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与成本的关系

2024-08-11

质量与成本的关系(精选12篇)

质量与成本的关系 篇1

摘要:本文以2010~2012年沪深两大证券交易所IPO部分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试图验证IPO公司股权制衡度、代理成本、IPO前公司规模与审计质量需求之间的关系。本文重点考察了代理成本对我国IPO公司审计师选择的影响, 并针对以上现象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代理成本,审计质量需求,会计师事务所,股权制衡度

一、引言

上市公司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单层委托代理关系而引发的利益冲突是早期公司治理研究的重点。然而,股东与经理人以及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双层委托代理关系日益普遍,在此模式下,上市公司股东与经理人之间,以及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问题日益突出,这种代理冲突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进行会计事务所选择的过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基于双层委托代理的框架下,研究中国IPO公司对于审计质量的需求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将具有重要意义。

近些年来,国内对于IPO公司代理成本与审计质量需求之间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多是以规模、地缘关系为研究对象,缺乏对IPO公司股权结构以及股权制衡度方面的研究,因此,研究股权结构对于IPO公司审计质量需求的影响将成为以后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在双层委托代理框架下,IPO公司寻求上市募集社会资本从而发展壮大,然而小股东将资本投入到上市公司之中,与公司大股东的资本一起形成了上市公司的总资产,大股东将公司经营管理的权限交予职业经理人,经理人利用公司的资产进行运作获得收益,小股东在整个流程中始终处于双重剥削的状态,经理人和股东之间会产生代理成本,大股东会利用“隧道挖掘”或者“掏空”手段侵占小股东利益。因此,在双重委托代理的框架下,IPO公司面临较为严重的代理冲突,对于审计质量的需求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一般来说,企业规模越大,资产负债率水平越高,公司的成长性就越低,企业的实际管理的经理层持股数量越少,则企业产生的代理冲突就越高,因此,上市公司对于审计质量的需求就越高。因此,本文采用代理成本、股权制衡度为研究变量,同时考虑IPO公司的经营规模、公司成长性、IPO前的资产负债率,公司业绩以及是否选择“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等相关因素,系统研究上述变量对于IPO公司审计质量的需求,并提出相关假设:

假设1:IPO公司的代理成本与审计质量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的关系。

由于管理层实际经营管理公司,但管理层大部分不能参与到公司的剩余收益的分配,但如果IPO公司能够将公司的部分股份转让给公司的经营管理层,则管理层和公司的股东之间会产生利益趋同,因此管理层的持股数量将影响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当管理层的持股较少时,冲突就会增加,代理成本也会增加,IPO公司对于高质量的审计需求也会相应增加,由此来看,代理成本对于IPO公司的审计质量需求有着显著的影响。

假设2:股权制衡度与审计质量需求呈负相关的关系。

在双层委托代理的模式下,IPO公司不仅存在经理层与股东的代理冲突,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冲突也很严重,通常来说,IPO公司的股权制衡度较低时,即第一大股东持股数相对与剩余的大股东持股数来说较高时,则其他大股东对于第一大股东的制衡能力较低,在这种股权较为集中的情况下,IPO公司趋向于选择质量较好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于审计质量的需求则越高。

假设3:IPO公司的规模与审计质量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IPO公司的经营规模对于审计质量的需求有着显著的影响,当IPO公司的规模较大时,公司的层次将会增多,则公司的监督制约的难度就会增大,再加上有的IPO公司跨地域,跨国家,则监督公司的运营的成本就会很高,在这种情况下,IPO公司对于高质量的审计需求就会增大。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的选择及数据的来源

本文以2010~2012年沪深两大证券交易所IPO部分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样本公司数量为460家,剔除跨市场上市IPO公司20家,数据不全的IPO公司110家,ST、金融保险类IPO公司14家,剩余316家。

根据以上的样本数据,本文再从中选择95%的有效样本,共300家。

以上样本数据来自中国证券交易会指定网站巨潮资讯网,部分IPO公司财务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

(二)变量解释

1.被解释变量——审计质量需求。

IPO公司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行为,以及对于审计质量的需求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目前在国内有众多会计师事务所,包括来自国外的历史悠久、品牌实力较强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国内近年来逐渐发展壮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根据2011年的事务所本身业务指标,与事务所统一经营的其他执业机构业务指标以及会计师事务所人数指标和综合评价,2012年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十家是:普华永道中天、德勤华永、安永华明、毕马威华振以及国内的立信、中瑞岳华、天健、信永中和、国富浩华和大华。本文利用以上十大会计师事务所研究中国IPO公司的审计质量需求情况。

2.解释变量——代理成本,股权制衡度,公司经营规模。

IPO公司的代理成本指的是管理层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相应成本,在考量IPO公司的代理成本时,我们主要采用会计报表中的三大期间费用与对应同期的营业收入的比值来估算公司的代理成本;股权制衡度采用IPO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数与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数之和的比值来表示股权集中的程度;公司的经营规模是采用3年内的资产的均值来表示IPO公司的经营规模。

3.控制变量。

本文采用多个控制变量因素,如公司经营业绩、资产负债率、公司成长性以及是否采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具体定义见表1:

(三)回归模型的选择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根据以上解释变量,控制变量的设计,设定以下公式:

其中:β0为常数项,βi为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待估系数,α为误差项。

四、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本文利用数据分析软件对收集的300家IPO公司进行描述性性统计分析。

表2为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IPO公司的审计质量需求AUDITOR的均值是21.020 853,最大值时达到25.277 4,最小值是19.877 5,说明我国IPO公司的审计质量需求总体水平较低,同时各个IPO公司的差距不大。对于代理成本FEE,其最大值为0.538 7,最小值为0.158 5,这说明我国IPO公司的代理成本差异较大,IPO公司之间的代理冲突各不相同,FEE的均值为0.293 9,与欧美国家的代理成本相比,我国的代理成本总体上较高。

同时,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数与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数之和的比例COUTEST的均值为3.098 765 45,由此可见,在我国的IPO公司中股权结构比较明显,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数在大多数IPO公司中数值较高,出现了显著的金字塔式的股权结构,我国大多数IPO公司的股权基本上集中在部分大股东的手中,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和“一股独大”的现象较为严重。

在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不同的IPO公司之间,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也存在巨大的差别,有的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达到78.2%,而有的公司才3.69%。但是,大多数的IPO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普遍偏高。针对IPO公司的规模分析结果均值为11 732 499 246.803 457,最大值为215 637 551 741.856 7。

针对我国IPO公司LEV、ROE、FM、FOUR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由于各大IPO公司的规模不同,股权制衡度存在差异,这些控制因素对于IPO公司的审计质量需求影响也不同,普遍表现为,企业规模越大,资产负债率水平越高,公司的成长性就越低,企业的实际管理的经理层持股数量越少,则企业产生的代理冲突就越高,因此上市公司对于审计质量的需求就越高。

2.多元回归结果研究。本文使用数学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之后,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结果如下:

a.已输入所有请求的变量;b.因变量:AUDITOR。

a.预测变量: (常量) , FOUR, FEE, FM, COUTEST, LEV, ROE, SIZE。

a.预测变量: (常量) , FOUR, FEE, FM, COUTEST, LEV, ROE, SIZE;b.因变量:AUDITOR。

a.因变量:AUDITOR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其中调整的R2的值为0.905,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 而F值为169.309,明显要高于当显著性水平为1%时的值,则模型总体上通过了显著性的检验。

变量中FEE的系数为6.017,说明当IPO公司的代理成本较高时,则公司的代理冲突就越高,则公司的股东对于IPO公司的审计质量的要求就越高,可见,IPO公司的代理成本与审计质量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的关系,这与假设1完全相同。

COUTEST的标准系数为-0.709,说明IPO公司大股东股权制衡度与公司的审计质量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当IPO公司大股东所持有的股数远远超过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所持股数之和时,第一大股东具有较强的控制力,股权制衡度较低,股权集中现象比较严重,则IPO公司趋向于选择质量较好的事务所,对于审计质量的需求则越高,与假设2完全一致。

SIZE的标准系数是3.907,说明当IPO公司的规模较大时,尤其是跨领域,跨行业的IPO公司,其审计质量的要求就越高,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就越慎重,这与假设3一致。

在控制变量方面,负债比例LEV的标准系数为0.112,这与之前文中的分析结果一致,当IPO公司的负债比例越高,则审计质量要求也越高;公司业绩ROE的数值分析结果为正,说明当IPO公司审计质量需求较高时,即公司经营业绩也会随之较好,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这使得公司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盈利充满信心;公司成长性FM的系数为负,这与理论分析不一致,当IPO公司对于审计质量需求较高时,公司的成长性应该更好,说明该项指标的影响并非是显著的;而我国的IPO公司是否选择“四大”作为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涉及到公司的运营成本以及人力物力方面的需求,在数据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其t值为0.134,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该项指标仍需要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2010~2012年沪深两大证券交易所、IPO的部分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IPO公司对于审计质量的需求,考察代理成本对我国IPO公司审计师选择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IPO公司的代理成本与审计质量需求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股权制衡度与IPO公司的审计质量需求存在负相关的关系,IPO公司的公司经营规模与审计质量要求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发现,我国的IPO公司对于会计事务所的选择以及审计质量需求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与国外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的IPO公司的股权结构存在较大的问题,一股独大的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完善IPO公司的股权结构,以及处理好IPO公司的管理层持股数的问题对于我国IPO公司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实际的公司运营过程中,我国的IPO公司首先应该构建股权制衡机制,防止股权过度集中,分散控制权,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引入一部分外来大股东,合理的分散第一大股东的控制权,同时,要控制好管理层的持股比例,降低代理冲突。IPO公司要逐渐减少地缘关系,以及企业内部对于审计质量需求的影响因素,真正地反映IPO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只有这样,中国的IPO公司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辉.代理成本与审计师选择——基于中国IPO公司的研究.财经研究, 2006;4

[2].吴溪.我国证券市场审计师变更的若干特征分析.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2;1

[3].朱红军, 夏立军, 陈信元.转型经济中审计市场的需求特征研究.审计研究, 2004;5

质量与成本的关系 篇2

摘要:项目施工管理主要包括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工期控制,这三大目标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就需运用科学的管理技术和手段,在管理过程中要考虑好各方面的影响,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分析,优化三大工程管理系统。

关键词:

质量

成本

工期

辩证关系

管理

唯物辩证法中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随着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化分工的扩大,市场竞争的剧烈,加大了建设项目投资者和建设者的风险,迫使人们开始重视建筑工程项目的系统管理,重视项目实施过程的协调和控制。如何做到保质量、抓成本、抢进度同步良好进行,作为现代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必须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最佳的管理方式、方法将各个施工管理要素相互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质量高、造价低、工期短等让业主满意的良性发展状况。

还在学校期间通过老师讲解和阅读工程类相关书籍,了解到施工管理中质量、成本、工期之间存在着矛盾。我开始关注工程管理系统中各项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郫县百伦项目上的这3个月来,通过现场观察和与领导同事的交流以及通过书籍网络的学习,我对施工管理有了一定的了解,一个工程项目的关键,最重要的是施工成本应不超过合同所确认的款额,施工工期应不超过合同工期,施工质量应符合合同要求,并尽可能地争取较大的盈利。因此,正确认识三大目标的相互关系,在施工中严格掌握、控制,是施工企业能够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

一、施工工期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直接费是随着工期的缩短而增加的。因为工期的缩短将带来劳动力、周转材料、施工机械投入量的相应增加。例如我们这个郫县百伦项目,二标段由于未达到施工条件,相对一标段和三标段滞后3个月左右,如果要在约定工期内完成就需要增加施工人员,增加施工人员加班费用,增加材料周转费用和投入更多施工机械,设备质量要求也相对增加,这样说来成本自然就是增加的;不过换种考虑,如果缩短工期,现场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工资支付,差旅费用等施工管理费用的开支就会减少,临时设施的租赁费用也会相应降低,如此看出缩短工期可降低工程措施费成本,另外适当的缩短工期使单位工程量减少,工程成本随之降低,如果是突击性的加速施工,虽然进度加快,但往往使得工程成本增加。我们郫县百伦项目虽然二标段开工相对滞后,但是基本上与计划工期相差不大,处于合理工期范围内。现在二标段就处于良性的施工进度加快阶段,通过增加施工技术措施,合理划分施工区域,经济合理安排塔吊等机械设备,合理安排作业人员施工作业,协调各方面来保证施工顺畅,通过这些措施安排二标段施工速度有所提高,成本也相对降低了。

