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情感能力

2024-09-07

社会情感能力(精选11篇)

社会情感能力 篇1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幼儿学前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可以说,它是为幼儿的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幼儿在接受学前教育的过程中,他们的交往能力能够得到良好的锻炼,这对幼儿日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种情况,对学前幼儿的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的培养路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几点浅见,希望能给广大幼儿教师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学前幼儿,社会交往,情感沟通

在这个注重人际交往的时代,社会交往能力是对当今人才的必备要求。因此,注重对幼儿的社会交往、情感沟通能力的培养是势在必行的。近些年来,很多教育专家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学前教育中师生的交往模式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影响很大。然而,现阶段很多幼儿教师没有认识到交往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以对学前幼儿的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意义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有效的解决路径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一、对学前幼儿的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意义

教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得我们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有了更为客观、正确的认知。相关研究表明,幼儿教师只有按照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开展教学工作,教学效率才能事半功倍,才能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夯实牢固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幼儿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还是幼儿之间的交往,都贯穿于学前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我们说学前教育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对幼儿交往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这也为幼儿形成正确交往方式的黄金时期。师生之间的交流占据交往教育的主要地位,这主要是由于良好的师生交流是让幼儿对教师产生认同感、信赖感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开展后期教学工作的基石,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能实现幼儿良好个人品质的培养目标,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学前教育中师生的交往模式更注重的是幼儿发挥其自主性,帮助幼儿形成自己的个性。教师应通过良好环境的构建,帮助幼儿来获得愉快的社会交往体验。

二、培养学前幼儿的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的有效路径

作为学前教学中一种比较具体的教学模式,交往教学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师生的良性互动以及良好教学环境的建立。对学前幼儿的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路径: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具体内容如下:

(一)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

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强化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情感沟通能力。具体措施为:(1)教师应树立以幼儿为本的原则,将幼儿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培养他们学习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同时,教师应充分了解幼儿的心理,满足他们的心理和情感需要,让幼儿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从而达到信任、依赖教师的目的,这是教师顺利实施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2)教师应积极帮助幼儿构建具有研究性质的学习空间,通过对研究课题的明确,提高课题的可行性,提高幼儿的参与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思考习惯和方式。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交流环境,增加幼儿交往的频率,为幼儿的交往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3)教师应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幼儿能够轻松自在地交流和沟通,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二)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教育方法和观念对幼儿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家长在开展家庭教育的时候,应为幼儿营造出和谐快乐的生活氛围,让幼儿能够更有安全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这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个性品质、提高他们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家长的学历和经历有所不同,他们的教育能力也参差不齐,教师应经常和家长交流一些教育方法,使幼儿教育延伸到家庭的教育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实现幼儿交往能力的提升。

(三)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注重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这离不开家长的正确引导,父母应积极鼓励幼儿和其他伙伴处理好关系,给予他们充足的个人空间,比如,家长可以让幼儿经常到同伴的家里做客,并鼓励幼儿邀请同伴到自己家里做客,长此以往,幼儿的交往能力一定会得到良好的训练和提升,还能够帮助幼儿养成正确的交往习惯。比如,当幼儿因为玩玩具而发生争执时,经过家长的引导让幼儿明白分享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通过培养学前幼儿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来为幼儿的日后发展提供助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虽然,现阶段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教师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幼儿为本的原则,通过良好氛围的营造,来给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从而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吴育红.国学前儿童交往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4):85-86.

社会情感能力 篇2

2) 如果有一天。我不在出现于你的梦里。请相信。你真的忘记了我。而我也会从你的记忆中消失。

3) 想念想念,我已想不出你的模样,夜神扯下了黑色的脸;你在心里乐开了颜;短信字里行间充满了爱,老远处跑来,勾画出一对想你的红眼眼。

4) 不需要太多,只要你抛开一切,说一句我爱你。我等的太久了,感觉好累好累。但……我等你。

5) 玫瑰清香娇艳,难消思念万千;巧克力香甜可口,压不住心中淡淡忧愁;愿得益美好天天相伴,更希望情人节与你见面。

6) 如果我是玫瑰我将给你芬芳,如果我是太阳我将给你阳光;如果我是钻石我将给你永恒;如果我是你的爱我将给你我的全部。

7) 如果活著,是上帝赋予我最大的使命,那么生活中有你,将会是上帝赋予我使命中最大的恩赐。

8) 我深深地恳求你;不要把我逐出你的爱门之外,我一分一秒也不能缺少你的爱。只有赢得你的爱,我的生命才有光彩。

9) 漫天的笑语,纷乱在耳际,静静的我想起了你。鼓起勇气给你发条信息,你的微笑还像往常艳丽么?是否知道我在想你,祝你天天开心幸福!

情感与社会责任 篇3

在品牌中注入情感因素,是品牌差异化的重要因素。而这打动人的情感,往往又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闪光之处所引起的。

5月20日,佳能上海博览会举行之际,我参加了本刊与佳能、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合办的“博览佳能 责任同行——中电标协责任行/金蜜蜂采蜜行佳能站”活动。佳能与环境共生的全生命周期设计、探索太空的32亿像素空间望远镜、留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唯美摄影……这一切,让到访的嘉宾震撼不已,就像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杨东宁所说:“我的内心深受感动。这种感动虽然不是泪流满面的,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会不断让我浮现今天的体验,我也会把它描述给我的孩子、朋友、学生听”。

正如佳能的口号“感动常在”,佳能在社会责任领域也一直在努力地感动着自己的各个利益相关方。情感令品牌的责任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也令品牌的责任形象变得有血有肉。

之后的第三天,同样是在上海,我参加了一场由苹果公司和公益组织“做你的眼睛”组织的公益活动。“做你的眼睛”创始人李纪元介绍了她创立这个公益组织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帮助视障者体会到跑步的快乐。之后,李纪元邀请视障者小祝来分享如何通过高科技力量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小祝现场演示了如何利用苹果的“VioceOver”功能正常工作生活,这是一项显示屏阅读功能,可以让人不用看手机,只听朗读就能操作手机设备。经过在旁边公园的试跑、培训活动,热心的志愿者们和视障者一起由衷地喊出了“谢谢APPLE!”。

