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盐教学反思

2024-10-16

酸碱盐教学反思(共10篇)

酸碱盐教学反思 篇1

酸碱盐教学反思

酸碱盐是化学的重中之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学好了酸碱盐,弄清了它们之间的内涵,里顺了物质之间的关系,对于知识的掌握相当重要。因为酸碱盐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重难点也很多,怎样才能在一节课中将这些零散的知识有系统地串联起来?经与同组科学老师协商,决定这节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复习:

一、酸碱盐的定义;

二、常见的酸碱盐的物理性质;

三、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同时在每个环节中穿插一组典型习题来巩固。考虑同学们对“酸碱盐化学性质的应用”这一部分理解不好,我决定补进“物质的推断”。

1.注重双基知识,能引领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首先让学生归纳知识点,教师再进行总结,然后进行相应的练习,通过边讲边练达到讲练结合的目的。

2.推敲精选习题,我所选的试题都是近几年的中考重点题,从而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自信心。

3.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审题、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答题的习惯,每道题的答案都有学生说出答案,并且要学生说出这样做的理由。

4.运用多媒体课件增大课堂容量,设计的练习比较多,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既增大课堂容量,又充分调动绝大部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5.注重多种教学方法,本节课通过讲授式、小组合作探究式、讲练结合式的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效果。

不足有:

1.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显得过于正规,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的效果欠佳,教师走下讲台参与学生互动太少,具体给学生发现细节问题的时间太少。

2.回答问题时,给学生留得时间太少,探究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开始让学生解决。这样只照顾中上等的学生,而对学困生关注的不够。

总之,我要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使“教者爱教,学生爱学”。

化学与生活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化学教材的最后一单元,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也比较简单,主要包括了解与身体健康有关的重要营养素和重要元素,以及认识与生活生产相关的有机合成材料两个大的内容。整个单元三课题,我用了三课时的时间完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些与生活相关的知识很感兴趣,例如学生在学习蛋白质,维生素以及重要化学元素的知识时,总是拉着我问着问那,有的同学还自己上网查阅资料,然后告诉给大家一些有利健康的小知识。在学习有机合成材料的时候,能联想到生活中各种材料的不同使用范围,在班上讨论时更是为了哪个更好而争得面红耳赤。这和我以前除实验课外死气沉沉的情形大不一样,细细对这几节课和以前的课堂进行比较和分析,突然有所感悟:以前上课都有很强的目的性,就是为了迎合考试大纲,压缩了课堂时间来分析,解决考试要求的难点,重点,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需求,可谓之强迫学习;而这几节课因为要求不多,所以给了更多空间给学生,却使学生的想象得以释放,收到了意料不到的效果。这也使我想到,在教学中,我们不防多开动一下脑筋,把知识溶入生活之中,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普遍性,或许可以更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做到事半功倍。

酸碱盐教学反思 篇2

一、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中, 让学生熟悉酸碱盐的组成

我在教学为了突出教学重难点, 设计了我自己喜欢用的教学模式, 那就是首先在轻松愉快当中, 引入新的教学内容。什么事情, 由兴趣引起, 如果没有兴趣, 那干什么事都心不在焉, 没有结果。所以, 我在新授课前, 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你们能猜出这样一个谜语“重新解方程”吗?学生马上兴趣高涨, 交头接耳, 就是猜不出是什么物质来, 于是我让他们把书马上翻到第258页, 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过了一阵, 陆续有学生举手发言, 报告答案是复分解。在大多数学生都进入情绪高昂的时候, 我趁热打铁趁机问:复分解和那些物质有关呢!有的学生马上翻开书找答案, 细心的学生就能马上回答“酸碱盐”。至此, 将学生完全引入学习的氛围当中, 也引入到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 这时需要老师把握教学的火候, 快了学生反应不过来, 慢了教学的内容就分散了, 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我接着问学生什么是酸碱盐?你如何根据化学式来判断的。这时学生的回答就水到渠成了, 书本上重难点内容就进入学生的视野, 有的学生答“酸是由氢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不甘寂寞的学生马上接龙回答“碱是由氢氧根离子和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组成的”;反应慢点的学生也能知道“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这些书本知识如果照本宣科, 学生不一定能在书本上找见, 找见了不一定去理解。酸碱盐的组成既然大家都熟悉了, 那酸碱盐的组成的物质能不能写出几个呢?让学生把课本继续翻到258页, 在表中找到酸、碱、盐, 然后写出几个代表物质。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可内容的理解, 熟悉酸碱盐物质的组成, 我让学生从H、O、N、A、C几个元素中, 选择其中任何一个元素, 然后分别写出酸碱盐的化学式中的任意一个, 如果时间足的话, 可以让学生多写几个。课上到这个地方, 本课的难点基本上突破了, 学生掌握的效果也很好, 并且知道什么是酸碱盐, 能够把三者区分开来, 就是最好的教学效果了。

