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监测

2024-09-15

自我监测(精选11篇)

自我监测 篇1

进行自我血糖监测的糖尿病患者对自身血糖水平更加敏感。当血糖水平超出控制目标时, 他们能及早从医护人员处获得建议, 从而降低并发症危险, 并且他们能更合理的调整治疗方案。研究证实, 自我血糖监测不仅是一种诊断方法, 更是整个糖尿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坚持自我血糖监测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糖友自我监测血糖, 就离不开血糖仪, 但是血糖仪可能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导致其准确性和精确性。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呢?

1.血糖仪代码与试纸条代码不一致:测试前应核对、调整血糖仪显示的代码与试纸条包装盒上的代码, 使之相一致。

2.试纸条过期:购买时、使用试纸前均应注意检查试纸条包装盒上的有效期。

3.试纸条保存不当:不少检测误差是由试纸条的变质引起的。试纸条会受到测试环境的温度、湿度、化学物质等的影响, 要避免潮湿, 放在干燥、阴凉、避光的地方, 用后密闭保存。应将试纸条储存在原装盒内, 不要在其它容器中盛放。

4.操作方法不正确:操作不当会导致检测失败或测定值不准确。检测时患者一定要先详细阅读使用说明, 正确掌握血糖仪的操作方法。

5.采血方法不当:测试时若采血量不足, 会导致检测失败或测得的结果偏低。如血滴过大, 溢出测定区, 也会影响测定结果。应该用一新的试纸条在测试区滴一滴血, 确认试纸条背面“血量确认圆点”完全变色。另外, 采血时因肢端末梢循环不好、血流不畅或过度挤压等也会影响测定结果。

6.血糖仪不清洁:测试血糖时, 常会受到环境中灰尘、纤维、杂物的污染, 特别是检测时不小心使血液污染了仪器的测试区, 都会影响测试结果。

不同时间段监测血糖的意义

很多糖友都知道, 每天糖友们最好要监测7次血糖, 以便能发现自己的血糖水平。

空腹血糖:指前一晚20:00以后不能再吃东西, 次日清晨未进食的血糖水平。它可反映人体胰岛的基本分泌功能, 适用于诊断治疗监测的最基本点。

餐前血糖:中餐和晚餐前测定, 主要用于治疗中病情监测。

餐后2小时血糖:从吃饭第一口开始计时, 两小时整时的血糖水平。反映进餐对血糖的影响, 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

睡前血糖:有利于需要睡前注射胰岛素的糖友决定胰岛素的剂量。

凌晨1:00~3:00血糖:人体血糖的最低点, 接受胰岛素或磺脲类降糖药物治疗的糖友, 怀疑夜间低血糖者需要检查。

随机血糖:一天中任何时候检查, 在怀疑有低血糖或者明显高血糖时随时检查。

其他时间:如尝试新的饮食, 运动前后、外出赴宴、情绪波动、自我感觉不适等需要测血糖。

自我监测血糖的注意事项

1.糖友们应学会血糖监测的记录。

糖友能够根据病情或医生建议的时间进行监测并及时记录。良好的血糖监测记录应包括每天血糖监测的时间、血糖值;饮食摄取量以及进食时间;运动量及运动时间;用药量与时间, 特别是胰岛素量与注射时间及一些特别事件的记录, 如腹泻、发热等。通过自我监测血糖, 了解影响血糖结果的常见因素, 分析血糖波动的原因, 学会准确的判断处理。

2.监测, 贵在坚持

许多糖友刚买血糖仪的时候, 往往还能够坚持监测血糖, 但时间长了, 或是由于失去了新鲜感, 或是由于考虑到试纸价格高, 或是由于惧怕疼痛, 慢慢就停止了。

监测血糖一方面是为了发现高血糖,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及时发现低血糖。其实,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 多数糖尿病患者是老年人, 机体反应减退, 常发生察觉不到的低血糖, 尤其是夜间的低血糖。由于没有典型的低血糖症状, 不查血糖, 就不能及时发现, 往往造成严重的伤害。

3.了解指血血糖与静脉血糖的区别。

相信从监测角度来看, 使用快速血糖仪进行血糖测定是可靠的。指血血糖测定不作为糖尿病的诊断。快速血糖仪测试的指血血糖是毛细血管血, 由于毛细血管血中含有有形的细胞成分, 测得的血糖值一般要比血浆糖或血清糖的数值低15%左右。但同样受到进餐与空腹的影响, 一般认为在空腹时静脉全血与毛细血管血的血糖值相似, 略低于静脉血浆血糖。进食后一般认为动、静脉差和全血、血浆差两者抵消, 结果几乎相等。从检测角度来看, 使用快速血糖仪进行血糖测定是可靠的。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中, 在服糖后2小时的指血血糖与静脉血糖值是相同的, 而不像空腹时指血血糖较静脉血糖低。

4.按计划监测, 多点监测。

多点监测, 即不同时间的血糖监测。理想的血糖控制目标应该是全天的血糖达标。有些糖友仅仅监测空腹血糖或早餐后的血糖, 这是不够的, 不能满足治疗要求。对血糖控制非常的糖友, 空腹和早餐后2小时的血糖基本上可以代表全天的血糖。使用胰岛素治疗不稳定的糖友, 一定要进行多点的血糖监测。

多点测血糖应该是一周内测定不同时间的血糖, 既可以在一天内不同时间做4次或7次血糖测定, 如选择周末的一天完成4次或7次血糖测定, 前提是生活起居、用药、运动同往常一样:在同样的前提下, 可以在数天内完成不同时间的多点血糖监测。当怀疑血糖测定值与静脉血糖或与糖友的实际感受不一致时, 一定要带上血糖仪到医院, 由医务人员观察血糖自我测定的技术。

