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好莱坞之路

2024-09-15

中国的好莱坞之路(精选12篇)

中国的好莱坞之路 篇1

一、文化全球化

在21世纪, 中国已是世界大国, 无论是从政治、经济、军事还是文化方面, 都在国际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 世界已经逐渐融为一个整体, 世界各国都在相互交往融合中不断发展着自身。西方国家正以一种新型的方式侵入其他国家, 他们会选择一种隐形的披着合法外衣的方式影响着本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即文化促销。文化促销是在某一地区或国家传播本国的意识形态、宗教、风俗、思维方式、科学技术以及文学艺术等, 使其不断发展进而占领其部分市场。文化促销的重要条件是全球化。21世纪全球化加剧, 特别是中国在加入WTO后, 与世界在各方面都有更加深度的交流与融合, 尤其是在思想文化方面, 更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中国。一些带有侵略色彩的西方文化产品和文化形态也在悄无声息的侵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企图以文化促销的方式逐步影响中国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随着西方国家大力推进文化促销,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被逐渐边缘化。

二、文化促销在中国的足迹

伴随着英语的传播, 一些文化的附加品开始逐渐渗透到一些发展中国家, 如今“洋节日”、快餐文化、日韩流、宗教文化等已经深入到中国并对下一代人产生深刻影响。例如肯德基、麦当劳早在10年前就已经垄断了中国的快餐市场。这些“洋快餐”多以油炸食品为主, 与我国的传统食物大相径庭, 但却让中国年轻一辈非常喜爱, 对这种快捷简的食物和生活节奏也乐于接受。他们在本土化进程中也不断加入中国元素, 像也做过油条、米饭等食物配合中国市场的发展。近年来, 日韩文化横扫中国市场, 日韩剧、服饰、语言、日用品等已经在中国市场上随处可见。日韩剧中的思维模式会影响到中国的青少年的价值取向。西方的浪漫主义和奢侈主义更是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加边缘化, 奢侈主义对于中国人的毒害为深远, 如今中国成功人士的标杆已被定义为开的车要出自奔驰、宝马等制造厂, 成功人士所穿的衣服要法国、意大利顶级品牌, 成功人士拿的包要CHANEL、LV等奢侈品牌, 成功人士戴的表要出自瑞士工厂。这些被西方定义过的文化已经被中国人广泛接受, 面对全球经济危机这些奢侈品在欧美的销售极其惨淡, 唯独在中国奢侈销售依然保持高速增长, 如今中国即将成为奢侈品消费第一大国。我们现在最该担心的莫过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勤劳、朴素的精神正在被西方文化无情的侵蚀。

三、以好莱坞电影为例解读西方文化的文化促销

要征服一个民族, 首先要征服它的文化。改革开放前中国传统电影占据大部分市场, 那时中国耳熟能详的大片莫过于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枪声、小兵张嘎等, 那时的“红色”电影让观众在娱乐的同时了解历史, 学习老一辈革命精神。后来随着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国影视以样板戏为主禁锢着人民的思想, 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的中国人民非常希望有外来的新鲜血液进入, 好莱坞电影随着文化交流涌入中国。美国的价值观也开始随着好莱坞电影的促销进入大众视野。

(一) 宣扬“民主”“自由”

美国在世界上常常以“自由”“民主”大国自居, 这一点在好莱坞电影里也被无限放大。许多好莱坞电影充分展现议会、选举等场景, 剧情多是社会底层人民为了争取“民主”“自由”与某个政府机构或某些权力的代表者发起挑战。如之前一直比较火的美剧《越狱》影片通过男主角与“公司”的对抗展现个人英雄主义与追求“自由”的精神, 他们因为被冤枉入狱后可以肆意挑战“暴力”机构。这样的展示更多的让我感受到了“好莱坞”电影想传递的“自由”, 细细想来这些“自由”并非真正的自由, 非是真正的抨击而是为通过这些貌似“真实”的案例来让我们相信他们编织的“自由”“民主”天堂。他们一边宣扬“自由”“民主”一边鼓动反对派拿起武器反抗政府, 这里面好莱坞的影片成为了美国政府的思想武器。

(二) 宣扬美国是世界的“霸主”

《变形金刚2》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式大片, 影片一开始就是美军在上海清剿外星人, 整个美军清剿的过程没有一处提到中国军方, 哪怕是维护秩序的中国警察也影子都没有。而且是在中国内陆最发达的上海, 这完全是宣扬世界以为美国中心, 美国可以肆无忌惮的进入任何国家、任何地区, 我们的观众看了后会自然的认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当困难来临时美国应该站出来, 但观众忽视了重要一点, 作为拥有主权的国家我们有保护自己的领土主权不受侵犯的权力。“好莱坞”的电影把我们参与进来的机会给抹杀掉了, 他们的目的就是宣扬美国是这个世界的霸主, 其他国家都是附属国。

(三) 宣扬美国是世界的“救世主”

对于美国是世界“救世主”的宣传《独立日》这部电影更为典型。整部电影充斥着对于美国霸主地位的追捧以及对于其他国家的藐视。影片中一个亚洲人面孔的研究员观测室里打高尔夫球, 影片特意安排这个玩忽职守的研究员作为亚洲人的代名词, 这也是“好莱坞”惯用的伎俩, 也充分体现出在美国社会中种族歧视的问题还是很严重的。当外星人摧毁了世界上的主要城市后, 各国都束手无策, 这时美国站了出来, 美国总统作为世界的总统发表演说, 演说中他将美国的独立日变成了世界的独立日, 这种赤裸裸的对于“救世主”的宣扬让人看的好笑, 看到美国毁灭了外星飞船后, 世界各地的人民欢呼雀跃的场景更是好笑。在这部片子里好莱坞把“救世主”这个光环做的太大的, 他们让全世界人民经历苦难后顶礼膜拜美国救了世界。

四、面对西方文化促销中国应如何应对

(一) 弘扬民族文化,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应加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在对外交往中要积极弘扬民族文化, 主动输出中国文化。教育方面我国应加大投入力度, 通过课堂教授以及企业文化的融入让更多的中、青年人认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积极举办奥运会、世博会、世界杯等大型国际盛会, 通过这些活动将中国元素传到世界各地。积极推进汉语的国际化发展, 将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传递出去, 让世界上更多的国家能够直观的了解中国。

(二) 制定法律法规限制不良文化入侵

制定法律法规限制西方带有侵略性质的文化流入中国。对于宣扬暴力、低俗、浪费的电影电视作品一律严肃对待。我国应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力度, 对于网上流传的诋毁中国形象、污蔑中国政府的事件要依法严厉查处。

(三) 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深入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对于西方先进文化我们要秉着认真学习的态度, 摒弃过去的“拿来主义”。学习时要保持高度警惕性, 认清事情的本质。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原则, 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大潮中去。

参考文献

[1]李培森, 陈书.论当前西方文化侵略及应对策略[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2008.5

[2]江海燕.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J].2006.12

[3]陶飞亚.“文化侵略”源流考[J].文史哲.2003.5

中国的好莱坞之路 篇2

先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电影的特点:尊重艺术的客观规律,创造出各种真实生动的银幕形象,塑造了各类不同的典型性格;在风格与样式上趋于多样化。由于题材领域的扩展,使艺术家们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探索自己最适宜的风格、样式,表现最完美的内容。中国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多年来深受观众的喜爱和追捧,并且也是中国电影界进军国际影视圈最为成功的电影类型。它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海内外观众。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中国武侠电影之所以这么受欢迎是因为它以中国古典美学为依托,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卧虎藏龙》的成功便是最好的例证。《卧虎藏龙》在2000年大放异彩,它将中国古典美学传统诠释到一个新的高度,其摄影、舞美、动作、音乐等都体现了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化韵味。中国美术片从形式到内容都极富有民族风格和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美术片是中国影片在国际上获奖最多的一个片种。新闻纪录片已向纵深发展,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料,系统地编辑一些重要的文献片,并对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与重要事件进行综合报道、专题报道;还注意表现人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抓住真人真事中丰富的细节,以情动人。

好莱坞一直声称尊重多元文化,推动艺术发展,然而内在的商业需求是其发展的首要动力。好莱坞电影通过对市场的准确把握和调研,紧密扣合了它的最广大电影消费人群的心理结构,首先满足他们的娱乐需求——追求感官刺激、消遣与猎奇。一方面,电影在各种充满矛盾的紧张冲突的故事情节中让人们得到赏心悦目紧张刺激未曾体验的视听感受,导演在类型片的运筹帷幄,内容编排,特技使用更为轻车熟路,而演员对类型片的演技掌握也更为到位,对所扮演角色的体验和发挥也很充分,另一方面,好莱坞融合了各种电影特技的画面和声音,给人带来强烈的视听震撼,这种技法成为很多人渴望观影享受动因。好莱坞成为了世界各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一个重要的商业标识和文化景观。

好莱坞电影商业与文化的结合还体现在好莱坞制片商深谙将世界各地的传统文化整合成适合大众消费的流行文化的套路,播放之后大多数都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比如好莱坞近年逐渐意识到中国巨大电影市场存在的商业利益,由于文化的重大差异催生了西方观众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好奇,这种猎奇心理产生了市场需求,迎合或潜在地迎合观众的需求以培养忠诚消费者是制片方要考虑的头等大事之一,同时也为了征服更多中国观众,自然考虑到在影片中添加中国文化元素,中国文化就这样在好莱坞登场了。

最近几年出现了拍中国风景、讲中国故事这样的“攀亲”行为。影片《碟中谍3》中相当比例的镜头取景上海,《面纱》的故事发生在中国上海和桂林,《木乃伊3》中中国古城西安和黄河成了故事发生地,兵马俑也扮了回埃及法老,《黄石的孩子》中出现的敦煌戈壁。更有《上海红美丽》这部中美合拍片,从头到尾讲述了一个上海女人的故事,《南京》好莱坞版(the Rape of Nanking,2007)是为纪念南京大屠杀70周年特别拍摄。2008年李连杰和成龙主演的《功夫之王》据称改编自中国古典神话《西游记》:2008年《功夫熊猫》在全球票房大获全胜,更是“打中国牌”策略的胜利。

对于数量和种类庞大的中国元素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出现,并非杂乱无章也绝非偶然,好莱坞总会按美国文化的传统思维和好莱坞商业理念对各种文化进行整合,尽可能达到全球文化的内涵的简单化,无差别化。中国文化在好莱坞电影中的体现从中国面孔到中式服装、中国音乐及中式道具琳琅满目,从动作片到剧情片也不一而足,被打上中国标签的各种符号,既满足了西方观众对中幽文化的好奇,又让中国观众倍感亲切。

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的整合以商业标准为前提和准则,所有的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必须符合商业化的需要。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要数中国功夫了。中国功夫和中国功夫明星能在好莱坞电影中大行其道主要就是因为功夫电影视觉冲击力强,元素简单,便于传播推广,而且制作成本相对低廉,符合商业运作的标准。对于好莱坞而言,功夫不过是吸引观众lIR球的卖点,只需要给它加上一个正义战胜邪恶的剧情就可以了,而电影反映的仍然是两方的文化价值观,常常在中国文化置入“小人物拯救世界”的思维。1998年由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动画电影《花木兰》和2009年由派拉蒙公司出品的卡通电影《功夫熊猫》都是好莱坞对中国文化解读的代表作,替父从军的弱女子与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最后都成了拯救世界的大英雄,更重要的是,好莱坞电影制造的这些电影符号勾勒的符号王国,通过一系列符号虚构生活和想象世界的场景,建构一种意义结构,让观众在电影中最终感受到美国政治形态、社会秩序的稳定性,看到了理想的道德典范和纯粹的生活方式,让人们从内心深处既对电影的视听内容感到渴望,又对其透露出来的思想感到了依赖,就是贯穿电影始终的美国核心文化的体现。

再看看好莱坞电影: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制作和类型电影观念的发展,尽管某种程度上丰富了电影的叙事形式和叙事语言,但从整体上看,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叙事模式,仍旧隶属于戏剧性的叙事模式。类型片强调影片故事情节取胜,人物关系也从属于情节关系。好莱坞电影是世界电影的“基点”和“坐标”,美国的电影研究者曾经对经典好莱坞电影的特点进行了归纳:(1)讲故事是个基本的、惯常的主题;(2)“三一律”是电影形式的基本特征;(3)追求介乎戏剧和自然之间的真实;(4)用剪接和“看不见的”叙事来掩盖人工痕迹;(5)影片必须清晰、易懂;(6)具有基本的超阶级、超民族的动情力和感染力.好莱坞强调连贯性的剪辑和流畅性的时空组合,以利于一环扣一环的封闭的因果关系的线性发展。影片的情节和镜头也遵循着逻辑的发展,竭力造成时空的连贯性,便于得到观众的认同。旧好莱坞电影在主题和题材上多为远离现实和政治的消遣娱乐内容,在创作上体现中产阶级的共性,中庸和保守的价值观,现实主义倾向的影片在这一时期所占的比重很极少。好莱坞电影却表现出对旧好莱坞电影的反叛,其电影对社会问题的尖锐暴露,批评和抗议,对现实生活直面的广度和力度都给人以极深的震撼。好莱坞能真正借以风靡各种层次观众的“美国文化”表现有四大类:

一、不畏强权,挑战谬误;

二、孤胆英雄,直面邪恶;

三、展示科技,普及法律;

四、灿烂青春,铭心爱情。

从《黄土地》到《边走边唱》,宽松的制片厂环境让那时的陈凯歌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去拍电影,拍得纯粹、彻底。那也是中国电影最具活力的时候。之后,制片厂改制,拍电影的环境日益险恶,陈凯歌便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痛苦的蜕变。

