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方式

2024-10-02

农业推广方式(精选12篇)

农业推广方式 篇1

摘要:安徽省萧县是农业大县, 耕地面积170万亩。“十二五”期间, 在国家惠农强农政策的扶持下, 萧县农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农业生产水平、综合效益不断提高。为探索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途径, 文章总结了当前萧县农业发展现状, 分析了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并提出相应的工作建议。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转变发展方式

1 萧县农业发展现状

1.1 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通过开展小麦高产创建、玉米振兴计划和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等活动, 安徽省萧县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2015年小麦种植面积130万亩, 平均单产451kg, 总产5.86亿kg;玉米单产531kg, 总产5亿kg。粮食总产比“十一五”末增长28万t。畜牧业产值42.5亿元, 肉蛋奶总产22.6万t, 较“十一五”末增加2.6万t。水果总产77.5万t, 比“十一五”末增加20.5万t。2016年小麦种植面积125万亩, 平均单产490kg, 亩增产39kg, 总产6.13亿kg。

1.2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畜牧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0%, 比“十一五”末增长30%,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42%。2011年来连续六年被评为国家生猪调出大县, 2013年被评为省级肉羊生产大县。果蔬产业异军突起, 涌现了官桥镇熙可黄桃、圣泉丰顺菜业、费村大棚蔬菜等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 以园艺总场“葡萄主题公园”为代表的休闲观光农业初步形成。全县建成国家级果蔬标准园4个、省级10个。2015年全县水果种植面积40万亩, 总产7.75亿kg, 产值22.5亿元。

1.3 产业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十二五”末, 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8家, 农产品年加工产值160亿元, 同比增长20%。发展各类合作组织1 492个、家庭农场837家, 培育产业联合体33家。依托循环经济工业园, 萧县被认定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 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和优势产品。

1.4 标准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新修订地方标准8项, 认证“三品一标”产品55个, 面积17.2万亩, 创建绿色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30万亩。培育省部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 (小区) 6个, 市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 (小区) 14个、标准化养殖基地6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更加有保障, 农产品产地抽检合格率98%以上。2015年被认定为安徽省14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之一。

1.5 土地流转稳步推进

2016年上半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6万亩, 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65.4万亩, 占耕地总面积的38%。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有序推进, 外业测绘及结果公示已经结束, 目前正在进行登记、颁证, 预计10月底之前可全面完成。

1.6 循环农业取得新发展

目前, 全县户用沼气池保有量1.5万口, 年沼气产量450万m3, 累计建设大中小型沼气工程和养殖小区沼气工程23处, 乡村沼气服务网点80处。沼气建设带动了农村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院, 推动了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基础依然薄弱

“十二五”期间, 以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项目为抓手, 全县新增高标准农田7.5万亩, 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4%。地方投入较少, 仅靠国家财政项目难以大规模开展农田集中整治。“重建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 农田水利设施管护长效机制还不健全。总体来看, 农业设施装备水平还不高, 抗灾能力差。

2.2 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青壮年进城务工和外出打工人数剧增, 妇女、老人、儿童等“留守族”成为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由于他们在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制约, 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力发展, 也限制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2.3 产业化程度不高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数规模较小, 带动能力不强;而且加工链条多止步于初加工, 缺乏精深加工, 产业链条短。有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化联合体的管理运营还不够规范, 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总体效益不高。

2.4 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乡、村两级农技推广人员配备不足、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较为突出, 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农技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而且农技推广人员多数身兼数职, 工作量大, 难以有效开展技术推广工作。再加上经费投入不足, 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3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建议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就要促进农业生产由靠天吃饭向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 促进经营主体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 促进农业经营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提高组织化程度转变, 创新发展理念, 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

3.1 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积极争取农田改造治理项目, 每年统筹整合一批农委、国土、水利等部门的涉农资金和项目, 逐年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 配套农田水利及排灌设施;高标准推进设施农业、标准化畜禽养殖场、标准化水产养殖场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不断提高耕地抗灾能力。加大政策聚焦力度, 集中精力建设一批农业现代化先行区核心区和示范园区, 提高设施装备水平, 增强产业发展能力, 发挥先行示范带动作用。有效运用乡镇公共设施管护基金, 加快构建公共设施管护长效机制。

3.2 进一步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把全面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放在首要位置, 以新兴职业农民培训、皖北万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工程为载体, 重点对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进行培训。突出抓好实用技术、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 使广大群众进一步转变观念, 提高科技素质, 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智力支持。

3.3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制定并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 引导农村耕地向种养能手、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村集体流转集中, 促进经营方式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促进人地资源合理配置。紧紧抓住宿州市产业化联合体建设的扶持政策, 规范产业联合体管理, 进一步优化运营机制。依托各产业园区, 大力推进人才、技术、资源等要素向名优加工企业、行业集聚, 努力打造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同时, 立足资源优势, 着力创建、打响农产品品牌, 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4 进一步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按照“优化资源、壮大队伍、强化服务”的思路, 积极探索, 切实增强农技推广体系的服务功能。鼓励农技推广人员自主经营或技术承包参与经营农业企业、合作组织等, 扩大服务覆盖面, 提高经营性收入;积极开展科技培训, 提高队伍服务能力, 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和经营水平;健全管理考核机制,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吸引更多人才服务三农。精细化做好气象预报, 有效利用网络、微信等通讯平台, 及时有效地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同时, 加强与各大院校、龙头企业共建,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搞好新成果、新技术推广。

3.5 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 积极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和农牧结合模式, 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围绕发展低碳农业, 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和综合利用为目标, 大力推广绿肥种植;广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 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等;积极自主开发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 推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推进大循环农业建设。

农业推广方式 篇2

单作

与间作相反,在一块土地上只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称为单作,其优点是便于种植和管理,便于田间作业的机械化。世界上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多数作物以实行单作为主。中国盛行间、套作,但单作仍占较大比重。

间作

一茬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成行或成带(多行)间隔种植的方式。间作可提高土地利用率,由间作形成的作物复合群体可增加对阳光的截取与吸收,减少光能的浪费;同时,两种作物间作还可产生互补作用,如宽窄行间作或带状间作中的高杆作物有一定的边行优势、豆科与禾本科间作有利于补充土壤氮元素的消耗等。但间作时不同作物之间也常存在着对阳光、水分、养分等的激烈竞争。因此对株型高矮不

一、生育期长短稍有参差的作物进行合理搭配和在田间配置宽窄不等的种植行距,有助于提高间作效果。当前的趋势是旱地、低产地、用人畜力耕作的田地及豆科、禾本科作物应用间作较多。套作

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或畦间播种或栽植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套作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共生期只占生育期的一小部分时间,是一种解决前后季作物间季节矛盾的复种方式。

套作

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或畦间播种或栽植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套作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共生期只占生育期的一小部分时间,是一种解决前后季作物间季节矛盾的复种方式。套作在中国起源甚早。中国是世界上实行套作最普遍的国家之一。主要方式有:小麦套玉米或再套甘薯或大白菜;麦、油菜或蚕豆套棉花;稻套紫云英和水稻套甘蔗、黄麻、甘薯等。套作的主要作用是争取时间以提高光能和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利后季作物适时播种;缓和用工矛盾和避免旱涝或低温灾害。套作应选配适当的作物组合,调节好作物田间配置,掌握好套种时间,解决不同作物在套作共生期间互相争夺日光、水分、养分等矛盾,促使后季作物幼苗生长良好。

混作也叫间作(mixed intercropping):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按一定比例混合种在一块田地上的种植方式。多不分行或在同行内混播或在株间点播。通过不同作物的恰当组合,可提高光能和土地的利用率,还能减轻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危害。混作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北方旱地粮食和油料混作较多,如小麦与豌豆、高粱与黑豆、大豆与芝麻、棉花与豆类或芝麻混作等。世界上盛行粮食作物混作的有印度和非洲部分国家。非洲多为玉米、高粱、豇豆、粟、木薯、马铃薯等的混作。印度旱作区多为高粱、豆类、粟类等混作。畜牧业发达的欧美各国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常将饲料作物和牧草采用混作。由于混作会造成作物间互相争夺光照和水、肥的矛盾,且田间管理不便,不适合于高产栽培要求,故中国的混作面积已逐渐减少。连作