时间回溯到几天前的5月17日,在由美国高通公司、保益互动等共同举办的“传递科技力量,共建无障碍环境·暨‘我是你的眼移动应用发布会”上,我主持了其中的讨论环节。令人难忘的是,北京保益互动科技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曹军本身就是一名视障者,而他却带领他的团队研发如何利用远程人工协助,通过实时音/视频方式,为视障人群提供指引。“视障者不一定只能做按摩师,我们也可以玩高科技”他说。

在中国,约有1200万的视障人士,正是在这些怀揣着美好愿望的企业及他们的公益伙伴的努力下,视障者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当企业带着感情去赋予责任行动温暖的同时,我们也对企业的品牌有了好感,有了感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情感也是责任竞争力。

社会情感能力 篇4

关键词:小学品德,社会课程,有效教学

一、小学品德教育与社会教育课程结合并重

1.小学品德、社会课程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浅析

一直以来, 众多的学生家长甚至相当一部分教师, 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 形成了以分数论英雄的结果。更有甚者误导学生, 让学生认为只要学习好, 就是做好了一切。这样“重成绩, 轻育人”的结果是相当可怕的。长此以往, 会造成学生缺乏爱心、自私自利、缺少社会责任感等严重问题。我国各地方教育部门为了纠正这一错误的导向, 制定各种措施。小学品德教育和社会教育课程的开展, 就是这其中一项举措。经实际调查研究, 有关教育专家提出, 将小学社会教育课程与小学品德教育相结合, 同抓共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2.小学社会课程与小学品德教育的目标达成的有效教育方法

(1) 榜样分析法

这是社会课程与品德教育中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通常会以伟大领袖、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等人物作用榜样, 为学生讲解分析这些人物身上所独具的高尚品德, 及其能具有这样高尚情操的原因。通过对榜样人物的深入分析, 建立起学生的道德观。使学生对英雄人物感学到尊敬崇拜的同时, 也觉得即贴近生活又有可信度。同样, 因为榜样人物往往带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因此可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 表演法

表演法可以将形形色色的榜样人物或故事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学生眼前, 学生在编导演出的同时, 可以身临其境的体验故事中榜样人物心理学活与行为思想。比如, 雷锋帮助盲人过马路的故事。扮演雷锋的学生可以贴身的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 而扮演盲人的同学也可以切身的体会到社会弱势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艰难, 由此培养学生的社会爱心并帮助学生建立社会责任感。

教育方法的选择是品德教育及社会课程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十分重要教学策略。它直接的影响着其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二、社会课程及品德教育目标达成有效性的调查

1.充分利用生活, 在思考中拓展认知的有效性调查

所谓充分利用生活就是指用贴近学生生活或贴近学生可以接触到的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针对要探讨的问题进行讨论。比如展开一系统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 然后通过结合“你是如何获得成功的”“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们真正体会和了解“团结的力量”。

品德教育教学中若没有情感教育, 那么只能说这种教学是苍白无力的。学生品德的培养不能只靠说教, 正确的方法是适时的引导。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 (比如故事、角色扮演、多媒体手段等) 让学生自己体验感悟生活, 从中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比如, 在父亲节及母亲节的时候, 布置“帮助父母做一件家务”“帮父母洗一件衣服”的任务, 让学生体会父母的关爱与家庭的温暖, 近而激发学生们的感恩之心。

此外, 现在我们所讲的体验, 大多时候是一种移情理解。这是一个将他人经历慢慢融入到自己心中的过程, 在这过程中让学生触动心灵。在学生们体验与感悟的同时, 教师要看准时机会进行引导和启发。比如在开展“学雷锋, 树新风”的活动中, 通过对残疾人及孤老户的帮助活动, 让学生们更直观的体验到社会弱势群体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他们所承受的痛苦。近而唤起他们的同情心。

经过一系列的教学工作, 不少学生从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开始慢慢改变, 学会了理解父母、关心他人。

2.开展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逐渐培养德行的有效性调查

我们开始社会课程、品德教育, 那么最终的目标是什么呢?当然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出高尚的社会道德情操。所以,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就是导行。品德教育一定要与生活相沟通, 引导学生逐渐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其实目前小学的品德教育与社会课程的教材内容的编选都选择了十分贴近生活的题材, 那么老师们就要做到课内重教学, 课外重行动。因此课外实践活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1) 组织学生参加绿色环保活动

让学生们组成小分队, 进入到居民小区、各个公园, 对绿化进行调查, 为路人说明绿化环保的好处、劝导路人爱护花草及树木。划分负责区, 各小分队负责其负责区内树木花草的保护工作, 为树木等挂牌, 编写爱护树木的宣传标语。

(2) 强化学生的安全知识

联系交通、公安等部门指导员来校开展交通安全知识及人身安全知识的讲解课。当学生遇到危险的时候, 可以在第一时间用正确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的人身或财产安全。如果条件允许, 可以让学生配合交警, 在路边体验当一回协勤员, 对不遵守交通安全的人进行劝导并告知其行为的危害性。

(3) 教授学生简单的生活能力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 我国百姓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又因为计划生育法规的实施, 造成了我国多数家庭独生子女的情况的出现, 优越的生活条件再加家中独子独女的情况, 造成了很多娇生惯养孩子的问题的出现, 吃穿等物质条件上, 父母尽最大的可能为子女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 这就造成了孩子普遍对食品或商品的优劣缺乏简单分辨能力的情况。在校很多教师发现, 有很多孩子对食物是否过期、什么样的食物不能再食用等生活常识缺乏基础了解, 那么做为社会课程教育的一项, 应该教授学生简单的识别商品或食真伪、是否过期、变质食物的简单分辨等基本生活能力, 如果有条件的话, 可以拿出具体实物让学生从外观、颜色、气味等方面更进一步了解。