二、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中, 让学生彻底了解酸碱盐

本章节的难点是通过学习相关的内容, 了解稀硫酸和氢氧化钠的性质, 从中得出酸和碱的通性。这是本课所解决的首要问题, 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 我想了好多的方法, 最后选择用不同的方法来鉴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 然后总结归纳他们的性质。当然, 自己的观察和理解要和书本上的内容结合起来, 这个时候最好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有关酸的通性总结了五点:酸可以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酸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酸可以和盐反应生成盐和酸。酸可以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酸可以和活泼的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学生在说的时候, 不一定按书本的内容说出来, 可以想到一点说一点。然后老师归纳, 书本上的内容相对照。酸的通性学生能说出来, 那么碱的通性一样能总结好, 先对照酸的通性, 和指示剂有没有反应呢?回答是碱溶液可以和酸碱指示剂反应;酸和金属氧化物能生成盐和水, 那么碱能不能呢?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碱溶液可以和一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这就是说酸碱的某些通性是相同的。当然了, 碱和酸能生成盐和水, 那么碱和酸发生中和反应也能生成盐和水;一样的结论, 碱溶液和盐溶液反一样应生成盐和碱。这样总结下来, 不同的地方就是酸可以和活泼的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碱就没有这个能力了。看似十分复杂的酸碱通性, 一比较就简单容易多了,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碱、盐之间的反应大多数都属于复分解反应。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个反应, 我们可以慢慢探讨什么是复分解反应, 用课本上的话就是两种物质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物质的反应就是复分解反应。这时我有意识的问学生:任何两种物质交换成分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吗?这一问, 学生很可能说能, 也有可能说不能。这时老师要给肯定的答复, 不一定都能反应。那么像这样的反应一定会有条件的, 那条件是什么呢?通过看书研讨,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一般情况下, 一看反应物, 若反应物中无酸, 要求反应物都要溶于水;二看, 生成物, 生成物中要有沉淀、或水或气体中的至少一种。哪些我们可以凭肉眼能判断, 学生回答是气体和水。可是沉淀物该如何判断呢?学生回答, 看酸碱盐的溶解性。到底说的对不对呢!我让学生把书翻到第258页, 在书中找出物质溶解性的规律。学习好的学生不一会就回答“含有钾离子、钠离子、铵根离子、硝酸根离子的物质全溶于水”。老师紧跟着问, 看看哪几种物质不溶?学生马上找到“含有氯离子的物质只有氯化银不溶”和“含有硫酸根离子的物质只有硫酸钡不溶”。表中的内容很是不好分辨, 有的溶有的不溶, 学生很难一下子分辨清楚。这时候老师一定要放慢上课的节奏, 引导学生一个一个的分辨。像“含有碳酸根的物资只有钾、钠、铵溶, 碱只有钾钠钡钙铵溶”。因为前面讲的大多是能溶于水的, 现在又将不溶了, 学生的思维可能跟不上, 所以, 老师一定要思维清楚。除此两种情况还有微溶于水的物质, 那就是氢氧化钙、硫酸银、硫酸钙、碳酸镁, 微溶是什么程度, 学生不一定能理解。这些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要想在这章突破重难点, 老师必须要耐着性子去教。如果急于求成那是不行的。

多优秀的教师, 如果不善于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 那也是机械式的教学。好老师一定是在经验的积累中走出来的。由于篇幅的限制, 我就不多谈了, 总的一句话要少而精, 切记搞题海战术, 一定要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方面下工夫。

摘要:酸碱盐的教学, 是初中化学课的难点所在, 知识点繁多, 学生容易混淆相关的内容, 所以在涉及本章的教学中, 一定要分清物质种类和名称, 熟记各类物质的化学式、反应方程式, 只有熟练掌握了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才能明晰各种方程式的类型, 才能理清反应方程式各个元素之间的头绪。在本章的教学中,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空间, 方能克服学习过程中带来的困难。本文就酸碱盐内容的教学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浅谈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 酸碱盐 问题 探究性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085-01

1 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据填表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酸碱盐之前化学成绩都还是不错的,并且对化学的兴趣和学习的信心都是满满的。另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成绩没有明显差距。然而,在开始学习酸碱盐教学后,由于难度的增加致使很多学生失去学习耐心,再加上一些同学自身条件有限使之对这一课的学习束手无措,渐渐地使学生对酸碱盐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下面指出在化学酸碱盐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1 化学教师未能全面理解课程标准

由于有些教师尚未完全适应新教材,总会觉得新教材的编写不够完善,没能明确标出酸碱盐的性质。于是教师在补充讲述酸碱盐电离和定义的时候,会将酸碱盐的通性,酸碱盐的溶解性以及复分解反应发生等生硬的总结到一起。这样一来不仅所讲述内容超纲,还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将学习难度无形中扩大了。

因此,教师在讲述酸碱盐之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特别是在新课标下更是要注意对教材的把握,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灵活掌握知识扩展度。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对于化学基础知识稳固且对化学有强烈兴趣的同学可以向之适当补充更为广泛的内容,杜绝一刀切的现象。

1.2 没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酸碱盐与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是息息相关的,其中蕴涵了各种丰富有趣的实验以及悬念,教师若是能够将酸碱盐教学的这一特点发挥到点上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是学生在酸碱盐的学习中充分认识到酸碱盐在生活中使用的广泛性,了解到“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1.3 巩固练习以及课后测试难度偏大

从历年各省的化学考试试题看来,酸碱盐的都是不可忽略的考点。于是在平常的知识巩固练习中都编入了大量的相关习题,但是量变却未能引起质变,所编的习题没能达到实际巩固知识的效果,只是一味的增加难度增加数量。学生在繁多的习题练习下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或是畏惧心理。因此在平常巩固练习时要注意对症下药,充分结合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适当对之提高要求,对于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的练习设置则要注重增加其学习的信心。另外,有些教师为了强调酸碱盐学习的重要性,在还没开始学习之前活在学习过程中就告知学生酸碱盐的学习难度,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信心的树立是很不利的。

2 加强酸碱盐探究性实验教学法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启发和引导学生,结合原有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探索新的知识,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再加以操作,最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基本结构是:问题—— 实验—— 结论—— 应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三个好处:第一,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第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第三,使学生的内在潜能得以发挥,创新能力得以拓展。运用探索性教学使化学酸碱盐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能给予学生充足的思维同想象空间,并突出教学的层次性。

2.1 接触性的渐入学习过程

教师在还未开始酸碱盐的教学之前首先要帮助学生打牢基础。在学习化合物的时候向学生适当介绍较为常见酸和碱,并了解他们的性质,相关反应和化学式。在讲授新课之前让学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在此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化学药品的熟悉程度,为下一阶段的探究性实验提供铺垫。

2.2 加强理论感知和知识理解

帮助学生清楚了解到单一酸碱盐的性质后,引导学生自行总结归纳酸碱盐的通性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在总结的过程中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知识,充分理解酸碱盐的性质以及反应规律,认识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并且掌握探索化学知识的具体方法,为以后的学习进一步奠定基础。

