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编辑应有的素质(精选9篇)
论新闻编辑应有的素质 篇1
论新闻编辑者应有的素质
摘要: 面对越来越庞大的海量信息和越来越多的同质新闻,新闻编辑不仅要成为信息的“把关人”和“控制者”,还要成为信息的“加工者”和“整合者”,其策划、整合、取舍新闻的能力和作用,以及各项沟通协调能力都显得越来越重要。对新闻编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字:新闻媒体编辑知识储备
(一)较高的政治素养。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求编辑必须具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新闻编辑在发布信息时,稍有不慎,发布不应发的信息,或者出现某种政治纰漏,将会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必须在思想上,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不断强化自己的政治责任意识,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特别是在有关政治的新闻报道时,政治的敏感性更是不可缺少。
(二)要有出色的挑选和决断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更加紧密地结合与汇流。这种现象一方面造成新闻信息供给过剩,另一方面也促成人们对专业媒体组织整合、诠释信息的更多依赖。而且不同的人往往对于同一条新闻的关注点不同,对这条新闻的重视程度也不相同。新闻编辑的任务就是要根据受众千差万别的需要,提供千姿百态的内容产品和信息服务。这就要求新闻编辑要有鉴别能力,能鉴别信息是否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原貌;是否为观众所欲知。为此,新闻编辑在对稿件的取舍和处理上需要反复掂量,认真筛选,对内容相似的稿件进行比较和分析,尽量把新闻含量高、特点突出的稿件选出来。
(三)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当今社会多元的价值取向、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鱼龙混杂的信息,都对新闻编辑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编辑们要有基本的良知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很多网络新闻标题文不对题,以至哗众取宠,为了吸收眼球而制造一些耸人听闻、弯曲事实的标题,从而使一些原本平常的事情进一步恶化、晋级。这种错误的或者夸张的信息会扰乱视听,影响相关的各项事业的正常推进,也会增加受众的阅读担负,一朝一夕,势必会影响受众关于媒体的信任度。因而,新闻编辑们应有良知和底线,坚决抵制庸俗低级的和错误造假的东西。
(四)要有完善稿件,提升新闻素材价值的素养。编辑工作要求编辑把稿件分清轻重缓急,分类、归纳、整理,去粗取精,加工后突出主题、深化主题,最后用新闻编排的形式将媒体的报道思想表出来。编辑和记者因为位置的不同,很多情况下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新闻选题和新闻素材的,工作在一线的记者对事物的感受更加真实、深切,但也可能因为身在其中难以保持客观冷静,而且视野会受到限制。编辑则更多地从全局上考虑问题,对报纸的报道立场和原则把握得更加到位,因此有可能看到记者尚未意识到的问题,发现新闻素材中潜在的价值,找到更好的报道角度。编辑对于新闻素材的价值提升,还表现在编辑面对的新闻稿件众多,可以重新审视新闻要点,从中提升出一个更深刻的报道主题,或者发现更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五)新闻编辑应不断进行知识储备。不仅要有多而杂的人文百科知识,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因为广博的知识能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新闻编辑不一定是专家,但要努力成为一名杂家,不仅对自己分管的内容和相关知识要非常熟悉,同时对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知识都要有所涉猎。此外,地方媒体编辑还应对当地的经济形势,民族特点,民风民俗,文化背景能透彻地把握与理解,才能及时对摆在面前的一大堆稿件作出正确的认识、判断和取舍,这样整理出来的新闻稿才贴切当地的实际情况。
此外,编辑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因为要求编辑从选择、修改稿件,制作标题,配写评论到编排版面和制定报道计划都要精通。所以必须要有如新闻学概论,新闻传播学等基础知识理论和编辑,采写,版面设计之类的技术性知识。
(六)要加深对社会、受众的理解。由于编辑的工作特性,所以编辑不能只呆在编辑部里两耳不闻窗外事。要及时以各种方式了解和掌握舆情的最新动向。善于从报道反馈中总结经验,不断调整报道角度。要学习和借鉴优秀报纸的办报风格和模式,从其他报纸中了解社会动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对重大社会问题的权威报道。做到采众家之长。
(七)出色的社会交往能力。新闻编辑应该成为记者和通讯员的“良师益友”。新闻媒体的运行,离不开完备的通讯联系网络,这一网络的主体是由记者和广大通讯员组成的。编辑不仅要与他们形成鱼水关系,更要经常与他们互相传递信息,帮助他们出主意,想点子,指导具体的新闻采编。新闻编辑应经常深入基层与通讯员交流、探讨问题,向他们征求意见和建议,这既可调动通讯员写稿的积极性,又能使采编人员对新闻一线的情况更加了解。从而保障新闻媒体的顺畅运行。
总之,提高编辑的素质和能力,要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培训和总结中一点点提升,在主动适应中寻求拓展,开阔自己的视野,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代表者,成为海量信息的“过滤者”,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
论新闻编辑应有的素质 篇2
