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2024-07-29

农业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精选8篇)

农业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篇1

文章

一、勤奋工作、爱岗敬业、痴情三农

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是个“痴人”。无论外出开会还是下乡,都带着笔记本,遇到什么农情事情都汇集下来。遇上什么事情及时解决。一次下乡经过**镇南,发现路边生长着外来生物黄顶菊,他赶紧让司机停车下车查看,仔细观察,确定是黄顶菊后,赶紧到镇政府通报情况,赶紧组织人员铲除,及时控制了有害物中的蔓延。他将自己的手机电话开通成农情电话,群众有疑难问题电话解答,接受群众电话咨询2000余次,手机成了农技110。棉花生长期间,西木左村的干部群众需要棉花管理新技术,群众白天各忙各的,他决定夜晚给群众培训,虽然正值星期天,他还是及时满足了群众的需求。那天从晚8点一直讲到10点半,听讲的群众达300多人。2007年4月初,一场倒春寒袭击了我市的大部分麦田,不少村的群众打电话询问受灾原因和补救措施,经过现场观察,确定了低温是造成小麦干尖,黄苗的主要原因,他及时提出了补救措施,打印了上万份技术资料,发放到广大群众手中,保证了小麦丰产丰收。2008年7月傍晚,一场冰雹袭击了**乡的几个村庄,接到消息后,就和市乡干部在第一时间赶到了受灾村庄,查看受灾现场,分析灾情,现场对100多名群众讲解了棉花、花生等作物的灾后管理措施,稳定了民心,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

几年来,**每年下乡时间达200天以上,室内培训40多次,现场培训30多次,直接培训群众8000多人次,足迹遍及400多村,被称为**农情活地图,两次被评为**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个人,2006年被评为**市专家服务明星,2007年被全国计生协会评为全国计生协会先进志愿者,2007年评为**市科技拨尖人才。

二、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农技推广的新途径

面对近几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断减少,而农民群众对农业科学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的新形势,**积极探索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新途径,一是与种子经营部门共同进行技术培训,通过田间调查,试验示范,分析对比,确定适合我市种植推广的新品种,新措施。近年来,先后筛选出了小麦品种良星99,石麦12、14、15,观35,师栾02-1,玉米品种有先玉335,中科11,浚单20,棉花品种希普1号,希曾802和杂交棉98-1等一批新品种,对提高我市农业产量起到了巨大作用。

积极开展科技攻关,为社会创造财富。在大冯营付家庄和太古庄高赵圈村,主持“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市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的技术工作,推广配方施肥,科学管理。其中生物防制玉米钻心虫,田间放赤眼蜂,节约了成本,减少了污染,减轻了危害。经**省专家组鉴定,高赵圈村3000亩小麦、玉米两季亩产突破1000公斤,小麦最高单产610公斤,玉米最高单产700公斤。根据雨水多的状况,提出提前预防玉米褐斑病,在褐斑病大发生的年份,控制了病害发生。经专家委员会评审,该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

三、淡泊名利,恪守职业道德

三十年的工作实践,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广大公认的“农业专家”,对广大农民群众的疑难问题他从不推辞,有求必答,而对一些许以丰厚报酬的农资销售商的推销请求,他却从不应承。2008年在得朝村培训后,为免受假农药之苦,老百姓请他帮忙选购农药,他爽快答应,在农资市场走了七八家,帮农民买到了称心的农药。

**累计推广优质小麦、玉米245万亩,直接增收17亿多元,节支5418万元,2007年推广两晚节水增产技术50多万亩,直接增收5000多万元,节支2000多万元,同时与省内外12家科研单位有直接联系,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水平打下了基础。

农业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篇2

1 当前的先进农业技术类型解读

1.1 先进的水产品养殖技术

从养殖角度来讲, 水产品在进行养殖时, 必须严格控制其生长温度以及生存环境的酸碱度, 从而保证水产品的正常生长。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在水产品的养殖过程中, 就势必要应用一些先进的机械设备, 定期对水产品的养殖环境进行换水或者消毒处理, 使水产品始终处于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中。此外, 为了保证水产品的正常生长, 还必须定期对苗种进行相应的检测, 将水产品的生长密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同时, 对于水产品的质量, 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解决, 例如, 通过疫苗来提高水产品的免疫力等, 最大程度地降低水产品感染疾病的概率。

