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公民教育活动总结

2024-10-25

小学公民教育活动总结(共8篇)

小学公民教育活动总结 篇1

东邱联小公民道德教育活动总结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和崇高的道德品质,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根据教育局要求,我校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月系列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予以小结。

一、思想重视,组织落实

为保证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月活动取得突效,我们高度重视,把它作为本月的中心工作。为此成立了领导小组,组织全校师生学习领会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做到每周有研究布置,有督促检查,有考核记载。

二、形式多样,讲求实效

对小学生而言,公民道德教育重在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为此,我们在活动中,力求一个“实”字。回顾起来,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在诚信教育方面:(1)培养学生诚实待人,以真诚的言行对待他人、关心他人,对他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不说谎话,作业和考试求真实,不抄袭、不作弊。(2)培养学生守时、守信、有责任心,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遇到失误,勇于承担应有的责任,知错就改。(3)在诚实守信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遵守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和社会公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2、在宽容教育方面:让学生进一步树立以宽容待人为善的办学理念,教会学生用宽容之心、仁爱之心对待别人,形成团结友爱、互礼互让、互帮互助的良好人际氛围;教育学生要做有涵养的人,懂得尊重他人,不以大欺小、不用脏话骂同学、不给同学取外号、不搞恶作剧戏弄同学;教育学生待人要大度,要懂得克制忍让和礼让他人,不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不为一点矛盾记恨在心;

3、在爱心教育方面:以学雷锋为契机,教会学生要有爱心,爱护我们的同学,爱护我们的校园,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爱心永驻在校园,让爱心每一天都在同学之间传递,让雷锋在我们的校园里天天可以看见。

四、主要活动安排

1、积极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活动。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橱窗、墙板报等宣传阵地,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八荣八耻”为重点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和文明礼仪宣传。

2、各年级开展以“学会感恩,做文明好少年”为主题的诗朗诵比赛,通过赛诗会让学生明白怎样作一名合格的学生和社会的公民。

3、开展“我做合格小帮手”的演讲比赛。

4、利用“十一”国庆节,开展“三个一活动”即:给祖国写一句感恩的话,送祖国一份礼物,学唱一首爱国的歌。

5、各班利用班队会时间组织学生收看2012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让学生从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身上懂得生么叫无私,什么叫奉献和感恩。

7、在全校开展一次“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践行公德从我做起”主

题班会活动,针对学生公共场所的不文明行为,通过演讲、表演等形式,发现自身的不文明行为并及时改正。

总之,我校各年级、各班,结合自身实际,切实组织落实了“道德建设实践月”活动的各项工作,认真做到了参与面广,形式新颖活泼,学生喜闻乐见,使活动收到了预期效果。

2012.12

东邱联小

小学公民教育活动总结 篇2

关键词:公民教育,区域推进,主题教研,主题培训,行政推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中, 首要目标就是“民主法治”, 而要实现“民主法治”, 关键看每个公民有没有民主法治的精神。小学生是国家的小小公民, 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人, 如果不能把他们培养成具有民主法治精神的合格公民, 和谐社会的目标从何实现?我以为在基础教育阶段, 公民教育的熏陶不可或缺, 只有从小培养和树立小学生公民意识, 才能逐渐形成小公民主人翁的意识, 并自觉自愿承担起作为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

2007年, 我区所有小学整体参与江苏省教研室引进的“公民教育实践项目”活动, 尝试结合《品德与社会》的学科属性, 立足学生素质发展, 以区域推进的形式, 因地制宜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实效的公民教育活动。

一、区域主题教研为公民教育奠定“课程之路”

作为品德教学研究人员, 我重新审视学科教学现状, 尝试关注公民教育的特殊性和思想性, 致力于区域主题教研的研究模式, 努力探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公民教育的有机结合点, 研究公民教育的有效教育策略, 开展有效多样的教研活动, 引领全区师生共同发展, 铺设一条课程化的公民教育发展之路。

围绕公民教育及其具体实施方案, 我区开展了诸多主题鲜明的教研活动。例如: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交流会、公民教育网络培训———博客书写、教师模拟听证等。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有关于“公民教育选题思考”“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公民教育有效点结合探讨”“公民教育活动问卷调查的设计”等具体实施的方案指导;也有关于“公民教育项目听证展示”等系列学科主题教研培训。

通过“主题教研”活动的开展, 我区公民教育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一) 教学有整合。目前, 公民教育的相关内容零星散落于小学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系统性不强, 不利于教师实践操作。因此, 我适时引导全区各小学结合自身优势的同时, 将公民教育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机整合, 让公民教育相关内容无痕融入《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

(二) 时间有保障。公民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实施, 与其他德育领域的活动一样, 具有间接性、隐形教育形态, 需要足够的时间保证。因此, 我区将公民教育的探索和实施直接纳入课堂学时, 从课时上保证我区公民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同时, 各校制定别具特色的公民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在学期初, 制定详细的公民教育计划及指导方案, 细化到每月乃至每周。

(三) 研究有策略。《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011版) 》在阐述品德课程目标时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性发展, 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 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这意味着小学品德课程需将公民教育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从而凸显学科教育中的公民意识。为此, 我区结合课题, 开展了针对公民教育的策略研究, 教师在品德课程中适时、适量、适度地安排公民教育相关研究项目, 通过具有明确教育目的的活动进行教育, 让学生在活动中, 通过自身的实践, 自觉产生对有关问题的思考, 领悟其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从而达到理解和认同的程度。我区迈皋桥中心小学的冯慧、马媛媛、伍华慧、姜黎等老师结合学校成功立项的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生公民意识自我提升的行动研究》和国家级子课题《加强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研究》, 先后开展了《关于迈皋桥地铁站非机动车被盗问题的研究》《迈皋桥市民广场的规划与管理问题的研究》《关于儿童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等专题研究活动;幕府山庄小学毛善玲老师结合南京市规划课题《运用“小先生”有效提升家庭教育品质的活动设计研究》, 倡导学生用自己在学校课堂内和课余时间习得的知识或者形成的好习惯去引导其他家庭成员, 开展了“养犬与和谐社会问题的研究”等活动。

二、区域主题培训为教师成长培育“专业之花”

在此基础上, 我区开展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公民教育师资培训活动, 2009年、2012年相继成立栖霞区“公民教育培训班”, 在培训过程中, 聘请专家指导教师在如何开展“模拟听证会、学习问卷设计、项目研究进程答疑研讨”等方面, 予以适合一线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为我区公民教育的全面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 理论引领。聘请江苏省教研室主任鞠文灿、南京市品德学科教研员孙华、罗嫣才亲临我区公民教育项目实验学校迈皋桥中心小学, 为全区教师开展公民教育专题培训。鞠主任从项目引进者的角度阐述了公民教育的意义及其重要性, 孙老师结合自己考察美国公民教育的实践, 介绍了公民教育活动的实施步骤, 罗老师阐述了公民教育的理论来源和基本组织架构。在专家的引领下, 我区一线教师对公民教育活动价值有了进一步认识。

