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访谈

2024-07-06

开放式访谈(通用5篇)

开放式访谈 篇1

背景

鹿特丹国际建筑双年展(以下简称“鹿特丹双年展”)是一个为建筑师、城市规划师与政府决策者们提供研究、辩论与交流的平台,始于2003年,至今已是第四届。每一届鹿特丹双年展均包含3个部分—展览、讲座与辩论、大师课程,都致力于为社会提供实质性、可供论证的成果。

第四届鹿特丹双年展以“创造一个更好的城市居住环境和社会和谐状态”为主旨,主场馆设在荷兰建筑师协会博物馆(图1)。

讲座与辩论在荷兰建筑师协会与贝尔拉格学院展开,邀请了多位著名建筑师与城市规划者展开讨论,集中探讨建筑、城市、环境与社会等的“共存”之道。

大师课程设在贝尔拉格学院,由拉斯·勒鲁普(Lars Lerup,美国休斯顿赖斯大学建筑系教授,原系主任)指导,参与该课程的学员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高校,如贝尔拉格学院、代尔伏特理工大学、奥斯陆大学、清华大学等。为期两周的课程试图通过对鹿特丹港口改造的研究与设计来具体讨论并实践“开放城市”的理念(图2)。

背景

21世纪,城市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得比国家重要。城市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但是这只是在其拥有这些条件的前提下:充满活力的社会,具有弹性和包容性的文化,有发展力的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此外还须具有多样性、安全性和开放性。无论城市是在膨胀还是在紧缩,全球的市政当局都面临着诸多的问题:犯罪、恐怖组织、污染、移民、不宜居的城市住宅、有功能性问题的基础设施、合法与非法建筑间的联系缺失、交通系统问题、医疗健康体系问题、信息体系问题、经济市场问题……建筑师与市政当局一样,也需要面对这些问题。

鹿特丹双年展提出,建筑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为几十亿人设计和实现能提供日常生活各方面需求的宜居环境。本届双年展在“开放城市,设计共存”的主题下,特别强调了这一挑战:建筑师与城市规划师如何为建设一个多样性、充满活力、宜居的,简而言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在乌托邦的历史中,城市往往是反映完美社会的形式表现。这样来讲,我们也可将开放城市作为开放社会的空间表现。

我们不能将开放城市简单地理解为一种诉求—一个在街道层面具有可达性的19世纪街区,一个精确计算设计的道路网络系统,或是一个可接近的多功能综合体。在那里,匿名者是被信任的,陌生人能在周围自由游走,人行道总是占支配地位……简而言之,这样一些品质是可以从简·雅各布(Jane Jacobs,《美国大城市的生死》的作者)的作品中解读出的。更确切地说,开放城市的功能结构体系是一个可让城市生活安置于其中的操作系统。在这样一个综合操作系统中,交通网络与公共空间、物质空间与电子空间是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在这个系统中,人、思想与物品的交流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发生。所以,开放城市既不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幻想,也不是一个与现实切割清晰的存在,而是在开放和封闭之间、综合和分散之间、控制与放任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

访谈

采访于鹿特丹荷兰建筑师协会(NAi),“开放城市”大师课程结业答辩结束后。

■何:您怎样看待“开放城市”大师课程的成果?在您看来,它们是否展示了开放城市应有的景象?其中有什么让您印象深刻的项目吗?

■凯:我认为这一次的大师课程十分成功,各小组展示了非常精细的成果。总体说来,这些项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将重点放在“开放”结构的定义与走向“开放”的工作方式上;另一类,做了类似于修复性的设计—针对问题的设计,这种设计倾向于与城市展开关系。因此我认为有一半小组的项目成果是达到了开放城市的要求的。

我没有看到中午之前的部分,但就我看到的后面两个大类而言,贝尔拉格学院其中一个小组做的“漂浮地面”的项目很有趣(图3);此外,在最后一个大类里,代尔伏特理工大学小组的关于讨论自雇人员的项目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刻。

■何:这一次双年展很成功,主要议程也将落幕,请问这些辩论与展览达到您的预期了吗?

