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共9篇)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篇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管理, 规范院前医疗急救行为, 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水平, 促进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 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从事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医疗机构和人员。
本办法所称院前医疗急救, 是指由急救中心 (站) 和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网络医院 (以下简称急救网络医院) 按照统一指挥调度, 在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 在医疗机构外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
第三条院前医疗急救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 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效能”的原则, 统一组织、管理、实施。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 保证院前医疗急救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医疗服务需求相适应。
第四条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规划和指导全国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 监督管理全国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规划和实施本辖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 监督管理本辖区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第二章机构设置
第五条院前医疗急救以急救中心 (站) 为主体, 与急救网络医院组成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共同实施。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将院前医疗急救网络纳入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按照就近、安全、迅速、有效的原则设立, 统一规划、统一设置、统一管理。
第七条急救中心 (站) 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设置、审批和登记。
第八条设区的市设立一个急救中心。因地域或者交通原因, 设区的市院前医疗急救网络未覆盖的县 (县级市) , 可以依托县级医院或者独立设置一个县级急救中心 (站) 。
设区的市级急救中心统一指挥调度县级急救中心 (站) 并提供业务指导。
第九条急救中心 (站) 应当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布局、医院专科情况等指定急救网络医院, 并将急救网络医院名单向社会公告。急救网络医院按照其承担任务达到急救中心 (站) 基本要求。
未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 任何单位及其内设机构、个人不得使用急救中心 (站) 的名称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第十条急救中心 (站) 负责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指挥和调度, 按照院前医疗急救需求配备通信系统、救护车和医务人员, 开展现场抢救和转运途中救治、监护。急救网络医院按照急救中心 (站) 指挥和调度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区域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等因素, 合理配置救护车。
救护车应当符合救护车卫生行业标准, 标志图案、标志灯具和警报器应当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和有关规定。
第十二条急救中心 (站) 、急救网络医院救护车以及院前医疗急救人员的着装应当统一标识, 统一标注急救中心 (站) 名称和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
第十三条全国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为“1 2 0”。
急救中心 (站) 设置“120”呼叫受理系统和指挥中心, 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置“120”呼叫号码或者其他任何形式的院前医疗急救呼叫电话。
第十四条急救中心 (站) 通信系统应当具备系统集成、救护车定位追踪、呼叫号码和位置显示、计算机辅助指挥、移动数据传输、无线集群语音通讯等功能。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员的培训, 定期组织急救中心 (站) 和急救网络医院开展演练, 推广新知识和先进技术, 提高院前医疗急救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能力与水平。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 根据行政区域内人口数量、地域范围、经济条件等因素, 加强急救中心 (站) 的应急储备工作。
第三章执业管理
第十七条急救中心 (站) 和急救网络医院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应当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操作规范、诊疗指南。
第十八条急救中心 (站) 应当制定院前医疗急救工作规章制度及人员岗位职责, 保证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规范服务和迅速处置。
第十九条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的专业人员包括医师、护士和医疗救护员。
医师和护士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取得相应执业资格证书。
医疗救护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培训考试合格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上岗前, 应当经设区的市级急救中心培训考核合格。
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考核、聘任等方面应当对上述人员给予倾斜。
第二十条医疗救护员可以从事的相关辅助医疗救护工作包括:
(一) 对常见急症进行现场初步处理;
(二) 对患者进行通气、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初步救治;
(三) 搬运、护送患者;
(四) 现场心肺复苏;
(五) 在现场指导群众自救、互救。
第二十一条急救中心 (站) 应当配备专人每天24小时受理“120”院前医疗急救呼叫。“120”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受理人员应当经设区的市级急救中心培训合格。
第二十二条急救中心 (站) 应当在接到“120”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后, 根据院前医疗急救需要迅速派出或者从急救网络医院派出救护车和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员。不得因指挥调度原因拒绝、推诿或者延误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第二十三条急救中心 (站) 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意愿的原则, 将患者转运至医疗机构救治。
第二十四条急救中心 (站) 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做好“120”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受理、指挥调度等记录及保管工作, 并按照医疗机构病历管理相关规定, 做好现场抢救、监护运送、途中救治和医院接收等记录及保管工作。
第二十五条急救中心 (站) 和急救网络医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费用, 不得因费用问题拒绝或者延误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第二十六条急救中心 (站) 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做好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的现场救援和信息报告工作。
第二十七条急救中心 (站) 和急救网络医院不得将救护车用于非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除急救中心 (站) 和急救网络医院外,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救护车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第二十八条急救中心 (站) 应当按照相关规定作好应急储备物资管理等相关工作。
第二十九条急救中心 (站) 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向公众提供急救知识和技能的科普宣传和培训, 提高公众急救意识和能力。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监督与管理。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急救中心 (站) 和急救网络医院的设置管理工作, 对其执业活动进行检查指导。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发现本辖区任何单位及其内设机构、个人未经批准使用急救中心 (站) 的名称或救护车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 应当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并向同级公安机关通报情况。
第三十三条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 发现下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未履行职责的, 应当责令其纠正或者直接予以纠正。
第三十四条急救中心 (站) 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对本机构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成绩和职业道德等情况进行管理、培训和考核, 并依法依规给予相应的表彰、奖励、处理等。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擅自开展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 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三十六条急救中心 (站) 和急救网络医院使用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从事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 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三十七条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根据情节轻重, 依法给予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撤职、开除等处分:
(一) 未经批准擅自使用“120”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或者其他带有院前医疗急救呼叫性质号码的;
(二) 未经批准擅自使用救护车开展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
(三) 急救中心 (站) 因指挥调度或者费用等因素拒绝、推诿或者延误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