二、施工质量与施工工期之间的关系

质量是工期的保证。一般来说,无论工期有多紧张,工程质量的标准是不能改变和降低的。施工质量的好坏是制约施工工期的因素之一。施工单位各级管理机构和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完善制度、确定目标、明确责任、分解落实、详细交底、跟踪控制、严格把关。就如龙经理说的要让事事都处于可控受控状态下,形成有效管理,才能使施工任务顺利进行,不返工返修,少返工返修,这样施工工期也自然就有了保证。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工期过紧,一直采用突击性的加速施工,而没有有效的施工措施,工程质量必然就会下降,施工效率也就相应降低。既然质量不能松懈,那是不是质量要求越高,工期也就越长呢。显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如果施工企业考提高管理水平、合理组织施工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进行施工,不但可以提高工程质量,而且可以缩短施工工期。

三、施工质量与成本的关系。

质量是降低成本的保证。为了满足施工合同的要求,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有时就需要主动合理付出。质量管理经验表明,预防成本增加3%-5%,可使质量成本降低30%左右,质量控制成本与质量水平成正比,与工程成本成反比,如果没有满足质量要求,必然发生返工返修维修、索赔等故障成本,因质量问题,不论是建筑中的返工甚至垮塌,还是使用期中的垮塌事故都会给人民的生命和国家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不仅大大增加了施工企业的故障成本,也大大增加了社会成本。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以科学的态度,处理好质量成本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功能最大、质量最优、成本最低。

四、施工质量、成本、工期三者之间的关联

综上所述,质量、成本、工期三者之间的关系相当密切。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正确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关键在于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和施工技术水平。科学地组织施工生产任务,应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在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质量验评标准、施工规范的前提下,采用必要的技术组织措施,以达到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在质量、成本、工期三者中,质量是生命,成本是根本,工期是体现。质量最重要,它在三者中起着主导和支配作用。当质量与工期发生矛盾时,工期让步;当质量与成本发生冲突时,也选择质量,但我们也不能一味的对工程质量过于苛刻而导致工期与成本相去甚远。在质量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和设计要求前提下,成本和工期就要重视了,不然没有经济效益,没有立业资本,无法满足业主需求,又如何继续谈企业谈工程。所以说质量、工期、成本三者要达到最佳的结合和辩证的统一,这是管理好工程施工的关键。

五、质量、成本、工期的控制管理

无论是质量控制、成本控制还是工期控制,这些都是施工管理的内容,对于我们这种管理模式的企业来说,拥有健全完善的管理体系,拥有优秀的管理人才,懂得培养发展管理人才,才是长久、有效控制这三方面的根本。在我们郫县百伦项目上,三标段是三个标段里最好的一个标段,他们的管理体系最健全,分工最明确,他们的工人比较固定,这样保证他们自己就比较好管理,而相对工人而言固定的领导,能让他们更听从安排,工人师傅们都很现实谁给钱就听谁的,他们在乎的是。这样在提高工程质量和加快进度方面就很有帮助,各工种相互沟通较好,不会因某个工种的错误和延误而耽误其他工种的施工。工人施工速度快,质量好,甲方监理满意了,我们项目部自然也满意,没有麻烦,劳务管理人员就很高兴,管理起来就很轻松,各项施工器械协调及时到位,工人施工很舒适,这样进度和质量自然就比较好了,如此良性循环整个项目哪里有做不好的地方。他们的工种相对来说也比较齐全,基本上应施工需要的每个岗位都有专职人员,这一点从发现问题处理、施工现场清理和打混凝土前板面冲洗方面就能体现出来。他们有专门的清理人员每天在清理各楼层,浇筑混凝土前有专门冲洗梁板的工人,我们现场检查放线、支撑系统、钢筋、混凝土时,发现问题都能及时处理,当然管理好了这些问题也是特别少的。

质量与成本的关系 篇3

关键字:质量成本 ;产品合格率;两阶段模型

1 引言

根据现代质量成本制度的观点,质量成本是企业为保持或提高质量所付出的一切费用以及因产品未达到规定的水平所产生的一切损失。就是说,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保证或提高产品质量进行的管理活动所支付的费用和由于质量损失所造成损失的总和。1956年,美国的费根堡姆( A .V.Feigen-baumn)提出了“预防、评估、失败分类法”,(简称PAF分类法)。PAF分类法把质量成本分为4类:预防成本、检验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根据质量成本在控制中是否可以避免,可将上述4类归纳为2个方面:一是预防和检验成本;一是损失成本。预防和检验成本由预防成本和检验成本构成。损失成本由外部损失成本和内部损失成本构成。

2 传统质量成本模型

质量成本与合格质量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最早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通过曲线进行描述,形成传统质量成本模型。如图1所示:图中C2表示预防和鉴定成本之和(投入)。它随着合格品率的增加而增加;C1表示内部和外部损失成本之和(损失),随着合格品率的增加而减少。C是C1和C2的和,表示质量成本曲线。C曲线上有一极小值,对应的合格品率就是企业进行生产时应当控制的经济的制造质量水平,而其对应的质量成本是最佳的质量成本。

图1 传统质量成本曲线

由于C和C1、C2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关系,有人曾参照柯伯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见[2])来建立如下数学模型。

Y11X-β2,Y22Xβ2,Y=Y1+Y2 (1)

式中αi和βi是非负的待定常数(i=1,2)。

这一模型虽然可以反映产品合格率与产品质量成本之间的关系但还不能完全反映质量成本与产品合格率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当产品合格率处于X= 0和X= 100附近时质量成本的变化情况无法反映出来。

为更好地反映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人提出了用龚泊资(Gomperts)曲线模型如下公式2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X=KαbY (2)

其中K,a,b是待定常数,且K是极限参数。

用这一模型有可以描述产品合格率与产品质量成本之间的关系,由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分别作出产品合格率与预防鉴定成本及质量损失成本的数学模型。

目前质量成本特征曲线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1)这些模型的立足点在于企业,强调企业内部最经济的质量水平,其计算的最优质量水平肯定不是100%,也就是说企业会将有缺陷的产品投入到市场上,这样就不能够最大地满足顾客需求这一现代质量观。然而这些缺陷有的是企业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质量缺陷。这样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就下降了很多,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 2) 这些模型指出:当产品100%合格时,质量损失为0,质量投入为∞。给人以“要提高质量公司就得花费巨资”的错误印象,使人陷入认识上的误区,产生“企业花费巨资改善质量,到底值不值”的疑问,从而束缚了企业质量改进的机

3 两阶段模型的建立

如何来正确的分析质量成本和质量合格率水平之间的关系?本人认为两者的关系是不可以仅仅用一条曲线就能描述准确的。本文提出利用两阶段的两条曲线来描述两者的关系,相比于以前的单一曲线肯定要准确的多。

我们都知道,就产品的合格率来说,必须要首先符合国家关于产品合格率的标准,只有合格率在此标准水平之上的产品才可以上市销售,所以在本文中我们就以这一国家标准合格率水平作为两阶段的参考分界点。

本文认为两者的关系在参考分界点上下是非对称性的关系。通过研究本人认为,产品的合格率低于参考点合格率所产生的质量成本要比高于参考点合格率所产生的质量成本要大,并且在本文所建立的关系模型中,高于参考点合格率的质量成本是一个凸函数,低于参考点合格率的质量成本是一个凹函数。并且无论是高于或的低于参考点合格率,随着和参考点合格率水平差距的增加,它们对质量成本的边际影响都呈递减的趋势。

在本文用一个S型的函数关系模型来评价相对于参考点合格率的正偏差与负偏差的质量成本值(见图2)。

就这一函数模型来说有4个显著的特征:

(1)对产品合格率与质量成本的关系评价是基于某种参考点来进行的,在本文评价中,参考点定义为国家的产品合格率标准。

(2)低于参考点比同样程度的高于参考点对质量成本的影响要大,这就是图2中的下面的曲线比上面的曲线更陡峭的原因。

(3)对大于参考点的质量成本,行为表现为风险规避(曲线为凹的),而对低于参考点的质量成本,行为表现为风险追求(曲线为凸的)。

(4)对于高于或的低于参考点合格率的偏差,随着偏差的增加,它们对质量成本的边际影响都呈递减的趋势。如图2中曲线走势渐缓。

基于上述的研究和图2的关系,考虑用以下的分段二次函数来描述两者的函数关系。

这里a1,a2,b1和b2是待定常数;x为产品质量合格率;参考点x0是产品的国家合格率标准。由特征(3)可以知道b1<0(风险规避)和b2>0(风险追求)。

4 模型应用

按照本文所建立的函数模型,对一实际的质量成本案例进行计算。本文根据参考文献提供的质量成本历史参考资料(表1),计算出了该企业的质量成本与产品合格率之间的函数关系。

由于在实际的生产中,一个企业的产品合格率如果比国家要求的合格率标准还要的低的话,那么在市场上就没有任何的生存可能了,所以在这里就不计算低于参考点合格率的情况了。利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出该企业质量成本与合格率函数关系为:

从结果看出b1=-280.82339<0,符合我们的初始设定的模型特征(3)。

5 总结

本文并非是按照以往是研究去求得企业的最优的质量合格率水平,我们探讨的是如何根据企业以往的历史质量成本合格率数据,回归出两者相对比较准确的函数关系,这样做的主要意义在于,一但企业建立起来了自己的质量成本合格率函数关系,那么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产品的合格率来计算出企业应该的质量成本值,将此值与企业质量成本的实际发生值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超支或是节约的原因所在,有利于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A .V.Feigen-baumn著,杨文士,廖永平译,全而质量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

[2]汪邦军,质量成本曲线方程与质量改进的经济分析,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J],2002,6

[3]刘秀英,刘瑜,对质量成本问题的浅析[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4]曾方红,质量成本控制的数学模型[J],广西师院学报,1998,3

浅谈质量管理与成本管理的关系 篇4

新中国成立初期, 百废待兴, 全力以赴加快生产满足各条战线的物质需要是对企业的客观要求。计划经济体制也不需要每一个企业了解市场和客户需求, 所以, 以生产 (技术) 管理为中心对企业进行管理也理所当然。改革开放以来, 市场经济逐步走上正轨, 企业也引进了以科学管理为核心的西方企业管理体系。随着企业推向市场, 对经济效益 (利润) 的追求要求企业不断加强财务 (资金) 管理。进入21世纪, 各类管理学说层出不穷, 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在众多的管理理念中, 企业客户 (价值) 管理近几年日益被重视, 效用也逐渐突出, 在大型企业中应用已成潮流。但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处在从科学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型的进程之中, 财务 (资金) 管理仍然处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企业内部管理中财务管理为中心, 财务管理中资金管理为重点, 成本管理为核心。成本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成本管理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职能。质量管理是指为了实现质量目标, 而进行的所有管理性质的活动。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 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企业的质量管理发展至今已经进入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已经十分完善和普及。这给财务管理尤其是成本管理带来了新的方法和契机。

我国国家标准GB/T 19000-2000中关于“质量”的定义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这个定义更能直接地表述质量的属性, 由于它对质量的载体不做界定, 说明质量是可以存在于不同领域或任何事物中。质量的载体不仅针对产品, 即过程的结果 (如硬件、流程性材料、软件和服务) , 也针对过程和体系或者它们的组合。也就是说, 所谓“质量”, 既可以是产品的质量, 也可以是某项活动的工作质量或某个过程的工作质量, 还可以是指企业的信誉、体系的有效性。质量管理不仅要管好产品本身的质量, 还要管好质量赖以产生和形成的工作质量, 并以工作质量为重点。也正因为如此, 全员、全过程、全系统的质量管理贯穿于工业生产过程的所有阶段。这也是成本管理对企业全员、全过程、全系统参与成本管理的要求。要有效地控制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 就必须对生产或服务过程的所有阶段加以控制。这些控制按其性质可分为4类: (1) 新设计控制; (2) 进厂材料控制; (3) 产品控制; (4) 专题研究。而成本管理也要在这几个方面不断强化成本意识。

一、全员参与既是质量管理的要求也是成本管理的要求

质量管理的全员性即企业全体人员包括领导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等都参加质量管理, 并对产品质量各负其责。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已经不是由财务部门独立完成和负责的, 它要求企业所有人员参与, 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横向到边, 纵向到底, 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员工都要通过成本分解承担成本目标责任, 从而形成全员参与成本管理, 对各自的成本目标负责的局面。