一年内或连年在同一块田地上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汇源果汁推广方式拓展 篇3

对于上游产业链的控制能力,是我们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要素。我们要在营销传播中继续突出如何实现果汁营养最大限度保留,使消费者继续认同汇源果汁能带给他们等同新鲜水果的营养和健康。

赵金林

汇源果汁集团党委书记、常务副总裁

1998年进入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历任总经理助理、总裁助理、党委书记、常务副总裁,兼任中国饮料工业协会果蔬汁分会副理事长、首都企业家俱乐部常务理事、北京工商联执委。在汇源果汁工作的15年时间,主要负责广告投放、营销及推广等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特别是2012年成功为汇源果汁竞得了央视《星光大道》的冠名权。

2012年汇源果汁集团成立20周年,企业步入了一个重要的新阶段。这些年来,我们在全国建立了130多个经营实体,链接了1000多万亩优质果蔬茶粮等种植基地,建立了基本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构建了一个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2012年,汇源果汁在进行广告投放之前,我们对受众的广告接受度进行了调研,发现小包装产品更适合白领人群,放在包里也携带方便。另外,我们还在重点商业区免费派发一些小包装产品供人们饮用,还提供免费送货上门业务,增加了消费者购买汇源的数量。

除此之外,汇源果汁在代言、新媒体活动、冠名、影视剧植入等营销手段上继续探索。回顾我们至今所尝试的广告营销,可以归纳分为四大方式。一、明星代言。我们邀请了那英和郭德纲为汇源果汁的代言人;二、社交媒体。我们借助新浪网和腾讯网开展了“健康日志微活动”;三、节目冠名。我们以3.39亿元获得《星光大道》的冠名权;四、影视剧植入。在《浮沉》、《爱情银行》等影视剧中植入了广告,增加汇源果汁的知名度,并为汇源果汁传达了品牌理念。我们以汇源的品牌为依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一轮的资产聚合,使汇源果汁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汇源果汁定期邀请消费者参观汇源果汁的工厂,通过体验的方式了解汇源果汁,让消费者亲眼看到汇源果汁生产的安全可靠性以及制作流程和品牌推广过程,自然会影响到消费者以后的购买行为。用这种体验式的营销方式免费为企业做了广告,同时也培养出了一批忠诚的消费者。

2013年,我们将继续采取特许经营的方式,实现汇源果汁的品牌扩张。在完善包装设计方面的同时,细化产品的消费群体,加大产品渠道营销,继续以大中型商场、超市为主要渠道,并开辟新的营销渠道,如学校内外的销售点,以此开拓更广阔的果汁市场,实现汇源果汁的营销战略和发展战略。

我观点

100%纯果汁将是2013年果汁行业的营销主打产品。新的一年,果汁行业的新品类将会层出不穷,例如果汁与乳品的混搭、大果汁与小果汁的混搭、果汁与碳酸饮料的混搭。在营销手法上,一是无论何种品类,不能就产品卖产品,要形成品类区隔,建立和培育品牌的品质。二是通过差异化的营销手段,找到自己的产品卖点,做出自己的特色,卖点的差异最终会是品牌成长和区隔市场的稀缺资源。

我挑战

2013年,汇源果汁将有更多的竞争者出现,共同做大纯果汁市场。汇源果汁的挑战来自由下游生产环节向上游原料供应环节转移。对于上游产业链的控制能力,是我们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要素。我们要在营销传播中继续突出如何实现果汁营养最大限度保留,使消费者继续认同汇源果汁能带给他们等同新鲜水果的营养和健康。

Q&A

Q:2012年的营销感悟是?

A:跨越。这一年,汇源果汁继续加强了对上游产业链的控制能力和水果加工的生产能力,为果汁销售业务提供了强大的供应支持;这一年,我们制作了有明确市场定位的广告,并在全国各大卫视投播;这一年,我们开展了多元的营销活动,例如新浪网活动、健康日志微活动等一系列的举措,促进了汇源果汁品牌营销的全面升级,也为2013年汇源的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

普洱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方式研究 篇4

1、普洱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总量不足, 投资结构不合理。

普洱市现阶段农技推广经费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一般性农技推广事业费支出、专项推广项目经费以及主要由农技推广机构创收收入构成的其他非政府来源的推广经费。据统计分析, 普洱市农技推广投资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0.18%。据中国农业大学课题组分析, 我国政府农机推广投资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平均为0.25%, 而根据1988-198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全球113个国家的调查, 农技推广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百分比:1980年平均为0.96%, 1985年为0.87, 1988年为0.88;3年平均为0.9%。可见, 普洱市政府农机推广投资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

从微观上看, 普洱市农技推广事业费支出结构可划分为两个部分, 即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 (或活动费用) 。据调查显示, 普洱市2012年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比例:县级平均为8:2, 乡级平均为9:1。在多数县乡的人员经费实际支出结构中, 70%以上甚至全部用作工资;而在业务经费中, 真正能直接用于开展推广业务活动的部分不到10%。活动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推广活动的有效开展。

2) 农技推广队伍的总体素质难以满足推广对象的需要。

“十·五”期间, 普洱市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114个, 其中市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个 (普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县级推广机构10个, 乡镇推广机构103个。在全市农业科技队伍中, 农业技术推机构编制人数1701人, 其中市级52人, 县级494人, 乡镇l155人。科技人员中, 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1392人, 占82%, 中专学历的309人, 占18%;从职称上看, 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有l3l5人, 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48人, 占3.7%, 中级职称的569人, 占43.3%, 其余的为初级职称。农技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非专业人员比重过大, 知识断层和知识老化问题严重, 已经成为制约普洱市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效开展的瓶颈。

3) 农技推广体制不尽合理。

近年来, 普洱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在制度建没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创新和尝试, 特别是在放活科技人员、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实行联产承包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科技推广工作协调、农村科技培训、科技工作绩效评价、科技特派员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长期滞后, 科技规划、科技创新、科技承包、技术转止和科技人员合理流动方面长期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力量分散、决策盲目、收入分配不合理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致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热情不高、活力不足。

2、普洱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方法与对策

普洱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需要逐步建立一个符合普洱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在体系建设上充分发挥政府推广体系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在人员管理上实行公开竞聘、 科学考核、奖罚分明, 在功能上具有既推广又服务, 从产前到产后、 从专业到产业的一种多体制、多机制、多功能的社会化的农业推广咨询服务体系。

1) 适当增加农技推广投资总量, 改善投资结构, 完善经费投入机制。

普洱市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总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制度不够完善已成为目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开展的主要障碍。农业推广的社会公益性决定了政府投资长期存在的必要性, 并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政府农业推广投资应不断增加。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应侧重于不同的推广项目, 前者主要集中于公益性和基础性项目上, 后者主要集中于投资回报率较高、市场调节较灵活的投资项目上。政府投资项目要落实投资决策人目标责任制, 重视目标团体的参与, 完善可行性论证、项目监测和评估制度。

2) 完善“产学研”合作模式, 加强农业推广人员管理, 建设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 “产学研”合作是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有效模式。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研究、教育同步发展是现代农业推广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拓宽农业科技推广部门职能的有效途径。 发挥农业技术推广、科研、教学部门协作的优势, 有利于缩短科研成果的推广路径,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率, 加快科技信息的集成和传递速度。

可以借鉴国外经验, 实行农技推广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和政府推广人员的公务员制度, 通过严格、 公正的考试录用制度保证农技推广人员拥有较高的素质与技能。要逐步推行农业推广人员全员聘用制、 技术职务竞争上岗制、目标责任考核追究制, 重视推广人员的岗位培训, 促使科技推广人员加强学习与实践,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用现代农技推广手段及先进设备武装自己。

3) 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 构建政府推广组织和非政府推广组织相结合的多元化合作推广体系。

发展农业推广事业, 还需要强化政府的行政与立法职能, 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和政策予以支持, 并对其进行宏观管理。要在改革与完善政府现有农业推广体系的基础上, 积极培育和扶持各类非政府推广组织, 实行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有关学校、涉农企业、民间组织等多元化推广组织与推广对象的紧密结合。在运行过程中, 要建立多元化主体之间有效的竞争与合作机制。近期尤其要加强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和推广机制创新, 在市、县两级推广部门探索按产业分别设立推广服务中心, 打破原有的专业站分割局面, 从而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综合技术服务及产前产后全程服务。

4) 加强农业推广信息系统建设, 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传播效率。

企业免费的推广方式之微博推广 篇5

摘要:微博推广成为企业免费的网络推广手段。微博自媒体之所以成为企业的免费推广平台和工具,现在消费者不再单单的被动式接受广告的宣传了,更喜欢主动的和企业进行沟通,互动。他们希望自己能够亲自参与体验,所以传统式的单向传播极大的损害了用户积极性,微博平台的出现就很好的使消费者和企业进行双向沟通,这也顺应了现在的广告的发展趋势。

微博成为与消费者最好的对话工具

我们知道现在国内的新浪和腾讯是最大的微博平台。单单是 用户就超过了三亿,微博成为企业和消费者对话的最好工具就是凭借着其广大的用户数量和惊人的传播速度,网络推广的微博仅仅只是发展了两年不久,我们可以很好的预计在不久的将来用户数量会是怎么样的增长速度和规模。

企业如何加入微博营销?