(四) 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的。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八条本办法所称医疗救护员, 是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第四批新职业情况说明所定义, 运用救护知识和技能, 对各种急症、意外事故、创伤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施行现场初步紧急救护的人员。
第三十九条本办法所称救护车, 是指符合救护车卫生行业标准、用于院前医疗急救的特种车辆。
第四十条在突发事件中, 公民、法人和其他单位开展的卫生救护不适用于本办法。
第四十一条本办法自2014年2月1日起施行。
转自国家卫生计生委网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篇2
6月22日上午9时,淄博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淄博市院前医疗救管理条例》新闻发布会,淄博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法工委主任吴宗乐通报《条例》的立法情况和主要内容。《淄博市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5月26日经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批准公布,自8月1日起实施。
记者了解到,淄博市院前医疗急救网络自开始运行,由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和41处急救站点组成,现有急救车辆90余辆,从业人员1200余人,设备900余台件,是全省第一个覆盖全市所有区县、实行城乡统一指挥调度的城市。
院前急救型的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 篇3
功能分区吸收了组团设计的理念, 体现资源共享
上海的院前医疗急救是由市、区 (县) 二级管理, 实行“统一指挥、分散布点、就近救护、分层分类、快捷有效”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市医疗急救中心和各区 (县) 急救中心 (站) 分别负责区域性日常急救工作, 一旦发生重大灾害性事件, 全市院前急救资源由市医疗急救中心实行统一指挥和调度。同时, 它还承载着全国急救人员的培训、急救科学研究和国际急救合作交流等任务。设计中将急救中心功能分区为:指挥调度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培训用房、后勤辅助用房、车库等5个部分。
在功能分区的设计中, 采用了既分又合、有分有合的做法, 既吸收了现代医院建筑设计中的功能分区、组团设计的先进理念, 又体现了资源共享, 协调互补的节能、环保思想。
在总体布局上, 竖向看, 一至四层布局为培训用房, 五至十层布局为指挥调度用房;横向看, 大楼东部布局为培训中心, 大楼西部布局为指挥调度中心。
在底层平面布置中, 设计师有意识地在指挥调度中心的入口门厅用房和培训中心餐厅用房之间设计了一条过道, 这样既体现了功能分区清晰, 又实现了车辆双环通道。
另外, 在分析了急救中心各功能科室相关性的基础上, 设计师在平面布局中又注意资源共享, 协调互补。尽量把资源能共享的用房布置在低区, 便于为各功能科室提供方便。如在底层布置了餐厅。在二层, 除了东部布置了部分培训学员的宿舍外, 中部和西部布置了休息厅、职工之家和多功能厅, 供急救中心工作人员和参加培训的学员共同使用。三层、四层为培训用房, 三层东部为学员宿舍, 中部为两个教室, 西部为一个阶梯教室、两个示教室, 四层为教育辅助用房, 布置了图书室、阅览室、资料室、视听室、演播厅、文印室等。五至十层为指挥调度中心用房, 五至八层为业务办公用房, 九至十层为调度大厅。
五层安排了急救人员值班室、设备科、通讯设备和医疗设备维修室、后勤技工间和车辆急修人员值班室、电话设备机房等。六层安排了药库、病案室、部分职能办公室及接待室。七层安排了科研室、资料室、国际救援联络室、人事档案室、电脑室。八层安排了中心领导办公室、WH0合作中心办公室、外事接待室及会议室。九层为调度大厅和相关的机房。十层为领导值班室和会议室。总之, 在总体设计上力争做到功能分区合理, 布局紧凑。
流线设计上突出了快速转运功能, 流线清晰
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市民对院前急救服务的要求不断提升, 院前急救服务功能日益扩大与增强, 由原来的“单纯运输”逐步转变为“院前急救与快速转运相结合”。人流、车流、物流, 组织清晰, 交通便捷, 出入顺畅, 管理方便是流线设计的关键。
*人、车分流
在靠近交通主干道宜山路的一侧, 分别设计了办公楼、培训中心人员入口和车辆入口两个入口道。以避免人车交叉混杂。
*人员横向、垂直双流线
采用了以指挥调度中心为主和以培训中心为主的两条流线。西部指挥调度中心的底层设计了3个出入口, 东部培训中心的底层设计了两个出入口, 供人员横向流动。指挥调度中心以电梯作为主要载体, 培训中心以楼梯作为主要载体, 分别布置在大楼的西部入口大厅中央和东部的门厅右侧, 东西部又各在西入口设计了消防楼梯, 供人员垂直流动。这样的设计避免了指挥调度工作人员与培训学员交叉混杂的局面。
*车辆双环道设计
车辆流线设计, 采用在大楼底层中央设计过道的办法, 在地面上形成了双环通道, 且独立成环, 能使地面停车库上的急救车辆顺畅通行。
而地下车库的设计则充分利用大楼南侧和西侧的两条市政道路, 从宜山路进, 柳州路出, 形成了在大楼北侧东进西出的流线, 保证急救车进出的便捷。
*单独设计物流通道
在物流线设计上, 主要是食堂的货物进出, 设计师在东部底层北侧, 厨房加工区的地方单独设计了一个出入口, 专供货物出入。
这样的流线设计为充分发挥急救中心的快速转运功能提供了保证。实践证明也是有效的。
空间布局上强调通透、安静、温馨、和谐
急救中心的工作具有全天候服务特征, 尤其是指挥调度中心的工作人员无论白天黑夜、天晴下雨, 都必须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 因此, 在建筑空间布局上要强调通透、安静、温馨、和谐。在这方面,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大楼设计中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例如:在建筑东立面统一采用了玻璃幕墙的条形窗, 一方面增加了建筑美感,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室内空间的通透性, 并且又节能环保。
尤其是在指挥调度中心的底层门厅和九楼的调度大厅, 大胆地采用了中庭式设计, 使门厅和调度大厅空间环境十分畅亮。将指挥调度用房设在楼层的最高层, 一方面有利于确保通讯的畅通, 另一方面也创造了安静的环境。
同时, 内设工作人员更衣室、休息室、男女厕所, 为值班工作人员提供温馨的环境;在二楼、三楼、四楼、七楼设置了屋顶花园, 中心的工作人员和培训学员可以直接进入屋顶花园尝花、散步, 给人以一种安静、温馨、和谐的氛围。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篇4
【发布文号】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公告第十一号 【发布日期】2013-01-27 【生效日期】2013-05-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武汉市人大常委会
武汉市院前医疗急救条例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武汉市院前医疗急救条例》的决议
(2013年1月15日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
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决定:批准《武汉市院前医疗急救条例》,由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三届)第十一号
武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武汉市院前医疗急救条例》,已经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批准,现予以公布,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武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3年1月27日
武汉市院前医疗急救条例
(2012年11月28日武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13年1月15日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院前医疗急救行为,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水平和应急救援能力,及时有效地抢救急、危、重伤病员,保障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促进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院前医疗急救活动。
本条例所称院前医疗急救,是指对伤病员在送达医院内救治前开展的以现场抢救和转运途中救治、监护为主的急救服务活动。
第三条 院前医疗急救是政府举办的公益事业,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区人民政府(包括开发区、风景区、化工区管委会,下同)应当将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规划纳入本级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建立经费投入及人员、物资保障机制,保障院前医疗急救事业与社会经济同步协调发展。
鼓励社会资源参与院前医疗急救。具体鼓励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四条 市卫生主管部门是本市行政区域内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主管部门。
区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发展改革、规划、财政、公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药监、通信管理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院前医疗急救相关工作。
第五条 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应当遵循统一指挥调度,就近、就急、合理施救的原则。
第六条 市、区人民政府或者卫生主管部门对在院前医疗急救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设
第七条 本市建立以急救中心和急救站为主体,以群众性救护组织为补充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
急救中心包括市急救中心,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急救中心(以下简称区急救中心)。
急救站包括市急救中心所属急救站、区急救中心所属急救站和网络医疗机构急救站。
网络医疗机构急救站是指接受急救中心指挥调度、设在医疗机构的急救站。
急救站的设置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八条 市急救中心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全市院前医疗急救的组织、指挥、调度及实施工作;
(二)通过院前医疗急救呼救专用电话二十四小时接受呼救,收集、处理和贮存院前医疗急救信息;
(三)建立、健全院前医疗急救网络的管理、统计报告等制度,保障院前医疗急救网络的正常运作;
(四)组织开展急救知识、技能宣传培训和急救医学科研、学术交流;
(五)接受同级人民政府或者卫生主管部门指派参与重大活动的院前医疗急救保障及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工作;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区急救中心在区卫生主管部门领导下,服从市急救中心的行业管理和急救指挥调度,负责本行政区院前医疗急救的组织、协调、调度和指挥工作,检查、督促网络医疗机构执行本规定,并履行前款第二、三、四、五、六项规定职责。
第九条 急救站由卫生主管部门批准设立。
经卫生主管部门批准,具备下列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设立急救站,并纳入院前医疗急救网络:
(一)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
(二)设有急诊科,并按照规定配备具有急救医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执业医师、执业护士;
(三)配有救护车,车内设备和急救药品、器械符合配置标准;
(四)具有完善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制度;
(五)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市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可以确定符合前款第二、三、四项规定条件的医疗机构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
第十条 急救站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服从急救中心的指挥、调度,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
