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际能力(精选10篇)
社会交际能力 篇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 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当前农村孩子普遍缺乏说话的冲动和激情, 愿意交流的, 也缺乏条理、不够流畅、应对力弱。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亟待加强。
一、明确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循序推进
根据课程标准规定, 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应当实现“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在各种交际活动中, 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发展合作精神”的目标。农村教师必须明白, 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针对全国学生, 没有考虑地域、城乡差异性。虽然影响口语交际能力的学校硬件、师资、家长文化程度、亲子关系、社区人文等重要因素, 农村整体逊色于城市, 但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也应当服务服从于这个目标。所以,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 要结合农村实际, 细化学段目标, 循序推进。
一、二年级, 严格要求学生学讲普通话, 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回家后尽量用普通话与家人说话。三、四年级, 巩固普通话水平, 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 能简要转述, 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 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生动地讲述故事, 用语言打动他人。五、六年级, 与人交流说话时尊重、理解对方, 乐于参与讨论, 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听人说话认真耐心, 抓住要点简要转述, 表达条理清晰, 语气、语调适当, 学会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 即兴简短发言。
二、开发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 甄别利用
一是挖掘教材资源。教材是所有认知材料中最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的。教材的选文具有典范性, 文质兼美, 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 难易适度, 是最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料。对农村小学生来说, 没有经济实力支撑其购买其它更多学习材料, 课本应当就是孩子主要的认知材料, 甚至是大多数农村家庭唯一的书籍。因此, 农村老师利用好教科书尤为重要。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许地山的《落花生》是经典美文, 城市孩子可能吃过花样百出的花生食品, 但对花生的生长周期的了解、对花生生长过程给人成长的启示理解, 绝对要逊于农村孩子。
二是挖掘课外学习资源。可以说, 只要能挖掘其中积极的因素, 自然、社会、人文, 生活中无处不是语文课程口语交际练习的资源。农村小学生家长难有能力为小学生进行挖掘, 不可能为孩子提供语文学习的丰富资料, 一些留守的孩子因父母不在身边, 更无指望。充其量, 农村家长在年节时或外出务工偶尔回乡时, 为孩子集中买几本纯粹应试且不一定适用的所谓辅导资料。所以, 农村教师要利用农村小学生身边熟悉的材料, 甄别出其中积极的因素, 引导学生开口表达, 结合教材中安排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我敬佩的一个人》等口语交际练习课, 鼓励小学生说说家里事、邻里事、村里事。农村小学语文老师挖掘课外资源的丰富与否, 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村小学生的语文视野开阔与否、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成功与否。
三、采取适应农村小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 因势利导
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教学的交际情境, 努力选择贴近农村生活的话题, 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课文教学。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 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 激起“现场感”, 学生很容易由抑制状态进入理想的活动状态, 这样就能“有话可说”, 当整篇课文学完后, 又呈现给学生身边的一些美景, 如农村孩子最熟悉的茶园、田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一名导游, 配合画面, 与游客互动, 带领大家领略家乡的美。课本中安排的《劝说》、《让名著中人物走上舞台》等口语交际练习课更强调了情境设计的重要性。农村教师还应当争取社会的支持, 与农村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 在少有城市的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的条件下, 尽量给学生创设课外口语交际实践的环境。
锤炼胆量。农村孩子无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可进, 也进不了电影院, 听不到音乐会, 很少会有家长带着孩子去跟团游玩, 孩子接触大场面、认识陌生人的机会少, 较城市而言, 农村小学生普遍腼腆、矜持、“放不开”, 开口的胆量很小, 展示自己的魄力缺乏。所以, 农村教师, 首先要在学校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中勇敢答问、勇敢争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 其次要鼓励孩子在家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家长会上要求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 学会尊重孩子意见, 多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凝心聚神。课程标准将“听话说话”发展至“口语交际”, “听话说话”是倾听和表达, “口语交际”是倾听、表达和交流应对, 强调了瞬时互动性。因此心神不宁, 应对就难以抓住关键, 《晏子使楚》除了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机智, 更要理解应对者冷静的重要性。
修炼涵养。农村小学生成长过程所接触到的文明场所一般只有小学校园、校外, 由于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未成型, 文化糟粕一定程度泛滥, 农村孩子平均接触到赌博、争吵等不文明现象的机率远高于城市孩子。这种生活环境浸染下的孩子, 呈现出的将会是缺乏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修养。农村教师要防微杜渐, 一二年级时, 引导学生与人交谈时, 要做到自然大方有礼貌。三四年级时, 要用课文《孔子拜师》、口语交际练习课《我看到了……》等, 培养学生交谈中倾听的认真态度, 激发请教意识, 敢于与人商讨不同的意见。五六年级的学生要用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口语交际练习课《聊聊热门话题》等, 提醒注意语言美, 不说脏话, 抵制农村粗俗、不文明的语言。
四、多给予农村小学生积极评价, 扬长避短
于永正说过:“我的评价多数是鼓励、褒扬性质的”。如前所述, 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胆量与信心普遍逊色于城市孩子, 所以于老师的这个说法, 尤其适用于对农村孩子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评价。但于老师也强调了评价要是非分明, 错误的必须及时否定, 扬其长避其短。农村家长重视考试分数, 没时间也没意识去对孩子的一次口语交际行为给予评价。所以, 农村校园内, 教师就要抓住一切机会, 发现学生完成了一次有实际意义的口语交际任务, 就及时给予评价。评价要反映出农村孩子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注重发现和发展孩子口语交际的潜能,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进一步发展。
摘要:当前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不得不面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阶段农村社会急剧转型所带来的问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的家庭环境缺乏;传统民俗文化精髓大量失传, 精神糟粕沉渣泛滥, 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的人文环境缺乏;大量农村家长外出务工, 留守小学生的亲情关怀严重削弱, 孤独感、失落感催人沉默, 这部分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的亲情氛围缺乏。因此, 当前农村孩子普遍缺乏说话的冲动和激情, 愿意交流的, 也缺乏条理、不够流畅、应对力弱。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亟待加强。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社会转型期,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允庆, 于忠生.口语交际[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
[2]于永正, 于永正文集[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2.
