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精选12篇)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篇1
摘要: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研活动中形成的信息资源。本文分析了农业科技档案的特点, 以及做好农业科技档案所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农业科技,档案工作
农业科学技术档案, 是在农业科学研究、生产技术、水利林业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科学技术文件材料的总称。包括文字材料, 计算材料、图表、图纸、声像等, 它是进行农业科研, 生产基建等活动的重要依据。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 对于新形势下搞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以及促进知识创新和农业科技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一、农业科技档案的特点
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技生产活动、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直接记述和反映, 是经过系统整理并且归档保存的科技文件材料。其主要特点是:
1. 综合性强。
农业科学是一个综合性很强, 涉及范围很广的科学体系。从农业结构上来看, 它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从自然条件看, 它涉及水、土、光、热、气等非生物因素;从农业生产的一个周期来看, 它包括播种、施肥、中耕、灌溉、防护、收割、加工、运输、入仓、经营等许多环节。所以, 农业科技档案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科技档案门类。
2. 外业形成量大。
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不同, 它不是在车间厂房里作业, 而是在田间作业, 既使农业科学研究, 也有大量的工作是在室外进行。这种情况决定了农业科技档案外业形成量大这样一个特点。即大量的农业科技档案是在野外、田间形成的。这一特点带来了农业科技档案形成、积累、管理的复杂性。
3. 地域性强。
农业生产离不开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主要包括水文、土壤、阳光、气候等。农业生产的布局、品种、栽培技术等, 都因地域条件的不同而不同。作为农业生产伴生物的农业科技档案, 也具有较强的地域性, 即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 农业科技档案的种类、内容、成份都有很大差异, 在形成、管理上也相应带有自己的特点。研究把握这个特点, 是做好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提高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思想意识、业务素质
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是一项具体而又繁琐的技术性工作, 随着单位发展壮大, 新档案人员不断进入, 档案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往往形成档案整理不规范。如何能够更好的利用档案, 服务于农业科技发展, 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思想业务素质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把形成的档案分类组卷, 把相关的信息加以整理, 增强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效率, 发挥档案作为财富的作用, 档案管理人员就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档案工作人员要对档案管理工作高度重视, 在工作中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 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农服务的思想, 树立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精神、乐于奉献不为名利的精神、忠于职守脚踏实地的精神、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精神。坚持规章制度做好档案室的日常管理工作, 在日常的农业推广项目过程中, 做到档案工作人员参与项目实施管理的全过程, 保证归档文件材料的齐全完整, 以便更好的为广大科技人员做好服务工作。
再有作为一名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者, 不但要具有一定的档案管理工作经验和农业技术知识, 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书写能力。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平时要勤奋学习, 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多积累扎实的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科技知识。
三、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及人员的培训提高
单位主要领导要高度关注, 分管领导要亲自抓, 要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给予充足的经费确保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同时要发动科技人员将散落在各自手中的农业技术资料集中起来, 建立收集考核制度, 抽调专人进行分类整理、组卷、归档, 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和利用打好基础, 逐步形成管理层关心、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氛围。
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是档案工作的基础和起点, 由于农业科技档案形成的特点, 大部分材料都分散在科技人员自己手中, 所以说, 农业科技档案来源于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 为此, 我们要抓住有力时机, 为科技人员进行档案培训, 使他们增强档案意识, 让他们在农业生产实践、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 坚持实事求是, 以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对待每一个调查数据, 不断强化科技档案意识, 支持农业科技档案工作, 是做好农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条件。
三、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农业科技档案存在综合性和分散性的特点, 只有把各种比较零散的存储在众多的个体档案中的信息, 系统的、规范的整理出来, 才能更好的发挥档案的作用。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就是做好档案工作的最好保证, 也是档案工作与时俱进, 适应农业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因此, 在收集和整理档案过程中要严格组卷、归档制度, 切实做到统一管理人员、统一规划计划、统一检查指导和统一培训交流, 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如立卷归档保管制度、保管利用制度、保密制度等等。形成档案内容规范化, 要求文字书写整齐、清洁, 坚决杜绝复印制件及圆珠笔形成的资料在卷中出现。开展档案管理规范化创建活动, 加强过程督导, 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典型并及时总结推广经验。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篇2
1、农业生产概况
1.1基本情况
XX县属浅山丘陵区,共有5镇、6乡、1局(洛新工业管理局),295个行政村,42.5万亩耕地,41.5万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0.97亩。梗地类型分为川区、丘陵区和千山区,其中:川区面积约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0%;丘陵区面积约18万亩,占耕地民间的70%;浅山区约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0%。
1.220xx年农作物生产情况
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9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3.6万亩,比去年增加6.86万亩,增加10.27%,总产22.24万吨,比去年增加1.91万吨,增加9.39%;经济作物28万亩,比去年增加3.35万亩,增加13.6%。夏粮32.45万亩,比去年增加0.75万亩,增加2.38%;秋粮42万亩,比去年增加2万亩,增加5%;总产13.34万吨,比去年增加1.86万吨,增加16.2%。其中玉米28.35万亩,比去年增加0.67万亩,增加0.56%,总产9.98万吨,比去年增加1.06万吨,增加11.88%;大豆4.3万亩,比去年增加0.04万亩,增加0.9%,总产0.93万吨,比去年增加0.37万吨,增加66%;朝天椒3.7万亩,比去年增加22.9%,总产0.935万吨,增加34.5%;中药材6.4万亩,比去年增加0.2万亩,增加3.2 %。大粒樱桃2万亩,比去年增加0.51万亩,增加34%。
2、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2.1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指标圆满完成
20xx年共完成化验土样个、13个项目、约3万样次;完成、安排试验60个,其中:完成-20xx年度小麦试验20个、20xx年玉米试验20个、安排20xx-20xx年度试验20个;完成土样采集508个,填报土样采集调查表500套;完成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71.2万亩,推广配方肥1.057万吨;完成技术培训5792人次,印发技术资料7.91万份,印发施肥建议卡5万份。
2.2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20xx年主要围绕朝天椒、大粒樱桃、中药材等农业产业化项目,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工作。
一是完成了3.7万亩朝天椒种植面积任务,比去年增加0.69万亩,增加22.9%;平均亩产干椒252.8公斤,比去年增产9.4%;总产935万公斤,比去年增产34.5%。
二是新发展大粒樱桃0.51万亩,总面积达到2万亩。
三是中药材面积达到6.4万亩,其中:丹参育苗150亩,新栽植丹参0.3万亩。
2.3玉米高产攻关示范天建设效果突出
按照市农技站部署,我站组织专人在磁涧镇杨镇村安排了玉米高产攻关示范田150亩,实际落实103亩,主要技术措施是:引进推广高产抗到优质玉米新品种,采取高密度、适期早播、配方分期施肥、拔节期喷矮壮素、吐丝期隔行去雄技术,取得了非常好的示范效果,经洛阳市农技站专家组验收,119亩平均单产921.24公斤,创下了有史以来的玉米高产记录。
2.4圆满完成了253万公斤的小麦良种补贴项目任务
今年,国家下达我县的小麦良种补贴任务是35亩,小麦良种补贴供应量是253万公斤。为完成项目任务,我县专门成立了小麦良种补贴项目领导组,抽调5名专职人员,专门从事此项工作。县政府专门召开了由各乡镇农业乡镇长参加的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工作会议,下达任务目标,层层落实责任制,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与满完成率36.2万亩253万公斤的小麦良种补贴项目任务。
3、采取的主要措施
3.1领导重视
