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领导的挑战

2024-09-09

开放式领导的挑战(通用8篇)

开放式领导的挑战 篇1

一、开放式创新

开放式创新的概念开自于国外, 包含不同的内容。早期的开放式创新概念, 主要是研究加速企业内部创新的知识的流入和流出之间的区别, 从创新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比如Chesbroughetal, 2006;Chesbroughand Crowther, 2006) 。有目的的知识或技术开发的外流, 创新意味着通过组织以外的边界来改变企业现有的技术能力。有目的的技术流入, 将涉及技术探索。也就是利用外部资源来提高现有的知识水平。在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中, 企业将技术开发和技术研究结合起来, 目的是创造技术能力的最大价值 (Chesbroughand Crowther, 2006;Lichtenthaler, 2008) 。

1. 技术开发

这里的风险投资被定义为建立一个新组织, 包括创建过程。从母公司获取的支持包括资金、人力资本、法律咨询、行政服务等等。知识产权是开放式创新中的重要因素 (Arora, 2002Chesbrough, 2003, 2006;Lichtenthaler, 2007) 。公司可以通过许可证获取更多的价值 (Gassmann, 2006) 。

2. 技术探索

技术探索包括使企业从外部获取新知识, 通过研究发现, 有五种因素与技术探索有显著的相关性:顾客的参与、外部网络、外部参与、研发外包、知识产权。

二、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

1. 创新趋势

在封闭创新模型中企业必须生成自己的观点, 而且要对观点进行完善、建设和支持。这种模型要求企业要自力更生, 在内部研发部门进行创新。相反, 开放式创可以使企业将内部和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并向市场传递信息, 企业便可以发现并抓住机会 (Chesbrough, 2003) 。这样, 小企业可以在当代开放式创新领域中发挥突出的作用。在Chesbrough (2003) 的研究中引用统计方法已经证实了美国小企业在研发开支中的重要作用。

2. 工业规模

Prior的研究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开放式创新的不同趋势。在目前的研究中, 我们探索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区别。就无形产品、不可分割性、异质性、易逝性来说, 服务业区别于有形的产品 (Atuahene-Gima, 1996) 。从制造业和服务业产品的本质来看, 采用开放式创新可能是不合适的。因为有形产品是可分和同质的, 它们很容易的进行部分研发外包, 或者是引进适合当前商业水平的先进思想。Gassmann (2006) 提出如果工业具有全球性、高技术、技术融合、新技术模型和利用知识的特点, 那么企业会倾向于采用开放式的模式。

3. 动机

很多企业把开放式创新模型当作是企业应对变化的环境所必须采用的方法 (Chesbrough, 2003) , 移动通讯行业、风险投资行业、大量知识型行业和不断缩短的产品生命周期行业, 很多行业不能承担创新的费用。

4. 挑战

鉴于在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的挑战, 我们的数据包括了获取开放式创新的障碍性信息。到目前为目止, 开放式创新在中小企业中几乎没有得到实践性的探索。例如Chesbroughand Crowther (2006) 证实了not-invented-here (NIH) 缺陷, 但是缺乏对内部障碍性因素的分析

三、对策

在本文的研究中, 我们对开放式研究主要集中于研发、创新投资、外部网络合作, 但是没有研究其他创新活动 (OECD, 2005) 。特别是技术开发被忽视了。目前的研究会激励统计工作者进一步研究。

对于创新的动机和挑战应该进行详细研究。我们发现市场因素是中小企业参与开放式创新活动主要的原因。这表明中小企业积极寻求外部知识。未来的研究应该注重外部知识, 比如技术开发。Lichtentha-ler’s (2008) 的研究表明企业通过创新进程获取了外部知识, 但是外部技术开发都是最新的数据。

摘要:开放式创新迄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科技企业和跨国公司中, 但开放式创新也适用于小型和中小型企业 (SMEs) 。开放式创新是衡量中小企业技术探索和开发的8种创新实践的方法之一。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开放式创新方面并没有区别, 但是中型企业比自己规模较小的同行业更深入地参与开放式创新活动。中小企业追求开放式创新主要是与市场动机有关, 他们最大的挑战是企业组织和文化问题。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趋势,动因,挑战

参考文献

[1]Acs, Z.J., Audretsch, D., 1990.InnovationandSmallFirms.MITPress, Cambridge, MA

[2]Arora, A., 2002.Licensing tacit knowledge: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market for know-how.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4 (1) , 41–59

[3]Arora, A., Fosfuri, A., Gambardella, A., 2001.Markets for technology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corporate strategy.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10, 419–450

厘清金融开放的战略路径和挑战 篇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金融开放作为重要的篇章加以强调。我们看到,伴随经济金融的全球化发展趋势演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经济联动性日渐突出。在此背景下,从早期简单的对外开放策略,逐步转向全面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表现了新时期基于全球视角的重大战略递进。

四大方面推动金融扩大开放

围绕《意见》中与金融开放有关的政策亮点来看,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着力推动金融机构与服务功能的开放。金融机构是现代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主体,打造开放型的金融机构,意味着要进一步按照国际前沿标准,来构建能够擅长于国际化经营的现代金融主体。这既需要继续推动银行业、证券业的对外开放,更重要的是在“引进来”的同时,也要重视“走出去”,因为中国的金融机构在全球布局方面虽然不断加快,但是距离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明显“话语权”还甚远。推动金融机构的国际化战略拓展,不仅是金融自身的要求,也是有效服务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迫切需要。与此同时,金融机构的功能完善也应呈现开放视野,这就意味着,国内金融机构应该把跨境金融创新、海外金融服务,都作为重要的发展环节,以此来改变过去相对单一的业务增长模式,在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过程中与各方实现共赢。

二是促进金融市场与金融产品的开放。金融市场与产品的有序开放,是增加国内金融发展深度的重要途径。我们知道,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使得人民币“流出”和“流入”都变得更加顺畅。对于海外人民币持有者来说,除了贸易和储备需求,可能更多地希望进行人民币计价资产的交易和配置。由此,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开放,都需要有更加健全、多层次、产品丰富的国内金融市场,足以成为重要的人民币“资产池”,稳定承载跨境金融交易的蓬勃发展。同时,过去国内的金融市场体系相对来说开放程度较低,这也制约了上海等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步伐,许多本应是全球性、高效实时、国际主体参与的市场,却长期具有局限性和封闭性,难以真正发挥其在资源配置、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如何在新形势下健康地推动国内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

三是稳步实现金融基础设施的开放。文件中提到“加强在支付与市场基础设施领域的国际合作”、“加快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全球清算体系”。我们看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就指出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对于一国经济金融发展来说,支付清算体系恰恰构成了最为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也是各类金融交易顺利进行的依托。从国际视角看,支付系统、证券清算系统等能够在金融工具之间发挥转换功能并提供相关信息支持服务的流程及框架,都是金融市场基础设施(Financial market infrastructures, FMIs)的范畴。这些基础设施构成了现代金融的基石,它们的设计和运作方式会对金融稳定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各国都高度重视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安全与完善,在我国金融走向全球化的进程中,离不开这些支付清算层面的“道路”和“桥梁”。

四是探索金融制度与规则的开放。一方面,金融对外开放离不开制度与规则的创新探索,因为当金融市场参与主体、边界、交易方式等发生变化,以及当金融机构的行为建立在跨境运作基础上时,原有的法律制度、监管模式都开始面临新的挑战。例如文件中强调了“积极稳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和外汇管理制度”等。另一方面,伴随金融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还需构造一套适应国际金融竞争特点的新“游戏规则”,以此来更好地提升国际金融影响力,与他国实现金融合作共赢。如文件指出要“建立健全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国际金融合作机制”、“用好投融资国际合作机制,选准重点,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等。

