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寨小学科技教育工作总结

2024-07-14

辛寨小学科技教育工作总结(共8篇)

辛寨小学科技教育工作总结 篇1

临朐县辛寨小学科技教育工作总结

科技教育作为我校田园教育一部分,是我校的特色教育之一,近几年获得了不少的成果。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校坚持以创新教育为先导,走“科研兴教”之路, 重点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逐步深入,我校不断加大科技教育领导力度、资金投入以及科技教师队伍建设,科技教育取得明显成效。

一、全员参与,重视科技教育。

学校把科技教育纳入和学期工作计划,纳入班主任、学科教研组工作任务之中。制定学校科技活动计划,开展相应活动。注重发挥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力量,并结合我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综合推进青少年科技教育。2017年,我校被评为“全国第二十一届七巧科技系列活动“科普示范学校”。

二、加强领导,保障科技教育顺利开展。

健全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负责科技活动开展的具体工作和日常事务,组织辅导员老师参加各级科技教育培训、学术交流和教研活动;由多名兼职科技辅导员负责制定学校科技教育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积极开展科技教育活动。每年举行一次科技节,领导小组组长定期组织小组成员,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对科技课教师和科技辅导员老师定期进行业务指导,加强落实学科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按照市、县科技活动领导小组下达的各项任务要求开展教学、科研、竞赛和活动。

三、落实课程计划,开足开好科技活动课

学校按照九年义务制大纲要求,配齐科技活动课教师,开足开好活动课。科技教师在教学中,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开展科技实践活动,不断增加科技含量,努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四、加大科技教育投入,提高科技活动质量。学校领导和老师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充分重视科技活动课程的教学质量,加强流程管理。首先,加强对师资的管理。活动课的开设,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教师要适应活动课教学,就必须转变观念,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我们学校尽量创造条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与兄弟校开展科技教育的交流和学习,不断提高教科研水平。学校先后派5人次到潍坊、淄博、县教育局等地,借鉴先进校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提高科技辅导能力。其次,加大学校科技教育投入,新建科技活动创客实验室、购置3D打印机、无人航模、智能极速汽车、临朐县首座智能极速汽车培训基地也设立我校。学校从有限资金中投入一定的科技活动经费,确保科技教育和活动的顺利开展。

五、科技社团引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我校以学校社团载体,成立了科技创新制作社团(包括:科技发明社团、智能极速汽车社团、3D创意社团、互动编程社团、七巧科技社团和科技创新绘画社团(包括:动画创作社团、微视频创作社团、科幻画社团),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重点培养教学。同学参与意识很强,活动效果很好,得到了校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同学们也表示通过参与小组活动,增强了大家的动手能力,思维也活了,学习成绩也有进步。

六、勇于实践创新,科技教育显成效。

我校在临朐县电教站的支持和帮助下,科技教育水平和科教成果不断进步,涌现出许多优秀优秀科技辅导教师,他们辅导的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师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第21届七巧科技全国总决赛荣获 二等奖、自动捕蝇器荣获山东省优秀科技创新项目 三等奖、第32届潍坊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小学组 一等奖、第32届山东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小学组 三等奖、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山东赛区冠军、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全国赛区 一等奖、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山东赛区一等奖、第16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大赛分获二等奖、三等奖、第三届中国3D打印创意设计大赛荣获二等奖

我校的李佳锐同学因科技创新成绩突出,获得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宋庆玲奖学金.辛寨小学校正逐步加大科技投入和管理力度,建立健全各项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大普及力度,提高活动质量,面向每一个学生,把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的教育贯穿于科普教育的全过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规划科技教育的新思路,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造就新时代的创新人才,开创我校科技教育的新局面。临朐县辛寨镇辛寨小学

二〇一八年九月

辛寨小学科技教育工作总结 篇2

一、现状及问题分析

1. 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存在忽视倾向。

目前的基础教育中, 以素质教育为先, 而德育教育更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 忽略德育教育的素质教育, 犹如离水之鱼。某些地区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只强调相关学科的重要性, 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进而忽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久而久之, 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近年来, 少年犯罪率普遍升高, 究其原因, 问题就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忽略了德育教育这一最简单却又最重要的环节, 同样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需深思的环节。

2. 教学研究流于形式, 教学课程安排未得到有效落实。

缺乏专职教师、缺乏教研配备, 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就难以深入地开展起来。尽管许多学校在课程安排中明确地标明了德育课程的设置,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日程中, 德育课程却常被挪作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的“主课”之用。同时, 任课老师对德育课程也鲜有相应研究, 对课程的把握不够。

3. 德育工作的方法趋于简单。

由于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 教师在实际工作中, 对德育教育所花的时间和精力远少于其他学科, 对德育教育工作缺乏研究, 对社会发展缺乏长足的认识, 更缺少对学生变化和发展的辩证认识。总之, 缺乏对目前社会负面影响对青少年的腐蚀这一课题的研究。故而, 多数时候, 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流于说教、流于喊口号的形式, 没有对学生的终身教育负责, 更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4. 缺乏人本认识, 思想意识模糊。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以人为本, 同样在对学生的教育实践中, 理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 就要求我们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中去, 德育教育工作不容忽视, 更是教育工作中的第一阵地。试想, 德育作为人生教育的第一步、第一环, 如果缺乏, 我们的学生会心智健全吗?答案是否定的。有言为证:人若无德, 与禽兽何异?我们的教育成果绝不是培养一批有才无德的后继者, 否则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将交托于谁呢?总而言之, 我们的德育教育忽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 没有考虑学生将来一生的需要和发展。

