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运动控制系统

2024-05-31

开放式运动控制系统(精选7篇)

开放式运动控制系统 篇1

0引言

开放式数控系统应具有可配置性,可配置性使得用户能根据自身需求配置相应的功能,无需进行额外的系统升级或功能开发,能大大提高系统对不同用户的适用性并且降低新系统开发时间[1,2]。运动控制作为机床的核心部分,该部分的可配置为系统可配置的重点,运动控制可配置的研究对开发可配置开放式数控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国外主流数控系统,虽然实现了部分功能开放,但运动控制部分仍为封闭,而且存在可配置性差、开发难度大和成本高等问题。国内研究的数控系统具有一定的可配置性,但运动控制部分仍然不能实现可配置。

文中所研究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具有低成本、可配置等特点,采用了基于RCS库的通信机制实现数控系统命令和状态的传输,阐述了共享内存缓冲区的建立及系统运动控制配置的方式。

1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结构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结构是实现系统可配置的关键,具体数控功能的设计及其配置都基于其结构框架。合理的结构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的软硬件性能并能实现系统的可重构、可配置。

1.1数控系统体系结构

考虑到目前PC机的性能有限,提出了PC + 可编程I / O卡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该体系结构的主要思路是合理地划分PC机承担的数控功能和可编程I/O接口卡承担的数控功能,将数控系统中大部分控制功能由PC机上运行的软件来实现,只有精插补、位置控制、信号转换等小部分实时性强的功能由可编程硬件实现。该体系结构减少了数控系统的硬件规模,消除复杂冗余的硬件电路,不仅能有效地降低系统开发成本,又可以解决PC机用于高速加工、大数据量处理时负担过重的问题。

1.2数控系统软件架构

采用Linux操作系统在用户状态下提供的多进程 /多线程编程技术来实现数控系统的多任务并行处理,将PC机上的数控系统软件封装为人机界面和任务管理两个进程,如图2所示。用户可通过人机界面进行数控程序编写、系统配置、轨迹仿真和状态监视等,任务管理进程为系统的核心进程,包括任务协调管理模块、运动控制模块和I / O控制模块等。进程之间或者线程之间采用共享内存缓冲区进行命令和状态的读写。

1.3运动控制配置需求分析

运动控制模块主要完成各种曲线、自由曲面等的运动规划和粗插补控制。根据运动控制的需求,定义了以下配置参数:

上述运动控制配置参数为运动控制基本参数,可进行扩展补充。其中加减速控制算法参数中以“0”表示直线加减速算法,“1”表示指数加减速算法,“2”表示S型加减速算法。为了保证机床使用的安全性,用户使用过程中只能对加减速算法进行配置,其他配置则需由机床厂商或者开发者进行。

2通信机制

通信机制是数控系统运行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运动控制的前提条件。考虑开放式数控系统通用性要求,采用了基于RCS( real - time control system,RCS) 库的通信机制。RCS库是由NIST(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开发,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用C + + 类封装代码,将程序抽象化,易于理解和使用的软件库。可从网上免费获取最新的RCS库开放源代码,它支持Linux、Windows等多种操作系统软件平台和跨平台通信[3]。

2. 1 RCS

通过RCS库提供的通信管理系统CMS(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system,CMS ) 和中性消 息语言NML ( neutral message language,NML) 两个不同层次的通信机制[4],实现了数控系统的命令和状态的传输。利用NML中性消息语言统一定义数控系统的命令和状态数据,并建立NML共享内存缓冲区( 命令缓冲区、状态缓冲区) 实现进程间或者线程间的数据传输,如图2所示。

2.2建立共享内存缓冲区

缓冲区的创建通过定义NML类的对象来实现[5]。 NML类定义为NML ( NML _ FORMAT _ PTR f _ ptr,char * buf,char* proc,char* file) ,其中,f_ptr是格式化函数的地址,格式化函数是CMS实现不同类型数据传输的函数; buf是所用缓冲区的名字; proc是应用程序进程的名字; file是配置文件名。共享内存的属性信息在配置文件定义,CNC命令通道缓冲区的定义如下:

NML* cnc Cmd Channel = new NML ( cnc Format," cnc Command" ," cncmain" ," cncnml" ) ;/ / 命令通道缓冲区

3运动控制配置实现

为了简化配置过程,在系统自动加工界面设置了运动控制参数设置窗口,如图3所示。

对于S型加减速算法,当确定系统最大速度vm,最大加速度am,加加速度J这3个参数就可确定程序段整个运行过程。其中最大速度反映了系统的最大运行能力,最大加速度反映了系统的最大加减速能力,加加速度反映了系统的柔性,该参数与系统柔性成反比,若取大,则冲击大,极限情况下取无穷大,S曲线加减速即退化为直线加减速。若取小,则系统的加减速过程时间长,可以根据系统的需要及性能进行选取。

通过对运动控制参数设置窗口的参数进行设置,如表1所示。

采用表1的数据分别对图3中的“CNC”字样进行了仿真,得出的插补点数分别为52 052、56 001、67 969,并输出相应的速度曲线,以反映不同的配置对机床运行速度和运行情况的影响,图4,图5,图6中上半部分为速度总体走势图,下半部分为截取其中( 0.5 ~1.5) ×103区间的局部视图。

由图4与图5可知,在同样的加加速度下,不同的加减速算法得出的速度曲线不同。S型加减速算法所得出的速度曲线较直线型加减速算法得出的速度曲线平滑,而加加速度的降低,虽然可以使得机床运动更加平滑,但加工速度有所降低,如图5和图6所示。



综上,运动控制参数的设置实现了机床运动控制的可配置,验证了文中运动控制配置方式的有效性。

4结语

系统软硬件功能和模块的合理划分,能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实现系统的可重构、可配置。在此基础上,针对运动控制配置的需求,通过NML中性消息语言统一定义系统的命令和状态数据,并建立NML共享内存缓冲区,实现了系统命令和状态数据的传输。通过运动控制参数设置窗口提供了良好的人机界面配置环境,实现了数控系统运动控制的可配置。