应该说,在当前面临“新常态”和TPP等重大挑战的历史转折期,文件的出台具有突出的意义和作用。一方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作出了重要部署,这既是对我国三十多年开放型经济探索经验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改革开放在制度层面的具体化。现在《意见》出台,正是这一战略的继续深化、细化与延续,将有助于我们真正把开放型经济建设落实到工作层面,尽快明确基本发展路径和重点。

另一方面,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开放型经济已成为各国的主流选择。开放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的不同在于:外向型经济以出口导向为主,开放型经济则以提高要素和资本自由流动程度为主。当然,目前适应WTO时代的货物贸易规则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在服务贸易为主、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后全球危机时代,需要更加积极地以新的开放思路来参与全球经济金融规则制定,因此构建开放型经济则成为重要出发点。

面临的主要挑战

需要明确的是,开放型经济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目前我国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在如下方面:

一是需考虑实践先行与规则滞后的矛盾。就全球金融创新的趋势来看,往往都是实践走在前面。在中国金融要素的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中,这种现象则更加明显。例如,在传统金融机构和市场在着力实现“双向开放”的同时,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兴金融要素也已带来深远的冲击。无论是在跨境的、开放型的财富管理,融资投资,风险管理等方面,还是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网络支付和移动支付的国际化布局,都反映了金融开放的范畴和路径比预期要复杂得多。所有这些变革,往往都缺乏先例和缜密的规则予以规范和约束。对此,既需要避免国际化背景下的金融创新失控,也要给予金融探索实践以更多的空间与引导。

二是需重视“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协调。金融国际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既包括国内金融体系的对外开放,也包括国内金融资本和金融制度的对外输出。长期以来我国更加重视“引进来”,而金融自身“走出去”的进展相对缓慢,将来如何协调好内向和外向国际化的节奏,也将成为重要的挑战。同时,除了在宏观层面上进行战略协调之外,金融国际化最终还要落到不同具体金融机构身上。这就要求金融机构树立更加清晰的“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向战略。例如,在实施国际化战略之前,金融机构必须对这一战略的动机有着具体的认识,比如,通过收购一家在管理、产品或技术上优于自己或与自己形成优势互补的金融机构,以此促进境外业务快速发展;或可以通过投资新的业务板块迅速开辟新市场,进入新的目标业务领域,提升多元化水平等等。

三是需实现提升改革效率与把握风险控制的平衡。金融开放在提升一国经济金融效率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例如,在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中,就短期看,境内外的资金价格差异、人民币贷款利率和债券收益率差异、境内外人民币汇率差异等,都容易导致相应风险,比如可能影响国内货币政策独立性,也有可能被部分主体利用在离岸市场通过关联交易达到跨境套利,等等。虽然目前对境内金融体系的整体冲击有限,但随着人民币离岸市场规模的扩大,相应不确定性也会增长。再比如,近期股市动荡也使我们看到,伴随金融创新与市场深化,我们的综合监管与风险控制能力还有待提升。由于事实上存在一些跨境“防火墙”,使得我国尚未遭受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刻冲击,而制度环境的差异性,也可能使监管部门高估了应对资本项目快速开放的能力,因此亟需进行更多的未雨绸缪。开放条件下,我国更易遭受全球短期资本影响,能否真正成为缓冲跨境资本流动的“蓄水池”,将面临巨大挑战。

开放式领导的挑战 篇3

技术的迅猛发展、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技术创新日益成为一种复杂性活动,需要广泛的技术资源和专业能力,企业面临的创新压力大大增加,单独创新变得越来越困难。即使大公司也不可能在所有的技术前沿领域维持研究的努力,跟上技术变革的步伐。任何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不可能拥有创新所需的全部资源和技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企业研发模式开 始由内部化逐渐走向外部化。实际上,早在1959年卡特尔和威廉姆斯就强调,与外界适当交流是技术领先的公司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创新经济学创始人之一克利斯·弗里曼认为,19世纪最典型的创新模式是发明家兼企业家,20世纪最典型的创新模式是与外界充分交流的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部门,而在21世纪这些模式逐渐被网络化合作系统的创新模式取代[1]。

Teece(1986)指出,企业不仅需要评估决定在新知识生产中是依赖于外部知识还是依赖于内部知识,而且还要选择是将内部可供利用的知识作为一种商品在技术知识市场上出售,还是将它作为生产其他产品时的投入[2]。Chesbrough(2003)首次提出了开放式创新概念,认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应该改变原有的机械的思维方式,而将外部的和内部的技术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使得企业能够通过技术许可,从外部获得企业需要的技术成果;另一方面激活在封闭的创新环境下可能被抛弃的某些企业技术,从而获益[3]。

通过对IBM、Lucent、Intel、P&G等多家公司的调查研究,开放式创新的优势在于企业获得外界的创造性的思想和技术;能够和其他组织特别是大学合作研究;对很有前景的新技术公司直接投资;转让不同于自己战略方向的技术;通过资产分派加快公司内部新科技的发展;鼓励其他公司和顾客成立内部科研项目。然而同时开放式创新也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投资风险和金融风险;与其他组织的合作增加了交易成本;可能涉及的知识产权纠纷。

2 开放式创新带来的挑战

企业开放式创新是一种平台战略,不管是资源流入还是资源流出,都是动态和开放性的,但都是基于市场需求和企业经济获利的一种对于产权欲望的追求。因此,该种创新模式的推广,必将对现有技术环境提出新的要求。

2.1 外部技术交易市场

在既定的产业、技术或区域条件下,可供利用的外部技术知识数量是一个重要的禀赋,它有助于获得其他知识和相关组织的特征。参与者的多样性,比如企业、大学和研究中心以及经纪人和其他专业从事技术知识扩散的参与者,能够促进外部技术知识数量的增长。作为技术知识的提供者和互补性参与者,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活动会更加频繁。因此,有必要构建能够联接技术供给者(诸如发明者、提供者)和技术需求者(诸如创新企业)的外部技术交易市场。

完善、成熟的市场体系,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以资本市场为例,研究美国经济发展历程,会发现美国的崛起与它强大的资本市场密切相关。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和平发展时期,美国、欧洲和日本都经历了战后经济恢复性高速增长。但是,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粗犷式的发展之后,从七十年代开始,初级消费达到饱和,经济增长乏力,包括美国在内的各个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出现了“滞胀”的现象。由于金融改革严重滞后,资本市场的发展落后,金融体系缺乏弹性,德国、日本等国的经济在取得短暂辉煌之后,开始了长时间的持续衰退,至今未能走出低增长的困境。从七十年代末期开始,美国则依靠资本市场的推动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转型,走出了这一困境,一轮一轮的高科技浪潮帮助美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产业升级。以硅谷和华尔街为代表,美国形成了以科技产业、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联动的一整套发现和筛选机制。过去的三十年中,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所有的高科技产业都无一例外从美国本土兴起。

有专家预言,多学科的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世界,它超越了过去的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技术的高度融合性和多学科性进一步加剧了创新的复杂性,也带来了对研发活动广度和深度的更高要求。可以预见,随着这一趋势的延伸,对外部技术交易市场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构建完善的外部技术交易市场将有助于促进技术、知识的广泛充分流动,有助于我国实现大国崛起。

除了技术交易平台的构建,这个市场中的各种交易机制的设计,也是需要解决的。“如果不阻止知识的互补性、积累性和替代性的作用机制,事前和事后的过度专有性都有可能降低。这时,无论在企业还是在整体层面上,对知识交易的管理就是必要的”[4,5]。成文的技术知识能够更好地满足交易条件,也能够比较容易地找到外部交易的技术知识市场。内容契约的设计和实施相对可行和可靠。过程契约不能对交易的内容给出完全的定义,但是能够确定双方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次序。根据投入的数量和实际的结果,为了解决参与过程、各方的职责、进入和产权分配的时机、暂时的和局部的排他性与过程、时间滞后以及相关贡献者的特权范围等问题,必须要设计一套完善的过程契约并加以实施。