(4) 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伟人、英雄纪念馆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请专业的讲解员为学生讲说伟人英雄们的感人事迹。让学生从参加中将伟人英雄们的形象从想象中通过照片、历史资料、用品用具等实物将其形象更具体化。参加结束之后, 可以以班级为单位, 布置写作观后感、开主题班会交流参观体会, 这样可以将伟人英雄们的高尚品德与良好的行为做为一种导向, 让其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

三、调查结果小结

经过笔者走访调查发现, 以上述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教学而达成目标的多所学校班主任老师发现, 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案的实施, 发现班上很多学生从一开始的对他人表现冷漠、脾气暴躁、以自我为中心等等行为, 渐渐变得乐于助人、对长辈谦卑有礼并能团结身边的同学、凡事不再只是想到自己的利益, 而很多家长也惊讶的发现, 孩子的生活能力上也有明显的提高, 变得主动理解父母, 会做简单家务。

综上所述, 小学品德教育、社会课程学习的情感目标和知识能力目标的达成对完善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之外的生活能力及生活知识是十分有效和必要的。因此, 校学和家长应引起对其的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吕霞飞.小学品德课堂中情境创设的问题及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 .

[2]董小疆.注重生活实践, 实现课程目标——小学品德课教学感悟略谈[J].商情 (科学教育家) , 2008, (1) .

[3]王守娥, 张政武.德育工作常抓常新[J].黑河教育, 2005, (4) .

[4]杨今宁.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材的使用[J].河北教育 (教学版) , 2006, (10) .

[5]李金宝.德育生态论——当代德育生态危机与重构[D].吉林大学, 2009.

谈培养幼儿情感社会化 篇5

关键词:幼儿  情感  社会化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2.223

尽管幼儿是一个个稚嫩的生命个体,但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受到家庭、幼儿园、社会情感的熏陶,会获得情感知识,形成情感能力。从心理学物质来看,情感作为个体人格系统方面具有私密性和个体性的一部分,属于个体成长中形成的心理品质和性格特征,具有鲜明的区别性和个性特征。幼儿在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幼儿的情感也经历着社会化的过程。由于一个人情感不是完全独立于世,它与生俱来就深深烙印着社会属性,植根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之中,所以情感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突破个体的关系而存在,是社会意义或象征符号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既构成了个体行动的原材料,又构成了个体进行社会交流的符号象征和交流工具。所以说幼儿的情感社会化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而是幼儿与他人、环境、制度互动的结果,这个结果便是幼儿自然而然的选择。

一、全面了解幼儿成长

2012年9月,教育部出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在3到6周岁时,要求教师重点关注幼儿在情感发展中各个目标和目标之间的协调发展,关注幼儿情感发展中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最终促进幼儿社会化情感的形成。

所以教师只有了解幼儿在成长中表现出的性格、智力发展水平、生活环境,才能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社会情感。如以家访形式向家长及幼儿介绍幼儿园的活动安排、常规等,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中和生活中的表现,掌握其性格特征;也可以向家长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全面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惯、社会交往,以及家庭成员的评价,记录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和社会情感。其次,要熟悉幼儿生活,依据幼儿生活实际适时加以教育和引导。

二、创设幼儿社会化情境

情境是培养幼儿社会性情感的最佳条件。幼儿虽在家庭中成长中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社会化情感,而接受更符合社会规范的规则就要进入幼儿园。在幼儿园幼儿的友谊、自尊、认同等方面的社会需要会得到锻炼和发展。所以教师就千方百计为促进幼儿社会化情感创设情境。比如,鼓励孩子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回报亲人,体验父母付出的辛劳和爱心,创设“我当爸爸妈妈”的情境;又如,教育幼儿有爱心,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活动,让他们身临其境,学会爱父母、爱老师、 爱幼儿园等。随着幼儿的成长,逐步教育幼儿要爱亲人、爱同伴、爱集体,进而爱家乡、爱祖国,达到爱的最高精神境界。

在培养幼儿社会化情感时,他们难免会有负面情感体验的伴随。比如幼儿没得到小红花产生的嫉妒、焦虑情绪,小制作的不完美、失败等;对自己的缺点或所犯的错误表示不满,以至于感到内疚、羞愧等。这是幼儿认知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的正常表现,教师要正确引导,使幼儿社会情感向深层次进化。

三、引导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

众所周知,家长是孩子成长的首任老师,对孩子未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美好想法,但处于三到六岁的幼儿正是性格形成关键时期,所以家长在督促孩子学习的时候要讲究方法,应主动询问孩子想法,在意见不一致时,要采取举手表决,尊重孩子自由权利,不能做权威性的父母,束缚孩子的思想,也不能做放纵型父母,所有事情都交给孩子处理,若幼儿缺少父母正确管束,很容易形成不良的习惯和社会情感。父母在给予孩子充分自由与信任同时,还要跟孩子多沟通,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进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家庭的氛围体现着家庭成员的修养和素质,能使幼儿形成不同的性格品质和情感趋向。比如,在民主和谐的文明家庭中,家庭成员平等互助、彼此信任和尊重,他们勤奋学习,认真工作,热心为社会和他人服务。这样的家庭氛围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开朗、情绪稳定、自尊自信,团结友爱。因此良好的交流氛围对孩子来讲至关重要,必将深刻影响孩子与他人、与社会的融合程度及应对态度。