1.2 农业生产中无公害蔬菜的种植技术

现阶段,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于饮食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温饱, 而是更加追求饮食的健康化[2]。在这种情况下, 无公害蔬菜的出现, 能够有效满足人们的需求, 无公害蔬菜在种植的过程中, 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基地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 无公害蔬菜的种植基地的生态环境要比较良好, 其水质、土壤等条件, 都要严格符合科学的标准规范, 在进行种植基地的平整时, 可以使用农业机械, 保证种植基地的环境更加符合无公害蔬菜的生长。此外, 在进行无公害蔬菜的种植时, 还要注意对病虫害的防治以及合理的使用肥料。在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时, 应该尽量采用生物防治来代替高毒性的化学农药, 化学农药在使用的过程中, 应该严格遵守相关的使用规范[3]。在使用肥料方面要遵循平衡施肥的原则, 最大程度地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 增加有机肥的使用量, 合理改善无公害蔬菜的营养结构。

2 先进农业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具体应用透视

2.1 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目前, 水资源的匮乏已受到全球各地的广泛关注, 水资源的资源管理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在农业领域中, 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能够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机械的应用, 主要体现在农田排灌机械方面, 通过农田排灌机械, 农田在进行灌溉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全面的进行浇灌, 还可以及时将农田中多余的水分进行排出, 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4]。农田灌溉可以分为滴灌和喷灌。农田灌溉机械主要是利用压力作为动力源, 在工作的过程中, 可以根据农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进行不同程度的灌溉, 这样不仅充分对农作物进行了浇灌, 还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由此可见, 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实现了农田灌溉的合理性与经济性, 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2.2 农产品的加工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一些农产品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后, 再进行出售或者使用, 而农产品的加工, 就需要使用相应的农产品加工机械。例如, 玉米收货之后在进行出售之前都要进行脱粒, 传统的脱粒方法是采用人工进行玉米脱粒, 这种方法的劳动强度大, 且效率比较低, 而随着农产品加工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玉米脱粒机以及剥皮机等农业机械的出现, 代替了传统的手工脱粒, 有效提高了加工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 刚收获的谷物在进行存储之前, 要对其进行干燥处理, 这样能够有效防止谷物发霉, 谷物在进行干燥处理时, 使用相应的干燥设备, 不仅能够明显缩短干燥所需要的时间, 还能够避免对谷物造成污染。由此可以看出, 农产品加工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加工的质量, 为人们赢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2.3 农田保护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随着越来越多的化肥农药在土地中的使用, 土地的肥力明显的下降, 这对农田的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面对这个状况, 如何提高土壤的肥力, 已经成为农业生产部门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农产品的秸秆还田, 能够有效提高土壤的肥力, 通过将秸秆粉碎之后返还到农田中, 不仅可以加大土壤的肥力, 还可以减少燃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但在进行秸秆还田的过程中, 要注意对方法的选择, 否则将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秸秆还田机作为农田保护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的产物, 其在秸秆还田中的应用, 主要通过将秸秆粉碎, 然后, 再通过耕耘等操作, 将粉碎后的秸秆翻入土壤中, 从而使秸秆在土壤中逐渐分解, 达到保护环境、增强土壤肥力的目的, 这种生产方法体现了农田保护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的优越性。

3 结语

先进农业技术能够促进农业生产朝着更加科学、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同时, 农业先进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有助于设计并制造出新型的农用机制, 使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现阶段,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带动了各行各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农业领域也是如此。特别是近年来农业领域机械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农业机械作业质量的高低, 对整个农业领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效率, 可以在农业机械中有效的运用先进农业技术, 实现先进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的充分结合。针对这个问题, 首先对当前的先进农业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然后深入探讨了先进农业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先进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应用

参考文献

[1]任思英, 刘善辉, 常亮.浅谈先进农业技术在农业机械运作过程中的应用[J].湖北农机化, 2012 (3) :18-19.

[2]寇红专.探析先进农业技术在农业机械运作过程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33) :239.

