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电视新闻编辑

2024-10-25

传统电视新闻编辑(共12篇)

传统电视新闻编辑 篇1

1 传统电视新闻编辑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不足之处

1.1 时效性不够强

在新闻媒体中内容很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新闻的时效性, 能否快速地将发生的新闻编辑并传播出去是人们对新闻媒体最为关注的问题。新媒体为什么可以在短时间内成为人们生活中使用最频繁的新闻获取渠道, 主要是因为新媒体的时效性与传统电视新闻的鲜明对比, 新媒体可以使人们随时了解到最近更新的新闻, 不仅更方便了生活也可以保证人们对新闻的热度与敏感度。而传统电视新闻在制作传播中过程过于复杂, 对发生的新闻需要进行取材、制作、审批等, 等到发布时, 新闻的时效性就不能得到保证。同时, 传统新闻的传播速度也因为设备的局限较新媒体的速度要慢许多, 很多热点新闻都是新媒体发布后, 传统电视新闻才开始传播, 这样自然不会得到群众的认可。

1.2 标题模式化

新媒体新闻平台在标题这方面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主要将新闻中的生活信息, 根据群众生活中的兴趣点进行提炼, 把新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具有趣味性的文化与新闻本身进行融合。这样的新闻标题可以对新闻的观看者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而传统电视新闻所发布出的新闻标题都过于循规蹈矩, 不能与时俱进, 缺乏吸引力。这样的标题在新闻传播中不能有效吸引受众, 导致新闻的整体内容都不被群众关注。标题问题既属于传统电视新闻的基础性问题, 也是关键问题, 所以需要新闻工作者转变思维, 加强新闻标题的趣味性和精炼性, 促进传统电视新闻的发展。

2 新媒体的优势

2.1 信息发布量大

每日产生的新闻数量庞大, 传统电视新闻在新闻传播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并且新闻传播平台单一, 分设许多不同的电台, 新闻的整合性不强, 发布的信息量也较小。而新媒体发展更趋于多元化, 在传统新闻的撰写基础上添加了与新闻相关的图片与视频, 方便群众在阅读新闻时对新闻有更加直观和全面的理解, 而在信息量上既重视新闻的数量, 又重视新闻的真实性和即时性, 满足了群众对新闻的便捷性、全面性和真实性的需求。

2.2 主体策划的准确定位

新媒体主要利用网络来传播新闻, 渠道广泛, 在网络新闻的发布中, 新媒体会根据新闻发布平台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进行新闻方面的主体策划, 在策划中通过添加一些社会上热点对新闻进行设计与编写, 在热点新闻中把图片与文字相结合, 为阅读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 并在有些新闻中添加了个人见解, 表达对新闻的看法, 与在网络上观看新闻的群众进行互动。经过长期实践, 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打响新闻网站的知名度, 吸引群众进入网站阅读新闻。

3 传统电视新闻编辑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发展模式

3.1 强化创新应用的意识

想要促进传统电视新闻的发展, 首先要从电视新闻编辑方面入手进行创新, 对新媒体进行充分利用, 增强新闻中的新鲜热点运用意识, 并将这些新鲜的文化元素逐步融入新闻的编辑与制作当中去, 帮助电视新闻与网络新闻更好地融合, 并对所采集的新闻进行更加灵活的剪辑, 保证最后的新闻可以突出新闻的核心特色和意义。

3.2 打造新闻编辑的品牌模式

传统电视可以借助网络背景下的新闻热点编辑新闻, 在编辑的过程中, 新闻的主体依然要符合传统电视新闻的新闻主体要求, 并对新闻内容进行网络化的融合。同时, 在编辑过程中应该要注意语言不可过于大众化, 而是要从不同的角度, 对不同的新闻内容展开分析, 最大程度让电视新闻的内容吸引到更多人的兴趣点, 满足不同受众的心理需求。只有将传统电视新闻的内容和方向进行重新构架, 以新闻为主, 互动为辅, 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新闻内容与自己息息相关, 才能打造出自己的新闻编辑品牌。

3.3 编辑内容、主题的多样化趋势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不仅要具有针对性、实用性, 遵循美学原则, 还应该具备吸引力。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在编辑新闻时, 要根据其不同的特点进行创新, 另辟蹊径, 要区别于传统的新闻电视类节目, 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听感受。此外,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还要以观众的视觉, 理性地看待新闻, 给予其更加权威的解释。

4 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 网络新闻的出现给传统电视新闻带来巨大的冲击。传统电视新闻要在这样的形势下看到新媒体为新闻传播带来的新方向, 并在自身加以实施, 不断地创新以寻找最适合电视新闻发展的道路, 在电视新闻编辑部分总结经验找出自身的薄弱环节, 适当地借助新媒体的优势进行改变和提升。传统新闻不仅仅要在内容上创新更要运用多种新闻编辑, 提高新闻的时效性、生动性, 促进传统电视新闻更好的发展。

摘要:网络信息化媒体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 传统的电视新闻媒体已经不再是消息传播的唯一途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电视新闻编辑要积极地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从微博、微信等平台去对新媒体的运营方式进行了解, 总结经验, 从而对传统电视新闻编辑进行优化与创新。本文就围绕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方式与发展途径进行讨论。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电视新闻编辑,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冬女.新媒体时代城市电视新闻节目发展探讨——以江苏卫视为例[J].科技传播, 2016 (19) .

传统电视新闻编辑 篇2

柏圣申

电视新闻作为目前新闻传播最快、最直观的一种媒体,已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所接受。难怪有人说:电视新闻节目是电视台的“龙头”,只要新闻节目办好了,就能撑起电视台的“半边天”,这话并不过分。那么,如何才能舞好“龙头”,赢得观众呢?笔者认为:电视新闻编辑是关系新闻节目成败的关键一环。

电视新闻编辑不同于报社、电台的新闻编辑。报社编辑只是编文字稿和设计版面,然而,电视新闻编辑除编文字稿和节目板块串联外,还需要编辑画面、录制解说、加字幕协调等等。电视新闻编辑的这一特性,决定了编辑部门必须有大量的组织工作要做,比如接待、通联,与各有关部门协调等等。但是,要真正编好一组成功的节目,笔者认为,除做好组织工作以外,最主要的是制定报道计划,并组织实施,直到节目与广大观众见面。

电视新闻节目是现实生活的体现,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不是稿件的堆积,画面的组合,更不是让观众欣赏的镜头画面,而是体现党的宣传方针,体现办节目思想的结晶,如果在这一方面出现偏差,就会使新闻宣传出现负效应,甚至会引起误导,给党和人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基干这一点,要使新闻节目做到有思想、有水平,引导观众积极向上,制定宣传报道计划尤为重要,这也是关系到新闻宣传成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说,编制宣传报道计划,是编辑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假如没有宣传报道计划,只坐等来稿,有什么播什么,那么,新闻宣传肯定是杂乱无章的,节目也肯定办不好,办不活。

那么怎样制定宣传报道计划呢?宣传报道计划从宏观上讲包括宣传总的指导思想和不同阶段的报道重点。从微观上讲分为季度计划、月计划、周计划。但是从新闻节目的特点看,有的台一天一组,还有的台二天甚至三天才播一组新闻。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在制定报道计划时,要注意每组节目,要有一个重点,外采记者要围绕这一重点来组织报道,这样做,才会给观众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首先要吃透上级的方针、政策和宣传指导思想,摸准上级或同级党委、政府现阶段的工作重要,然后分头到各有关部门调查采访,有针对性的汇总成一个切实可行的报道计划,做到每组新闻有重点,条条新闻有着落,要形成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报道计划,部主任、各协调部门必须付出巨大的劳动才能完成。在这一点上,新闻部(报道部)是能否顺利完成任务的先锋,他们的工作永远处于忙乱之中,因为他们上联系领导机关,下心系广大观众,就像十字路口的交警一样,处在各路人马的交汇中心。因此,做为新闻部主任这一角色,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充分的时间学习、研究和思考,真正起到忙而不乱、指挥若定的中心作用。但是,新闻节目到底办的如何,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台的领导集体,特别是第一把手的领导水平和政治素质,这也决定着他们付出劳动的多少。因此,济南电视台及所管辖区(县)各台把电视节目精品工程做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就是基于这一因素。

新闻编辑工作,从宏观上讲是实现新闻传播的中心环节;从微观上,一次新闻节目的编辑工作也是该节目播出的中心环节。因此处于“龙头”节目、“龙头”位置的责任编辑,对准时完成节目制作播出,是衡量责任编辑完成任务、工作干得是否漂亮的重要标志。这就要求责任编辑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业务基础,与各部门密切协作,用最短的时间完成编排工作,及时把稿件、画面、串联单、提要等分别交给播音、制作、字幕等有关人员,让他们用最快的速度熟悉资料,充分做好播前的准备工作,详细交待制作要求,节目制作起来,既顺利又避免出现差错。