四、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方式,所以幼儿教师要精心组织各种情感教育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进行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幼儿时期知识的获得更应是一种自发动机下的自主活动,情感是动力,行为是关键,习惯是归宿,积极的情感能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动机,消极的情感会使幼儿远离某个对象。因此,教师要及时对孩子提供情感支持,排解幼儿的不良情绪。如在集体生活中,逐步教会幼儿自我控制情感、情绪,不影响他人和集体秩序。教师应教会幼儿掌握交往技能,理解他人需要;应引导幼儿明辨是非,初步知道什么是好、对的,什么不不好的、错的。例如,在每个班级墙面上设置“心情栏目!”“今天你的心情怎么样?”孩子入园第一件事情就是来到这里,翻表情牌,教师根据表情牌,可有选择地与一些幼儿交流,了解他们心情不好的原因,帮助他疏导情绪,这种形式很受幼儿欢迎。在班级的角落还可设置布偶、靠垫、“开心宝贝”“出气包”,幼儿有开心的事情可以对开心宝贝讲一讲,亲亲他,有不高兴的事情就去找“出气包”,用拳头打几下,使心情好起来。在寄宿制的幼儿园晚间活动时还可进行“大带小”活动,让大孩子帮小孩子挽袖子、洗手、脱衣、脱鞋,一起看书、玩游戏,使幼儿体会兄弟、姐妹相亲相爱、共同生活的乐趣! 还可结合节日活动,激发幼儿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元旦主题活动“我成长、我快乐!”请爸爸妈妈与孩子一起做水果沙拉,用废旧材料做时装,做魔术帽子等。国庆主题活动“了不起的中国人”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幼儿懂得爱,爱惜生命、爱家人、爱老师和小朋友、爱我们的祖国。

参考文献:

[1]刘小俊.家庭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影响[J].教育教学研究,2009(18).

[2] 向海英.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方法初探[J].幼儿教育,1998(3).

重视情感教育提高语文能力 篇6

“文章不是无情物”, 字字句句吐衷肠。语文教材中充满了大量美好的情感内容, 如自然美、心灵美、人情美、语言文字美等。因此,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必然要进行情感教育。现行的语文教材提供了进行情感教育的有利条件, 教学时, 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变课文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 进而培养学生的情商, 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注重学生情商, 促进语言情味

有人以为情感丰富就等于情商高,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如果作者滔滔不绝地评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而不顾读者的心理需要, 即使情感再浓也是情商不高的表现, 所以学生与教师必须学会语言上的沟通, 不管是情浓意切的散文还是议论性的文章, 如果学生阅读时能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那么就可轻松掌握文本内容。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感情, 往往需要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文章中感人的故事, 让字字句句撞击学生的心灵。教师用自己体验到的情感感染学生, 让他们在强烈的感情驱使下, 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 从而“融美于心灵”。

注重审美意识, 提高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在满足学生认知需求的基础上, 要满足学生审美的需求。因此, 教学时, 教师要通过挖掘教材中的语言美、文字美、结构美等,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从教材立意美、语言美、结构、表达方法、形象美、社会美等方面入手, 确实做到把教材作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同时还要注意教材中所表现的形式美, 如整齐、参差、和谐、对称等。

语文美育是感性支持理性, 理性由感性材料表达的特殊教学过程。纯理性化的语文教学方法, 近似“逻辑分析”式的讲解法, 妨碍学生对文章产生美的感知。一篇好的文章, 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美和作者审美感知相结合的产物, 而审美感知中, “情”占有重要地位, 这里所讲的“情”并非一般情感, 而是审美情感。对学生而言, 这种审美情感的作用主要应在教师的指导下, 在阅读及感悟中产生某种冲动, 从而促进学习。因为美不只是具体的、形象的, 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愉悦感和满足感。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 是类似我们当着亲人的面前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感染力是美本身固有的特点, 它既不是单纯在内容上, 也不是单纯表现在形式上, 而是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体现出来的。首先在阅读上, 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记忆力强的黄金时代, 他们必须多读书。多读、精读才能从茅盾的《白杨礼赞》中读出一种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从柯罗连科的《火花》中读出火对于人类的重要, 从《巴黎圣母院》中读到卡西莫多的“圣洁”……总之, 注意语文教学上的审美情感的培养, 能让学生在静心阅读的同时, 进入一个审美的过程, 进而对一切有所领悟。因此, 中学语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情商和审美能力, 因为这样才能达到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的和谐统一, 才能使语文教学演奏出美妙的乐章。

社会情感能力 篇7

陕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 第九课《亲近社会》第一课时《培养亲社会情感》 (上) 。

设计思路:

本课时要用感性的材料吸引学生感知社会的美好, 引导学生去发现社会的美好, 懂得我们的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同时也存在各种社会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展现社会的美好。所以课前安排学生参观学校的相关部室, 感受校园之美, 同时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切实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社会生活之美好。即使是我校所处的偏远农村, 近年来的变化也是非常大的, 学生完全可以感受到, 也完全能够认同本课时提出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和感受社会的美好。

2.能力: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社会问题, 正确认识社会现象的能力。

3.知识:知道生活是美好的, 美好的生活与社会的美好紧密相连。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知社会生活的美好, 认识我们的社会正是在发展过程中,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展现它的美好。

教学方法:

1.多媒体展示, 引导学生观察与感悟。

2.指导学生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教学准备:

课前将全班学生按四人一组分为若干小组, 并利用课余时间分别进入教师办公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 留心观察寻找社会生活中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

师:同学们, 看了这组图片, 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生:真美。

师:对, 这是自然美。老师今天还要和同学们一道去“感知社会生活美”“发现社会生活美”“正确理解社会生活美”。

二、感知社会生活美

师:请同学们观察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的五幅图片。这些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不同方面的美, 同学们能说明它们分别反映出社会生活哪些方面的美吗?

生:略。 (社会环境美、社会生活美、人们心灵美)

师:对, 它们反映了这三方面的美。下面请同学们再列举出一些你身边类似的美, 让我们一起分享。

学生列举:略。

教师归纳:同学们刚才列举的都是对你们触动很深的美好的人和事。你们有没有试过用你们的笔将感悟记下来, 我想它成为美丽的文字会感动更多的人。

多媒体展示趵突泉公园的图片以及描写文字。

师:趵突泉公园的记叙和描写展示了社会建筑的美、社会环境的美。请同学们课后也用你的笔, 将你观察和感受到的社会生活的美, 用优美的文字展现出来, 与同学们分享。

第二环节到第三环节的过渡:我们生活的社会真美, 但也有人常常没有这样的感受。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引入下一个环节

三、发现社会生活美

师:同学们,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 我们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 你能在忙忙碌碌的学习中去发现她的美好从而让自己更爱她吗?下面请各小组派出代表, 将你们利用课余时间分别进入教师办公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 留心观察寻找美丽的感受讲一讲, 与大家分享。

学生交流发言, 教师引导评价。

教师归纳:社会生活是美好的, 但社会生活是多色调的, 当你看见一些贫困、不公等社会现象时, 你是否会觉得社会不美了呢?下面我们进入第四环节。

四、正确理解社会生活美

多媒体展示图片。

师:首先, 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片, 感觉它美吗?