5. 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整合缺乏方法。

长期以来, 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社会教育缺乏有机联系, 主要停留在把学生的有限信息和学校、班级的有关情况提供给家长, 机械地要求家长予以配合, 没有很好地让家长扮演家庭教师的角色, 忽略了家长角色的重要性, 从而大大减弱了学校和家庭的整合资源教育优势。进而, 让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怪圈:学生的教育, 是学校的事、教师的事, 导致教育观念上的偏差, 以致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不畅通, 教师家访不充分, 教师、家长双方了解不够。从某种意义上讲, 降低了家长的教育积极性和主动性, 殊不知“孟母三迁”的另一层含义, 正在于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6. 学生基础道德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现今的学生, 多是独生子女, 生长于优越的家庭, 缺乏对具体社会细节、生活细节的了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自我为中心, 在关心他人、互帮互助方面, 表现不积极;二是攀比思想严重, 表现在比吃、比穿、比玩上;三是劳动观念淡薄, 缺乏对劳动的正确认识。

二、对于德育工作的思考

1. 加强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切实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水平。

首先提高德育工作管理者的能力。小学德育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 重点应巩固管理干部在教育队伍中的引领作用。“上梁不正下梁歪, 中梁不正垮下来”, 身处德育工作一线的工作者,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 无疑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校管理干部队伍必须正确导向, 以科学发展观为宗旨, 进行合理配置, 造就“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将合适的干部人选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组织学习相关的德育工作研究理论, 做到理清、理顺, 研究切实可行的德育教学方法, 从学生的自身实际出发, 积极探索适合本校、本年级、本班的德育教育方法。加强德育教育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须知优秀的德育教师理应成为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典范。提高业务能力, 深入开展德育工作的绩效评比, 激励先进, 鞭策后进。业务水平的高下, 直接决定德育工作的实效, 也直接决定学生受益面的大小。

2. 创建德育课程评价体系, 完善德育工作的监督与评估。

教育行政部门和督导部门应制定出适合本地区德育工作的督导操作体系和指标评价体系, 倡导“会诊式"的评估方法。每次教学检查评估结束后, 要负责任地向社会、向家长汇报工作情况, 向被评估学校提出德育工作、德育课程的改进意见, 并定期检查改进情况。接受社会监督、接受群众监督, 以期提高德育教学水平。

加大学校对班级德育工作的评价、指导力度。学校应高度重视德育学科的建设, 创设王牌学科, 提高德育学科教师的待遇。建议学校相关部门, 对全校的思想道德建设给予正确的评价和导向, 并依据方案, 对德育工作进行评估, 以此作为德育教师、班主任晋职、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 将责任落实到人。

3. 改进对学生的道德评价。

以往我们看待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 仅仅局限于考试成绩, 如若真实考评学生的道德水平, 须仔细考察他们的言行举止, 是否与成绩相符, 所谓“行胜于言”就证明了一点。因此, 考核学生的德育水平, 不能以试卷成绩为唯一参照, 而应综合学生的思想水平、日常言行、德育知识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积极推广成长记录评价法等形成性评价, 同时辅以传统的评价方式, 形成学生自评为主, 同学互评, 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学生品德评估机制。通过动态、灵活的评价, 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发展状况, 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三、加强德育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

1. 积极利用网络平台。

网络已经成为第三次世界革命的急先锋, 悄然地降临到了我们的生活中。作为一项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网络同样可以进入学生的课余生活。只是网络是把双刃剑, 如何积极地利用它的积极影响, 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中发挥优势作用, 是德育工作者所应深加思索的。反之, 如果学生为网络的消极作用所影响, 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如上网成瘾、利用网络犯罪等。

因此, 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要充分利用网络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利用现有的资源设备, 构建德育教学的信息平台、拓展德育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有效开展网上德育教学, 打造符合时代特征、适合本土教学、与学生心理特征相符合的新型德育教育课程。这一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2. 建立德育教育课程观的新导向。

首先, 改变传统的知识德育观为生活德育观。学生, 尤其是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 在于行动、在于实践, 而不仅止于言传身教。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 简单地将道德知识的传授等同于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 就如苏格拉底的名言:“知识就是道德。”德育内容来源于生活实践, 因而德育教育应是活泼、富予实践内涵的。脱离生活实践的德育教育, 只能是无源之水。

其次, 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观为人本教育观。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德育教育应扎根于学生内心深处, 融入到学生的真实生活中去, 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 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最后, 改变传统的知识德育观为生态德育观。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德育理念, 教育学生遵循生态规范, 懂得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道德观念出发, 通过一系列实在的体验活动, 提高生态智慧和生态道德能力, 养成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3. 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合作和有机联系。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既与学校教育有关, 又与家庭教育、社会影响有关。因此应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加以整合, 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在争取家长配合、支持、理解的同时, 学校还应通过家长会、家庭教育研究会等形式, 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向家长宣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解释、推广全面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家长明白家庭教育应如何与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相衔接, 成为积极向上的教育合力, 共同促进孩子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言传身教, 扮演积极角色, 与孩子平等相处, 尊重孩子, 与孩子共同分享成长的快乐与忧愁, 使孩子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只有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 共同深化德育教育, 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小学德育教育应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强调学校“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 在教育实践中, 高质量地注入人本内涵, 领悟德育的真谛, 才是真正探索学生德育教学的光明之路。

摘要: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面临课程设置陈旧、观念传统、模式老套等问题, 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融合力。因此, 改变传统的知识德育观, 倡导生活德育观、人本德育观、生态德育观, 已刻不容缓。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 将科学发展的真谛融汇到小学德育工作中去, 是新时期德育工作者的任务。

关键词:小学德育,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封平.加强学校生态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 2006, (1) .