■凯:我十分满意这次的双年展,它非常盛大,开幕式的时候来了很多人,这是十分好的兆头,表明很多人都在关注城市发展。我认为展览的作品所表达的议题与本次双年展需要表达的主题一致,达到了将人们聚集在一起展开讨论、交流知识的目的,同时也达到了肯定不同国家和城市所产生的知识的目的。从圣保罗(San Paulo,巴西第一大城市与港口)的展览中能看到,他们的研究方式明显影响了在阿迪斯阿巴巴(Addis Ababa,埃塞俄比亚的首都)的研究的推进。通过这种交流,大家互相取长补短,十分有益。

■何:您怎样看待鹿特丹国际建筑双年展与其他类似展览的区别,比如威尼斯双年展?

■凯:威尼斯双年展是一个十分成熟的双年展,它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双年展,我指的是它的定义是纯粹的建筑意义上的,它是一个传统的聚会地,在一个美丽的城市举办,此外,它拥有巨大的预算支持,这些预算不是来自于一个资源,而是来自于参展的所有国家。但是在威尼斯双年展中,你会发现各个展览之间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每个展馆都只是在展示自己的东西,那种实质上的一致性是缺失的,另外也鲜有社会性的联系。

但是鹿特丹双年展的定义就不是一个建筑双年展,而是一个城市双年展,它包含城市设计和城市研究的内容,此外预留有促进业界内人士交流的空间,让他们能在达成共识的框架下继续展开对城市的研究和设计。这是鹿特丹双年展的特色。

■何:您在贝尔拉格学院的讲座中强调了“共存”一词,请问您是如何在建筑和城市层面上理解多元化社会中的“共存”问题的?

■凯:首先,需要明确一点:我们(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不能用(建筑/城市)设计改变社会,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我们讲“设计共存”更多是一种表达、一种提议。但是,我们确实可以通过创造城市尺度上的建筑/构筑物来或多或少地模拟和转达多元化的社会现状,比如在圣保罗的贫民窟,人们都有很小的房子,里面有一个十分小的庭院,小小的门开向街道。在巴西的经济现实中,这就是他们的开放城市,人们可以在那里交流学习,在街道上穿行,也可以进入到房子里,在院子里洗衣服……很多事件可以发生在那里,一个社会团体在那里与周围发生关系。但是现在政府试图把贫民窟拆掉,将人们放进十层楼高的现代住宅里面,这等于是摧毁了原有的社会网络关系,也摧毁了街道原有的经济价值。从类型学的角度上讲,贫民窟其实更适合于模拟和转达其实际的环境状况。由此可见,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是我们绝对能决定是否在建筑或构筑物中对周围环境的进行模拟和转达,以此达到与之共存的目的。

■何:您在那一次讲座的辩论中提到,您相信建筑师在城市尺度上的实践能逐步将现存的城市向开放城市改进。但是,您对在新自由经济下的市场中是开发商而不是政府支配建筑师按自己兴趣与利益去开发城市有怎样的看法?您又怎样看待那些封闭式的房地产项目?特别是中国现今的案例,这种发展是否有违开放城市的原则?

■凯:我认为,城市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公共关系。发展永远是公有和私有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这种合作是需要相互尊重和持续协作的。在非常资本化的情况下,比如现在的中国,房地产开发商拥有高度自由的权利,而市政当局又缺乏相应经验和技巧去约束和制约他们。这是当下中国城市极端化发展的原因之一。但是,最近有一些项目显示,如果建筑师做了正确的事情,投资者可能也会很感兴趣。比如我们(KCAP)为中国开发商做的项目,一开始我们就反对投资方提出的要求和建议,因为他们认为花最少的资金将项目实现是最为重要的,同样的资金不足以实现建筑师的设想。但是最终结果却表明,建筑师设计的综合性极高的住宅区能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提升地块价值,所以最后开发商也很高兴会有这样的结果。因此,这其实是一个开发与协调的问题。

■何:实际上,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模式借鉴和继承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理性主义规划城市的原则,您认为“开放城市”的命题能在中国城市中发生吗?