(二)实行二十四小时应诊制,及时救治急、危、重伤病员;
(三)按照有关规定做好院前医疗急救资料的登记、保管和上报工作;
(四)开展急救知识宣传、急救技能培训等工作;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一条 网络医疗机构应当保障所属急救站正常运转,对其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并承担其因院前医疗急救行为所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
第十二条 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地铁站、体育场馆、会展场馆、风景旅游区、大型商场、宾馆饭店、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和其他容易发生灾害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社区,应当建立群众性的救护组织,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急救知识技能培训。
第三章 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管理
第十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院前医疗急救专用呼叫号码为“120”。
急救中心应当根据人口规模,设置相应数量的“120”呼救线路,配备急救调度人员,保障及时接听公众的呼救电话。
第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冒用“120”专用呼叫号码,不得谎报呼救信息,不得对“120”呼救专线电话进行恶意干扰。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冒用急救中心、急救站的名称、标志。
第十五条 急救中心的指挥调度人员应当熟悉院前医疗急救知识和急救站基本情况,具备专业的指挥调度能力和水平。
急救中心应当定期对指挥调度人员进行岗位培训、考核,提高其应急处置能力和急救专业知识与技能。
第十六条 急救人员包括急救医生、护士、医疗救护员、急救车辆驾驶员等。
急救医生、护士应当具备相应资质,并通过市卫生主管部门岗前培训考核。
医疗救护员应当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掌握各种急症、意外事故、创伤和突发事件等现场初步紧急救护以及从事不需要医学评价、监测和处理的伤病员转运工作的技能,并通过市卫生主管部门岗前培训考核。
急救车辆驾驶员应当具备相应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熟悉服务区域交通路线,并通过市卫生主管部门岗前培训考核。
市卫生主管部门对急救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考核不得收取费用。
第十七条 急救中心和急救站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急救指挥车和救护车等急救车辆,并定期对救护车进行维护、保养、清洁和消毒,保证救护车车况良好。
救护车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并按照规定安装移动卫星定位系统、无线通讯设备和车前、车内视频监控系统,使用警报器、标志灯具、急救设备和急救标志图案。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动用“120”救护车。
第十八条 急救中心接到呼救信息后,应当按照是否为急、危、重伤病员进行分类,并对急、危、重伤病员的信息进行登记,使其能够优先得到急救服务。在受理急救医疗呼救时,应当对伤病员或者现场其他人员给予必要的急救指导。
第十九条 急救中心应当在接到呼救后一分钟内向急救站发出调度指令。急救站应当在接到调度指令后四分钟内派出急救车辆。
急救中心的呼救电话录音、电子派车记录和救护车的视频监控资料应当至少保存两年。
第二十条 急救车辆及人员应当在确保交通安全的前提下,立即赶赴现场,按照院前医疗急救操作规范对伤病员进行救治。需要送至医疗机构救治的,急救人员应当根据专业需要,在征得伤病员或者家属同意后及时将其送往医疗机构;有生命危险的,急救人员应当报告急救中心提前通知医疗机构做好院内抢救准备。
急救人员在救治过程中,应当文明待人,热情服务,态度和蔼,不推诿、不刁难伤病员及家属。
第二十一条 急救人员应当将伤病员送至医疗机构急诊科(室),并及时与接收的医疗机构办理书面交接手续。
医疗机构应当立即对急、危、重伤病员进行救治,对急救站送达的伤病员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和推诿。
第二十二条 “110”、“119”、“122”、“12345”等应急系统得知有需要急救的伤病员时,应当及时联系急救中心。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需要急救的伤病员时,可拨打“120”院前医疗急救专用呼叫电话进行呼救。
第二十三条 市、区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突发事件医疗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急救中心、急救站开展演练,提高院前医疗急救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能力。
大型活动的组织者应当制定医疗急救应急预案。
第二十四条 市、区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并公布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规范,对急救中心和急救站进行监督、检查,定期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整改,直至取消其承担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工作的资格。
市、区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监督电话,接受举报和投诉,及时查处举报、投诉事项。
第四章 院前医疗急救保障
第二十五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把院前医疗急救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专项用于院前医疗急救工作。院前医疗急救专项经费用于下列事项:
(一)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设及运行;
(二)应急药品储备和其他急救物资储备;
(三)重大活动的急救医疗保障;
(四)突发性事件的急救医疗;
(五)急救人员培训和演练;
(六)群众性自救、互救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公益性培训;
(七)扶持社会资源参与院前医疗急救;
(八)市、区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用途。
市、区财政对承担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急救网络医疗机构,采取适当形式给予补助。
第二十六条 市、区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急救中心和急救站应急储备工作。应急储备应当能够满足突发事件院前医疗急救需要。急救中心和急救站应当加强应急储备物资管理,确保应急储备物资处于备用状态。
第二十七条 急救中心、急救站应当将价格主管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在急救中心网站、急救站和救护车内予以公示。向伤病员或者家属收费时,应当主动告知收费标准。
院前医疗急救费用的支付,属于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的,按照本市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执行;属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的,按照本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有关规定执行;属于救助对象的,由财政、民政部门按照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通信企业应当保障“120”呼救专线通信网络畅通,并及时向急救中心和急救站提供服务合同规定的信息和技术服务。
供电企业应当保障急救中心和急救站安全、稳定用电。
第二十九条 救护车在执行院前医疗急救任务时,应当按照规定使用警报器、标志灯具;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和信号灯的限制;在禁停路段可临时停车。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于执行急救任务的救护车优先放行。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时,应当设立临时专用通道。
公路收费站应当优先放行执行急救任务的救护车。
第三十条 行人和车辆遇到执行任务的急救车辆和人员应当主动让行,并提供方便。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扰对危、急、重伤病员的抢救和运送工作。
公安机关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维护院前医疗急救治安秩序工作,依法处理侵害急救人员、伤病员人身安全和扰乱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秩序的违法行为。
第三十一条 市、区卫生主管部门、红十字会应当进行医疗急救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公益性培训,指导有关部门、行业、单位和群众性救护组织开展医疗急救基本知识的培训。
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应当向公众宣传发生突发事件时用于抢救、自救、互救的急救医疗知识。
卫生、公安、教育、民政、旅游等部门应当对其工作人员及服务对象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急救能力。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应当组织开展急救知识宣传教育,增强市民的急救意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适用其规定;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三条 急救中心、急救站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卫生主管部门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一)未执行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的;
(二)未及时受理呼救信息、发出调度指令的;
(三)不服从指挥调度或者拒绝、推诿救治急、危、重伤病员的;
(四)急救人员与接收的医疗机构未办理书面交接手续的;
(五)未按照规定登记、保管和上报急救医疗资料的;
(六)违反价格主管部门规定收费的;
(七)擅自动用“120”救护车的;
(八)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情形的。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冒用急救中心、急救站或者“120”专用呼叫号码的名称、标志的,由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擅自安装标志灯具和警灯、警报器假冒救护车使用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六条 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进行运送伤病员及家属的营运活动的,由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七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阻碍急救人员施救的;
(二)侮辱殴打急救人员的;
(三)非法扣留、损毁救护车及急救医疗设备的;
(四)谎报呼救信息或者对“120”呼救专线电话进行恶意呼救的;
(五)其他扰乱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秩序的行为。
第三十八条 卫生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当事人认为有关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条 本条例所称开发区,是指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风景区,是指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化工区,是指武汉化学工业区。
第四十一条 本条例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武汉市院前医疗急救条例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武汉市院前医疗急救条例》的决议