2.2 内部技术创新管理模式

继Chesbrough提出开放式创新模式之后,开放式创新逐渐成为国际学术界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但开放只是给企业提供了新的机会,并不意味着所有企业都能够在开放创新过程中获得同样有意义的发展。如何有效实施和管理开放式创新成为企业新的难题。外部丰富的创新资源的存在,将增加企业创新管理的复杂性,因此如何管理开放式创新成为新的研究焦点。

Hansen(1999)在对一个大型公司的网络联结进行分析时,发现当网络规模超过某一程度后,网络的维系费用会非常大[6]。Laursen和Salter根据英国政府对制造业做的一次调查进行分析,发现创新绩效随着开放度的增大,表现为倒U型关系,即随着开放度的增加,创新绩效随之增加,但到达某一临界点后,创新绩效会随之下降[7]。

Chesbrough通过对My Space、IBM、Linux等的运作模式进行分析,发现虽然这些公司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开放式创新,但是他们的获利模式是不一样的,有的公司如My Space能把创新带来的收益锁定在企业内部,而有的公司却不能完全享受到创新带来的收益。他认为,长此下去,那些不能完全享受收益的公司在创新方面将失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此,他提出了“开放式战略”(open strategy),并将它定义为“企业在价值创造(value creation)和价值获取(value capture)之间谋求的平衡”[8]。

由以上学者的实证分析、案例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开放式创新概念的提出,为企业寻找创新来源、使用创新成果提供了更为开阔的思路,但是外部创新资源不会自动流入企业,如何使用好这种方式为企业创造价值、获取价值,却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开放式创新管理模式的建立对于完善开放式创新理论和提供实践指导都是十分必要的。

2.3 知识产权制度

在技术创新的研究中,常常涉及到技术创新产权问题。在研究创新激励、 合作创新、模仿创新、开放式创新、创新管理等问题中,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技术创新活动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活动,人们愿不愿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收益相关,而技术创新的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者与创新成果之间的产权关系,以及社会对创新产权的保护状况。

依据Nonaka等的观点,创新的本质就是知识创造[9]。在封闭式创新模式下,公司管理知识产权的目的是创造并保持对新技术的绝对控制权,避免别人使用它,此时知识产权发挥着进入壁垒的作用,尚未被视为收入和利润的来源。企业之间主要是一种竞争关系,企业面临的最大威胁是Arrow所提出的信息披露悖论(Disclosure Paradox),即信息的买方往往会在没有支付的情况下就获得了信息[10]。Arrow认为信息披露悖论导致了市场失灵,打击了创新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所以应该实行严格的占有制度,如私有性的知识产权,旨在对创新成果进行保护。这时企业会实行封闭式创新,并通过严格的知识产权来提高知识占有程度。

知识产权制度通过构造事前的进入壁垒能够提高技术知识由市场供给的激励,但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又会阻碍技术知识在经济领域中的自由流动,丧失该项技术与其他技术结合的机会,从而产生一定的机会成本,这就需要在知识产权的优点和机会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完全排除搭便车行为也是有风险的,它会破坏技术知识之间的互补性进而阻碍新技术的产生[11]。知识产权制度的那些可以刺激技术知识市场供给的优势,现在被技术采用延迟和技术无法扩散引起的成本抵消了[12]。知识产权的实施能有力地打击盗版行为,但是采取这样的法律手段,代价是高昂的。由于监管和惩罚的困难,原来很多利用专利和版权来进行商业运作的技术发明者,现在也开始考虑使用其他的方法来获得技术发明带来的价值了[13]。

随着企业创新环境的变化,社会学习周期大大加速,相对于信息披露悖论,知识的价值悖论成为创新企业所面临的更大威胁。价值悖论(Value Paradox)是指当我们提高产品中知识的编码与抽象程度的时候,我们从中取得的效用越大,同时却越会因为竞争力量所推动的技术诀窍扩散而难以确保其稀缺性,从而加快了知识的贬值。Boisot(1998)指出,对于知识的价值悖论,可行的解决办法不是“堵”而是“疏”,将对知识存量的关注转移到如何提高知识的流量[14]。

3 开放式环境下的技术创新管理

虽然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比如网络创新、集成创新、合作创新,但是相比较原来的封闭式创新,它们的共同点都在于采取了不同的开放程度。所以未来技术创新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开放式创新,而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充分利用产生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技术和创意,提高创新绩效。通过技术转让或者股权合资等手段充分挖掘企业内部和外部已有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即创新要素的流入和创新成果的流出。要达成这样一种“自由流动”的境界,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方面需要实现以下突破:

3.1 构建外部创新网络

与传统的“企业内部研究和创新”的封闭模式不同,开放式创新重视采用现成的成果并加以发展,企业需要向外部的思想和知识融合开放,行业之间的界限不再分明,一切创新资源(包括人才、投资、研发等)在企业之间、企业和相关组织之间都可以实现快速流动和共享。因此,企业需要更多地借用外部的创新成果,以充分利用这些成果的潜在价值。这些相关组织可以是价值链的每一个主体,包括用户、供应商、竞争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中介组织等,也可以是区域创新平台、行业创新平台等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具体方式可以通过协同创新、合作创新和技术扩散。具体如图1所示。

3.2 搭建内部创新平台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建立与完善还在于企业创新的内部支撑系统。管理就是搭建一个平台,综合各种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配置组织资源,借以实现组织愿景的活动,创新管理也不外如此。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必须相应地适应开放式创新的背景,技术创新管理的重点转变为建立能够识别新的价值、获取外部新技术并消化吸收,应用到商业目的上的新技术管理能力。即公司不但有自己的研发团队,更需要建立评估、消化吸收外部技术的外部技术获取机制,也要对公司的研发成果进行评估,避免因技术与商业模式的不匹配而被搁置。通过建立一支技术评估专家团队,对来自公司内部、外部的技术进行科学评估,分析判断未来的新技术发展趋势,分析新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匹配程度,将来自公司内部或公司外部的新技术应用到公司现有业务中;将不适合本公司现有的商业模式通过技术转让或专利许可等方式给其他企业而获利。

3.3 运用灵活的知识产权管理方式

传统的知识产权往往是用来保护表达观念的物理转化形式,而对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并非总能进行有效的保护,且作用的发挥还是高成本的,正式的产权保护如专利的作用仅能体现在法律诉讼中。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兴起与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企业的经营模式与战略行为产生了根本性影响,企业对组织间关系的强调与对开放式创新模式的运用促使企业建立与运用更加灵活的知识产权,为企业从开放式创新中获利发挥重要的保障与激励作用。

开放式领导的挑战 篇4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孟庆国教授出席并做题为《创新2.0 与政府数据开放》的主题演讲,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郑磊副教授、北京市城市规划院信息中心副主任茅明睿、北京市信息资源服务中心总工程师穆勇博士以及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沈文海等几位重量级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政府数据开放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发表了精彩观点。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孟庆国教授分享了创新2.0 与政府数据开放的精彩观点,强调知识社会的创新正呈现出与工业社会创新不一样的新形态,“互联网+”浪潮下的现代政府要抓住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机遇,以政府数据开放推动政府创新、社会创新。他指出传统的创新主要是指的科技创新,其实在中国需要有一个共享共治的平台实现政府治理创新,这就是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的创新2.0 思路。创新2.0 思维下的数据开放价值实现路径分三步走:从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到通过众包众筹的方式实现应用创新,再到实现共享共治的价值。孟庆国教授还分享了国内外的开放数据探索与实践。

