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企业特种设备管理

2024-06-03

制药企业特种设备管理(共6篇)

制药企业特种设备管理 篇1

企业设备管理是指企业内的一部门对该企业内的设备或实物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有效管理, 目的使设备或实物达到最大的价值化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在设备管理中, 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提高资产回报率。针对企业的设备管理, 目前更应该关注特种设备的管理, 因为特种设备直接影响着生命安全。目前制药企业的特种设备主要有压缩机、工业气体、液氮罐、发酵罐、萃取罐、离心机、叉车、升降机等等, 制药企业的特种设备存在于企业药品生产的各个生产环节, 再者, 由于制药企业本身产品的特性, 药品关乎到人的生命安全。所以制药企业不仅仅关注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 也要重视特种设备对药品质量的影响, 所以制药企业更应该把特种设备的管理放在重中之重, 把特种设备的安全生产管理落在实处。

一、制药企业特种设备事故发生的原因

企业负责人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对特种设备的重视程度不够、制药企业对特种设备的管理未制定相应的制度、特种设备存在故障而不能及时发现、特种设备存在故障任然使用、特种设备相关操作人员未经过相应的培训或培训不合格就参加该岗位的操作、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违章操作等等。这些都是导致特种设备发生事故的原因。

通过对以上制药企业特种设备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的分析和汇总, 结合近几年国内关于制药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出现的问题, 特种设备事故具有以下特点:

相关责任人缺乏责任感, 操作人员培训不到位, 设备本身存在故障, 管理中存在漏洞。

二、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

制药企业特种设备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和特点的总结, 企业可以针对性采取以下措施和管理方式, 安全有效的管理特种设备, 降低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减少对药品生产的污染。

第一, 在企业负责人和员工责任感方面。首先国家的《安全生产法》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职责做出了具体规定, 未按要求履行《安全生产法》相关安全生产管理职责, 并且构成犯罪的将被追究刑事责任。作为企业负责人或负责企业安全的直接领导应该重视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 不能存在侥幸心理, 一旦出现安全生产事故, 构成犯罪的将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法》对企业负责人的6项职责规定, 企业负责人也应该认真贯彻《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相关规定, 保证生产出安全的药品。同时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在操作特种设备时, 要有责任感, 对发现的异常情况, 及时向岗位领导和相关负责人进行反馈。

各制药企业要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定本企业的特种设备, 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种设备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 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公司内部特种设备管理制定, 使公司内部员工便于制度遵守。

第二, 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培训方面, 企业应该在公司的规章制度中明确规定, 只有经培训且考核合格后的员工才允许操作特种设备。企业每年应定期对操作人员再培训和考核。培训和考核应该有相应的记录。企业同时对操作特种设备的员工每年应进行定期的身体检查, 以判断操作人员能否继续符合该特种设备岗位操作的要求。

第三, 在设备故障和安全隐患方面, 各制药企业应定期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 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特种设备进行维修和维护, 只有当安全隐患得到排除后, 才能使用该特种设备, 对存在故障的设备, 不得使用, 只有在设备故障得到有效解决和排除后, 才能使用。作为制药企业特种设备的维修和维护, 也应该关注和重视维修过程中给药品质量带来的风险。减少在维修和维护过程中对药品的污染。制药企业应该有自己的特种设备预防性维护保养计划, 减少设备出现故障的风险。企业应当将关于特种设备的检查、维护、保养等相关要求明确到公司的相关制度内。

第四, 要做好特种设备的日常检查工作, 抓好现场管理, 对现场管理不断细化, 例如加强对标准安全操作规程的考核、设备维护保养记录审查、交接班记录检查等。对在特种设备检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进行分析, 查找根源, 从源头整改落实问题, 对每一特种设备制定相关的档案, 对设备出现的故障和任何维护维修均有相应的登记, 并完善公司的法规制度。对重点的特种设备重点检查,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特种设备数量多的部门, 特种设备事故频发的部门加大检查和员工培训的力度。通过持续改进的方式, 使特种设备的管理更加安全。

总之, 特种设备管理工作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制药企业不仅对国家、省、市出台的相关安全生产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认真学习, 更应该遵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相关规定, 制药企业应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 完善和修订企业本身的特种设备管理制度。在日常的特种设备管理工作方面, 从严制治企, 加强培训,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特种设备在安全管理的自我约束机制下, 安全有效的运行, 生产出质量稳定可靠的药品。

参考文献

[1]葛永康.设备管理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7.

[2]赵爱琴.特种设备管理工作现状的分析及思考[J].科技资讯, 2012.

[3]李宗九.特种设备管理方法探讨[J].安全管理, 2007.

制药企业特种设备管理 篇2

常思己过

提 纲

一、什么是现场

二、什么是现场管理

三、生产现场究竟制造什么

四、现场作用及管理者作用

五、现场管理体系

六、现场管理基本理念

七、如何搞好车间班组现场管理

八、班组现场管理基本内容简介

一、什么是现场 广义上,凡是企业用来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都称之为现场。如厂区、车间、仓库、运输线路、办公室以及营销场所等。

狭义上,企业内部直接从事基本或辅助生产过程组织的结果,是生产系统布置的具体体现,是企业实现生产经营目标的基本要素之一。狭义上的现场也就是一般大家默认的。

二、什么是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就是指用科学的管理制度、标准和方法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包括人(工人和管理人员)、机(设备、工具、工位器具)、料(原材料)、法(工艺、检测方法)、环(环境)、信(信息)等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检测,使其处于良好的结合状态,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生产的目的。现场管理是生产第一线的综合管理,是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生产现场究竟制造什么

■生产现场制优秀干部

■有人说生产现场是制造产品的地方,把产品做好就可以了。其实这种说法不完整,生产现场首先“制造人”,“制造”优秀的生产管理干部,优秀的生产干部“制造”一批批优秀的员工,通过这样的优秀团队长久不衰地制造出优质产品。

■干部“造人”首先要“造己”,处处事事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在员工中有着良好的干部形象,是员工的榜样。这样你才有资格去教育和培养员工,只有优秀的干部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员工。因此,干部在现场管理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生产干部要勇敢地肩负起这个重担。

四、现场的作用及管理者作用

■现场作用:

1、使所有资源转化成价值的地方;

2、经营管理中各种信息的主要来源;

3、最积极的而不确定最大因素—人集中的地方。

■管理者作用:

1、支持和援助现场—危机意识;

2、走动式管理。

五、现场管理体系

现场管理体系图解

一流现场管理:布局管理,单元管理,质量管理,物料管理,成本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人员管理,环境管理,信息管理。基础1:正确的现场管理意识、基础2:GMP结合5s管理。

六、现场管理基本理念

◇现场、现物、现实

◇正确的意识与正确的工作方法

◎不当的管理意识:只要认真,工作就能做好。熟练工人是靠师傅带出来的(没有标准化意识);按计划完成生产就行(没有不断改善的意识);7s没有生产重要。

◎不当的工作方法

〃靠威胁部下,让他们全力地去工作。

〃不知如何借助无形的压力激励部下。

〃贴标语、喊口号、多开会、开长会来解决问题

◎正确的现场管理意识 案例分析

外包车间

枕式包装机发生故障,机器出现跳齿,产品出现间隙性压伤现象。我们的管理者立即奔赴现场,经检查发现:前后轴不同步,确认参数、防损系统无问题,发现是前轴齿轮跳齿。我们设备维修人员立即动手维修,最后把问题解决。案例分析——运用三直三现法

三直三现主义(直接现场、直接现物、直接现象)

.马上现场,马上现品,马上现象

.第一时间进入问题的中心,找出问题就变得容易;

.短时间找到症结,并实施策略解决故障;

.如果发生的问题我们不能解决,也可以让厂家知道根源,准备备品,为维 修提供最直接的简便;

.节省了时间,缩短维修周期。

案例分析——标准化

.现场发生问题-----到达现场观察现象-----找出问题根源-----.确认解决问题方式有效-----找出新的工作程序予标准化

.确定以后不发生同样的问题!

