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能力

2024-05-18

社会认知能力(精选6篇)

社会认知能力 篇1

一、社会认知与具身观

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结合的产物, 现在已经成为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且相当活跃的研究领域。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时蓉华) 。在社会认知的发展进程中, 主要存在两种研究范式:生理学和内隐研究范式。随着认知科学的快速发展, 具身理论已从原始的哲学思辨成为认知心理学、社会认知等领域解释各种现象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具身理论是继计算隐喻、联结主义之后解答人类是如何获取外部世界知识, 建构内部概念系统的一种诠释的视角, 其核心是关注模拟、情境性的行动和身体状态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作用[1]。具身观的基本主张:认知加工受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的影响, 也就是说身体的形态结构、感觉系统、运动系统以及表征身体的神经系统均会影响人们的认知加工[2]。

具身认知是运用具身观来分析人类的认知过程。其中心含义是指认知或心智主要是被身体的动作和形式所决定的, 各种类型的认知活动都受到身体和身体感觉运动图式的制约和塑造[3]。具身社会认知是具身认知与社会认知对话的产物, 它运用具身认知的视角诠释社会认知现象, 主要研究具身对社会认知的影响作用[4]。近年来, 社会认知领域已经累积了大量的基于具身理论的研究成果。鉴于社会态度、社会印象、社会判断以及情绪一直以来都是社会认知研究中的核心主题, 本文将从具身的视角来描述这四个主题, 并通过经典的研究范例来予以例证。

二、具身视角下的社会认知

Shiota and Kenrick[5] (2009) , Sedikides and Skowronski[6] (2009) 提出了一个具身的进化理论框架。他们认为:对认知的充分理解, 需要我们充分理解在长期的历史进化过程中那些进化力量是如何塑造我们的行为的。具身社会认知通过对一些用来解决适应性社会问题的认知机制的辨别使我们更加清楚地感知认知过程。

1. 具身社会态度

态度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也是社会认知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态度 (attitude) 可以界定为个体对事情的反应方式, 这种积极的或消极的反应方式是可以进行评价的, 它通常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或者行为倾向中[7]。从态度这个概念本身来说, 它已经蕴涵了具身观的思想, 即我们从自身及他人的身体信息知晓自己或洞悉他人的态度。

具身理论认为:人们通常根据身体的感觉来推断他们对某个事物的态度 (Koriat, Ma’ayan and Nussinson, 2006;Markman and Brendl, 2005) ;人们可以采用身体姿势来定义并量化一个人的态度;身体姿势并不仅仅是态度外在的承载体, 更重要的是有意或者无意的姿势会反过来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影响到内在的态度;社会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一方面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观察、模仿身体姿势的结果。具身观特别强调身体的动作和形式在社会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Cacioppo, Priester and Bernston[8] (1993) 让被试做出靠近图片的向上推的动作或者是远离图片的向下拉的动作, 结果表明在趋近行为中看到的图片比在逃避行为中看到的图片, 被试的评价更积极。基于这样的结论, Centerbar and Clore[9] (2006) 要求被试做出手臂弯曲或者延伸的动作, 然后向他们呈现积极或消极的刺激, 结果显示:回避动作条件下的消极态度更强, 趋近动作条件下的积极态度更强。这两个实验都充分证明了趋避行为对态度有显著的影响, 人对物体的社会态度会随身体状态的改变而改变。

2. 具身社会印象

社会印象 (Social impression) 是社会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印象是留在记忆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 简言之就是头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像。从具身的视角来看, 身体的感觉和运动是对他人记忆和感觉的表达, 而这种记忆和表达也形成了我们关于认知客体的印象;身体的现实状态、感觉运动经验塑造了人们的社会印象, 个体正是基于身体在特定情境中的感觉经验来形成对知觉客体的社会印象;身体是社会印象的结果, 我们的身体与激活模式的动作行为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关系, 其中重要的机制就是知觉者对知觉客体状态的一种模拟, 强调具身模拟在印象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Bargh, Chen and Burrows[10] (1996) 要求被试从一系列词汇中形成有意义的句子, 这些词汇中包括了一些与老年人刻板印象有关的词汇, 结果发现:那些被老年人刻板印象启动的实验组的被试比控制组的被试在走出教室时要缓慢。该结果说明了身体是社会印象的结果, 我们的身体与激活模式的动作行为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关系。另外, Pettigrew and Tropp[11] (2006) 证明了个体与群体外个别成员的肢体接触会提高他对那个群体的整体性评价。上述两个实例充分地说明了社会印象的具身效应。