现在企业微博营销模式还不是很成熟,大部分的企业都不知道怎么以适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做微博营销,怎么做才能更好的配合企业整体的营销战略体系。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几种比较经典的微博营销模式。

第一,活动直播式的微博营销方法

什么是网络推广的活动直播的微博营销模式呢?就是通过企业的官方微博来宣传线下活动,线下活动包括了企业员工聚会,旅游活动,新年联欢会。这样的活动一般都需要一个相对成熟的策划小组执行,不仅仅要有文字,图片,更要有强大的编辑,融合的技巧。

例如:我们可以事先通过网络推广的微博选取几位粉丝来参加公司的相关活动,微博小组就利用微博进行线上直播,并且可以有丰厚的礼物相送,可以让线上的粉丝预测某一活动那一个成员会成为冠军,也可以让活动参与的成员不断的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进行线上互动,最终把礼物送给积极参与微博活动的粉丝。这样的线上直播活动会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以前有企业网站推广的就这样尝试过,活动得到了几万条的评论和转发,

第二,叙述故事般的微博营销

用户总是好奇的,我们可以通过微博讲述自己的行业,企业所“不为人知”的故事。但是故事的微博营销需要企业全员参与,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企业和品牌的故事。

例如:我们可以让所有的一些员工叙述自己在和客户沟通的过程中,一些客户对产品的某一特点的体验感受,也可以是客户对某一技术的使用感受。我们还可以通过线上预定的方式让更对的用户的参与线下实体店的体验活动,这样就会有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会产生更多的故事。

第三,企业领导人的微博营销模式

我们知道网站推广的用户真正喜欢看的微博就是企业的管理层,员工的真实心理表现的有灵魂微博。那些只知道转发一些名人名句的机械微博是不会得到用户和粉丝们的真正关注的。但是作为企业领导人的微博一定要是自己本人亲自的感受,内容绝对是真实的,而且要积极的和用户互动,不要摆架子,要真正的理解微博就是平等的沟通平台,这样才会在用户中营造良好的口碑效应。

第四,向用户澄清事实,解决负面影响的微博营销模式

在微博平台上,不管你是否参与其中,有关你的品牌和产品相关的话题总是会层出不穷,优秀的企业微博,会组织一个团队,制定微博营销计划,在微博上像客服值班一样有监管员担任监管,及时的向用户澄清事实,彻底的根除用户的对企业品牌的疑惑。

农业推广方式 篇6

关键词:气候变化;低碳农业;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人类过度消耗化石资源,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农业是与自然环境双向互动的产业,它最直接地感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同时也通过源源不断地排放温室气体,加剧着气候变化。依赖化肥和农药的现代农业所带来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弊端已经显现,“低碳经济”的方兴未艾要求加快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实现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

1.气候变化使农业发展面临新危机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指出,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近百年来,中国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近50年变暖尤其明显。根据中国科学家预测,与2000年相比,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3℃~2.1℃,2050年将升高2.3℃-3.3℃。未来50年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呈增加趋势,预计到202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将增加2%-3%,到2050年可能增加5%-7%。其中东南沿海增幅最大。随着气候变化,干旱、洪涝、高温、冷冻等异常灾害发生的频率会增加,在现有的种植制度、种植品种和生产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到2030~2050年间,由于气候变化和气候极端事件会使粮食生产总量下降约10%,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将发生重大调整,种植制度、作物种类和品种布局等都会发生重大变化。气候变化同时也会对农作物品质产生影响。由于农药、化肥施用量、灌溉用水量以及土壤改良和水土保持费用的增加,因而农业的投资和生产成本也会随之提高。

2.农业源是温室气体排放大户

在讨论气候变化与农业之间的关系时,通常会把农业当成是受害者。我们的惯性思维会将施加者和受害者独立起来,于是便很少考虑到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实际上农业既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也是加害者。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4次评估报告阐述,在温室气体排放中,农业是温室气体的第二大重要来源,排放量介于电热生产和尾气之间。联合国粮农组织称,农业领域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人为排放量的14%。农业排放甲烷(沼气)占人类活动造成的甲烷排放总量的46%,氧化亚氦占58%。在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约17%,因此也是“排碳”大户。

据专家估算,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为9.5亿t,如果将各种温室气体换算成CO2当量,会占我国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7%。其中包括:反刍动物,如牛、羊、骆驼等和动物粪便甲烷排放量为1414万t,相当于3亿t CO2;动物粪便氧化亚氮排放量为19万t,相当于0.6亿tC02;稻田甲烷排放589万t,相当于1.2亿tCO2;农田排放氧化亚氮78万t,相当于2.4亿tCO2:放牧、秸秆燃烧等排放COg当量2.3亿t。以上的计算过程还未考虑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此外,农业生产作业时的农业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农产品加工和流通过程中,也会消耗大量的能源。

3.农业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

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对化石能源依赖的基础之上,化肥和农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然而依赖化肥和农药的现代农业所带来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弊端已经显现。它不仅严重破坏了生态资源,带来了农作物的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问题,而且化肥和农药的生产过程,本身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现代农业可以称之为“高碳农业”。

面对变幻无常的气候条件、脆弱的生态环境、粮食和石油市场的不稳定状态,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依靠水土为中心的传统农业将接近或达到承载能力的临界状态,我们需要一种能够不依赖于农用化学制品而保持持续的供应能力的农业经济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低碳农业的概念应运而生。低碳农业是指以减少大气温室气体含量为目标,以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和适应变化技术为手段,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壤有机质、做好病虫害防治、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等农业生产和转变农民生活方式,实现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汇的农业。(农业部,2009)低碳农业与现代农业逆生态的生产过程完全相反,它是一种顺生态的生产过程,是建立在农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耦合基础之上的,通过土壤营养物质的调节,保持碳库平衡,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保证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安全。

笔者认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改变施肥结构,降低化肥农药使用

土壤本身就是一个大碳库,它储存的有机碳量约占整个生物圈总碳量的四分之三,储存的形式就是土壤有机质。也就是说,要让土壤多存碳,就要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保护土壤肥力,以提高农业系统的生产力。具体方法有:

增施有机肥。老祖宗保持地力,地力常新壮一个重要秘诀之一就是施用有机肥。有机肥最常见、来源最广是动物粪肥,其次是可直接作肥料用的饼肥、油料的种子榨油后剩下的残渣以及土肥、泥肥、绿肥和骨灰、骨粉。这些传统的肥料占用场地少、简单便捷,整个过程基本没有碳消耗,是低成本、低污染的绿色肥源,不但能有效利用废弃物,减少污染,美化农村环境,还能降低化肥用量。

推广秸秆还田。就作物残留物的管理方式而言,焚烧秸秆不仅直接释放碳,还会加快土壤有机碳的分解。秸秆还田则可以缓解土壤有机碳的下降。减少农m--氧化碳排放的最直接有效措施是提高地面秸秆还田的比例。美国秸秆还田率近90%,我国仅约15%,其结果是,美国农业土壤中有机碳量逐年增加,而中国土壤有机碳量逐年减少。如果地面秸秆还田比率由当前的15%增加到89%,中国农田的碳平衡将会转亏为盈。目前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在作物收获的过程中,利用农业机械将秸秆粉碎撒在地表上,然后翻耕将其埋入土中,秸秆腐烂分解后就成了滋养地力的有机肥。