说到底,陈凯歌是个知识分子,他并不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知识分子在获得自闭的满足的同时,也有着一些先天的弱点。陈凯歌软弱、优柔寡断、磨磨唧唧,既想保持住自己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与思想,又不愿意失去世俗世界的繁华喧闹。这是一个未能成为天才的艺术家最可悲的地方。作为强烈追求入世的知识分子,他太怕没人听他说话,没人赞扬他的优秀,找不到符合自己要求的位置。

这便有了《霸王别姬》。惟独这么一次,陈凯歌找到了符合自己的位置,找到了自己的理念与主流电影之间的平衡。象征、隐喻的影像依旧存在,但是都附载在了悲欢离合的通俗故事上,而推动情节跌宕起伏发展的又是国家、民族和时代的大起大落。有心的观众可以从程蝶衣断指、段小楼脸谱,还有戏院后台化妆间里的镜像等设计中,读解出无数的理论和思想。不愿多费心思的人则可以对它们视而不见,简简单单地感动一回。陈凯歌把该说的全都说了,故事却因此更加好看、更加丰富。这是一个主流文艺大片的标本,凭着它拿到金棕榈奖确实名至实归。

前面说了,《霸王别姬》是陈凯歌在和体制、环境的对话中惟一找到感觉的一次。那之后,成功给他带来的自由又一次让他的精英自我膨胀起来。《风月》中的故事晦涩迷离,陈凯歌陶醉在如古墓中织锦一般华丽而糜烂的影像中。那之后,在《刺秦》的现场,袁和平闲得没事干,陈凯歌一个人和秦皇与刺客们争辩着家国的兴亡、人性的善恶,又开始了自言自语。在外人看来,《刺秦》应该是陈凯歌电影创作的转折点,青壮年的陈凯歌电影在那里经历了一次更年期。从《霸王别姬》开始的路在那里走到了一堵墙壁。对于知识分子陈凯歌,真是成也《霸王别姬》,败也《霸王别姬》。《霸王别姬》给了陈凯歌金棕榈和奔驰车,换走了翠巧肩上挑的那五千年,没了这五千年,陈凯歌当时就找不着北了。

五年过去了,陈凯歌拍了《和你在一起》,一部彻底不讲理的电影:没有深刻,没有理念,老老实实地讲了个故事,简单纯粹地煽了一把情。然后,电影得到了观众与领导的一致肯定,获得了今年的金鸡奖。陈凯歌坐在金鸡奖的颁奖现场是怎样的忐忑?给他最佳导演,他至多颔首一笑,谢一声“大家赏脸”!不给他最佳导演,他至多还是颔首一笑,使劲替杨亚洲鼓两下掌,说一声“杨导拍得好”!结果却偏偏是最让他尴尬的,并列。这就是陈凯歌的位置,他辜负着自许的身价,却得意于别人的夸奖。在这样的尴尬中间,“和陈红在一起”,拍电影,赚钱!这变化说起来惊人,但是想想到了二十一世纪,连最流行的歌星都吐字不清,所以似乎真的没什么话是非说不可的,更没有多少人要听你去讲理。陈凯歌说“十分钟年华老去”,这是一个温情的信号。从战国的屠城到北京一处叫作百花深处的胡同拆迁,结果有什么不同吗?没有,无非都是尘归尘,土归土,不同的是一个人看问题的角度。

其间的变化应该源自陈凯歌自己的生活,他现在是一个生活着的男人。以前他像许多导演一样,把拍电影看作是格物,殊不知,格得久了也并不一定知道天理,不如自己去作那物,便知道天理是自然存在的。陈凯歌自己也说,现在他有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感觉了。

也是在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了《和你在一起》。我们假定这时候的陈凯歌已经做到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但是他没有把眼前的山水说清楚。如果说他只把看山是山表现在了拍这样一部电影的行为上,而不是表现在他拍出来的电影里面,那他的看山是山也就无所谓了,因为那只是他个人的提升,对我们这些看山还不是山的人也没什么裨益。我们只能期待他在个人提升的同时,把他的电影表达也提升到一个相匹配的层次上,那将是中国电影的大幸事。当然还有一个最惨的可能,就是陈凯歌已经把他提升到一个不屑于再用电影争什么的层次上,那他的《和你在一起》就到头了,拍电影只不过成了他的一份工,成了他继续过幸福生活的保障。

我真不希望是这样的。

陈凯歌是中国电影导演中少有的知识分子,像古往今来的读书人一样,他讲究的是生死家国,以天下为己任,思考并表达。及人,训诂启蒙直到教诲;及自己,穷其一生只为做一个君子。这些本来是陈凯歌和他的电影最具魅力的地方,然而不幸的是陈凯歌也如古往今来的读书人一样,有着知识分子共同的软弱,在滚滚红尘面前没能够在自己应走的路上坚持下去。这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是谁让他站在了中国电影和中国导演的前台呢?!如今,普通人的生活似乎让陈凯歌走出了死胡同,进而得到了他一直缺乏的“平常心”,那么,我们希望的是他能够把这境界带到他的电影中,试着再去走走他该走的路,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是用这平常心敷衍出些平庸的东西。

张艺谋支撑着现在的中国电影工业,他成功地策划了中国电影的一次次高潮,也正是因为这些精良的策划,他不用再顾忌电影的品格

张艺谋之于第五代导演就如宋江之于梁山好汉,他把第五代导演的精神实质抽空了,他打江山是为了当头儿,这是中国农民持续了两千多年的梦想。张艺谋身上体现着农民阶级的特征,他的实践也带着些农业生产的意味。这倒不是说农业户口什么的,而是农民式的谨慎、勤恳和对过上好日子的渴望。当然,一般老实人都会有这些追求,张艺谋还有一些别的。他像农民一样,时时注意天象,为着能好好照顾眼前的收成。电影对张艺谋其实就是一种作物,一种经济作物。什么地种什么庄稼,怎么个种法,什么作物卖的价钱高,他都研究得透透的,不会马上取经,加上起早贪黑,收成自然比人家好。张艺谋真正是把好手,是个行家。

张艺谋还是学了一门手艺的人,田壮壮说起当年,“叙事就没进入我们的视野”,但是张艺谋很快就把叙事纳了进来。作为摄影,没有叙事的画面是美术,是媒体艺术。基于电影这门手艺的要求,张艺谋把叙事加到摄影里面,使他自己成了一个导演。对中国电影硬件的贡献也在于此,张艺谋是懂得画面与叙事的关系的人,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因为对于电影这门手艺的精通,他把第五代导演的电影降格为没有意义的形式。

从《红高粱》到《大红灯笼高高挂》,第五代导演所谓的实验电影已不复存在,越来越走上主流文艺片的路数。在这里,思想和内涵只是一个提供情节发展张力的故事核儿,影像是为了把故事讲清楚,加上的隐喻,为的是让影片的造型有个支点和载体。普通观众稍加点拨都可以明白高粱、染坊的直白含义。《大红灯笼高高挂》更是超越国界,走进了法国的主流院线。最极端和最后的一次实践是《图兰朵》,那是一场在欧洲举行的第五代导演的葬礼,张艺谋使出浑身解数,把僵死的第五代导演造型全都掏了出来,拼贴到一部欧洲的歌剧上。中国的一场电影运动在那里变成了一具供展览的僵尸。

从观赏心理来讲,张艺谋的电影也体现了电影所能带给人满足的种种欲望的隐晦目的。张艺谋电影中体现的心理特征非常近似于施虐和受虐,快感转变为这样那样的仪式,他对于美感的追求是变态的,故事都带着中国式的受虐的特征,张艺谋不原创剧本,总是把被改编的蓝本的文学性去掉,再把它雕琢成一个具有良好的银幕支点的故事。很难把他的电影作为一个作品,更多的是一次体验的快感。张艺谋的电影是电影心理学的非常好的研究文本。张艺谋电影提供的快感更多地作用于脑垂体而不是整个大脑,这里面有性的快感、窥视的快感、农民式的因果报应等等,这些其实都是我们进电影院看电影的目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明,张艺谋的电影正是电影工业中的主流和中坚。

不用做理论分析,《菊豆》里面所说的一切都直接了当地表现在了情节上。整个电影就是一个受虐、施虐,报复与反报复的故事,再加上一点点弑父和文化对人性的扼杀,我们就可以和杨天青一样,既满足了窥视的欲望,又可以为人生的沉重由衷地慨叹一番,然后睡个觉把这一切都忘掉。在这里,思想只是让电影更好看一些的标签,并不是拿来让大家讨论思考的。

这些还都是张艺谋早期的电影,那之后,他越来越变成了一个策划。

比起一个导演的创作冲动来说,张艺谋更注重电影能给他带来的结果。因此张艺谋才会在以后的创作中向策划发展,一切都要在设计之内,每一部片子都要有一个说法。张艺谋是个聪明人,又有功底,勤奋,所以他每每都能得到他希望得到的结果。

最明确的转变是《秋菊打官司》。当年刚看到片子的时候简直震惊,怎么也想不明白张艺谋如何能有如此彻底的改变:除了演员,母题和风格荡然无存!如果那时候我就知道了阿巴斯如何被法国影评界追捧,如何横扫欧洲各大电影节;如果那时候我就看到了《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的DVD,那我相信我震惊的内容肯定会发生变化。不过现在说这些已经没什么意思,现在大家都跟张艺谋学会了怎么学,但是却都没有他学得那么好,这倒更值得说上两句。

张艺谋是一个勤奋的学习家,他在身属第五代导演的时候便努力学习着第五代,他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他比整个中国电影界都更早地学习了阿巴斯,然后他学王家卫,再学李安。其实他连自己都学了,还有谁是学不来的呢。除了用心学,还要懂得学以致用。虽然张艺谋的弱点是没有创造力,但是他懂得采别家所长为己所用,都学阿巴斯,有哪一个学得像《秋菊打官司》那样精彩?张艺谋并不是一味学样的,他是从别人那里受启发,尔后融会贯通到自己的体系里来,这是一个匠人之所以能成为巨匠的原因。这就比那些一边学一边还认为自己在追求艺术的人要精彩得多。张艺谋的电影就是这样,什么能做到最好,就做什么,并且一定要把它做到最好。但是“最好”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拿《英雄》为例,如果按传闻所言,赚钱不成问题,那“最好”的标准就是奥斯卡了。有的人会说张艺谋世俗,但是我倒觉得这世俗其实最值得大家学习,而且急待发扬光大。这是一个国家电影工业的主流产品都该力争达到的标准,它代表着国家电影工业的水平。张艺谋勤勤恳恳,致力于保证国家电影工业的硬件在一定水准之上。和那些一心想要得到点什么的平庸跟风者相比,张艺谋深厚的电影功力和拼命三郎的作风让他能够最终拿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完整漂亮的作品。而且,张艺谋还具备一般导演所欠缺的整体策划设计的运筹能力,他能从一个作品的故事构架开始细致准确地把握,并且把这种控制一直延伸到拍摄和后期制作、宣传以及其他一些商业环节中,从而保证电影最大程度地达到他设想的效果。张艺谋是一个综合型人才,这是最能适合当下电影环境的人才。

就像《英雄》注定是会成功的,因为从策划开始就是成功的,对于票房的策划,对于影片的策划,对于奥斯卡的策划,张艺谋是能用自己的实力让这些策划实现的。你可以说张艺谋不是一个什么样的导演,但是你必须承认他是一个成功的导演。与其批评张艺谋没有品格,不如让大部分的中国电影走上张艺谋的道路,这是电影工业的必由之路。而现在有许多拒绝这一道路的人其实比张艺谋更没有品格,而他们自己所谓有品格的电影也远不如张艺谋的电影精彩,最多只能算是一块用来招摇的遮羞布。

中国电影需要至少十个以上手艺出众又懂得策划经营的张艺谋,而一个张艺谋的后面至少垫着一二百个职业导演,这样才能满足正常的工业化需求。但是很惨,现在只有一个。

当然比起张元这些晚辈,张艺谋的好名声是更加货真价实的。张艺谋其实是最能代表当下电影环境的人选,恐怕只有他能做到名实俱佳,他忠诚于国内外的电影检验标准,也体现着我们国家电影工业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不过这对于张艺谋来说也许并不成为问题,因为他追求的自我价值就是现世的光辉与荣誉。

冯小刚令“大鼓书电影”发扬光大,他用自己的努力给中国电影作了一种提示,但是同时也带坏了一批电影观众

冯小刚是从学徒开始的,这和其他几位很不一样。他曾经和赵宝刚一起在北京电视艺术制作中心学徒,这种启蒙对冯小刚和赵宝刚后来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电影学院和戏剧学院都会教人体系,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什么的。北京电视艺术制作中心不会,在这里只能学到操作和市场。冯小刚便是这样一个没有体系的作者,所以他的实践也最见现实之必需,没有体系支持的生存是丛林式的,要么活得很好,要么就平庸得受人作践。

他出身电视,就算在对待电视仍然十分艺术的那个时候,电视和电影的差别也是白居易和韩愈似的。所以冯小刚的电影和电视剧是一码事,他拍什么都是这样,不用分。冯小刚从开始就没像其他一些人似的把电影当个殿堂,电影就是他的厂房。有定单,有原料供应,有成品的检验与反馈,但是这成品按什么图纸造出来的,就只有厂房里的人自己清楚了。