开放式运动控制系统 篇2

计算机数字控制(Computerized Numerical Control,CNC)系统正朝着开放式、智能化和网络化等方向发展。PC因为开放性好、性价比高,已成为开放式数控系统首选的硬件平台之一[1]。目前,以PC为硬件平台、以通过实时扩展的通用操作系统为软件平台、以开放式体系结构为主进行数控系统的开发,已成为机床数控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开放式数控系统正进入“软数控”(Soft CNC)阶段[2]。本文以PC为硬件平台,以Windows为软件平台,基于GT400-SV运动控制器进行了数控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开发了一种具有良好开放性、通用性的数控系统。

1 系统硬件体系

数控系统的硬件体系如图1所示,运动控制卡选择固高公司生产的GT系列GT400-SV运动控制器,该控制器可以同步控制四个运动轴,实现多轴协调运动。GT400-SV运动控制卡通过PCI插槽内嵌到PC机中,卡上专用CPU与PC机的CPU构成主从式双CPU控制模式。PC实现前端管理等非实时任务[2],如人机交互界面、网络等功能。GT400-SV完成实时任务,如插补、伺服控制、I/O等功能。PC通过工业标准结构总线/周边元件扩展接口总线ISA/PCI与GT400-SV接口,GT400-SV不占用PC机资源,便于让用户专注精力解决复杂的运动控制问题,形成了以PC机为上位机、运动控制卡为下位机的分布式控制。

2 系统软件体系

2.1 软件结构设计

系统软件的开发以Windows XP为操作系统,在VC++6.0开发环境中,采用C++语言,结合MFC、Windows API和GT400SV API,采用了面向对象和模块化的思想进行开发,系统软件构成如图2所示。系统软件采用了单文档、多视图和多线程的结构。主线程用于处理用户界面的操作和管理,如:菜单切换、参数设置、代码编辑等。子线程则处理一些纯运算性质的工作,如:代码编译、插补运算、图形仿真等。根据开放式数控系统的要求与思想[3],系统软件的设计采用了图3所示的同心圆环结构。通过类的定义、封装和继承技术来实现模块化开发。图中越靠近圆心的模块表示核心度越高,最核心的任务调度代表系统的主用户界面,它负责整个系统的任务调度,是应用程序的主线程,因此它的产生与销毁就代表着应用程序的开始与结束;中间环分为7个子功能模块,每个子功能模块又包含着数目不等的子模块,各模块皆由一个单独的类来进行标识和处理,在这些类中设计和封装了一系列的成员函数和成员变量,用以完成各个相应的子任务。

模块间的通信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环状的同层通信和线状的越层通信。同层通信负责同一核心层中各模块之间的通信工作。第一层主要通过对象和指针操作来实现。第二层主要通过开辟数据缓冲区和创建结构体来实现。越层通信则负责同一类别不同核心层模块间的通信工作。所谓同一类别的模块既是处于同一个扇形域内的模块。主要通过菜单管理和视图管理来实现。对于这样一个同心圆环结构的模块化通信框架,任意两个模块间可方便地进行通信。当应用于不同场合,需要修改其中的某个或某几个模块时,只需将其单独抽取出来进行修改。当需要添减系统的模块时,也无需对代码做太大的改动,因为某个模块的改动对其他模块间的通信并不会造成很大的干扰,增强了系统的可伸缩性。

GT400-SV提供C语言函数库和Windows动态链接库,用户通过主机程序调用相应的库函数,可以将这些控制函数与自己控制系统所需的数据处理、界面显示、用户接口等应用程序模块集成在一起,将相关参数和运动轨迹描述传递给运动控制器,也就是发出运动控制命令,运动控制器将根据主机的要求,自动完成轨迹规划、安全检测、伺服刷新等复杂运算,计算结果转换成模拟电压或脉冲控制电机运动,用户无须编写通讯程序,并从32位驱动库中解脱出来,将全部精力用于定义和开发自己的CNC系统应用程序。

2.2 三次B样条曲线等弦长分割插补算法

B样条曲线插补是目前中高档数控系统中常用的插补算法之一,它可用统一的数学形式精确表示分析曲线(如直线、圆锥曲线等)和自由曲线(如均匀B样条曲线等),因而便于用统一的数据库存储、管理,程序量可以大大减小。在本系统中,由于GT400-SV目前还不支持样条曲线插补,考虑到今后B样条曲线的应用,因此在系统中对样条插补采用了二次插补算法,即粗插补和精插补两部分,粗插补部分采用三次B样条曲线等弦长分割插补算法,由上位计算机来完成,在每个插补运算周期里输出的不是单个脉冲,而是一个直线段(位置增量坐标值),粗插补采用完全离线进行;精插补部分由运动控制器来实时完成,主要完成各控制轴的轨迹规划和精确定位运动。

本系统中粗插补算法采用三次B样条曲线等弦长分割插补算法。计算过程中只需要相邻4个点的位置数据就可以构造出平滑的曲线。当然,系统设置中事先设置好输入型值点的数目,允许误差和插补周期等参数,三次B样条曲线等弦长分割插补算法流程如图4所示。

2.3 CNC代码编译器设计

CNC系统内部数据预处理过程是指从NC代码被读入后一直到插补之前的整个过程,包括译码、刀补、速度处理、坐标变换及辅助功能处理等。由于基于PC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的预处理模块和插补模块间的信息传递量比较大,但这两个模块一个处于非实时域,另一个位于实时域,因此如何协调运行并保证信息的可靠传递是比较关键的问题[2],直接影响整个数控系统的性能,CNC代码编译器设计则是数控系统软件设计的核心之一。CNC代码编译器从本地机或网络上获得加工文件,然后把加工文件按约定格式解释成加工数据存储在代码缓冲区中。在代码缓冲区中的数据再经过后续的预处理后,放到插补缓冲区,以供插补线程进行插补运算。从功能角度进行划分,CNC代码编译器可分为词法分析模块、语法分析模块和支持模块3个部分[4]。支持模块中采用一种基于位运算符的方法[5],采用这种方法为语法分析以及后续扩充字符、扩充代码检查规则库提供了便利,结合NC代码关键字表,增强了代码编译器的可扩展性。