新安县委、县政府历年来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特别是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农业生产特别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列为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提出了:工业兴县、强乡富民、旅游开发。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列入政府三大目标之一。每年都下达农业工作指标,列入政府年度工作考核,有效促进了新安农业的发展。
20xx年初,县政府就下达了新安县20xx年农业工作目标,提出了朝天椒、大粒樱桃、中药材三大基地建设的目标任务。县政府并多次召开有关农业产业化方面的工作会议,部署安排农业产业化工作。先后召开中药材、朝天椒、大粒樱桃等现场会、研讨会、督查会等大型会议20多场次,并定时下发农业工作督查简报,有效督促农业产业化各项任务指标是完成,促进了我县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3.2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为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县政府每年都拿出数10万至100万元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建设。20xx年,县政府共拿出200万元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一是在朝天椒生产上:县政府拿出100万元,用于种子补贴和地膜补贴,对新发展的种植区采取免费供应种子,半价供应地膜(每亩补助20元);对老种植区半价供应种子(每亩补5元),地膜每亩补助10元。
二是在中药材生产上:县财政拿出100万元,对连片种植规模在300亩以上的进行补贴和奖励。今年补贴标准是:凡是种植丹参的农户,种苗款由县、乡各补贴一半,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促进了规模化种植。
3.3 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全面指导农业生产
优良品种和配套的栽培技术是农作物获得高产的关键,有了优良的品种,既不增加肥料、劳动力,就可获得较好收成。为了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作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20xx年我们主要引进了一下优良品种:
在朝天椒生产上:一是我们从河南农大豫艺种业有限公司引进了优质高产、稳产的优良品种“新一代”4000斤,与去年12月份组织调进,阴历年前全部发放到朝天椒种植区的农户手中,确保了阴历年后的及时播种育苗工作的进行。使全县朝天椒新品种更新面积达到16000亩以上。二是全面推广朝天椒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实践证明:地膜覆盖栽培是保证朝天椒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措施。为保证椒农用上高质量的地膜,农业局及早组织人员从山西购回优质地膜30吨,供应生产需要。使今年的朝天椒盖膜栽培面积达到100%。有效促进了今年朝天椒产量的提高,据测产调查,今年度朝天椒单产普遍高于往年,平均亩产干椒达到250公斤,比去年亩增产近20%。总产干椒786.25万公斤,比去年增加27.5%。
在玉米生产上:从河农大引进高产稳产玉米新品种豫单998,在磁涧镇杨镇村安排高产示范田119亩,采取高密度、配方分期施肥、拔节期喷矮壮素、玉米隔行去雄等新技术,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经市农技站专家组验收,攻关田平均亩产971公斤,创造了我县历史高产记录。
3.4认真组织实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效果试验,为合理制定施肥配方提供科学依据
为切实实施好国家配方施肥项目,按期完成项目各项指标任务,把肥效试验扎扎实实的搞好,发挥试验的科学作用,本年度共安排完成肥料效果试验xx个,其中:20xx年度小麦肥效试验20个, 20xx年度玉米肥效试验20个, 新安排20xx-20xx年度小麦肥效试验20个。
4、下一年农技推广工作打算
一是做好农业项目的申报工作,争取上级财政补贴资金,支持和促进我县农业的快速发展。
关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 篇3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要素协调;体制方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5--02
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农业稳定与发展则国家经济运行有了保障。本文主要针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一些重要因素与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1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重视处理好“三个关系”
在基层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其他行业,与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以及农业科技发展形势不相适应,还有许多农民还在运用最为原始的农业作业方式,多年来形成的农业科技成果在“最后一公里”出现了梗阻,制约了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因此,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一定要重视要素研究与协调,处理好三个关系。
1.1 要处理好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村宣传工作的关系
当前,各地区普遍强化了农村思想政治宣传工作,致力于培养思想好、懂政治、有追求、能力强的新型职业农民,借助于闭路电视、广播、宣传栏等载体开展了教育宣传活动。在这一板块工作中,要穿插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在各类宣传阵地中增加农业新技术介绍、前景分析等方面的内容,让农业科技为更多群众所熟知,成为他们开展农业生产工作的有效参考,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思想基础。
1.2 要处理好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教育提升的关系
现代农民培训工作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地普遍强化了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现代营销等方面培训,这是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和质量的基础,只有在品种与品质以及生产环节提升档次,才能够为农业增效增添后劲。
1.3 要处理好农业技术推广与惠民政策落地的关系
要将农业科技扶持项目作为惠民利民的重要抓手,积极争取上级农业科技推广补助扶持项目,与粮食直补、农田水利等惠民项目一同实施,让群众获得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推广的覆盖面,提升农业科技层次[1]。
2 农业技术推广方式要注重创新开创良好局面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生产中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其中创新推广方式对农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2]。但当前,还存在着意识淡漠、手段不多、方法不活等方面问题,需要切实加以解决。
2.1 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推广方式
推广农业科技是各级政府农业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始终要作为主渠道、主力量,坚定不移地推动农业技术在广袤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除承担农业技术推广的行政部门与事业单位之外,还要积极吸纳社会各种力量的加入和发挥作用。要吸纳农业科研部门参与新技术的推广运用,破除中间壁垒,加快农业技术从实验室到田头的进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出来,要发挥这些与农民联系最为紧密的新社会组织在推介农业新技术方面的重要作用。
2.2 要积极尝试社会公益与商品化结合的推广方式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但并非完全排斥市场调节功能与作用。农业部门以及相关承担农技推广功能的机构,可以在落实公益性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尝试引入社会化市场运作的方式,推进农业技术商品化的实施,采取合同农业、技术有偿延伸服务、新技术与新品种推广风险与收益共担等方式,最大限度推动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地,降低群众在运用新技术开展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将农技推广机构与人员的利益与群众新技术推广运用成效等方面挂钩联系起来,以商品化推广模式作为补充,实现农业生产新技术推广效益的最大化。
2.3 要强化以信息化手段推动的推广方式
要以县级农业部门为主体建立农业科技信息资料库,实施县镇村三级联网,一方面,及时将上级涉农科技方面的优惠政策及时传达下去,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另一方面,对辖区内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行动态监控与评估,及时搜集来自基层一线的建议和意见,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有效覆盖网络。
3 农业技术推广体制要保持积极向好发展趋势
各级农技部门在推广农业技术工作中承担着重要职能,其自身运行机制和体制科学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农业农村的发展。当前,农字头单位相继进行了多次改革,在自身职能定位方面向着更加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但依然要进一步强化体制机制的改革优化,与时俱进,适应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需要。
3.1 要进一步完善财政保障体系
基层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运行经费、人头经费等已经纳入了财政预算,但是各地区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难度不一、情况不同,农业部门与财政部门应当强化调研。针对本地区农业技术推广实际确定财政资金扶持的方式与金额,特别是要加大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基层农民新技术培训、新技术推广示范项目补助等方面的投入,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支撑,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有钱办事。
3.2 要抓好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在现有农业技术人员的基础上,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编制与岗位,面向农业院校招收高素质的人才,逐步改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能力结构。同时,要抓好技术人员的轮岗培训,通过上挂学习、脱产培训以及在线教育等方式,提高技术人员专业技能水平。
3.3 要引导和培育农业技术市场
大力推广业务外包、课题承接、农业技术成果转让等新型业态,帮助从法律与法规层面进行规范,逐步引导农业技术与生产力的密切融合、互为促进。
综上所述,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大研究与落实力度,为“三农”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八旭.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园艺文摘,2010(9).