.针对上述案例,如何标准化?

管理人员要有问题意识:

1、靠老经验已经无法应付的工作是否增多?

2、是否认为世上只有自己的专业高?

3、是否不愿与其他部门更多地沟通?

4、计划中途变更的次数是否增多?

5、多品种,少批量,短交期的生产任务是否越来越多?

6、是否重视最终业绩?

7、有无轻视电脑的学习与应用?

8、发觉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无提高?

□走动式管理

□百闻不如一见,看一百份报告、听一百次汇报,都不如亲自到现场巡视一趟深刻得多,管理职务不同,巡视的次数、范围、角度都有所不同,但巡视的目的却是相近的,一般来说,巡视有以下几种目的:

1、落实管理结果;

2、可以把握真实情报;

3、可以发现新情况;

4、增进上下级的沟通;

巡视时要注意:

1、整洁的外表穿戴;

2、要有问题意识;

3、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4、要真实地记录一切;

5、谦逊的举止。基础5S管理

5S: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

6S管理:

管理:

七、如何搞好车间班组现场管理

.车间班组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企业最基层的生产管理组织。

.车间班组的管理离不开生产现场的管理,.制药企业车间生产现场大到生产厂房设施设备,小到尘埃粒子必须全部都在有效的掌控之中,而这些工作的执行都是在车间班组有效的管理中进行着。

一、培养得力的班组长和建立强大的班组 1.班组长在生产管理中的地位。班组长是班组的领导者,是班组在生产管理中的直接指挥者和组织者,也是企业最基层的负责人,属于兵头将尾。

…班组长既是生产合格药物的组织领导者,也是直接的生产者,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个得力并密切配合工作的班组长来协助组织开展工作是车间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

…作为管理者也必须帮助班组长确立其在班组中的地位。

2.班组长的权力 要使班组长成为得力助手,促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必须赋予他应有的权力。根据药品生产流程,制药企业车间班组长应有5项管理权力:

(1)计划生产的安排权:当班组接到月或周生产计划后,根据上级的指示,班组长应根据原辅料到位情况和车间人员、设备状况等第一时间将计划进行合理的安排并呈报上级领导;

(2)员工管理的调配权:当班组接到生产计划和生产指令后,为按时按量完成任务,班组长有权根据当前的生产进度情况将本班组的人员进行合理地调配;

(3)药品监督的检测权:为生产出符合GMP要求及药品质量标准的药品,班组长有权对本班组员工的操作行为进行监督,对本班组生产的药品有权进行抽检或送检;

(4)现场工作的作业权:班组长是生产的直接组织者和劳动者,是班组的技术骨干,所以在关键的岗位上离不开班组长;

(5)设备使用的维护权:班组长带头维护保养好设备使生产计划顺利进行是员工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3.班组长生产管理中的职责和义务 班组长是企业中人数相当庞大的一支队伍,班组长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政策能否顺利地落实,因此培养得力的班组长还必须使其明确其在生产管理中的职责和义务。班组长的职责主要包括:(1)劳务管理:人员调配、排班、勤务、严格考勤、员工的情绪管理、新进员工的技术培训以及安全操作、生产现场的卫生、班组的建设等都属于劳务管理。

(2)生产管理职责:包括现场作业、人员管理、产品质量、制造成本、材料管理、设备保养等

(3)协助上级:班组长应及时、准确地向上级反映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做好上级领导的参谋助手。

4.建立强大的班组。班组强大不单单是指组员多,更重要的是每个组员的素质,培养每个组员都成为岗位上的精英、技术高手,作为班组的领导者,班组长必须从以下方面努力:(1)强化人文关怀和“情感投资”。管理者要多关心员工,了解员工的生活、工作情况,帮他们及时解决生活、工作上的问题,就可以让员工及时平衡心理,排除杂念,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作为管理者应多到员工一线去走走、看看,一句鼓励的话,一句中肯的期许,就会给员工带来莫大的安慰和动力,因此这种最人性化的“廉价”投资,会收到丰硕的回报,而且这种回报是不可估量的。5.班组长应具备的条件。培养得力的班组长应让其明确作为合格班组长应具备的条件,以便在工作生活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

合格的班组长应具备以下条件:

(1)具备本岗位相关的技术知识;

(2)熟悉本岗位的职责与任务;

(3)具备本岗位发生异常情况的应变能力;

(4)具备培育本岗位员工的技能;

(5)具备处理好本班组人际关系的能力;

(6)对工作敢于担当、不推诿,注重细节。

八、班组现场管理基本内容简介

1.人的管理。人是现场管理的最重要要素。人是现场管理制度的制定者,也是制度的执行者。

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应加强自身职业素养,经常参加培训,不断学习和总结,从而胜任所在岗位的工作。

而作为管理者,除了知人善用、关心员工、了解员工的生活、工作情况等“情感投资”外,还应该做到保持岗位人员的相对稳定性,进行人员的储备。

人员稳定对班组或团队的建立、产品的质量都非常重,人员的流失对产品质量影响较大,如新员工在正式上岗前,需要进行必不可少的岗位技能培训,从接触、掌握到熟练操作这个过程中,班组或团队、人与设备就须重新建立和磨合,而人与机器设备磨合的这段时间,就是产品质量可能产生波动的时候。因此当人员调动或离职时,及时的补充储备人才是有效应对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因此任何岗位,特别是关键岗位,进行人才储备就显的非常重要。2.机(设备)的管理。设备是制药企业硬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设备的管理通常有效的方法是实行“谁使用,谁养护”的原则。主要生产设备实行定人定机操作使用维护保养,多班制作业或几个人操作的设备,由班长负责。认真贯彻“预防保养为主、维护与修理并重”的理念,通过日常维护保养,使设备保持整齐、清洁、润滑、安全、有效的状态。在使用前不管是专职维修人员还是操作工,都应该熟悉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等,在现场管理中,除了按设备的SOP操作,定时及时有效的维护保养是设备管理的关键外,还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设备的现场管理。

(1)在设备运行过程中,操作工应学会通过设备运行的声音、设备显示的参数来确认设备是否处于正常状态;

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停机排查隐患,避免设备带病工作。维护和使用的设备应该小心呵护,及时添加润滑油、及时更换易损件将会使设备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克服那种“小毛病不是病,大毛病才是病的”思维模式。

(2)每一台设备都有其设计的技术运行参数,让设备在设计能力范围内运行是有效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最直接的方法。因此,无论生产多么紧张,我们都应避免让机器、设备超负荷运转。

