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发展ECR的有效路径分析论文

2024-10-20

零售业发展ECR的有效路径分析论文(共6篇)

零售业发展ECR的有效路径分析论文 篇1

零售业发展ECR的有效路径分析论文

关键词:零售业,ECR,有效路径

引言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洗牌,我国零售业规模化集约化的特点日益明显,各零售商在追求规模效应的同时积累了越来越多管理的问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零售业的平均利润率正在下降,顾客对产品品牌和服务品牌的忠诚度都在降低。ECR能很好地适应消费者主导的市场格局,并且覆盖了商流物流管理的各个层面,因此作为先进的零售业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一、我国零售业存在的问题

1、市场定位和反馈问题

目标市场定位不明确。我国零售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站稳脚跟,必须要在全面分析市场,明确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体现企业的独特和不同。但是一些大中型零售商业往往以高档精、中档全、低档保的“大而全”或“小而全”的策略希望占领整个市场,覆盖所有层面和层次的顾客需求,但最终结果是:哪层的顾客也没留住。

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零售企业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较低,市场信息的反馈机制存在重大缺陷,对于市场上需要的商品无法及时有效的提供,对于不好销的商品也不能迅速回收,形成较多的存货,占用了零售企业大量的资金,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2、企业之间合作问题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普遍缺乏商业信用,经济生活中的失信现象比比皆是,一般情况下也很难说服零售商与供应商共享自己的商业数据或者其他重要的销售信息和顾客信息。在供应链的整体链条上,大型零售企业和供货商在价格上的不断博弈也是两者之间经常产生矛盾和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双方的交易中,零售企业迫于竞争的压力,一再向供应商压价,甚至把供应商的让利作为自己的主要利润来源。而供应商则隐瞒自己的真实成本,甚至变相提价以作为对零售商的反击。双方不是从供应链的整体效益出发,而是把自己的利润建立在渠道伙伴损失的基础之上。论文检测。

3、零售商总部门店协作问题

零售企业的总部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要承担整体经营的设计功能,其其基本职能是:基本政策制订、门店的开发、商品采购管理、商品配送管理、商品促销管理、资产运作管理、门店营运督导。各个门店是总部各项政策的执行单位,将总部的目标、计划和具体要求体现到日常的作业化管理中。总部只有掌握整个经营系统内各门店的销售和库存情况,才能准确的开展统一的采购和配送活动,但在零售企业的各门店中,往往缺乏有效的信息采集技术和方法,信息的整理与分析能力较弱,补货人员补货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门店与总部之间信息沟通和传输不准确,难以协调一致,不能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规模效益,统一化运作效率较低。

4、物流协作问题

零售业的正常经营活动离不开物流系统的支持,由于销售的淡旺季的不同,对物流的需求量也呈现出波动性的特点。零售企业不管是自建物流系统还是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其最终目的是保证各个门店的销售不出现断货、缺货的现象,在市场需求比较稳定时,物流系统的问题还暴露不出来,而当市场需求波动较大,比如销售旺季来临,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供应商缺货,或者是配送无法及时有效的满足各门店的需求,零售企业内部商流与物流之间的存在脱节,因此而导致导致零售企业失去重要的销售机会,降低了目标客户群对零售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二、零售业发展ECR的有效路径

1、实施ECR必须得到高层领导的共识

实施ECR不仅带来供应商与零售商的资源和权力等的相对变化,同时也会深深的影响企业文化。能否顺利实施ECR需要工商双方对品类管理达成共识,需要供应商和零售商把品类管理确定为企业的基本运营环境。在此基础上,零售商把企业整体战略设定在相应的水平以指导各部门的经营计划。若某一方高层领导者不能全力支持ECR的实施,或在思想意识上认为ECR只是一种销售技术而并非一个全新的经营方式,即使中层管理者煞费苦心,也难以成功。

2、建立更合适ECR管理的内部组织

建立消费者导向型的组织体系和决策体系。在内部建立以供应链管理为特征的组织架构,设立独立的组织或人全程负责内部供应链的管理,加强采购与营运的协调,ECR强调快速的.顾客反馈,因此内部的协调问题会对整个供应链的反馈速度造成很大的影响。论文检测。推行被国外零售业认为是供应链组织中最优实践的品类经理管理制度,品类经理综合了原有总部和门店的商品管理职能,能从全局最优化的角度进行管理,同时应建立相配套的激励考核体系,保证不同部门的管理方向和目标一致,保证合力最大化。