测血糖时, 心态要放松。测定血糖前可以聊聊天, 听听音乐。测血糖前对血糖过分担心, 反而影响测定的结果。

另外值得糖友们注意的是, 在冬天, 应在进入室内暖和一会儿后再测血糖, 太冷的时候手指血液供应受影响, 暖和一会儿, 平静下来之后测的比较准。

自我监测 篇2

自我评估是学校自主管理与自主发展的重要环节,是督导评估的基础。为了能更好的自我评估,根据学校实际,特成立自我评估领导机构如下:

组长:张强(校长)

副组长: 吴光祥(教导主任)

成员:龙和权(翁塘村支书)、杨再元(翁塘村村长)、张乾德(教师代表)、吴尽恒(教师代表)、姚百树(学生家长)、舒秀恒(学生家长)

领导机构下设办公室,吴光祥同志负责日常具体事务工作。

翁塘小学

孕妇如何自我监测胎儿 篇3

胎动自测法

胎动是孕妇自我监测中的主要项目之一。在怀孕的过程中,正常胎动是胎儿向母亲报平安的一封特殊“家书”,是胎儿情况良好的一种表现。

对大部分的孕妇而言,胎动是种令人兴奋的体验。约自怀孕第16周时,小家伙就开始有了细微的小动作,但此时孕妇一般不容易察觉到。往往在怀孕18~20周,孕妇才自感有胎动,夜间尤为明显,怀孕28~38周为胎动最频繁时期。

孕妇能感觉到的胎动,最初出现在下腹中部,其中有翻身运动,这是胎儿身体的左右转动,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为5~30秒,孕妇会觉得有翻滚、牵拉的感觉;有时,孕妇会察觉到胎儿的四肢运动,如拳打、脚踢,一般持续1~15秒;有时,孕妇还会觉察到胎儿在颤动、慢慢地蠕动。

从怀孕28周开始,孕妇应每周进行胎动计数1次;怀孕32~36周,每周计数2次;怀孕36周以后,每天计数3次。在安静的室内,采取卧位或坐位集中精神进行自数胎动次数,分早、中、晚3次,每次1小时,并将胎动次数记录于表格内。3次胎动数之和乘以4为12小时的胎动总数,胎动计数大于30次为正常。若连续胎动或在同一时刻感到多处胎动,只能算作1次,得等胎动完全停止后,再接著计数。如发现胎动减少或与原来的胎动规律有悖,应及时去医院进一步接受检查和治疗。

宫高和腹围测量法

孕妇也可以通过测量宫高和腹围监测胎儿。测量宫高前先排空膀胱,取平卧位,伸直并合拢双腿,从耻骨联合上缘(沿着肚脐往下摸,触到的第一个骨性标志即是)到宫底的长度,即为宫高。一般孕妇躺好,测量者站在其右侧测量。宫高因孕妇的脐耻间距离、胎儿发育情况、羊水量及单胎、多胎等而有差异。正常情况下,宫高在孕满36周时最高,至孕足月时略有下降(胎头入骨盆所致)。若是连续2周宫高没有转变,孕妇需当即去医院。

孕妇应该从怀孕16周开始测量腹围,取立位,以肚脐为准,水平绕腹一周,测得数值即为腹围。腹围平均每周增长0.8cm。怀孕20~24周时增长最快,怀孕34周后,腹围增长速度减慢。如果以怀孕16周测量的腹围为基数,到足月,平均增长值为21cm。每个孕妇腹围的增长情况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如果腹围不按数值增长时,孕妇也不必过于担忧和困惑。

胎心监护法

胎心监护可以诊断胎儿能量储备能力和胎儿健康状况。当胎儿赖以生存的子宫内环境恶化时,胎儿中枢神经系统是最早受到伤害的器官,因为胎儿中枢神经系统最缺乏储备能力,对缺氧的耐受力非常低,一旦受损就可能终生无法恢复。

孕妇在怀孕28周以后,可以每天听胎心2~3次,每次1~2分钟。正常胎心规律而有力,似钟表滴答声,为120~160次/分,如果小于120次/分或大于160次/分时,可间隔10~20分钟重复听1次;如果还不正常,提示胎儿宫内缺氧,若胎心率在异常范围并伴有胎儿心律不规则,提示胎儿缺氧更严重。不过也得结合每个孕妇的基础胎心率来看,若比基础胎心率增减30次/分,虽然胎心率仍在正常范围也应视为异常。一旦发现胎心率异常,应及时去医院进一步接受检查和治疗。准爸爸直接将耳贴于孕妇腹前壁听胎心是最简单而实用的自我监护方法之一,一般胎儿背部所在一侧胎心较响亮。

自我监测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3月至2008年6月在定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门诊就诊随访的105例患者。均为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 以药物控制血糖。男性36例, 女性69例;其中50~59岁18例, 60~69岁36例, 70~79岁42例, 80岁以上9例;年龄最大83岁, 年龄最小51岁, 平均年龄 (69±8.7) 岁。

干预前空腹血糖 (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 最大值19.3mmol/L, 最小值7.1mmol/L, 其中有3例7.1mmol/L, 63例7.2~10mmol/L, 33例>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最大值10.6%, 最小值5.7%, 其中有12例≤6.5%, 42例6.6%~7.5%, 51例>7.5%。

1.2 方法

对入选患者的FPG、HbA1c进行检测, 作为对照值记录。然后指导患者在家使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SMBG和记录监测结果, 并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教育。患者每周来门诊随访一次, 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3个月后复查FPG、HbA1c与前数值进行统计学检验。