[3]王伟妮.论先进农业技术在农业机械运作过程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3) :236, 242.

农业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篇3

直到1960年代,孔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问世,人们才逐渐发现,科学并非独立存在于社会世界之外,而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环,深受时代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影响,影响日后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ty,科学、科技与社会)学门的开展,学者们尝试从“社会脉络”(社会建构论)的角度来解析科学与科技的发源、演变与应用。STS相信,人与非人之间不断的互相改造,是理解社会变动的重要方式,科技的发展与取代,是各种诠释彼此互相竞逐的结果,其中涉及团体的权力关系,也和背后的社会脉络有关。

《护理与社会》一书,便是台湾社会科学与护理学界的学者,从跨领域的STS的角度出发,携手合作所完成的一本论文集。本文集的目的,在于从台湾在地护理发展的社会脉络,重新解读医疗与护理科学、科技,试图找出真正影响台湾护理工作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让读者们体认到,好的护理(或医疗)工作,不单单是靠先进的科学工具就能达成,还需要社会行动者、公共制度、商业环境等多方力量的配合。

全书共分为四大部分,由15篇论文加一篇总导读组成。

第一篇谈技术与护理,简扼地回顾了战后台湾护理工作的发展,试图拆解科技决定论与科技乐观论之不足,提醒读者,好的护理工作的发展,除了最先进的科技之应用,护理人员的待遇、承受的工作量、在医疗体系中的位置与权力等等非护理科技的社会因素,对护理工作的影响。以台湾来说,低薪、过劳、不合理的工作承担(资深护理师得肩负起部分住院医师的工作职掌,却没有相对应的保障与薪酬)、排班、医疗纠纷等不利因素,造成护理人员的高离职率,难以累积护理人才与护理工作经验的传承,更直接伤害从事护理工作者的其它生涯规划(如晚婚或不婚、不孕)。

第二篇从性别与身体的角度切入,谈医疗与护理科技对台湾妇女的身体的监管、规训与改造。像是骨质疏松的超音波筛选是如何成为预防医疗的一部分,甚至成为定义妇女进入年老的关键指标;停经如何被“疾病化”并发展出一套治疗流程,成为“医疗”控制妇女身体诠释权以及进行改造的根据;堕胎科技并非妇女决定堕胎与否的关键原因,妇女可取得的堕胎资源以及堕胎本身的价格才是妇女选择堕胎方式的关键因素;医学界的“子宫无用论”思维如何造成医生擅自决定将妇女子宫切除,造成过多不必要手术,以及医学知识如何强行改造人们对女性身体之理解方式的问题。

医学试图以“专业权威”的方式掌控女性身体的诠释权,好针对妇女身体进行修补、改造、规训与监控,这其中所隐含的“权力关系”,是抱持科技乐观主义的医学界不会对“病患”说的秘密!

第三篇谈精神心理卫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精神疾病的定义、判定与治疗,能有一套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化方式,还是应该因地制宜?在不同社会文化长大的人罹患精神病后,发病的症状与治疗的手法全都可一样吗?而且,都要以现代西医的方式为准吗?本篇从台湾离岛兰屿的达悟族原住民的高精神病发生率,却不需进行西方医学的治疗(吃药打针,隔离监控),反而可以自给自足,维持日常生活且病况恶化速度缓慢的研究结果,回头思考医疗/护理技术的科技决定论。精神复健工作是否可能有隔离监控以外的模式(如会所模式)?

第四篇从伦理学的角度切入,探讨医疗政策是如何决定并成为日常医疗行为的一部分。像是检验唐氏症的羊膜穿刺技术的落实开展,需要哪些社会条件配合?“迟缓儿”是如何被“制造”出来?为了避免家中出现迟缓儿,父母又是如何配合医疗体系对子女进行身体发展的监控与调整?其背后所涉及的“科学政治”问题,都不是科学乐观主义或科技决定论所能简单解释的。