[2]李下鲁.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N].南方日报, 2001.

[3]周峰.现代人本主义教育功能观试析.教育研究, 1990, (12) .

[4]周峰.素质教育:理论、操作、经验.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8.7, (1) , 1999.6, (2) .

辛寨小学科技教育工作总结 篇3

今年以来,山东省临朐县辛寨镇在计生工作中,坚持更新观念、分类施教、创新形势、健全机制原则,念活“实、活、严”三字经,营造了和谐温馨的计生氛围。

分类施教,注重“实”字。该镇立足镇情村情,结合年度目标,强化对各村、驻地单位计生干部和育龄群众的教育培训,力求教育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对村干部,突出强化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把宣传教育培训重点放在计生政策和法律法规上,对未婚青年着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政策教育、避孕措施等教育。

创新形式,体现“活”字。设计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教育形式,指导村计生干部脱离教条,结合村情,找好切入点。此外,通过赶大集、设宣传站、发放宣传材料,结合节日活动,唱响计生宣传教育主旋律,提高宣传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健全机制,落实“严”字。该镇不断加强制度网络和阵地建设,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组,做到常抓不懈。建立检查考核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在阵地建设上,按照“高标准建、高质量管、高效率用”的目标,使婚育新风,计生国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辛寨小学科技教育工作总结 篇4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方案

辛寨初级中学 2014.9.22

辛寨初级中学

“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进一步增强教师对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位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至少上好一堂课;建设一支善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骨干教师队伍,使每堂课至少有一位优秀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讲授;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推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在我校课堂教学中的合理有效应用和深度融合。

二、活动组织

1.领导小组:组 长 白世强

副组长 王成琴 周成刚

成 员 刘 娥 张新林 张明娥

各学科主任

2.实施小组: 各教研组

由电教、教导处负责协调录制人员与教师之间的衔接。以教研组为单位,学科主任负责,根据学科教师实际情况和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数量合理录制上报课题及内容。在保证数量的同时,更要确保质量。各教研组要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采取集体备课和互相听课等形式,共同研究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精心打磨,力争录制上报真正代表学校最高水平和最新教学方法的优秀课例。

三、活动范围、各学科上报节数、上报时间 1.初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均可参加。2.各教研组上报数量。

2014-2015学年上学期:语、数、外教研组各9节;物理、化学教研组各4节;政、史、地、生教研组各3节;音、体、美、微各1节。附小语、数、外各3节;科学1节。

2014-2015学年下学期:各科同上学期。

县名师、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教师每人至少上传报送1节课堂实录课。

3.上报时间。分两期报送,上学期截止到2014年11月30日,下学期截止到2015年5月31日报送县电教站。

4.各学科主任要早做计划、早安排,与10月24日前将本科录制优课的教师名单及录制时间发邮箱lqghzxl@163.com,以便学校统一协调安排。

四、活动方式

主要包括教师课堂教学课例报送上传与“优课”评选两个阶段。

1.录制报送

要充分发挥摄录编培训教师的骨干作用,县里将派专人对课堂录制及编辑技术进行跟踪指导。课堂实录(指教学过程视频)应展现课堂教学的所有内容,过程完整,画面清晰。时长在小学40’±3’,中学45’±3’,片头注明教材科目、版本、课题、授课人及单位等信息,鼓励使用高清格式(1080X720),标清格式分辨率不低于720X576,统一使用WMV和FLV两种格式。WMV格式大小要求在1G以上,FLV格式不大于300M,刻录DVD数据光盘,内容应包括一堂完整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所用课件及相关资源(或资源链接)、课堂实录等。县里将符合标准的课例上传到临朐县教育视频资源平台。

2.“优课”评选

县里将组织专人对上报的教学课例等进行评选,择优作为“优课”推荐上报。上传到临朐县教育视频资源平台的课堂实录,学校教师可以网上点击查看,发布评价和意见。网上点击率和评价将作为评选“优课”的依据。

五、活动奖励

1.每上报一节优课本学期师德考核按两个专题微课计分。

2.县教育局根据教师上报资源质量等情况,进行表彰并颁发“优课”证书,“优课”表彰等同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例。

应重视小学预防性侵犯教育工作 篇5

儿童性虐待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身体接触的性虐待和非身体接触的性虐待。身体接触性虐待包括侵犯者触摸或抚弄儿童身体敏感部位(如女孩的乳房或外阴部、男孩的外生殖器)、迫使儿童对其进行性挑逗式地触摸其身体、在儿童身上故意磨擦其性器官、试图与儿童性交和强行与儿童性交(包括口交、阴道性交和肛交)等;非身体接触性虐待包括侵犯者向儿童暴露自己的生殖器或在儿童面前手淫或对儿童进行性挑逗等。

在小学开展预防性侵犯教育的主要理由如下。

1 儿童性侵犯问题的发生情况

儿童性侵犯问题存在于世界各地。即使是在流行率较低的地方,也有许多受害者需要关注。国外有研究对青少年或成年人的回顾性自我报告调查显示,有5%~10%的女孩和1%~5%的男孩在童年期曾受到性交(口交、肛交或阴道性交或试图性交)形式的性虐待,还有3倍于此的儿童曾受到任何一种形式的性虐待。这些估计值是基于全球范围内的一些Meta分析。但这些分析有可能低估了性虐待流行率的真实情况,因为不排除低报的可能性[2]。