2.3 分化难点,逐步突破

从微观粒子入手对酸碱盐内容进行教学,可以让更容易理解酸碱盐反应的本质。

教师在讲授微观粒子这部分知识时,应注重离子形成与书写的讲解,从本质上讲解分析离子形成的原因,切勿死记硬背。

在溶液教学中,教师通过演示溶液导电性实验,让学生很直观的看出有一部分物质的溶液是可以导电的,并讲述其导电的本质是因为这些物质在水中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接着列出几个比较常见的酸、碱、盐,并写出他们的电离方程式,最后让学生观察电离方程式,总结得出一般酸碱盐的基本定义,使学生对酸碱盐的微观本质,即共性有了更深的了解。

2.4 宏观反应与微观本质相联系,突破难点

学习并掌握了以上的这些知识后,接下来就可以从微观离子角度分析酸碱盐之间的反应本质。

例如:最常见的HCl和NaOH的反应。在HCl溶液中,其主要的微粒是H+、Cl+、H2O,NaOH溶液中的微粒是Na+、OH+、H2O。当两者混合发生化学反应,HCl溶液中的H+和NaOH溶液中的OH+会结合成生成难电离的H2O,而Na+和Cl-虽然应该结合形成NaCl,但NaCl极易电离的物质,所以NaCl是以Na+和Cl-的形式存在溶液中。如果两者刚好完全反应,那么溶液中只有Na+和Cl-和H2O,所以HCl和NaOH的反应实的本质就是H++OH-=H2O。当各自学习了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反应,了解它们与各种物质反应的本质后,再让学生总结他们的共性,学生轻而易举的就能发现它们两者的共同离子是H+,它们与大部分物质的反应,其实就是H+在起作用,一下子就把通性总结出来了。只有当稀盐酸和硝酸银溶液的反应是Cl-起作用,当稀硫酸和氯化钡溶液的反应是SO42-和Ba2+的反应,与H+无关,这样,学生还了解了不同酸具有各自的特性;对于碱的性质也是如此。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改革下要加强教学的目的性,提高教学效率就是主要目标之一。要想提高教学效率,作为教师就要充分认识到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从而帮助学生突破难关。酸碱盐教学是初中化学中的重要部分,因此,首先要发现教学的问题并加以分析,然后找到突破口。在针对一系列问题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法,从而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永乐.细究因促教学—— 探析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的困扰[J].新课程(教研),2010(9):43.

[2]黎和平.浅谈“酸碱盐”探究性实验教学[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7):213.

《酸碱盐复习》教学设计 篇4

一日三餐,我们离不开食盐;改良土壤酸性,少不了熟石灰;化学实验,常用到酸,碱,盐。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酸碱盐的广泛应用。

二、教学环节

问题情境一:【学习方式:先自主思考,再全班交流】

实验室桌面上放有:①铁钉、②铜丝、③稀盐酸、④氧化铜、⑤氢氧化钠溶液、⑥稀硫酸、⑦碳酸钠溶液、⑧石灰石、⑨酚酞溶液、⑩氧化铁、⑾石蕊溶液、⑿石灰水。实验老师让小华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指示剂进行分类整理。(溶液按溶质进行归类;混合物按主要成分进行归类)

请你也来试着进行一次整理。(填序号)

单质:;氧化物:;酸:;

碱:;盐:;指示剂:。

问题情境二:【学习方式:先组内讨论,再组间交流,后概括性质】

小华同学发现桌上有两瓶没有标签的无色溶液,回想起应该是稀硫酸和石灰水,她想给这两瓶溶液贴上标签,请你帮助她,取用什么试剂采取什么方法可以把两瓶溶液区分开呢?【学生讨论解决方法】

方法一:;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分析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章第一节主要讲物质的分类,同类物质可按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这一课时的内容就从酸碱盐这三大类来了解其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这是对前一节内容的承接。初中时我们也曾观察过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导电的实验现象,这是对以前学习内容的丰富与重构。我们所见过的在水溶液中的大部分反应,都是酸碱盐之间的反应。由于物质在水溶液中电离后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微粒观,也为下一课时学习离子反应打下基础。同学们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能够很容易写出溶质电离后的离子的存在形式和书写方法。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实质就是离子之间的相互反应,因此,这一课时的学习是以后所要学习的大部分反应的基础,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一课时的学习至关重要。

二、学生分析

高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思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逻辑性,并开始形成辩证思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在头脑中已经有了关于这些内容的图式,通过老师的引导能够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并用已有的图式去通化顺应新的知识,以达到新的图式的平衡。酸碱盐电离的教学属于概念教学,相对来说比较抽象,需要按学生的思维方式去设计教学。化学教学的独特思维方式即宏观—微观的思维,在教学中引导他们去认识电离的实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溶液导电的实质;掌握电解质的概念,能够区分电解质以及强弱电解质;学会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的本质。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提高合作探究的精神;通过实验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实验的乐趣,体会溶液导电性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电解的实质以及电解质概念,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难点:电解质概念的形成

五、教法学法

电解质溶液具有导电性,因此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导电现象,最后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学生则主要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抽象的知识。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问题导入,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夏天天热出了很多汗的手不能去接触电器的插头,这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学生前概念的一部分,从生活常识出发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可能只知道这一常识但不理解具体的缘由,这样的问题学生能够更积极的去思考,同时也能纠正他们以前可能存在的错误的认识,达到概念转变的目的。

学生回答:大部分学生能够想到的答案就是水能导电,有细心的同学可能能够想到汗液中会有大量的食盐,会不会是食盐导电呢?这只是他们的猜想,但都是不确定的答案,学生这个时候已经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

教师点评:同学们想到的很全面,我们需要分析一下汗液中都有哪些成分,主要有水和氯化钠。那么有了这一猜想,我们就要设计实验去验证一下。

第一部分、电解质概念的学习

实验设计:以小组为单位,做蒸馏水、固体氯化钠和氯化钠溶液的导电性实验,通过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反应物质的导电性。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在纯水和固体氯化钠中,电流表不偏转;氯化钠溶液中电流表很明显的偏转,证明只有氯化钠溶液能够导电。教师评价:同学们做的实验结果非常正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同样是氯化钠为什么固态和水溶液中导电性差别这么大呢? 学生思考:两种状态下,氯化钠存在的形式可能不同。