3. 具身社会判断

社会判断是指一个人对社会性质的自我主观意识, 也可以指社会舆论对某个人、某件事的评论。从具身的视角来看, 复杂的认知判断常常依赖于感知觉和身体运动表征[12];物理感受与社会判断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 这种因果联系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身体对物理刺激的感觉会影响社会判断, 二是社会体验对物理刺激感受的制约作用;人们以身体为基点来感知外部世界, 身体以及身体同世界的互动提供了我们感知世界的原型, 例如, 在进行社会判断时, 我们既利用了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 同时也利用了环境中的信息, 并根据身体的现实状态来做出判断。

在Nils B.Jostmann[13]等人的实验中, 拿着一个沉重写字板的被试比拿着轻巧写字板的被试在判断外币的价值时, 认为其价值更高;在判断一个课题时, 认为其意义更重要。此外, 心理学家IJzerman和Semin考察了温度的物理感觉对社会亲近的不同影响[14]。他们发现:手捧热咖啡杯的被试比手捧冷咖啡杯的被试更倾向于认为自己同某个知名人物之间存在相似性;在温暖房间的被试比在寒冷房间的被试更倾向于认为自己与实验者比较亲近。这两个实验证明了身体的物理感觉影响了社会判断, 身体的物理感受对社会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4. 具身情绪

随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 社会认知研究领域也逐渐扩大, 逐步扩展到动机、情绪等领域。著名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认为:“情绪, 只是一种身体状态的感觉, 其原因纯粹是身体的, 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 而后才有情绪。”其实, James所阐明的正是具身化的情绪。

根据具身理论的观点, 身体的外周生理变化和表征身体的中枢变化都会影响个体的情绪加工;情绪是在对情绪刺激做出反应的身体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情绪是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的情绪, 身体的解剖学结构、身体的活动方式、身体的感觉和运动体验决定了我们怎样加工情绪;身体反应可以促进情绪刺激的加工;模拟他人的情绪表情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甚至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Harmon and Peterson (2009) 让被试腰杆挺直坐在椅子上, 或者是躺在椅子上, 然后来测验他们在受到消极评价后的情绪反应, 结果显示:躺着的被试的愤怒情绪较低。结果表明身体的姿势对情绪的调节有重要的作用[15]。另外, John A.Bargh and Idit Shalev (2011) 通过实验得出:身体对温度的知觉会影响个体对社会孤独感的评价, 身体上的寒冷显著地增加了被试社会情感上的孤独[16]。这两个实例都充分地说明了情绪是在对情绪刺激做出反应的身体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三、具身社会认知的理论解释

目前关于社会认知的具身性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认知神经科学、语言学、哲学、心理学都对具身社会认知进行了解释, 其中较有影响力的理论解释主要有认知神经科学——镜像神经元假说、认知语言学理论和知觉符号系统理论。

1. 认知神经科学——镜像神经元假说

Gallese and Rizzolatti (1996) 发现, 在恒河猿腹侧运动皮层的F5区发现了一类运动神经元, 称之为“镜像神经元” (mirror neuron) [17]。随着研究的深入, 他们发现人类大脑也存在镜像神经元, 个体执行某种行为所激活的神经元在观察他人做同样的活动时也会被激活。镜像神经系统的发现证明了通过相应脑区的激活建立内部的行为表征, 可以“亲身经历”其观察到的他人行为, 实现理解他人行为、情绪等功能, 而且在语言理解、社会认知、社会交往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8]。镜像神经元通过对外界行为建立内部行为表征, 使我们更加深入理解人类的社会认知活动, 但它难以解释身体表征能力的局限性等问题。

2. 认知语言学理论

Lakoff and Johnson (1980, 1999) 认为:抽象概念通常以具身化和情境性知识来表征。人们普遍拥有一种广泛的关于身体和位置的知识, 抽象概念的隐喻利用了这些知识。人们在谈论抽象的概念时无所不在地使用隐喻。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 更是一种人们表征事物的方式。例如:身体体积的大小通常和力量有关, 在一场战斗中胜利者通常是那个身高较高的人;权利通常和垂直方向上的位置有关, 在社会认知当中, 通常采用空间顺序来隐喻权利[19]。认知语言学理论能很好地解释身体在抽象概念表征中的重要作用, 但它的解释范围较小。