[3]王一娴.有效学业评价[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社会交际能力 篇2
关键词:当代俄罗斯生活;中国学生思维;交际能力
根据我们得到的数据,在中国有60多所高校开设俄语专业;同时,中国学生也是在俄罗斯留学的外国学生中人数最多的群体。所以,如何提高中国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对对外俄语老师而言,是一个非常急迫的问题。
在教中国学生俄语的过程中,应该适当考虑到中国学生的思维特点和中国特有的语言教学传统(即注重阅读、语法学习,擅长单词记忆,习惯系统性的检测考试)。而在俄罗斯的高校中,俄语教学以直接教学方式为主,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动交流为主。中国学生在国外学习俄语,往往不习惯与老师直接交流和互动,对中国学生而言,最困难的就是言语交际能力。由于不习惯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中国学生不会很快就掌握那些需要学生发挥创造性的练习。如果对外俄语教师妥善解决上述问题,那么就可以让自己的俄语教学更和谐,学生学起来也会更有动力,更主动,效果也会更好。
显而易见,对外俄语教师应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将中国教育体系特有的一些教学方式替换掉,这些方式如单一完成语言训练、背诵语言材料、借助母语翻译练习等。可以让学生们不断通过近义词、反义词、同根词及语言猜测和根据上下文来推测词义等方法来确定生词的词义。
为了提高中国学生学习俄语的效率,有必要编写一本参照汉族思维定式的教科书。该教科书应充分考虑中国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以及汉语的特点和汉族人的思维特点,当然,还要体现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在编写阅读材料《二十一世纪俄罗斯名人》(Знаменитые имена России. XXI век)时,针对每一课的具体选材,作者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为此有针对性地做了调查问卷,对象包括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山东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俄语专业的学生。调查问卷语言为汉语,问卷包括十类阅读题材。这次抽样调查的总人数为150人,平均年龄为17~24岁。抽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明确学习俄语专业的中国学生感兴趣的俄语阅读题材。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学生除了对当代俄罗斯青年生活感兴趣外,还对以下题材兴趣浓厚,如体育,著名运动员以及他们取得的成绩;科学和文化名人;学者和他们的发明等。该书作者根据中国学生的阅读兴趣,针对中国学生编写了阅读教材《二十一俄罗斯名人》,学习对象为具有基础级和俄语一级水平的俄语专业学生。该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文化和科学》,由鲍利沙科娃教授编写;另一部分为《体育》,作者是尼兹科沙普金娜讲师。教材的主要目的是教会中国学生在课堂或在课下根据已掌握的语言知识自主地阅读和理解中等难度的俄文课文,为此书中设计了大量的词汇练习。教材的主要内容是俄罗斯当代画家、舞蹈家、歌唱家、音乐家、学者和运动员的传记资料。在选取教材的课文内容时,参照了中国学生的思维特点。事实上,《二十一世纪俄罗斯名人》非常符合中国学生的思维特点,因为课文中的主人公像中国人一样,具有勤劳、顽强的个性,他们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最重要的是,他们都具有东方人的家庭观念。作者有意选取的都是那些能与中国学生产生共鸣的知名人物,这样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容易,也会促进学生的口语对话和会话,提高语言交际素养。
要想发展语言交际能力,使学生形成语言图景,必须要通过对文章的研究和学习。文章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它能传达对象国独特的社会文化信息。
本阅读教材所选取的课文,充分考虑到了当代俄罗斯现实生活及中国学生的阅读兴趣,每课都附带课文前、课文中和课文后的练习,这些练习的目的是为了不断完成言语行为,这些行为反过来又可以提升学习素养,如通过关键词来预测课文的大致内容、编写课文大纲、对课文进行评注以及用自己的话来说出读后感等。因为每课都有一些关键的练习,这样就可以保障读者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形成。课文前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學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这里,标题的作用特别明显。作为课文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标题包含大量的信息,甚至可以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初步的预判。课文前的练习会帮助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阅读过程时的练习作为整个课文体系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在课文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课文。这些练习应该是一边阅读一边做。这些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去除语言障碍,降低对课文整体思想理解上的难度,应该有意识地教会学生们去独立克服这些困难。正是在阅读课文时,教师要教会学生语言猜测能力以及自主阅读课文的能力,并能够在阅读时对课文进行总体的认知。
阅读过程中最后的一个阶段是完成课文后的练习。课文后练习为发展与阅读内容相关的各种言语能力提供了可能。在课文后练习阶段,学生可以反复阅读课文或是部分段落,这就加深了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讨论所读内容,表明对课文内容的态度,学生们会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教材中还设计有家庭书面作业,这可以锻炼学生们的文字能力。作业还可以包括编写课文大纲(根据课上阅读时做过的练习)、对课文的中心思想进行解释说明,表达自己对所阅读课文的整体理解。至于作为具有重要教学意义的测试,可以通过课文后的相应练习来完成。
本教材的编写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目标:使外国学生在课堂和课下自学中能朗读和读懂中等难度的课文,同时使外国学生在阅读课文和词汇训练时能自主的理解和掌握词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想象力。
就本教材目前的使用情况和实践教学表明,这本书对整合学生所学的知识,提高俄语会话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 Балыхина Т.М., Чжао Юйцзян. От методики к этнометодике. Обучение китайцев русскому языку: проблемы и пути их преодоления: Монография – М.: РУДН, 2010.
[2]Большакова Н.Г., Низкошапкина О.В. Знаменитые имена России. ХХI век: учебное пособие по чтению. – М.: РУДН, 2012.
[3]Низкошапкина О.В. Работа с текстами в китайской аудитории в целях развития 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ой компетенции учащихся. Часть вторая.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ООО "Правда - Пресс". – М., 2012. – С. 64–69.
[4]Низкошапкина О.В. К вопросу об учёте менталитета и читательских интересов китайских учащихся при обучении РКИ.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Экон - Информ", Москва, 2012. – С.50–53.
[5]Bolshakova N.G., Nizkoshapkina O.V. Communicative and cognitive aspect of the text and working with it in modern reading textbook for foreign students // Europe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st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nference. Bildungszentrum Rdk.e.V. Wiesbaden 2012. – P.1105–1108.
社会交际能力 篇3
[示例1]《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10课“游戏快乐多”
针对本课中“做中悟:怎样玩得愉快”的活动, 上课时, 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 到操场中开展游戏活动。有的小组玩荡秋千, 有的小组玩滑滑梯, 有的小组玩老鹰捉小鸡。游戏过后, 教师组织同学们进行交流:在游戏活动中怎样玩得愉快?
师:同学们, 你们刚才是怎么玩的, 能将自己的快乐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
生5:我们小组的同学玩游戏时都非常遵守游戏规则, 只有遵守游戏规则才能玩得愉快。
师:同学们, 你们认为他说得有道理吗?
生齐声说:有道理。
师:可我觉得, 不遵守游戏规则, 也能玩得开心呀!玩滑梯的时候, 我就不排队, 抢着玩那才叫过瘾呢!
(众生举手跃跃欲试)
生6:这一次你是过瘾, 可万一哪一次, 你抢的时候不注意从滑梯上摔下来, 就来不及后悔了。
师:那我就把他们全赶走, 我一个人玩。
生7:虽然这一次你玩得很愉快, 可你只顾自己玩得开心, 以后同学们就不愿和你一起玩了, 这样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少, 你不觉得寂寞吗?