血糖监测方法选用CareSens型便携式血糖仪, 取手指末梢血, 采血前酒精消毒, 待干燥后针刺采血。血糖监测的频率取决于治疗方法、治疗的目标和病情的变化。血糖控制良好或稳定的患者应每周监测1~2d, 血糖控制良好并稳定者监测的次数可更少, 采用空腹+一次餐后2h+睡前监测。血糖控制差或不稳定的患者或患有其他急性病者应每日监测直到血糖得到控制, 采用空腹+三餐后2h+睡前——5点法监测血糖。胰岛素治疗者, 每月至少监测凌晨3点血糖1次, 以确认无低血糖。

2 结果

2.1

105例患者都顺利完成3个月SMBG, 并详细记录监测结果, 在监测过程中, 患者能每周门诊随访一次, 医师根据监测结果对治疗方案作相应调整, 患者配合饮食治疗、运动治疗。患者血糖稳定, 血糖达标者显著增多。

2.2

105例患者血糖干预后FPG最大值11.5mmol/L, 最小值5.3mmol/L, 其中48例≤6.1mmol/L, 21例6.2~7.0mmol/L, 36例>7.0mmol/L;HbA1c最大值8.2%, 最小值5.1%, 其中78例≤6.5%, 24例6.6%~7.5%, 3例>7.5%。干预前后FPG、HbA1c经统计学检验均有显著差异 (P<0.01) , 见表1。

3 讨论

血糖监测是评估糖代谢紊乱的程度, 判断降糖治疗措施的效果, 拟订合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以达到降糖治疗的理想靶目标。较为频繁的血糖监测有助于更有效控制糖代谢紊乱。糖尿病治疗以饮食治疗、运动治疗为基础, 根据病情选用药物治疗。SMBG是近十年来糖尿病患者管理方法的主要进展之一, 为糖尿病患者和保健人员提供一种动态数据, 可经常观察和记录患者血糖水平, 为调整药物剂量提供依据, 有效降低了因饮食、运动量过多或过少引起高血糖/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3.1 SMBG对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变有促进作用

糖尿病不同于其他疾病, 它与饮食有着密切关系, 饮食治疗已是糖尿病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环节。适当节制饮食可减轻β细胞负担, 对于年长、体胖而无症状或少症状的轻型患者, 尤其是血浆胰岛素空腹时及餐后不低者, 往往为治疗本病的主要疗法。对于重症或脆性型患者, 更宜严格控制饮食。有些患者为加快降糖而盲目节食, 造成低血糖发生。而有些人认为服了降糖药就不必控制饮食, 长此会使病情反复、加重。通过SMBG患者能随时看到自己血糖变化, 真正做到把血糖监测作为调整生活的依据, 主动改变不符合健康的生活方式。

3.2 SMBG是患者控制运动量的依据

运动是控制糖尿病症状的有效方法之一, 参加适当的文娱活动、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可增强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促进糖的利用, 有利于控制血糖, 改善脂代谢紊乱。血糖监测结果可帮助患者制定运动计划, 并不断调整运动计划, 以达到有效的运动状态。

3.3 SMBG对提高糖尿病患者遵医率及血糖达标率有重要作用

患者的遵医行为是指患者在求医后其行为 (服药、饮食控制、或改变生活方式等) 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 为遵循医嘱的行为活动。糖尿病患者只有很好地遵从医嘱, 才能长期控制疾病, 保持血糖稳定, 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生活质量。但由于并发症的缓慢出现, 使患者在短时间内看不到疾病带来的严重后果, 同时, 疾病的长期折磨, 也使患者极易产生懈怠情绪, 这几方面的原因, 导致患者不能严格遵医。SMBG让患者随时看到血糖控制水平, 可以时时提醒患者遵从医嘱, 接受医师的治疗建议, 达到很好控制疾病的目的。

3.4 SMBG注重了家庭对患者的支持, 更有利于患者控制疾病。

我国传统的家庭模式是一家几口人在一起就餐, 并且多数没有分餐, 这就不利于患者的饮食控制。SMBG能让家庭成员看到吃什么食物血糖会升高, 吃什么食物血糖不升高, 让家庭成员也认识到饮食治疗的重要性, 在协助患者建立有规律的健康生活秩序的同时, 注意减少发病危险因素,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4 结论

对于许多患者而言, 平常偶尔到医院查一次血糖, 只体现当时的情况, 而到医院检测血糖以外的时间里, 血糖情况则不得而知。因为我们每时每刻的血糖变化都不一样, 凭一两次血糖检测是不能真实反映血糖波动全貌的。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患者把自己每天的情况记录下来, 并把血糖的变化也记录下来, 这样才能真实反映病情的整体情况。通过SMBG, 可以发现病情没有控制好的原因, 例如饮食问题、运动问题、用药问题或其他的生活细节问题等等, 都能在这个系统监测的记录中得以反映, 是控制血糖, 促使血糖达标的依据。加强糖尿病的宣传教育,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使社区医师和居民建立长期、稳定、有意义的健康服务。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使得居民认识到糖尿病的危害及其危险因素, 不断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 从而降低糖尿病的并发症和伴随疾病的发生, 可以有效地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费用。由患者在家中采用便携式的血糖仪所进行的血SMBG对改善治疗的安全性和质量是必需的。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自我监测血糖 (SMBG) 对促使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稳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对社区105例确诊的2型糖尿病门诊随访患者进行SMBG, 并进行饮食、运动、用药等知识教育, 将干预前后血糖值对照, 作统计学检验。结果①患者建立有规律的健康生活秩序,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充分认识到饮食、运动疗法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②患者容易配合医师调整治疗方案, 接受医师提出的治疗建议。对血糖不稳定、餐后高血糖、夜间低血糖患者, 根据SMBG检查结果, 可以针对性制订治疗方案, 并且能够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③使家庭成员参与到患者日常生活中来, 注重家庭对患者的支持。结论SMBG使糖尿病患者自觉选择有利于治疗的生活方式, 易于有效获得并维持特定的血糖目标。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糖监测的结果可被用来反映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效果并指导对治疗方案的调整。