二、全过程控制既是质量管理的重点也是成本管理的重点

1.产品设计过程的质量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首要环节, 也是成本控制的首要环节。设计过程, 包括市场调查、产品设计、工艺准备、试制和鉴定等过程。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制定产品质量目标;确定适合的设计方案;保证技术文件的质量;做好标准化的审查工作;督促遵守设计试制的工作程序等。在这些过程之中要自始至终保持成本意识, 在产品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成本与质量的辩证关系, 不能为了质量牺牲成本, 更不能为了成本牺牲质量。

2.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是指对产品直接进行加工的过程。它是产品质量形成的基础, 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环节, 也是成本管理的关键环节。它的基本任务是保证产品的制造质量, 建立一个能够稳定生产符合质量要求的生产系统。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组织质量检验工作;组织和促进文明生产;组织质量分析, 掌握质量动态;组织工序的质量控制, 建立管理点等。这些工作也正是成本管理需要控制的过程。优质的生产过程可以产生优质的零配件、半成品和成品, 在此过程中优质产品 (包括零配件和半成品) 可以十分明显地降低产品的总成本, 甚至增加产品附加价值, 提高产品售价从而降低产成品的相对成本。可以说质量管理的关键点就是成本管理的关键点。

三、内容和方法全面构成体系化管理既是质量管理的关键也是成本管理的关键

建立质量体系是开展质量管理工作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同样的道理, 成本管理也要建立一整套管理体系, 不能割裂经营过程的各类内在联系。内容和方法是否全面关系到成本管理的成败。在内容和方法上, PDCA循环 (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 和4M1E (人员、设备、材料、方法和环境) 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内容, 也是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内容。企业要扎扎实实地开展成本管理就要从质量管理体系中汲取营养, 跳出财务管理的束缚, 创造性地利用质量管理已经取得成功的做法开展成本管理工作。

成本管理与质量管理一样, 是一个全员、全过程和全系统的管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 企业所属的每一个经营单位、每一个人和每一个环节都与企业经营成本息息相关。正确把握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的辩证关系, 注重过程管理, 加强经营流程中价值形成过程的管理应该是今后成本管理的一个努力方向。

摘要:21世纪中国企业质量管理已经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与长足的进步, 本文就成本管理如何借鉴质量管理体系, 进行研究与探索, 对企业成本管理特别是目标成本管理提出了一种新的成本管理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企业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目标成本管理

参考文献

[1]许亚湖.论全面市场观念下的企业成本管理[J].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学报, 1999 (5) .

财务管理与成本管理的关系 篇5

摘 要:有人说,成本管理是管理的第三只眼睛,那么,财务管理则是整个管理的眼睛。如果财务管理跟不上,就跟人患了近视,如果财务管理不细化,就象人患了老花,如果财务风险控制跟不上,就象人得了白内障。所以,财务管理的水平,决定了企业的视力范围和视线长度,决定了企业对风险的可预见性和可控制性。然而,成本管理又是反映财务管理效果好与坏的最好的尺度之一。财务管理是成本管理的前提条件和制度保障,成本管理是财务管理目标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关键词: 财务管理 成本管理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之中。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财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成本核算制度又是财务管理的一项非常重的内容之一,可以说财务管理制度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成本核算制度的能否顺利进行。

然而,有些企业的财务管理则不尽人意。这些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把财务管理简单化,仿佛财务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忽视其整体管理职能;二是财务部门完全听命于“老板”,忽视财务管理自身的规律性与相对的独立性。致使成本核算没有了制度保证,核算结果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经营中成本是否符合预期目标。

一、财务管理与成本管理的概念。

财务管理是指企业为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在组织企业的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过程中所进行的科学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协调、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管理工作的全称,其主要特点是对企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运动进行的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管理工作。

成本管理就是把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按其性质和发生地点,分类归集、汇总、核算,计算出该时期内生产经营费用发生总额和分别计算出每种产品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的管理活动。其基本任务是正确、及时地核算产品实际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提供正确的成本数据,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借以考核成本计划执行情况,综合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都是企业的管理工作,成本管理统计的数据综合反映财务管理的成功与否。财务管理在成本管理的数据中完善各种决策、资金、财务监督等管理工作。下面主要从财务管理中的决策、资金管理、财务监督等财务管理工作讨论和成本管理的关系。

二、投资决策与成本管理的关系。

决策是企业管理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决策是有成本的,这一点容易被人忽视。例如一个正确的决策为企业盈利10万元,如果失去了机遇,没有做出及时的决策,这个决策成本就是10万元;如果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策,不仅没有赚到10万元,反而亏损了10万元,那么,这个错误的决策成本就是20万元。因此,决策也必须讲成本控制。

投资决策是企业所有决策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决策,因之我们常说:投资决策失误是企业最大的失误,一个重要的投资决策失误往往会使一个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因此,财务管理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职能就是为企业当好参谋把好投资决策关。投资是指投放财力于一定的对象,以期望在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因此,我们在考虑投资时必须把好以下“三关”。第一,把好经济行为关。必须明确投资是一项经济行为,必须从经济规律中去寻找依据,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很多国有企业不少失误的投资决策,其中一个很大的失误原因是没有从经济规律本身去决策,而是从“政治”、“人际关系”等因素轻率地做出了投资决策。例如一个国有企业的董事会听命于某位上级首长的“暗示”,给上级的老首长的儿子的一个公司投资300万元,结果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又例如一个很成功的国有企业的总经理,为了回报他的故乡,强行主张在他的故乡投资500万元办厂,而他的故乡却不具备办这种工厂的条件,结果厂是办成功了,却年年亏损,成了这个企业的“沉重包袱”。甚至还有国有企业的负责人把国有资产随意地投资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和身边的人,严格地说,这已经是一种腐败行为,是一种犯罪。这一种投资方式在投资决策失误中竟占了40%左右,是一种十分值得重视的现象。另一种投资决策失误是投资决策者本人素质差,官僚主义,独断专行,自己又不懂经济规律而做出的决策。这种投资方式在调查的投资决策失误中约占50%.第二,把好调查研究关,严格按国际惯例办事,按法治办事。投资决策是一个过程。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必须深入进行调查研究,进行可行性分析,否则不能轻易投资。特别是对外投资,即企业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或者以股票、证券等有价证券方式向其他单位投资,一定要按国际惯例办事,对投资方的资信、财力等诸多方面有可靠的证明。合同要严格把关,符合有关法律手续,切不可留有隐患。

第三,把好投资管理程序关,做到投资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不同种类的投资都有自身的特点,从而有不同的管理程序,需经不同的部门审批,例如:有的投资,总经理个人可以做出决策,有的投资需经董事会批准,而有的投资则需报上级部门审批。

所以,只能把好成本控制、风险与收益的关系,企业才能是有效益的,才能是赚钱的,把握好“经济行为”、“调查研究”、“程序管理”等投资决策关,企业才能在决策中收获一笔隐性的收益,避免不必要的隐性成本。

三、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的关系。

目前,不少企业在资金管理中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资金入不敷出,存在资金缺口;二是资金被挪用、被挤占;三是叫人头疼的“三角债”。现实中,供应商往往以回扣的方式销售产品,如果资金到位,我们会减少采购材料的原始成本,从而取得购买高价材料的不必要的资金损失,减少材料成本。如何解决好以上影响资金的三个问题,也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当务之急。

当然,首先要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其次要通过短期筹款和投资来调剂资金的余缺;第三必须对资金实施跟踪管理,做到专款专用,防止资金被挪用和形成新的“三角债”。为企业资金良性周转打下好的基础。

四、财务监督作用与成本管理的关系。

建设一个团结、开拓、廉洁的领导班子是搞好企业的关键。从防止腐败着想,企业必须加强监督作用。正如交通规则一样,没有红灯的约束,就没有绿灯的自由。在企业约束机制之中,充分发挥财务监督作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财务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于不按财务制度办事的人,要敢于抵制,直至向上级反映情况。国有企业的财务人员从根本上说来,是对国有资产负责,而不是对某个具体的总经理负责。而从法治上说,又必须保护财务人员的职责与个人权益,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财务监督作用。

成本管理离不开以上廉洁的领导班子和高度责任感的财务工作者,然而,现实中,领导班子对财务工作重视不够,也是制约完善成本管理的因素之一。

比如,实行财务主管下管一级的制度是可以避免财务工作者的顾虑,也能让企业领导者在财务管理上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同时提高财务监督和成本管理作用。

五、利润分配和成本管理的关系。

利润分配是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投资者的决议对企业净利润所进行的分配。利润分配在企业中起到杠杆作用,它对正确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多年来,我国企业利润分配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按劳分配”的口号下,实质上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极大地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这也是不少国有企业长期处于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厂长、总经理工资收入与一个普通员工相差无几,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是不合理的。有一些厂长、总经理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临到退休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心理不平衡。个别人竟铤而走险,知法犯法,贪污受贿,形成所谓的“晚年贞节现象”。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一个科技工作者收入同一个体力劳动者也相差无几,这也是利润分配十分不合理的现象。在利润分配上吃大锅饭是一种落后意识,是有很大危害的。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其实质就是打破利润分配的“平均主义”。邓小平同志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就为利润分配进一步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目前,科技工作者可以以科学技术入股分红,企业经营者实行年薪制等,可以说是利润分配在新形势下的必然结果。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将成为企业的主要利润分配形式,职工持股,经营者持股将使企业和员工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风险共担,利润则视其参股比例不同而不同。在这种新形势下,企业的利润分配如何才能更合理,更能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从而调动各层次、各种人员的积极性,是财务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成本管理离不开以上企业所有职工的努力,只有职工有工作的积极性和企业主人翁的意识,才能对工作认真,才能提高节约意识,才能降低产品的成本,从最直接、最基层的地方提高成本管理的意识,在节约中创造效益。

六、成本管理的具体工作内容。

成本管理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细化各级核算。细化各级核算,是我们当下很多企业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我们夯实财务管理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讲,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基础数据,加强基层核算。主要是指注重基础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基础数据流转的连续性,加强班组、工段、仓库的核算能力,提高班组、工段、仓库的核算水平。

第二,强调即时核算、即时汇总、即时反映。要做到,什么时候要,什么时候就能迅速提供,精确反映。

第三,强调核算中的报表意识和分类意识,而不是简单的记账。

第四,提高对各种数据的利用率,提高对各种数据的分析水平。

第五,细化成本核算,至少要细化到每一个型号。同时要细化到每一个工段中的每一个班组,如果甲班的成本比乙班的低,甚至低很多,那我们就要去分析原因,并加以控制。

第六,财务部要给出具体的指导,要提出明确的要求,进行相关的数据核算、汇总的检查和复合。

以上可以说是成本管理中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做好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还包括:建立和健全成本核算的原始凭证和记录、合理的凭证传递流程;制定工时、材料的消耗定额,加强定额管理;建立材料物资的计量、验收、领发、盘存制度;制定内部结算价格和内部结算制度等。这些,都离不开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所以我们可以在以下方面解决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的关系。

一、财务集中管理,会计实行委派。

对各二级单位和经营部门的财务负责人实行委派制,由公司财务部统一对其进行管理、考核和聘任。各二级单位财务负责人作为公司财务部的派出人员,负责并参与所在二级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可以甩掉受制于二级单位领导的思想顾虑,使派出人员能够大胆地开展工作,严格遵循国家及公司有关规定,正确及时地披露问题、处理问题。

实行财务集中管理,还能够大大提高了企业成本、费用及经济效益的真实性、可靠性,同时,还可以对各二级单位月度会计报表的汇总时间大大缩短,加快整个公司月度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的汇总和报出时间。更重要的是,真实可靠的成本费用及利润数据,成为考核各二级单位生产经营成果的重要依据以及衡量其收入高低的客观标准,从而对企业的整体管理起到推动作用。

二、整合规章制度,定期召开财务汇报例会。

我们应该随时适应会计政策的不断变化,完善从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从主体生产单位到后勤辅助部门,从会计单个方面到财务整体运行,从物流到资金流,从经济核算到内部控制,从公司主管领导到基层出纳人员的责任划分等涉及到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方面面的管理制度。

同时,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公司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好财务成本核算与分析,可以学习生产一线每周例会的做法,制定财务人员每周例会制度。通过财务例会,及时分析总结企业生产经营中涉及财务管理的有关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三、丰富管理内涵,加强财务预警,化解经营风险。

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主要风险之一。为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控制企业可能出现的重大财务风险,我们要制定严格的资金管理办法、对外投资管理办法等财务制度。

在公司及财务、供销等有关部门之间,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程序和相互制约措施,并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集体决策制度。尤其在资产处置、资金调度、销售结算和对外投资等方面,明确了决策人员和执行人员以及会计人员、经办人员与保管人员之间的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规避因管理松懈或内部控制不严给企业造成的财务风险。

