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乐器发展研究

2024-07-28

中国乐器发展研究(通用3篇)

中国乐器发展研究 篇1

钢琴是通过手指触键引起琴槌击琴弦而发声的键盘乐器。钢琴的前身是拨弦古钢琴, 它是用羽管制的拨子拨弦发音。1709年, 意大利乐器制作师巴尔托洛梅奥·克里斯托福里 (Bartolomeo Cristofori 1655-1731) 发明第一架采用以弦槌击弦发音的钢琴。它能通过手指触键来直接控制声音的变化, 使琴声富有表现力, 音响层次更丰富。18世纪中叶, 钢琴在德奥和英国得以发展、改良, 钢琴的魅力逐渐展现。19世纪, 钢琴则登上“乐器之王”的宝座。

据历史学家调查研究, 早在元、明两个朝代, 就有西方传教士将类似管风琴或古钢琴的乐器作为“贡品”进献给中国皇帝。到清朝, 这种情况越来越常见。虽然, 有的皇帝亲自学习弹奏它, 但这个庞然大物的命运也只不过如同鼻烟壶、自鸣钟一样, 沦为宫廷的“西洋玩物”。当然, 还有一部分成为传播西方宗教的重要工具。鸦片战争后, 现代钢琴和风琴作为了解西方音乐文化的窗口, 出现在教会学校和新式学堂的教学内容中,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逐步得到中国人的认可。钢琴音乐也逐渐成为新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乐器音乐。

中国最早的钢琴音乐作品是1915年发表在《科学》创刊号上的《和平进行曲》, 它的作者是当时留学美国的赵元任。这首创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的钢琴作品, 不但放映了一个中国留学生的和平要求, 而且说明中国人已开始运用西方音乐的乐器和音乐创作方式表达中国人的思想和情感。同时, 也说明中国人对钢琴从开始的猎奇, 走向接纳, 再走向运用的认知过程。此后, 钢琴作品陆续在国内刊载。例如, 1921年北京大学音乐研究学会办的《音乐杂志》上, 刊发了《锯大缸》 (李荣寿曲) 、《偶成》 (赵元任曲) 、《钉缸》 (沈仰田曲) 等。这几首乐曲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在旋律上借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曲调素材, 配以简单的和弦, 使人感到音乐中中国风味的体现。虽然这些中国新音乐先驱们的创作手法较为简单, 但目的十分明确, 就是追求中国风格, 使钢琴能够为中国人服务。

1 9 3 4年著名俄裔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 (A.N.Tchereprine) 委托国立音专协助举办“征求有中国风味之钢琴曲”的活动, 也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一次集中展现。当时收到11人的20件作品, 最后获奖有6件作品。

头奖:《牧童之笛》 (即《牧童短笛》, 贺绿汀曲)

二奖:《牧童之乐》 (老志诚曲)

《摇篮曲》 (江定仙曲)

《序曲》 (陈田鹤曲)

《c小调变奏曲》 (俞便民曲)

名誉二奖:《摇篮曲》 (贺绿汀曲)

这次钢琴曲创作比赛不仅反映了当时钢琴音乐创作水平, 还检验了国立音专作为当时惟一专业音乐学院的作曲教学水平。特别是产生了像《牧童短笛》这样优秀的作品, 将西方作曲技术中的复调对位技术应用与线条化的中国风格旋律相结合, 创造出浓郁的中国田园风情。因此, 这首乐曲便成为中国钢琴曲创作成熟的标志, 对后来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解放后, 随着各项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 钢琴创作、演奏、教学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大批钢琴演奏人才涌现, 并在许多世界比赛中获奖, 钢琴成为当时的艺术竞赛中获奖最多的门类。演奏技巧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钢琴创作的进步。据目前不完全统计, 当时发表的钢琴作品在300首以上, 这是前50年钢琴创作总和的4倍多。不仅如此, 当时的作品在题材内容及创作技巧方面都比以前一个时期有较大的发展。例如, 在题材内容上特别注意如何反映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大部分作品都以反映我们民族的内容为主。丁善德创作的第一、第二《新疆舞曲》、陈培勋创作的《广东音乐主题钢琴曲》、桑桐创作的《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蒋祖馨创作的《庙会》组曲、汪立三创作的《蓝花花》等, 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民族音乐特点。在创作技巧方面, 大部分作曲家在继承钢琴音乐传统的基础上, 努力使之民族化, 特别是在和声语言方面, 做出了积极的推进。另外, 在如何发挥钢琴演奏技巧方面, 也有明显进步。许多作曲家努力将民族乐器演奏技巧融入钢琴演奏技巧之中, 产生出民族特点浓郁的音响, 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这一时期还出现一些奏鸣曲、协奏曲创作, 如由刘诗昆、孙亦林、潘一鸣、黄晓飞共同创作的《青年钢琴协奏曲》, 这是产生于“大跃进”时期的一部钢琴与民乐结合的作品。