3. 知觉符号系统理论

Barsalou (1999) 提出了知觉符号理论 (theory of Perceptual Symbol Systems, 简称-PSS) , 认为:在人类大脑中存在单一的、多模态的 (multimodal) 表征系统, 它们来源于不同的认知经验, 包括更高水平的感知觉、内隐记忆、工作记忆、长时记忆和概念知识[20]。知觉符号是外界事物在大脑中将情境进行典型化 (typically situated) 并内化的产物, 也是人类将记忆中某类事物的知觉特征在仿真系统中进行映射 (reflected) 的结果。这些知觉符号储存在长时记忆中, 并通过汇合区或大脑的联合区域整合在一起, 组成一个多模态的仿真器 (simulators) , 仿真器利用知觉符号和框架进行仿真 (simulation) , 实现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在大脑中, 从低级的感知觉到高级的社会认知, 这些智能活动都是依靠仿真机制实现的。Barsalou (2003) 强调知觉符号要与情境认知结合起来, 强调在背景情境中 (包括:物体、行为、事件、心理状态) 对事物进行表征, 并认为:情境仿真通过模式识别推断心理机制来解释具身的作用。

知觉符号理论强调符号、符号系统在知觉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将身体、情境、模式特异性系统纳入人类社会认知的解释框架中, 不仅解决了身体的局限性问题, 而且较好地说明了具身模仿的个体差异性、情境差异性和动力性, 是当前解释具身社会认知较为完备的理论。

四、简评与展望

Schubert and Semin (2009) 指出:具身理论的价值不仅仅是推进了认知心理学理论本身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该理论使研究者能够用统一的 (unifying) 视角去看待心理学。社会认知具身观的提出, 使得研究者开始重视身体、身体活动及其反应在社会认知科学中的重要作用。具身理论同社会认知的对话, 改善了社会认知科学的研究方法, 扩展了社会认知的研究领域, 也提高了社会认知研究的生态效度。简而言之, 具身理论对于社会认知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把社会认知从一种抽象的、神圣的精神过程还原为与世俗化的身体紧密相关, 受到身体物理属性及其感觉运动体验制约的具体过程。

当然, 具身社会认知的研究还存在着较多的困难。一方面, 具身社会认知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挑战, 是反对者质疑该理论是否是对行为主义研究范式或是联结主义理论的一个回归 (叶浩生, 2010) 。另一方面, 具身方法本身的理论体系不清晰, 各种术语的定义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不同学者使用的概念不同, 而且具身方法在社会认知中的地位, 不同的研究者评价也不一致。

具身视角下的社会认知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但具身社会认知要想获得长远发展, 必须对一些基本的问题做出回答。首先, 例如:具身视角下的“具身”到底是什么, 或者说到底什么是具身范式下的身体;身体实际上是怎样影响认知活动的。针对这些问题, 现象学给出了很好的解释, 未来研究需要重视现象学在认知科学研究范式转型中的作用。其次, 目前的具身社会认知研究集中在具身现象的存在性方面, 而对于身体属性是否同社会认知间存在因果关系还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 未来研究可能会呈现出大量的关于具身效应与社会认知的因果实验研究。最后, 具身理论是具有文化疆界的, 加之文化心理学的崛起, 以及社会认知研究领域对文化心理学的吸纳, 社会认知研究也开始依据文化相对论的观点从事研究。因此, 具身社会认知的跨文化研究将会是未来研究的一个热点。

社会认知能力 篇2

中国建筑业比起发达的西方国家还有着很多的差距,只有中国建筑行业的人员不断努力才能超过他们。当然,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搞建设才是出路。对于单位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我都严格遵守,严从律己,宽以待人,起着带头的作用。在工作中,我不断地学习、钻研、总结经验和教训,从一个建筑行业的“门外汉”到现在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都全面成熟的项目经理,独立承担过房建、桥梁、道路和排水工程等的施工,在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专业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

在工作中,我非常拥护党的政策和方针,每天都坚持看新闻联播电视节目,关心和学习国家时事政治,把党的政治思想和方针应用于工程建设中,经常和项目部人员进行研讨,并组织项目部人员学习和宣传党的政策和方针。对党的“三全代表”和“十六大”精神,我认真地学习和体会,把“三个代表”作为自己工作的准绳,把“十六大”精神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活,自己贡献一点“添砖加瓦”的事业。

二、工作态度和职业道路

从参加工作以来,我就喜欢上建筑行业,对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始有终。对于再苦再累的项目,我都坚持圆满完成,并做出成效,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经常加班加点,通宵达旦地抢工期,不管在寒风中、烈日下,还是暴雨下,我都坚守在岗位上,指挥着一个个工程顺利地竣工,看着一幢幢高楼大厦和一条条的银灰大道竣工完成,我心中感到无比地自豪和光荣,自己曾经付出的无数艰辛和汗水,得到了社会的好评,我内心也就无怨无悔,心满意足了。

