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业的未来之路(共8篇)
中国零售业的未来之路 篇1
内容精要:
本书是作者胡春才成为著名企业家以来在企业经营管理上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总结的结晶, 也是作者对国内迄今为止现代零售企业演化规律的高度概括和解析。本书从经营哲学 (“道”) 与管理操作 (“术”) 的角度, 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管理见解和零售企业的经营奥秘, 诸如:打开企业竞争的总开关 (零售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 才开发是企业的擎天柱) 、打开企业学习力的开关 (学习能力是零售企业第一竞争力) 、打开人才培训的开关 (要想盈利模式转型, 还得做到有效培训) 、打开机制红利的开关 (“机制红利”是区域型零售企业的命根子) 、打开团队建设的开关、打开企业文化的开关、打开管理飞跃的开关 (零售企业管理的三重境界) 。
本刊点评:
这本书的骨架来自于作者的博客 (博主:黄山岩松) , 它是从作者的400多篇博客中按照一定的逻辑挑选出来了60多篇博客, 然后经过加工, 最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便是如同那经过精心挑选的珍珠用一根非常精致的银线串接起来的珍珠项链了。作者27年抱定一个目标, 从农村的放牛娃奋斗到在大上海立足的国内著名的零售管理专家, 可以不恋不婚不娶地熬40年, 可以象一个疯子一般地在忘我工作, 忘我奋斗。在零售业既有很深的管理理论储备, 同时又有很强的实战经验, 特别是给中国移动这样的国内优秀企业做咨询培训的三年多的经验, 具备这一切条件的人在国内零售业不说绝无仅有, 至少也是寥寥无几了。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作铺垫, 作者才能够感动大润发董事长黄明端——这位业内做事最低调的实干家, 为作者的专著破例地写了他的人生中的第一篇推荐性序言。只有当这本书的价值足以与大润发在零售业界的影响力相匹配的时候, 他才肯出面做这样一件于己于大润发于社会都是有价值的事情。而且他还表示要让大润发的每一个管理者都人手一本。而步步高王填董事长则从中国民营企业家的角度来解读这本书, 他对于该书的评价也是非常之高, 我们这本书的副标题——“未来中国零售业超越与蜕变之路”就是他高瞻远瞩地提出的。这本书能够同时获得海峡两岸的零售业实干家如此的高度认可, 也必将给所有的零售业从业者以启迪, 让他们能够以另一个视野来看待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 厘清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我现在在哪里、我要往哪里去、我如何才能够到达那里”。
行业精英的推荐
我过去是从事纺织业的, 当跨入零售业时, 对零售业是一窍不通的, 当时很想找几本零售方面的书籍来学习, 坊间很难找到, 除了萨姆·沃尔顿的成功故事, 还有几本零售管理的理论教材, 找不到太多零售实用书籍。这一次胡老师把他多年的经验, 和在“博客系列”上发表的文章, 集结成零售之“道”与“术”的著作, 是一本兼具“哲理”与“实用”, 对“经营者”和“管理者”都适用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大润发中国区董事长黄明端
我非常赞同“黄山岩松”春才兄的观点, 零售之“道”就是打开人的生命开关, 成就人, 实现“人尽其智”这一最高境界的。而在马斯洛的人的需求五个层次的理论中, 最高的境界也是“自我实现”, 可以说与零售之“道”是完全契合的。
——全国人大代表, 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填
作为联商博客的专栏作者和博客之星, 胡老师的文章充分结合行业现实与企业案例, 深入浅出, 探讨零售业的困惑与解决之道, 挖掘优秀企业的成功基因和经营哲学。与胡老师相识多年, 其为人勤奋务实, 乐于分享, 亦师亦友, 孜孜不倦服务于零售行业。再次隆重向业内同人推荐胡老师的首本著作。
——联商网董事长庞小伟
中国零售业的未来之路 篇2
只要你在城市生活,你就忽视不了他们的存在:不是警察,却戴着大盖帽,管得比警察还多;不是工商局执法人员,对小摊小贩却能罚款;不是环卫局的,如果你乱扔垃圾,他又可以撕罚单。大街上似乎没有他不能管的。这伙有时被称为城市文明形象的维护神,有时被骂作城市公害的人,有个名字叫城管。他们似乎是个新生事物,又好像在这个社会上存活了很多年。
众所周知,城管执法历史不长,从其诞生之日起至今也不过有20余年的历史。肩负着城市规划、市政工程、公用事业、市容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违章违规的查处职能,面临着点多、面广、线长和工作量大的局面,发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城市文明建设的窗口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其诞生之初就烙下了先天不足的印记,是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长期处于分散、多样、无序的状态,且大多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仍处于委托执法的地位,给许多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诸多弊端。
城市管理是以城市为对象,对城市的运转和发展的全部活动进行的协调控制行为。而这种控制行为的主体是人,现代城市管理要依靠人、围绕人、为了人。这就是要有强硬法律依据,又具备高素质的城市管理专业执法队伍,来维护和规范在城市中生活、生产的行为主体——人。围绕人、为了人,就要转变现代城市管理的思想观念,尽可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从而给我们城管执法提出了“人性化管理”的新要求。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迫使我们不得不研究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即融入“人本主义”理念,又走出新时期城管执法的困境。建立起城管执法的新形象和新机制,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
目前,全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场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行政执法为标志的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已在全国城管领域全面展开。
一.城市管理执法的现状和困境
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政策性、群众性、实践性、流动性较强,涉及面广、难度大、矛盾多,情况复杂多变。由于种种原因,百姓对立情绪严重,执法纠纷不断,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陷入困境。在各地的民意测评中,“老百姓最不满意的执法队伍”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名列第一。
1.管理对象敏感。城市管理的执法对象极大多数是失业人员(含下岗工人)和进城务工农民以及孤、寡、残疾等弱势群体,他们大多从事着最简单的商品买卖活动,维系着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其艰难处境易博得市民的同情和谅解;加之部分违章者自身存在的陋习,使其对城市管理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抗法。执法中稍有不慎,执法人员便会成为众矢之的,引来路人围观、起哄。令执法人员进退两难。
2.司法保障不力。在具体执法中,大案要案很少,多数案件处罚数额较少,难于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使违章者抗法有了可乘之机。由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不具有人身强制权,又缺乏有效的司法保障,在遇到现场纠纷时,极易发生围观、拥堵,执法人员往往势单力薄,孤掌难鸣,有口难辩。经常遇到暴力抗法,从而降低了城管执法的严肃性,造成了极不好的负面影响;严重则会激化矛盾,扩大事态。
3.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现行的有关城市管理法规虽然较多,但仍不够健全。一是城市管理的有关条文散见于其他法律、法规中,没有一部独立完备的城市管理法律;二是现有的法规不够完备,可操作性不强,有些城市管理法规对某些行为只有禁止性条款,没有详细的处罚规定,执法工作难于落实;三是立法空白或立法不配套。如摩托车出租扰乱客运市场,非机动车乱停乱放,既影响市容,又阻碍交通。但对其进行处罚时,却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城管执法无所适从。4.市政公用设施的不配套和城市功能的残缺,孕育着城市管理的好与坏。随着各行各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失业人员大量出现,加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进入,使得城市人口逐年增多。而这些人,一无雄厚的资金开设门店,二无专业技能受聘于单位从事固定的职业,他们为了生活只能凭自己微薄的经济从事最小的商品买卖生意,从而流落于街头巷尾,占道经营,用获取的薄利养家糊口,跟城管执法队员开展“游击战”,给城管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城管执法人员去管,他们首先的回答便是,“不准在马路上卖,叫我们到哪里卖”,这一简单的回答,反映出一个城市功能完善与否。如果我们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有配套的各种公用设施,健全的市场,齐备的环卫基础设施,使那些为生计所迫的占道摊贩、乱停乱放的各类车辆“有场可进”、“有市可归”。那么,城市管理的矛盾就会少得多,从而城市的文明程度将很快得到提升。
5.执法力量薄弱,经费短缺,装备滞后。很多城市城管执法人员严重不足,地方财力薄弱,成立之初单位性质就定为事业单位。据了解,我国多数试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编制性质仍然是事业,与公务员相比,他们没有相对稳定的薪水,反而要承担繁重、危险的执法工作,由于行政执法局上无主管部门,据了解,全国各地城管执法人员岗位津贴、误餐补助、风险金等执行的标准参差不齐。另外,城管执法队伍的身份问题也困扰着我们。目前我们执法队伍中,市城管执法局局机关为公务员编制,各执法大队为事业编制。此种编制混存的现象不仅不符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的批复精神,影响着队伍的士气,而且不利于队伍的长期建设。6.执法人员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属于新生事物,管理经验不足,城市管理人员多为新招录人员,从未从事过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缺少正规系统的专业培训,知识面窄,专业素质不过硬,对相关法律、法规知之甚少,专业化人才也是微乎其微,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缺少方式、方法;城区执法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法制观念不强,素质不高。主要具体表现为:一是政治素质不高。极少数执法队员政治观念淡薄,理想信念动摇,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强,不能正确地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工作,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解不透,执行不力,特权思想严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淡化;二是业务素质低。少数执法人员文化水平低,缺乏城管执法专业知识,不能正确掌握和运用法律理论和基本的法律知识,执法行为不规范,违反程序办案。加上由于现行的城管执法队员教育训练制度和教育经费的严重制约,少数执法人员缺乏专业技能训练和必要的培训,不具备从事城管执法工作所必须的技能和业务水平,执法水平低,不能胜任本职工作,自身素质不能适应城管执法工作需要;三是法律意识淡薄。一方面少数执法人员缺乏依法执法的自觉意识,不尊重行政相对人的人格,滥用强制措施,越权办案。其次就是执法人员的政策、法律法规水平不高,“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三乱;再有就是执法过程中存在感情大于法的现象,以致于执法不严,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二.城市管理的发展思路与未来 1.改革现行城管执法体制。抓住目前国务院清查统一各执法队伍服装和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时机。首先,从改革城管体制入手,改变自下而上成立城管执法队伍的现状,把各地的城管执法队伍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现有的城管执法队伍纳入公务员系列,统一实行省或市(自治区)“垂直管理”,便于异地轮流执法,打破长期在本地执法有人情关系,束缚执法队员想干不敢干的格局,有利于加大城管执法力度,从而树立城管执法队伍新形象。其次,借鉴部分城市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成功经验,在规定时限内全面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执法体系。第三,着装的统一应纳入规范化管理,建议先由建设部统一标准(款式、颜色、标志等),报国务院批准,列入执法着装行列,以避免同一支执法队伍着装混乱的现象。