学生:很美。 (不美。)

师:请说一说理由。

学生回答:略。

教师放大这幅画。

教师引导:略。

请同学们阅读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的情景材料, 并观察《“大眼睛”的希望》的照片。思考问题:《“大眼睛”的希望》的照片和情景材料反映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引导:《“大眼睛”的希望》的照片反映了在贫穷的山区的孩子渴望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条件, 他们渴望受到良好的教育, 渴望健康地成长。情景材料反映了震憾人心的“大眼睛”照片的诞生过程, 以及照片产生强烈的社会影响。海内外千百万炎黄子孙用爱心资助贫困青少年完成了学业, 开展了推动中国教育发展的“希望工程”的公益活动。下面同学们请讨论并思考一下:资助贫困青少年学业的公益活动取名为“希望工程”, 你认为其寓意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归纳:“希望工程”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1989年开始实施的一项社会公益项目, 是一项旨在集社会之力, 捐资助学, 保障贫困地区失学孩子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的伟大工程。它的寓意是要让不能接受良好教育的未成年人都应受到良好的教育, 都能平等享有义务教育的权利, 都对未来充满希望, 都能健康、幸福地生活。

师:同学们, 你能从情景材料中感受我们社会生活的美好吗?

生:略。

师:同学们,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事例吗?

生:略。

教师归纳:中华民族曾以古老的文明饮誉于世, 悠悠五千年历史, 从孔夫子到陶行知, 从蒙学到私塾, 无不证明中国人崇尚教育。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同样呼唤着教育的发展。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 有的贫困学生中途辍学, 有的根本连校门也没进过, 失去了童年应有的向往。正是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 才使贫困地区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得以实现。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一片片爱心、一份份深情、一股股暖流化成了希望的甘露, 滋润着贫困儿童久已干涸的心田, 反映出人们美好的心灵, 也展现着我们社会的美好。

五、教师小结本课内容:

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懂得了我们的生活是美好的, 美好的生活与社会的美好紧密相连。我们要主动去感知美、发现美并正确理解社会生活的美, 热爱社会, 亲近社会。

六、作业设计:

见《资源与学案》。

教学反思:

基于社会情感算法的分类模型设计 篇8

社会情感优化算法 (SEOA) 是通过模拟人类情感、情绪对行为的影响而构造的一种群智能优化算法, 该算法具有广阔的社会学和生物学背景。传统的群智能算法提供的作用规则有限, 因此个体进行自组织、自学习能力受到了限制。而社会情感优化算法具有更优越的性能, 由于个体有情感因素的加入, 能够利用每个人的情绪作为控制策略, 从而提高了算法的性能, 改善了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它已被成功应用于团簇结构优化、电力系统无功优化等实际问题中。但未见到在分类问题方面的应用, 本文将把社会情感算法应用于分类问题, 针对连续属性建立模型。

1分类

分类是构造一个分类模型, 该模型能够把数据库中未分类的数据项映射到给定类别的某个。分类主要需要两个步骤。

第一步、建立一个模型, 即从已经给定的数据类集抽取一部分作为训练集来建立模型;

第二步、评估该模型的分类准确率, 即用已经建立好的模型对于数据集中剩下未分类的数据进行分类, 若该模型的准确率能够接受, 则采用该模型进行分类。

2社会情感优化算法

2.1算法的提出

社会情感优化算法是一种基于社会活动中人的情感对行为的影响的群智能优化算法, 模拟了理智情况下的人在参与某种社会活动时, 感知其周围环境对他的评价, 通过情绪的反馈采取相应决策和效应, 从而对下一步活动进行指导, 重复此过程, 直到满足条件为止。

2.2算法的介绍

在社会情感优化算法中, 每个个体代表一个虚拟的人, 在每次的迭代过程中, 它将根据自己的情绪指数来选择相应的行为, 随后社会给出该个体的评价值, 从评价值就可以反映出该个体本次行为的正确与错误。如果正确, 则情绪指数上升, 否则就降低。

在初始化阶段, 将所有个体的情绪指数都设为0, 此时情绪指数为最小值, 所有个体按照下列方式选择下一次行为:

在第t代时, 如果个体j的社会评价值没有先前所有值好的话, 那么j的情绪指数按照下列式子发生变化:

如果式 (2) 发生Ej (t+1) <0.0, 则令Ej (t+1) =0.0。Δ是一个预定义的值, 在此该参数被设定为0.05。如果个体j被奖励一个历史最好的社会评价, 那么

所有个体下一步的行为根据以下三种情况发生相应的变化:

此时个体情绪高昂, 学习的渴望非常强烈, 而忽略群体历史较差评价的负面影响, 只考虑外界环境的最好评价。

3基于社会情感算法的分类模型

分类模型有很多表示方法, 如决策树、数学公式、神经网络、框架和规则等。由于分类规则易于理解, 表示形式简单, 因此宜采用规则来描述分类问题。

4小结

本文首先提出分类问题及分类模型, 然后引进一种基于社会活动中人的情感对行为的影响的群智能优化算法——社会情感算法, 并且将社会情感算法应用于分类问题来建立分类模型。

参考文献

[1]崔志华.社会情感优化算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2]陈永静.社会情感优化算法在团簇结构优化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 2011.

[3]魏战红.社会情感优化算法及其在电力系统无功优化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 2011.