三.学识水平、专业能力

在工作中,我不断地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和专用能力。对于建筑行业的新规范、新标准和新定额,每一次一出台,我必购买并认真学习和研究,掌握新规范、新标准和新定额,把规范、标准和定额应用于工程建设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每一个工程竣工验收时,我都认真作好工程验收记录,并整理成册,存入自己的工程竣工验收记录档案中,经常分析和研究竣工验收记录,发现自己在工程修建中存在哪些问题,哪些方面值得提高,哪些方面值得继续发扬。

这次实习,才觉得原来建筑行业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职业,如果将来能在这个行业工作,对自己来说将是很大的挑战。为了以后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现在就必须踏踏实实的学好每一门功课。因此给了自己压力,让自己不再觉得无事可作,让自己安心去学习,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强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建筑行业是一个涉及人非常多的行业,你将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面对一个这样复杂的交际圈,你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很多优秀的多西,去除自身的一些不好行为,同时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接触对象,增强自己的交际能力,让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自信,更加坚强!

必备素质 1:学会看,学会问。看来听了不知多少遍的六个简单的字,真正能够做好是不容易的。看的时候要仔细注意要点,有不懂的地方马上问或记下来,否则一些问题会一闪而过,过后再想就不容易了。

2:切忌眼高手低,注重实践。因为当我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你会收获只用眼看而看不到学不到的体会,这些才是你自己的,对的你要总结起来,不对的去探究错误的原因。在错误中寻找知识,在正确中总结经验。

3:格物致知。这是《大学》中的一句话,很简单的四个字但其中的道理是无穷的。在我在车间在品管实习期间发现有很多员工只重视操作,对设备的原理不屑一顾,似乎只要会操作就万事大吉了。但你有没有想到有一天你遇到的新的设备异常什么的该怎么办,我认为欲知必格物,只有你去推究事物的内在道理,才会对新的变化异常有万变不离其宗的感觉。知识方面

4: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有经验的跟新手之间总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区别。有经验的熟悉场地,知道现场的很多实际轻快,他们能快速进入状态,迅速做出应该做的事情来,这样的学生他们当然喜欢。而新手,基本上是什么都不知道,需要人员来培训,并且在现场,总会显得那么迟钝,因为他们不清楚情况,不知如何下手,一时是那么难以上路,做不出事情来。

5:会些电脑软件。有的公司会让你处理些数据或资料方面或者是开发小软件,如果你有优势,那么你将脱颖而出。这毋庸置疑!如果懂得修理出点小问题的电脑,在公司里遇到此现象时,你被用到,自然让人觉得你是全才啊!

6:懂法律、懂合同、懂经济、懂安全等。总之与工程相关的众多知识,尽可能多的知道,百科全书式的人才哪里都需要,而真正是这样的人才少之又少。

实习结束了,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将体会到更多的东西,也相信自己在下一次实习中将会更好。我坚信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习,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对我终身受益,在我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将不断的得到验证,我会不断的理解和体会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把我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的应用到实际工作来,充分展示自我的个人价值和人生价值。为实现自我的理想和光明的前程努力!

这样的认识实训我感受颇多。就比如拿其中的某些工地来说吧,有的建筑杂物乱堆乱放,这样一来会给后期的墙面抹灰等工作带来麻烦,我个人认为要及时清理垃圾和杂物。只有注重细节才会有章序。俗话说管理出效益啊,一点不假啊,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再说某些梁都浇注歪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当时的技术员监理方去哪里了,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我想实训只是实训啊,不可能什么都知道的,我会通过本次的认识实训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做到步步有工作的依据,争取把工作做的更好,少犯错误。这样会给工程带来更大的效益。

致谢:感谢安徽地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兴隆广场项目部 合肥学院建筑工程系

社会认知能力 篇3

关键词:初中政治;社会认知力;培养

一、克服应试教育的不足,潜移默化的培养社会认知能力

受基本国情影响,初中教学均以应试为目的,在教学中基本以死记硬背的模式完成教学。然而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而言却非常的不利,忽略了对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政治作为一门人文性的学科,许多知识都是抽象的意识型内容,用于改变学生的思想课观点,形成正确的三观与思维。加强对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与做人水平,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将书中的正确思维实践于社会生活。

二、延伸教学内容,强化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

实践与书本内容结合才能够帮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完成自我修养的提高。教师的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书本内容,还要有意识地与实际生活结合,通过社会实践弥补书本中存在的不足。对于政治课堂的补充,可以分为以下两步,首先是书本补充,对于教材中没有描述或者描述不细致的内容进行课外补充,加深学生的理解;其次是将生活中的事件与书本知识相结合,通过实际事件为例具体分析,发现事物本质,由此增加学生的社会认知感,提高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度。