[2]国鲁来.农业技术创新诱致的组织制度创新[J].中国农村观察,2013(5):24-31,45.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篇4
1.1 农业发展状况
高安市位于江西中部, 全市面积2 439km2, 辖21个乡镇、2个街办、1个垦殖场, 人口85万, 其中农业人口59万。201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62.02万亩, 总产73.47万t, 种粮大户449户, 千亩以上203户, 打造了3个高产创建示范片、1个国家级龙头企业、12个省级农业企业。截止到2014年底, 农业专业技术合作社有501家, 较上年384家增长30.5%, 其中种植类228家, 蔬菜类141家, 林业类60家, 畜牧水产类80家, 渔业类30家, 服务业类28家, 其他75家, 同比增加分别为35.7%、14.0%、25.0%、5.3%、50.0%、27.3%和50.0%。
1.2 农业推广机构建设状况
高安农业科技信息化推广工作主要依托农技推广综合站。从2011年开始, 按照基层农技推广系统改革和建设的基本原则, 对全市的23个乡镇街道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进行改革和建设, 其中20个乡镇街道享受了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的支持, 8个乡镇获得12万元的项目支持。目前, 全市已有19个乡镇完成建站指标;成立了23个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 任命23名综合站站长, 落实农技人员92人。
1.3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状况
引进了4家科研院校、15家农业企业、2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1家通信公司和1家科技信息公司参与农技推广活动。为农技推广员、农业专家以及符合条件的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共配备150部电信手机, 同时改善农技推广综合站的办公环境, 为每个综合站配备电脑、检测仪、投影仪以及办公用品。
引进“农技宝”、“农业科技网络书屋”, 通过网络化平台促进工作开展和农业技术的传播, 节约了行政成本, 提高了工作效率。
通过发放各类技术资料、集中办班培训、聘请专家讲座、创建易信专家群、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科技信息知识宣传, 免费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和技术指导, 进一步提高了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的需求。
2 农业科技信息化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技推广人员年龄结构老化、学历不高、未收编
由于历史原因, 政府对农技推广工作常年不重视, 农技人员尤其是乡镇农技人员多为编外人员, 财政工资由乡政府拨付, 非垂直管理, 导致行政效率偏低。据调查, 60%的农技人员年龄在50岁以上, 30%为40~50岁, 30~40岁无1人, 其他均在24~26岁之间。143名农技指导员中仅有11人为本科学历, 其余均为大专及以下学历。由于年龄结构老化以及学历不高, 很多农技员学习科技信息的能力差, 导致农技科技信息推广困难。加上农技人员编制未收至农业局, 导致上级管理疲软, 农技人员缺乏学习科技信息技术的主动性。
2.2 农民科技信息意识不足
农民是农业科技信息的主要需求者, 但是农民对此的需求总体疲软。随着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的步伐加快, 还有商品贸易业的日益发达, 农业地位急速下降, 农业再也不是农村的主导产业,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 留守在家乡的绝大多数是老、弱、幼、病且知识文化水平不高的弱势群体, 从事农事劳动的人基本在50岁以上。这些劳动者在体力、智力、思想上存在一定局限性, 很多人都不会使用手机和电脑, 习惯于传统的耕作方法和学习方式, 对农业生产新信息技术以及新方法接受能力有限, 这严重影响了农技信息的实施效果。
2.3 工作的不对等性
首先是上层制度设置和下层的需求不对等。农业部的制度项目设计初衷是好的, 但是农民群体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
由于农业经济效益不高, 农民更多的选择外出务工, 自然对农业科技信息需求不高, 甚至排斥, 认为接受培训浪费时间。
其次组织难。上级主管部门一般采用多部门合作, 全方位对农民进行科技信息培训, 但是农民是一个相对组织薄弱的群体, 组织观念差, 甚至有的农民坐地起价, 要求接受培训就得支付佣金, 导致培训人员受挫, 工作积极性下降。
最后农业科技信息化推广主要是农业局牵头, 其他农口单位 (畜牧水产局、农机局等) 参与, 但是由于其他单位为农业局平行单位, 协调组织困难, 增加了工作任务, 影响了工作效率。
3 深化农业科技信息化推广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农技站收编、补充农技员后备力量
乡镇农技站未收编, 导致垂直管理薄弱, 严重阻碍了行政效率, 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履行国家对农技站的收编规定, 农口部门和乡镇政府、编制办、财政局应积极配合, 把编制和经费问题落实, 明确农技站的责任和相关待遇。农技人员文员素质普遍偏低, 又由于农业工作要扎根田间地头, 很难吸引较高学历的年轻人才, 应该积极与高校合作, 展开定向培养工作, 确保定向生有编有岗, 保证相关福利和晋升渠道, 不断提高农技人的素质。采取多种模式加强农技人员的科学文化素养, 培养其掌握科技信息的能力, 可采取集中授课和异地培训方式, 安排专人专项辅导, 确保农技员能对科技信息设备的正确使用。
3.2 遴选科技示范户, 有针对性地辅导
由于农民素质普遍偏低, 采取整村培训模式见效低, 所以必须选出真正需要技术的农户进行培育。根据省农业厅、财政厅《2015年江西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议实施意见》指示, 从每个乡镇村遴选3~5个科技示范户, 主要从水稻、蔬菜、肉牛、花生、油茶等五大产业遴选。给科技示范户配备农技宝手机、开通农技书屋, 技术指导员按照1∶10的比例进行结对技术指导, 每20户科技示范户配备一名省级专家。由于科技示范户素质较高, 对科技信息的需求强烈, 通过培训, 示范户可以通过了解当前政策、农产品市场动向, 学习农技技术, 结交朋友, 也可进行网上交易, 还可以向异地专家网络咨询, 农户可以通过照片、文字、语音的方式把问题发送给有关领域的专家, 可以最快的速度得到问题解决的办法。
坚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采用“包村联户”为主要形式的工作机制和“专家+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科技信息技术服务模式, 建立健全县、乡、村农业科技信息试验示范网络, 带动全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3.3 整合行政资源、明确分工和职责
农业科技信息化推广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涉及农业、畜牧业、农机、林业、财政、审计、各个乡镇村、有关高校等多个部门。必须在县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统一领导下, 转变政府职能, 确定以农业局为牵头单位, 明确相关单位责任, 联动协调, 在信息、科技、培育服务上下功夫, 并切合实际, 用科技信息手段进行特色农业工作指导。
3.4 完善“农技宝”、“农业书屋”运行平台
林业科技推广工作思考论文 篇5
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要对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体制进行创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传统的林业科学技术早已过时,无法适应现阶段发展的要求。相关部门要在林业资源的开发治理中引入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让林业发展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2建设高素质的林业科技推广队伍
现阶段,我国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工作队伍老龄化严重,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林业知识还停留在过去,无法适应新时期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需要。因此,相关部门要不断引入年轻的技术人员,为林业科技推广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设置相应考核机制,实现林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科技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林业科技推广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让林业科技推广工作不再流于形式。
3.3加强对林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的投入
在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要加强培训体系的建设,增加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投入和预算。同时提高林业科技的科研水平,鼓励新手段和新技术在林业行业中的使用,转变传统工作内容和模式,加大基层林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力度。同时,设立专项科技经费和推广经费,从源头上保障科研工作和推广工作,让林业科技推广工作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4结语
创新农机推广工作 发展现代农业 篇6
关键词:新时期;农机推广;创新
中图分类号:S23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0432(2011)-10-0136-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获得了大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购机补贴,农民购机热情高涨,农机推广工作面临新的局面。新时期创新农机推广工作,如何定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不断发展壮大,搞活农机推广事业,是摆在农机推广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 农机推广部门要树形象,争地位
农机推广是科教兴农的重要内容,最受农民群众欢迎。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应把推广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作为取得党委政府支持、农民欢迎和为农机部门争名誉、树形象、争地位的重头戏来抓。应把推广作为整个农机工作的切入点,农机化发展的开路先锋来抓,主要领导挂帅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做到推广工作事事有人问,层层有人抓,切实抓出成效,有为就一定能有位。一个部门、一个单位要干的工作很多,要干好工作树立形象,就必须结合当地实际,突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抓起棱的工作,抓影响全局的大事,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当前,各级党委政府抓的头等大事是发展经济,作为农机部门大力宣传推广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新技术新机具,就是配合党委政府抓中心工作,就是抓大事、抓有影响的事。