1 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较新的编辑艺术和技术
现在许多编辑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还多少有些认识上的误区。对于怎样进行新闻编排还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从总的来讲, 要想编排好电视新闻, 还必须懂得与宣传心理学、宣传艺术学密切相关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以及如何将“规律”行之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来。
电视编排技巧方面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 对节奏的把握。电视新闻编辑是一项既有艺术又有技术的工作, 在进行新闻节目编辑时, 编辑要在懂得技术要求的基础上, 对画面语言和有声语言进行艺术化的处理, 使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更电视化的传达给观众。电视特技手法增多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的机会。
2 掌握编辑能力、编辑知识、编辑技能的互动性规律是提高编辑素质的前提和基础。
曾接触过这样三种类型的电视新闻编辑。一种是就稿件编稿件的编辑。这类编辑往往是就案头的稿件信手拿来, 只注重单篇稿件的文字修改, 再按顺序排列成组, 从中抽出一篇稿件, 乍一看是有很深的文字表达能力, 但节目制作出来后, 总有一种断章的感觉, 稿件与稿件之间缺乏互动性和连续性, 社会导向表现不明显;一种是生拉活扯, 牵强附会, 任何稿件都要与当时的政治活动相挂钩。比如春耕生产, 农民必须按节令栽种, 是基本的自然规律, 这类编辑硬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强扯进去, 例举了大段农民如何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了精神动力, 投入到春耕生产中, 忽视了人性化的常识性, 看了以后总感觉别扭, 得不偿失;还有一类电视新闻编辑一味的追求收视率, 只注重“卖点”, 总是宣传一些偷窃案、车祸事故和趣闻怪事, 缺乏主流新闻, 即使有主流新闻, 也让人感觉不相协调, 自相矛盾, 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原则。这些现象都反映了编辑把编辑能力、编辑知识、编辑技能独立地区别开来, 缺乏互动性, 影响了电视新闻编辑的质量和效率。在从事电视新闻编辑中感悟到:能力和知识、技能既是紧密联系又是相互区别的。一方面, 电视新闻编辑能力是掌握知识和编辑技能的必要前提, 没有最起码的对新闻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能力, 就无法积累感性知识;没有一定的对新闻的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对新闻认识就不能领会和上升到更高的层次。编辑能力的高低还会影响编辑知识和编辑技能掌握的速度、广度、深度。另一方面, 编辑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是在学习和编辑实践中获得的, 离开了学习和培训, 能力、知识、技能就不可能得到发展。
3 在学习和训练中, 应注意几个方面的学习、总结和提高。
3.1 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做好电视编辑的基本功, 也是发现记者人才的关键, 又是把握新闻方向和增强电视宣传力度的重要保障。有的编辑记者, 在拿到一个题材时, 总是只看表面的、动态的、叙事的, 往往忽略了更深的渗透, 缺乏“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头脑中少了一个或多个“为什么”, 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只有在“为什么”上下功夫, 在激活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上作文章。如果缺乏了这两个意识, 难免出现墨守成规、思想封闭、思维僵化, 热衷于照抄照搬, 把电视新闻变成了没有个性特色的“传声筒”, 忽略了与受众与社会的交流和互动, 很难得到观众的认同, 形成为市场热点所左右, 随波逐流, 人云亦云, 忙于“克隆”的电视新闻, 主题游移不定, 内容驳杂多变, 使受众和记者难以判断和选择, 最后成为党委、政府、社会及受众的垃圾新闻。
3.2 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是思维有广阔性。善于系统地、全面地考察单条新闻在整档或整体新闻构架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从而作出取舍增删的决定;二是思维要有纵深性。善于通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深入解剖新闻的本质和核心, 挖掘出对社会最有影响的新闻核心;三是思维要有敏捷性, 对新闻的反应要快。电视新闻当天就要播出, 在播出前有一个复杂、漫长的制作过程, 要经过一系列工序才能播出, 如果没有敏捷的思维就无法保证及时播出。如果是直播方式, 敏捷性更显得尤为重要。四是思维要有逻辑性。要善于选择、捕捉、优化具有特定意愿、思想的稿件, 对单条新闻在编辑过程中要严密逻辑, 对整档新闻依据重要程度或内容的组合产生的编排要有内在联系, 掌握其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特殊规律。五是思维要有独立性。要善于把自己的思想处于一种开放发展的积极状态, 在编辑过程中既能虚心听取记者的意见, 又要坚持原则, 不轻易改变初衷, 朝令夕改, 要对所负责的时段新闻中的每一条消息进行合理的“加工”, 有些重要消息还必须写好编前、编后, 配发评论, 达到播出要求;六是思维要有宏观性。要做到对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心中有数, 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思想, 拟订报道计划, 对稿件内容的选择能审时度势, 抓住“热点”, 把握舆论导向。