[评析]在教学中, 当师生达成只有遵守游戏规则才能玩得愉快的共识后, 教师没有急于肯定或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而是抛出了相反的话题, 这些话题不仅可以使一些学生反观自己的错误行为, 还把学生引入了积极的思考当中, 学生在与教师的“交际冲突”中对遵守规则的认识更加深入了。
[示例2]《规则有什么用》 (《品德与社会》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主题二)
当大家围绕“规则有什么用”这一话题展开评论时, 有一个比较调皮的学生在下面小声说:“规则有什么好?课间休息时间那么短, 排队打水, 还没轮到我就上课了。”教师走到这个小男孩的身旁说:“我也发现了这一点, 有的同学排队排了很长时间, 可是还没排到, 上课铃就响了, 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这个小男孩不好意思地站起来, 一声不响, 似乎在等老师的批评。老师马上把问题转向了全班, 让全班同学围绕这个问题, 想想解决方法。教室一下子炸开了, 同学们非常投入地参与到讨论中来,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每个同学一次少打一点, 够喝就行了, 这样既节约时间, 又节约了用水。老师又问刚才那个学生:“你同意吗?”他高兴地点了点头。
[评析]学生的一句看似不和谐的话成了对话的起点, 教师没有批评这位学生, 而是肯定了他的说法, 同时又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 在师生的交际中得出结论证明了规则的重要性。
以上两位教师在教学的交际中灵活地运用交际语言不仅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也使学生领略了语言的魅力,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使他们学会了在交际中如何运用语言的技巧和方法。
在教学交际过程中, 教师要灵活地使用教学语言, 使交际目标有效地达成。
首先, 根据年龄特征灵活使用语言。针对《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这两个阶段教学语言要各有侧重。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 对抽象的教学语言和教学内容不感兴趣, 所以本课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尽量地使用形象、活泼、充满情趣, 口语化、通俗化的语言, 语言应以短句为主, 但要避免“娃娃腔”。不能把一粒种子说成“小种种”, 而应说成“种子娃娃”或“种子宝宝”, 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学到正确语言和丰富的词汇。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认识能力及语言能力的提高, 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师则应使用表义更严谨、更丰富、富于逻辑性的语言, 尽量不要使用晦涩难懂的句子。儿童正处在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 因此教师必须用规范的口语给予他们良好的影响。
其次, 根据教学内容灵活使用教学语言。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使用各类教学语言, 如情感性语言、趣味性语言, 叙述性语言、描述性语言、抒情性语言、议论性语言等。
对于历史性教学内容, 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历史知识, 通晓历史进程, 而是要立足于品德教育, 将历史内容的学习作为一个桥梁, 其最终目的是发挥历史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 让儿童通过对历史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比如“林则徐虎门销烟”, 在学生了解事件后, 要重点引领学生感悟林则徐的民族精神, 从活生生的人物身上体会爱国情感, 从当时的鸦片联系到的当今的毒品, 认识毒品的危害, 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所以, 这一类型教学内容的教学语言更多的要体现情感性, 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到当时的情境中, 用富于情感性的语言体悟历史、以史育人、陶冶情操。地理性教学内容中涉及地理知识时语言要准确、精练, 介绍自然风光时语言要使用流畅优美的描述性、抒情性语言。对于日常生活类教学内容, 如《安全的生活》、《花钱的学问》等课, 教师可使用形象生动的叙述性语言、生活化语言以及趣味性语言。
总之, 在教学中使用具有什么特点的语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学生情况、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课堂出现的不确定性因素等生成, 根据需要灵活使用, 不能千篇一律, 更不能固守成规。
第三, 注意突发事件的生成。对于具有开放性、生成性和动态性特点的品德与生活 (社会) 这门课程来说, 教学的实施过程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 教师要因势利导, 灵活及时地运用应变的语言驾驭课堂, 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 同时也让学生在老师机智的教学语言中体悟到语言的魅力, 学会机智、幽默与智慧地使用语言。
[示例1]某教师在执教《家人关怀我成长》 (人教版三年级第二单元) 一课时, 有这样一个片段:
当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到从小到大父母对自己的点滴关爱后, 教师又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一个“家人关怀我成长”的故事, 全班学生都已被深深地感染了, 并说起了父母关爱自己的故事。这时突然有一位学生哭了, 老师怔了一下, 但马上面带微笑, 走到这位学生身旁, 并请这个学生站了起来, 边摸着学生的头, 边弯腰亲切地问到:“你为什么哭啊?你能说说父母关爱你的故事吗?”可是学生不作声, 继续抽泣着。教师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学生, 但学生依旧低头不语。于是教师尴尬地笑了笑, 就让学生坐了下去, 继续了下面的教学环节。
[评析]这是课堂教学中突发的事件, 学生对老师如何处理这个突发事件充满了期待, 面对这样的“节外生枝”, 教师没有视而不见, 而是做出了相应的反应, 但显然教师的反应使学生的期待落空, 老师不仅没有让学生从自己这里学到处理问题的方法, 同时也使课堂失色很多。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动态的交际过程, 这个不断成长推动的过程既有规律可循, 又具有不可预测性, 教师应用机智的语言将其化解, 使课堂教学转危为安。
[示例2]《爸爸妈妈, 你们辛苦了》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活动二)
一位教师在上《爸爸妈妈, 你们辛苦了》时, 大家都在夸自己的爸爸妈妈怎样工作, 怎样关爱自己, 怎样为自己付出了许多辛苦, 自己要如何敬爱自己的父母时, 一位学生突然说“我恨我的爸爸妈妈!”同学们一下子安静下来。原来这位学生在他两岁的时候, 父母离异后就双双外出, 后来都在外地建立了各自的家庭, 就再没有管过他, 他是由奶奶一手带大的。老师走了过去, 轻轻地抚摩着这位学生的头说:“那么, 你现在就说一说你的奶奶吧。”当这位学生夸完自己的奶奶后, 老师把学生的头揽在自己的怀里, 亲切地说:“孩子, 以后你可以把我当成你的妈妈, 有什么困难, 有什么委屈, 你都可以找我说, 好吗?”这时, 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评析]当课堂出现不同的声音时, 这位教师并没有逃避, 而是用自己的饱含真情的语言融化孩子的心, 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只支言片语就升华了师生的感情。
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 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 灵活善诱, 积极引导, 营造一个积极、愉快、灵动的课堂。在该课堂中, 教师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学到了丰富的知识, 还在教师灵活的教学语言中学到了处理问题的方法, 可谓一举两得。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 要尽可能地进行多种考虑, 主观上努力穷尽各种可能, 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 学生才有望获得如坐春风, 如沐春雨的学习享受。
社会交际能力 篇4
关键词:口语交际;阅读教学;交际能力
当今时代,信息传播得越来越多,人际交往日趋频繁,口语交际再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标,可以说这个目标的提出既向教师和学生发出了新的挑战,又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搭建口语交际舞台,以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交往情绪为基础,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的学习活动必须充满童趣,必须以儿童的方式进行,必须是体验型的。生活是口语交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有一天,我正在上识字课,突然,窗外飘起了大雪。学生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窗外,哪还有心情学识字。见此情景,我干脆组织学生到室外观雪。学生个个像快活的小鸟,有的兴奋地伸出手接住雪花看它的形状,有的用舌头舔一舔,想知道它的味道,有的在雪中奔跑,有的在雪地中高喊……别提有多高兴了。课间,操场上成了欢乐的海洋。我想,学生的收获肯定不小。接下来,我上了一节关于雪的说话课。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从不同角度说出了他们眼中的雪——“雪花像无数精灵,争先恐后地投向大地的怀抱。”“雪花有六个瓣,飘飘洒洒落下来,带给我们快乐。”“雪是大自然赠给我们的礼物,我喜欢下雪。”……那节课,学生的兴致极高,超出了我的想象。