四、推行部门、班组等目标管理,强化事前预测。

财务部门积极参与企业的各个班组的目标管理,以成本管理为中心,以重点抓好车间班组成本核算为切入点,详细调查情况,完善班组核算管理办法。由于车间、班组、岗位对自己承担的成本、费用、消耗等指标如何核算、如何考核、如何与自己的收入挂钩,做到了心中有数,从而能够边干边算,大大促进了公司全员目标管理工作的深化,并使以降低成本为主线的财务管理工作逐步落到实处。

为了提高财务核算水平,给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依据,财务管理应该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转变。每月按时汇总预测各主要产品生产成本、财务费用、管理费用、产品销售费用及资金收支、成本利润完成情况和增减趋势,将信息及时反馈给公司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为企业及时掌握财务状况,优化生产,调整经营策略及投资方向提供重要依据。

结束语: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既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又是实质和现象的关系,成本管理为财务管理提供数据分析材料,反映和促进财务管理的完善,财务管理又是成本管理的前提条件,为成本管理顺利进行做好基础准备。成本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正确、及时地核算产品实际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提供正确的成本数据,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借以考核财务管理指标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综合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冯建,《企业财务制度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2] 万兴亚,《中小企业成长原理与方略》,北京:人民出版社。

[3]伍中信:《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设计与选择》,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4]朱海芳:《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质量与成本的关系 篇6

关键词:支出;费用;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支出、费用与成本的区别

(一)支出的概念与构成。支出是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一切开支与耗费。一般而言,企业的支出可分为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投资性支出、所得税支出、营业外支出和利润分配性支出六大类。(1)资本性支出是指该支出的受益期在一个会计年度以上的支出,即发生支出不仅与本期收入有关,也与其他会计期间的收入有关,而且主要是为以后各期的收入取得而发生的。这种支出通常形成企业的长期资产,如企业购建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2)收益性支出是指支出的受益期在一个会计年度以内,即一项支出的发生仅与本期收益的取得有关,这种支出通常由本期的收益来弥补,如企业为生产经营而发生的材料耗费、支付的职工薪酬、购买办公用品支出等的开支。(3)投资性支出是指让渡本企业资产的使用权形成的支出。它一般形成的是对外投资,如股票投资、债券投资等。(4)所得税费支出是指企业在取得经营所得与其他所得的情况下,按国家税法规定应向政府缴纳的税金支出。所得税费支出作为企业的一项费用,直接冲减当期收益。(5)营业外支出是指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联系的支出,如企业支付的罚款、违约金、赔偿金、赞助费用以及非常损失等。这些支出尽管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联系,但是与其收入的取得还是有关系的,因而也把它作为当期损益的扣减要素之一。(6)利润分配支出是指企业实现的利润在扣除所得税后形成税后利润,即净利润,在对净利润分配过程中形成的开支,如支付股利等。

(二)费用的概念与构成。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而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可划分为生产费用、期间费用和所得税费用三大类。(1)生产费用。生产费用是指企业在一定的时期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它是与产品生产相关的劳动耗费。如生产产品而消耗的材料、支付的生产工人工资和车间组织生产产品的费用。(2)期间费用。即经营管理费用,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而发生的各项支出。与企业的销售、经营和管理活动相关的劳动耗费。它包括管理费用(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公司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业务招待费、税金、技术转让费、无形资产摊销、咨询费、诉讼费、开办费摊销、上缴上级管理费、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董事会会费、财务报告审计费、筹建期间发生的开办费等。)、销售费用(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产品、自制半成品和提供劳务等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由企业负担的包装费、运输费、广告费、装卸费、保险费、委托代销手续费、展览费、租赁费等。)和财务费用(财务费用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的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益、金融机构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期间费用在发生的当期与当期收入进行配比,直接冲减当期损益。期间费用也称期间成本。(3)所得税费用。所得税费用是指企业经营利润应交纳的所得税。“所得税费用”,核算企业负担的所得税,是损益类科目;这一般不等于当期应交所得税,因为可能存在“暂时性差异”。如果只有永久性差异,则等于当期应交所得税。期末与“期间费用”相同结转至“本年利润”账户。

(三)成本的概念与构成。(1)广义成本与狭义成本。成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成本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发生的价值牺牲。例如耗费的金钱、时间、物资,甚至还包括精神等。狭义成本仅指产品生产成本,是指工业企业在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所以,也称为制造成本或生产成本。(2)理论成本与现实成本。狭义成本又包括理论成本与现实成本,理论成本需要运用马克思商品价值理论来解释,商品的价值(W)包括三部分:生产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C)、劳动者为自己劳动创造的价值(V)和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价值(M),并用公式W=C+V+M来表示。其中生产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C)也叫不变资本,劳动者为自己劳动创造的价值(V)也叫可变资本,理论成本是指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之和,即产品的生产过程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的货币表现,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原材料、燃料等的费用,表现商品生产中已耗费的劳动对象的价值。2)折旧费用,表现商品生产中已耗费的劳动工具的价值。3)工资,表现生产者的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但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促使企业降低成本费用,减少损失,加强经济责任,严格界定了成本开支范围,明确规定哪些费用开支允许列入产品成本,哪些费用开支不允许列入产品成本。例如对于一些不形成产品价值的损失性支出(如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等),也应列入产品成本之中。而按照理论成本的定义应列入产品成本但未列入,如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等,而是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因此按这种规范计算出来的成本叫现实成本,也叫做核算成本或制度成本。

二、支出、费用与成本的联系

(一)支出与费用的联系。支出包括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所得税支出、利润分配支出和营业外支出,这些支出并非全部能转化为费用,其中只有三项支出能转化为费用,即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和所得税支出,资本性支出分期转化为费用(生产费用或期间费用),例如固定资产支出通过折旧转化为费用(生产费用或期间费用),无形资产通过摊销转化为费用(生产费用或期间费用)。收益性支出直接转化为费用,例如购买办公用品,借记“管理费用”,即直接转化为期间费用。所得税支出直接转化为所得税费。

(二)费用与成本的联系。费用包括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按照成本核算范围,期间费用不能转化为成本(这里的成本就是产品成本),只有生产费用才能转化为成本,依据会计准则,对象化后的生产费用是产品成本。例如某企业一车间三月份发生生产费用20000元,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其中甲产品负担生产费用12000元,乙产品负担生产费用8000元,即甲产品生产成本12000元,乙产品生产成本为8000元。

三、支出、费用与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

质量与成本的关系 篇7

1.1 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通信自动化系统(CAS)、办公自动化系统(0AS)、楼宇自动化系统(BAS),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以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并广泛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现代图象显示技术、现代太阳能利用技术及现代绿色环保技术,向人们提供一个高效、舒适、方便、经济的建筑环境。因此,智能建筑的实现目标便是在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中,用科学的管理,高效的服务,实现高额的回报。

1.2 建筑智能化系统是指在智能建筑内,以综合布线为基本传输媒质,以计算机网络(主要是局域网,包括硬件和软件)为主要通信和控制手段,对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等所有功能系统,通过系统集成进行综合配置和综合管理,形成了一个设备和网络、硬件和软件、控制管理和提供服务有机综合于一体的综合建筑环境。

2 我国智能建筑概况

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引进智能建筑相关技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发展速度比较快,我国已建成不少智能建筑,但根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已建成的智能建筑有70%以上运行不正常,造成投资浪费现象惊人。智能建筑运行不正常,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最严重的是系统处于停运状态,造成大量智能建筑不能正常运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对智能建筑定义认识不正确,有些是设计上的原因,有些是供货商的原因,有些是施工单位的原因,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施工过程中没调节好施工成本、施工进度、施工质量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为了追求工程进度,而忽略工程质量及成本;为了节约成本,采用劣质产品等一系列问题。

3 智能化工程成本、质量、进度控制

3.1 进度与成本控制的相互作用机制。

进度与成本控制的关系项目的工期和成本是施工管理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通常情况下,工程项目工期的长短及进度安排都会影响到施工成本。就某一施工项目而言,各工序之间存在着严格承继关系,工期变化将会导致相应费用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施工总成本。因此,运用网络优化的方法,压缩关键线路上一些工序的持续时间,可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各子项目之间的不同工期安排也会影响施工成本的发生。那些工期比较长,又包含许多子项工程,由于对各子项工程的工期安排不同,往往会导致不同的成本结果。

3.2 进度与成本控制的协调。

加快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合理缩短工期,可以控制成本,早日发挥投资效益。但是,在特定工程造价内,提前完成工程项目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盲目地缩短施工工期,加快施工进度,只能是增加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大工程项目成本。因此,合理确定工期必须考虑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支出。

工期与成本的控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果工程项目使用科学先进的控制技术,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使得工期目标提前实现,项目提前投入使用,尽早收回投资,提前实现投资效益。这时,工期控制已转化为成本控制。

3.3 质量与成本控制的相互作用机制。

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成本之间也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如果项目业主对工程质量有较高的要求,那么就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如果业主过分地减少成本,工程质量就无法保证。同时,如果工程项目的成本计划制定科学合理,使工程进展具有连续性、均衡性,有利于获得较好的工程质量。许多工程项目,如大型体育设施等,要求项目建设必须在某一特定时间完成,这类项目投资和质量成为可以选择的决策变量。有些施工企业为谋求利润而使用劣质材料,或者偷工减料,导致工程质量下降,进而由于返工停工,也会加大施工成本。

工程质量与成本变化的关系:到达预定目标成本后,工程质量水平已接近目标质量,工程不应再追加过多的成本;到达预定目标成本后,工程质量水平远未达到,要保证工程质量,就必须增加成本;成本与质量成线性关系,增加一定的成本,就能达到一定的质量。

3.4 质量与成本控制的协调。

根据工程项目成本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在确定其中一个目标值时,都会对另一个目标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质量与成本目标进行协调。协调的目的是为了在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做到目标系统最优。协调质量、成本之间的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提高所有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职工的质量教育、造价管理、施工管理及业务技能的培训,树立质量意识;二是建立责任制,把质量目标进行逐项、逐层分解,将质量目标落实到每个人头上;三是确定恰当的质量成本,不要因质量要求过剩而增加支出,也不要因为质量问题导致返工等增加工程成本。

4 进度、质量与成本控制的协调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通过有效的程序和措施,在满足进度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使得工程施工成本最低。如果仅仅关注成本目标,工程管理人员往往陷在成本目标分解的各个层次上,顾及不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当发现实际成本超支时,通过盲目删除工程内容或者降低设计标准,进而导致工程的功能丧失或下降。

进度、质量和成本控制是施工项目的核心要素。要保证这三个要素的正常协调,必须处理好业主、施工单位、监理三方的关系。在工程实施总承包管理的情况下,业主既要为自己的工程把好质量关,又要为承建商的经济效益着想;施工单位不仅要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还要提高工程质量。工期、质量、成本控制将要达到的最终目目标就是降低工程成本和提高工程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改变我国大部分智能建筑运行不正常现状,创建高质量、高效益的精品智能建筑工程。

摘要:从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概念出发,探讨了建筑智能化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成本、进度、质量控制三者之间密切的联系,通过研究它们的制衡机制,寻找三者之间的平衡点,并在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合理降低施工项目的建造成本。

关键词:智能建筑,进度,质量,成本

参考文献

[1]全国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写委员会.建设工程施工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张言荣,王殿春,等.智能建筑安全防范自动化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质量与成本的关系 篇8

审计产生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引起的委托代理问题。相对于外部审计的结果监督而言,内部审计是一种过程监督,可以跟踪被审计单位的整个经济活动过程(谢志华,2003)。然而,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一直没有得到与外部审计同等的重视,被外部审计的光芒所覆盖。实际上,外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安然公司案、世通公司案、百勒川破产案等均证实了这一点(时现,2003)。公司的发展需要内部审计从幕后走到台前,推动公司进行有效的公司治理(张玉,2005)。2002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在提交给美国国会的《改善公司治理的建议》中特别指出,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应建立在董事会及其所属的审计委员会、执行管理层、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四个“基石”的协同之上,内部审计是有效公司治理赖以存在的基石(IIA,2002)。

内部审计不仅可以在公司管理层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在公司治理层发挥作用,降低代理成本。内部审计既可以约束管理层的会计信息编报权力,要求其提供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又可以督促管理层充分披露会计信息,疏通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渠道,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代理成本(时现,2003)。在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公司治理模型的四大基石中,只有管理层和内部审计可以在全年中一天接一天地处理公司业务,也只有内部审计能够对管理层进行实时监控,遏制其损害股东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Prawitt等,2009;IIA,2006)。

