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弦乐器

2024-05-24

现代管弦乐器(精选12篇)

现代管弦乐器 篇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现代音乐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娱乐生活的组成部分。在现代音乐中,民族打击乐器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但是,民族打击乐器有多种类型,要对其进行科学的编排,才能够有效提高现代音乐作品的表现力。本文主要分析了民族打击乐器在现代音乐中的编配,以达到提升整体音乐效果的作用。

一、民族打击乐器的组成

打击乐器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通过敲打一些物体、在其震动中发出声音的乐器的总称。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因此造就了多种类型的民族风格;与之相应的,隶属于这些民族的打击乐器也就各不相同。通常来讲,民族打击乐器分为锣、鼓、钹、板、钟五个大类,每一种大类之下,都会有多种多样的乐器存在。每一种打击乐器都有着自身独特的音色,这也就决定了它们在现代音乐中各自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要想按照现代音乐对于音色的正确排布要求对这些打击乐器进行编配,就需要艺术家充分了解这些民族打击乐器的组成,从而实现想要达到的音乐表现效果。

二、民族打击乐器的重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的文化也出现了相互交融的局面。在这一种趋势之下,现代音乐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风格。民族乐器的多样性特点,恰恰符合现代音乐的现代化特点,并以其独特的风格进一步丰富了现代音乐。民族打击乐器对现代音乐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技巧表现层面。以铜类和革类打击乐器为例,铜类乐器具有非常明显的力度表现能力,这种能力使得它们在乐章的高潮部分有出彩的表现。因此,可以将大鼓、大锣等铜类乐器用于高潮的乐段。而革类乐器主要是以表现音乐的节奏为主要作用的,因此,在使用这一类型的民族打击乐器时,可以根据乐章具体的节奏对这些乐器进行安排。第二,音响效果。不同声音的表现可以通过使用制作材料不同的音乐器材来体现,以鼓为例,鼓面和鼓边都可以用于敲击,但是所发出的音响效果却大不相同。所以,表演者应当对此有明确的认知。第三,音乐表现力。每一种民族打击乐器,都会有自身独特的音乐表现力,例如,响铜类的打击乐器会被放于乐章中富于激情的部分,而鼓类的打击乐器则会被放在富含故事性的乐章上。

三、民族打击乐器的编配

(一)音色对比。每一件民族打击乐器都以其自身独特的声音特点而表现出自己的个性,所以在现代音乐中,要对其进行科学的编配,就需要利用好它们自身所具备的这些特点。一旦将这些乐器的个性利用到位,现代音乐的表现力也会被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上。因此,在编配中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其一,在不需要较强的节奏时,要尽可能地减少各种乐器间的节奏对比。因为打击乐器只有节奏却没有相应的旋律,这一特点也就决定了乐器的音色对于音乐表现的重要性,所以,要针对乐章的内容,以及想要抒发的情感,正确编配打击乐器,通过这些乐器之间的音色转换,达到吸引听众的目的。

(二)节奏转换。民族打击乐器本身是一种只带有节奏却没有对应旋律的音乐器材。因此,通过重复打击的次数而表现其节奏成为民族打击乐器使用的重要内容。当然,这种重复性的打击并非杂乱无章,而是一种规律性的重复,所以,在表现音乐作品的节奏时,可以将具有不同音色的节奏型打击乐器进行交替性的编配,形成一种呼应和问答关系。当然,要非常注意的一点就是,这种节奏性的交替不宜过长,只要能够在不同打击乐器的转换之间,形成一种混乱节拍的新鲜冲击之感即可。

(三)力度对比。民族打击乐器的力度对比强度,是表现音乐作品内容情绪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进行打击乐器的独奏时,通常是通过打击力度的对比转换来进行过渡的,在这个过程中,乐章内容所呈现的情绪的变化或者乐章描述情形的转换也被体现出来。所以,在需要进行乐器的交替演奏时,可以在交替的间隙将打击乐器编配其内。需要注意的是,在此处的打击力度不再是渐变的过程,而是要将其中的不同的乐器力度表现出来,既抒发艺术家的情绪转变,又呈现一种幽默的效果。

在现代音乐当中,民族打击乐器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因为民族乐器的种类繁多,其音色也更不相同,演奏方式也多种多样。所以,将民族打击乐器编配在现代音乐当中,既是对民族文化的尊重,也是表现现代音乐情感的重要媒介。但是,在具体使用编配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必要的编配原则,以期将民族打击乐器的表现效用发挥到最大。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由此推动了现代音乐的不断发展。近些年来,民族打击乐器在现代音乐中也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本文主要分析了民族打击乐器在现代音乐中的编配。

关键词:民族打击乐器,现代音乐,编配

现代管弦乐器 篇2

金 星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片认识西洋乐器的外形。

2、通过听音乐了解西洋乐器的音色。

3、了解西洋管弦乐队的组成。

二、教学重点:

认识不同乐器的外形,能分辨出不出乐器的音色。

三、教学难点:

同一系列乐器音色的辨别。

四、教学媒体:

教科书、课件(FLASH)、相关乐器实物。教学简介

西洋管弦乐队是20世纪初由欧洲传入我国的大型乐队形式,它的音域宽广,音色对比鲜明,表现力极为丰富,通常用来演奏大、中型乐曲。管弦乐队中使用的乐器虽然很多,但根据乐器的构造、性能和演奏方式,可以将整个管弦乐队分为四大家族。弦乐器家族在四大家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弦乐器家族的乐器音质柔和,富于表现力,按发音从高到低顺序排列,可分: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在弦乐组中还有一个与提琴系列不同的乐器——竖琴。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课件展示:一幅钢琴图片,背景音乐为钢琴曲。

2、老师提问:刚才听到的乐曲情绪怎样?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3、学生讨论,回答。

4、导入新课:刚才我们听到的乐曲是由西洋乐器——钢琴演奏的。这节课我带大家认识一下西洋管弦乐队中的各种乐器。

(二)探究新知

1、认识乐器

师:西洋管弦乐队——也叫交响乐队,由弦乐、木管、铜管、和打击乐四个部分组成(插放课件——单击“认识乐器按钮”)。下面我们对各组乐器来认识一下。

(1)弦乐组:主要乐器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竖琴。这些乐器都是通过拉弦或拔弦发出声音的,所以叫弦乐组。下面我们从形关和音色认识弦乐组乐器——插放课件(按“弦乐组”按钮)

① 小提琴:观察其形状;听小提琴演奏的音乐片断。讨论:小提琴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小提琴的音色是怎样的,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描述小提琴的音色吗?

② 竖琴(单击课件右下角“下一页”按钮进入该页):观察其形状;听竖琴演奏的音乐片断。讨论:竖琴的形特点和竖琴的音色特点。

③ 其他弦乐器(单击“下一页”按钮进入):大提琴、中提琴。

观察讨论其形状,老师告诉学生他们的音色特点。设问思考:提琴系列形状一样,只是大小不同,为什么音色和表现力就不一样呢? 学生回答:……

教师综合:声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高,音就高。弦乐器中,小提琴的外形最小,弦最细,每根弦的振动频率就高,所以它是高音乐器,它反应灵敏,表现力丰富,适合担任独奏。中提琴比它形状大,每根弦的振动频率比它低,所以音也不如它高,大提琴低音提琴等也是这道理,外形越大,声音越低。由于外型大小不一样,所以音高不一样,音色也不一样,表现力也有所不同。

(2)木管组:木管组的成员比较多,主要有——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它们是西洋木管器组中四件重要的乐器,另外,它们又各有近亲邻属,长笛有个小兄弟叫短笛。这些乐器都是用一种精选的木头挖成管状,然后运用吹气发声,所以称为“木管乐器”,它们没有饱满的声音和灵活的力度变化,但它们具有多变的音色,这个家族中的每一件乐器都富有个性。我们也从形状和音色认识木管组乐器——播放课件(按“木管组”按钮)

① 长 笛:观察形状;听长笛吹奏的音乐片段。讨论:长笛的音色,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描述长笛的音色吗? ② 单簧管(单击“下一页”按钮进入):(步骤同上)③ 其他木管乐器(单击“下一页”按钮进入):观察讨论其形状特点。

(3)铜管组:这类乐器种类繁多,即是平时所说的号类乐器, 俗称喇叭, 包括军号, 小号, 短号, 圆号, 长号,大号等, 每种又有许多规格.他们均是由铜合金制成.——播放课件(单击“铜管组”按钮)认识各种乐器的形状和音色。