[4]陈文伟, 黄金才.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社会情感能力 篇9

一、网络学习环境中社会情感的缺失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广泛应用对课堂教学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网络的开放性,让学生可以较为便捷地获取知识,网络的虚拟性和交互性使得他们敢于在虚幻的世界中表达自我,增加了学习交流渠道,但由于网络学习缺乏真实感和判断力,若学生长时间地面对网络,面对电脑、手机和平板,易导致学习积极性淡化、情感交流缺失等。

首先,学习情境中的情感性缺失。课堂上的教学课件和视频,虽是模拟真实的场景,生动,形象,但在某些方面会弱化学生对实践情境的亲历需求,导致学生缺乏在真实情境中的探索、感知和交流,容易缺失情感性学习。其次,人际互动中的情感交流缺失。网络学习中,由于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处于分离状态,当学生面对隐匿在显示器后的“老师”和“同学”时,无法告知其真实的行为与语言,容易冲淡彼此间的情感交流。而且,网络学习中的人际交流很容易忽略一些人情世故和行为规范等。长此以往, 学生会因缺乏情感表达和人际沟通方法出现人际情感疏远、交往礼仪失范等问题。最后,学生主体性迷失。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容易获取海量信息,但因他们缺乏一定的判断力和选择力而难辨信息真假。这种学习主体性的迷失,会影响学生自我认知等社会性方面的发展。

正视网络学习环境中的社会情感问题, 意义不仅在于客观地认识网络学习特点,还在于要关注学生情感发展。对中小学生来说,情感的良好发展,尤其是社会情感,对心理健康和学习有着双重意义。一方面,建立令人满意的同他人的关系能带来安全感, 正是这一安全感将个人对自身的零散感受黏合在一起。同一性和自尊是在人际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来的,而较早阶段人际间的满意感和挫折感又会影响之后的人际关系[1]。 另一方面,学生情绪情感会影响学习责任感、求知欲和学习毅力。可以说,良好的情绪情感是提高学业成绩的重要推动力,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理应受到重视。

二、“社会情感学习”理论

1994年,美国学术、社会和情感学习联合组织(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CASEL)开始研究“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SEL)。“社会情感学习”是指学生学会认识及控制自己的情绪,发展对别人的关心及照顾, 做出负责任的决定,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效地处理各种问题的学习过程[2]。它有五个核心要素:第一,自我认知,即识别和分析自我与他人的情绪情感、兴趣和价值等。 第二,自我管理,即管理自己的情绪、目标, 在身处困境时能自我激励。第三,社会认知, 即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并欣赏他人及团体的差异。第四,人际交往能力,即学习倾听和表达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五, 做出负责任的决定,即学会对具体情境做准确分析,并敢于承担责任。

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球140个国家的教育部发布实施SEL的十大基本原则,由此SEL项目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得到推广。其中,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研究日益丰富和成熟,尽管美、英、澳等国家对“社会情感学习”的定义及维度划分各有特点,实施路径也有所差异,但他们共同回应的是学生情感和人际交往问题,在具体实施中表现出明显的共性:第一,关注学生正确自我认识的建立和管理自己情绪能力的发展。第二,关注学生对他人与社会正确认识的建立和良好社会沟通交往能力的发展。第三,关注学校、家庭、社会力量与资源的整合对学生“社会情感学习”的积极作用[3]。

他们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研究对象已涵盖所有年龄段的学生,而且成果显著。 SEL不仅能促进学生社会和情感的发展,也能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社会道德层面的主动发展。经过SEL的学习和实践,学生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大大减少,社交和情绪管理技能显著提高,产生更积极的态度和行为[4]。

三、“社会情感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社会情感学习”理论正是对学生社会性和情感性发展的直接关照,已有显著教育效果,因而具有借鉴意义。总结国外SEL课程实施经验,“社会情感学习”的具体实施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设置独立的SEL课程;二是将SEL课程内容融入日常学科教学和活动中。结合我国当前教育教学现状,宜采用学科教学渗透方式,既不加重师生额外负担,又能逐步探索SEL本土化经验,为日后SEL学习的改进或独立提供可靠基础。

1.拓展目标:重视“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表明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情感发展的日益重视。横向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虽各自独立,但共同构建出人的情意领域的完整内容;纵向看,三者依次递进,相互影响,构成由低到高的心理发展连续体。情感是体验与感受阶段,态度是情感外显化行为,价值观是内核,进而影响个性和人格的形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社会情感学习”既有联系性,又有差异性。“社会情感学习”是认知、情绪与行为的结合,也是情感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二者在内容和性质上又有明显区别。首先,传统情感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荣誉等社会性情感,或通过情感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情感目标强调情感的辅助性,未能兼顾学生的情感发展性; 而“社会情感学习”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素养和能力,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与环境的关系。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及未来,培养这些能力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其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比较注重学生道德感、审美感和理智感的获得与升华;而“社会情感学习”重点强调学生“社会情感学习”水平的变化与发展,表现为能力或技能的掌握或改进。

基于此,应进一步拓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内容,立足网络学习背景,在尊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延伸或扩大,融入“社会情感学习” 内涵,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认知、 自我管理、社会认知、人际交往和负责任地决策等能力。

2.课程渗透:根据学科特点,捕捉教育契机

学科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 也要了解隐含其中的社会情感,而且只有在课程中渗透“社会情感学习”的实质性内容,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捕捉情感教育契机。在具体实施上,课程渗透是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师自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课堂管理、评价与反馈所隐含的“社会情感学习”因素,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予以积极渗透的方式[5]。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情绪情感发展规律,将社会情感教育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就是把“社会情感学习” 渗透到教学的每一环节中。

例如,在讲授《背影》一课时,通过分析作者所刻画的那个肥胖的、穿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行路蹒跚的父亲的背影, 教师可引导学生识别作者和父亲是如何表现内心感受的,借此渗透“社会情感学习” 理念,分析人物形象时,培养学生对他人行为与情感的认知。送别买橘子本是一桩小事,但因肥胖身躯经过铁道,跳下爬上, 实为费事,但只为让年轻的儿子在旅途中不为饥渴所困。结合文中时代和家庭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父爱,或提示学生体会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又如,学习数学时,既可挖掘教材插图、资料和数学背景知识里的情感资源, 也可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社会情感学习”。 求解一道关于图形面积的应用题,可请有不同解法,如割补法、旋转法、加减法、 等分法等的学生分别阐述解题思路和步骤, 组织学生讨论,教师予以客观点评。这一过程是让学生学习了解他人、评价他人、 锻炼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好机会。

