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学习方法谈

2024-09-15

成语学习方法谈(共6篇)

成语学习方法谈 篇1

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它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表达得生动简洁、形象鲜明。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但一直到今天仍然被广泛应用,甚至街头巷尾随处能听到,老幼妇孺都能说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对于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而言,成语教学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苏教版教材非常重视这一语言奇葩,从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起,在每个单元练习里均安排了“读读背背”这个板块,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成语,旨在丰富学生的成语积累。这些成语有的描写祖国的秀丽风光,有的讲述神奇的自然现象,有的赞颂人的美好品行,有的来自寓言故事,有的来自历史典故,有的来自神话传说,有的甚至来自于人们的经典语言,它内涵丰富,积淀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和优良传统。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在第一学段就明确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刚入学的孩子,对一切与学习有关的活动都是充满好奇的。我们在学生年龄小、记性好的最佳学习时期,让他们多读、多记些成语,使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成语,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这样的良机,又岂能轻易错过!

那么,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是否能做到充分挖掘成语自身的人文因素,对学生进行文化、人格的熏陶呢?实际的情况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一语言“精品”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长期以来,由于教师对成语教学任务不够明确,只注重成语的死记硬背,忽视了对成语的意义理解和使用的引导,也忽视了低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导致学生在学习成语时感觉困难重重,进而完全丧失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

怎样让成语教学走出形式单一、流于表面的误区,让成语教学像成语本身那样具有生命力呢?经实践证明,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我觉得,李吉林老师开创的“情境教学”,对于低年级成语教学来说,尤为适用,让儿童在老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接触成语、理解成语、运用成语,成语教学才会以低姿态赢得高效应。

一是探索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每个单元练习中出现的成语,基本都是有关一个主题或者互相之间是有所关联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可将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而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众所周知,出现在课文中的成语,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顺利地理解它的意思,这就是一种随课文学习的情境。那么,练习中出现的成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努力创设成语所展现的情境,或是一段历史回眸,或是一道迷人风光,抑或是一个壮观场面,通过讲故事、展示图片,故事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地完成对成语的学习认识。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成语主题活动。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让成语教学在低年级阶段能更具活力,在不增加课时,不改变现行教材,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开展各种丰富的活动,有效激发学生阅读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成语的能力。阅读成语故事,开展漫画成语、成语接龙比赛,看图猜成语……这些多彩的活动,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学生自我展现的舞台。寓教于乐,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明显提升了,对成语学习的主动性也自然大大增强了。

三是提高成语的实际应用能力。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目的之一便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成语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理所当然也是如此。而且,成语作为一种老百姓口耳相传的使用价值很高的语言,更应该让同学们不仅仅停留在学的阶段。可以说,成语文化浸润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餐桌上,你会看到“山珍海味”、“狼吞虎咽”;菜市场,你会感受到“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运动场上,你希望运动员“一鼓作气”、“一马当先”……每时、每刻、每处,都可以成为学习成语、使用成语的好机会。“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其实,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情境,这样的情境,教得自然,学得轻松,不露痕迹,却又水到渠成。

你是否看到过一位老奶奶数落自己的孙子,不该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别人“斤斤计较”?你是否听到过一个老外一本正经地对着摄像机镜头说:“我爱中国,这儿的景色令我如痴如醉”?其实,他们又何尝不是在情境中学会了成语!

成语的生命力如此强大,它的踪影无处不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就更加有理由坚定这样一个信念:成语教学,必须得从娃娃抓起!而情境教育,才能使成语文化更有生命力,也更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一切为了孩子,就让我们追随着情境教育的真谛,努力去催发成语文化的生命力吧!