3.3 强有力的组织指导。
应经常组织战役性报道, 包括开办栏目, 制定方案、采访策划、组织拍摄系列 (连续) 报道, 发动观众对某一热点问题开展讨论等, 同时要与记、通讯员形成鱼水关系, 与他们互相传递信息, 定期通报有关要求和发稿情况, 帮助他们出主意、想点子、服好务, 指导具体的新闻采编, 组织新闻业务方面的培训学习, 形成整体宣传合力, 打造品牌栏目。
3.4 灵活的文字表达。
电视新闻与其它媒介的传播方式不同, 对文字的修改、标题的拟定、标点的规范、图像的取舍, 同期声的删留都有很高的要求, 如何使它们灵活地搭配、使用, 都需要花一番功夫。特别是文字的表达特别重要, 因为电视新闻编辑的编辑活动主要也是通过文字来进行的。电视新闻编辑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的文字表达能力。电视新闻编辑的文字, 应当有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 紧跟时代潮流, 给人以时代感;应当言之有情, 在文字中反映真挚的情感, 以此打动受众心灵;应当言之有物, 反映出图像中切合事物本质特征的内容;应当承上启下, 力求整体美, 对每篇稿件的串联应当有准确、生动、严密的串联词, 给受众以简洁、明快、含蓄、得体的感觉接受电视新闻, 呈现生活化、平民化、故事化、情节化、人物化的编辑风格, 拉近新闻事件与受众的距离。
总之, 要提高电视新闻的编辑素质, 不是单一的追求什么, 而是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培训、总结中一点点提升, 才可以在电视媒介中赢得发展的空间, 在主动适应中寻求拓展, 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代表者, 成为海量信息的过滤者。
摘要:针对新编辑应有的素质展开论述。
试论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篇3
【关键词】 新闻编辑;素质;能力
前言:随着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新闻编辑工作早已由传统的简单排列组合,迈向了复合型的创作时代。尤其是伴随着国际信息交流的不断加强,新事物、新观念、新思潮的不断涌现,使得人们的文化层次也在不断提升,益对新闻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下笔者结合个人实践工作经验,就新时期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进行粗浅的探讨,以供参考。
1. 新时期下作为一名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首先,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编辑工作者,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无乱是从事任何行业,职业道德都是每个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基础素质之一。新闻编辑工作亦如此。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编辑人员,首先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既是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尤其是新闻编辑工作的职业特殊性,使得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不仅仅是对自身工作的态度,更体现在对读者乃至整个社会的一种责任心,一种积极的政治导向。所以,在新闻编辑工作中,新闻编辑人员应该对新闻内容严把质量关,认真完成每一条新闻的编辑工作。而对自身行为则严于律己,端正自身态度,从而做一个有良心,有道德的新闻编辑工作者。
其次,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编辑工作者,应该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新闻媒体作为党及人民的喉舌,在社会舆论导向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作为新闻编辑人员,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益成为一名优秀新闻编辑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尤其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新闻行业的性质,新闻工作阶级性的集中表现即为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所以,作为一名新闻编辑人员,坚持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进行新闻的传播工作,将我国时代发展的主旋律融入到新闻传播当中,运用积极的、正面的新闻内容,做好舆论的宣传与思想引导的工作,早已成为新闻媒体所应走向的必然发展趋势。
最后,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编辑工作者,应做到准确提取新闻内容中的有效信息。新闻有效信息既是指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从新闻内容中所汲取并达到认同的信息数量。而往往一条新闻的质量高低,直接却觉于其所包含的有效信息。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编辑者,必须具有提纯新闻有效信息的基本素质。能够做到时刻与受众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对方角度反思在自己所编排的新闻当中能为其提供多少有效信息,对群众的认知能够提供多大帮助,也只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严格要求新闻质量,才能提高受众的满意度,受到欢迎。