冯小刚从学徒而学习成为一名艺术家,这期间便难免演化出了一些小资的品貌特征。所谓小资,就是很想作富人的穷人。资讯通畅、求知欲强使得有追求的穷人们了解了富人在干什么,于是不能变得富有,便先按照富人的品位要求自己,从他们对真正富人而不是暴发户的模仿中可以想见他们穷得有多绝望,反正是做梦,能梦见月亮干吗去梦床头的灯泡呢。艺术便是冯小刚的月亮,他追求具备够艺术的品位,用了多年才摆脱不够艺术的自我贬低。他悬在艺术家与俗人之间,上下求索。可能还是王朔帮他解脱了,王朔因为说艺术是屎而成为了文学家,不光冯小刚解脱了,一大批人都解脱了,在合适的经济文化条件中成为现在的一个阶层。

大家伙都知道冯小刚的贺岁剧,但是在那之前他就拍过电影了,叫《永失我爱》。徐帆演的一个空中小姐,在高速公路边上盖了一间美国乡村式的木板房子,这真是要多小资有多小资。但是那部片子卖得不好,因为它小资得太标准了,没什么特点。贺岁剧开创了一种中国人喜闻乐见的电影,也创造出了中国人自己的小资形象,葛优不管怎么说还有一套自己的房子(《甲方乙方》),还有一辆自己的车(《不见不散》),他甚至跑到了美国,弄了辆谁见谁觉得酷的大拖车。当然,最让小资们满意的是葛优对现实的那副不以为然的样子,这彻底赢得了中国小资们的心。票房是个证明,我想眼下愿意掏钱上电影院的小资肯定占大多数,大爷大妈们也喜欢冯小刚,但是他们至多也就买张盗版光碟。

其实如果没有这种小资的格调,冯小刚是很艺术的,他的电影很独特,对于中国的现时文化是非常有价值的。冯小刚的这种口唇期电影真正是中国内地类型。一切都不动真格的,说说而已,冯小刚不太追求完满的电影幻觉,都知道是假装,只有说的是真的。这里面可是大有可研究的,这假装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叙事艺术,而说则是平民英雄的不二法宝。这些东西重新引起大家的注意,还多亏了电视剧的发展呢。

中国电影注重描写生活的光明面,主题是给人希望,让人们相信还是社会主义好,好莱坞电影避讳地展露社会地黑暗面,故事情节紧凑,在选择电影方面我确实崇洋,不过这是事实,无论在情节,配乐,拍摄技巧还是演员的演技方面,我们都有很大地空间需要提升,不只是时间的问题,而是需要中国地电影人从思想上根本转换,而不是一味的炒作,吹嘘,电影是艺术。中国电影,其实中国的电影发展史几乎是与世界电影史同步的,只晚了10年,但和美国相比中国的近代一直处在分裂,割据、内战,抵抗侵略的战乱时代,电影业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大的发展,只是在建国后才又逐渐觉醒起来,但在技术上已经落后于世界电影的发展水平,但随着第四代电影人的崛起,中国电影又在世界上开始展露头角了,在不少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为中国电影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但大部分获奖的电影都非主流电影,很多电影在电影院都看不到,这也是市场的差距,还有其他方面差距还是不小的,无论从电影业规模,电影的发行,票房,都有很大的差距。

中国的好莱坞之路 篇3

For her next adventure, the unfiltered Ms. Delevingne, at 22 the Brit supermodel, is planting her 4)Union Jack in Hollywood with a much-coveted part in Paper Towns, the second film based on a novel by John Green, whose The Fault in Our Stars became a$300 million hit worldwide and helped make 5)Shailene Woodley a star.

You don’t have to be one of Ms. Delevingne’s more than 15 million Instagram followers to see why she was a good fit for the role of the rebellious teenager Margo Roth Spiegelman.

But Ms. Delevingne is hardly the only attractive young woman in Hollywood, and she is certainly one of the least experienced.

The director Jake Schreier said that 150 to 200 actresses 6)vied for the part of Margo and that like many of them, Ms. Delevingne had to 7)audition.

In her tryout scene, Quentin, the neighbor played by Nat Wolff, confesses that he has loved Margo for years, even though he has primarily observed her 8)escapades from across the street. “You love me?” Margo answers. “You don’t even know me.”

Mr. Schreier asked Ms. Delevingne to deliver that line, but then 9)improvise the rest of the scenario as herself, and the actress’s knowing 10)ad-libbed performance struck such a nerve that both she and Mr. Wolff left the audition crying. Ms. Delevingne won the job in part because of her chemistry with Mr. Wolff, but largely because of her deep-rooted 11)empathy for the character.

“Obviously, in some outsized global way, Cara’s lived a lot of what Margo’s going through,” Mr. Schreier said.

Already, the Variety critic Justin Chang has 12)raved that Ms. Delevingne is “the real find of the film” and that “on the evidence of her work here, this striking actress is here to stay.”

Margo’s creator, John Green, wrote via email that the actress “captured the disconnect” between Quentin’s image of Margo and her image of herself.“She understands better than anyone I’ve ever known what it’s like to have people look at you and think they know you when in fact almost no one is actually listening to you,” he said. “I do think Cara and Margo both 13)deflect and distract. Maybe this is a response to the pressures they both feel from the outside world—pressures to live up to other people’s expectations or constructions—and maybe it is also a response to something from within: Pain that feels too overwhelming or terrifying to lay bare.”

nlc202309020046

Ms. Delevingne was raised in a privileged but hardly picture-perfect family in London. 14)Joan Collins is her godmother. Her father, Charles, is a successful real estate developer. Her mother, Pandora, is working on a memoir about her long-term heroin addiction.

“I went through so much therapy as a kid, and I hated it, and because you get so used to saying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again, it just becomes a story,” she said, adding later: “I always wanted to act, from when I was 4 years old. When I was younger, I hated myself, so I preferred being other people.”

Ms. Delevingne made her modeling debut in a Vogue Italia shoot with 15)Bruce Weber at the age of 10 in 2003, signed with the prestigious Storm Model Management in 2009 and took home Model of the Year at the British Fashion Awards in 2012 and 2014.

“Modeling was never a dream of mine,”Ms. Delevingne said, noting that besides acting, making music was a long-term goal. “But when I start something, I want to prove people wrong. I thought: I’m going to smash this as hard as I can.”

Her first screen role, as a princess in Anna Karenina(2012), was the equivalent of playing the tree in the school play. “I didn’t speak and spent hours getting into hair and makeup for this big wide shot,” she said. “I got so nervous. Then the director comes up and says: ‘Stop modeling. And stop trying to look pretty.’”

Ms. Delevingne was so thrilled to record an audition for a 16)gritty role in an adaptation of Martin Amis’s novel London Fields that she cried when she got the call. Then, right before taping, Ms. Delevingne said a studio technician told her, “ ‘They’re just going for a name so they can sell the movie.’ It completely tripped me up, because that’s my worst fear,” she said, adding, “If that’s the only reason, I’d rather not get the part.”

Ms. Delevingne did get that part, along with supporting roles in Pan, The Face of an Angel, Tulip Fever and Kids in Love. Ms. Delevingne has booked her next lead in Luc Besson’s big-budget science-fiction Valerian and has recently been playing the supervillain Enchantress in David Ayer’s DC Comics 2016 tent pole Suicide Squad, for which she has prepared by silently imagining ways to kill her friends.

Ms. Delevingne said she hoped to follow in the footsteps of 17)Charlize Theron, who also began her career as a model. “People can put you in whatever box: model, whatever,” she said. “But if I just keep going and actually do it well, which I hope I can, then I hope people will give me more movies—and I’ll win an Oscar!”

nlc202309020046

With that, Ms. Delevingne smiled serenely.

Then she leaned back on the couch, rolled her eyes, and stuck out her tongue.

修长的四肢、蓬乱的头发、身上的文身和破烂的黑色牛仔裤,卡拉·迪瓦伊的这副外表无不彰显着她的自信张扬。她正扬起眉毛,睁大双眼,激动地诉说着她用影片记录下自己在全球内迅速走红的习惯。“看着拉尔斯·乌尔里希在“金属乐队”的演唱会上坐在鼓子架后面表演。就在惠妮·休斯顿去世前不久,我曾与她共饮龙舌兰酒!等我老了,我要回顾这些影片,感受最美好的时光,因为到那时我可能记不得这么多事情了。”

卡拉·迪瓦伊,这位个性直率的22岁英国超级名模的下一个征程是好莱坞。她在电影《纸镇》中取得了一个备受垂涎的角色,她正凭此以英国人的身份在好莱坞争夺一席之位,《纸镇》是第二部由约翰·格林的小说改编成的电影,而由他的小说《星运里的错》改编成的电影已在全球取得了三亿美元的高票房,并使女主角谢琳·伍德蕾成为了一颗璀璨的新星。

你不用成为迪瓦伊在Instagram上那超过1500万的粉丝之一,也能看出为什么她适合出演叛逆少女玛戈·罗斯·斯皮格尔曼这个角色。

但是迪瓦伊并不是好莱坞中唯一一个有魅力的年轻女星,而且她无疑是资历最浅的一员。

导演杰克·斯莱尔说有150到200名女演员争夺玛戈这个角色,和她们一样,迪瓦伊也要参加试镜。

迪瓦伊试演了这一幕,由奈特·沃尔夫扮演的昆汀是玛戈的邻居,他向玛戈告白,说他已经爱了她很多年,即使他早就从街对面观察过她的斑斑劣迹。“你爱我?”玛戈回答。“你甚至都不认识我。”

斯莱尔先生让迪瓦伊说完那句台词后自己即兴发挥接下来的场景。迪瓦伊的即场表演极具感染力,她和沃尔夫的表演让试镜的那一幕变得催人泪下。迪瓦伊赢得这个角色的一个原因是她与沃尔夫产生的化学作用,但最大的原因还是她对这个角色有着深切的共鸣。

“显然,在不同的世界里,卡拉和玛戈的经历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斯莱尔先生说。

《综艺》杂志的评论家贾斯汀·张对迪瓦伊赞不绝口,称她是“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从她在这部影片中的优秀表现来看,这位出色的女演员已经成功打入了电影圈。”

玛戈的创作者约翰·格林通过电子邮件写道,迪瓦伊这位女演员“抓住了”昆汀对玛戈的认知和玛戈的自我认知之间的脱节之处。“别人看着你,自以为了解你,但事实上几乎没人真正听过你的心声, 她比我认识的任何人都更明白这是怎样一种感觉。”他说道。“我确实认为卡拉和玛戈都偏离了正常的人生轨道。也许这是她们对外界施予的压力所作出的反应——不能辜负别人的期望或者付出所带来的压力,也许这也是她们对内心深处的痛苦所作出的反应——痛苦太过强烈,太过可怕,她们无法将这种痛苦示于人前。”

迪瓦伊成长在伦敦一个优渥但并不完美的家庭里。她的教母是琼·考琳斯。她父亲查尔斯是一位成功的房地产商。她的母亲潘多拉正在写一部关于她的海洛因成瘾史回忆录。

“我小时候做过很多心理治疗,我非常讨厌,而且因为你习惯了重复讲述同一件事,这件事就变成了故事。”她说,之后又补充说:“从我4岁起,我就一直想演戏。在我年纪小点的时候,我讨厌自己,所以我更想变成别人。”

2003年,10岁的迪瓦伊与摄影师布鲁斯·韦伯合作,为杂志《时尚·意大利版》拍摄照片而在模特圈出道。2009年,迪瓦伊与业内闻名的风暴模特经纪公司签约,并拿下了2012年以及2014年的英国时尚大奖的最佳模特奖。

“我从未梦想过当模特。”迪瓦伊说,并表示除了演戏外,创作音乐也是她的长期目标。“但当我开始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想证明他们错了。我想:我要尽全力打破他们的看法。”

迪瓦伊的首个银幕角色是在《安娜·卡列尼娜》(2012)里饰演一位公主,这与在学校的话剧里扮演一棵树无异。“为了拍这部电影,我没有开口讲话,花了几个小时弄头发和上妆。”她说。“我非常紧张。然后导演过来说:‘别再当花瓶了。也别再想着把自己弄得很漂亮。’”

当迪瓦伊接到电话通知,让她为由马丁·埃米斯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伦敦场地》里一个性格坚毅的角色试音时,她非常激动,还哭了出来。然而,就在开始录音前,迪瓦伊说录音室的一名音效师告诉她,“‘他们只是想挂上你的名字,好增加电影的票房号召力。’这让我大受打击,因为这是我最担心会发生的事。”她说,并接着说道,“如果这是唯一的原因,那我宁愿不要这个角色。”

迪瓦伊确实拿到了这个角色,还得以在电影《彼得·潘》《天使面庞》《郁金香狂热》《热恋中的孩子》中担任配角。她将在吕克·贝松的高成本科幻电影《瓦来里安》中再次担纲主演,最近则在由大卫·艾亚执导的改编自DC漫画的2016年主打电影《自杀小队》中扮演超级大反派魅惑魔女,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悄悄地想象过杀死她朋友的各式方法。

迪瓦伊说她希望能追随查理兹·塞隆的脚步,从模特转型为演员。“人们可以随意给你扣上一个名号:模特,什么都行。”她说。“但如果我继续坚持,并且表现出色——我希望能做到,那么我希望人们能让我出演更多的电影——然后我将获得奥斯卡奖!”