■凯:从古到今的中国确实是有“开放城市”的。比如,上海的里弄和现今改建而成的“新天地”、北京的胡同以及“798工厂”等。(何:都是在一些小尺度上的?)开放城市从来都不可能是在整个城市尺度上的,更多是城市的某些局部,正是这些局部对整个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何:能否讲解一下您(KCAP)在中国的实践是如何体现“开放城市”这一观点的?

■凯:拿我们在北京做的一个住宅项目“格林小镇”(green town house)为例。我们比较激进地做了低层的砖房邻里,虽然它是一个封闭式的社区,但是我们做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去改善其开放性,比如我们在社区边缘修建了商业中心,一半在社区之内,一半在社区之外,因此,这个商业中心就是一个能让内外空间、民众、信息、商品等发生交流的开放领域。如何在具体的实践和细节中去协调,是建筑师在中国需要面临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如何在极端条件下坚持建筑师态度的例子。我们也尝试在沈阳这么做,但并不是那么容易。

■何:如果您有机会承接一个关于中国城市的都市规划,你希望会在哪个城市,做什么样的设计?

■凯:我会想为上海市中心做一个城市规划,去重新开发其城市价值,因为现在那里的功能联系越来越疏离,距离也越来越远。如何设计引导路线,并将现有功能再整合是我想做的事情。如果可能,我还想为北京做城市规划,以改进其机动性,为那些被拆除以建新高层的低矮老建筑区域进行城市设计与规划,也是我感兴趣的地方。

开放式访谈 篇2

关键词:电视访谈,节目策划,问题

电视访谈节目是节目主持人和节目邀请嘉宾以一个即兴的互动话题或者是个人经历展开讨论的电视节目形式, 通过面对面的谈话作为节目主体。电视访谈节目以其谈话内容的丰富性、谈话形式的多样性、谈话氛围的真切性深受观众的喜爱。但是当前电视访谈节目发展进入到了一个“瓶颈”阶段, 访谈节目相互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模仿痕迹, 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电视访谈节目需要电视访谈节目的策划为基础, 因此, 需要创新电视访谈节目的策划, 丰富电视访谈节目的内容, 提高电视访谈节目的质量。

1 当前电视访谈节目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 大众接收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 人们对于节目形式的认识和了解“如数家珍”。然而电视访谈节目缺乏创新, 没有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访谈话题范围小

访谈内容是电视访谈节目的主体, 访谈内容主要是通过访谈话题扩展和延伸出来的。很多电视访谈节目中, 尽管每一期的访谈人物不同, 但是选择的访谈话题却大致相同。一般都偏重关注热点问题, 甚至于一些八卦新闻, 没有注重访谈内容的教育指导意义, 无法从大的视角关注社会, 而且会尽量避开敏感话题的讨论[1]。

1.2 访谈虚假表演成分多

访谈的核心在于人与人的沟通交流, 但在当前很多电视访谈节目中缺乏真实感, 表演成分过多。主持人完全流于形式, 采访对像习惯于空话、套话, 甚至会在节目策划录制时, 会人为操纵控制访谈内容, 安排一些“话托”, 提前安排好有冲突的环节, 存在着欺骗观众的现象, 使得访谈节目失去了真实的意义。

1.3 访谈形式盲目跟风

当前很多电视访谈节目大多选择在黄金时间段播出, 导致电视访谈节目“霸占荧屏”, 观众对于节目选择也会无所适从。如果有某一档电视访谈节目取得了成功, 马上就会有大量的类似形式的访谈节目纷纷涌现, 这种简单“复制粘贴”的盲目跟风形式也大大压缩了访谈节目的空间。

1.4 访谈气氛平淡沉闷

电视访谈节目中对于采访对像的访问过程都较为平淡, 抓不住主题思想, 很多采访点都让观众感觉小题大做、无病呻吟。同时, 忽视了访谈节目中另一大主要因素——现场观众, 观众在访谈过程中都是聆听, 没有发挥观众的参与和监督的重要作用, 访谈氛围平淡沉闷。

2 如何做好电视访谈节目的策划

从央视的《实话实说》开始, 而后像《高端访谈》《鲁豫有约》《可凡倾听》《艺术人生》等电视访谈节目形式遍地开花, 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究其原因有很多, 从天时、地利到人和, 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对电视访谈节目的策划工作。以下, 将对如何进一步做好电视访谈节目的策划提出相关建议。