健身勿忘自我监测 篇5

呼吸监测 在健身运动过程中,由于需氧量增多,呼吸会稍快一些,属于正常现象,但不可过快,呼吸次数以每分钟24次为宜,如在运动中出现频繁咳嗽、喘气、胸闷和呼吸困难,则应减少运动量或停止继续运动。

心率监测 可通过测脉搏获得,60岁以内的中老年人,如脉搏每分钟不超过120次,说明运动量适宜,如果每分钟达130~140次,说明已超量,应减少运动量,以免心脏负荷过重。一般健康人在运动后10分钟脉搏应恢复正常,如不能恢复,说明运动量过大,应予以调整。

疲乏程度监测 一般说来,人在运动后,特别是刚开始锻炼后,会有轻重不等的疲乏感。而随着锻炼的经常化,适应性增强,疲乏感会逐渐消失。如果在健身锻炼后,感觉困乏越来越重,甚至产生厌倦感,这说明运动量过大,可适当调整。

体重监测 在健身运动的过程中,可每周测体重1~2次,最好在每周的同一时间测量。一般刚开始锻炼的人,3~4周后体重会适当下降,这是新陈代谢增强、消耗增多、脂肪减少的缘故,随后体重会相对恒定在一定的水平上。如果体重呈“进行性”下降,可能是运动过量或其他原因,应及时查明。

(摘自《中国老年报》)

自我监测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5月~2009年9月在我院内分泌门诊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共160例, 36~70岁, 男90例, 女70例, 全部病例均符合WHO诊断标准。

1.2 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表,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由门诊护士负责调查, 对临床确诊糖尿病的且正在接受降糖口服药物和胰岛素治疗的每个患者就监测血糖的时间、是否记录血糖监测结果、知道血糖监测的意义、血糖监测方法、血糖试纸的正确保存进行调查。调查者以问卷为基础与被调查者交谈, 充分讲解问卷中各项问题及填表要求, 使患者充分理解后填写, 或由家属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填写。共发调查表160张全部收回。

2 结果

3 讨论

3.1 向患者介绍自测血溏的相关知识

3.1.1 向患者介绍几款性能比较稳定的血糖仪

如美国强生、德国罗氏、美国雅培、台湾欧姆龙等等, 价格在500~1 000元不等。有些血糖仪虽然价格便宜, 但性质不够稳定。指导病人掌握血糖仪的正确操作方法:如何消毒, 如何取血。血糖仪应定期到医院或售后服务点进行校正核准, 特别是当血糖监测结果与患者临床症状或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不符时, 建议抽取静脉血测血糖。

3.1.2 确定血糖监测的时间和频率

这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来决定。对于血糖控制比较好 (空腹血糖<6~7mmol/L, 餐后2h血糖<8~10mmol/L) , 血糖控制比较稳定的患者, 血糖监测的间隔可拉长一些, 可以1周测定一次空腹及餐后2h血糖, 每隔2~3周安排一天测定全天7个点的血糖, 即三餐前及三餐后2h的血糖。对于近期血糖波动较大或感觉不适的患者, 则需根据病情增加监测频率, 每周需要测2~3次全天的血糖。

3.1.3 注意“黎明现象”和“苏木杰反应”

有些患者存在空腹高血糖, 要注意三种情况, (1) 晚间药量不足或进食过多; (2) “黎明现象”:由于夜间生长激素分泌增加从而使血糖升高; (3) “苏木杰反应”:常发生在夜间, 是由于胰岛素量过多引起低血糖, 机体为了调整血糖分泌大量升糖激素, 使血糖反跳性升高。这三种情况需要在凌晨3:00和早晨7:00各测一次血糖。

3.1.4 血糖监测的准备

(1) 用肥皂洗净双手待干; (2) 准备75%酒精和无菌棉棒; (3) 先用棉棒蘸酒精消毒采血部位, 一般选无名指或小指, 待干, 用无菌针刺破, 第一滴血弃去, 取第二滴血于血糖试纸读数。在使用血糖仪的过程中, 第一要保证双手清洁、干燥;第二要注意调节机器代码与血糖试纸匹配;第三要注意电池是否有充足电量, 以确保监测结果准确。

3.1.5 血糖试纸的保存

家庭尽量买小份装试纸, 可选单包装或十条、十五条包装, 或把大份包装拆开分成小份, 以免因频频打开使试纸失效。试纸一旦失效, 请勿再用。

3.1.6 记录监测血糖结果

送给患者血糖监测记录表或让其自画表格, 项目包括日期和各个时段血糖, 做好详细记录, 到医院就诊时给医生提供调整药物的依据。

3.2 糖尿病教育

3.2.1 控制饮食

主食原则上以不发酵的食物为主, 不宜过饱, 最简易的主食计算方法:主食= (身高-体重) ×0.1两/d, 按1/3、1/3、1/3或1/5、2/5、2/5分配, 粗细搭配, 再与绿色蔬菜、蛋白质、脂肪合理搭配。