2.新时期下作为一名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首先,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编辑者,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能力。无乱时代如何发展,排列组合永远都是新闻编辑的重要工作之一。所以,为了更好的提高纸媒的影响力,提高纸媒信息的传播效果加强新闻编排的专业性以抓住要点,从而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共鸣,早已成为新闻编辑所应具备的首要专业能力之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新闻编辑人员,不仅要在新闻编辑工作中,讲求工作的时效性,更应该在画面、语言、文字等相關信息的处理上,进一步体现信息排列的艺术性,进而将其内容更加完美的表达出来,以此迎合大众口味。
其次,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编辑者,应具备明锐的新闻感知能力。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编辑人员,除了要具有过硬的专业能力以外,不可或缺的则是具有绝敏锐的新闻的感知能力。也只有这样,新闻编辑人员才能在信息编辑中提取出有用信息,使得枯燥、繁絮的新闻,具有更加鲜明的想法、思路、层次以及内涵,同时也使广大人民能够快速、准确、及时的在纸质媒体中获得有用的新闻信息,满足当前人民群众对社会信息的基本需求。
再次,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编辑者,应该具备准确的信息鉴别能力。在新闻媒体当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每个新闻编辑在采编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因此,要求新闻编辑人员在具有高超的政治鉴别力与敏锐的政治嗅觉的前提下,还应该具备准确的信息鉴别能力。以此在新闻信息的编排中做到准确定位与理解。
最后,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编辑者,应该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以其:信息实效性、鲜明性,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也正因如此,目前我国纸质媒体正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与尴尬的发展前景。而究其根本,要想摆脱这一困境,不仅要有效提高纸质媒体信息的时效性,更应该充分发挥纸质媒体,在文字编辑上的优势,大胆推陈、创新。以此迎合了广大群众的阅读心理,更加贴近人民需求,拉近纸媒与人们之间的距离感。所以,具有良好的排创新能力,已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编辑人员所应具有的基本能力之一。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笔者对新时期下新闻编辑应该具备的素质与能力进行粗浅的探讨,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伴随着国际化信息交流的日益频繁,新闻编辑工作早已脱离了传统的排列组合,走向了复合化创作的新道路。也正因如此,对新闻编辑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作为新闻编辑人员,不仅要反求诸己,对自身严格要求,同时也应该做好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与积淀,从而为群众更好的进行服务。
参考文献
[1] 赵瑞华.浅论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新闻编辑人才[J]. 品牌(理论版). 2009(Z1)
[2] 鲁晓霞.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质[J]. 新闻前哨. 2010(08)
[3] 盛宏.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质[J]. 大众商务. 2010(12)
[4] 朱利华.县级台新闻编辑亟需增强法律意识[J]. 视听界. 2003(01)
医学编辑应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 篇4
医学编辑应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
阐述医学编辑自身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从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现代意识素质4个方面对医学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进行分析,以适应新时期医学期刊对编辑的`要求.
作 者:张劲 李凤 作者单位:潍坊医学院,山东,潍坊,261053刊 名:中国医药导报英文刊名:CHINA MEDICAL HERALD年,卷(期):6(23)分类号:G23关键词:编辑 医学 素质 培养
论新闻编辑应有的素质 篇5
一、新时期电视新闻编辑必须对新闻有全新的认识
电视新闻编辑对电视新闻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传统的认识上, 认为电视新闻只是对最新发生的事件的报道, 而忽视了电视新闻传播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在新时期, 电视新闻传播的趣味性和知识性是对电视新闻提出的新的要求。电视新闻编辑在编辑新闻报道的同时, 还要给受众传授新闻报道的背景知识, 比如在播放“禽流感”的新闻时, 给受众插播“禽流感”的相关知识, 让观众了解到新闻事件的同时, 也了解到相关的知识, 有助于受众防范病毒。新时期的电视新闻受众需要从电视新闻中获取知识和愉悦, 因此, 电视新闻编辑在选题时必须着眼于电视新闻的知识性与趣味性。