人在社会世界中的医疗、护理行为,都不单单因为有了某项医疗/护理技术而发生,背后还有知识传递网络、公共政策、(病)人的配合才可能顺利展开,STS希望透过挖掘医疗行为的“社会脉络”成因,让更多人了解护理发展与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书的目的,一则希望提醒决定医疗资源分配的主管单位,将资源放在更能帮助护理工作发展的正确位置,二来作为培育未来护理工作者的“护理伦理学”教科书使用。为此,本书的编写体裁有许多贴心的小设计,为了帮助较不熟悉社会科学概念的护理学子,每一篇论文中所使用的学术概念,都会以小方块的方式做简单的概念定义与解释,并在每一节的最后提出适合在课堂讨论的问题。

写作架构的设计也很值得一谈,全书15篇论文全以固定架构呈现。以一则常见的台湾护理工作问题(现象发想)作为破题,紧接着则是讨论主题的重点摘要(前言)、文献回顾(理论与概念)、深入剖析(议题深探)与最后的结论。从本文集的编写企图来看,主编群试图将本土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作为撰写适合本地使用之教科书,避免过去许多虽然有本地学者所写但不过是翻译海外研究成果的写作盲点,从而达到学科在地发展,培养本土观点思考的人才。

“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篇4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中医药的一次大考。如果说近两百年的中西医碰撞和半个多世纪的中西医结合、中医分科等,奠定了中医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革,那么从这次“战疫”来看,中医药经受住了百年大考。面对百年不遇疫情,中医药在防控和救治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结合中医理论制定中医诊疗方案。在疫情暴发早期,尤其是病因不明确、病理机制有待研究、特效药物和疫苗尚未出现的阶段,中医深入临床一线,通过望闻问切快速发现疾病共性规律,确定诊疗方案,缓解短时间内剧增的医疗系统压力。

制定以“中医通治方+社区+互联网”为框架的“武昌模式”进行社区疫情防控。“武昌模式”将防控重心前移、下沉至社区,不仅降低了高危人群发病率、遏制轻症病情加重,还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实时的数据支撑。

中西医结合治疗危重患者。针对住院病房的危重症患者,实行中西医联合查房、联合会诊制度,在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个体化中药治疗后,重症患者的病亡率下降。

设立康复驿站指导恢复期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制定颁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引(试行)》,并在武汉及其他主要城市开设了专门的中医康复门诊,建立了全国恢复期协同工作网络,指导康复工作。

在这次疫情中,从预防、治疗到康复,中医药积累了丰富经验和科研能力,提升了针对急性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

面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时,中医药可提供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治疗策略和方药。尤其是社区防控的“武昌模式”,中医通过快速发现疾病的共性规律,向社区居民大面积发放中药,直接从源头遏制了疫情的蔓延。还有中医康复门诊的开设,为出院后恢复期患者提供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指导,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强了体质。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防治理念是非常有意义和值得借鉴的。

解决中医基础理论问题是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前提。传统中医思维整体观重视当下证候,缺乏对疾病全程认识;“调态”治疗重个体化,缺少对群体化的研究过程,缺乏对疾病的规律和共性的提炼和归纳;治未病重视调整状态,缺乏指标的靶向治疗。如何有机结合病和证,实现宏观与微观、抽象与具体、模糊与客观的有机统一,是发展中医药需要思考的突出问题。

对此,我建议,首先在推动中西医结合上下功夫。针对“病证结合”,我们引入“分类—分期—分证”思想,重构现代科技背景下的中医诊疗体系,实现中西医结合在“诊断”上的突破;针对“宏观与微观”,我们以“态靶结合”思想指导中医药在现代疾病宏观证候和微观指标中的应用,实现中西医结合在“用药”上的突破。

其次,强化中医科研思路的“六化”,即“难题的课题化,课题的成果化,成果的专利化,专利的产业化,产业的标准化和标准的国际化”。“六化”理念是包括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在内的一整套完整的中医科研思路,其特点在于问题从临床中来,成果到临床中去,循序渐进,加快成果转化速率,提升中医药的疗效级别。

再次,抓住新时期中医药发展的科技机遇、政策机遇和此次新冠肺炎抗疫时机,推动中医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

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材料 篇5

(一)丁 瑜

女,1980年10月出生,湖北黄冈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汉族,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副教授,现任湖北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副教授。