2.必须进一步加强加强公民的整体素质教育。强化宣传教育,营造城管浓烈氛围。
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包容方方面面,涉及千家万户,需要全社会和广大市民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它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个人。人是一切社会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所有社会活动的主体,市民城管法律意识的强弱对依法治市的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执法实践中深有体会,在市民法律意识、文明意识淡薄的地方,城市也难以管好:前面刚扫完马路,后边就随地丢垃圾;宽敞的马路摆起了占道经营的摊点,造成车难行、人难走;城管人员依法进行管理时,遭到侮辱、指责,甚至谩骂、围攻等。提高公民的文明意识、法律意识,既是实现城市管理法制化的前提又是我市创建文明城市的基础。市民的文明行为必须在不断教育中养成,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是提高公民文明意识、法律意识的重要途经。要广泛地进行社会宣传,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样手段,在广大市民中广泛开展城管法律法规、健康文明知识等宣传活动,普及城管知识。使城管法规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关注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寓服务于管理之中,切实在管理中提高服务效率,在服务中提升管理效能。广泛与中小学校开展文明共建活动,采取小手拉大手形式,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行为方式,积极把文明创建活动传递到千家万户。积极开展城管服务进社区活动,拉近城管与市民的距离,打造城管互动平台,增进城管与市民的沟通了解。在住宅小区、街巷增设公共广告栏,在居委会、学校、邮局、工厂企业和大型商场增加公共橱窗和告示牌,在新闻媒体增设公共广告栏目,形成全方位的宣传氛围,教育引导广大市民摒弃陋习,树立新风,告别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乱泼污水等不文明、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教育广大市民自觉养成讲文明、讲卫生的良好习惯,通过“多角度、深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宣传,使城市管理的宣传教育覆盖面在时间与空间上得到进一步拓展。努力提高广大市民的城市意识、文明意识和以法治市意识,使市民理解和支持城管执法工作,才能顺利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正规化、法制化的进程。
3.完善法律支撑体系。首先要把“城市管理”这个新生事物在法律意义上明确下来;第二是城市管理机构的设置应有法律依据和相应的执法主体地位;第三是开展城市管理工作应有确切的法律支撑。解决上述问题应该看到,现在使用的城市管理方面的法规及规章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与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发展管理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且各地出台的一些规章、规定又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管理工作的需要,不具备强大的民意基础和足够的说服力。因此,我们要根据新的形势和条件加快城市管理立法,对原有的城管法规、规章进行修订。修定时需根据综合执法试点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成功经验,并考虑大中小各类城市管理执法的各种因素,尽早出台专门的城市管理法,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统一的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法律体系,同时,要重视城市管理中的执法和监督,要加强各种制度建设,避免执法工作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行,保证依法行政,防止徇私枉法,以言代法的行为。
一直以来,各地“城市管理”的发展大都是在城市政府内部进行操作,既由政府部门主导,城市管理从业人员自己推动,难以形成良好的执法环境。因此,如果想让“城市管理”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成长和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人大的作用,从根本上转变观念,让“人民城市人民管”的口号具有崭新和充实的内涵。4.把城管行政执法工作摆上与城市建设同等重要位置,牢固树立“建管并重”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理性执法”的理念。
长期以来, 城市建设在城市发展中总是处于主导地位。相对而言,城市管理却显得不很突出,一直没能提上议事日程,在城市的发展中,依附或从属于建设,在一些城市中形成了重建设,轻管理的较为普遍现象。其实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是同等重要的,它们是一对矛盾,它们既互相联结、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又互相分离、互相否定。一方面城市建设是基础,创造出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为城市管理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必要的技术条件,同时也对城市管理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由此促进城市管理的发展。没有城市的建设,就谈不上城市的管理。另一方面,城市管理是关键,是巩固城市规划建设成果、营造良好城市秩序、发挥城市功能的必要手续;城市建设发展了,城市功能增强了,则要求城市有序管理,充分发挥城市的服务功能,为经济发展服务,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实践证明,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财富。良好的投资环境蕴含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城市管理搞得好,可以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多办事。相反,只抓建设不顾管理,就会浪费财富和资源,城市建设往往是事倍功半、效果不佳。有些城市公共设施项目刚建成不久,由于管理不善,很快就遭到破坏。城市发展走出“越发展、越赔钱”的怪圈,根本问题在于加强管理。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道路并不比我们宽,车辆比我们多得多,交通堵塞现象却不比我们有的城市严重。原因在于严格的现代化交通和城市道路管理,以及居民良好的城市管理意识和遵守交通规则的自觉性。因此,正确认识城市建设和管理之间的辩证关系,坚持建管并重,不但能促进二者共同进步,还能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5.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城市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执法”也只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毕竟现在很多让城市管理工作者为难的破坏城市环境的现象和行为主要还是因经济、文化条件和城市基础设施落后造成的,故意违法的人和事在任何时候和地方都是少数的。因此,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如何采取一些更具有人性化和人情味的管理作方法来更好地为广大市民服务,这正是我们城市管理工作者应该探讨和追行的目标。首先,加强城市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合理规划并力争建设得更多更快更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便利,充分满足老百姓的合理需求,消出一些影响城市环境的现象和行为产生的根源。
其次,根据城市的区域功能、交通流量等因素,在城市功能不完善的情况下,为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应考虑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提供部分场地及次要街道,通过审批、核准、许可、支持等行政管理手段,让一些弱势群体有谋生之希望,真正体现为广大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教育和监督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经营行为,使其树立自觉爱护城市环境卫生的意识,以引导的方式逐步规范和提升城市的品味。6.造就一支过硬的城管行政执法队伍。
城管行政执法队伍是城市管理行政主管部门领导的行政执法力量,担负着监督城市管理方面法律法规的实施和查处、纠正有关违法违章行为的重任。
依法管理城市,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过硬的城管执法队伍,在日常工作中要深入开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把城管执法寓于为群众服务之中,弘扬廉洁奉公、秉公执法、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自觉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执法水平.通过城市管理队伍这一特定群体的辛勤、有效的工作,提高城市管理的水平。只有建立一支政治合格、忠诚可靠、训练有素、精通业务、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秉公执法的队伍,才能保证各项城管法律法规的顺利、正确实施,才能提高城管执法队员的觉悟和奉献的自觉性,才能完成党和政府赋于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任务。
中国零售业的现实问题与未来支撑 篇3
我国零售业进入了第三次转折期:第一次转折始于30年前,依靠业态创新(如超商)与组织创新(连锁)实现了初步规模化经营;第二次转折始于15年前,零售对外资从局部开放转变为全面开放,我国零售业开始了本土内的国际化竞争,产权变革以及资本市场的开放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竞争的结果是:外资零售由慢变快,内资零售由快变慢;第三次转折始于全球金融危机,行业希望通过赢利模式转型与经营管理创新来实现新发展。
中国零售业的现实病症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2009年中国零售业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客流量减少、销售额下降、利润锐减等。如何看待零售业不景气的现状?有人将此归于大环境不景气,有人认为是网店的发展,有人则认为是价格因素或者促销力度不够,还有人认为是买房买车挤压了日常消费。究其真正的原因,我们还需先从我国零售业在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症状入手。
1浮肿症。中国的零售数据经过反复的统计加工而越变越大,几家典型的连锁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约为统计数据的30%,另外的70%基本上是内部批发、加盟销售以及各种类型的重复计算或非同类业态合并计算的结果,这样的统计数据并不精确与真实,这是典型的浮肿症状。
2狂热症。中国零售企业通常在小规模时都能够集中精力做营销,一旦事业稍具规模,大多会把“抢地盘、占山头”看做第一要务,策略是先跃进再后补。实际上,越是跃进就越没有时间后补,所以,到最后必然无法自控,只能顺着自己发动的机器惯性继续狂热下去,直到能量自耗殆尽。