(2013年1月15日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
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决定:批准《武汉市院前医疗急救条例》,由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三届)第十一号
武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武汉市院前医疗急救条例》,已经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批准,现予以公布,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武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3年1月27日
武汉市院前医疗急救条例
(2012年11月28日武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13年1月15日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院前医疗急救行为,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水平和应急救援能力,及时有效地抢救急、危、重伤病员,保障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促进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院前医疗急救活动。
本条例所称院前医疗急救,是指对伤病员在送达医院内救治前开展的以现场抢救和转运途中救治、监护为主的急救服务活动。
第三条 院前医疗急救是政府举办的公益事业,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区人民政府(包括开发区、风景区、化工区管委会,下同)应当将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规划纳入本级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建立经费投入及人员、物资保障机制,保障院前医疗急救事业与社会经济同步协调发展。
鼓励社会资源参与院前医疗急救。具体鼓励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四条 市卫生主管部门是本市行政区域内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主管部门。
区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发展改革、规划、财政、公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药监、通信管理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院前医疗急救相关工作。
第五条 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应当遵循统一指挥调度,就近、就急、合理施救的原则。
第六条 市、区人民政府或者卫生主管部门对在院前医疗急救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设
第七条 本市建立以急救中心和急救站为主体,以群众性救护组织为补充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
急救中心包括市急救中心,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急救中心(以下简称区急救中心)。
急救站包括市急救中心所属急救站、区急救中心所属急救站和网络医疗机构急救站。
网络医疗机构急救站是指接受急救中心指挥调度、设在医疗机构的急救站。
急救站的设置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八条 市急救中心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全市院前医疗急救的组织、指挥、调度及实施工作;
(二)通过院前医疗急救呼救专用电话二十四小时接受呼救,收集、处理和贮存院前医疗急救信息;
(三)建立、健全院前医疗急救网络的管理、统计报告等制度,保障院前医疗急救网络的正常运作;
(四)组织开展急救知识、技能宣传培训和急救医学科研、学术交流;
(五)接受同级人民政府或者卫生主管部门指派参与重大活动的院前医疗急救保障及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工作;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区急救中心在区卫生主管部门领导下,服从市急救中心的行业管理和急救指挥调度,负责本行政区院前医疗急救的组织、协调、调度和指挥工作,检查、督促网络医疗机构执行本规定,并履行前款第二、三、四、五、六项规定职责。
第九条 急救站由卫生主管部门批准设立。
经卫生主管部门批准,具备下列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设立急救站,并纳入院前医疗急救网络:
(一)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
(二)设有急诊科,并按照规定配备具有急救医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执业医师、执业护士;
(三)配有救护车,车内设备和急救药品、器械符合配置标准;
(四)具有完善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制度;
(五)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市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可以确定符合前款第二、三、四项规定条件的医疗机构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
第十条 急救站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服从急救中心的指挥、调度,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
(二)实行二十四小时应诊制,及时救治急、危、重伤病员;
(三)按照有关规定做好院前医疗急救资料的登记、保管和上报工作;
(四)开展急救知识宣传、急救技能培训等工作;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一条 网络医疗机构应当保障所属急救站正常运转,对其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并承担其因院前医疗急救行为所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
第十二条 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地铁站、体育场馆、会展场馆、风景旅游区、大型商场、宾馆饭店、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和其他容易发生灾害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社区,应当建立群众性的救护组织,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急救知识技能培训。
第三章 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管理
第十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院前医疗急救专用呼叫号码为“120”。
急救中心应当根据人口规模,设置相应数量的“120”呼救线路,配备急救调度人员,保障及时接听公众的呼救电话。
第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冒用“120”专用呼叫号码,不得谎报呼救信息,不得对“120”呼救专线电话进行恶意干扰。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冒用急救中心、急救站的名称、标志。
第十五条 急救中心的指挥调度人员应当熟悉院前医疗急救知识和急救站基本情况,具备专业的指挥调度能力和水平。
急救中心应当定期对指挥调度人员进行岗位培训、考核,提高其应急处置能力和急救专业知识与技能。
第十六条 急救人员包括急救医生、护士、医疗救护员、急救车辆驾驶员等。
急救医生、护士应当具备相应资质,并通过市卫生主管部门岗前培训考核。
医疗救护员应当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掌握各种急症、意外事故、创伤和突发事件等现场初步紧急救护以及从事不需要医学评价、监测和处理的伤病员转运工作的技能,并通过市卫生主管部门岗前培训考核。
急救车辆驾驶员应当具备相应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熟悉服务区域交通路线,并通过市卫生主管部门岗前培训考核。
市卫生主管部门对急救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考核不得收取费用。
第十七条 急救中心和急救站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急救指挥车和救护车等急救车辆,并定期对救护车进行维护、保养、清洁和消毒,保证救护车车况良好。
救护车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并按照规定安装移动卫星定位系统、无线通讯设备和车前、车内视频监控系统,使用警报器、标志灯具、急救设备和急救标志图案。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动用“120”救护车。
第十八条 急救中心接到呼救信息后,应当按照是否为急、危、重伤病员进行分类,并对急、危、重伤病员的信息进行登记,使其能够优先得到急救服务。在受理急救医疗呼救时,应当对伤病员或者现场其他人员给予必要的急救指导。
第十九条 急救中心应当在接到呼救后一分钟内向急救站发出调度指令。急救站应当在接到调度指令后四分钟内派出急救车辆。
急救中心的呼救电话录音、电子派车记录和救护车的视频监控资料应当至少保存两年。
第二十条 急救车辆及人员应当在确保交通安全的前提下,立即赶赴现场,按照院前医疗急救操作规范对伤病员进行救治。需要送至医疗机构救治的,急救人员应当根据专业需要,在征得伤病员或者家属同意后及时将其送往医疗机构;有生命危险的,急救人员应当报告急救中心提前通知医疗机构做好院内抢救准备。
急救人员在救治过程中,应当文明待人,热情服务,态度和蔼,不推诿、不刁难伤病员及家属。
第二十一条 急救人员应当将伤病员送至医疗机构急诊科(室),并及时与接收的医疗机构办理书面交接手续。
医疗机构应当立即对急、危、重伤病员进行救治,对急救站送达的伤病员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和推诿。
第二十二条 “110”、“119”、“122”、“12345”等应急系统得知有需要急救的伤病员时,应当及时联系急救中心。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需要急救的伤病员时,可拨打“120”院前医疗急救专用呼叫电话进行呼救。
第二十三条 市、区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突发事件医疗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急救中心、急救站开展演练,提高院前医疗急救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能力。
大型活动的组织者应当制定医疗急救应急预案。
第二十四条 市、区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并公布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规范,对急救中心和急救站进行监督、检查,定期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整改,直至取消其承担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工作的资格。
市、区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监督电话,接受举报和投诉,及时查处举报、投诉事项。
第四章 院前医疗急救保障
第二十五条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把院前医疗急救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专项用于院前医疗急救工作。院前医疗急救专项经费用于下列事项:
(一)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设及运行;
(二)应急药品储备和其他急救物资储备;
(三)重大活动的急救医疗保障;
(四)突发性事件的急救医疗;
(五)急救人员培训和演练;
(六)群众性自救、互救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公益性培训;
(七)扶持社会资源参与院前医疗急救;
(八)市、区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用途。
市、区财政对承担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急救网络医疗机构,采取适当形式给予补助。