说完,迪瓦伊露出了一个平静的微笑。

然后她便往身后的沙发靠去,翻了个白眼,吐了吐舌头。

中国的好莱坞之路 篇4

早期电影最显著的特点是普遍倾向于记录和重现现实生活的某些方面。这种“真实摄影”主要依赖于景象, 而不是叙事。所以, 喜剧小品、魔术表演甚至移动的车辆的影像, 这些就是早期电影的核心内容。早期好莱坞导演格里菲斯的两部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 已把一个场景分成几个镜头, 交叉运用远景和大特写, 并且他赋予了这些手法强烈的动机或理由。在情节处理上已不仅是简单交代救援者与受害者之间的救援行动, 而是发扬光大为经典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格里菲斯的“经典剪辑”用剪辑来增强戏剧效果, 而不是只达到一些纯粹表面的目的。并且把动作分为一系列镜头, 仔细选择和安排远景、中景、近景镜头, 并不断改变观众视点, 是主观的连续性, 即包含在连起来镜头中的联想。至此, 电影叙述的重要框架结构已具雏形。

二、经典好莱坞电影叙述的发展完善之路

经典好莱坞时期 (20世纪20年代早期至50年代末期) , 在大众化生产体系的制片厂里, 导演们已经摸索出直线叙述的逻辑, 好莱坞电影开始逐步完善叙述性形式的电影制作, 出现了复杂的电影叙述技巧。这一时期, 好莱坞形成并完善了经典三幕式直线结构。

以好莱坞影片《魂断蓝桥》为例, 男主人公罗依和女主人公玛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乱糟糟的空袭警报中相见了, 这是故事的引子。随即显示了电影的主线:罗依是马上要上前线的军人, 玛拉是一家纪律严厉的芭蕾舞团的演员, 罗依是个贵族出身的军人, 玛拉是一个平民之家的姑娘。这些基本情景都不允许他们相爱。这个开场部分就为未来冲突建立依据, 也为悲剧性结局奠定了合理、可信的基础。罗依取走玛拉护身符, 没出席上司的宴会, 却跑去观看玛拉演出, 并把她私约出来, 两人在“烛光俱乐部”约会。这引发性事件打乱了主人公的正常生活, 冲动相爱的恋人约定了终身。然而残酷的现实考验着这对情侣, 玛拉失业, 生活无着落, 罗依在前线生死未卜。出于对生活的绝望, 玛拉沦落为风尘女子, 至此故事进入不可返回点。然而世事难料, 罗依奇迹般的与玛拉重逢, 玛拉深爱着罗伊, 隐瞒了自己的境遇, 故事进入到了转折点2, 作为伏线处理的“等级差距”这一新的矛盾突现出来时, 促使原有的矛盾产生质变, 形成了全剧的高潮:玛拉作出了最后的抉择, 她奔向罗依母亲, 向她剖白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在高潮这一时刻里, 体现在整个冲突中的两种力量, 谁胜谁负也已被确定:在纯洁爱情和传统观念较量中, 玛拉失败了。玛拉以自杀作为结局, 罗伊站在两人相逢的桥上回忆过去。

至今好莱坞的许多影片仍然采用这样的叙述模式。但在后经典好莱坞时期, 许多导演灵活、变通的应用经典好莱坞的传统, 但是他们的规则已不那么严格了。

三、后经典好莱坞电影叙述的吸纳出新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 好莱坞迎来了“复兴时期”。当时, 新一代导演进入了电影拍摄的前线, 并且推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科波拉的《教父》、弗莱德金的《驱魔人》、斯科西斯的《出租车司机》、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以及卢卡斯的《星球大战》。他们在电影制作技术上造诣精湛, 又深谙电影美学和电影史。他们既是经典好莱坞传统的追随者, 又能够将欧洲艺术电影的某些特征内化吸收。好莱坞经典电影的叙述传统建立在19世纪通俗小说和短篇故事的基础上, 是严密、统一、线性的。而欧洲艺术电影则较多受到文学上的现代主义, 及各种先锋艺术活动的影响。好莱坞叙述传统强调情节要因果井然, 人物心理一般是扁平的。

四、当代电影叙述的突破

新好莱坞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 密集地出现了一大批叙事手段复杂的高脑力含量作品, 如昆丁·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诺兰的《记忆碎片》、《盗梦空间》以及亚利桑德罗·伊纳里图的《21克》等。编导们发展出各种错综复杂的网状、分岔、平行、非线性的叙述策略, 并成功地将其植入好莱坞大片。高智力电影的成型与成功, 将电影往提高叙述能力的方向拉了一把, 重新让观众真正激动起来, 这应该是这个时代电影叙述结构值得骄傲的一个突破和亮点。

高智力电影十分依赖电影化的叙述技巧, 创作者经常要面对多个平行的故事空间, 如何将复杂的线索有条不紊地讲下来, 达到既迷惑观众, 又能让观众最终理解, 更甚至产生开放想法的目标,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简单回顾一下《记忆碎片》的叙述方法, 全片有黑白正叙和彩色倒叙两组画面, 一共45个段落, 包括23个正叙、23个倒叙。最终指向统一“结局”23。正叙和倒叙大约每5-7分钟交叉更迭。倘若把影片的连贯性情节以数字的形式划分为1-45, 那么影片的实际表现形式为:45-1-44-2-43-3-42-4…23, 故事在23时候交叉, 色泽从黑白自然过渡到彩色, 走到了开头第一幕即故事的结尾。同时, 倒叙的每一段都是环环相扣, 也就是说45是44发生的结果, 44是43发生的结果。结合影片情节, 我们可以知道, 这种碎片似的影像形式还直观地再现了男主角失忆的精神状态。同时这样的架构让观众不得不每一次切换, 就需要重新整理思维。最后在自己思考的七荤八素之中走向整个影片的高潮。所有的谜团在最后一刻进行了展现, 恍然大悟中让所有的观众都有一种被导演“愚弄”着前进却同时有着越走越乐的感觉。

如今, 高智力电影的出现已将近二十年了, 这些影片既能在奖项上证明自己, 又能缴出票房榜的辉煌业绩, 预示着好莱坞叙述结构的创新与突破, 也预示着未来电影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杨剑明:《论好莱坞类型电影的“经典叙事方式”》, 《戏剧艺术》, 1998年03期:100-110。

让中国电影赶超“好莱坞” 篇5

让中国电影赶超“好莱坞”

作者/吴昊天

中国不仅要成为经济大国,而且也要成为文化大国。在我国,有许多好莱坞的“粉丝”,在他们眼里美国影片什么都好,我认为,这种现象不正常。我的中国梦就是提高我们中国影片的质量,争取赶上和超过“好莱坞”。

我表哥和我都是电影迷,他常常宣传美国大片,而每当我提到国产电影,他总是露出一副不屑的神态。

那天,我们到电影院,望着一版版电影推荐,那里既有国产片又有外国大片。“选哪部呢?”我问表哥。“当然选美国大片喽,你看这一部,是不是很不错?”表哥指着那一部《飓风营救2》抬高了声音,自信地说,“记得上次的那部《飓风营救1》吗,情节精彩,场景扣人心弦,里面的男主角连姆・尼森是一个特工,当他得知自己女儿被人拐骗后,利用有限的信息去侦察,他用面对危险时的沉着和勇气换回了女儿的生命。”表哥滔滔不绝,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在他眼里,美国大片是独一无二的,至于国产片呢,也许从未在他的脑海中留下过深刻印象。我终于忍不住了,说道:“你应该相信国产片也会有好作品的,中国电影业在发展……”“你对国产片这么有信心?难道你没有听到韩国人说中国片商业性强,艺术效果差吗?”表哥露出了一副鄙夷的神态。我认真起来,说:“当然,可是难道你不期望自己国家的电影业蓬勃发展吗?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你会看到中国影业的进步,到那时,你就会说:我们去看国产电影吧,它比美国大片强多了。”

表哥说:“你确定?我记得你的梦想是当一个导演,你想提高中国影片质量,可是你化学这么差,怎么可能考上中国电影学院呢?”我冷静地说道:“我既然有了梦想,就会去倾尽全力追逐它,无论过程有多么艰难,我都不会放弃。将来我一定会考上电影学院,成为一名出色的`导演,和许多像我一样的追梦人一起构建中国电影业的未来。”表哥涨红了脸,最后无话可说。

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相信经过我和许多像我一样人的努力,我们中国电影一定会赶上和超过好莱坞,赢得自己的精彩。

江苏省无锡市东亭中学初一

勇闯好莱坞的中国“女飞侠” 篇6

心怀梦想,勇闯好莱坞

现年33岁的李琳出生在辽宁沈阳市的一个普通家庭,她从小就喜欢表演,一直渴望能进入电影学院深造,但因家人反对,高考时她填报了对外贸易专业。2000年大学毕业后,李琳成功应聘到北京一家国际贸易公司工作,经常前往美国处理相关业务。

2006年,公司业绩下滑,员工待遇大不如前,李琳有了辞职的念头。当时,身在美国的她想实现多年来的一个梦想——亲眼见识一下仰慕已久的好莱坞。于是,她来到好莱坞最大的拍摄基地——环球影视城。在一处拍摄现场,由于一位戴蓝帽子的小伙子把守着摄影棚的出入口,李琳只好透过围墙上的一道缝朝里观望。只见里面人头攒动,一群特技演员正吊在高悬的钢丝上飞来飞去,一片繁忙景象。

当她亲眼目睹了热闹的场面后,曾经的演艺梦想再次燃烧起来,她甚至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是我也能加入拍摄现场,哪怕是演个小角色也好啊!

徘徊一阵后,李琳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央求把守出入口的“蓝帽子”向剧组推荐自己,却遭到了对方幽默的拒绝:“如果我能帮你这个忙,我想我现在就不会站在这里了。”但接着,“蓝帽子”又很友好地告诉她:“据说过段时间会有一部涉及中国留学生的题材在这儿开拍,你可以去问问他们是否需要亚洲群众演员。”

通过上网查询,李琳很快得知,“蓝帽子”说的那部电影名叫《离合器》,她赶紧拨通了该剧组的对外联络电话。一听说是想当群众演员的中国人,剧组当即叫她赶过去面试。

导演名叫肖恩克·哈雷,看上去四十多岁,一对碧蓝的眼睛,蓬松的头发充满了艺术气息。他打量李琳一番,说:“我们的确需要一名群众演员,如果你愿意的话,请于10月开机前赶来报到。”李琳没想到幸运来得如此突然,一个劲儿地说“Thank you”。

果敢“转行”,开辟新职业

那一次,李琳顺利完成了影片的拍摄,她的本色演出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给哈雷导演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但接下来,由于没有适合的角色,李琳空闲了_一段时间。直到半年后,在哈雷导演的推荐下,她才加入了新剧组,不过这次的戏份更是微不足道。李琳逐渐意识到,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好莱坞扎根,简直比登天还难!可不做演员,自己在好莱坞又能干什么呢?

一天下午收工后,李琳正欲离开,却看见美术总监凯瑟琳坐在角落,一副遇到麻烦的样子。她上前打了声招呼,两人交谈起来。凯瑟琳告诉她,按计划,再过几天剧组就要到一个外景地进行拍摄,可原本联系的那家旧工厂由于安全原因临时被禁止拍摄,凯瑟琳为此犯了愁。李琳知道,对剧组来说,耽误一天就是数万美元的损失。“没准儿我能帮上忙呢。”凯瑟琳并没有把她的话放在心上,可李琳却很认真地去吧办了。

通过朋友的帮忙,李琳几经打听,终于在洛杉矶东北部联系到了一家废旧的水泥厂风吹雨打下的破烂“造型”与剧中的要求完全吻合。李琳连忙将此消息告诉凯瑟琳,正无计可施的凯瑟琳实地考察后大舒一口气,连连向李琳表示感谢。整个拍摄工作结束后,除了担任群众演员的工资外,剧组还特地给李琳追加75000美元的额外报酬。事后李琳了解到,这是凯瑟琳特意为她申请的,当作为寻找外景地的“线索费”。

帮剧组联系外景地还能赚钱?李琳之前从未想过的问题第一次出现在她的脑海。随着与剧组的美术总监、摄像师等工作人员日渐熟悉,她还了解到,无论影片的成本高低,每部影片所需要的外景地大大小小通常不下100个!而好莱坞通常采用的流程是,摄像师和美术总监先根据剧本的剧情选择大致的外景地范围,然后再逐一实地考察挑选,最后由导演定夺,可谓费时费力。加之近年一些经典外景地被翻来覆去地拍,因此各剧组对新外景地的需求十分迫切。李琳脑海里灵光一现:演员道路对自己而言困难重重,何不尝试专门给这些剧组寻找外景地?