3.教学促进:丰富教学组织形式

纵观当前课堂教学方法,除讲授法之外,小组合作学习已非常普遍。合作学习能够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师生、 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还能帮助学生了解与接受多样性观点,尊重他人,与他人和睦相处。但具体实施中,教育的深度挖掘仍显不足,如教师很少强调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很少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他人,进行相关指导和评价。

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社会情感学习”,有一定的意义。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比如,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自己喜欢的人物,或数学家,或科学家,引导他们体验这一人物的所思所想,学习理解他人、 调节情绪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小教师教学法,即让学生教学生,这是因为学生会更了解同伴学习的困惑和所需……对小学中低阶段来说,可采用游戏法、比赛法等丰富的教学活动形式。对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而言,辩论则是一个有效进行“社会情感学习”的教学方式。

比如,就“青少年追星利弊”“中学生打工利弊”等一些话题,组织学生展开辩论,鼓励他们从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等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大胆表达个人观点。这可以培养学生对他人观点的尊重,学习管理强烈的情绪, 同时做出负责任的决策。这些技能和行为的学习具有社会性意义,可促进学生发展个人和团队责任感,尊重不同群体和个体的权利。

开拓学生情感 培养审美能力 篇10

一、反复朗读,品味美

朗读是一种多种器官参与的传达感情的艺术。在学生形象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的朗读,可以让学生融入课文情境之中,体会课文所描写的具体形象具有哪些方面的优美之处,使学生在整体感知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范读饱含着浓缩了的个人体会和独特感受,它可以把课文中感人的抒情描写、优美的韵律节奏充分表现出来,给学生以具体的启迪。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

如《可爱的草塘》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这么大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进去……远方。”这段文字很美,是感情朗读的好材料。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在老师范读后,自己用惊叹、抒情的语调反复地读,并让他们边读边联系课文中的插图进行画面的想象。草塘就如同又大又美的绿色海洋,碧波涌动,向远方延伸。学生朗读后仿佛置身于此情此景中,既有赞叹又有喜爱。带着这样的情感再配合音乐进行朗读,学生很自然地就能感受到草塘之美,从而产生一种亲眼看见草塘的真切感,草塘这一美好的艺术形象必能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创设情境,领略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众多佳篇,以浅显、优美的语言全方位地表现自然美。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体味到这些不同的感情焦点,才能体味到自然美的精髓,才能唤起美感,陶冶情操。

语文教学中的自然美是以课文为中介的,并不是实地欣赏自然景物或自然风光,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应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再现课文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把学生带入情境中,使学生身临其境,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达到美育的目的。如《草原》这篇课文,写了草原特有的秀丽美景及生活在草原上的内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反映了蒙汉人民的友谊。上课伊始,先播放汽笛长鸣的声音,告诉同学们现在正坐在汽车上,前往草原旅游,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感受蒙族同胞的盛情款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接着播放草原上美丽风光的录像:蓝天、白云、小丘、羊群……并伴着悠扬的草原牧曲,学生随着镜头边欣赏草原上迷人的风景边听着老师生动的介绍:陈巴尔虎旗是个天然牧场,方圆几百里,辽阔无垠。那儿土壤肥沃,水草丰美,野花飘香,湖泊晶莹,蒙族同胞就生活在这风景如画的地方……这样美的氛围使学生如临其境,一下子就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并产生了浓浓的爱国之情。

三、感悟形象,发掘美

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中的光辉形象,可以使学生心灵中的英雄形象更加高大,使他们萌发崇高的情操的胚芽,这是实现审美教育作用的直接手段。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千百万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学生受到了美好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因文设法,引导学生认识、把握课文中人物形象,注意抓住对人物性格的讲读,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味到人物的心灵美。如《一面五星红旗》这篇课文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几乎不直接写“我”说了什么话,也没有直接描写“我”的心理活动,而是在与面包老板交流过程中,通过“我”的表情和动作表达内心情感。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久久地、凝视着、吃力地、趔趔趄趄”等词来感受作者此时此刻宁可挨饿、受苦受痛,甚至舍弃生命也不把国旗作为交换条件去换一块面包的爱国之心。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深刻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挖掘、透视人物那美好的心灵,并从中受到熏陶,产生一种愉悦感。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可以促使他们以作品中的光辉形象为榜样,努力追求心灵美,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四、展开想象,创造美

叶圣陶说:“必须要驱遣学生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领悟意境的目的。”体会作者感情与想象是密不可分的,展开了想象,思维便会放飞于课文所描绘的事物的形象。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字凝练、意境深远,尤其是课文中的优秀诗歌和散文,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富有意境美。那些优秀诗歌和散文,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才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小学生知识、阅历有限,教学中要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去寻找、感受、品味、欣赏最美的意境。

如李白的《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诗句,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置身于美好境界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如何提高歌唱情感表达的能力 篇11

歌唱是以技巧为基础来表现情感的过程。技巧与情感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是紧密相关的, 那么怎样才能使“声”传“情”呢?我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呼吸与发声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和动力, 良好的呼吸对歌唱者情感的表达具有重要的作用, 所以说懂得了呼吸也就了解了歌唱的技巧, 在现实学习当中, 呼吸是我们一个重要的基础内容需要刻苦的训练。打嘟噜练习、狗喘气练习等。然而我们经过检查调研发现, 很多事与想象的不太一样:学习中有个别同学为了做到“气沉丹田”, 每次呼吸一口气都把肚子挺起来;还有一些同学想表现出有深厚的气息支撑, 腹部故作处于僵硬的状态;还有一些学生把声音有柔和贯通的气息支持提气虚着喉咙唱, 弄不清楚什么是通, 什么是虚。究其原因何在, 呼吸问题没解决好都是出在表面的问题上, 但实质原因往往是歌唱的呼吸“功利性”太强, 太想把呼吸做好, 走进了为呼吸而呼吸的怪圈, 致使呼吸器官处于应激状态。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种状况呢?首先要有正确的歌唱姿势, 站姿要端正, 双脚略开, 重心落在双脚, 两眼平视, 双手自然下垂, 不可耸肩, 双肩可略向后拉, 自然挺胸, 头、颈要挺直放松, 全身自然挺拔。其次一定要思想上先想到, 心理状态正确、积极, 才会有生理上的正确反映。同时我们不妨做一些抒发情感内容方面的具体表现所需要的动作或状态的训练, 使人处于情感抒发的动作过程之中, 整个身心运动起来。这样, 我们就会发现原本“功利性”的呼吸大大减弱, 呼吸器官也会逐渐放松并随着动作的引导、情感的抒发而有机的运转起来。不仅如此, 丰富的内心情感变化还会引发出不同的音色, 不同的声响, 同时使我们能够更加积极的表达自身情感。