3、尽快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实施ECR要求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在信息技术应用中做联网、标准、配套。如果供应链的某个环节在EDI信息传输中采用标准不一致,对方计算机无法识别其输入的信息,只能先打印出来,然后再按自己的标准输入,则不仅使信息传输缓慢,而且不是真正意义上的EDI应用。如果不联网则无法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信息高速准确传输与回应,难以实施ECR策略;同时,供应商和制造商没有能对某一个零售商店做出快速自动补货的CRP系统,则ECR也无法发挥其应用的作用。

4、提升物流管理技术

订货(门店订货和总部采购)依靠辅助订货系统补货,减少漏点、误点,考虑供应商的成本,合理划分中转和直送商品,对部分商品需设定最低订货量,取消零担配送。扩大物流配送的平均规模达到经济水平,提升配送技术,尤其是冷链配送,对订单进行有效地跟踪及反馈,同时对中转库存进行合理的成本分析和监控。

5、推行品类管理技术

在传统的商业活动中,供应商及零售商都以品牌及店铺为中心来决定其经营策略,在收集产品信息时难免会有所遗漏。品类管理则为零售商和供应商提供另一个经营方向,通过品类管理来主导经营活动必须要求零售商和供应商密切合作,打破以往各自为政甚或互相对立的情况,以追求更高利益的双赢局面。在品类管理的经营模式下,零售商通过POS系统掌握消费者的购物情况,而由供应商收集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需求,并加以分析消费者对品类的需求后,再共同制定品类目标,如商品组合、存货管理、新商品开发及促销活动等。

6、加大和供应商的合作

树立和供应商双赢的战略指导思想,加强和重点供应商的资源整合和战略合作。论文检测。实现信息共享、同步协作、并行工程,全面加强合同管理、采购管理、退换货管理、工作流管理,实现网上“标准”的采购管理和网上“便捷”的帐务结算功能,提高相互数据交互的“透明化”,使得双方在相互信赖的基础上工作流程迅速简化。双方共同建立稳定的运营体系,有效地控制供应链上的库存周转和缺货。共同研究市场,通过海量、即时、准确的数据了解消费者需求,开发适销的产品,提高产品接受度。

7、合作推广行业标准化

由于现阶段零售行业缺乏统一的编码规则、统一的物流设备标准和统一的数据接口,导致ECR的推行有很高的重复投入成本,有关行业协会(如:中国ECR委员会)应该担任推广行业标准化的重任;同时业内重点零售商和重点供应商,应在充分协调的基础上遵循一致的行业标准。

参考文献:

[1] 陈金波,陈向军.流通方式的发展与现代流通方式的建设[J].物流工程与管理, (12)

[2] 赵皎云.ECR需在多方推动下前行[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8(09)

[3] 秦炳海.谈连锁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弊端[J].商业时代,(28)

[4] 胡永铨.论零售创新的特征[J].商业研究,2007(12)

[5] 赵崎.连锁零售企业的供应链策略[J].中外物流,2007(01)

[6] 韩硕,姜旭平.ECR及其在我国商品流通领域的应用研究[J].,(13)

零售业发展ECR的有效路径分析论文 篇2

一、我国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相关研究

1986年,学术界认为沿海开放城市的商业应当是广义上的商业,是包括外贸、内贸在内的大商业,开放城市应该走内外贸一体化的道路。1这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学术界首次提出“内外贸一体化”。20世纪90年代初,有专家提出内外贸一体化的思路。21998年,需求不足,商品销售困难,“内外贸一体化”又受到学界的重视。此后,学术界从单纯的国内贸易考察转向内外贸一体化的综合分析。汪素芹(2002)认为跨国零售集团采购会是实现内外贸一体化的重要形式。32003年3月,组建商务部,主管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把内外贸管理统一起来。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了“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的要求。沈丹阳(2004)认为,所谓“内外贸一体化”,应该包括企业内外贸经营的一体化和国家对内外贸实施管理的一体化两个层面,实质是内外贸经营与管理体制的一体化。从商务部的职能上看,我国在管理体制上实行了内外贸一体化。而内外贸经营一体化是企业行为,需要政府引导并创造适宜的环境。4王先庆、林至颖(2012)借鉴日本式综合商社内外贸一体化流通模式和美国式国际化经营的商业连锁集团模式,提出构建中国式跨国商贸集团,以贸易为主体,使跨国商贸集团和产业集团密切结合起来。起步阶段应集中在亚太经济发展状况较有市场潜力,与我国政治经济稳定的发展中国家。5

总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从顶层设计上逐步消除内外贸联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制定了一系列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内外贸一体化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很大进展,但是,针对零售业“走出去”的路径和形式的深入研究和系统思考还不够。

二、中国零售业“走出去”与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关系分析

1、我国内外贸市场的割裂不利于大流通、大市场的形成,影响我国流通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影响“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内外贸都属于我国流通产业范畴,流通过程具有价值实现和价值增值的功能。《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定位“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但是,长期以来,内外贸市场分割导致外部市场受国外现代化的高效物流体系、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和严格的市场准入门槛等制约,对外流通很难发展。6