① 圆号:(步骤同上)② 小号:(步骤同上)③ 其他铜管乐器:(步骤同上)

(4)打击乐组:在管弦乐队中,主要用于表现特殊节奏、渲染气氛,主要有木琴、钢片琴、钟琴、定音鼓、三角铁等;其中的钢片琴、木琴、钟琴具有特殊音色,因此多以独奏形式出现。——播放课件(单击“打击乐”按钮)认识各种乐器的形状和音色。

① 木 琴:(步骤同上)② 钢片琴:(步骤同上)③ 其他打击乐:(步骤同上)

2、学生讨论,各组乐器的形状和制造材质。

4、教师口头小结:弦乐组乐器都是用拔弦或拉弦演奏的乐器;木管组乐器都是用一种精选的木头挖成管状,运用吹气发声;铜管组乐器都由铜合金制成;打击乐的制作材质较多,但都是击体发声。

5、器乐欣赏及课后练习。

戏韵管弦 管弦戏韵 篇3

2013年12月4日晚,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一场以“戏韵管弦”为题的音乐会。音乐会上,以青年教师和在校本科生为主体的民族管弦乐队演奏了当代作曲家彭修文的《乱云飞》、郭文景的《炫》、刘长远的《龙跃东方》等民族管弦乐曲;曾健雄的板胡与乐队《秦香莲》、杨春林的京胡、大提琴与乐队的《别》、徐锵的琵琶与乐队《品戏》等协奏曲,以及现代京剧改编的呐子与乐队《打虎上山》、三弦与乐队的《黄连苦胆味难分》等音乐作品。在彰显了以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为创作元素、以戏曲声腔为典型艺术风格、以器乐歌唱母语化为美学特征的文化精神与追求的同时,也展现了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民族器乐专业的学术实力和教学成果。

自上世纪20年代末刘天华受文化先驱蔡元培之邀在北大音乐传习所开设民族器乐专业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累与发展,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科建设已然相当完善、成就卓然。现如今,民族器乐不仅成为各大音乐学院里实力雄厚的系科,而且也成为了综合大学特别是戏曲类高等院校里一个具有艺术特色和学术力量的学科。作为一个长年在音乐学院从事民族器乐教学的教师,我深深地知道,几十年来音乐学院的民族器乐专业一直极力推崇和强调的是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的教学体系,为艺术院校和文艺团体培养了为数不少的优秀人才。然而,“戏韵管弦”音乐会却给了我一个新的启发,中国民族音乐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域、多门类、多曲种的文化体系,戏曲学院是集历史文化积淀、传统戏曲表演与音乐精华为一体的艺术殿堂,其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科建设如果以多元、多向、多途径为发展模式,是否更加符合中国民族音乐的生存发展之道呢?“戏韵管弦”音乐会所表达的正是中国戏曲学院对民族器乐专业的定位思考与艺术水准的追求,它所带给我们的正是对设置在戏曲学院中的民族器乐专业学科建设与办学特色的整体性思考。

第一折:源与流

中国传统戏曲有三百多个剧种,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每一个剧种的个性特征主要依赖于音乐的个性特征而得以体现,并得以传承与传播。每一个剧种都拥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主奏乐器和独特的管弦乐器组合架构,从而发出具有典型性和标志性的声音。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艺术和音乐风格大多是在传统戏曲的母体中孕育、成长、成熟,尔后逐渐脱胎于母体而成为了独立的演奏艺术。如昆曲的竹笛、三弦,梆子腔的板胡,越剧、锡剧、淮剧、扬剧的二胡等,戏曲的打击乐更是了得,不仅能打出行当与角色,而且是世界上屈指可数能打出情节、打出性格、打出性别、打出情感的演奏艺术。

中国传统戏曲犹如一条积累厚重、生生不息的河流,滋养着它流淌过的土地,中国民族器乐专业正是在半个多世纪里不断地吸吮着戏曲音乐的乳汁,润泽着传统文化的雨露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尽管民族器乐已经成为了独立的学科,但是向传统戏曲学习、向民族民间音乐学习永远是我们的必修课,脱离了戏曲音乐乃至民族民间音乐的源头,民族器乐将干涸枯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突然悟到,与民族民间音乐源头零距离的中国戏曲学院民族器乐专业自然能够“近水楼台”、最直接地汲取传统戏曲的营养,以戏韵滋润管弦,以管弦吟诵戏韵,其中既有继承的咀嚼又有创新的思维,既有传统的解析又有时代的探索。由此,“戏韵管弦”音乐会也许能为民族器乐的发展开拓一种新思维,另辟一条通幽的蹊径。

第二折:声乐与器乐

宋元之后,中国传统戏曲高度发展,戏曲艺术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愉悦,艺术的享受,而且成为了中国人传播母语文化、宣传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其他艺术门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中国戏曲的歌唱方式如:唱如念、念如唱;依字行腔、润腔作韵,板式节拍,音律腔词,律动变化,字词句法等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艺术体系,千百年来,中国民族器乐艺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戏曲声腔艺术的深刻影响,从而形成了与西方音乐完全不同的歌唱方式和表演特征。

相对于声乐演唱,器乐艺术具有音域宽阔、节奏丰富、技术复杂、音色多变、风格多样等优势,更善于表现结构庞大、题材宏大的音乐作品。自20世纪80年代起,燕守平、王彩云、赵建华、李祖铭等京胡名家曾经成功举办过京胡独奏音乐会,试图用京胡的器乐语言独立表现音乐作品,虽然一时难以断言,但是这种源自于声乐、又超越人声极限的艺术尝试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就可以开启通向器乐艺术的另一扇大门——京胡独奏艺术。其实中国民族器乐的演奏就是从最初简单的模仿声乐到揣摩菁华;尔后又从提炼声腔艺术的精髓到达以生动复杂甚至高难的器乐技术来表达音乐神韵的最高境界。我们可以从20世纪初惟妙惟肖的三弦弹戏《朱砂记》的回眸到如今气势恢宏的民族管弦乐《乱云飞》的展现;从梆子腔里大弦(儿)的酣畅淋漓到板胡协奏曲《秦香莲》的起伏跌宕;从委婉动听的京剧曲牌《南梆子》的回味到京胡与大提琴双协奏的民族管弦乐《别》的时空对话,民族器乐的技法语言所呈现出来的刚柔虚实、轻重缓急、浓淡静动、抑扬顿挫的美学特征,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中国民族器乐与中国传统戏曲的歌唱方式血脉相承、筋骨相连,既可以满足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又可以拓展民族器乐艺术的优势。中国戏曲学院民族音乐会使我们真正地看到了他们追寻中华乐派艺术理想之梦的步伐。

第三折:优势与文化自信

半个多世纪以来,音乐院校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科建设已经具有了成熟的教学模式和深厚的学术积累,音乐学院的民族器乐专业经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在教学研究、演奏艺术、理论建设、音乐创作和教材积累诸多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具有较强的技术与艺术优势。特别是在中西结合的层面和交融点上,强调规范化、科学化的技术训练,坚持一手伸向西洋、一手伸向民间的学术理念,所以戏曲音乐风格的作品一直是音乐院校民族器乐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研究民族民间音乐也一直是音乐院校民族器乐学科建设的学术重点之一。

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的民族器乐专业经过多年的酝酿,①正式成立于2000年,经过十几年专业教学的实践和教学理论的研究,对在以传统戏曲为学科重点的综合院校中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依托于中国戏曲学院的学术氛围与艺术环境,其民族器乐专业的发展恰恰能够最直接地触摸和深入到戏曲声腔艺术的土壤中,得天独厚地获取传统戏曲文化的雨露滋润。相对于音乐院校,中国戏曲学院民族器乐专业的最大优势在于,他们可以从声腔艺术和传统戏曲音乐的源头直接汲取营养,以形成与众不同的艺术特点和独特的办学模式,独树一帜地跻身于民族器乐专业教学之林。endprint

近年来,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以传统戏曲音乐的核心元素为素材的音乐创作与艺术实践已经初见端倪,由音乐系民族管弦乐队演奏,由谢振强、朱维英、沈鹏飞、陈建中、田春明、马骏、赵石军、向民等创作的京剧民族管弦乐史诗《长征组歌》;马骏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无题》等戏曲风格的音乐作品,已经逐渐展示其艺术特色与审美取向。

