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教案

2024-09-29

公民教育教案(通用8篇)

公民教育教案 篇1

板塘小学二年级公民教育教学方案 单元

我是中国人

单元课时

主题

我是中国人

总课时

第1 课时

背景分析

《我是中国人》是本册一个非常重要的单元,让儿童初步了解祖国的知识,感受到祖国的历史悠久,灿烂文化,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发展儿童收集信息、资料,有意识的表现自己的能力。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强,有着强烈的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自我展示的欲望。因此,学生们能积极的投入课前的准备工作,但是小组合作整理资料的能力还欠缺,教师要教会他们如何整理、筛选资料,并且教会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要爱自己的祖国。2.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3.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技能性目标: 发展儿童收集信息、资料,有意识的表现自己的能力。体验性目标

1.产生自己是中国人的自豪感。2.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程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评价设计

比赛的形式进行看谁知道得最多。

学与教活动设计

我是中国人

通过各种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通过实物展示、资料比较、音乐渲染、讲故事等,以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孩子揭示祖国的魅力,在活动时采取分小组表演、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体会祖国的历史悠久及灿烂文化。

一、活动目标

依据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确立以下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要爱自己的祖国。

2.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

3.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

二、活动准备.老师准备:课件音频歌曲《大中国》.名胜古迹图片。

2.学生准备:自己收集的祖国风景名胜的资料、图片、故事。

三、活动过程

一.课件出示图片。(“比一比”中的图片)提问:这些都是中国人吗?为什么长得都不太一样呢?肤色也不一样呢?

小结:我们是黄皮肤,黑头发,和外国的小朋友不同,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一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数最多。虽然民族不一样,但我们都是中国人,是一家人。

二、听一听(使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提问:你们听过《大中国》这首歌吗? 1.放音频:《大中国》,同学跟音乐唱。提问:你知道这首歌是唱什么的吗? 板书:我是中国人 齐读课题:我是中国人

三.学一学(使学生知道自己是龙的传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出示课件图片(长城)。1.说一说:图上画的是哪的景色?你知道关于长城的情况吗?小结:万里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中,像一条腾飞的巨龙,所以有人说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

2.课件出示《中国龙》图片(“课文”中的图片,)。板书:我们是龙的传人

3.学生四人一组说说:我国还有哪些美丽的地方,美丽的景色。

请同学到前边一边举着自己找的图片,一边给大家讲解。老师也拿出准备好的图片:黄河、黄帝陵等向同学做简要介绍。

小结: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不仅有许多名胜古迹,还有许多美丽的自然风光。

3.看完这些美丽的景色,你想说什么? 请同学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三、讲一讲,听一听(使学生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及中国灿烂文化的故事)1.指名学生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2.由老师讲丝绸之路的故事

3.你还知道那些故事讲给大家听听。4.听了这些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中国真了不起,我们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自豪!板书:我们是炎黄子孙,中华民族了不起!

四、看书(书中的儿歌)全班齐声诵读儿歌:(小结)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是龙的传人,中华民族了不起。

五、拓展:(可爱的家乡)小朋友们,我们虽然没有生活在大城市中,这里也没有什么名胜古迹。但是我们的红寺堡这几年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沙漠变成了绿洲。周末,请小朋友和家长一起去大街小巷转一转,把你看到的红寺堡的变化记录下来,或用照相机拍下来。好吗?

(备注或反思)

反思

本课我以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通过各种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通过实物展示、资料比较、音乐渲染、讲故事等,以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孩子揭示祖国的魅力,让学生懂得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活动时采取分小组表演、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体会祖国的历史悠久及灿烂文化。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这节课,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过程中想方设法让学生共同参与,采用体验、探究和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资料等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学习方法。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搜集的资料不够全面,由于时间关系有些故事没有时间讲。学生交流的时间也不够多。

板塘小学二年级公民教育教学方案 单元

我是中国人

单元课时

主题

表演《我是中国人》

总课时

第2 课时

背景分析

《我是中国人》是本册一个非常重要的单元,让儿童初步了解祖国的知识,感受到祖国的历史悠久,灿烂文化,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发展儿童收集信息、资料,有意识的表现自己的能力。

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曲调根据京剧曲牌中典型的西皮流水的音调缀成的戏歌。全曲唱词简短、朗朗上口,曲调的运腔十分口语化,它热情地颂扬了中华民族讲文明的传统美德。曲中每一句中均运用了前半拍的八分休止符,使得曲调刚健有力,特别在最后一句的“人”字上通过了一字多音的长运腔把音调推向全曲的最高音“5”形成高潮,继尔又以下行五度结束在“1”音上,它以自豪的语气和心情唱出了中国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表演《我是中国人》,进一步体验以京剧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浓郁京韵,学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技能性目标:

通过表演,加强对京剧曲调的认识,培养对京剧的欣赏和表演能力。体验性目标 感受、体验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中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课程重点难点

学习歌曲中装饰音、闪板及拖腔的演唱方法,表现戏歌的韵味,学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评价设计

哪一组的表演最好

学与教活动设计

表演我是中国人

通过各种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通过实物展示、资料比较、音乐渲染、讲故事等,以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孩子揭示祖国的魅力,在活动时采取分小组表演、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体会祖国的历史悠久及灿烂文化。

一、活动目标

依据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确立以下活动目标:

1.表演《我是中国人》,进一步体验以京剧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浓郁京韵,学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2.通过表演,加强对京剧曲调的认识,培养对京剧的欣赏和表演能力。

3.感受、体验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中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二、活动准备

课前老师让学生收集京剧小知识。

三、活动过程

1.大家都知道“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是每个中国公民应有的品格。京歌《我是中国人》就表现了当代中国人自尊、自豪的形象。2.聆听范唱。

全体学生跟随着范唱用手指点着“板”。

设问:这首戏歌和我们过去所学的歌曲有什么不同?(节拍、韵味)~ 讲1/4拍(这种节拍在歌曲中非常的少见,但在京剧中应用很广泛,每小节只有一拍强拍,没有弱拍。京剧中把强拍叫做板,弱拍叫做眼,这种节拍叫做有板无眼。每拍都是强拍,听上去铿锵有力。就象老人们夸奖某人唱的好:看人家唱的真是有板有眼的,就是这个意思)

3、请生点着板再次聆听歌曲。听一听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教师范唱表演)

4、同学们概括得真好。那就让我们就带着这种情绪一起来学唱这首歌曲吧!

5、点着“板”跟唱曲调。难点处单独练习,再完整模唱一遍。(注意前八分休止符的唱法叫闪板)

6、点着“板”跟唱歌词,师(清唱)装饰音处,找出不同。(装饰音更能体现京剧的韵味),注意唱好最后的一个字“人”的拖腔,尽量做到“字正腔圆”。再完整唱。

7、通过刚才的演唱,除了装饰音和闪板以外还有哪句是突出表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体现京剧的韵味呢。

拖腔:首先让学生一起数一数“人”这个字一共唱了多少拍?(23拍)歌曲中少有,在京剧种叫他拖腔。

8、教师具体讲解拖腔的演唱方法,并示范。气息深、口鼻同时吸。气口要偷换。“人”字要始终咬住en的韵母。练唱拖腔。

9、歌曲处理:“人”字的力度的处理。

10、学生完整演唱歌曲。

三、拓展延伸:

1、、播放名家唱段视频。“从同学们的歌声中,老师已经感受到了你们内心的激动、感受到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有大难就有大爱,那么在我国汶川大地震的义演中,艺术家们是怎样演绎同名戏歌《我是中国人》的呢?”

2、音乐响起。教师配乐诗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你们的演唱让我感到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生可随着朗诵,在你最激动的地方加入一个动作。)

3、看来京剧艺术走进我们的音乐课堂不仅能够拓宽我们的音乐视野还能激发我们同学的表现力呢!学生根据前面已学过的动作模仿老师上台表演。跑圆场走二龙吐水的队形。师生同台表演。(放范唱)

四、完美结课:

今天我们通过《我是中国人》的演唱体会到了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还初步的了解了一些京剧知识,感受到了京剧艺术的魅力。回家以后唱给家长听。通过你的表演让全家都体会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之情。吗?

(备注或反思)

反思

1.教师角色定位: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协助学生自主学习。

2.给学生丰富的感性材料。课件中提供了丰富的插图和照片,使学生通过生动的直观形象材料,产生对祖国的爱,产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3.教给学生的知识通俗易懂,如:“我国文字的发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简单说清。4.活动形式应灵活多样,鼓励儿童人人参与,尽力的发挥儿童的特长,注意为儿童创设合作的机会和条件,培养儿童团结协作的精神。

公民教育教案 篇2

关键词:公民教育课程化,学校公民教育,公民教育课程改革

进入21世纪以来, 面对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青少年是即将成为公民的一个群体, 是未来公民社会的主体构建者, 关注青少年公民教育, 符合现代公民社会的内在要求, 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系统全面的公民教育的主战场, 学校必将承担起更为艰巨的公民教育任务。

一、学校公民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

从世界各国推行公民教育的经验来看, 采取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方式, 对中小学生进行学校公民教育最为重要。虽然在公民教育的目的与内容上因各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特点各异, 但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基地, 学校公民教育一直为各国共瞩。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通过提升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 继而逐步提高整体公民的素质, 是学校公民教育的意义所在, 可以说学校公民教育在整个公民塑造的过程中, 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学校公民教育主要是指教育者以学校为基地, 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青少年掌握公民知识、形成公民意识、养成公民行为及培养公民能力的教育过程。从广义上说, 学校公民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民主平等的现代精神, 这种现代精神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二是培养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观念;三是培养学生对国家制度法律制度的合理性认同, 核心则是一种社会主体意识的培养。从狭义上说, 学校公民教育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 政治教育, 民主法制教育, 社会公德教育等具体方面。

在《教育大词典》中, 学校公民教育被解释为现代国家的基础教育, 是每个公民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 它主要是对儿童青少年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 旨在提高全民族的基本素质。世界各国均把学校公民教育放在核心地位。由学校来对青少年实施公民教育, 既是现代公民社会的必然选择, 也符合青少年自身发展的特点。正如托马斯·雅诺斯基在《公民与文明社会》一书中指出的“权利和义务起始于家庭, 青少年时期逐渐变得自觉。青少年在学校听公民课, 以及参加邻里和社区活动, 会学到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许多内容。”

二、公民教育课程化是学校实施公民教育的主要方式

随着公民教育实施范围的不断扩大, 当前大多数国家都采取各种课程形式来推行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课程化成为世界公民教育发展的必然潮流。

开设独立的公民教育课, 可以使公民知识的学习内容更加系统、更加具有针对性, 是学校实施公民教育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途径。公民教育内涵丰富, 要求复杂, 需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培养, 面对这样的任务, 学校必然会选择课程这一学校教育最核心的途径加以承担。