在“三八”节即将到来时,我班组织了“给妈妈一份惊喜”的活动。之后,我让学生在班内交流是怎样给妈妈祝贺节日的。学生因为有了亲身体会,因此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活跃。就在谈话接近尾声时,宋丰彤(化名)无意说出了“明天是我的生日”这句话,我灵机一动说:“让我们一起为他祝贺生日吧,你想用什么方式呢?”学生有的说为他唱首歌,有的说明天送他一件生日礼物,有的说打电话祝福他,还有的说亲手做一张生日贺卡……我看学生热情高涨,忍不住说:“我们现在为他唱支《生日歌》吧。”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此时,宋丰彤的脸上漾起了幸福的微笑。
二、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口语交际能力
从语文的学科特点来讲,阅读教学就是师生交往的双向互动过程,每一节课都是学生训练、发展口语能力的机会,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融口语交际训练于阅读教学中。
1.朗读感悟,启发想象
阅读教学重在朗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真正让学生走进文本,实现文本、教师、学生三者对话,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例如,教学《蘑菇该奖给谁》一课时,在学生阅读完全文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蘑菇奖给谁了?为什么?你读后有什么感受?接着再让学生讨论并思考:获奖以后,小白兔会说什么?小灰兔又会怎样说?它会改正吗?你想对小灰兔说什么话?这一环节巧妙地将学生由“局外人”变成“当事人”。让学生想象说话,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想象的空间,发展了思维,同时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更有利于学生领悟文章的含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知道“要正确对待荣誉,应把荣誉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的道理,可谓“一石多鸟”。
2.挖掘口语交际的素材,相机发展口语能力
学贵有疑。质疑、释疑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师生会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并用充分的理由说服对方。其间,师生会达到深刻、正确地理解文本、升华自己的目的。同时,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会得到提高。例如,学习《狐假虎威》一课时,当学到课文的第二至五自然段(狐狸和老虎的对话)时,我先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给予评价。学生会在评价中弄清“扯着嗓子”“一愣”“蒙住”等词语的意思,比老师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学完课文后,我又要求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也可几个人合作表演课本剧。讲前教师进行必要的提示:把课文内容编成故事,不要照原文一字不漏地说,只要不改变课文主要内容就行。许多学生跃跃欲试。我挑选了好、中、差三种程度的学生来讲,其余的学生认真听,他们讲完后,请大家当“裁判”,并说明理由。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我让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之后,我进行了归纳总结。接着我又出了一道思考题,让学生回答: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老虎相信狐狸的话,放了狐狸。那么,你喜欢狐狸吗?为什么?这堂课学生发言特别踊跃,不但很好地完成了阅读教学任务,还进行了口语交际训练。总而言之,教师要做口语交际活动素材的有心人,去挖掘、去发现、去品味……
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强化口语交际训练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将会精心策划各种活动,为学生营造多彩的生活,为他们开辟交往、欣赏、尝试的天地,把听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生活动的全过程,为他们的生命注入活力。
1.常规活动中的口语训练
在小学阶段,语文老师大多担任班主任,而班主任与学生交往的时间多,参与的活动也多。例如,在一次心理辅导课上就以“春季达标运动会”为话题,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我先总结成绩,表扬学生。紧接着,我把话锋一转:“看见你们的笑脸,老师也挺高兴,你知道最令我感动的是什么吗?”学生把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到了去揣摩老师的心理活动上,发言非常积极。这样的活动是教师有意为学生创造的交流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又使学生的口语在不经意间得到了训练。
2.创造性活动中的口语训练
创造性的活动离不开创造性的思维,而创造性的思维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语言的训练能促进思维的发展,而思维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语言的表达能力。现撷取一二加以说明。
(1)辩论会。争辩本身就是一种语言与思维的训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与语言的同步发展。根据教材内容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或课前收集学生看法不一致的问题,如:小学生上网好不好?或把小组讨论中的争议重点抛向学生,如:你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让他们寻理由、找依据,然后在组内或班内进行辩论。
(2)新闻发布。让学生有意去关注国内或国外的大事,搜寻当前的新鲜事,并事先做好发言的准备。发布会要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这样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每天第一节课前,同学们轮流在班内发布。每周评选一名“最佳新闻发布者”。这种训练贵在坚持,久而久之,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培养了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3)好书推荐。大语文观要求小学生要进行海量阅读。鉴于小学生的年龄小,阅读兴趣不够浓厚,我就要求班级内每人向同学推荐一本适合的课外书。介绍时,要说清书名、作者及主要内容和精彩片段或章节。这样,可激发班级同学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徜徉在文学的殿堂,乐此不疲。
口语交际是人人必须掌握的工具,现实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素材。教师要帮助学生巧搭口语交际的“舞台”——创设富有时代感和浓郁的生活情趣的语境,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观察、表达,学生的口语交際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
社会交际能力 篇5
一、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 (C r o s 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指行为源与反应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即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的经济社会、地理环境及风俗习惯存在很大差异。不同的语言思维环境中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等等诸语境,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习惯用自己的语言思维交谈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造成话语推论错误, 造成冲突和故障。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注重讲授语言知识结构, 过分强调语法的重要作用。一些教师教学方式单一, 外语课成为教师的讲演课,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 尤其是交际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 还要让学生掌握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 既要求人们掌握正确语法, 而且还要求准确地把握语调节奏。在国际交往中, 不仅要学会讲得体的话, 写出符合英语写作规范的文章, 而且要懂得做得体的事。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建构是必要的。然而给他们提供课本中语言知识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更为重要而迫切。
二、改进课堂教学, 加强跨文化意识培养
当前《大学体验英语》课程成为许多高校本科生的教材。该教材的重点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让我们来选取很有代表性的课文为例子, 分析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课本知识和其他资源理解“文化差异”, 进一步具体分析跨文化交流中的“困难和理解差异”。探讨如何合理安排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 从而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培养跨文化意识呢?