为方便位运算,分别将G代码的分组代码(依据G代码表已分好)和X、Y、Z…..F、P等字符建立相应的符号常量。为便于运算,将这些符号常量按2倍的倍率进行定义。如果对字符进行扩充,可以按照倍率建立新的符号常量。并且利用GWord State和Value State分别来保存该程序行内反映G分组和XYZ等字符存在状态的数值。通过GWord State与G代码各组对应的符号常量进行按位或运算将GWord State中对应位置为1,这样也就存储了该程序段中G代码各分组的存在状态。在后面的检查中,只要将GWord State和Value State与相应的对象进行按位与运算,即可确定该行代码有无语法错误。图5就是本文设计的CNC代码编译器结构图,它具有代码编辑和管理、断点调试、变量跟踪和仿真等功能的集成开发环境。

2.4 图形用户界面管理模块设计

用户界面是处于开放式数控系统体系结构中最上层的的应用程序,是数控系统和操作者之间的桥梁。其作用不仅是为用户提供功能完整、操作方便、直观的图形用户界面,更应为系统实现其他层次的开放性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支持,为系统功能上的扩展提供最大限度的方便。因此在本设计中人机界面除了满足工业生产加工一般功能要求外,还具备以下功能:

1)组件化设计:设计了GUI隔离层作为GU与其他部分的接口,把GUI作为系统外挂壳,实现针对不同的应用选择不同的图形库来制定GUI。用户通过各种GUI管理界面实现人机交互,进行加工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同应用程序间的藕合,达到“即插即用”的系统开放性要求;

2)向用户提供系统配置和参数配置功能。用户界面提供了对系统其他功能模块和参数的配置,通过对不同模块的选择,以集成满足特定功能要求的数控系统。图6为在加工过程中所截取的用于管理和监控加工过程的GUI界面。

3 结束语

1)本数控系统已用于实际项目,经实践验证,系统实用可靠,软硬件选型可行;

2)利用运动控制器的接口,设计的基于运动控制器的二次插补算法,克服了运动控制器不支持样条曲线插补的不足,增强了数控系统的功能;

3)以继承模块化的同心圆环结构作为系统管理软件模型,开发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管理软件具有集成度较高、耦合性较低的特点,为进一步的开发和扩充新的功能模块预留了接口;

4)开放式数控系统已成为数控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本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了PC机丰富的软硬件资源和强大的技术优势,缩短了开发周期,体现了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优越性和灵活性。

参考文献

[1]郑君民,赵万生,李志勇,等.基于RTLinux平台的开放式电火花数控系统[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5(08):131-136.

[2]周凯.PC数控原理系统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陈哲衔,王清阳,裴海龙.开放式数控系统任务管理的研究与设计[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0(01):98-101.

[4]伍抗逆,李斌,陈吉红.面向开放式数控系统平台的NC代码解释器开发[J].中国机械工程,2006(02):61-64.

开放式运动控制系统 篇3

在现在的体育教学中,运动技术与运动技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运动技术是在实施运动主体在运动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定的技术规范,是运动技能的基础,即客观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是不具备个人的特性。运动技能是在人经过学习后掌握的并且在运动技术的基础上具有个性化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具有个人特性。

运动技能根据分类方式的不同分出的类别也很多,以执行动作技能环境变化的可预见性为依据分类,可将运动技能分为开放式运动技能和闭锁式运动技能两种[1]。美国心理学家鲍尔顿(1957年)最早把人的运动技能分为开放式运动技能和闭锁式运动技能。 闭锁式运动技能顾名思义就是该运动技能运用有一定的封闭性、 排他性,不依据环境的变化也能够独立完成的运动项目,田径、体操是最典型的闭锁式运动项目。开放式运动技能是指在复杂的、不可预见的环境中完成某种动作的能力,球类项目由于技术的运用依赖于情境的变化特点属于典型的开放式运动技能。

2开放式运动技能原理

开放式运动技能在隔网对抗运动项目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源于其学习原理的复杂以及学习领域的广泛,除了基本的运动技术的学习之外,最重要的是需要体现个人的思考、判断的个性。目前开放式运动技能“环境的不可预见性”的特点已得到了大量学者的认可[2]。

由定义可知,开放式运动技能是在不可预测的情境中完成某种动作的能力,这种不可预测的情境中运动本体与情境的整体联系是开放式运动技能的核心特点,不可预测的情境不只是比赛场地、气候变化、地域特点、人文特点这些环境,还有在项目进行中根据比赛的变化做出的实时反应。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是在本体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下不断刺激本体,本体在情境下的练习、巩固下完成的[2]。

3开放式运动技能学习过程的4个阶段及其与网球教学的结合

我国对于开放式运动技能的研究开始于1985年,欣果实等人在对篮球行进间变向运球的实验研究中证明,“在对开放性运动技术的学习中,对外界环境变化因素的确切把握,不仅意味着对这些变化的全面、准确认知,同时还应包括对这些变化认知的整体性。学生单纯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对环境变化形成的完整认知,对其技能的实现无直接意义”。[3]

研究开放式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从本体感知、环境外显特征、本体决策、本体应答行为4个阶段进行理解(图1)。

网球运动是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的球类项目之一,具有对抗激烈、技战术多变、击球力量足、速度快、运动场地大等特点,在学习网球运动初期不仅有封闭性的单项技术练习,更有在多变的环境中对技战术、场上意识、预判能力、运动能力等技能的开放式运动技能练习。在网球的教学中,单一地进行封闭性的技术练习并不能够使学生完整地掌握网球运动技能,而突出网球运动本体与整体环境变化的特征,使其与开放式运动技能学习原理结合起来, 才能够更好地掌握网球运动技能。目前我国的网球技战术水平整体不高,而同是隔网对抗型的乒乓球和羽毛球运动的技战术水平在全世界领域却都有很高的地位,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在训练中采取的竞技训练教学模式,通过采取联赛的方式带动整体向前发展。 网球运动在训练中应该考虑加入本体与环境的整体性因素,网球这项技战术要求很高的运动项目在我国由于其器材场地和人员配备等方面都还是刚起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并用于教学比赛、教学游戏等,以更合理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