3败血症。受传统思想影响,中国企业都喜欢置地买房这类保值投资,但这很容易使企业失去商业机会。在经营顺利的时候,一切无碍,一旦经营失利,企业马上面临生死关头。如果零售商因经营不善或遇到突发事件而导致信用危机,无论多大多高多强的“零售大厦”都将在瞬时倒塌,供应商将是零售商的终结者,这就是零售业面临的危机,实际上也是供应链危机。有些零售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发放消费券,预收消费款,零售业因此而成了“亚金融产业”,因此零售业自身也存在“金融危机”。
4分裂症。中国很多企业在创业时齐心协力,成功后反而四分五裂。很多中国零售企业没有败给竞争对手,而是败给了自己。分裂使企业资源分散、力量变小、能量抵消、事业萎缩,这是中国零售企业想回避也避不了的一道“生死坎”。
从老化中寻求进化
正是因为上述种种弊端而使中国零售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但是以下两方面也是销售下滑的重要原因。
从投资因素来分析,内资零售在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以后,进入了“由快变慢,调整发展”时期,新开门店减少,关店数量增加,这是导致销售下降的基本原因。由于竞争加剧,顾客分流,很多零售公司的销售增加,大部分来自新开门店,新店开发力度减弱以后,销售额下降是必然的。零售还是需要依靠投资拉动,我国零售市场的发展潜力很大,如果不投入就会失去未来市场。而未来的投入与30年前完全不是一个能量级的,光靠自我积累远远不够,所以,未来零售业的发展需要与资本市场紧密结合。
从心理因素来分析,金融危机首先影响的是消费者的心理预期,由于对环境与未来的担忧,使消费更为理性与保守。这一点从销售数据下降的业态差异来看就很明显:折扣店销售上升,大卖场与标准超市和便利店相比,销售下降幅度最低,标准超市其次,便利店下降幅度最大。心理预期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很大,心理预期最后影响到实体经济。另外,电视销售、电话销售、网络销售等无店铺销售方式的盛行,培育了一大批“宅男宅女”,由此也派生出新的经济形态 宅经济。
很多人认为内资零售企业受困的原因是因为外资零售企业的侵入,其实,内资企业相比外资企业目前仍具有三大优势:一是地盘优势,近水楼台先得月;二是应变性,国家对外资企业的管制相对较多,内资企业的应变能力与应变条件都应该更好;三是获取资源的途径更广泛。我国零售业过去的发展,一靠胆子大,迅速占领地盘,迅速扩张规模;二靠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压抑了几十年的消费需求的集中释放。这两点虽然也离不开战略的指导,但更多的是机遇性成功,而不是战略性成功。即使有战略,也不是有效的战略管理的成功,而是市场推动型的成功,外力拉动多于内力推动。
现在进超市如进菜市场,商场广播震天动地,视频广告混淆视听,促销人员吆喝四起。店虽然越开越多,生意手法却没有根本性突破,甚至变本加厉忽悠顾客。我们的零售企业领导人有没有感觉到:自己正在老化,需要进化?从现实问题来观察,我国零售企业目前存在三大缺陷。
1店铺老化。尤其是赢利占大部分的“标准超市”的老化程度就更甚。一大一小的两种业态(大卖场与便利店)虽然也存在老化现象,但由于开店较晚,设备设施比“标准超市”稍好。
2职员老化。店铺内很难看到年轻而有活力的服务人员。有些公司抱怨:新进大学生当年就流失90%,而且这些大学生都不希望长期从事店铺的营运管理工作。那为什么同样的人到外资零售企业就会充满服务热情与激情,在内资零售企业却总是无精打采。考评导向是关键,有什么样的考评就有什么样的员工。要改变这一现象,关键是要改变内资零售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思路,建立新的员工业绩考评体系,更重要的是要把对顾客的尊重纳入到考评体系。
3干部老化。许多成功的零售企业都是最近15年内白手起家的,他们也是从不懂零售开始的,靠的是实践与经验的积累。但这些经验是在特定的、机遇性成功的背景下积累起来的,很多规则已经不合时宜。在新技术、电子流通、虚拟经济、宅经济等一系列新环境下,如何才能把握新机遇,实现新发展,常常感到无所适从。这些由外行转变而来的内行,又回归到了“外行”,于是出现了“外行领导内行”,甚至“外行领导外行”的新格局。有些从外资零售企业流入内资零售企业的专业干部,若干年以后想离开内资企业回到外资企业,发现自己已经落伍,当然也就无法回归,这就是干部的老化与退化,这些现象将直接威胁到企业的生存。
行业面临的五大问题
除上述三大缺陷外,我国零售企业还存在五大现实问题需要解决。
1跨地区发展遇到越来越强劲的区域性连锁企业的围攻。区域性连锁企业通过向大型连锁企业学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徒
弟打垮师傅”的事情已不鲜见。大型连锁企业把连锁店发展到外地,能树立什么优势?现实情况是:劣势比优势更明显。
2地盘优势因合同到期有可能即刻消失。早期以低成本租赁的店铺,一个大卖场年租金仅一二百万元,这样的租金在租约到期后将很难续租,新租金将几倍甚至十几倍增加,零售业低成本的美梦就此终结。但零售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含商品毛利、其他收入与其他收益的综合收益率一般难以在现有模式下突破25%的界限。可见,卖场经营客观上已经不具备低成本经营的条件,越是低成本,卖场环境设施就越糟,顾客的抱怨就越多,低成本与顾客满意度成反比。
3“零售定价权”日益丧失。据上海财经大学陈信康教授分析,今年以来,之所以服饰销售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原因是服饰等产品主要是在百货公司、购物中心等可以吸纳外来客流的店铺实现的,而超市、大卖场、便利店等店铺主要的消费对象是本地消费群,本地消费饱和后,销售就难以提高,所以,这些业态只有走出去,才是唯一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客流是可以通过商业活动而增加的,百货公司今年以来就通过一系列大型促销活动而维持了销售总量的上升,虽然这样做的结果是利润下降。促销不仅能够增加客流量,更有价值的是增加客单价,在总体不景气的情况下,增加每一位进店顾客的客单价,应该成为零售促销活动的基本目标。超市在以通道费为导向的经营模式下,由于自主经营能力日益弱化,“零售定价权”正在日益丧失,促销活动常常被供应商所控制,零售商促销能力差,被动应对促销活动成为普遍现象。只有转变赢利模式,提高自营能力,才能重新获得“零售定价权”。
4农村市场进入难,坚持更难。我国流通的关键问题是农村问题。前几年大型连锁企业开设的乡镇级超市,虽然耗费了大量的资源,目前仍然处于极度艰难的境地。大企业的连锁店面对当地小店,照样缺乏足够的优势。总体来说,商品优化、组织优化、物流优化是三个内部问题,而外部问题主要是我国增值税税制制约着小店的发展。开拓农村市场最简单可行的办法是“大篷车下乡”,这在国外叫流动批发商。如果可以在农村发展目录商店,将电子流通、目录销售、特许加盟这三个模式组合起来也许可以有所突破。
5电子流通与现有零售网络的互动发展问题。淘宝等网络零售新模式正以前所未有、难以想象的速度迅猛发展。在淘宝网开店的店主们,对“顾客评价”的关心程度甚至超过了赢利目标,之所以店主如此重视“顾客评价”,是因为这些评价将会在网络中直接发布,并由此影响网店信誉度和口碑,从而会直接决定网店的生意。以顾客满意度评价为导向的网店,从一开始就让店主们在实践中体验到顾客导向与顾客满意的重要性。网店发展初期,很多人觉得网店缺乏诚信,实际上,网店从流程、模式、技术、观念等四个方面保障着经营诚信,比实体店更有条件实现经营诚信。实体店的服务评价体系实际上是封闭的一对一,网店则是公开的多对一,所有买家的评价都公开针对着特定的店铺,从而构成特定的网络口碑。所以,B2C比C2C更诚信的说法是有问题的。
三力合一支撑未来零售业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零售业的战略性思考应该关注以下几点:一是要树立更尊重顾客的商业精神;二是要考虑我国消费者的多样化与多变化的需求特征;三是要关注金融零售、地产零售、品牌零售、自营零售以及零售附加价值的获取;四是要研究六个基本问题:网商与传统零售的结合方式、零售赢利模式转型、巩固地盘优势、人力资源政策调整、顾客满意度调查、提升大卖场与便利店的赢利能力。
要持续关注上述问题,必须建立新企业运作机制,关键是零售企业的领导人要实现根本性转折。零售企业的领导人应该具备“三力合一”的素养,即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不过,对这三力的要求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过去的创新在于胆子大,以后的创新要求尊重顾客;过去的控制在于控制他人,未来的控制要求控制自己;过去的影响在于个人影响,未来的影响要求团队影响。
1创新力。创新是为了迎合顾客的需求,因为零售业直接面对多样化、多变化的最终消费者。尤其是最终消费者不像企业用户那样理性,其消费行为不仅受经济因素的支配,复杂多变的心理因素才是决定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最重要、最直接、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如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导致了诸如投资减少、店铺扩张谨慎、就业不充分、工资报酬收入减少等一系列经济现象。面临危机,消费者紧缩消费,降低购买奢侈品的意愿或偏好质量保证但价格更低廉的商品。危机改变着人们的心理预期,从而影响经济实体的运行,再从经济上强化了人们的不良预期,结果是零售业的总体不景气与结构性的不景气同时并存。
零售业从计划经济的笼子里跳跃出来的时候,首先面临的并不是来自消费者的挑战,相反是从狂热的消费热情中获得了零售业发展的大好机遇。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外商发展受到多方面的控制,对中国零售业的影响虽然巨大但并不是替代,总体来说,外资零售企业是作为一种竞争的促进因素而发挥着作用。这一时期的我国零售业,尚缺乏严谨的战略规划,是在“非战略性应变”的“短期战略路线”指导下,走一步看一步快速发展起来的。
未来30年,无论外资零售企业还是内资零售企业,都将在一个混合、开放、互动的经济体中竞争与发展,这将会是一个全新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供方竞争者以及竞争格局的变化,更大的挑战将来自消费者。未来的营销创新或零售企业领导人的创新力,将会具有一系列新的特点,这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至少应包括以下三点:(1)基于责任的营销。(2)基于长期战略的营销。(3)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营销。其实质是要回归营销的本质,并重塑零售的价值。
长期战略与核心竞争力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过去30年的消费水平以及零售企业的运行机制与经济实力,都决定了中国当时的零售业只能采取走低成本、短期赢利战略。但未来30年,这一战略需要进行适度的调整。这里所指的适度包含四层含义:一是主要的转变不是在低成本,而是要根据顾客需求的变化来规划服务提供的质量,但并不放弃有差异的服务配置与提供;二是从投资的长远效应来规划预算,但并不放弃节俭原则;三是从经营的长远发展来规划赢利模式,但并不放弃短期赢利机会;四是从智力型核心优势来保证赢利模式的持续有效,但并不放弃资源型比较优势的有效利用。总之,未来的创新力主要应该体现在对消费者的尊重、关注与研究,更需要专业团队的支持,更依靠数据的支撑。
2控制力。控制力是中国零售企业的领导人有没有领导能力的重要表现。现在的大型零售企业,其领导人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控制力,是企业的发展、个人的风格以及员工的顺从相互作用造就了企业领导人的控制力。
过去30年,零售企业领导人的控制力主要体现在对企业发展方向的控制、营运成本的控制以及对企业内部人的控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把企业的领导人推到了浪尖,很多人像牛市中失去理智、无法自控的股民,他们普遍缺乏的是自控能力。实际上,在外力推动的企业发展过程中,他们往往处于很被动的境地。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最重要的并不是控制他人的能力,而是控制自己的能力以及控制诱惑的能力。
3影响力。具有外在控制力和个人影响力的企业领导人,不一定就具有内在控制力与团队影响力。如何从容经商?如何做到先义后利,不言利而利自生?这还需要零售企业的领导人不断自我修炼。
控制力不等于影响力,如果说控制力主要表现为有形的力量,那么,影响力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影响力的形成不是基于畏惧,而是源于对传统的敬仰、对体系的敬畏、对领导的敬重。领导的影响力如果仅仅表现为他的个人权威,那至多是一种控制力。领导影响力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培育自己的人格魅力,把个人影响力转变为团队影响力,从而转化为团队执行力。
零售企业领导人的生命力来源于创新力,没有创新,一切的一切都是无米之炊,零售企业营运质量来自于控制力,影响力则是零售企业领导人思想的延伸、传播与升华。零售的转型与创新方案只能在实践中诞生,在这一过程,中国零售企业需要特别关注战略环节,战略环节必须由企业内部紧紧把控。当我们的店长、我们的员工都能以自己的职业为荣,以服务顾客为荣时,才可能创造零售业的未来。
结语
中国零售业的未来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更是一个多样化发展的过程,但以下几点是共同的要求。