3.2.2 适当运动

根据自己年龄、身体素质选择合适的运动, 尽量选择有氧运动, 如快步走、打太极拳、跳舞等等, 不提倡赛跑、快速登山等无氧运动;运动的时间应选在餐后1~1.5h, 运动前要有准备, 譬如, 穿宽松的衣裤、舒适的运动鞋、随身携带糖块或糕点;运动后要有恢复动作;运动要循序渐进, 要适可而止, 不能勉强, 也要持之以恒。以感觉全身轻松, 食欲不减为好。

3.2.3 坚持药物治疗

不要随意中断治疗;不要凭感觉增减药量, 要到正规医院凭检查结果让糖尿病专科医生来定一个比较合适的方案。

3.2.4 定期复查

有些患者对糖尿病的危害认识不足, 仅仅认为到医院就诊时测一下血糖就够了, 只要感觉好血糖就一定好, 测不测血糖没关系。纠正患者的错误认识, 给其讲解糖尿病教育的“五驾马车”缺一不可, 尤其是监测血糖, 直接关系到药物和胰岛素的用量, 只有使血糖稳定, 才能预防并发症, 降低糖尿病的危害。

3.2.5 心理护理

让患者意识到, 糖尿病虽然是终身疾病, 但不是不可控制的, 通过自己的努力, 改变生活方式, 完全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了解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监测状况。方法 对160名患者自测血糖所用的血糖仪的种类、时间、结果记录、血糖试纸的保存情况、血糖自我监测的意义、正确掌握测血糖的方法6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 糖尿病患者对自测血糖的认知情况较差, 其中在家中每日自测血糖的5.0%, 每周自测血糖的10.0%, 每月自测血糖的30.0%, 将所测血糖结果记录的57.5%, 知道血糖监测意义的60.0%, 正确掌握测血糖方法的占80.0%, 血糖试纸能正确保存的占60.0%。结论 护理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重视有效的健康教育, 对门诊和住院患者进行积极指导, 从而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 让家属起良好的监督和配合作用, 使血糖控制良好,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糖尿病,血糖,自我监测

参考文献

[1]殷红。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监测的护理及健康教育指导[J]。包头医学, 2009, 33 (2) :115-116。

自我监测 篇7

关键词:糖尿病,社区,自我血糖监测,护理,教育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近20年来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急剧上升, 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已达到4%-5%[1]。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自我血糖监测作为糖尿病最常用、最可靠的病情监测方法, 成为糖尿病治疗的五架马车之一, 其重要性已为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所了解。而能否及时准确地记录及分析血糖监测结果, 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对糖尿病疾病的控制与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144例社区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现状的调查分析, 了解社区糖尿患者自我血糖监测中存在的误区, 并针对误区提出相应解决方法, 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9年1-10月来我院糖尿病门诊就医的糖尿病患者14 4例, 均符合W HO诊断标准, 其中男84例, 女60例, 年龄32-82岁。糖尿病病程1-18年。购买血糖仪的时间最短为2个月, 半年以下占13.9%, 3年以上占53.5%。144例糖尿病患者中, 采用胰岛素治疗78例, 占54.2%, 口服降糖药物35例, 占24.3%, 饮食控制+运动2 5例, 占1 7.4%, 单纯饮食控制6例, 占4.2%。

1.2 方法

根据社区糖尿病患者在院外血糖监测的方法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参阅有关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分为基本内容、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和血糖监测的方法。基本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和治疗方法等。专业知识包括: (1) 监测血糖的频率; (2) 血糖结果记录是否及时准确; (3) 血糖控制目标知晓程度; (4) 是否知晓低血糖的症状及处理方法; (5) 是否知晓血糖高于控制目标的处理方法。血糖监测方法的评价是患者或家属现场操作, 由糖尿病专科护士进行分析。问卷由患者、家属及门诊糖尿病专科护士共同完成, 共发放调查问卷152份, 回收有效问卷144份, 问卷有效率为94.7%。由糖尿病专科护士根据患者存在问题进行相关技巧及知识的指导, 3个月后再次检查患者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采用SPSS 10.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干预前后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调查发现, 144例患者获得血糖仪使用方法的途径中, 98例患者 (68.1%) 是通过医务人员讲解获得血糖仪使用方法, 23例患者 (16.0%) 通过售货人员讲解获得的, 8例患者 (5.5%) 通过厂家人员讲解知道血糖仪使用方法的, 15例患者 (10.4%) 通过自看说明书获得的。护理人员干预前后患者血糖监测操作情况有明显差异 (P>0.05) 见表1。干预前患者对血糖监测重要性知晓率为68.1% (98例) , 干预后知晓率达100% (144例) ;患者对监测血糖的频率干预前仅有59例 (41.0%) 掌握, 干预后有130例 (90.3%) 掌握;血糖结果记录干预前有63例 (43.8%) 每次及时记录, 干预后144例 (100%) 均能及时准确记录血糖结果;血糖控制目标干预前有76例 (52.8%) 知晓, 干预后144例 (100%) 知晓;低血糖的症状及处理方法干预前78例 (54.2%) 知晓, 干预后144例 (100%) 知晓;血糖高于控制目标的处理方法干预前有51例 (35.4%) 知晓, 干预后有140例 (100%) 知晓。可见干预后60例患者基本掌握了有关血糖监测仪使用的自护知识和技能。