(3)规范维修人员队伍,提升维修技能。专职维修人员应对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等方面都有所了解,虽然不要求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但规范的拆解、维修和调试至关重要。虽然规范的操作是设备正常使用的保证,但一批懂技术的维修人员对一些突发性的设备故障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是设备正常运转的有力保障。

(4)新员工在使用设备前,必须对所在岗位的设备进行日常使用维护保养知识的培训,学习有关设备的结构、性能、使用、维护、安全技术等方面业务知识,在有关技术人员和车间师傅指导下学习实际操作技能,经考试合格方可独立操作。

3.料(物料)的管理。物料管理是GMP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药品生产来说物料既包括原料、辅料和包装材料,也包括生产用工艺用水、工艺助剂等。

在药品生产过程中,物料存在最大的风险就是使用过程中的混淆、污染和交叉污染等,因此如何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是工作的关键。

每一个进入生产车间的物料或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品在中间站必须按品种、批号码放整齐,不同品种、不同批号之间要按规定距离码放,并及时悬挂有明显的标明其品名、批号、规格、数量(或质量)、本批容器数量及加工状态、工序名称、领料日期或生产日期等信息内容的标签。

对有可能互相影响质量,有混药可能的中间产品(如药物粉末、液体药物及易挥发性的药物)不能同室存放。

如必须同室存放时,要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杜绝混药。物料出、入中间站必须与中间站管理员办理出入库手续,车间QA确认,并填写出、入库台帐,做到帐、卡、物相符。这种“溯源”的管理模式可有效避免混淆、污染和交叉污染事故的发生。

4.法(法规制度)的管理。法规制度的管理包括生产工艺规程、生产岗位操作程序、生产管理制度等文件,法规制度的设立应坚持规范性、科学性、适用性,而在文件的使用管理中对于每一个既定的文件,应坚持以下原则:

(1)任何一个操作都要遵照文本规定的要求,每一个步骤都必须有生产指令作出详细具体要求,任何的投机取巧或“三步改两步”的操作都是禁止的;对于既定的操作,无论是多么简单的操作,每一次都坚持做。

(2)查找每一个异常点。对于生产操作中出现的任何异常数据,都要求认真处理、及时查找出现此情况的真正原因并作出书面报告,杜绝那种似是而非的结果或原因。比如产品物料平衡,是GMP认证必须具备的管理制度,产品物料平衡管理制度执行好坏直接影响产品质量。

(3)定期对生产工艺规程、生产岗位操作程序、生产管理制度等文件的有效性进行审核、评估,通过审核确定文件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5.环(环境)的管理 在制药企业,“环”一般是指生产工艺的控制点,如工艺卫生、温湿度、压差、噪声、微生物和尘粒的检测等,如何确保这些工艺控制点符合要求都是我们对环境的管理目标。而人作为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往往被人们所忽略,特别是无菌区,人员的健康状况、身体活动的程度、工作习惯等情况对环境的影响就非常明显。

6.安全管理 车间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前沿阵地,抓好车间生产现场安全管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点。

九、结束语

对于制药企业来讲,规范就是标准化的演绎,程序化的运作,而现场管理就是规范的实践和执行,更是人性化的体现。

制药企业加强资金管理问题刍议 篇3

[关键词] 制药企业 资金管理 资金运用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制药企业就已进入激烈的市场竞争状态;发展到目前,我国共拥有制药企业近7000家,生产中、西药品达1万余种。但从效益水平和产业结构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处于一个较为低级的发展阶段。

一、我国制药企业进行资金管理的背景

我国制剂的生产能力为世界第一,但设备生产能力利用率只有 44%~60%。我国的制剂类企业科技开发能力薄弱,产品竞争性较差,97%的药品为仿制品,制剂产品仅占出口额的10%。我国制药业由传统单一的国有独资正向多元化、股份化转变,由“多、小、散、乱”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由于实行 GMP 认证,使得不具有一定规模、资质的企业不得不关闭。制药行业的兼并、资源整合此起彼伏,整个制药业的收入、利润等一直呈快速增长的态势。企业规模经营步伐加快,销售收入、利润占前100名的厂家占整个行业的收入及利润的比例在快速上升,对仿制药品的测试方法的改革、印度制药业的快速崛起,使得我国药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制药产业在我国发展较快,多数制剂类制药企业财务结构不佳、销售与资产比率低、营运资金比较高、股东回报率低,由于制剂类制药企业本身的特点,达到上市资格的公司很少,而且其中大部分是因为同时生产原料药或为上市集团公司的下属公司。除了部份上市公司可以通过配股得到大量资金外,大部分的企业因为制剂类制药企业本身的特点(购原料时需立即付现,应收账款回款期长,需垫付运费、产品品种多无法产生大的规模效应而使得成本较高,市场开拓及广告费高等),资金缺口较大。特别是中小企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融资难问题。

因此,我国医药行业的市场竞争资金的管理与控制在企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提高现金流转效率,合理组织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间的匹配关系,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现金流量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现金获取能力,而且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作为收付实现制核算得出的结果,不受财务会计政策调整的影响,是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如实反映。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血液和润滑剂,现金流量是保证企业经营活动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企业必须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并合理使用,才能不断提高经营能力并实现价值增值。因此资金管理的好坏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二、以甲公司为例如何加强和完善制药业资金管理的问题

1.甲公司的资金状况

甲公司财务结构不佳、销售与资产比率低、营运资金比较高、股东回报率低,是典型的制剂类制药企业,其组织结构、资金状况、发展情况、与关联企业的关系等大都与我国现有的大中型的制剂类制药企业所碰到的状况类似,存在着较大的共性。甲公司是纳入上市公司HY集团合并报表的子公司,HY集团为了节约交易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将一部分原来通过外部渠道解决的问题纳入企业内部,成立了一个全资子公司B公司对所有下属子公司执行财务公司的职能,即:该公司对所有的子公司及外部公司进行投融资业务。就甲公司而言,由于被上市公司收购,收购方注入了大量的资金,使得其闲置资金较多。甲公司现象也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及被上市公司收购的公司在大量配股的情况下的普遍现象。

2.甲公司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的管理运用中没有充分考虑资本成本的影响

甲公司使用财务报表指标如税后净利润和净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应收账款周转周期、毛利率等来进行项目和企业业绩评估及其他一系列的经营决策。但企业在计算过程中始终没有扣除股本资本的成本或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因此它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经营效果或为股东创造的价值。

(2)传统激励政策易促使管理层对筹融资项目做出次优化决策

传统的激励政策常以净资产报酬率、利润、收入等来进行考核。如仅以净资产报酬率进行考核时,管理层将放弃收益率远高于公司的资本成本但低于部门、企业的净资产报酬率的投资机会。

(3)甲公司奉行宽松的营运资金政策造成资金收益率较低

确定营运资金持有量实质上就是在收益和风险之间进行权衡。宽松的营运资金政策使得公司持有较高的营运资金,其收益、风险均较低。鉴于集团公司有相应的执行财务公司职能的子公司及结成战略同盟的多家关联公司, 甲公司可以实行适中偏紧的营运资金政策,综合利用成本分析模式和随机模式来确定企业的最佳现金持有量。即:结合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测算出一个现金持有量的控制范围,并定出持有成本相对最低的现金持有量,使企业拥有相对较低的总资产拥有量和较低的流动资产比重,以提高资金的收益性。