“文化大革命”时期, 应该说是一个受压抑的非常年代。1968年产生的钢琴伴唱《红灯记》, 它是将钢琴配合一套中国锣鼓, 来为京剧《红灯记》的唱腔伴奏, 在艺术形式上有一定新意, 三者结合较为融洽, 但由于当时受“样板戏”严格规定的制约, 未能发挥出钢琴的特长。其中根据舞剧《红色娘子军》改编的钢琴组曲较为成功。作曲家杜鸣心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根据舞剧《鱼美人》音乐, 改编创作了钢琴组曲《鱼美人》, 这个作品受到钢琴演奏家们和广大听众的喜爱。从探索民族化的钢琴音乐语言方面来讲, 根据民族乐器的传统乐曲改编的这些作品表显得更为突出。尤其是王建中改编的一些作品如《绣金匾》、《百鸟朝凤》和《梅花三弄》, 在保持原曲基本框架的基础上, 对乐曲的内容、手法加以丰富、演变, 在和声风格上尽可能以民族五声调式为主, 但又不拘泥于此, 而是变化于其中。这几首作品后来都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钢琴曲。

“文革”中产生的最具有影响力的钢琴改编曲要数钢琴协奏曲《黄河》了。它是根据著名作曲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改编的。改编者巧妙地选取原作中旋律较为突出的段落, 有机的将其组合在一起, 用乐器化的语言来阐述, 使音乐达到了新的水平, 成为中国钢琴作品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人民的生活有了空前的提高, “钢琴热”的现象持续多年, 使得钢琴这件西方乐器中的“王者”, 开始走入中国的寻常百姓家, 使得具有深刻思想、精湛技术的钢琴音乐开始真正与中国老百姓“对话”。此外, 一些中国青年作曲家通过使用西方现代作曲技巧, 创造出新颖独特的钢琴音乐。这时期的钢琴创作可以说是多元性的, 不仅表现出题材内容上的多侧面、多角度, 同时也体现出形式的多样性、技术的多彩性。特别是在创作个性上, 表显得更为突出。如汪立三的《东山魁夷画意》和《他山集》, 储望华的《新疆随想曲》和《前奏曲》, 丁善德的《小前奏曲与赋格》、权吉浩的《长短组合》、赵晓生的《太极》等。此外, 大型钢琴作品的创作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近20余年来, 仅协奏曲就有几十部, 如《山林》 (刘敦南曲) 、《春之采》 (杜鸣心曲) 、《g小调钢琴协奏曲》 (黄安伦曲) 等等。

回顾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历史, 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钢琴音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已具备一些自己的个性, 而这些个性特点与西方钢琴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之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可以说作曲家在创作时不仅需要借鉴西方钢琴音乐的创作方法, 而且还要借鉴本民族的音乐传统, 这样才可能产生出符合中国人民审美情趣的作品, 才能表现出中华民族的艺术追求。

摘要:钢琴作为“乐器之王”无论在形制、音响、表现力, 还是在历史悠久、文献丰富、技巧复杂、音乐创作等方面都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一百多年来, 洋为中用, 钢琴在中国发扬光大, 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 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钢琴,《牧童短笛》,《黄河》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2].《音乐欣赏手册》.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3].《大学音乐》.袁静芳等.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中国乐器发展研究 篇2

一、我国钢琴音乐的产生与发展

钢琴是在西方钢琴艺术发展到鼎盛时期时才传到我国的, 刚开始中国的钢琴音乐根本无法与西方的钢琴音乐相比较, 但是经过中国作曲家的不懈努力, 创作出的钢琴曲不仅仅符合时代的发展, 更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音乐文化。有关钢琴的最早记载是在明朝时期, 而现代钢琴在1840年以后才开始传入中国, 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清政府的瓦解, 中西方音乐文化也开始逐步交流, 中国人开始将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与西方的钢琴文化相结合, 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2]。而文化大革命时期, 钢琴作为西方乐器, 它的发展遭到了阻碍。改革开放以来, 全国上下都掀起了学习钢琴的热潮, 从此钢琴走进了千家万户, 中国钢琴音乐也开始走上了繁荣之路。