成语学习方法谈 篇2

成语是在语言中经过长期实践,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它具有简洁明快、要言不繁、因近取譬、画龙点睛的特点,是汉语词汇中的精华。因而正确地辨析和运用成语也一直是历年高考试卷上的必考内容。

重视成语学习,加强成语积累,本应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许多中学生在这方面却不懂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在成语学习上盲目随意,而且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方面也显得模糊混乱。本文就此谈谈成语学习的一些方法,旨在交给中学生一把钥匙,以打开高考成语试题的这道小门。

一为“解字”。

即对成语逐字解释。尤要突破难点。这是理解整个成语意义的基础。有不少成语往往“一词当关,万夫莫开”,如“暴殄天物”的“殄”(糟蹋)、“不刊之论”的“刊”(删改)、“文不加点”的“点”(点除)、“吊民伐罪”的“吊”(慰问)等,这些往往成为理解全词的拦路虎,必须学武松打虎,整体意义才能迎刃而解。当然,办法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认真对待,勤。否则,就要望文生义,贻笑大方了。不信猜猜 “不名一钱”、“不足为训”的意思,再查查词典,是不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呢?

二是“本记”。

即识记原意或本意。成语的语意是比较丰富的,但它的所有意义都由原意或本意经由引申、转移、比喻等途径演变而来。理解并记取成语的本意,对理解其今意或它意很有帮助。如“对牛弹琴”,原意是用来讽刺“牛”(喻指谈话对象)愚蠢的,今意也用来讥笑说话做事不看对象,这是对原意换位思考的结果,这样一想,不仅几个意义都理解记住了,说不定还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再如“花花世界”原指繁华的都市,后来指 “表面繁荣的社会”,今又指花天酒地的生活环境,细一想,这两个后起意不是对原意的否定和扩大而产生的吗?

三为“温故”。

温故而知新,多了解一些成语的典故,寻根探底,大有裨益。成语都是有来历的。它们的来源和出处主要有历史故事、寓言传说、民谚俗语、诗文典籍。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并借助这些背景知识,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三人言虎”、“独占鳌头”、“东施效颦”、“汗牛充栋”等,这些成语字面上的解释并无困难,可是整合起来还是不得其解,这时就必须要了解其来源和出处了。“三人言虎”语出《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意思是说,三个人谎传城市里有虎,听者就会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把谣言当事实;而元代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里有:“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之句。成语“独占鳌头”就语出于此,可见,其意为“中状元,居首位”。一般较大的成语辞典都会尽可能的列出成语的可靠出处。余例不再赘述。

四为“分析”。

即要注意分析成语词语间的语意关系、语法结构。成语是当时的情态语言直接保留或提纯下来的言简意赅的凝固结构短语,一定要细心推求其词语间的语意关系,分析其语法结构,才能避免误解。2002年的全国高考试题对“道听途说”提供的解释是“在道路上沿途听说的没有根据的消息”,迷惑了许多考生,究其原因,其实就是把“路上听来,又在路上传说”这样的顺承关系误解成了动宾关系!

成语的语法主要有并列关系(如:披荆斩棘,防微杜渐)、承接关系(如:见异思迁,出奇制胜)、目的关系(如:削足适履,杀一儆百,越俎代疱)、因果关系(如:捉襟见肘,水落石出)、主谓关系(如:毛遂自荐,杞人忧天,夜郎自大)、动宾关系(如:得天独厚,不见经传,棋逢对手,如释重负)、补充关系(如:退避三舍,无动于衷,荒谬绝伦,寿比南山)、动宾补关系(如:问道于盲,贻笑大方,拒人千里,守口如瓶)、连动关系(如:画蛇添足,抱薪救火,亡羊补牢)、兼语关系(如:请君入瓮,引狼入室,转危为安)、偏正关系(如:衣冠禽兽,扶摇直上,彬彬有礼)、变式关系(如:时不我待,唯利是图,唯我独尊)。

而相当多的成语,都能够用“先分析其结构成分的意义,再综合词语整体意义”的方法去理解和解释。如“巧夺天工”,主谓结构,“夺”,胜过,“天工”,天然的精巧,那么,“巧”必然是指人工的精巧而不是天然的了,所以“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2000年高考题)这句中的成语“巧夺天工”就是使用不对了。

五为“辨异”。

对成语,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之上,还要重视成语在句子中的实践运用,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辨析成语之间的差异。

1.感情色彩方面。

不常用的成语,不要望文生义,主观臆断。“吊民伐罪”、“不刊之论”、“文不加点”、“不孚众望”“不足为训”等含有否定意义词的成语不一定是贬义词。而“目光如豆”、“一团和气”、“与世无争”等有肯定意义词的也不一定是褒义词。1997年高考的“趋之若鹜”、1998年考到的“处心积虑”就属于贬词误用。