赢在人才:中国零售业发展之路 篇4
2006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6410亿元,同比增长13.7%,2007年2月以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均在15%以上,同年10月,我国零售行业景气指数更是达到200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也是中国企业景气分类指数中景气度最高的一个行业。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在“奥运景气”作用推动下,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实际增长率达到了12%。零售业在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的推动下,继续维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零售业繁荣的背后是零售企业的快速扩张,从1992年我国正式有限制地开放零售业市场以来,到1998年,外资零售业已占市场份额的25.1%,这其中还不包括合资零售企业,尤其是全球排名前几位的商业企业均已进入我国市场。面对外资企业的冲击,处于困境中的中国零售业也在不断努力发展、创新,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连锁经营已经由高速增长进入稳步持续发展新阶段,截至2007年底,中国的零售业特许连锁体系数量超过2800个,总店铺数近26万;另外“中国连锁百强”企业销售规模突破一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1.2%,同比增长21%,门店总数达到105191个,同比增长58%。一系列数据的背后都表明我国连锁经营规模一直在规模化扩张。苏宁、国美、家乐福、百联、华润万家、物美等各种专卖店、专营店、便利店、折扣店、家居建材商店等充斥着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企业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更是零售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障。在各大连锁店大规模扩张的背后,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零售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卖场“管家”缺10万相互“挖角”盛行
当下国内一些连锁巨头为圈地竞争,以平均每个月开三五家新店的速度拼杀,随之而来的人才需求也进入了“白热化”。虽然,我国目前从事零售业工作的总人数已接近1.3亿人,但真正高水平的管理人才数量仍太少,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各类专门人才只占3%左右。目前,主要缺乏熟悉各类工作程序,并且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卖场管理者,尤其是信息管理、生鲜经理、营销能手、采购人员等四类管理人才。据《2006年中国零售人才需求调查报告》显示,零售企业急需的人才中,店长的需求数量更是位居榜首。
时下零售店几乎是开到哪里,企业间的人才争夺大战就会在哪里上演,企业间“挖”人、跳槽事件频繁上演。目前零售行业中层管理人员每年的流动率为7.6%,其中以“店长”这一职业流动率尤其突出。在中国商业联合会零售人才论坛上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零售业店长的年流动率超过50%,管理人才缺口至少有10万。中国的零售业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状态:一方面加速店面扩张,另一方面,企业管理人才不稳定,存在巨大缺口,难以支撑其零售店内部稳定发展。
为了留住卖场中高层管理人员,零售企业不惜以优厚的待遇吸引人才。相关数据显示,就全中国人均月收入状况而言,大约有1%的人月收入在5000美元以上,属于富裕人口,5%的人处于3000到5000美元之间,这部分人是白领阶层,15%的人月收入在2000到3000美元之间,成为中产阶级,其余大部分的人月收入在2000美元以下。而在家乐福、沃尔玛这类大型连锁卖场,为了留住卖场高层管理人员,其薪资待遇直接与业绩浮动挂钩,平均月薪5000-6000元人民币左右,店长最多能享受15—16个月薪水,年薪算下来均超过10万元人民币,优秀店长的年薪更是达到30万元人民币左右,这还不包括其他方面的“软福利”。大卖场的管理层基本都是中产阶级以上,如此优厚的待遇,企业仍然面临招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的尴尬处境。
据了解,一家1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店开业,就需要400多名工作人员,其中管理职位大约占20%。目前各大零售企业都在积极储备人才,单纯通过社会招聘的往往缺乏工作经验,于是零售业的人才“挖角”已经形成了一个行业的普遍现象。在这场“挖角”大战中,从家乐福出来的人才极为抢手,早在2006华联开设的六七家店中,新增加员工300名,这其中就包括从家乐福挖来的数十名管理人员。业内人士认为,有在家乐福从业背景的店长或以上级别的管理者,营运能力强,而沃尔玛的员工合作力和专业性更强。
然而,一味地从大型零售企业里挖角,并不一定适合企业的战略发展需求。2007年1月中旬,原家乐福北方区总监白尔曼被高薪挖到世纪联华担任执行总经理,在跳槽近两年后离职。曾担任白尔曼直接下属的王涛认为他离去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与联华企业文化和自身经营体制的融合,到了新公司后难以发挥作用。
据业内人士分析,如果是大公司去挖大公司的人才,一般成功率能到90%,如果是小公司挖大公司的人才,那么成功率不超过20%。因为,大公司的管理体系更加成熟,而小公司因为付出了相当高的挖人成本,则更看重短期效益。最终被挖来的人才因为不能适应新公司的环境体系而相继离职。为了解决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零售企业、专业院校和各种社会培训机构都在不断配合社会及市场的需求培养零售业管理人才,相关行业标准也相继出台。
人才培养“远水”何时解“近渴”
在国内零售行业人才稀缺的情况下,近两年内全国范围内又新增连锁门店近万家,只店长一项就需要1万名。而我国在1998年高校调整专业目录时,却取消了贸易经济本科专业,使得正规院校的教育体系与实际需求相脱节。即使在大专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其重点也在于把理论系统化,但零售企业需要的多是职业培训。正规学历教育的各类课程学习周期比较长,即使是MBA也要2年左右时间,而零售企业对职业培训有较强的实践需求,希望管理者有能力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所以,正规教育的“远水”如何解决零售企业对职业培训“近渴”的需求,成为当前大专院校所急需调整的。
面对高等院校对零售行业教育的缺失现象,各类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各种培训课程也是名目繁多,但是真正能够帮助管理者提高能力的培训项目并不多,培训项目鱼龙混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市场的正常秩序。为了规范行业标准,中国商业联合会起草的首部零售行业管理人才标准已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立项,国家标准名称定为《零售业职业经理人执业资格条件》,即店长的资质认证标准纳入到国家标准系列,今年4月初,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开展培训认证,以缓解零售行业职业人才培训良莠不齐的现状。
社会培训机构与专业院校大都是统一教材,而零售业业态多样,在没有对培训市场进行深入细分的前提下,把众多业态的管理人员放在一起培训,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即使主讲人理论水平再高,管理人员在实际应用方面也难以应付复杂状况。面对以上问题,各大零售企业也在逐步完善自己的培训机制,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积蓄力量。早在2005年,百联集团就宣布成立“三年人力资源”项目规划,该项目包括培养100名高层经营管理人才、400名中层经营管理人才、3000名各类紧缺岗位人才和6000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等。而国美电器甚至在全国主要城市成立了7个国美电器管理学院,在内部重点培养中层零售人才,以保证门店扩张的需要。
中国丝绸之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篇5
主讲人:西安交大冯宗宪 1.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
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构想强调互利共赢,讲“中国梦”和“亚洲梦”、“欧洲梦”、“非洲梦”连接,包容性共同发展。
丝绸之路的开发与历史 2.中国与“一带一路”安全愿景
(1)应对美“亚太再平衡”的再平衡;维护中国周边安全;资源通道大都是海路。
(2)应对美国、北约撤出阿富汗以后的战略新形势;维护西部边疆安全;跨越挑战,包括恐怖主义、跨国犯罪、公共卫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等。
(3)应对中国周边存在的多个地区热点问题,例如朝鲜核问题及东海和南海的领土争端。
(4)维护中国经济日子增长所需要的战略通道安全和国家利益,构筑国土安全发展屏障。3.一带一路影响:
(1)引领未来西部大开发,实施向西方开放的升级版。紧扣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将助推中国形成全面的发展格局。(2)展现了中国区域合作的新蓝图
(3)搭建东盟10+X;面对未来与欧盟、亚欧联盟、TPP(跨太平洋伙伴协议)和上合框架下更大的自贸区域。从10+1到10+3到10+6(中日韩印澳新西兰)一年以来,一带一路在国内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从中亚地区到印度半岛,从阿拉伯地区到欧洲腹地,一带一路的辐射效应已经初步显现。4.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方式
丝绸之路六大经济走廊:新欧亚大陆桥;中伊土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新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大走廊。重要节点新疆福建。
5.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和外交战略的新变化。第一,从出土市场的直接竞争开始着眼于外需市场的间接创造;第二,中国在中亚西北内政外交的分离变为内政外交的一体化,这样的改变也有利于中国东西部地区的平衡发展;第三,单一国家合作转向区域经济全面合作。一看不断增强的经济影响力,以区域经理合作的形式,推动提升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水平,打造区域利益共同体。6.中国经济带内涵和边界
(1)国内路段,把西安建设成西部改革的新高地。陕西新起点,甘肃黄金段,宁夏支撑点,新疆核心区域(2)中亚为主
一带一路经济带三大投资主线,高铁金融核电。7.现有合作治理机制
上海合作组织六个成员五个观察员国两个对话国家。8.创新合作机制
拉法基的中国梦:未来之路 篇6
瑞安建业声明将要退出,公司高层走马换帅,与控股子公司四川双马纠葛不断,拉法基到底怎么了?本刊上期系统回顾了拉法基的中国之路,在国际水泥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拉法基水泥,到了中国却始终给人慢半拍的感觉,形势良好之时却未尽其功,不免让人扼腕叹息。
而对于当前竞争愈演愈烈的中国水泥行业,拉法基又该何去何从呢?是退出,是扩张,还是维持现状?对于拉法基中国未来之路,在业内引起了不少猜测,文章下文或可稍稍让大家释疑。
拉法基集团的经营状况
7月26日,拉法基集团公布了2013年上半年的经营状况,今年1~6月拉法基集团在全球共计生产水泥6520万吨,同比下降6.45%;生产骨料8380万吨,同比下降0.47%;商品混凝土产量为1500万方,同比下降4.5%。
今年上半年拉法基集团在全球实现销售额72.48亿欧元,同比下降4.81%,其中水泥销售额为50.44亿欧元,占比69.59%。
1~6月拉法基集团实现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注1】13.02亿欧元,同比下降13.94%,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率(EBITDA Margin)为18%,而去年同期则为19.9%,其中水泥业务实现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 11.81亿欧元,占比90.71%。
报告期内拉法基集团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8400万欧元,去年同期约为2100万欧元。