总之,电视新闻编辑是一项及繁杂、又极具政治性的工作。只要编辑人员认真学习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刻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实质,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倾听观众意见,密切与观众的联系,就能编辑出高品位、高水平让观众喜闻乐见的好节目。

摘要:作为一名电视编辑,要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不断提升业务能力。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

到了21世纪,随着社会文化、信息交流的快速发展、变革,社会变动速度加快、新事物不断涌现,新观念层出不穷,社会信息量骤增。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除了应具备新闻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敏感性、较深的洞察力、较新颖的思路,有较宽泛的知识面,对各方面的知识要做到略知一二。这样才能制作编辑出有深度、有层次、有思路的优质的新闻节目。

一、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明辨是非能力

良好的职业素养可以用“德”“学”“才”三个字来概括。“德”是指电视新闻编辑要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甘当无名英雄的精神,高尚的职业道德;“学”是指电视新闻编辑要有广博的学识,新闻编辑作为信息传播的中介应当具有较好的文字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其次应掌握专业知识。“才”是指新闻编辑要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越复杂的活动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越高,包括策划能力、组织能力、编写能力等等。

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求编辑必须具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善于见微知着、明辨是非。如果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不强,对那些论点或是过于片面、或是与国家的大政方针不相符合的新闻没有严格把关,致使这样的新闻播出,就会产生负面影响,既影响国家政策的实施,又误导广大读者,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二、积累生活素材和提升专业技术知识的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闻编辑应不断进行知识储备,因为广博的知识能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电视新闻编辑每天面对的新闻稿件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多个角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科技、文艺、体育等,可以说是内容繁多,包罗万象。只有博览群书,处处留心,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善于积累生活素材,并且不断更新知识。其次,还要有熟练的专业技术知识。要注意检查和核对稿件与画面的情节内容和基本事实两个方面有无差错,前后有无矛盾,是否合乎情理,是否违反科学,有无虚构、添加、嫁接或“张冠李戴”等现象;同时,还要注意把好文字声画关。因此要求熟练地掌握改稿配稿,画面组合,制作标题,内容提要等技巧,要懂得录音、录像、复制等技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编播的速度和质量。

三、不断提高为受众服务的能力

受众对电视人来说,就是他们要争取的市场。电视新闻观众的多少,决定着收视率的高低,从而影响电视新闻事业的兴衰。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必须不断提高为受众服务能力,牢固树立为受众服务的思想。深刻了解满足观众需要,才能促进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

四、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新闻编辑的生命。新闻编辑要从适应观众心理需求入手创新报道内容和方式。一是判断哪些信息最有新闻价值,二是要在文字上下工夫,三是采取会内外结合的方式,如每年的“两会”新闻。我们的镜头不单对准会场内,当涉及到各行各业大好形势的内容时,我们的镜头就对准了场外的工、农、企等行业改革的现场,解决了过去那种会议报道围着人头转的现象。四是头条的选择不应按官大官小去编排,对那些紧紧围绕大局,积极弘扬主旋律的新人、新事、新经验、新成绩以及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反映群众关心的问题的也要编入头条。五是在按主次编排节目的基础上应适当增加对比编排,两种典型的鲜明对照,更加突出了导向意识。六是要注意地方特色和时代性,做到有的放矢。电视编辑创新的意识决定了电视新闻节目质量的高低。

五、组织策划能力

首先,电视新闻编辑应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编辑的日常工作不仅是编稿。还要组稿。同时新闻编辑在组稿时必须重点突出鲜明的思想。

其次,电视新闻编辑还应有高超的策划能力。策划项是既要决策又需设计的工作,而获取信息是新闻编辑决策的前提。媒介的受众定位和功能定位、编辑方针的确定、报道选题和报道方式的确定等等,都要依赖外部与内部的各方面信息。因此,策划主体必须时时刻刻追逐社会信息、行业信息、受众信息等。

六、较强的编排艺术能力

对于电视新闻编辑来说,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编排电视新闻,例如,在编播节目时,要根据本台的宣传宗旨和观众的收视心理,充分考虑政治类新闻节目与文体娱乐类新闻节目的有序安排,全面、系统地考虑整档新闻的框架、节目的内容,甚至每条新闻的位置以及每条新闻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增添裁剪、删节取舍,使政治类、经济类、文体类新闻节目有序排列,作到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性,从而实现较佳的电视宣传效果,使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更电视化地传达给观众。

七、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

编辑主要是对稿件进行修改和加工,新闻编辑在编辑中会碰到各种新闻体裁,既要撰写评论,又要驾驭各种文字体裁,还要在极有限的时间内加工修改稿件,制作标题,这就要求必须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娴熟的写作技巧。

八、电视编辑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电视新闻编辑不仅经常与社会各个层面打交道,而且还要与本系统的各个环节发生关系。如果将整个电视宣传队伍比作一个庞大的乐队,那么,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人是乐队指挥,而编辑则是吹大号的角色,既接受指令,又发布指令,并确保指令百分之百地执行。

与其他媒介的新闻编辑工作相比较,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其中编辑对象的复杂性和编辑主体的群体性,直接关系编辑工作的全局。而正是电视编辑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着作为一个新闻编辑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

九、电视新闻编辑对新闻应有新的认识

过去,人们总是认为,电视新闻只是对最近发生的事的报道,而忽略了它的另一种作用,那就是它传递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传授知识性、趣味性的功能和新闻信息传播功能并不矛盾。这些功能都是21世纪电视新闻的主功能。实现后一种功能,是电视新闻的本份。而传授新的知识,这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电视新闻的功能的一种拓展,一种延伸。众多电视媒体现在都在大家感兴趣的新闻中插播新闻背景。如前不久在全球泛滥的电脑“冲击波”病毒,给众多电脑用户造成重大损失。这时,很多台在新闻节目中及时插播“冲击波”病毒的新闻背景资料,让观众了解到相关的知识,对防范病毒的再次发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此,电视新闻选题有时也必须着眼于宣传知识性和趣味性,使电视新闻成为快速可视的“大百科全书”。

对于电视新闻编辑而言,要想真正把一桌色、香、味俱佳的电视新闻大餐呈现在受众面前,就必须具备以上的基本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电视新闻的工作使命。

由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电视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及电视新闻界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课题:建立电视新闻自身的编辑学体系。

目前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至少在中国,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有关电视新闻编辑学的专著问世。理论界与电视实践之间的隔膜,也许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当然我们不能过分地苛求研究者。因为,以报纸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闻学对于以形、声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电视新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适应是在所难免的。即使电视新闻工作者自身,也未必能识“庐山真面目”,除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外,还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因素。每个人站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那么,认识的高低、理解的深浅自然也就不一样。记者偏爱自己发回的消息,编辑更看重多条新闻排列与组合;摄像师呢?对于画面的讲究不亚于一个严肃的画家。他们在本岗位上都付出了汗水,付出了心血,但他们很难独立地将微观的实践转化为宏观的理论。

电视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关联的特殊性,也决定了与之相关的理论的滞后。几年前,人们无法想象到“现场直播”这个概念,而现在,即使一些中小型电视台也开始尝试。传统的新闻学多数教科书对“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最近发生的能引人兴味的事实。”“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对新近发生或发现事实所进行的报道。”这些定义,虽然表述各异,在时间概念上,都忽视了“正在进行时”这一最富电视新闻特点的时态。因为随着“现场直播”的出现,电视屏幕上的形声可能与远在大洋彼岸正在发生的事件同步。

与此同时,电视特技手法增多,这样便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的机会。比如,以往在电视新闻编辑操作中比较多地关注“蒙太奇”。而现在,我们能够借助先进的电子编辑技术,达到超出“蒙太奇”以外的境界,画面的分割,同时传递两路以上的信息;字幕的运用,能在节目播出时,插入来不及编排到既定时段节目中的新闻,还有巧妙地安排受众介入某一事件,随时插播微波传回的消息,有意识强化感观效果等等。

概括地说,电视新闻已经由预制式向直播式迈进;电视新闻编辑开始由简单的排列组合型进入复杂的“创作”型时代。

我们认为,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性质、特点及其使命,是电视新闻学必须研讨的课题。

按照通常的分工,电视台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习惯地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两部分,其一是外采,其二是编辑,于是就有了前期和后期之分,有了记者“冲锋陷阵”,编辑“坐收渔利”的说法。

以“前期”和“后期”来界定记者、编辑的职能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编辑的手脚,影响他们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组织、参与功能的发挥。

电视新闻编辑部门和编辑的肩头,应该担起三大任务棗组织指导、编辑制作、控制指挥。

前期:组织、指导。编辑工作千头万绪,组织指导要摆在首位。

——编辑部应该是整个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导向。

——编辑部应该经常组织战役性报道。其中包括开办栏目、组织拍摄系列(连续)报道、发动观众对某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

——编辑部应该成为记者站和通讯员的“良师益友”。电视新闻的屏幕建设,离不开完备的通讯联系网络,这一网络的经纬主体,由记者站和广大通讯员组成。编辑部不仅要与他们形成鱼水关系,更得经常与他们互相传递信息,定期通报有关要求和发稿情况,帮助他们出主意,想点子,服好务,指导具体的新闻采编,组织新闻业务方面的培训学习。