2007年底,李琳决定正式“转行”做一名职业“外景地经纪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收集整理,2008年3月,她开始实地“踩点”。与此同时,她还向正在好莱坞筹拍电影的多个剧组发出了“请缨信”,介绍自己的业务范畴。恰巧其中一个还未开机的剧组还差一场悬崖打斗戏的外景地没找到。李琳顺利接下这笔业务,开始紧锣密鼓地工作起来。经过周密考察后,她向剧组推荐了30公里之外的翡翠山。不料,剧组在派人实地考察后大为失望,负责人对李琳摇摇头道:“李小姐,你找的这个地方的确很漂亮,但不符合我们的要求。这是一场正义与黑暗的‘决斗’,因此对场地的要求是空旷,奇险,外加一点沧桑。有时候,景色优美却不一定适合作外景地。”

第一次正式“上岗”便遭遇失败,李琳并没有气馁。通过分析,她觉得出师不利的主要原因是自己在没有充9}7解剧情的情况下展开了盲目行动。找到问题所在,她再次来到该剧组,坦诚的认错态度与积极进取的精神打动了对方,对方再一次信任她,并在签订保密协议后将涉及该部分戏的剧本交给了她。回到住处,李琳连看了六遍剧本,并将它当作自己的“行动指南”,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要求。有了这份“指南”,李琳心中也有了底。

10天后,她将自己实地拍摄的一段录像交给剧组。剧组看后很满意,随即派人跟李琳去景地考察,最终将那里确定为那场“决斗’的外景地。

虽然李琳找到的外景地在电影中最终只使用了不到100秒的镜头,但她却获得了高达272美元的报酬。

拼在好莱坞的“女飞侠"

随着实战的不断丰富,李琳逐渐总结出了一些工作经验:不仅要看剧情设置,还得注意导演风格、拍摄难度、场地转换、季节变化等众多因素:除了寻找外景地,很多时候还需要做一些前期统筹工作,以保证剧组顺利开工。

2008年6月侣,好莱坞的环球影视城意外遭遇特大火灾,被烧掉大半,许多原本计划在环球影视城完成拍摄的剧组不得不临时更改计划,靠增加外景来缓解场地压力。李琳的业务量由此骤然增多。

到了2009年,李琳接到的业务仍处于“小fT,J、闹”的阶段。在事业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哈雷导演向她道出了其中的原由:“像整部戏的主要外景地,场地大,使用率高,直接关系着整部戏的质量,这样重要的选址工作,剧组当然不放心交给一个单枪匹马的小女人。要想接大单,就必须走团队化道路。”

李琳听从了哈雷导演的建议,她拿出之前的部分收入,于2009年5月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招募的6位员工当中,有4人在美国国内拥有导游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与培训,李琳分设了“勘察组”、“攻关组”、“审议组”等工作小组。针对每一处“踩点”,他们都要进行色彩、交通、气候、植被、动物种类等多达40多项的详细评定。拥有了专业团队,工作效率也大为提高,一些以前李琳想都不敢想的高成本电影剧组居然也找她签约了。

在外人看来,李琳踏上的是一条游山玩水的掘金路,却不知背后还有着惊心动魄的经历。一次,她与同伴在西部荒漠深谷中迷了路,被一群饥饿的大野狼疯狂追赶。要不是经验丰富的司}A-边加速,一边让李琳他们将车上带的牛肉干和面包抛向狼群,他们就很难摆脱掉狼群的追逐70

幸运的是那次西部之行的收获也不小,不仅让李琳获得了“女飞侠”的美誉,他们还在逃窜中意外闯入了_一个叫辛巴多列的印第安部落,结识了当地少女迪格娜。那儿简直是荒漠中的绿洲,风景如画,方圆五公里以内遍布着洼地、草甸、湖泊等自然美景。回去没多久,便有一个拍“世外桃源”爱情题材的剧组找到了李琳,李琳向对方推荐了辛巴多列,剧组十分满意。但遗憾的是,当地居民依草傍水而居,崇尚部落图腾,对金钱没有多少概念,他们不同意一大群外人前来干扰他们宁静的生活。怎么办?李琳请迪格娜担任翻译,先后多次与当地居民进行沟通,而且每次前往都帮他们购置布料、炊具、食盐等日常用品,同时,她在与剧组沟通后向他们承诺,拍摄组一定遵循当地风俗,更不会打扰他们的正常生活。出于对李琳的感激和信任,淳朴的居民最终同意了拍摄请求。影片杀青后,摄像师特意打来电话感谢李琳,“这是我完成的最流畅的一次电影摄像,太出色了!”

到了2010年底,经过几年时间的打拼,李琳已经在好莱坞站住了脚跟,所率领的团队已扩大至20多人,几乎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

前不久,《变形金刚》《功夫熊猫》等影片在全球票房大获全胜。李琳由此大受启发,准备将外景地的搜寻范围扩展到国内。“近年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影片在中国取景,但他们挖掘的资源不过是冰山一角,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同时还可以通过电影镜头将祖国秀美的风景、缤纷的人文呈现给全球观众,何乐而不为呢?”李琳如是说。

中国的好莱坞之路 篇7

一、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元素的运用方式

1. 起用中国人物

起用中国人物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起用中国电影明星。成龙、周润发、李连杰是最早走进好莱坞的中国名星, 成龙主演了《尖峰时刻》系列, 周润发主演了《国王与安娜》《黄石的孩子》《加勒比海盗3》, 李连杰出演了《功夫之王》《敢死队》《木乃伊3》等影片, 这些影片在全球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 他们三人在好莱坞也迎来了个人演艺事业的再次飞跃。后来好莱坞又开始逐渐关注中国的女明星, 一批中国的女明星也相继走进了好莱坞, 巩俐出演了《迈阿密风云》, 杨紫琼出演了007系列之《明日帝国》, 在这两部影片中虽然她们只是以配角的身份出现, 但同样为影片增色不少, 特别是杨紫琼则完全摆脱了以往007电影中的花瓶形象, 成了007的得力助手。这两年中国女演员出现在好莱坞影片的频率越来越高, 章子怡、范冰冰、许晴、李冰冰、周迅、M aggie Q等女星相继受邀加盟好莱坞影片拍摄。使用中国导演是好莱坞电影起用中国人物的第二种方式。李安是好莱坞中的多面手, 动作片、家庭伦理片样样拿手, 《断背山》《卧虎藏龙》让他在好莱坞扬名立万, 由他执导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中国内地上映三周就取得4.4亿的票房;吴宇森凭借着《变脸》《终极标靶》《碟中谍》等成为了好莱坞公认的动作片大师;徐克、袁和平等导演也在好莱坞有了一席之地。张艺谋、陈凯歌这些内地名导演也被列入了好莱坞邀请的名单。除了演员、导演外, 中国普通人物也成为好莱坞电影中的重要角色。电影《2012》中制造诺亚方舟的农民工、参与救灾的中国军人, 他们只是一个很小的角色, 却很好地推动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

2. 使用中国风景

使用中国风景是好莱坞电影运用中国元素的另一种常见方式。《星球大战前传》中那个风景如画的星球, 拍摄地就是中国的桂林阳朔;《阿凡达》中如幻如梦的哈里路亚山, 它的原型就是中国的山水;《卧虎藏龙》把蜀南的竹海美景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碟中谍3》出现了上海栉次邻比的高楼大厦和小桥流水的江南古镇;《工夫之王》将武夷山、敦煌、安吉等地的美景一网打尽。很多好莱坞片商对在影片中只呈现一小部分中国风景已经不再满足, 他们甚至把整个拍摄地都定在了中国, 如《黄山的孩子》取景地完全在中国, 从江南到西北把大半个中国的风情纳入其中。中国的长城、故宫以及有着“中国好莱坞”之称的横店影视城, 都成了好莱坞大片常用的取景地。

3. 使用中国文化

最早被好莱坞搬上荧幕的中国文化就是“功夫”, 它同时也是被好莱坞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中国元素。《黑客帝国》《功夫梦》《功夫之王》都大量使用了中国工夫, 《功夫熊猫》则将中国功夫发挥到极致, 影片中的熊猫、螳螂、蛇、猴子、丹顶鹤等动物, 它们将中国功夫的各种拳法演绎得惟妙惟肖;借用中国历史故事是好莱坞使用中国文化的一种手法。《花木兰》借用了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传说;《功夫之王》明显是《西游记》的改编版本;《木乃伊3》的创作灵感来自于秦始皇兵马俑的相关故事;《黄石的孩子》则讲述了抗战时期一个发生在中国的真实故事。此外中国的服饰、美食、器物等元素也经常被好莱坞影片采用, 如《杀死比尔2》中的唐装, 《功夫熊猫》里的豆腐、包子等中国食物。

二、中国元素被大量运用的原因

1. 商业利益的驱使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 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特别是世博会、奥运会和神州系列飞船的发射, 吸引了全世界目光的关注。好莱坞电影适时地加入中国元素, 打出中国牌, 势必会吸引大批海外观众走进影院观影, 以此来满足他们对中国日益浓厚的探知兴趣, 好莱坞因此会获得更多票房收益。好莱坞打中国牌更重要的是关注中国的电影市场, 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近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 中国的电影市场也越来越繁荣, 虽然好莱坞影片在中国的放映受进口影片配额制的限制, 但在票房上依然获利颇丰, 2011年5月《功夫熊猫2》在中国上映9天就吸金3亿。据不完全统计, 2011年在中国上映的20部美国分账大片票房约49.1亿元, 占中国电影总票房得37%, 如若没有进口配额制的限制, 好莱坞大片的票房会更多。因此为了更多瓜分中国的电影票房, 好莱坞电影不断加入中国元素, 中国的演员导演、中国的故事、中国的文化, 便成了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不二利器。

2. 输出美国价值的需要

美国没有宣传部, 美国精神与价值的传播主要依靠媒体, 在世界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好莱坞在传播美国精神文化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几乎扮演着宣传部的作用。正如美国前总统里根所说:“政府要大力推动美国电影走向世界, 因为好莱坞的电影走到哪里, 就把美国的价值观念和商业利益带到哪里。”在电影《花木兰》中, 花木兰被塑造成了一个为实现自身价值而奔赴战场的个人主义英雄, 这与传统观念中替父从军的忠孝女子形象, 相差甚远;《功夫熊猫》中的阿宝由好吃懒做到拯救众生, 彻头彻尾就是一个励志成长的美国少年形象, 这完全颠覆了中国人心目中熊猫可爱憨厚的印象;电影《2012》虽然中国军队拯救了美国难民, 但从头到尾崇尚的还是美国的个人主义。这些影片虽然披上了中国元素的外衣, 但并非真的想传播中国文化, 骨子里还都是宣扬美国的价值观念。

三、好莱坞电影加入中国元素带来的思考

面对着好莱坞电影中如井喷之势的中国元素, 有些人从中获得了民族自豪感, 认为这是美国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在盲目乐观的同时, 我们应该看到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的开采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假如有更多像《花木兰》这样的偏颇解读, 那么势必会危害到中国的文化安全, 相关部门应制定措施来限制这种利用改造包装中国元素的行为, 以此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的国产电影更要走出去, 担负起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

好莱坞电影担任着传播美国精神价值的任务, 我们对此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可能会因为有中国元素而对这部电影产生好感, 进而在观影时可能就认可了暗藏在中国元素下的美国价值观

身体与灵魂之间的一次对话

——听张云峰《一路走来》有感

夏莹莹 (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2011级研究生甘肃兰州730070)

今天是2012年10月30日, 由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主办的有关张云峰《一路走来》讲座于早晨九点, 在学校综合楼二楼学术厅展开。张导 (张云峰) 此次前来, 是带着课题前来拜访、也是笔者的导师高金荣教授的, 我有幸能通过这个机会见到他本人, 听他讲述他这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以及他对舞蹈的感受。于此同时, 我们也跟舞蹈学院的其他同学上了他的舞蹈课, 在此, 我想在这里, 就我个人对他此次前来的所观、所看、所想, 谈谈自己浅薄的体会。

张云峰, 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 全国著名优秀青年舞蹈编导。

早期代表作品有:《风吟》《秋海棠》等;中期代表作品有:《胭脂扣》《橘子红了》《再别康桥》等;近几年的代表作品有:《月满春江》《红豆》《空城计》等几十部作品。

作为一名出色的舞蹈编导, 指导出这么多优秀的作品, 令我感到万分诧异的是, 张导是从26岁才开始接触专业的舞蹈训练, 同时他也是一个非常刻苦并且好学, 对艺术有着趋于执着的一个人。张导是一个有素质修养、对事物有敏锐的观察力以及重视内心情感的一个优秀舞蹈编导。他所创作的前期作品, 都是通过对生活的细微观察而得来的。比如作品《胭脂扣》, 它的主题动作也是通过表演者刘岩无意识的一个休息间的动作而受到了启发, 从而加上下肢腿部的动作发展而来, 形成一种腿先走, 上身前倾的一种独特舞蹈主题动作, 最后扣上“如花”的形象, 最终成为一部大家耳熟能详且优秀、经典的舞蹈作品。

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他, 在最开始接触舞姿时, 他也仅仅只是对舞蹈术语产生了一种与生俱来的“文化想象”, 他说:“在说接触古典舞“探海”这个舞姿的时候, 我并不知道那是一个怎样的动作, 我只是根据字眼去理解舞姿本身的, 靠着字眼透出来的信息量产生文化想象, 试着体会文学所带来的幻想。”

让我很欣赏他的一点是, 他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舞蹈训练, 因此在接受前辈们所传授的技法时, 他总是能产生属于他自己的质疑, 在这一个矛盾点上, 给他的创作带来了很深刻的影响。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要求下, 创新总是被人们反复的强调提出来, 但是, 在舞蹈的领域中, 我们作为一个学生或者舞蹈学习者的身份, 如何创新, 是我在现阶段所遇到的最为困扰的事情, 相信很多跟我一样身份的人也有着相同的感受。

今天听到张导讲述他自己‘一路走来’所创作的一些作品, 从中也不乏遇到一些困难, 比如创作时舞种的确定, 比如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比如规范性的体系与他个人主观意识想要表达的纠结中, 我看到了我们自己的身影。

在今天讲座结束的最后, 同学们都踊跃的提出了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这些问题里, 我想我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归结出来, 我想是这样的:首先我们要进行科学的、规范的、系统性的学习, 在接触到这样的学习之后, 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 这个认识是带有主观意识的, 包括自己的经历、理解和体会, 经过加工

念, 无意识中就受到了美国精神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巨大的力量。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局长杜勒斯曾说:“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 那么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照我们所需要他们采取的方法思考问题。”苏联解体的事实证明了文化入侵的巨大力量。