教师反问:在两种状态下,氯化钠分别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学生通过反思,可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存在形式。

教师总结:是的,在溶液中氯化钠就不是以化合的状态存在了,它在溶液中会以水合阳离子和水合阴离子的形式存在,就是这样的离子导致了溶液的导电性,由此,得出导电的实质:即电解质电解出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在溶液中定向移动的结果。这个时候让学生看氯化钠溶于水的过程动画投影,直观形象,更加深他们对于离子定向移动的理解。教师提问:我们知道化合物是阴离子和阳离子相互结合形成的,那么这两种离子除了在水溶液中能够离解出来,还有没有其他条件可以使阴阳离子分开并定向移动呢?(设问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观察固体氯化钠和熔融状态下的氯化钠的导电状况,用多媒体放映。学生在观察了视频之后,可以知道氯化钠在熔融状态下也能导电。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视频,可以总结出电解质的概念: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就叫做电解质。教师讲解:对于电解质这一概念有几个需要注意的点。首先是这个导电的条件,即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两个条件满足其中任何一个的化合物都是电解质。其次,是物质范围的界定,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因此单质或混合物不能叫做电解质,不属于电解质也不能称为非电解质。

三、这个导电的物质必须是电解质本身,不能因为生成其他物质能导电就把它看做电解质。如果某类化合物本身不导电,但溶于水后生成的物质能导电,这样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练习思考:下面一系列物质哪些是电解质,哪些是电解质?哪些是非电解质?哪些不是电解质?

氯化氢、氯化钠固体、氢氧化钾、CH3COOH、H2CO3、CO2(非电解质)、Cl2(单质)、盐酸(混合物)

同学们在学习了以上几个概念的辨析后能够很容易区分哪些是电解质哪些不是电解质,这样的课堂小练习加深了他们对于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理解。

第二部分:强弱电解质的区分

教师提问: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氯化氢和纯的醋酸都是电解质,如果取等物质的量的两种物质加入等量的水中,即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两种物质,它们之间的导电性有没有差别呢?让学生动手实验并思考实验结果。

学生回答:插入醋酸中,电流表偏转的角度小,而在盐酸中电流表偏转明显。学生从导电的实质出发,认为在醋酸溶液中离子数目比盐酸中的离子数目少,因此,定向移动产生的电流小。

教师评价总结:同等浓度的两种溶液,应该含有相同数量的离子,导电性也应该相差不大。通过同学们的实验可推知,醋酸中的离子数目少,既然没有其他物质消耗它的离子,只能说明,在醋酸溶液中,还有阴阳离子相结合的分子的存在,而且占大部分,从而导致电流的减小。由此,我们可得出:电解质有强弱之分,我们把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叫做强电解质;反之,不能完全电离的叫做弱电解质。

提高性的问题:同学们现在已经能够区分强弱电解质了,那么是不是强电解质导电性一定比弱电解质的导电性强呢?

这是学生很容易弄错的问题,在了解了电解质的导电性和强弱电解质的区别后,提出这个问题,能够把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在深层次上促进学生的理解。

学生思考:在做完上面强弱电解质的实验后,学生基本上脱口而出,强电解质的导电性比弱电解质强。

这个时候先不评价学生的对错,而是让学生做0.01mol/L的盐酸和3mol/L的醋酸的导电性实验。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回答两者导电性大小。

学生回答:实验结果证明醋酸的导电性比盐酸大。(此时学生的心里有了很大的疑惑,在此基础上的总结能够给学生很深的印象)教师讲解:同学们我们一定要了解导电的实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的迁移运动才导致产生电流,那么导电性大小只与溶液中阴阳离子的数目有关。在比较强弱电解质的实验中我让你们用的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两种溶液,是为了保证里面的离子数目相等,以此来比较电解质的强弱。但这个实验中所用的两种溶液浓度相差很大,醋酸虽然是弱电解质,但它的浓度大,电离出来的离子数目也多,因此导电性也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溶液的导电性大小只与溶液中离子数目多少有关,与电解质的强弱无关。强电解质导电性不一定强,弱电解质的导电性也不一定弱。

第三部分、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的实质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电解质在溶液或熔融状态下是因为能够电离出离子而导电的,那同学们应该能够写出电解质电离的方程式,请写出以下几组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第一组:HCl、H2SO4、CH3COOH 第二组:NaOH、KOH、Ba(OH)2 第三组:NaCl、Na2SO4、BaCl2

在书写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物质的电离有什么规律。学生练习思考:第一组:HCl=H++Cl-

H2SO4=H++SO42-

CH3COOH=H++CH3COO-

第二组:NaOH=Na++OH-

KOH=K++OH-

Ba(OH)2=Ba2++OH-

第三组:NaCl=Na++Cl-

Na2SO4=2Na++SO42-

BaCl2=Ba2++2Cl-

学生回答:第一组都是酸,电离都能产生氢离子;第二组都是碱,电离都能产生氢氧根离子;第三组是盐类,电离产生金属阳离子和非金属阴离子。

教师总结:以上三组分别对应的是常见的酸、碱、盐,通过电离方程式我们可以总结出酸碱盐的实质。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电离时能够生成对应的阳离子和阴离子,且阳离子不是氢离子或不完全是阳离子,阴离子不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这里注意,酸式盐也有可能电离生成氢离子,但除了氢离子外还有其他阳离子,这样的化合物也是盐,举例:NaHSO4