中期:编辑、制作。这是编辑有别于记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字的编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解说词的修改和节目内容的提示。编辑可以也必须根据对所负责的时段新闻中的每一条消息进行合理的“加工”,有些重要消息,还必须写好编前、编后话,配发评论;编辑部的意图,与受众之间沟通,都由编辑拟好提纲或成文的东西,由播音员(主持人)传播到千家万户。中期的第二个方面的工作是节目制作。这是由电视新闻的特性决定的。记者拍摄了画面(含现场声),编写了文字稿(含字幕设计),并不等于完成了一条新闻。编辑的任务是让每一条新闻达到播出要求,至少有下列工作要做:1.镜头的剪辑;2.使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相一致;3.将字幕迭现在适当的位置上;4.画面的技术处理;5.解说与同期声的合成;6.计算该条新闻的长度。

这些繁琐的工作,并非一位编辑就能完成的。各道环节的衔接依赖于每个岗位的默契配合。可以这样形容,诸多工作就像宫商角羽徵,各自发出应该发出的音响,才能构成一首完美的乐曲。

后期:控制、指挥。这里所说的控制,指的是对新闻播出过程的控制。控制者,通常称之为导播。在直播式节目,播出过程是最紧张的时刻,节目主持、技术人员、栏目编辑,乃至该时段准备发布的消息,都必须各就各位,随时听从导播的调遣。

值得注意的是,在微波进入电视的时代,外采记者每时每刻都可能从现场发回消息,这时,担任导播任务的编辑就需要敏锐的思维、果断的决策、精确的计算、纯熟的技术,以便及时、准确地将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和最新消息,在适当的位置切入。

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是编辑的核心工作,编辑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拟订播出大纲。

播出大纲是用以指导当天播出的新闻节目的计划。与此同时,每个时段的电视新闻节目,毫无例外地需要有一个详细的节目单。大纲重在组织,而节目单侧重具体地实施。例如,大纲中列有某记者上午10时采访香港客人访问武汉的消息;而在12时或晚些时候的节目单中,则会清楚地写上拟就的稿件题目,记者和被采访对象的名字、消息的长度以及在第几条播出,该节目编辑带的序号等。

与报纸排版相比,电视在规划版面时有自己的特性。

其一,报纸是在单位面积中布置文字,电视则在单位时间里安排节目。单位时间的固定和客观时间的流动,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单位时间,服从于整个电视版面。它不仅将每一个时段的节目界定在固定的时空里,而且根据电视节目制作所需要的时间,确定“成套新闻”,口播消息的最后发稿期限,这个时期,一般确定在播出前半小时到一小时,太推后了,就可能影响整个新闻的播出。

突发性新闻以及播出之前来不及制作的新闻,可在节目播出过程中适时插播;由微波接收或记者传回的消息,如果是重要新闻,也可能由导播者及时切入。

插播消息,意味着要打乱原来拟定的节目单。插在什么位置,在什么时间插入,都需要经过缜密的考虑和精确的计算,否则就有可能乱方寸。

电视的版面,时间就是空间。在有限的时间里丰富、活跃空间,是电视编辑追求的目标之一。

其二,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同一个新闻事件,由于版面的限制,19:00时的新闻中,可能安排得短一些,而在21:00时的新闻时段中,则可能介绍得说尽一点;上一个时段播出可能没有交待背景,而在下一个时段中则可以较充分地展开。

连续性有时还表现为,同一题材的不同角度,某一事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对于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随时都可以将记者在现场播报的信息编排到整块节目的某一空间。

一般说来,在一天的最后一个时段新闻中,编辑不妨将当日发生的重要事件,回顾一番,评述一番。值晚班的记者针对一些有社会影响的消息对受众反响的采访,在这个时段里播出是十分贴切的选择。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记者抱怨,摄制的许多素材,白白地浪费;在电视新闻实现滚动播出后,这种抱怨,就会减少,因为,那些未能采用的素材很可能由编辑排到另一个节目单中。

编辑应该具备这样的功夫:将超过既定播出长度的节目缩短,将达不到播出长度的节目延长。对庞杂的素材进行合理提炼,从剩余的材料发现“精华”,当然其中需要节目主持人和节目制作人的鼎力配合。

其三,新闻类节目的相互呼应。在一天的新闻类节目中,消息、新闻专题节目以及现场直播、现场录播节目往往不在一个时间段播出,中间穿插有电视剧、文艺节目、广告等,所以,受众不会因重复而感到腻味。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同的时间段拥有不同的观众面,对某一新闻的延伸和展开,无疑有助于提高收视率。

通常情况下,重要的新闻先抢发消息,来不及配制图像或制作“成套新闻”的,就采用“独白式报道”(记者拿话筒在现场直接播报),或者根据电传文字稿由节目主持人口播。在播发消息的同时,最好预报一下在什么时间播出相关的新闻专题、跟踪式报道或现场直播等。这种方法,专业术语称之为“立体式报道”,即轻重武器同时“攻击”目标。

综合以上三点,我们不难看出,电视新闻的编排可以根据原料和佐料的供应情况随时修订“菜单”(节目单),同时可以一菜几吃(一个新闻事件分期传播);也可以玩特殊的拼盘,同样的原料做出不同的菜来(多种电视宣传手段一起上),这些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的多样性、连贯性和灵活性。

在了解了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的普遍原理后,并不意味着我们掌握了“编排”这门学问。换句话说,要想编排好电视新闻,还必须懂得与宣传心理学、宣传艺术学密切相关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及如何将“规律”行之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来。

电视新闻编排中对受众“心理”的关注和传播“艺术”的追求,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接收“最新信息”并最大限度地留下深刻印象。

“艺术”地进行传播,从一定意义上讲,有益于适应受众“心理”,而受众“心理”则规范着“艺术”行为。报纸的受众是读者,因此,它的版面结构更多地考虑“空间”的规划;而电视接受者是观众,对于时间的认同,则是至关重要的。

报纸率先问世,它将“空间存在形式”的编排“艺术”转嫁给“时间存在形式”的电视。若干年后,这种沿袭仍然留有痕迹,最突出的表现在忽视了电视形、声兼备的特性和不可重复阅读的局限,忽视了“时间”可以创造出“节奏”的优势。

让我们先看看头条的选择。电视的头条从时间上看,最先播出的那一条,或者说列在节目单第一条的自然就是头条。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是“最重要的”。

报纸认为的“最重要”并不能代表电视的看法。比如,一篇“社论”,一位领导人重要讲话,一些典型经验,报纸将其摆在头条无可非议,而电视则不然。我认为,电视新闻编辑在确立时段新闻“头条”时,至少要把握以下一些原则:

1.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最重要的”。有些消息,从内容看是重要的,但当天的报纸已刊出,电视就不应该视为“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它曾经引人注意过;有些消息,虽然题材重大,但时过境迁,记者无法拍摄第一现场,也不应视为“重要”,因为它未能体现电视的特点。因此,我们认为,所谓“最引人注目”,对电视来说,就是“最新的、来自事件现场的报道”。

2.最重要的并不一定就在头条播发。[美]特德·怀特等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写作与

制作》一书中,将电视新闻节目想象成“一系列的山峰和峡谷”。他说“每次新闻广播都要用当天最重要的、最新的、突发性的新闻做头条,即从高峰开始”。这一想法当然是合理的,但如果“新闻节目表越往后,新闻的紧近性和新闻价值也就越小”,那么观众就会索然无味地关掉电视机或另换频道。因此,应该找到一个办法,让观众感到每个时段新闻中随时都可能有“高潮”发生。目前广泛采用的“本台最新消息”或“本台记者刚刚发回的报道”就属于这种“办法”之一。实际上,在实现“直播”后,有时也很难将最重要的摆在“头条”,只好“头条”屈居其他位置了。

3.要随时变换编排方式。一成不变的编排节目,会让观众厌烦,也会让观众忽略既定收看时间以外的节目。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为例,前20-25分钟,是国内新闻,后10-5分钟是国际新闻,而国内新闻,常规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这种格式,多少年不变,毫无疑问对收视率有所影响。

“山峰、峡谷、山峰、峡谷”这是一种编排法;“峡谷、山峰、峡谷、山峰”这也是一种编排法。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新招应该经常推出。当然,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什么样的内容,确定什么样的编排方式,就不会使人觉得故弄玄虚。

电视编排“艺术”方面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蕴含在相对时空中的“节奏”。

特德·怀特说:“节奏意味着新闻节目要保持流畅,不能迟滞或令人厌烦。”在具体操作上,他认为“要将录像新闻和口播新闻恰当地混排。”

“混排”只是最简单地形成“节奏”的方法,“节奏”问题实际上涉及到编辑工作的方面。

从小的方面讲,如“成套新闻”、“现场报道”的剪辑技巧;一条重要新闻配发评论的长短、风格等,都需要考虑到“节奏”。试想一下,如果一条“成套新闻”的长度为1分20秒,而前面1分钟是录像加解说,后20秒是现场采访,能不给人以头重脚轻之感吗?