三、结合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社会认知能力

课堂教学是在课堂中学习社会,实践教学则是在社会中学习知识,因此将学生放入社会,在社会课堂中接受教育是提升学生社会知能力最快速、最有效的办法。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历史纪念馆,通过纪念馆内的影像资料加深学生对历史的关注度,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面貌,产生更深的感悟,同时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学生脑海中会不断浮现相关的画面,不断加深对爱国精神的理解。认知思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不断发展,将日常生活与课本知识相结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

结合全文,我们不难看出,初中政治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社会认知能力为主要目标。传统教学理念中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思维应该遭到摒弃,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拥有相同能力的情况下,会更加注重对素质人品的要求,因此初中政治教学既要完善课堂教学,也要加强对学生个人素质和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为国家培养出可用之才。

社会认知能力 篇4

2009年暑假,我组织了一个“农村教育中原行”的社会调查访问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经历了许多人和事,有很多的收获与感想,下面我就把其中的一些感想与大家分享一下。

活动是从2009年7月2号正式开始,到7月30号结束,历时28天,依次访问了三门峡灵宝市、安阳滑县、周口淮阳县与信阳光山县,行程1500多公里,共访问16个行政村,376名老师家长,发放大量问卷调查表,获得了关于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许多一手资料。

对于这次活动的目的,概括起来有三点:1,考察河南各地农村教育发展现状,探寻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2,了解农村教育的真实状况,增强人们对农村教育的正确认识,提高社会对农村教育的关注。3,展现大学生求知探索的精神面貌。

对于目的的前两点,或许有人持怀疑态度,认为我们几个大学生口气不小,想以一己之量扭乾坤之躯。但是我想说的是正是这种想法造就了这些人的悲哀!想都不敢想,他敢做吗?不错,农村教育的确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但是,如果因为它的大就不敢去碰,那它什么时候能达到发展?我不否认,我们小组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对于这个活动,我们认为做总比不做强,在社会上哪怕只有一丝的影响,只有一部分人关注了这个活动,那我们的意义也就实现了。而事实上,我们的目标也达到了,《大河报》、《三门峡日报》、中国教育网等媒体也对这次活动给予了一定关注。

对于第三个目标,或许有人会感觉到不解,为什么要“展现大学生求知探索的精神面貌”呢?我是1989年出生的,说是“80后”有些勉强,“90后”又有些牵强,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我们在社会中给人的印象似乎总是不好,而“80、90后的大学生”这个称呼似乎更带有一种感情色彩,我想证明的是他们错了!当“拉萨事件”被国外媒体扭曲时,我们抗争在最前沿;当奥运火炬传递遭到阻碍时,我们冲锋在最前线;当汶川发生地震时,我们依然奋斗在第一线;而当落水少年被救出的时候,我们的精神已经铭刻在那一刻了!

对于耗时花费那么多的活动,我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是非常多的,在这就集中说三个方面。

首先一点,也是活动中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我们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我们都知道“时势造英雄”的道理,如果一个社会非常太平,那么对于个人而言,我们能有多少作为?只有存在困难存在挑战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历练,才能有所收获,成功的境界才能更高一些。中国基础教育面临的困难之艰巨,许多人是想不到的。比如农村教师匮乏的程度,在三门峡灵宝市和周口淮阳县,我们都遇到过一个学校只有两位教师的情况,而且灵宝市的那两个教师是一对夫妻,拥有教师资格的只有一个,在这种情况下,想搞好基础教育,其中的困难之大可想而知。

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年,我们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已经积累了许多问题,农村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只是当今中国所面临问题的冰山一角,那么多问题的存在总需要人去解决,而这个任务正好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

这个任务的确不轻,但是办法总比问题多,只要我们去努力,只要我们去拼搏,我们的价值,我们的意义是不会被时间所掩盖的。

感受的第二点是有关梦想的。从本源上来讲,这个活动是我个人一个梦的缩影,在高中时代产生了去西部进行访问的念头,但之后四年期间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经济上这个梦的可行性都不具备,经过大一大二的努力与准备,萦绕心头多年的梦终于实施了。这次活动花去了我个人借的3000块钱以及大一大二兼职的积蓄,或许圆梦的代价有些高,但是活动过程中的收获与经历是钱本省不能拥有的。

我们都是大学生,都还年轻,都还有梦想,只要是不违背常理的梦想,为什么不趁大学期间那么多的机会去实现它?如果有了梦想但只是放置不顾,那它永远只是一个梦想。或许梦想的实现有许多困难,但是它只是有困难,没有说不可行,只要我们努力去做,坚持去做,梦总是会实现的!