二、中国钢琴的特点

中国钢琴以民间歌曲、民间乐器、民间舞蹈及戏曲为基础来创作, 它在调式、和声、旋律以及曲式结构上都与西洋钢琴不同。在调式上, 中国钢琴与西洋钢琴存在音级数目的差异;在和声上, 中国钢琴采用宫商徽角羽的五声性调式和声;在旋律上, 中国钢琴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采用序列音乐等手法进行创作;在曲式上, 中国钢琴不像西洋钢琴那样规整, 在这些基础上, 中国钢琴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钢琴语境; 在这样的语境下, 中国钢琴更加适合国人对音乐的审美, 对钢琴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3]。

三、中国钢琴文化对钢琴在中国传承的影响

卞萌学者首先提出了钢琴文化的概念, 她认为:钢琴文化包括钢琴曲的创作、演奏艺术、教学以及钢琴理论的研究等方面, 钢琴在我国经过短短200年左右的时间, 就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黄金时期, 这说明钢琴文化在中国已经得到传承与发展。中国钢琴文化与我国流传数百年的诗歌相互补充、 相互配合, 曲调中讲诉着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就拿《夕阳萧鼓》来说, 它与古诗《春江花月夜》相呼应, 营造出了一种和谐、静谧的气氛, 散发着中国传统诗歌文化, 被钢琴演奏出来便有一种独具特色的魅力, 还有《黄河大合唱》散发着英雄主义气概, 就连毛主席都称赞不已[4]。所有的中国钢琴作品都有着属于中国特色的烙印, 它们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 散发着民族精神与中国思想, 促进了中国人文精神的发展, 使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深刻地被世界理解, 加深了世界各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5,6]。中国创造出的钢琴文化适合中国人的审美标准, 符合中国的时代背景, 顺应中国时代的发展, 也由于这些原因, 促进了钢琴乐器在中国的的传承与发展[7]。

四、小结

虽然中国钢琴音乐的产生是由于欧洲音乐的需要, 但是经过几代中国钢琴作曲家的努力, 已经创造出了烙印着中国特色的钢琴文化, 这种文化符合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 从而使得这种钢琴文化越来越枝繁叶茂, 为中国音乐文化添加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促进了中国在文化领域的新发展。此外, 由于钢琴文化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从而使得钢琴乐器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 形成了一直传承下去的良好趋势。

摘要:钢琴素有“乐器之王”的美称, 中国有很多学生都在学习钢琴, 这种西洋乐器已经融入了大众生活之中, 引领着我国乐器文化的发展。我国的很多钢琴家及作曲家创作出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 从而加快了钢琴文化在我国的发展, 钢琴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我国钢琴音乐的产生与发展, 其次介绍中国钢琴的特点, 最后介绍中国钢琴文化对钢琴在中国传承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钢琴,文化,乐器,传承,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楠, 姚海娇.浅析中国钢琴音乐中民族性的发展及其特点[J].北方音乐, 2015, 35 (15) :22-24.

[2]王昌逵.论“中和”文化在中国钢琴音乐中的传承[J].社科纵横, 2009, 9 (7) :134-136.

[3]王昌逵.中国钢琴音乐的文化取向——“神韵”[J].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28 (1) :156-159.

[4]刘珂, 孙静梅.本土音乐文化视域下高师钢琴民族音乐教学探析——以郭志鸿《云南民歌五首》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 2014, 27 (5) :94-100.

[5]庞卡.从钢琴曲《山歌与铜鼓乐》的演奏教学看少数民族音文化之传承[J].艺术百家, 2012, 10 (4) :239-240.

[6]徐晓银.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价值取向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8 (5) :166-167.

中国乐器发展研究 篇3

古代彝族人自称为“尼”,而古代“尼”的发音又与“夷”同音,改革开放后彝族代表会见毛泽东,毛泽东听取意见后为消除少数民族歧视(蛮夷),故改名为彝族,意为在房屋下有“米”有“丝”,象征彝族人民丰衣足食。彝族人十分喜爱乐器歌舞,他们拥有各种各样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其中包括:三弦、月琴、三胡、牛角胡琴等等。彝族人民淳朴、热情,尤其重视情谊。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早在很久以前,勤劳勇敢的彝族人民在田间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调节劳作带来的疲倦,放松身心,他们常在饭后三五成群或一家老少齐聚一堂,拉响特有的彝族弓弦乐器,优美的歌声和独有的民族舞蹈共同演绎,使枯燥乏味的生活点燃了激情的火焰。