从大的方面讲,新闻与新闻的联结,每一时段节目的段落也受“节奏”的影响。同样是三条长消息,连在一起发,就会使人觉得疲倦,换一种排法,在三条长新闻插入两条短消息,就会张弛得当(有时由节目主持人利用串联词间隔也可以产生类似的效果)。节目段落的起伏体现出一定的节奏。

此外,报纸排版中许多有益的经验我们也要吸取。比如,集纳式报道棗将同一类型的消息连缀到一起,形成相应的声势;对比式编排棗将正反两类有关联的消息对应,显示出鲜明的褒贬色彩;穿插式汇编棗选取甲乙或更多消息中的共同点或不同点进行综述,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等等。

电视新闻编排既要有规矩,又不能墨守成规;有成就的编辑往往得益于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五

对于电视新闻编辑来说,除了必须有其他新闻媒介的编辑相同的思想、文化素质,还需要掌握哪些基本技能呢?

第一,当编辑先要当好记者。电视新闻编辑仅有文字功夫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是不够的。他们日常大量的工作是与图像打交道。如果对电视新闻采访拍摄一窍不通,就很难修改记者和通讯员发来的消息。

第二,要有组织、协调能力。电视新闻编辑不仅经常与社会各个层面打交道,而且每天都与本系统的各个环节发生关系。如果将整个电视宣传队伍比作一个庞大的乐队的话,那么,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是乐队指挥,而编辑则是吹大号的角色,既接受指令,又发布指令,并确保指令百分之百地执行。

第三,要有纯熟的节目剪辑技术。节目剪辑包括单条新闻的剪辑成片,多条新闻的组合和后期的切换导播三个部分。这些工作通常都是由编辑完成了。

纯熟的编辑技术,不仅是为了搞好新闻包装,而且有利于“分秒必争”。

第四,要有敏捷的思维和文字、口头表达能力。电视新闻的播发有时带有一定的随机性,那么,便要求编辑迅速作出反应,是否发、如何发,都须在短时间内决定。需要表明编辑部看法的述评部分,如果来不及写稿,则由编辑拟定腹稿向节目主持人转述,而后,直接见诸屏幕。

第五,要有社会活动家的本领。电视新闻飞入千家万户,千家万户都可以介入电视新闻中来。“双向传递”的实现,更要求我们的编辑成为社会活动家。

经验告诉我们,同社会各个层面接触得越多,越能及时获取新闻信息。这对于编辑们制定报道计划、编写播出大纲是极为有益的。

以上五个方面的基本技能,是衡量一位编辑能否胜任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要尺度,但是,我们千万不能用“基本技能”来涵盖一切。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不可没有“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奉献精神;不可没有“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情操;不可没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不可没有“修身养性”的生活态度。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素养 篇3

电视新闻编辑是指在电视台的新闻中心或新闻部,从事新闻编辑(组织、选编、加工整理文字、音像、审阅等)、编排,甚至以新闻主持人身份参与前期采访并主持报道的工作人员。电视新闻编辑的职责有:制定报道计划、确立报道构思、画面编辑、文字编辑和录制播出。电视新闻编辑的职责决定其必须具备的素养如下:

政治素养。政治素养对电视新闻编辑来说是最重要的,政治素养在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也是区分电视新闻编辑与文艺、电视剧等其他类型编辑的一个显著标志。因为电视新闻除能够传播信息外,其本质上就是党的喉舌和耳目,是党的舆论宣传工具。这就要求我国的电视新闻编辑必须有强烈的政治感,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将主观倾向融于客观报道之中。中央电视台在2003年3月的伊拉克战争报道中,既客观报道了事态的发展变化,又表明了我国政府的鲜明立场。在3月20日战争打响后,中央电视台各档栏目都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准确、鲜明、充分地报道了战事进程,滚动播出外交部声明,宣传我国各机构、团体呼吁和平的原则,巧妙地传达了我国政府的立场。

然而现状并不令人满意,由于新闻编辑政治素养欠缺,把关不严,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一些错误和不妥之处,没有完全体现新闻的真正价值,不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甚至漏掉最重要的新闻。因此,作为一名电视新闻编辑,不断加强政治修养是至关重要的。

新闻素养。新闻素养是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基础。作为一名电视新闻编辑应当具备相当的新闻理论修养,用理论指导实践。新闻工作者要有新闻敏感性,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能够嗅得出新闻,并且能够及时地捕捉这些新闻。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变化大,新闻的发生往往转瞬即逝,新闻工作者要时刻保持新闻的警觉,在媒体战愈演愈烈的今天,要尽早捕捉各类新闻,第一时间带给观众最权威、最准确的新闻,取得竞争的优势。电视新闻编辑还要具备在工作中对素材的发掘、提炼的能力,要善于在已有的素材中发现新的线索,在不同的素材中发现相似点,发现新闻点,从而产生下一步工作的设想。

在信息爆炸的社会里,每天都在发生着数以千万计的世界大事、本国和本地的新闻事件,各种会议更是数不胜数。然而每天报道的新闻却是极为有限的。面对如此广泛的新闻报道信息,如何选择进行报道的事件,是编辑新闻素养的具体体现。一般来说,我国新闻价值理论概括为四要素,即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和接近性。电视新闻编辑,依据上述要素对新闻进行选择、加工和编排,是使新闻内容具有吸引力的关键。

知识素养。电视新闻编辑的知识包括文化基础知识、电视新闻专业知识、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等,凡是与电视新闻采访报道编辑工作相关的知识都应该掌握。电视新闻编辑的知识修养不仅要有面上的丰富,还要有点上的精专,这样才能把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

文学、历史、哲学、经贸、政治、外语、计算机、网络都是编辑工作的必需,尤其是外语、计算机和网络,是现代编辑不可缺少的工具型知识。外语能力使编辑可以加强与国外的联系以获得最新最快的国际消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升了现代新闻制作特技,也对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不仅是编辑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还是与记者、观众等相关人士联系的便利途径。

电视新闻应该能够最广泛地反映科技、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基本状况和最新成果,因此作为一名电视新闻编辑,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加强自己在经济、法律、科技、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修养,以提高解决实际报道问题的能力。在编辑工作中,如果未能发现并及时改正原稿中的知识性错误和伪科学成分,报道出去将贻害无穷。

编辑素养。电视新闻编辑除熟练运用文字语言外,还必须熟练运用画面编辑语言,在编辑中根据受众的视觉习惯和接受心理,把握好画面节奏;掌握各种镜头的组接技巧和画面转换技巧,能够利用蒙太奇手法加强画面的表现力。还要能够合理地运用同期声,在取舍同期声时遵循必要、清楚、生动、自然的原则,让同期声与解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随着编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闻采用非线性编辑技术制作,因此,电视新闻编辑应该熟练地掌握非线性编辑技术。

电视新闻编辑要根据新闻的内容、栏目的特点进行新闻节目的合理编排,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并使节目具有可视性和吸引力,产生出最佳的整体传播效应。在编排新闻节目时,根据对全局形势和实际情况的整体把握,分清轻重缓急,分类、归纳、整理,去粗取精,重点突出,采用一定的策略,用新闻编排的形式将媒体的报道思想表现出来。新闻编排是若干单条新闻的有机组合,从整体上体现该媒体的报道思想。

创新素养。随着通信技术、卫星技术的迅猛发展,直播越来越普及,电视新闻已经由预制式向直播式迈进。电视编辑中特技手法增多,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机会。随着技术的发展,编辑可以将画面分割,同时传递两路以上的信息;可以运用滚动字幕,在节目进行时插入最新消息或者其他新闻等,还可以运用音乐等多种手段加强渲染力,这些都打破了固有的播报新闻的方式,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享受。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的进步,观众也逐渐参与到媒体活动中,并且对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电视新闻编辑要不断创新。编辑的创新能力可以体现在内容的创新、形式的创新、运营方式的创新等多个方面。

采访素养。采访素养是电视新闻编辑的又一基本功。俗话说:“事非经过不知难”,只有具备了采访素养,才能在编辑时发现别人的问题,也才能珍惜前方记者的劳动,认真对待每一篇稿件,认真对待每一个图像,这样,才能在编辑时将前后期工作有机结合,创造出精品。

写作素养。电视新闻编辑要求有较高的写作素养,电视新闻由画面、解说、字幕、音响等元素构成。电视新闻文稿的写作,不仅要求有个性,还要有共性,能与其他元素相结合,否则,就难以将其表现元素有机地“串”一起成为一条完整的新闻。电视新闻稿和平面媒体广播稿不同,有着自己的特点。观众是通过看画面和听声音来看电视接受电视新闻信息,新闻稿的写作要和画面结合起来,起到补充、说明、深化的作用。电视新闻中的稿子是为听而写的,但它却兼有报纸、广播写作的一些基本要求,同时具备鲜明的电视特色。电视新闻编辑还担负栏目的提要、串词及编前编后语写作的任务,这些对于编辑的写作能力要求更高。