2.1 更广泛地选题, 更独特的视角

在电视访谈节目中, 访谈话题以及所扩展的内容是访谈节目的核心环节。因此, 在电视访谈节目中, 要进一步拓宽访谈的话题范围, 提出更加独特新颖的观点。在对访谈内容主旨的选择过程中, 话题要尽量贴近大众的生活, 使节目能够更加“接地气”, 不能像发表官方言论一样[2]。比如说, 像“残疾儿童的上学梦”“空巢老人的生活”“医保制度的改革”等都可以作为访谈的话题内容。同时, 电视访谈节目在策划过程中也要突出内容的个性化, 比如说, 对于名人的访谈, 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认识和了解, 像知名的运动员, 可以将视角转移到其背后的训练方式、赛场上看不见的心理状态等, 而不是千篇一律地谈论取得的成就。

2.2 真心诚意地策划节目

电视访谈节目策划的初衷就在于通过零距离的访谈交流真实地展现访谈对象, 但是如果以弄虚作假、表演作秀的方式访谈, 无疑背离了访谈节目的初衷。因此, 在电视访谈节目的策划过程中, 要注重节目真实性的体现, 而不以谎言、面具来掩盖或者维护访谈节目的形象。比如说, 像美国著名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温弗丽曾在节目中坦承曾吸毒和戒毒, 她的真诚并没有影响电视访谈节目的收视和质量, 而且通过真诚地和采访对象、观众交流奥普拉温弗丽还赢得了更多观众的喜爱。

2.3 丰富策划节目形式

电视访谈节目形式的丰富对于节目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因此要加强对节目的策划, 创新和丰富节目形式。一方面, 要巧妙设置节目场景, 凸显节目的主题, 摒弃过去传统的演播室、沙发、茶几的访谈场景, 比如说湖边、茶坊、画室等都可以作为访谈场景地点的设置, 像美食访谈节目就可以将场景设置在厨房[3]。另一方面, 要创新访谈节目的表现形式, 带动观众的参与热情, 活跃访谈氛围。比如说, 可以通过短信平台、图片视频上墙、观众现场提问、电话连线等方式将观众的问题、意见、祝福等选取作为互动话题, 提高观众的参与节目积极性, 活跃访谈节目氛围。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 电视访谈节目作为直接沟通交流方式和以轻松舒适的谈话方式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受到观众的喜爱。当前电视访谈节目的发展受到真人秀等其他节目形式的强大冲击, 电视访谈节目的转型成为必然。因此, 必须要创新电视访谈节目策划形式, 丰富电视访谈节目内容, 打造更为真实、更有新意、更加优质的电视访谈节目。

参考文献

[1]张扬军.访谈随想——论电视访谈节目的策划、主持[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22) :93-94.

[2]李林林.我国电视访谈类节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2.

开放式访谈 篇3

《杨澜访谈录》是“阳光传媒集团”旗下的一档名牌访谈节目, 阳光卫视制作的名牌访谈节目, 创办于2001年, 国内最早推出的高端访谈电视节目, 至今已走过十年的光辉历程, 国内知名人士杨澜女士担任主持, 节目定位锐意求新, 突出人文和国际化特色。节目就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不同方面的热门话题, 与世界各地的知名人士进行广泛探讨, 关注人的性格特征和独到见解, 以历史的深度和广度, 表现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寻找人类智慧的光芒, 折射出特有的历史瞬间和社会背景。畅谈的话题不仅紧紧围绕时事或专业, 更以人的经历、感受和智慧为中心, 抽丝剥茧地讲述人的故事, 以成败得失、人生百味体现人的智慧和感悟, 让更多观众通过节目去感受那些平常可望而不可及的世界名人, 拉近距离, 沟通彼此。