全面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简单地说,就是先进行土壤测试,确定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然后根据不同的土壤情况和作物的生长需要,制定一个氨、磷、钾及中、微量元素施用量的配方,按照配方确定的各种肥料的合理配比施肥。西方发达国家化肥利用率在60%以上,而我国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5%,盲目过量施肥和施肥方法不科学等,都会造成化肥利用率下降。通过对农田环境监测,以大量采样数据为基础,经专家系统探研出最优的配肥结构,减少单质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耕地质量。

种植可以用作肥料的植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绿肥,绿肥多为豆科植物,如绿豆、豌豆、蚕豆都很常用,此外苜蓿、田菁等也是很好的绿肥。施用也很简单,就是种植以后,直接将新鲜的植物茎秆叶等就地翻压埋入土中,或者沤肥、堆肥后移到其他地块施用。

推行缓控释肥。缓控释肥被称为2 1世纪高科技环保肥料,代表了化肥产业的发展方向。缓控释肥在传统肥料外层包一层特殊的膜,这层膜可以控制和放缓养分的释放速度和释放量,按照作物的生长规律,根据作物的需求同步供给养分。采用缓控释肥可以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和次数,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山东农业大学的实验证明,如果用缓控释肥料,在减少氮肥30%用量的情况下,不会减产。如果肥料质量更好的话,减少50%用量也是可能的。

3.2建设标准粮田,提高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中央提出农业综合开发要坚持“资金安排向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项目布局向粮食主产区聚焦”的要求,其精神实质就是集中力量在粮食主产区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建立粮食核心区,建设长期稳固的大粮仓,藏粮于田,这是当前和今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中心”和“投入”的重点。

高标准规划设计。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合农田水利建设、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以机耕路为骨架、以田间道路为网络,平整土地,建设排灌自如和农业机械操作便利的标准粮田。

积极推进耕作制度改革。采取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简单松翻等措施,减少耕地翻耕,保护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和土壤墒情。

建设生态循环型农业体系。生态循环型农业产业体系就是利用农业系统内部和农业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物质能量的转换和循环利用形成功能完善的网状经济系统,以“4R”即“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可控制化”为原则,通过现代技术耦合、循环生产工程、管理方式刨新和机械配套等,改造并完善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方式,科学配置农业资源和农业产业单元,推行绿色有机投入和废弃物资源再利用,形成各种各样物质、能量梯次和物质、资源、能量多层次、高效循环利用的农业经济体系和产业化结构,同时实现农业生产、加工等各个产业环节的价值增值和市场顺畅流通,最终实现农业经济优质、高产、高效、安全、清洁的一种生态循环型现代网状经营体系,是实现农村节能减排、环境友好、农民增收和农业的和谐永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3.3发掘新型资源,促进低碳农业全面发展

农村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大量新能源增长点,若能利用新型能源转换技术进行开发,对低碳农业发展意义重大。

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推进生态工程。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将太阳房、日光温室或太阳能畜禽舍、沼气池和秸秆气化等农村新能源技术与生态农业技术进行集成组装,与农村改房、改厨、改厕、改圈、改庭院统一规划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新能源综合利用技术。

与养殖小区建设相结合,推进沼气工程。要求各养殖小区及规模化养殖场,都要配套沼气工程,有效地解决畜禽粪便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等问题,实现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一个户用沼气在南方高温地区,每年最大可减少温室气体2.0~4.1t二氧化碳当量,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与设施农业建设相结合,推进太阳能利用工程。利用玻璃、薄膜等材料,建设太阳能日光温室,通过人工光、温、湿等调节,使农业生产不受自然气候影响和限制,促进工厂化生产:利用太阳光热转换技术,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太阳能取暖器等渗透农村生活;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转换技术,将太阳能转换为独立的电能,用于农业机械、植保病虫物理防治器材等,减少设施农业对石油的依赖。

农业推广方式 篇7

1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广农业技术的必要性

1.1 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

将农业发展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是加快我国农业发展进程的主要途径。虽然目前看来, 我国粮食产量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状态, 农民的收入水平也逐年上涨。但是, 一直维持当前的农业发展模式, 很难适应目前局势的要求, 最终必然会阻碍农业发展进程, 在“三农”问题上难以得到突破性进展。所以, 我国经济要想保持快速发展, 就必须将农业发展向深层次推进。

1.2 帮助提升综合生产能力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农业技术, 能够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有效提升我国粮食产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能够帮助加快农业的发展步伐, 开创更多的精品品牌, 打开市场, 为农民创收。

2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分析

2.1 推广人员总体素质有待加强

目前, 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数量较少, 缺少具有专业水平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整体素质还有待加强。因为人手不足且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 大大降低了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效率和实际效果。不仅如此, 这些工作人员自身对技术推广工作认识不足, 没有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耽误了推广工作的进度, 使许多本应该及时传达到的最新技术, 不能在第一时间下达基层农村中为广大农民所用。

2.2 推广对象的素质偏低

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对象主要是农民。在我国, 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偏低, 多数只有小学文化水平, 对信息的接收、理解能力较弱。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掌握新技术的使用方法, 往往会放弃他们认为难以操作的新方法而沿用旧方法。这为技术推广工作造成了不小的阻碍。

3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路径

3.1 提高推广人员的专业素养

为了更好地提高推广人员的专业素养, 可以由当地政府出资, 对这些技术推广人员进行统一培训, 帮助他们扩展专业知识, 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还要转变他们的思想认识, 帮助他们充分了解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使他们对推广工作认识更充分, 对工作更认真、更投入。

除了开设培训班, 还可以通过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来为技术推广团队增加新鲜的血液。通过这些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帮扶, 带动整个团队的素质水平提升。

3.2 从实际情况出发

目前我国农业的技术推广工作没有充分考虑到推广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实际要求。农民需要的是便于操作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能够为他们带来实际效益的科学技术。在今后的推广工作中, 要注意随时结合客观实际, 在推广工作开展前先对该地区的农民进行一个走访调查, 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 以此为依据, 改进自身的技术不足, 研发出该地区广大农民所需要的农业技术。

在探索研发过程中, 还可以适当参考农民的意见, 结合他们的实际经验, 不断改进技术中不成熟的部分, 及时调整研发方向, 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既操作简便又能够创造实际效益的农业技术。

3.3 加大对农业技术研制的投资力度

国家政府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 能够适当加大科研投入力度, 每年统一发放技术推广经费, 为研制出具有实用价值的、能够实实在在为广大农民创收的农业技术提供资金支持。只有免除了科研技术人员的后顾之忧, 工作人员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 为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政府部门除了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之外, 还应该加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从根本上改善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 为那些偏远闭塞的山村修建公路, 进一步完善那里的水利工程建设工作, 确保基层农业的技术推广能够顺利进行。

4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业也逐渐走向了转型阶段。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迎合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求, 是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变为生产力的桥梁。部分农村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信息较为闭塞, 资源也不充足, 各家各户居住分散;农民对信息的接收、理解能力较弱;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 技术在推广前没有充分考虑到推广地区的实际需求等因素, 都制约了农业技术在农村进一步推广。要想实现农业技术的推广、及时迎合时代发展要求转变我国的农业发展方式, 就必须要对技术推广人员进行统一培训, 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以带动整个团队的素质水平;还要注意随时结合客观实际, 听取民意, 增加农业技术的实用性。以此达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爱华, 胡太元, 高晓序.浅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中的信息技术服务工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 (11) .

[2]夏敬源.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技推广, 2009 (01) .