比如, 每当新生入校, 第一堂课老师通常会跟学生打招呼, 了解学生的一些情况。与其让学生一个个站起来做自我介绍, 不如通过一个简单的玩笑来比较中、西文化中打招呼的方式:中国学生常以中国式的问候与老外打招呼:“Where are you going?”或“Have you eaten?”。这对中国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问候语“你上哪儿去?”或“你吃过饭了吗?”。但在英美文化中就有讲究了。“Where are you going?”通常是一个要求给予准确回答的问题。从涉及个人私事的角度来讲, 这个问题是一个典型的“上级对下级”询问的问题或非常亲密的朋友之间才提的问题, 因此这样的问候语在西方文化中就会招来多管闲事的嫌疑。而“Have you eaten?”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像一个建议对方共进午餐的邀请, 西方人往往对这样的没有下文的邀请深感不解。一堂课当然不能以简单的问候语结束, 在引入这个话题之后, 教师不妨通过小组活动或配对的练习,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西方在问候语, 自我介绍, 各种场合介绍的方式等存在的差异, 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 在第二次课上来进行对话练习和公开演示表演。
社会语言能力是指能够在不同的社会语言环境中 (如话题、交际参与者的相互地位和关系、交际的目的和意图、交际的习俗和规约等等) 恰当地运用与理解适宜于不同社会场合和环境的言语的能力。社会语言能力, 实际上就是掌握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规约与习俗。准确地说, 社会语言能力本身就是文化。文化差异对外语学习者社会语言能力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的了。比如, 《大学体验英语》第二册第七课《家庭纽带》。教师可以先以自己的家庭为例, 给学生示范性的演示一个家庭中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 然后请学生来讲述最熟悉的自己的家庭。由于文化的差异, 各个家庭对各个成员间关系的侧重不同, 从而引入诸如“大家庭”、“单亲家庭”、“混合家庭”、“丁克家庭”等概念, 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家庭概念及伦理方面存在的差异。教师在课堂呈现方式上可以采用学生自学和教师参与探讨的方法, 让学生来探讨东西方在家庭责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伦理方面存在的差异, 从而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大学体验英语》第四册第二课“文化”是一篇直接探讨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流的文章。课堂教学的导言部分可以来通过多媒体系列教学手段, 形象的给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比如, 儒家文化要求子女在父母面前要必恭必敬;基督徒在用餐前要祷告;伊斯兰教徒在一天特定的时候祈祷等等。由此让学生对“文化”的概念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再通过第二篇课文“文化存在差异吗?”中作者自己所遭遇的令人忍俊不禁的小故事:作者在俄罗斯旅行时, 在一次与俄罗斯人就餐的过程中误以为男士给女士剥香蕉是非常有礼貌的行为, 并到处宣讲自己的错误观点, 结果在另一次旅途中被人纠正说:“在俄罗斯, 如果男士给女士剥香蕉就意味着他对她想入非非!”, 让学生最终了解:有关文化差异的概括性的推论方面的好心的文章和讲座可能弊大于利。随后可以运用一系列文化差异方面的例证进一步强调注重风俗习惯和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在讲解第四册第一课《男女之间的偏见》的时候, 作者先通过从网上下载的一段录像资料, 让学生了解到现代妇女解放运动的起源和进程, 然后通过听录音的方法引入了这篇课文的主旨:男女在社会角色方面的转变和趋势。然后, 让学生分组谈论男女在社会角色方面存在的差异, 最后由教师来做出评价。学生对自己熟悉的话题的探讨非常的投入, 课后作业是一篇作文“男女真的有别吗?”。作者通过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发现, 有许多学生的见解非常的独到, 对该问题的讨论非常的深入, 还利用了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非常有用的词组和例子, 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现代外语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 即交际能力。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中, 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是所有外语教师都非常关注的事情。作者认为有趣的课堂活动和设计合作性的活动规则是课堂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学习体验《大学英语》第一册的第八课“爱和友谊”时, 第二篇课文讲了一个非常感人的爱情故事, “超越坟墓的爱情”:一位妻子在情人节的时候收到了已故丈夫的玫瑰花。作者通过布置预习, 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的方法, 收到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学生的表演天分受到了极大的鼓励, 同时又促进了学习者之间的合作。课后作业是布置学生自己寻找有关西方的节日及来源。在第二次课上, 学生通过课堂报告的形式, 给大家介绍节日。由于第一次课堂热情的感染, 由许多同学都积极地做了准备, 都抢着要发言。作者就鼓励那些平时不太积极或胆子较小的同学做报告, 有一个学生竟然带来了面具来表现“万圣节”。
三、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教学策略
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的方法也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做出调整。
1. 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强化文化情景感悟。
学生不仅要从课本中学习和掌握异质语言文化内涵, 而且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阅读相关报刊杂志和其他媒体进一步了解目的语源国的文化习俗、人文哲学。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提供信息扩大学生英语知识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英美文化, 教师授课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学生文化交际材料。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章、报刊杂志, 了解文学典故等语言背景知识。
近年来, 各种多媒体英语资源蓬勃出现, 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多媒体可以创造出具有浓郁西方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 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感性认识, 深刻体会英语文化, 从而增强跨文化意识。除了利用已有的资源多收听英语广播、英语歌曲, 观看电视节目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 浏览网络资料, 观看原版电影, 领略英美本土文化风情。
2. 加强课堂交际实践, 提升语言运用层次
课堂活动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重要途径, 教师精心设计、创造出具有英语文化特色的交际情景, 组织学生在这种特定的语言情景中开展语言交际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提高交际能力。让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英美文化情景中, 进行诸如打招呼、介绍、祝贺、告别、致谢、道歉、约会、购物等特定情景的语言练习。还可组织学生进行role-play (角色扮演) 、group-discussion (小组讨论) 、pairwork (结对练习) 、short-play (短剧) 等课堂活动,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具有英语文化氛围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来, 大胆运用英语进行语言实践。教师是导演, 学生是演员, 师生互相配合, 提高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感性认识。我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经常会受到本民族文化定势的干扰, 从而出现交际过程中的文化错误, 在英美人看来, 这种文化错误比语音、语法错误更无法忍受。因而教师在教学中, 要注意分析中西文化差异, 进行文化对比, 帮助学生排除英语学习中的文化障碍, 获得文化敏感性, 增强跨文化意识。
四、结论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应该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各地域、各国家的文化不仅在内容上是多样的, 在形式上也是丰富多彩的。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化都渗透其中, 道德、政治、军事、宗教、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活动都是典型的重大的文化表现形式。由于各个民族, 各个地区生态环境不同, 文化积累和传播的不同, 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等的不同, 各个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 如果忽视了这些文化差异, 就难免会产生误解、冲突或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交际能力的培养, 应成为大学英语教学关键性课题, 对此我们务必要努力研究, 深入探索。
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交际能力, 努力造就具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传授英语语言文化知识, 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来加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社会交际能力 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语言形式的沟通, 而且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 而英美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使得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休克 (culture shock) 现象屡屡出现, 成为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一大障碍。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 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因此, 我国的英语教学, 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 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体验和实践, 培养他们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开阔视野, 加深对世界的了解, 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 提高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 (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 和社会文化能力的总称 (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 也是目前每个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1. 加强教师自身文化修养。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是关键。因为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主要还是依靠英语教材、课堂和英语教师的传授来获取知识。所以, 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 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时刻明确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除此之外, 英语教师还要利用周围一切条件, 不断为学生组织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对比文化差异。