从表1不难看出,2013年1~6月,拉法基集团的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除在亚洲地区实现小幅增长以及北美地区维持平稳以外,其它地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其核心利益区西欧地区下滑幅度更是达到了4成以上,中东与非洲地区跌幅也近15%。以此可以看出上半年拉法基集团整体的经营状况以及大多数地区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
而这一情况无疑是近两年来拉法基集团效益下滑的延续。
2012年,拉法基集团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销售额达158.16亿欧元,同比增长3.48%,其中水泥销售额为103.73亿欧元,占比65.59%,同比增长3.99%;实现净利润6.21亿欧元,同比下降15.63%,归属母公司净利润4.32亿欧元,同比下降27.15%。延续了其2011年销售额度小幅上升,但利润大幅下降的情况。
数据来源:拉法基集团年报
从表2可以看出,2010年拉法基在销售额度小幅下降的情况下,仍然实现了11.14亿欧元的净利润,归属母公司净利润达到了8.27亿欧元,为近年来之最。但自2011年开始,连续两年拉法基集团均呈现出销售额度上升利润下滑的情况,主要原因当为起核心利益区市场增长乏力甚至负增长所致。
数据来源:拉法基集团年报
从表3可知,西欧、北美、中东和非洲地区是拉法基集团核心利益区,近三年来销售额度占比均超过2成以上。但受困于欧洲经济增长疲软,拉法基集团西欧地区销售额近两年来不断下滑,且有加剧之势。2013年1~6月,拉法基集团在西欧地区的水泥销售额为708亿欧元,同比下降17.29%。北美、中东和非洲地区相对西欧,情况较为稳定,但销售额增长亦相当乏力。
亚洲地区是拉法基近年来重点发展地区,从表4可知,截至2011年低,拉法基在亚洲地区已拥有34个水泥厂,另外还有18个粉磨站,水泥年产能达7590万吨。其中,目前拉法基集团在中国拥有18个已投产水泥厂和12个粉磨站,水泥年产能3360万吨,占到其亚洲地区产能的44.27%。结合表3、表4可以看出,2012年亚洲地区生产销售水泥4430万吨,占比31.4%,但水泥销售额仅24.57亿欧元,占比仅22.2%。尽管自2010年以来,拉法基在亚洲地区的水泥产销量、销售额都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但增长力度有限,并且由于该地区水泥销售价格普遍较低,利润更是大打折扣,因此亚洲地区一直难以成为其的核心利益区。
数据来源:拉法基集团年报
一方面,近两年来拉法基集团的市场状况不佳,净利润不断下滑;而另一方面却是债台高筑,影响企业的资金流通。
2011年底,拉法基集团的债务为119.74亿欧元,而这一数据到2012年3月低更新为124亿欧元。2012年6月,拉法基出台债务削减计划,拟定4年内(截至2015年底)削减成本13亿欧元,并力图最早于2013年底(原计划为2015年底前)将集团债务将至100亿欧元以下,这意味拉法基最大每年需减少12亿欧元的债务。
拉法基许下了宏愿,但成绩如何呢?到2012年底拉法基集团的净债务降至113.17亿欧元,同比减少6.57亿欧元,较之2012年3月减少了近11亿欧元。数据很可观,也基本上达到了其债务削减计划的要求,但实际上效果是不理想的。2012年9月,拉法基集团以4.46亿美元(约3.46亿欧元)的价格出售了其在美国密苏里州和俄亥俄州的水泥、骨料和混凝土业务,涉及水泥产能160万吨,而这笔资金无疑成为了其的净收入。拉法基集团有优化资产削减债务的传统,出售不良资产基本用于了偿还债务。因此除去这笔收益,它的减债效果并不理想,是故在2013年的半年报中,拉法基集团的债务再次攀升到了118.81亿欧元,不降反增。
拉法基中国现状
拉法基集团整体经营情况不佳,同样拉法基中国面临的市场形势也非常严峻,产能过剩、市场匮乏、竞争激烈、效益缺失。
2012年底,我国水泥产能已超过30亿吨,而当期的水泥产量为21.8亿吨,产能过剩近9亿吨,产能过剩率近3成。而这种过剩已不仅仅是“落后产能过剩”以及局部地区的产能过剩,而是全行业全国范围内的严重产能过剩,并且新型干法水泥产能也已经过剩。而这一趋势仍在扩大,今年上半年,全国再新增投产32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合计水泥产能3884万吨。而且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拟建和在建的水泥生产线仍有150条以上,若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将再增加4.5亿吨。
同时,伴随着产能的严重过剩问题突出,我国水泥行业的整体效益大幅下滑。2012年水泥行业累计实现利润657亿元,平均每吨水泥利润仅30元,较之2011年双双下降,更是达到了2005年以来的最大跌幅。
行业大势如此,拉法基中国又岂能脱俗,无论是控股子公司四川双马2012年报还是周边市场状况,都显示拉法基在中国的情况并不乐观。
从前文可知,拉法基集团在我国共有18个水泥厂以及12个粉磨站,共计水泥年产能3360万吨,其中水泥厂产能近3000万吨,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区。拉法基集团在中国的水泥业务包括四川双马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双马)【注3】和拉法基瑞安水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拉法基瑞安)【注4】,其中四川双马为上市公司,旗下有3个水泥厂,6条水泥生产线,设计水泥产能800万吨。拉法基瑞安为拉法基与瑞安建业合资组建的公司,旗下有16个水泥厂,共计24条已投产水泥生产线,设计产能2100多万吨,另外还有一条在建生产线,设计产能80万吨。
四川双马3月16日公告称,公司在2012年度营业总收入为18.65亿元,同比下降8.3%,实现营业利润为1749.58万元,营业利润同比减少29623.83万元,降低94.4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50.61万元,同比减少15414.46万元,降低94.77%。2012年,四川双马累计生产水泥732万吨,同比增加11.14%,销售水泥731万吨,同比增加11.11%。
可以看出四川双马2012年业绩和拉法基集团营业状况如出一辙,同样是销量增加盈利却大幅降低。四川双马给出的解释为报告期内水泥销售单价同比降低了50.7元/吨,于是减少营业利润约37000万元,而水泥销售单价降低主要受市场竞争影响所致。
然而这一颓势在2013年得到了延续,4月12日,四川双马发布了2013年一季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四川双马今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25亿元,同比增加9.58%,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807万元,每股基本收益-0.01元。预计上半年业绩可扭亏为盈,但利润也仅100~600万元。
因为拉法基瑞安非上市公司,故而难以获知详细的经营数据,但从2010年以来瑞安建业对拉法基瑞安业绩的失望态度来看,其经营状况应该不太理想,以至于瑞安建业声明最迟在2015年前退出合营。
不过还是可以从拉法基在西南地区各省市面临的市场情况看出一些端倪。
四川
四川是我国的水泥生产大省,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后,国内水泥巨头相继涌入,大批水泥生产线建成投产,四川的水泥产能也从不足变为严重过剩。到2012年底,四川的水泥产能已超过1.6亿吨,而同期的水泥产量为1.3亿吨,产能过剩3000万吨以上,并且仍有数条生产线在建。
拉法基中国在四川业务基本由四川双马整合,包括3个水泥厂(含都江堰拉法基),分别位于宜宾珙县、都江堰、绵阳江油,设计产能800万吨,实际产能近1000万吨,市场主要面向大成都地区、绵阳地区以及川南地区。
三家水泥厂之中,都江堰拉法基相对效益较好,2012年实现净利润1.09亿元,主要得益于成都市基建项目较多。但随着全球财富论坛召开完毕以及成都二环路改造工程竣工,成都水泥市场的需求量将大打折扣。而宜宾厂和江油厂则比较艰难,仅宜宾市便有包括西南水泥在内5家大型水泥厂,设计产能达1170万吨,竞争不可谓不激烈。而绵阳更是有7家规模以上水泥企业,设计产能1700万吨。同时,宜宾、绵阳周围是同样有着巨大产能泸州、德阳等地,市场向外拓展亦十分艰难,企业间竞争十分激烈。是故2012年固定投资一降低,双马年报便出现了水泥价格大幅下降50.7元/吨。
重庆
重庆是拉法基中国比较看好的地区,在2012年公司高层频频表达出意欲加大整合重庆市水泥行业的意愿,不过畏于严重的产能过剩和低迷的市场情况,整个2012年拉法基并没有出手。
汶川大地震后,重庆也迎来水泥项目建设高潮,水泥产能暴增。到2012年,重庆水泥产能已达8500万吨以上,同期重庆水泥产量仅5500万吨,过剩3000万吨,今年更是传出重庆水泥市场需求量仅4000万吨。
重庆市场不大,却云集了西南水泥、海螺水泥、冀东水泥、台泥与拉法基等龙头水泥企业,其中西南水泥产能近1500万吨,东方希望水泥产能1000万吨,拉法基水泥800万吨,冀东水泥700万吨,海螺400万吨,台泥400万吨。都是国内龙头企业,谁也不肯服输,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也使得重庆成为我国水泥市场的低洼地,目前部分地区每吨水泥售价已跌至200元出头。
贵州
贵州是今年以来新增产能投放较多的地区,上半年全国新增水泥产能3880万吨,其中贵州就有600万吨以上水泥产能投产,这无疑是进一步加重了贵州的水泥产能过剩。2012年贵州的水泥产能已达8500万吨,同期水泥产量为6100万吨,过剩2400万吨以上。
拉法基瑞安在贵州共有4个水泥厂,分别位于遵义(2个)、六盘水、兴义,都远离了产能过剩最严重的贵阳地区,但产能过剩情况同样不容乐观。遵义地区拥有水泥产能超过1300万吨,俨然已是供大于求,并还有数条生产线在建。六盘水与兴义地区与遵义如出一辙,本身产能已过剩,但仍有在建项目,市场竞争相当激烈。
不过,最近一段时间,贵州出现了一波水泥价格持续上涨的势头,究其原因,主要为区域内水泥企业联合限产保价之故,市场并无多大增量。而依靠协同限产保价,并非长远之计。
云南
2012年,一封水泥企业的联名信将云南水泥行业推向了风口浪尖,未批先建、违规审批,云南的水泥产能严重过剩引发了业内人士的担忧。本来产能已严重过剩,在有诸多项目开工建设,云南市场前景堪忧。
2012年,云南水泥产能已达1.1亿吨,同期水泥产量为8000万吨,过剩3000万吨以上,并仍有近20条的生产线在建。若后期市场得不到改善,那么云南水泥行业处境将更加艰难,部分企业倒闭出局在所难免,更为危险的是云南主管部门对此不以为然。
2012年,云南水泥行业实现利润8.14亿元,同比下降26.19%,单吨水泥利润仅8块钱,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0元/吨。
拉法基瑞安在云南有8个水泥厂,设计水泥产能980万吨,实际水泥产能达1200余万吨,在云南的市场比重10.9%,可以推算去年拉法基云南的利润0.89亿元。这样的结果对于拉法基瑞安来说,比预计的相差太多。
综合来看,无论是四川、重庆,还是贵州、云南,如今都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同时区域内龙头企业云集,谁都不可能低头,市场竞争将愈演愈烈。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巨额投资促增长的模式或将一去不回,这意味不管短期还是长期,水泥市场需求恐难以较大改善。而处于这样情况下,拉法基中国的业绩也将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蛰伏的拉法基中国
自完成对四川双马的收购整合,基本完成了大西南布局以后,拉法基中国再无动作,如同一头蛰伏的雄狮,用心经营着自己的领地。
但真的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拉法基中国已被内忧外患重重包围。
本刊第六期(6月出版)《瑞安退出,高层换帅,拉法基怎么啦?》一文,详细的叙述了最近一两年来拉法基中国遭遇内忧外患:(1)连续两年补偿子公司四川双马巨额股份;(2)瑞安建业公然声明最迟2015年退出合营;(3)公司高层频繁变动;(4)拉法基集团全球减债计划。有此一系列事件,拉法基中国已然疲于应付,更别谈扩张。
为何会这样?刚进入中国市场时的雄心壮志还没有实现,却又变得举步维艰。究其根本还是拉法基中国的业绩不行,如果业绩很好,那么上文第(1)、(2)、(4)个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
但拉法基作为全球顶尖的水泥企业,为何会在中国折戟呢?
原因大概有两个,第一是不适应中国的经济市场模式,低估了中国水泥行业的爆发力。1994年拉法基进入中国,创办兴发水泥有限公司,其规模仅为一条1000t/d的生产线。过了两年,发现市场还可以,又创办了顺发水泥有限公司,产能也是一条1000t/d的生产线。而上世纪90年代正是我国经济腾飞之时,GDP成两位数增长,国内建设形势大好,对水泥需求甚高。拉法基中国这一时期的扩张很明显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显得过于保守。而此时的海螺水泥、冀东水泥以及后起之秀金隅水泥等却是恰恰相反,为抢占市场先机,迅速收购现有水泥厂,大量投资新建生产线成为区域内的龙头水泥企业并打造其核心利益区。
当进入21世纪后,醒过头来的拉法基发现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北、东北水泥市场已被其它水泥龙头企业瓜分殆尽,仅余下西南地区了,而此时国内部分水泥龙头企业已开始向其渗透。这次拉法基没有犹豫,迅速制定了大西南战略,力图成为西南水泥行业的龙头。