在新时期, 播报电视新闻的语言风格也发生了重大改变, 单一播报方式正逐渐演变为多样化播报方式, 播报方式也越来越口语化。因此, 电视新闻编辑要在文字和语言风格上力求改变, 让电视新闻的播报人和主持人用自然通俗、与生活语言相近的语言来“说”新闻, 改变传统的居高临下地“播”新闻, 这样不仅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 更易于受众接受, 而且还突现了电视新闻的真实性, 还原了生活的原貌, 让受众对新闻的内容及相关分析感到真实可信。
二、新时期电视新闻编辑必须具备更高的编辑技术和艺术
电视新闻传播媒体在新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因此对于电视新闻编辑来说, 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技能, 掌握更高的电视新闻编辑技术和艺术, 以便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电视新闻编辑要不断地探索新闻节目的编排方法, 运用宣传心理学以及宣传艺术学的原理分析受众的心理, 让更多的人接受电视新闻, 并让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电视新闻编辑要根据节目的内容, 采取不同的编排方式, 防止受众对电视新闻感到厌烦。
电视新闻编排艺术中最重要的就是气氛和节奏。电视新闻节目的气氛是调节受众思想和情绪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而对节奏的掌控意味着要保持电视新闻节目的流畅, 不能让电视新闻节目迟滞, 令受众厌烦。电视新闻的气氛和节奏涉及到编辑工作的多个方面, 如成套新闻、现场报道等的剪辑。为一条新闻配发的评论的长短与风格, 欢乐、幸福或凄凉、悲惨的新闻都需要考虑到气氛和节奏。假如一条成套新闻长20分钟, 而内容全都是悲伤凄凉的画面和解说, 受众的心理肯定接受不了, 这时就需要电视新闻编辑换一条喜庆的新闻。新闻之间的联结, 每个新闻节目时段的联接也要注重气氛和节奏, 如果三条长新闻连在一起同时播放, 就会使受众觉得冗长, 从而感到心理疲倦, 但如果在三条长新闻中插播两条短消息, 就会使新闻播放显得张弛得当。
电视新闻编辑既是技术又是艺术, 电视新闻编辑在编排新闻节目时, 要在技术的基础上, 对电视新闻的有声语言和画面语言进行艺术化处理。同时, 电视特技手法给电视新闻的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机会, 电视新闻编辑必须要具备这种素质。
结语:
在新时期, 社会生活和信息交流迅猛发展, 社会信息量剧增, 社会上不断涌现出各种新生事物, 电视新闻节目在内容以及传播方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受众对电视新闻的编辑与制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职责也进一步拓展, 受众对电视编辑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的电视新闻编辑必须对电视新闻有全新的认识, 提高自己编辑电视新闻节目的技术和艺术, 增强为大众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以便适应新时期电视媒介的发展要求以及电视受众的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敏.浅析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哪些素质[J].致富时代 (下半月) , 2011, (4) :202-202.
[2]周志军.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哪些素质[J].商情, 2009, (22) :42.
[3]孙运民.新时期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J].新闻爱好者 (上半月) , 2010, (6) :64-65.
[4]程新华.浅谈新时期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养[J].魅力中国, 2010, (6) :145-146.
浅谈声乐专业学生应有的素质 篇6
关键词:声乐;学生;素质
声乐教学的成败是老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两个方面配合的结果,一般情况下,我们比较习惯于讨论老师的教学方法,却很少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其实,在声乐教学中既要研究老师的教学方法,也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这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教与学。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老师如何“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说明了老师的主导地位。但是老师“进来了”,而学生“没进”或“进而不修”,则矛盾的主要方面将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学生本人。
本文从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就学生如何学好这门艺术提出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学生要信任老师,真诚合作
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相互信任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老师与学生一旦确立了教学关系,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信任老师。