该文以网球运动项目的教学为例,以开放式运动技能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第一阶段:本体感知阶段。对对手来球的路线、旋转、落点,意图等外界环境因素进行感知和预判,这一阶段是这项运动技能的首要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在一场高水平的比赛中,如何把球击打回去并打出想要的线路,就取决于此阶段本体是否能对客观环境及其对手进行感知、预判,这样才能出现在总能打到球的关键位置上,这个阶段虽然是隐形的,但是这阶段起到先导作用。网球运动中观察对手的击球意图,线路,球的旋转特点,判断落点并做出举动。

第二阶段:环境外显特征。对于对手和同伴的位置、动作以及球的运行动态做一个整体的观察,判定下一步行进路线,解读环境的变化。由于环境的变化是开放式运动技能最主要的特征,所以在训练中要注意主体对环境的观察、判断、反应的能力,全面提高视觉、知觉的准确性与全面性。这一阶段是外显行为,是对下一阶段的解读。外显特征通过视觉获知。

第三阶段:本体决策阶段。在环境变化观察中,运动主体要对环境的变化做出瞬时的合理的技术选择,包括同伴的位置以及下一回合选择的技战术。网球是一项速度很快、击球力量很足、技战术要求很高的运动,决策的正确与否是检验击球效果的一个因素。

第四阶段:本体应答行为阶段。这一阶段是整个开放式运动技能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教学中最重视的环节,所有的前几个阶段的铺垫都是为了最后的应答行为。最基本的运动技术在这个阶段会得到回应,熟练的运动技术是完成整个阶段重要的因素,也是完成动作质量的保证。还有一个因素是技术的多变性,在环境的多变中会要求本体做出非常规的技术动作,如费德勒的胯下击球以及纳达尔的反手高压球,这是在防守或者进攻中可能遇到的。

如图1所示四个阶段的表现特征,可以清楚地知道每一个阶段都是下一个阶段最重要的环节,开放式运动技能原理最注重的就是整体的联系,缺一不可。在网球教学中要求利用原理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整体的整合,通过学习网球技能的各个因素,从整体层面上认识网球技能、学习网球技能、运用网球技能。

4开放式运动技能在网球训练中的启迪

4.1以整体视角对待网球训练及比赛

把训练及比赛当成一个整体,通过整体的视角看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反应,诠释每一个动作运用的意义,注重技术动作的同时也要重视战术意识、情景变化等因素,理解情境下选择合理的技术动作。

4.2培养认知能力、观察能力

开放式运动技能的第一个阶段就是本体感知阶段,包括认知与观察的能力,在强化运动技术动作的学习中也应该注意情境下的运动技术,情境因素能很好地培养运动本体的认知及观察能力, 这样才不会顾此失彼。

4.3激发创造性与自动性

学习网球技术动作的同时使其理解每项技术应用的意义与作用,开放式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考虑到的情境多变性能够激发本体对技术动作的创造性及其每项动作的自动性,使其整体性得到提高。

4.4提高决策选择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每一场比赛或训练过程中情境的多变性能够使本体合理选择技术与准确运用动作,能够在以后的训练或比赛中遇到相同的情境下立刻就能做出决策。

5开放式运动技能运用的意义

对网球教学中开放式运动技能原理的研究价值是判断这项运动技战术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我国之所以能在隔网对抗型运动如乒乓球、羽毛球项目中取得很好的成绩,与其国内联赛对于整个训练体系的整合是密不可分的。我国的网球水平没有达到那么高的层次不是因为我国运动员在身体素质、训练水平上与国际顶尖选手存在差距,可能更重要的原因是在训练过程中对于开放式运动技能原理没有合理运用。开放式运动技能学习原理的重要价值在于培养运动本体在多变的环境中掌握运动技能,不只是运动理论的丰富,还是训练方式的转变。对于运动不同的项目,选择的运动技能学习方式也应该不同。本研究虽然是对于开放式运动技能在网球运动的启迪,但其理论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探究,教学实践中需要更多的实证检验。

摘要:在现在的体育教学中,运动技术与运动技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运动技能分为开放式运动技能和闭锁式运动技能。虽然闭锁式运动技能够使人在训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是不利于运动者在情境下发挥训练时的最佳水平,而开放式运动技能则突破该种限制。开放式运动技能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充分体现技能学习和情境之间的关系,“情境多变性”特征是开放式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因而开放性特征在隔网对抗比赛项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开放式运动控制系统 篇4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和计算机学院各一个班级(女生),其中计算机学院班级为实验组(n=26),教学过程中采用“完整-分解-完整”(以后简称“A教法”)教学法;经济学院班级为对照组(n=24),采用“分解-分解-完整”(以后简称“B教法”)教学法。

在进行教学实验之前,首先对全体研究对象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水平进行统一测试,并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t检验),以确保教学实验的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检索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数理统计法

运用统计软件SPSS11.5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使实验结果得以量化,保证了本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1.2.3、教学实验法

通过实际教学进行实验研究,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的方法。实验组采用“完整一分解一完整”教学法,对照组采用“分解-分解-完整”教学法;实验结束后,对获取的相关数据通过计算机处理得出结果,再对本研究的各项具体任务进行验证。

1.3、实验的设计

1.3.1、被试

南开大学2008级排球选项课两个教学班的女生共50人,其中经济系班级女生24名为一班,计算机系班级中女生26名为二班,一班采用教学法“分解-分解-完整”为对照组,二班采用教法“完整-分解-完整”为实验组。

1.3.2、试验设计:

采用“不相等组始末测试验设计模式”。这一设计模式的逻辑内涵是从自然的教学班级中选择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实验。。为进一步保证教学试验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本文采取了以下措施:

A.实验前将对试验对象进行专项身体素质和排球基本技术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确保试验前两组学生基础水平相等。学生三项身体素质测试为:36m移动、立定跳远、后抛实心球。排球基本技术测试:下手发球、垫球、传球。

B.两组在教学进度、练习场地、教材内容、教学时数、设备条件等方面均一致,均有同一教师任教。

C.为避免学生产生效应(霍桑)效应,采用单盲实验。在终结性测试中,采用盲测。评分老师均由教学经验丰富的高职称教师组成,以保证评分结果准确、客观、公正,切实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1.3.3、试验步骤:

a.试验前:检查学生的技术掌握以及专项身体素质情况,确保试验前两组学生的基础水平相等。

b.试验中:让被试通过两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学习,掌握排球基本技术、战术及其临场比赛的运用能力。

c.试验后:根据试验要求测试被试是否掌握或学会相应的基本技术、战术及其运用能力。

1.3.4、教学试验的时间:

从2010年9月到12月,地点在南开大学排球馆进行,教学试验总共15周,每周2学时共计30学时,其中前测和后测各1学时。

2、结果与分析

2.1、实验研究结果

2.1.1、试验前两组学生专项身体素质及排球基本技术测试的统计结果

从表3和表4中可以看出,试验前两组学生专项身体素质及排球基本技术测试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即P>0.05),这说明实验前两组学生身体条件基本齐同,实验前对学生的调查,获知两班学生均无排球学习的经历,教学实验具有可比性。

2.1.2、实验组和对照组三项技术实验前测、后测的统计结果

从表5中可以看出,经过30学时的排球教学实验,在实验组中,学生的基本技术学习效果较显著,成绩提高幅度也十分明显(P<0.01)。而在对照组中,三项技术成绩提高也较明显,其教学效果也很显著(P<0.01)。说明两种教法组合都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技术,试验组虽以教学比赛为主兼顾基本技术的学习,但并不影响学生基本技术的掌握,和对照组一样,都能促进学生掌握基本技术。

2.1.3、实验组与对照组三项技术后测结果的统计表

上表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经过30学时的教学实验,三项技术均有所提高,但两组成绩提高幅度却有所不同,实验组成绩提高幅度较大,而对照组提高则相对较小,虽然两组之间教学效果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但实验组三项基本技术的测试成绩,每一项技术的平均成绩均高于对照组成绩,这说明实验组教法也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和运用基本技能的能力。

2.1.4、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六场教学比赛中技术运用效果的统计表

把每个组分成四个小队每队6人进行单循环比赛,并记录下每个组中的四个队的六场单循环比赛情况。

从表7可以看出,在两组不同的六场教学比赛中的各项测试指标平均成绩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这充分说明实验组不仅能有效促进学生基本技术的掌握,而且更重要的是其在比赛中学生运用技术的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3、结论

3.1、“完整-分解-完整”

教学法以学生们喜欢的比赛形式作为排球技能学习的切入点,不仅体现了排球运动本身所具有的娱乐性、竞争性和集体性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排球基本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排球战术意识和比赛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3.2、普通高校排球选项课运用

“完整-分解—完整”教学法,符合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和现代排球运动的内在要求,教学过程中能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新教学理念,对当今高校排球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建议

4.1、在普通高校排球教学中,由于选择排球项目班级的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在运用“教法A”时,应充分考虑学校场地设施的条件以及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或变更比赛规则和比赛方法,恰当处理好教材内容中运动技能的动作组合及其难度等因素,合理分配完整与分解教法的教学时数,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2、体育教学是一个互动且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不应囿于形式,而应该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敢于创新。对于运用分解与完整教法组合时,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分解是在完整基础上的分解,而完整又不是分解简单的整合,完整具有分解所不具有的特征。

摘要:本文以排球项目(开式技能)为实证材料,设计两种不同教学方法的组合即“完整-分解-完整”和“分解-分解-完整”教法,以普通高校非体育类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开放式运动技能习得的最优化教学方法,在排球项目教学实验中,两种不同教法组合虽都能促进学生对排球技术的掌握,但采用“完整-分解-完整”教学法,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技能,而且其在比赛中运用技术的能力和战术意识均能得到显著的提高。其教学效果较为显著,是可行的,有效的,在普通高校排球教学中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排球,开放式,运动技能,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文轩主编.学校体育教学探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9.

[3]李捷等.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与体育教学[J],中国学校体育,1998.3,73.

[4]和平,王健.14-16岁女生习得排球运动技能过程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报,2005.4.

[5]苏向东等.对田径运动中闭锁性运动技能形成水平与教学序列之间关系的研究[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88.2,129-131.

[6]陈敏.内在表象和外在表象演练对封闭性运动技能操作影响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学,1998.3.131.

[7]廖玉光等.“领会教学法”的思路-球类运动项目教法新趋向[J],中国学校体育,98.3.

[8]高嵘.领会教学法的特点[J],中国学校体育,1999.1,55-56.

[9]邢红林等.“领会教学法”在高校排球专项课中运用的实验研究[J].四川体育科技,2001.3.

[10]Williams,A.M,Davids,K,& Williams,J.G.Visual perception and action in sport.E & FN spon,1999.