整理转化出来体现于肢体上, 这样呈现出来的感受或许是真正发自内心的, 具有主观认识的。

在张导身上, 我渐渐认识到其实创作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个体的, 二是社会的。个体的是自己与自己内心的交流, 是自己对自己布置的一个家庭作业, 我之所以想要写这篇有感, 也是出于对自我的一种总结。而社会的, 则是必须符合社会的要求, 它具有市场化和社会本身所带有的“游戏规则”, 这个社会要求你怎样, 你就必须按照这个游戏规则来进行。在当今这个花哨、喧嚣、浮华的社会当中, 在重视舞蹈比赛的技术技巧以及编舞技法的同时, 有谁还能够做到对本质的观察, 对内心情感的重视, 对喜怒哀乐带来的对于舞蹈本体的冲击, 这才是最重要的吧。

我觉得今天是一个特别有收获的一天, 上午听完张导的讲座, 随后下午我们又跟着舞蹈学院09级的同学们, 一起上了张导的舞蹈课。大家从上课之初还试图模仿动作, 到结束课堂前已经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达神态, 课堂上的每一位同学, 都在张导的指引下, 进入了自己表演的最佳状态, 我们通过一起的磨合, 在节奏、动作和体会上, 大家都有了质的飞跃, 大大地超越了之前的那个自己。

此次我们舞蹈课上表现的是一种类似“沙”的状态, 当沙子被风吹到之后, 产生出来各种各样的形态, 这种形态具有生命感, 是一种生命轮回的状态。在上课的过程中, 张导让我感受到, 我们的肢体表现, 是有一个丰富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由外部世界直接刺激到意识, 由意识刺激到神情、神态, 再由神引领到我们的外形, 也就是肢体的表达。值得一提的是, 我们所表现的每一个动作时, 都必须有一个“精神的观照”。这个“观照”也就是舞者的最佳状态, 只有你的肢体被赋予了情感, 身体产生了功能性, 达到一种“象”的表现, 这种“象”是静美的, 关于神态的, 只有这样, 你才能驾驭到整个场面, 与观赏者达到精神上的共鸣。

课程结束, 我们每一位同学围着张导席地而坐, 虽没有过多肢体语言的表现, 但是思想却在此刻如泉水般凶猛的涌出。我们相互讲述着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而让我有最大触动的是, 张导带领我们走了一条, 充满激情、有着个人情感挥发的道路。在这条路上, 我理解到了想象的开发, 天性的解放、本能的发挥, 每一个动作, 每一部分的关节, 包括指尖、手腕、膝盖都有它的情绪所在。在接受系统的、专业的、规范性的专业训练之后, 我们应该有自己主观意识的体会, 在前辈们总结出来的规范性体系上, 有个体精神的发展。张导告诉我们舞蹈的理想境界, 就是跳你自己, 你就是你, 无论你的动作如何表达, 你的情绪和对这个动作的理解, 就是你本身, 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最后, 我们终于渐渐的了解到, 艺术的本质, 它就是一种纯粹的、本体的、是灵魂与灵魂之间的一次对话。

这些都是我个人在通过这一两天跟着张导学习时的一些浅薄体会和感受, 总结出来希望可以和更多喜爱舞蹈人分享。

参考文献

[1].王玉年.《功夫熊猫2》9天票房破3亿美国大片再创纪录[OL].http://ent.sina.com.cn/m/f/2011-06-06/01333326466.shtml.

[2].丁伟.发展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历史机遇[N].光明日报.2004-19-22.

中国的好莱坞之路 篇8

关键词:好莱坞,中国元素,中国特供,文化融合

一、好莱坞电影的成功输出:“中国元素”

近些年来, 伴随中国成为好莱坞电影最具潜力的海外市场, 好莱坞越来越重视中国观众的需求, 开始将“中国元素”作为实现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策略。这些中国元素往往形式多样。

从早期好莱坞电影中出现中国红极一时的功夫明星李小龙, 再到后来引入成龙、李连杰等中国观众广为熟知的中国面孔, 武艺精湛的男演员成为好莱坞电影“常客”。中国演员的精彩表演在外国面孔扎堆的好莱坞影片中更能引起中国观众的注意, 由此可以激发更多中国观众的观影兴趣。

与此同时, 还有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志性景观、美食、服饰等文化符号的运用。如电影《阿凡达》中美轮美奂的“哈利路亚悬浮山”就是在中国的张家界取景拍摄。《功夫熊猫》中有熊猫、太极、面馆、庙会等“很中国”的文化元素。1而《2012》中一句“解放军救了全世界”以及“诺亚方舟在拉萨建造”, 还有美国总统发言:“幸亏这个任务交给了中国人, 只有他们才能准时完成。”这样讨好性的电影台词, 更是极大满足了中国观众的民族自豪感。

好莱坞利用‘中国元素’, 轻松地占领中国市场, 成为海外票房冠军。《2012》中国票房达4.6亿元, 《阿凡达》的中国票房为13.5亿元。因为融入了这些特色中国元素, 让观众在观影时产生了只属于本民族的文化记忆, 进而产生一种熟悉感, 所以这些好莱坞电影更加深入人心, 获得票房和口碑的双重保障。

二、本土化的大胆尝试:从“中国元素”到“中国特供版”

随着好莱坞电影在加入中国元素之后获得不错的票房和口碑, 好莱坞加紧了本土化的步伐, 在融入中国元素的背景下开始推出“中国特供版”电影。

“本土化” (Localization) 也被称为“本地化”, 是指将某一事物转换成符合本地特定要求的过程。在国际传播领域, 媒体实施“本土化战略”, 指的是媒体为适应某一区域市场受众的媒体接触特点和需求而进行的经营思路和操作手法的改造过程, 涉及到媒体的内容生产、经营、人才使用等各个方面。2

中国特供版电影是好莱坞电影本土化的重要体现之一。它是为了区别于在世界其他国家上映的国际版电影、专门针对中国市场而设计特定人物、情节、特效的电影版本, 即“中国定制”。

2013年5月3日, 《钢铁侠3》开启了“中国特供版”时代。其中, 中国著名演员王学圻和范冰冰作为“特邀演员”客串为钢铁侠做手术的医生和护士。为了吸引中国观众, 导演在原影片剧情结束后的三分钟, 特意加入了中国医生为钢铁侠做手术的戏码, 这一版本只在中国上映。仅仅数日, 《钢铁侠3》就创造了约1.753亿美元票房, 其中在中国的票房为6350万美元, 占据总票房的一半3。

在此基础上, 随后上映的好莱坞影片《僵尸世界大战》《蓝精灵2》也看到了商机, 相继针对中国市场修改部分剧情, 制定了只中国特供版电影。毫无疑问, 好莱坞电影通过利用中国元素而进行的本土化尝试在获取商业利益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三、文化融合的失败

中国特供版电影取得了票房上的成功, 但却是一次文化融合的失败。观众看完影片后普遍觉得后加上的戏份是画蛇添足, 中国元素与整体剧情并无太大联系, 可有可无。同样运用了中国元素, 为什么中国特供版电影就饱受诟病?

1. 渴望被尊重的文化心理

全球化背景下, 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方面, 美国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由于悬殊的经济地位差距和自身文化资源的匮乏, 中国观众不得不“被动”地接受美国等发达国家输出的文化产品, 长期在世界电影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观众一直渴望提升本国的国际地位, 赢得世界更多尊重。

2011年, 中国正式超越日本,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27亿,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电影市场。按美国电影协会的说法, 到2020年, 中国可能会超越美国成为最大的电影市场。

在中国经济日益崛起的背景下, 好莱坞中国特供版电影的“差别对待”无疑触碰了中国观众敏感的心理底线。中国观众看透了好莱坞其实是以中美合拍片的名义开拓中国市场, 以直接获取巨额经济利润为目的。用网友的话说, 这是赤裸裸地“圈钱”行为。经济地位的提升增强了中国观众对外来文化产品选择的自信, 中国观众渴望被尊重的文化心理进一步强化, 所以对中国特供版电影的不满才变得更加理直气壮。

2. 中国价值观的生硬植入

根据美国学者罗基切 (M.Rokeach) 的定义,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最好行为的一套持久信念, 或是依重要性程度而排列的一种信念体系。4不同民族由于所处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不同, 所产生的本民族的主流价值观也不同, 在文化产品中体现出的价值取向也不同。

《钢铁侠3》整部影片都在渲染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 让中国观众感受到“大片”的风采。可在“特供版”的片尾中, 却加入了中国医生坚持要给钢铁侠做手术的情节, 因为“医生与钢铁侠是朋友, 再大的风险都要试”。在这里, 影片想着力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即中国人为了义气, 愿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助朋友。

中国人崇尚讲人情、重道义, 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这一传统的观念在好莱坞电影的美国文化语境中并不适用。美国影片很少直接用语言表达个人的精神崇高, 即使有, 表达也不会如此直白, 用表情、语言表达的个人崇高反而令人觉得做作。

所以, 当两个中国演员出场时, 台下观众的反应不是为本国文化和价值观感到有认同感, 相反的, 对这种不伦不类的异国文化融合有种莫名的抵触。

在美国英雄式电影的整体背景下, 突然出现中国传统的价值观, 只会让观众有格格不入的感觉, 与之前构想的利用中国文化吸引观众的目的相背离。较低的文化认同感不是因为观众不喜欢本国文化, 而是影片节奏的偏离造成的不和谐感。

3. 文明冲突导致的失败

对于《钢铁侠3》的文化融合失败, 最贴切的解释就是中美两国的文明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认为: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而不再是意识形态或经济。电影就是这场“文明的冲突”的一部分, 甚至可以说电影产业就是文明冲突的直接交锋战场。

文化的国际传播是双向的。中国与美国合拍电影, 若意图在价值观上进行统一是不可能的。合拍的最终结果将是中国传统观念的输出与美国独立精神的引入。在这两个相冲突的文明间, 必然有一方强势, 一方弱势。弱势的一方体现出与整体价值观的格格不入, 这样就产生了不平衡性, 不平衡的作品作为一个整体, 给观众的感觉就是找不到认同感。

《钢铁侠3》在两国文明之间找错了平衡点, 它对文化融合的真诚度远远没有《功夫熊猫》《花木兰》高。在冲突的文化背景设置下, 生硬地将中国元素加入其中, 只能导致融合的失败。

四、文化融合中本国电影的国际传播策略

好莱坞电影的中国特供版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它在本质上是一次打着“中国元素”旗号进行的“经济掠夺”。但在这个日益崇尚文化和谐共生、兼容并包的时代, 好莱坞推出的“中国特供版”电影显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失败的文化融合的案例。对此, 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中该如何实现有效的文化融合、充分实现传播的效益呢?

1. 尊重当地观众的文化心理和需求

好莱坞推出的“中国特供版”电影正是因为完全忽略了中国观众渴望被尊重、厌恶差别对待的文化心理, 盲目以获取利益为目的, 所以导致了这些电影“卖座不卖好”。如果中国观众的心理诉求得不到合理满足, 长此以往, 好莱坞电影的票房势必会受到影响。

因此, 中国电影在进行国际传播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观众的文化心理, 保持文化传播的平衡性和文化交融中的平等态度, 以不误读、不损害对方文化的合理内涵为前提, 在情节连贯完整的情况下, 恰当融入当地的本土元素, 而不是生硬植入当地观众熟悉的价值理念而扭曲电影的本来面貌。只有这样, 才能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 充分体现其文化效益。

2. 文化融合中突出本国文化精神

在《2012年度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分析报告》中, 关于观看中国电影原因这一项, 选择理解中国文化的受访者占64%, 5可见大部分外国观众观看中国影片时注重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 在国际传播中的文化融合中, 越是能够突出自己文化特征的一方越能获得关注。

而好莱坞的中国特供版电影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在盲目植入了中国的本土元素之后, 不仅剧情上与整部影片格格不入, 而且还让观众质疑其不伦不类的中西文化理念的杂糅, 弱化了影片中自身本应凸显的重要文化特征。

在突出本国文化特征方面, 符号化、标签化是现代传播常见的手段。美国大片中最常出现的是星条旗、自由女神像这些代表美国形象的物象。同理可见, 如果中国的文化精神有具体物象的寄托, 那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效果将更加显著。

中国电影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神秘、古老的文化符号, 多创新富有哲理的中国故事, 再适当融入当地的本土元素, 以突出本国的文化特征为主。只有这样, 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的国际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

五、结论

文化的进步来自融合。从加入“中国元素”到“中国特供版”, 好莱坞对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进行了大胆的本土化尝试, 体现出以文化融合来适应全球化浪潮的倾向。但是, 就其本质而言仍是经济利益主导下的市场行为, 围绕这一核心目的而盲目加入“中国元素”、针对中国市场制作的“特供版”电影不仅忽略了中国观众渴望被尊重和平等对待的文化心理, 而且生硬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 弱化了本民族文化的特色, 这注定是一次文化融化的失败。

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电影要学会从好莱坞电影的国际传播中吸取经验教训, 在充分考虑到观众的文化心理与恰当融入当地文化元素的同时, 突出本国文化特征。而凸显本国文化特征除了语言、演员这些表层的要素, 蕴含着中国文化精神的故事才是中国电影的重要指标。

文化融合的生命力来自秉承文化传统的人群能够适应世界的变化, 结合地方特色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以实现文化的和谐共生。如果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中采取积极的措施实现文化融合, 中国文化将成为三级文化中的重要一级, 发挥其独特的世界作用。

注释

11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54.