2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构建新型农机推广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单纯以行政行为为主体的农机推广模式,正在逐步被以市场行为为主体的农机推广模式所弱化。相关部门必须因势利导,加以整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尽快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导,以社会各类组织为补充的多元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农机大户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新型的农机生产组织,是农机化发展的主体力量,对引导农民使用新技术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技术水平,引导他们带头使用新型农业机械非常重要。积极组织开展对农机大户的技术培训,及时为他们提供市场信息、新技术和新机具,搞好技术指导、技术咨询和维修服务等,将使农机推广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改革创新,不断发展壮大
在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今天,任何工作默守陈规、不思进取、必将逐渐自行灭亡。因此,我们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改革创新为主线,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上实行全方位创新。一是要逐步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和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二是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机化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更离不开科技创新。大力实施农机化科技创新工程,是农机化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只有不斷进行科技创新,推广部门才能年年有新技术推广,农业生产离不了,推广部门才有位置。因此,各级推广站一定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千方百计把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搞上去;三是要多方筹资,走科研、推广、开发一体化、产业化的路子。围绕农村市场搞科研,联合生产企业搞开发,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优质的农机产品、高效的社会服务、广阔的销售市场、规范的管理机制,赢得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四是要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不断拓宽农机化科技创新领域。目前,要着重注意抓好“三个延伸”。即由耕作环节机械化向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延伸;由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向高效经济作物延伸;由农业的机械化向农业的设施化延伸。
4 推广与服务相结合,搞活推广事业
经验证明,搞好农机推广与服务的有机结合,走“推广——服务——创收”滚动发展之路,是搞活推广事业和自我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目前民营、私营农机生产企业猛增,个体农机经销商遍地开花,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农民购机优劣难以把握。推广部门应把在一线掌握的农民需求和农民的一些好的发明创造与农机科研和生产部门结合起来,把为农民无偿技术推广与有偿技术、机械服务结合起来,把选型指导与机具供应和售后服务结合起来,拉长推广服务链条。向农机企业和农民提供试验研究、机具改进、选型引进、示范推广、宣传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承包、销售维修、配件供应、信息服务、引导推广等全方位系列化、立体化服务。通过为企业为农民更好的服务,取得一定经济收入,弥补事业经费不足,振兴农机推广事业。
参考文献:
[1] 刘爱娟.农机推广的行为策略[J].农机化研究,2005,(03) .
[2]于亚学.县域农机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J].农机化研究,2005,(01).
[3] 赵巍,邸晨霞.对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发展的思考[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5,(01).
[4] 陈希锋,李伟远,赵建刚,郭凤华,高英.对农机推广工作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农机化,2007,(02).
[5] 曹欣荣.衡阳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J].作物研究,2001,(04).
[6] 张世杰.重视农机推广体系建设[J].农村牧区机械化,1999,(03)
[7] 刘文秀,陈道超,李春元.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再思考[J].广西农业机械化, 2001,(04).
如何搞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篇7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这几年发展缓慢, 究其原因如下, 其一, 乡镇农技部门隶属于乡镇政府, 很多专业技术人员被借调到其他部门, 从事和农业技术推广无关的工作, 其专业知识白白浪费, 很多乡镇甚至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其二, 一直以来由于试验、示范、推广的经费不足, 致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发展缓慢, 大部分高新技术只是停留在市级以上的试验示范和研究。其三,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员少、知识老化, 不能及时再更新新知识、新技术。其四, 近几年来, 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多, 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群众多数是老年人, 他们的思想意识落后, 对学习新技术、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 对高新的经济作物种植更难以接受。
首先, 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基层推广机构为主的专业推广机构与群众性科技团体相结合的推广服务体系, 为完善市场经济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作为重要补充的民间服务性科技组织, 必须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 加快发展基层推广机构和各种民间合作社、协会等团体组织, 以及各地的种植大户。
依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民间技术服务组织, 建立起上下相通、左右相连、设置合理、运转高效的农业推广体系, 从而保证能将农业新技术及时地引进、示范、推广, 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但要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除政府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外, 还要抓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建设。
其次, 建立完善的专业技术队伍、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制度、落实农业技术推广责任, 提高推广技术和致富信息的来源渠道、服务能力、技术宣传等, 营造一个热衷于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良好氛围。同时本着自愿合作、平等的原则, 发展由农民群众自愿组织的民间科技服务团体组织, 它是最能直接代表群众的切身利益, 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第三, 建立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网点。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业种植大户应运而生, 他们也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力军, 也是农业技术推广最具活力的突破口, 他们承包大面积土地耕种, 如果利用先进农业技术, 得到好的收益, 在农村会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 既富裕了自己, 也起到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因此在全镇范围内每个村有目的地选择3~5户 (或更多) 种植大户担任村级农业技术推广员, 作为农业技术推广试点户, 利用他们的资金、场地优势, 用项目推广资金进行适当补助和指导, 并由县乡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跟踪指导。这样以点带片, 进行示范面对面、效果看得见式的推广, 使推广项目技术很快传到群众手中, 用于大面积生产。
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把“号召农民干”变为“干给农民看”创建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 就是要给农民树一个样板, 通过示范园区中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自己干, 让农民亲眼目睹示范种植效果, 吸引农民照着学、跟着做, 使高新技术尽快尽可能多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这种示范式推广模式很受农民的欢迎。
第四, 搞好农业技术宣传工作, 在农业技术推广三要素中, 农民即人的因素至关重要, 在部分农村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经济基础薄弱, 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科技意识淡薄、思想比较保守、接受新生事物慢、种植观念陈旧、担不起经济风险, 这就要求搞农业推广工作的人员, 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标语、建立QQ群, 培训会等多种形势的宣传方式, 加强对农业新技术的宣传, 让农民认识农业技术、了解农业技术、关心农业技术、支持农业技术、使农业技术在农民心中生根发芽, 再对农民因势利导, 用科技知识武装农业。改变他们的小农经济思想, 提高他们参与农业技术的自觉性、主动性;在农闲季节, 多举办一些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农业新技术培训班, 农忙季节农业技术人员走上田间地头, 实地开展技术培训, 让农民亲身感受先进农业技术的巨大作用。