2、我国零售业“走出去”,确立在海外市场的“商业存在”是我国事关全局的战略选择,有助于服务贸易平衡,能更好地支撑中国流通业参与国际竞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零售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因起步晚,仍然存在着各种不足。7美国“沃尔玛”一直是全球零售业的巨头,它的市场没有国界的障碍,内外贸完全融合在一起。因此,我国零售业“走出去”,确立在海外市场的“商业存在”,具有重大的意义。近年来,我国货物贸易一直保持顺差,而服务贸易一直存在逆差。在服务贸易中,逆差最大的项目是运输和旅游,建筑、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以及其他商业服务则保持顺差。零售业统计在“其他商业服务”项目中,因此,零售业“走出去”能够创造更多的服务收入,有助于我国服务贸易的平衡。使中国流通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逐步掌控海外的主动权、主导权,改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的被动局面。

三、我国零售业“走出去”与内外贸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路径设计

《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深化专业化分工,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8零售业“走出去”可以助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进而推动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基于这样的分析,本研究提出在中国零售业“走出去”背景下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生产性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与先进制造业内外贸联动发展模型,如图1。

图1 中国内外贸“两个市场”联动发展模型

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能够节省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为消费者提供便利。连通国内和海外的物流配送流程,采用现代物流技术和现代物流管理手段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物流速度和质量,对内外贸一体化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从微观上,零售商需要与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实行战略合作,集团运营模式,才能实现流通主体的内外贸一体化。结合最近几年来我国大型零售业“走出去”的单打独斗,目标分散,难以形成竞争优势的实际情况看,我国零售业战略联盟应该利用比较优势,率先进入已与我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或地区,构建“内外贸一体化”的体系,涵盖自国内生产至境外消费的全部产业链;反之,也覆盖自国外生产至国内消费的全部产业链,从而实现协同集聚效应和价值增值。在这些国家或地区站稳脚跟后再向其周边国家或地区辐射,直至建立全渠道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模型见图2。

我国自贸协定国家或地区的规模和经济状况为零售业“走出去”提供了空间选择。目前,我国已签署自贸协定12个,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这些自贸协定都已经生效。协定国家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既有近邻,也有远邦,经济上与我国能够互利共赢。

图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路径图

自贸协定包括货物贸易协定和服务贸易协定。前者主要针对货物贸易的关税减让;后者主要针对双方开放的服务领域及市场准入条件。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后我国和自贸伙伴国除极少数产品不进行关税减让,进口关税仍然适用最惠国关税外,在符合原产地要求的前提下,绝大多数产品将相互实行零关税或优惠关税。这样,双方产品在对方国家市场上可以提高价格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由此可见,自贸协定为我国零售业“走出去”提供了政策优惠。我国零售业战略联盟应深入调研,有选择、有步骤地进入自贸协定国或地区。

四、基于自贸协定的中国零售业海外市场准入分析

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服务贸易包括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四种形式。为推进中国零售业“走出去”,需要专门分析与我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国家在批发和零售业务、跨境电子商务以及物流配送(速递业务)业务中的服务贸易项目承诺。因为,只有自贸协定国家或地区允许我国企业在其境内开展这三项业务,我国零售业联盟才能走入目标市场。其中,跨境电子商务业务指服务贸易协定下具体承诺表中包括数据包交换、电子邮件、互联网和局域网服务、数据线路交换、传输服务、在线信息和/或数据处理、移动通信服务等支撑跨境电子商务的服务项目。物流配送(速递)指服务贸易协定下具体承诺表中速递业务,这是支撑电子商务运行的基本保证,是承诺表中比较具体的服务项目。为了更好地说明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目标市场的选择,下面就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的国家有关的市场准入进行逐一分析比较。表1中分别用(1)、(2)、(3)和(4)代替上述服务贸易的四种形式。

从表1看出,我国签署的9个自由贸易协定所涉及18个国家或地区中,对“批发和零售”、“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和“物流配送(速递)”三个服务项目,都对中国“自然人流动”方面进行了限制。但是,对“跨境交付”和“境外消费”基本上没有限制,对“商业存在”方面,有些国家设立了准入条件,有些国家没有限制。

表1 中国自贸协定国部分服务贸易项目市场准入表

资料来源:根据各国与中国签署的服务贸易协定下的具体承诺表整理。说明:1、表中所有项目,针对(4)自然人流动,除另有说明外,均为“除水平承诺中内容外,不做承诺。”因此,不在表中———显示。2、“*”表明对批发或零售的货物有限制,详见《服务贸易协议》中的具体承诺减让表。3、本研究针对除“香港、澳门和台湾”以外的国家或地区。