体能素养。新闻工作是脑力和体力双重消耗的职业,对身体素质、体能素质的要求非常高。新闻现场,常常是环境比较恶劣的地方,对体能的消耗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即使是坐在机房操作编辑机和电脑,由于经常为赶制节目而通宵达旦工作,连续作战对编辑的能量消耗也是巨大的。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一般都有固定的时段,编辑必须赶在新闻栏目开播前把新闻编辑好,往往顾不得休息,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对电视新闻编辑来说再恰当不过了,而且还要在短时间内保证新闻质量。如果有重大的新闻事件,编辑们还要加班加点,遇到节假日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加上电视新闻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编辑们总是处在一个高度紧张、高度压力的“战争”状态,这样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没有一定的体能素质是难以承受的。

美学素养。电视新闻编辑要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具备良好的美学意识和艺术鉴赏力。因为电视编辑是一项技术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的工作,一条好的电视新闻应当是画面、文字、解说、音响、字幕等诸要素的最佳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受众,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电视新闻中字幕的字体、颜色、位置要合理地安排,一些经济报道需要用特技,使枯燥的数字解说配以图表、动画等,使电视新闻表现得更加直观、生动、明了,更符合观众的审美需要。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电视新闻的编辑 篇4

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是编辑的核心工作, 编辑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拟订播出大纲。播出大纲是用以指导当天播出的新闻节目的计划。与此同时, 每个时段的电视新闻节目, 毫无例外地需要有一个详细的节目单。大纲重在组织, 而节目单侧重具体的实施。

与报纸排版相比, 电视在规划版面时有自己的特性。

其一, 报纸是在单位面积中布置文字, 电视则是在单位时间里安排节目。单位时间的固定和客观时间的流动, 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电视的版面, 时间就是空间。在有限的时间里丰富、活跃空间, 是电视编辑追求的目标之一。

其二, 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同一个新闻事件, 由于版面的限制, 19:00的新闻中, 可能安排得短一些, 而在21:00的新闻时段中, 则可能介绍得详尽一点;上一个时段播出可能没有交代背景, 而在下一个时段中则可以较充分地展开。编辑应该具备这样的功夫:将超出既定播出长度的节目缩短, 将达不到播出长度的节目延长。对庞杂的素材进行合理提炼, 从剩余的材料中发现精华, 当然其中需要节目主持人和节目制作人的鼎力配合。

其三, 新闻类节目的相互呼应。在一天的新闻类节目中, 消息、新闻专题节目以及现场直播、现场录播节目往往不在一个时间段播出, 中间穿插有电视剧、文艺节目、广告等, 所以受众不会因重复而感到腻味。从另一个角度看, 不同的时间段拥有不同的观众面, 对某一新闻的延伸和展开, 无疑有助于提高收视率。

综合以上三点, 我们不难看出, 电视新闻的编排可以根据原料和作料的供应情况随时修订菜单 (节目单) , 同时可以一菜几吃 (一个新闻事件分期传播) , 也可以玩特殊的拼盘, 同样的原料做出不同的菜来 (多种电视宣传手段一起上) 。这些特点, 决定了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的多样性、连贯性和灵活性。

在了解了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的普遍原理后, 并不意味着我们掌握了编排这门学问。换句话说, 要想编排好电视新闻, 还必须懂得与宣传心理学、宣传艺术学密切相关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以及如何将规律行之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来。电视新闻编排既要有规矩, 又不能墨守成规。有成就的编辑往往得益于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对于电视新闻编辑来说, 除了必须有其他新闻媒介的编辑相同的思想、文化素质, 还需要掌握哪些基本技能呢?

第一, 当编辑先要当好记者。电视新闻编辑仅有文字功夫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是不够的。他们日常大量的工作是与图像打交道。如果对电视新闻采访拍摄一窍不通, 就很难修改记者和通讯员发来的消息。

第二, 要有组织、协调能力。电视新闻编辑不仅经常与社会各个层面打交道, 而且每天都与本系统的各个环节发生关系。如果将整个电视宣传队伍比作一个庞大的乐队的话, 那么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是乐队指挥, 而编辑则是吹大号的角色, 既接受指令, 又发布指令, 并确保指令百分之百地执行。

第三, 要有熟练的节目剪辑技术。节目剪辑包括单条新闻的剪辑成片、多条新闻的组合和后期的切换导播三个部分。这些工作通常都是由编辑完成的。纯熟的节目剪辑技术, 不仅是为了搞好新闻包装, 而且有利于分秒必争。

第四, 要有敏捷的思维和文字、口头表达能力。电视新闻的播发有时带有一定的随机性, 那么便要求编辑迅速作出反应, 是否发、如何发, 都需在短时间内决定。需要表明编辑部看法的述评部分, 如果来不及写稿, 则由编辑拟定腹稿向节目主持人转述, 而后直接见诸屏幕。

第五, 要有社会活动家的本领。电视新闻飞入千家万户, 千家万户都可以介入到电视新闻中来。双向传递的实现, 更要求我们的编辑成为社会活动家。经验告诉我们, 同社会各个层面接触得越多, 越能及时获取新闻信息。这对于编辑制定报道计划、编写播出大纲是极为有益的。

浅谈电视新闻编辑工作 篇5

录入时间:09-03-17 08:45:37作者:胡晋华来源:阳泉日报

电视新闻编辑是对有关资料信息的选择、加工、组织和传播的思维过程。任何电视作品的形成都离不开电视编辑的工作,电视编辑的思维及其水准直接影响着电视作品的质量。正确认识电视新闻编辑的各种思维形态,树立正确的思维观念,是电视新闻编辑必须解决的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电视新闻编辑的特点和重要性

在一些优秀的电视新闻作品中,总会有许多让人记忆深刻的片段:仰望蓝天白云,马上就能看到同一片蓝天下的亲人,这是电视驾驭时空的思维;仰望翱翔的雄鹰,俯瞰大地的壮观,这是电视自由转换角度的思维表达;坐在沙滩上观看大海,想到最思念的亲人踏浪而来„„电视可以表现无限的遐思,是电视新闻编辑思维的结晶。

当记者把处理好的稿件和素材交给编辑时,记者的任务便告结束。但对于编辑,这只是工作的起点,是再加工、再造的开始。如何把一档完整的精品电视节目奉献给广大受众,是编辑工作的最终目的。这个过程,便是编辑再创造、追求更高境界的过程。

电视编辑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进行电视节目编辑时,编辑要在懂得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对画面语言和有声语言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使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更电视化地传达给观众。而电视特技手法的增多,给电视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再创造机会。在不影响电视节目纪实性的前题下,适当地使用一些特技,会给节目增添光彩。如美国“9·11”事件新闻报道中,就运用了慢动作镜头播放了飞机撞向世贸大厦时的瞬间情景,广大观众十分清晰地看到当时事件发生的过程,对事件表达得更清晰更真切。

但在现实当中,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记者采访与电视编辑是相对独立的,缺少必要的沟通和协作,从而使电视节目的质量大打折扣。编辑在电视节目中付出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但往往被人误认为是缝缝补补,修修改改,忽视了编辑本身在电视报道中的主动性和自身优势。特别是在后期制作中,编辑发现了记者在采访时一些问题,如前期的拍摄、录音,都需要与记者很好地沟通。因此,编辑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把编辑工作重心前移,把编辑工作贯穿于新闻报道的前期选题、中期采摄、后期制作三大环节,克服“采编分家”带来的不足,取长补短,形成采编二者之间的整体合力,提高电视节目的力度和深度。

二、提高电视新闻编辑的水平

电视新闻编辑早已从简单的排列组合型时代进入复杂的创作型时代。要提高编辑水平,一定要在以下四个基本环节上下功夫:

1.选择信息环节。这是电视编辑思维的准备阶段。要调动电视编辑的注意力、观察力,通过对感性材料的捕捉、认知和理解选择信息。摄像师主要是从俯拾皆是的生活现象中寻找出用以传情达意的最直接、最真切的对象物。电视编辑则是从这些视听形象中选择和提炼信息,用以构造屏幕形象,是电视摄像工作的延续阶段。电视编辑选择信息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满足受众的需要,这是对选择信息的客观要求。

2.加工信息环节。发挥电视编辑的想象力、抽象力和创造力,加工组合信息,这是电视编辑的主体阶段和核心。

3.存储信息环节。运用恰当的记忆方式和认知规律组织协调信息,这是主体阶段的延续。这两个阶段是信息的创造阶段,蒙太奇形象的塑造,电视独特时空的构造,都是通过电视编辑对信息的加工与组织实现的。创作者的认知能力、认知动机等,都在此得到体现,其思维观念、思维习惯也对之产生影响。相应地,受众的需求和认知方式也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