在中国研究政府数据开放居于领先地位的复旦大学郑磊副教授指出数据开放跟信息公开有本质的差别,信息公开保证的是知情权,而数据开放则是利用权。根据他们近期对国内政府数据开放的研究,当前中国政府开放的数据总量还偏低,可机读性差,大多为静态数据,数据按承诺更新比例低。上海和南海是目前国内政府数据开放总体水平相对高的城市。他谈到了目前政府数据开放的挑战和困难,其中国包括很多政府部门不知道数据在哪里,数据能不能开放的问题,政府部门愿不愿意开放,数据好不好,能力够不够以及有些政府部门人员认为数据开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他同时还指出了开放数据是个生态系统的理念,建议政府需要加强管理架构和体制机制建设,制定相关政策与工作计划,从高层重视数据开放,开放高价值数据以及降低数据获取与互动门槛等。

来自于北京城市规划设计院的茅明睿分享了“开放、众包与规划改革”的内容,从城市规划设计师和数据使用者的角度谈了对数据开放的观点。

北京市信息资源服务中心总工穆勇博士作为主导北京政府数据开放的实践者,从机构、权益、条件和安全角度分享了他对数据资源的理解,并且对G8 数据开放原则与我国数据开放原则进行了对比,提出了公共数据开放模式与流程,并且建议规范政府部门、社会开放数据管理,建议公共数据资源市场化过程中建立对政府数据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机制。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沈文海从开放者的角度提出了目前气象数据开放共享的进展以及遇到的关于数据产权和数据安全问题,数据开放的原则、范围和授权策略问题,以及部门创收下降,预算体制不适应气象数据开放等实际的问题。

正如孟庆国教授所说,政府数据开放对于建设创新2.0 时代共享共治的新的政府治理形态将会起到关键性作用,也会成为大数据产业创新的基础。我国政府数据开放如今还处在起步阶段,以北京、 上海为代表的城市级政府数据开放领域从2012 年就开始了有益的探索。上海今年举办了“上海开放数据大赛”,以交通数据开放为例,希望能够借助社会力量通过开发基于开放数据的创新应用,帮助政府解决交通治理方面的问题。

开放式领导的挑战 篇5

挑战一、明星企业的国际化仍需提升。国家的强大, 最终要体现在企业这个微观层面, 体现在明星企业的国际化竞争力上。在2011年的财富世界500强名单中, 大陆已经有61家企业上榜, 但仅仅有2家是民营企业-即华为公司和江苏沙钢集团。这说明了我们目前面临的现实, 从规模上来讲明星企业仍多为受国家资源和政策倾斜的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的发展还不够。

从中国企业家杂志发布的2011年中国企业国际50强名单来看, 国有和民营各占50%, 民营企业显示出了勃勃生机。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 有越来越多的民营经济成为明星企业, 成为国际化中的重要力量, 符合国家的利益, 也是使我们的市场经济持续充分开放的重要标志。民营经济在走国际化之路时, 相比国有经济具有意识形态上的优势, 在欧美发达国家比较敏感的领域进行企业并购和业务拓展相比国有企业会容易一些。

在知识经济时代, 国内企业在IT、生物科技、互联网、先进的制造技术、新型材料、能源技术等高科技领域加强与国际合作, 并谋求全球化的布局, 形成全球的竞争力, 对于民族的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方位的国际化包括产品研发的国际化、营销国际化、管理机制的国际化、人才的国际化、供应链的国际化等。国内明星企业这些年在国际化的探索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主要有三种典型的国际化模式。

一是以华为为代表的技术领先型企业直接谋求全球竞争力的模式。华为目前建立了从美国硅谷到印度班加罗尔再到俄罗斯莫斯科以及中国上海、深圳的可以24小时全球接力的研发网络, 其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之比超过10%;由于占领了技术制高点, 华为直接与竞争者在世界范围内争夺客户。

二是以联想、TCL等为代表, 通过并购国际大公司的方式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模式。联想并购IBM, 通过几年的消化, 实现了业绩的持续增长, 而且对国际化公司的管理也步入正轨。TCL通过并购汤姆逊彩电、阿尔卡特手机等国际企业, 进入了欧美主流市场, 积累了国际化运营经验, 也实现了自身全球化经营的突破。

三是以海尔、美的等为代表, 以自建为主, 辅以并购手段, 主要在重点市场谋求竞争优势的模式。其中海尔采用了先主流市场, 再新兴市场, 高举高打的方式;而美的更多的是采用针对新兴市场建立区机构, 辅以小型并购, 稳扎稳打的方式。

研发、营销、供应链的国际化相对来说比较容易, 但管理机制的国际化、人才的国际化通常却是国内企业的短板。国际化的人才需要积淀, 国际化的运作机制既需要学习先进企业, 更需要实践中不断沉淀。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其民族品牌能够成为所在市场的领先者, 才是有意义的开放。当国内越来越多的明星企业, 能够在全球市场上成为领先者, 才是成功的开放。

挑战二, 全球制造业分工体系下的产业转型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的制造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成为制造大国。但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逐年上升, 以及近年来持续的通货膨胀, 国内制造企业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 另外低成本的中国制造在更低成本的其他新兴经济体的竞争下, 没有太多的优势, 中国制造的地位受到威胁。产业转型, 放在全球分工的概念下来看, 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去成本更低的地区或国家进行产业的转移是一条必然之路。国内不少沿海发达地区的制造企业, 已经开始往内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转移, 甚至有的已经去了东南亚、其他新兴经济体。笔者看来, 产业转型问题最终要归结到我们对制造强国的定义问题。假如内销市场通过政策的推动和积极的引导能够充分发展, 技术上的创新能够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和产品价值的增加, 自主品牌能够在国内各领域成为主角并在全球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和进取态势, 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在国内不发达地区得到新的发展, 制造强国也许并不遥远。

挑战三、中小型企业健康发展所需要的机制仍不健全。中小企业从数量上来看是国内企业的主体, 他们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近年来, 国家在金融体制、市场机制上已经进行了许多的变革。但近年来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 部分领域的国进民退问题, 都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关注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机制问题。中小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问题, 是不少中小企业困境的主要问题。在国进民退的问题上, 中小企业也往往把握不准;特别的, 在直面国有经济的竞争时, 如何获得公平的竞争地位仍是需要关注的。这种不公平的竞争, 特别的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 往往会造成中小型企业的倒闭。

挑战四, 如何有效的抵御贸易保护主义。近年来随着欧美国家经济的低迷, 使得他们倾向于采用贸易保护主义来保护本国产业, 抵制我国产品的出口。其中, 使用最多的就是“技术壁垒”与“绿色壁垒”, 另外, 反倾销、反补贴、知识产权等贸易保护主义方式也很普遍。这需要政府层面在反倾销、反补贴方面加大能力建设, 并对我国产业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的构建方面做好引导, 在自主知识产权构建上激励企业不断提升;并通过行业组织来规范行业企业的行为, 降低产生贸易摩擦的机会;企业层面要深入消化外国“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对企业的积极作用, 通过提升自己的实力来从根源上突破。

挑战五, 外部发展环境不理想, 国内经济增速放缓。

由于欧债危机具有长期性, 欧洲经济复苏缓慢, 而美国、日本等国还没有真正的复苏, 受外部环境影响, 国内企业的出口受影响;另外, 各个发达国家为了保证自己的就业, 纷纷重视实体经济, 进行再工业化。中国制造面临的阻力和竞争越来越大。在国内, 受宏观调控影响, 经济在平稳降速, 企业的发展速度降低成了趋势。

应对上文所述的挑战, 需要重点做好以下五点:

踏实的做好产业升级。所谓的升级, 一是制造技术的升级, 通过引入自动化技术、先进工艺、先进设备等形式来提升生产效率, 降低人工;二是品牌的升级, 从制造品牌向制造名牌、产品名牌转型, 深入挖掘国内市场;三是供应链的升级, 加强专业化分工和协作, 提升品质和交付;四是市场的升级, 通过新兴市场的大力拓展、传统市场的稳健发展、内销市场的深度挖潜, 提升盈利空间;五是核心技术的升级, 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 提升产品的使用价值, 加大知识产权的建设, 推动产品的更新换代, 并取得技术应用上的领先。