第五, 搞好农业技术信息服务、提高新技术传播速度现在是信息时代, 农业技术推广也离不开信息支撑, 如何更快、更好、更准确地获取相关信息, 及时为民间合作社、协会等团体和种植大户提供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市场需求、产品购销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信息内容, 服务好农民、引导农业技术推广全面发展, 并应组织编写农业技术手册, 提供给农民, 并设立本地农业技术服务联系电话, 定期发布农业新产品、新技术信息, 通过多渠道丰富信息来源, 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通过信息服务, 拓宽推广视野, 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运用农业新技术。推广人员要加强培训学习, 更新思想观念二十一世纪是知识时代, 需要大批一人多岗、一岗多能的复合型、适用型、创造型人才, 农业新技术能否顺利地普及推广与是否拥有相应的技术人才密切相关。现代化的技术, 必须是掌握现代化知识的人来推广, 因此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 必须将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放在首位,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要坚持政治思想教育与职业道德相结合, 业务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相结合。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浅谈 篇8
1.1 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薄弱
近年来, 国家和省政府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资金投入逐年加大, 但从总体投资规模与现实需要看差距仍很大, 加上聊城市县乡财政困难, 资金投入相对较少,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仍相当薄弱。据冠县农业局调查,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表现为“五缺”:一是缺少办公用房的达70%;二是缺少仪器设备的达60%;三是缺少交通工具的达95%, 绝大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靠骑摩托车下乡;四是缺少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的达98.5%;五是缺少运转经费。
1.2 农业技术推广主渠道作用不明显
从理论上讲, 来源于农业技术推广站的较其他来源应更科学可靠、更能得到农户信任。但与农户的认知和习惯有关, 农业技术推广站并不是农户现有技术的主要来源, 在推广现有农业技术中, 技术推广部门的作用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1.3 农业技术推广内容与农户需求偏差大
农户依靠技术增收的特征愈加明显。对于农户已得到技术服务的调查显示, 提供农资供应、技术指导培训、技术价格信息等三项内容, 是技术服务供给的主要组成部分, 分别占21.89%、22.23%和22.62%。但针对这些服务内容, 认为提供技术不贴近当地实际的农户所占比例高达48.96%, 认为技术服务过程不连贯的占27.31%, 认为技术服务时间与农户劳作时间有冲突的占23.73%。
1.4 农业技术推广方式需要改进
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主要有现场示范、咨询培训、发放资料及技术承包, 现场示范和技术承包两种方式农技人员能直接深入到田间地头, 能更有效进行答疑解惑。在注重改进推广方式的同时, 应逐步拓宽农户学习农业技术的渠道。农户认为最有效的农技学习方式依次为:农技人员下乡到户指导, 科技示范户或专业大户传授, 向邻居或亲朋好友学习, 农户更偏好现场指导、现身说法等更直接、更可靠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和学习方式。
1.5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完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农户认为应从引起领导重视、在村里建农业技术推广站、为农户开展技术讲座、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投入资金的支持、提高农户文化水平、多引进高科技人才、修正农业技术推广政策等方面改进服务
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问题的成因分析
2.1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对技术推广工作创新不够
部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因循守旧”, 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缺乏创新, 以从上到下呆板的工作方式主导农业技术推广事业, 较少顾及农民的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 致使技术服务不到位, 与农业产业需求“两张皮”。农民期望和农民实际获取农业技术的渠道对比存在很大差距, 这反映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推广工作创新上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2.2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供给与务农劳动者需求不匹配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农村老龄化、妇女化和低素质化等“三化”现象和老人、妇女和儿童等“三留守”问题更加突出, 务农劳动者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和新模式的接受吸纳能力减弱, 而对其简约化、多样化、个性化和实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迫切需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提升自身素质, 创新推广服务方式, 不仅要讲给农民听、教给农民学, 还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2.3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完善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原则性规定多, 在关键制度设计上缺乏监督制约机制, 行政协调手段运用较多, 依法处罚等手段运用较少;对有的违法行为没有设定行政处罚或者设定的行政处罚没有规定具体标准, 造成执法无据或实际操作困难;当出现问题时, 责任人应当在什么范围内追究责任以及如何追究都不明确,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监督落实难, 基础设施等工作保障落实缺乏制约, 问题出现过程中无人管, 有时即使违反了规定, 事后也很难追究,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资产被平调、农技人员待遇不落实的成本很低。
3 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策
3.1 健全农业推广体系体制
为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应该打破政府为主体的模式, 变成以政府为主导, 组建一个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 组织对象可以涉及到农业科研所、农业院校及私人优秀农业企业等, 扩大参与人员的层次性, 为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3.2 梳理职能
为打破原有的部门冗繁体系, 应改变原有的管理机制, 重新制定出一套新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办法, 将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明细切实落实到各乡 (镇) , 并且采取一级管理一级的模式, 推广工作效果要及时向上级汇报, 上级颁发的新政策及市场信息也要及时传输到下级, 加强各级之间的交流学习, 共同探究推广办法。
3.3 视具体情况进行农业技术推广
中国地大物博, 南北差异明显, 南北农业种植项目也大相径庭, 因此, 所需的农业技术也截然不同。如果盲目的按照政府政策推行机械化大生产技术, 只会打乱生产计划, 浪费人力物力, 并且达不到应有的推广效果。
3.4 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技术推广人员素质
只有引进竞争机制, 对工作能力差, 长期不能做出贡献的人员进行淘汰, 才能激发工作人员的要作积极性, 能够促使他们自主更新知识, 积极主动的为农业技术推广做贡献。另外, 国家也应给予再教育培训的机会,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只有传授推广人员专业知识, 才能跟上时代脚步, 从而更好地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3.5 资金扶持政策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疏通农业科技研发资金渠道, 削减冗繁机构, 将每一分钱都切实用在农业科技研发上。此外, 大力宣传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呼吁社会各界有资金有能力的人士, 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技术、资金上的扶持。
摘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已进入关键时期。通过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分析, 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必要的对策。
关键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参考文献
[1]帅颖.浅谈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J].农业与技术, 2013, (1) :193.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篇9
参考文献
[1]莫云山,周组流.创新培训模式打造高素质村干部队伍[J].当代广西,2011,(1):33.
[2]黄国清,宋心果,邱波.高等农业院校主导型科技推广典型模式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0,(12):244-247.
[3]张世和.加快西部山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路径[J].湖北农机化,2011,(1):54.
[4]王艳杰,孙养学.基于特性分析的农业科技培训项目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2):62-64.
[5]黄革新.切实抓好村干部培训,促进农民致富增收[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4,(3):57-59.