七、板书设计 主板书

一、1、导电的实质

2、电解质的概念

二、强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分

三、酸、碱、盐定义的本质 副板书

电解质、非电解质以及单质混合物不属于电解质的辨析,主要用于书写物质的化学式。

八、教学反思

教学评价也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教师只有不断的自我反思,才能有进一步的改善提高,为学生带来高效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会有许多生成性的问题,有的是预料之中,也有很多预料之外,这些课堂上的偶然因素,是我们改进教学的重要出发点。学生的感受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地方,因此,需要不断的以此为目标,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调整教学。酸碱盐的电离是很重要的一课时,可谓承前启后,但里面又包含有很抽象的概念和微观的过程。我在教学设计时考虑的不仅是怎样全面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够理解这些内容,因此,我的很多设计都是让同学们自己动手,自己思考,在学生提出自己看法之后再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最后在他们的认识的基础上总结评价,加深他们的理解,以便达到三维教学目标,即不仅学到知识本身,也能够体会建构知识的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亮点:

一、条理清晰,从三个方面逐一展开,层层深入,符合学生从易到难的认知特点。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充当学生思考过程的引导者,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认识,能够提出问题,相互讨论,最终达成统一。

初中化学酸碱盐知识总结 篇6

1、电离:H2SO4=2H++SO42- NaOH=Na++OH- Al2(SO4)3=2Al3++3SO42-

2、物质的俗称和主要成分

生石灰——CaO 熟石灰、消石灰——Ca(OH)2 【石灰水的主要成分】 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CaCO3

食盐——NaCl 纯碱、口碱——Na2CO3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胆矾、蓝矾——CuSO4·5H2O

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氨水——NH3·H2O(学名:一水合氨)

二、酸、碱、盐的溶解性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如果不读出括号中的字,是不是一个较好记忆的顺口溜?)

钾钠铵盐都可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碳酸盐只溶钾钠铵(盐)。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2、七个常见的沉淀物:

中考范围:(由主至次的顺序)碳酸钙、碳酸钡、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可溶于酸的沉淀

以阅读材料形式考察: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不溶于酸的沉淀

3、四个微溶物:

中考范围: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 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以阅读材料形式考察: 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 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三、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

1、复分解反应口诀:复分解要进行,溶液中才可行;交换成分价不变;生成水、气或沉淀;不溶物溶于酸除了氯化银和硫酸钡。

2、复分解的tips:

(1)不溶性碱只能与酸性发生中和反应

(2)不溶性盐,只有碳酸盐能与酸反应

(3)KNO3、NaNO3、AgNO3、BaSO4不能做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

四、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的测定

1、指示剂———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无色的酚酞试液只遇碱溶液变红注:不溶性碱与指示剂无作用;

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特例: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2、pH值———溶液的酸碱度:pH>7,溶液为碱性(越大碱性越强) ;pH=7溶液为中性; pH<7,溶液为酸性(越小酸性越强)。

3、中考中常考:溶液为中性的盐——氯化钙和氯化钠;溶液为碱性的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钾(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五、离子的检验

1、原理

H+(溶液中):1、石蕊、pH值试纸; 2、加入铁粉,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浅绿色;

3、加入金属氧化物(氧化铜),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

4、难溶性碱(如氢氧化铜、氢氧化铁,可溶性碱不行),蓝色固体溶液,溶液变为蓝色;

5、加入碳酸钠或碳酸钙,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OH-(溶液中):1、酚酞、pH值试纸;2、可溶性Cu2+、Fe3+的盐溶液

CO32- (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氯化钙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Cu2+、Fe3+(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可溶性强碱(如氢氧化钠),有蓝色或红褐色沉淀产生。

【以下两种离子的检验,中考不要求,高中必知】

Cl - (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NH4+(在溶液中): 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微热溶液,若产生一种产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则原溶液中含有铵根离子。

(固体):铵态氮肥的检验;取样品与熟石灰充分混合,研磨,产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

2、正确的操作:取样-溶解(样品为固体)-滴加-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六、物质的颜色

1、固体(多为白色)

黑色———CuO、MnO2 、Fe3O4、Fe粉、C粉 紫黑色———KMnO4 红色———Cu、Fe2O3

红褐色———Fe(OH)3 蓝色———Cu(OH)2、CuSO4·5H2O 绿色———Cu2(OH)2CO3

2、溶液(多为无色);

浅绿色溶液———(亚铁盐溶液):FeCl2溶液、FeSO4溶液、Fe(NO3)2;

溶液黄色溶液———(铁盐溶液)FeCl3溶液、Fe2(SO4)3溶液、Fe(NO3)3;

溶液蓝色溶液———(铜盐溶液)CuCl2溶液、CuSO4溶液、Cu(NO3)2;

七、酸、碱、盐的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可做干燥剂,不能干燥氨气;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

3、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4、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与熟石灰混合制成碱石灰干燥剂,不能干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等酸性气体。

5、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用于检验水蒸气。

6、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

7、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八、酸与碱的通性和盐的性质【记中考常考反应方程式及实验现象】

(1)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色。碱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并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2)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Fe+2HCl==FeCl2+H2↑;Zn+2HCl==ZnCl2+H2↑

(3)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Fe2O3+6HCl==2FeCl3+3H2O;CuO+2HCl==CuCl2+H2O; Ca(OH)2+2HCl==CaCl2+2H2O; Fe(OH)3+3HCl==FeCl3+3H2O

(4)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NaOH+HCl==NaCl+H2O;2NaOH+H2SO4==Na2SO4+2H2O

(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CaCO3+2HCl==CaCl2+H2O+CO2↑;Na2CO3+2HCl==2NaCl+H2O+CO2↑;NaHCO3+HCl==NaCl+H2O+CO2↑

(6)碱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Ca(OH)2+CO2===CaCO3↓+H2O;2NaOH+CO2===Na2CO3+H2O

(7)某些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史上最牛反应:Ca(OH)2+Na2CO3==CaCO3↓+2NaOH