在核心技术的升级上, 应大力推进企业产品研发模式的升级。从原来以内部为主的研发组织转向开放的多渠道合作的研发模式, 从立项到研发组织推行契约化,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组织方式, 实行开放式的市场化研发方式。另外, 可以加强与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协作, 采取企业出资金、出课题, 科研单位出人才、出技术的方式, 共同研发新产品。国内部分优秀企业的经验表明, 在推行研发升级时, 应打造好科技创新平台, 建立研发激励机制, 制定和施行了优厚的激励政策, 瞄准前沿技术和高端市场, 注重产品价值, 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容量和市场占有、低消耗、低污染的新产品。

不断完善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所需机制。通过解放思想, 逐步引入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先进实践, 来完善企业的融资平台, 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并形成机制。另外, 可以在税收环节给予中小企业一定的优惠, 降低中小企业负担。第三, 在非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领域, 要大力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 降低国有企业的数量和比例, 还富于民, 还利于民。

主动走出去, 进行国际化的经营。国际化经营的目标是在各产业领域占据产业分工的制高点, 通过全球化的资源配置实现竞争力的提升。国内企业走出去, 不仅仅是走到欧美发达国家, 更要走到其他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 尤其是不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在全球化上, 从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仍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重视国际市场的全方位布局。针对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保护行为, 应积极应对, 建立起多边的贸易合作关系, 特别是新兴市场的关系, 以分散风险。从今年前三季度的贸易数据来看, 在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中, 前8个月, 中欧双边贸易总值3650.5亿美元, 下降1.9%;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3129.7亿美元, 增长9.6%;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为2528.7亿美元, 增长7.7%;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2187亿美元, 下降1.4%;我国与俄罗斯和巴西双边贸易总值分别为584.1亿和574.1亿美元, 分别增长14.9%和6.3%。对于国内企业来说, 在出口市场上应注意东盟、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的开拓, 建立多元化的国际市场, 避免将业务集中在欧、日等不景气的出口市场。

开放式领导的挑战 篇6

一、因材施教, 科学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总体方案, 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工作蓝图和总体规划。在正确的开放教育质量观指导下, 设计出符合开放教育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开放大学是一所大学, 需要有大学的基本规范和质量水准;但大学是多样的, 不同类型的大学要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质量标准。开放大学一定要摈弃不顾现代成人教育特点, 套用传统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做法, 调整开放教育现有人才培养方案, 特别要着力修正人才培养目标、再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考核评价方法。

(一) 修正人才培养目标

开放教育是面向成人的学历继续教育, 开放教育学习者的基础条件、影响因子和主要目的有别于刚刚高中毕业的全日制学生, 因此, 远程开放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不同于全日制普通高校。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者一般都是在职在岗人员, 他们所学专业大多与自己的职业岗位相关, 他们最需要的是更新知识、强化技能, 所以, 开放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提升职业能力, 增加发展潜力, 培养高等职业应用性人才。

(二) 再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的载体, 是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依据, 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了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远程开放教育应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学科式教学体系, 要围绕职业岗位 (群) 来开发与建设课程, 形成以提升职业岗位能力, 增强个人发展潜力为目的的开放教育课程体系。一是要加强针对性。压缩专业理论课程, 增加职业技能课程。专业课以必要的理论为基础, 但不强求理论的完整性, 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突出知识形态的应用性。专业课 (含专业基础课) 应针对职业岗位来设置模块, 保证对应职业岗位知识、技能的相对完整性。二是要增加选择性。减少必修课, 增加选修课, 让学生真正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课。选修课可分为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两个模块:专业选修课进行专业拓展、技能强化;公共选修课可以丰富知识、扩充能力。努力建立起知识和能力相匹配、职业和兴趣相兼顾、规定性和灵活性相协调的课程体系。

(三) 改革考核评价制度

学业考核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和教学质量的评价, 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作用。目前, 开放教育的考核评价制度类似于普通高校, 特别是考试的时间安排、题型设置和内容选择更是局限于传统做法, 知识评价为主、能力评价缺乏, 考试评价为主、过程评价不够。课程间评价结果差异很大, 一些课程通过率过高, 一些课程通过率过低, 本科学生获得学位的百分率只是个位数。因此, 必须对现行考核评价制度进行改革, 以求建立与成人继续教育特点相适应、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切实体现开放大学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价制度。一是要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提高形成性考核在学业评价中的比重, 一般课程可占50%, 引导师生注重平时的教与学, 充分发挥教学过程的作用, 防止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学”倾向。多采用问题讨论、案例分析、专题调查、技能操练、项目研究等作业方式, 合理设置作业的内容、题型、难度和数量, 减少记忆性、抄书性作业, 注重评定学生高层次的认知与职业能力。课程作业可分为知识性为主和应用性为主两类:知识性为主的作业由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完成, 网上自动批改评分;应用性为主的作业可以是纸质的、电子稿的或操作性的, 由教师人工批改评分。二是要改革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减少闭卷考试, 增加开卷考试;减少记忆性题目, 增加分析、归纳、推理, 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应用等要求。建立健全试题库并科学分类, 试卷覆盖的课程知识点要广, 重点、难点的构成比例要合理, 既要防止试卷过于简单和题目雷同, 又要避免试卷过难过偏。根据考试内容、形式的改革, 提高考试安排的灵活性, 减少大规模集中考试, 缓解开放教育学生的工学矛盾。课程考试内容也可分为知识性为主和应用性为主两类:知识性部分可集中、闭卷完成;应用性部分可开卷、分散完成, 同专业必修课的学期知识性考试可组合在一个单位时间中完成。三是要建立开放教育学位制度。制定有别于普通高校的开放教育学士学位制度, 构建相应的教学和评价体系, 降低外语要求, 提高职业技能要求, 既要较大幅度提高本科学生的学士学位获得率, 又要保证学位的质量。

二、加大投入, 切实建好网络课程资源

教学资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一些专家认为, 在远程教育领域真正获得成功的院校, 主要是由于他们能够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有效的传输方式。远程开放教育要实现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随时随地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系统有效的学习, 及时提供完整和适用的网络课程资源是重要前提。目前, 开放教育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和使用尚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建者自建, 用者随意。由于上级电大提供的相关课程资源不同程度地存在整体性不强、丰富度不够、针对性欠缺等问题, 再加上上传与更新不够适时、使用不够方便, 基层电大教师往往将上级电大的课程资源作为“参考”, 有的将就着使用, 有的部分选择加自建补充, 有的自搞一套。因此, 开放大学必须加大人、财、物的投入, 对课程资源建设进行统一规划, 实现各类资源的整体设计;组建专门的开发团队, 高标准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加强管理, 建立资源评审验收和评价反馈制度, 不断提高资源的质量。

(一) 统一建设规划, 进行整体设计

网络课程资源是远程学习的最主要资源, 各课程的主体资源要有它的权威性和规定性, 应由国家或省开放大学统一规划、统一规格、组织实施, 保证每门课都有完整而适用的网络资源。网络资源要体现它的独特优势, 区别于其他资源, 又与其他资源有机联系起来, 实现文字教材、视听教材、课件、网络课程等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与建设, 避免内容的缺失和累赘。与此同时, 还要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搭建优质、便捷的资源传输平台, 实现学生的有效使用和互动交流。