关于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 篇10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市场需求格局的变化, 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影响了农业技术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据有关部门测算, 我国畜禽发病死亡每年直接经济损欠达238亿元, 相当于畜牧业总产值的2.82%, 农民平均年损失26.44元。猪、禽的死产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将减少损失1.87元, 按出栏后的价值计算, 人均可增收9.76元。另据测算, 如果我国通过推广先进技术, 使我国化肥利用率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每年可以节省成本252亿元, 亩节省成本12.9元;如果使我国农药的利用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每年可以节省成本90亿元, 亩节省成本4.6元。
1) 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 制约着推广力度。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 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 但我国不足0.2%, 人均经费更少。因经费不足等原因, 部分地方政府“卸包袱”, 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被动局而。
2) 我因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 并且缺乏采用新技术的需求动力, 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一方面, 农民的文化素质制约了他们对高新技术的接纳能力。另一方面, 在农业行业内部, 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更加懂得比较科技投入的成本和预期收益, 只有当他们认为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时才会选择新的生产技术, 农业科技使用的高风险性又使得他们在有限的资本和劳力的投向上显得更为谨慎, 农户对可替代的新技术选择反应迟钝, 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
3) 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从推广项目选择机制、技术上不能适应变化中的农户生产需求。长期以来, 我国农业科研、推广基本是以提高农产品数量为主要目标。现代农业面对的是一个买方市场, 消费需求多样化, 品质高端化, 农业生产处于大的结构调整中, 同时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接受者的农户随着生产与经营行为的改变, 他们对技术需求的行为也发生变化, 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的粮食生产技术需求迫切性下降, 而对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的需求逐步增加;由原来对高产技术的需求转为对优质技术的需求, 由节约资余技术的需求转变为节约劳动技术的需求。但现行的农业技术扩散机制是以提高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的产量为主要目标, 建立在“地区目标群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具有完全同质性”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 自然不能同农户的生产需求相适应。
4)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 影响农技推广效率。在现行农业推广制度下, 农业技术推广及开发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 农业制度对农业科技进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5) 农民居住地分散, 组织化程度低, 村委组织功能弱化, 农业技术推广缺乏有效的渠道。我国农业经营存在分散性的特点:农业涉及2亿多个农户。农业生产的高度分散性, 农民组织的缺火, 使得技术推广成本高, 导致技术与产业的割裂。
实践证明,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积极推进农业科技革命, 而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村现实生产力, 关键在于科技推广。我在十几年的工作中发现, 当前农村的科技推广工作, 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 农技推广工作喜忧参半, 有的早已被事实证明成效显著的新技术, 如早育秧及机械化插秧等, 推广多年覆盖面仍然不够理想。可以说, 普遍存在农技推广难的现象。经分析归纳, 其主要症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推广体系断层, 技术服务难以到位;二是行政指令推广, 服务对象难以接受;三是农民素质偏低, 应用科技难以普及;四是服务环节单一, 推广效果难以提高;五是推广经费短缺, 服务功能难以增强。
2 对策
1)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努力使农民接受农业科技由被动变为主动。首先, 双河街道是一个农业大镇, 要把农技推广工作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很好地结合起来, 与逐步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体系结合起来, 致力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尽快改变农业弱质产业的形象, 促使人们自觉地加大农技推广工作的力度, 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其次, 要加强宣传舆论导向, 采取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 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和热情;再次, 要改变行政命令型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 通过说服引导、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法, 将农户和农业技术部门的责权利结合起来, 形成双方自愿、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约束机制, 提高农民采纳推广部门建议和技术措施的积极性。
2) 进一步抓好科技示范, 努力使农民了解农业生产新技术由间接变为直接。由于大多数农民是现实主义者, 加上接受能力不强, 思想不开放, 胆子不够大, 也不愿把资金用在那些自己还不完全了解的新技术上, 也不能或不愿去接受新的事物, 所以每一项新技术推广的初期, 农民大都抱观望态度。都想看别人怎么做, 别人做好了自己才想去做, 这样发展的步子就不会快, 为此农技推广部门要着力抓好科技示范工作, 对增产潜力大、效益高、推广面大的农业技术项目, 街道、村、组都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 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样板, 用活生生的事实, 教育和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 应用科技致富。如我们把梅石坝村作为渝西养鱼基地、岚峰村作为绿色生态麻竹生产基地等示范基地, 让部分村 (社区) 的农户先富了起来, 更好地带动了其它村的经济发展, 让更多的农户得到了实惠。
3) 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 努力使农民应用科技由外行变为内行。根据街道目前农村经济和农民素质现状, 加强农民技术培训, 应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基层农技培训可以通过三个层次 (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农民) 、多种形式如办培训班,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长期工作在农业第一线, 直接为“三农”服务, 要通过培训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 提高素质, 适应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 从而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对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 可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 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 让农户了解更多的农技知识, 从而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 提高运用农技进行自我服务的能力。同时, 要注重加强对那些没有正规学历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学历教育, 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4) 进一步搞好配套服务, 努力使农民从农技应用中得到的实惠变为现实。双河街道是麻竹产业大镇, 农民栽种麻竹目的是为了发家致富, 农技部门就要充分利用队伍专、人才多、分布广、信息灵的优势, 将产前的项目筛选, 产中的技术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作为自己的全程配套服务范围。在产前, 要搞好市场调查和预测, 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产后则可以采取独营或联营的方式, 开展农副产品特别是麻竹产品的购、加、储、销等服务, 切实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对面广产量大的主导产品, 农技部门要及时推广系列加工、包装、储运等方面的新技术, 或给农民找好销路, 以实现农副产品的多层次增值, 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5) 进一步优化运行机制, 努力使农技推广机构由“空心”变为“实心”。良好的运行机制是搞活农技推广工作, 增强农技推广实力的关键所在。因此, 在双河镇农技推广部门要改革旧的推广模式, 推崇新的推广模式, 在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 技术开发、技术推广与生产经营相结合等方面走出一条新路子。要遵循“立足推广搞服务、搞好服务促推广”的原则, 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农技人员要立足在推广科技工作优势的同时, 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通过开展优良品种统一繁殖统一供应、化肥统一测量统一配方、植物保护统防统治和农业产品贮藏运输加销售一条龙的系列化服务, 开拓农业技术推广产业化服务领域。农技人员要走出机关大院, 消除上班时间就是一张报纸、一杯茶的观念, 我们应该放下面子, 深入基层, 发挥每个农技人员的技术特长, 围绕县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机遇, 大力开展鼓励个人或集体搞技术土地承包, 实行技术推广与经济报酬挂钩, 调动农技人员推广农业科技的积极性和带头作用, 增强农技推广机构的经济实力, 使基层推广机构不断巩固和提高。
摘要:农业技术推广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针对重庆市荣昌县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 必须加强政府对农技推广的支持, 深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改革,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组织, 形成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以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创新激励机制,组织创新,组织化
参考文献
[1]王元, 胥和平, 刘冬梅.农业新特点与农村科技战略选择.求是, 2003 (17) .
[2]杜青林.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学习时报, 2003 (212) .