NaOH(KOH)+FeCl3(Fe(NO3)3、Fe2(SO4)3)==Fe(OH)3↓+NaCl

2NaOH(KOH)+CuCl2(Cu(NO3)2、CuSO4)==Cu(OH)2↓+2NaCl

MgCl2(Mg(NO3)2、MgSO4)+NaOH(KOH)==Mg(OH)2↓+NaCl

(8)有些不同的盐之间能反应生成两种新的盐

CaCl2+Na2CO3==CaCO3↓+2NaCl;BaCl2+Na2CO3==BaCO3↓+2NaCl

(9) 有关盐的其他反应

CaCO3高温====CaO+CO2↑;2NaHCO3△==== Na2CO3+ H2O+CO2↑; NH4Cl(NH4NO3、(NH4)2SO4)+NaOH(KOH)==NH3↑+H2O+NaCl

九、有关酸碱盐的反应伴随的实验现象的总结。

1、溶液变色;(如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

2、固体(沉淀)溶解;(碳酸钙、难溶性碱、金属、金属氧化物溶于酸)

3、有气泡产生;(碳酸盐与酸的反应)

4、产生沉淀;(溶液中,钙离子遇到碳酸根离子)

5、固体析出;(铁钉与硫酸铜的反应)

酸碱盐教学反思 篇7

一、教科书实验设计存在的问题

1.试管太多, 携带不便

许多教科书设计“酸碱盐溶液的性质”实验时, 都用到了小试管。其中人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的设计之一是 (见图1) :将8 支试管分成两组, 每组4 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白醋、苹果汁、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 向其中一组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 向另一组试管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 观察现象。

我们认为该实验设计还缺少了蒸馏水的对比实验, 应该补上。由于对比实验内容多, 演示实验时, 教师要携带许多滴瓶、试管架、试管, 操作很不方便。

2.白色点滴板不利于演示观察

沪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是这样设计“溶液酸碱性”实验的 (见图2) :在白色点滴板的空穴 (或小试管) 里分别滴入几滴白醋、酸果汁、稀盐酸、纯碱溶液、肥皂水、石灰水、氨水、食盐水、蔗糖水, 再各滴加1~2 滴紫色石蕊试液, 观察其颜色变化,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再各滴加1 滴酚酞试液, 又会出现什么现象?我们认为该实验设计同样缺少了蒸馏水的对比实验, 应该补上。白色点滴板不透明, 教师演示实验时, 不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二、溶液酸碱性实验

在有关溶液的酸碱性实验中, 仁爱版初中化学教科书是这样设计的:

实验1 请从下列三组物质中选择两种溶液, 分别取少量加入小试管 (或白色点滴板的孔穴) 中, 再各滴加1~2滴紫色石蕊溶液, 观察溶液呈现的颜色。

第一组:白醋、柠檬汁、无色透明碳酸饮料。

第二组:食盐水、蔗糖水 (或蒸馏水) 。

第三组:石灰水、纯碱溶液、肥皂水。

实验2用无色酚酞溶液代替紫色石蕊溶液重复上述实验, 观察溶液呈现的颜色, 并将观察到的颜色变化填入下表 (见表1) 。

如果使用“6 孔塑料点滴板”做反应容器来操作仁爱版教科书的实验设计, 我们认为可以对原实验设计中的前两句话略作改动:用胶头滴管依次各取下列三组物质约2m L分别全部挤入6 孔塑料点滴板的孔穴中;在第二组物质中增加蒸馏水即可形成新的实验设计。

仁爱版初中化学教科书的表头画线中角在左上角, 表头右上的说明用“试液”与实验说明不一致, 我们认为不恰当, 特作了改动。由于使用了“6 孔塑料点滴板”做反应容器, 每一组同时用三种溶液做实验是可以的, 在第二组溶液中应加入“蒸馏水”作对比, 这样教科书中的表就变成了上表。

三、金属与酸或盐溶液的反应

1.体现酸与金属反应

体现酸与金属反应的实验,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实验 用胶头滴管各取约2 m L稀盐酸 (或稀硫酸) 分别全部挤入6 孔塑料点滴板同一侧的3 个孔穴中, 再依次分别放入1 根铁钉、1 粒锌粒、1 小块铝片, 观察金属表面和溶液的变化, 并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从实验中可以看到:金属表面都有气泡产生。

2.体现金属的活泼性

体现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实验,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实验1 用胶头滴管各取约2 m L稀盐酸 (或稀硫酸) 分别全部挤入6 孔塑料点滴板两侧的6 个孔穴中, 在点滴板的孔穴里依次分别放入表面光亮的金属:银片、铜片、小铁钉、锌片、铝片、镁条, 观察反应现象, 比较其反应的剧烈程度 (见图3) 。

实验2 用胶头滴管依次取约2 m L硫酸亚铁溶液、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分别全部挤入6 孔塑料点滴板同一侧的3 个孔穴中, 依次把绕成螺旋状的铜丝、铜丝、铁丝放入塑料点滴板孔穴里对应的上述三种溶液中, 观察反应现象 (见图4) 。

根据实验1 中反应的剧烈程度与实验2 中发生反应的情况, 推导上述6 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

学生从实验1 中可以得出:镁条与稀盐酸 (或稀硫酸) 反应最剧烈, 其次是铝, 再次是锌, 最后是铁, 而铜片和银片则没有产生现象。

学生从实验2 中可以得出:铜不能与硫酸亚铁反应, 铜能够把银置换出来, 铁能够把铜置换出来。

由于稀盐酸 (或稀硫酸) 能与活泼金属发生反应而放出氢气, 且金属的化学性质越活泼, 与酸反应越剧烈;只有活动性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活动性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因此, 上述6 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为:镁、铝、锌、铁、铜、银。

四、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实验,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实验用胶头滴管取约2 m L稀盐酸两次, 分别全部挤入6 孔塑料点滴板一头的2 个孔穴中, 再用胶头滴管取约2 m L稀硫酸两次, 分别全部挤入6 孔塑料点滴板另一头的2 个孔穴中, 在点滴板一边的稀盐酸、稀硫酸里分别放入1颗生锈的小铁钉, 在另一边的稀盐酸、稀硫酸里分别放入少许氧化铜粉末, 观察并对比实验产生的现象。

通过实验, 学生可以得出:盐酸和稀硫酸溶液里铁钉表面的红色铁锈被除掉了, 溶液都变成了黄色。盐酸和稀硫酸溶液里黑色的氧化铜溶解了, 盐酸溶液的颜色由无色变成了绿色, 硫酸溶液的颜色由无色变成了蓝色。