(二) 组建开发团队, 建设优质资源

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要避免个人化和随意性, 要以课程为单位组建团队, 有效整合各方面的教师、专家, 通过分析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 精心制定建设方案, 分工负责, 团结协作。课程资源内容必须基于课程教学目标, 适合学生的过程学习和复习考试。课程资源要分门别类, 如学习指导资源、学习辅导资源、复习考试资源、课程拓展资源等, 便于学生的选择使用。课程资源要分时段提供, 根据教学进程给出相应的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自主学习, 避免资源多而杂乱, 使学生进入选择误区。

(三) 严格评审制度, 重视师生反馈

课程主体资源的推出应慎重, 起码要合格, 最好是精品。要建立严格的课程资源评审验收制度, 由专家、教师、学者进行质量评价, 未达到质量要求、不通过评审验收的不能上网;课程资源上网后, 要建立健全课程资源的使用评价和反馈制度, 广泛听取开放大学各级办学机构教师的质量评价和学生的使用意见, 并建立畅通有效的反馈渠道, 以不断修改、更新和完善课程资源, 保证它的科学性、适用性和优质性。

三、扬长补短, 努力完善教育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适宜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远程开放教育主要通过远程服务和自主学习来实施教学, 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有利于个性化的学习。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 远程开放教育逐步形成了具有远程教育自主学习特点的“学导结合”教学模式。但是, 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自觉性问题、教师教学方式与教学管理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组织教学松散、学生学习自由度过大、教师辅导和支持服务不力、师生关系疏远、教学过程缺失等现象, 学习中单向性、理论性、独立性明显, 交互性、实践性、人文性不够, 使得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欠佳。因此, 开放教育教学中要扬远程学习、自主学习之长, 补交互学习、实践教学和人文关怀之短。

(一) 增强交互学习

交互式学习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交流互动的合作关系, 它有利于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利于发挥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 有利于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有利于对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和能力培养。当前, 远程教学中传输方式单一、交互学习不够是影响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瓶颈问题, 需要开辟途径、实现多元互动。一是完善远程交互。开放教育师生、生生常常处于物理上的分离状态, 但现代技术和师生热情可以把大家联系在一起。英国开放大学有效利用远程技术实现个性化的学习辅导, 把教学过程变成可交互的过程。我国开放教育需要进一步搭建便捷、高效的网络交互平台, 提高教师的交互热情和水平, 认真设计网上的导学、作业、小组讨论、答疑点评等多种交互载体, 从内容和形式上提高学生的交互兴趣和交互成效。二是增加近距离交互。远程交互可以解决时空限制问题, 但其交互的总体效果不如近距离交互。近距离交互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等主导作用, 发挥学生思考、提问、参与的主体作用。开放教育要利用和创造条件, 通过始业教育、学习培训、班级活动、面授辅导等增加师生、生生之间近距离交互的机会。面授辅导是实现近距离交互, 弥补远程教学不足的重要方式, 它对于完善开放教育教学模式, 保证开放教育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面授辅导要与远程教学整体设计, 灵活配比, 相互完善;要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 合理设置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二) 增加实践教学

知识应用和技能使用是职业人的重要特征,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开放教育虽然也倡导实践教学, 但是由于思想认识、教学设备、师资条件、教学组织和管理等原因, 各专业的课程教学计划中大多没有规定的实践教学内容和课时, 许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实践教学环节;社会调查、毕业论文 (设计) 等专业综合实践重结果、轻过程, 缺少实践活动的具体指导和管理, 就报告而报告, 就论文而论文, 并没有多少综合实践的含量。开放大学应努力改变开放教育实际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局面,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根据专业及其课程的特点和重点, 建立与理论教学相互补充、相互加强, 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制订实践教学计划、大纲, 规范实践教学标准, 编写实践教学指导, 明确实践教学的项目、内容、方式、时间和考核要求。实践教学可通过方式的多样性来解决专业与课程的特殊性和学生的差异性。一是改革教学方法, 在网上导学、面授辅导、讨论、作业等环节, 通过问题研究、项目教学、案例分析, 进行知识应用,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增加投入, 努力建设和使用好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场所。三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仿真技术, 开发虚拟实验室, 创建基于网络的实践教学环境。四是运用社会实践资源,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 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进行实地观摩、现场操作和岗位实习。五是提倡随岗实践, 让工作岗位与专业、课程对口的学生, 通过工作本位学习, 将实际工作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六是提高毕业论文 (设计) 的实践含量。明确毕业实践的概念及其与毕业论文 (设计) 的关系, 丰富内涵、增加学分, 加强对毕业实践的指导和管理, 在实践的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 (设计) , 充分发挥其综合实践的作用。七是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鉴定, 激励学生的实践学习热情, 强化实践教学效果。实践教学的内容要科学设计、统筹安排, 实践教学的项目要落实到位、不流于形式, 实践教学应进行考核评分。

(三) 增进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的实质是在理顺人与其他种种对象的关系中, 确立人的主体性, 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远程教育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距离感明显, 学校文化建设薄弱, 人文关怀相对缺失, 学生容易因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帮助和激励而产生孤独感和消极心理, 致使学习兴趣和效果下降。所以, 远程开放教育需要增进人文关怀, 填补“情感空白”,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有效性。一是要实现教学一体化、优质化设计。把自主学习、面授辅导、实践教学、网上导学、讨论、作业等教学活动进行一体化设计, 优化教学方案, 简化工作流程, 强化支持服务, 减少管理环节, 减轻学习者的负担。二是要积极开展人本化、个性化服务。在教学及其管理过程中, 以人本主义理念来构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推行人本服务, 克服重单向传输轻互动、重约束轻激励、重形式轻效果的偏向;整合公共平台, 建立一站式服务体系, 公开教师基本信息、建立和提供学生学习档案, 提高师生之间的熟悉度;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 进行个性化服务, 增加课程学习及其作业、讨论、实践等环节的选择性, 随时给予学习者自我学习管理的提示和富于人文关怀的引导;积极搭建平台, 开展学习交流、成果展示、创先评优等活动, 创设激扬而温馨的校园氛围。

四、增量提质, 着力抓紧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最重要因子之一, 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好开放大学的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高校相比, 电大系统及其相关部门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不够、措施不力, 教师对自身的要求不高、努力不够, 由此造成:电大开放教育教师, 特别是基层电大教师, 数量不足、学历不高, 专业不精、教学不强。因此, 开放大学一定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着力抓紧造就一支教育理念先进、职业道德良好, 数量足够、结构合理, 专业水平高、教学技能强的教师队伍。

(一) 增加教师数量, 改善队伍结构

数量足够、结构合理是教师队伍的基本要求, 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然而, 许多基层电大教师数量明显不够, 既要管理又要上课, 有的教师一个学期就要上3-4门、甚至更多的课;教师学历以本科为主, 硕士较少;教师中具有中学、中专系列职称的较多, 不少基层电大没有高校教授、副教授, 缺少“双师型”教师, 外聘教师数量远远超过专任教师。针对这些问题, 开放大学需要合理定编设岗, 对各级开放教育办学机构提出教师的配置要求, 设置相应的门槛, 对师生比、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的任课比例、教师的学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高中初各级职称比例等提出明确要求。针对当前实际, 要增加在编在岗教师数量, 提高高学历、高职称、高实践技能教师的比例, 多进紧缺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外聘教师的数量要适当控制, 外聘时要多从行业、企业中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历的专家、行家。

(二) 提高教师素质, 强化教学能力

基层电大教师往往既教学又管理, 服从于上级电大的教学安排, 服务于学生的日常需要, 虽然从事于某专业某课程教学工作, 但很少进行专业进修和研究工作。开放大学应设立教师职责标准, 采取有效措施, 全面提高教师基本素质、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一是要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制定开放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通过宣传教育、学习培训, 增强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 掌握远程开放教育的理念、特点和教学规范, 提高潜心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二是要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明确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 鼓励教师参加相关专业的进修学习、学术研究和科技活动, 增加课题研究的项目数及其经费投入, 经常开展具有实质内容的专题学术交流活动,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三是要提高教师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能力。建立国家和省级开放大学教师培训中心, 有计划地开展新教师岗前培训、改革创新专题培训和教师5年一次的定期轮训;基于专业、课程、项目等建立教学团队, 广泛开展集体备课、相互听课、问题研究和教学学术活动, 积极探索通过网络进行教研活动的形式, 千方百计地增强教师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能力。