农业推广方式 篇8

农业发展方式是实现农业发展的路径和途径,包括农业增长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农业结构转换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等一系列内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就是农业生产增长源泉构成、增长机制及其路径和一系列结构的变化,主要包括基于技术进步的要素投入的变化、基于农业市场制度的增长机制的变化、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的路径选择的变化,还包括农业产出结构、消费结构、收入结构、市场结构和制度结构等结构变化,以期实现从粗放到集约、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1]。

1.1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动因分析

中国粗放型农业发展方式是由中国国情、发展阶段特点,以及工业化道路、体制模式等共同决定的,有其历史的客观必然性。中国农业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禀赋的刚性约束、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及农业生产者的利益驱动等因素是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直接动因。农业发展的国际经济背景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间接动因。两型农业生产体系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基础,这必然要求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是现阶段中国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增长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实现新时期农业发展目标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2]。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内容之一。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改变,正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政府支持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力量。

1.2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条件分析

成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表明,农业发展方式在工业化中后期才基本具备转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为在工业化中后期:①工业化对农业资金和产品的依赖逐渐减弱,对农业市场的依赖越来越强,要求提高农业生产要素效率和扩大农业市场规模。②为了提高比较利益,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必然要求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成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现代产业。③非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能够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条件。解决了各种瓶颈制约,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的有效运转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1.3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选择

综观世界各国历史和经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具有如下特点:①路径选择的技术先导性。农业机械和生物育种技术等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使农业的分散性、时空变异性、难控性等发生根本性的改观。每一次科技突破都能导致农业发展方式的大变革。因此,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科学技术因素。②路径选择的效率性。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的农业发展过程。其中,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是关键环节。③路径选择的市场性。只有市场经济才能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效率和利润的激励约束机制。④路径选择的制度创新性。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不仅是技术进步或现代生产要素引入的过程,还是制度创新过程。

2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机理

2.1现代农业是科学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与转变

农业科技进步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现代农业是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低,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科技进步可以突破瓶颈资源的约束,实现对某些稀缺生产要素的集约利用,发掘农业生产增长的潜力,打破农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均衡,改变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减轻劳动强度,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实质上是科技在农业上广泛应用的过程。发展现代农业能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改变过去那种外延式开发利用的增长模式,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这也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3]。

2.2现代农业是规模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有利于克服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利用规模优势,实行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社会化,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产业基础。也便于推广应用现代科技,可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节本增效,有利于实现现代农业的“高劳动生产率、高商品率、高经济效益”的目标[4]。现代农业重视发挥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优势,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2.3现代农业是组织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经营形式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是生产主体组织化的农业,是与大市场相适应的、有组织的产业体系。在这一体系内,农业的很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来协调完成。只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现代农业是产业经营一体化的农业,是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衔接,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是一个从地头到餐桌,既相互分工,又紧密联系的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要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现代农业通过组织创新,组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经营效益。

2.4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流通形式的创新与转变

①现代农业是面向市场需求,主动地适应市场的农业。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能够真正面向市场、服务市场,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而且实现向更大范围、更大需求的市场转变,向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转变。②现代市场化农业,有利于实现流通形式的创新。农产品期货市场是一个具有良好传导机制而又高度透明的信息化市场,具有“引导生产、稳定市场、规避风险”的作用,有利于克服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带来的不利影响,推进农产品流通形式创新。③现代农业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战略,促进流通形式创新。④现代农业具有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通过现代流通企业规模化经营农产品,以现代流通企业作为先导带动现代农业,引导兼有生产和流通双重功能的农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农民与现代流通组织的对接,完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

2.5现代农业是多功能农业,能有效实现农业产业体系的创新与转变

现代农业是一个多功能的产业体系,不仅具有食物保障功能,而且还具有社会稳定功能、休闲观光功能、传承文化功能和改善生态环境功能等。新的功能需求不断拓展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也不断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现代农业多重功能的发挥,也就是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2.6现代农业是效率型农业,能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

现代农业是一个高效率的系统,它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了土地、资金、人才、科技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不仅土地等自然资源要素的产出率较高,而且劳动力、资金等经济社会要素的生产率也较高,极大地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农业信息化能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高效率的现代农业是保障食物安全、更好地支撑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5]。

2.7现代农业是效益型农业,能确保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40%以上仍来自农业,但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业经营效益不高,导致农民收入处于低水平状态。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现代农业是高效的农业,高效是检验农业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能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率,而且能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不仅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可以减少务农农民,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展增收渠道。促进农业效益由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综合效益转变,促进农业生产由低效益向高效益转变,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之一[6]。

2.8现代农业是两型农业,能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发展两型的现代农业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两型农业是现代农业高级形态和实现形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开发等融为一体,最终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两型农业坚持新的生产观、经济观和消费观,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实行清洁生产,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两型农业发展促进资源的循环式使用、产业的循环式组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符合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7]。

3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困境

3.1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和基础设施阻碍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①分散经营的方式已无法适应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我国人地关系高度紧张。2008年人均耕地不足0.07公顷。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空间较小。超小规模经营状况不利于专业化的分工,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单个农户和市场对接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这些增加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难度。②比较利益低的农业制度下农民增收难也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了制约。农户分散经营使得农业生产很难迈进高收入的产业行列。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因为微薄的农业生产收入而不得不更多依靠非农产业。高素质劳动力向农外不断转移,留下来的农民大部分只有传统的耕作技术和经验,对现代科技的接受与应用能力较差。比较利益低下的情况下如何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现实的难题。③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农业效益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天。2008年湖南省自然灾害发生面积7363.41千公顷,成灾面积2300.42千公顷,因灾损失粮食229.52万吨[8]。

3.2 “科教兴农”战略实施不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减弱和“科技支农断层”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农业发展新阶段建设现代农业对科技的新要求还存在较大的不适应:一是农业科技队伍结构不合理。除中央和省级农业科研院所运行情况相对较好外,地、市级农科所大多处于半停顿状态,县级农科所及县以下农技推广部门推广功能都很弱。二是农业科技长期投入不足。目前,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一般占有当年农业生产总值的l%~l.5%,高的达3%~5%,而我国仅占0.28%。现有的农业科技投入流失问题也很严重,没有真正用在农业科技方面。由于农业科研单位和基层农技推广部门事业经费严重不足,不但无钱打仗,而且无钱养兵。三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弱。表现为满足生产性成果多,质量效益型成果及取得突破性、具有重大开发价值的科技成果少;满足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成果多,农产品加工增值和资源开发利用型科技成果少。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目前仅为45%左右,只及发达国家的一半强。四是农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村教育相互脱节。由于农业科技、教育管理体制不顺,从而使得“科教兴农”出现了农技创新、农技推广和农村教育“三个断层”。

3.3农村资源环境保护不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灾害频发”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资源约束既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结果,又可成为撬动经济增长发展转变的杠杆。人多地少的矛盾是限制农业规模经营的一个主要原因。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变成了制约农民增收的劣势。对生存环境的意识或要求日益增强。由此,社会需要农业和农村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优质安全保健食品,提供生态功能强大的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城市污染扩散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给农村资源和环境保护带来更大压力。农业灾害频发,旱灾、涝灾、虫灾等对农业和农村产生严重冲击。面对过去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在环境和生态方面的欠债,以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和生态的新需求,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4宏观环境和农村制度短缺阻碍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① 农业运行的宏观环境是造成以粗放型为主的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原因。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二元结构制约了农业要素合理流动和农业结构的优化,是转变缓慢的根本原因。二元结构切断了城乡之间人口流、物质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使得农民和农业在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发展步履相对艰难。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业中大量沉淀,直接制约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农业发展方式长期处于粗放型的根本原因。“重工抑农”的城乡经济关系造成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对农业剩余的过度汲取,造成农业发展落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十分缓慢。 ②政府支持保护力度不大,农户积累能力弱,导致农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国家和地方财政投资农业的许多项目资金,也往往被挪作他用,很难全部落实在农业上。我国农业投入不足将在较大程度上制约农业的广度与深度开发,成为农业发展壮大的一个主要瓶颈。③涉农的经济体制改革滞后是转变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现行农产品价格机制和市场制度严重制约着农民采用新技术推动农业进步的可能性。社会经济管理体制仍然有很大的惯性作用,严重破坏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运行机制。

4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4.1坚持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一是“大资源”理念。要合理的、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果;拓展农业功能。二是树立“大生态”理念。要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屏障作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发展循环农业和节约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树立“大农业”理念。要挖掘农业的内涵,要延伸农业的外延,大农业要增强和发挥农业的多功能,要拓展农业在能源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新功能。四是树立“大技术”理念。不仅要充分利用农业生物技术,在育种上发挥科技优势,而且要在农业机械和耕作方法上技术创新。五是树立“大市场”理念。强化市场意识,搞好农产品市场营销。建设一支懂市场、善销售的农副产品经纪人队伍。加强品牌建设,探索建设一体化的销售网络。六是树立工业化理念。大力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业链条特别是涉农企业的管理。

4.2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一是改善技术创新投资环境,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与教育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科研和推广投入密集度,确立农业科教的投入水平应远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率。还应该重视引导和启动民间资金更多地进入农业科研和教育领域。要适应世界的新形势,应尽快调整投资分配结构。二是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和相应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和普及。三是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和咨询服务。四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信息普及水平,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发展现代农业。