4.输出信息环节。基于电视编辑与受众的交互能力,将存储的信息输出给受众,这是整个电视编辑思维的完善阶段和最终检验阶段。

传统电视新闻编辑 篇6

其一,报纸是在单位面积中布置文字,电视则在单位时间里安排节目。单位时间的固定和客观时间的流动,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单位时间,服从于整个电视版面。它不仅将每一个时段的节目界定在固定的时空里,而且根据电视节目制作所需要的时间,确定“成套新闻”,口播消息的最后发稿期限,这个时期,一般确定在播出前半小时到一小时,太推后了,就可能影响整个新闻的播出。

突发性新闻以及播出之前来不及制作的新闻,可在节目播出过程中适时插播;由微波接收或记者传回的消息,如果是重要新闻,也可能由导播者及时切入。

插播消息,意味着要打乱原来拟定的节目单。插在什么位置,在什么时间插入,都需要经过缜密的考虑和精确的计算,否则就有可能乱了方寸。

电视的版面时间就是空间。在有限的时间里丰富、活跃空间是电视编辑追求的目标之一。

其二,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同一个新闻事件,由于版面的限制,19:00时的新闻中,可能安排得短一些,而在21:00时的新闻时段中,则可能介绍得详尽一点;上一个时段播出可能没有交待背景,而在下一个时段中则可以较充分地展开。

连续性有时还表现为,同一题材的不同角度,某一事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对于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随时都可以将记者在现场播报的信息编排到整块节目的某一空间。

一般说来,在一天的最后一个时段新闻中,编辑不妨将当日发生的重要事件,回顾一番,评述一番。值晚班的记者针对一些有社会影响的消息对受众反响的采访,在这个时段里播出后,这种抱怨,就会减少,因为,那些未能采用的素材很可能由编辑排到另一个节目单中。

编辑应该具备这样的功夫:将超过既定播出长度的节目缩短,将达不到播出长度的节目延长。对庞杂的素材进行合理提炼,从剩余的材料发现“精华”,当然其中需要节目主持人和节目制作人的鼎力配合。

其三,新闻类节目的相互呼应。在一天的新闻类节目中,消息、新闻专题节目以及现场直播、现场录播节目往往不在一个时间段播出,中间穿插有电视剧、文艺节目、广告等,所以,受众不会因重复而感到腻味。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同的时间段拥有不同的观众面,对某一新闻的延伸和展开,无疑有助于提高收视率。

通常情况下,重要的新闻先抢发消息,来不及配制图像或制作“成套新闻”的,就采用“独白式报道”(记者拿话筒在现场直接播报),或者根据电传文字稿由节目主持人口播。在播发消息的同时,最好预报一下在什么时间播出相关的新闻专题、跟踪式报道或现场直播等。这种方法,专业术语称之为“立体式报道”。

综合以上三点,我们不难看出,电视新闻的编排可以根据原料和佐料的供应情况随时修订“菜单”(节目单),同时可以一菜几吃(一个新闻事件分期传播);也可以玩特殊的拼盘,同样的原料做出不同的菜来(多种电视宣传手段一起上),这些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的多样性、连贯性和灵活性。

在了解了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的普遍原理后,并不意味着我们掌握了“编排”这门学问。换句话说,要想编排好电视新闻,还必须懂得与宣传心理学、宣传艺术学密切相关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及如何将“规律”行之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来。

电视新闻编排中对受众“心理”的关注和传播“艺术”的追求,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接收“最新信息”并最大限度地留下深刻印象。

“艺术”地进行传播,从一定意义上讲,有益于适应受众“心理”,而受众“心理”则规范着“艺术”行为。报纸的受众是读者,因此,它的版面结构更多地考虑“空间”的规划;而电视接收者是观众,对于时间的认同,则是至关重要的。

报纸率先问世,它将“空间存在形式”的编排“艺术”转嫁给“时间存在形式”的电视。若干年后,这种沿袭仍然留有痕迹,最突出的表现在忽视了电视形、声兼备的特性和不可重复阅读的局限,忽视了“时间”可以创造出“节奏”的优势。

让我们先看看头条的选择。电视的头条从时间上看,最先播出的那一条,或者说列在节目单第一条的自然就是头条。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是“最重要的”。

报纸认为的“最重要”并不能代表电视的看法。比如,一篇“社论”,一位领导人重要讲话,一些典型经验,报纸将其摆在头条无可非议,而电视则不然。我认为,电视新闻编辑在确立时段新闻“头条”时,至少要把握以下一些原则:

1.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最重要的”。有些消息,从内容看是重要的,但当天的报纸已刊出,电视就不应该视为“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它曾经引人注意过;有些消息,虽然题材重大,但时过境迁,记者无法拍摄第一现场,也不应视为“重要”,因为它未能体现电视的特点。因此,我们认为,所谓“最引人注目”,对电视来说,就是“最新的、来自事件现场的报道”。

2.最重要的并不一定就在头条播发。[美]特德·怀特等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写作与制作》一书中,将电视新闻节目想象成“一系列的山峰和峡谷”。他说“每次新闻广播都要用当天最重要的、最新的、突发性的新闻做头条,即从高峰开始”。这一想法当然是合理的,但如果“新闻节目表越往后,新闻的紧近性和新闻价值也就越小”,那么观众就会索然无味地关掉电视机或另换频道。因此,应该找到一个办法,让观众感到每个时段新闻中随时都可能有“高潮”发生。目前广泛采用的“本台最新消息”或“本台记者刚刚发回的报道”就属于这种“办法”之一。实际上,在实现“直播”后,有时也很难将最重要的摆在“头条”,只好“头条”屈居其他位置了。

电视新闻编排既要有规矩,又不能墨守成规;有成就的编辑往往得益于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电视新闻制作的新闻编辑功能 篇7

一、画面的选择、剪辑以及与解说词的配合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中一项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对画面或者电视镜头的选择、剪辑与衔接, 以及画面与解说词的配置。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

(一) 画面选择组接的原则

画面的选择、剪辑与组接是提升新闻质量的关键所在。新闻编辑首先要认真研究新闻题材, 了解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 找到逻辑点, 再选择能够支持新闻事件主题思想及新闻事件整个过程的画面, 进行连接, 而且剪辑后的画面要完整有序, 基本能反映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 如果画面实在表达不了的, 可以用解说词进行适当的补充。

(二) 画面组接的要求

在对画面进行选择和组接时, 要遵守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 视觉匹配规律

视觉匹配规律要求画面符合轴线规律。具体来说有三点:一是要用特定镜头来间隔;二是要注意轴线的互换规律;三是要注意环境根据与人物交代要自然, 合情合理, 不能给人以嫁接和造作的感觉。

2. 画面切换规律

在画面的组合中, 要根据主题要求选择剪接点, 科学合理地衔接上下镜头。镜头的切换主要有三类:一是静接静;二是动接动, 三是静接动或动接静。

3. 掌握蒙太奇节奏

蒙太奇节奏指的是镜头转换的节奏。影响蒙太奇节奏的重要因素是镜头的长短, 选择镜头的长度要注意三点:一是根据画面表现的内容, 二是要根据景别, 三是要看视觉效果, 避免画面混乱。

(三) 声画的配置

在电视新闻的后期制作中, 如果解说词和画面不相配合, 就会导致电视新闻的图像与主题严重脱节, 让观众如坠雾里, 不知所云, 大大降低电视新闻的质量与收视率。

1. 声画同步

要做到声画同步必须遵守两点:一是要尽量使用同期录音, 这样现场感就会极强, 让观众如身临其境。二是尽可能让解说词更加贴近画面。电视的最大特点就是画面的直观性和可视性。所以, 电视新闻的解说词要根据画面来写, 不能不顾画面去单独叙述一个独立的新闻事件。有时以画面为主, 解说对画面内容进行解释或补充, 有时以解说为主, 画面来显示事件情况。总之, 两者相辅相成, 互相配合。

2. 声画分离

电视新闻主要依靠画面来叙述新闻事实。但是这些画面只是采访时所拍画面的一部分, 画面不能表达的内容只能用解说词进行补充。这样就要求新闻画面和解说词的分离。当然, 这种分离并不意味着让解说词和画面各不相干, 彼此脱离, 而是要彼此相互辉映。要做到这点关键在于对画面剪辑位置的选择, 因为电视新闻后期制作前, 解说词就已经写好了。

二、新闻编辑的高效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 从新闻这个角度看, 任何一个电视媒体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拥有一席之地, 必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播出最有价值的新闻, 这不仅对我们的新闻记者还有编辑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时记者采访回来已经很晚了, 但播出的时间是不能改变的, 这就要求我们编辑又快又好地完成后期声画编辑。这时我们需要注意两点:

(一) 抓重点

因为时间很紧, 所以新闻编辑不能对新闻题材进行细致地分析, 打磨, 这时最重要的就是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要从大处着眼, 在很短的时间内抓住新闻题材的主旨, 理清其脉络。

(二) 声画剪辑以文字为主

上文我们谈到声画剪辑的几种类型, 那么在时间很紧的情况下, 我们主张以文字为主, 画面进行补充, 因为文字相对来说, 逻辑性更强, 更能把事件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其次, 最好用现场的录音。