上课初期正是老师与学生相互了解的正常过程,我们大家都非常清楚,歌唱的发声训练实际上就是老师启发学生抛弃某些观念,再建立新观念的过程,而这种教学的方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共同的规律性,但没有绝对固定的格式,同样的要求,感觉却因人而异。例如,喉咙放下,有些人做得很快,而有些长期不动,又如,声音往后靠,而有人靠到了墙壁边。所以,一般来说,某一种要求绝对不是一句话、一个动作就能够解释得清楚的,学生自己必须在老师的要求下反复做各种练习。这时学生自己的反应大体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欣然去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虽然各自的接受能力和敏感程度有所不同,但真诚合作的态度见于言表,收效相对来说较快;一种是强调不舒服、不习惯、想进又退、产生怀疑,表现为主观方面不够信任老师,客观方面合作得不够密切,收效较慢。在这里值得研究的是后者,他们往往固守自己习惯的老路,只强调舒服而忽略了声乐技巧学习的规律。一个错误的唱法由于长期使用,可能就会被认为是正确的。
二、要脚踏实地,不要见异思迁
每位声乐老师即使在艺术和教学观点方面基本一致,但在教学时所采取的手段却不一定相同,有可能完全不同,对于同一个学生的教学方法也会有差异。这恰似不同医生对同一病人诊断大体相同,但下药往往并不一样。每一位老师各自采取的方法及手段,彼此各有特点,这也正是每位声乐老师的长处。学生自己要想领会一位老师的教学方法直到“上路子”,首先要在思想上信任老师,在行动上积极配合老师。其次要刻苦学习,锲而不舍,声乐练习需要相当时间的磨合才会有结果,岂能在几朝几夕就能建立起正确的歌唱状态?但是,常有这样的人,他们同时跟几个老师学习。虽然他们求学心切,但收获颇少,最终怀着失望和遗憾的心情离去。这在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上都违背了学习声乐艺术的规律,从而使自己的歌唱感觉处在混乱之中。因为声乐老师对歌唱中某些基本问题也会有完全相反的说法。见下表:
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至于因审美观点的不同而对声音要求的差异,那就更是不胜枚举。
从上表所列情况至少表明:1.每位声乐老师的歌唱经验是不同的;2.虽然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追求完美演唱的教学效果,但求大同存小异;3.社会阅历不同,经验也有不同;4.教学手段和要求绝对不同。
每位老师在某一问题上的具体说法,往往是他全部教学方法的一个局部,只有理解了他的全部教学方法才能真正理解他的局部,断章取义往往会出现错误的理解。
在这里还必须谈一下“博采众家之长”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比较适应于成熟的歌手,因为他们一般都具有相对稳定的歌唱基础,不易“变形”,可以说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他们可以对每一位老师不同的观点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并取长补短,初学者还没有这个水平。
三、理解老师的长远意图,积极配合
一般情况下,一位有责任心的老师在了解学生的情况之后,都会制定出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大学期间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打基础,老师可以对他们存在的问题做“伤筋动骨”的改正。假如学生觉得以前音色明亮而现在变得暗淡、以前音域较宽而现在变窄了、原来能随随便便就可以唱下的歌曲而今不能胜任了,这个时候学生就要理解老师全面教学意图,着眼于未来,并把握当前每一节课不同的感觉,正确认识当前感觉的变化。要知道变化是绝对的,不变岂不是原地不动!这种变化是一种精神活动被压抑,而另一种精神活动要活跃的前兆。前面那种精神活动习以为常,方便而舒服;后一种精神活动实际上就是强制、别扭而难受的。但是“舒服的不一定对,难受的不一定错”,这两句话应该是学习声乐艺术技巧的格言。
理解“变化”的积极意义和老师“长远”的教学计划,把变化的每一步都看成到达最终目的的经过现象,而不是最后的结果,要积极配合老师去做,这才是科学的学习方法。
四、要循序渐进,不要贪大求难
学习声乐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些人他们常常要求演唱超过自己能力或不适应自己嗓音的作品,拒绝老师布置的较浅而实际并不太好完成的作品。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我认为有两种:一是受客观上不良学风的影响;二是学生本人主观方面的无知。后者是关键所在。对于初学者,无论是演唱方法的体验还是听觉的辨别能力都处在入门阶段。或许自己有一副好嗓子能喊下几首大作品,但对作品的风格和用声技巧没能真正明白,只是想急于求成或一鸣惊人,这都是学唱歌的大忌。
参考文献:
1.怎样提高声乐演唱的水平.华乐出版社.
也谈英语老师所应有的汉语素质 篇7
《哈姆雷特》中的那句名言“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译法各不相同,但最为传情的还属“是生存,还是毁灭,真是一个问题”。西谚:“In fair wea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译者互见短长,但最为简练的却是“有备无患”。优秀的作品,大都是作者灵感的闪光、思想的聚变、才情的喷涌。面对着这些鬼斧神工的文字,高明的译者都会诚惶诚恐,小心翼翼,深柏伤及原著的筋骨,深怕“烹调”不出作品的原汁原味。可笑的是,当今的一些“初生牛犊”却往往不知天高海深,率尔操觚。意思勉强凑合,奈何心长力短,先天不足。原著的那语脉、那力量、那气韵、那境界,你能译出吗?于是,书市上的外国名著几乎成了浮区的泡沫,令人掩鼻。因此,给孩子购买外国名著,我立下原则:先看译者,后看作者。
显然,这里透视出的问题,根本不是搬着汉英词典所能解决的,关键在于译者的母语——汉语的修养。
冰心、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诗歌,何以在中国读者的心中掀起狂潮?除了他们对英文架轻就熟的运用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他们汉语方面炉火纯青的造诣。尤其是冰心和郑振铎,借助英文版本翻译这些印度诗歌,其间经过了多少次辗转,但他们的翻译仍那样文采炳蔚,诗韵四溢。读之余香满口,绕梁三日。请看郑振铎翻译的《飞鸟集》中的诗句:有些看不见的手指,如懒懒的微飓似的,正在我的心上,奏着潺潺的乐声。(Some unseen fingers,Like breeze,are playing upon my heart the music of the ripples.)