(三) 明确教学规范, 实施督导激励

课程教学在教育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 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通过教学检查, 对课程教师教学全过程进行监督、指导和考核、激励, 对于规范课程教学过程、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 开放教育教师课程教学缺少基本规范要求, 很少进行教学检查指导, 考核评价粗糙随意, 影响教师的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开放大学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管理办法。一是要建立健全教师教学基本规范。开放大学要从拟订课程教学计划, 提供课程教学资源, 进行网上与面授辅导, 组织开展小组讨论, 布置与批改作业, 实践教学安排与实施, 形成性考核及其成绩评定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规范, 以便有一个基本的教学和支持服务标准, 形成教育质量的保证体系。二是要实施教师课程教学检查。开放大学从上到下应建立教学督导组织, 制定教学检查指标, 通过查看学期教学计划, 在线检查网上课程资源和网上教学互动情况, 查阅学生作业和教师批改情况, 实地听课程教师的面授辅导课、实践教学课, 召开学生座谈会或进行个别访谈, 发放书面问卷调查表, 检查分析学生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试和课程综合成绩, 全面检查和掌握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三是对课程教师做出教学评价反馈。教学检查后, 应对组成课程教学活动的各方面做多角度、分项目的测量, 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并及时向教师反馈。通过督导评价结果反馈, 肯定教师教学成绩、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并提供指导性意见, 使教师明确努力方向。将课程教学督导检查的结果和教学管理部门日常教学管理的检查情况, 以及教师教学创新、教学成果 (奖励) 、教学事故和其他教学活动与表现进行综合, 可以形成对教师的总体教学评价, 进行教学考核定档, 形成有效的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 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开放大学要稳定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规模, 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而质量的提升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切实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形成合力、常抓不懈。当前, 开放大学要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核心, 增加经费投入, 完善资源配置, 改善教学条件;明确工作方向, 增加管理力度, 形成良好氛围, 努力使远程开放教育在转型中提升质量、树立品牌。

参考文献

[1]中央电大发展规划办公室.2010年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J].中国远程教育, 2011, (3) :72-76.

[2]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R].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0.

[3]平培元, 等.电大开放教育和普通高校网络教育教学模式的比较与对策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0, (2) :79-85.

开放式领导的挑战 篇7

随着5G的日益临近, 满足万物互联、移动互联的应用需求已经成为ICT业界的一致努力方向, 这也对网络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构建面向5G的未来传送网架构, 成为全球运营商网络发展的重要问题。

此前, 分组传送网 (PTN) 在运营商网络中已规模部署, 满足了2G/3G/LTE移动回传和大客户等业务的承载需求。然而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定制化的专线等新业务对传送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网络能力开放、跨域业务快速开通、带宽实时调整等功能。由于现有网络采用垂直封闭的架构, 存在升级难、扩展性受限、业务应用不灵活等问题, 很难满足ICT融合时代下的业务需求。

鉴于未来网络朝着开放、虚拟化的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兴通讯提出了SPTN构建弹性开放网络的解决方案。

在近日的ONF中间会议期间, 中兴通讯举办了主题为“SPTN构建弹性开放网络”的现场会, 再度引发产业链高度关注。

SPTN的创新思路

会议期间, 中兴通讯承载网PTN产品规划总工赵福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 SPTN将SDN理念引入到PTN, 通过部署集中控制器实现全网资源统一管理、业务统一编排与运维, 通过开放北向应用接口满足业务创新的需要。

谈及SPTN的现实需求, 赵福川表示, 近年来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互联网应用得到飞速发展, 推动运营商网络向SDN/NFV转型以满足云计算为中心的业务发展需求。传送网作为电信的基础网络, 如何向SDN网络架构演进已经成为业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从技术上看, 分组传送网 (PTN) 采用了转发与控制相分离的类SDN技术构架, 但长期以来PTN缺少控制平面, 主要采用网管静态配置的业务运维模式, 难以满足SDN网络弹性和开放性的要求。而SPTN通过将域内控制器 (D-Controller) 、域间控制器 (S-Controller) 的引入到PTN网络架构, 实现了集中式的控制平面和网络能力开放, 较好地解决了传统PTN跨域业务运维效率低下, 网络抗多点故障的自愈能力较差等问题。

赵福川表示, 为了保护运营商投资, SPTN考虑了现有PTN网络向SDN平滑演进需求, 可以不改动现网PTN设备, 通过网管和域内控制器的一体化协作实现对现网PTN设备的控制, 同时也支持开放的南向接口来实现对Openflow转发面的控制。

“SPTN解决方案在运营商网络向SDN转型有一定的代表性, 传送网的SDN引入不再是构架上的变革性推倒重来, 而是一种平衡演进思路, 这有助于降低SDN在运营商网络引入的门槛, 加快运营商网络向SDN演进。”

对运营商来说, SPTN是PTN的平滑演进, 通过在PTN的基础上引入SDN技术, 将“开放、集中控制、资源虚拟的优势”与“PTN网络静态、集中网管、端到端QOS的优势”完美结合在一起, 这也正是“集中智能化控制、资源高效利用、业务灵活调度、现网平滑演进”的下一代PTN——SPTN的价值所在。

SPTN产业化进程

据赵福川表示, 从提出技术方案到获得运营商高度认可, 中兴通讯在技术研发和运营商测试工作中做了持续投入。此前, 中兴通讯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中移研究院主导的SPTN技术和接口规范编制工作, 研发了SPTN的Openflow传送设备, 域内、域间控制器以及配套网管的全套产品解决方案。

2014年底中兴通讯正式发布了SPTN解决方案, 首次提供现网PTN向SPTN平滑演进的产品解决方案。随后按照北向接口规范, 中兴通讯首次系统性完成了中国移动研究院和工信部的SPTN实验室测试, 验证了SPTN北向接口的可行性, 后续与运营商合作验证了现网PTN平滑演进到SPTN的解决方案, 做到了不中断现网业务的SPTN升级, 并验证了跨域业务的快速开通、多策略路由等功能的测试。

2015年至2016年初, 中兴通讯全程参与了中国移动研究院组织的SPTN多厂家互通测试, 成为惟一一家同时提供S-Controller、D-Controller互通测试的厂家, 多厂家互通测试大大促进了SPTN的产业链和技术成熟性。

对5G承载网的影响

谈及SDN对未来网络的影响, 赵福川表示, 5G是一个万物互联的网络, 5G承载网需要支撑多样化应用场景下业务的差异化指标, 需要基于统一的基础网络设施, 针对具体场景需求进行功能剪裁及资源分片, 并在分片资源上进行网络控制和业务编排, 从而满足5G多业务的差异化需求。

“以uMTC (超低时延) 业务为例, 可以为这个业务分配低时延转发资源和传输路径, 从而有效降低网络传输时延。相对于应用场景较为单一的3G/LTE网络, 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赵福川补充。

未来的5G网络离不开SDN/NFV的支撑, 运营商需要一个统一业务运营支撑系统、业务编排协同器来实现R A N控制域、传送网控制域、核心网控制域的协同, 实现从“云、管、端”的全业务控制与运营。通过SDN技术的引入, 将网络控制功能和数据转发功能解耦, 形成集中统一的控制云、高效低成本的转发云, 以及灵活的接入云, 打造开放的、端到端的、易扩展、平滑演进的业务承载网络。