公民教育课程化是指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 并将其作为独立学科纳入考试考核体系,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进行总体安排和统筹规划。公民教育课程化形式主要有三种, 即设置独立的分科公民教育课程、综合的公民教育课程、以及渗透式的公民教育。分科的公民教育课程, 是指以专门的一门学科系统地传授公民知识, 进行公民教育;综合的公民教育课程, 是指以公民教育来统整纷杂的课程内容, 通过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等社会学科来传递公民教育内涵, 一般适用于小学和初中阶段;渗透式的公民教育则是指将公民教育广泛渗透到各个课程和所有学科以及学校的其他活动中实施, 主要通过各科教学、课外活动及校风建设等环节来实施。三种课程化形式各有利弊, 而较为理想的公民教育推行模式则是将渗透式和独立科学或综合学科结合起来, 相互取长补短, 既能保证学生获得相对集中的公民教育, 又能充分利用学校的整体教育资源。

从国外公民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来看, 各国都开设正式的公民教育课程, 并且都把公民教育看做学校正式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多数国家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采用综合课程的形式进行公民教育, 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课时的安排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不断增加;为了拓展公民教育范围, 英国越来越多的社区服务志愿者参与到学校公民教育中来, 美国学校和社区之间积极合作, 开展“服务性学习”活动, 而日本、新加坡还相继开发出了社区参与计划。

三、中国公民教育课程化的现状

回顾中国公民教育课程化的发展历史, 虽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绩, 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 问题依然存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定位含糊不清。

课程内容明显狭窄, 政治科和思想品德科作为中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的主要渠道, 其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养成特定的意识形态、认同特定的政治群体和政治权威, 并且向学生灌输特定的伦理要求。课程改革以后, 虽然增加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关注身心健康的内容, 但都略嫌空泛, 重点不清。

2. 课程体系有待完备。

新课程改革以后, 在小学低年级、高年级与初中阶段分别开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及“历史与社会”等综合社会科课程, 注重突显公民教育的重要性, 在实践层面上有利于提升公民教育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但各门课程衔接不足, 且内容重复, 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同时弱化了各科公民教育的责任。

3. 课程目标尚未厘清。

由于不同时期对于公民教育目标的界定模糊, 诸如“培养四有新人”、“培养四有公民”的具体内容有待厘清, 具体课程目标的解释仍存在盲区。例如,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参与现代社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但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以及“参与现代社会必须具备哪些能力”却缺乏具体的阐释与深入的设计、分析及陈述, 从而直接影响了课程设计的合理性和逻辑性。

4. 课程内容层次不清。

新课程改革以来, 课程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和领域更加广泛, 但是内容广度和深度之间缺乏适当的平衡。从过去单一强调意识形态教育、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忽视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无法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到现在的内容面面俱到、琐碎杂乱, 只强调具体事例和低层次技能, 但忽略认知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其间的平衡尚待解决。

目前, 各国均越来越重视公民教育的课程改革。这是因为学校公民教育的内容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 既要考虑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 又要考虑社会进步的需要。同时, 学校公民教育还必须重视实践性, 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应紧密关联。

四、大力推进公民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及建议

进入了全球化发展的新时代, 公民教育必须紧扣时代脉络, 公民教育课程应该拓展视野, 将生态、和谐、可持续作为公民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课程设置的具体环节中凸显未来公民社会的发展要求。总体来说, 在公民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应切记时代特征, 着眼未来发展;同时立足本国国情, 选择性的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以此为原则指导具体的实践。具体建议如下:

1. 课程设置上, 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从学校教育的全局出发对政治科和社会科进行合理的配置与调节。

具体来说, 小学和初中阶段宜采用“社会”作为小学和初中阶段统一的社会科名称, 设定完整的综合社会科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应以培养合格公民为目标, 将历史作为时间线索, 把地理作为空间支架, 全面整合社会科学的相关内容, 使学生具备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基本知识、能力和态度, 潜移默化地养成基本的公民道德和公民意识。高中阶段则采用分科的公民教育课程, 提炼公民资格的核心内容, 帮助学生深化对公民地位、权责以及实践的认识与理解, 形成理性决策与批判思考的政治态度与技能, 培养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公民。这样既可以避免课程之间内容重复、层次不清, 使各门课程目标明确、协调发展, 又能照顾学生的认知发展特性, 突出了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公民教育重点。

2. 在课程内容上, 合理组织要素。

深化公民教育主题, 丰富课程内容, 对知识体系加以合理组织。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不同的课程要求和重点, 提炼公民教育的关键概念, 以争议性问题为中心要素整合多学科知识和技能, 帮助学生辨别或澄清有关争议所涉及的各种价值取向, 并在解决问题争议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分析在决策时所涉及的组织和程序,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高水平理性决策与批判思考的能力。将公民教育的相关内容有机地融入到学校其他课程的教学中。注重与实践活动的结合, 从而实现更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3. 在课程目标上, 以“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

的新型公民”为教育目的, 以此为前提, 制定学校公民教育的课程目标,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建立具有操作性和科学性的具体目标, 进一步细化公民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内容要求。

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是现代教育的终极目标。面对全球化机遇和挑战, 中国需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而如何顺应这一时代大潮, 对于身处复杂转型期背景下的中国公民教育来说, 显然是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良好的公民素质是民主社会建立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在当前中国整体公民意识薄弱、公民道德低下、公民素质亟须提高的社会现状下, 学校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 必将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传统德育课程向现代公民教育课程转型的重任, 继而全面提高整体公民素质, 为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培养合格的未来公民。

参考文献

[1]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2]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M].柯雄, 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36.

[3]王文岚, 黄甫全.中国公民教育课程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学术研究, 2008, (12) .

[4]张宜海.谈学校公民教育[J].教育探讨, 2005, (6) .

[5]王学风.学校公民教育——塑造公民道德的必修课[J].思想理论教育, 2002, (3) .

公民教育教案 篇3

关键词:公民教育;学科渗透;德目;三自网络;公民教育实践活动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提出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倡导“生本教育”的今天,公民教育已经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帮助职业学校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引导他们成为“就业有本领、升学有基础、终身学习有能力的,受社会欢迎的公民”,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当探求科学合理利用在校时间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公民教育。笔者结合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在公民教育方面的做法浅谈公民教育的途径。

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1)统一思想,全员育人。

学校应明确“育人德为先”的办学理念,倡导“全员育人”的德育氛围,要求学科教学中发挥育人功效。力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公民教育内容渗透至每一个学科的教学之中。

(2)依托课改,加强研讨。

学校充分借助职教课改这一契机,就“如何改变目前德育低效的现状,提升学生的素质”这一问题鼓励教师多思考,认真学习并积极参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切实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职业学校开展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等课题。

(3)准确理解,精心设计。

教师是教学各环节的主导者,公民教育内容的渗透程度取决于教师对该课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实施。教师可以从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的发掘等方面入手,充分挖掘公民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自觉接受教育。如在德育科目教学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充分体现“平等、民主”的意识;在教学情境设计方面创设一个德育目标任务等等。

结合校情、学情,系统科学规划公民教育主题,确定公民教育德目

斯宾塞曾说道:“良好的社会最终还是要靠它的公民的品质,早年训练又是其他一切更易于改变公民的品质”。学校应当科学、充分用好教育平台,有效对学生展开公民教育系统训练和引导。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将公民教育内容、途径方法以组织实施相关德目的方式推进。

1.确定公民教育德目的依据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04年教育部颁布)明确规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应“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职业学校学生知、情、意、行情况;学校校训、校风、学风。

2.公民教育德目内容

学校开设的班会课、班会早课,以及每天下午放学前要求班主任召开的夕会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又一重要载体。学校应重点开展“五、五、五”工程,即围绕“五大主题”,分“五个学期”有重点地开展各“五个德目”的公民教育内容”。具体内容见表1。

学校每周的国旗下讲话、主题校会、结合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等教育契机同样十分重要。在实施“五五五”工程的同时,精心设计和开展主题不一的教育活动,具体内容见表2。

建立学生“三自网络”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成熟的和真正的公民意识,是把为社会服务看作一个人最主要的美德”。哈钦斯说道:“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可见,构建学生“自我服务、自我实践、自我教育”这一“三自网络”在公民意识培养过程中十分必要。学校教育应当倡导学生“立足校园,服务社会”,在学校练好本领,为走上社会成为优秀人才夯实基础。

1.建立“校园实践服务周制度”

制度规定:在校所有班级、学生每一期参加为期一周的校园实践服务活动。值周班级集值勤管理、劳动、服务、文明示范于一体。实践班同学参与学校、班级的管理工作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实践班同学劳动属公益性校内社会实践;实践班级同学被分为常规检查、礼仪接待、环境保护、餐厅服务、宿舍管理共五大组,对在校所有班级和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包括升旗仪式、两操、劳动态度、宿舍纪律、穿戴、课间和午间纪律、行为习惯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检查;在参与值周班工作中热情主动为全校师生和外来参观访问人员服务,向全校及外单位展示自己的精神风貌和规范的行为礼仪,在学生中增强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和主人翁的责任感,学做人、学做事、学协作、学审美、学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品质。

2.指导学生干部、特别是学生会干部参与校园常规管理

学生会的同学在以学生工作处为主的相关部分的指导下,一方面对值周班同学的各方面工作(出勤到位、工作态度、执行情况等方面)做出相应评价;另一方面结合所学专业,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充分利用学校给他们提供的平台,展示他们的才华与能力。如艺术类专业学生会承担所有学生活动会场的设计、制作、布置工作;信息类专业学生会承担相关活动的内容发布、宣传课件的制作、影像等资料的整理等。

积极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行动研究

莎士比亚说道:“一定是实践和实际的人生经验教给了他这么些高深的理论。”职业学校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基层劳动者,是否具有公民意识,是否能合理合法使用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是否具备正确的公民观将会对人民群体的整体素质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影响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作为一名公民的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开展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学校可以引导学生从“知校爱校”做起到“知国爱国”,从关注校园,做校园的主人着手到关注社会国家,关心公共政策的合理性及制定,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知法用法、学会维权、学会关爱、学会协作、学会竞争,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等,树立是非观、大局观,培植科学精神、团队精神,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公民教育教案 篇4

告别陋习,走向文明

为了创造一个赏心悦目的学习生活环境,为了我们有一个美丽整洁的校园,为了培养全体师生讲文明、讲卫生的良好习惯,为了提高全体师生的人格素养和道德修养,为了全体师生都能健康地生活着,班级决定在7月份开展“告别陋习,走向文明”的主题活动。

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生活陋习,我们的校园也存在许多陋习,这些陋习不革除,不但破坏了校园的整洁,而且还危害着我们的身体健康。2003年的“SARS”病毒,实际上就是生活陋习对我们的一次惩罚和警告。

同学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齐心协力,告别陋习,走向文明。为了这个家园的美丽整洁,我们的教职工经常教导同学们不要乱丢乱吐,我们的同学天天打扫教室、包干区、宿舍等。但是,我们还会经常看到校道上、草丛中、楼道里有丢弃的烟头、食品袋、口香糖等等。这些现象,虽然是少数人的行为,但实在是大煞风景,令人深恶痛绝。

在我们的校园中存在许多生活陋习。说一说我们的陋习有哪些? 归纳起来有十大陋习:

⒈乱丢乱扔;⒉践踏草地;⒊随地吐痰吐口水;⒋涂污课桌与墙壁;⒌饭前饭后不洗手;⒍在课室和宿舍大声喧哗;⒎吃饭时间跑步冲向饭堂;⒏打饭菜不排队,吃饭时大声讲话;⒐不维护公共厕所卫生。⒑不整理好自己的床铺和生活用品。