一、彝族弓弦乐器的历史背景

彝族属于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的弓弦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彝族弓弦乐器一直深受彝族人民的热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文艺方针政策的开放,民族与现代的音乐文化交流日益频繁2,彝族弓弦乐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可。但近些年来,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发展的现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令人堪忧。在目前的环境下,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的发展无论在创作上还是市场接受上,都有待我们加以改善。彝族弓弦乐器本身的传统魅力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继承,而创新的地方却远远不够。既然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宝贵财富,我们就要秉承“继承与创新”的思想,在目前的现状问题下,认清它的现状,找到问题解决的方向和途径,这也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重点问题。认清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的发展,将对整个中国少数民族器乐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笔者研究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发展现状的原因。

从我国大量的考古进程中,不少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表明,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了打击乐器和吹管的乐器,古时代的乐器有土制作的鼓,骨头制作的吹管乐器等。在原始社会主要是以击打乐器为主,其发音与音色都相对简单。直到商朝乐器的种类开始变得多种多样,列如笙的前生,铃、鼓、钟等等。直至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新型乐器笛、角、琵琶等等。弓弦乐器则出现的较晚,史书记载从唐代开始多次出现胡琴,二弦等弓弦乐器。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用棍棒之类的物品敲打一些形状规格不同的石头,会产生不同的声音。吹不同长短的竹子之类的管子,也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于是他们慢慢研究出了音调简单的乐器。随着人类不断的进步,不断实践与创新,他们发现类似绳子、动物毛发的松紧程度不一样,发出的音调也高低不同,于是慢慢出现了弓弦乐器。

二、彝族主要弓弦乐器及发展现状

彝族人民十分热爱乐器歌舞,彝族音乐舞蹈的种类繁多,风格迥异,内容和表现手法也极其丰富多彩。与之相应,彝族的乐器种类很多,特点和功能也多种多样、各具特色。因此,彝族人民拥有各种各样的颇具民族特色的乐器。其中有些乐器则与周边其他民族所共有,有些则独具特色。

牛角胡琴:起源唐朝的奚琴,北宋朝代,出现了用马尾弓拉奏的胡琴,在当时属于主要的拉弦乐器,《梦溪笔谈》中有记载,胡琴形状无品、长柄、音箱梨形有两弦,琴头上镶着龙头形状饰品,用马尾弓进行拉奏。北宋元丰五年,在驻守边疆的宋朝军队中,就已经广泛使用以马尾做弓弦的胡琴演奏,其声音优雅醇厚。

三胡:琴杆用紫竹制作而成,杆端有三个森轸,三根弦。琴弓稍粗,竹弓,彝族特有的乐器,阿细人称“嘿胡”,撒尼人称"嘞胡”,木制琴筒,蒙蛇皮(或羊皮),双股马尾,分别穿于一、二弦及二、三弦之间。拉奏时,一、二弦与二、三弦同时发音,音色丰富独特,清脆、柔和,既可以独奏,又可以合奏或者可以为歌舞伴奏。云南彝族的两大支系"撒尼”与"阿细”人的民间乐舞"阿细跳月”常用此乐器演奏。彝族的弓弦乐器,多数都有其特色的曲调,结构和音调都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构造,它的发音的原理和音质、音色也是截然不同,各有其特色和功能。即使是同一种乐器,也会由于流传的地区不同,演奏者的个人风格不同而变化多端,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不自觉地开拓了这些民族乐器的表现领域,自然而然的丰富了彝族音乐艺术的宝库。

三、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的问题

我国地大物博,而红河州更是人杰地灵,这里培育出无数技艺超群的民间艺人,他们用娴熟的弹唱技艺展示了很多曾今辉煌的民间艺术文化,给人们听觉上带来了无以伦比的享受,也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思索。彝族弓弦乐器经历风雨的洗礼,已经成为红河州民族文化的重要保护的一部分,彝族人生活其中,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淡忘了他们曾经拥有的文化。

第一,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的地位。在当地彝族的生活习俗中,凡是遇到重大的节日,彝族人民都要欢聚一堂,拉起各种各样的弓弦乐器,或独奏或合奏,调动节日气氛,释放和表达出内心情感。彝族小伙子们则靠对弓弦乐器技艺的发挥,搏得女孩子的欢心,弓弦乐器也是男女表达爱意的一种独特方式。可见弓弦乐器在彝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众所周知,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最重要的日子,比过年还要热闹几分,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人民杀猪宰羊,饭前先祭拜祖先,然后进入狂欢阶段,少则一二十人,多则上百人,围着篝火,拉响各种弓弦乐器,载歌载舞,不亦乐乎。这就是名满全国的《阿细跳月》,彝族老人常在夜晚拉奏三胡回首往事,用其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弓弦乐器不仅能让红河州彝族人民享受一种听觉上的盛宴,更是彝族人民心灵上的寄托,它在红河彝族人民心中的地位无比重要。