(二) 方法指导。针对教师公民教育实践操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开展了“调查问卷法操作细谈”主题培训。南京市教科所副所长朱小琥为全区教师开设讲座, 朱所长简述了问卷调查是一种数据收集手段, 用途广泛, 问卷设计是调查中重要的环节, 问卷是中介物等。报告内容详实, 定位准确, 参培教师受益匪浅, 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无裨益。

(三) 答疑解惑。在我区公民教育实践培训班活动中, 培训学员针对本区本校本土化开展了丰富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 同时, 产生了诸多疑惑。南京市品德教研员孙华老师为教师们答疑解惑。仙林小学曲文双老师提出, 他和孩子们研究的项目课题是“仙林地区公厕设置是否合理的研究”, 他担心如果化大力气研究, 最后没有好的结果呈现, 怎么办?靖安中心校唐莉娜提出, “关于学校门口交通拥堵问题的研究”听证会后, 街道领导听取了孩子们意见, 把校门北移, 可现在马路宽了, 校门口依然拥堵, 我们能否继续研究此问题?……孙老师悉心听取了每位学员的汇报, 从案例着手, 一一做了详细解答, 鼓励大家面对问题不要畏惧, 要具有当代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三、区域行政推动为公民教育提供“保障之力”

公民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阻碍公民教育实施的瓶颈, 教师缺乏系统性认识, 教师教学研究工作存在惰性, 科研成效不大。同时, 公民教育不是小学教育中的传统科目, 更不需要检测, 学校领导和教师主动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不高。因而, 区域行政推动尤为重要。

(一) 以赛促研。教育局借助全区“综合素养大赛”“公民教育项目评比”等比赛活动, 定期组织全体学生参与其中, 促进全区师生关注公民教育、研究公民教育。如全区“公民教育项目评比”, 覆盖每一所小学, 努力做到公民教育在区域研究活动中, 覆盖面为百分百。全区综合素养大赛, 要求全体学生参与, 比赛分年级组进行, 每组代表队由三名学生组成, 选手随机产生,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参与的公平性。比赛内容不仅有书本内容, 如同学相处规则、儿童享有哪些权利等, 还包含许多课外实践内容, 如公民教育实践有哪些研究专题, 研究时间有多长等。

(二) 以评促推。公民教育是一个舶来品, 想要在中国本土开花结果, 必须要依托行政的力量才可能大力推进公民教育实践进程的研究。我区教育局改变评价方式, 在学校“千分考核”中融入了“特色项目”评比分值, 而且, 为进一步促进“一校一品, 一生一长”特色学校建设, 给予评上的特色项目学校一定的物质奖励, 这在一定程度上, 推动了公民教育研究持续向深度发展。如迈皋桥中心小学开展过“禁塑令施行后薄型塑料袋仍在使用问题的研究”, “校园周边非法洗车点扰民问题的研究”等多个公民教育项目, 校本研修主题为“在生活中学习, 在活动中成长”, 围绕《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多次展示富有实效的活动, 并在省、市、区级展示评比活动中屡创佳绩。在项目创建中, 学校成立全省首家“尚美小公民工作室”, 公民教育实践渗透课堂、课题、班队会及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 公民教育最终被区教育局确定为全区“首批特色项目”, 并向全区进行展示。借助特色项目评比, 公民教育的实践探索向前又有所推进。

当下, 区域小学公民教育已得到省市广大领导、专家的支持, 我区公民教育项目活动在近8年中, 先后多次获江苏省、南京市、听证展示一等奖, 全区小学参与公民教育研究的教师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善, 专业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 获奖或发表的相关论文、案例等有近百篇。

四、区域小学公民教育新路径的反思与改进

(一) 公民教育要作为一种课程来设计

公民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成分, 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始终。它需要教育领导者把它作为一种课程来进行设计。我区尝试结合省市教科所课题、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学校周边社区资源, 依托学校品德与社会教师、全区公民教育骨干、社区公民教育志愿者等对全区三到六年级的学生, 每学期开展区域内公民教育。实践证明, 我们这样做不仅受到学校和教师们的欢迎, 而且易操作、高效率。今后公民教育还需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展开设计。

(二) 公民教育要有一支队伍来支撑

与语文、数学、外语学科教师相比, 公民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往往被忽视, 教育质量亦有堪忧之处。因此,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公民教育教师队伍就十分重要。我区将公民教育与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进行有机整合的尝试, 就是以课题与研究课为抓手、为契机, 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搭建平台。但鉴于公民教育教师流动性大, 高素质教师队伍还需学校行政保障。

(三) 公民教育要当一种常态来执行

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 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没有基本的公民素养就难以成为一个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公民教育前期在我区的推广是作为特色项目逐步推进。今后, 我区将在一所小学开展校本课程的经验基础上, 逐渐向全区铺开, 形成区域课程, 把特色变为常态。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S].2011.

[2] .林华民.我国中小学教科研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管理, 1993, (3) .

[3] .万明纲.论公民教育[J].教育研究, 2003, (9) .

[4] .朱富春.加强教科研管理, 提高教科研水平[J].教育革新, 2006, 4, (2) .

[5] .檀传宝.公民教育引论[J].人民出版社, 2011.

美国中小学课外活动中的公民教育 篇3

[关键词] 公民教育;课外活动;青年领导;模拟

[中图分类号] G5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7)12-0031-04

美国十分重视中小学生的公民教育,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渗透,而且在课外活动中丰富公民教育。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学课外活动内容十分丰富,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联系,既符合学生的兴趣,又重视培养学生的民主观念和团队精神。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学生的才华得到了展现,个性得到了发展,学习生活增添了乐趣,校园内出现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局面。归结起来,美国校内的公民教育课外活动主要有以下14种。

一、同侪调停

同侪调停(Peer Mediation)是让学生志愿者解决学生之间内部矛盾的一种课外活动。旨在通过同龄人的调解,减少校内的矛盾冲突,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同时也锻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侪调停在争论双方自愿的基础上进行,适合于解决较小的问题,如谣言与传闻、打架、人际关系紧张、欺诈、小偷小摸行为、破坏公物等,而对于较为严重的问题,如性虐待、吸毒、拥有枪支弹药等与法律相抵触的行为则交由其他机构处理。调停与仲裁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仲裁前期的准备工作,如填写接受仲裁承诺书等;二是举行仲裁会议,会议包括介绍(Introductions)和解决(Solutions)两个阶段;三是鉴定协议书(Contract),争论双方在解决方案上签字,保证能够如实履行承诺。实践证明,这种活动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学生都把被选为调和者看做是一

种殊荣,为此每个学生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力争成为调和者。

二、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Mock Trial)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扮自演法官、律师、诉讼人等人物角色,模拟审判某