这十大陋习,不仅污染了公共环境、破坏了我们美丽的校园、损害了学校形象;而且也损害我们自己的健康、损害自己的形象、降低自己的人格。

关心环境卫生,就是关爱他人,就是关心自己的健康,就是关爱自己的生命。为此,学校号召全体师生:向陋习宣战!从个人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告别陋习,走向文明。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国家需要的不仅仅是有高科技水平的人才,而且是德才兼备的人才,所以,学校提倡我们告别陋习无非是以此来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说得透彻一点就是要求我们学会做人,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从我们身边的陋习改起。

那么,如何革除陋习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标语、宣传栏大力宣传公民道德知识,卫生健康知识,做到讲文明,讲礼貌,强化“革除陋习,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在生活中,我们要树立“勤快一点,干净一点,文明一点”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卫生理念,做到我卫生,大家卫生。我健康,大家健康。

经过学校的教育,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习以为常的生活陋习开始消除,一些平时累积下来的问题也开始得到解决,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讲秩序等也开始得到整治,每当漫步在校园时,那整洁的校园,给人感觉是如此的舒适,人与人之间更充满了温情。

讲礼貌、做言行文明的少年, 讲友善、做关爱他人的少年, 讲诚信、做表里如一的少年,讲卫生、做身心健康的少年, 讲自立、做自强上进的少年

努力做好:

一、做公民道德的倡导者。同学们,让我们以“五讲五做”为行为规范,倡导大家共同携手、积极参与,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告别陋习,走向文明”的活动中来,使之成为全体同学的自觉行为。

二、做公民道德的践行者。文明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点滴积累、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将通过上街打扫环境卫生、宣传文明公约、规劝不文明行为等实践活动来尽己所能,做公民道德的践行者。

三、做公民道德的楷模。我们全体同学要当先锋、做表率,穿着得体、注重仪表;文明用语、友善互助;邻里互助、自主管理;文明行车、遵章守纪;爱护环境、植绿护绿;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优秀少年,坚决抵制一切不文明行为,做公民道德的楷模。

《公民凯恩》教案 篇5

编剧:赫尔曼·曼凯为茨、奥逊·威尔斯 导演:奥逊·威尔斯(本人演凯恩)摄影:格雷戈·托兰 剪辑:罗伯特·怀斯(《公民凯恩》《安陪逊大族》的剪辑师——作为导演《西区故事》(1961)、《音乐之声》(1965)双获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奖)

获奖情况:第14届奥斯卡奖(1942年)9项提名,终获最佳编剧奖(世界电影史上10大经典剧作);

英国极具影响力的电影杂志《画面与音响》每10年1次的“世界电影十大佳作”评选活动中,在1962、1972、1982、1992、2002年均列第一;

1998年,在好莱坞100周年纪念活动举办的“美国10大佳片”评选中,名列第一;

98年度美国电影协会评选的“100部美国最佳电影”第一名;

电影网络数据库评出的历史上最伟大的100电影,《公民凯恩》列第一。作品:《恐惧之旅》(1942);《陌生的人》(1946)——是其所有作品中,剧情交待最清楚的一部,制片人:山姆·施皮格尔(《桂河大桥》的制片人);《上海小姐》。

《麦科佩斯》《奥瑟罗》等莎翁剧;

《罪恶的接触》——这部影片所产生的影响,可以在斯坦利·库布里科那部名声显赫的《带发条的橙子》中看到。

安德烈·巴赞认为,即使奥逊·威尔斯直排了《公民》《安陪逊大族》《上海小姐》,他仍有资格在电影史上占据显赫的位置。

奥逊·威尔斯其人:

1915年5月6日,在离芝加哥不远的维斯康星州的肯诺萨出生。父亲既是发明家、企 业家,又是旅馆老板;母亲是一位知名的钢琴家。这样的家庭环境使他自小便与艺术家和知 识界交往,与演员、划价、作家、音乐家交朋友,获得良好的教育,并很早就表现出他超群 的天分——当时维斯康星州的麦迪逊城报纸刊登文章,标题是:“漫画家、演员、诗人—— 而且才十岁!”

奥逊父母的朋友伯恩斯坦博士(他后来成为这个孤儿的监护人——自8岁时母亲在旅 游中去世后)曾写信给为奥逊写传记的英国作家,信中提到:“这个孩子在智力上非凡的成 熟,使我感到震惊。他在两岁时说话已经有条有理。从他的外表、举止和对绘画及雕塑的理 解力来看,我有把握认定他将来必然从事艺术。”

在学校开始涉足戏剧表演,16岁在柏林受聘扮演了《犹太人徐斯》中的一个公爵,角 色六十多岁的老人)。之后他进入戏剧界,进而又进入广播界,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1938年10月30日,奥逊主播的这一节目:广播剧“火星人的入侵”,结果由于他的声调、音响逼真,听众误以为真的发生了星际战争,纷纷外逃,一时造成全国性恐慌。后打官司。

长期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奥逊·威尔斯进入电影界之前,也就是他在开拍《公民凯恩》 强,从未接触过别的影片。但后来人们发现,他最早导演的一些影片的片断——1934年他 花了

一、两天时间拍成的四分钟短片《时代之心》。那时,凯恩只有19岁,就像一切初学者 一样,我们看到的是一系列镜头,其间说不上他们有什么联系。背景:

20世纪40年代是好莱坞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类型的电影日趋成熟,并已发展

到顶峰,许多电影即使是从今天看来依然是尽善而完美的。但伴随着成熟生产的程式化,同时也是一种束缚,使电影的形式风格开始固步自封。毫无疑问,就在电影艺术的发展而言,好莱坞需要新颖独特的电影作品,来再次激发起电影创作者的灵感,并促进电影语言技术的革新。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横空出世。

法国安德烈·巴赞认为,自1940年以来,电影中一切有创见性的东西都来自于《公民凯恩》 和让·雷诺阿的《游戏规则》。

弗朗索瓦·特吕弗:“在过去的35年间,在很多影片中都清楚地看到《公民凯恩》的 影响,其中的上乘之作,当费德里科·费里尼的《八部半》。”

后来的日本导演黑泽明《罗生们》

关于剧本:《公民凯恩》的电影剧本无论从哪方面说,也不是一部“剧作家”写的剧本,而是一部优导演写的剧本。

关于电影观念:奥逊·威尔斯的电影观念与当时的一些电影大师很不同,虽然他们都是电影诗人,但威尔斯对电影诗却有另一番观念。——跟爱森斯坦和德来业(默片时代的导演)不同,威尔斯从来不把电影看作是一种造型艺术,而看作是一种时间的艺术,一种像绸带一样可以徐徐展开的东西;事实上他曾给电影下过定义,叫做“一连串的梦”。

威尔斯始终感兴趣的不是心理片、惊险片、爱情片、冒险片等,这些自有电影以来就不断表现的题材,他感兴趣的是神话、传说和寓言。

特吕弗就提及了一件事,威尔斯及其欣赏卡伦·布里克森,直到他与威尔斯相遇,才知道那是一位丹麦的寓言故事家。

因此,特吕弗认为,这正是奥逊·威尔斯在票房上屡受挫者的原因,因为它是一位电影诗人。而好莱坞的财政专家们(其实也包括全世界的观众)能够接受优美的散文——如,约翰·福特、霍华德·霍克斯的作品,甚至能接受富于诗意的散文——如,希区柯克和罗曼· 波兰司机的作品,但是,在接受纯粹的诗、传说、寓言和神话时却颇感困难。

对奥逊·威尔斯而言,每一次他说“开始”的时候,他都会把不足取的现实改变成诗篇。

关于评价:

特吕弗:我们不可忘记,无声电影为我们造就了伟大的视觉形象的天才,如:茂瑙、爱森斯坦、德来耶、甚至希区柯克,有声电影却只造就出一个人,只造就了一个在影片开映三分钟后就立即看出风格特点的电影导演,他的名字就叫奥逊·威尔斯。

巴赞:对奥逊·威尔斯来说„„(技巧)不仅仅是一种处理摄影机、布景和演员的方法(导演方法);它揭示出故事的真正性质。正是这种技巧使电影艺术进一步偏离戏剧艺术,变成叙事多于表演。的确,就像小说中一样,重要的不仅仅是对话、明晰的叙述„„而是透过语言呈现风格,从而创造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最终追求的其实是一种形式上的探索。这就是我们要看这部影片的原因所在。故事梗概:

1940年的一天,在佛罗里达海滨的仙纳都庄园里,76岁的报业巨头查尔斯·福斯特·凯恩病逝了。临死前,他除了喃喃吐出“玫瑰花蕾”几个字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

新闻单位制作了关于凯恩的纪录片,各报头版都报道了这位权力人物的死讯及生平。青年记者汤普森对凯恩的临终遗言“玫瑰花蕾”很感兴趣,想知道他的真正含义,也想弄清楚到底凯恩是怎样一个人。于是,他决定走访与凯恩接近的人。

第一个访问对象是凯恩的第二人妻子苏珊,汤普森来到亚特兰大市的一家夜总会找到苏珊,但她断然拒绝接受采访,汤普森只好悻悻而归。

在费城图书馆,汤普森查阅了已故银行家赛切尔未公开的回忆录,得知了凯恩的身世。一位付不起房钱的客人,已废弃的矿产契约抵押,结果给凯恩家带来意外财富,凯恩母亲把小凯恩委托给赛切尔监护。凯恩成年后获得了财产权,出版经营《问事报》,后来与塞切尔作对,塞切尔认为凯恩只不过是一个走运的流氓。

在纽约摩天大楼的《问事报》编辑部,汤普森访问了凯恩的总经理伯恩斯坦。伯恩斯坦对凯恩充满了崇拜之情,他透露了许多凯恩办报初期的事情,还有凯恩开始显露出收藏的习惯,他对政治的影响以及他的第一次婚姻。

汤普森在医院里又访问了凯恩的好朋友、戏剧评论家莱兰,莱兰从凯恩创业初就跟随他;但随着凯恩从热情洋溢的青年转变成狂妄自大的报业大亨,他对凯恩的态度也开始从全力支持到怀疑冲突,最后彻底分道扬镳。莱兰还说了一些凯恩的私人生活,关于他的第一次婚姻,他与第二任妻子的邂逅。

汤普森再次访问苏珊,于是,苏珊讲述了她被迫练歌剧的痛苦,以及在舞台上的惨败,还有随后她的自杀未遂、她在“宫殿”里的生活,直到最后她痛下决心离开凯恩。

最后,汤普森访问了凯恩的老管家雷蒙,了解到晚年凯恩的不为人知的生活境况。

汤普森依次访问了五个人,得到了五个不同的关于凯恩的故事,但始终无法揭开“玫瑰花蕾“之谜,最后只有放弃。

在仙纳都庄园,凯恩收藏的珍藏物品被拍卖,另一些杂物则被焚烧,在壁炉的烈焰中,凯恩童年的滑雪板被扔进了火焰里,火舌吞噬了滑雪板上的积尘,渐渐露出了四个字“玫瑰花蕾”„„

影片分析:

1、叙事结构:

《公民凯恩》作为一部现代电影的开山之作,在与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复杂关系中,开辟了电影叙事的一个新的天地。罗曼·波兰斯基就说过:“这部影片与我所看到的电影毫无相同之处。„„影片中史诗般的叙述方式、独创性的对主人公的描写对我们来说都是全新的。”毫无疑问,波兰斯基所谈及的这种叙述方式,这种独创性的人物描写方法,首先来自于《公民凯恩》的多视角时空交错式结构。

(1)多视角·时空交错式结构:

a、时空交错式结构——

电影的叙事结构多种多样,但主要有三种基本的结构类型:时空顺序式结构、时空交错式结构、套层结构。

时空顺序式结构:影片的故事依照时间的顺序展开,即所谓的“从头说到尾”的

线性结构;比如,《萨尔玛与露易斯》《热情似火》等。

时空交错式结构:故事不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展开,而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时空

——其主要功能是:用闪回来交待前史,这其实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用法;比如,《美国往事》《钢琴课》„„

套层结构:它是“时空交错式结构”的一种高级形式,其不同点在于,它的过去

时空的作用,已经远不止交待前史,而是两个时空里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平行展开,形成某种主题意义上的联系,借以表达思想内涵。因此,也被称为“非常规结构”,即现代电影叙事结构。比如:《法国中尉的女人》(苏牧)、《卡门》、《蜘蛛女之吻》;

后现代叙事结构:——

昆廷·塔伦提诺的《低俗小说》——“游戏拼图式结构”;

马其顿导演米切尔·曼切夫斯基《暴雨将至》——“分段式环形结构”;

1、语言·

3、照片—结尾接

1、开始;

《罗拉·快跑!》——电脑游戏存盘再玩的“重复式结构”;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失忆》——“倒错式结构”;

b、多视角叙事——

这种叙事方法也不是奥逊·威尔斯的创造,而是来自于小说家康拉德的叙事技巧。虽然《公民凯恩》剧本部分地是根据美国显赫一时的出版家威廉·伦道夫·赫斯特的身世编写而成,但在此前,威尔斯其实最想拍的头一部影片,却是改编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之心》。作为小说家,康拉德最早采用了从不同视角讲故事的技巧。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现代启示录》1979年获金棕榈大奖

当时,威尔斯打算自己扮演库茨上校,用摄影机的主观镜头来代表马洛(在《现代启示录》中的威拉德上尉。尽管这个计划始终未能实现,但威尔斯在《公民凯恩》中却采用了康拉德的叙事技巧。影片中,五个人向汤普逊讲述了凯恩的过去,就像威尔斯说过的那样:“他们讲了五个不同的故事,各抒己见,因此,关于凯恩的真相,就像关于任何人的真相那样,只能按照人们讲述的关于他的一切的总和加以衡量。”他一语道破了采用这种结构的用意。

因此,《公民凯恩》将小说的多视角叙事引入时空交错式电影叙事结构之中,无疑在当时是具有开创性的。即使就是在今天看来,运用这种叙事结构和视角来讲述故事,读解起来也是相当复杂和具有一定难度的。

c、结构的时空处理:(1)现在时空——影片从现在时空的凯恩76岁去世时开始,然后追溯往事借以来认识这个人的一生和他的活动。推动影片故事发展的动力,是凯恩的临终遗言:“玫瑰花蕾!”于是,一个名叫汤普逊的记者,想要探究出这个字眼的秘密,因为从死者公开的历史资料中找不到任何线索。这种侦探式的故事结构,在现实时空中展开,提供了影片的横向结构;

(2)过去时空——汤普逊为了探寻秘密,先后走访了五位非常了解凯恩的人。于是,影片中的每一次探访,都以“闪回”的方式打断了现实时空中的故事的发展进程,从而引导着影片的结构朝纵向的方向延展,回到了凯恩的过去——提供了影片的纵向结构。

结构的多视角叙事:

虽然,我们知道影片里只有五人对汤普逊讲述了凯恩的故事,但实际上,影片中却有六次闪回和六个观点(视角)——除了那五个人呈现了他们眼中的凯恩外,还有就是紧接着影片开场临终场面之后的那部长达近10分钟的纪录片《前进中的新闻》。

事实上,正是这种多重视角,构成了影片结构从横向的现在时空向纵向的过去时空转换的契点,使我们跟随着不同的讲述者走进了凯恩的一生。

视角一:新闻片闪回 《前进中的新闻》是一部关于凯恩全部社会活动的新闻片。我们从中得知了关于凯恩的一些基本事实:

1、他的母亲玛丽·凯恩怎样从一个拖欠房租的房客手中得到一张矿产契约,结果发了财;银行家塞切尔怎样成为小凯恩的监护人;

2、凯恩怎样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出版家和有权势的人;

3、赛切尔怎样指责成年的凯恩是个法西斯;

4、凯恩怎样娶了总统的侄女为妻,1916年她离开了他,两年后和儿子一起死于 车祸;

5、凯恩怎样在离婚两星期后娶了“歌唱家”苏珊;

6、当他与苏珊的奸情败露时,他的第一次婚姻和政治生涯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7、凯恩怎样为苏珊盖了一座歌剧院,还有上都;

8、他又是怎样在1929年失去了对他的报纸的控制;最后他怎样孤零零地死在了 上都。

叙事功能:

1、浓缩的关于凯恩的背景介绍——简练而巧妙(概括一生难)

2、采用纪录片方式——显得客观(真实人物),具有史料性;

3、第三视角:与后来5人各抒己见的对凯恩的主观看法、观点形成反衬;

4、介绍人物:我们见到了除管家雷蒙的所有的叙述人——赛切尔(监护人)、伯恩斯坦(凯恩的总经理)、莱兰(评论家、凯恩早年好友,后分道扬镳)、苏珊(二妻)、雷蒙(管家)。

视角(观点):较公正地呈现了凯恩的一生。

视角二:塞切尔闪回

汤普逊到一家夜总会访苏珊被拒后,他来到赛切尔纪念图书馆。在那他读了已故的塞切尔未出版的回忆录,以便了解他对凯恩的看法。这时,奥逊·威尔斯化入了小凯恩5岁时的镜头,他正在母亲开的寄宿店前的雪地上玩耍,而母亲正将他托付给监护人赛切尔。离家前,小凯恩用雪橇猛击赛切尔的肚子,这场戏结束时,我们看到雪花覆盖在地上的雪橇上——叠化:塞切尔向小凯恩祝贺圣诞快乐,并送给他一副雪橇的镜头,但孩子拒绝了,因为那不是他原先的雪橇。

接着,我们看到成年凯恩与塞切尔和他的有权势的财阀朋友们的对抗。凯恩向塞切尔承认,自己对商人的矛盾观点:一方面作为出版商和《问事报》的主管人,他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富人阶级的利益);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自己有责任保护穷人不受富人的剥削。

结尾:我们看到1929年,凯恩失去了他的报纸,但没有失去他的财富。凯恩说:“你要知道,假如我不是那么有钱,我很可能成为一位伟人。”

当赛切尔问凯恩愿意做什么样的人时,凯恩答道:“做最恨你的人。”读到这里,汤普逊合上了手稿。

观点:明显受他的偏见影响——即有钱有势者道德高尚。

视角三:伯恩斯坦闪回

他是凯恩过去的总经理。他对记者说:“玫瑰花蕾”这词他听来没有任何含义。但他提醒说,可能和凯恩早年的一件什么事有关,一件在他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事情。

伯恩斯坦承认凯恩是个让人难以理解的人。他说,他追求的不是金钱。我们看到凯恩以极大的热情接管了《问事报》。他发表极具影响力的“原则宣言”,阐明他的办报方针;他还为了推销报纸采用了专辟丑闻栏目的做法;他还把对手《纪实报》的全班人马都拉进了自己的报纸;这一切在伯恩斯坦看来,凯恩既是一个精明的商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观点:对凯恩充满感情和忠诚。

视角四:莱兰闪回

在医院,汤普逊访问了莱兰。他是凯恩早年的朋友和《问事报》初期的评论员。在这一段里,凯恩的故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在解开“玫瑰花蕾”之谜上,并没有取得进展。

在这部分里,我们目睹了凯恩第一次的婚姻破灭和他与苏珊的邂逅。按照莱兰的说法,凯恩一生的动力是对爱的追求。但他却不爱任何人,只爱他自己,也许还有他的母亲。

在莱兰看来,凯恩参与政治是因为想要选民们爱他;但他与苏珊的丑闻遭到公众斥责,莱兰由此为凯恩的道德沦丧感到痛心而调离开他。

后来凯恩放弃政治,竭力想让公众承认苏珊是个歌剧演员,结果再次失败; 当莱兰写文章指责他,因醉酒未写完稿子时,凯恩代他写完,然后解雇了他,从此他们的友谊告终。

莱兰认为,凯恩替他写完评论,是为了证明自己光明磊落,他说:他始终试图要证明什么。凯恩建造了上都——世界中的世界,是因为他对现实世界感到失望。

观点:对凯恩持一种尖锐批评的态度。

视角五:苏珊闪回

汤普逊再次访问苏珊,他接受了。但对“玫瑰花蕾”却无可奉告。他对凯恩的看法与莱兰大同小异。凯恩违背他的意愿驱使她成为一名“歌唱家”。只有当她企图自杀以后,凯恩才允许她不再登台。在一个闪回镜头里,凯恩告诉苏珊:“不论我做什么,都是因为我爱你。苏珊道:你并不爱我,你只要我爱你。苏珊在上都感到空虚无聊,终于离开了他。现在,当回想起死者时,为他感到惋惜。

观点:富有同情心,也最易动感情。

视角六:雷蒙闪回

凯恩的管家雷蒙对他的看法,与苏珊的首尾相接。我们再次看到了凯恩与苏珊分手,看到凯恩砸毁了妻子的房间里的全部东西。凯恩最后时期一个有雪景的玻璃球,轻声说道:“玫瑰花蕾”。管家说了许多,但仍不能使汤普逊满意。在雷蒙看来,凯恩不过是个怪脾气的老人,他唠叨的话没有意义。

观点:忠诚;但他自以为知道的事情比他实际上知道的要多。

多视角结构功能:

表层:探寻“玫瑰花蕾”;

深层:探寻凯恩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性格)?