然而西南之路也不好走,甫一进入便遭遇瑞安建业虎口夺食,无奈与瑞安建业结为同盟,成立合营公司拉法基瑞安。却又遭遇汶川大地震后四川、重庆水泥需求暴增,国内水泥龙头企业纷纷开进西南。好不容易完成西南地区布局,成为西南水泥行业龙头,却又遭遇西南水泥的崛起,地位瞬间下跌。并从此陷入了西南水泥市场的竞争狂潮之中,提振业绩也成为了后话。
第二是产能过剩带来的威胁。谁也没有想到,多数水泥龙头企业都看好的西南市场,短短几年时间就陷入产能严重过剩的浪潮之中。谁也没有计算,2008年的4万亿投资催生了多少条生产线建设。更让人不敢相信的是,明明是禁止水泥生产线建设的38号文,却让水泥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跨国企业拉法基肯定傻眼了。
从前文可以知道,拉法基中国的主要市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都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最直接的结果便是企业竞争更加激烈,然后水泥价格下跌,然后企业业绩下滑。而作为当下水泥行业普遍使用的协同保价,笔者以为这应该并不被拉法基中国的高层管理者所认可,因为拉法基能有今天的规模,对于市场竞争模式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
拉法基中国未来之路预测
产能过剩,市场不佳,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同时还要应付债务削减,无力扩张,面对这一情况拉法基对中国市场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无外乎四个:退出、部分退出、转变运营模式、维持现状。
维持现状并不是长久之计,也不是智者之举。一者现状并不好,困境重重;二者现状无益于改善拉法基的巨额债务。
退出,即将旗下的资产全部打包出售,从此退出中国市场。从去年以来,便多次传出拉法基欲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但拉法基若要将之变为现实,却需要极大的魄力。亚洲作为新兴水泥市场,在各大洲的水泥需求中,远远高于其它地区,而中国又是亚洲的重中之重,放弃中国市场,拉法基的亚洲布局将大打折扣。
部分退出,即将旗下部分资产打包出让,保留优质资产,出售不良资产。
转变运营模式,在中国投资的跨国水泥企业并不只拉法基一家,包括华新水泥的股东豪瑞水泥、西部水泥的股东意大利水泥以及亚泰水泥的股东爱尔兰的老城堡水泥,它们并不直接出资建厂,而是将资金注入中国本土的水泥企业,通过分红获取收益。
几种选择之中,笔者以为,拉法基选择部分退出的几率最大。出售不良资产保留优质资产,一者降低了运营成本,保留了有效收益;二者符合拉法基的一贯做法,翻看拉法基最近几年的资产出售情况,基本属于此列,出售北美资产、出售土耳其资产、出售英国资产都如此;三者有利于缓解债务压力,以出售不良资产的收益来偿还公司的债务,能够更好发挥优质资产的效益;四者可更好的向股东交代,维护公司持股者的利益。
注1:EBITDA是英文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es,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的缩写。即在利息、税、折旧(贬值)、摊销之前的盈利收入。
注2:水泥厂数量、产能以及市场需求数据为2011年底拉法基在各地区的水泥产能。
注3:虽然四川双马对都江堰拉法基持股未超过50%,但却可以委派都江堰拉法基8名董事中的5名董事,是故四川双马对都江堰拉法基拥有实际控制权,因此将都江堰拉法基归入四川双马。
中国未来十年的生态文明之路 篇7
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面临的资源环境挑战也是史无前例的。一方面, 我国的油气资源和一些战略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 能源环境安全日趋严峻。另一方面, 我国的环境污染形势不容乐观, 生态系统退化压力有增无减。仅2012年, 我国就发生了多起因环境保护而起的重大群体性事件, 影响广泛;进入2013年, 我国遇到大面积严重雾霾天气, 根据中国科学院和环境保护部的监测, 本次强霾污染事件涉及我国中东部、东北及西南的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覆盖范围最大时达到国土面积的约1/7[3,4]。这也引起了各界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质疑, 提高发展的质量被提上日程。因此,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抽象的理念, 而且是十分具体的发展任务。生态文明建设从理想走向现实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 未来的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一、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和内涵
1. 生态文明的提出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
当前的生态文明概念是在中国语境中产生出的话语, 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特定的国内外社会经济背景。从国内来讲, 我国已经进出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后期, 传统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正在消失, 社会经济面临重大结构转型。同时, 中国也面临一系列严重的人口、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 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因此, 无论是转变发展方式, 还是化解迫切需要解决的发展问题, 都需要创新发展理念。而生态文明建设正是从更高层面推动上述转变的观念创新。从全球角度看, 人类在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巨大财富的同时, 也彻底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类需要重新凝聚共识, 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谋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治理。所以, 生态文明的提出同样具有世界意义, 它还可以成为重建中国与世界和谐关系的共同话语。
2. 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政府执政理念的重大转变
现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源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进而在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发大会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进入21世纪, 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不但没有缓解, 反而因气候变化、新兴经济体崛起等因素不断加剧, 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发展绿色经济正在成为各国应对挑战的选择共识[5]。在经历了30多年高速经济增长之后, 如何克服发展中的问题,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实现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增长, 成为执政党和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反思以往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 为进一步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 利用好战略机遇期, 党和政府选择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来推动问题的综合解决, 寻求均衡发展, 充分体现了治国理念的变化, 希望借此改变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政策取向。尽管如此, “十八大”报告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还是采取了务实的态度, 主要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所涉及的重点问题采取行动, 为创造美丽中国奠定基础。
3. 发展中的生态文明的理念
自生态文明的概念提出后, 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均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诠释和解读, 但由于缺少基础研究和基本理论, 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并不统一[6,7,8,9]。在西方, 虽然从生态哲学、生态经济等角度, 或是从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现代化、环境治理 (governance) 等理论出发都讨论过类似的概念, 但尚未形成系统的观点[9,10,11,12]。也就是说, 有关生态文明的研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传承。虽然西方国家没有提出许多创新的概念, 但其环境保护或者“绿色”理念, 已通过具体的法律、政策、管理等措施逐步深入人心, 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使其实际的“生态文明水平”达到较高的程度。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 其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因此, 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广义角度来理解生态文明, 还缺少足够的证据证明它是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 具有统治地位的高级文明形态;狭义上讲, 作为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的现代文明形态之一, 生态文明又与其他文明形态密不可分。“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则更倾向于在加强经济、社会等方面建设的同时, 突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有限目标和任务。生态文明理念有待通过我们的实践不断总结、深化、循序渐进。
基于我们的研究和认识, 环境保护、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将是未来文明形态或发展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而非全部。在此意义上, 生态文明中的“生态”应是超越生态学科本身的理解, 而具有更广泛意义上的“绿色、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的含义[13]。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演进的[14]。历史上, 人类创造了多种文明模式, 而每种文明形态又都以一定的人与自然相互关系为基础。工业文明是以改造自然的面目出现的, 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而生态文明则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 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社会, 改变人的观念和行为至关重要, 这也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前提。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形势判断
虽然生态文明的理念提出时间不长, 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并非刚刚开始。纵观我国环境保护的历史、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 我们已经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教训, 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 经过30多年的环境保护工作, 我国仍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