董亚芬指出, 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 语言材料中, 篇章、句子甚至每个词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通过文化对比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文化差异包含的内容庞杂繁多, 下述四方面尤其值得重视。
(1) 词汇差异
词汇是英语表达的基础。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的时候喜欢把每个单词都与一个汉语词汇联系在一起, 以便记忆。然而我们在使用某个英语单词时不能只注意其语意层面, 还要从跨文化的角度进行揣度。比如“red” (红色) 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崇尚色, 体现了中国人民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 被赋予喜庆和吉祥之意。而在西方文化中, 红色带有很强的贬义色彩, 带有“危险”、“激进”、“流血”、“暴力”的意思。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翻译《红楼梦》时, 为了保留“红”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 把标题直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引起英美读者对“red”一词产生不好的联想。后来英国汉学家霍克斯将该标题意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 (《石头记》) 。因此, 在平常的词汇积累中注意从文化异同的角度加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2) 语用差异
任何语言都是某种社会文化的反映, 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跨文化交际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语用差异。中国人在彼此见面时常常会问对方:“吃了吗?”“去哪儿啊?”这样的问候在中国人看来非常亲切, 然而在西方人看来却非常难以理解甚至是气愤。中国人认为这样的问候能体现对对方的关心, 而外国人则认为中国人想要了解他们的隐私。还有“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不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 很难理解它的文化内涵, 就会导致交际失败。可见,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先了解该语言民族的社会文化。
(3) 思维差异
文化的不同通常引起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含蓄、谦让、儒雅, 而英美人崇尚自由, 勇于表现个性。所以, 对别人的赞美, 中国人会说“哪里哪里”“不敢当”“过奖了”, 西方人一般说“谢谢”;表示感谢时, 中国人往往会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不用客气等, 英美人则会说:It’s my pleasure/Thank you。这都反映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两种文化, 一个是以“你”为中心, 一个是以“我”为中心。
(4) 体态文化差异
肢体语言也是人类进行交际活动的重要工具, 中西方不同的肢体语言体现了不同的体态文化。如拥抱、握手、亲吻、手势语等属西方人的体态语言, 而中国的体态文化不包含这些过于亲昵的动作。了解并学会运用体态语对文化交际是大有益处的, 如耸肩表示“I don’t know”;掌心向上伸开双臂则表示无能为力或无可奈何。
3. 重视本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
了解并熟知本民族文化是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的前提。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刘润清教授曾经指出:“文化教学, 这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西方文化, 而且要懂得本族文化, 二者并重。”这是因为跨文化交际是双方的。作为中国的英语学习者, 我们必须在了解和熟知中国文化特点和表达方式的基础上, 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 并学会用英语表达本族传统文化, 宣传本族优秀文化, 让西方人了解更多的中华文化, 比如中国的太极拳 (Taiji) 、武术 (Wushu) 、功夫 (Kongfu) 、气功 (Qigong) 、衙门 (Yamen) 、曲艺 (Quyi) 、二胡 (Erhu) 、麻将 (Mahjang) 等。我们要夯实本族文化的功底, 不失时机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让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 这样有利于双方的相互理解, 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时效性。
中西文化的比较性学习是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的关键。跨文化意识敏锐度是一种对有别于母语文化的他国或他族文化的反映度和感知度, 它是以母语文化为参照体系。敏锐度的加强有赖于母语文化和异国文化的同步提高。然而敏锐度的高低并不与文化知识的多少成正比, 而是有赖于对中外文化的对比性研究学习。
4. 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文化渗透。
(1) 讲解法
讲解法是课堂文化教学最为直接的方法。教师直接结合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加以讲解。
(2) 对比法
对比法是文化教学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比, 学生可以发现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 了解异族文化的特殊性。比如从称呼、招呼语、告别、做客、谦虚、道歉、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 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敏锐度。
(3) 阅读法
阅读文学作品是文化学习的一个主要方法。因为文学作品是社会文化的反映, 所以, 要想了解英语国家文化, 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会有很大的帮助, 从中可以找到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
(4) 实践法
实践法是实现文化教学目的最直接的方式, 文化教学的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 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各种资料让学生对中西方不同民族在价值观念、政治信念、宗教信仰、社会准则、道德标准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有所了解, 然后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
三、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脱离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孤立地教授语言知识。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既教授语言, 又传播文化, 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使学生跨越文化差异障碍, 减少文化休克现象, 增加交际的有效性和成功交际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徐冰.试析跨文化交际与高校英语教学.英语教学, 2009.
[2]王宗华.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外语交际能力.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学好文化,提高交际能力 篇7
那么我们该如何学习文化, 提高交际能力呢?文化学习任重道远, 这不仅需要了解新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出正确的判断, 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而且文化涉及内人丰富, 所以文化学习的策略也因根据具体的内容具体选择, 灵活应变。
一、学习西方地理历史知识
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变迁深刻影响其文化的发展, 所以学习文化的第一步就应对其地理和历史情况加以了解。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西方人物传记或者历史记录片等方式来开阔眼界, 加以了解。比如《拿破仑传》在记录拿破仑一生的辉煌外, 书中必然也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法国以及欧洲的地理状况, 风土人情等, 我们在阅读书籍时就能对当时的情况有一定了解, 而法国历史如此重要的时期必定也对当今的法国和欧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样我们也能对今天法国人的文化渊源及生活习惯进行理解, 在交流时, 就能理解别人所讲述的相关信息。
二、通过词汇寻找文化联系
词汇是最明显的文化信息载体, 反映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学习运用词汇可以有以下方法可以选择:
1.习惯使用英英词典。相对于英汉词典, 英英词典的解释更贴近以英语为母语人的思维, 以及对词语的联想意。例如:red-hand许多英汉词典解释为“染鹿血的手, 红手纹章”, 看英英字典会发现它其实还有联想义“现行犯的”, “当场”的联想意。
2.多关注主流媒体。对学习者来说, 英美主流媒体包含着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料。它们影响力大, 紧跟时代潮流, 并且权威性大。英美两国的主流媒体有:①报纸:Times, The Guardian, The New York Times, Washington Post;②杂志:Nature, The Economist;③Reader’s Digest, Time等。
3.注意典故和谚语。英语中有许多有文化内涵的词, 这些词的形成与使用与很多历史事件或文学作品有关系, 谚语更是反映语言使用者的价值观和文化精髓的典型, 平时对这些词或谚语多加积累对文化的理解与学习十分有利。
三、学习西方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对英语学习者来说这可能是最难得部分, 需要我们耐心并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所收获。但这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作为语言学习者我们必须学会对应的思维方式, 理解其价值观, 这样才能更好的交流, 更好地运用语言。
1.阅读西方文学作品。阅读西方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捷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水平选择相对合适的文学作品来阅读, 在扩充词汇的同时也能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是不可多得的好方法。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篇8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想说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发生的本身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要鸣发内心的感受, 顺着这两个倾向, 自然会不容自遏地高兴地说。”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上好口语交际课, 就必须创设具体的情境, 把学生引到具体活动的情境中, 去激发小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需要, 形成和谐、民主的氛围, 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欲望和热情。我在教学《招待客人》这个话题时, 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1. 带一篮子菜和水果放在讲台桌上, 告诉学生这是下
午招待客人用的, 让学生帮助老师想想办法, 该怎样招待客人呢?
2. 由老师扮演客人, 请学生扮演主人, 当场演一演。
3. 学生自由交际, 四人一小组, 在小组内说一说, 练一练, 演一演, 评一评。
4. 如果客人突然来到家里, 老师没有准备招待的东西, 怎么办?