最终无果——

不同的人讲述了不同的有关凯恩的故事

——那么,哪一个是真实的凯恩?——

a、揭示了凯恩性格的复杂性(拼贴)

b、呈现世界的复杂性:不同的人(观

念、偏见、利益)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尤其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最具深意;

那么,凯恩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看到影片的最后我们好像仍然无法看清—— 关于凯恩过去的一切,似乎是模糊的,引起争议的。我们只能根据所看到的信息去推测,做出自己的判断。这就像探寻“玫瑰花蕾”的秘密一样——影片正是在这一点上,将两个时空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主题意义上的呼应与一致性。

(2)环形结构:开头——结尾

《公民凯恩》的形式同时又是一种环形结构。影片的开始是从外部拍摄的上都(凯恩在佛罗里达间的宫殿大厦)全景。导演用化入的手法变换镜头,使观众离大厦越来越近,直到摄影机进入室内。结尾时,摄影机又从室内移出,反向重复开场场景,只是略有变化。最后摄影机的焦点定在了那块牌子上,上面写着:“闲人免进”——影片到此结束。

如果我们更仔细地推敲《公民凯恩》的拍摄角度,就会认清威尔斯在影片开头结尾采用的视觉结构方法所包含的内在寓意。这种方式,使我们必须把汤普逊在结尾处的话:“我不相信一两个字能解释一个人的一生”和开头的“玫瑰花蕾”这几个字加以考量—— “玫瑰花蕾”似乎暗示着凯恩儿时与母亲和家庭分开后,一生都因这创伤的遭遇而备受折磨(道具:里面带雪景的玻璃球,当然更加强了这种象征意义)。

然而,在影片的结尾处,汤普逊还是没有揭开“玫瑰花蕾”之谜——在上都的地下室里,存放着凯恩浩瀚的物品,其中的一些“废物”被扔进炉子烧掉;汤普逊正在对一个同事说话,他说:“凯恩先生是这样一个人,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然后又失去了这一切。“玫瑰花蕾”也许是他没能得到的、或是失去了的东西。不管怎样,它说明不了任何问题。我不相信一两个字能解释一个人的一生。”

就在这时,我们看到一副雪橇在炉火中燃烧的镜头,雪橇上,清晰可见地呈现出“玫瑰花蕾”这几个字。

这种声画对位的结构方式,似乎在默默地印证着我们的某种猜测——关于凯恩童年的创伤对于他一生的影响。然而,影片中的当事人,甚至是观众也不能确切地理解凯恩临终遗言的真义,影片就是带着这样一种神秘感,结束在“闲人免进”的告示牌前。

开场的镜头逐渐移进上都,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人的一生。但是,当我们似乎刚刚发现汤普逊错过的线索,导演威尔斯就让我们看上都的烟囱里冒出的缕缕青烟,凯恩一生的这个线索或者说种种线索都随之化为烟云。摄影机再次移出室外,回到影片的开始——它给我们留下的暗示似乎是:谁也别想去充分地理解任何人存在的隐秘。

美国著名剧作家、教育家罗伯特·麦基在《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 幕剧作原理》一书中谈到叙事(故事)结构的本质特性时说:“故事大师对事件的选择和安 排,即是其对社会现实中各个层面(个人、政治、环境、精神)之间的互相关联所做的精辟 妙喻,剥开其人物塑造和场景设计的表层,故事结构便展示出作者个人的宇宙观,他对世间 万物之所以如是的最深层的模式和动因的深刻见解——这是他为生活的隐藏秩序所描绘的 地图。”——麦基的这段话,揭示了结构与思想的深层关系。

2、视听技巧分析:

《公民凯恩》也是一部形式主义的杰作。威尔斯在这部影片中所运用的具有独创性的电影技巧,长期以来一直成为世界各国的电影导演们、评论家们,甚至是学院派津津乐道的佳话。

(1)纵深镜头·与空间结构的处理:

纵深镜头(是讨论得最多的技巧)——即:从前景到后景深处的物体都在清晰的焦点之内(深焦摄影)。

虽然在早期电影中,导演们也偶尔使用过纵深镜头——比如,让·雷诺阿的《游戏规则》就用过;但是,威尔斯却似乎是第一个在一部影片中不断运用这一技巧的导演。

由于纵深镜头,把整场戏都置于摄影机镜头的清晰范围内拍摄,因而,镜头内的蒙太奇调度、及前后景的关系,画框中(镜头)人物之间距离和位置的变化就往往暗示某种情感冲突和人物关系的变化,就具有了承载着重要的叙事信息的功能。

传统的蒙太奇剪辑将现实世界分解成一连串的“镜头”的碎片,而在纵深镜头里,时空成为了一个整体,促使观众去发掘一个镜头内部所包含的信息。这种场面调度拒绝把演员和布景、前后景分割开来,使观众很自然地去感受电影中的“现实世界”。

这无疑对《公民凯恩》这样一部,探寻人物真实的一生,同时表现人生的某种孤独感与疏离情怀的电影来说,是非常恰切的技巧运用。

A、小凯恩决定命运的时刻——看片:时间0:18:00

在赛切尔闪回部分,威尔斯在决定小凯恩命运的时刻,使用了纵深镜头。前景中是他的母亲、父亲和塞切尔——后景,透过窗户能看到小凯恩最后一次在雪地上尽情地玩耍的情景。

可以想见,在这个场景的处理上,爱森斯坦会采用反复切换的方式,在室内的成人空间与室外的孩子的空间转换,以便交待相互的关系。而威尔斯则只用了一个镜头就完成了关系的表达。

段落镜头的场面调度:

1、凯恩太太望着窗外在叫小凯恩;而他正在雪地里玩雪橇(雪橇将在结尾重现);

2、凯恩太太转身向前景走来,摄影机跟随着她的动作移动,这时,银行家赛切尔出现在她的右侧;

3、在谈论有关小凯恩的监护权合同时,摄影机再次向后移动——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都能够从窗户里看到小凯恩在雪地里玩耍,能听到他的声音;

4、当凯恩太太和塞切尔继续向房间对面走去时,凯恩先生出现在了画面的左侧;在他们走向前景的桌子时,窗外的小凯恩不时地被他的母亲或父亲挡住——在这个过程中,空间位置上形成了两组三角关系:并贯穿始终。

a、三个成年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组关系中,显然父亲的权力是微弱的(位置),而母亲才是决定小凯恩命运的关键人物;赛切尔和凯恩先生始终将目光投向凯恩太太;

b、成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在这组关系中,前景中的大人在决定着小凯恩 的命运,而他幼小的身影则被抛在很远的地方,显得是如此的渺小与无 助;

在这个场景中,摄影机通过纵深镜头的移动,以及画内空间的蒙太奇调度,准确地呈现出了人物的关系及变化,暗示出小凯恩单纯的童年时代的失落,观众由此或多或少地捕捉到凯恩的性格与未来的命运轨迹。

B、苏珊的自杀——看片:时间1:31:30

当苏珊演出又一次失败后企图自杀时,威尔斯提供了一个三层次的纵深镜头:

1、前景:是床头柜上的一只玻璃杯和一瓶毒药;

2、中景:位于阴影中的床上的苏珊;

3、后景:是房门和门下透过来的一缕亮光;

此时,我们听到苏珊的喘息声和门外凯恩拼命敲门的声音。安德烈·巴赞认为,“这场戏的戏剧性结构,基本上是靠不同音响的对比造成的——近处是苏珊的喘息声;门外是她丈夫的敲门声。两极之间形成紧张,却又因为纵深镜头造成了两者之间的距离。”没有对话和动作,但观众立刻就明白了人物的处境——苏珊把自己锁在屋里要自杀。

通过纵深镜头所构成的空间结构关系,以及音响、灯光的运用,仅一个镜头就完成了叙事。(通常要用一组镜头来完成)这表明威尔斯对电影空间的造型与表意功能有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和自觉意识。在《公民凯恩》里,纵身镜头的运用,不仅是在场面调度中,如何安排摄影机、布景和演员表演的方法问题,而且和故事的性质相关,因此,这种技巧的运用不仅加强了叙事,并且创造了意义。比如——下面段落:

C、凯恩与苏珊的关系——看片:时间

*摄影机位于凯恩的脑后(主观视角),于是,我们越过这间大而空荡的房间,看见苏珊坐在壁炉旁摆弄一副拼板游戏。这个镜头不仅强调了房间的规模,更重要的是暗示出凯恩与妻子之间感情的距离。

(2)移动摄影技巧的运用:

A、片头与结尾——时间:片头:0:00:40——0:03:10

片尾:1:50:10

片头:

1、摄影机在“闲人免进”的牌子前缓缓升起拉开;

2、一系列慢速叠化的画面造成了一种向前推进的镜头运动方式,前景随着镜头的叠化而变化,但唯一亮灯的窗户被保留在画面的同一位置上;

3、镜头最后进入凯恩的房间,引出了“玫瑰花蕾”的秘密——走进凯恩,揭开秘密。这种穿越空间的镜头运动方式,在影片中不断重复地出现。

结尾:

1、(汤普逊宏论以后)摄影机在堆积如山的物品中间移动,这些是凯恩积年购买的“物品”,他买下它们为的是填补他不能爱人和他在生活中错过的一切所造成的空白。

2、通过一系列叠化镜头,摄影机移近凯恩母亲的遗物„„直到它的焦点慢慢下降,落在了凯恩童年的雪橇上;

3、当雪橇被丢进火里,摄影机再一次移近雪橇,让我们看到了“玫瑰花蕾”的字样;

4、最后,影片运用与片头正相反的运动方式,又以一组叠化镜头将我们引出了上都,最后又落在了“闲人免进”的牌子前。

这种首尾对应的方式非常流畅而充满着某种情绪节奏,给影片的基调涂上了一层淡淡的神秘主义的色彩——人生的某种不可知性与宿命感:

进入:探寻、揭秘

离开:无果而终失落(曾显耀一时的人物)

B、第一次走访苏珊——时间:0:13:50

1、开始于一张苏珊的广告画,一道闪电的光照亮了这幅广告画;

2、摄影机在雨夜中向上移拍直到屋顶;

3、又是一道闪电,切换;

4、摄影机从玻璃天窗照进夜总会,俯视着独自边喝酒,边哭泣的苏珊;

5、摄影机一步步地推近苏珊,最后停在一个俯拍的角度——呈现出苏珊潦倒的境遇。她曾经是一个有钱有势的人的妻子,而现在却落到在自己的夜总会里卖唱的地步——表现孤独、落魄的人生境遇。

6、摄影机下降,移向苏珊的桌子——走进苏珊·开始探寻„„

C、苏珊演唱——时间:1:14:00 摄影机从苏珊声嘶力竭的演唱,一直移到舞台的顶部,停留在两个舞台工人身上,只见他们正坐在一条窄木板上朝下看,其中一人用手捏住了鼻子。

(3)蒙太奇段落·与时间结构的处理:

《公民凯恩》中剪辑段落的处理也极具特色。这主要体现在,威尔斯运用蒙太奇技巧对时间结构的压缩与处理上。

本片主要是呈现一位具有影响力的人物的一生活动。对于一部不到两小时的电影来说,这无疑具有很大的难度。如何处理电影中时间?威尔斯采取的方法就是“段落剪辑”的策略,这被他自己称为“闪电式交替”——用一组蒙太奇剪接,将时间压缩来完成叙事。

„„

A、蒙太奇段落——

(一)早餐桌·凯恩与爱米莉的婚姻关系:0:48:30

一组正反快速横摇镜头,有六个场景连接构成一个段落:

1、第一次,两人在餐桌旁亲密交谈;

2、此后两人再也没有出现在同一画面中,通过谈话的不同内容,表现两人情感的变化——疏远

3、最后一次,两人没有对话,各自看着不同的报纸——镜头拉看开显现出全景。坐在桌子两边的人之间的距离说明了一切,还有他们手中拿着的报纸;凯恩《问事报》,另一《纪实报》——分歧和对立;

(二)“圣诞快乐”·凯恩长大成人:0:22:15

1、画面里塞切尔对小凯恩说:“好啊,查尔斯,圣诞快乐”。然后凯恩说:“圣诞快乐”。

2、赛切尔的声音接下去说:“新年幸福”时,凯恩已经21岁了。

(三)凯恩与苏珊感情:0:53:00 相遇、相恋

这种巧妙而流畅的剪辑技巧,大幅度地压缩了电影中的时间,使故事的叙述重点突出,时空的跨越更加自由,充满变化。

B、转场技巧(剪辑):