代理问题产生的关键原因就在于委托代理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对管理层进行监督能够有效地抑制由此诱发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Jensen等,1976)。高质量的内部审计能够对管理层进行良好的监督,是一种可以抑制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的可靠侦查和威慑机制(Prawitt等,2009),能够降低代理成本(石恒贵等,2009;刘国常等,2010)。然而,目前国内外对于内部审计质量与代理成本的实证研究非常稀少,难以满足内部审计日益发展的需要。本文对其进行尝试,拟利用公开数据检验内部审计质量与代理成本的关系,以提供高质量内部审计抑制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的新证据。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尽管随着安然公司和世通公司等财务丑闻的曝光,监管者与大众媒体近年来才开始承认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但是内部审计作为具有监督职能的公司治理关键要素,早就一直被学术界认可(Anderson等,1993),也一直被包括在公司治理模型中(Treadway Commission,1987;Hermanson等,2003;Skousen等,2005)。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两方面的作用:其一,独立、客观地评价组织治理结构的适当性及具体治理活动运行的有效性;其二,充当变革的促导者,提出或倡导改进措施,以改善组织治理结构及治理实务(IIA,2001)。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在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明确提出了内部审计能够促进组织完善治理。由此可见,内部审计不仅可以监督中下层管理者和普通员工对最高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还可以监督最高管理层对股东受托责任的履行,即内部审计可以突破最高管理者的约束在治理层发挥作用(张伟,2004)。显然,内部审计可以在董事会及其所属审计委员会的指导和帮助下代表委托人(所有者)监督代理人(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与此同时,最高管理层通过内部审计来主动进行自我约束,提高受托责任履行质量,为自己的行为提供担保,以满足股东对委托责任的需求。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内部审计成本既属于监督成本,也属于守约成本(刘国常等,2010),加大对内部审计的投入必将减少剩余价值损失,即降低代理成本。

实验研究证实了有效的内部审计能够阻止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Schneider和Wilner(1990)发现,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似,可以对管理层的不法行为产生阻止效应。当舞弊行为很可能被他人觉察到时,管理层就很少舞弊(Skousen等,2005;Rogers和Stocken,2005;Schwartz和Young,2002)。Asare等(2008)证明了内部审计对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动机非常敏感,当管理层有很大动机谎报财务信息时,内部审计会增加审计时间。这些实验研究意味着内部审计能够减少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所以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可以发现和震慑管理层的机会主义和扭偏行为(Prawitt等,2009)。

虽然内部审计能够降低代理成本,但是鉴于相关数据的缺乏,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极少。到目前为止,在国内外研究文献中笔者仅发现一篇文献研究了内部审计与代理成本的关系。石恒贵等(2009)选取了2007年5~10月披露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638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发现内部审计的存在和低水平的代理成本相关。虽然他们证实了内部审计的存在可以降低代理成本,但是这一研究深度不够,有必要对其进行扩展,是因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对内部审计部门的投资和使用区别很大,内部审计的质量千差万别。

内部审计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2007年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开展加强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有关事项的通知》,在“自查明细”中要求明确列出“是否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门分别在2008年及2010年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均明确要求企业应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发展也急需对内部审计进行大量的研究,为我国内部审计的有效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显然,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进一步研究。

内部审计是一种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内部治理机制(王光远等,2006;王光远,2007),是公司治理的关键要素,能够弥补其他监督机制的不足,是一种对董事会及其所属审计委员会、管理层及外部审计极具价值的资源。而且内部审计能够疏通企业委托代理中的信息传递渠道,提高信息透明度,通过对管理层进行实时监控,遏制其损害股东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代理成本。据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内部审计质量越高,代理成本越低。

三、研究设计

1. 样本的选择。

本文的内部审计数据来源于深交所网站中A股主板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加强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的自查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方案以及内部审计制度等公开信息;而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和公司治理数据来源于万得资讯Wind数据库和国泰安CSMAR数据库。行业分类以证监会2001年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标准指引》为标准,制造业具体到两位数。为避免极端值的影响,本文对连续变量进行了缩尾(Winsorize)处理。鉴于2007年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开展了专项治理活动,自查报告及以后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内部审计信息,本文主要选取2007~2013年深市A股主板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同时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和信息数据缺失的公司,共获得246家公司的1196个观测值,如表1所示。

2. 内部审计质量的度量。

对于内部审计质量的度量,本文沿用谢志华和陶玉侠(2015)的方法,主要从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规模、职责范围和规章制度等四个方面的特征来考虑内部审计质量。同时,还借鉴Prawitt等(2009)的方法,根据样本数据中每个特征因素的中位数来进行二分赋值,在中位数以下的赋值为0,否则赋值为1,最后进行加总求和,得到范围为0~4的值,用Iaquality表示,衡量内部审计综合质量。Iaquality值越大,代表内部审计质量越高。内部审计质量特征因素的定义如表2所示。

3. 代理成本的度量。

本文参照James等(2000)的做法,选用管理费用率来直接度量代理成本。管理费用率(Expense)为管理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率。管理费用是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包含办公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多项内容,是所有经营性收支项目中定义最模糊、外延最广泛的项目。因此,利用管理费用率能够对管理层的在职消费、不当开支等代理成本进行良好度量。

4. 检验模型。

根据前人的研究(James等,2000;姜付秀等,2009;Prawitt等,2009),本文构建模型(1)来检验内部审计质量与代理成本之间的关系。

模型(1)中各变量定义如表3所示。

鉴于公司治理会对代理成本产生重要影响(James等,2000;李寿喜,2007;Florackis等,2008;李世辉等,2008;姜付秀等,2009;杨德明等,2009;高雷等,2011),而IIA(2002)认为外部审计、董事会和管理层为公司治理的“基石”。因此,本文首先用审计委员会特征(Aceffect)、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H1)、监事会规模(Spvboard)、前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Big10)、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Dual)、管理层薪酬水平(Salary)以及管理层持股计划(Mgthold)等多个变量来控制除内部审计之外的公司治理其他方面对代理成本的影响;除此之外,本文还控制了产权性质(Gov)、公司规模(Assets)、负债水平(Leverage)、增长机会(Growth)、自由现金流量(FCF)、产品市场竞争程度(HHI)以及公司财务状况(Situation)、行业(Industry)与年度(Year)对代理成本的影响。

四、实证分析

1. 描述性统计。

表4给出了样本公司的内部审计质量特征因素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由表4可知,Status的均值为2.800(中位数为3),说明样本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地位较低,意味着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有待提高;Size的均值为5.139(中位数为3),相比王守海(2009)的数值增加了,但是总体上内部审计部门的人数偏低,规模较小;Scope的均值为3.984(中位数为4),说明总体上样本公司内部审计职责范围已经突破传统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领域,但是仍需要进一步拓展;Regulation的均值为2.221(中位数为1),说明样本公司总体上规章制度较少,需要不断完善。显然,样本公司的内部审计还需要不断发展,其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表5给出多元回归模型(1)中代理成本和其他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Agency Cost的均值为0.082(中位数为0.065),表明用以衡量代理成本的管理费用率约为8.2%;Aceffect的均值为1.161(中位数为1);H1的均值为0.363(中位数为0.339),表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约为36.3%;Spvboard的均值为3.987(中位数为3),表明监事会的平均规模为4人左右;Big10的均值为0.409(中位数为0),说明聘用前10大事务所进行审计的约占40.9%;Dual的均值为0.130(中位数为0),说明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的约为13%;Salary的均值为4.396(中位数为3.078),表明管理层的薪酬水平约为439.6万元;Mgthold的均值为0.043(中位数为0),表明实施管理层持股计划的约占4.3%;Gov的均值为0.656(中位数为1),说明65.6%左右的样本公司终极控制人为国家、机关及国有事业单位;Assets的均值为88.22亿元(中位数为38.33亿元),表明样本公司的规模为中等偏上;Leverage的均值为0.537(中位数为0.551),表明样本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约为53.7%;Growth的均值为1.702(中位数为0.104),表明样本公司营业收入年增长率平均为170.2%左右,公司增长较快;FCF的均值为-0.110(中位数为-0.101),表明样本公司的自由现金流水平较低;HHI的均值为0.068(中位数为0.051),低于姜付秀等(2009)的值,意味着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Situation的均值为0.055(中位数为0),表明5.5%左右的样本公司陷入困境,被ST或*ST。

表6给出了模型(1)中主要变量的pearson和spearman的相关系数。由表6可以看出,内部审计质量与代理成本显著负相关,表明内部审计质量越高,代理成本越低,内部审计越能够抑制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还可以看出,审计委员会特征(Aceffect)、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H1)、监事会规模(Spvboard)、管理层薪酬水平(Salary)、终极所有者是否为政府(Gov)、公司规模(Assets)、负债水平(Leverage)、自由现金流量(FCF)与代理成本显著负相关;产品市场竞争程度(HHI)、财务状况(Situation)与代理成本显著正相关。

2. 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表7给出了内部审计质量与代理成本的多元回归结果,第(1)列是没有内部审计质量(Iaquality)的回归结果,第(2)列是加入内部审计质量(Iaquality)后的回归结果。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内部审计质量(Iaquality)与代理成本(Agency Cost)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表明内部审计质量越高,越能遏制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样本公司的代理成本就越低,本文假设得到了验证。同时,加入内部审计质量(Iaquality)后,模型的拟合度也增加了,意味着内部审计质量(Iaquality)是代理成本的重要影响变量。控制变量中Aceffect、H1、Dual、Assets、Leverage分别在1%、5%、10%、1%、1%的水平上与代理成本显著负相关,与预期一致;Situation在5%的水平上与代理成本显著正相关,与预期一致;Spvboard、Salary、Mgthold、Gov、Growth、FCF、HHI与代理成本的关系不显著,表明监事会的监督作用、管理层的“高薪养廉”作用、产品市场竞争的外部治理作用等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Big10在5%的水平上与代理成本显著正相关,原因可能有两个:其一,与刘峰等(2007)并不认可国际四大可以作为高审计质量的代理变量一样,用是否是前十大会计师事务所来衡量外部审计质量的效度可能不够;其二,外部审计独立性可能存在问题,有可能如安然事件一样与管理层存在合谋。

五、稳健性检验

本文借鉴Prawitt等(2009)的方法,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方法降低有关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对检验有效性的威胁,进行稳健性检验。

第一阶段,本文使用两个工具变量预测内部审计质量即内部审计得分的行业平均值(Ind Iaquality)和存货与资产比值。鉴于Carcello等(2005)、郭慧(2009)和王守海等(2010)的研究结果,还采用了资产(Assets)、财务杠杆(Leverage)、复杂性(Complexity)、上市年限(Age)、净资产收益率(Roe)、财务状况(Situation)等变量来具体预测内部审计质量,如模型(2)所示。第二阶段用模型(2)得到的内部审计质量估计值与代理成本进行回归,以检验内部审计质量与代理成本间的关系,如模型(3)所示。

模型(3)的回归结果如表8所示。从表8中可以发现,Iaquality的系数在5%的水平上与Agency Cost显著负相关,表明内部审计质量越高,盈余管理水平越低。这进一步佐证了假设,说明高质量的内部审计的确能够抑制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代理成本。值得注意的是,Mgthold与Agency Cost在10%的水平上正相关,可能是因为控制内生性后,凸显了我国上市公司的持股计划可能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反而产生了一种“传染性贪婪(infectious greed)”效应(Nofsinger等,2003),也就是说,公司对管理层激励越多,越有可能引发管理层更大的资源滥用倾向,也可能是因为变量的效度不够(姜付秀等,2009)。其他控制变量与表7相似。可见,本文的研究结果是稳健的。

六、研究结论

本文利用2007~2013年深市246家A股主板上市公司共1196个公司数据,检验了内部审计质量对代理成本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内部审计质量与代理成本显著负相关,即内部审计质量越高,代理成本越低。这表明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抑制了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了代理成本。本文的研究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首次利用中国上市公司跨七个年度的较大数据对内部审计与代理成本的关系进行检验,扩展了对内部审计和代理成本的研究;其二,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可以利用本文的结论,加大对内部审计的投资力度,提高内部审计质量,遏制经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代理成本;其三,证监会、股票交易所、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内部审计协会等监管者和规则制定者可以结合本文研究结果,重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相对于董事会的宏观领导和外部审计的外部监督,内部审计能够对管理层进行时时监督,从而减少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因此,应将内部审计作为良好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本文也存在局限性,如:内部审计数据和审计委员会的数据都是手工输入,可能存在一定偏差;难以取得内部审计质量特征的直接数据,如内部审计人员的平均经历、获得专业资格证书(CIA/CPA)的比例、一年中的培训时间等,使得对内部审计各质量特征因素度量的效度还不够,需要进一步提升,可能会对结论产生影响。但是,这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摘要: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内部审计质量是否能够抑制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并降低代理成本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本文从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规模、职责范围和规章制度等四个方面构建了内部审计综合质量指标,并对内部审计质量与代理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内部审计质量与代理成本显著负相关,表明高质量的内部审计能够抑制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代理成本。