这样把具体的条件变一变, 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 同学们都有自已独特的方法。有的学生说:“阿姨, 您看看书, 我去买点东西马上回来。”有的学生说:“伯伯, 您先坐在沙发上看看电视, 我给您倒杯茶。”有的学生说:“叔叔, 我带您参观一下我家, 好吗?”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在轻松的环境下, 大胆地说, 达到很好的训练目的。
二、激发兴趣, 让学生乐说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激发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学生有了说的兴趣, 才会积极参与, 尽情地说。在一次“介绍少儿节目”的口语交际课上, 我让学生向大家介绍少儿节目, 要求从内容、情节、看法等方面说说, 结果学生觉得无话可说, 虽然再三启发, 但是学生也只是干巴巴地说了几句草草了事, 枯燥无味。针对这一情况, 我认真总结失败的原因:口语交际课应上得有血有肉, 不乏味, 要求学生从抽象的几个词来介绍, 行吗?第二天, 我尝试了一下:“同学们, 昨天我看了《聪明的一休》, 一休可聪明了……”我还没说完, 没想到同学们都滔滔不绝地说起来了。我趁机问学生:“你最喜欢的少儿节目是什么?”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这样一来, 话题贴近学生生活, 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人人跃跃欲试, 变无话可说为有话乐说。
三、启发引导, 让学生善说
农村孩子见识少, 视野狭窄, 很少出去走走, 对于一些城市化的话题无从说起。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农村学生独特的生活环境, 启发、挖掘口语训练的内容, 使学生有丰富的说话内容, 从而善于说话。例如, 在教学《介绍一处自然景观》或《介绍一处风景名胜》的口语交际时, 因为多数农村孩子较少外出旅游, 导致这一话题让他们无从谈起。我就有意引导:在我们村外东南方, 有一竹林, 枝繁叶茂, 生机勃勃。奇特的是竹叶绿得发光, 绿得鲜亮。竹林的北面有一个小池塘, 有水时能清晰映出竹林的英姿, 在村里形成了一处天然的独特景观。在我的引导下, 学生们纷纷说出了《美丽的丽田园》、《春天的田野》、《迷人的小池塘》、《家乡的铜钵岩》……他们个个思如潮涌, 说也说不完, 道也道不尽。这堂课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 农村孩子虽然见识少, 但他们拥有得天独厚的大自然景观, 如芬芳的泥土气息、千姿百态的鸟兽鱼虫、美丽的花草树木。教师必须利用这一宝贵的学习资源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四、结合阅读实践, 让学生常说
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就应该让学生多听多说, 进行实践, 小学阶段一个学期只有八次口语交际课, 显然是不够的。因此, 必须结合平时的阅读教学进一步拓展和完善。阅读课文有丰富的口语训练内容,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要有意识地从多方面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小学生受心理和知识能力的限制, 说话的思路有时拓展不宽。教学中, 通过具体的情境,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多交流感受, 切实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在教学《去年的树》一文时, 精心设计了一个口语交际话题:学习了这篇童话, 作为读者, 你一定感触很深, 你想对小鸟、大树、门先生、伐木工人说什么呢?“学生们兴趣盎然, 畅所欲言。学生A想对小鸟说:”小鸟, 你珍惜友情, 说到做到, 真是让我太感动了。“学生B想对大树说:”小鸟为了找到你, 唱歌给你听, 费尽周折, 对你这么深情, 这么留恋, 很值得你骄傲。“学生C想对门先生说:”门先生, 小鸟对大树的友情难道不能打动你的心吗?你为什么不以为然呢?“学生D想对伐木工人说:”你砍了大树, 破坏了小鸟的家, 同时也破坏了小鸟和大树之间的友谊, 你太无情了。“……在阅读教学中经常渗透口语交际, 让学生常说常练,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定会得到有效的培养。
口语交际能力 篇9
【关键词】口语交际能力 活动 儿童
口语交际是一种艺术,一种运用语言的艺术,一种运用语言的手段创造审美的艺术。口语交际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能力,一种语言的能力,一种做人的能力、交际的能力、做事的能力、应变的能力。目前,小学语文老师普遍反映: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难上的课就是口语交际,启而不发,学生难于开口,更难达到训练的目的。
《语文新课程标准》将原来的“听话”“说话”统称为口语交际,这不仅仅是“听”“说”相加的名称,而是改变,是一个以“听”“说”为核心的交际双方互动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那么,我们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如何让学生乐于开口、善于开口、口若悬河?如何让学生得心应手地掌握这门艺术呢?
喜爱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有意义的活动不仅能发展智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更能激发学生述说的欲望。因此,要充分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练就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学校经常会组织专门的教育活动,如升旗仪式、体育运动会、红领巾广播、防火灾演练、防地震演练、春游、秋游、学军、学农、少先队主题活动、竞岗竞选、庆祝活动……参加这些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并且这些有趣的活动还会使学生产生主动交流甚至一吐为快的欲望,从而也为口语交际提供了契机。
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更能提高口语交际的实效。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美丽的秋天”,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前,我组织学生开展“走进秋天”的活动,通过制作树叶贴,画秋天的图画,感受秋天的美丽;通过搜集和创作描写秋天的诗文,展示秋天的美丽,为进行口语交际做好充分的准备。口语交际时,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积极性。又譬如,我们举行“诗文朗诵会”,让学生将搜集或创作的诗歌、短文等朗诵给全班同学听,请同学当小评委,评一评,议一议,通过朗诵和评议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我们还举办了“小小展览会”,不仅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还要为参观者当好解说员,回答参观者的即兴提问。通过你讲我听、我问你答,相互交流,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在这些口语交际活动中,学生在搜集、挑选图画或独立创作诗文时,锻炼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创造力;在解说与质疑中训练了思维能力,更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在欣赏美丽图画和优美诗文的过程中受到了美的熏陶与感染,真可谓一举多得。
二、抓住有利时机,组织有针对性的活动——锤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在学校和班级生活中,常常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我就把它们作为口语交际的题材,引导学生感受口语交际的实用价值,培养学生主动进行人际交往的意识。如,新生入学时,可以开自我介绍会,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消除陌生感,认识新朋友,更可以通过介绍、提问、对话等方式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每学期开学,我会组织学生交流假期收获,他们津津乐道,无话不说;讨论新学期的打算,他们各抒己见,志向高远;每次考试后,我们要开班会分析自己或同学的优点和缺点,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班里出现突发事件时,可以开展“小小评论会”活动,让学生当小评论员,就班级中的突发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提高是非判断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时,可以开展讨论、辩论,让学生细心观察,用心辨析,在活动中实话实说,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培养了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在避免教师空洞说教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
三、结合学生特点,组织有创造性的活动——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小学生兴趣广泛,喜好表现自我,对丰富的形式、新颖的内容感兴趣,因此,活动的组织也应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如,可以结合创建班级动物、植物角,引导学生观察动植物特点,进行口语交际;通过看电视、报纸,了解身边发生的事,一起聊聊热门话题;动手进行小制作、科学小发明,然后将动手过程以及过程中所发生的事说给大家听;看课外书,组织“向你推荐一本书”口语交际活动,将好书介绍给同学;到田野去采风,了解乡村生活,开展“走进乡村”的口语交际活动;观察美丽的夜空,观察大自然,说说自己所看到的景象;参与家务劳动,将自己的劳动经历和大家分享;参观科技馆、博物馆,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创编游戏,告诉同学怎么玩,然后和大家一起玩……
总之,丰富多彩的活动,顺应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口语交际“活”起来、“用”起来,成为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学生的语言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得到训练,学生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完成口语交际任务,在轻松愉快中达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不但形成初步的交际能力,而且乐于开口、善于开口、口若悬河,正所谓“口语交际能力,恰好在活动中练就”。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篇10
在平时的口语交际训练的教学实践中, 我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为什么要进行口语交际?