因此,我国零售业“走出去”进入这些目标国家从事“批发和零售”业务需要满足“商业存在”限定的开设实体店(铺)的条件,而为其服务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配送(速递)”系统方面障碍很少。这就为我国零售业借助“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配送”体系走入自贸协定国家和地区,开展内外贸一体化创造了条件。

五、中国零售业“走出去”背景下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我国零售企业战略联盟“走出去”到自贸协定国家或地区市场,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1、从宏观上,政府应进一步支持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对零售业“走出去”给予融资支持和风险保障

2012年以来,国家出台了若干政策鼓励企业利用跨境电子商务扩大对外贸易,并针对制约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发展的突出问题,通过海关、质检、税收、外汇、支付和信用等六项措施加以解决。从2012年开始在上海、重庆、杭州、宁波、郑州、广州等地试点新型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监管模式取得成功,如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跨境通”电子商务平台2-3天内即可完成消费者在平台上订购的进口食品、化妆品、母婴用品和高档箱包服饰等业务。重庆电子商务企业可以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平台上开展一般出口、保税出口、一般进口和保税进口四种模式的跨境电子商务。2014年7月,海关总署全国统一版“海关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启动,该系统提高了通关效率,减低了企业成本。由此可见,政府已在国内零售领域,引导网络零售和传统零售企业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在外贸领域,着力突破不适应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外贸监管环境,推动国内电子商务发展与国际对接。下一步,需要政府配合大型零售业“走出去”,积极与走入的自贸协定国家或地区政府磋商,减少对我国零售业和电子商务平台的技术、人员及商业存在方面的市场准入障碍,为以大型零售业为核心的内外贸一体化全流通渠道铺平道路。

零售业海外投资风险高,融资难度大,政府应拨专项资金予以支持。中国进出口银行应给予出口信贷优惠贷款支持,商业银行应积极配合设立项目贷款进行专项融资。通过多渠道、多种形式的融资为零售业联盟“走出去”提供资金支持。针对具体的投资对象国和投资的项目,中国信保公司应该与我国“走出去”的零售企业战略联盟逐项磋商“海外投资保险”的授信额度、险别范围及赔偿,以防范信用风险,促进商业模式国际化。

2、从中观上,以零售业“走出去”为核心,构建大型商贸集团战略联盟

2004年7月,商务部确定并正式公布了我国拟重点培育的20家大型流通企业集团,这20家“零售国家队”是我国内外贸一体化的重要微观载体。然而,这些国家队未能如愿“走出去”,当时支撑流通业发展的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电子商务刚起步,零售业形不成竞争优势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经过十年的发展,在国内市场上,与“引进来”的外资零售业竞争中,我国零售业逐步成熟并发展起来,支撑的物流配送体系基本成熟,电子商务更是发展迅速,国内相对统一的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基本形成。此时,我国零售业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产业链的核心,具备了携手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企业战略联盟,“走出去”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的能力。联盟可以通过兼并、收购、新建等形式建立,在联盟中需要明确运营模式、各方权利与义务、收益分摊机制等。

3、从微观上,“走出去”的零售业应在国内和自贸协定国两头扩网,建立内外贸一体化的国际市场营销网络,构建内外贸联动新体制

2012年,华为、海尔等一批龙头企业借助国际营销网络实现了快速发展,占据全球领先优势。但是我国大型零售企业走出去还比较少。因此,我国大型零售业应借鉴华为、海尔的经验,具体分析拟进入自贸协定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市场、消费行为、地理环境等,结合自身优势,延长贸易链条,扩大品牌产品以及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提高经营效益,进而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跨国公司。在国内,应充分利用内外贸均涉及的展会平台,推动内外贸的联动发展。

总之,根据我国零售业“走出去”现状,依托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零售企业、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协同“走出去”,到与我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或地区,可以创造集聚效应,延长双向产业链,促进内外贸一体化,从而带动我国制造业产品贸易,助推制造业升级。这种商业模式的实施还需要做很多具体工作,比如,双边国家的监管政策、联盟伙伴的选择、成本核算、盈利模式及利润分配、目标地选择、“商业存在”的设立以及劳务的输出等。还有,需要我国政府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进一步与自由贸易协定国家谈判,放宽对我国批发和零售业、电子商务业和物流配送业建立“商业存在”实体以及“自然人移动”的准入条件,这样才能使这种商业模式顺利实施。

摘要:从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视角来审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零售业的国际竞争力成长缓慢,影响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究其原因,我国零售业与关联产业如制造业、运输业和电子商务等协同创新和联动发展程度比较低,其中内外贸市场割裂是主要原因。把我国零售业“走出去”与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统筹兼顾,有助于规划我国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路径和对策。本文深入分析我国零售业在自贸协定国的市场准入,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和营销对策。

关键词:零售业,内外贸一体化,跨境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自由贸易协定国家

参考文献

[1]陈文玲,丁俊发,郭冬乐,韩继志.现代流通与内外贸一体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沈丹阳,李永江.实现内外贸一体化的路径与手段[N].国际商报,2004-12-7(5).