这也正将是SPTN方案发挥商业价值的重要契机。

中兴SPTN方案亮相ONF中间会议

ONF开放网络基金会 (Open Networking Foundation) 2011年由Deutsche Telekom、Facebook、Google、Microsoft、Verizon和Yahoo创立, 作为仍在发展壮大中的非盈利组织, ONF已经拥有140多家会员, 其共同使命是加速开放SDN的部署。ONF推广开放SDN和Open Flow技术及标准, 促进产品、服务、应用、客户和用户市场的发展。位于中国天地互连的“全球SDN测试认证中心 (SDNCTC) ”是ONF面向亚太地区的权威认证中心。

ONF是制定SDN相关技术的重要标准组织, 在网络架构、北向接口、信息模型、Openflow协议、Carrier Grade SDN、光传送网SDN等方面进行标准化。ONF中间会议是Opentranport工作组及Carrier Grade SDN讨论组的中间会议, 重点讨论信息模型、光传送网SDN、微波、光传送网API开源等工作。

开放式领导的挑战 篇8

(一)经济总量增长迅速,但仍落后于沿海部分省区

近十年来,福建省综合实力跃上了新的台阶,经济总量呈现跨越式增长态势。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十年翻两番,由2003年5318. 18亿元提高到2013年的21759. 64亿元。然而,虽然近年来福建省GDP保持快速增长,但与广东、江苏、山东等经济大省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2013年广东省GDP率先突破6万亿元,约是福建省的3倍,江苏和山东两省的GDP总量也均超过5万亿水平, 相比之下福建省仍然有较大差距。2013年福建省人均GDP为57856元,首次超过1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这仅相当于我国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92. 8% ,在全国排名第9位,约占排名首位的天津市的1 /2。

(二)经济结构有所优化,但仍处于较低发展水平

近年来,福建省积极贯彻国家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部署,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产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产业结构层次向高端化升级、产业空间布局向集群化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从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水平来看,福建省制造业发 展远超服 务业,第三产业GDP占比仅为39. 1% ,低于全国46. 1% 的平均水平,远远落后于北京和上海75% 的水平。

由于福建省产业结构水平较低,导致福建省对外开放水平和质量处于尴尬地位。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福建省出口商品中,原料型产品多、终端产品少; 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多、高附加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少。出口商品集中于鞋类、纺织品、塑料、农产品等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占全省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缺乏国际竞争力,难以有效应对人民币升值等多方面压力。服务贸易发展长期滞后于货物贸易, 占贸易总额的比重较小,对福建省出口贸易的贡献率较低。二是利用外资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福建省利用外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以低端加工和组装为主,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较小,技术引进、消化吸收、 再创新不够。利用跨国资本总量不大,缺少具有龙头带动作用、技术引领作用的外资项目。

(三)闽台合作发展迅速,但尚未充分发挥先行优势

闽台合作是福建省的一大优势。福建省已为闽台经济合作搭建了诸多平台: 6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6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两岸金融中心、两岸贸易中心、平潭综合实验区。台湾排名前100的大企业已有60多家在福建省投资设厂,台湾成为福建省第二大外资来源地。 2013年,福建省新批台资项目523项 ( 含第三地转投) , 同比增长3. 6% ; 合同台资19. 79亿美元,同比下降11% ; 实际使用外资10. 73亿美元,同比增长38. 2% ,拉动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增长4. 68个百分点。但是,两岸往来正常化尤其是“大三通”后,福建省原有的“小三通” “唯我独通”的优势不再,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成为台商新一轮的投资热点。如江苏省引进台资规模连续十年位居大陆首位,2012年实际利用台资占全国比重达26. 2% ,而福建省仅占3. 6% 。对区位优势弱化认识的不足,导致福建省错失了对台发展的有利时机,未能充分发挥先行优势。

(四)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但很多方面仍需继续优化

2013年,福建省新批外商投资项目840项,实际利用外资66. 8亿美元,同比增长5. 4% ,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5. 25% ) 。利用外资质量有所提升,全省新批投资超亿美元的外资项目30个,总投资72亿美元,同比增长7% 。 外商不断涌入福建省投资创业,除了看好海西建设重点推进与福建省跨越式发展的商机,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近年来福建投资环境全面有所改善。福建省深入落实中央批复的“两规划一方案”,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以公路运输为主体,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全面发展的立体综合交通新格局。福建省不但在投资“硬”环境上有了全面提升,近年来一项项重大“利好”密集落地福建省,政策叠加效应凸显,为福建省整体投资环境的不断完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尽管福建省正努力完善投资环境,但仍有很多方面有待提高。目前,福建利用外资总量较小,引进的优势高端项目少,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项目较少。引资增幅放缓,后续项目和大项目不足,并且面临土地、环境、资源等“硬约束”不断强化等困难。在“软”环境方面,近年来福建省通关便利化水平逐年提高,海关查验率和检验检疫抽检率等通关便利化核心指标有所下降,但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税收、融资、外汇、流通环境等方面尚不能完全满足贸易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

(五)机制体制建设不断完善,但仍需进一步理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福建省经济体制改革迈出了坚实步伐,初步建立了符合自身情况的开放型经济体制。 特别是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方面,福建省坚持通过改革创新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为对外开放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但不容否认,外贸、外资、对外投资等体制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监管方式滞后于贸易创新。既有的监管机制严重滞后于企业实践,监管手段落后且各部门协调互动不够,在联动协调解决企业经营共性问题的实效有待加强。第二,部门协调机制缺失。如跨境人民币结算需要外管、财政、海关、税务及银监等部门相互配合,但由于部门协调机制缺失,导致这项工作的推动受到制约。第三,通关便利化水平需进一步提升。根据第115届广交会的调研报告,13. 9% 的企业认为通关环境仍不够便利是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福建省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福建省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1. 福建省逐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格局。近十年来,福建省综合实力跃上新的台阶。经济总量跨 越式增长。全省地区 生产总值 从2003年的5318. 18亿元提高到2013年的21759. 64亿元; 全省财政总收入从2003年的551. 00亿元提高 到2013年的3428. 76亿元。同时,全方位开放格局已经形成。自20世纪80年代初创建的厦门经济特区,到海峡西岸经济区、平潭综合实验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泉州“金改区”的获批设立,全省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台商投资区、保税港区、综合实验区等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格局。201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公布的中国大陆31个省 ( 市、区) 对外开放指数排名,福建居第5位。

2. 福建省成为国家重点发展区域。继2009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之后,为积极落实海西发展战略,2011年以来福建省又先后争取到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总体方案》《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等“三规划两方案”。海西发展战略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为福建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二)福建省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一,南北两大经济圈的挤压。目前,海西区经济密度仅相当于长三角的24% 、珠三角的14% 、台湾的15% ; 人均地区生产总 值相当于 长三角的54% 、珠三角的45% 、台湾的29% 。迅速崛起的南北三角经济圈不仅会给福建省的经济发展带来机会,也会通过“虹吸”效应吸走本就稀缺的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使福建省面临产业、资本和市场被边缘化的风险,并在事实上成为两大三角区低端资源配置的外围区域。第二,福建省的一些传统优势正逐步弱化。很多东南亚闽籍华侨到全国各地寻觅商机、广泛投资,从过去以华南沿海地区为主向内地、 中西部转移。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兄弟省市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招商引资政策也越来越灵活。据企业反映,目前福建省在通关、税收、审批、服务等方面与周边省市相比优势并不明显。

世情和国情的深刻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唯有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站稳脚跟,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

摘要:在更高层次上发展开放型经济是福建省贯彻十八大精神,迈向经济强省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福建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在经济总量增长、经济结构优化、闽台深入合作、投资环境和机制体制完善方面有所提升,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为新形势下福建省深入发展开放型经济带来新机遇。同时,福建省也面临南北两大经济圈的挤压、传统优势逐步弱化等挑战。

上一篇:隧道测量及监控量测下一篇: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