最后, 我们想补充一点, 现在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开始实行现场直播, 这不仅增加了电视编辑的工作内容, 而且对他们的工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直播时, 十分紧张, 节目主持人、栏目编辑、技术人员都必须各就各位, 随时准备听从导播的调遣。有时在新闻的直播过程中, 要临时插播重要的新闻, 这意味着要打乱原来的节目播出程序, 那么插在什么位置, 如何和上下新闻很好地过渡和衔接, 对时间如何把握和控制, 都是我们新闻编辑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三、结语

在电视新闻的后期制作中, 新闻编辑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对新闻的选排、组织到画面的选择、剪辑、再到图画和解说词的配合, 新闻编辑都要充分发挥编辑的功能和技巧。是否成功运用此功能将直接影响着整个新闻的内在表达效果和外在画面品质, 所以一定要引起我们新闻编辑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摘要:电视新闻与其他新闻有很大的不同, 它是用迅速的、真实独特而又完整连贯的画面来吸引观众, 向观众传递信息。在电视新闻的制作过程中, 前期拍摄很重要, 但后期制作也更为关键。本文就来探讨一下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时如何发挥新闻编辑的功能。

关键词:电视新闻,新闻制作,编辑,组织,解读,功能

参考文献

[1]吴晶.浅谈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素养, 瓤翘天地, 2011 (9) , 52-53

[2]从红霞.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质[J].青年记者, 2010, (23)

[3]周磊.如何做好电视新闻编辑[J].青年记者, 2009 (20)

[4]陈琳娜.电视新闻编辑的职能与技巧[J].今日科苑, 2009, (08)

[5]朱彦明.电视新闻编辑要有创新意识[J].记者摇篮2005, (04)

传统电视新闻编辑 篇8

关键词:新闻编辑,创新意识,编辑能力

现今, 新闻受众、媒体竞争以及网络平台等之间相互影响, 并且已发展成当前新闻编辑进步的一个主要动力[1]。新闻媒介要想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 新闻编辑就必须具备创新意识与较强的编辑能力。

1. 强化新闻编辑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电视新闻编辑是对创造性要求较高的一个工作, 新闻编辑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持续不断地发展与创造。[2]也就是讲, 新闻编辑活动的关键就在于创新, 缺少创新的新闻便没有了任何的生趣。创新精神的强弱是衡量一名新闻编辑人员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 也是新闻编辑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性标志。

新闻编辑拥有创新意识与否, 主要表现在其是否拥有较强的拓展精神。新闻编辑在对节目进行编排的过程中, 应该突破传统、老旧的新闻编排模式, 大胆假设, 提出自己的意见与主张, 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 在新闻节目中渗入自身的创新思维, 并且全面贯彻到新闻节目的各个环节当中, 进而有效推进电视新闻节目的丰富性、独特性以及多元化, 使其在诸多新闻节目中彰显个性, 赢得广大受众的欢迎。

2. 提升新闻编辑创新意识与编辑能力的对策

2.1 转变角色

现今的时代是一个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同存的时代, 针对这种情况, 新闻编辑的工作不但要确保新闻供给的速度, 还应该对信息加以分类与梳理, 在新闻编辑的功能与角色上, 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 即从之前的信息把关人转变为信息管家。新闻编辑作为信息把关人, 在面对大量的同质新闻与信息时, 必须让受众知道新闻的真实意图, 在选取和加工新闻的过程中, 应该采取立体思维, 冲破单一角度的约束, 把新闻事实置于社会大环境下, 展开多层次、多角度的新闻报道, 使广大受众能够从多个角度掌握整个新闻事件的实质涵义。

此外, 转变受众的观念。纸质媒体缺少信息反馈体制,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 受众利用数字化的手段能够对新闻事实进行及时的反应, 作为新闻编辑, 应该充分尊重受众对新闻产品形态的确定, 准确、真实地掌握受众的需要, 有针对性地进行新闻传播, 在新闻编辑竞争这一环节中, 寻找到不断发展的动力与增值点。例如, 对于一位重要领导人的讲话、一篇社论亦或者是典型性的经验, 传统纸质媒体将其放在头条是可行的, 但是电视新闻媒体则不行, 电视新闻编辑在对新闻头条进行确定时必须了解, 最吸引受众关注的才是最为重要的, 这一点对于电视新闻而言, 就是来自事件现场的、最新的新闻事件报道。

2.2 提升新闻编辑人员的素质

电视台新闻编辑创新意识的培养与编辑能力的提升, 首先是加强新闻编辑人员的自身素质, 使其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与学识。具体来讲, 新闻的第一素质是政治素质, 新闻媒体的重要属性就是政治性, 作为新闻各个部分把关人的新闻编辑, 应该密切关注时事, 善于由小见大。另外, 在当前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下, 新闻编辑仅仅具备传统编辑的采写编评能力是不行的, 同时还必须具备多媒体的传播水平, 也就是讲, 新闻编辑人员必须具备熟练掌握操作多媒体计算机的能力与互联网的使用方式, 掌握最新型的新闻写作形式, 例如电子输入技术、超媒体的阅读等[3]。

2.3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新闻编辑人员是新闻传播的灵魂, 因此要求新闻编辑人员必须端正自身的立场与态度, 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使命,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与理念。务实是新闻报道的一大前提条件, 新闻必须具有时代性、真实性等特点, 必须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展开报道, 在对新闻加以筛选时, 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政治敏感性, 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

3. 结束语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比较繁杂, 需要较为缜密的思维, 新闻编辑不但需要一定的人文科学基础与自然科学基础, 还必须具有较为健全的人文精神作为支撑。由此可见, 新闻编辑工作应该不断创新, 突破当前的发展现状, 在持续不断的创新过程中提升自身。因此, 树立创新精神, 加强自身新闻编辑的能力和基本素质, 是当前新闻编辑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话题。

注释

1[1]袁萍.新时期新闻编辑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思路研究[J].读写算 (教研版) , 2013, (17) :150.

2[2]李艳馥.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培养创新能力[J].科技传播, 2011, (18) :6.

电视新闻后期编辑研究 篇9

电视新闻为一类视觉艺术形式, 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的丰富变换、综合处理、后期的巧妙编辑制作, 将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赢得大众的广泛认可与赞许。由于电视新闻信息量大、传播快捷, 因此成为当前传媒发展的主导力量。如何提升电视新闻整体质量水平, 则成为新闻工作人员应主力研究探讨的重要问题。优质的新闻节目应体现突出的思想性, 同时后期编辑制作应形成良好的效果, 编辑人员应将采访获取的各类价值化新闻资料通过有效的提炼、合理的编辑、全面的汇总、有效的加工, 配以适当的解说词, 同新闻画面形成良好的一致性, 进而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吸引力, 深化其内涵, 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由此可见, 电视新闻后期编辑制作尤为重要, 只有掌握实践技巧, 明确操作方略, 提升编辑制作水平, 方能创建出真正优质精品的电视新闻节目, 打造形成行业的亮点品牌。

2 电视新闻画面应配以适宜的解说词

电视新闻节目后期编辑制作阶段中, 对于一些需要说明的新闻画面应配以适宜的解说词, 形成对新闻内容的良好补充。同广播以及报刊媒介相比, 电视新闻节目后期编辑体现了更高水平的操作要求。因此编辑解说词应做好布局谋篇, 激发其生动直观性, 获取受众的全面认可。对于需进行气氛渲染的电视新闻片段, 群体活动报道, 在制作编辑解说词时也应力求简明扼要, 避免应用大量重复的辞藻堆砌, 这样将令观众产生厌烦之感。而对于表述人物内心世界、喜怒哀乐, 或展现优美形象的景观等新闻素材, 则应由不同的视角入手, 应用丰富手法、各异的景别, 多元化、丰富层次的镜头, 运用适宜的画面展示新闻内容, 并就画面背景配以适当的文字解说。令观众感受的视觉以及听说信息良好结合, 深刻、全面的感知电视新闻传达的内涵。倘若新闻画面浅显易懂、观众可一目了然, 则不需进行详细的解说, 仅作稍微的提示便可。另外, 播音员倘若在电视新闻中出镜, 则需要位于新闻画面之前添加导语, 也可在新闻画面播出之后加入编后话。该类后期编辑方式适用于具有一定传播力以及重大新闻的报道播出。