一案件的教育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模拟真实的法庭审判程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逐步树立起法律的意识,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公民。模拟法庭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模拟历史事件审判、事实假设模拟审判、模拟当前事件审判。审判的程序通常可分三个阶段,即开庭前的准备阶段、开庭审判阶段及审判后的宣传、反思和总结阶段。前期准备阶段包括确定模拟审判案件、学生的角色选择以及为角色扮演的充分准备等,教师要求全班每一位同学都要参加,并把角色准备的过程看作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在开庭审案阶段,控辩双方就案件进行激烈争辩,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审判后的宣传、反思与总结阶段,是指学生记者总结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并对审判进行相关报道。实践证明,模拟法庭是提高中小学生思辨能力、加强法治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选民登记

选民登记(Voter Registration)是指为提高青年人的选举意识,以学校为基地而开展的一系列与选民登记相关的教育活动。近年来,美国青年人的选举投票率呈下降趋势。据资料显示,2000年美国总统选举时,在校生的投票率仅为33.3%。投票率偏低的现象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为此,各州纷纷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如新墨西哥州特别基金(Close up Foundation)与美国运通基金(American Express Foundation)共同开发了一项“第一选票(First Vote)”计划,通过召开选民登记动员大会,举办反映民众积极参加选举的图片展览或播放有关公民教育的影片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网上选民登记。据数据显示,目前该州已有1/3的高中学校参与了第一选票计划,学生的公民意识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四、模拟选举

模拟选举(Mock Election)是学校为鼓励青少年关心公共事务,让学生透过亲身体验了解选举过程而开展的一项课外活动。模拟选举的选票并不是真正的选票,因此,所有的中小学生都可以参加,目的是使今天的学生成为明天的选民。模拟选举的对象可以是总统、国会议员以及州的政府官员等等,有时还可以就地区的重大事件进行模拟全民公决。学生可以从教师、家长或新闻媒介中得到参选候选人的基本信息,有时也可从候选人的学校讲演中知悉。模拟选举的地点可以是在学校,师生共同参与;也可以是在社区,家长与学生携手前行;或者是从教师那里取得投票号码,通过网上投票。目前,美国较为著名的模拟选举项目是:“美国学生/家长模拟选举”、“青年电子选举”、“美国孩子选举”等,来自美国全国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家长及教师都可以投票,选择他们喜欢的国家领导人。此外,一些地区还专门开发了针对本地区中小学生的模拟选举项目。研究表明,少年时参与过模拟选举的18岁选民的投票率要比未参与过的高8个百分点。

五、模拟联合国

模拟联合国(Model United Nations)是美国官方和民间团体特意为青年人组织的的一种公民教育活动。目前,美国的许多大学、高中每年都要举办类似的活动,多数学校还通过具体的规章秩序使之制度化,其中以哈佛大学的模拟联合国组织最为著名也最为成熟。在模拟活动中,学生们分别扮演着来自各国的外交官,以联合国会议的形式,通过阐述观点、政策辩论、投票表决、做出决议等亲身经历,熟悉联合国的运作方式,了解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思考自身可以发挥的作用。模拟联合国不仅加深了学生们对于联合国组织的结构、功能及运作程序的了解,同时也促进了他们对于当前的重大国际议题的理解,培养了看问题的国际视野,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整合。

六、青少年领导

青少年领导(Youth Leadership)是美国特意为中小学生准备的旨在发掘及培养青少年领导潜能进而为社会、国家培养领导人才的一项极具意义的青少年活动。美国目前设有的青少年领导委员会、青少年领导机构、世界青少年领袖营HOBY(The Hugh O’Brian Youth Leadership,1958年由美国人Hugh O’Brian创立的公益组织)组织以及中小学校的青少年领导协会,为青少年领导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参访林肯纪念馆、国务院、空军基地等重要场所、举办暑期青少年领导能力训练营、邀请来自相关领域的领袖人物进行演讲等。学校还通过开展社区活动,使青少年逐渐成为社区中预防毒品、酒精的中坚力量,成为学校参与慈善事业和志愿者服务的领头人。研究表明,参与青少年领导活动的学生,更乐于从事社会服务工作,认同志愿者服务对个人及社会的价值,并拥有较佳的组织技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服务性学习

服务性学习(Service Learning)是指将学习、服务与教学相结合的一种独特方式,它强调的是学生与社区的紧密结合,将公民教育内容与直接的服务活动联系起来,其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自20世纪80年代起,为了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与质量,美国传统的社会服务走向服务性学习。服务性学习成为美国教育新兴的一种教学法,应用在各级教育及各个领域中。如今,服务性学习作为美国许多学校公民教育的有效教学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服务性学习强调反思,鼓励学生运用在社区活动中获得的经历,批判性地思考民主的本质。服务性学习要求学校和社区共同合作,为学生提供对社区有实际意义的活动计划,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信任和责任。在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社区主人翁意识和自豪感,使他们认识到民主的真实价值。服务性学习将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深远,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的社会责任心与公民价值观。

八、“我们是公民”

为提高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对美国民主宪法制度的理解,美国自1987年以来,围绕着“我们是公民”(We the people)的活动主题,开展了系列的公民教育项目,如公民与宪法、公民计划等。迄今为止,全美共有280万学生,9万多名教师参与到这项活动中。而且每年的活动比较丰富,例如学生深入社区、农村进行普法宣传;到工厂进行义务法律咨询;到养老院、孤儿所、残疾儿童救济中心做义工;到公共场所维护公共秩序、倡导文明礼仪等。在这些活动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模拟国会听证会的活动。模拟国会听证会上,要求每位同学及其父母都参加,学生可就听证事项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阐述完后,每位同学必须就社区听证代表提出的问题予以答复。听证会中的学生表现将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九、青年美国

青年美国(Junior State of America)是一个很著名的高中社团,由美国在校优秀高中生参与管理,为在政府政策、外交事务、法律及教育领域等方面感兴趣的在校学生提供一个交流与探讨的平台。目前,美国的许多学校已经把“青年美国”社团作为学校公民教育的一部分给予重视和开展。学校通过制定相关程序使活动的开展常规化、制度化。一般情况下,学校每星期或隔周举行一次交流会,就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展开探讨和争辩。学校间社团的交流主要由学区负责协调,每年至少要举行两次区域活动。在州层面,每年举行一次为期三天的集会,学区代表可就感兴趣的话题充分讨论、交流与总结。除此外,“青年美国”通常还在暑期举办全国性的课外活动,如青年政治家暑期大学(JSSS)等,资助方是美国“青年政治家基金会”。

十、议员回校园活动

在美国,每年九月份的第三周被称作为美国议员回校园活动(Legislators Back to School)周。在这一周里,所有的议员都要到大中小学校与师生交流,传授经验和知识。活动通常由州立法委员会组织,全美的18个教育与服务机构予以大力支持。据统计,每年有将近2000名的议员到所在州的学校宣讲法律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主社会法律演进的历史、法律制定的程序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权责分配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民主政治生活。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就自己关心的话题或疑问向议员提问,以获得议员解答和帮助。据资料显示,2006年,全美50个州及波多黎各地区共有25.5万名青少年参加了“与议员面对面”的咨询活动。议员们精彩的演讲,富有智慧的解答,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青睐。议员们表示,师生的提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各州对部分项目开发的决议。