[11]Walter,C,Lee,T.D,& Sternad,D.The dynamic systems approach to motor control and learning:Promise,potential limitations,and future directions.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1998:316—318.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之比较 篇5

从分析比较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几项指标, 一方面能对改革开放有正确的认识, 另一方面也能通过洋务运动本身来思考当代中国国情, 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开放中遇到的问题。

一、洋务运动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比较

19世纪60年代初清朝统治者受到来自外国侵略势力和国内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双重威胁, 力图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 建立一支新式的海陆军部队, 以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因此在清朝封建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 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长技”, 使中国富强起来。在变落后为先进、变贫弱为富强的变革思潮的历史背景之下, 注定了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仅仅是为了拯救清王朝, 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 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 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但是, 这一顺应时势的愿望遇到严重阻碍, 党和国家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与此同时, 世界经济快速发展,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国家建设百业待兴, 真理标准讨论热潮涌起。国内外大势呼唤我们党尽快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在这样的国际国内情势下,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国家新一代领导人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从以上论述比较可看出, 洋务运动的兴起和改革开放的提出有着相似之处, 都是当时社会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不同的是, 洋务运动是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为出发点, 而改革开放则是党的伟大觉醒和人民愿望的结合, 两者的实施手段以及指导思想、领导因素有着本质的区别, 其结果和意义也截然不同。

二、发起因素以及实施力量的比较

洋务运动是由洋务派发起实施, 主要代表在朝廷是以奕䜣为首的满族官员, 在地方则是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汉族官员。以慈禧为首的满清朝庭希望依靠洋人所支持的洋务运动, 早日把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下去, 以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因此对洋务运动只是采取默许的态度。这导致洋务派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没有健全的领导机构和统一的领导核心, 结果逐渐分化出各自为政、互不隶属、相互竞争甚至攻讦的几派。最终导致洋务派的力量分散, 没有推动洋务运动的有效发展。而中国现行的改革开放, 是由中国共产党确立提出, 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的, 在党的领导下, 由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改革, 它是在党对历史高度总结的前提下提出和推行的, 它是一场中央集权下的主动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三、指导思想的比较

洋务运动是一次地主阶级的自强运动, 它的主导思想却在于“求强”与“求富”。19世纪60年代初, 一种新的观念在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部分清朝官员中萌生与发展, 这就是洋务派的“求强”观。冯桂芬发挥了魏源在40年代“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申明学习西学乃中国自强之途, 提出“始则师而法之, 继则比而齐之, 终则驾而上之, 自强之道, 实在乎是”。奕䜣也指出:“探原之策, 在于自强, 自强之术, 必先练兵”。正是在这种求强思想的指导下, 19世纪60年代, 中国的第一批军事工业应运而生, 中国近代化的车轮开始转动。到了19世纪70年代以后, 洋务派感到在创办军事工业和编练新式海陆军的过程中, 遇到了资金拮据、后勤供应不足、燃料短缺等困难, 于是他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求富”, 从新式民用企业的创办入手, 洋务运动转入“求富”阶段。李鸿章认为:“古今国势, 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 而国本乃可益固。”综观三十年的洋务运动, 它基本上是在“求强”“求富”思想指导下, 循序渐进地发展着的。洋务派不敢否定祖宗留下的以维系人心的治国经典, 使他们不敢触动封建制度之根本, 而且技术引进又局限在十分狭小的范围, 所以失败是必然的。

中国现行的改革开放, 是以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行的伟大事业。中国的改革开放中也有“求强”“求富”的思想, 但“求强”“求富”只是改革开放的成果,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我们始终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之下, 我们的改革开放才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使我们既取得了“求强”的成果, 同时在党的领导下, 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求富”的目标。

四、群众基础的比较

洋务派从维护清朝统治出发主张学习外洋先进技术从而达到延续垂死挣扎的满清王朝为目的。由于阶级属性的局限, 洋务运动的领导者没有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 仅局限于统治阶级内部。这注定了他们不仅不能和劳动群众打成一片, 而且他们与劳动群众之间必然是矛盾的双方, 这也使洋务运动的自强之道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党的中央领导集体,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 坚持以人为本, 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改革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实践, 是以人民为动力的亿万群众的伟大实践, 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

五、洋务运动对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启示和意义

洋务运动可谓中国近代化的第一炮, 可是这第一炮并没有放响, 基本上是失败了。洋务运动虽然客观上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 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 使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 但是归根到底, 洋务运动只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 社会生产力虽然有所发展, 但是体制并没有跟着变革, 最终这也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开放式运动控制系统 篇6

1 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特点

1.1 专业性

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是由诸多的实验分室构成的,具体包括体质测试、运动技能测试、体育心理学、人体形态结构与远动、体育保健与康复以及运动生物化学与力学等。该试验研究的主要方向为揭示人体在运动时,生理机能、形态结构、代谢规律以及适应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并负责传授与体育保健康复有关的一些技能。其主要任务在于对运动人体科学相关课程的实际理论知识进行验证,以此来培养体育专业的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技能,进而解决体育运动中发生的各类问题,如运动损伤、能量代谢以及身体技能等。同时,该实验室以其超强的专业性,担任着对社会公众体育运动的监测和指导作用。

1.2 开放性

这里的开放性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式而言的,开放性实验室研究的实验主要以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为主,改变了仅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的传统实验方式。同时有效地运用了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实现了全程开放的教学模式,即任何时间均向学生开放。开放性实验室面向的对象既包括本专业的师生,也对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的师生开放;不仅对本校的学生开放,也对其他学校的学生开放;不单只对学校开放,而且还对社会开放。这就是开放性实验室最大的特点之一。开放性实验室的这一特点使得实验资源能够被更好地利用,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而然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并且开放性实验室的氛围是开放的、上进的、互动的,在这里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而是参与者,主要起引导和组织作用。可以说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开放性为综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了一个有利的环境基础。

2 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开放的必要性

2.1 是改革传统体育实验教学方法的关键

在高校传统的体育实验教学中,一直沿袭教师讲、学生做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仅仅能得知正确的实验结果,而无法在实验中获取成功和失败的情感体验。在这种过于形式化的实验模式下,学生创新思维受到了禁锢,遏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开放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既要做到课上开放,又要做到课下开放;既要对本专业学生开放,又要对其他专业学生开放,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满足其强烈的求知欲。此外,通过开放式实验室,还可以有效地促进体育院校之间科研人员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不断改革和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2.2 是培养综合性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

素质教育理念下,开放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是必然选择,可以使学生在开放的实验教学环境中提高其综合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并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去。实验室开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实验教学应当结合训练与科研实际,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充分调动起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院校还可以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根据毕业论文内容进行相关问题研究,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专研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成为综合性体育人才打下基础。