第二十六条 市、区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急救中心和急救站应急储备工作。应急储备应当能够满足突发事件院前医疗急救需要。急救中心和急救站应当加强应急储备物资管理,确保应急储备物资处于备用状态。
第二十七条 急救中心、急救站应当将价格主管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在急救中心网站、急救站和救护车内予以公示。向伤病员或者家属收费时,应当主动告知收费标准。
院前医疗急救费用的支付,属于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的,按照本市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执行;属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的,按照本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有关规定执行;属于救助对象的,由财政、民政部门按照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通信企业应当保障“120”呼救专线通信网络畅通,并及时向急救中心和急救站提供服务合同规定的信息和技术服务。
供电企业应当保障急救中心和急救站安全、稳定用电。
第二十九条 救护车在执行院前医疗急救任务时,应当按照规定使用警报器、标志灯具;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和信号灯的限制;在禁停路段可临时停车。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于执行急救任务的救护车优先放行。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时,应当设立临时专用通道。
公路收费站应当优先放行执行急救任务的救护车。
第三十条 行人和车辆遇到执行任务的急救车辆和人员应当主动让行,并提供方便。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扰对危、急、重伤病员的抢救和运送工作。
公安机关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维护院前医疗急救治安秩序工作,依法处理侵害急救人员、伤病员人身安全和扰乱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秩序的违法行为。
第三十一条 市、区卫生主管部门、红十字会应当进行医疗急救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公益性培训,指导有关部门、行业、单位和群众性救护组织开展医疗急救基本知识的培训。
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应当向公众宣传发生突发事件时用于抢救、自救、互救的急救医疗知识。
卫生、公安、教育、民政、旅游等部门应当对其工作人员及服务对象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急救能力。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应当组织开展急救知识宣传教育,增强市民的急救意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适用其规定;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三条 急救中心、急救站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卫生主管部门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一)未执行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的;
(二)未及时受理呼救信息、发出调度指令的;
(三)不服从指挥调度或者拒绝、推诿救治急、危、重伤病员的;
(四)急救人员与接收的医疗机构未办理书面交接手续的;
(五)未按照规定登记、保管和上报急救医疗资料的;
(六)违反价格主管部门规定收费的;
(七)擅自动用“120”救护车的;
(八)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情形的。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冒用急救中心、急救站或者“120”专用呼叫号码的名称、标志的,由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擅自安装标志灯具和警灯、警报器假冒救护车使用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六条 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进行运送伤病员及家属的营运活动的,由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七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阻碍急救人员施救的;
(二)侮辱殴打急救人员的;
(三)非法扣留、损毁救护车及急救医疗设备的;
(四)谎报呼救信息或者对“120”呼救专线电话进行恶意呼救的;
(五)其他扰乱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秩序的行为。
第三十八条 卫生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当事人认为有关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条 本条例所称开发区,是指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风景区,是指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化工区,是指武汉化学工业区。
第四十一条 本条例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篇5
院前急救主要是指在进入医院前对于各种遭受创伤、中毒、灾难性事故等危及生命的重症患者进行的紧急救护[1], 它作为急诊医学的始发环节, 对于成功救治危急病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加强, 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但当医疗服务不能及时满足人们的要求和期望时就会产生相应的医疗纠纷, 这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急需解决的医疗问题之一。院前急救不仅所处环境条件差, 患者病情多样, 且由于患者多是危重症, 病情多变且发展迅速, 极易发生各种意外状况, 因此, 院前急救产生医疗纠纷的概率很大, 需要找出原因, 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
1 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科自2012年共出诊2551例, 其中交通事故581例, 心脑血管疾病854例, 各种意外人体创伤425例, 各种中毒287例, 其他疾病404例。出诊时间10min~2h。
2 院前急救中医疗纠纷的常见原因
2.1 患者及其家属方面的因素
由于患者发病突然, 且病情发展迅速, 患者多会感到紧张、恐惧、焦虑, 短时间内无法完成心理过渡, 一旦医护人员的救治时间过长或者救治效果不佳等都会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 甚至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
2.2 急救环境方面的因素
由于患者发生意外伤害的场所多数是在户外、工地、马路边、闹市, 甚至是荒郊野外, 这给院前急救带来一定的不便, 据统计数据显示, 在院前急救的患者中, 车祸、外伤所占的比例在一半以上[2], 而车祸现场环境杂乱、噪音大, 再加上周围人群的围堵、议论纷纷, 均会影响医护人员对病情的正确判断。
2.3 医护人员方面的因素
2.3.1 医护人员缺乏相关的经验:
院前急救相关人员理论知识掌握不熟练, 操作能力较差, 均会影响抢救质量, 个别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 工作不认真, 对患者的病情没有足够的认识, 出现异常若不能及时处理, 就可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 引起医疗纠纷。
2.3.2 医护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院前急救具有一定的行业特殊性, 不仅要求医护人员具有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更要懂得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个别医护人员在抢救完患者后没有及时对患者家属进行书面告知, 或者是说话随便、前后不一等, 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引发医疗纠纷的潜在隐患。
2.3.3 团队协作能力差, 服务欠佳:
院前急救小组成员缺乏团队合作的精神, 分工不明确、现场混乱, 容易耽误救治时间影响抢救结果;此外, 由于病患及其家属心情焦虑、紧张, 若医护人员不能顾虑到患者心情尽快实施救治, 或者是不注意服务态度, 引起病患家属不满, 都有可能引起医疗纠纷的发生。
2.4 社会方面的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医疗制度的改革, 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治疗结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医疗费用的进一步提高, 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情绪也越来越严重, 许多患者将其发泄到医护人员身上, 这也是医疗纠纷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3 防范对策
3.1 重视人性化服务, 加强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要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 改变观念, 一切以患者为中心, 坚决执行人性化服务的相关规定, 把患者的生命放在第1位, 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 使其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减轻心理上的焦躁与不安, 提高院前急救的质量和效率。
3.2 提高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
院前急救要求医护人员不仅要加强自身专业水平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还要提升自己的服务观念和法律意识, 在抢救过程中自觉维护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减少医疗纠纷;此外, 医护人员在告知患者病情时, 应注意告知的时机、说话的方式和态度等, 要时刻把患者的生命放在首位, 避免因用词不当或说话不负责等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冲突, 影响患者的病情救治[3]。
3.3 做好现场调整, 减少环境干扰
在院前急救中, 有时抢救环境处于车祸现场、喧闹的马路边, 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具有现场调整和控制患者及其家属情绪的能力, 掌握必要的急救心理学, 为紧急救治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减少医疗纠纷。
3.4 规范书写医疗文书, 详细记录院前急救过程
在书写病历文书时要内容真实完整, 重点突出, 使用医学专业术语书写, 不得随意涂抹、更改病历文书;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认真落实知情签字制度, 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在经过初诊和简单处理后, 及时将患者送至医院进行下一步的抢救治疗, 同时提前与科室取得联系, 做好药物和医疗器械的准备。
3.5 加强院前急救的管理, 强化组织协调能力
建立健全院前急救相应的规章制度, 定期对院前急救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组织他们学习法律、法规, 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 另外, 注意培养医护人员之间团队协作的精神, 提高抢救效率。
3.6 定期维护急救车辆和急救设备, 药品和器械应配备完善
院前急救需要医护人员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 坚守工作岗位, 同时急救车辆、急救设备、药品和器械也要处于应急备用状态, 才能在第1时间到达抢救现场, 把握最佳抢救时机, 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蒋兴华.院前急救中可能引发法律纠纷的风险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7, 2 (12) :832-833.