3.资本成本的概念与计算

(1)资本成本的概念

资本成本的经济学含义为投入新项目的资金的机会成本。在财务决策中,体现为所有融资来源(包括债务、优先股及普通股)年要求的收益率,又称为资本加权平均成本或资本加权成本,通常称为资本成本。资本成本由债务成本和权益成本组成。

①债务成本

甲公司自从被收购后,不再从银行直接贷款,其投资项目的贷款均由执行财务公司职能的B公司给付,货款利率定在6%。2003年与2004年,甲公司没有新的贷款项目。同时,考虑到利息税盾的因素,因此,甲公司税后的债务成本为6%×(1-15%)=5.1%。

②权益成本

权益投资者往往面临比债权投资者更多的不可控因素,相应要求高一些的回报率。其计算也因风险因素的引入而变得复杂,现行存在多种估算股权资本成本的模型,例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模型、风险因素加成法、现金流量贴现法等。在这些方法中,最常用的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其计算公式如下:

Ks=Rf十β× (Rm-Rf)

Rf是无风险报酬率,国外一般采用短期国库券利率或者银行存款利率,我国流通国债市场规模较小,居民的无风险投资以银行存款为主,因此可以用三个月整存整取的银行存款年利率 1.71%来代替。

Ks是权益成本,是股票的风险系数,反映市场对企业投资风险程度的认定。系数越大,说明投资者投资于该公司股票时,将承担相对其他投资机会更高的风险,他们自然要求企业支付相对多的报酬。

Rm是平均风险股票必要报酬率或称市场报酬率,(Rm-Rf)是整个证券市场的投资组合相对于无风险报酬率的溢价。β× (Rm-Rf)是股票的风险报酬率。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权益资本成本是建立在半强式或强式有效市场假设之上的,这样才能准确地获得贝他系数(β)。β的计算方法及风险酬金的计算值在国内外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我国企业在计算时应注意其使用条件。我国尚处于证券市场初期,属于弱式有效市场,不能完全套用该模型,而用竞争对手的平均净资产报酬率来替换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出的风险报酬率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下面用甲公司所在行业中的主要竞争对手的净资产报酬率来进行计算。

据2003年报的制剂企业来看,2003年1月9月的净资产收益率普遍低于2003全年,但高于2002年历史同期。由于近几年制剂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一直呈上升的趋势,同时考虑到非典及其他异常事件对药品销售的影响,故选取2003年1月~9月的数据来进行计算更能反映市场的真实情况。甲公司的权益成本=1.71%+13.62%=15.33%

(2)資本成本计算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WACC=税前债务成本×(1-T)×债务总额/资本投入+权益成本×权益总额/资本投入

这里,资本投入是指平均资本投入,T 是指公司的所得税税率 15%。

4.甲公司对资金的运用

(1)利用资本成本考核投融资项目的可行性

以前,甲公司对投融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仅考虑了资本的债务成本,没有考虑企业的股本成本。这样,当净现值 NPV>0 时,如果进一步考虑了股本成本,则会发现可能出现 NPV 转而<0,即:此时该项目的报酬率大于债务成本但小于资本成本,也就是说,企业不是在创造价值而是在损耗价值。

在以资金成本为投融资标准的情况下,可以防止管理层做出次优化决策(即:对高于资金成本率但低于企业或部门利润率的投资进行否定),从而优化企业的投融资决策。

(2)利用银行对利率管制和分业限制的规避来获取资金收益

下面分两方面来进行探讨:资金闲置及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甲公司应如何进行资金管理:

当资金闲置时:

①可将企业存款转化为同业存款,因为同业存款利率远远高于企业存款,且不需要交利息税,因此就直接提高了存款利率。

②可购买提供隐性的保底收益、引入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或其他特殊制度安排等以提升产品信用度的金融产品,达到略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目的。

③可购买金融机构提供的共享债券,这种共享债券通过在企业债、国债提供的利息基础上(实际是提供一种保底收益)进一步给予流动性和部分投资收益,从而提高投资者总体的投资收益。

④可通过委托账户管理提高企业存款利率。

⑤可对开放型投资基金进行投资,其收益远高于购买国债,在需用时又可很方便的赎回。

当资金不足时:

①企业可以利用银行、信托公司通过投资收益、费用转移、委托贷款等方式降低贷款利率的机会获取低息贷款。

②企业可以利用银行突破利率管制退还法定利率浮动幅度与普通浮动利率之差的机会来降低贷款利率。

(3)利用票据市场、保理业务等来融通资金和获取资金收益

①对畅销产品可以使用民生银行的买方贴现票据业务以帮助企业节约财务费用,挖掘资金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效益。

②保理业务是指针对客户的应收账款提供融资服务的银行业务。企业可将有追索权和无追索权的应收账款卖断给商业银行来进行融资,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获取新项目的资金使用收益。

③可以利用工商银行的法人账户透支业务来获取一定额度的临时性周转资金。

④当企业想进行证券投资时,出于谨慎性原则,可以利用民生银行的新型债券代理业务来降低投资风险,当债券利率低于资金拆借利率时,企业可以及时将债券返售给银行以降低投资风险。

5.运用效果

近几年我国票据市场迅速发展,商业银行不断加大对票据业务、保理业务等的创新力度。企业利用票据市场、保理业务、银行对管制的规避等来融通资金可以达到降低贷款利率和投资风险、提高存款利率、进一步获取资金收益的目的。在投融资项目的可行性审核中充分考虑资本成本因素,可以使企业避免做出损害股东价值的决策。 预算会计应简化各部门在资金预算范围内资金使用的审批程序,但对各部门的资金使用超出部份应进行重点的监控,如要求超出部分需报批、分析其原因并对原因进行审核和评价等。

参考文献:

[1]崔红:投资分析报告:以中国现代生物制药业为例管理技术,2000.5

[2]陈金术王大明:国际大型制药企业R&D投入分析及对我国制药业的启示,特别关注,2005.6

[3]王金臧新霞:生物医药企业技术合同融资攻略,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3. 1

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 篇4

随着国民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企业、事业单位及至公共活动场所和居民社区, 特种设备拥有量以每年10%的速度快速增长。全国特种设备总量约650万台 (套) , 其中锅炉超过60万台、压力容器约240万台 (套) 、电梯超过160万部、起重机械150万台以上。由于维护不到位、检修不及时、安全监管不足, 及设备作业人员违章操作等原因, 近年来特种设备运行故障和事故屡屡发生, 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仅2010年, 全国共发生特种设备事故296起, 死亡310人, 直接经济损失6681万元。

国家对特种设备的安全监管是重视的, 各级政府设置监管部门, 制定相关条例。例如, 国务院1982年2月6日发布《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 以及其他安全运行规程。2003年3月11日, 国务院以第373号令发布《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自2003年6月1日起施行) 。这部有91条内容的综合性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条例, 第一次对特种设备的内涵作出明确表述。同时, 明确政府部门和制造、使用、维修单位承担的安全责任。2009年1月14日, 国务院第46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对该条例修改的决定。条例内容增至103条, 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由于政府部门对特种设备安全运营比较重视, 特种设备事故的发生呈下降趋势。2010年比2009年事故次数减少22%, 死亡人数减少1.6%, 直接经济损失减少8%。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实施10年, 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在实践中发现了问题、采取了措施, 并认真总结经验与教训。为把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做得更好, 2013年6月29日第13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 共101条, 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最突出的特点有: (1) 明确了特种设备寿命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及责任者; (2) 强化政府相关部门安全监管力度; (3) 增强相关单位和人员的法律责任, 加重对违法者的处罚。