质量与成本的关系 篇9

关键词:施工企业,工程质量,施工成本,辩证统一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 施工企业往往有这样一种错误的认识:追求工程质量就必然会提高施工成本, 使施工单位得不到最大效益;如果追求施工单位的效益, 又无法保证工程质量的完美。两者不可得兼。如果两者关系处理不好, 单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 一旦发生工程质量事故, 造成人员伤亡或大范围返工, 就会给施工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两者既是矛盾的对立面, 又有辩证统一关系。只有处理好两者关系, 才会使施工单位健康发展, 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和施工成本管理 (以下简称项目管理) 是生产实践中的一门应用科学。它反映了项目运作和项目管理的客观规律, 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 又用于指导实践活动。项目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工程项目施工活动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控制和协调, 使工程项目在约定的时间和批准的预算内, 按照质量要求, 完成最终的合格产品。因此, 对项目实施进行科学合理的、有条不紊的全过程管理十分重要。并应贯穿于项目施工的始终。

近年来, 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加之市场竞争机制的不完善, 建设工程项目的招投标价格不断走低, 施工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 不得不压价让利、甚至为中标不惜以低于工程成本价作为投标报价, 即使中标, 盈利空间也很有限, 导致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企业经济效益不断下滑。在这种情况下, 迫使施工企业不得不将注意力转向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上。目前企业大部分施工成本管理都是粗放型的管理模式, 管理效果比较差, 成本控制不理想。因此, 施工企业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 如何加强施工成本管理, 则是当前施工企业遇到的关键问题。

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 是在积极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 全力做好施工成本的管理。施工成本是指在工程项目上发生的全部费用的总和, 它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直接成本是指施工企业在施工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构成工程实体或有助于工程形成的各项支出, 包括人工费、机械费、材料费和其他直接费用;间接成本是指施工企业的施工准备、组织和管理施工活动所发生的现场管理费用, 包括管理人员的工资、办公费、财产保险费、临时设施费等。施工成本管理是对工程项目建设中所发生的各项成本, 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做好施工成本的管理工作, 是保证工程质量的经济基础。

工程质量是施工企业求得生存之本, 对工程质量监控不力, 将会造成工程质量低劣、大范围返工, 有时甚至会危及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给施工企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目前, 我国施工项目的工程质量和施工成本管理中尚未建立起对工程质量成本的风险监控体系 (如总包单位在进行工程转包、分包时的不合理压价行为, 使得转包、分包的工程价格太低, 而造成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的现象时有发生) 。有待依靠国家法律、法规进行调整。

在目前情况下, 施工企业为了求生存, 应努力做好施工成本的管理工作。但在施工成本的管理中, 存在着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1、施工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 可以促使项目经理及管理人员提高成本管理意识, 并采取有效措施, 不断降低成本, 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但是, 有些项目经理与相关管理者成本管理意识并不强。在项目经理部, 往往在表面上看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各司其职, 但是缺乏全员的成本管理意识。如:技术人员只负责工程质量和施工技术, 为保证工程质量, 采用了技术可行但不经济的技术措施;工程组织人员只负责安全生产和工程进度, 为赶工期而盲目增加施工人员和设备等。这些必然会造成施工成本的增加。还有, 项目经理施工成本管理意识比较淡薄, 施工项目开工前没有编制施工成本计划, 即使编制了, 也常常没有重视施工组织设计中的降低成本措施。项目经理关心利润, 但是对成本开支的情况极少过问。有的企业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 管理基础工作不落实, 如领料无限量, 用工无定量, 费用开支无标准等, 导致施工成本管理失控, 出现亏损时找不出问题的关键, 更无法“对症下药”, 导致施工成本失控。

2、施工成本管理和控制体制不健全

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 普遍存在项目经理的“责、权、利”不落实。工程项目各部门、各岗位没有具体、明确的成本管理责任, 难于考核其优劣, 没有真正将施工成本与项目管理人员的经济利益挂钩, 没有形成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施工成本管理体制。因此, 项目管理人员往往是满足于安全、产值、进度、质量等方面指标的完成, 对直接关系到施工成本高低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等方面的节约控制关心不足。企业领导强令其开展施工成本管理时, 项目经理及工地管理人员也是消极对待, 流于形式。

3、缺乏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施工成本管理应当不仅仅包含成本核算。作为事后控制为主要内容的成本核算只对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记录、归类和计算, 反映实际执行的结果, 并作为对下一工程项目成本的控制依据。由于建筑工程的生产过程, 具有一次性的特点, 施工成本的管理重心, 应当移向事前的预控和事中的过程控制。当前, 许多施工企业对施工成本的管理, 缺乏事前控制和施工过程中的管理, 仅仅在项目结束或进行到某一阶段时, 才对已发生的成本进行核算, 显然已经为时已晚。

为了加强项目管理, 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工程质量控制

企业在树立质量为本、质量兴企思想的同时, 应明确, 无论是对质量投入的不足或过剩, 都会造成质量成本的增加。因此, 要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在每个分项工程开始时, 都要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 从施工规范方面严把质量关。推广科学管理、采用先进实用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 建立工序质量签证制度, 确保每一道工序的质量都符合规范要求, 避免因为出现质量事故而导致施工成本的增加。同时, 在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和合同约定的质量目标的前提下, 尽可能降低施工成本。

2、加强项目经理项目管理的效益观念

项目管理的效益观念, 是项目经理应当具备的一种内在的管理素质, 它体现着项目经理对投入产出的判断。在项目施工中, 有收益就必然有相应的投入, 控制不当的投入是施工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项目经理应当具有很强的项目管理效益观念, 围绕项目管理开展工作, 通过预算资料和管理运作中所反馈的各项工程质量和成本信息, 有效地抑制各种不合理的支出。另外, 应当教育每一个员工, 使其树立工程质量和施工成本的辩证关系。利用激励机制使各项成本消耗与职工利益挂钩, 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形成全员参与工程质量和施工成本的控制管理, 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达到企业与个人双赢的目的。

3、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项目管理的组织机构应当包括:职能结构、层次结构、部门结构和职权结构。由于项目管理的相关部门较多, 在纵向结构上层次也较多。为防止责任不清, 造成相互扯皮推诿, 工程项目一定要成立一个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工程质量和施工成本管理责任体系, 明确项目经理是项目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建立项目管理岗位责任制, 确定项目管理成员在管理中的具体作用、地位和所负责任。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 对工程质量和施工成本进行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和动态管理。

4、加强项目管理基础工作

企业施工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加强项目管理。必须健全质量管理、定额管理、预算管理及验收制度, 按质量标准和劳动定额签发施工任务书。尤其应当制定与完善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标准和施工定额, 因为这些是工程管理的基础, 更是企业班组管理与考核的标准和依据。各企业应根据管理机制、施工技术水平, 制定符合行业工程质量、施工标准和符合企业管理水平的施工定额, 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修订完善, 以保证管理的先进性。项目开工前, 应进行技术交底, 编制出施工图预算, 项目竣工后, 要按规定时限准确及时提供质量检测报告和竣工决算。

5、进行施工成本的动态管理

项目施工管理, 应当特别强调施工成本的事中和事前控制。在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 应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制定成本控制方案, 为今后成本控制做好准备。而竣工阶段的成本管理由于成本盈亏基本已成定局, 即使发生了误差, 也已经来不及纠正, 因此, 应当把成本控制的重心放在工程施工阶段上, 对成本实行动态管理, 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 采取措施, 控制成本。

成本与利润的关系 篇10

一、需要了解企业成本结构相关问题

企业现行成本核算的框架, 是以计划经济为基础改进与构建的。计划经济的体制下, 国家对企业投资回报率加以限定, 从而控制产品销售价格, 公式为:P=C/ (1-r) , 其中P为产品销售的价格, C为单位产品成本, r为产品的投资利润率。

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 “P”则有机会成为一变量。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变化, 来对产品的价格进行调整, 从而提高某行业整体的投资回报率。等到社会平均的回报率低于行业投资的回报率, 这时企业的投入就会增加。此时, 产品社会供给量会增加, 导致该产品的价格下滑, 从而形成循环的态势。

单纯从公式r=1-C/P, 以及上述循环角度来考虑, 似乎还算合理。但实际上, 企业核算成本通常是低于企业实际成本的, 这样就可能给社会带来一个错误信号:“某行业的利润率高”。其下游行业凭此机会就会提升自身产品的价格。同时, 上游行业的实际成本大于核算成本, 这也导致了企业赋税的加重, 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经常造成严重影响。

所以, 为了加强企业乃至全社会的效益, 应该进一步加强企业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的成本结构的改变, 不断调整其成本构成, 优化成本结构。

二、要重视企业为降低成本而恶化生产环境的现象

1.从企业本身而言, 如果以“为了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为主导思路, 那么就可能导致企业不仅压缩了不必要的开支, 同时也对必要的开支进行了压缩。

(1) 人工成本降低对企业自身利润的影响。人工成本是企业自身成本中占主导地位的成本, 特别是对于知识性产业来讲, 人工成本占据了企业总成本的70%以上。人工成本与企业的利润是正相关的, 表面上看压缩人工成本可以为企业节省开支, 然而此办法并不明智。第一, 减少了员工的收入, 就降低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 从而增加管理成本, 导致工作效率也随之降低, 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第二, 降低人工成本会带来人才的流失。一方面, 一个新员工从签约到离开, 企业为其花费了许多培养及实习费用, 人才的流失会直接造成企业人才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 技术人才的流失会把原有企业的关键技术及经验带到其他公司, 从而使原有企业市场竞争力下降, 利润降低。相反, 合理增加人工成本支出, 会激发员工工作的主动性, 从而增加企业的利润。

(2) 其他生产经营成本降低对企业自身利润的影响。除人工成本外, 企业其他生产经营成本也和企业利润息息相关。盲目降低生产成本会带来一系列影响:企业内部的落后、老化的机械设备不能得到及时更新, 可能造成机电事故甚至人身事故的发生, 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造成影响;可能采购质量较低的原材料, 导致所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下降, 失去了市场综合竞争能力;可能疏忽技术改造, 使落后的生产系统变成企业进行扩大再生产的绊脚石;对企业的环保、节能等工作加以轻视, 有可能导致企业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经济处罚;产品的促销与宣传受到弱化, 这不利于维护原有市场与新市场的开发。

2.倘若从企业的上下游行业以及社会需求的方向来观察, 可能导致:

(1) 在企业没有扩大自身生产规模的基础上, 企业减少成本, 可能对原材料用量实施节约性压缩。电子元件产品就会少使用来料加工、进料加工、电力等, 导致上述行业缩小生产规模, 同时这些行业会减少电子元件产品的使用, 可能给整个社会带来发展停滞的状态。

(2) 行业间需求降低, 造成各行业的产品价格波动, 可能发起轮番涨价攀比的恶性循环。导致各特定行业的内部价格竞争, 从而造成各行业、各企业从中受损。

(3) 可能在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下处于劣势。

在上述观点里, 并不是说要加大成本, 而是指出应扩大企业生产规模, 应该对不必要的开支成本进行压缩, 对必要的开支成本予以支付。

三、从量、本、利的角度出发来考量成本

一般来说, 量本利分析也称为本量利分析, 指的是对企业成本、销售收入 (即业务量) 、利润三者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与分析。这三个变量间的相互关系, 就形成了企业利润结构, 量本利分析的主要目的是, 要在结构上对企业增加或减少的销售收入给企业经营利润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解与把握。依据Cost (成本) 、Volume (业务量) 、Profit (利润) 三个单词的首字母, 量本利分析也简称做CVP分析。在量本利分析当中, 包含盈亏平衡点、各因素变动, 以及敏感性分析。

企业要达到怎样的业务水平, 才能够补偿企业所有成本, 即盈亏相抵正好够本, 这就是盈亏平衡点分析。公式表示为:盈亏平衡点业务量=企业固定成本/ (产品单位价格-变动成本) ;倘若企业的业务量低于此点, 即发生亏损;倘若高于此点, 即取得盈利。超过盈亏平衡点销售量与产品产量越大, 企业获得收益也就越大。在此前提下, 企业成本合理点或合理区间的设定, 就要比任何条件下, 只强调压缩成本要合理、科学得多。扩大盈亏平衡点之上产品的区间, 就要注重组织的规模经营与规模经济。