[3]郭冬乐.中国内外贸易一体化的实践目标与政策建议(上)[J].财贸经济,2004,(5):18-23.

[4]郭冬乐.中国内外贫一体化的实践目标与政策建议(下)[J].财贸经济,2004,(6):53-57.

[5]毕红毅,李军,孙明岳.中国零售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9,(3):68-73.

[6]牟卿.商业银行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金融财税,2011,(4):90-91.

[7]王昕旭.中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障碍及解决途径[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2):55-58.

[8]李子晨.贸易发展内外联动是方向[N].国际商报,2013-9-5(A08).

[9]商务部流通发展司.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研究[R],北京:商务部,2012.

零售业发展ECR的有效路径分析论文 篇3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有效路径;分析

引言:

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巨大,是科技进步、社会前进和民族振兴的标志。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广大农村地区的人口转移成城镇居民,促进经济消费,拉动内需,使我国经济发展有了更深一步的前进。城镇化的建设并不是对典型城市行政区和各种地理上的意义,而是对所有城镇居民以及多产业化的功能承载。城镇化的人口也不是典型意义上对城市人口的概括,而是相对于享受城市生活和各种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的人口。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规模上,逐渐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以中小城市、小城镇化体系为依托的发展现状。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实现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

1、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模式

相对于传统型的城镇化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建设以及未来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特点和时代要求,新型城镇化发展基本模式是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把人口城镇化做为核心来抓,实现内涵增长的发展。同时,要求政府以引导的方式,采用市场化的操作和运行作为工作机制,使新型城镇化建设得到快速、有效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应该是使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加快步伐,确定城乡一体化建设目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最终实现城乡一体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模式。达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城市和农村的一体化,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广大农民能够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拥有与市民一样的服务和收入要求。这些具体化的建设要求主要是,对新型紧急的发展来说,要以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作为总背景,建设一条新型的科技含量较高,经济效益非常好,且对资源的利用消耗少,使环境污染大大降低,同时建立一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使经济发展能够有效地拉动内需,促进经济消费,使劳动成本和技术管理作为先进的、主要的结构发展体系,实现城镇化经济的发展有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共同组成一种多种经济混合的大体系,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活力。

对城镇一体的基本要求还包括对新型社会的构建,主要是以新型的社区和社会组织为主要要素,采取新型的社会化管理手段,使现代化的交往方式,以及社会联系实现国际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实现现代化,对城镇居民的构成多元化管理,加强对社会流动人口的管理和包容,逐渐形成这种新型化的社会建设。对新型化的环境要求主要是,在以城镇为主导的大背景下,对自然美景、良好的生态系统,合理的资源节约利用要求下,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环境,实现绿色生态发展,有效使环境得到保护。

2、新型城镇化的增长方式和坚持的具体道路

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其增加的方式主要是内涵集约式的增加,要提升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提高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密度,利用现有条件和实际需求,对城镇化建设的空间布局里,加强度高密度产业以及人群的管理,使城镇化布局产业达到集群化和高效密集化的要求,使城市的土地利用达到高效利用和集约化管理。对城镇化建设的优化布局,加强农村集聚区建设。使农村和城镇在空间的布局中达到有效的联系,对资源和产业的发展和配置有效利用,并形成高效的利用。还要对城镇以及农村集聚区的功能建设和完善,提升城市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使之更好地吸引投资。要培养和发展高端产业,改变过去对传统型的物质投资和需求,加强对资源的节约和管理,避免过度浪费资源和消耗不必要的损失,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条件,使城镇化的发展和创新能够有效促进城镇化要求。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具体途径在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总体思路的要求下,主要有几种具体的发展途径。要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建设和发展道路,使广发农村人口和城镇居民能够转型成功。新型化城镇的发展离不开人,城镇化的发展也是为了人,新型城镇化的所有发展都是为了人。因此,对于城镇化发展道路,其途径之一就是要实现城镇化,推进迁转俱进,让广大农村人口从农民的身份转移成市民身份,使他们住有所居,在住房、教育、养老和医疗上,充分得到和城镇居民应该享受到的服务和公共设施。建立一个和谐、宜居的生存和居家环境,拥有良好的人文和社会发展的环境,并提高对生态的高效清洁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这种途径有效地使消费需求得到扩大,利于城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城镇化发展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走平摊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有效使公平公正得到空间上的兼顾。要实现最佳资源配置,使聚集和流动资源得到公平的分配,使经济得到快速提升。但是,如果过度地要求聚集,也会引发一些城市病,使城镇化在发展中出现拥挤和混乱。因此,对于城镇化的发展,要坚持在全国布局的空间上,发挥我国城市规模发展的具体要求,消除城市和城市之间的一些市场分割和各种障碍,使全国性的大市场得到加强和管理,还要对城镇化的发展把握空间上的适度,使经济的发展和规模控制成本在合理的要求内。要强调大城市的发展与中小城市的发展相协调,以区域带动整体的发展稳步推进。使城镇化的发展能够紧密结合,相互配合和补充,使城市群以及城市带的居民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优势和利益。在城乡关系上,要把农业和农业,服务业和各种产业化发展作为一个整体对待,使城镇居民和农村人口作为整体,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化方式。同时,要加大对农村公共设施和基础建设,并加快对农村的服务建设和延伸,实现对城镇化发展对贫弱地区的经济支持。