[2] 刘翠宏, 张洪娟, 刘洋.院前急救中医疗纠纷原因与防范[J].中国疗养医学, 2012, 21 (6) :564-565.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篇6
上海市急救系统的发展列入了市卫生发展“十一五”规划,急救网络、救护车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装备配置连续3年作为市政府实事加以推进,急救系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院前医疗急救学科发展起步较晚,院前急救医师的专业使用与培养基础相对薄弱,使院前急救医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1 现状
1.1 现有院前急救医师人员紧缺
目前,全市急救系统现有从业人员共有1 611人,其中医务人员518人,占全部人员的32.15%。根据《上海市卫生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求的“到2010年,全市救护车数量达到500辆”的目标,2010年全市急救系统医务人员计划为1 000人。由此可见,目前院前急救医务人员数与2010年目标数相差甚大。
1.2 院前急救医师招聘录用困难
随着急救系统硬件配备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急需招录大量的医务人员充实院前急救医师队伍。然而,由于近年上海市临床类本科毕业生数量较少,急救系统工作性质又特殊,以致急救系统录用上海市应届毕业生十分困难。经统计,全市急救系统2005-2007年录用应届临床毕业生152名,其中本市生源只有12名,仅占7.9%。而外地毕业生因户籍、生活习惯等种种原因,实际录用率低,以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为例,2005-2007年共签约外地应届毕业生101人,实际报到录用72人,实际录用率只有71.3%,此外,录用的社会在职医师多来自上海偏远郊区县的卫生服务中心或企业卫生保健站,专业杂、业务素质偏低。经统计,全市2005-2007年录用的在职医师共78人,本科学历的只有26人,仅占1/3,其它均为大专及以下学历;专业包括临床、中医、中西医结合、麻醉、妇幼保健等。
1.3 院前急救医师队伍不稳定,流失率高
院前急救医务人员流失率、辞职率始终居高不下,导致急救医师队伍不稳定,很难培养出业务技术成熟的院前急救医生。以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为例,2005-2007年录用的外地医科毕业生72人中,已有26人先后办理了辞职手续,占录用总数的36%。
2 原因分析
2.1 行业性质特殊
院前急救虽然是医疗行为,但与院内的医疗工作区别很大。院前急救以维持伤病员基本生命体征、防止再损伤、快速安全转运为主。虽然所需要的医疗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自身的特殊要求,但从根本上讲,不及院内专业的高、精、尖,急救医务人员的专业发展受限,很难有医疗成果的产出。
2.2 急救工作风险大
院前急救病人具有病情危重,病种多,涉及的社会层面广等特点[2],同时,还随着面临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包括酗酒闹事、打架斗殴、车祸、自杀、劫持人质等等。院前急救医师不仅要熟悉临床各科疾病,有更广泛的医疗知识与技能,还要面临比院内更大的执业风险。
2.3 工作环境艰苦
院前急救的工作环境异常艰苦,无论严冬酷暑还是狂风暴雨,接到指令就必须立刻出车。救治的场所除了病人的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室外复杂的环境,如马路、菜场、娱乐场所等等,经常有许多围观群众,不利于急救医师开展正常的检查与治疗;同时急救人员经常受到不了解院前急救情况群众的无端指责与谩骂。因此,急救人员还需具备超常的应变能力与心理承受力[3]。
2.4 严重超负荷工作
由于经济、社会、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上海市院前急救业务量每年递增10%以上,相比急救网络与车辆的大量增加,人员的配置明显滞后,为满足市民以及公共卫生应急的需求,各急救医疗机构都尽最大努力安排值班急救车辆,全市急救人员普遍存在严重的超时工作现象。持续的超负荷工作不仅严重影响急救人员的身心健康、大大降低工作效率,而且为工作安全埋下危险的隐患。
2.5 收入待遇低
目前急救系统待遇水平相对于卫生系统的各类医院较低。低收入、低待遇,与医学临床毕业生的5年苦读、与急救医师的辛劳工作形成鲜明的反差。
2.6 执业医师问题
从事院前急救的医生参加执业医师考试只能报考临床专业,所考内容多为院内临床知识。由于平时工作中没有机会接触院内临床病例,造成院前急救医师知识面以及实践技能与临床类的执业医师考试要求严重脱节,通过执业医师考试的比例非常低。
3 讨论与建议
3.1 将应届医科毕业生的学历资格定位在“临床类大专”水平
院前急救以现场、途中急救与安全转运为主,虽然具有比较特殊的专业要求,但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与院内相比,医疗成分相对较低。根据上海急救系统多年来对中专、大专、本科毕业生的使用情况来看,大专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已完全适应单纯院前急救的医疗要求[4],同时大专毕业生也基本能安心于急救工作。
积极探索、试行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准入制度,建立严格的院前急救从业考核制度,通过考核后才能单独从事院前急救医疗工作,并规定执业范围仅为院前医疗急救。
3.2 探索采取“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定向使用”的急救医师培养使用方式
每年由各急救医疗机构向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培养需求数量,并经审核同意。上海市应届高中毕业生或“三校生”,参加高校统一入学考试后,由定点培养的医药高等院校在一定范围内择优录取,参加定点培养的院前医疗急救医学(专科)的学历教育。培养对象录取后由所在市、区(县)的急救中心与其签订培养协议,毕业后到协议单位工作,可依法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并取得《医师执业证书》。
3.3 建立独立的院前医疗急救医师的职称晋升考评体系
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局限性,使急救医务人员的专业发展上升空间狭小;而行业的特殊性,又使院前医务人员的实际业务技能与院内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现行的临床专业的职称体系内,院前急救医师在专业发展、职称晋升等方面,与院内临床医师相比劣势明显。建立独立的院前医疗急救医师的职称晋升考评体系,有助于调动急救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推进院前急救医学学科建设发展。
3.4 提高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待遇
提高急救医务人员收入和待遇,给予专门的岗位津贴补助,与其承担的社会职责劳动强度相符合,稳定院前医疗急救医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陈明玉,刘林成,唐剑星,等.院前急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2.
[2]吕传柱.院前急救在急救医学与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急救学,2002,22(6):370.
[3]黄德铭,施东伟.21世纪医院急诊科进一步发展的思考[J].中国急救医学,2002,22(6):36.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资料来自宁波市急救中心(不包括县市区急救分中心)在2010年1-12月的全部病例共计18030例(排除出车后患者已自行转运或因各种原因拒绝救治等的空诊次数)。
1.2 调查方法
对院前救治病例的诊断以出诊医生的诊断为准,根据院前救治病例的年龄、性别、呼救-救护车到达时间、出诊月份分布、病种等进行统计,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院前急救出诊的一般情况
2010年1—12月宁波市急救中心共计出诊18030例,平均每天出诊49.40次,其中男9439例,占52.35%,女8591例,占47.65%,男女之比为1.10∶1.00。年龄范围1~96岁,以46~64年龄组为多,占53.94%,各组男性多于女性(见表1)。呼救-救护车到达时间为(10.41±1.62)min。全年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救护车空诊(指出车后患者已自行转运、因种种情况拒绝检查或送医院等导致救护车跑空的情况)[1]共计2856次,平均每月空诊次数为238次。
2.2 院前急救患者性别及病种分布构成比
18030例院前急救患者前5位病种分别为创伤、脑血管急症、心血管急症、呼吸科急症、各种中毒(见表2)。
2.3 院前急救出诊月份分布
1、7、12月份院前急救出诊次数较多(见图1)。
2.4 院前急救疾病发生的季节分布
创伤以12月份较多,脑血管急症和呼吸系统急症以1、2月份较多(见图2)。
2.5 院前急救死亡患者情况
院前死亡患者217例,其中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已死亡或抢救后死亡的患者181例(83.5%),运输途中死亡36例(16.5%),死亡原因前5位分别为:脑血管急症59例(35.77%),心血管急症56例(34.29%),创伤41例(18.89%),各种中毒7例(3.23%),儿科急症4例(1.84%)。