2.词义轻重方面。

如“他的设计虽然有些缺点,但方向正确,无可非议。”既“有些缺点”,怎能“无可非议”?其实该用“无可厚非”。这就是不分轻重,错用了成语。2000年高考成语“洗心革面”的误用也属于这类错误。

3.适用对象或范围方面。

如:1999年的“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仑美奂。”“美仑美奂”形容房屋多而高大华丽,用以形容商品就不合适。2000年的高考题A选项用“汗牛充栋”形容“古人中刻苦学习的楷模”,2001年高考D项把谦词“蓬荜生辉”用于他人居室,也都是用错了对象。

4.与句中词语的搭配方面。

这类错误很多,也很复杂,尤其要注意。如2003年的高考题:“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手表,每当他向慕名前来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如数家珍”与句中“介绍这些宝贝”重复。1997年高考的“莘莘学子”也不能与句中修饰它的“两人”、“一位”搭配。

5.是否符合惯用句式。

如1998年高考的“望其项背”,多用于否定句或反问句中,而选项中却用于陈述句,显然是不合适的。

浅谈成语的备考策略 篇3

一、规律分析

1.纵观十年高考中的成语,通常分布在语音考查、字形考查和语义考查三个题目之中,三个题目中考察成语的的数量以字形考查为最多,300余个,其次是语音考查,约227个,最少的是成语的意义考查,约计108个。语音考查往往从多音误读、形似误读、形声字误读、音调不准误读等四个方面设置题目。字形考查多是别字,多从同音字和音近字、音同义近字、音形接近字、形体相近字等几个角度来设置题目。语义考查多从句子的语境、感情色彩、适合的对象、句子表达的事理等方面设置题目。

2.从成语考查的难易程度来看,十年来,偏僻古怪的成语不考,只考那些习见习闻的成语,这就启发我们在备考时,要坚决舍弃那种专挑生僻成语让学生练习的做法。

3.从十年的成语考查来看,考过的成语并非不再考查,比如“差强人意”、“事倍功半”、“功亏一篑”等成语就反复出现过多次。这给我们的启发是即使已经考过的成语也不能轻易放过,也得想方设法让学生真正理解。

4.从所考成语的来源分析,95%以上的成语取材于教材,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二、备考对策

(一)弄清规律,掌握方法。

1.多音字要据义定音。如“一叶扁舟”中的“扁”是“小”的意思,就读piān ,而不读biǎn 。“未雨绸缪”中的“缪”、“纤尘不染”中的“纤”、“另辟蹊径”的“蹊”、“方兴未艾”的“艾”都属于这种情况。备考时,就要让学生做细致的辨析,教师在讲析的基础上要给学生一部分常用的成语作训练,借此巩固。

2.形似字要据义定形。成语的字形考查一般是以别字为主,近十年的高考题全部是考查的别字。成语是约定俗成的,要想真正的掌握成语的字形,首先,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在此基础上再去把握成语中那些重点语素的意义,也就是那些容易写错的字的含义。如“不刊之论”的“刊”好多人误写成“堪”,就是因为这些人没有掌握“刊”是“更改、删改”之义。其次,也可以从成语的结构上去把握,因为有时候借助成语的语法结构也可以帮助解决疑难,如“仗义执言”是由动宾结构加动宾结构组成的并列短语,有人不理解这一特点,就把“执言”误写成“直言”,这样成语的意义就改变了。