再次,要坚持走绿色生态的城镇化发展途径,保证绿色生态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道路不走传统的落后发展道路,要走新型化的绿色生态道路。要实现对工业化、低碳化的发展需求和城镇化发展的有机结合。

3、结语:

新型城镇化发展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和深化改革以及城乡经济的发展协调具有重大的意义。要坚定不移地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道路,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实惠和利益。

参考文献:

[1]杨久斌. 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及路径的思考[J]. 新長征, 2013, (5).

[2]许萍. 浅析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路径与发展对策[J]. 建材发展导向, 2014, (3):22-23.

[3]李彦东, 刘小新. 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研究——基于吉林省松原市城镇化建设进程的调查与思考[J]. 吉林金融研究, 2013, (4):16-21.

[4]倪鹏飞.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路径与推进对策[J]. 江海学刊, 2013, (1):108-109.

[5]杨仪青.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国外经验和模式及中国的路径选择[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3, (4):385-389.

零售业发展ECR的有效路径分析论文 篇4

报告强调,发展更加关注实践和应用性学习的技术和职业教育路径,更有利于适应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提供更灵活的教育选择。因此,报告基于英国本国的教训和国外的经验,提出了发展高质量、更强大技术和职业教育路径的改革建议,建议主要涉及四个方面:

一是在技术和职业教育的供给方面,目前英国雇主参与的技术和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内都是不协调的,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机构都能有效提供这一类型的教育。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是:确保提供高质量的、适应劳动力市场和雇主需求的技术和职业教育,并使雇主参与到所有技术和职业教育机构课程的开发中;未达到最低质量标准的机构不能作为技术和职业教育的提供者;建立有效的学生咨询和指导机制,确保学生能够客观地把技术和职业教育作为有价值、可行的教育选择;为未满16岁的学生保留一些核心学科共通的课程,使其能够根据爱好作出灵活选择;对于那些选择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学生,相关机构应为其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教育,同时注意满足雇主的需求。

二是在技术和职业教育学生的升学方面,目前针对16岁以上学生的升学政策,特别注重传统的学术成绩,不利于学生进入继续教育学院或学徒制培训体系学习。具体建议是: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使其成为一个理想的升学目标,应该激励雇主提供此种类型的培训,并对学徒制进行重新定义,把其作为一个精深的三年制培训项目,而且要提出明确的教育和工作场所学习要求;重新引进根据结果付费的政策,确保所有的培训提供者都能帮助学习者作出正确选择,并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三是在竞争方面,引进新的绩效评估信息系统,激励合适的TVET机构提供综合性的技术和职业教育;取消对一些特定机构不公平的优势待遇;加强对学校和继续教育评估的协调性,并及时公开相关信息,使学习者作出恰当选择。

四是在体系改革方面,政府应对一些学校进行重新定位,使其把技术和职业教育作为重心;实施一些改革,确保继续教育学院开展适应特定青年群体需求的教育实践,并使继续教育学院提供整体性的教育经验,以形成一个明确、整合、连贯的技术和职业教育路径。

零售业发展ECR的有效路径分析论文 篇5

一、中学教师应转变观念,认识阅读的重要性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与阅读目标,应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课外读物,使学生有计划、有目标地完成每天的阅读量,做一个充实、有内涵的人。因此,教师必须将过去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彻底摒弃,使中学语文教学充满新的力量与生机,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拥有个性化的阅读方式,重视中学语文阅读。