4.3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一是提高农业的产出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能源资源产出率,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二是科学使用化学投入品。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和新方法。三是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为主要农作物生产提供全程、配套的现代农业装备。四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要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体制和管理机制,通过小型水利设施的产权制度改革,调动农民发展小型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4.4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一是要建设农产品产业体系,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二是建设多功能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三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产业体系。四是建设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从产业链角度建设综合产业体系,按照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生态“五位一体”的思路,建设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加工、流通、信息咨询等相关产业,提升整个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4.5坚持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

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要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一是发展产业化经营。围绕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按照不同产品、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和合同契约为纽带,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二是推进规模化经营。逐步推行以耕地适度规模经营为主的农业集约化经营,完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依托专业大户、经营能人、龙头企业、基层农技部门和基层供销部门等来组建合作社。加快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搞好中介和流通。

4.6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才智力支持。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努力培养新型农民。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大学毕业生服务现代农业。要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农村教师、乡村医生、计划生育工作者、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等的培训制度,提高服务能力。

4.7用制度创新保障农业

一是要逐步改变向工业倾斜的经济发展战略。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进程。二是建立多元化农业投资体系。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向发展现代农业倾斜。设立现代农业发展专项基金。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生产环节的补贴,要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加强招商引资工作。三是要完善宏观管理体系,创造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新的环境保护机制。

摘要: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而且严重污染了环境。发展现代农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现代农业是高科技农业、组织化农业、市场化农业、规模化农业、多功能农业、高效率农业、高效益农业和两型农业,能够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但是,还存在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和基础设施、科技支农不力、农村资源和环境等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因素。需要运用“六用三提高”来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现代农业,转变

参考文献

[1]吴向伟.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与途经[J].经济纵横,2008(2).

[2]贾利.现阶段中国农业发展方式的选择与转变的途径[J].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0).

[3]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5.

[4]冯建荣.现代农业的三个现代特征[J].北京农业,2010(1).

[5]曾福生.高度重视两型农业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2008(5).

[6]朱希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建设现代农业[J].农村工作通讯,1999(6).

[7]周淑景.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5).

农业推广方式 篇9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但是, 由于受资源和环境的制约, 农业可持续发展正面临严峻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大量使用农用化学物质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 农业增产面临严峻挑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 对粮食的需求急剧增长, 除了扩大耕地面积、推广良种外, 大量使用农用化学物质成为增加粮食产量的主要手段。大量使用农用化学物质, 使土壤结构持续遭到破坏, 土壤有机质不断耗竭, 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大大下降, 农业有害生物的抗药性越来越强, 化肥和化学农药施用量越来越大, 形成恶性循环, 农业增产面临严峻挑战。

以贵州省为例:1990年全省化肥施用量 (折纯量) 38.67万t, 2010年达到86.53万t, 20年时间增长了1倍以上。1990~2000年平均每亩耕地化肥施用量增加1kg, 粮食单产增长13.55kg;2000~2010年平均每亩耕地化肥施用量增加1kg, 粮食单产仅增长0.14kg, 呈下降趋势。1995年, 全省农药施用量8024t, 2010年达到12938t, 增长了61.24%。1995~2005年全省农药施用量年均增长1.98%, 2005~2010年年均增长5.79%, 后5年增速为前10年的3倍, 呈上升趋势。

(2) 大量使用农用化学物质对饮用水和可食用农产品造成污染, 食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在农业生产上大量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农用化学物质, 不可避免地对饮用水和可食用农产品造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直接影响到人畜饮水安全, 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 化学合成的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抗菌素等化学物质必然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据报道, 自2006年以来, 恶性肿瘤已成为导致我国人口死亡的首要疾病。近年来, 我国儿童肥胖、体质下降, 糖尿病低龄化, 青壮年中不孕不育人群急剧增长, 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大幅度上升等问题已十分突出。

(3)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 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 主要表现在不合理使用化肥、化学农药、农膜带来的污染和废弃的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等造成的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导致耕地逐步退化、农村和农业内部环境恶化, 直接影响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施于耕地、草地和林地的化肥被植物吸收的仅有35%左右, 化学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不到20%, 化肥和化学农药大部分进入土壤和水体, 既造成水体污染, 又使土壤结构受到破坏。以贵州省为例:2010年, 全省未被有效利用的化肥约有56万t、农药约有1万t。当年全省产农作物秸秆1100多万t, 作为饲料利用的不到50%, 约有600万t秸秆未进行充分利用, 不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对环境造成污染;年产畜禽粪便约1亿t, 由于相当部分畜禽粪便未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4) 农业增长缓慢, 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 农民增收面临严峻挑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但是, 如果没有农村的小康, 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当前, 农业增长缓慢, 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 农民增收困难, 特别是近年来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正在逐步扩大, 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难点。统计资料显示, 1995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578元, 处于中国西部的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087元, 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9%。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3254元, 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877元, 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8%, 10年时间下降了11%。

(5)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 农村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由于农业增长缓慢, 农民增收困难,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以增加收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农村劳动力缺乏、农业新技术推广难度大, 因此, 农村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 发展有机农业的必要性及技术难题

要应对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大力发展有机农业。

2.1 有机农业的定义

有机农业是指在植物和动物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 不使用离子辐射技术, 也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及其产物, 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 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技术, 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 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稳定发展的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方式。

2.2 发展有机农业的必要性

发展有机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 发展有机农业, 在农业生产中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 通过大量施用高效有机肥, 加上种植豆科作物, 可以逐步改善土壤结构, 提高土壤肥力, 有效保持土壤持续的生产能力。

(2) 发展有机农业, 在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物质, 可以确保可食用农产品不含农药残留、抗菌素和其他有害物质, 有利于维护食品安全, 保障人体健康。在发达国家和国内经济发达地区, 有机农产品的价格明显高于普通农产品, 发展有机农产品生产是农民大幅度增收的有效途径。

(3) 发展有机农业, 建立种植业与养殖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 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国家增税,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3 发展有机农业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在农业生产不断依赖农用化学物质, 造成耕地逐步退化的情况下发展有机农业, 必然会在一段时间内造成农作物减产。因此, 如何在确保农作物不减产的情况下发展有机农业, 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实现可持续发展, 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世界性难题。贵州省有机农业学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在总结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艰苦努力和不懈探索, 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发展高效有机循环农业的理论并开展试验示范,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3 高效有机循环农业的基本原理

3.1 高效有机循环农业的定义

高效有机循环农业是以高效农业为目标, 有机农业为基础, 循环农业为载体, 通过建立种植业与养殖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 促进农业生产及再生产过程中物质与能量高效循环利用, 既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又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其生产系统如图1所示。

3.2 基本原理

遵循可持续农业及循环经济原理,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建立种植业与养殖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 实现物质、能量的高效循环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实行粮草结合、林草结合、种养结合、立体开发, 高效利用土地资源;采用种植食用菌、养殖蚯蚓和微生物发酵等方式, 对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进行高效循环利用;通过推广有机农业生产方式, 实现农产品的优质、高产、高效。采用种植豆科植物、反刍动物对秸秆进行消化利用和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方式, 依靠自然的力量逐步提高土壤肥力, 保持土壤持续的生产能力, 实现在生态建设中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中改善生态的战略目标。

4 发展高效有机循环农业的可行性

(1) 良好的政策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7年中央1号文件) 明确提出:“要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 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发展有机农业。”各级党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为发展高效有机循环农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 优越的自然条件。

发展高效有机循环农业需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我国大多数山区农业区特别是贵州省具有发展高效有机循环农业的自然环境优势。贵州地处长江、珠江上游分水岭地带, 山多、林多、草多, 森林覆盖率达36%, 工业污染较少, 水资源、土壤、空气受到污染的程度轻, 大部分地区山清水秀, 空气清新, 水质洁净, 环境优美, 并具有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日照丰富的气候特点, 为多种植物、动物、微生物生长发育提供了优越的气候条件。动物生长发育的最佳气温是8~22℃, 在-5~28℃气温条件下仍生长良好。贵州年平均温度在12~20℃之间, 一年四季昼夜温差都在这个等热区范围内, 非常适宜发展畜牧养殖业。贵州光、热、水自然时空配置恰当, 这些都为发展高效有机循环农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我国山区农业区特别是贵州省经济发展滞后, 农村贫困人口多, 农民投入能力弱, 化肥和化学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投入相对较少, 大部分地区的农民种植农作物仍以施用有机肥为主, 基本保持了传统农业的耕作习惯, 土壤结构受到破坏的程度相对较低。同时, 山区还形成了防止气态污染物扩散和动物疫病侵袭的天然屏障, 有利于防止气态污染物扩散及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这些自然环境优势, 有利于发展高效有机循环农业。