由此可见,音乐院校与戏曲学院的民族器乐专业各有其优势,各有其学术重点,“戏韵管弦”音乐会所展示的正是中国戏曲学院民族器乐专业独占鳌头的艺术优势和豪迈的文化自信。我相信,中国戏曲学院的“声器并茂”与音乐学院的“中西合璧”所形成的优势互补一定能从不同的艺术领域、不同的学术重点推动中国民族器乐演奏艺术和学科建设的发展。

第四折:学科建设与艺术探索

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的民族器乐专业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师资队伍基本由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的优秀毕业生构成,90%的教师都具有硕士学位。不到四十岁的平均年龄结构使这个群体充满了青春的朝气,精英前沿的知识结构为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科建设提供了创造性思维和学术洞察的能力。在全神贯注地投入专业教学的同时,他们仍然充满着蓬勃向上的活力参与着不同形式的舞台实践和艺术创作;仍然努力地深入到中国戏曲音乐的沃土里汲取学养、获得知识。

十几年来,在借鉴了音乐学院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教学方式的同时,中国戏曲学院的民族器乐专业根据戏曲学院的办学特点,不仅在课程设置、教材编选、曲目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且对于中国传统戏曲的专业教学以及学术研究产生了积极的推动和补充,成为了中国戏曲学院的教学体系中颇具特色与不可替代的学科之一。从“戏曲唱腔概论”、“戏曲唱腔模唱”、“戏曲音乐应用基础”、“戏曲经典剧目赏析”等必修课程的设置,到“中国当代京剧音乐研究”、“中国戏曲音乐管弦乐发展概论”、“京剧唱腔的和声运用”等选修课程的设置可以看出师资力量的重点与办学方向;从《民族器乐戏曲风格练习》(民族器乐教研室)、《板胡地方风格技巧练习》(牛长虹)、《中国戏曲学院唢呐教程》(单振岳)等教材编写到学术研究,发表了诸如:《戏曲音乐特性音调在板胡演奏当中的使用》(牛长虹)、《论二胡戏曲风格作品的演奏艺术》(徐建)、《戏曲音乐声腔演变探究》(单振岳)、《戏曲乐队中的洋面孔——大提琴运用于戏曲乐队的实践所带来的思考》(聂双)、《扬琴演奏与京剧音乐的深度交织》(钱伟宏)、《现代京剧〈红灯记〉琵琶声部的分析与研究》(王承植)等数十篇学术论文,多方面突出戏曲音乐的学术特色,积极探索音乐学院模式与戏曲学院模式之间的交织点、交融点和交汇点,试图建立一个跨学科、跨门类的教学体系。

浓浓戏韵、声声管弦,音乐会带来的思考是多方位的,传统戏曲的演奏艺术讲究加花变奏不失“严丝合缝”,即兴发挥却又“风雨不透”,以追求“笛似骨、笙似肉、弦似筋、板似魂”的整体音响色彩。脱胎于传统艺术的民族器乐演奏艺术细腻如歌、宽广如潮,以戏曲元素创作的民族管弦乐气势恢弘。期望中国戏曲学院的民族器乐专业在继承与发展、坚守与借鉴、传统与现代的探索中不断成长、成熟。

戏韵的管弦、管弦的戏韵,期待着中国戏曲学院的下一场“戏韵管弦”音乐会。

①在此之前,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把民族器乐作为副科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积累了。

谈龙建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现代管弦乐器 篇4

关键词:《走绛州》,《炎黄风情》,巴扬,室内乐,民歌

一、现代乐器与传统民歌的结合典范

民歌是民间歌曲的简称,是劳动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是无数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进行口头创作,听觉记忆,口耳传播的产物。它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各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多年民间文艺的结晶。

《走绛州》是我接触的最早的民间歌曲。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熟悉的声音渐渐地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取而代之的是时尚动感的流行歌曲。中国民歌将会面临被遗忘甚至失传的尴尬地步。

当我第一次听到鲍元恺创作的交响乐《炎黄风情》时,心潮澎湃,激动万分!特别是其中的《走绛州》,它用一种全新的面貌呈献给观众。交响乐演奏的民歌使人感到既感到熟悉而又新颖,是一种中西的结合与交融。总体来说,《炎黄风情》既保持了传统单声民歌的旋律、音势、甚至演唱特色,又充分展示出管弦乐队丰富的多声表现力。单声的纯美与多声的繁复被令人信服地、完美地统一在同一部作品之中。

二、鲍元恺及《炎黄风情》介绍

鲍元恺,1 9 4 4年出生。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作品代表作有:《炎黄风情》、《台湾音画》(管弦乐组曲)、第一交响曲《纪念》、第二交响曲《烽火》、第三交响曲《京剧》、童声合唱套曲《四季》《景颇童谣》等。

鲍元恺的管弦乐组曲《炎黄风情 (中国汉族民歌主题2 4首管弦乐曲) 》是他所创作的交响音乐系列《中国风》的首篇, 是一部以西方交响音乐形式展现中国汉族民歌神韵的大型组曲。全曲都是采用鲍元恺花费十余年时间亲自奔赴中国各地搜集到的当地脍炙人口的民歌旋律为基础,以管弦乐的丰富色彩来描述亿万中国人民的勤劳画卷。

《炎黄风情》不仅已经荣获中国音乐金钟奖,而且其中的部分曲目,已经被国家教育部 (原国家教委) 列入普通高中《音乐欣赏》教材,一些城市的小学、初中音乐教材也选用了这部作品的部分曲目。可以想见,当那些不同年龄的青少年耳濡着《炎黄风情》一天天长大,《炎黄风情》将不仅从空间的广袤上,且会在时间承续的持久中,释发着深远的影响力。

三、《走绛州》之具体分析

分析《走绛州》这首民歌我们应该思考两个问题:1、这些贫苦的“脚户”们为什么都要走绛州,而不去周边别的地方呢?2、既然是做挑着扁担运送货物这样的苦差事,那为什么他们还有像歌词中所唱到的“杨柳青那个花儿红”这样的积极心态呢?这就与当时古绛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文、地理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1.古绛州的繁荣是《走绛州》形成的必要条件

古绛州占据地理优势:绛州,现称新绛。位于山西最大河流汾河下游,临汾、运城两大盆地之间,在地理地貌上形成一个独特的地理小环境。正如旧志所记“北枕九原(山),南襟峨岭。姑射雄峙于西北,汾浍环绕于东南。”全县形成南北高、中间低、沿汾河一线南北成阶梯状地势[1]。在交通更不堪发达的古代,便捷的水路运输与物产流通,成为古绛州商业发达的因素之一,也是吸引各位商家走绛州的客观条件。

古绛州的政治优势:历代统治者重视和推崇古绛州是吸引“脚户”们赶往绛州的政治因素。远古时,由于新绛处尧都(今临汾)、禹邑(今运城)之间,为畿内地。春秋时又为晋国故绛都邑。秦汉以至唐建都西安,古绛仍为京畿之地。特别是唐朝时,地域相当于今临汾市襄汾、吉县、曲沃以南和今运城市全部及晋城市晋城、泽州、沁水、阳城以西地区。后罢总管府,设绛州为天下六大雄州之一(蒲、陕、郑、汴、怀、绛州)。宋时绛州仍为雄州。金为上州,总管河东南路兵马。元初为中州,置绛州行元帅府,河、解二州诸县皆隶。明、清隶平阳府。清雍正二年(1 7 2 4)改为直隶绛州。历代绛州辖领河津、稷山、闻喜、垣曲、绛县等县。从以上史料可知,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绛州,因而从政治角度上奠定了绛州的中心地位[2],为商户们选择走绛州提供了必要条件。

古绛州经济的繁荣:当人类进入封建社会后,绛州境内人类生产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在春秋前后的遗迹、墓葬中出土了水晶、玛瑙等高档次的生活用品和装饰品。这些贵重材料和高超的技术制作的出现,反映了古绛州人们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绛州手工业作坊不仅分工细而且产品多。当时商品贸易所必须的货币铜钱也多由新绛铸造。《太平寰宇记》载“绛州贡夹授纱及赀布”。由古绛州向朝廷提供的众多贡品,如果当时没有可靠的原料来源、精绝的工艺技术、流通的贸易渠道,是远远不能满足朝廷之需求的[3]。