2.3 是实现实验室全面发展,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的客观需要

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开放能够在充分挖掘教学资源的前提下,提升体育设备仪器的利用效率,不仅可以保障实验室的正常运行,还可以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的建设不能仅依赖于国家投资,而应当结合学院资深发展情况,极尽全力争取社会各界资源的支持,将其作为不断推动自我发展的动力。在这种状况下,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管理应当确立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的理念,关注民众健康,将取得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指导全民开展健身运动的重要依据。此外,开放实验室还可以为院校与企事业单位搭建沟通的平台,利用学校的实验资源为其提供技术支撑,从而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3 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开放的实践

3.1 创新实验经费投入机制,实现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开放必须依赖于实验室设备仪器、实验场馆等硬件设施,只有在硬件齐备的前提下,才能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技术支撑。所以高校应当健全经费投入机制,根据高校实际办学情况合理规划实验室的长远建设和发展,促使实验室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高校还应当致力于改善实验经费来源单一的现状,将目光定位为社会筹资,不断拓宽筹资渠道,为实现实验的可持续发展和开放性管理创造良好的资金条件。

3.2 改革传统管理模式,实施实验室开放式管理

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和作用,所以高校应当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切实落实开放性管理,以提高实验室的利用效率。首先,建立健全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实验室配置、档案管理、师资配置、教学安排以及开放手续均进行全面规定,同时落实责任制度,确保实验室在开放的状态下正常运行。其次,开放实验室时间。高校应当将实验室实施全天候开放,配备专门的教师值班,并合理安排专业学生的实验时间,使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实验项目制定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研究,满足其强烈的求知欲。最后,开放实验室空间。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除了对本专业的学生、教师以及科研人员实施开放,还应适当安排时间对校内非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和教师开放,为他们提供实验的机会和空间,使其了解运动人体科学这一学科。

3.3 拓展实验项目,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开放可以为科学选材提供可靠依据,也可以为提高运动水平提供技术服务。所以实验室开放应在具备充足实验设备仪器的基础上,拓展实验项目,使实验项目具备实用性、开放性和吸引力,从而调动学生自愿进行实验操作和实践的兴趣。例如: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可以开设与运动损伤和恢复有关、与运动健康有关、与运动能力有关的实验项目,包括腰部损伤治疗、穴位按摩、按摩手法、骨折脱臼固定、运动按摩等项目,使学生在进行实验的同时,增长丰富的健康知识;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还可以开设针对于运动训练的实验项目,包括人体神经传导速度、尿成分变化与运动的关系、运动前后血乳酸的评定等项目,通过实验项目让学生学会利用分析指标对运动员的体能和体力恢复进行研究。由此可见,拓展实验项目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对本专业不同方向的探索需求,激发学生专研的兴趣。以表1中怀化学院体育系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建设为例。

3.4 重视师资建设,为实验室开放提供师资保障

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开放,离不开师资力量的保障,为此应重视师资建设。应建立一直具有创新精神、求真务实、勤奋敬业的实验室教学队伍。教师在整个实验室开放的过程中,扮演着承担者的角色,其自身知识水平及专业能力的高低,对实验教学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实验室开放的质量的效率。因此开放性人体科学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可采取专、兼职人员一并参与的方式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任职的专职教师必须具备一年以上的实验室工作经验,并招聘一些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参与到实验室的工作当中,以此来提高实验室的教学质量及整体管理水平,如表2所示。

3.5 强化社会服务合作,提高科技服务效率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作为高校最具特色的实验室,应在满足教学需求、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所以,有条件的高校应将实验室向社会开放,秉承互动、双赢、互惠的原则促进实验的良性发展,不但可以为实验室提供丰富的科研资源,满足实验项目的不同需求,还可以极大地提升实验室水平,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应当紧密围绕体育科技前沿,通过实验不断探索先进的训练方法,为建立高水准的运动队提供技术服务。此外,实验室还应研究与体育健康相关的问题,为民众提供身体体质测评、健身健美、健康监督等问题的咨询服务,并根据其具体的身体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方案,指导全民开展体育健身运动。

4 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开放是实现高校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革新,需要各高校、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协调。不但可以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育人功能,还可以实现为社会群体体育提供技术支撑和运动指导的社会功能,对于促进社会科技与经济的同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玲君.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开放的可行性研究[C]//全国体育院所实验室管理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0.

[2]宋卫红.浅析高校开放式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社会功能[J].实验室科学,2008(3).

[3]殷红,王春来,杨冰.高校体育院系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开放新思路[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3).

[4]何玉秀,陈玉娟,李立,等.我国高校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建设现状分析[J].体育学刊,2009(10).

[5]周方月.地方师院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开放性管理的构想[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3).

开放式运动控制系统 篇7

一、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开放的必要性

1.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开放是培养创新体育人才的新途径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开放是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实验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自行处理运动实践中的问题提供研究手段,如用我们所学的运动解剖学进行具体动作分析。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教学要结合科研和训练实际,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要不断地更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利用开放实验室全面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参与毕业论文的相关研究,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质量,同时加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

2.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开放是实现为社会服务和实验室全面发展的需要

开放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能够充分挖掘现有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体育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充分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行,提高投资效益。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不能单纯依靠国家投资,在实验室开放中,各学院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同时,还要得到社会课题、经费、仪器的支持,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一方面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我院作为云南楚雄州惟一的高等学府,我们有义务关注民众的健康状况,监测国民体质,科学指导全民健身。另一方面楚雄地理条件独特,高水平运动队能在这里进行高原训练。这不仅实现了为社会服务的价值,同时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增强实验室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活力,保证了实验室的正常运行,有力地推动了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二、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开放的可行性保障