Pereda等[3]最近分析了涉及22个国家、65篇基于社区和学生的有关儿童性虐待发生情况的研究报告发现,大约有7.9%的男性和19.7%的女性在18岁前曾受到某种或某些形式的性虐待,指出儿童性虐待在所分析的国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我国目前尚没有系统的案例数据资料,也缺少全国范围的有代表性样本的基于一般人群的儿童性侵犯问题发生情况的调查资料。目前有一些局部地区对学生的调查研究[4,5,6,7,8,9,10,11,12,13,14,15,16]。一些研究显示,男生有3.0%~15.1%曾经历过身体接触性侵犯,女生有5.8%~14.5%曾经历过身体接触性侵犯[4,5,6,7,8,9,10,11,12,13,14]。

将几项调查方法相同或比较相似的研究数据[4,6,7,8,9,10,12]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3 866名女生中,16岁前有16.9%的人经历过下列1项或1项以上的非身体接触的性侵犯:(1)侵犯者故意向儿童暴露其性器官(12.4%);(2)侵犯者在儿童面前手淫(6.1%);(3)侵犯者对儿童进行性挑逗(6.0%)。10.9%经历过下列1项或1项以上的身体接触的性侵犯:(1)侵犯者触摸或抚弄儿童身体的敏感部位,包括乳房或性器官(8.0%);(2)侵犯者迫使儿童对其进行性挑逗和性挑逗式地触摸其身体(1.8%);(3)侵犯者在儿童身上摩擦其性器官(2.1%);(4)侵犯者用口与儿童性器官接触(0.9%);(5)侵犯者迫使儿童用口与其性器官接触(0.6%);(6)侵犯者试图与儿童性交(3.5%);(7)侵犯者强行与儿童性交(1.1%)。有21.5%的女生有过上述1项或1项以上被性侵犯经历[4,6,8,9,10,12]。

在被调查的1 789名男生中,16岁前有9.5%的人经历过下列1项或1项以上的非身体接触的性侵犯:(1)侵犯者故意向儿童暴露其性器官(4.9%);(2)侵犯者在儿童面前手淫(4.7%);(3)侵犯者对儿童进行性挑逗(3.5%)。6.9%经历过下列1项或1项以上的身体接触的性侵犯:(1)侵犯者触摸或抚弄儿童身体的敏感部位,包括性器官(4.1%);(2)侵犯者迫使儿童对其进行性挑逗和性挑逗式地触摸其身体(1.7%);(3)侵犯者在儿童身上摩擦其性器官(1.5%);(4)侵犯者用口与儿童性器官接触(0.6%);(5)侵犯者迫使儿童用口与其性器官接触(0.7%);(6)侵犯者试图与儿童性交(2.1%);(7)侵犯者强行与儿童性交(0.4%)。有13.0%的男生有过上述1项或1项以上被性侵犯经历[4,7,10]。

2 性侵犯严重危害儿童的健康与发展

对儿童的性侵犯可导致非意愿妊娠、性传播疾病和生殖器损伤,有的甚至死亡。然而,大多数的有害影响是心理和行为上的。

有关性侵犯对受害儿童身体上的伤害,在我国目前有一些基于临床病例和法医学鉴定方面的报告。乔荆等[17]对136例性虐待受害儿童案例调查显示,受害儿童的身体伤害表现为外阴或肛门撕裂76 例,外阴感染69 例,怀孕54例,死亡9例。马卫东[18]对荆门市1988 年1月-1997 年7 月间发生的80例强奸幼女案资料的分析显示,处女膜破裂32例,会阴部撕裂5例,头面颈胸等处损伤76例,死亡12例。樊鹏[19]报道了95 例被奸幼女外阴损伤检验情况,外阴粘膜充血81例,舟状窝裂伤69例,会阴撕裂(住院缝合)3例;未见损伤11例(11.5%)。李玲等[20]对湖北省77个地(市)、县上报的性病疫情资料分析显示,2004年湖北省累计报告性病病例儿童患者的数量有明显的升高,8种性传播疾病15岁以下儿童242例,占总体疾病人数的1.06%。儿童感染性病有些是因为受到性虐待所致[21,22,23,24]。李德如等[22]报告,1998年1月收住院的5例男性儿童受性虐待后均感染了性传播疾病。

儿童期性虐待对受害儿童的影响不仅在当时,有的影响可以持续到成年期,甚至伴随受害者的一生。对青少年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与没有童年期性虐待经历的学生比较,有童年期性虐待经历的学生抑郁情绪出现的频率较高[4,7,8,9,10,12],更容易出现自杀意念[8,9,10]、吸烟[9,12]、不健康饮酒[4,9,10]、过早性行为[4,6,8,9,10,12],较低的自尊[7,12],男生更容易出现暴力行为[4],女生更容易出现饮食行为问题[4]。吸烟、不健康饮酒、过早的性行为、自杀意念和抑郁情绪等危险行为和危险因素与心脏病、性传播疾病、癌症和自杀等有关,这些后果都是致死、致病和致残的重要因素。提示儿童性侵犯对受害儿童的身心健康有着广泛的有害影响,给个人和社会都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3 学校预防性侵犯教育可以帮助儿童学习预防性侵犯知识和技能