3 讨论

在糖尿病的病程中, 各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是其最终危及和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长期将血糖控制在一个良好水平是防止和延缓急慢性并发症的关键。自我监测血糖为糖尿病患者和医务人员提供了动态数据, 借以帮助调节药物剂量, 便于发现低血糖, 同时亦可了解日常饮食、运动、情绪对血糖的影响[2]。根据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 (UKPDS) 和美国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 (DCCT) 的研究报告显示:加强血糖监测, 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或是附近, 可以有效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影响监测的主要因素不是经济承受能力, 而是对监测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加强健康教育, 提高患者对血糖重要性的认识, 是科学合理监测血糖的保证。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虽然社区糖尿病患者及其照顾者对于血糖监测的一般知识、方法、试纸的使用、仪器的保养、血糖结果的记录等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长期的血糖控制, 及时客观的分析自己的血糖水平, 为医生提供治疗的重要依据, 确保血糖良好控制的目的还远远不够的。然而, 目前社区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的管理仍缺乏足够的认识。分析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患者糖尿病知识不足

在调查中患者对血糖监测重要性知晓率为68.1% (98例) , 监测血糖的频率仅有41.0% (59例) 掌握, 血糖结果记录仅43.8% (63例) 每次及时记录, 血糖控制目标知晓率52.8% (76例) , 低血糖的症状及处理方法知晓率54.2% (78例) , 血糖高于控制目标的处理方法知晓率35.4% (51例) 。

3.2 护理延伸社区需进一步完善

调查中虽有68.1%患者 (98例) 是通过医务人员讲解获得血糖仪使用方法, 但仍缺乏对患者实际操作的进一步的技术指导及社区护理的延续性教育, 部分患者通过说明书及讲解员口述就进行血糖监测则更缺乏实际操作的指导。

4 对策

(1) 糖尿病患者的相关知识的宣教需注重患者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护理人员在实施糖尿病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对患者血糖自我监测管理等方面内容给予技术指导, 采取一对一的形式, 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最好由护理人员实际操作一遍, 然后由患者及其照顾者在护理人员指导下操作一遍,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操作情况给与必要的指导。还可采取病友间相互讨论, 介绍经验的形式。分发有关宣传资料, 定期为患者作专题讲座, 在健康教育园地张贴血糖仪使用流程表, 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生动形象的图示说明测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有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对血糖仪操作方法及技巧的掌握水平。

(2) 正确对待血糖监测结果, 不宜擅自调整用药。护理人员为患者讲解平时血糖控制的目标, 低血糖的症状及处理方法及血糖高于控制目标的处理方法, 如出现低血糖时应应立即平卧, 口服易于吸收的高碳水化合物食物, 待病情稍缓后及时就医。若血糖值≥18mmol/L时, 伴有软弱无力、极度烦渴、表情迟钝, 甚至嗜睡等, 首先要保持情绪稳定, 查找是否漏服降糖药物、饮食量增加、采血部位不当、试纸密码与血糖仪不符及血糖仪出现故障等因素存在, 如排除以上因素, 应立即就医, 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

(3) 科学进行血糖监测:对于血糖不稳定的患者, 建议患者监测4-8次/d, 测空腹、三餐前、三餐后2h、睡前及凌晨3点的血糖, 病情稳定后逐渐减少监测次数。血糖控制满意的患者, 每月至少测1d的空腹及餐后2h的血糖。如饮食和生活节律改变、患其他疾病时、怀疑自己的血糖水平正在降低或升高时应立即检测血糖, 并予以相应地处理。

(4) 建立血糖监测记录本:我们为社区糖尿病患者免费提供血糖监测记录本, 内容包括测定的日期、时间、血糖值、用药量及时间, 胰岛素的剂量与注射时间, 饮食量、进食时间、运动量与运动时间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 (如发烧) 等。患者就诊时携带血糖记录本, 根据记录找出血糖变化规律, 为医生调整用药提供可靠的资料。

(5) 指导患者妥善保管试纸和保养仪器:血糖试纸应置于阴凉干燥处, 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避免接触空气和水分。试纸开启后应立即盖上拧紧, 并注明打开日期, 开启后的有效期不超过3个月。血糖仪定期清洁, 每次使用后及时关闭电源, 定期更换机内电池。定期送生产厂家或专业维修点校正, 保证血糖仪工作正常, 测定结果可靠。

要提高社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自我检测水平, 必须加强其血糖自我监测的技术指导, 加大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力度, 关注社区卫生服务宣教, 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加强自我血糖监测, 积极有效地控制血糖, 能够防止和延缓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不仅可以减少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的健康损失, 还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据调查糖尿病治疗的直接和间接费用占整个国家健康保健费用的5%左右[2]。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治疗的费用约为直接用于降低血糖的费用的3-4倍[4]。大力宣传推广血糖自我监测,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可以极大减少国家和个人的医疗保健费用支出。

参考文献

[1]钱荣立.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4:10~11.

[2]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798~811.

[3]张志利.糖尿病的现代诊断和治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1:14~17.