五、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

1.体现酸的性质反应

实验用胶头滴管依次取约2 m L的碳酸钾溶液、氢氧化钡溶液、氯化钡溶液分别全部挤入6 孔塑料点滴板同一侧的3 个孔穴中, 再分别滴加稀硫酸, 观察实验产生的现象。

通过实验,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依次是:有气泡产生, 溶液变浑浊, 溶液变浑浊。

2.体现碱的性质反应

实验用胶头滴管依次取约2 m L的碳酸钠溶液、氯化铜溶液、硫酸石蕊溶液分别全部挤入6 孔塑料点滴板同一侧的3 个孔穴中, 再分别滴加氢氧化钙溶液, 观察实验产生现象。

通过实验,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依次是:溶液变浑浊、有蓝色沉淀产生、红色溶液变成紫色或蓝色。

3.体现盐的性质反应

实验用胶头滴管依次取约2 m L的稀盐酸、氢氧化钡溶液、氯化钙溶液分别全部挤入6 孔塑料点滴板同一边的3 个孔穴中, 再分别滴加碳酸钠溶液, 观察实验产生的现象。

通过实验,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依次是: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浑浊、溶液变浑浊。

六、使用塑料点滴板的优点

使用塑料点滴板作反应容器有许多突出的优点:

(1) 装置简单, 操作方便, 快速高效, 现象明显。

(2) 实验微型化, 节约药品, 降低实验成本,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可同时进行多个反应实验, 有利于对比。

(4) 清洗方便, 节省实验准备和整理的时间, 有利于教师准备实验。

(5) 能够自立, 不需要支撑的物品, 进行实验演示时方便教师携带。

(6) 方便学生进行课堂分组实验或课外探究实验。

(7) 实用性强, 只要是不需要加热的“固+液”反应或者“液+液”反应都能适用。

(8) 投资少, 又不容易损坏, 无论城市或农村学校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晶, 郑长龙.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2]王祖浩, 王磊.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

酸碱盐电解器教具的制作 篇8

1 酸碱盐电解器教具结构示意图

图1为该教具结构示意图。图中,1—显示面板,12—指示灯,13—接线柱,2—电极插板,21—电极,31—前面板,32—上面板,33—固定孔,34—侧板,35—电极插板活动口,36—电源线穿孔,37—燕尾螺丝。

2 用途

1)此教具可用于演示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实验;2)此教具可用于探究电解质的强弱实验。

3 制作材料及说明

1)箱体、显示面板、上面板、侧板和电极插板可用厚约1厘米的塑料板或三合板制作,前面板用玻璃。所述箱体长25厘米,高20厘米,宽15厘米,箱体的前面板(31)呈透明状,其后面板设有合页门,其上面板(32)设有所述显示面板(1),其底板均匀设有至少2个固定孔(33),其两个侧板(34)分别设有电极插板活动口(35),且其中的一个侧板(34)上设有电源线穿孔(36);所述两个电极插板活动口(35)之间设有所述电极插板(2),该电极插板(2)的两端及所述电极插板活动口(35)外分别设有燕尾螺丝(37);所述显示面板(1)上设有至少2个指示灯(12)和至少2对接线柱(13);所述电极插板(2)上设有至少2对电极(21);所述每个指示灯(12)与所述一对接线柱(13)、一对电极(21)、一个固定孔(33)一一对应;所述每个接线柱(13)的正极通过所述电源线穿孔(36)与外接电源的正极相连,并依次与与其相对应的所述接线柱(13)的负极、指示灯(12)、电极(21)中的正电极相连;所述每个电极(21)中的负电极通过所述电源线穿孔(36)与所述外接电源的负极相连。

2)该教具包括箱体、显示面板和电极插板;所述箱体的前面板呈透明状,其后面板设有合页门,其上面板设有所述显示面板,其底板均匀设有至少2个固定孔,其两个侧板分别设有电极插板活动口,且其中的一个侧板上设有电源线穿孔;所述两个电极插板活动口之间设有所述电极插板,该电极插板的两端及所述电极插板活动口外分别设有燕尾螺丝;所述显示面板上设有至少2个指示灯和至少2对接线柱;所述电极插板上设有至少2对电极;所述每个指示灯与所述一对接线柱、一对电极、一个固定孔一一对应;所述每个接线柱的正极通过所述电源线穿孔与外接电源的正极相连,并依次与与其相对应的所述接线柱的负极、指示灯、电极中的正电极相连;所述每个电极中的负电极通过所述电源线穿孔与所述外接电源的负极相连。

4 具体实施方式

以6种物质演示为例,如图1所示,一种酸碱盐电解器教具包括箱体、显示面板(1)和电极插板(2)。

箱体的前面板(31)呈透明状,其后面板设有合页门,其上面板(32)设有显示面板(1),其底板均匀设有6个固定孔(33),其两个侧板(34)分别設有电极插板活动口(35),且其中的一个侧板(34)上设有电源线穿孔(36);两个电极插板活动口(35)之间设有电极插板(2),该电极插板(2)的两端及电极插板活动口(35)外分别设有燕尾螺丝(37);显示面板(1)上设有6个指示灯(12)和6对接线柱(13);电极插板(2)上设有6对电极(21);每个指示灯(12)与一对接线柱(13)、一对电极(21)、一个固定孔(33)一一对应;每个接线柱(13)的正极通过电源线穿孔(36)与外接电源的正极相连,并依次与与其相对应的接线柱(13)的负极、指示灯(12)、电极(21)中的正电极相连;每个电极(21)中的负电极通过电源线穿孔(36)与外接电源的负极相连。

演示时,首先,将6种物质分别放入6个烧杯中,物质的体积占烧杯体积的2/3,然后将6个烧杯放入固定孔(33)内;其次,调节燕尾螺丝(37),使得6对电极(21)均与物质相接触;最后接通外接电源,观察6个指示灯(12)。若指示灯(12)亮,则该烧杯中的物质具有导电性;若指示灯(12)不亮,则该烧杯中的物质不具有导电性。