(3) 丰富的生物资源。

我国山区农业区动植物品种资源和饲草饲料资源十分丰富, 如贵州省有饲用植物1800余种, 农作物40多种, 常用大宗蔬菜100多种, 果树127种, 畜禽良种39个。贵州省现有天然草地428.6hm2,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4.3%, 全省还有33.33万hm2田土坎和200万hm2林下草地可供开发利用;每年产出1100多万t农作物秸秆和600多万t藤蔓;冬季有66.66万hm2闲置耕地可用于种植一年生优质牧草。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为加快发展畜牧养殖业, 建立种植业与养殖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 实现可持续发展, 创造了有利条件。

(4) 充分的技术储备。

改革开放以来, 全国各地总结推广了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农业清洁生产和健康养殖技术, 探索出了粮草畜、林草畜、畜沼粮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 取得了发展有机农产品生产的经验。

为了确保在粮食不减产的情况下发展有机农产品生产,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贵州省有机农业学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不断完善高效有机循环农业理论并开展试验示范, 取得了初步成效, 具备了发展高效有机循环农业的充分的技术储备。

5 主要技术措施

(1) 实行农林牧结合, 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其他与贵州省相似的山区农业区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发展粮食生产受到一定限制。因此, 应实行粮草结合、林草结合、种养结合、立体开发,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以贵州为例, 根据现有土地资源情况分析, 平均每个农户有0.33hm2旱地、0.2hm2稻田和0.667hm2草地, 还可以利用荒山新建0.33hm2经果林, 并在林下建设高标准人工饲草料基地。如果每个农户建设0.667hm2放牧型人工草地和0.33hm2林下草地, 0.33hm2旱地实行粮草间作, 0.2hm2稻田收割水稻后种植一年生优质牧草, 每年可生产稻谷1500kg、玉米2000kg, 优质牧草和青贮玉米秸秆100000kg、稻草1500kg。粮食除满足口粮需要外尚有部分可用于发展养殖业, 加上每年产出的稻草、优质牧草和青贮玉米秸秆, 可饲养5头能繁母牛、5头商品猪和1500只肉鸡, 每年可出栏优质肉牛3头、优质肉猪5头、优质肉鸡1350只 (出栏率90%) 。

(2)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对农业废弃物进行高效循环利用。

每个农户每年利用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可生产3t食用菌、0.5t蚯蚓和30t蚓粪。蚯蚓可用于养鸡, 蚓粪可作为高效有机肥施于耕地、草地和林地;生产和生活污水通过沼气发酵可产生清洁能源和沼渣、沼液等高效有机肥。对农业废弃物和农村生产生活污水进行高效循环利用, 既有利于保护环境, 又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大量高效有机肥。

(3) 推广有机农业生产方式, 实现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

通过对农业废弃物和农村生产生活污水进行高效循环利用, 每个农户每年可获得30t蚓粪、6t食用菌菌渣和大量沼渣、沼液。平均每亩耕地、草地和林地每年可施用2t以上高效有机肥, 加上采用种植豆科牧草等方式增加土壤氮素营养, 可以确保在不施用化肥的情况下农作物逐步增产。通过采用物理方法和使用生物农药等方式防治病虫草害, 在农业生产上禁止使用化肥、化学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 可以使广大农户生产的所有农产品都能达到有机产品标准。

6 效益分析

大力发展高效有机循环农业, 既可以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又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在生态建设中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中保护生态的战略目标。

6.1 经济效益

如按普通农产品价格计算, 每个农户每年出售3头优质肉牛 (6000元/头) 、5头优质肉猪 (1400元/头) 、1350只优质肉鸡 (30元/只) 和3t食用菌 (6000元/t) , 销售收入达83500元。扣除成本, 3头优质肉牛纯利润 (3000元/头) 9000元、5头优质肉猪纯利润 (400元/头) 2000元、1350只优质肉鸡纯利润 (10元/只) 13500元、3t食用菌纯利润9000元, 合计33500元。加上经果林收入,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将达到9000元以上。

通过推广有机农业生产方式, 可以使广大农户生产的所有农产品都达到有机产品标准。如按有机农产品价格计算, 全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8000元以上, 贵州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将在2010年3472元的基础上翻两番。若能实现这一目标, 贵州农业农村经济将达到发达省 (市、自治区) 的水平, 全省农民将实现初步小康。

6.2生态效益

发展高效有机循环农业可以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及土地石漠化, 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1) 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及土地石漠化。通过推广沼气技术, 获得清洁能源, 减少薪柴消耗, 有利于保护森林植被;通过采取林下种草、草地改良、粮草间作等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 可以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及土地石漠化,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2) 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通过推广高效有机循环农业生产方式, 在农业生产中严格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等有害的农用化学物质, 并对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及农村生产生活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高效循环利用, 可以从根本上有效防止农业面源污染,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提出了发展高效有机循环农业的现代农业新理念。对高效有机循环农业的内涵和发展高效有机循环农业的必要性、可行性、发展条件、生产体系和预期效益进行了论述。认为发展高效有机循环农业, 通过推广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新技术促进农业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保障城乡居民食品安全提高民众身体素质的根本措施, 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发展高效有机循环农业, 建立种植业与养殖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体系, 在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农业增产增收, 对我国生态脆弱地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推进现代农业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农业推广方式 篇10

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随着社会进步, 科技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技术运用到农业发展中, 农业推广在很多地方都得到了实行。但是在农业推广实行的过程中, 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1.1 基层政府没有起到带头作用

一些基础政府不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走过场, 没有真正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落实清楚。在一些规章制度的制定上, 没有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 很多具体的措施没有能落实到每一个农户。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不够重视, 导致很多人才外流, 农业技术推广的进度得不到保障[1]。农业技术推广的周期比较长, 见效较慢, 很多政府部门急功近利, 不愿对农业技术推广加大投资。

1.2 推广人员的素质低

很多基层专业高素质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 有些偏远地方的技术推广人员都是兼任的, 数量少, 农民在遇到技术上的问题时, 很多时候根本找不到技术人员。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较低, 甚至有些技术推广人员没有接受国专业的培训, 没有及时学习新的技术知识, 在新的技术的引进上, 不够积极主动。以致农业技术推广断断续续, 没有真正的把技术落实到田间地头, 降低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

1.3 技术推广的对象素质低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很多农村的青壮年都进城务工, 留在农村的大多数都是老人和小孩。农村的种地的大多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农民。那么农业技术推广的对象就是这些上了年纪的农民。这些农民的文化受传统的农业种植思想的影响, 质疑新技术的可行性[2]。此外, 这些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 大多只有小学文化水平, 学习能力较弱, 对于新技术在短时间内很难学会和利用, 所以, 他们不愿意接受学习新的农业技术, 这也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遇到的比较普遍的问题。

2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的发展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农业的发展, 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所以农业技术推广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农业正处于面临这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时期, 这也是推进我国农业发展关键一步。虽然现阶段, 我国的粮食能够自给自足, 产量也在逐年上升, 农民的收入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一直处于这种发展状态, 不能跟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脚步, 就必然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阻碍。

加大对农村技术推广的力度, 能够将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落到实处, 转化成为真正的生产力, 从而提高我国农业发展的水平, 保护生态环境, 增加农民的收入。