丁瑜长期从事动力与储能电池关键技术研究,所研制的复合石墨电极材料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高比能锂离子电池已经在企业上线生产,成果被20多家媒体相继报道。目前,她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优秀中青年项目、湖北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企业合作项目“商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天然石墨改性研究”各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项。她组建了“孝感市动力与储能电池工程技术中心”、“湖北工程学院百吉瑞新材料研发中心”。她在Journalof Power Sources,Electrochimica Acta,RSC Advances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被SCI收录的研究论文2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项,主编教材1部。

曾获2006年度、2007年度、2008年度、2009年度、2012年度和2014年度湖北工程学院“科研十佳”称号,湖北工程学院首届“青年科技奖”,2012年获武汉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一等奖,2015年获得湖北工程学院“首届师德标兵”荣誉称号,多次获得湖北工程学院“三育人”先进个人,“教学优秀奖”和“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丁瑜博士所带领的创新团队是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省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科技创新团队之一,不仅推动了学校科技创新的发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两年来,实验室本科生已经获得“湖北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学术创新成果报告会”一等奖2次、二等奖4次;“湖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铜奖2项;“湖北省‘挑战杯·青春在沃’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项。实验室10名2015届本科生已经被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苏州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正是由于在实验室的训练经历,他们在面试中脱颖而出,被很多课题组青睐,其中2人进入院士课题组,1人进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课题组、2人进入国家“千人计划”人选课题组。

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材料

(二)陆 敏

女,1959年4月出生,湖北孝感人,汉族,本科学历,主任医师,现任孝感市妇幼保健院保健部主任。

陆敏同志一直从事临床医疗和保健工作,工作在妇幼卫生第一线,努力拼搏,无私奉献,为孝感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

陆敏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政治思想觉悟高,热爱祖国、求实创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注重思想政治修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刻牢记并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政治本色,并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思想意识、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觉悟。在实际工作中,廉洁奉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严谨、细致、尽职尽责,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团结同志,认真完成组织交办的各项任务。由于业绩突出,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科主任”。

在专业技术领域、本职岗位上做出了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同时,陆敏同志还在学术科研、教学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带领孝感市儿科领域积极开展科研教学活动,主持国家级、省市科研项目多项均获得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她热爱工作,满怀激情,拼搏奉献写辉煌,堪称科技工作者的典范。2010年主持中华预防医学会项目《孝感市住院新生儿疾病谱调查研究》荣获孝感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并荣获2011年-2012年度湖北省预防医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此基础上开展延伸课题九项,均达国内领先水平,获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登记证书,显著提高了新生儿疾病的治愈率,为孝感市每年减少相关疾病支出二千余万元。参与课题《孝感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微量元素含量与影响因素调查研究》,荣获孝感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参与《医学院校、血站、医院三方合作对临床医学生普及输血教育模式研究》。荣获湖北省重大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排名第二。同时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由于陆敏同志工作业绩斐然,先后担任了湖北省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专业委会委员、湖北省预防医学会环境卫生专业委会委员、湖北省预防医学会妇幼卫生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孝感市预防医学会妇幼保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孝感市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女医师协会常务理事等社会团体职务,为孝感市相关学术团体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材料

(三)李火宇

男,1964年10月出生,湖北孝感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汉族,本科学历,学士学位,高级工程师,现任孝感麻糖米酒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

自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致力于食品研究和技术开发,1996年开发的听装米酒,已经在孝感麻糖米酒行业普遍推广应用,该技术获湖北省科技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负责本技术研究开发的李火宇同志于1997年被孝感市人民政府授予科学技术进步重大贡献者奖。

2007-2009年间他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研究“清亮型孝感米酒过滤技术”,该项目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并投入生产应用。

2008年他与孝感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联合研究“孝感麻糖去湿保鲜技术”,其主要研究内容是供应链的保鲜管理、生产过程去湿控制、包装工段(小包装、预销售包装、储运包装)去湿包装、运输过程的保鲜、仓库去湿贮藏、销售过程中的去湿贮藏。其关键技术有(1)对孝感麻糖生产要加强新鲜度管理,要使用“全程去湿控制、分层保鲜”的先进理念。(2)在小包装袋内侧率先使用了能耗氧及水份的食品保鲜膜,从而延长孝感麻糖的保鲜寿命。主要创新点表现在:

1、对生产采用“全程去湿、分层保鲜”的先进理念,加强新鲜度管理;

2、使用一种特殊功能的食品去湿保鲜膜;

3、使用高能电子辐照主要原辅料进行杀菌保鲜;

4、对孝感麻糖进行去湿保鲜储藏。该项目获得孝感市人民政府科技二等奖。

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6

“科技”和“梦想”紧密相连。它带着我们穿越蔚蓝的深海,鲲鹏水击掀巨浪;它带着我们迈向遥远的星河,筑梦九天铄苍茫。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是科技,引领我们向未来探索;是科技,让我们可以无限亲近地拥抱这个世界。

十八大以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激励着无数科技工作者。他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他们追求真理、潜心研究,甘为人梯、集智攻关。他们在艰难的探索中开疆拓土,在时不我待的竞争中勇往直前,不断向科技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农业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篇7

2012年, 由重庆市农委主办、重庆市农业信息中心承办的重庆农业网站群的服务能力逐步增强、社会影响力逐渐增大、形象日趋显现, 建设水平跃居全国先进水平。

重庆农业网站群以“重庆农业农村信息网”为核心, 涉及近100个不同区县和专业网站、500个乡镇网站、2500个村级网页于一体。目前, 重庆农业网站群日均点击数达2.2万多次, 已成为西部一流的大型农业网络资源数据库。“重庆农业农村信息网”在2012年农业部省级农业网站测评中全国排名第四 (比2011年上升4位) , 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同时, 由重庆市农业信息中心维护的“中农网”重庆频道在31个地方频道信息维护工作考核中全国排名第三, 连续三年获得农业部网站“全国信息联播”最佳组织奖, 并在2012的农业部全国信息联播和信息安全工作会上作典型交流发言。重庆市农业信息中心还在2012年被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重庆市政务服务网站发展评估先进单位。

先进科技 引领食用菌业新潮流 篇8

荣善公司历来注重技术研发,通过自主研发以及与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发等方式,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公司技术水平。公司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工艺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菌种培育和保存技术、培养基配方技术、食用菌生产环境智能综合控制技术、杂菌感染和病虫害控制技术、新型保鲜技术等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本项目技术的来源为上海荣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依托为山东鲁东大学。上海荣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多年来在董事长冮一剑先生带领下,协同蔡德华教授、李玉教授、蔡衍山老师、朱金华老师、刘文海老师、彭兆燧先生等专业科技人员潜心致力于金针菇、杏鲍菇以及各种珍稀菇类集约化生产的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积极吸讷国内外最新的栽培技术,牢牢把握国内外最新技术的主动权,把金针菇、杏鲍菇、珍稀菇类的现代化生产设备国产化,降低一次性建设投入等作为主攻方向。同时在菌袋培育过程减少污染,提高成品率上狠下功夫,并通过与各食用菌科研单位、产品销售单位的协作攻关,摸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模式。经过几年来的试验和推广,其优势已逐步体现。

上海荣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结合当前食用菌市场流通销售状况,采用销售连锁加盟形式,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构建了覆盖全国主要食用菌蔬菜批发流通市场的销售网络。公司采用独特的“销售连锁+生产连锁” 经营模式。销售连锁专门负责销售,生产连锁专门负责生产。所有生产厂均采取加盟连锁形式,从厂房设计布局、设备采购、安装到生产工艺制定、产品包装、内部管理采用统一标准。上海荣善公司经营创新最重要的是经营模式、经营理念和经营理论的创新与运用,该模式用通俗的语言概括为“小老板承租式经营模式”,即将园区建好的食用菌出菇房组建、分割成若干个小的出菇生产车间(每个出菇房面积为77平米左右),出租给有条件的农民。内部管理体系采用分段独立承包制,由公司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统一品牌。菇农可以直接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中来,真正紧密了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关系,并且大大降低了农户独自闯市场的风险,也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从目前已有的工厂运作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具有强大生命力,是真正实现公司、农户、社会多赢的创新独特的经营模式。

上一篇:第三方房屋租赁合同下一篇:《人口论》读后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