[3]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对农机化科技推广工作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农机化;推广;思考
开展农机化示范基地创建行动。以强化农机化技术应用主体建设为根本任务,在重点产业创建具有农机农艺融合、设施装备先进、机械化水平高、经营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明显的技术集成创新基地、新机具试验示范基地、新型农民实训基地,有效引领和带动农业重点产业、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结合本地农机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及自然环境条件,抓重点突破,加快推进重点产业、重点区域机械化发展,大力实施农业机械化提升工程,积极开展农机化示范县项目建设,启动示范县建设工程。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机化示范县、集新技术展示、展销、示范、培训及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公益性农机化展示基地、种植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生产加工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果蔬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农机合作示范园。并对示范县的建设目标、示范规模、实施主体、重点补贴机具、重点示范项目作明确的规定,通过示范县建设工程的实施,提升农机综合服务水平,建成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和农机化示范样板。
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及早部署,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增加农机培训投入,创新方式方法,丰富培训内容,强化农机化教育培训质量,努力完成本地的农机化培训目标任务。采取省里拨出专项资金,增加教育培训投入,有计划、分层次、多渠道组织农机管理人员、农机技术人员、农机手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高他们的履职能力、技术推广和服务能力以及职业技能、作业服务能力和致富本领。一是加强农机管理人员培训。农机管理人才队伍是推进农机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力量之一。各地农机化主管部门要按照依法行政、强化履职尽责等要求,进一步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努力培养造就一支管理能力强、乐于奉献的农机化管理人才队伍。二是加强基层农机管理人员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全面提高农机管理人员的履职能力。三是推进农机科技示范培训。加强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提升其示范推广、技术服务能力,有利于现代农业装备科研成果转化,有利于加快农机化发展。要积极发挥农业机械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作用,加强产学研推用结合,依托行业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开展针对性的农机化技术示范培训。四是积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加强农机合作社带头人、农机驾驶操作和维护修理人员等实用人才的培训,提高作业服务能力,增强致富本领。
开展农机化技术推广和科技下乡行动。大力推广全程机械化技术等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和相关机械装备。推广各种新机具,结合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冬种生产时节,进村入户开展农机化技术指导和服务,采取多种形式普及与传播农机化科技知识。开展大联合、大协作,组织农机、农艺专家与各级、各类农机化示范区、示范基地开展“结对”活動。充分发挥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的主体作用,遴选农机农艺融合程度高、简化实用的农机化技术,按农时季节、分作物品种,通过“五新”手册、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进村入户、科技下乡活动。在农户集中地区现场设立农机化新技术、农机质量投诉、购机补贴、农机安全等咨询点,宣传有关农机化法律法规、农机安全生产、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农机打假和质量投诉等方面的知识,就农民关心的问题进行认真详细解答,使农户对新技术和新产品产生强烈的兴趣。
开展农机化质量监管行动。层层签订《农机安全责任书》,创新监管机制,充分发挥乡镇农机站的职能作用。明确乡镇农机站对区域内的农机安全负全责。主要做好农机安全宣传、劝导,并及时做好日常执法工作。有效整合农机资源,将农机站按片分组,定期召开农机安全形势分析会、开展农机安全突击整治,有效解决乡镇“中梗阻”问题。搞好安全巡查,加大执法力度。成立农机安全巡查督导小组,指定一名领导专门负责,每逢乡镇墟日,组织农机监理人员深入乡村进行巡查、督导,做到不留死角、不留后患,防患于未然。对巡查中发现的违法事件,严格依法依规处理,确保万无一失。加强农机质量投诉体系建设,做好农机质量投诉受理和协调处理工作,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开展补贴机具质量保障督导,重点对部分农机产品的“三包”承诺进行督查,促进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提升;规范与加强农机维修市场管理,加强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建设,提高维修企业服务能力。与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加强拖拉机非法改拼装窝点及安全隐患的排查力度,夯实农机道路交通事故工作基础,杜绝重特大农机事故的发生。
开展农机推广服务能力提升行动。省里安排专项资金,切实加强农机推广与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乡镇农机管理站建设,积极争取与落实“一衔接、两覆盖”政策,理顺乡镇农机站管理体制,改善乡镇农机站技术装备条件,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各级各类农机示范基地建设,建立技术转化应用平台。探索专家团队建设,建立省级、县级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团队。增强省级农机鉴定机构能力建设,制修订一批生产急需的农机产品试验鉴定大纲,提升省级农机试验鉴定能力。开展农机维修示范网点建设,增强辐射和带动能力。创新工作载体,努力打造“为民服务”示范窗口。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将服务重心下移,上门服务,及时为农机户生产排忧解难。农机监理站采取集中审验,镇站配合的办法,农机监理员下村入户,走进田间地头,施工场地为农机户现场审验办公。打破常规加班加点开展年检,确保群众一次办理成功。开展双休日预约年检工作,变“单一服务”为“多维服务”,帮助农民解决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利用“阳光培训”、技木咨询热线等载体为农机手解决技术问题,熟练掌握新机具新技术的应用。
作者简介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篇12
“十一五”以来, 常州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深入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按照以规划引导产业发展、以工程支撑规划推进、以项目保障工程实施的总体思路, 加大农机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 推动了全市农机化实现了跨越发展、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 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1.1 农机总量快速增长, 装备结构不断优化
各地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 认真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充分调动了农民购买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有力推动了全市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五年来, 全市落实购机补贴资金10 266万元, 新增各类农业机械2.2万台 (套) , 分别是“十五”期间的2.6倍、4.1倍。在农机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 存量结构不断优化, 各种高性能农机装备大量涌现, 农机应用领域大幅拓展。大中型耕作机械、乘座式插秧机械、担架式植保机械、半喂入联合收割机逐步取代了传统农机具。到2010年底,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46.5万kW, 平均百亩耕地农机动力达到60.7 kW。44.1 kW以上大中型拖拉机2 353台, 比2005年底 (下同) 增长40.6%;秸秆还田机2 093台, 增长109.5%;水稻插秧机5 652台, 增长234.4%;高效植保机5 497台, 增长9.3倍;高性能联合收割机1 171台, 增长16.7%。农业主导产业装备水平的提高, 更是一大亮点。设施种植机械、茶叶加工机械、畜禽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储藏保鲜等配套机械装备快速增长, 逐步改变了粮食生产机械占主导的格局。5年来, 全市新增现代农业装备4 400台 (套) , 其中微孔管道增氧设备1 500台 (套) , 茶叶生产机械1 600台 (套) 。
1.2 作业水平显著提升, 先进装备助力现代农业
2010年底, 全市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2.7%, 比2005年底提高17百分点。水稻机种率达91.5%, 机收率达97%, 分别比2005年底提高62.5和10百分点。秸秆还田、高效植保等具有良好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农机化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 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010年, 全市麦稻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44.5%, 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68%。现代农业各主导产业的机械化、设施化水平明显提升, 农机化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得到加强。根据江苏省农机化指标评价体系测算, 全市农机化生产水平达到76%。
1.3 服务组织蓬勃发展, 新型主体勇当生力军
5年来, 市级财政共投入450万元资金, 大力扶持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的新型农机服务主体。2010年底, 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达144个, 其中五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3个, 四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1个, 三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12个,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产业化合作社2个;入社人数5 112人, 全年作业服务总面积达7.59万hm2, 服务总收入达10 020万元。农机合作社社员人均服务收入近2万元。目前, 农机专业合作社平均每社拥有社员36人 (户) , 服务农户的数量达409户。合作社因地制宜推行“订单作业”、耕、种、收、运的“一条龙”、“土地托管”作业服务模式, 并把服务领域从原来以机插为主向粮食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延伸, 从种植业为主向现代农业的各个领域拓展, 由作业服务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 有力带动了先进农业技术的集成化应用、规模化推广, 促进了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发展。
2 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措施
为了推进农机科技推广工作, 我们从常州实际出发, 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2.1 制定完善农机化扶持政策
