规范,促使员工之间产生互惠和互相信任,从而促进企业内社会资本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四、结论

企业内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共同发挥作用,通过机会、期望、动机和能力四种条件对企业内智力资本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企业内智力资本也同样对企业内社会资本的形成和发展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企业内智力资本的人力资本、结构资本通过互相沟通、群体活动和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内社会资本的变化。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互相促进,共同作用,二者的协同发展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不断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Nahpiet,J. and Ghoshal,S.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23(2):242~266

[2]王涛:基于绩效的智力资本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30~31

[3]李冬琴: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4:24~25

[4]孙涛:智力资本评价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3:19

[5]李冬琴黄晓春:智力资本:概念、结构和计量述评[J].科学学研究, 2003,21:210~214

[6]王晓玉:基于企业社会资本的竞争优势探索[J].商业研究,2005,(313):45~48

[7]甘卫平:智力资本计量与评价方法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3):27~30

上一篇:中国南方下一篇:教育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