3 讨论
3.1 宁波市急救中心简介
3.1.1 院前急救患者呈现性别与年龄差异
宁波市急救中心主要承担宁波市中心城区221.82万[2]常住人口的日常急、危、重患者和自然灾害事故、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中伤病员的院前急救任务。院前急救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与柳松等[1]、阮海林等[3]的调查结果一致,但性别差异较其不明显。发病年龄以46~64岁年龄组为多,这可能和青壮年是社会劳动的主体,涉及的危险因素较多,且该年龄段各种慢性疾病发病率较高有关。
3.1.2 空诊率高
平均每月238次,不仅造成了院前急救资源的极大浪费,甚至可能会导致一些急危重症患者因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而延误了抢救的黄金时间。
3.1.3 创伤位居疾病谱首位
在18030例院前急救患者中,创伤位列第一,导致创伤的主要原因是车祸和各种意外事故。这和宁波市地处东南沿海,经济相对较发达,境内陆路交通便利,私家车拥有量多有关。据统计,宁波市辖区内高速公路里程达300余公里,私家车达20余万辆,并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导致交通事故等时有发生[4]。另一方面,宁波市中小企业较多,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大,自我防护知识欠缺,也是导致各种创伤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在院前急救患者死亡原因排序中,脑血管和心血管急症位居前二,是院前急救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3.1.4 疾病的发生率与季节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全年月平均急救人数为1502例,其中1月份出现最高峰,达1634例,6月份最低,为1355例。创伤以12月份较多,脑血管急症和呼吸系统急症以1、2月份较多,其余差别不明显。
3.2 对院前急救管理的启示
3.2.1 掌握院前急救规律,明确院前急救工作重点
院前急救工作的重点应该适应现代疾病谱的新规律、新特点,因此应当加强对创伤、心脑血管疾病等常见急症的研究,并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建立合理的院前急救诊疗体系。(1)对于院前急救中的常见病、危重病,应当建立急症诊疗或急救常规,从而提高急救医疗质量。(2)加强急诊外科建设。近年来,医学界提出了“三环理论”,即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实现院外、院内和重症监护治疗全程一体化的创伤救治模式[5]。沈阳市急救中心以此为理论基础,开展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三位一体的业务功能,通过各环节密切联系,协调运转,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中间环节,从而缩短了治疗延误时间,降低了死亡率[6]。 (3)高度重视救护车抢救设备,救护车上应该配备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急救设备,以提高对创伤的综合抢救能力。此外,还应加强对供养、输液、复苏监护以及呼吸机等的配置并保持各项设备处于完好状态[3]。(4)以疾病的季节分布规律为依据,做好人力、物力的合理安排,使工作更具主动性和预见性,从而提高院前急救服务质量。(5)进一步健全急救网络系统。加强急救中心与基层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的联系、交流,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急诊科的学科建设,提高急诊急救水平,加强与110及119的协作,使之形成完整的急救网络,从而缩小急救半径,争分夺秒地抢救生命。
3.2.2 降低空诊率,提高急救资源利用率
针对空诊率高,急救资源浪费多的特点,应该做好以下工作。(1)加强对院前急救工作的宣传,从而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呼救。(2)加强对出诊人员,尤其是救护车司机对城市及近郊道路的熟悉,以便于能及时到达急救地点。(3)急救人员在出车后应保持通讯工具的畅通,出车后积极与病发现场人员取得联系,明确急救地点,避免接车地点误差,节省救护途中时间[7]。
3.2.3 提高院前急救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
院前急救具有多样性、危重性和复杂性,应加强对院前急救人员的岗位培训,将常见急症作为培训重点,既要注重培养急救人员的全面救护能力,又要确定重点培养方向,做到一专多能[1]。此外,还可根据各地条件酌情安排院前急救人员参与院内急救轮训,提高对院内急救的了解,不仅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还能提高院前急救人员在向院内急救医生交待病情时的准确性和针对性,从而减少接诊延迟时间,更好地做到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的无缝对接。
3.2.4 加强公众院前急救知识教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交往日趋频繁,活动空间增大,人均寿命也在增长,车祸等各种意创伤害明显增多,各种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扶摇直上,并往往以急危重症的形式危及生命[8]。因此,要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必须提高公众的急救能力,建立完善的社区公众急救网络,倡导第一目击者参与急救,从而让公众真正拥有急救的“白金10分钟”[9]。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途径加强对院前急救的宣传,并在社区、学校等场所对公众开展有针对性的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进而提高公众的院前急救能力[10]。另一方面,转变公众对急救的认识,急救并不是医务人员的专利,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参与。第三,在加强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的基础上,建立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从而形成居民自救、急救中心院前救护和院内救护三位一体的急救网络。
摘要:目的 调查宁波市院前急救的现况。方法 对宁波市急救中心在2010年1—12月的全部病例共计18030例进行流行病学特点分析。结果 院前急救平均每天出诊49.40次,男女之比为1.10:1,以46~64年龄组患者为多,占53.94%;呼救-救护车到达时间为(10.41±1.62)min;发生率最高的前5位疾病依次是创伤(56.78%)、脑血管急症(9.44%)、心血管急症(7.15%)、呼吸科急症(4.46%)、各种中毒(3.88%);月平均急救患者数为1502例,1月份急救出诊最多,创伤以12月份较多,脑血管急症和呼吸系统急症以1、2月份较多;院前死亡患者217例,脑血管和心血管急症是院前急救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分别占35.77%和34.29%。结论 院前急救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和完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和管理体系至关重要。
关键词:院前急救,流行病学,院前急救管理
参考文献
[1]柳松,王东华.沈阳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09,7(5):519-521.22010宁波统计年鉴[EB/OL].(2010-10-08)[2011-1-
[16]].http://www.nbstats.gov.cn/tjnj/2004njbg.htm.
[3]阮海林,杨春旭,丁爱国,等.6646例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的疾病谱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5,8(20):1689-1691.
[4]朱兴德,王国文.宁波地区突发性事故院前急救反应能力探讨[J].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29(6):474-475.
[5]Jiang GY,Shen WF,Gan JX.Development of the trauma emergency care system based on the three links theory[J].Chin J Traumatol,2005,8:259-262.
[6]刘秀香,刘义德.急救中心一体化创伤救治模式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8,6(4):369-370.
[7]周峰,陈一峰.丽江市院前急救疾病谱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2):62-63.