3.理解成语意义。(1)把握感情色彩。也就是要分清褒贬,如“无微不至” 与“无所不至” 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一定要引导学生好好辨析成语的感情色彩。(2)明确成语适用的对象。成语是有固定的适用对象的,如“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举案齐眉”、“比翼双飞”等通常适用于男女之间或夫妻之间。“文不加点”、“行云流水”、“信手拈来”、“不落窠臼”等成语一般用于写文章或文学艺术方面。“美轮美奂”用于建筑,“豆蔻年华”专指十三四岁的女孩。备考的时候,就得有意识的让学生把握这些东西。(3)明确成语适用的语境和范围。成语的运用要受被陈述对象的制约,要受具体语言环境的限制,要做到彼此勾连,首尾连贯。在运用过程中,可从成分的搭配与语义的前后照应两个方面去把握。如1996年高考题第6题中的两个句子“故宫博物院的珍宝室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令人。” “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 ”。 这两个句子的空缺处通过从结构上不难选出“迎接不暇”和“目不暇接” ,从而排除掉“琳琅面目”和“美不胜收” ,然后再分析两个成语的意义,“应接不暇”原指美景繁多,来不及观赏,后指人事纷繁,应付不过来。” “目不暇接”是指东西很多。通过分析便能准确地选出第一句是“应接不暇”,第二句为“目不暇接”。(4)明确成语结构上固定的特点,不能随便更换、增删、颠倒其中的某些成分。同时,也要弄清成语的语法结构,如“毛遂自荐”是主谓结构,“请君入瓮”是兼语关系,“不见经传”是动宾关系等等,弄清了成语的语法关系,便于掌握成语的意义。(5)掌握关键语素的意义。高考试卷中的成语题经常把成语中的那些关键语素作为考查点来设置题目,因而,对那些关键语素要从根本上掌握,不然,就很容易犯曲解成语的毛病。如“不刊之论”的“刊”是“删改”之意,非“刊登”之意。(6)克服望文生义的毛病。有些成语如果不真正理解其意义,就很容易犯望文生义的毛病,因此,高考命题者就利用考生学习不扎实的这一弱点设置语言障碍来迷惑考生。如1993年和2002年的“差强人意”、1997年的“万人空巷”、2003年的“涣然冰释”、“未雨绸缪”、细大不捐”、2004年的“火中取栗”和“马首是瞻”等都是这种题型。类似的成语很多,考生唯一的办法就是对这些成语就要狠下功夫,真正理解。

(二)选准典型,强化训练。

1.给下列成语中加点字注音:

大模大样 度德量力 徇情枉法 心广体胖 刚愎自用

苦心孤诣 讷言敏行 便宜行事 鞭辟入里 绮丽多彩

相机行事 好逸恶劳 疾风劲草 强人所难 殒身不恤

沸反盈天 屏气凝神 摇曳多姿 引吭高歌 不着边际

瞠目结舌 并行不悖 按捺不住 处之泰然 相形见绌

亘古未有 不可胜数 甘之如饴 一气呵成 垂涎三尺

2.纠正下列成语中的别字。

偷机取巧 浮想连翩 鬼计多端 飞扬拔扈 谈笑风声

变本加利 事得其反 一口同声 按步就班 迫不急待

人才倍出 名不负实 惹事生非 流恋忘返 分廷抗礼

乌烟障气 为富不人 力行节约 百废具兴 专心至志

过尤不及 因势利导 自报自弃 殉私舞弊 相辅相承

合衷共济 要言不凡 明查秋毫 直接了当 计日成功

3.解释下列成语。

不可理喻 日薄西山 风靡一时 反躬自省 功亏一篑

平分秋色 众望所归 求全责备 鱼龙混杂 革故鼎新

轻歌曼舞 家徒四壁 失之交臂 讳莫如深 耳提面命

每况愈下 作奸犯科 旷日持久 敝帚自珍 登峰造极

栉风沐雨 曾经沧海 繁文缛节 越俎代庖 微言大义

如坐春风 如日中天 附庸风雅 语焉不详 寥若晨星

表示谈侃的成语 篇4

伶牙俐齿 伶、俐:聪明、乖巧。形容为人机灵,能说会道

阔论高谈 指大发不切实际的空洞言论或广博高妙的议论

口吻生花 比喻谈吐文雅。

口若悬河 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象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

口角春风 原指言语评论如春风之能生长万物。后比喻替人吹嘘或替人说好话。

侃侃而谈 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阔步高谈 阔步:迈大步。潇洒地迈着大步,随意地高声交谈。比喻言行不受束缚。

口如悬河 见“口若悬河”。

口似悬河 见“口若悬河”。

讲古论今 谈论古今事情,形容话题广泛

街谈巷议 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

街谈巷说 见“街谈巷议”。

会道能说 形容很会讲话。同“能说会道”。

高谈阔论 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更仆难数 原意是儒行很多,一下子说不完,一件一件说就需要很长时间,即使中间换了人也未必能说完。后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