究其原因, 首先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中国还是将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尽管在环境保护工作的初始阶段就提出要避免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 但终因发展与环保难以两全, 造成了今天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的局面。其次, 我们对于后发国家发展与环保相互关系的演变规律认识不足, 在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 我们的环境治理赶不上污染排放增长的速度, 所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被迅速的环境破坏所淹没。而且我们在一开始认为的只要转变观念就能取得发展与环保的双赢是存在偏差的。由于发展阶段的限制, 我们面临着观念、技术、资金、管理的系统性障碍, 要获得双赢是有条件的[15,16]。最后, 随着中国卷入全球化进程, 受国际分工限制, 我国经济整体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 以资源、能源和污染密集产业及产品为主, 这无疑加大了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和治理难度。
2. 我国在常规污染治理、生态建设工程及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成效
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国在工业点源和城市常规污染控制方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作法, 无论是治理技术、环保产业, 还是环境管理体系都日趋完善。特别是1997年金融风暴、2008年金融危机和城市公用事业改革, 我国大幅增加生态环境建设投资, 使我国环境基础设施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1998年以后开展的大规模生态建设工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3年之后以及“十一五”期间, 我国开展的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更是在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提高、绿色产业创新、综合治理模式等方面取得了综合效果, 在理论创新、制度建设、政策措施、工程实践、国际合作等方面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做出了榜样, 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17]。
3. 未来我国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和消费升级都将给资源环境形成持续的压力
预计我国的重化工业还将持续10~20年时间, 未来城镇化也将以1%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 在粗放增长方式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情况下, 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将带动重化工业发展, 并加大能源、水和土地资源的利用规模和速度, 增加转变复合型的区域大气污染和流域水污染格局的难度[18]。我国刚刚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 人均生活水平也将进入持续的转型升级阶段,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 这就意味着人均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特别是人均能源消费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不断攀升, 从而进一步加剧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基于上述判断及综合分析, 我国的主要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将在未来10-30年内先后达到峰值。
4. 多边环境谈判面临困境, 全球范围的绿色进程有所减缓
2012年6月在巴西里约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 (简称“里约+20”) 的结果表明, 建立在国家利益基础上的多边环境谈判受到质疑。由于在绿色经济的政治意愿、发展目标、资金支持、技术转移和绿色贸易公平性等方面存在的分歧, 以及巨大的国别差异, 各国在绿色经济方面难以达成统一的目标、时间表和路线图, 普遍采取观望战略和现实主义作法, 全球绿色经济的发展进程有可能进一步放缓。实际上,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欧美重启制造业发展的进程, 许多国家开始放弃对清洁能源和技术的补贴, 加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前景不明, 绿色产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由于技术创新和页岩气开发, 常规能源 (特别是天然气) 的价格大幅下降, 也使可再生能源的开发面临挑战。于2012年底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COP18) 也沿袭了“里约+20”会议的走向, 未来通过谈判就长期碳减排目标达成共识将非常困难。对此, 中国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绿色低碳发展战略, 把握节奏, 有序发展, 防止因多方原因造成产能过剩或重复建设[19]。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与路径选择依据
1. 迄今为止, 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难点是政府直接干预经济及官员的政绩观
作为一个东亚地区的后发国家, 在经济起飞和加速发展时期,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样的做法利弊并存。针对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来讲, 如果政府仅仅把推动经济发展始终作为其主要职能, 其结果就是“经济与环保难以兼得”, 我们设定的各项环境监管制度和生态文明考核评估恐怕就要流于形式。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我国早在1989年就颁发的《环境保护法》在修改过程中举步维艰, 面对各个部门和既得利益集团的重重阻力;同时也不难理解我们为什么没有从一次次的环境突发事件中充分吸取教训, 而这恰恰是西方国家掀起环境保护运动的主要推动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这说明各级国家机构在环境保护中应负主要责任。然而, 面对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失灵, 需要重新定位新时期政府的职能, 由政府主导、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来推进环境保护。仅靠环境保护部门是难堪重任的。
2. 思想上的雾霾不除, 环境中的雾霾难消
改革开放30多年, 我国的经济实力已经今非昔比, 而且随着传统比较优势的逐步丧失, 经济不可能永远持续高速增长下去,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新的思路。目前到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发展模式转型, 以及真正改变片面强调GDP的政绩观的时候了, “保护优先”实际上是对我们的决心、智慧和行动的考验。政府需要从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中退出来, 重点加强提供包括环境保护在内的公共服务, 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依靠科技创新, 培育新的竞争力和现代生产要素, 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政府监管的效力。
未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和路径选择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选择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包括考虑资源环境禀赋、地区差异、社会经济条件等, 这是我们过去的成功之本。二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及演化规律, 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源利用特征和污染减排机制, 以及加快环保进程的推动力。三是我们在“干中学”所积累的经验、最佳实践和创新模式。四是认知作为一个后发大国的国际责任和关注普世生态价值。当中国经济日益全球化和采取“走出去”战略的时候, 我们必须承担与自己增长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 甚至承担与国家战略相符的更多国际义务, 遵循国际规则和惯例, 尊重不同国家、民族的价值观。环境保护的价值绝非我们有些人理解的仅仅是“几条鱼”或“几只鸟”的灭绝那么简单。我们需要有生态文明的共同话语, 需要把中国的传统文明与人类的普遍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 并不断发展、创新。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长效机制与路线图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发展格局的全方位变革, 并非一蹴而就,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如前所述, 生态文明的理念还不完善, 相关研究不够系统深入, 为了防止出现偏差和误导, 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指导, 制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 明确其目标和定位, 建立促进全面转型的长效机制和路线图, 并在已有的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基础上, 选择优先领域健康有序地开展工作, 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多途径地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为此, 我们提出以下六项制度建设与政策建议。
1. 推动政府机构改革, 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协调管理体制
实现政府职能从以经济建设为主转向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按照大部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建议将现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负责的资源管理、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的相关职能统一起来, 组建资源和环境保护部, 增加其机构编制, 强化其能力建设, 实施环境质量目标导向的分阶段、分区域、分指标控制的精细化管理, 同时加强区域和流域环境监管机构的建立;将主要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的能源管理、节能、应对气候变化的职能独立出来, 成立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部, 负责协调能源安全、节能、应对气候变化、循环经济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相关事务;成立国际开发署, 除负责统一管理海外投资、援助等事宜外, 还重点协调这些活动所涉及的资源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援助工作[17]。在此基础上, 加强政府节能减排的绩效管理, 将相关的考核评估统一到生态文明建设框架下, 建立统一的考评制度, 提高管理的层级, 设立部门联动机制, 将考核结果与官员任职挂钩。