(二) 共鸣

歌唱的共鸣关系到歌唱的音色、音量和表现力, 共鸣能够形成的声音表现力变化比声带自身的发声能量大的多。人的共鸣腔体主要分为头、口、胸腔三个部分, 在歌唱中这三个腔体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缺少任何一部分的参与都会影响整体的共鸣效果。平时要多做哼鸣练习, 这有助于我们优美共鸣的获得。在学习中老师要求我在哼唱时, 先用打哈欠的感觉把口咽腔鼻咽腔最大限度的打开把气息沉底找准气息的支持点, 腰腹撑后背扩张的感觉。然后去想象从后腰起沿后脊柱至头顶的上方有一根管子, 想像头腔就像一个倒扣的真空瓶, 声音被从腰部抽入头腔, 眉心和鼻梁处要有轻微的震动, 并且每个声音都要从这一个点出来。

“在学习中主要通过音阶12345|54321的练习方法唱‘m’使我们获得共鸣, 或者可以学习牛叫的声音, 类似打电话‘嗯’ (什么) 和“嗯” (明白了) 练习共鸣的获得。另外我的老师要求我在练习时学习婴儿哭泣的声音说话, 假想某人在远处我们大声呼喊:你—快—过—来, 那—里—危—险, 快—!, 要我从低到高一声一声的叫来练习, 使我找到共鸣的感觉。”

(三) 咬字吐字

声乐艺术与其他音乐形式的不同之处是它能通过语言来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 它比别的音乐形式更能直接的与观众产生交流和共鸣, 这就要求歌唱者要有较强的情感表达能力, 而且必须具备较强的咬字吐字能力, 演唱时达到字正腔圆, 我国的民族声乐对汉字的读字也特别强调字头、字腹和字尾的区别与连贯。其方法是:“歌一字, 字头、字身、字尾, 以完成一字之音。字头即声母也;字腹即韵母也;字尾韵之结声也。”对字头、字身、字尾的这种区别, 目的是要求歌唱者在歌唱时将一些字长的更加结实圆润。

二、优秀的音乐素养是关键

作为声乐专业的学生, 若能在具备良好的演唱技术之外, 努力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音乐鉴赏能力、歌曲处理与表现能力、舞台表演能力) , 培养与自己专业相符合的性格, 则会再许多方面体会到好处, 从而积累较丰富的学术知识, 更深刻的理解作品及忠实的反映作曲家的风格和作品的性质。这些能力的提高实际上是专业修养层次提高的外在表现。如何通过后天的实践活动使自己的音乐素质能力得到提高呢?我们需从以下几方面来锻炼提高。

(一) 音乐鉴赏能力

1、加强声乐理论培养, 把握风格流派

例如去阅读音乐文献、音乐历史, 有计划的学习乐理、和声、曲式等音乐理论知识并潜心研究歌唱表演艺术的学问及其相关的知识, 以便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并采取与之更为符合的演唱手法。要熟悉不同时代和各类作曲家的风格特点, 以便达到能更正确的判断及表现所唱的音乐作品风格性质, 如聂耳的救亡歌曲富有战斗性, 演唱时要情绪饱满、激昂的;施光南的歌曲富有歌唱性, 演唱要抒情的, 这与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是有关系的。另外还要经常聆听各种优秀的音像资料和不同类型的音乐会, 比较不同音乐作品的不同版本, 以便有利于自己鉴赏水品的提高。

2、加强感性经验的积累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声音的艺术, 了解这门艺术的直接途径就是聆听, 只有在聆听中才能发展我们的鉴赏能力。然而调查发现同学们平时不太注重这方面的训练, 听的数量非常少, 这对于提高我们的音乐修养是极为不利的。那么, 如何听呢。首先, 从一些短小的、结构简单的乐曲开始, 由小渐大、由浅入深的反复聆听进行锻炼提高。当我们对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基本要素不再陌生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听觉印象之后, 我们的鉴赏能力也会随之有一个新的提高。如河北民歌《小白菜》 (如谱例2.1所示) :

谱例2.1

我们欣赏时可以先从了解这首歌曲描写的是一个失去亲娘而受虐待、孤苦无依女孩的悲凉凄苦的内容入手, 分析它的乐句衔接特征, 呈下行趋势表现了悲泣情绪。在听的时候注意感受音乐的纯真、质朴的情感, 如泣如诉的。注意感受音乐的节奏, 宽广舒展, 速度缓慢塑造的是女孩悲惨的形象。其次, 对同一首作品要反复地听, 尤其是一些大型的音乐作品.只有在多次聆听后才能为我们的听觉所把握。因为构成音乐作品的只是那些瞬间即逝的声音, 这些声音以单音或多音组合的方式相继展现给我们的听觉, 当一首乐曲的最后一个音结束之后, 这首乐曲便从我们身旁消逝, 它留给我们的只有听觉上的某种印象。所以一定要多给我们的听觉创造多接触音乐的机会。

摘要:歌唱是以技巧为基础来表现情感的过程。良好的歌唱技巧是基础, 如何做到声传情很重要。

上一篇:病原研究下一篇:武汉商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