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水稻种植机械化进程的意见》 (常政办发[2005]42号) 、《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 (常政规[2010]2号) 和《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 (常政规[2010]3号) , 明确了各个阶段农机科技推广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切实加大行政推动力度, 增强政策的连续性、协调性和针对性, 更好、更全方位、更持久地调动各地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市农机、财政部门结合实际需要, 每年都制定细化购机补贴和科技推广补助政策, 并逐步向农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倾斜。五年间, 市财政共投入农机化发展资金近2 400万元, 是“十五”期间的4.3倍。认真落实购机补贴政策, 坚持“三结合、五到位” (三结合:农机补贴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 与农机化重点项目实施相结合、与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相结合;五到位:政策宣传到位, 责任落实到位, 监督执行到位, 技术培训到位, 全程服务到位) , 充分调动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2.2 全力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
坚持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把改造提升水稻传统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 以“高产、优质、节本、增效”为目标, 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 通过政府强势推动、政策扶持促动、典型示范带动、部门协作联动和督查考核驱动, 创出了一条农机、农艺紧密结合的发展模式, 2008年以市为单位在全国率先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2009年以来, 我市将工作重点转到巩固扩大机插秧成果、调控压减直播稻上来。在机具推广上, 重点发展大中型拖拉机、秸秆还田机、乘座式插秧机、育秧流水线、粮食烘干机等, 实现了装备结构的调整优化;在技术路线上, 更强调技术的综合集成和系统配套, 主推标准化壮秧培育技术、水稻机插与秸秆还田集成技术、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水稻机械化栽培技术体系;在组织形式上, 重点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 推进农机农艺、良种良法的紧密结合, 将合作社打造成了集聚优势科技力量、集成先进稻作技术、集中各类重点项目的“三集功能”的示范窗口, 使“专家产量”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农民产量”。目前, 合作社水稻机插服务面积已占全市机插总面积的40%以上。机械化种粮对常州水稻单产创出全省“八连冠”的历史记录发挥了重要作用。
2.3 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
按照产业发展要求, 整合现有资金项目, 以农机化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 一种作物一种作物地研究, 一项措施一项措施地落实。2009年以来, 重点开展了优质稻米、花卉苗木、设施蔬菜、茶叶等8个农机化示范园区建设, 探索农机农艺结合和发展模式的思路。从生产加工关键环节上, 配套耕作、开沟、起垄、培土、喷滴灌机械和农产品清洗、保鲜、加工机械, 开展试验示范作业, 应用先进适用节约型农机新技术。从建设主体上, 既有农业产业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也有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园区共投入资金463万元, 其中市级财政补助160万元, 新增高效设施农业装备510台 (套) , 新建喷滴灌33.33 hm2, 集成推广运用成熟配套的农机具和农机化技术, 实现了点面推进, 示范效果良好。江苏茅山青峰茶叶有限公司引进茶叶色彩选别机、茶叶乘用采摘机、微波名优茶自动生产线等进行试验示范, 基本实现了茶叶生产的全程机械化。
2.4 着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各地以省级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镇、示范县建设和市级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镇建设为载体, 认真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内容, 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和投入力度, 将秸秆综合利用纳入每年环保在行动, 实行以乡镇、街道为单元的环保网格化管理;广泛宣传秸秆露天焚烧的危害和利用途径, 提高各级干群秸秆禁烧意识;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的配套补贴力度, 配足配齐机具;积极探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和模式创新, 重点培育了一批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秸秆综合利用企业, 取得了明显成效。2010年, 全市综合利用秸秆105.07万t, 利用率为89.65%。其中秸秆多形式利用量61.62万t;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6.47万hm2, 占稻麦种植面积的44.5%, 还田秸秆43.45万t。
3 农机科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技术要求
“十一五”农机科技推广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农机化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粮食作物机械主要是解决了“有”的问题, 但还没有完全解决“优”的问题, 高效设施农业装备偏少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二是农机农艺结合的机制还不完善。现代农业发展中, 机械作业标准与农艺要求结合不好, 新型农机研发生产与种植模式脱节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三是农机化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薄弱, 装备落后, 公共服务手段不足, 能力不强, 远远不能适应农机化全面发展的需要。
按照《常州市百万亩标准粮田建设规划纲要》、《常州市高效设施农业三年发展纲要》要求, “十二五”重点围绕以下八大农业产业, 主动融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内容, 跟进配套服务, 推进农机科技创新和经营服务机制创新。
3.1 水稻
重点推广先进适用的种子精选、育秧播种流水线、担架式高效植保机、谷物烘干机、与大中拖配套的秸秆还田机等, 积极推广乘座式插秧机、低温烘干及精米加工成套设备。
3.2 油菜
促进农机和农艺紧密结合, 积极探索油菜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 引进和试验油菜种植、收获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3.3 茶叶
重点推广茶园耕作、施肥、喷灌、修剪、采摘、加工、色选、包装、储存保鲜等技术与装备。
3.4 林果
重点推广果园耕作、施肥、喷滴灌、植保、修剪、果品采摘、贮藏保鲜等技术与装备。
3.5 水产养殖
重点推广微控增氧、自动投料、净化处理、水产品初加工等技术与装备。
3.6 畜牧
重点推广畜牧养殖小区的牧草生产、畜禽饲喂、饮水、调温、清粪、挤奶、粪便处理等技术与装备。
3.7 花卉苗木
重点推广喷滴灌、工厂化育苗、容器育苗、移栽等相关设施栽培装备。
3.8 设施农业
重点推广适合于大棚作业的耕整、播种、移栽、植保、施肥、灌溉、清洗、包装、保鲜等技术与装备。
4“十二五”农机科技推广工作的对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 常州市的农机科技推广工作,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 在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同时, 以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为主线, 优化农业机械装备结构布局, 协调推进现代农业生产各领域、各环节机械化, 加强农机农艺融合, 同时促进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深入发展, 拓展服务领域, 加快技术推广, 建设人才队伍, 强化公共服务, 全面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作业水平、服务水平、科技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 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提供技术和装备保障。
到2015年,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60万kW,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3 000台, 高性能联合收割机1 000台, 乘座式插秧机2 000台, 秸秆还田机械3 000台, 高效植保机5 000台, 全市百万亩标准农田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培育农机专业服务组织300个, 新增高效设施农业装备1万台套, 重点建设10个特色明显的农机化示范基地 (区) , 力争“十二五”末以市为单位实现农业生产的全面机械化。
4.1 以优化装备结构为重点, 提升农机化发展质量。
鼓励、支持农民购置使用大中型、高性能、多功能复式作业农机装备, 加快淘汰落后农业机械, 努力实现大中小型机械、高中低档次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农具、粮食作物机械与其他农产品机械合理配置。积极探索精准农业机械化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 大力推广节水、节药、节肥、节能、节种等新型农业机械和农作物秸秆还田、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
4.2 以农机农艺融合为重点, 推动科技创新及技术推广。
结合农业主导产业, 遴选并用现代装备武装一批有较大规模和发展潜力、具有产业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 建立农机和农艺专家协同创新机制, 强化适用技术组合集成, 探索适合不同区域特点、不同产业的农业机械化技术路线和模式,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十二五”期间, 每年建设农机化示范基地 (区) 3~5个, 力争到2012年, 完成水稻、油菜、蔬菜瓜果、水产、茶叶、花卉、奶牛、秸秆综合利用、苗木、食用菌十大示范基地 (区) 建设, 园区面积达千亩以上, 每667 m2均效益5 000元以上。
4.3 以壮大专业合作社为重点, 引领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
努力创新工作思路, 加大推进农机合作社建设的力度, 实行加快发展和规范建设并举, 强化扶持推进措施, 搞好规范引导服务, 不断加快和提高农机合作社的发展速度和建设质量。“十二五”期间, 每年新增星级合作社30个, 其中五星级合作社10个, 到“十二五”末, 全市农机服务合作组织作业面积占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的90%, 占高效设施农业面积的60%。
4.4 以提升技术装备有效供给能力为重点, 促进农机产学研推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我市农机装备制造业比较集中、研发力量相对雄厚的优势, 鼓励支持农机生产制造企业、科研院所和试验推广部门加强合作, 集中力量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新型农机产品。推动农机制造企业品牌营销网络与流通企业销售网络相结合, 形成服务到位、功能完善的农机流通大市场。
4.5 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 完善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
制订完善市级农机购置补贴、报废更新、政策性保险、作业环节补贴等政策, 认真实施农机化促进工程项目, 全面覆盖现代农业主导产业, 确保政策实施到位, 提高项目实施质量和水平。把技术推广、安全监理、教育培训、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多渠道积极争取投入与深挖现有资源潜力并举, 重点改善县级农机推广机构履行技术示范、推广培训职责必需的工作条件, 为农机手提供全方位、系列化的优质公共服务。
4.6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 加强对农业机械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推荐阅读:
农业科技推广09-30
基层农业科技推广06-21
高校推广农业科技论文06-26
农业科技园推广方案07-05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08-14
农业科技推广情况调查与思考07-29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07-15
农业科技工作06-20
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