没有无与伦比的汉语功底,怎能将这些诗作译得如此鲜活清澈?泰戈尔又怎能漂洋过海,以“诗哲”的身份来到中国?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酷爱英语,但我深知汉语在传情达意上的特有魅力,我无法不热爱我们本民族的语言。而长时间的英汉转换使我更深悟到:翻译也是创作。其一,翻译的前提是把握原作,而对原作的敏锐把握离不开汉语的高水平。其二,从英文到汉语,从原著到译著,作品如何以全真的面目出现,这完全取决于译者的加工。那咂摸、那涵养、那深思、那体悟、根本不亚于二度创作。这中间,一样需要“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推敲,一样需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苦吟。寒灯一笑,脱胎换骨。没有一支汉语上的生花妙笔,莎士比亚的激情和才气你能表现得淋淳尽致吗?海明威的倔强和傲骨你能传达得不留遗憾吗?翻译的标准——信、达、雅、早已被翻译界奉为圭。汉语的功力不济,“信”尚且难,遑论“达”、“雅”?
由此想到我们的英语教师,英语教学,倘若单是把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那么在这点上我们无疑是比别人有了更多的优势。但是千万不要忘记,语言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就拿我们的新课程英语来讲,那里面也有文采,也有精神,也有韵味。如何挖掘出其中更为精彩的质地,给学生奉献出文化的黄金,这也是我们英语教师的任务之一。
这就为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我们在汉语方面也要有相当高的素质。诚然,英语与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在历史的长河中,因为语言自身结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的特异,造成了这两种语言的抵触与隔裂,这就给翻译的顺利进行和最终落实带来各种各样的障碍,这时不仅语言符号要彻底改换,而且语句结构也要发生更替,甚至有时会使人感到表达方式和修辞格式的很多方面是无法翻译的。
论新闻编辑应有的素质 篇8
关键词:化学实验员;基本素质;综合素质;途径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117-01
新课程背影下的化学实验员应当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施化学新课程的实践表明,实验员的职能必须由传统单纯的实验室管理和实验准备的职工职能转向协助课任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的教辅职能。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实验员应能胜任于执行以下几项职责。其一,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的同时,进一步探索研究仪器设备功能的开发和使用,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服务于教学;其二,了解化学实验新仪器新设备及其性能,为教师更新实验手段,开发实验项目提供信息;其三,了解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需要的仪器设备,药品材料,并做好准备工作;其四,协助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其五,协助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操作过程,并解决学生实验中的困难与问题。
一、化学实验员的基本素质
1、爱岗敬业强化服务意识。化学实验员的各项工作围绕着化学教学目标而展开,要为教师执行实验教学任务,学生完成实验操作训练,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体验化学研究过程等提供服务和保障。主动积极地,而不是被动,消极地配合教学进程创设良好的实验教学条件和环境,强化服务意识,是化学实验员最基本的思想素质。
2、具有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改革创新意识和能力。化学实验员虽然没有直接担任课程的教学,但课任教师实施新课程教学,贯彻落实新课程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开展探究性学习离不开实验员的协助、支持和配合,甚至在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过程中,还需要实验员分担一部分启发引导的工作。而探究性教学方式,对于教师、学生及实验员来说都是新生事物,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的,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照搬套用的。因此,实验员必须具有适应新课程观念的改革创新意识和能力。
3、具备适应化学探究性学习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探究性学习是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在观察生命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因此,对相同课题,学生进行探究的具体问题、方法、过程、结果及结论是多形式、多元化的。教师必须具有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和娴熟规范的操作技能才可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组织与指导。实验员协助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4、具有仪器设备功能开发及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能力。探究性实验常常要求实验仪器设备有超常规传统的新装置。实验员应根据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的需求,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开发其功能,创造性地设计实验装置供学生使用,并能给予有效地指导。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动实验室仪器设备不断地更新换代,尤其是电子类的设备运用于实验手段的更新更为频繁。实验员应与时俱进,具有学习掌握新技术,并用于实验室建设及管理工作中的能力。
二、实验员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