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也就是在人们对儿童性侵犯问题认识提高的阶段,以预防儿童性侵犯作为主要目标的项目开始出现,随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也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教育。1995年Finkelhor等[26]在美国全国范围内调查的2 000名10~16岁的儿童中,有67%参加过学校开展的预防虐待或受害教育,这其中49%参加过2次或以上。在一些长期关注儿童性虐待问题的地区,儿童性虐待案件数量已经下降。在美国,被证实的儿童性虐待案件从1992年到2003年下降了47%。在加拿大,至少在渥太华,有历史记录数据的地方,性虐待案件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下降了50%。同样,英格兰记录在案的性虐待案件已经下降了68%。显示出一直以来人们对儿童性虐待问题的预防干预工作正在产生影响。在众多干预措施中,广泛地开展学校预防性侵犯教育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学校预防性侵犯教育可提高学生预防性侵犯的知识和技能。Rispens等[25]在1997年对16个以学校为基础的儿童教育项目进行Meta分析发现,预防性侵犯教育项目在教给儿童有关预防儿童性侵犯概念和自我保护技能方面是成功的。Finkelhor等[26]通过调查发现,在课堂上有机会练习技能的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更可能采取保护行为和使用保护策略。Gibson等[27]对825名女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有62%在儿童时期接受过学校预防性侵犯教育;在接受过教育的女生中有8%受到性侵犯,而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女生中有14%受到性侵犯。

4 学校预防性侵犯教育要从小学开始

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比较系统的儿童性侵犯案例数据,对成年人的回顾性调查有对早期经历事件遗忘的可能性,所以,难以估计哪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更容易受到性侵害。通过对临床和法医学的案例报告分析,可以初步了解儿童性侵犯都发生在哪个或哪些年龄阶段。

卢刚[28]对杭州市发生在1986年至1996年10年间128例幼女被强奸、猥亵案件的分析显示,被害者年龄最小的为2.5岁;受害者年龄为2.5~9岁的占60.9%,10~13岁的占39.1%。樊鹏[19]对95例强奸幼女案分析显示,受害人最小年龄为4岁,最大年龄为14岁,其中7岁以下幼女12名,占受害人总数的12.6%。马卫东[18]通过对荆门市1988 年1 月至1997 年7 月间发生的80 例强奸幼女案资料进行分析显示,年龄小于5岁的6人,占7.5%;6~10岁18人,占22.5%;11~13岁的56人,占70%。乔荆等[17]报告的136例儿童性虐待案例中,最小年龄为2.5岁,最大为18岁,平均年龄为12岁。其中< 3 岁6 例,占4. 41%;3~4岁8 例,占5.88%;5~6岁19例,占13.97%;7~13岁64例,占47.06%;14~18岁39例,占28. 67%。黄立等[29]对重庆市九龙坡区1997 年1月至2003年12月发生的119例强奸案分析表明,受害女性123人,年龄最小5岁,最大72岁。5~10岁9人,占7.3%;11~15岁25人,占20.3%;16~20岁39人,占31.8%。魏祯祥[30]于1987年对208例性犯罪案受害者的年龄分析显示,5~9岁40例,占19.2%;10~14岁93例,占44.7%。受害者年龄以10~19岁占绝大多数。盛清平等[31]对兰州市1992-2003年406例强奸案年龄特点分析表明,受害人年龄最小的只有3 岁,最大的73 岁;3~9岁18例(4.4%),10~17岁38例(9.4%)。荣华[32]对四川省内江地区1983年至1994年12月间发生的358例强奸案受害者年龄构成分析表明,14岁及以下者116例,占全部案件的32.4%。刘海波[33]对深圳市龙岗区公安分局法医室1993 -1998 年间所检442 例性犯罪活体检验资料统计分析表明,受害者年龄最小2岁零3个月,最大43岁;2~14岁儿童29例(6.6%),15~19岁173例(39.1%)。

综合分析北京、湖北、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对2 398名女生调查数据,在498名报告16岁前有被性骚扰/性侵犯经历的女生中,首次被性骚扰/性侵犯年龄发生在9岁及以下的约占1/4。总的看来,有约2/5发生在11岁及以下[4,9,12]。在北京、湖北、河北、河南调查的1 145名男生(高中生和中专生)中,有120名男生报告16岁前有被性骚扰/性侵犯经历,在这120名男生中,首次被性骚扰/性侵犯的年龄发生在9岁及以下的约占1/5,有约2/5发生在11岁及以下。在所有受害儿童中,11岁及以下的儿童占40%左右。香港Tang[5]对2 147名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首次性虐待发生年龄小的为5岁及以下,直到17岁,平均为11岁,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首次性虐待发生年龄集中在10~14岁,男性集中在15~17岁。综上所述,基于司法案例报告和人群的流行学调查研究显示,性侵犯受害儿童年龄可以小至2岁,学前儿童和小学年龄的儿童均有发生。在学生回顾性调查中,40%左右的受害人首次被性骚扰/性侵犯发生在11岁及以下。提示要尽可能早地教给儿童自我保护知识和技能,而不是等到初中才开始。与初中生相比,小学年龄的儿童更缺少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更需要教育。有文献资料显示,在发达国家,基本上也是在小学进行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要尽早让儿童知道,自己身体的隐私部位是不能被他人碰或摸的,除了健康的原因(如医生看病和小年龄儿童需要家长给予清洗)。如果有人要看或摸自己的隐私部位,要坚决拒绝,迅速离开,并告诉父母或其他可信任的成年人。另外,还要通过学校对家长进行教育,以促进家长与儿童有关预防性侵犯问题的交流。