规模经营的推行有很多好处, 包含在总体生产过程中, 全部配备在各环节中的人力与机械设备都可充分发挥出其应有作用;规模生产企业内部可以实现合理分工与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尽可能地节约机器维护费用与管理经营费用;对原材料综合利用所取得的节约。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电子元件的产品成本也在逐步攀升, 电子元件的生产公司必须依靠规模经营来取得自身优势。国内部分成功的电器企业也都与国际进行了接轨, 采取了合作与合资等形式。电器企业必须依靠集合效应, 构建跨行业、跨地区的大集团, 不断壮大自身的竞争优势, 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从边际成本的角度运作

Marginal cost (边际成本) 其权威描述是指:增加一个单位数量产量, 伴随产生增加的成本, 即为边际成本。公式表示为:边际成本=总成本变化量/产量的变化量。

伴随产量的不断加大, 边际成本先减少, 而后增加;在产量很少时, 企业设备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所以产量很少; 伴随企业所雇用员工不断增多, 进行再生产, 其生产设备利用率也逐渐加大, 倘若增加第一位工人, 给产量的贡献为1, 那增加第二位工人给产量带来的贡献就可能是2或者更高, 但三位工人可能是3。相对应的, 其生产函数曲线的第一阶梯, 就是边际产品伴随投入增加, 以递增比例增加 (也就是说明增值率不为常数, 是递增的, 以生产函数斜率能够表明, 斜率越大其增值率越大) , 这一阶段的产量增加速度超出了成本增加速度, 从而使边际成本伴随产量增加而减小;随着员工数量增加到一定规模时, 企业可能人满为患, 这样一来, 虽然每增加一位员工也会提升生产设备利用率, 但这个利用率提升速度会慢慢减缓, 相对应为生产函数第二阶梯, 生产函数斜率逐步从第一阶梯的最大值减小到零, 当员工加大到某一程度时, 再增加员工, 此时这个员工给产量带来的贡献奖会是零, 边际产量即为零, 在这个阶段, 产量增加的速度从最大值逐步减少到零, 成本增加的速度 (每个员工费用, 加上单位产品成本) 要大于产量增加速度, 边际成本从而增大。

假设在固定资产的拥有总量不被增加的前提下, 提升设备利用率、劳动效率、开工率, 促使产量增值率高于成本增值率, 能够使成本在现存生产条件下取得节约, 这也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点。寓意着挖掘与扩能并举成本理念与措施。

五、从管理行为上把握成本和利润

无论是从优化成本结构、注重成本与利润间的依存关系、寻找在盈亏平衡点之上的组织生产, 还是以边际成本的角度, 来控制企业的生产节奏与挖掘内部潜力来看, 成本管理工作都不仅仅是单纯减少成本, 而是设定合理科学的成本区间, 在此区间开展工作, 实现目标的定位。

这就会引申到另一个话题:无效成本与合理成本的转移。无效成本指的是对待无实际意义机构, 向其机构以及无所事事者放发工资;购进低质量的原材料无法用于生产;购进伪劣产品导致无法销售造成库存的积压;由于投资盲目性导致设备重复建设;由于管理疏忽导致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这类成本支出对企业而言, 百害无一利, 应对其大力缩减乃至消灭。开展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工作, 要从企业的整体管理层出发, 使无效成本积极向合理成本进行转移, 不断完善成本管理。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成本与利润之间的依存关系是一项极其复杂、繁琐的数学与管理学问题, 同时也是企业管理工作中所面临的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必须对成本与利润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积极、深入的探索, 从而保障企业的持久生产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文丽.关于当前成本和利润分析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上海会计, 1989, (5) .

[2]李论.浅议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成本控制[J].中国集体经济, 2009, (9) .

[3]张爱民.成本利润动态控制系统的创建与实施[N].世界金属导报, 2011, (11) .

质量与成本的关系 篇11

关键词:学习成本 收益 二律背反 对策

数学,是我国学生投入时间与精力最多的学科之一,是我国各级各类考试权重最大的学科之一,也是我国学生夺冠最为鲜亮的领域。数学的重要性人人皆知,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等在数学教学中投入的成本是巨大的,但数学教学的成本投入与收益是否成正比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

研究数学学习成本必须要考虑成本投入和承担主体在时间、经济、健康、重复学习、公共资源占有等多个方面进行的投入与收益这两大方面的分析。在江苏北部某县和江苏南部某市各选取500个样本进行数学学习成本分析研究。

初等数学学习成本调查表

注:常规学习:指不含任何功利目的,不以升学为指挥棒,且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学习。升学考试:指中高考。竞赛:指奥数。

家长时间成本:指孩子上下学、参加各类辅导班、在家学习的陪护等时间上的付出。

经济成本:指在数学学习上投入的学杂费、资料费、校内外的补课费等。

一、初等数学学习成本与收益分析

根据对初等数学教育学习成本的调查,对学习成本及学习收益分析如下:

1.学生数学学习成本投入与收益分析

学习成本分析:我国接受初等教育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平均每天1~3.5小时,这个时间投入量是巨大的。之所以要在数学学习上投入那么多时间,因重复式学习、学习复杂化、题海战术占学习总量的一半以上。各种辅导用书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杂,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耗费的时间也就越来越多。高重复式学习成就了部分高分学生,但也让很多学生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甚至厌恶数学。在时间总量不变的现实下,在数学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增加,自然就会减少课外活动、体育运动、社会实践上的时间投入。

学习收益分析:部分天赋好、学习认真的学生能在各类考试及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为实现升入理想学校的目标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但那些能考出高分的学生,综合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并不一定理想。以中国学生参加SAT考试为例,在运算技能等相应类型题目上表现出色,但在坐标几何、数据理解、排列组合、数列和级数以及集合类题目上表现相对较差[1]。因这五类题目要求学生具有能够准确阅读理解题意、强大周密的逻辑分析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我国学生所欠缺的。目前发布的《2012中国SAT年度报告》显示,参加美国高校入学考试的中国高中生中,只有7%的成绩达到及格线。出现如此低的及格线,其根源在于中国教育缺乏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2]。SAT高扬的是思维领先,技巧次之;表述至上,杜绝复制的核心精神,检测的是学生的理解、分析、评估、推论、说明及自我校准能力,而这些数学教育的内核与实质正是我国数学基础教育的短板所在。

2.教师数学教学成本投入与收益分析

教学成本分析:我国初等教育数学教师是学校中压力较大的群体,教师们平均每天在数学教学上投入的时间在6-10小时。在繁重的教学压力下,很多数学教师每天就是备课、上课、改作业、改试卷,难有时间做其他的事。整天思考如何教学生解题,无暇顾及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及自身的专业成长,部分教师由于长期的超负荷工作,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教学收益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初等教育数学教师最大的收益就是学生考出理想分数,高徒出名师。在以应试为目的的初等教育,教师们把很多精力用于揣摩试题、分析考点、收集各种题型、拓深拓宽知识点。有些数学教师片面从数学知识的严密性、系统性、逻辑性和科学性出发,让学生有意感知、注意、记忆数学概念,却忽视从教学艺术角度开发学生的潜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没有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将数学课变成枯燥的定义描述、乏味的定理证明和一遍又一遍的模式化训练。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师不仅缺失正确的教学导向,也缺失健康的专业发展,很难在科学育人上思考与实践。

3.学校数学教学成本投入与收益分析

教学成本分析:基于数学在初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各类升学考试中的权重,以及以分数和升学率为主要依据的教育评价方式,学校层面在时间投入上,每天数学课至少要两个课时;在经济投入上,数学课是各种教学参考书、习题集、讲义等资料使用最多的学科,也是学校发放教师课时津贴最多的学科。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分数,必须不断加大知识难度、拓宽知识界限、加快教学进度,学习复杂化成本高于其他学科。

教学收益分析:一所学校升学率的高低、社会认可度的高低,数学教学作用巨大。有效提高学生数学考试成绩,能为学校争得声誉。数学教学要求偏高、偏难,理论要求及解题技巧要求基本上是为学生升入理工科大学设计的,使许多学生感到数学是最难学的科目,没有让极大多数学生形成对数学的兴趣。在教学内容处理上,介绍数学思维结果的较多,揭示思维过程与方法的较少;教学生如何解决数学问题的较多,但问题如何提出,以及为什么提出较少,缺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教材处理上,对教材整体性体现不太充分,用章节或单元将代数和几何分开,学生在阶段学习时得不到整体训练。教师教法存在五个“过多”和五个“过少”:灌输式过多,参与式过少;结论型过多,问题型过少;封闭式过多,发散式过少;重分数过多,重能力过少;书本知识过多,解决问题能力训练过少等问题较为普遍地存在着。

4.社会教育资源数学教学成本投入与收益分析

成本投入分析:国家投入经费建造少年宫、青少年活动场所、科技场馆等社会教育场馆,是面向全体青少年的社会公益场馆,是满足青少年多样化学习需求的重要场所,是对青少年进行社会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但在很多地方,这些社会公益教育场馆未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将社会公益教育简单地等同于与升学相关的课外辅导班。还有些社会教育场馆长期被各种社会培训机构及各种辅导班租用,致使国家的教育投入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教育功能。endprint

收益分析:将社会公共文化场馆租给奥数培训机构或各种数学辅导班,把场馆的教育功能单一化了。有的奥数培训机构和各种数学辅导班与名校相互配合,利用社会公共文化场馆及名校里的名师培养部分升学、竞赛的高手,为名校揽优质生源,取得显性的教育成绩。培训机构可借此很好创收,名校可从中选拔高分学生,少数学生可通过社会教育资源的强化进入优质学校,但却剥夺了广大青少年享受社会公益教育的权利。公共教育资源流失带来的显性成绩,不仅造成新的教育不公,也让社会公益教育处于尴尬地位。

二、数学学习成本与收益二律背反关系的形成

从总体来讲,我国初等数学教育学习成本与收益并不协调,甚至在某个学习阶段、某所学校及对某些学生而言,数学学习成本与收益还会形成二律背反关系。数学学习成本与收益之间为什么会形成二律背反关系?分析如下。

1.学生与知识是间接关系,学习成本与收益不协调

学生与数学的关系是间接关系而非直接关系,不仅学到的是“死数学”,而且还会在学习成本与收益上形成二律背反关系。以立体几何中二面角的学习为例,这是立体几何中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教师通常的做法是给出二面角的定义,二面角的平面角的确定方法,然后用大量时间和习题进行巩固训练。学生学习二面角的目的就是为了正确求解相关习题,与二面角知识上的关系是间接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学生能看到解题后的成果却体会不到知识创造的过程,制约了对探索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若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前,找出一个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或讨论二面角的平面角(棱上、面内、垂直)的确定,做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直接法、投影法、向量法)等进行主观探索,教师根据需要给予引导,这样获得的知识比被动的大量习题训练要好得多。当学生与知识间是间接关系时,付出的学习成本就很难得到应有的收益,自然会形成二律背反关系。

2.教师教学围着考试转,教学收益单一

如果教师教学只围着考试转,必然会在教学中反复讲解教材的数学成分,忽视逻辑成分。老师们一遍又一遍地讲解数学的定义、性质、定理和逻辑证明,学生们即使达到了老师的教学要求,老师的主要收获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如何在有限的一节课教学时间内使知识信息传输量最大,时间利用率最高,数学问题解决最多,学生考试成绩提高幅度最大,这是极大多数数学教师的主要教学目的,这样势必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以接受教师传授知识,即被动学习为主,以完成老师布置的题目、提高分数为主,无法实现数学教学的真正目的,除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等重要的考量指标很难在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得到很好的提高。

3.评价标准单一,付出与收益不对等

无论哪种类型的数学考试,都采用绝对评分法,即以一张试卷成绩为最终评价结果。从相关课题研究及部分地区进行的数学教学方面的调查分析显示,我国初中生数学及格率在40%左右,高中生的及格率比初中生还低几个百分点。学生在数学学习上付出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为什么及格率那么低?其根源在于评价方式出了问题,重知识轻能力的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数学潜力、探索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付出了高成本却得到低收益。对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考不出理想的分数,不仅影响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影响了他们人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4.教材与试卷难度系数有差距,重复学习成本较高

随着教育的发展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突出减负、创新的要求,教科书历经几次改版,删去了一些内容,难度也有所降低。但考试内容却与教科书要求相差很大,教师与学生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购买课外学习资料、做课外习题,重复学习成本较高。而长期的重复式学习会制约学生发现问题、创造思维能力的养成,对学生终身发展形成制约。