2巴扬手风琴演奏《走绛州》

手风琴音乐传入我国,发展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鼎盛时期要数上世纪6 0年代至9 0年代,凡是经过那个时代的人,都会对手风琴这件乐器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而当前的手风琴已经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是近三、四十年来几代人精心努力的成果。我现在所使用的巴扬音域从小字组的m i到小字四组的s o l,仅仅次于钢琴音域,是非常先进的乐器。左右手排列非常科学,可演奏出至少两个八度的开放式和弦。变音器的组合可变化出丰富多彩的各种音色,可以演奏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在各种音乐会和比赛中使得作曲家对巴扬的演奏力表示惊讶。巴扬手风琴演奏的《走绛州》,是通过改编鲍元恺的钢琴版《走绛州》来演奏的。在音色和声部处理上也借鉴了交响乐的配器技术。从钢琴版《走绛州》的谱例来看这是一首有引子、有尾声的单三部曲式。曲子可划分为首部、中部、再现部。调式为D徵调式-B徵调式-D徵调式曲子。在《走绛州》的演奏过程中主要应注意三大问题:变音器、风箱、指法的编排。

在这首曲子中手风琴担任了整个乐队的任务,因此手风琴的变音器发挥了独一无二的优势,在刚开始演奏引子时总是与预期效果相差甚远,在仔细研究后发现这里的变音器不能使用全开簧片,应该采用才与交响乐中钢琴的音色十分接近,音色有了更大的弹性,这样的改变使曲子增添了不少活力。

在进入主题一后手风琴模仿乐队的板胡,变音器采用,在演奏第1 0、1 1小节时后十六的节奏都空了最后的十六分音符,来表现出扁担有节奏的闪动。这对于非弦乐器来讲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在这里充分运用了手风琴风箱的特点:用抹音的演奏方法来强调前半拍,同时风箱在拉第一个十六分音音符时停顿一下,这种风箱的处理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但在实际演奏中已基本接近了板胡的效果。

巴扬的排列不同于键盘琴,在演奏巴扬时同一首曲子会有很多不同的指法,在《走绛州》中有很多连线,因此指法的编排会直接影响连线的效果。在第1 9小节的五连音中,五连音第一个和第四个音r e在巴扬的演奏中应该分别用在键钮第一排和第四排的r e,第三个音s o l应用键钮琴第二排的s o l,即指法为5 4 3 (2) 1,这样的指法更有利于旋律线条的连贯性;再如第5 5—5 7小节的指法为 (3) 2 5 3 (4) 2 3 1.3 2 4 1 (3) (2) .4 1,以及第7 0—7 3小节的指法为2131 (3) 25 (3) . (3) 241 (3) (2) . (4) (2) (3) 1 (4) (2) 5 (3) . (2) 1。

结语

在用手风琴室内乐形式来演奏中国民歌的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深刻感受到中国民间歌曲的精髓所在,在手风琴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手风琴室内乐不仅得到了专业人士的好评,更得到了很多专业以外人们的一致好评,在日常的社会实践中我们手风琴室内乐演奏的山西民歌一直是把音乐会推向高潮的重头戏之一,掌声、喝彩声响成一片。这种现象反映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从专业角度来看,但音乐需要与其所依存的社会文化形态融为一体,要与中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要符合广大群众的审美习惯,才能被人们所接纳、所喜爱。所以手风琴要贴近其所依托的文化乡土才能走出一条崭新的手风琴发展道路来。

参考文献

[1]《新绛文史》第九辑[商贸专辑]P438

[2]《新绛文史》第九辑[商贸专辑]P439

中华民族乐器--拉弦乐器_教案 篇5

课题:民族乐器——拉弦乐器介绍 教学对象:初中器乐社团学生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拉弦乐器。

2、使学生了解我过最典型的民族乐器——二胡。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音乐欣赏的基本知识,并欣赏了一些歌曲。那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一些器乐曲,了解我国的一些典型的民族乐器。你们知道我们国家典型的民族乐器有哪些吗?这些乐器又是怎么分类的呢?

一、中华民族乐器的划分:

1、吹管乐器

2、弹拨乐器

3、打击乐器

4、拉弦乐器

老师: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拉弦乐器。

二、拉弦乐器

拉弦乐器是指用弓摩擦琴弦而发声的乐器,常见的拉弦乐器主要是「胡琴类」。「胡琴」這個名称在我国起源甚早,但在唐宋以前,都是指由外国或蒙古、西域等地区传入的弹拨乐器,直到元代,胡琴這个名称才用以代表现在所谓的拉弦乐器。

拉弦乐器大多都是两弦;少数为四弦,如四胡、革胡等。大多以蛇皮、蟒皮、羊皮等;少数用木板,如椰胡、板胡等。一般拉弦乐器沒有指板,演奏时可采用揉弦、压弦,丰富了表現力。

1、拉弦乐器按其发音体构造分类:

A、皮膜类:琴筒前端蒙以皮膜,一般都是蛇皮,音色优雅柔和。如:二胡、马头琴、京胡、中胡、革胡、坠胡等。

B、板面类:琴筒前端蒙这薄木板,一般用桐木,音色高亢明亮。如板胡、椰胡等。

老师:下面我们来听一首曲子,大家来说说他是什么乐器演奏的?曲名是什么?是谁写的?(由音乐《二泉映月》引出二胡)

三、二胡

二胡是我国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拉弦乐器。二胡在南方是专指独奏奏用或在国乐乐队用的一种,北方人称为「南胡」。二胡的特点:

音色深厚、甜润、纯正而雅致,能给人以悦耳动听、刚劲秀美之感,可表现各种情调的曲调。二胡的演奏技术复杂表现力丰富,是现代伴奏、独奏与合奏的重要乐器。

四、作品欣赏:《良宵》

作者刘天华,作曲家、音乐家、教育家。《良宵》作于1982年,原名《除夕小唱》,是作者与学生、好友欢聚是即兴创作的乐曲,描绘了欢度良宵的愉悦心情。乐曲充分发挥二胡各把位演奏上的性能特点。全曲分三段,第一段旋律流畅,浑厚如歌;第二段旋律明亮,激情有力;第三段旋律昂扬,华彩多姿。

作品欣赏:《赛马》

二胡曲《赛马》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二胡曲,是由著名

曲家黄怀海在1964年创作的。乐曲表现的是我国内蒙古人民在传统节日“那达慕”盛会上进行赛马比赛时的背景。《赛马》的旋律简单,主题是蒙古族民歌《红旗歌》。黄怀海先生从这首民歌中得到创作灵感,凭借自己娴熟的二胡演奏技巧,把一首篇幅短小的民歌,升华为一首风靡全国,响彻海内外的传世之作。

把身体当作乐器 篇6

科学研究,生命是依照某种旋律而运行的,此为生命的节奏。开发运用自己的身体,让身体好像一把乐器,能够随时随熟练地“弹出”这个旋律,即可让自己回归平静、心灵饱满。

如何充分运用身体,像一把乐器?

入门篇——摇摆,运动你的节奏

为什么看到海浪会平静?为什么盯着钟摆会被催眠?为什么坐长途汽车容易昏昏沉沉?因为我们身体的体温、血压、脉搏都在一定幅度内摇摆着,生命本身就是依某种旋律而运行的。摇摆就是一种具有一定节奏的自我催眠和放松的方法。

跟着摇摆来练习平静的方法:

钟摆式摇摆:

站立于中心点,左——回来——右——回来,像钟摆一样左右摇摆。

前后式摇摆:

站立于中心点,前倾——回来——后弯——回来。

摇摆的快慢速度与幅度请自由调节,当你在紧张或心神不宁时做这套动作,很快就会恢复平静。

进阶篇——听,身体在唱歌

“成人多动症”随处可见:不停“刷”手机打电话、同时做很多事却没有将细节做好、易急躁、没耐性、常常打断别人讲话……这些正是身体的内在节奏处于乱流状态时的表现。我们常说:某某人很有气场。如果你够细心便会发现,“有气场”的人说话慢,动作缓,却将事情都办得妥当,那是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内在节奏。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节奏,找到它,你也能赢得自在。

尝试拍打身体的不同部位(大腿、小腿、正面、背面、饱腹或者空腹)时,你会发现,身体的各个部位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咚咚”“当当”“通通”。将这些高低厚薄各不相同的有趣声音组合编曲吧。它会让你在觉得好玩之余,也获得平静。

拍打练习:

1)两下大腿、四下臀部、三下肚子、再拍手两下。(动作仅供参考,可随意组合。拍打时注意节奏,快且有序。)

2)有没有那么一首歌是你一听到就会感到平静的?将它定名为你的“心灵之歌”吧。尝试用拍打身体的方法“拍”出这首歌,会让你觉得舒适安然。

高阶篇——声音,让身体发出声音来

倾听下雨的声音,会让我们感到清澈舒畅。有时不需要外界,借助自己的身体就可听到这些美妙乐章。声音研究学者指出:人在发声时可刺激穴位,打通经络,让气血畅通,促进激素分泌,洗净淤积的毒素。现在让我们学习两种简单的“发声练习”。

发声练习:

1、沐浴在大自然中,双脚站定,打开身体,用丹田发声,依次发出A—E—I—O—U这五个元音,声音浑厚饱满,将每个音都发挥到极致。体会因为“发声”而给身体带来的纯净感受。

2、将A—E—I—O—U五个元音配合各自指定的身体动作,专业上称这套动作为“新体道”。

1)从“U”开始,闭口发出“M”音,抱身蹲地,心向下,把自己想象成一颗待萌发的种子,被大地所孕育。

2)发“A”音, 张开四肢,打开身体,代表种子破土而出。

3)发“E”音,手上升至胸前,脚抓地,吐舌,表示拓展与突破。

4)发“I”音,手放腋窝下,并尽力前推,有向前推进的意思。

5)发“O”音,双手环绕一圈,手心向上,是爱的奉献与分享。

此套动作完成一遍即为圆满的一程。邀朋友一起完成,即可感受到大自然给予的正面能量,令人心情愉悦并有所感动。

链接:

现代管弦乐器 篇7

关键词:乾隆管弦乐,清朝,第一支

托马斯·佩雷拉和费迪南德·维比斯特是两位耶稣的传道士。大约在300年前, 他们将西洋乐器带到了当时清宫内部, 两位传道士极力推崇中西文化合璧, 就把所带来的所有乐器都一一介绍给康熙皇帝。热心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康熙皇帝非常喜爱, 从此西洋乐器就开始慢慢地传入到中国。后来, 一位法国的传道士告诉了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说康熙皇帝非常喜欢西洋的乐器, 经常学习这些乐器的演奏技巧和方法, 并且演奏得非常娴熟。到了乾隆皇帝, 他也是非常酷爱西洋音乐的一位帝王, 虽然乾隆的音乐才能不及康熙, 但是对于西洋音乐也存有浓厚的兴趣, 还亲自组建了中国第一支西洋乐器的管弦乐队。

一、杂谈中国第一支管弦乐队

1.传入:在清朝康熙年间, 有两位传道士来到当时的清朝, 一位叫托马斯·佩雷拉, 另一位叫费迪南德·维比斯特, 他们不辞万里的辛苦来到紫禁城, 除了带来一些书籍以外, 还带来许许多多清朝没有的乐器。康熙皇帝非常喜欢那些长长短短、大大小小的西洋乐器, 每到晚上的时候, 宫廷乐队就要演奏一些清心悦耳的民族音乐, 除此之外, 还特别给康熙皇帝演奏一些西洋音乐。根据史料记载, 康熙皇帝十分欣赏西洋音乐, 有的时候康熙皇帝还会亲自演奏。对此, 其中一位传道士费迪南德·维比斯特在此行的传道历程中也有过详细的记载“:康熙皇帝演奏西洋音乐的时候, 显得非常的娴熟, 就好像演奏中国国内的乐器一样, 清新舒畅, 宛转悠扬。”

2.建立:乾隆皇帝在音乐方面的造诣远不及康熙皇帝, 但是乾隆皇帝依然大力宣传和推广了西洋的音乐。记得有一天, 乾隆皇帝来到康熙爷当时搁置乐器的地方, 发现那些以礼品的性质送过来的西洋乐器, 大部分已经破损不堪, 于是就立即派人将那些西洋乐器搬出来, 进行系统的修复。但是当时的宫廷乐师对西洋乐器却是什么都不知道。不得已而为之, 乾隆皇帝就专门邀请了几位西洋乐器的专家, 对乐器修复的同时, 还把乐器进行了系统的整理。1747年的时候, 为了很好地推广西洋音乐, 乾隆皇帝还亲自组建了中国第一支西洋性质的管弦乐队, 即是乾隆的管弦乐队。

3.完善:他让那些身着顶戴花翎、襟秀马褂的太监们团坐在一起, 共计有14位太监, 演奏了风琴、吉他、大提琴、小提琴、双簧管和单簧管等乐器。成立之后的管弦乐团, 乾隆加大力度进行完善。在最初演出的时候, 乐师们穿着的嗾使的大清王朝的宫廷服装, 整体演奏的感觉有些不伦不类。乐队的整体规模看起来虽然显得很滑稽, 但是乐师们进行演奏的时候, 还是非常有水平的, 得到了当时诸多西洋专业乐师的赞美。于是乾隆皇帝就按照西洋传道士的要求, 对服装进行了些许的改动。作为管弦乐团的第一套统一的制服。乾隆每次外出考察的时候, 除了微服私访之外, 一般情况下都会带上这个西洋的管弦乐团, 随时随地让这个乐团为地方的官员百姓演奏, 对于当时的中国音乐界积极的吸收外国的精华, 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乾隆因此下旨, 让工匠们专门制作铁弦琵琶、象牙长笛等一些乐器, 非常巧妙地将西洋音乐融入到了古典乐曲里面, 这种情况在当时的封建制度影响下, 属于非常前卫的创新方法了[1]110。

二、第一支管弦乐队建立的主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清朝帝王对于西洋音乐的好奇和欣赏, 是西洋音乐得以流传的最为主要的一个原因。康熙皇帝非常喜欢读书, 而且学习能力非常强, 康熙皇帝在专心研究儒家经典的时候, 对于西方的先进文化的研究也是很有造诣。他对西洋人都是“出入禁廷, 各取其长……”而且还专门命令宫廷的西洋人致信给罗马教皇“, 特求教皇些许学问:天文、算法、内科、书工……”对于西洋音乐的学习和爱好, 也是康熙皇帝认识和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个方面。康熙皇帝曾经高度评价“欧洲的音乐造诣, 喜欢它的乐器和方法, 如果不是因为忙于国家的大事, 就可以经常摆弄西洋乐器, 而且康熙皇帝一定会非常娴熟的弹奏出来, 就好像和康熙皇帝小时候学习中国古代乐器的时候一样。”这是史料记载中对于康熙皇帝喜爱西洋音乐的描述。

乾隆是一位非常排斥外教的帝王, 但是在乾隆十二年 (1747) , 下达诏令谴放所有的西洋传道士, 却唯独将西洋音乐的传道士留了下来。之所以这么做, 就是为了自己能够很好地享受西方的先进文化, 成为乾隆组建中国第一支管弦乐队的重要原因。命令西洋音乐的传道士在宫中为自己演奏各种各样的西洋音乐, 也是乾隆皇帝心态的一种转变。乾隆皇帝对于音乐的造诣也是很高超的, 因此西洋音乐在当时的清朝, 也是兴盛一时。

第二个原因:西洋音乐在清宫时期, 能够风靡一时, 和来华的两位耶稣传道士有着密切的联系。清朝建立以后, 原来在明朝受宠的西方传道士都会受到新帝王的宠爱, 所以其地位是比较稳固的, 这些传道士也是西方文化传向中国的一个媒介。其本身的特质既是西方文化的载体, 但是在中西交流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传道士具备的这个性质, 也很好地体现在西洋音乐的表现方面, 西洋音乐逐渐风靡整个清王朝。文化的传播需要一定的媒介, 也需要一定的适合条件。西洋音乐虽然只存在清朝时期, 但是在乾隆时期已经具备了一支管弦乐队的规模。纵观整个清朝, 西方音乐的地位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地位相比而言, 逊色很多。中国传统的古典音乐, 其气势和规模都是宏伟、壮观的, 并非西方音乐可以企及的。西方音乐只是作为一种娱乐的方式而已, 因此西方音乐的娱乐性和欣赏性远远超过本身的实用价值。