通过教育,使性虐待事件不再被人们遮遮掩掩,不再给受害者带来羞愧感和罪恶感;及早揭露性侵犯案件,将虐待者绳之以法,使受害者得到同情;教给儿童适当的行为规范,使处于发育过程中的青春期儿童认识到性侵犯是错误的行为,预防青少年性犯罪。

摘要:对儿童的性侵犯不但可能导致非意愿妊娠、性传播疾病和生殖器损伤,而且对受害者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可以持续到成年期,甚至伴随受害者的一生。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陈晶琦教授撰写的《应重视小学预防性侵犯教育工作》,述评了儿童性侵犯在世界各地的发生情况、性侵犯对儿童的影响以及学校开展性侵犯教育的必要性;指出目前鉴于我国还没有比较系统的儿童性侵犯案例数据,相关研究也相对滞后,因此,必须通过教育让低龄儿童知道性侵犯、拒绝性侵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

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探究 篇6

目前, 教育管理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其中狭义教育管理是指教育行政机关如何管理教育工作, 指教育行政管理。而广义教育管理则主要包括学校自身的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管理两个方面。教育管理是管理者代表国家, 为了高效率实现教育管理目标, 利用教育内部各种有利条件, 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等信息作用, 通过组织协调教育队伍, 对教育系统进行组织协调控制的一系列活动。本文主要从狭义的角度上, 对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进行了分析。从语义分析的角度来考察价值的话, 价值是为了满足需要的功能和属性, 用以表示事物所具有的意义, 是一个表征“偏好”的范畴。不管是哪个社会, 还是一项改革创新, 如果没有价值取向的引导, 就不可能有值得希求的美好事物概念或者美好事物本身。价值是哲学之外的人文学科, 是一个哲学范畴, 是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概念。在我国教育改革中, 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时一项重要任务, 因此, 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 我们到底怎么样才能促进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了完成自身的使命, 教育工作者要秉承什么样的价值取向, 小学教育管理工作需要遵循什么样的价值取向?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1]。

二、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探究

小学教育事业能不能顺利发展受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影响很大, 而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目前, 在我国小学教育改革中, 为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即:要以科学主义为基础, 人本主义为主导, 两者相互促进, 也就是说应该遵循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 从而促进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 以科学主义为基础的价值取向

科学主义精神主要包括:有效的组织机构、严格的规章制度、周密的工作计划以及明确的职责分工等。科学管理理论是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美国古典管理学家泰勒等人从创立的。20世纪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等都强调科学主义精神, 提出了科层组织理论, 为管理工作奠定了科学主义的基础。由于小学教育决定着教育事业大发展时期教育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 是教育事业的基石和起点。而小学教育管理则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因此, 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就是对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价值的分析和探究。而由于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这些本身因素的影响, 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 科学主义价值取向就具有了深厚的理论意义, 因此, 应该遵循科学主义价值取向。

1.充分地体现了科学主义, 是小学教育工作的基础

在教育管理的实践中, 科学量化标准是管理者制定政策, 实施具体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依据, 通过科学的教育调查、教育统计、教育测量工作, 科学量化标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给管理者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而为了解决问题寻找合理的突破口, 科学管理方式通过量化工作能够更直观的发现问题。重视科学量化的实证资料是各个学科都十分看重的, 是利用调查、统计、计算等具体方式, 研究确实的知识。进而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 运用这些方式是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 充分地体现了科学主义。

2.以科学主义为基础, 进行具体的管理工作

在小学教育管理中, 要以科学主义为基础, 制定科学的政策、工工作分工和科学的组织协调工作。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科层管理理论提倡在获得量化实证资料的基础上, 要科学的设定组织和机构, 制定政策、安排工作人员, 进行具体的管理工作。如:在小学教育工作中, 要遵循就近入学的原则, 科学的限定自然班人数。另外, 为了避免管理中的机械化, 要正确看待科学主义的价值追求, 不能机械化地运用科学方式, 要正确地运用科学管理方法, 使科学主义的管理方式和人本主义管理方式有效的结合起来, 明确小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方向[2]。

(二) 以人本主义为主导的价值取向

目前, 在现阶段的教育工作中, 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必须要以人本主义为价值取向, 人本主义是重中之重。人本主义具有悠久的历史, 萌芽于古希腊罗马时代对人的教化, 并非现代才有。人本主义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才得到明朗。在整个西方的历史中, “人文主义运动”从14世纪开始就一直贯穿了整个历史中, 西方的“人文主义运动’[注重人的价值, 以人为中心。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 充分地体现了人本精神, 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最早提出了“仁”的思想, 其核心就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 人与人之间要有仁德, 人要爱人, 要具有道德规范。20世纪以来, 在世界范围内, “以人为本”成了管理范围中的核心, 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在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中, 则成了最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学校是以人为核心的组织, 因此, 在教育实践中要倡导以人为本, 以人为核心, 克服僵化的管理模式, 洞悉人的本质。如:孔子曾经说过“因材施教”, 在考量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业绩的时候, 教育管理工作者要结合不同教师的特点, 不能用教条的标准, 认真看待教师的工作, 同时在不违背基本教育原则的基础上, 可以进行“因材施管”, 用特殊的教育方式, 以人性化的目光, 去有效的管理教师教育工作。并且, 也要支持、鼓励教师进行人本主义教育。如:内蒙古罕台新教育小学就已经开始尝试了这种教育方式, 并取得了一些成效[3]。

总结

现阶段中, 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 不能忽略经验方法的运用, 要强调人本主义的管理, 同时也不能抛开科学主义的基础。为了使人本主义更加符合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应该以科学主义为基础, 在科学主义中纳入经验方法, 以人本主义为主导, 把这两个价值取向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从而实现小学教育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常辉.谈新课改形势下如何深化小学教育管理工作[J].时代教育, 2014 (10) .