自我监测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1995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提出的诊断标准, 2006~2007年我科糖尿病住院患者100例, 均为2型DM, 男63例, 女37例, 病程0~16年, 均神志清, 能合作。

1.2 方法

1.2.1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饮食、运动、药物知识、日常保健等问题, 分别于教育前后发给病人, 病人用是或否回答。

1.2.2 人员的培训

只有护理人员掌握糖尿病的专业知识, 才能对病人实施系统的、有效的健康教育。我们对全科护士进行糖尿病及相关知识培训, 通过培训学习并考试选拔出成绩优异的护理人员做为健康教育护士。

1.2.3 教育方式

将常规的健康教育内容印成健康教育处方,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增减相应的内容。健康教育护士用周二常规时间向患者进行宣教, 每次不少于30min, 然后不定期利用治疗、护理等合适时间随时宣教。

2 健康教育的措施

2.1 自我监测意义的教育

临床工作中发现许多患者只重视药物、饮食、运动方面的治疗, 而对自我监测的意义并不了解。健康教育护士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 一定要让患者明白自我监测是糖尿病现代综合疗法中五大举措之一;是糖尿病控制核心指标 (高血糖) 坐标与否的首要标志;是评估疗效与调整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是及时发现低血糖的最有效方法, 有利于促进患者主动参与对糖尿病的控制, 能够调动其自我保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mmol/L)

2.2 自我监测内容的教育

糖尿病的自我监测包括三多一少症状的增减, 有无早期并发症的症状, 体重、血压、血脂及尿糖、血糖的测量, 以及尿糖定量及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 其中尿糖测量每日1~2次, 24h尿糖、体重、血压每月进行1次, 尿酮体、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每周1次, 糖化血红蛋白每2~3个月进行1次, 血脂半年1次。

2.2.1 饮食控制与自我监测

饮食控制在糖尿病自我监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有的糖尿病人可能不一定都要吃药, 有的人可能因为身体的原因不能锻炼, 但任何一个糖尿病患者都必须进行饮食控制, 而饮食控制的结果如何, 必须进行监测。

2.2.2 口服降糖药与自我监测

口服降糖药可直接起到降血糖的作用, 口服的方法相对简单, 比较容易被糖尿病患者接受, 但要保证患者能够正确地口服降糖药物, 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 必须积极配合自我监测。

2.3 自我监测中注意的问题

糖尿病需要监测的内容很多, 应该做到因人而异, 既要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安排监测的内容, 又要有计划地定期的进行监测。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因操作不当而造成的误差。做好这些细节管理, 才能保证自我监测的顺利进行。

3 结果

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的健康教育, 患者的防病治病知识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有效地控制了血糖变化。通过教育使患者充分认识到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可防可治性及不防不治和治不达标的危害性和严重性, 让患者自觉进行自我监测, 科学治疗, 增强治疗的信心, 减少并发症, 提高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提高糖尿病患者基本知识, 自我监测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糖尿病患者100名, 采用强化教育方式, 通过问卷等形式对教育前后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教育前后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掌握有明显差异。结论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患者知识水平和自我监测能力, 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健康教育,糖尿病,自我监测

参考文献

[1]李莉, 老年糖尿病的自我监测[J].海军总医院学报, 2005, (18) :186~187.

[2]唐尧, 孙峰, 徐艳, 等, 社区糖尿病自我管理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价[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 2005, 9 (9) :83~84.

[3]申桂菊.糖尿病患者运动治疗的教育与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6) :574~575.

[4]潘晓黎.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的用药指导[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7) :668~669.

自我监测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进行药物治疗的64例高血压患者, 其中, 男性34例, 女性30例;年龄为61~82岁, 平均年龄 (68.86±7.77) 岁;高血压病史0.4~25年, 平均 (11.45±1.72) 年。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所有患者对本研究内容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协助患者实施自我监测血压。 (1) 评估患者血压。严格根据血压监测规范要求, 连续3天测量患者的血压, 2次/d, 取3 d均值。 (2) 提供自我监测血压及用药培训。给患者提供测量血压的方法培训, 可现场讲解与示范, 并发放相关书面资料, 帮助患者或家属掌握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另外, 对患者常忘记服药的现象, 可协助患者设计3个不同颜色的药杯, 早、中、晚各使用1种颜色的杯子, 并且嘱托患者将杯子放在醒目位置, 以预防漏服药状况。此外, 采用定期电话联系的方式监督和提醒患者遵医嘱服药[2]。 (3) 自我监测血压方法。科学制定自测血压记录表, 并确定自测血压的间期及频率。嘱托患者或家属一周内取3 d测量血压, 2次/d, 若患者血压控制平稳, 则一周内取1 d测量, 2次/d。初始每天进行1次电话随访, 1周后可每周电话随访1次, 发现问题马上处理。

1.3 观察指标

自我血压监测持续实施半年后, 评价实施自我监测血压前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与血压水平。服药依从性评价主要根据MG标准, 询问患者以下问题: (1) 你是否曾经忘记服药? (2) 你是否曾经不注意服药? (3) 当你自觉症状改善时, 你是否曾停止服药? (4) 当你自觉症状更糟时, 是否曾停止服药?若问题答案均为“否”, 则可判断为依从性好;若问题答案有1个及以上为“是”, 则可判断为依从性差。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n/%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自我血压监测前后患者用药依从性比较

实施自我血压监测后, 患者服药依从性好的为67.19%, 明显高于实施前的39.0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2.2 实施自我血压监测前后患者血压水平比较

实施自我血压监测后, 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较实施前明显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3 讨论

高血压是诱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可严重影响患者的心、脑、肾等脏器功能。高血压一经确诊, 需长期服药治疗, 且大多数是在家中治疗, 因此, 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对药物的疗效影响重大。当前我国社区医护人员较缺乏, 从根本上做到经常性与长期性健康教育并不容易。因此, 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在家里进行自我监测血压, 根据测量结果督促患者提高服药依从性, 是控制血压简单、有效的方法。本研究中, 我院对64例高血压患者实施自我监测血压, 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及血压较实施前均得到明显的改善, 说明高血压患者自我监测血压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 还可促使患者有效控制血压, 保证高血压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高血压患者血压自我监测对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64例, 协助患者实施血压自我监测, 观察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及血压情况。结果 实行血压自我监测后, 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与血压情况均得到明显的改善 (P<0.05) 。结论 对高血压患者实施血压自我监测, 可明显提高其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有效控制血压。

关键词:高血压患者,自我监测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

参考文献

[1]万丽红, 邓石凤, 张小培, 等.不同阶段高血压性脑卒中患者健康知识及行为的比较[J].中华护理杂志, 2013, 48 (5) :428.