《特种设备安全法》覆盖全国各地区、各行业, 这无疑将增强社会安全与稳定。对于从事生产运营和社会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来讲, 更应侧重学习和执行有针对性的条款和内容。

二、健全企业特种设备管理体系明确管理职责

1. 确立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管理责任

企业的法人代表, 除负责企业生产经营与发展和对投资人财产保值增值等任务外, 还必须对企业安全运营承担责任, 确保设备特别是特种设备运行不出事故, 保障职工及周边区域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2. 设置特种设备管理部门

企业可以设置特种设备主管部门, 也可以由企业设备主管部门兼管, 明确职责。主管部门负责特种设备日常管理工作, 包括选型购置、安装验收、使用维护、检验检测、修理改造、转让报废的计划实施, 履行相关手续。

3. 明确企业特种设备管理职责

企业特种设备管理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安全生产各项法律、法规, 执行各项技术规程与技术标准。

(2) 制定企业特种设备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 包括操作规程、维护规程、检修规程, 以及对责任者的考核与奖惩办法等。

(3) 企业特种设备主管部门要安排经过培训合格的专人负责管理工作, 同时应按要求培训作业人员。

(4) 按期进行各类特种设备的检验、检测工作, 发现问题要采取修理或改造措施, 保证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5) 及时、认真处理特种设备故障与事故, 分析原因、总结教训并制定防范措施。

4. 健全企业特种设备管理制度与规程

按照国家有关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 结合企业特种设备配置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程, 特别要完善各类设备的操作规程。

三、重视特种设备的前期管理

从设备综合工程角度讲, 设备前期管理的质量决定着设备使用期的命运, 即设备选购的好坏, 直接影响设备运行和正常与否。具体讲, 应做好设备配置工作, 内容如下。

1. 通用特种设备的选型与购置

企业常用的特种设备 (如锅炉、起重设备等) , 其生产厂家众多。在选购时应考虑的因素主要是性能价格比, 但性能是第一位的。保证设备性能、质量的前题是设计与制造水平。所以, 选购设备不仅要选择有生产能力的单位, 还要了解其资质、资历, 必要时还应访问用户并考察产品可靠性和售后服务。

对于大型、价值高的特种设备, 还要采用招标方式采购, 通过竞争决定优劣与取舍。

2. 非标特种设备的订货制造

一些加工企业需用非标准型号的起重机或化工企业要配置专用压力容器, 在市场上买不到, 只能请有许可证的制造厂专门设计、加工。对此, 用户要做好两件事。

(1) 要把订购设备的特殊要求, 例如:生产使用条件、尺寸与材料的选定、保证质量的加工工艺等, 明确告知承接厂家, 并与其签定订货合同。

(2) 由于特种设备对制造质量的严格要求, 用户企业除委托厂家精心制造外, 还要聘请有资质的设备监理公司派遣设备监理工程师进行全过程监造, 从审核设计图纸到监管下料与制做, 再到装配与验收。企业要与监理公司签定合同, 并把与制造厂签定的订货合同 (副本) 一并交付监理公司协助执行。

3. 特种设备的租赁使用

少数行业, 例如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时所使用的塔式起重机和升降机等特种设备, 都是从设备租赁站租用的。在这种情况下, 施工单位应做好两件事。

(1) 签定特种设备租赁合同, 内容除租期、租金等项目外, 特别要包括设备运行的安全责任。出租方要保证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施工方要保证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2) 施工单位要对租来的设备做必要的技术检查。例如, 钢丝绳质量状况, 刹车系统灵敏可靠, 传动机构无振动与噪声等。若发现明显问题, 应由出租方负责妥善解决。

4. 特种设备的安装与验收

(1) 设备安装环节很重要, 既是设备制造过程的延续, 也是保证设备达到应有性能水平关键的一环。不同的特种设备有不同的安装技术标准, 在安装时要一丝不苟地进行调试、测量和固定。例如, 箱式电梯运行轨道的安装就相当复杂, 反复调试其平直度和运动间隙。

(2) 设备验收是设备前期管理收尾工作, 也是对这台设备配置工作成功与否的最后检验与总结。一般来讲, 设备验收包括性能验收、精度验收和负荷试验。对于多数特种设备, 主要侧重性能验收和负荷试验。例如, 对于各种压力容器要进行承压测试, 观察在设计压力下有无泄漏、变形与损坏。同时还要检查承压附件和仪表正常与否。

四、执行特种设备操作使用要求

设备使用是其一生中最长的时期, 也是发生故障与事故的主要阶段, 企业必须加强对操作使用的安全监管。对此, 《特种设备安全法》对使用环节提出17条规定。企业对设备使用的安全监管最少要做好以下3项工作。

1. 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企业特种设备主管部门要针对各类特种设备的结构特点和运行要求, 制订“设备安全操作规程”, 规定正确的操作方法与程序, 并警示误操作可能造成的故障或事故。例如, 一些企业为防止事故发生, 对桥式起重机的操作提出“五不吊”的规定, 即:起重机有故障时, 不吊;起重量不明确时, 不吊;重物不在起重机工作空间 (即需斜拉) 时, 不吊;重物不在起重机操作者视线内 (又无辅助人员间接看护、指挥) 时, 不吊;重物与地面或建筑物连在一起时, 不吊。

2. 开展作业人员的培训与考核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对特种设备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和维护检修人员进行技术业务培训, 并经考核取得相应资格。

企业特种设备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要经常巡视特种设备使用情况, 发现操作者的不规范行为, 应予以纠正;发现严重问题应责令其下岗接受处理;当发生责任事故后, 更要根据有关制度进行处罚。

3. 安排设备维护与检查工作

主管部门按照相关规程安排有关人员对特种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检查。例如, 对起重机械的钢丝绳进行重点检查, 察看有无润滑不良造成锈蚀或断丝的现象;对于装有易燃易爆介质的压力容器要检查其阀门、接口等处有无泄漏迹象。相关人员进行巡检、点检要做记录, 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 请有关部门或单位处理。

五、坚持特种设备定期检验与检测

《特种设备安全法》指出, 安全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实行设备故障预防的有效措施, 就是利用先进技术和精确的仪器, 对设备进行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 及时发现处于萌芽状态的故障与事故隐患。

定期检测结果可能显示正常, 但仍要坚持定期检测, 对这种貌似过剩的行为必须有正确心态, 一定要坚持保证安全的可靠作法。如果发现异常现象, 就应立即采取修复措施, 而不能带病运行。

六、根据特种设备的技术状况开展修理与改造

设备随着服役年限增长, 各种零部件均会逐步老化, 既有疲劳、腐蚀等有形磨损, 又有性能落后和价值贬低的无形磨损, 而常用的补偿方式即进行设备修理或改造以及设备更新。