1、从语文教学的目标看, 口语交际训练不容忽视。
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任务应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然而长期以来, 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 往往重读、写, 轻听、说。教师们并非不知道口语交际能力对于学生将来踏上社会后的再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迫于考试的压力, 不得不违心地引导学生抠字句背解释, 而把许多能力的训练挤出了语文教学的课堂。现在, 在语文教学改革中, 我们必须认识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把提高学生“说”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主要目标任务之一, 在语文课中给它以应有的一席之地。
2、从社会发展的要求看, 口语交际非常必要。
今天, 人际间的横向联系大大加强, 在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中, 我们的学生不论他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 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外事工作、商业谈判、法庭辩论、企业公关哪项不用口才?教师、记者、节目主持人、导游、推销员谁个不需口才?就是汽车售票员, 商场营业员、宾馆服务员也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出色。当今社会, 人们已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口语交际的重要, 对于某些人来说将直接影响到其事业的成功与否,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通过强化训练来提高自己的口才。
3、从学生的基础看, 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十分迫切。
我在中学任教十六年, 从所接触的学生情况看, 无论是城镇的还是农村的, 大多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都不如人意。许多学生从小到大从无机会登台亮相当众发言, 这样长期以来形成不良循环:越不会说锻炼机会越少, 锻炼机会越少越不会说。
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任务, 这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历史上, 孟子雄辩无敌, 苏秦言动六国, 孔明舌战群儒……他们凭借出色的口才使自己获取成功。同样,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现代传声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口语交际再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一个人如果听别人说话而不能快速作出反应, 就难以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 势必会在现代生活中处处碰壁。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已是刻不容缓, 势在必行。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标, 可以说这个目标的提出既向教师和学生发出新的挑战, 又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以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交往情绪为基础, 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为手段, 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目标,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在阅读课中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阅读课中师生之间的交流, 对话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形式, 鼓励学生说话详尽、有条理是阅读课教学的目标。以前在课堂提问时, 老师问什么, 学生就回答什么, 再也不肯“施舍”一个字。然而, 我却向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在回答问题时可以结合自己的想法。在教学《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这篇课文时, 我就结合本单元“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进行教学设计, 在学生充分读课文了解了贝聿铭的生平事迹和杰出成就后, 先让人人都当小记者, 针对课文提供的信息设计采访问题, 再选出代表分成主持人、记者、贝聿铭三个角色, 模拟访谈节目进行“现场采访”;我在教学《月迹》这一课时, 也设计了这样的口语交际问题: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轮“明月”, 每轮“明月”里都有一段故事一个美丽的愿望, 讲出来与大家分享。一时间象打开了感情的闸口,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有机的教学环节中得到了培养。
2、作文评改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作文评改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作”靠“评”来完善, 评改是学生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
本着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宗旨, 平时我常将学生的日记进行互改互评, 并让他们推荐出优秀习作在全班进行交流评改。这样一来可让学生欣赏别人好的作文, 二来也可以在“评”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每星期的日记互评和优秀作文讲评课, 同学们总是情绪高涨, 各抒己见。上来交流的同学听着同学们对他作文的评价, 逐渐将它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而且很乐意修改自己的作文。学生的感受是敏锐的, 在写作中提高了自己, 在评价中完善了自己, 学生已乐于参与作文的交流, 而且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在听说训练课中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上每一次的口语交际课之前, 为防止上课时无事可说的现象发生, 我预先布置任务:可以看看电视, 阅读报纸, 上网查询, 或向父母请教。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 学生在课堂上讲的内容让人耳目一新, 在评价时, 由于经常上作文讲评课, 所以学生对此并不胆怯, 大胆地表露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同学们在听、说、评中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4、课前三分钟的美文推荐和演讲也能促进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在每节语文课前, 专门划出3至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美文推荐或演讲小活动, 按班级座位顺序轮流。这项活动让班上所有的学生都锻炼了自己的口才和胆量,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 再根据学生们的表现, 给以必要的指导和点拨, 让学生在老师的指点和同学的评价中不断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不断发现自我, 超越自我。
当然, 要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的方法是多样的, 途径也各不相同, 每位老师在教学中肯定都有自己的一套好办法, 但是我想, 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学生的现状, 充分挖掘教学资源, 从平时的教学单元着手, 积极鼓励每一位学生, 多给他们希望, 多让他们有获得成功喜悦的机会, 学生在此方面肯定有长足的发展。
三.在具体实践中应该注意好以下问题
口语交际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语言活动, 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运用口头语言接收对方信息, 同时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对方的过程, 它具有及时性、流动性、现场性、综合性等特点。口语交际的这些独特性使之与阅读和写作教学有着迥然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这些问题。
1、确立话题
以话题为纽带, 在真实情境中把交际双方紧密的联系到一起, 重在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交际能力, 从而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确立话题时, 应考虑到话题的价值、现实意义、难易程度等因素, 这直接关系到此话题能否激起学生的思想火花, 能否产生热烈的交流气氛, 甚至可预测到学生可能会在交流中闪现的连珠妙语。语题的确立应是多元的、开放性的, 贴近生活。既可选取教材中的阅读和写作中的材料, 延伸训练, 拓展学生思维广度, 充分表达一家之见, 巩固并提高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效果, 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在教学中, 如能引入其中的热点问题为话题, 必能激起学生讨论的热情。总之, 无论选取哪种话题都要适应学生的认知水乎和心理发展, 不切合实际的话题会影响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2、注重训练过程
口语交际教学常见的弊病是训练时学生一盘散沙, 教师往往重视指导过程, 却忽视学生训练过程。喜欢表现的学生乐于侃侃而谈, 而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总是处于“倾听者”的角色, 缺少口语锻炼的机会, 造成教学中学生训练机会不均衡的现象。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在教学中, 教师要把任务具体落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这样责权分明, 学生就不会推却、懈怠, 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使之在交际过程中, 为完成各自任务积极参与, 和谐交流。为增强训练的趣味性, 训练的形式可不拘一格, 学生或同桌, 或小组, 或班级, 组成一个临时口语交际单位, 既可以进行画面解说、自我介绍、演讲, 也可双人对话、采访、问答, 或多人讨论、辩论等等。
3、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本是教育的出发点, 也是口语交际教学的立足点。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 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成为交际的主体。教师始终记住他们都还是孩子, 不要苛责求全, 要多给学生一些人文关怀, 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 在教会学生如何沟通心灵, 形成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 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充分表现展示自己, 并从中获得自信和乐趣。
4、让每个学生承担具体的交际任务
需要强调的是, 口语交际能力作为一种综合能力, 它的培养训练应该与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口语交际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语文课堂, 还应渗透于各学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动态的、生活化、实用化的氛围中进行口语交际, 这些语境和话题使学生的言语活动具有了共同的依傍, 可以避免为解决“说什么”而冥思苦想, 使学生形成积极、富有成效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处理事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