想说活动感受的第三点是关于农村教育这个话题本身。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可言喻的,但是其现状是不容乐观的。我认为我们所有的人都有责任与义务为解决这个问题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如何贡献呢?我认为有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是直接参与到农村教育工作中去,去支教或竞选“村官”,把自己的才华与力量直接释放出来。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随着国家对农村政策的倾斜以及对农村教育事业补助的加大,农村教师本身就是一个不错的就业选择。参与农村教育事业的另外一种方式就是逐渐培养服务农村服务农村教育的意识。相当一部分人或许以后

从事的工作与教育事业相连不多,但是如果能时时不忘农村的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从各方面扶助农村教育,也是难得可贵的。比如说,有些人以后会经商,那么你可以在经济上支持扶助农村教育;有些人以后会从政,那么你可以在政策层面上支持扶助农村教育。诸如此类,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为农村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的。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对于这活动,我在取得诸多经验的同时也得到了许多教训,比如说前期准备工作的不足。虽然准备工作从4月12号持续到7月1号,但是准备的不足在活动过程中暴露无遗。就拿问卷调查表来说,虽然在表的设计制作过程中询问听取了许多老师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可是在三门峡活动的第二天,调查表设计的不足就显得非常突出,表中某些问题的设置是非常多余的但是农村教育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在调查表中就根本没有表现出来。而事实上这个失误是本可以得到一定控制的。在问卷调查表的设计要求中有一条就是要对设计好的调查表进行“测试”,但是我们认为调查表已经经过老师同学的审视了,就想当然的认为不会有问题了,也就放弃了“测试”。我们最终也为这个忽视付出了应有的代价:活动过程中不得不大幅度修改调查表,不仅浪费了金钱,也耽搁了活动的进行。

对于许多道理,我们大家都懂,但是为什么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却失败了,关键就在于能否严格要求自己,能否控制自己。对于一件事,如果感觉到累了,就不想继续去做了,遇到困难就想放弃了,那怎么会成功?

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渐渐远去,期间发生的许多事情也已

经成为了一种曾经,成为了一种记忆,但是这次活动展现出来的当代大学生拼搏奋进的精神,敢于超越自我的精神,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是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被磨灭的!对于我们而言大学生活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希望在这期间,大家为了梦想,为了自己的将来,能多多激励自己,挑战自己,度过一个愉快而有收获的大学生活!

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篇5

元认知能力是对认知活动进行评价与监控的能力,是保证认知活动有效进行的人的心理条件。培养学生掌握次认知技能,对提高学习能力,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元认知能力包括以下内容 :一 计划能力:计划能力指在认知活动中制定计划,确定目标,协调行动,并随时调控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调节修正的能力。二 选择能力 选择能力指在认知过程中,比较各种认知路线,认知结构和认知方法,在研究解决特定课题时,选择一种体现自己特点的角度与策略,并力求获得好的效果。三 监控能力 监控能力是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监控。表现为自我测试,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在其认知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应该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各科教学内容,密切配合学生的认知活动进行:

一 指导学生定计划

有些学生不了解计划的作用,马虎应付;有些学生不了解计划的含义和内容,把计划写成空洞的条文,这些都是认知能力差的表现。教师在使学生明了定计划的目的意义的基础上,对各种计划,如综合计划,分科计划,复习计划假期学习计划等,要分类指导,除书面计划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从事每项活动之前,头脑里都应该做个简要规划,养成头脑里无计划不行动的良好习惯。二 指导学生总结 使学生明确总结的目的方法内容和步骤,培养经常总结的习惯和能力,如学习阶段总结,知识分类总结,考试总结,尤其是注重总结知识策略方法不仅有书面的、个人的总结,还应有口头的、集体的总结,达到相互交流促进的目的。三 指导学生鉴定 学生一般不善与做自我学习鉴定,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总是偏高偏低。通常看到,学生考试后的自我感觉,自我估计,与评卷结果大相径庭,这也说明次认知能力的低下。教师通过让学生自批作业、自评考卷,并自写评语,再经教师复核后,发还学生,让学生研讨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的一致程度,能有效提高学生自我鉴定的水平。组织学生相互评,集体评,通过评价别人和听取别人评价吸取教益,这对学生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四 指导学生检查 不习惯和不善于在学习中做自我检查,这是次认知能力差的反映。教师对学生的口答、板演、作业、实验、考试,均要求学生先自行检查,再由教师复查,并认真分析指明学生自查的成败,使学生认清自查中的问题,提高自查的成效。及时收集学生作业中的常见的错误,让学生辩析、发现和改正。对提高学生检查错误的次认知能力是很有效的。五 指导学生选择 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多种策略与方法做比较和评价,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让学生充分体会各种解法,评估各种解法,从而选择解法,学会应用。六 指导学生的认知方法 对认知路线、结构、方法、风格的认识评价,是元认知能力的主要内容,教师的教学,必须教思路,教观点,讲方法,并注意提高学生对认知方法效用的认识,使学生自觉地注意方法,选择方法,改进方法,如听课方法,钻研教材的方法,使用参考书的方法,复习的方法,考试方法,书写方法,演算方法,记忆方法,安排时间方法等,都下功夫研究,教师要不懈地给予指导和督促。最后,教师对每个学生各个阶段的元认知能力的发展状况应及时诊断,发现缺陷,查明原因,做到心中有数,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解决。七 指导学生学会反思,养成反思习惯。反思过程是主体自觉地对自身认识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也是思维过程辩证性的一种體现,即一个思维活动过程的结束包含着一个新的思维活动过程的开始。最好和别人的思路相比较,体验别人的思路和技巧,加强自身思维的意识和调节能力。因此,当一个问题解决后,引导学生善于进行总结、善于进行引伸、善于进行推广是训练学生反思、养成反思习惯的重要途径。八 为学生创设自觉思维的情境。只能在高度自觉思维的情境中,学生才能意识和体验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产生元认知体验,引发思维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获得并灵活运用规律性的知识;善于提出那些有深度的、生动的、足以引起学生联想的问题和事例,让学生或抽象概括,或分析综合,或归纳演绎,或联系比较,或判断推理;善于变通思路,引导学生变换角度进行思考;善于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巧妙地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