1.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开放的设施仪器保障

实验室要实现开放,首先要有一定的硬件设备作为基础。我院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创建较晚,经过1年多时间的努力,实验室建设已具备一定的规模。目前,该实验室的仪器配置已处于云南省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下设运动生理生化(1)、运动生理生化(2)、体育保健学、运动解剖学、体育心理与测量、运动生物力学等6个分室,另设1个诊疗室,拥有SIMI三维录像分析系统、三维测力台、运动心肺功能测试系统、氧自由基生理生化分析仪、身体成分分析仪、血乳酸测定仪、尿分析仪、心肺功能分析仪、反应时测定仪等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充分利用这些仪器,可以开展运动人体科学相关综合实验和科研工作,可以为运动队提供必要的训练监控。

2.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开放的师资保障

要建设一流的实验室,最根本的任务是要组建一支敬业勤奋、求真务实、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实验教学队伍。目前我院运动人体实验室有实验室主任1名,实验指导教师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5人,硕士学位的3人。实验指导教师积极参与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使实验与理论和科研紧密结合。承担省级课题3项,校级学术后备人才资助项目2项,发表论文数篇,获省级奖1项,校级奖1项。较丰富的实验教学经验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一定的运动队科研工作经验,经常性的业务培训与交流充分保证了实验室开放的质量。

3.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开放的项目保障

实验室的开放,一方面要有先进、充足的仪器设备做保障,同时所开放的实验项目也应具备一定的吸引力和实用性,使学生有兴趣的、主动的到实验室进行探索与实践。为此,按照培养方案完成基础教学实验外,开设一些与体育健康、技术诊断、训练监控、医务监督等实用性较强的运用性实验,让学生能用所学知识更好地参与体育运动、指导运动训练和全民健身。这些项目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从而保证了实验室开放的主体能动性。

三、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开放的可行性途径

1. 改革实验室投入机制

实验室的投入主要指实验条件建设,包括实验场馆、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室正常运行开支等方面。一方面,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在实验室建设与发展长远规划指导下完善经费投入机制,使实验室的建设进入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改变实验经费来源单一现状,从多渠道筹措资金。只有改革实验室投入机制,才能保证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为实验室开放创造条件。

2. 健全实验室规章制度,加强实验室管理

实验室管理不单是一个机关单位的管理,它的建设和管理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和功能,使教学和科研工作更有效率,更好地发挥它的巨大潜能。因此,实验室开放不单是一个时间和空间开放的问题,而是一种管理模式,它涉及实验室配置、师资配备、教学内容、教学安排等方面。因此只有健全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实验室档案管理、实验室开放手续,加强各项工作管理力度,推行责任制度才能保证实验室正常开放和运行。

3. 调整实验室师资队伍,提高整体素质

全面开放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要达到教学目的,得到社会的认可,必然要求我们有高水平、高素质实验室队伍,要从实验室人员组成杂、职称低、业务能力差等方面进行改善和促成转变。

充分发挥有真才实学和有实践经验的老教师的作用,实行导师制,加强对实验人员实验技能的训练,完善和规范实验操作,作为实验教学的范本,把宝贵的实验经验传递下去,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提高实验队伍的整体素质。

4.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内容是实验室开放的前提。实验室开放代表的是实验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全方位开放,针对体育专业学生来讲,我们必须掌握以下原则:一是实验教学必须与办学目标和培养方案相统一,新世纪体育教育人才,不仅要具备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等学校体育工作的能力,还必须掌握国民体质调查研究、评价有关联的实验操作技能,与训练监督、运动损伤相关联的处理技能。二是实用性原则,在满足正常教学情况下,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加强对外合作,提高仪器的使用率,保证实验室正常运行。

在实验教学方面改变以前教学弊病,如讲得过多过死,教学内容以验证理论为主,教学方法上以“抱着走”为主,教学体系上前后脱节,实验方法单一,缺乏思考和创新等。应围绕学生能力培养,构建内容体系,提高实验项目的综合性和自主性,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以及查找文献的机会等,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切实加强能力培养。此外,还要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评价,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笔试、操作考试等规定内容的考试与学生设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进行全面考核,重视除考试之外的能力的“认定”,发挥考核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实验室开放的效果。

5. 加强社会服务合作,提升科技服务质量

作为高校特色实验室,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下应充分发挥其社会应用效能。因此,人体科学实验室应面向全社会开放,充分依托社会和高水平运动队,以互动、互惠、双赢方式,提供主动优质服务。这样不但可以保证实验室的有效运行,而且给实验室提供科研资源,提升实验室水平。一方面要求我们的研究工作始终围绕体育科技前沿,综合分析环境因素,探索先进的训练方法、做好训练监控等相关工作,切实做到为运动队保驾护航。一方面研究体育健康有关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检测与分析,评定身体的健康状况,提供身体体质测评、健康监督、健身健美等问题咨询,同时根据各自的身体状况提供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方案,即运动处方,全面指导全民健身。

四、结束语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开放一方面能够为本校的师生服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为社会服务,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为运动队保驾护航。楚雄师院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建设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作为地方师范院校要加快实验室工作的发展,还需要借鉴先进的开放经验,加强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各项工作的力度,探索切合实际的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搭建好教学、科研、服务平台,努力得到上级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全面提升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水平。

摘要: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是高校众多实验室中一个具有特色的实验室。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和管理不仅要考虑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综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需要,同时还要为全民健康服务,为竞技体育服务。建设特色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加强实验室的开放性管理是学科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搭建实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的关键,从而真正体现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价值,达到实验室仪器设备资源共享。

关键词:体育,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开放

参考文献

[1]崔兵.体育实验室开放性管理的构想[J].实验科学,2006,1:89~90

[2]卢红梅.开放高校体育专业实验室的探索[J].实验科学,2009,4:123~124

[3]王军.论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J].南昌高专学报,2009,6:50~52

[4]王红.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开放的实践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4):147~149

[5]陈华.略谈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体育科学研究,2006,6:83~85

[6]李双滨.对体育院校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24(6):75~77

[7]蒋超.体育院系实验室开放刍议[J].体育科学研究,2007,8:42~45

上一篇:建筑古迹保护下一篇:减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