1. 特种设备修理

对于特种设备来讲, 其修理工作一定要请具有特种设备修理资质的单位进行, 最好请设备原制造厂承接。

更换的零件一定要选择质量上乘、可靠耐用的正规产品, 这对特种设备修理至关重要。例如, 电梯常见故障部位之一的电气控制系统, 其元器件失效是非常危险的, 轻者引发梯门开关不灵或停机位置不准;重者会造成坠梯, 致人伤亡。2012年全国许多地方发生自动扶梯异常运行, 造成多人伤亡, 均系电气控制系统失效所致。

2. 特种设备改造

有些企业的特种设备已使用多年, 由于当年技术水平所限, 现在感到性能落后、效率低。对此应在技术鉴定的基础上, 分析技术改造的可行性。不少企业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改造蒸汽锅炉, 优化各种技术参数, 取得节能环保高效运行效果。还有企业选用可编程控制器 (PLC) 改造特种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 大大降低了设备故障率。

在进行设备技术改造时, 不能仅追求提高性能与效率, 还必须保证运行安全。例如, 对旧箱式电梯进行提速改造时, 就应对原有电梯的附件、运行环境以及技术参数重新检验与核定。这包括:安全钳的检验、限速器与缓冲器的调整、箱体运行轨道的校正和箱体运行噪声的测定等。

3. 特种设备更新

各种设备均有可靠、合理的使用年限, 对特种设备更应严格限制。超期服役不仅在经济上不合算, 更主要的是带来严重的安全风险, 应严格禁止。企业要对使用年限到期的特种设备及时履行报废、更新手续。报废的特种设备不准流入二手设备交易市场, 只能拆解回收。

七、开展对特种设备的风险评估

1. 风险评估的含义

风险评估又称危险度评价。对于设备风险评估而言, 它是以实现设备和人员的安全为目的, 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 对设备运行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 判断设备发生事故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 进而为制订防范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特种设备安全风险表现形式

(1) 由于设备制造过程中, 原材料、毛坯以及加工工艺的缺陷致使产品质量降低, 造成固有可靠性下降, 即产品质量风险。

(2) 由于企业缺乏对特种设备的管理措施, 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 致使管理混乱、事故与故障频发, 即管理缺失风险。

(3) 由于特种设备在运行中, 缺乏必要的维护与检查, 乃至操作人员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引发设备故障或事故, 即使用不当风险。

(4) 由于设备出现故障后, 没能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 或更换了不合格零件, 造成故障延伸, 酿成事故, 即修理失误风险。

(5) 由于事先预料与防备不足, 当遇到不可抗力灾害时, 如地震、水灾, 会造成特种设备损坏, 即不可抗力风险。

3. 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

风险评估的基本原理是确定某类特种设备的风险种类以及每种风险的权重系数, 然后按公式 (1) 计算:

式中ra———表示a种特种设备的风险值

j———风险种类:质量、管理、使用、修理和不可抗力

raj———表示特种设备a在j方面的风险值

waj———表示特种设备a在j方面的权重系数

例如, 计算电梯的风险值 (即a为电梯) 。根据经验, 测定电梯自身质量所产生的风险值r′a=40, 确定其权重系数w′a=3;在管理方面产生的风险值ra2=30, 权重系数wa2=3;由于使用产生的风险值ra3=30, 权重系数wa3=5;由于修理产生的风险值ra4=30, 权重系数wa4=4;由于非控因素产生的风险值ra5=20, 权重系数wa5=1, 则可以计算出电梯的风险值ra=31.25。

以此方法计算出各类特种设备的风险值, 然后进行比较, 确定不同特种设备的运行风险, 依此制订防范对策。

应对风险的基本原则就是规避。规避的方法:一是积极防范, 不出事故;二是出了事故, 尽量减少损失。所以, 对于企业就是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 保证特种设备安全运行;另一方面应按照《特种设备法》提出的, 向保险公司投保“特别设备安全责任保险”。包括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险。

八、做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

1. 原始凭证管理

(1) 合同凭证。包括购置设备、制造设备、修理设备等活动的各种合同与协议。这类凭证将在相当长时间内作为解决交易行为问题的依据。

(2) 技术凭证。包括产品设计文件、制造单位产品合格证明、定期性能检测记录、日常维护与检查记录, 以及运行故障与事故记录等。记载了设备使用过程及技术状况的轨迹, 也是排除故障和预防事故的技术依据。

2. 文件与资料管理

(1) 管理文件。包括国家发布有关设备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以及企业制定的管理制度和规程。

(2) 技术资料。包括设备维护与修理的技术标准、特种设备产品样本、备件手册等。

3. 档案管理

(1) 设立单台档案。每台特种设备要有专用的档案袋, 不许混装。

(2) 设立专人负责管理。档案管理员要负责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和清理工作。

(3) 档案材料尤其是原始凭证, 只能在档案室查阅, 不准外借, 以免丢失或损坏。必要时可以提供复印件。

设备主管部门要重视档案管理, 更要重视档案的利用, 要善于通过对档案资料的分析, 改进管理工作与技术工作。

九、对加强企业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联想

加强企业设备安全管理工作, 除应贯彻执行《特种设备安全法》之外, 还有两件工作值得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关注、思考与实施。

1. 完善《特种设备安全法》的配套政策与措施

《特种设备安全法》作为国家的一部法律, 不可能对许多具体的作业性和技术性问题作出详细表述。对此, 政府有关部门需制订或委托社会团体、学术机构制订配套的管理办法与技术标准。例如, 特种设备修理领域的国家标准仍为空白。一些特种设备修理企业只能借鉴特种设备制造标准指导维修工作。在这方面, 与工业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例如, 德国在保障设备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与标准等是完善的, 有5个层次的各项规定, 即:法律 (如《设备安全法》、条例 (如《蒸汽锅炉条例》、《电梯条例》) 、部令 (如《压力容器监察规程》) 、规范 (如AD规范) 、标准 (如DIN标准) 。这些政策措施值得借鉴。

2. 关注特种设备以外具有危险性的设备

保证企业安全运营, 除执行《特种设备安全法》及相关法规、规程外, 还要做好其他许多工作。如消防工作以及放射、辐射和有害气体泄漏等预防工作。就设备工作而言, 有3类具有危险性的设备、设施也必须加强监管。

(1) 企业供电系统和设备的控制装置。由于设备使用年限长, 许多电器装置和电缆、电线老化、绝缘失效, 不仅可能酿成短路, 引发火灾, 还可能造成人员触电伤害。此外, 对于露天或半露天安装的设备, 均应安装避雷器, 并定时检查其有效性。

企业的高电压系统有社会供电公司负责安全监管, 但对企业内中低压电气线路与装置主要靠自己负责安装, 维护与检查, 应有相应的部门和制度保证其安全运行。

(2) 企业的运输车辆。一般企业都拥有数量不等的小轿车、面包车、厢式货车和大货车, 这是一类危险性较大的非特种设备。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 引发的交通事故急剧上升。交通事故的危险, 不仅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还严重影响城市道路的交通秩序。

对于上路的运输车辆, 政府主管部门投入大量人员、设施和监管办法, 尽量保证安全运行, 但从效果上看仍然不够。从事故原因分析, 主要是两方面, 即车辆失于维护与检修, 其技术状况下降;再有是驾驶员操纵水平低或故意违章行驶 (如超载、超速、醉驾等) 。归根结底都是企业管理与使用者缺乏安全意识造成的。