[8]中国红十字总会.救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
[9]何忠杰.建立社区急救体系,提高猝死抢救成功率[J].中国全科医学,2006,19(20):1659-1662.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4月—2011年4月进行院前急救的患者35例, 将患者随即分为观察组 (18例) 和对照组 (17例) 。排除标准: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的患者;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和肿瘤患者。观察组中男11例, 女7例;年龄24~56岁。对照组中男10例, 女7例;年龄25~5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观察组给予加强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具体要求如下: (1) 加强培训和学习。首先对护士进行集中思想培训, 让护士从思想上开始转变, 自身主动重视院前急救护理学, 加强知识的积累;其次对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抢救体系培训和管理, 采用模拟患者的方法进行现场抢救和护理措施, 以期能够不断提高护士应急反应能力, 在发生院前急救工作时, 护士能够在接到紧急任务后迅速出发并赶赴急救现场实施准确有效的护理措施, 帮助患者尽快进入手术室治疗, 在整个过程中有条不紊, 帮助医生救治。 (2) 信息及时掌握。护理站工作人员应该24h值班, 一旦出现紧急情况, 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患者所在区域和大致情况, 同时第一时间通知医院相应科室做好准备工作, 并且调派人员出发去现场, 抢救患者。 (3) 保证急救物品和设备齐全完好。护士工作时应该严格遵守急救管理制度, 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理由挪用或者损毁急救设备和药品, 保证设备和药品的齐全, 平时应该有专人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定期查看设备和药品是否出现问题, 以期能够在第一时间整理所需设备和物品, 出发去现场进行急救, 在去现场的途中, 保证和医院本部的联系, 能够双管齐下, 充分做好患者的救治工作。 (4) 规范现场急救制度。鉴于平时急救培训获得一定经验, 要求急救护士在进入现场时, 能够保持冷静客观, 对患者进行迅速诊断, 保证患者从头到脚, 没有一丝遗漏, 之后针对不同病情进行相应救治, 如患者有骨折或者肢体实质性损伤时, 应该保持患者体位不变, 尽快止血。实施心肺复苏时, 开放患者气道, 并且保证患者处于平躺地位。另外, 对于平时身体素质较高, 遭遇特殊状况下受伤, 抢救应该有足够时间, 一般而言, 心肺复苏的时间需要持续30min以上。 (5) 对运送途中的急救制度加以规范。院前急救患者应该秉持先救治后送回的原则, 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相应人员和设备的调配, 在患者脱离危险时, 尽可能让患者自行就医, 将资源留给更需要的人, 将患者运送到医院时, 应该小心搬动, 避免造成二次伤害[2]。
1.3 评价指标
将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急救呼叫出车反应时间、途中时间和救治成功率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急救呼叫出车反应时间、途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近些年,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伴随而来的医学也有了长足地进步, 在很多领域上已经能够和国际上接轨, 医院作为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重要场所, 更加容易引起关注。特别是院前急救护理, 关系到患者生命存亡, 更需要引起重视。国际研究表明, 猝死患者的最佳抢救时间为4min, 严重伤员的黄金抢救时间为60min, 白金抢救时间为10min, 由此可见, 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对于患者生命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重伤患者, 院前急救及时与否, 关系到患者的生死存亡。本院加强院前急救护理, 内容重点包括加强培训和学习、信息及时掌握、保证急救物品和设备齐全完好、规范现场急救制度以及对运送途中的急救制度加以规范等内容, 并与进行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 加强院前急救护理后, 呼叫出车反应时间、途中所需时间以及急救成功率等院前急救护理效果均有一定程度改善,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护理宗旨, 具有深远社会和经济效益。
摘要:目的 研究加强院前急救护理对于提高院前抢救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08年4月—2011年4月进行院前急救的患者35例, 将患者随即分为观察组 (18例) 和对照组 (17例) 。给予观察组加强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对照组常规护理服务, 治疗结束后, 比较两组患者院前救护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急救呼叫出车反应时间、途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加强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对于提高院前救护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值得在临床上加以实践和推广。
关键词:急救医疗服务,护理管理研究,护理
参考文献
[1] 冯晓薇, 吴仙蓉, 向美焕, 等.质量控制路径在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22) :71.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篇9
1 院前急救护理的风险因素
1.1 人员配置因素
由于院前急救护理工作量极大, 专职的院前护理人员工作繁重, 且人员并不充足, 如遇到大规模突发事件、特紧急事件, 还需抽调其他科室人员补充, 由于其相关专业知识欠缺, 容易造成一定的风险[3]。而由于其流动性, 系统化管理工作不便, 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因素[4]。
1.2 安全制度
我院十分注重对急诊科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同时设置考核, 并制定相应的安全制度与应急预案。但如果管理制度不完善、培训不系统、考核过于形式化则会造成护理人员风险意识薄弱, 对安全制度执行不到位, 执业知识掌握不够, 带来一定的风险[5]。
1.3 心理素质
院前救护重在及时、科学, 许多疾病抢救时间只有数分钟, 因此护理人员工作、精神压力巨大。是否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面对紧急情况时能牢记操作规范采用正确的方式处理是摆在护理人员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旦在一个环节有所疏忽, 可能会错过抢救机会, 造成严重后果。
1.4 护患沟通
院前急救护理的病人大多有焦虑、恐慌、悲观等负面情绪, 如不能与病人有效沟通, 很可能造成潜在的危险因素爆发。
2 降低风险因素的护理管理模式
2.1 科学的人员配置
为应付大规模突发情况造成的人员不足, 适量地增加护理人员的编制是必要的, 管理人员应当在人员与待遇上寻找平衡点, 提高现有护理人员待遇, 提升其工作热情, 增加新进人员, 预防医疗资源紧张。施行分组制度, 对新进人员和有一定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进行混编, 使其更快地提高执业知识和技术水平, 形成稳定高效的护理团队, 使病人得到高效及时的院前急救护理[6]。
2.2 制定科学的制度和规范
由于无法提供优厚的待遇吸引高学历人才, 护理人员学历普遍较低, 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缺乏给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所以, 应当贯彻岗上学习的理念, 定期外派护理人员至兄弟医院学习, 并请专家前来我院指导是增加护理人员从业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另一个重要环节为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应当注意的是培训尽量系统化, 其目的在于需要院前急救的病人所患的疾病类型不同且繁多, 一味地灌输知识不利于记忆和使用, 管理以及培训人员应当尽量地使知识归类系统化, 并定量、定期的教导护理人员, 增加其对各类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7]。在日常工作中应专注、有耐心地的指导护理人员, 以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风险意识为目的, 针对年轻人可塑性较强的特性进行辅导。另外, 为了解护理人员的知识掌握情况, 应严格考核制度, 拒绝形式化, 务必使教导的知识能被每一名护理人员牢记并使用。
2.3 改善护理人员心理素质
合理的安排工作, 使其有充足的时间自我放松是释放工作压力的好方法。工作过于繁重不能提升工作效率, 反而会使其产生抵触情绪, 造成工作热情消退, 形成恶性循环, 在护理工作中产生风险[8]。而采用分组、轮班等工作方式, 可以使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娱乐, 提高工作效率。由于急诊科护士工作待遇并不高, 适当地提高其待遇, 给予困难家庭适当补助, 可能带来良好的工作积极性。给予护理人员更多的人文关怀, 切忌强调相互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十分重要, 多与护理人员沟通, 了解其最近的工作情况、想法、情绪、困难等, 并针对性的辅导, 以期最大化地降低护理人员的压力, 全身心的投入工作, 应付突发情况, 提高病人存活及治愈率。
2.4 加强护患沟通
指导护理人员与病人沟通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突发性疾病给病人带来的恐慌、悲观等严重负面情绪可能使其消极被动地接受治疗, 影响治疗效果, 所以院前急救护理过程中, 应当尽量开导、鼓励病人, 将自己了解的相关知识向病人讲解, 维持病人入院时的良好心态以及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避免因护患关系紧张带来的各种问题[9]。
3 小结
综上所述, 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护理的工作量大、风险因素多, 如何通过有限的现有资源降低风险发生率是院前急救护理管理的关键。通过整合资源, 合理分配人员, 能使护理更高效;制定科学的制度及规范能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及从业知识, 避免因误操作发生的风险;培养护理人员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明显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保证护患关系良好能提高病人对治疗的配合程度, 避免一些医疗纠纷的发生。所以, 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护理管理的模式应该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 其对护理工作有积极意义。
摘要:对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护理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并探讨其护理管理模式。认为系统、科学的护理管理模式对于提高护士执业技能以及风险意识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基层医院,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1]张蓉.院前急救护理风险的分析及防范措施[J].内蒙古中医药, 2011, 30 (9) :172-173.
[2]吴明兰.分层次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15) :70-71.
[3]任惠英, 王芳.护理学会介入基层医院护理管理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23) :2151-2153.
[4]邬丹丹.护理安全综合量化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13 (13) :83-84.
[5]王龙凤.绩效考核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 (4) :487-489.
[6]Das S.Commentary regarding Severinsson E.discovering the value of research supervision[J].Nursing&Health Sciences, 2011, 13 (1) :9.
[7]Struksnes S, Engelien RI, Bogsti WB, et al.Nurses’conceptions of how an alternative supervision model influences their competence in assessment of nursing students in clinical practice[J].Nurse Education in Practice, 2012, 12 (2) :83-88.
[8]魏建风.提高基层医院护理管理执行力的方法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15) :72-73.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推荐阅读:
院前医疗急救行为规范06-19
《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获通过05-26
深圳经济特区院前医疗急救条例征求意见稿10-17
院前急救物品管理09-11
院前急救的护理管理05-20
院前急救10-11
院前急救治疗05-16
院前急救系统10-02
院前急救进修总结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