22 .刘滢.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中国媒体国际传播“本土化”的问题与对策[J].2013年08期.

33 .《钢铁侠3》“中国元素”成吸金王牌.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5/07/c_124673795.htm

44 .拉里·A·萨瓦莫, 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65.

中国的好莱坞之路 篇9

利用文化力量传播美国的信仰与理念从而得到认同,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一直都是美国的文化战略。文化产品体现着本民族的价值取向与思想意识,文化产品的输出不仅可以取得丰厚的商业回报,还可以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念与民主制度,达到影响其他国家和民族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的目的,作为传播美国文化的重要媒介,好莱坞在美国实现其文化传播、扩张和侵略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广播电视产业为例,美国每年输出的电视节目量多达30万个小时,占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电视节目60%~70%,而外国节目只占美国电视节目的1%~2%,美国电影占世界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1];据1999年的一份商业报告,好莱坞电影在全年世界银幕最受欢迎的100部电影之中占88部,全球电影票房价值70%的份额被好莱坞电影占领,美国电影占法国电影票房总收入的78%、意大利票房收入的85%、英国票房收入的87%。好莱坞电影凭借自己的独有模式席卷了全球,在赚取高额利润的同时,借好莱坞影片的全球化传播向全世界灌输自己的精神视野和文化价值观,影响着全球电影爱好者的精神世界。好莱坞电影成为美国实施本国文化战略的重要武器。

展和健康成长。由此,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橱窗、墙报等各类宣传阵地,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报道,吸引教师和学生参与进来,形成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广泛影响力,并使之成为师生展示才华、培养能力、增进友谊的平台。

在文化活动设置上,高职院校应力图使活动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例如,除文艺表演、篝火晚会、专业艺术团体之类的观赏型演出外,还可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性及技能提升,设计组织趣味体育、技能竞赛、素质拓展、团队协作类、文化展览类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同时,在活动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加强校企、校地、校际合作,让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仅流于形式,更使其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健康成长、提升技能、陶冶情操,使其既是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缔造者,又是获益者。

(三)总结完善,实现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传承与创新兼顾。

优秀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应具有自身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做到与时俱进。换言之,一旦作为品牌来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就应该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要建立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完成后的评估机制,在每届活动结束后认真总结,可通过在师生中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满意度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和学生工作的需要,不断调整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使优秀校园文化活动在传承中创新、在总结中完善。

校园文化活动需要继承,也需要创新和突破,只有持之以恒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细心经营、精心积累,不断丰富完善、改革创新,才能逐步形成深厚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

2. 好莱坞电影的成功原因

2.1传递正能量:现实社会的诉求

好莱坞电影赢得观众的原因之一在于对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正面诉求的表达,一方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正面事件和正面人物进行典型化塑造,弘扬现实生活中的美好、善良与率真,另一方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反面典型进行抨击与批评,揭示与打击生活中的虚假与丑恶。这种虚假与率真、丑恶与善良的对比,可以激发观众的是非感、道德感与正义感,而这种道德感与正义感是不论哪一种文明和哪一种文化都具有的一种普世价值观,正是这种普世价值观的反映赋予了好莱坞电影顽强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社会责任感。比如《阿凡达》中对“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气候问题”等问题的关注与诉求表达,牵动全球观众内心的,乃是这种对全球问题的思考与正面表达。当然,导演通过对影片诸多细节的表达,折射了他自己或大部分美国人对美国未来、现在与过去的思考,如美国人对《京都协议书》的看法,对伊拉克战争的看法,对印第安人的征服等。这些问题的背后,总有着一些基本价值理念的表达。

2.2好莱坞电影的文化意蕴

北京师范大学王宜文教授认为:“好莱坞电影借助美国的政治、文化、商业优势,使影片行销全世界,由此建立一种强大的叙事话语权,叙述的内容正是典型的美国文化。”[2]好莱坞电影成为观众了解美国文化的窗口,从泰坦尼克(Titanic),《飘》(Gone with the Wind),《西雅图不眠夜》(Sleepless in Seattle),《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不忠》(Unfaithful)等爱情片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对自由与爱情的理解与追求,对伦理的重视;从“第一滴血”系列(First Blood),《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虎胆龙威”系列(Die Hard),“007”系列(007),文明风尚。

四、结语

现代高职教育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格素养,在此过程中,校园文化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在深化转型、提升品质、突出特色、创办人民满意高职教育的时代大背景下,高职院校须坚持先进性,弘扬主旋律,以党的十八精神为指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深化学校内涵,积极探索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规律,不断繁荣和发展校园文化,走出一条真正适用于高职教育、具有现代化水平、特色鲜明,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办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贺家明,蒋家胜.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成都市: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丁坚钢.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选择与建设———以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创建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1(21):201-203.

[3]易超君.探索建设高职校园文化之路打造职业特色校园文化品牌———以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0(2):73-74.

[4]朱育锋,赵光年,沈慧.基于构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5):117-118.

[5]徐福刚.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建设标准探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0(5):276-277.

浅析徐悲鸿的素描教学

(凌海市职业教育中心,辽宁凌海

摘要:徐悲鸿教学思想的核心是“写实主义”,主张革新、反对守旧,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现代美术界具有重大影响。本文主要就徐悲鸿的素描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在不断探索中,徐悲鸿提出了“新七法”总结自己的素描见解,填补了中国关于绘画造型基础问题的空缺。

关键词:徐悲鸿素描教学写实主义新七法

徐悲鸿先生特别强调素描基础的重要性,提出“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的观点,1917年他就在《中央大学讲座演辞》中提出:“素描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如同建造房屋打基础一样,房屋的基础打不好,房屋就砌不成,即使勉强砌成也不牢靠,支撑不久便倒坍。”因此,学美术一定要从素描入手,否则是学不成功的,即使学会了画几笔,也非驴非马、面目全非。

一、徐悲鸿的素描观

徐悲鸿在造型艺术中,把素描提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他进一步指出:“素描拙劣,则于一个物象,不能认识清楚,以言《蜘蛛侠》(Spider Man),《超人》(Super Man)等英雄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的英雄观和责任感;从《阿甘正传》(Fores Gump),《生死朗读》(The Reader),《勇敢的心》(Brave Heart),《雨人》(Rain Man)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对爱情、生活、社会、人生的哲理思考,美国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国人特有的思维行为方式与价值观,通过好莱坞电影的传播渗透广大观众的内心深处,并进一步影响他们的思想与生活。

3. 好莱坞电影是高科技的体现

科学技术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武器,也是人类技术发展的体现。好莱坞电影中的高科技奇观成为好莱坞电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和醒目标志,《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黑客帝国》(the matrix),《泰坦尼克号》(Titanic)等都是好莱坞成功给运用高科技的典型。魔幻的电脑成像技术、令人惊叹的数码特技,日新月异的高科技为好莱坞电影创造了蔚为观止的奇观,成了好莱坞电影吸引观众的秘密武器,为好莱坞电影赢得了全世界的票房与市场。

4. 好莱坞电影是美国文化输出的载体

好莱坞电影通过影片人物言谈举止与故事情节潜移默化地向观众传递美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美国主流价值体系不知不觉中渗透全世界人民的头脑中,慢慢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在好莱坞电影的爱情故事、英雄神话和历史回顾中,美国人对人生、世界和生活的看法与思考在无形中渗透出来并通过电影这个媒体向全世界传播。好莱坞电影通过观众情感的共鸣和感官的享受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并引导着观众的认知,从而实现对观众的价值观传播。在我们享受好莱坞电影高超的特技、扣人心弦的情节、现实的主题时,美国人展示了自身优雅的精神趣味和高尚的精神世界,完成了美国人的文化传播战略。

5. 好莱坞文化传播战略对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借鉴

“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传播的表象越来越直接地通过媒介本身扩散出来,但全球性的媒介文化传播在市场中立的背后含有很多西方的价值观,这就导致了掌握着全球性传播网络资源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时间成为传播当中的时间,在某种意义上就等于取消了其他文化的存在,这是发展中国家在跨文化传播的世界格局中所经历的残酷事实”。[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

颜色更不知所措,故素描功夫欠缺者,其所描颜色,纵如何美丽,实是放滥,几与无颜色等。”并认为:“艺事之美,在形象而不在色泽;取色泽而舍形象,是皮相也。”徐悲鸿的写实主义主要是沿袭了西方学院派古典主义的教学传统,在古典油画中,色彩是从属于形体的,学院派对素描的重视,实际上是对物象本质结构的重视。我国的画论、画语录相当丰富,但是没有对于造型基本功的系统论述,谢赫的《六法论》提到了一些原则,是从品评艺术的角度立论的,此后没有人就造型基础问题进行详尽的引申发挥。”他在素描教学中非常重视素描基础的严格训练,他深知,培养造型艺术人才,就非得有塑造形象的能力不可,而塑造形象的能力主要来自素描的训练,他把严格掌握形象当做训练基本功的重要标准,总结出了一系列的理论与方法。糅合了中国画要求简练、准确、生动等特点进行课堂教学,他总结的“宁方毋圆、宁拙毋巧、宁脏毋净”的经验,至今仍在指导着素描教学,被老师们反复引用。

徐悲鸿认为西方的素描是一种科学,因为他能够非常写提高,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越来越迫切。中国需要向全世界展示全面和真实的自己,逐步消除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偏见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文化的对外传播中,生命力最强的往往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如中国的武功与书法、巴西的狂欢、非洲的土著舞蹈、西班牙的斗牛等。在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坚定本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特色是我们抵御外来强势文化的根本;将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转换成现实的竞争力则是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前提;在可口可乐、麦当劳在全球无孔不入的今天,在韩剧和日本的寿司风靡全世界的今天,怎样开发与传播中国的曲艺、中药、民间传说等文化资源是让全世界领略和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条件。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提出了“发现东方”的理念:“中国是东方大国,要重建文化自信就要重新检阅自己,即发现东方,发现汉字文化圈的文化重量。在发现东方的基础上,要进行中国文化的可持续输出,即从一个实际的‘拿来主义’开始走向新世纪的‘文化输出主义’,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应为21世纪中国的文化战略。”[4]发现中国优质文化,即为我们进行中华文化传播的第一步。在对西方的质疑和对话中,我们站在世界的层面重新考查经典文化、重现阐释经典哲学思考,将创新与挖掘相结合,将传统经典文化与发现的亮点相结合,才能适应新形势下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需要,适应新形势文化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些富于社会责任感、利于社会进步的、指导人与自然相处之道的哲理智慧是我们跨文化传播的重中之重。而要实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借鉴好莱坞电影的文化推广与传播策略,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披上时尚的外衣,才能成功地对外文化传播,让世界看到真实的中国,让中华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得到认同,提高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竞争软实力。

参考文献

[1]李怀亮,刘悦笛.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53.

[2]王宜文.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及其文化挑战性.中国文化报,2005.4.17,(3).

[3]陈卫星.跨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背景.国际新闻界,2007,3.

中国的好莱坞之路 篇10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营销,预告片,植入式广告

新世纪以来, 中国商业电影快速发展, 开始向多类型、多元化方向探索。 在全球化大环境下, 中国电影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资本和市场的支持。在国内与国外的双向互动中, 作为全球电影行业先驱的好莱坞, 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影人寻求在好莱坞的发展与合作, 同时, 好莱坞的大制片厂也兴致勃勃地参与到中国电影行业中来, 把好莱坞巨大魅力的秘密带到中国, 给中国电影业以启迪和改变。

电影营销是整个电影项目重中之重的环节, 在好莱坞大制片厂的制作流程中, 营销这一环节, 在整个电影项目开始之初就会参与进来, 甚至可以说, 一个电影项目是否可以成立, 并不取决于是否有好的创作团队或电影剧本, 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电影项目在市场上的营销是否成功。新世纪以来, 在营销方式上, 中国电影业受好莱坞影响颇深, 本文选取两则具体案例, 系统阐述好莱坞商业模式对中国商业电影营销的影响。

1一分钟的精彩——预告片

预告片最初产生于好莱坞, 这点是毫无疑问的, 不过, 早期的预告片与现在的预告片有一些差别。首先, 传播媒介不同。 早期电影预告片主要是通过荧幕传播, 其在电影结束之后播映, 为下次播放的影片做简要介绍。另外, 早期电影预告片风格夸张, 内容以不遗余力吹嘘为主, 影片的表达方式直白, 为了吸引观众而对影片大肆鼓吹, 使用一些过分赞誉的形容词是其一直的套路, 新片常常被冠以各种名不副实的称号, 例如, “最搞笑”“最感人” 等, 连《教父》这样优秀的影片都不能免俗, 在预告片中把“最清晰的画面”“最优质的声音”作为宣传重点。而现在的预告片, 在传播方式和风格上产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 传播方式更为多样化与科学化, 荧幕传播这种途径虽然保留下来了, 但与之前有所不同, 新电影的预告片在影片正式放映之前播放, 因为观众在观影的最初的一段时间, 注意力最集中, 这时播放新片的预告片, 更有利于加深观众的记忆。 除了荧幕传播之外, 电影预告片更多的是通过电视和网络传播, 无论是家用电视, 还是移动电视, 都使传播覆盖范围更加广泛, 网络传播的方便性更是无需赘言。另外, 预告片的表现形式也更加含蓄, 更具艺术性, 优秀的预告片更像一部小型电影, 在两分钟的时间里, 选取影片片段, 组成一个有结构的整体, 把影片最吸引人的内容和艺术风格展现出来。