十一、基督教青年会与政府

基督教青年会与政府(YMCA Youth & Government)是为使学生了解政府各部门的运作情况,鼓励学生针对本州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一项活动。目前,美国多数州都开发了适合于本州的基督教青年会与政府项目,虽然各州项目开展的时间地点不同,但宗旨都是为了美国的“民主代代相传”。 项目负责人通常由学生代表选举产生,负责协调各个地区的项目开展与交流。参与项目的成员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大多数是对活动感兴趣的在校青年。一般情况下,活动的开展以参观了解本地区、本州的行政单位为起点,项目要求成员在了解政府各部门运作情况的基础上,针对本州存在的问题如社区建设、环境治理、政府效能、城镇规划等各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州政府应对各个研讨中心提供相关的资源和人员支持,帮助、指导学生就探讨的问题拟定草案,准备州模拟立法大会的召开。活动从每年的九月份开始至次年二月结束,在此期间,青年代表应拟定草案、选好即将扮演的政府职位角色以及参加州的相关培训等。每年二月,在庄严的州国会大厦开展的为期五天的模拟立法大会将活动的开展推向了高潮。

十二、公民赋权

公民赋权(Civic Empowerment)是学校公民教育的一种独特方式,它是通过加强对学生的生活技能、学习技能和领导技能的实践与锻炼,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服务社会和参政议政能力的一项目活动。公民赋权的训练内容较为广泛,既有理论的学习,例如如何进行时间管理、如何提升交际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及办公技能等,又有实践的锻炼。公民赋权意味着需要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与学校、社区互动。它强调的是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基于社区开展活动。综观美国围绕公民赋权而设置的项目,也主要是围绕社区展开,如青年赋权项目、公民赋权与领导力等。在青年赋权项目中,学生不论年龄大小,都可以在项目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与当地经验丰富的非营利性组织的董事会成员一起工作,并参加它们组织的领导力培训班;也可参加社区“青少年参议院”,为社区建设献计献策;也可以当一回国际公民,通过网络,参加“抗击非洲爱滋病”活动,鼓励非洲青少年在预防爱滋病中起领导作用;或是作一位导师,对年龄较小的社区志愿者予以指导和帮助等。学生在活动中提升了对自己、对社区、对社会的领导责任,懂得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社会的统一。

十三、少年法庭

少年法庭(Teen Court)是指专门针对未成年对象的特别法庭,是一般法庭的复制版。少年犯罪后,不是交由司法部门处理,而是交由学校的少年法庭做出判决。此种法庭的特色是,将审判青少年犯罪的裁决与惩处权力交由同年龄的青少年执行。少年法庭上也有陪审团、检察官及辩护律师的设置,担任法官者必须穿着特定的长袍。会议通常在学生活动中心一个简朴的房间里进行,犯错者在被审讯之前,得先看少年法官的的照片,遇有认识的人甚或是自己的同学,就必须更换法官,这样才能做出较为公正客观的判决。少年法官由学生自由报名参加,法官的惩处内容,有的是三位法官或陪审员的共同意见,有的是法官与被告彼此协商产生,更有些是犯错者自己提出的建议,如担任社会义工30小时、禁用手机一周、到安养院吹萨克斯、修理儿童游乐场的器具等,但惩处不得违背逾越国法。判决后,在场的同学可就案例进行庭上讨论,共同找出犯罪行为的潜藏因素。如此即兴研讨,是其他课堂或家庭里学习不到,却十分有益心智发展的难得经验。参加过少年法庭的学生,往往都能够严于律己,少犯错误。

十四、公民养成项目

公民养成项目(Project Citizen)是学校的一种公民教育活动,活动过程类似于我国当前中小学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但两者活动的目的不同,后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前者由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和全国州议会会议(NCSL)联合协调管理,由学校具体负责,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及政策决策能力。公民养成项目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与实践,要求学生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共同探讨公民的意蕴、权利和义务以及在民主社会中参与政策决策的途径、方式和意义。其一般程序是,教师首先就公民与政府、公民与政策决策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介绍,之后,学生可就学校或社区当前实施的政策进行一番探讨和交流,并拟定一个主题,学生可就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也可就政策本身的制定过程进行合理性分析。课后,全班同学分小组进行实地考察、访问。信息的采集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如政策实施效果问卷调查,访问学校、学区的领导老师,采访社区政策决策者,等等。研究成果和形成性文件、图片及DV作品将在班级和学校展览,好的作品可被选送到学区,参与学区

的优秀作品评选。公民养成项目重在活动,学生在实践中逐渐体会到民主与科学决策的重要。

参考文献

[1] First vote.http://www.closeup.org/frstvote.htm

[2] 李艳秋. 模拟法庭在法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 新西部,2004(4):123.

[3] What is the Mock Election? http://www.mockelection.org/

[4] Institute on Conflict Resolution. http://www.ilr.cornell.edu/icr/mission.html

[5] 阮红梅.“模拟联合国”活动与教育理念的启示[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2(1):69-71.

[6] America’s Legislators Back to School Week. http://www.tingroom.com/voa/3/6/3951.html

[7] About The Junior State of America. http://northeastjsa.org/resources/aboutjsa.html.

[8] California YMCA Youth & Government. http://www.calymca.org/.

[9] About civice mpowerment. http://civicempowerment.org/about.html.

[10] 卢路生.充分发挥少年法庭的职能优势[J].法学杂志,2005(6):94-96.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小学公民教育活动总结 篇4

七(4)班作为我校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试点班级,在上周四下午参加了区公民教育活动的听证会。这次活动整个过程历时超过半年,同学们在班主任潘雪老师带领下,在徐萍老师的支持下,在同学们的努力下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可喜可贺。这项活动锻炼了同学们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培养了同学们团队合作的意识,体现了我校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文明礼仪,获得了领导、专家、听证老师的一致好评。

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从选项、立项、制订计划,走出校门,采访家长、周边居民、机动车驾驶员、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学校领导等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政府决策建言献策,这些极大的丰富了同学们的社会实践经验,增长了我们的才干,同学们从开始时的不自信、不自然、不流畅到听证会上口齿清楚、仪态大方,问题回答清楚层次分明,这中间同学们付出了很多的艰辛,克服了许多的困难,也献出了很多的宝贵的休息时间,但我们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为社区的机动车停放的问题,作出了我们的贡献,也是一个公民应尽的职责。

通过这次活动,也证明了我们的同学,只要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坚持不渝,就能做好一件事,做成一件事,我希望同学们能把这次活动中,体现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吃苦耐劳精神,迁移到我们的文化课学习中来,向雷锋同志学习,在学习上要有股钻劲,要有“钉子”精神,我想只要我们真正践行滨中我坚苦、我坚强、我坚持的精神,我们的人生一定成功,一定精彩。