学生还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习语文,完成课外阅读。一味地应付考试,完成许许多多的作业,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大量的阅读,导致学生没有养成阅读习惯,没有明确的阅读目标,没有写作能力。同时,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比较陈旧与保守,还没有形成重视中学语文阅读的态度,严重地影响了学生阅读的效率与质量。因此,要想使学生的阅读效率与阅读质量以及写作能力有效提升,教师就必须改变教学观念,重视阅读教学,设置相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从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走出来,做一个有自信、有力量、有个性的中学生。

二、中学语文教师应将写作作为目标,以写促读

阅读与写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真可谓是“剪不断”。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引导学生写作的方式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语文阅读的重要性。首先,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阅读,把在阅读中认为美妙的语言记录下来,使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的好习惯。语言在语文写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有效积累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不过,语言积累是一个漫长而又久远的学习过程,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量,广泛地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其次,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阅读,明白精读与泛读之间的区别,引导学生对经典的文章进行精读。在中学,学生一定要学会正确的阅读,要不然不仅会浪费时间,还影响学习。因此,教师应正确地引导学生,将学生的阅读范围进行规划,使学生阅读的课外文章都是一些经典,有助于学生语言积累,使学生在阅读中提升写作能力,陶冶情操。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使学生用正确的阅读方式阅读更好、更多的经典书籍。

三、中学教师应鼓励学生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

1.引导学生锤炼语言文字,注重语词与文采

语言在写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语言的科学运用。不过,要使学生准确、科学的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不是学生只在课堂上认认真真地听讲就能够实现的,还需要学生持之以恒地坚持课外阅读,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搭配,辞藻的运用,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使自己对语言的认识更深刻,从而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写出优秀的文章。例如,《风筝》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好句子、好词语,教师可以让学生摘抄下来,这样,学生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摘抄优美句子、华丽辞藻的习惯,渐渐地词汇量就增加了,语言也就丰富了。因此,教师应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文章,教会学生积累语言文字,使学生更恰当地运用文字,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素养。

2.教会学生精构篇章框架,展现文章脉络

写作并不是简单的运用语言文字,还需要学生有清晰的思路和巧妙设计文章的框架,使学生写出的文章不仅仅是语言丰富,还十分的清晰、有条理。但是,这样的要求对于中学生来讲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还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一些名家的散文进行大量的精读,让学生熟悉名家是如何设计文章的框架,展现文章脉络的,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慢慢领悟写作的技巧。同时,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模仿名家的文章,也就是仿写,不断地充实学生的写作功底,让学生在不断的写作实践中找到写作的灵感,提高写作能力。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这一篇文章的认知与理解,模仿文章的框架与脉络,写出一篇类似的文章。

总之,阅读与写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密不可分,教师要正确引导,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得到升华,做一个有素养、有能力的中学生。

零售业发展ECR的有效路径分析论文 篇6

一、党建工作融入企业管理的基础

一个企业的党组织先进作用发挥,直接体现出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企业党组织要想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必须主动围绕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主题,从服务、保证、监督3个方面发挥作用。因此,必须严格规范企业内部党建工作方法、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形成一套从规定到执行、从检查到考核的全方位、全过程的严密管理模式,逐步使企业党建工作走上制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道路,推动企业从原先的粗放型结果管理向精细化过程管控转变,由围绕中心向融入中心转变,由外部促动向内部驱动转变,进一步提升企业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这是党建工作融入企业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二、党建工作融入企业管理的方式

1.坚持在参与决策上融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最根本的就是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要进一步把党组织的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工作任务纳入公司的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工作规范之中,形成党组织与公司治理结构职责明确、有机融合、运转协调的新型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尤其对企业发展目标、长远规划的制定、规章制度修订、机构设置、干部调整和涉及职工利益等重要事项都要坚持集体研究、慎重决策。修订完善党委会、党政联席会、“三重一大”集体决策等多项制度,规范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进一步整合完善党委议事制度,保证决策民主化、制度化、程序化。

2.坚持在目标任务上融入。在组织设置上,做到生产经营工作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延伸到哪里,以党的组织建设推动和保障企业安全稳定发展。在工作落实上,紧扣公司战略规划,部署开展党建工作,把抓班子带队伍选干部、抓廉政强作风正风气、重民生管稳定促和谐等各项工作职责落到实处。每月排出党建工作推进时间、任务进度及责任落实表,做到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等其他工作同布置、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在考核管理上,全面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制度,各级干部在安排部署分管系统工作的同时,同步安排部署党建各项工作,党建工作落实不到位,不仅要考核党组织负责,同时考核行政领导,实现对党建工作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监督和考核。