好莱坞大制作的影片, 一般会把预告片做的玄之又玄, 精彩的大场面和煽情的对白, 一定会出现在预告片之中。《2012》 的预告片, 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吸引了观众的眼球。片中神像的轰然崩塌、一家人温馨的场面与突然降临的地陷形成强烈对比、被海水吞噬的城市、人们无助又绝望的神情等, 都刺激着观众的神经, 激起消费者的观影欲。也正因为预告片集合了影片出彩的部分, 所以, 许多因预告片去看电影的消费者, 往往会产生电影不如预告片精彩的感受, 因此, 预告片固然要先声夺人, 但又不能把“家底”全搬出来, 还要适当制造一些悬念, 引起消费者的期待。由此看来, 预告片的制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剪切”和“拼接”的过程, 而是需要通过一定的叙事逻辑, 对镜头进行仔细甄选和编排, 这样的蒙太奇才有意义。

2灵药还是毒药——植入式广告

植入式广告 (也叫隐蔽广告) , 可以说是好莱坞商业电影的一项重大发明创造 (最早出现于美国动画片《大力水手》 中) , 虽然这类广告在电影中也不过出现几秒的时间, 但它对于电影制作方来说, 可谓是“意义重大”, 有些影片甚至仅靠植入广告和其他广告授权就可以收回成本。植入式广告之所以起作用, 是基于消费者的模仿心理, 影片中明星所使用的商品, 会让消费者产生“膜拜” 心理, 消费者想使用跟明星一样的产品, 甚至, 即便是影片中一闪而过的商店招牌, 也会让消费者觉得与众不同。

说起植入式广告, 就不得不提《007》 系列, 这个系列影片嵌入了大量植入广告, 手表、电脑、汽车等品牌, 使整个影片仿若一个品牌大集合的超长广告。在中国, 较早使用植入式广告的导演是冯小刚, 他的电影《手机》和《天下无贼》, 可以说是中国电影使用植入式广告的始祖和标杆。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中, 植入式广告大多与剧情和画面的融合度比较高, 虽明显但却不突兀。而有些电影的植入式广告, 却实在让人难以忍受。比如《杜拉拉升职记》, 其中形形色色的商品, 化妆品、口香糖、汽车等, 如超市一般的陈列, 让观众看得眼花缭乱。影片中甚至还出现商品LOGO的特写镜头, 而这种镜头根本无法与影片融为一体, 对影片来说, 这种毫无意义的镜头拼贴, 极大地损害了影片的叙事流畅度和艺术性。因此, 滥用植入式广告, 也是中国商业电影屡屡遭受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种粗放的盈利方式和不健康的商业模式, 必须予以反思。

3结语

好莱坞电影的中国式“改造” 篇11

——Mac

《到也门钓鲑鱼》是一部浪漫爱情喜剧,讲述在中东地区建水坝的故事,其中就有中国水利工程师炫耀学识的一幕,而原著中是根本没有这样的角色设定的。在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发行的灾难片《2012》里,当中国科学家把旨在拯救文明的“诺亚方舟”建好后,白宫官员称赞中国人“有见地”。

其实,近期电影一再提及“中原神州”,频率之高让人惊讶。有些是明显的奉承,有些是无端添加——专门为取悦其中方投资人以及中国影迷,因为中国已经是美国本土以外最大的电影市场。其他的,据制片人介绍,纯粹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话语权”的不断提升是不可否认的。

与此同时,中国恶棍慢慢消失了——至少从表面上。西方电影公司不断删减对中国若有若无的负面描述,为的是电影能顺利通过中方当局审查,赢得令多少人垂涎的其中一个电影进口配额,赚个盆满钵满。

米高梅电影制片公司,重拍1984年电影《赤色黎明》,在去年后期使用数字技术进行修改剪辑,把攻击美国的假想敌从原作中的中国变成了朝鲜。

索尼公司发行的《黑衣人3》上个月在中国上映,当局要求制作方删减了其中几幕在纽约唐人街拍摄的场景——当局认为戏中对美籍华人的塑造不太友好(一幕是把在唐人街饭店工作的员工描绘成外星怪兽,另一幕则是华人扮演的路人被威尔·史密斯扮演的联邦特工/外星特警消除记忆)。

索尼高层拒绝公开讨论被删减情节,而在中国大陆以外地区上映的是未被删减的版本。但私底下,公司高层暗示,如果他们能在拍摄前照顾到华人情绪,考虑更换场地——不是唐人街,而是其他少数族裔聚集地,这样就能让电影符合全世界观众的不同口味了。

“现在的好莱坞比中国人自己更擅长考虑他们的感受,”斯坦利·罗森说,他是南加州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还是电影和媒体方面的专家。“那些脏活累活都我们给做了。”

8) pop up 突然出现

9) conspicuously [??????????????] adv. 显然地

10) flattering [?????????] adj. 奉承的

11) gratuitous [????????????] adj. 无端的

12) excise [???????] v. 消除

13) pass muster 符合要求

14) censor [??????] n. 检查员

15) coveted [????????] adj. 垂涎的

16) import quota 进口配额

17) MGM 即Metro-Goldwyn-Mayer,米高梅电影制片公司,好莱坞五大电影公司之一,由于无力偿还巨额债务和推出新作,于2010年11月3日宣布破产

“这种情况意向明确——这可能是我所知的在好莱坞历史上首次出现的情况——一个外国国家的审查制度能够深刻地影响我们的内容制作,”好莱坞的一位知名制片人说道。在接受采访时他要求匿名报道,像其他受访者一样,因为他可不想得罪有可能合作的中国投资人。

随着好莱坞日益重视海外市场收入,电影公司对外国文化愈加留心调适。例如,电影业会更小心,别触到日本的霉头——此前,日本一直是好莱坞最大的海外市场。

与中国共同投资电影让好莱坞备感压力:协议表明,外国电影接受中方某些公司的投资,就无需接受进口配额审查,但这类电影必须包含一些中国元素——积极方面的。惊奇电影工作室出品的《钢铁侠3》最近开始取景拍摄,地点包括南加州和中国,预计会对中方展现极为热情的一面,因为电影接受了中方DMG传媒集团的投资。

“我们很期待与DMG传媒集团的合作,用特别的方式把《钢铁侠》带到中国市场,”惊奇工作室的运营及财务总监罗伯斯·蒂芬斯在这项合作公布的时候发言道,“加一些当地

的元素……会让电影更吸引人,也让我们的角色与中国这个飞速发展的电影市场多一些关联性。”

一些制片人说他们在电影中加入中国元素是创作过程中很自然发生的事,例如在去年上映的迪斯尼电影续集《布偶大电影》中,猪小姐、冒失鬼以及黑杰克都被塑造成武术大师,还用汉字来冠以大名。下一部007电影《空降危机》,邦德将会现身上海,尽管电影并没有接受来自中方的投资。

作为《到也门钓鲑鱼》的编剧,西蒙·博福伊说自己完全没有义务在电影中提及中国,而是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这个主意。“我想要最具规模、最有野心的创意,然后就让建水坝的工程师来完成这个计划,”他说,“如今,如果你想你的电影里面有大胆和野心勃勃的创意,很有可能最后你的想法都会与中国扯上关系。”

中国的好莱坞之路 篇12

一、好莱坞西部片的类型特点

1、西部电影叙事模式

固定的故事模式是所有类型电影的共同特点, 好莱坞的《西部片》也不例外。“整个故事书情节的展开以‘冲突’为核心, ‘冲突’的解决都是电影的高潮部分, 通过主人公参与到‘冲突’的过程, 显示出其正义、勇敢、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2、树立了典型的人物

好莱坞的《西部片》中, 无论是代表正义的西部牛仔, 还是代表邪恶的匪徒都具鲜明的性格特征, 故事的主人公, 也就是西部牛仔, 都是勇敢的使者、正义的化身。除了主人公西部牛仔之外, 还会有与其形成鲜明对比反面人物, 或是无恶不作的匪徒, 或是杀人成性的印第安人。为了满足剧情发展的需要, 使剧情看起来更饱满。

3、暴力美学与暴力艺术设计

所谓“暴力美学”原是指起源于美国, 在香港成熟 (现在又有向美国转移的态势) 的一种电影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最通俗的说法就是, 将暴力的动作场面仪式化。而西部片的艺术设计离不开一个重要参与体——枪支, 也正是由于枪支的参与形成了特有的暴力美学与暴力艺术。在西部片中, 无论是杀人如麻的残暴匪徒, 还是见义为, 除暴安良的英雄人物, 手中都会握有一把枪, 而枪战的场面也大都是整部影片的高潮部分。

二、西部片的类型特点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1、票房的“催化剂”

《西部片》在票房上的成功, 也让许多中国电影人看到了类型电影的发展空间。于是国内电影业也出现类似现象:一旦哪一种类型的片子, 受了人们的广泛欢迎, 就是马上有人投资拍摄一些类型相同的影片来分得一杯羹, 这也让国际影坛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某种类型电影“聚集地”。借鉴于西部片的成功模式, 中国导演也认识到准确把握影片推出时机, 对于推动影片的影响力、增加影片的票房收入都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一部《潜伏》掀起了影视界的“谍战”狂潮, 顿时“风声”水起, “谍影重重”。除此之外, 电影的制作者除了做到了影片类型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要迎合大众的口味外, 也开始探索影响“票房”的其他因素, 社会现象、上映档期、观众定位等。例如当前的针对当前“剩男剩女”现象拍摄的《101次求婚》, 在情人节上的映的影片也大都以小清新的, 体现现代主义爱情观的情感电影, 贺岁影片中针对孩子们的《喜洋洋与灰太狼》系列。西部片给了电影界太多的启示, 中国电影导演通过学习、吸收了其中的精髓, 还开发出来适合本土电影发展的更具有新意的东西。

2、加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西部片》是好莱坞最早的类型电影样式, 西部片就像是中国的武侠片一样, 是美国本土电影, 它的内容展现了美国民族文化, 是美国历史发展过程中, 民族精神的结晶。”通过看西部片, 可以领略到当前美国进行西部开发时的朝气蓬勃的场面, 可以让人了解一些那个时代的社会发展形态。它不但受到美国人民的喜爱与追捧, 也受到了全世界人们的欢迎, 当时也包括中国, 中国通过看西部片, 了解了美国人的一种精神与信仰。这些精神与信仰同中国的武侠精神有着本质上的相同, 大都是对弱势群体表现出同情, 路见不平, 拔刀相助, 惩恶扬善;而这些品质与武侠小说中的侠客是相同的, 但是, 其表现形式上却略有不同。比如形象上, 一个脚跨马靴, 头戴礼帽, 骑着高头大马, 与火车并列驰骋, 尽显英雄本色。而中国武侠小说中的侠客, 大都风流倜傥, 手持宝剑, 武功盖世, 穿越于竹林云海之间。总之, 在科技文化日新月异的今天, 我们应该在借鉴别国的同时更加完善自己, 将中国特色本土文化融入世界电影文化的浪潮中。

3、引导了中国特色类型电影的发展

西部片从美国走向了整个世界, 形成其特有的故事类型。虽然有些电影专家评价西部片大同小异, 艺术价值低, 但是还是形成了具有独特与鲜明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 也是美国电影的一个名片, 宣扬了美国电影, 促进了美国电影业的发展, 这也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以启示, 把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发扬出去。当然, 并非每一部西部片都是完美成功的, 但是它却强化了西部片给人的印象, 在罗列数量众多的西部类型电影诞生后, 无论是其电影情节的设计, 还是画面质感的体现, 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优秀的影片也脱颖而出, 成为西部电影的代表作, 并引导着西部电影的发展方向。鉴于西部电影的成功, 中国电影也开始了探索如何制作出适合中国观众影片, 这些影片除了要让中国观众满意, 还希望在国际电影界受到肯定, 那就需要深入的挖掘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 既可以将中国的民族历史文化融入到电影中, 形成独立、风格迵异的类型电影;又可以让世界了解到中国的文化与内涵, 让中国电影具备其他国家的电影所不具备的元素。例如武侠片, 抗日题材的影片等, 这是中国电影的一条出路, 也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一个最佳途径。近些年, 中国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电影也在国际影坛上取得了世人的瞩目, 例如李安导演的武侠片《卧虎藏龙》, 近日正在热映的王家卫导演的《一代宗师》等, 都属于以我国的功夫为亮点的影片。

4、对中国电影中传统文化形成冲击

好莱坞的西部片对中国电影中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为了让中国电影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通过电影宣传属于民族文化的一些精髓, 而且含有民族元素的影片可以开辟一种电影制作的新思路, 中国的很多影片也都可以看出是受到了美国西部片的影响的。例如姜文的《让子弹飞》, 其中就包含了西部片的一些元素。中国的电影发展时期较短, 最起先是照搬好莱坞爱情片中的才子佳人版爱情片, 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紧接着又出现了些许战争题材的影片等, 对中国电影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好莱坞的爱情影片。西部片中的爱与恨、黑与白、正义与邪恶、压制与自由, 这些十分鲜明的对立在西部片中都得以展现。艺术往往是来源于生活的, 虽然世界不存在十分十美的对与错, 但是世界的评判依据却是极端的。善良与邪恶都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之中的。西部片的这种特点对中国的电影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当时, 中国的电影人似乎也发现了这种艺术境界, 于是便诞生了风靡一时的《新龙门客栈》和《天地英雄》等中国式“西部片”, 中国电影从西部影片得到的启示, 使中国电影开始了立足于本土文化的艺术元素挖掘, 类型电影也被深入细化与发展, 中国电影迈向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郝建.类型电影教程[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88-89.

[2]黄会林.电影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37.

上一篇:成绩评定方式下一篇:自我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