2. 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实施路线图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 分步实现以下目标:2010~2020年, 主要常规污染物和一部分重要战略资源 (如铁矿石) 的排放量和消费量到达峰值, 资源环境紧张状况得以缓解;2020~2030年, 经济社会发展与污染物排放量的绝对脱钩, 环境质量开始全面改善;2030~2040年, 经济社会发展与化石能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消费量的绝对脱钩, 生态环境全面好转;2040~2050年, 资源消费和污染排放总量与承载力约束的绝对脱钩, 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此, 要制定主要污染物减排和控制主要资源消费总量的具体时间表和区域或流域分解方案, 明确实现这些目标的技术实现途径和相关制度安排, 包括修改《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及配套法规和政策, 制定《自然保护地法》、《土壤污染防治法》、《核安全法》、《饮用水安全法》、《地下水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防治条例》及其他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规范政府、企业和社会行为, 落实公众参与和环保公益诉讼制度等。同时, 还要建立健全突出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和工作协调机制。
3. 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结构, 鼓励各利益相关方特别是社会公众的参与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跨部门、跨区域的复杂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因此建立统筹协调和协商民主机制非常必要。打破政府部门绝对主导、单向推动的管理模式, 通过法律法规的修改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责任, 进一步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要充分相信公众的觉悟和智慧, 一方面, 通过更透明的信息管理和公开制度, 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保障机制, 包括建立公众参与的环境决策平台、环境监督平台和环境司法救助平台, 只有建立健全公众环境诉求的反映和沟通渠道, 才是保障社会稳定的基本出路。另一方面, 改革现行的社团管理制度, 取消各种不合理的规定, 放松对非政府组织的管制, 鼓励民间环保公益组织的发展, 真正把公众作为促进环境保护的骨干力量。
4. 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促进区域和流域生态文明建设
制定好区域和流域综合规划是优化空间结构、治理复合型环境污染 (如PM2.5)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前提。在目前已经发布的“十二五”相关规划和地方发展规划有许多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关, 其中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规划之间缺少协调和衔接;二是许多规划的制定还不是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 不少规划目标、行动及相关保障措施还只反映部门或地区利益, 存在随意性, 并不能真正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三是在区域 (包括城市群地区) 和流域层面的跨部门综合规划还处于缺位状态, 缺少科学的规划工具。因此, 要加强区域和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规划的研制, 在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环境总量控制的基础上, 将地区内的土地利用、能源结构、交通布局、环境保护、社会公共服务等内容统一起来, 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发展与环保及地区之间的关系, 通过情景分析和政策模拟实现动态管理, 落实规划的项目, 评估规划的效果。
5. 更多利用各种经济政策, 充分发挥市场手段的激励作用
第一, 要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 争取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3%;同时通过加强企业监管,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会公用事业的特许经营制度, 提高污染企业和环保型企业的环保投入力度;通过绿色信贷政策, 拓宽环保融资渠道, 规范企业环保投资。第二, 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加快资源能源价格改革, 完善污染物减排成本内部化, 包括提高水资源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等资源税费, 推行污染减排的综合电价政策、综合水价和垃圾处理价格政策。第三, 在综合考虑税收体制改革的框架下, 加快出台环境税, 优先征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化学需氧量三个税制, 逐步建立绿色税收体系。第四, 逐步取消化石能源补贴, 进一步支持节能、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第五, 推行生态补偿制度, 重点建立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流域水环境保护等四个领域的生态补偿机制。第六, 逐步开展排污权、水权、碳排放权 (节能量) 的交易试点, 及时总结经验, 时机成熟时再向更大范围乃至全国推广。同时加强政府的资源环境监管, 完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及各种特许经营制度, 保证激励政策的效力正常发挥。
6. 推动和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促进包容性发展
中国宠物主食包装未来之路 篇8
中国宠物用品市场起步晚, 但却发展迅速, 市场潜力巨大。就目前中国宠物主食市场来说, 中国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不到10%, 大量进口品牌占有着几乎全部中国市场。原因很简单, 进口宠物主食不仅口碑好、品质好, 在宠物主食包装上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秀的、品牌的视觉风格。转眼看国内自主品牌宠物主食包装设计与国外宠物主食包装设计还有较大差距。
一、中外宠物主食品牌包装分析
当今中国自主宠物主食品牌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 其中最具代表的是河北荣喜宠物食品公司出品的艾尔宠物主粮与好主人宠物食品公司出品的好主人宠物主粮。宠物食品行业是典型的垄断行业, 中国自主品牌国内市场份额占有量不足10%。根据对宠物主食包装图形、色彩、材料的研究, 可以对比出中外宠物主食包装设计的区别。主要分析品牌有:
中国自主品牌:艾尔宠物主粮、好主人宠物主粮。
国外进口品牌:法国皇家宠物主粮、希尔斯宠物主粮、喜悦宠物主粮、伟嘉宠物主粮、爱慕斯宠物主粮。
1、艾尔宠物主食包装:
艾尔宠物主粮是中国的自主品牌。从艾尔宠物主粮系列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 艾尔宠物主粮包装相对简单, 虽然用上了产品形象、消费者形象、象征形象作为主体图形, 但是图形比较粗劣;色彩上, 包装采用了大面积主体色或对比色进行色彩表达, 诱目度比较强, 但是因为欠考虑, 设计感不强, 也没能将包装表现的更为精致;材料上, 选用塑料作为包装材料, 节约了成本, 但是印刷工艺相对较差, 不能将商品的品质感表达出来。总体来说, 艾尔宠物主食包装设计感完整, 但是与其他国际知名品牌相比还差距不少, 无论是色彩构成还是平面构成都需要再深入考虑。
2、好主人猫犬主食包装:
成都好主人宠物主食分为低端与高端产品, 好主人猫、犬粮采用了消费者形象与产品原料形象作为主要图形, 分别用蓝色与橘红色块与图形进行画面切割, 视觉诱目度比较强烈, 但是包装材质比较粗糙, 让包装整体视觉效果逊色不少。高端产品如图, 好主人离乳期奶糕粮用桃红与大面积白色进行色彩对比, 材料与印刷工艺都比低端产品好不少。整体包装设计感强, 视觉效果佳, 但是与法国皇家K36相似度过高, 容易造成误解。好主人宠物主粮包装虽然视觉上有不错的突破, 但是在琳琅满目的宠物主食包装中缺乏自己的视觉特色。
3、法国皇家猫犬主食包装:
法国皇家宠物主食分为阶段粮、处方粮、天然粮三大系列, 各个系列的包装都采用了系列包装的设计方法, 总体来说法国皇家宠物主食包装全部采用塑料材质包装, 色彩图形简洁大方, 品牌感强烈, 有自己独特的视觉与色彩应用体系。
4、伟嘉与喜悦宠物主粮包装:
作为中国超市销售冠军的伟嘉与喜悦宠物主粮, 其包装也有自己的特色, 如图, 伟嘉猫粮与喜悦猫粮, 耀眼的紫色与明亮的黄色, 在超市这个五彩缤纷的色彩世界里面有相当的诱目度与视认度。以消费者形象作为主体图形将其与超市中其他商品属性区别开来, 这样的视觉设计显然是特别针对超市独特的购物环境。但是图形不够精致, 也使其美感有所降低。
5、福摩宠物主食包装:
福摩宠物主食包装在宠物主食包装行业中是独树一帜的, 黑色为底配上粉色系列的色块, 将福摩宠物主食从视觉上与其他品牌区别开来, 强烈的是绝对比也大大提升了福摩宠物主食包装的视认度与诱目度, 配以油画效果的原料形象, 整个包装看起来更像是一幅装裱得非常精致的装饰画, 让消费者在购物的同时在视觉上也得到享受。
二、中国宠物主食包装设计未来之路
从图形、色彩、材料三大方面对比了国内外宠物主食包装设计得区别于差距, 我们不难看出, 中国国产宠物主食包装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许多。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视觉感官在观察事物的最初2秒内, 色彩感觉占80%, 形体感觉占20%;两分钟后色彩占60%, 形体占40%;5分钟后各占一半, 并且这种状态将继续保持。”[1]
图形上, 中国国产宠物主食包装需要大胆创新, 尽可能的运用更多的图形元素诸如到设计中, 比如产品产地图形、象征图形等。在已应用的图形元素种类中, 中国宠物主食包装更需要注意的是:1、深入认识产品的特性、扬长避短的应用图形元素;2、深刻探究图形, 正确使用图形元素, 为包装视觉效果添彩;3、精致图形元素, 使用的图形元素需要更为精致、真实, 元素之间的构成关系也需要仔细考虑。
色彩上, 由于色彩的视觉迅速性, 对比国产与进口宠物主食包装时, 我们会首先发现国产宠物主食包装的色彩应用问题不小。首先体现在对色彩及色彩心理学的不了解, 应用什么样的色彩才是最适合企业形象的?才是最适合产品的?才是最吸引消费者的?这是国产宠物包装首先需要考虑的色彩的问题。其次是对色彩搭配的不了解, 包装设计中色彩应用与搭配是有一定规律的, 了解色彩搭配、应用规律不仅能让包装的视认度增加, 也能让包装的诱目度增加, 并通过包装起到最佳的广告的效应。再次是对色彩的品牌效应的不了解, 在国外宠物主食品牌中我们发现, 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色彩应用规律, 这样应用的目的在于区别其他同类产品, 在销售过程中不仅起到促销的功能, 更能让消费者记住产品的色彩特征, 达到色彩的品牌效应作用。
材料上, 视觉感再好的包装设计最终也必须实现于材料印刷, 好的材料不仅能让包装的保护功能增强, 更能提升产品的档次感, 还能更好的表达出平面视觉效果, 为包装的“完美化”添砖加瓦。而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下, 国产宠物主食包装更应该积极为环保做出贡献, 尽量选用可循环再利用的环保材料, 做出既美观又绿色的包装来。
只有认识到国内宠物主食包装设计的不足, 客观分析国外宠物主食包装的优点与缺点, 取长补短, 才能让包装为中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开山引路。
摘要:中国宠物用品市场起步晚, 但却发展迅速, 市场潜力巨大。就目前中国宠物主食市场来说, 中国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不到10%, 大量进口品牌占有着几乎全部中国市场。原因很简单, 进口宠物主食不仅口碑好、品质好, 在宠物主食包装上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秀的、品牌的视觉风格。转眼看国内自主品牌宠物主食包装设计与国外宠物主食包装设计还有较大差距。
关键词:宠物食品,宠物主食包装设计,中国宠物主食包装设计
参考文献
【中国零售业的未来之路】推荐阅读:
中国本土零售业的未来发展战略10-13
中国零售业未来新趋势11-15
中国网上零售业现状09-02
中国零售业发展报告06-05
中国零售企业05-15
中国零售市场09-24
中国网络零售市场11-01
中国石化零售管理系统12-25
兽药零售商的未来06-10
读《零售银行业的未来》有感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