3.坚持在实践活动上融入。各级党组织可以通过开展和创新一些党建主题实践活动来推动党建工作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首先,要贴近中心创载体。注重在思想引领、文化引领和典型引领方面做文章,在管理创新、机制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去推动,通过开展“创先争优”、“党员安全责任区、先锋岗”、“党支争星、支部晋级”等活动,使党建工作全方位、全过程融入企业中心工作。其次,要服务中心创载体。要把企业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的重点、难点作为党建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集中骨干力量和优质资源,为企业安全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4.坚持在作用发挥上融入。结合现实表现、作用发挥、工作实绩来抓好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一是严把党员入口。提高入党门槛,延长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期,推行理论考核确定积极分子、任务考验培养预备党员、立体考核把关党员转正“三考”模式,从源头上保证党员质量。二是加强党员教育。抓好申请人员、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五个阶段教育,实现从申请入党到发展为正式党员的不间断教育和全过程管控,同时,拓宽教育的手段和措施,采取定期谈话、任务考验、劳动锻炼、集中培训等多种方式,不断强化党员党性修养,提高党员意识。三是从严党员管理。实行党员承诺制+积分制,将党员承诺事项和考核标准同步公开,接受职工群众监督,使党员的职责履行、作用发挥看得见、摸得着。深入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进一步畅通党员出口。

5.坚持在中心工作上融入。为了确保企业生产经营和安全管理目标的实再,各级党组织要在职工群众中开展全方位的形势任务教育活动,做到让职工完全理解和清楚企业的形势、任务、目标以及要求,引导职工牢固树立危机意识、细节意识和责任意识。与此同时,通过对职工经常性的教育,逐步影响和改变职工的思想观念,让广大职工跟着企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同时,牢固树立从严治企的理念,加大创新力度,对己有的管理机制、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和改进,推动企业各项管理工作实现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提升企业运营水平。

三、党建工作融入企业管理的要求

1.思想观念要清晰。有人认为,党建工作务虚,产生不了太大的经济效益,这是思想认识的问题。如果一个企业脱离了党组织的存在,维稳、鼓劲、服务、监督、保障等这些工作谁来承担。所以,必须正确认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围绕“虚功实做”增强党建工作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统筹规划企业发展中,要把党建工作有效融入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随着企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成为有机整体。

2.组织机构要精干。在当前形势下,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力量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坚持建强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不放松,确保企业发展到哪里、党的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就体现在哪里。党组织机构设置要坚持“两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加强企业党的建设的原则和有利于企业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的原则,企业规模、工作任务等方面的情况千差万别,党组织工作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不能照搬一个模式,必须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设置基层党组织,做到基层党组织的全覆盖,形成一级对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体系。同时,做到精干、高效、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党组织作用的发挥。

3.职能职责要明确。行政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以后,党组织要及时跟进,组织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这就是党组织融入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的一个很好的体现。作为企业党组织,要始终紧跟企业发展的思路和步伐,贴上来配合,沉下去服务,无论遇到多大的阻力和困难,都要当好先锋和表率。比如,在机构重组、整组提效工作上,党组织要深入职工群众中提前做好释疑解惑工作,讲清讲透政策,稳定职工队伍;比如,在安全工作上,党组织在全面参与的同时,要建立党员安全责任区,开展党员安全结对、安全常识普及、安全隐患整改、安全文艺演出等活动,增强职工安全意识,维护企业安全稳定;比如,在关乎企业长远发展的重点建设工程上,党组织不仅仅要协助行政想方法、上措施,而且要善于发动党员和职工群众抓落实,保进度保质量,同时在落实的过程中做好服务保障工作,这样党组织的威信和形象在职工群众中就会无形中树立起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会更好的调动起来。

4.活动形式要新颖。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是党建工作融入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的有效方式。既要注重方式方法,也要突出实际效果。要通过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技能工作室、党员安全立功竞赛、党员带红帽、党员带徒学技术、党员包保、党员公开承诺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开展党员主题实践活动应抓好4个环节:一是搞好教育。把教育贯穿于党员主题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二是加强管理。要制定目标,加强考核评比,不断丰富内容,完善形式,强化活动效果;三是选好主题。要根据实际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有影响的问题和难点问题,确定活动的主题;四是抓好骨干。党员干部要在主题实践活动中起表率和示范作用。开展党员主题实践活动,应注意以树立典型,正面引导为主;重视党员在活动中的自我教育,注意发挥党员的主观能动性,使活动成为党员自觉参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过程,使内容和目标寓于知识性、趣味性、形象化的活动之中。

党建工作只有融入中心、进入管理才能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各级党组织要按照“融入安全保平安、融入生产争贡献、融入管理提效益、融入稳定筑和谐”的工作要求,不断探索党建工作融入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渠道,为实现企业安全稳定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

上一篇:学校法制安全标语下一篇:汉语8年级说课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