2《杨澜访谈录》的成功之处

2.1 秉持着“继承时代印记”的主题

1) 《杨澜访谈录》话题的选择紧扣当下的热点。节目邀请各方面的影响力十足的风云人物就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不同的热门话题展开探讨。比如马航MH-370失联事件, 邀请了著名的航空专家和反恐专家, 就航空技术、反恐应对两个方面对马航失联事件进行了分析, 解答了观众心中的种种疑问。再比如就人们所普遍关心的“舌尖上的安全”问题, 栏目组邀请到了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这些社会的热点话题, 并不仅仅是在博取眼球提高关注度, 它更多体现的是媒体人的社会责任。通过访谈这样一种形式来对一个热点事件进行解构, 从而解开人们心中普遍的疑问。

2) 谈话的话题涉及方方面面, 谈话的对象也是分属不同的领域, 有明星、偶像, 有政客领导也有商界大亨。但它的突破就在于畅谈的话题不只紧紧围绕时事或专业, 而以人的经历、感受和智慧为中心讲述人的故事, 让更多观众通过节目去了解那些平常可望而不可及的世界名人, 从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过点点滴滴传递社会的正能量。

2.2 亲切自然的访谈风格和条理清晰的逻辑干线

《杨澜访谈录》中没有咄咄逼人式的逼问, 也没有触及隐私的八卦, 有的只是娓娓道来, 在现场访谈气氛比较温和的情况下同样能紧抓人们的视线。这得益于杨澜对整个访谈的采访技巧控场能力。

1) 几乎每一个问题都会有背景的铺垫。比如对房地产大亨王石的访谈中, 杨澜先讲述他的爬雪山的爱好和经历, 然后引出做公益慈善的源起, 这样给嘉宾一种很亲和的感觉。

2) 善于抓住趣味点进行提问。比如在采访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时, 说到老百姓普遍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时, 杨澜幽默的提问:“部长家的菜在哪儿买?”这样不仅调节了现场的气氛, 也把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推进。

3) 杨澜的访谈类节目不单是一问一答的单调形式, 而是经常以“讨论”的形式和嘉宾互动, 这便很快使人有了一种交流和谈话的感觉。

4) 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嘉宾总能保持地位的平等。这在访谈中是很难做到的。如果在访谈中一方比另一方处于更强势的位置的话, 就很难让谈话敞开心扉, 畅所欲言。而杨澜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无论是地位显赫还是平凡普通人, 她总能保持沉着清醒, 以不卑不亢的态度去面对。

5) 善于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在杨澜在嘉宾阐述很多话之后总能切入要害加以补充式的总结, 尤其是在节目尾声的时候总是把一个社会的热点问题上升一个新的高度。比如在采访王石的最后她说到:“要想改变世界, 首先改变自己, 从从自我价值的实现, 到推动社会价值的重建是一种自我更新的可能。”这不仅仅是对一个采访者经历的阐述, 更是对这个社会的呼吁与反思。

2.3 采访不流于表面, 层层深入

在访谈的过程中, 杨澜她主要是以嘉宾的人生历程, 在事业, 艺术上的奋斗生涯, 或者从业经历入手, 将嘉宾在人生中的成功、失败、高潮、低谷, 在大屏幕上以视频呈现回忆的方式体现, 从中寻找访谈交流的落脚点。节目的整体结构如同故事的发展一样。在访谈交流的过程中, 根据嘉宾的专业领域进行交流和碰撞, 引导被访者倾谈出自己最真实的人生经历以及对人生最深刻的思考。比如在采访农业部长韩长斌这一期中, 以我国进口粮食的数据为依据而提出质疑, 进一步提出了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如何解决, 从而引出政府的工作方向。当谈及社会现象的热点话题农村的“空心化”以及应对的策略时后, 杨澜最后回归到被采访者, 以韩长赋曾发表过的一篇文章作为引子引出了韩长赋的成长历程和经历从而引起人的共鸣与感动。

3《杨澜访谈录》对观众和社会的影响

3.1 对观众的影响

杨澜以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杨澜访谈录》的定位和走向。杨澜在采访时通过采用主观性很强的方式进行提问, 将采访的局面合理的控制, 以这样的采访方式, 《杨澜访谈录》的情感色彩和精神意义就会表现出来, 这是《杨澜访谈录》中独特的鲜明的看点。