3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具体对策

针对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要给予重视, 并根据问题出现的根源, 采取相关的对策, 解决问题, 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3.1 基层政府要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基层政府必须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 首先, 完善相关制度, 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投入。对科研经费有适当的提高, 以保证研究出的农业技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加大推广资金的投入, 确保技术推广的顺利进行。其次, 注重推广的实用效果, 有针对性的推广, 解决农民的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农民反馈的意见要及时的作出措施[3]。最后, 完善农村基础建设, 投入资金进行道路的建设和水利工程的建设。农民互助政府支持建立农业农村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 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全面、综合的服务体糸, 为农民更好地实现增产增收提供支持和帮助。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 开拓农村市场, 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建立成本低, 方便快捷的农产品销售网洛, 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糸, 供销合作社, 专业技术协会等可以把服务向产前和产后延伸, 组织农户兴办经济实体, 开展农产品加工和销售, 成为区域性的产业一体化组织。同时, 政府要引导市场通过连锁经营, 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 对农村现有流通设施进行改造和建设, 努力促进以县城为龙头, 以乡镇为骨干, 以村级站点为基础的农村市场流通网络体系的构建。这样, 广大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买到从城里配送下来的放心商品, 为农民营造省时、省钱、省心的购物环境, 逐步改变“假冒伪劣产品充实农村市场”的不安全、不实惠、不方便的销售环境, 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3.2 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

基层政府重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聘请一些专业及农业大中专院校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对基层的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 改变他们的工作观念, 引导他们重新认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 使他们在工作当中更加的认真和细心。政府应该扩招技术推广人员, 增设农业技术培训班。

单纯的从外地引进技术人员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政府可以因地制宜, 先让一部分的人掌握了先进的农业技术, 然后让他们带动更多的人学习农业技术, 才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长久之计。政府可以选择当地的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中的带头人、还有骨干农民, 进行重点培训。之所以会选择这些对象, 是因为他们本身掌握了一定的农业技术, 有一定的经验和成绩, 接受新的农业技术的速度较快, 由他们去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培训的内容上, 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进行, 从播种到收获, 从生产之前的决策到产品的营销进行全程培训, 逐渐建立教育培训, 认定管理扶持政策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 从而喜迎更多的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投入到现代农业发展当中, 推动农业发展。

3.3 为农民服务为出发点

不同地方所需要的农业技术不同, 所以在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中, 应该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 加大相关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针对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偏低, 接受新知识能力低的问题, 农业推广人员在进行推广工作的过程中, 要重视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推广工作推荐在田间地头进行, 手把手教农民如何运用新的农业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 改进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和方法。

在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中, 重视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发展, 推广和完善包村联户的工作机制。重视培养科技示范户, 农业专家、农业技术人员针对一些成绩突出的农民培养成科技示范户, 带动周围农民学习先进的技术。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特岗计划, 有利于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技术培训的与时俱进, 建立和完善从县、乡、村的农业科技示范网络, 提高农业科技的推广效率。

3.4 加大对农业技术科研资金的投入

国家财政应该专门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拨出专项资金, 以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究力度。有了国家的支持, 农业推广人员在工作时, 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为保证农业技术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提高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

4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业也逐渐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换。集约型的农业发展需要有雄厚的技术支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推进我国农业发展方式朝集约型发展的重要途径, 是农业科技转化成实在的生产力的重要措施。我国农业生产分布比较广, 东西南北各有差异, 所以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 要做到因地制宜, 推广的技术和途径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调整。政府重视农业技术推广, 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不定时的培训, 提高技术推广人员的整体专业水平和素质把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都引入到农业发展中。在各方面的努力下, 加速转变农村生产方式, 提高农业生产发展水平, 稳定我国的国民经济, 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摘要: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技术推广落到实处才能将农业科技变成生产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能够减少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早日实现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投入成本、节约人力, 从粗放型转变成集约型。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 加快农业发展前前进的步伐。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技术推广

参考文献

[1]邵腾伟, 吕秀梅.基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路径选择[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3 (4) :942-948.

[2]王志刚.基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路径选择[J].农业与技术, 2014 (3) :221.

农业经营方式创新的新安探索 篇11

当前,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如何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农业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新安县五头镇的4个村,转变传统发展思路,瞄准城乡居民消费升级过程中产生的高端需求,整合政府、集体和农户等多种力量,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以一种全新的经营方式对接市场高端需求,探索丘陵贫困地区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路子,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

一是有效地对接了城市市场。农业的提质增效需要置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中,及时捕捉城市居民消费升级带来的发展机遇。新安县五头镇选择油用牡丹、休闲旅游农业项目,在国家大力发展木本油料的政策导向下,瞄准了城市高端消费市场,体现了城乡一体、以城带乡、三产融合的发展思路和取向,有利于提高农业附加值。

二是体现了绿色发展的方向。新安县属于缺水地区,整体耕地地力差,不太适宜粮食这种高耗水农作物的生长,五头镇因地制宜发展耐旱的油用牡丹,其本身具有观赏价值和深加工附加价值,又利用当地乡土文化和自然环境发展资源节约型的休闲旅游农业,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内在统一。

三是充分调动了政府、集体和农户的力量。政府的支持引导在起步阶段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洛阳市和新安县两级政府对于前3年油用牡丹每亩600元的补贴,有效缓解了油用牡丹种植前3年不产生收益的投资压力。并聘请高校对牡丹基地进行高起点规划设计,整合资金,完善水电路基础设施等;4个贫困村成立了集体性质的舜王农业公司,负责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基地建设的前期招商和管理工作,以及配套的牡丹种植的技术支持、生产资料采购等托管服务;农户在取得租金收入的情况下,劳动力进一步得到解放,可获得打工收入,亦可利用当地的规模化服务从事油用牡丹种植。这样,既提高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又发展了集体经济,同时贫困的农户也参与进来。

四是有效整合了社会资金。新安县五头镇选择50亩为一单元对外招商,降低了社会资本进入的门槛,使以城市退休老人、白领等为代表的较小规模的社会资本进入农业成为可能,也避开了大规模流转土地带来的资金压力而使产业难以健康发展的风险,有利于更广泛吸收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可以说,50亩一个单元的牡丹田,既承担着新安县五头镇的产业发展需求,又承担着新型经营主体的投资需求,还承担着包括新型经营主体在内的城市人口的休闲养生等需求,符合农业的发展趋势,其创新的思路与方法值得借鉴。

浅析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 篇12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农村投入受限,支持转方式的基础不牢

国家农业投入虽逐年增加,但在铺开项目的同时,地方配套的压力也在加大;农民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建设等,国家未纳入投资计划,加之农民负担政策收紧,目前公共投入鞭长莫及,不能满足大面需求;各种生产要素仍高度集中,存贷“剪刀差”进一步扩大,农村融资难问题没有根本缓解,巨大的前期投入制约了高效产业发展。

2. 科技支撑薄弱,引领转方式的核心不强

目前,农村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为老年人和体弱妇女,普遍文化程度偏低,加之科技教育滞后,农技推广存在着专业人员缺乏、管理体制不顺、业务素质不高、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农村技术人才匮乏,加快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科技支撑明显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弱。

3. 产业发展缓慢,促进转方式的保障不力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保障。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发展受两大问题的影响,发展缓慢。一是专合组织问题。农业转型最大障碍在于分散种植模式与现代市场竞争的矛盾。在发展专合组织上,存在品牌支撑力弱、基地园区规模小、标准化生产滞后、管理相对疏松等突出问题,对产业的拉动效应有限。二是土地问题。农业产业化的突破方向在于引入工业化理念,发展产业园区,但供地十分紧张。

二、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与建议

1.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是关键

突破常德市农业面临的资源约束,科技是关键。一是要把优质良种培育、优良栽培技术开发作为农业科技进步的战略重点,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建立农科教紧密协作机制,重点在种子种苗、质量安全、防灾减灾、精深加工等领域加强联合攻关,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良种和集成配套技术。二是要搭建农业科技供需对接平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转化机制。继续实行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制度,积极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实行良种良法、农艺农机相配套,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进一步健全农业技术示范体系。三是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积极培育懂技术、善经营、会创业的新型农民。

2.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是保障

大力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战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逐步建立与常德市经济实力相称、有利于强化农业基础的支持保护体系。一是不断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都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二是逐步建立具有地方特点的财政支农框架。在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惠农补贴政策的同时,不断探索符合常德市特点的农业补贴制度,根据常德市发展需要,对优势特色农产品种苗进行补贴;采取“基数+累进”的办法对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补贴,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三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积极吸引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向农村的同时,坚持民借、民用、民还、民受益以及滚动发展的原则,引导鼓励小额信贷组织、资金互助组织健康发展。同时,积极探索农村产权贷款抵押方式,破解农村融资瓶颈,解决好农民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融资难题,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3. 加强政府管理调控是推力

上一篇:高效推广下一篇:循证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