三、杂谈清宫管弦乐队

杂谈1:到了光绪帝年间, 光绪帝对西洋音乐的态度是非常纠结的。戊戌变法失败以后, 光绪帝就被慈禧太后软禁在了瀛台。当时光绪帝为了排解寂寞的情绪, 除了每天学习书籍知识以外, 就是听那些国外进贡过来的八音盒。小小的八音盒里面传出来的西洋音乐是婉转轻柔的, 旋律上虽然很好听, 但是时间长了光绪帝也会烦躁不安。有一次, 光绪帝听得非常郁闷, 就把一个做工非常精致的八音盒拆卸得七零八落的, 仔细观察里面的组成部分和构造情况。几天之后, 当光绪帝准备重新把这个八音盒组装起来的时候, 发现没有专业的组装工具。这个时候小太监说道“:宫廷里没有专门修理八音盒的工匠, 看来只能让那些修钟表的师傅瞧瞧了。”在当时, 专门给宫廷修表的师傅是万珍斋古玩店的老板张雪岩先生。光绪帝召见他的时候, 非常和气地问张雪岩“:这个八音盒你可以组装好吗?”张雪岩跪拜说“:可以, 小的经常鼓捣一些琴盒之类的东西, 就是拆洗了之后再把它们组装起来。”光绪帝很高兴, 从身边拿过来一个图纸, 对张雪岩说“:你把这个八音盒组装起来的时候, 不能按照原来的模样进行组装, 就按照我给你的图纸样式进行组装。”张雪岩接过图纸看了看, 回道“:如果不按照原来的构造安装, 恐怕安装之后的调子会改变很多, 可能就不会很好听了。”光绪帝微微一笑道:“没有关系, 你就依照我给你的图纸进行安装, 千万不可以进行改动, 就算装坏了也不怪你。”张雪岩就拿着八音盒回到店里, 按照光绪帝给定的图纸样式进行组装, 然后上满了发条, 当他打开八音盒试听的时候发现, 里面传来的声音不再是西洋音乐, 而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昆曲。

杂谈2:乾隆年间破天荒的大事莫过于演奏意大利皮钦尼的歌剧《切寄娜》, 中文译名也叫《好姑娘》。这部歌剧在罗马出演的时候就引起了强烈的轰动, 占据舞台40年之久。内容讲的是:一位侯爵爱上自己的女园丁切奇娜的故事。正当侯爵表白的时候, 切奇娜退缩了。侯爵向切奇娜的女伴表白了自己的想法, 希望通过女伴传达自己的爱意, 但是没想到女伴跑到侯爵的姐姐那里告密。姐姐就教育侯爵, 认为这件事侮辱了自家的门声, 强烈反对, 说切奇娜只是奴才。切奇娜决定出走, 侯爵痴心不改, 就四处寻找, 中间切奇娜也曾失忆过。正好侯爵寻找的过程中遇见一位德国士兵, 然后就央求士兵帮助, 最后在一个树林里找到了切奇娜, 士兵对其身份进行了确认之后。侯爵喜出望外, 就带着切奇娜回到了家里。姐姐发现自己的反对再也挡不住侯爵的决心, 于是就妥协了。侯爵和切奇娜举行了婚礼。这部歌剧阐述了一个过程悲情但结局完美的爱情故事。这部歌剧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许可, 于是乾隆皇帝就下令组织特别的乐团并搭设特别的舞台, 按照剧本搭设不同的场景, 尽量做到赏心悦目。这在中国历史上, 也算是前无古人的, 也证明了乾隆皇帝对西洋音乐的喜爱[2]240。

通过上述材料的综述, 研究了清宫内第一支管弦乐队的由来和发展历程, 分析了以乾隆皇帝为主, 康熙皇帝和光绪皇帝为辅的第一支管弦乐队的建立的原因和发展壮大的因素。通过乾隆管弦乐队的建立的两个原因, 我们看到了康熙和乾隆的区别和大同, 前者积极吸收和学习, 引进了西洋乐器的文化, 后者虽说前期排斥, 但是后来却建立了中国第一支管弦乐队, 可谓每个朝代帝王的造诣都有所不同, 但是带给后世的影响都是一样的远大。我们从这则材料看到, 封建王朝下的前卫发展和潮流意识。

参考文献

[1]刘佳.从江文也《祭典》看中国近代长笛艺术[J].音乐天地, 2012 (12) .

现代管弦乐器 篇8

中华民族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古老的中国人民通过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多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 作为我国古老的“八音乐器”[1]之一的“笙”这种簧管乐器, 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文化, 在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过程中, “笙”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 一直发展至今, 主要用于乐器的伴奏和合奏。由此可见, “笙”这种民族乐器在我国古代民族音乐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笙族乐器的特征分析

从古至今, 在正式的场合以及重大的宴会仪式中, 笙族乐器一直都是作为一种“定律”民间乐器备受人们重视, 可见其在我国古代民间音乐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与此同时, 在我国古代众多的民族乐器中, 唯一能够将和弦与和声进行演奏的一种重要的乐器就是笙族乐器。从笙族乐器的主要构造特性来看, 由簧片以及笙斗和笙苗三部分组成, 笙族乐器每苗一音, 固定音高, 特别是在具体的音乐演奏过程中音高一般不会受到指法控制以及唇口控制等演奏技法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而我国其它种类的传统民族乐器都会由于指法以及口唇的变化而对乐器同一音孔的音高产生一定的影响, 并通过这些不同的变化情况来衡量我国民间艺人演奏技术水平的高低, 不同乐器和不同演奏技法会呈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 所以在我国古代民间有“活笛死笙”的说辞。

三、笙族乐器在管弦乐队中的运用效果分析

(一) 笙族乐器具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可以提高管弦乐队的融合性与稳定性

大约在上个世纪中期, 这种出自传统民间的民族管弦音乐体系在充分结合西洋交响乐的基础上, 又经过彭修文先生的努力, 逐渐创立了我国的民族管弦乐队体系, 与此同时不断融合我国民族乐器的演奏风格、特征, 重新构建了打击乐声部、拉弦乐声部以及弹拨乐声部和管乐声部四大标准的现代音乐声部模块, 从此, 我国的传统民间音乐在国内以及国际中占据了一席重要之地。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强盛以及中外文化融合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 传统的民族乐器经过了大量的改良, 以本文重点叙述的笙族乐器为例, 在音色以及音键、音弦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为了适应现代化音乐的发展, 经过改良之后的笙族乐器突破了调性的约束, 在音色以及整个声乐体系中都有很大的进步, 使其在管弦乐队演奏中的应用效果愈来愈明显, 不仅具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而且音乐可以自由转调, 进一步增强了管弦乐队的融合性与稳定性。

(二) 笙族乐器可以通过独特的音乐语言符号营造独特的音乐氛围

国内外音乐的本质不同之处, 就在于国内的笙族乐器在管弦乐队中通过十分优美的音乐旋律来激发观众的热情, 而西洋乐则通过音乐本身来营造一种“人、物合一”的音乐演奏氛围。我国的笙族乐器在管弦乐队中的应用形式与西洋乐器[2]在西洋管弦乐队中的应用情况不同, 主要的差异在于我国的民族管弦乐非常注重音乐旋律的横向思维模式的应用, 而西洋音乐恰恰相反, 在管弦乐队演奏中更加注重西洋乐器在管弦乐中的音乐氛围营造, 西洋乐侧重于乐队的纵向和声思维模式构建。笙族乐器由于其独特的材质以及不同的音色构造, 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的音乐演奏思维都会将我国笙族乐器在管弦乐队中的演奏效果独特地呈现出来, 或低吟或高昂、或抑扬顿挫或慷慨激昂、或缠绵悱恻, 总之, 笙族乐器通过独特的音乐语言符号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音乐氛围。