对答如流 对答:回答。回答问话象流水一样快。形容口才好,反应快。

冲口而出 形容不加思索地说出来,

不加思索 思索:思考探求。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办事敏捷迅速

辩才无碍 碍:滞碍。本是佛教用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

不假思索 假:假借,依靠。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

应对如流 对答象流水一样。形容答话很快,很流利。

言来语去 指谈笑时你一言我一语,彼此应对。

议论风生 形容谈论广泛、生动而又风趣。

应答如流 对答像流水一样。形容答语敏捷流利。

应答如响 对答有如回声。形容答话敏捷流利。

悬河泻水 悬河:瀑布;泻水:水很快地往下流。河水直往下泻。比喻说话滔滔不绝或文辞流畅奔放。

悬河注水 见“悬河泻水”。

娓娓动听 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

娓娓而谈 连续不倦地谈论着。

娓娓不倦 娓娓:谈话连续不倦的样子。连续谈论,不知疲倦。

滔滔不绝 滔滔:形容流水不断。象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脱口而出 不经考虑,随口说出。

谈笑风生 有说有笑,兴致高。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谈笑自如 和平常一样有说有笑。形容态度自然。

谈论风生 言谈议论活跃,有风趣。

谈古论今 从古到今无所不谈,无不评论。

谈今论古 从今到古无所不谈,无不评论。

饶有风趣 很有风趣。

巧言如簧 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巧舌如簧 舌头灵巧,象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能说会道 形容很会讲话。

能言快语 能说会道,言词敏捷爽利。

对外汉语学习过程成语的学习技巧 篇5

关键词 对外汉语 学习 成语 技巧

一、成语的语言特征分析

《现代汉语词典》将汉语成语定义为“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义精辟的、定型的词组与短语。”《辞海》称之为“习用的固定词组”。许多成语词典或其他工具书,如倪宝元的《成语辨析》、《成语例示》,对成语都没有下定义,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决定取舍。我们虽不准备对成语下一个精确的定义,但选用的都是成语词典或其他工具书上收录的成语,是大家普遍认为比较典型的成语。

(一)成语的主要外部特征是四字格

四字格的成语更符合现代汉语发展的规范——双音节化,更符合几千年来用洗练、确切、明晰的语言表达思想的传统习惯。而且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使用双音节的词语由于朗朗上口好记,因此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汉语中也存在类似“不费吹灰之力”等多于或少于四字的成語,但所占比例很小。

(二)词汇、语句的对偶是汉语成语固有的特征

汉语成语常使用叠字、双声、叠韵和押韵的方式来构成成语的对仗,从词汇构成的角度来分析,我们的古人在研究和创造成语的时候,想到的首先是好记,朗朗上口以便民间百姓村夫民妇能够记住并广为传播,这是原始初衷,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大量使用对仗成语。例如:不伦不类、铜墙铁壁、老当益壮、人山人海、人面兽心。使用这种对偶的方法刻意加重成语语气,增强语言效果,读起来铿锵有力、节奏分明。

(三)成语还具有强烈感情色彩

我们的古人在研究、学习和创造成语的过程中,将成语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进行了紧密结合,通过成语的创造将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现象以及我们的感受通过成语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这些成语在传词达意方面通常具备了强烈的感情色彩,通常具有褒意和贬义的意思。最常见的例子比如马马虎虎说明对事情或者人的态度不是很好,在感情上对其是贬义的;而百里挑一在说明某个人在一群人中具有鲜明的特色或者具备十分超强的能力,能够被挑选出来;而狐假虎威作则说明生活中的狐狸没有真本事,而老虎则没有脑子被人利用。

二、对外汉语学习过程中成语学习的困难

(一)成语和普通词组的区别所在

成语是固定的词汇,而且具有相对固定的语义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成语的过程中一定要专词专记,成语的构词成分不能任意移植、拆分或替换,一旦被替换了成语也就不复为成语了,因此对于成语的记忆一定要深刻而且不能混淆。