杨澜是名人, 但她需要在其他名人的习惯中才能看到名人的影响。目前来看, 杨澜的改变已经在现实生活中逐渐体现出来。杨澜将丰富多彩的娱乐元素引入话题, 无主题的漫谈如同朋友间聚会的闲聊, 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了人们日常谈话的原生态。在追求当下世俗的快乐中, 使广大观众最求娱乐文化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3.2 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杨澜对文化和娱乐类任务比较关注, 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公众都可以走进《杨澜访谈录》。据采访得知, 杨澜采访的标准是她所做的事情和提出的观念是要有创建的。《杨澜访谈录》也不完全是以故事为主要内容, 比较关注的是个人内心的历程和思想。杨澜说, 当她采访张艺谋、田壮壮和冯小刚等这些导演时, 一般不会问电影是怎么拍的, 很少去问个人故事方面的。她所关心的是一部电影中为什么会有一种特别突出甚至需要包发梳来得情感, 或者是哪种因素给人带来很大的压力感等这些精神层面的内容。因此给社会文化带来了良好的正面影响。

4《杨澜访谈录》的启示

《杨澜访谈录》有准确的节目定位和访谈形式。杨澜认为这类深度访问的栏目形式应该比较稳定, 如果随大流而急功近利的话势必会丢失节目的主干。正是这一份坚持才为《杨澜访谈录》的历久而不衰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杨澜访谈录》在稳定的形式和风格中又不失创新。它是“阳光传媒集团”旗下的一档访谈节目, 节目从关注事件到关注事件中的人, 关注成功背后的成长, 关注一个个体现大节的小事。从而深入人物的内心, 引发受众更多的思考以及对这些人更深的认识。

这个节目让我收获了很多, 从杨澜的身上我也学习了很多。造就一流的访谈节目主持人的, 绝不仅仅是光鲜的外表和引人注目的领袖、大师或明星, 更重要的是一流的访谈节目主持人能够敏锐地探询时代发展进程中的瓶颈因素和热点问题, 深刻地反映人类应对挑战的智慧和成果。这种素质是要通过足够的知识积淀,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经历才能铸就的, 这就需要我们厚积薄发, 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我承认在这条路上我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学习的知识, 很长的路要走, 但我会铭记这种走进内心的感动, 也努力追寻这份朴质天然不入俗流的表达。

摘要:对于访谈类节目, 我们熟悉的可能有串场记者访谈形式的《焦点访谈》、《财富故事会》等, 还有《杨澜访谈录》、《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主持人现场访谈形式的节目。本文就《杨澜访谈录》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并谈一下自己的收获。

关键词:感动,热点,主持风格,稳中求进

参考文献

[1]单俊杰.浅析“杨澜访谈录”节目类型特色[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21) .

[2]吴晨, 陈阳.从《杨澜访谈录》看中国电视访谈节目的走向[J].新闻世界, 2014 (5) .

焦点访谈 篇4

在周六的下午, 范某和张某告诉妈妈出去玩一会儿, 也没说去哪里玩。妈妈也了解自己的孩子, 没有多问。他们把附近能玩的地方都玩了, 能逛的地方也都逛了。后来, 实在是没地方玩了, 他们就决定去裕西公园过一夜, 尝尝晚上不回家是什么滋味。

天渐渐黑了, 两个人兴高采烈地在公园里品尝着“新鲜”。到晚上吃饭的时间了, 他们的爸爸妈妈左等不见孩子回家, 右等也不见孩子回家, 很担心, 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附近的同学家都找了, 都没有;留营小区里找了, 也不见两个人的踪影。晚上9点多了, 无奈之下, 他们的爸爸妈妈给班主任了打电话。老师接了电话后, 也是心急如焚, 赶紧给同学们打了电话。同学们都是在睡梦中醒来接老师的电话。老师打完电话后, 又急忙向范某和张某的爸妈打了电话, 提供一些可寻找的地方。

那时已进入“大雪”节气, 白天上学我都是穿着厚厚的棉袄, 晚上的气温可想而知会有多冷了。夜深了, 四周一个人也没有, 他们又冷又饿又害怕, 想回家, 又怕路上不安全。范某问道:“我们现在怎么办?”“不知道。”“有家里电话吗?”“忘了。”他们就在公园里继续“尝鲜”。

与此同时, 他们的爸爸妈妈急得泪流满面, 害怕儿子遇上了坏人, 便马不停蹄地找, 想到的地方都找了。110也帮着找了, 还是没有找到!