5.学习过程缺少留白,重显性收益轻隐性收益

基于以分数和升学率为主要依据的教育评价方式,很多教师无法顾及学生的长远发展及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了提高分数,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使知识传授最大化,把学生的时间填满,没有给学生的学习过程留白,学生难有想象与独立探索的空间。

三、解决数学学习成本与收益二律背反关系的对策

解决数学学习成本与收益之间二律背反关系、使初等数学教育优质发展的惟一出路是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以培养人为目的,让数学教育回归育人本真。

1.培养高素质的数学教师

最能影响学生水平的因素是高素质、高效能的教师,高素质的数学师资的培养途径主要有六个方面。

(1)提高师范院校高考录取分数线,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就读师范院校,改变现今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才读师范院校的现状。

(2)加强对师范院校数学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他们专业发展的兴趣与能力。

(3)加强对在职数学教师的培训,提升他们应对教育发展趋势的能力。

(4)加强校际内数学教研组的团队建设,让他们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5)加强校际之间数学教师的有效交流,不走形式、不走过场、相互学习。

(6)扎实提高数学教师的科研能力,以研促教,用自己先进的教育理念去导向教育行为,并用自己深刻的内涵去影响学生。

2.加强数学学习成本研究,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数学学习之所以长期存在量多、低效等问题,根源在于教育体制上有重考不重教的倾向,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本和学习效率,将数学的作用异化了。数学被异化,就失去了自己的特征,要么被等同于考试,要么被拔高夸大责任。

研究数学学习的成本,有三点要避免:(1)重复学习;(2)学习复杂化;(3)题海战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性质、内容和结构,减少结构化学习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个复杂的概念,而且它往往在注意力涣散、白日梦或不守规则时出现。数学教育要为学生创设出想象、猜想、质疑的空间,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灵性、数学的感觉,对数学文化的认识和体悟,降低不必要的学习成本,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endprint

3.对数学课程进行合理开发,注重学习收益

现行国家数学教材的内容都是较为成熟的学术观点,教材存在严谨有余、活泼不足;守成有余、创新不足;体系有余、开放不足;传授有余、互动不足等现象。作为辅导学生卷面考试的文本较为理想,但若提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的高度尚显不足。学校及数学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对数学课程进行二度开发,提高数学学习收益。

例如:在讲授平面几何时,为拓展学生视野,向学生介绍欧几里德几何,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和黎曼几何,让学生了解几何的发展过程,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能让学生从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培养科学精神。增加必要的数学实践活动,如代数问题中的选值代入进行估算,几何问题中通过画圆进行直观猜想,运用教具显示进行图形性质的探索等。当学生的视野拓展到更加宏大的世界时,就会产生超越权威公理的怀疑精神,而知识的更新、社会的进步需要的就是这种怀疑精神。

4.给数学正确定位,不人为加大学习成本

数学是基础,这一结论毋庸置疑,但如何正确理解“基础”的含义?按照我国传统理解,“基础”是指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从文化层面给数学的基础地位正确定位,将其定位于一个人的学习兴趣、质疑能力、探索能力等“能力体系”,将学习的目标指向追求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在知识选择上,以“够用”为目标,勿用茫茫题海加大学生的时间成本、健康成本,从而透支学生的发展成本。不人为夸大数学的责任,无论什么学科对学生成长而言都同等重要,没有权重大小之分。应逐步取缔目前各类升学考试中数学权重较大且人为将各门课程等级化的做法,让学生用平常心,合理的成本投入进行数学学习。

5.科学划定数学难度系数,降低学习时间成本

降低教学难度,科学划定数学内容的难度系数,降低学习时间成本,以“够用”为目的,以培养综合能力为导向,从“解题训练”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以情趣促进教学,赋予数学情感色彩,让学生喜欢数学。将服从文本化考试的数学教学与生活相连,例如:用集合知识分析奥运会运动员相关情况;用“跳蚤的故事”描述无穷数量;用线段AB间的点解释“无穷”适合一个非常小的空间。通过这些实例,把“死”知识讲“活”,让数学富有生命特征,学生心灵深处的智慧才能萌发,才能学到真数学。

6.淡化分数,让学习收益最大化

淡化分数,勿用“分数”导向教学;开放考试形式,减少、取消不必要的考试。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认真对待及研究分数,但不强化分数,设计学生有兴趣且能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学生将考试时出现的错误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带到考试时段外去探讨。除了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外,根据教学内容灵活使用多元化的考试方式,如:开卷考试、半开卷考试、答辩式考试、小论文式考试、实习报告、案例分析等方式[3],注重考试对教育的适应性,让考试为学习服务。

任何学习都要付出相应的学习成本,有的学习成本大一些,有的成本小一些,数学学习属于学习成本大一些的范畴。如何尽可能降低学习成本,使学习的收益最大化,消除学习成本与收益之间的二律背反关系,是数学教育者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学实践中,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培养人为目的,认真思考和研究教育问题,适时更新教育理念,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育发展方向,灵活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享受到数学的熏陶,学到真正的数学。充分发挥数学的育人功能,不仅能够让学生以数学为工具解决相关问题,也能让数学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上发挥重要作用。

————————

参考文献

[1]潘涌.SAT对中国高考的启示,从应试力到思想力.光明日报,2012-6-1

[2] 中国学生参加美国高考仅不到7%及格.东南网,2012-10-28.

[3] 吴维煊.淡化“分数场”——在动态均衡中实现数学教育优质发展.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4).

论成本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 篇12

(一)成本的定义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人或是企业单位要进行一定的资源消耗,说是我们平时说的人与物力,才能得到产品。在这过程中所消耗的资源,就是成本。

(二)经济效益的定义

经济效益,是通过商品和劳动的对外交换所取得的社会劳动节约,就是通过消耗的资源,换得有用的成果之间的比较。经济效益好就是消耗的资源更少,取得有用的成果更多。

(三)成本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在成本与经济效益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经济效益由成本与成果(即利润)两个部分分组成。从“利润=收入-成本”这个公式来看,在收入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成本越低,企业可获得的利润就越大。当然,经济效益与成本的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加减法,但从中已经能看出控制成本对经济效益重要性了。

二、企业中存在的成本控制不合理的问题

(一)对合理控制成本的意识不够强

很多企业之所以会破产不在于它的行业好坏,也不在于它的利润水平,而是在于企业对控制成本的意识并不强,没有考究企业到底产生了多少成本,只在乎利润。而到了年底,收入可能很大,而利润可能寥寥无几,或者到了年底,有比较多的利润,但成本比相象中要大得多,这时才发现很多可有可无的成本一大堆。但到了年底才发现就等于浪费了一年的利润和时间了。

(二)财务管理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在企业管理中,财务是非常重要的,财务管理得到位可以降低成本。比如一个项目,可以100万完成的,到最后确实150万才能完成,平时账目资料,不及时整理,不把这些信息再加工,管理层没有监督财务把信息及时反馈。这些都可能导致成本大了,管理层也不能及时发现,不能及时做出调整。因此,在控制成本这问题上,财务管理做得好与坏是极其重要的,它直接导致管理层对财务信息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成本,从而影响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成本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深入研究成本与效益的关系

1. 原材料与采购物资成本过高

对于生产型的企业来说,企业产生的成本主要就是材料成本与人力成本,甚至有的企业材料产生的成本可以占到总成本的80%以上。对于此类企业来说,材料成本占了利润的大头,如果不能制定成本管理制度,减少材料成本,那对于这个主要成本是材料的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肯定不会很好了。

2. 产量达不到合理的规模,导致产品的单位产出成本过高

很多企业在生产是成本过高是由产量达不到合理的规模造成的。有很多企业在生意不好的时候,或是没能获得大量的订单时,很多企业会选择减少产量,但是,这个不一定是合理的,因为单位产品的成本高了,企业不一定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反而有可能因为成本的增加而提高产品价格,从而使产品滞销,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3. 没有完善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导致管理成本过高

企业是法人,但主导还是管理者。一个成功的企业,管理层是做得非常好的,内部的管理制度一定是完善的。想想一个企业如果所有的管理者都无心经营,每个都铺张浪费,管理费用都占了大部分的利润;企业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采购的不能采购到物美价廉的材料,工资制度不完善,人员工资过高等,都会导致管理成本过高。

4. 没有坚持创新,不用新技术来降低成本

大部分的企业都是为了利润,但很多企业却因为舍不得利用资源去创新,舍不得投入新的科技,新的技术不投入,就只能使用旧的技术了,这样就增加了很多其他成本。比如可能投入机器生产的,企业舍不得投入机器,那只能用人工生产了,而人工的生产会效率低,因此,导致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过高。

5. 成本分配不合理,应该增加的成本没增加,应该尽量减少的成本没有减少

企业在成本分配时往往会出现不合理的现象,该高的不高,该低的不高。在企业管理中,有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科研方面投入不足,不能设计出新的产品,就当然不能发展得好;有的贸易公司应该多投入在市场营销上,但如果不把重点放在营销,那也不能取得好的效益。

三、加强成本控制,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的措施

(一)加强成本控制意识

加强成本控制意识主要还是靠学习,靠见识。企业和人一样,都要不断地进步,管理层一定要有很强的成本控制意识。管理者对外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去参观同行业其他好的企业,学习别人是怎么加强企业的成本控制的,培养紧张感;而对内,可以多看财务报表,多看企业的成本发生在哪里,多了多少不该有的成本,多与员工和财务交流,养成习惯,才能加强管理层的成本控制意识。

(二)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

财务就是一个企业的日记,一个企业要控制成本,就必须重视财务管理这一个环节。每一月度、季度、年度,或是每一个重大项目发生变动,财务都必须向管理层反映,如果财务不向管理层反映,就是失职。而企业本身也应该有一定的制度约束财务在这些情况下必须向管理层汇报,管理层及时了解信息,再对信息进行分析,然后再调整成本费用,这样才能及时正确地做到控制成本。

(三)完善成本管理制度,深入研究成本与效益的关系

1. 控制原材料与采购物资,降低材料成本

对于原材料型的生产企业,一定要在采购方面做足成本控制。采购对很多大企业都是很容易出现漏洞的环节,企业在采购这个方面一定要加强监督,在保证采购到的材料、物资质量过硬的情况下,尽量降低成本。可以通过轮岗、相互监督等方式来约束采购部的工作人员做好本分,控制好采购成本,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2. 合理调整生产规模,降低单位产出成本

对于生产规模,是很多企业说不出的痛,大了怕产品卖不出,小了又会导致产品的单位成本过高。对于这个方面,企业要去做足够多的分析,做调查,去参观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去研究怎样才能得出一个合理的生产规模。企业的营销做得怎么样,调整生产后价格怎么定,这个都是要管理都通过数据与经验去分析的,可能对很多管理者来说这个还是很难,但是只要努力去做,就一定能做到。

3. 建立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在保证正常经营的情况下降低管理成本

企业内部的管理可以降低很多的管理成本。通过合理的部门设置,合理的人员配置,使得管理起来更加方便,从而降低管理成本。如一家企业本设置一个财务部、一个市场部、一个行政部就足够了,但企业还是弄出来一个工程部,这就使部门多了,工作人员又要配置,而配备的工程部与工程部的工作人员又没有给企业带来积极的影响。所以,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做得好,可以省下很多的管理成本。

4. 坚持创新,坚持用创新来降低成本

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种创新。企业也一样,要把企业做强做大,就一定要创新。要做到创新,就必须做足够多的市场调查,做足够多的分析。一种管理模式的创新可能对企业来说是新鲜的血液,可以给企业带来活力,而没有经过分析的创新对企业来说就是一种打击了。做好分析与调查,应该在哪创新,创新的程度怎么样都是要企业去衡量的东西。

5. 合理成本分配,应该增加的成本就增加,应该降低的成本就降低

这好比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行业都有各自行业的重点,行业应该在资源投到自己对应的重点上。一个中介公司应该把重点放在营销上,需要重点投入的是市场营销人员;一个食品公司应该把重点把在原材料上,在原材料上下足功夫,适当增加一些成本;一个高新科技公司应该把投入重点放在科研上;一个运输公司应该把主要资源投入在运输工具上,才能提高经济效益。

四、结语

一个企业一定要做好成本的控制,加强成本控制意识,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完善成本管理制度,深入研究成本与效益的关系,才能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鼎玉.论企业成本控制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J].当代经济,2015(35)

上一篇:小学语文合作学习三法下一篇:电网建设物资履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