(二)成语具有的多义性

虽然成语的狗此结构是独一无二不能替换和更替的,但我们在学习过程却发现很多成语却具有两个意思,也就是我们在语文学习过程常说的一词多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百发百中这个成语,学习中文的都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有两个,一个是表面意思,也就是剑法或者枪法好,能够准确击中目标,但其还有一个更深层的意思就是其比喻意义,就是人们对事情的估计和猜测,能够做大百发百中,料事如神,指的是准确的估量等。与之类似的还有其他类似的成语如稳如泰山、口若悬河等。

(三)成语使用具有口语惯用方式

口语是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变种,口语具有高度浓缩的特点,通对外汉语专业在学习的过程中,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以及课堂所学的都是汉语的正规文字和词组,这些都是标准用语,但实际生活中为了方便,对语言进行了简化和浓缩,简化和浓缩的目的是为了语言距离生活更近,使用更加方便,因此口语是群众最常使用的方式,而成语中的很多词汇和口语很接近,比如“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这就是一句典型的口语,当然也是成语,说明的就是一种尴尬的状态或者境地,两边不靠,什么都得不到,这种状态常常是人们自我解嘲的一种方式。

(四)对古典汉语的不掌握导致对成语的意思理解困难

成语很多都是古典文学尤其是古代故事的浓缩,比如守株待兔,这就是一个生动而且寓意深刻的小故事,说一个人不知道变通,好逸恶劳守着一个树桩等待自动上门的兔子,这个人有过一次偶然的经验,却把偶然当成必然,因此必将受到必然的愚弄,饿死在树桩而不知悔改。

三、提升对外汉语专业学习成语的对策

(一)设置模拟情景学习成语

学习成语一定要放在语言环境中进行慢慢的研究和揣摩,甚至是搞懂一个小故事,就学会了一个成语。比如学习守株待兔,先弄清楚这个故事的意思,就像学习西方的寓言故事一样,弄明白故事的含义,再通过形象思维的方式进行记忆,成语的学习就会变得相对简单一些。否则,学习成语就会变成干巴枯燥的差事,可以在学习成语的过程中,让班上的几个学生组成一个故事组,通过设置故事情境,或者模拟生活中的一段场景,现编现学,通过演绎和模拟,掌握成语的语言魅力和使用技巧。

(二)强化成语所在语境的理解

从某种意义上讲,成语的学习和掌握就是通过语境来记忆和深化的,因为成语都是来自于特定的故事背景,虽然具有表面意义和引申意义,而且引申意义对于对外汉语的学习者而言具有很大的困哪,但只要通过引导和启发,掌握成语所在的语境,并且通过分析语境所代表的意义,是不难掌握成语的真正含义的。

参考资料:

成语,学习文言实词的阶梯 篇6

1.书 (1)秦御使前书曰:写 [罄竹难书](2)使人遗赵王书:书信 [郢书燕说](3)黄生允修借书:书本 [映雪读书]

2.对(1)王曰:“何以知之?”对曰:回答 [对答如流](2)对镜帖花黄;对着,向着 [对牛弹琴]

3.负(1)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用背驮东西 [负重致远](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 [忍辱负重](3)秦贪,负其强:依仗 [负隅顽抗]

4.立(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站立 [顶天立地] (2)且立石其墓之门:竖立 [立竿见影] (3)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存在,生存 [势不两立、茕茕孑立] (4)兵精粮多,足以立事:建立 [成家立业] (5)大王谴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立刻,马上 [当机立断] (6)各当时而立法:设立 [标新立异]

5.交(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交叉 [不可开交](2)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接触 [交头接耳](3)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交往,交流 [一面之交](4)风雨云雷,交发而并至:并,一起 [饥寒交迫]

6.引(1)将军夜引弓:拉开弓 [引而不发](2)令查出引入上谕中:引用 [引经据典、旁征博引](3)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屈:招引 [引狼入室] (4)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牵 [救经引足]

7.将(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将要,打算,欲 [将要取之,必先欲之](2)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将领 [损兵折将](3)出郭相扶将:扶,持 [将功赎罪:引申为“拿”](4)将恐将惧:且,又 [将信将疑]

8.走(1)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疾趋,跑 [不胫而走](2)兔走触柱,折颈而死;跑 [走马看花](3)弟走从军阿姨死:去,离开 [远走高飞]