1、赛切尔纪念图书馆——书·化入童年;白纸——白雪(0:18:00)

2、《纪实报》——《问事报》;办公室橱窗——人员——办公室内景——同样的人,但地凡是《问事报》;(0:38:45)

莱兰回忆——首尾叠化;早餐餐桌——婚姻„„(0:48:30)

(4)声音处理:

特点:

1、景别与镜头的关系——a、特写:清晰、响亮;b、全景:模糊、遥远;

2、环境声处理——为了强调上都广阔的空间感,同时强调凯恩与苏珊共同生活的空虚感,威尔斯采用一个回声室来制造这种感觉的声音,于是,凯恩和苏珊必须叫喊才能彼此听到,这使得他们的对话在空旷的房间里回响,形成一种很怪异的效果——隐喻:

1、他们的爱情、婚姻关系„„

3、另外,在赛切尔纪念图书馆里的声音,听上去也是空洞的,就像是上都的回声——阴雨:空洞感与主题;

4、新闻片的声音始终尖厉刺耳;

(5)新闻片的处理:0:03:20开始——0:09:00划痕、颗粒——0:13:00阴影说话

新闻片段落,观看像是旧胶片;早年的场面在节奏上是颠簸不稳的,胶片有划痕,颗粒也粗;后来,在闪回段落中,我们又看到一些相同的镜头,但这时,则是节奏平稳,没有被划伤的清晰的画面。

光线:新闻片后,威尔斯拍摄放映室,在场的人面部大多数是暗的,只有四周的窗户上射进来的光线。导演用这样的方法迫使我们去听他们的谈话,在这里语言比他们的面部重要的多。于是我们一边听,一边看着那视觉上颇有特色的银幕。

天花板结构:低角度仰拍镜头——在银幕空间结构中起的作用: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知识讲座教案 篇6

课 题: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释义

教学目的:让居民(学生、职工等人群)学习掌握健康素养66条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三方面的内容。

教学重点:全面掌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内容 教学难点:基本技能 教 具:多媒体或讲义材料 课 型:新课

授课形式:大课堂面对面讲座 课 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知识和理念

1.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健康表现为体格健壮,人体各器官功能良好;能正确评价自己,应对处理生活中的压力,能正常工作,对社会作出贡献;通过自我调节保持个人与环境、社会及在人际交往中的均衡与协调。

2.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每个人都有获取自身健康的权利,都可以通过采取并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获取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3.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四个方面。主要表现为生活有规律,没有不良嗜好,讲求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卫生,讲科学、不迷信,平时注意保健、生病及时就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等。

4.劳逸结合,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有规律的睡眠对保证睡眠质量、维护健康有好处。睡眠不足和过长都对人体有害无益。

5.吸烟和被动吸烟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香烟中的有害物质可损害体内几乎所有器官,导致不孕、新生儿低体重和猝死、白内障、勃起功能障碍、骨质疏松、消化道溃疡等。

6.戒烟越早越好,什么时候戒烟都为时不晚。35岁以前戒烟,因吸烟引起心脏病的机会降低90%,59岁以前戒烟,在15年内死亡的可能性仅为继续吸烟者的一半,即使年过60岁戒烟,其肺癌死亡率仍大大低于继续吸烟者。

7.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保健食品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

8.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促进健康。人类所患的许多疾病都与环

境污染有很大的关系。每个人都有爱护环境卫生,保护环境不受污染的责任。

9.献血助人利己,提倡无偿献血。适量献血是安全、无害的。健康的成年人,每次采集的血液量一般为200~400毫升,两次采集间隔期不少于6个月。

10.成人的正常血压为收缩压低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90毫米汞柱;腋下体温36℃~37℃;平静呼吸1 6~20次/分;脉搏60~100次/分。高血压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4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诊断、治疗高血压必须由医生进行。

11.避免不必要的注射和输液,注射时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注射和输液等医疗操作都有一定传播疾病的风险,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应遵从医嘱,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

12.从事有毒有害工种的劳动者享有职业保护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明确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保护劳动者免受不良工作环境对健康的危害,是用人单位的责任。

13.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接种疫苗花费的钱很少,可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

14.肺结核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等产生的飞沫传播。具有传染性的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时,结核菌会通过喷出的飞沫传播到空气中引起肺结核的传播。

15.出现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应及时检查是否得了肺结核。早期诊断肺结核病可以提高治愈率,减少传播他人的可能性。连续2周以上咳嗽、咳痰,通常是肺结核的一个首要症状。

16.坚持正规治疗,绝大部分肺结核病人能够治愈。进行6~8个月直接督导下的短程化疗,是当前治疗结核病最主要的方法,坚持全程、按时、按量服药是治愈的最重要条件。

17.艾滋病、乙肝和丙肝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这三种疾病不会借助空气、水、食物、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池、一般社交上的接吻、拥抱、咳嗽、蚊虫叮咬等方式传播。

18.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会传播疾病。蚊子传播疟疾、乙脑、登革热等疾病。苍蝇传播霍乱、痢疾、伤寒等疾病。老鼠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多种疾病。蟑螂传播痢疾、伤寒等多种疾病。

19.异常肿块、腔肠出血、体重减轻是癌症重要的早期报警信号。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可以预防癌症的发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癌症治愈水平的关键。

20.遇到呼吸、心跳骤停的伤病员,可通过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急救。心肺复苏可以在第一时间恢复病人呼吸、心跳,挽救伤病员生命。

21.应该重视和维护心理健康,遇到心理问题时应主动寻求帮助。人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心理卫生问题,心理卫生问题能够通过调节自身情绪和行为、寻求情感交流和心理援助等方法解决。

22.每个人都应当关爱、帮助、不歧视病残人员。关爱、帮助、不歧视病残人员,不仅是预防、控制疾病流行的重要措施,也是人类文明的表现,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3.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患流感的机会或减轻流感的症状。儿童、老人、体弱者等容易感染流感的人群,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接种流

感疫苗。

24.妥善存放农药和药品等有毒物品,谨防儿童接触。有毒物品不能与粮油、蔬菜等同室存放,防止误服或污染食物、水源。

25.发生创伤性出血,尤其是大出血时,应立即包扎止血;对骨折的伤员不应轻易搬动。对骨折伤员搬移前应先固定骨折部位,不要在现场进行复位;如伤势严重,在现场急救的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26.勤洗手、常洗澡,不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具。讲究手、皮肤、口腔的卫生、不共用卫生用品能有效地防止感染及传播疾病。

27.每天刷牙,饭后漱口。提倡每天早、晚刷牙。牙刷要保持清洁,最好每3个月更换一次牙刷。吃东西后漱口,可清除口腔内食物残渣,保持口腔卫生。

28.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肺结核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等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可随患者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随地吐痰时产生的飞沫进入空气,传播给他人。

29.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尊重不吸烟者免于被动吸烟的权利。不要当着你的家人、朋友和同事吸烟,只有完全无烟环境才能真正有效地保护不吸烟者的健康。

30.少饮酒,不酗酒。尽可能饮用低度酒,建议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成年女性不超过15克。孕妇和儿童、青少年不应饮酒。

31.不滥用镇静催眠药和镇痛剂等成瘾性药物。服用镇静催眠药和镇痛药等成瘾性药物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能滥用。

32.拒绝毒品。毒品严重危害健康,吸毒危害自己、危害家庭、危害社会。预防毒品危害从自己做起,绝对不要尝试毒品。

33.使用卫生厕所,管理好人畜粪便。使用卫生厕所,管理好人畜粪便,可以防止蚊蝇孳生,减少肠道传染病与某些寄生虫病传播流行。

34.讲究饮水卫生,注意饮水安全。首先要保护好饮用水源;提倡使用自来水;受污染水源必须净化或消毒处理后,才能用作生活饮用水。

35.经常开窗通风。开窗通风可减少病菌、病毒在室内滋生和传播的机会,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

36.膳食应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搭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成年人每天摄入谷类食物250-400克、蔬菜300~500克、水果200~400克有利于健康。

37.经常食用奶类、豆类及其制品。建议每人每天饮奶300克或相当量的奶制品、摄入30~50克大豆或相当量的豆制品,对于饮奶量过多或有高血脂和超重肥胖倾向者应选择减脂、低脂、脱脂奶及其制品。

38.膳食要清淡少盐。建议每人每天烹调油用量不超过25克;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包括酱油、酱菜、酱中的含盐量)。

39.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超重与肥胖。进食量和运动是保持健康体重的两个主要因素,两者保持平衡,使体重维持在适宜范围,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某些肿瘤患病率。

40.生病后要及时就诊,配合医生治疗,按照医嘱用药。早诊断、早治疗,配合医生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节约看病的费用。

41.不滥用抗生素。抗生素是处方药,只能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滥用抗生素容易引发致病菌产生耐药性,导致抗生素起不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42.饭菜要做熟;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净。饭菜要烧熟煮透再吃、冰箱里的剩饭菜吃前应重新彻底加热、生的蔬菜、水果吃前洗净可预防患肠道疾病。

43.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和加工。在食品加工、贮存时做到生、熟分开,减少熟食品被生食品上的细菌、寄生虫卵等污染,维护人体健康。

44.不吃变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超过保质期会受污染或者变质,是不能食用的。不要吃标识上没有确切生产厂家名称、地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的食品。

45.妇女怀孕后及时去医院体检,孕期体检至少5次,住院分娩。孕妇产前检查在孕早期1次、孕中期1次、孕晚期3次(其中1次在第36周进行),住院分娩,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母婴安全。

46.孩子出生后应尽早开始母乳喂养,6个月合理添加辅食。母乳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吸收且含有大量的抗体,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婴儿6个月以后,适量添加辅食更能保证婴儿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

47.儿童青少年应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预防近视的发生和发展。每天做眼保健操、合理膳食、多到户外体育活动、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可预防近视眼的发生;已经近视或有其他屈光缺陷,应该坚持佩带屈光度准确的眼镜。

48.劳动者要了解工作岗位存在的危害因素,遵守操作规程,注意个人防护,养成良好习惯。劳动者知道所从事的工作对自己的健康的危害因素,有利于自我保护和预防职业病;定期参加职业健康检查,被诊断得了慢性职业病,必须及时治疗,避免继续大量接触或调换工作。

49.孩子出生后要按照计划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按时带孩子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疫苗针对的12种疾病对孩子健康的危害。

50.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在性接触中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艾滋病、乙肝和大多数性传播疾病的危险。不要重复使用安全套,使用后应打结后丢弃。

51.发现病死禽畜要报告,不加工、不食用病死禽畜。鼠疫、狂犬病、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等许多疾病可以通过动物传播,做到发现病死禽、畜要及时向畜牧部门报告,不接触、不加工、不食用病死禽畜可避免感染疾病。