他们现在在干什么呢?谁都不知道!他们现在在哪里?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他们的爸爸妈妈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他们却全然不知, 继续在公园里面“尝鲜”。

第二天早上, 他们平安地回家了。家长急忙告诉老师, 老师才松了口气。

爸爸妈妈并没有责罚他们, 而是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他们的爸爸妈妈的做法是对的, 遵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条、第十一条。

周一的班会课上, 班主任又严厉地批评了他们, 让同学们说说他俩错在哪里, 并写了作文《评“夜不归宿”》。老师觉得这还不够, 接着又让同学们写了《爸妈的爱》、《感恩父母》。老师做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 (一) 旷课、夜不归宿……第二十三条: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应当加强教育、管理, 不得歧视。老师的教育既正确又深入。

访谈式教学初探 篇5

一访谈式教学及特点

所谓访谈式教学, 是以访谈的形式服务教学, 相关人员作为访谈对象, 在主持人的启发下, 就某些问题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 形成主持人与访谈对象, 主持人与学员, 访谈对象与学员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 通过交流、沟通、协商、探讨的良性互动, 进而达到不同观点的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碰撞交融的目的。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 拓展创造性思维, 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访谈式教学与讲座式教学相比, 最大差异在一个字:“动”。讲座式教学是教师主动, 脑动、嘴动、手动, 结果学员被动, 神静、嘴静、行静, 形成“一言堂”。而访谈式教学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状况, 真正做到“互动”, 教师主动和学员主动, 彼此交替, 多向输入, 多言堂, 奏出和谐乐章。

访谈式教学的特点:访谈式教学属于开放型教学, 比较讲座式教学, 其特点有:

第一, 引导性。教学从过去的“填鸭子”变为“放鸭子”, 教师的职责不是把所有的知识“填”给学员, 而是把学员引导到知识的海洋中, 让学员自己去思考。

第二, 互动性。增强了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互动。师生双方只有认真倾听对方的内容, 才能使发言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因此, 既对教师是个挑战, 促使其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又使学生上课更投入、更专注, 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

第三, 研究性。以话题为中心, 运用现有的知识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

第四, 机动性, 在谈话式教学中, 主持人可以随时了解学员的状况。根据学员对谈话的反应及时调整谈话的内容和时间, 避免无谓地浪费时间, 提高课堂的效率。

二访谈式教学在培训中的运用模式

访谈式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遵循干部教育规律、适应学员心理特点、符合时代潮流的方法, 其基本类型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严格地说, “教学有法, 却无定法”, 本文结合党校课堂教学的特点总结出一些可供借鉴的模式。

1. 主题探讨模式

任何课堂教学都有主题。主题是访谈教学的“导火线”, 围绕主题作文章。其策略一般程序为:抛出主题——嘉宾渲染主题——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归纳总结。教师是主持人, 嘉宾和学员为主导, 最后教师作主题发言, 也可请学员代表做主题发言。比如“共产主义奠基人—马克思”一课, 教学设计为: (1) 教师导入, 介绍思想家的情况; (2) 嘉宾评说, 以马克思一生和共产党宣言为主要内容; (3) 主持人与学员互动, 以共产党人寻求真理为主题; (4) 主持人与嘉宾互动, 进一步挖掘马克思的主要贡献; (5) 访谈学生, 主要以谈感受和感想为主。这种方法主题明确, 条理清楚, 探讨深入, 充分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缺点是组织力度大, 学员互动的深度和广度会稍逊一些。

2. 问题引领模式

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的问题提出, 然后嘉宾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最后归纳总结所学的基本原理及知识。其策略一般程序为:主持人提出问题——嘉宾回答问题——学员提问与嘉宾互动——主持人点评。比如“敦化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这一专题, 教学设计为: (1) 抛出问题, 主持人抛出问题:敦化旅游文化产业具体进行了哪些实践?重点和难点是什么?目前进展如何? (2) 嘉宾围绕问题进行阐述。 (3) 嘉宾与学员互动, 提出问题和建设性意见。 (4) 主持教师总结。带着这些问题, 学员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新知识, 在学习新知识中解决问题。这种方法目的性强, 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快, 缺点是问题较单一, 知识面较窄, 解决问题容易形成思维定势。