领导能力的认知与增强 篇6

一、领导能力的分解

关于领导能力的分解类别,可谓林林总总、百家争鸣。据笔者多年研究,划分为六大类可能更容易理解。

一是基础性能力,又叫一般能力或必备能力,指的是任何领导者都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如理论实践结合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记忆能力、社交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办事操作能力、执行政策能力、掌握会议能力、安排时间能力、学习求知能力等。

二是基本管理能力,指的是领导者履行基本职责、管理好本单位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如岗位认知能力、执行领悟能力、有序治理能力、组织实施能力、控制协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计划运筹能力、事态预测能力等。

三是综合性能力,指的是领导者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科学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并以实践经验为参照而形成高超的能力。如审时度势能力、战略运筹能力、科学决策能力、预测判断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处理危机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权宜应变能力等。

四是核心能力,指的是衡量领导责任、有效领导行为以及影响力等诸项能力中最根本、最重要的能力。领导者核心能力是该组织的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该组织竞争实力、不断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关键。显然,不同的组织、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其领导核心能力是不一样的。

五是胜任能力,简称胜任力,是衡量某领导者的领导水平、领导绩效的主要指标体系,也表明一种绰绰有余、胜任领导工作的分量。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戴维·麦克莱伦第一次提出胜任力的理论模型,这个模型划分为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和动机需要六个层次,前两层为表面特征,后四层是深层次特征,从而构成既有浮现于水上、又有沉没于水中的“冰山理论”。20世纪80年代后,胜任力逐渐成为时髦的管理概念,由此概念划分,把一般的领导者、管理者与优秀的领导者、管理者区别开来,把一般绩效者与卓越绩效者区别开来。

六是执行能力,简称执行力,指的是执行者贯彻上级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是把上级组织的战略、规划转化成效益、成果的行为及程度。执行力的大小强弱即表现为执行的力度、速度和强度。其实,几乎所有的领导者同时又是被领导者,所以,几乎所有的领导者同时又兼有执行的行为,即把上级的决策、政策、命令、意图等规定的事项实施在行动上而变成客观的事实。由此可见,上级领而导之,下属执而行之,二者割不断、分不开,把执行能力纳入领导能力范畴是合理的。

二、领导的核心能力

所谓“核心”,就是中心,是指在事物或者事情当中最重要的、赖以支持其存在的部分。换言之,没有核心,事物将不复存在。常言道: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如果这个核心力量不存在,则整个事业的领导力量也就不存在。界定“核心”二字,对于研究领导的核心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领导发展的能力,是我国每个领导者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我们党长期执政必须坚持不懈地解决好的第一课题,就是如何領导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故治国理政首要之能力,应是领导发展的能力。而贯彻落实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者,就是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有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一切矛盾的解决才有物质基础,才有可能的条件。只有解决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执政才有物质基础,只有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执政才有群众基础。总而言之,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每个领导者都不可或缺的能力,是其领导能力的核心部分。