52.家养犬应接种狂犬病疫苗;人被犬、猫抓伤、咬伤后,应立即冲洗伤口,并尽快注射抗血清和狂犬病疫苗。狂犬病目前可防不可治,因此,家养犬接种

狂犬病疫苗、被犬、猫抓、咬伤后正确处理伤口和预防接种可以最大限度地挽救人的生命。

53.在血吸虫病疫区,应尽量避免接触疫水;接触疫水后,应及时预防性服药。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健康的寄生虫病,因生产、生活和防汛需要接触疫水时,要采取涂抹防护油膏,穿戴防护用品等措施并及时到当地医院或血吸虫病防治机构检查或接受预防性治疗。

54.食用合格碘盐,预防碘缺乏病。碘缺乏病对人的最大的危害是影响智力发育。除自然环境碘含量高的地区的居民、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病人等少数人群外,坚持食用合格碘盐能有效预防碘缺乏病的发生。

55.每年做1次健康体检。定期健康体检,了解身体健康状况,能及早发现健康问题和疾病,有针对性地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减少健康危险因素。

56.系安全带(或戴头盔)、不超速、不酒后驾车能有效减少道路交通伤害。开车或乘车时,按照交通法规系安全带(或戴头盔)、不超速、不疲劳驾驶、不酒后驾车,就是对自己、对社会、对家庭负责。

57.避免儿童接近危险水域,预防溺水。儿童少年游泳要有人带领或有组织地进行,不要单独下水,不能到情况不明的水域游泳,不在游泳时打闹。

58.安全存放农药,依照说明书使用农药。保管敌敌畏、乐果等易挥发农药时,要把瓶盖拧紧,不能把农药与食物混放。严格按照说明书和操作规程施用农药,做好个人防护。

59.冬季取暖注意通风,谨防煤气中毒。煤气中毒可造成人员死亡,发现有人中毒,应立即开窗通风并把中毒者移到室外通风处,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顺畅。中毒较重者应立即呼叫救护车送医院抢救。

三、基本技能

60.需要紧急医疗救助时拨打1 20急救电话。电话接通后应当简要说明需要救护者的病情、人数、所在地址以及伤病者姓名、性别、年龄、联系电话以及报告人的电话号码与姓名。

61.能看懂食品、药品、化妆品、保健品的标签和说明书。学习相关知识,仔细查看食品的包装标识或者产品说明书、药品标签或者说明书、化妆品及保健食品标签和说明书上标注的内容、辨别假冒、伪劣产品,遵照说明食用或使用,维护自己的健康。

62.会测量腋下体温。腋下体温测量方法:先将体温计度数甩到35℃以下,再将体温计水银端放在腋下最顶端后夹紧,10分钟后取出读数。

63.会测量脉搏。脉搏测量方法:将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指腹平放于手腕桡动脉搏动处,计一分钟搏动次数。

64.会识别常见的危险标识,如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生物安全等,远离危险物。易燃 易爆 高压 放射 生物安全。

65.抢救触电者时,不直接接触触电者身体,会首先切断电源。发现有人触电,要立即关闭电源或用不导电的物体将触电者与电源分开,绝不能直接接触触电者的身体,防止自己触电。触电者触电后应尽可能自救,可一边呼救,一边奋力跳起断开电流并抓住电线的绝缘处用力摆脱电源。

公民教育教案 篇7

一、道德的公民资格观及其公民教育实践

道德的公民资格观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国》, 他认为国家建立在正义的基础之上, 正义是一个好的国家所应具备的德性, 国家的正义与个人正义互为条件, 国家正义是个人正义的前提, 个人正义则是国家正义的基础。亚里士多德强调人天生作为政治动物, 只有通过积极参与城邦的事务才能得以体现。国家作为一种伦理的目的, 政治是人类和共同体的善。在英国当代教育话语中, 对于道德是否该与公民资格并置莫衷一是, 但都强调“公民教育应该注重对道德的理解, 打破公共/私人领域的严格区分”。[1]有效的公民教育是培养学生社会和道德责任、社区活动参与, 以及政治素养的有机结合。对于道德价值及个人发展的指导是公民教育的必要前提。“孩子们最初应该学习树立自信心, 培养具有社会和道德责任感的行为习惯, 这是关涉公民资格的核心内容”。[2]

英国基于道德的公民资格观的公民教育围绕价值话语展开, 重点强调公民教育中的“核心价值观”教育。20世纪90年代中期, 基于青少年犯罪的大肆报道以及社会道德滑坡的事实, 社会舆论普遍认为英国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已经侵蚀了共享价值的框架体系, 解决的办法在于重构社会“共享的核心价值”。基于此, 1996年学校课程与评价局 (Schools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Authority) 召开“教育与社群的价值观国家论坛” (the National Forum for Values in Education and the Community) , 邀请各界人士针对英国当时面临的社会价值多元现状及教育问题, 从个人、群己、社会和环境等层面进行探讨, 建议以友谊、正义、真理、自尊、自由与尊重环境等作为核心价值观。1997年该论坛发布《价值观宣言》 (Statement of Values) , 英国政府于2000年将其纳入国家课程手册, 成为国家课程的价值取向。

作为英国现行公民教育政策依据的《科瑞克报告》 (Crick Report) 亦将“价值”作为公民教育的显著特色, 不但“关涉公民资格和公民社会的知识, 同时意味着发展价值、技能和理解”。[3]需要指出的是, 《科瑞克报告》更多强调诸如遵守特定的公共制度和法律准则的程序性“价值”, 认为共同价值能很好地阐释公民资格的内涵。同时, 基于应对多元化及其带来负面的社会影响, 倡导一种强调共同的核心价值的路径。“实际上, 许多问题与恐怖主义、穆斯林等相关, 这关乎公民资格的问题, 并且通过我们共同的核心价值就能加以解决”。[4]

事实上, 英国政府大力倡导在公民教育中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基于2005年伦敦爆炸案。2005年4名年轻的英国穆斯林制造的伦敦爆炸案引发政府及社会各界重新呼吁“共享的核心价值”, 如何培养年轻一代的“核心价值观”和身份认同感成为整个社会讨论和研究的热点。“自由民主社会的社会整合和国家统一取决于‘共享的忠诚的政治原则’, 而不是共同的身份……历史和语言必须在公民教育中扮演核心角色”。[5]为此, 2007年英国《公民教育白皮书》建议将现代英国文化和历史纳入公民教育课程, 并将其确定为有效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即继社会及道德责任、社区活动参与和政治素养之外的第四个组成部分———“共同和差异:在英国共同生活”, 具体包括关于少数民族、宗教和种族问题的严肃思考;政治问题和价值的明确衔接;基于当代历史对公民教育相关问题的思考。无独有偶, 英国下议院教育与技能委员会2006~2007年度第二次报告《公民教育》亦提出“公民教育应增加关于英国文化和历史的内容;根据具体情况加强共有的亲密感;学校课程 (包括公民教育) 应更充分地涉及差异问题”。[6]

此外, 基于道德的公民资格观的公民教育对共享的核心价值的强调在英国“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及“公民教育”课程大纲中得以彰显。如第一关键阶段 (KS1) “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的教学大纲就要求学生“知道什么对本地的、自然与人工的环境有益或有害, 以及如何保护环境”;第三关键阶段 (KS3) “公民教育”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 共同核心价值是指在理解人权的情境下的公正、宽容、尊重和正义, 并对这些价值进行了举例, 其重点是对英国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及培养, 目的是让英国的核心价值观在年轻一代的心中扎根, 这也成为英国公民教育的中心任务。

二、法定的公民资格观及其公民教育实践

法定公民资格观的最先发展可以追溯至古罗马人首次在法律中详细规定公民的权利义务, 且与西方人权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17、18世纪西方关于国家和公民资格的理论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也是西方人权思想形成系统学说———“天赋人权”说的鼎盛时期, 公民资格开始注入人之为人所应享有的基本权利的内容, 天赋人权成为公民资格的哲学道德基础。同时, 随着18世纪民族国家成为各国发展的普遍形态, 公民资格将民族国家作为社会的天然边界, 以人权为其政治哲学支撑和道德源泉, 现代意义上的公民资格概念诞生。公民资格和公民教育的话语与人权话语日渐耦合。

基于法定的公民资格观, 英国公民教育与人权教育委员会 (British Council on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human rights education) 出版的《公民教育与人权教育:英国的发展与资源》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human rights education:Developments and resources in the UK) 指出, 英国资格与课程局最初针对公民教育国家课程公布的指导方针中的一些指导建议, 由于是基于多元认同与包容差异提出的, 因而使公民教育适得其反, 往往被利用去强化歧视;公民教育反而成为一种限制少数人公民权利、破坏民主原则的力量。该委员会强调, 人权教育应该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 并在全国推进公民教育与人权教育, 努力推行联合国《1998年新人权法案》的教育与培训。“人权标准并非提供一种或‘对’或‘错’的答案, 而是提供一种可执行的解决两难困境的框架。由于这是国际公认的原则, 因此这些原则具有超越于各国道德规范的权威性。人权价值能够帮助学校建立权利与义务相互平衡的氛围, 因而有助于形成一种安全且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7]

英国公民教育中强调人权教育在中小学公民教育课程中得以一定的体现。其中, 第三关键阶段 (KS3) 的公民教育课程内容将人权置于“知识和理解”条目之下, 教授学生法定的权利、人权和责任。这一阶段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一个社会基本的合法人权与责任、刑事司法体系的基本内容, 及其与年轻人的关系。第四关键阶段 (KS4) 的公民教育内容则涉及社会基本的合法人权与责任, 及其如何与公民发生联系, 包括刑事、民事司法体系的作用与实施等。

需要指出的是, 《科瑞克报告》及公民教育相关政策文件中提及的公民权利的前提是基于个体的政治概念的政治共同体, 强调“个体作为公民的权利”, 而“人权的哲学基础是自然法”。[8]依照自然法的伦理学说, 在某种意义上, 支配人类行为的道德规范则起源于人类的自然本性或和谐的宇宙真理;而根据自然法的法学理论, 法律准则的权威, 道德规范则部分来自针对那些准则所具道德优势的思量。两者存在重要的区分。换言之, 基于伦理和法定个体概念的普遍主义路径与根据政治概念及政治共同体界定公民资格的路径之间存在差别。

三、参与的公民资格观及其公民教育实践

从古希腊和古罗马关于公民资格的政治传统到密尔 (John Stuart Mill) 倡导积极参与有助于培养理智的公民及其对代议制政府的忠诚, 为英国当代参与的公民资格观提供了理论溯源。尤其是新工党执政之后大力倡导积极公民资格观——公民个人权利的实现, 以公民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为基础;公民的责任与义务不仅包括国家法律规定的责任与义务, 而且包括积极的公民参与。公民对社区事务的积极参与, 既是公民实现权利的保障, 也有助于形成对社区的认同, 进而上升为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我们不应该, 决不能, 更不敢自夸英国民主是健全的, 未来是美好的, 除非我们成为一个公民参与的国家, 否则我们的民主是不稳定的”。[9]英国现行公民教育蓝本《科瑞克报告》将积极参与作为其重点强调的公民资格理念。值得注意的是, 《科瑞克报告》强调积极参与与民主密切关联, “民主生活的关键在于人们都成为理智的和积极参与的公民。人们知道越多, 参与越多, 就越有可能参与到类似选举以及各自所在社区的公民活动中”。[10]英国前教育大臣戴维·布兰克特 (David Blunkett) 亦指出, 公民教育对于复兴和维系积极的民主社会至关重要, 必须提供机会让年轻人理解何为民主, 理解政府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具体到公民教育实践领域, 参与的公民资格观在公民教育课程内容、教学实施、具体方法等诸多方面都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 在课程内容方面, 积极参与贯穿于中小学各阶段公民教育课程的始终。如第一关键阶段 (KS1) 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参加与他人和整个班级的讨论;让学生清楚了解可以做出怎样的选择, 并做出正确的判断。第二关键阶段 (KS2) 要求研究、讨论和辩论一些热点问题和事件。第三关键阶段 (KS3) 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参与技能和负责任的行为, 具体内容如中央与地方政府提供哪些服务及其被资助的情况, 如何参与到服务中去;在学校和社区活动中能够协商, 参加决断, 并有责任心地参与这些活动。第四关键阶段 (KS4) 要求学生了解积极参与民主和选举过程的重要意义;在学校和社区活动中能够协商, 参加决断, 并有责任心地参与这些活动;在参与过程中有所感悟。