5 优点

1)通过设有多对电极插板及与其相对应的指示灯和烧杯固定孔,实现了在实验中同时演示多种物质导电性的目的,因此,不但简化了实验操作,而且缩短了实验时间,有效地满足了教学要求。

2)可同时演示多种物质导电性,因此,在教学中可实现对比教学,既直观又便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高中化学 酸碱盐通性总结 篇9

(1)跟指示剂反应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 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2)跟活泼金属起置换反应

酸 + 金属==盐 + 氢气

2HCl+Fe=FeCl2+H2↑

(3)跟碱性氧化物反应

酸 + 性氧化物—→盐+水

3H2SO4+Fe2O3=Fe2(SO4)3+3H2O(4)跟某些盐反应

酸+盐—→新酸+新盐

H2SO4+BaCl2=2HCl+BaSO4↓(5)跟碱起中和反应

酸+碱—→盐+水

2HCl+Cu(OH)2=CuCl2+2H2O 碱

(1)跟指示剂反应

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变蓝色 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红色(2)跟酸性氧化物反应

碱+酸性氧化物—→盐+水

2NaOH+CO2 = Na2CO3+H2O(3)跟酸反应

碱+酸—→盐+水

Ba(OH)2+2HCl=BaCl2+2H2O

(4)跟某些盐反应

碱+盐—→新碱+新盐

Ca(OH)2+Na2CO3=CaCO3↓+2NaOH 盐

(1)跟某些金属的反应

盐+金属—→新盐+新金属

CuSO4+Fe=FeSO4+Cu(2)跟酸的反应

盐+酸—→新盐+新酸

BaCl2+H2SO4 = BaSO4↓+2HCl(3)跟某些碱的反应

盐+碱—→新盐+新碱

CuSO4+2KOH=K2SO4+Cu(OH)2(4)跟某些盐的反应

盐+盐—→两种新盐

NaCl+AgNO3=AgCl↓+NaNO3

酸性氧化物:和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1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2和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SiO2,N2O5,也是酸性氧化物,但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不能与水直接化合生成硅酸

判定酸性氧化物最重要依据是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保持不变)

碱性氧化物:和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1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2和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碱金属和钙、锶、钡的氧化物能跟水反应,生成相应的氢氧化物。其他碱性氧化物不能跟水反应。)

(1)酸性氧化物不都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都是酸性氧化物

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却是金属氧化物;CO、NO2、NO等都是非金属氧化物,但不是酸性氧化物

(2)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碱性氧化物。

初三化学酸碱盐部分的学习技巧 篇10

初三下学期后,开学后化学学习酸碱盐通常是孩子们最头疼的部分,因为这部分涉及的概念多、物质分类多、反应规律多、需要记忆的多、实际应用的多、题型变化多,因此要掌握这部分知识存在一定的困难。而酸碱盐又是中考化学考查的重点和难点,每年中考分值在20分左右。怎样才能学好这一部分呢?

1.紧扣课本,夯实基础知识

酸碱盐的学习能否顺利进行,要看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基础知识是学好一切的根本,而基础知识源于课本,近几年课本上的内容考的越来越多。例如:俗名、用途、性质等等。酸碱盐主要讲了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只要把基础知识记牢了,做题就会灵活运用。例如:

(2013中考7)碳酸钠可用于制造玻璃,其俗称是()

A.小苏打

B.熟石灰

C.生石灰

D.纯碱

分析:这道题就是直接考记忆的内容,考查俗名,要求知道几种重要物质的俗称,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消石灰;氧化钙俗称生石灰;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因此选D。

(2013中考14)下列物质质量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减小的是()

A.碳酸钙

B.氯化钠

C.浓盐酸

D.氢氧化钠

分析: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因此质量减小,选C。这就要求基础知识一定得记牢。

2.总结规律,加强理解记忆

酸碱盐这一部分可以说是对整个初中化学知识的运用与综合。它在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酸碱盐基本性质的讲解,总结出学习化学的规律,即通过对具体一个事物的研究,掌握规律,继而得出一类事物的性质。同学们觉得酸碱盐难度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内容多,化学方程式多,性质多,不知道哪些物质能反应,怎么反应,觉得一团乱麻,无从下手,容易记混。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总结规律,归类记忆。例如,写物质之间的反应方程式,先判断反应物的类别,根据酸碱盐的性质看能否反应,发生什么反应类型,根据化合价写出生成物化学式,就可以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牵涉的反应类型主要是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能否发生判断依据是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判断依据是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溶解性表。这就要求熟练记忆几个知识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溶解性表。而关于有些知识点的记忆还可以编成顺口溜去记。下面对酸碱盐部分知识点总结如下:

置换反应能否发生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依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溶解性表。

关于溶解性表我总结了记忆的方法,供大家参考:易溶盐钾、钠、硝酸、铵,盐酸盐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钡和铅,其他大多都不溶。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K、Ca、Na、Mg、Al、Ze、Fe、Sn、Pt、(H)、Cu、Hg、Ag、Pb、Au

女,新

轻,统

还有化合价等这些都可以编成顺口溜记忆,在这就不一一赘述了。

3.归纳题型,提高做题能力

在复习中经常见到不少同学埋头于题海之中,耗费时间长却收效甚微。酸碱盐部分的题型虽形式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综合之下,和酸碱盐知识相关的题型大致有以下几种:可以说判断反应型、物质制备型、物质推断型、除杂型、鉴别型、探究型、计算型,这些是很具代表性的,它们的正确理解和掌握,对于提高其他相关题型的应变能力,必将起到很好的辐射作用。掌握了基础知识,以不变应万变,就可以对付各种题型,提高应试能力。在题型归类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借助有关练习,学会分析方法、掌握答题思路、体验答题要点。这样,我们手里才能真正拥有一把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因为化学的东西比较多,很多都是以记忆为主,所以需要勤记多练,并能够不断的把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以点带面,整体把握知识结构。

上一篇:在宁波招商恳谈会上的致辞下一篇:冷库使用管理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