[2]陈大超, 杨平.完善我国中小学民主管理运行机制的对策[J].教育科学, 2009 (06) .

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掠影 篇7

柴家沙滩, 文脉绵延。 中心小学, 盛年兴建。 其前身上坝中学, 倚国道, 衔远山, 执卷福地, 振铎荒滩, 贤师咸集, 诲人不倦, 尔来四十有年。 历届师生踔厉风发, 齐心共勉。 汗水描, 膏血染, 虽几经沧桑而弦歌不断。 英才辈出, 桃李满园。

校风延, 捷报传, 均衡发展换新颜。 责任高于一切, 务实成就未来。 为学从实, 育才从严。 笃志自强, 敢为人先。 或问, 或学, 且思, 且研。 博学强识, 方有达观; 奋力拓新, 始能登攀。 成事之基, 立人之本, 一校风骨, 薪火相传。

走进酒泉市肃州区上坝中心小学的校园, 绿树成荫, 鲜花盛开, 书声朗朗, 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学校确立了创“ 规范+ 特色”学校, 育“ 合格+ 特长”学生的办学理念, 始终坚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坚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走出了一条办学“ 规范化、现代化、特色化”的路子, 学校把学生培养成“ 基础扎实, 特色明显, 习惯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人才, 为每个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基。

掠影一: 能用众力, 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 则无畏于圣人矣。

学校领导班子精诚团结、和谐共事, 大小事务共同决策, 群策群力, 共谋学校的发展。 在校园随时可以看到学校领导们的身影,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随时听课, 随堂评课, 课后交流反馈, 领导与我们面对面的对课堂教学进行意见交流, 快速的提升了我们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研组长亲自主持教研活动, 并及时进行中肯的评价, 促使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内化教学的新理念, 不断提升业务能力。

重大教学活动领导们亲自指导、策划,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开校初, 学校组织我们参加“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活动,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 早早安排教师精心准备, 并聘请专业人士到校给老师们录课、网上晒课。 教师们的精彩展示受到了专家的高度赞扬。

掠影二: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校充分利用各级各类研讨会、校本教研、教育科研、课堂教学竞赛等活动, 给老师们压担子, 促使我们学习理论, 钻研教材, 探讨教法, 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等。 上学期开始, 微课盛行, 什么是微课呢? 我一筹莫展。 我开始网上搜集微课视频观摩, 研读微课制作的相关理论, 从网上学习先进的微课制作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我学会了使用简单的录屏软件, 也学会了用手机录制微课, 还试着制作了几节简单的微课作品。 现在网络资源比较发达, 我觉得只要自己想学习, 总是能学会的。我也经常看到好多老师上完晚自习后, 把学生送回宿舍又返回办公室, 继续学习、工作。

除了自学, 学校也为教师的成长创设了各种学习机会。 如开展师徒结对活动, 强化“ 同伴互助” 的实效性。 学校提出“ 年轻教师向老教师学经验, 老教师向年轻教师学观念”的新结对理念。 双方教师相互听课, 坦诚交流、互相帮助,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还派老师外出学习, 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 在教研例会上向全体教师进行汇报交流共同分享。 学校还组织老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活动, 如推选老师参加全区中小学教师微课大赛, 推选老师参加全区小学数学、音乐优质课评比。 通过参与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 教师们都在努力向做有特色的教师、专家型教师、智慧型教师这个方向努力。

掠影三: 盛年不重来, 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

学校着力开展“ 书香校园”特色活动, 打造特色文化, 构建魅力校园, 先后开展了以“ 经典诵读”和“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为主题的特色活动, 利用走廊、墙壁、石头文化, 大力营造书香氛围,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为确保活动的实效, 要求学生利用早读和就餐就寝排队时进行诵读, 使校园处处充满着朗朗的吟诵声。

如果提到书架, 你想到的只是那些规规矩矩, 太过统一和模式化的样子, 那就out了! 来看看我们学校的汉字造型书架吧!一个个造型独特的书架即成为楼道墙壁的亮点, 也仿佛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有时间一定要多读一读书。 孩子们则更是被这楼道一角所吸引, 课间在书架旁, 或坐、或站, 孩子们读书的身影总是那么专注!

掠影四: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开校以来, 我们学校继续注重抓好特色教学, 坚持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根据教师构成情况及特长, 开设美术、书法、乒乓球、经典诵读、篮球、田径等特色课程, 在特色课程活动过程中, 抓严细节, 抓实过程, 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实施、有记录。 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竞赛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 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 培养了学生的特长, 形成了办学特色, 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予观夫新校胜状, 在上红林场。 宿梦圆, 饮归源, 就餐思源, 出宫净园; 求学志远, 博学知渊; 抚今追昔, 青出于蓝。莘莘学子, 幸会此间! 与子同袍, 安能等闲? 望吾辈尽情挥洒, 共写上坝中心小学新篇。

辛寨小学科技教育工作总结 篇8

一、加强我国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实意义

英国著名的音乐家罗杰·诺斯曾说: “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音乐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开发智力、增强想象力、塑造完美人格,对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音乐教育就是“美”的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今我国的素质教育有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为我国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提供了范式。