某一个行业、某一个部门,其核心能力是有个性、有特殊性的,其核心能力是有区别的。事物有共性,又有个性;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如果说领导发展的能力是领导能力的共性、普遍性,那么,具体到各行各业又是有差别的。例如:军事领导者,就是要组织指挥部队战时能够打胜仗、平时艰苦训练准备打仗,其核心能力当然就是组织指挥能力;外交战线领导者,就是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交往,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维护中国公民的权益,其核心能力当然就是护国维权能力;组织人事工作的领导者,就是要坚持用人的德才标准,选拔和使用人才,并且提高组织人事工作的公信力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其核心能力当然就是选贤任能能力;教育战线的领导者,就是要搞好学校的硬件软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创造完善的条件,其核心能力当然就是教书育人的服务、导向能力;意识形态的领导者,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崇尚的形象教育人、引导人,做好把关定向工作,其核心能力当然就是辨别是非能力;审计部门,就是要对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等进行审计监督,其领导核心能力当然就是明察秋毫能力。同样道理,抗击自然灾害部门的领导者、民政部门的领导者、总工会的领导者、妇联的领导者、卫生部门的领导者、档案工作的领导者、保密战线的领导者等等,他们的工作毫无疑问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但其工作只是间接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他们也有自身的特殊的领导核心能力。

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领导者来说,无论是具备何种能力,都不能缺失政治鉴别力。既然上到了领导岗位,理所当然就必须跟党中央保持一致。由此,领导能力结构应该是“工”字型:下一划是基础性能力,中间竖一笔是核心能力,上一划是政治鉴别力。

三、领导能力的增强

目前,探讨领导能力增强,有其重要的、特殊的、现实的意义。

从形势来说,我们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国际形势如何,国内形势如何,党内形势如何,大家对形势的观察和研究,都是相当清楚的,真正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在这种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面前,反华势力、敌对势力、邪恶势力,分裂主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都不会发慈悲。我们别无选择,必须居安思危,甚至是居危知险。打铁先要自身硬,必须增强自己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领导干部尤其要增强领导能力。

从任务来说,我们肩负着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进发的繁重任务。“十一五计划”期间,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09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位,2010年财政收入也将达到世界第二位。“十二五计划”期间,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总之,我们任重道远,重担千斤,我们不敢懈怠,不能松劲,只有像过河卒子那样拼命向前。领导干部特别需要增强能力,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小康的奋斗目标而搏击。

从社会矛盾来说,我们遇到了十分突出的棘手的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所以,人民内部各种具体利益的矛盾难以避免地、经常地、大量地表现出来,甚至一种“非利益相关冲突”也会爆发出来。领导干部对于这些矛盾和冲突,必须提升领导力,善于将之化解于萌芽状态,善于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的发生。

那么,领导能力如何增强、其有效途径何在呢?至少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实践锻炼。古往今来,领导能力的得来,首先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是干出来的。军队领导者,就是从士兵或低级军官一步一步从实战中提拔上来。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赵奢,身经百战而后成为赵国的统帅,所以他临终时特别告诫夫人:不能让儿子赵括统兵打仗。后来不幸而言中,赵括“纸上谈兵”,长平之战,兵败于秦将白起,赵兵数万被坑埋。《三国演义》的马谡是个熟读兵书的“参军”,自称“吾素读兵书”,但街亭一役,他死背兵书的教条,什么“凭高视下,势如劈竹”、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最后失守街亭成了刀下鬼。如此等等说明一个道理:能力的培养首先靠实践。

(二)学习求知。笔者并不否认学习求知对于增强领导能力的作用,恰恰认定一条公式是最有效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即通过读书学习,上升到理性去认识,再指导实践,然后进一步从理论高度加深认识。这就是认识论的基本道理。上世纪50年代初,刘伯承主持南京军事学院时,就聘请了不少大赦之后的国民党高级军官来校当教官,讲授军事理论。当时有的“学员”不服气,认为这些教官都是“败军之将”,凭什么教我们?刘伯承把这些“学员”狠狠地批了一顿。可见,共产党的军事领导者确有打胜仗的实战经验,但是缺乏军事理论,还是需要补上这一课。

(三)提高悟性。实践重要、学习重要,悟性高低同样也重要。所谓“悟性”,就是动脑子、想问题,就是对人对物的分析和理解。所谓悟性高,就是善于总结、举一反三,不要人云亦云;善于反思自己或别人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不要重复过去的“故事”,善于保持优良传统、发扬光荣成绩,善于审时度势、权宜应对,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就有不少“无字书”,上级领导的“意图”不少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这个时候就特别检验一个领导者的“悟性”,悟性高,就贯彻实施得好,反之就是“猪脑子”、“吃错药”。

不言而喻,领导能力与一个领导者的政绩、威信是息息相关的。一个领导者的威信主要来自“彰之以德,传之以情;示之以才,成之以绩;立之以威,警之以众”。而“示之以才”,表现出一种优秀、卓越的领导才干,确是十分重要的。

上一篇:维多利亚州下一篇:关键是思维品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