1、掌握专业知识,熟悉业务理论。实验人员对所负责的课程,必须进行系统的学习。对于设立了哪些实验项目,具体内容是什么,要准备哪些试剂材料,准备多少,有多少学生上课,学生如何分组等问题实验员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同一种实验教材可能有不同的版本,同一个实验在不同学校的实验室之间做法可能也有差别。所以在准备一个实验时,实验员要以一本教材为主,同时参考其他教材,找出其中的差别,并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这种差别会导致实验结果存在什么样的差异。并且做好实验记录,为自己以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2、动手实验,为提高能力实验员除了要有广博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观念。除了做好实验前后的准备工作和辅导工作,一定要事先做一遍实验,对实验仪器的性能、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做到全面掌握,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并拿出解决方案,并仔细做好数据记录。并将这一部分列入实验员考核机制中,以此激励实验员主动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
3、深入了解学生情况,与学生加强交流。化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历与体验、兴趣、爱好、特长等也是实验员做好工作的前提。实验员不仅在学生实验操作时贴近学生,了解情况,还应经常深入班级教室,以至于在课外活动,课余时间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最真实的学生情况,使得实验室管理及实验指导迎合学生的要求,有效提高业务水平。
4、积极进行创新实践。实验员要积极大胆地开展创新研究并赋诸实践。例如,仪器设备的功能开发,提高设备使用率,并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创造条件。科技发展推动学校实验手段的更新,新型仪器设备也不断推出。实验员应与时俱进,学习并掌握新设备、新手段的操作技术。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也为新实验项目的开设和满足学生探究实验的需求提供技术支持。
浅谈图书编辑应具备的素质 篇9
根据多年的从业经验,笔者认为图书编辑这个职业应具备的素质包括:思想素质、知识素养、业务素质。
一、思想素质
1.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图书既要传播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又要反映社会生活、推广先进技术,所以编辑人员要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和理论水平,能够保持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
图书编辑从事的是策划、把关工作,对待编辑业务一定要有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免造成原则性和方向性的错误。
2.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开拓意识和进取意识
置身于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时代,图书编辑的创新意识、开拓意识和进取意识决定了图书的成功与否。只有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开拓意识,才能从纷杂的知识供给、知识诉求中寻得蹊径,打造出具备社会价值的畅销精品图书。只有具备进取意识,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探索,才能发现和抓住新的领域和新的市场,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和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
二、知识素养
1.扎实的文字功底
作为图书编辑,文字功底必须要扎实。文字处理能力是编辑的最基本的素质,包括文字、词语的使用与书写,语句通畅的判断与修改,标点的应用等等,这些都是编辑必须熟练掌握的,也是对图书编辑的最基本要求。
随着当前出版业竞争加剧和知识更迭加快,图书编辑单位时间内要承担的工作量逐步变大,扎实的文字功底是做好这一工作的基础,是保证图书质量、提高出版效率的根源。词典、手册、标准、搜索引擎等只能作为辅助工具,不能时时、事事都求助于辅助工具。
2.广博的知识
图书编辑常被称为“杂家”,即对各个门类、各个学科都有所涉猎,虽不要求每个领域都精通,但是要求能在文字处理和内容通读上没有障碍,并能通过自己的编辑能力发现其中的错误和不足,进行有效的修改或向作者提出修改意见,与作者保持畅通的沟通和交流。
广博的知识储备要求编辑不断地进行学习,在日常工作中以及业余时间里,要广泛涉猎与自己从事的图书领域相关的书籍和信息,“充电”在编辑的生涯中要成为常态。
三、业务素质
1.策划能力
图书编辑的策划能力是图书生命的开始,好的策划能为图书的畅销奠定最坚实的基础。图书编辑要掌握所在图书领域的各类信息,并能以此为基础,抽丝剥茧,认真分析,发掘出版信息;能结合调研,寻读者所求、觅市场所需,使策划的图书既能满足市场需求,也能引导阅读。
2.沟通能力
编辑工作中的约稿、组稿、会议,以及合同的签订、书稿的内容处理,都需要图书编辑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能确保顺利编辑完成书稿各个流程的工作,也能启发作者、设计人员为图书的内容、装帧等提供更多具有操作性的建议。
与作者良好的沟通可以保证图书的质量,同时使图书的出版更加顺畅;与广大潜在作者的沟通,能为选题储备和选题的遴选打下很好的基础;与广大读者的沟通,能够让编辑更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产品,从而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3.判断、审核能力
编辑通过长期对读者需求的调研和摸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从这些经验出发,对一些常见领域的选题进行把关,逐步练就 “火眼金睛”的识别判断能力,保证所列选图书的社会价值与市场价值。
对于不太成熟的稿件,如确定其具备出版价值,图书编辑应有较强的审核能力,经过审读、提出问题、修改等多种途径,逐步使其变为成熟、合格的产品。
4.市场营销能力
随着图书市场的细分,除了利用传统的宣传媒介外,有效地利用行业网站、专业论坛、专业读者数据库以及微博等新兴营销渠道进行营销就显得更为重要。作为对产品最熟悉、也是最佳的营销者,图书编辑应该具备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图书营销的能力,将图书的信息送达到终端读者。例如,在一些图书策划伊始,就通过网络调研和征求读者意见引起读者注意;在图书出版之前,通过相关的图书预售等活动进行造势,从而使图书获得了较大的关注度和较好的市场销量。
出版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编辑人员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者。面对担负的重任,图书编辑要提高文化修养、增强文化底蕴,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出版事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作者单位: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