公民道德建设教育月活动工作总结 篇5

今年三月是自治区第八个“公民道德建设月”。为了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道德建设,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价值体系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结合我镇实际,按照制定的实施方案,现就此次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有序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活动

镇政府组织辖区单位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开展宣传活动,组织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一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从农村环境建设入手,引导农牧民增强健康意识、卫生意识、环保意识,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二是充分结合学雷锋活动和春季爱国卫生运动,组织各族干部群众、学生和社会志愿者等,以整治城镇环境卫生为切入点,于2008年3月12日清理街道垃圾,共有170余人参加清扫、拉运垃圾活动,清扫拉运垃圾7车,为建立我镇环境卫生保洁的长效机制奠定基础;三是在辖区两村结合新农村建设,对三区分离的生活区卫生进行了大扫除,村民热情涌动,共清扫、拉运垃圾16车,在洁净环境,优化生活区的同时,也减免了病毒的滋生,为春季的传染病及其他疾病的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在宣传教育活动中,共张贴、悬挂使用比较普遍、语言鲜活、富有哲理文明用语的横幅14条,发放宣传材料950余份。

不断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的文明道德水平。

二、大力加强卫生检疫和诚信建设

结合3〃15消费者权益日,镇消费者协会组织开展保护消费者权益活动。3月14日,在镇巴扎,组织开展了一次免费为民服务主题实践活动。卫生院开展了免费义诊活动,并发放宣传单420余份。计生站免费发放计生药品,并发放政策法规传单300余份。镇卫生院、派出所共同在巴扎天在巴扎上对食品卫生安全和卫生防疫工作进行检查,出售熟食、药品、饭店等地方进行检疫,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卫生不合格、食品安全不过关等违法行为,净化市场环境,强化食品安全保护,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三、积极推进末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以“公民道德建设月”为契机,开展“我与诚信紧握手、文明与我结伴走”为主题的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切实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依法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在辖区开展“扫黄打非”集中行动,与派出所共同开展2次大清查,加大对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娱乐场所的治理力度,对出售租赁碟片、磁带、书籍等物品的检查,对涉及黄、毒、赌等影响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物品一律收缴,净化了辖区的青少年学习生活环境。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四、采取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充分利用我镇广播站,把公民道德建设、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作为首要任务进行广泛宣传,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举办“黑板报比赛”,3月22日在镇2

精神文明办的组织下,站所、学校进行了板报比赛,共计展览板报7块。

五、开展为民服务主题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

组织全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艾力〃托乎提尼亚孜同志先进事迹,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为民服务意识,并为艾尼尼亚孜托乎提同志捐款720元。

铁热克镇党委、政府将“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部署,加强领导。要求将道德建设的内容和要求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把思想教育与社会管理结合起来,把引导群众与服务群众结合起来,把社会影响大、示范作用强、深受群众欢迎的事情挖掘出来,在全县营造一个和谐、文明、健康、发展的社会氛围,使我镇“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达到既有声势,又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铁热克镇精神文明办 2009年3月31日

铁热克镇第八个“公民道德建设月” 活动的工作总结

小学公民教育活动总结 篇6

关于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总结

县文明办:

3月是全省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为了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提高广大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城乡文明程度,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XX镇按照XX文件要求,结合本镇的实际,开展了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活动,现就有关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了宣传领导小组。XX镇成立了宣传领导小组,由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分管教育的副镇长任副组长,企业、学校、镇属有关单位的负责人为成员,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宣传。各村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

二、以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题。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镇机关充分利用板报、会议、广播等形式把宣传教育活动与争当“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结合起来,开展我为政府添光彩活动,利用身边的典型教育人、鼓舞人。在全镇范围内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道德规范,努力营造扬荣弃耻、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以继续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为主题,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成功举办奥运会是全国人民的一件大事,是推动“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向纵深发展的重大契机。镇党委、政府主要在文明礼仪、公共秩序、社会服务、城镇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开展宣传教育,积极引导群众树立“人人都

是东道主、个个支持奥运会”的观念,促进广东公民进一步形成期盼奥运、参与奥运、奉献奥运的精神风貌,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学校围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组织开展了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守则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的“争做新三好”活动。开展中小学生校外实践活动,组织开展了“推广普及新童谣、开展校园文化”、“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 等系列活动;组织开展了文明礼仪评比活动,举办争做“合格小公民”“小手拉大手”等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推动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入发展。与XX派出所一道,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了清理,对不符合卫生条件的摊贩进行了教育;在学校进行了一次法制讲课,宣传了道路交通安全法规、新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让学生受到了教育。

五、围绕新农村建设,农村重点在“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上下功夫,广泛开展了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普及了“八荣八耻”内容,积极开展了“乡村清洁工程”,着力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帮助农民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爱卫生、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习惯,努力消除农村“脏、乱、差”现象,努力建设清洁、整齐、优美的镇村环境,为加快农村发展服务,为提高农民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公民得素质得到提高,社会风气逐渐好转

小学公民教育活动总结 篇7

在这个数字技术无处不在的时代,数字公民素养及其养成策略已经受到教育信息化专家、中小学教师、广大家长以及很多关心未来一代公民成长的人的共同关注。但当前,教育界对中小学生数字公民素养的关注还较少,关于数字公民素养的教育、引导与干预策略的研究和实践更显欠缺。

在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技术设备逐渐普及的背景下,如果教育领域中一味采用封禁使用的方式,或可营造一时的“净土”,但总有一天,我们刻意筑立的围墙会被信息化的浪潮冲垮。因此我们主张,应该正视趋势,了解现实,梳理未成年人数字公民素养教育问题相关的特点规律、困难挑战,及早应对。为此,《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于2016年8月面向中小学教师,开展了一项以中小学生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调查,希望借此探析中小学生数字公民素养及其相应教育干预的现状,也为有志于相关实践的先行者提供参考。

●调查工具

本调查采用的是由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自编的《中小学生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中小学教师及教育管理者。问卷参考了美国国家数字公民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for Digital Citizenship,NCDC)、美国家校联盟(National 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National PTA)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问卷,并基于我国中小学教育组织架构与现状进行本土化改造。问卷初稿2016年7月面向浙江师范大学网络继续教育学院参加远程学习的中小学教师进行试测,基于试测的结果,于2016年8月初修订为正式版。

本调查所称的数字公民素养,综合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ISTE)发布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学生版)》、“数字公民”专题网、美国数字公民素养教育倡导者Mike Ribble等人的定义,结合中国中小学教育组织架构与中小学生实际情况,概括为以下四个维度:(1)数字安全,即在数字空间中保护信息和财物安全,避免身心受到伤害;(2)规范交往,即尊重他人的信息权利,沟通交流时符合法律与道德规范;(3)数字生存,即具备信息检索、网络购物等数字时代生活的基本技能;(4)数字学习,即掌握利用数字技术学习和发展自身的能力。