(三) 笙族乐器使管弦乐队的声乐效果大大提高

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历史文化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变化过程, 再加上地域幅员辽阔, 所以在笙族乐器的演奏中, 更加注重演奏的技法以及演奏的音准, 而传统的笛子以及唢呐等常见的民族乐器在管弦乐队中都要借助笙族乐器的音准作为其演奏的重要基础, 因此, 当传统民族乐器“笛子”以及“唢呐”等与笙族乐器的音准融合在一起时, 会使管弦乐队的声乐效果大大提高, 而且可以将中音、低音以及高音等不同的音阶准确呈现。由于我国的笙族乐器可以将和弦乐器[3]与和声乐器进行准确演奏, 因此笙族乐器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几乎涵盖了我国所有民族乐队中高频音、中频音以及低频音等不同音色阶段的所有音乐乐器, 使我国的民族管弦乐乐队的演奏视听张力不断提高, 从而营造出一种气势恢宏、和谐丰满的音乐演奏场面。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笙族乐器是整个管弦乐队的演奏基础, 更是一个管弦乐队音准的有效保障, 只有在演奏的过程中不断加强笙族乐器的有效融合, 才能充分发挥笙族乐器在管弦乐队中的良好应用效果。所以, 笙族乐器在管弦乐队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一方面可以有效促进我国民族管弦交响乐的发展演变,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笙族乐器的融合应用, 凸显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巨大魅力, 从而为我国的民族管弦乐交响化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摘要:“笙”是中华民族最具民族特色的吹管乐器之一, 也是我国古代“八音乐器”中的一种, 经常被广泛应用于我国民间的器乐独奏以及合奏中, 据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记载, 笙这种簧管乐器在我国古代的民族民间音乐中不可或缺。本文主要将我国民族乐器“笙”的重要特点作为分析的切入点, 对笙乐器在现代管弦乐队中的重要作用展开探讨, 并对笙族乐器的音色、在管弦乐队中的和声运用以及乐队合作等相关内容进行了重点论述。

关键词:笙族乐器,管弦乐队,运用效果

参考文献

[1]车永强.浅析笙族乐器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 2011, 14:25.

[2]董颖.试论笙在民族管乐中的特殊性[D].中央音乐学院, 2010.

现代管弦乐器 篇9

一、有板有眼的器乐课堂

利用乐器进行节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一条重要途径。虽然巴乌很简单就能吹出声音来,但要吹出巴乌特有的民族音乐感觉,也还是需要大量的气息支持。所以每次上课前,我都让学生进行不同的节奏,由慢到快、有强到弱,这样进行合奏时,既有分明的强弱感,又有合奏声势。既培养了学生们的音乐节奏感,又培养了学生使用乐器的本领,更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因为合奏的形式是集体性的。例如:在如三年级唱游课中要求学生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如果光听老师讲,学生对学习一点儿也没有兴趣而且根本听不懂,这是一个让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于是我运用“搭节奏”的游戏,让学生自行组成活动小组,在搭搭拆拆的游戏中学习掌握到新知识。在他们的游戏过程中不单单解决了怎样搭节奏这个知识点,而且继续在研究搭完了节奏之后,怎样拆了节奏再搭新的节奏我们还进行了比赛,看哪一小组节奏搭得又快又好。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点,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也锻炼了他们小组合作的能力,因为只有小组成员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二、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倾听主题旋律,辨别旋律的重复、变化和对比,感受音乐内容,情绪和感情的发展;通过听辨音乐的对比和再现来判断音乐作品的结构。要帮助学生顺利解决这一重点,较好的方法是选择一些浅显、易于掌握的主题音乐,指导学生用巴乌吹奏,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音乐中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主题音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记忆力。例如:在欣赏管弦乐合奏曲《阿细跳月》时,这首乐曲音乐形象丰富、生动,情绪对比明显、突出。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其不同的情绪和音乐形象,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用较快度和较强的力度吹奏主旋律,用于表现少数民族在跳舞时越跳越快、情绪越来越高涨。我在先没有告知学生我也加入其中的时候,学生听到我用如此的速度来吹奏,歌曲完毕后给了我热烈的掌声。

三、强弱对比和不同速度演奏的音乐更迷人

人们常说:“音乐是声音与时间的艺术”。音乐中音的强弱程度就是力度。音乐进行的快慢就是速度。学生们在演奏器乐的过程中,由于十指的协调动作,使左右大脑皆处于兴奋状态,通过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学生得到综合的技能训练,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和锻炼。例如:我在教授《瑶族舞曲》时,这首乐曲同时包含了强弱、快慢的对比。刚开始,松散的旋律,简单的节奏和速度,同学们练习的还是挺带劲的,而且乐句的重复带给我们一种抒情愉悦的情绪。可是,一到第二乐段的学习同学们就傻眼了,这么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的节奏速度,吹奏起来手指和气息总打架。我说,不要急于求成,快了你们不行,那你们就慢慢来,先把手指和气息弄通了,再把速度加快。然后,我以稍慢的速度带领同学们进行练习,再点名好的同学进行表演,增加他们的信心。

四、以“和”为贵

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音乐的表现艺术也是多元的。其中既有独唱、独奏、独舞等个人的表现形式,也有领奏、合奏、齐奏等集体表演形式。学生集体参与合作是共同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关心、共同进步。

在一段时间的班级器乐教学后,学生对巴乌的掌握程度会出现明显的分化。一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强,能够熟练地运用巴乌的演奏技法表现乐曲;一部分学生识谱准确,节奏感强;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部分学生跟不上进度,演奏困难。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工。让演奏熟练的学生担任主旋律声部,演奏相对有困难的学生担任中、低声部,甚至只吹奏一个固定的长音也未尝不可。只要乐曲的和声编配合理,同样能演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班级演奏中来,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演奏能力和欣赏水平后,便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加入其它乐器,如:古筝、竹笛、电子琴、小提琴、萨克斯等,再适当加入各式打击乐器,这样一个“小小乐队”成立了。巴乌这样一种简单小巧的乐器,能成为连接师生情感的纽带。

乐器考级初探 篇10

关键词:乐器,音乐考级

近年来, 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钢琴、电子琴、手风琴、小提琴等乐器, 迅速进入千百万普遍家庭, 遍及全国的广大少年儿童学习乐器的热潮, 也随之兴起。

为了把学习乐器的热潮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有关方面分别推出各种乐器的考级措施和标准。

实践使人们看到, 通过“考级”, 确实将社会上, 一些杂乱无序、五花八门的器乐教学, 引导到较为统一的轨道, 起到了比较好的作用。同时, 也暴露出“考级”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概括起来看, 一是设计考级的思路不宽;二是实施考级的内容较窄。音乐教育, 尤其是少年儿童学习乐器, 对其整体素质培养提高有巨大关系, 已为世人所公认。然而, 乐器考级的设计者的思路, 却仅仅停留在衡量应考者对指定曲目的掌握程度上, 而忽略了将“考级”放在提高全民的素质这个大背景下加以观照。

“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广大少年儿童学习乐器。不光能提高其个体记忆力、反应力、意志力、操作能力等——即培养提高其个人的演奏技艺。更重要的是, 音乐作为“非语言交流”的重要途径, 具有一种渗透心灵的亲和力, 也能使演奏者们在共同参与创作音乐的过程中, “同呼吸、共创造”, 在一部作品中既当主角, 又当配角。这就需要他们既关心自己的演奏, 又关心他人、集体的演奏,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 培养起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精神。而目前有些乐器考级没有考查其重奏、齐奏、合奏的项目, 这不能不说是个缺憾。

至于现行考级级别的参照是什么?或是说x级相当于专业音乐院校的几年级水平?都没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和说法, 因此, 不能不使人们对考级的实际意义产生怀疑。

看来, 乐器考级设计者的思路是不是可以开扩一些?

再来谈谈考级的内容。

谁都知道, 人的音乐能力是一个综合体。它既包括音乐的表现力、理解力, 也包括感受力、记忆力, 还包括想象力、创造力……这些能力单纯靠演奏几支烂熟于心的曲子, 是很难准确测定的, 还需要通过视唱、听辨、视奏合奏、理论分析等多种方式的考核, 才能衡量出一个人的整体音乐水平。

目前, 一些地方的教学者、学习者, 抛掉音乐艺术“乐者乐也”——陶冶情操的本源, 把“考级”作为终极目标来追求。教者眼睛只盯着考级曲目, 而丢弃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 甚至拿“考级曲目”做为施教的唯一教本:学者失去创造音乐, 抒发情感的欢欣, 一心想着怎样才能奏得与模本惟妙惟肖, 如出一辙, 以便达到x级。

这种背离音乐艺术本源, 背离培养提高琴童整体素质的做法, 无疑会使“乐器考级”走向歧途。

有鉴于此, 建议:

一、要以培养“面对四个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四有”人才为出发点, 有全新的视野观照这股洪大的少年儿童学习乐器的热潮, 要以这股热潮为契机, 推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为此, 应当以我国的国情为横坐标, 以未来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纵坐标, 设计出一套全新的器乐考级方案。