(3) 危险性大的加工机床。机械加工企业拥有各种机床, 有的具有操作危险, 例如, 冲压机床、剪切机以及具有高速旋转机构的车床、铣床、钻床。这些设备都有造成惨痛工伤的案例。对此企业设备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一方面制订有针对性的操作规程;另一方面要对设备进行安全改造, 安装红外线防护网或机械式防护门;操作人员有意或无意地出现操作失误时, 设备就会自动停机, 防止发生工伤事故。

十、后语

综上所述, 加强企业设备安全工作, 首先必须找出不安全的根源因素。用“三缺”表示, 即管理有缺失、设备有缺陷和人员缺少安全意识。只要对此有清醒的认知, 就能把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好。

《特种设备安全法》的发布, 使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由政府法规上升为国家法律, 不仅增强了权威性和法律效力, 而且内容更为完整、详细, 特别是突出了执法监管和法律责任。该法的实施定会提高人们对设备安全的重视程度, 对企业经营和社会活动起到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文彬等.重视特种设备管理的基础工作 (J)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06 (3)

[2]魏子秋等.特种设备的风险评估方法 (J) .中国设备工程, 2006 (6)

[3]徐义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模式研究 (J)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08 (2)

[4]喻颖.工业企业特种设备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J) .中国设备工程, 2009 (2)

制药企业项目管理论文 篇5

制药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实行项目管理,加强项目管理有利于企业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有利于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经营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企业提高整体管理水平,从而提高制药企业竞争力。

1.制药企业实施项目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1.1 制药企业实施项目管理的现状

近几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制药企业,药品质量管理必须严格按照GMP和IS09000标准标准。

GMP概念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国外引进,为制药企业带来了新的活力,通过药品GMP认证的制药企业逐年增多,TQM 弥补了GMP无法用数据来量化质量标准的不足,各个企业实施TQM,直接量化工作,从表面上改变了一些现有流程。

1.2实施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1)可利用的资源状况不明确

在很多制药企业里, 通常采用按传统职能划分的组织结构, 各职能部门均为独立管理, 且控制范围有限, 加之信息不畅, 难以明确其他部门可利用资源的状况和整个企业的资源状况而通常一个项目的完成要靠不同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 不明确可利用的资源状况就无法最大限度调配资源, 从而影响效率。

尤其在一个企业同时有多个开发项目,甚至多个产品线的情况下, 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就更是成了问题。

(2)信息沟通差

很多制药企业采用的是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 其组织结构是职能型结构。

这种结构常存在较严格的命令关系, 即每个员工只向自己的直接领导汇报, 再由他向上级汇报, 如此一来沟通就复杂化了。

以最简单的一种情况为例, 在某一项目过程中, A 部门中的工作人员遇到问题, 需要利用B 部门的专家资源, 其解决途径至少为: A 部门员工—A 部门经理—高层经理/ 部门经理会议—B 部门员工, 该员工完成此项工作后又要按此路径返回。

复杂情况的沟通流程就更麻烦, 效率更低。

(3)TQM 文件或其规章制度过于空洞

制药企业制定大量的TQM管理文件、生产和操作的技术类的文件,其目的是严格控制每一道工序,更有力的保证药品质量。

然而一些企业照搬别人的TQM文件,和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偏离,造成运行模式脱节,可操作性不强;TQM文件成了摆设,员工对文件理解的不够透彻,或对需要记录的东西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从而导致文件的记录不规范、不完整、不准时,无法形成合理的、严密的、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4)PDCA循环的工作方法得不到很好运用

TQM 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是PDCA循环,或者说是质量管理工作循环,按照计划(Plan,P)、执行(do,D)、检查(check,C)和处理(action,A)四个阶段的顺序不断循环进行质量管理的一种方式。

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步骤:①分析现有工艺,找出存在的不标准的药品流程;②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③分析导致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④商讨对策,制定相应的处理计划;⑤采取相应的措施,执行处理计划;⑥检查实施情况,评价实施效果;⑦总结工作过程,分析存在药品不合格原因,完善药品质量标准;⑧工作遗漏质量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

2.制药企业项目管理

2.1 厂房设施和工艺布局的设计工作

质量管理的观念贯穿了厂房的设计、建造及运用的全过程这一观点是制药行业与其他行业的一个重大区别。

药品生产是一门十分复杂的科学, 在厂房设施的`要求上根据不同的剂型有不同的洁净度要求; 在从原料到成品的生产过程中, 要涉及到许多的技术细节和管理规范,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 都可能导致药品生产不符合质量要求, 也就是可能生产出劣质药品。

因此, 药厂的设计必须根据GMP的“标准”和产品的特殊要求设计建造厂房。

如果厂房设计、通风及设备等方面达不到要求, 生产过程就容易成混淆、交叉污染或微生的污染:所以, 从厂址的选择、洁净厂房的布置到具体的工艺布局, 企业在设计时都要按GMP的“ 标准” 来执行。

其次是建造方面的要求, 例如对洁净区的内表面要求平整光滑、无裂缝、接口严密, 无颗粒物脱落, 耐受清洗和消毒; 对直接接触药品的机械设备、工具、器具的选用对药物不发生变化的材料制造。

如果建造出来的厂房设施不符合这些要求, 那么在此环境生产出来的药品就无法全面保证质量。

因此, 质量管理部门要充分参与厂房设施和工艺布局的设计工作,及早提出不合理的地方。

2.2 建立符合GMP要求的管理系统

制药企业必须按GMP“ 标准”和产品的要求建立实施GMP所需的职能部门并以文件(标准) 的形式赋予它们各自的工作职责。

其中,最重要的是确立一个对生产全过程施加影响从而保证药品质量各个要素的主管部门—质量管理部门。

制药企业一般将质量管理部门独立于生产部门, 建立相互督促检查制度, 独立行使质量管理职责。

质量管理部门担负着从质量保证的角度监督、协调企业各种与质量有关的行为的任务, 负责有关质量政策的制订、质量水平或目标的确定以及在企业内部和外部有关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面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组织和措施。

例如广东某制药公司根据自身的特点, 成立了质量管理中心, 主要负责公司质量监控、管理工作和质量检验、质量研究提高及质量标准制订报批工作及GMP 认证工作。

这套质量管理系统包括了从原辅料采购开始, 及生产质量管理至成品销售后的跟踪都是独立行使管理职责的, 这样判断质量问题时不受外界干扰, 既有利于对产品质量把关, 也有利于质量检验系统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更有利于检验人员技术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

同时,质量管理部门在各生产车间派驻质量监督员,对药品制造全过程实行动态监控, 检查生产工序各阶段的质量, 发现问题, 有权要求车间马上整改, 如发现重大问题, 有权制止车间继续生产, 杜绝了“ 检验把关” “ 生产闯关” 的现象。

例如公司内的一个生产车间, 质量监督员在检查包装材料时, 发现有个别纸合漏印批号,就当即要求车间停止生产, 将用于包装该批产品的两万多只纸合全部逐一检查, 把空白的纸合挑拣出来, 并要求车间查出事故的原因。

车间管理人员按质量部门的处理意见, 马上派人翻箱检查并调查事故原因。

经调查, 原因是打印该批纸合时, 印合机出了小小故障, 有些纸合连带通过, 没有印上批号, 操作工没有及时全面挑拣, 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由于质量监督员的全程监控和车间的及时处理, 消除了一起质量事故隐患。