问卷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教龄、任教学科、学段、学校性质等;第二部分主要通过教师了解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现状;第三部分主要调查面向中小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现状;第四部分主要用于了解中小学生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困难、挑战及实施建议。在题型设计上,第一、二部分主要为选择题,第三、四部分主要为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方式的矩阵题,其中第四部分还包括两道多选题及一个开放的填空题。详细的问卷可查阅《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微信公众号历史记录。

●采样方法及样本构成

因为研究条件的限制,本调查在实施时最终采用了方便样本的采样方法,于2016年8月中旬通过《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微信公众号,以及浙江师范大学网络继续教育学院、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培训学院、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承担的“国培计划”等培训项目面向中小学教师施测。最终回收问卷563份,其中有效问卷542份,问卷有效率为96.3%。

在有效样本中,男教师166人(占比30.63%),女教师376人(占比69.37%)。拥有大专学历教师占7.75%、本科学历占85.06%、硕士及以上学历占7.2%。受调查对象的年龄与教龄分布分别如图1、图2所示。

在学校分布上,有31.36%的教师来自城市学校,来自城镇、农村学校的教师分别占38.19%和30.44%。在执教学段上,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教育管理部门工作的教师分别占8.67%、46.31%、21.4%、17.4%和

6.27%。学科分布方面,执教文科、理科、体艺、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的教师分别占27.12%、27.49%、9.78%、22.14%和13.47%。

应当说,上述样本的构成在相关类别项上还比较符合当前中小学教师的构成比例,但在地域分布上,因为采样方式的限制,教师来源中浙江省占52.84%、福建省占27.52%,余下的19.64%来自于河北、广东、北京、河南等27个省(市、区)。考虑到不同地域信息技术装备情况以及应用水平的差异,本调查的相关结论应该谨慎推论。

●调查结果

1. 未成年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调查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借由教师来了解他们观察到的身边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尽管通过日常的感知以及媒体的报道,调查者对当前未成年人开始接触、使用信息技术装备的时间和形式有不少了解,但调查得到的结果还是让人十分吃惊。在问及身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对计算机(包括台式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的使用情况时,数据显示在3~5岁年龄段已经有超过60%的未成年人通过家庭、学校接触过计算机设备,4.98%的幼儿甚至已经拥有自己的专用设备。在6~9岁年龄,未使用过计算机设备的未成年人占比已经只有6.64%。到了14~18岁年龄段,67.9%的未成年人已经拥有自己的计算机设备了(如下页表1)。

而在智能手机等移动计算设备的接触与使用上,数据更为惊人。在3~5岁年龄段,仅有29.52%的幼儿未使用移动计算设备,在10~13岁年龄段中拥有个人移动计算设备的未成年学生比例已达50%,在14~18岁年龄段这一比例更是高达85.98%(如下页表2)。

在对未成年学生开始拥有网络账户(包括QQ等公共互联网服务账户,以及学校教学平台账户等)的年级段的调查项上,4.61%的幼儿园学生已经拥有自己的网络账户,16.24%的学生自1~2年级开始拥有账户,3~4年级、5~6年级开始拥有网络账户的比例分别占42.62%和25.28%(如下页表3)。也就是说,88.75%的学生在小学毕业时已经接触过各种通用或专用的互联网服务,并拥有个人独立的账户,这与互联网的深度普及,以及基础教育中网络技术手段的融入不无关系。

而在未成年人计算设备使用的用途上,呈现出明显的娱乐化趋向。玩游戏、网络社交以及在线音视频的比例均超过60%,而游戏更是高达82.66%。相形之下,与学习发展相关的查找作业资料、在线学习等分别只占到48.52%和10.52%(如表4)。这一结果使得很多学校和家庭无奈地使用封禁这样极端的处理方式,而因为没有引导、教育学生正确使用计算设备,反过来也在客观上加剧了这一现状。

正是由于这一现象,受调查对象对于未成年学生数字公民素养存在诸多担忧。其中,担忧不良信息侵害、网络沉溺和对生理健康的影响(如视力)排名前三,分别达到86.16%、84.32%和71.59%。相形之下,美国等国数字公民素养中非常关注的网络欺凌、隐私泄露与账户安全等,则担忧较少,如担忧网络欺凌的仅占24.35%。而对学生利用计算机从事其他破坏活动、侵犯知识产权的担心排名最低,分别只占8.49%和3.32%。考虑到未成年人的计算机技能,以及国内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总体现状,这一结果也是可以理解的。

与此同时,在执教学段与担忧的交叉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学段教师在担忧的内容上总体比较一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理健康的担忧在逐步下降,而关于网络欺凌的担忧总体在上升,这也可能与儿童身体生长发展的阶段以及社会化的进程有关(如图3)。

2. 对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认识与实践

在受访教师对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认识上,在对比问卷中给出的操作定义后,28.78%的教师表示曾经听说过“数字公民素养教育”这一名词,另有37.64%的教师表示听说过意思类似的其他名词,仅有33.58%的教师从未听闻过这一方面的概念。而在对数字公民素养的价值问题上,45.02%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对于其未来升学、就业等发展影响重大,41.14%的教师认为会有影响,仅有13.84%不确定是否有影响或认为不大会有影响,没有一位受访对象认为完全没有影响。

在对教育干预方面,仅有18.63%的教师表示曾经和学生正式地谈论过数字公民素养方面的问题,有78.04%的教师表示虽然尚未谈过,但时机合适的时候愿意谈一下,仅有3.32%的教师表示不会做此尝试。与此同时,59.41%的教师表示学生向自己、其他教师或成年人表达过在信息技术使用方面的困惑,40.59%的教师表示未了解到学生有此类行为。另外,88.56%的教师表示会在必要的时候给学生提供数字公民素养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仅有0.55%的教师表示不会提供教育与指导。

其实,数字公民素养教育在实践中的引导与干预比认知上的理解更为重要。调查发现受访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还是渗入了数字公民素养范畴内的教育引导。在对此概念框架的相关举措实施情况的矩阵量表题中(各举措以李克特5点式计分法,按照非常符合、符合、一般、不大符合和完全不符5项依次计分4、3、2、1、0,满分为4),围绕学生技术使用、沟通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平均得分均在2.0以上,结合上题结果,说明受访教师既有投身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意愿,同时也不乏自发实践。得分低于2.0的仅有两项,包括在日常教学中融入互联网学习、对每位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水平的清晰把握,这很可能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堵绝策略、装备水平的综合结果,同时也说明因为数字公民素养无论在学界,还是在实践领域均没有作为一个重要的议题提出,教师在实施有效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意识、知识和技能方面均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下页表5)。