二、这套方案要融趣味性、知识性、审美性、技巧性、艺术性为一炉, 集激发兴趣, 开发智力、陶冶情操、锤炼意志、培养个体、塑造群体于一体, 使广大少年儿童通过几年较为科学、系统的学习, 为其成长为健康、聪慈、自律、助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达此目标, 首先要加强教材建设。编撰教材不仅要考虑到各个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生理发展水平, 注意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而且要兼顾到乐曲的趣味性、形象性、丰富性、民族性和时代性, 以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

其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在动员社会力量都来积极办学的基础上, 逐渐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要提倡“百花齐放, 百花争鸣”, 鼓励解放思想, 大胆试验, 尊重科学, 敢为人先。以期在全体执教老师的共同努力下, 闯出一条我们自己的早期培养人才的路子。

今后的乐器考级工作, 是否可以参照国外通用的办法, 并与专业音乐院校接轨, 使考级工作真正做到全面衡量考生的音乐能力。凡音乐史论、音乐美学、音乐表演、基本乐理、视唱练耳、视奏、合奏、和声、曲式等无所不包。要建立题库, 并采取“学分制”的形式, 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考核。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核, 引导广大琴童的各种音乐能力向着均衡全面的方向发展。即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同时, 要积极创造条件, 经常性的举办少儿演唱会、演奏会、定期举办音乐周、艺术节等, 为他们健康和谐的教育、为他们的顺利成才,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钢琴不算乐器 篇11

我走到“小可爱”跟前,要检查她的作业。

跟其他学生一样,这个声音像极了樱桃小丸子的小学女生是带艺投师的——她已在画苑习画几年。这批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学了几年技术,但不懂艺术。

“小可爱”每次作画都会不停地和我谈论家里的事:爸爸打我,姐姐不理我,妈妈炒股票……直把我当成她的倾诉对象。经过一年多的教导及鼓励,这孩子发挥了每个小朋友都应该拥有的无限创意。

可我最近发现,“小可爱”上课时,似乎热情不再。

首先,她没再主动画画——一个真正喜欢画画的孩子会不停地创作,而不像大部分小朋友那样,只画每星期的功课。另外,她上课时不再口沫横飞,而是一脸疲倦。

“小可爱”果然没有完成作业,她向我解释说自已太忙,没时间去留意身边事物,连休息的时间也不够。

我问,为什么假期刚开始,她反而比上学时更忙,这位平日笑容可掬的可人儿竟然放声大哭。最后,我只好出动可乐、薯条、冰淇淋,再加上两个笑话及一轮滑稽的动作,才让她止住眼泪。

她一边吃,一边向我诉苦:

假期里,她每天早上要赶着上两至三个兴趣及英语班,下午要赴泳池参加校队集训,之后是数学尖子特训。晚上,她要接受长笛速成训练,3小时,周末再回校参加面试及辩论特训。

本来已经考到钢琴6级的她,却因为不少名校认为钢琴太普遍而修改条例,父母不得不急忙带她去学长笛,希望她能在一年内考取四级!

很明显,她已经体力透支,哪里还有心境去留意身边的事物?我决定暂停她的课,让她能够多一点休息时间。

升上小六是小学生最难过的一年。短短几个月里,他们将应付4个重要考试。为了应付升中选校,小朋友还必须做好面试的准备,最重要的就是那本比电话簿还厚的比赛得奖证书。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纷纷各出奇招,最后苦了孩子。

当一切学习及游戏只是为了夺标得奖,小朋友的人生价值就会变得肤浅,方向便会扭曲。他们的书包越来越重,健康状况却越来越差;学习项目越来越多,自我照顾的能力却越来越低;夺得的奖项越来越多,品德却越来越坏。

论物质,都市小朋友什么都不缺,惟独缺少一个快乐的童年。

古代民族乐器概览 篇12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钟和磬都已有编组, 安阳武官村, 殷代大墓出土的虎纹大石磬, 其制作工艺十分精美, 纹饰瑰丽, 声音悠扬, 它既是一件乐器, 又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周朝时见于记载的乐器约有70余种。在春秋战国的五百年中, 我国的音乐文化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大型“钟鼓”乐队的形成, 多种乐器的综合使用, 其中有一套65枚青铜编钟, 一套32枚石制编磬, 还有鼓、筝、琴、瑟、笙、排箫、笛等。乐器保存完好, 制作精致。竹笛、筝和筑也是这一时期产生的新乐器。这些新乐器、新音色的出现, 标志着器乐演奏表现力大为丰富。伴随着器乐演奏活动的频繁, 还出现了许多技艺高超的演奏家。如春秋时代晋国的宫廷乐师师旷、师襄和民间琴师伯牙、战国末期善击筑的高渐离等。

秦亡汉起, 各民族交往频繁, 执行对外开放政策, 开通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同时带回西域各国丰富多彩的音乐、歌舞和乐器。这时出现的乐器有曲项琵琶、五弦琵琶、筚篥、方响、箜篌、笛、羯鼓、腰鼓和达卜 (手鼓) 等。并在民间广为流传。东汉与魏晋时, 国家设有专门音乐机构, 琴的演奏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产生了《广陵散》、《胡笳十八拍》等著名琴曲。

类似现在阮的一种乐器叫“盘圆柄直”, 有十二个柱 (音位) , 用手指弹弦演奏, 有四弦。它脱胎于秦代的“弦鼗”, 因有十二个柱, 据推测其音域一定颇为宽广, 音阶组织可能倾向于平均律。这也是当时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新乐器。

另外, 筝也在这时期出现使用, 主要用于汉代的“相和歌”。共鸣箱较大, 其形制与后世筝大体相同, 共十三弦, 这种筝, 据说来自汉代的并、凉两州 (今甘肃一带) 。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 在统治者的提倡甚至亲自参与下, 也呈现了五彩缤纷的昌盛景象。如隋的“九部乐”和唐的“十部乐”, 均为包括了许多其它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歌舞内容一本的大型综合艺术。

在演奏上, 技艺高超的演奏名手层出不穷, 演奏活动十分频繁, 如唐代的器乐演奏名家有琵琶高手曹妙达、段善本、康昆仑, 善弹五弦的裴神符, 阮咸有张隐耸, 筝有李青青, 箜篌有李凭, 笛有李谟, 箫有郑伦, 笙有尉迟章, 筚篥有李龟年, 甚至唐玄宗李隆基都是羯鼓名手。由于与西域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乐器数量骤增, 特别是鼓类乐器, 这也可能是由于歌舞音乐的发展所致, 打击乐器有拍板、节鼓、腰鼓、羯鼓、毛员鼓、鸡类鼓等30多种;弦乐器有琴、独弦琴、三弦琴、击琴、筝、五弦琵琶等20多种。吹管乐器有叉嘴笛、叉手笛、太平管、桃皮筚篥等20多种, 仅隋唐“九部乐”、“十部乐”所用乐器就达50多种。

这一时期在乐器上的重要变化是出现了拉弦乐器———轧筝和奚琴, 开辟了乐器演奏的一个新的领域。

宋元明清时期的器乐及其演奏是以伴随着这时兴起并盛行的说唱、戏曲艺术共同发展发为其特征的。

这一时期的拉弦乐器由奚琴始, 继而派生出了胡琴类的众多乐器, 如二胡、板胡、四胡、京胡、坠胡等众多的拉弦乐器。同时还传来许多新的乐器种类, 如火不思、三弦、云锣以及中亚地区传入的早期管风琴———兴隆笙 (只限于宫廷使用) 等。唢呐、扬琴也是在这个时期传入中国的。长期以来, 它们广泛流传于民间, 促进了我国民族音乐的繁荣与发展。

这时期的音乐改变了以往宫廷活动为主的情况, 而形成民间、宫廷并行发展, 而民间音乐活动往更具活力。民间的器乐合奏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多种固定乐种。如北方的弦索乐, 南方的丝竹乐, 辽宁、山西、河北、山东等地的鼓吹乐, 陕西、江苏、广东、福建、浙江等地的吹打乐等等。

各类乐器的独奏, 这时也逐步形成系统, 如古琴出现了众多的琴家流派, 并积累了相当多的一批优秀曲目, 同宋郭楚望的《潇湘水云》、明代的《渔樵问答》、《平沙落雁》, 清代《水仙操》等。琵琶也出现了许多至今仍流传不衰的优秀乐曲, 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 (明) 、《浔阳琵琶》 (清) 等。

上一篇:花卉拍卖交易中心下一篇:贸易模式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