此外,制订一套完整可行的GMP 软件标准非常重要,可以说所有的管理规范都来源于软件的规范,软件管理应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

从原辅料入厂、成品出厂到产品销售各个环节,都应按文件要求进行运作,做到一切生产过程均按科学管理和规章制度办理,保证标准化。

政府的行政监察力量也能有效地督促制药企业GMP 的实施,省、地、市制药监管部门每年对企业自检情况进行抽查,力求将GMP 认证检查、复验换证工作与企业关、停、转相结合。

有关部门应在新产品研发立项和资金配套方面给予企业更多的支持和空间,增加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2.3 严格按GMP 要求管理

GMP 的理念和实践告诉我们, 质量管理活动贯穿于药品制造的始终。

从原辅料供应商的审计到成品的最终质量评价;从成品的发运到出现紧急情况时的药品撤回;从生产过程的监控到企业的自检, 质量管理活动无所不在, 质量管理的职责已经融人到参与药品制造的各个部门的所有员工的职责中了。

正因为如此,所以要求制药企业各职能部门必须以制定出来的管理标准规范管理企业的资源。

通过要求各级人员执行“ 标准”, 将保证质量的各种措施落实到与产品质量机关的一系列活动中去, 按“标准” 实施过程管理, 以实现过程受控的目标。

同时, 过程管理遵循动态法则, 把质量控制的重心从以成品检验为手段的质量把关转向工艺过程控制。

2.4 坚持开展QC 活动

QC小组是企业中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是职工参加企业民主管理的经验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相结合的产物。

广泛、深人地开展QC 小组活动, 这是全心全意依靠广大群众办好企业的一项重要的措施、是开发人类资源、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良好组织形式、是解决技术质量关键,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生产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是对职工实行自主管理、增加企业凝聚力、结成企业职工命运共同体的一个强有力的纽带。

3.结束语

总之,制药企业项目管理是现代制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的药品质量管理理论。

实施GMP是一个逐步深入的动态过程,其本身也在不断深化中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希望本文的点滴体会能给同行些许帮助和启发,希望我国会涌现出更多、更强的制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为制药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唐蕾蕾;我国医药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1期.

制药企业特种设备管理 篇6

【关键词】特种水产配合饲料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

一、认识特种水产配合饲料企业

水产配合饲料是根据养殖水产动物的营养需要,将多种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按饲料配方经工业化加工而成的饲料产品。水产配合饲料行业的上游是原料生产业和饲料机械制造业,下游是渔业养殖,直接面对水产养殖户和规模化养殖场。特种水产配合饲料是指为石斑鱼、大黄鱼、鲆类、鲽类、鳎类、鳗鲡、鲟鱼、中华鳖、鲍、海参等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好、养殖利润高、养殖规模相对较小、养殖技术含量高的特种水产动物养殖提供的水产配合饲料。

水产配合饲料行业是我国饲料工业中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是支撑现代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基础,是联系种植业、水产养殖业、水产品加工业等产业的纽带,是关系到城乡居民水产品供应的民生产业。

目前,全国水产配合饲料生产企业约有3000家,平均生产规模在5500吨左右,相比全国饲料工业企业平均1.18万吨的生产规模,水产配合饲料行业平均规模偏小、行业集中度较低。近年来,在行业内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以及下游水产养殖业整合推动下,水产饲料行业整合趋势已经显现,行业集中度将逐步提升。特种水产配合饲料领域属于饲料行业中的高科技领域。特种水产较高的养殖成本、产品附加值以及较复杂的养殖过程,使养殖户对饲料效率、安全性和技术服务能力的关注度更高。

二、特种水产配合饲料企业的应收账款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首先,特种水产饲料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通常比普通水产饲料企业和畜禽饲料企业要低,但同时也使得特种水产饲料企业的毛利率高于普通水产饲料企业和畜禽饲料企业。其次,特种水产饲料企业的应收账款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特种水产饲料企业第三季度末的应收账款余额通常会达到峰值,第四季度起逐步进入货款回笼期,第一季度末通常属于谷底。

特种水产饲料企业的应收账款特点主要是由特种水产饲料下游特性决定。特种水产饲料产品用于特种水产品养殖行业。与普通水产品和畜禽产品不同,特种水产品具有如下行业特性:

1.特种水产品养殖周期较长(如鲟鱼、鳗鱼等),一般从投苗到出鱼需要一年至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存在跨年度出鱼的情况,养殖户也会视市场价格行情推迟出鱼时点;而普通水产品的养殖一般在当年度出鱼(例如虾类养殖周期3个月左右),因此特种水产养殖户的资金投资回收期相比普通水产品养殖户要长。

2.由于特种水产品养殖户养殖周期长、回款慢,现销与赊销相结合成为特种水产饲料企业普遍采用的销售模式,而普通水产饲料及畜禽料企业采用现销为主的销售模式更多一些。

3.水产配合饲料销售受到水产养殖季节性的影响,水产动物养殖季节性特征则受到水产动物生活习性的影响。除鲟鱼、鳟鲑等少量冷水鱼外,大部分鱼虾的最佳生长温度在20℃-30℃之间。因此,水产配合饲料销售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每年的5-10月为水产配合饲料的销售旺季。而销售旺季时,特种水产饲料企业会在特种水产品快速生长期间(每年5-10月)适当提高客户信用额度以支持养殖户。

三、特种水产配合饲料企业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对策

首先,信用风险管理。特种水产配合饲料企业的应收账款客户信用风险管理之关键控制点是客户信用评估及授信额度的审批、赊销后的销售证据管控。结合下游终端养殖户或经销户的特征,信用评估重点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主观因素:对客户在当地的口碑、经营能力、习惯(不良习惯)的评价;二是客观因素:养殖户的赢利水平、当地的赊销习惯、产品单位利润、社交关系,客户的健康状况等;三是保证因素:客户的资产状况、历年销量情况和养殖户的数量、融资能力等;四是否定因素:客户是否有涉及毒、黑、赌等违法行为,是否有恶意欠款的记录。考虑特种水产养殖的周期特殊性,结合各年度不同特种水产品的养殖情况和市场销售行情,在对市场整体风险和客户个体风险进行综合判断之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对灵活的信用政策,在特殊情况下针(如养殖旺季)对部分客户适度增加信用额度。信用评估需要参考历史交易数据,充分运用后台数据开展分析工作。当客户条件发生变化,不再符合信用条件时,业务人员应第一时间提出客户信用调整。另外,直销客户主要为养殖户,养殖区域地理位置较偏且分散,增加了赊销后对收货确认单及对账单等销售证据的管理难度。

其次,操作风险管理。贸易融资风险有一条基本规律,在信用风险减少的同时,操作风险增加。信用风险减少源于贸易循环提供的自偿性资产的有效支持,但需要对自偿性资产进行有效控制。借鉴贸易融资风险控制的这一特征,特种水产饲料企业在应收账款风险控制上需要加强对客户养殖对象的实物流转进行动态跟踪,按不同系列的养成周期控制差异化的收款时点。业务及技术人员深入养殖户一线,在做好技术服务的同时,适时掌握客户动态,熟悉客户养殖对象销售情况,实现对养殖对象资产的有效跟踪,确保养殖对象价值可以覆盖客户的饲料欠款。

上一篇:人才有为才有位下一篇:会计政策选择的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