其次, 在教学实施方面要求学生参与班级与学校事务的管理。从小学阶段开始, 每学年伊始, 全班学生讨论制定班级规章制度, 自发组织班级或全校范围的辩论, 设计与生活密切的主题活动周, 如“运动场行为周”、“言语礼貌周”、“听取意见周”、“健康食品周”、“净化校园周”等。[11]学生通过参与讨论、班级和学校的会议, 评价和改进一些政策, 如反对欺侮, 主张机会均等的政策与实践等。进入中学以后, 学生会更多地参与到学校事务的管理之中。

再次, 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的选举活动。“没有任何活动能像选举那样把公民和民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正如一座桥梁把教室里的公民与广阔社区中的公民连接起来”。[12]英国内政部推行“通过选举学习” (learning from election) 项目, 开展中学生的公民权责教育。“通过选举学习”包括向学生介绍英国宪法和选举制度, 指导学生如何参与竞选活动, 并给学生提供各种参选机会, 如班级、学校, 甚至是各种正式的政治选举等。学生通过参与选举活动获得很好的实践锻炼机会。在候选人竞选活动中, 学生可以了解和探索诸如环境保护、城市交通、大众媒体等社会生活问题。

最后, 注重学校公民教育与社区服务相结合。作为“行动的公民课”, 社区服务是英国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一个常规的部分”, 让学生在真实世界中体验公民身份, 促使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以社会现实和参与能力为方向。英国政府曾倡导19岁以下未成年人要为社区做出至少50小时的服务贡献, 同时要求社区组织和慈善机构积极参与, 并设计明确的认证制度, 为未成年人志愿服务的收获进行认可和评价。大部分中小学通常会制订“社区服务计划” (community service project) , 定期安排学生参与当地社区服务, 如访问社区中心、残疾儿童学校、地方法院等。社区服务计划通常以解决社区的实际问题为基础, 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 深刻理解课堂中学到的公民知识, 体会公民责任感, 同时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等。

四、基于身份的公民资格观及其公民教育实践

基于身份的公民资格观本质上与不同身份及不同层面的认同形式相关, 主要围绕多样性、身份、反种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全球化等话语体系展开。具体而言, 基于身份的公民资格观包括全球的、反种族主义、多元文化的公民资格等类型。

1. 全球公民资格

在全球化背景下, 英国对超越民族国家层面之上的公民资格的关注日渐凸显。现当代以来基于对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回应, 以及全球化、公私领域的混淆等现实, 出现了所谓“后国家” (post-national) 的跨国的全球公民资格。全球公民资格对英国当下公民教育实践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第三关键阶段 (KS3) 的公民教育教学大纲提出世界即“地球村”, 及其对政治、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包括欧盟、英联邦和联合国的作用, 提出应该教授学生“世界作为一个全球的团体而存在”。在具体教学内容的第四单元“英国——一个多样性的世界?”设计的有“何为全球公民?存在全球的团体吗?”等专题, 教授学生关于全球化及其对地区和国家的影响。此外, 第十单元“关于一个全球问题的论争”就致力于强调环境保护等公民资格的全球维度。

2. 反种族主义

英国种族平等委员会 (the Commission for Race Equality) 认为, 种族主义并非公民资格不可或缺的内在因素, 而是一个可以与反种族主义活动相结合的领域。近年来, 身份、种族和公民资格等日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核心问题, 并在公民教育中有所反映。例如, 第二关键阶段 (KS2) 的公民教育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意识到反社会与侵害性行为的后果, 如欺凌弱小、种族主义等, 理解英国不同的民族、地区、宗教和种族认同。在第三关键阶段 (KS3) 9年级有关认同、多元与种族歧视一系列课程中最后一课《反对种族主义》的活动目标“要求思考当今英国种族多样性;思考种族主义行为与话语的影响, 探讨以何种方式向种族主义挑战;思考产生种族主义行为的原因;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反对种族主义行为的观点;反思所见所闻并参与反对种族主义的态度与行为的讨论”。[13]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资料信息的搜集, 开展对社会各界人士的调查, 形成小组调查报告, 并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调查结果, 进行全班讨论, 最后形成各自对当下英国种族状况的认识, 分析形成种族多样性的原因、产生种族主义的原因及其危害。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深刻体会到相互尊重与理解的重要。

3. 多元文化主义

2007年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发表了《课程检视:多样性与公民权利和义务》 (Curriculum Review:Diversity and Citizenship) 白皮书, 提出把“尊重所有人”作为评判公民教育的标准, 要求学校将尊重多样性教育列为公民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 以帮助学生对多样性和多重身份的理解。在公民教育课程中, 第三关键阶段 (KS3) 关于身份的内容就可归类为多元文化, 它强调应该认识到“英国的民族、地区、宗教和种族身份的多样性, 以及相互尊重与理解”。需要指出的是, 这是在“知识和技能”条目下, 而不是在“探究和交往技能”、“参与和负责任的行为”条目中提出, 身份和多样性仅仅作为学生应该学习的内容, 而不是积极参与的多元文化实践。第三关键阶段 (KS3) 的公民教育教学内容第四单元“英国———一个多样性的社会?”作为强调身份和多样性的核心单元, 重点关注“尊重社会中的多样性”。该单元有5个主题:我的身份是什么?我的地方社区是怎么样的?英国有哪些象征?何为全球公民?应采取哪些负责任的行动?“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强调对身份的理解尤其必要, 这种身份不是静态的, 而是动态的”。[14]因此, 学生的学习目标包括发展他们的身份, 理解多重身份和多样性。教学活动鼓励学生探究各自身份的演变历程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基于这些身份的混合性和动态性, 可以称其为‘大杂烩’的多元文化主义”。[15]同时, 针对英国社会错综复杂的多元特征, 公民教育主张通过对多元认同的肯定达成相互理解与尊重。第二关键期 (KS2) 要求学生了解“联合王国在国家、地区、宗教以及种族方面具有不同的认同”, 第四关键期 (KS4) 进一步强调联合王国中民族、地区、宗教以及种族认同的多样性起源与内涵, 以及相互尊重与理解的必要性, 英国不同地区、民族、宗教和种族认同的由来及内涵, 相互间需要彼此理解与尊重。这些都表明英国政府力图通过对多元认同的确认, 实现一种普遍公民资格, 从而达到社会和谐、国家安定的目的。

五、结语

“在英国这样的国家, 任何探讨公民资格的问题都必须加以调和, 因为英国的种族问题、民族性问题总是强烈地暗示我们, 不能将其描述为一个民族国家。英国有诸多帝国时期和前现代化时期的附加遗留问题, 致使公民资格概念无法被清晰地描述出来”。[16]基于此, 可以看出, 道德的公民资格观强调以共享核心价值来建构公民资格, 对当下英国公民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核心价值观教育亦成为英国公民教育的中心任务。但是, 这种强调共享核心价值的提升将走向一种假定的同质, 容易造成对英国社会多样性的忽略。同时, 这种共享核心价值具有较强的理论抽象性, 在具体实践中具有难度。法定的公民资格观遵循伦理和法定的普遍主义路径, 强调加强公民教育中的人权教育, 试图通过人权路径关注实现少数群体的平等, 认为个人能够通过公民资格超越差异, 而不顾个体的种族、文化和宗教等差异, 建立在一种抽象的平等的基础之上。参与的公民资格观作为当下英国公民资格和公民教育的主导理念, 指导着培养积极参与公民的实践路径。然而, 公民教育的官方路径是鼓励公众参与到整个体系中来, 而不是质疑和挑战它,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英国公民教育并未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与政治多样性结合起来, 忽略了与阶级、种族、性别等相关的结构性缺陷问题, 亦尚未明确提出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参与的问题。同时, 政府倡导的参与, 特别是政治参与主要是以个人行为定义的 (如选举) , 而不是集体行为 (如抗议、抗争) 。这种过多地注重个人行为的培养, 而忽略公民教育的结构限制, 实际上是进行一种单一的与政治现实不符的公民教育。由此, 容易导致“年轻人对国内政治及其进程持消极态度, 对地方性的社会活动则有浓厚兴趣”。[17]基于身份的公民资格观以其独有的理论特质活力四射, 虽然对公民教育的实践影响力稍显不足, 但对公民教育理念及其践行提出了质疑及挑战。英国政府试图通过公民教育关注少数群体的生活、道德及行为, 并努力使其与社会主流群体建立起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的关系。然而, 国家政府实施的整合力量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这种整合能否被所有群体在心理层面接受?整合能否顺利实现?再者, 少数群体需要的不仅是宽容与尊重, 还包括实实在在的公民权利与平等的公民地位。因此, 英国政府在公民教育中关于反种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的努力其成效如何, 仍有待检验。

摘要:公民资格是理解公民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当代英国公民资格观主要包括道德的公民资格观、法定的公民资格观、参与的公民资格观和基于身份的公民资格观。道德的公民资格观和参与的公民资格观作为当下影响英国公民教育的主导话语, 对公民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法定的公民资格观强调公民教育中加强人权教育。基于身份的公民资格观则对公民教育实践提出质疑与挑战。英国公民资格理论话语的发展为公民教育实践提供了参照和启示。

美国:公民教育教材注重宪法教育 篇8

《权威》包括“什么是权威”“我们如何评估权威职位的候选人”“如何评估规则和法律”“权威有哪些利弊得失”“权威的范围和限制应该是什么”五个教学单元,《隐私》包括“隐私的重要性是什么”“哪些因素可以解释隐私行为之间的差异”“隐私会产生哪些利弊得失”“隐私的范围和限制应当是什么”四个教学单元,《责任》则包括“什么是责任”“承担责任有什么利弊得失”“在相互冲突的责任之间如何做选择”“谁应该承担责任”四个教学单元,《正义》包括“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分配正义”“什么是矫正正义”“什么是程序正义”四个教学单元,逐步建立起公民为何应当具备和如何具备正确的“权威”“隐私”“责任”“正义”意识以及解决“权威”“隐私”“责任”“正义”问题的实际能力。美国宪法教育的成功经验,对进一步加强我国中小学的宪法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思想和方法上的双重借鉴作用。

(来源:《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年第3期)

上一篇:文明学生评比方案下一篇: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工作安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