第二,多元文化的冲击。红河州彝族艺术的西化现象严重,导致彝族弓弦乐器传统的民族性缺失。红河州彝族乐器的发展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随着时代的进步,更多的娱乐方式提供人们选择,改革开发以来,红河州彝族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生活质量达到了质的飞越。年轻人们受到社会娱乐方式的影响,渐渐选择城市KTV,酒吧等释放激情的生活方式,这导致弓弦乐器渐渐淡出彝族人民的生活。在十几年前彝族人民重大节日拉奏弓弦乐器是必须进行的一个项目。时至今日,已经很少有年轻一辈会选择拉奏弓弦乐器来庆祝节日,况且他们也并未学会弓弦乐器的拉奏技巧。红河州彝族三胡乐器的发展遇到了空前的危机。随着年轻人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对金钱的欲望,大多数外出打工或考取功名,对本民族文化传统漠不关心,无空闲时间学习弓弦乐器的演奏技巧。加之现代音乐对年轻人更加有吸引力,所以流行音乐成为彝族年轻人的追捧对象,被汉化的彝族青年越来越多。老一辈弓弦演奏者渐渐老去,后辈又无心学习,各种不利因素都导致彝族弓弦乐器面临失传的危险。

第三,政府的保护措施缺乏。社会上对少数民族器乐的欣赏越来越低。政府应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将彝族弓弦乐器这一乐器文化的保护工作,纳入财政预算,为其提供经费的保障,以帮助彝族弓弦乐器的保护工作顺利开展,为民间音乐发展提供帮助3。政府应投入到彝族弓弦乐器的保护与传承上。同时,红河州政府还可以从政策的角度出发强化基层活动,积极调动民间力量,号召民间弓弦乐器艺人并为其提供场所开展相关活动,为彝族弓弦乐器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条件。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福利待遇也是对弓弦乐器保护的一种措施,如果彝族弓弦艺人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无法保证,谈何有精力来弘扬发展彝族弓弦乐器这一文化呢?因此红河州政府应该有意识的提高艺人的福利待遇,鼓励老弓弦艺人广收门徒,在培养的过程中发掘和创新本民族弓弦乐器的演奏方法。其次应该让艺人们进入艺术团体让其生活有所保障,将传承与教育接轨积极培养彝族弓弦乐器的人才。

第四,彝族弓弦乐器的延续。彝族弓弦乐器伴随着彝族人民已经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进一步提升,渐渐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窘困局面,但其独特的魅力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是彝族人民心中最基本和朴实的生命血脉,生生不息,永不枯竭,它早已随着彝族人的传统生活方式融入了彝族人名的血肉之中。红河彝族弓弦乐器已经成为彝族人民的一种标志,它作为红河州彝族人民身份的标识,就有了生活的土壤,我相信在土壤的滋润下彝族弓弦乐器将会茁壮成长,再次绽放艳丽的花朵。加之今年红河州政府对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有一定成效,弓弦乐器的春天将不会遥远。

结语

综上所述,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艺术正处于一个文化多元化、全球化的特定时代。在这个大文化背景下,各民族之间的音乐文化相互渗透和影响,给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的发展带来冲击。彝族弓弦乐器的发展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急需迫切地解决。笔者研究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的是为了使音乐工作者们对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乃至全国各民族的乐器的发展引起重视,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及途径。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在新时期的发展,既要继承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又要以创新的思维去分辨、借鉴、学习、融合外来音乐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并使外来的艺术元素融化成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自身的一部分,这样才能使红河州彝族这样一个古老而悠久的少数民族的乐器与时代同步,与世界同行,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艺术也将永葆常青。

摘要: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传承已久。一个具有强烈音乐细胞的民族,才能谱写出富有天籁般音乐色彩的曲目,从而传承至今,不曾随岁月的流逝而消亡。它呈现出了无数代彝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文化,这不但是民族的音乐文化,同时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瑰宝。红河州弓弦乐器的发展虽然总体上呈现世界化与多元化的特征,但也出现了一些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怎样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实现彝族弓弦乐器的创新与发展,成为了民族器乐工作者们最为关注的问题。笔者研究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目前发展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目的是为了力图找到更为有效的途径,使彝族弓弦乐器乃至整个中国的少数民族器乐能够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1] .陈丽娟.浅谈凉山昭觉彝族服饰与贵州苗、侗族服饰之异同[J].青春岁月,2013(13):89.

[2] .周娟.二胡艺术发展的现状分析[J].音乐创作,2016(2):116.

上一篇:人大及其常委会下一篇:录音证据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