9.计(1)可记日而待也:计算 [计日程功](2)愿早定大计:计谋,策略 [阴谋诡计]

10.私(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跟“公”相对 [公而忘私](2)燕王私握臣手曰:私下,偷偷地 [私相授受]

11.文(1)庸儒末学,文过饰非:掩饰 [文过饰非] (2)独其为文犹可识:文字 [望文生义] (3)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文如其人] (4)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华丽有文采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12.观(1)臣观大王无意尝赵王城邑:观察 [察言观色] (2)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观看 [隔岸观火](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蔚为大观]

13.是(1)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正确的,合理的 [一无是处] (2)是说也,人常疑之:这,这个 [是可忍,孰不可忍]

14.得(1)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 [得过且过] (2)得双石于潭上:得到 [得寸进尺]

15.疾(1)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苦痛,疾苦 [痛心疾首]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恨,厌恶 [疾恶如仇] (3)声非加疾也:强,猛烈 [疾风知劲草]

16.致(1)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尽,极 [专心致志] (2)致敬亭于幕府:送 [负重致远] (3)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意态,情趣 [雅人深致]

17.假(1)非夫人之物而强加焉:借 [假公济私]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凭借 [不假思索](3)乃悟前狼假寐:与“真”相对 [假仁假义]

18.绝(1)不如早与之绝:断绝 [韦编三绝] (2)天下独绝:独一无二 [绝无仅有](3)虽杀臣,不能绝也:尽 [绝处逢生]

19.师(1)齐师伐我:泛指军队 [兴师动众] (2)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好为人师] (3)吾从而师之:以~为老师 [师心自用]

20.经(1)经正而后纬成:织布的纵线 [经天纬地] (2)自经丧乱少睡眠:经过,经历 [漫不经心]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经典 [不见经传]

21.识(1)相逢何必曾相识:认识 [老马识途] (2)独其为文犹可:识:识别,辨认 [识时务者为俊杰] (3)非问无以广识:知识,见识 [远见卓识]

22.意(1)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 [词不达意] (2)即道人意中事:心意 [心烦意乱] (3)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出其不意](4)目似暝,意暇甚:神情态度 [意气风发]

23.胜(1)终不能加胜于赵:胜利 [百战百胜]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风景 [引人入胜] (3)刑人如恐不胜:尽,极 [举不胜举]

24.顾(1)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回头看,反顾 [义无返顾](2)大行不顾细谨:顾及,顾虑 [顾此失彼] (3)君臣相顾,泣下沾巾:看 [顾名思义]

25.首(1)以刀劈狼首:头 [马首是瞻] (2)陈涉首难,豪杰蜂起:首先 [首当其冲] (3)叛主雠贼,还为戎首:首领 [罪魁祸首]

26.反(1)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与“正”相对 [反其道而行之] (2)诛白公,定楚国,如反称:翻转 [易于反掌]

27.投(1)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投掷 [投笔从戎] (2)何异以孤羊投群狼:投入 [自投罗网] (3)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赠 [投桃报李]

28.游(1)夫夷以近,则游者终:游玩,游览 [游山玩水] (2)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游动,流动 [游刃有余] (3)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纵,放纵 [游目骋怀]

29.固(1)固而近于费:坚固 [固若金汤]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固执己见] (3)固不如也:本来 [故步自封]

30.达(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通,到达 [四通八达](2)自昏达暑:到达,至 [欲速则不达] (3)学未有达:通晓,贯通 [词不达意]

运用成语学习文言实词的可操作性表现在:(1)成语是从古汉语中直接承继下来,成语意义的稳定性决定了它和文言实词意义的相通性。(2)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应用的频率比较高,人们大都喜闻乐用,中学生更是如此,甚至将应用成语看成是有学问的标志,其结构比较固定。(3)成语是古今汉语通用的词汇,其意义虽说有变化,但不是很大,这就是说,运用成语教学文言实词是容易被中学生接受的。(4)最重要的一点,中学生在接触文言文之前或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已经掌握了相当量的成语,用已知求未知又是学习的根本原则,这便意味着这一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上一篇:自我监测下一篇:笔记本电脑 数码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