3.推进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障碍与建议

首先,在当前中小学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推进的诸多障碍中,受访教师认为最大的障碍在于学校没有专门的规划,也没有相应的预算(80.26%),而其他课程教学任务的繁重,以及教师不具备这方面教育能力也成为重要的限制因素。此外,不少教师也担心家长不支持、学生不感兴趣(如图4)。因此,要加强数字公民素养教育,在有了较好的教师自发实践基础上,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重视成为重要的突破口,也需要在数字公民素养及其教育方式的深入研究基础之上,对教师的教育引导能力进行提升。

其次,在对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推进的建议上,调查对实施角色、实施形式以及最需要改进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数据统计。结果发现在实施角色方面,受访教师认为家长的作用最大,其次是班主任,学科教师、学校信息技术人员以及学生同伴列属第二批队,而外部专家的作用最小(如图5,满分为4)。因为数字公民素养本质上属于态度层面的学习目标,需要的是在日常细节中引领、感染与带动,上述结果也符合这一特性。

而在实施形式上,家长言传身教得分最高,其次为教师引导示范和平时教学渗透,专题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位列上述各项之后,这也说明,态度层面的教学目标很难仅仅通过认知层面的干预来达成,需要综合的设计与长时间的渗透(如上页图6)。

在论及更好地实施中小学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最需要改进的问题时,父母引导与家庭教育毫无疑义地排名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学校氛围与教师的教育能力。40.04%的教师认为需要加大互联网环境整顿,因为如果作为大环境的互联网对未成年人成长更友好,则不仅能减少网络侵害等问题的滋生,也能在无形中塑造未成年人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方式。此外,也有略超四分之一的教师呼唤专业的机构来提供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方面的研究与指导(如表6)。

●分析与建议

1.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也许远比我们想象的严峻

本调查显示,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接触与使用信息技术装备的年龄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态势,包括学校教师在内的成年人群体对于未成年人数字公民素养方面的忧虑也在与日俱增。在可见的未来,随着计算设备的继续普及,大量伴随数字技术长大的“数字土著”出现,这一趋势还会进一步凸显。

但与此同时,对数字公民素养的关注,特别是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还远未与之相匹配。而应发挥实践引领作用的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也缺少对数字公民素养及其有效教育引导方式的深入、系统研究,并为一线教师、家长提供行之有效的实践策略。

2. 中小学教师有参与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强烈意愿及自发实践

在调查中,我们也欣慰地发现,不少受访的教师不仅认识到了未成年人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迫切性,更重要的是即使在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尚未专门规划部署的背景下,自发地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数字公民素养的培育,并且对参与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有着强烈的意愿。

但与此同时,调查也显示中小学教师自身从事有效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能力成为当前推进此项工作的严重障碍。究其原因,一方面,学术界与研究机构在此问题上供给不足;另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与学校也没有将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纳入区域和学校育人的重要维度,缺少针对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的有针对性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规划。

3. 数字公民素养教育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整合与协同

调查的另一个启示是,有效的数字公民素养养成绝不能是教师或学校独自战斗,而是需要家庭、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教师等多个育人主体协同一致,互相配合,在教育形式上也应该突破主题教育之类单一的形式。因为从本质上讲,数字公民素养习得主要还是态度层面的塑造,需要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中通过成年人示范、同伴引领,再辅以认知的干预、行为的督导等才可以慢慢养成。从这一角度来说,家长、班主任等往往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而在干预形式上如果仅依靠学校主题教育活动中常用的单一认知教育形式,学生虽在道理上明了了数字公民素养的重要性,但若不能自觉化为实践与数字生活的准则,效果还是几近于无。

此外,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是伴随数字生活时代兴起而出现的新课题,要实施有效的数字公民素养教育,需要结合当前互联网大环境、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的大背景深入探析问题成因、特点规律与干预机制。从这个角度来说,以数字公民素养教育专家为代表的学术界、研究机构以及有责任的商业机构(特别是互联网企业)需要为此提供智力支撑与实践指导。而教育管理部门也有必要正视这一问题的发展态势,早做谋划,在学校教学与育人活动中融入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方面的内容。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正如前文述及的由于抽样方法上的限制,样本的地域构成上未能实现符合我国人口统计的省域比例,考虑到浙、闽两省在社会经济、教育信息化、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等方面在全国总体上处于较好的水平,而且采用网络调查潜在的会将一些对网络等信息技术应用持反对态度的样本隔绝于外,因此我们判断数字公民素养教育在实际现状上有可能更加严峻,并且相关结论在上述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地区推论时,应当存在一些偏差。这一现象,在NCDC、PTA等机构实施的同类调查中,也存在此类问题。因此,我们将会在后续研究中,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进行更深入的调查与分析。

参考文献

[1]ISTE标准(学生版)[DB/OL].http://www.iste.org/docs/pdfs/20-14_ISTE_Standards-S_PDF.pdf.

[2]“数字公民”专题网[DB/OL].http://digitalcitizenship.net/.

小学公民教育活动总结 篇8

一、江苏省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简介

公民是指具有或取得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教育(citizenship education)诞生于西方文明,德国教育家凯欣斯泰纳认为公民教育的目的是“造就适合国家与时代需要的有用公民”,主张“国家一切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便是造就公民”。在当代社会中,公民教育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培养好公民成为世界性的话题。公民教育内容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品德。建国后,我国基本上用政治教育取代公民教育。改革开放后,国内的公民教育主要在理论层面上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进入21世纪,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开始出现公民教育的内容。在中小学新课程中,已经渗透了不少公民教育的核心理念,如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就涉及正义、平等、宽容、公正、尊重、国际理解等价值理念,并将“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作为课程的价值追求。

2002年5月,国家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与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在北京签署了在公民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开展交流的合作协议。2005年5月,江苏省教研室鞠文灿副主任随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组织的代表团前往美国考察了中小学公民教育情况。同年7月,美国公民教育中心主任奎克利先生和夫人一行访问江苏,省教研室与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在南京正式签署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项目协议。随后,教研室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当年11月在南京组织了为期3天,规模为50人的省级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培训,邀请了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春富教授和美国公民教育中心的两位专家讲课。同月,江苏省又选派了5位骨干教师前往云南接受由全国4省市参与的公民教育项目培训,为期10天。接着,各市进行了二级培训。省教研室还组团分3批前往美国考察。2006年1月12日,全省公民教育中心网站(http://www.gmjyzx.com/Index.html)正式开通,成为项目学校师生和热心关注公民教育人士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美国的公民教育课程大致由四个层面的内容组成:

我们全体人民:公民与宪法的教育(教材授课与模拟立法听证会活动结合);民主的基础:权威、隐私、责任、公正(四个模块组成的民主教育);公民教育培养方案:一种互动式的活动教学;专题教育:反毒品、预防艾滋病、反校园暴力等。

江苏省开展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是对上述第三个层面“公民教育培养方案”在活动名称、活动方式和程序上的借鉴和改造。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没有教科书,它是在项目教师(一般是品德老师或政治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一般依以下六个统一步骤开展活动:

(1)确认社区中存在的公共政策问题;(2)选择班级要研究的问题;(3)收集班级所要研究问题的有关资料,分析相关公共政策法规;(4)制订班级行动方案;(5)(向班级或社区)报告方案、接受听证; (6)总结反思学习经验。

根据我国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框架,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被列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属于大德育范畴。

二、江苏省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

几年来,全省各项目实验学校积极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并得到了各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南京、苏州、扬州、常州、盐城、宿迁、泰州等地的项目实验学校均分别在所在市、县(区)的人大、政府礼堂或学校举办过大型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模拟听证会。

到2009年,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公民教育实践项目实验学校从2006年的几十所发展到目前13个大市的423所,参与班级1725个,参与学生77837名,指导老师1693名,项目课题1425个。研究的项目课题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公共交通类:南京市力学小学“关于公交站牌指示不清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阜宁师范附属小学的“市民闯红灯问题研究”、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关于南京市公交空调车不开空调时收费问题的研究”、扬州市竹西中学 “关于校门口斑马线的设置问题的研究”等。

公共饮食类:镇江市七里甸中心小学“学校门口摊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扬州市梅岭中学“扬州包子昨天·今天·明天的调查研究”、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学“家乡特色小吃——油炸臭干卫生问题的研究”、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加强常州市区夜排档管理问题的研究”等。

环境保护类:连云港墟沟小学“连云区湿地鸟类保护的对策研究”、南京市力学小学“关于垃圾车漏水问题的研究”、盐都树人外语学校“关于废旧电池回收问题的研究”、滨海县第一中学“关于改进水费征收办法,促进节约用水问题研究”等。

社区管理建设类:常州市第五中学“常州市红梅公园开放后的管理与治理问题研究”、常熟市辛庄小学“农村公共电力设备建设与维护的研究”、武进邹区中心小学“设置灯城标志,彰显灯镇文化的研究”、如皋市石庄小学“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问题的研究”等。

青少年学习生活类:南京北京东路小学“南京市社会大课堂应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问题的研究”、常熟市梅李小学“校园安全问题的研究”、宿迁市宿城区实验小学“‘黑网吧、老虎机’问题的研究”、无锡市市北高中“关于高考方式的改革之研究”等。

文化遗产保护类:盱眙县明祖陵中学“明祖陵散落民间文物的收集与保护的研究”、苏州市吴中区越溪实验小学“越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研究”、苏州市金阊区实验小学“关于南浩街民俗建设的调查和建议”、镇江市穆源民族实验学校“学校民族文化的发掘与传承研究”等。

项目学校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成效显著。

典型案例1:小公民参与社区管理建设

2008年4月,一起女婴被高空坠下的砖块砸死的意外事件引起了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四(1)班同学们对“高空抛物”现象的关注。他们经过讨论,决定开展“关于居民区高空抛物现象的研究”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走访调查、查找和分析政策,同学们发现了现行政策的不足,更发现了“加强宣传,从我做起”的重要性。于是,他们在校园举行签名承诺活动,在社区张贴海报和宣传画、举行公开听证会,给城管部门写信、在网上给市长发帖。让孩子深受鼓舞的是,不但社区居民表示支持,王伟成市长也亲自在网上公开回复:“孩子们提的建议很好,高空抛物是野蛮的陋习,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制止它。首先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把它作为文明城市建设中培养文明行为的一项举措。其次,要把高空抛物的行为纳入城市管理要解决的问题之列。请城管局在城市长效管理中一并考虑。”接到王市长批示后,市城市管理局专门就“高空抛物”问题进行了研究,决定将“无高空抛物”作为13项长效管理中“住宅小区管理”的一部分纳入考评范围。

尽管活动有了结果,但小公民们的行动却仍在继续。7月,乘着暑假的闲暇,他们当起了社区的义务巡逻员。8月,顶着烈日,他们又一次走进社区发放宣传单,这一次,常州电视台的记者也来了,他们拍摄下了同学们这次活动的全过程,还对同学做了现场采访。

“王市长给我们回复啦!”“记者来采访我们啦!”“我们上电视啦!”2009年,这个班的同学们不断收获惊喜,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的快乐、自信、责任包围和鼓舞着孩子们。(潘莉供稿)

典型案例2:担负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

盱眙县明祖陵中学针对本地区明祖陵的很多文物散失在民间,有的甚至被农民盖猪圈的问题,决定以明祖陵景区文物的保护和修复为课题开展研究。七年级中的两个小组分别开展了活动。“明祖陵散落民间文物的保护”研究小组的同学根据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法规,提出的“关于加强明祖陵散落民间文物的保护”建议,得到了明祖陵文物管理所的大力支持,他们不仅接收了研究小组同学在民间收集到的价值较大的文物,还帮助学生在校内建了一个文物陈列馆,馆内陈列了一些学生收集来的残缺不全、价值不大的文物,以供学生研究之用;而“明祖陵景区设施的修复及布局调整”研究小组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改建世纪栈桥”建议,获得了盱眙县人大、县政府及上级文物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明祖陵文物管理所已经获得上级部门500万元资助专款,改建后的明祖陵景区世纪栈桥将更富明清特色,更具时代气息,其中的一些改建内容就采纳了学生的建议。(张新玲供稿)

为推动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江苏省教研室在2008年组织了全省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在获奖案例中挑选了近百篇案例,由江苏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了《江苏省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优秀案例集萃》一书。

2009年10月26至28日,江苏省公民教育国际论坛活动在常州和南京两地隆重举行。来自美国、泰国、阿根廷、印度尼西亚等地的14位国际代表和来自上海、云南、山东、山西等地的17位代表和省内普教、职教系统的53位公民教育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10月26日下午,在常州市政府龙城大厅现场,20个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参与了展示,来自常州市的第五中学、田家炳实验中学、花园中学、焦溪初中、市实验小学、武进区邹区中心小学共6个项目举行了现场模拟听证会展示活动。

10月27日上午,江苏公民教育国际论坛在南京力学小学会场同时展示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80块展板和100个文件夹。参与现场听证会展示的有来自南京市的力学小学、北京东路小学、游府西街小学、上元小学、迈皋桥小学、莫愁新寓小学、小市中心小学、鼓楼一中心小学、赤壁路小学共10个活动项目。

国际国内代表在观摩常州和南京市公民教育项目展示后,对江苏公民教育项目体现的水平和取得的成绩予以了高度肯定。

 2009年10月27日下午,公民教育国际论坛在南京市双门楼宾馆紫金厅举行,江苏省教研室副主任鞠文灿和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国际部主任理查得•那西欧(Richard•Nuccio)先生分别介绍了江苏和美国公民教育的进展情况及正在关注和研究的问题,19位国际国内代表在大会交流发言,就中小学开展公民教育的基本方式、主要经验和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有效策略等进行了深入讨论。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江苏南京210013)

上一篇:情趣短语篇下一篇:方永飞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