3. 案例剖析模式

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 使学员对话题或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其策略一般程序为:学员访谈——案例剖析——点评总结。如“弘扬敦化精神, 加快区中心城市建设”教学设计为: (1) 教师介绍选题背景、教学目标和授课方式; (2) 教师就“如何理解敦化精神”对学员进行问访; (3) 教师就“为什么要弘扬敦化精神”对学员进行问访; (4) 学员结合实际案例对“如何弘扬敦化精神”进行探讨辩论; (5) 教师对整个课程进行总结。这种方法能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 环环入扣, 印象深刻, 气氛活跃, 缺点是理论性学习不系统、不深刻, 课堂知识容量较小。

4. 情景创设模式

依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启发性问题, 提高学员思维活跃度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场景。其策略一般程序为:设置问题——创设情景——搭建平台——总结点评。如“如何提升群众工作能力”教学环节设计为: (1) 展示本次访谈内容的背景资料; (2) 模拟访谈, 学员分成小组, 小组成员抽签担任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部分局的局长角色, 轮流作为访谈嘉宾接受访谈, 其他学员作为报社记者向嘉宾提出问题; (3) 讨论互动, 引导学员深入研究讨论群众工作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问题涉及群众工作的复杂性、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 (4) 最后由点评嘉宾对本次访谈进行总结点评。这种方法课堂知识容量大, 共同参与性高, 学员思维活跃, 趣味性浓, 缺点是对教师的主持水平要求高、调控能力强, 学员配合程度要求高。

三访谈式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正确的教学理念是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的前提和关键。教师的教学行为受理念支配, 教师只有更新了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 才可能有全新的教学行为, 才可能设计出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1. 教师要做好角色转换

访谈式教学的主持人多数都是由教师担任, 他不是课堂教学的焦点, 而是驾驭全局、调整节奏的把控者。角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由主讲人变身为主持人, 由独角戏变身为大合唱, 有一讲到底变身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既要注重营造课堂氛围, 调动嘉宾和学员的参与热情, 还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效果, 因此, 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教师的综合素质, 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统筹归纳能力、临场反应能力以及专业功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迫使教师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

2. 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

在访谈式教学中, 老师的职责是做个好的主持人 (导演) , 嘉宾和学员才是主角 (主演) , 因此嘉宾和学员主体作用的发挥, 是授课成功的关键。“交流”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方式或环节。只有主持人与嘉宾、主持人与学员、学员与嘉宾、学员与学员多方互动, 才能使学员从中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才能提升精神境界, 激发出正能量。访谈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 是至关重要的手段。教师要提前做好教学任务布置, 使学员更加有目的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 注重内容的选择

开展访谈式教学, 如果光有形式的包装, 却没有内容的支撑, 是无法厚重起来的。来党校学习的学员都是有着一定工作经历和经验的领导干部, 他们既想学习理论知识, 也想分享自己的工作经历, 还想倾听别人的工作经验。因此精粹选题, 提炼内容, 是搞好访谈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内容的设计应该做到三贴近:一要贴近干部的实际需要。比如“如何提升群众工作能力”。二要贴近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比如“敦化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三要贴近时代的脉搏。比如“共产主义奠基人—马克思”。对于表面上看起来很宏观、有点“虚”, 但实际上与学员工作息息相关的教学主题, 通过访谈式教学把它呈现在学员面前, 才能使学员在党校的课堂里坐得住、听得进、有收获。

4. 运用媒体渲染效果

在访谈式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不仅能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信息量大增, 如能较好运用文本、图形、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 还能更好地营造教学氛围, 渲染访谈环境, 活跃课堂气氛, 对课堂教学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样的教学往往深受学员欢迎。

5. 要结合其他教学方法

上一篇:3H下一篇:学生评价教师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