音乐能够进入学校课程的教学体系,不仅有利于培养音乐方面的人才,而且学校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推动了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所以音乐教育的价值也打上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的印记。对音乐教育而言,需要从宏观到微观,多层次、多方位地传承和发展音乐文化。特别是更要普及并关注到人数众多的农村小学生群体,这对音乐事业发展的现实意义更加重大。

1. 有利于农村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和人格的完善

我国的音乐教育往往忽视了音乐对人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音乐教学活动可以让小学生通过感知音乐带来的特殊情景净化心灵。通过对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了解人类艺术的发展,逐渐提高农村小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欣赏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对于学习音乐的兴趣,这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学习和解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所以音乐教育具有开发学生潜能,打开胸怀,塑造纯洁心灵的功能。

2. 有利于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的本质是审美,音乐教育是对农村小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生缺乏对外界事物的美的感受和思考。通过在音乐课堂中对音乐作品风格的鉴赏和认知,可以逐步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供鉴别美、丑、善、恶的是非标准,培养他们具有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对学生提高音乐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审美表现力与创造力以及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具有重要作用。”[1]

3. 有利于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创造力

由于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可以提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许多音乐家在创造新作品时,需要灵感和想象,打破常人的思维定式,从认识事物的另一个角度出发,才能创造出全新的音乐作品。乐章能够把人的内心世界引领到广阔无垠的想象空间中,并对未来世界产生美好的憧憬和向往。所以学习者长期受到音乐环境的熏陶,可以养成想象、创新的良好习惯和求知、求新的探索欲望。实践证明,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其创造能力都很强,且学习成绩比没有特长的普通学生要更优秀。音乐教育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在提高创造性思维,激发创造灵感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我国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对音乐课缺乏应有的重视

农村音乐教育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只重视学习方法,忽视实践能力。而中考、高考等重要的升学考试并不考查音乐这门课程,相关部门以及各学校也都不重视音乐课,使音乐课程的落实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一些农村小学的教师甚至认为音乐课可有可无,家长也认为音乐课没太大用处,还耽误孩子正常的学习时间。

2. 专业师资水平较为落后

农村小学中的音乐教师大多数都没有受过专业音乐方面的教育,缺乏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专业素养不高。有关专家在2012年对吉林省通化地区的农村小学进行考察得出的数据显示,此地区音乐教师中“有音乐教育学历的教师占34% ,没有音乐教育学历的教师占67% ,专职音乐教师仅占46% ”[2]。师资队伍的薄弱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3. 教学资源十分匮乏

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小学,不仅教学理念落后、师资水平不高,同时还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学设备。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专业的音乐大教室,也缺乏与教学相配套的乐器。还有一些农村小学甚至都没有音乐教师,根本无法开设音乐这门课程。

4. 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大多数农村小学的音乐课堂上,授课内容无法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甚至过时,与当代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距。学生由于对课堂内容缺乏兴趣,因此无法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实质。而农村小学的音乐老师几乎都是以统一授课的方式完成教学,单独辅导的现象非常少。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学习音乐的需求,热爱音乐的学生也很少有机会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所以农村小学音乐课无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三、加强我国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途径

1. 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相关部门要对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学给予高度的重视,加大对该课程的投入力度,从而使学校、家长、学生对音乐课都有重新的认识。相关工作人员要深入农村小学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关注音乐课程的进展情况。各农村小学也要改变教学理念,将音乐课程真正有计划地列入实际教学体系中。学校领导及教师要端正态度,正确对待音乐课,严格执行教学大纲的要求。要发自内心地将音乐这门课程看作是一门重要的课程,重新了解音乐的内涵,从根本上解决问题[3]。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农村音乐教师素养不高直接影响到农村小学音乐的教学质量,所以必须加强农村小学音乐教师队伍建设。针对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紧缺、整体素质亟待提高等问题,稳定教师队伍,加大师资培训力度。相关部门需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强对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为音乐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和进修机会。鼓励高等师范院校的专家到农村进行讲座,帮助农村教师接受更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思想认识。同时,鼓励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深入农村去支教,或到农村小学担任音乐课专职教师,帮助农村小学解决师资数量不足和素质不高的问题。相关部门对这样的毕业生应给予某种程度的优惠政策。

3. 完善基础教学设施

良好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备条件。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农村小学应尽可能引进一些与音乐课程相关的教学设备,改善整体的教学环境。例如,建设标准的音乐教室,增添钢琴、风琴、二胡、竖琴等多种乐器,购买一些相关专业的音乐书籍、音乐杂志、音像资料等,对于乐器和教学设备要定期检查,并对损坏的要及时维修,请专业的调琴师对乐器定期进行调音等,并把这些实际行动逐渐规范化、制度化。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实际感受音乐带来的乐趣,进一步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4. 变革原有的教学模式

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改变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让校园重响歌声、乐器声,使学生切身感受音乐之美”[4]。要在音乐课堂上营造一种愉悦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真正领悟音乐的内涵,体会音乐世界的奇妙,使学生在一个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与此同时,还要针对不同音乐基础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使小学音乐教育逐步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轨道。

摘要:从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总体状况来看,小学生人数占农村学生总人数的大部分,但农村小学的基础教育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小学音乐这门课程的教学问题尤为突出。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学设备缺乏、师资力量薄弱、思想观念落后、社会重视度不够,与城市的教育水平有明显的差距。如何有效地解决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上一篇:“美丽之花开满校园”主题班会教案下一篇:安徽某市小学教师招考教育学、心理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