运动养生勿忘自我监测 篇10

1.呼吸监测:在健身运动过程中,由于需氧量增多,呼吸会稍快一些,属于正常现象,但不可过快,呼吸次数以每分钟24次为宜,如在运动中出现频繁咳嗽、喘气、胸闷和呼吸困难,则应减少运动量或停止运动。

2.心率监测:可从测脉搏中获得。60岁以内的中老年人,如脉搏每分钟不超过120次,说明运动量适宜;如果每分钟达130~140次,则说明已超量,应减少运动量,以免心脏负荷过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运动中脉搏应保持每分钟不超过110次,如出现脉搏次数减少或脉律不整齐,应立即停止锻炼,并及时就医。一般健康老人在运动后10分钟,脉搏应恢复正常,如不能恢复,说明运动量过大,应予调整。

3.饮食监测:老年人通过适当运动,可增强胃肠消化功能,改善食欲,使食量增加。如食欲下降,需考虑运动项目和运动量是否合适,应进行适当调整。

4.睡眠监测:老年人通过运动,一般都会改善睡眠,睡得香一些。若通过一段时间锻炼,反而失眠加重,且出现腰酸体痛难忍的状况,则需考虑是否运动过量,应及时进行调整。

5.疲乏程度监测:一般说来,老年人在运动后,特别是刚开始锻炼后,会有轻重不等的疲乏感。而随着锻炼的经常化,适应性增强,疲乏感会逐渐消失。如果在健身锻炼后,不仅不觉得轻松愉快、精力充沛,反而感到疲乏越来越重,甚至产生厌倦感,这说明运动量过大,需适当调整。

6.体重监测:老年人在健身运动的过程中,可每周测体重1~2次,最好在每周的同一时间测量,一般刚开始锻炼的人,3~4周后体重会适当下降,这是新陈代谢增强、消耗增多、脂肪减少的缘故,随后体重会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如果体重呈“进行性”下降,可能是运动过量或其他原因,应及时查明。

特别提醒:老年人在运动锻炼前最好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身体检查,然后根据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项目。同时,身体检查的结果又可作为锻炼前的客观指标,便于与锻炼后的情况进行比较,判断锻炼的效果。如果身体一向较好,也可以自己检查一下,如连续下蹲10~20次,或原地跑步15秒,看是否有心悸、气促、胸闷不适等症状,如果没有即可开始锻炼。老年人的运动项目,一定要根据健康状况、条件、爱好等进行选择。一般来说,以选择各个关节、各部分肌肉都能得到较好锻炼的运动项目,如跑步、快步走、游泳、打太极拳等,而不应该选择运动强度过大、速度过快、竞争激烈的运动项目。也可以利用运动器材进行锻炼。

小验方

降血压食疗方

自我监测 篇1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本社区已明确诊断且在进行糖尿病慢性病管理的15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文盲及小学98人,占65.3%,初中及高中35 人,占23.3%;无并发症118人,占78.7%;家庭人均月收入以2 000元以下为主,占68.0%。

1.2 方法

在参考2011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以下简称“指南”)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情况问卷和自我血糖监测知信行问卷,采用面对面填写。回答正确者计1分,回答错误者计0分,满分为20分。总分在10分及以上者为糖尿病自我血糖监测知信行较好(A)组,小于10分为糖尿病自我血糖监测知信行较差(B)组。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50 份,收回150 份,回收率100%。

2.2 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知信行情况

较好(A)组52例,占34.7%,较差(B)组98例,占65.3%。知方面:所有患者均知道什么是糖尿病,一半以上知晓正常的血糖值范围和监测血糖时间段,其余知识点的知晓率不足30.0%;信方面:56.0%患者认为有必要自测血糖,一半以上认为自测血糖不准确,超过30.0%患者认为糖尿病人不会发生低血糖和血糖正常就不用再测血糖;行方面:91.3%患者需求自我血糖监测的健康教育,其余行为均低于25.0%,其中外出自带血糖仪、按照《指南》要求来测血糖、定期校正血糖仪和检查血糖试纸有效期的行为均低于10.0%,见表1。

3 讨论

3.1 SMBG的重要性

糖尿病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大疾病。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已经有将近1亿[3]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是一个终身的治疗过程[4],需要长期的调整和控制血糖,如血糖控制不佳可视力下降、肾病、反复感染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5]。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并非住院患者,因此在家的自我血糖监测显得非常重要[6]。熊真真[7]曾报道发生过低血糖的患者自我血糖监测频率高于未发生过低血糖的患者,自我监测的频率越高,其血糖控制越好。可见,SMBG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发现低血糖,并主动参与糖尿病管理,及时向医务工作者提供实时的血糖数据,能更好地配合医生进行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从而增加治疗信心,提高治疗的依从性[8]。

3.2 SMBG现状不乐观

调查显示,76.0%的患者不知道什么是自我血糖监测,66.0%患者认为自我血糖监测没必要,52.7%认为自测血糖不准确,只有28.0%的患者持有自备血糖仪。44.0%的患者知道自我血糖监测的重要性,但只有22.7%做到坚持监测血糖。93.3%患者不知道《指南》,92.0% 患者没有定期检查血糖试纸有效期,94.7%患者没有定期校正血糖仪。

3.3 对策

上一篇:中国的好莱坞之路下一篇:成语学习方法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