3 电视新闻同期音的科学制作

为提升电视新闻收视率, 深化新闻节目宣传效果, 可依据表达需求位于电视新闻之中合理的加入同期音。可将采访者、当事人的身份、姓名、职业等信息借助字幕清晰呈现出来, 促进同期音以及新闻画面、导语解说词的良好结合。同期音的加入可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新鲜感, 可在后期制作采编阶段中依据新闻结构以及现实表达需要, 利用受众好奇了解热点新闻内容的心理, 合理的引入同期音, 进而促进电视新闻节目的内涵深化、外延拓展, 扩充新闻节目信息量。相比于单一应用新闻画面以及解说词的电视新闻, 将更加具备吸引力, 凸显新颖性。对于重要会议、大规模社会活动的电视新闻报道, 更应合理的应用同期音, 令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被同期音渲染的现场气氛所感染, 提升政府组织号召力、亲和力, 强化大众的爱国主义热情以及民族自豪感。在报道采访领导, 追踪其深入基层、关怀群众的典型新闻事件时, 可配以领导慰问群众的同期音, 体现领导对基层施以人文关怀的亲民、爱民之情, 塑造典范领导形象, 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达到良好的新闻舆论效果。编辑同期声阶段中, 应参照电视新闻节目的中心思想, 明确其内容结构, 选择适宜的同期声编辑制作长度。有关采访面谈相关政策举措的新闻同期音, 可适当延长时间, 而对于群众的感受与想法的新闻同期音, 则可做精炼、简要的概括。应确保同期音的编辑加入过度自然, 衔接良好, 做到丝丝入扣, 不突兀、不冗余, 进而令电视新闻节目更加和谐、良好与自然。

4 优化电视新闻后期字幕编辑处理

电视新闻后期字幕的编辑处理, 可对其解说词、新闻画面以及同期音形成良好的提示作用, 令画面构图更加均衡, 声音影响更加协调。一些电视新闻倘若单纯应用画面则较易令观众产生片面、错误的理解, 无法准确的传递新闻表述内容。倘若加上适宜的后期字幕, 进行科学准确的编辑, 方能令电视新闻节目内容更加清晰、准确, 令观众快速理解, 全面接受。例如新闻采访对象的身份、不同地区的方言等需要通过后期字幕的处理编辑明确显示, 还可用于对新闻事件的背景做进一步介绍, 呈现总结全面的分析数据等, 进而令观众清晰掌握新闻信息内容, 扩充视野, 成为电视新闻节目的忠实观众, 有效提升节目收视率与美誉度。

5 结语

总之, 电视新闻后期编辑制作环节尤为重要。我们只有把握后期编辑制作实践技巧, 做好字幕的编辑处理、同期音的科学制作、配以适宜解说词, 方能提升电视新闻节目影响力, 优化新闻节目制作质量, 赢得受众的广泛认可, 实现良好的发展与提升。

摘要:本文就电视新闻后期编辑处理技巧、科学实践策略展开探讨。对优化电视新闻画面效果, 提升电视新闻节目价值及影响力, 强化后期编辑处理水平, 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电视新闻,后期编辑,技巧

参考文献

[1]向延桃.论文学修养与电视新闻后期编辑的关系[J].魅力中国, 2011 (15) .

浅谈电视新闻编辑 篇10

1 电视新闻编辑的概念

电视新闻编辑是节目的把关者、生产者与播出者,电视新闻编辑负责节目的构思、采访、后期剪辑、合成等一系列的工作。电视新闻编辑是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2 电视新闻的编辑要领

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按照分工分为外采和编辑两大部分,前期就是外采,后期就是编辑,新闻记者在前方冲锋陷阵,编辑在后方整理“战利品”。

电视新闻编辑的前期工作是组织和指导。编辑工作十分繁琐,组织指导要摆在首位。编辑应该是整个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导向,编辑部应该经常组织战役性报道。其中包括策划栏目、组织拍摄系列报道、发动观众对某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此外,编辑部还应该成为记者站和通讯员的良师益友。

中期的主要工作是编辑、制作。在这一阶段,要立足于全局,从当前的客观实际出发,审视、配置、修改、加工稿件,核实新闻事实,确保内容正确、事实真实。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字的编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电视解说词的修改和节目内容的提示。二是节目的制作。这是由电视新闻的特性决定的。记者拍摄了画面,撰写了文字稿,并不等于完成了一条新闻。编辑的任务是让每一条新闻达到播出的要求,至少有下列工作要做:镜头的剪辑、使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相一致、将字幕迭现在适当的位置、画面的技术处理、解说与同期声的合成、计算该条新闻的长度等。

后期是控制、指挥。按一定的意图编排节目内容,撰写配套稿件,安排播前的节目录制、合成和播出时的导播、监听工作。这里所说的控制,指的是对新闻播出过程的控制。控制者通常称为导播。在直播式节目中,播出过程是最紧张的时刻,节目主持人、技术人员、栏目编辑,乃至该时段准备发布的消息,都必须各就各位,随时听从导播的调遣。对于电视新闻编辑来说,当编辑先要当好记者,要有组织、协调能力,要有纯熟的节目剪辑技术,要有敏捷的思维和文字、口头表达能力,要有社会活动家的本领。

3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原则

3.1 立足全局的取材原则:

这是所有媒介新闻编辑的共同原则。电视新闻编辑在体现这一原则时,有着基于电视自身实际的特殊要求:电视拥有较大规模的受众群,是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图像符号既有特殊的表现优势,又有不容忽视的局限。

3.2 新闻真实性原则:

这是新闻编辑应注重的基本原则。电视新闻编辑在这方面所要做到的主要是怎样维护摄录真实和图像的逻辑真实,此外,还要遵循声画协调原则和节目有序化和整体化原则。

4 要在文字语言风格上求新求变

新闻报道常见的形式有集中式、连续式、特别报道和日常的单篇报道等。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要用流畅、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主持新闻,切实改变居高临下的播出新闻的方式,更出色地表现新闻生活事件,原汁原味地突出新闻真实性,要易于观众接受,拉近观众与新闻媒体之间的距离。

5 电视新闻编辑的流程

电视新闻节目编辑的流程分为两类,一类是日播或周播的常规电视新闻节目;另一类是大型专题直播节目。常规电视新闻节目在策划阶段要确定好选题,注意新闻选题的新闻价值,要符合五要素,新鲜性、重大性、异常性、趣味性,要注重舆论导向,合理正确引导群众,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传播意图,要关注受众的需求。

6 结语

作为一名新闻编辑,要充分认识传媒竞争激烈的严峻形势,努力培养自身素质,提高专业水平,真正做好新闻选稿的把关人,使新闻编辑不断出新,打造精品,更好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推动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健康发展。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做好新闻编辑工作,不仅能够有目的的传播、弘扬中华文化,还能满足人们对新闻信息的多方位需求,担负起党和国家赋予广播电视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

摘要:合理编排是电视新闻节目编辑的核心工作,现代科学技术与广播电视紧密联系,现代电视特技手法使编辑工作能够发挥更多的优势,并为其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可以说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正由“排列组合型”进入复杂的“创作型”时代。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原则,技能

参考文献

[1]陈秀芳.地方广电新闻的编辑技巧[J].魅力中国,2013(6):76.

[2]王秀红.浅谈电视新闻编辑技巧[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4):163-164.

浅析电视新闻前期拍摄与后期编辑 篇11

关键词:前期拍摄;后期编辑;音画同步;剪辑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17-0150-02

目前,新闻节目的“现场性”这个概念已经悄然兴起,现在,即使一些中小型电视台也开始尝试。传统的新闻学多数教科书对“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最近发生的能引人兴味的事实。”“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对新近发生或发现事实所进行的报道。”这些定义,虽然表述各异,在时间概念上,都忽视了“正在进行时”这一最富电视新闻特点的时态。随着新闻节目的“现场性”,电视新闻的音画同步可能与远隔重洋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同步。

现如今,电视新闻已经由预制式向直播式迈进;电视新闻编辑开始由简单的组合型进入复杂的“创作”型时代。通常,电视台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习惯地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两部分,一是前期拍摄,二是后期编辑,于是就有了前期和后期之分。以“前期”和“后期”来界定记者、编辑的职能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编辑的手脚,影响他们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组织、参与功能的发挥。

1 前期拍摄

新闻事实是由记者通过观察、调查而发现的,事实是新闻得以形成与成立的基础,新闻是在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归纳而获得的,新闻依赖于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存在。电视新闻的画面不仅需要尽可能地反映事实的过程,更主要的是要以实现的细节反映客观事实的本质内容,为观众对新闻事实的分析、判断提供最直接的依据。除了抓拍好现场外,要运用好现场声,同期声也表现的是新闻的现场感,电视新闻能正确地运用好同期声,就会使新闻增强现场感,给观众带来真实感。也能更强化新闻的主题。现场的同期声,必须为表现新闻主题服务,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要做相对完整连贯的报道,做到声画同步。同时,要与环境声互不干扰、突出主体。现场感强的现场报道特征是由记者出镜作报道,但更重要的特征是,让观众看到、听到的是记者在新闻现场采访报道过程。记者应当在现场随着事态的发生和发展,边观察、边采访、边叙述,同时还要重视现场采访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和目击者,运用他们在现场的同期声通过屏幕传达给观众,使观众感到更加亲切、真实、可信,也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参与感,从而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视性。

记者偏爱自己发回的消息,编辑更看重多条新闻排列与组合,摄像师对于画面的讲究不亚于一个严肃的画家。他们在本岗位上都付出了汗水,付出了心血,但他们很难独立地将微观的实践转化为宏观的理论。媒介文化正在经历着从偏重单一教化到促进多元沟通的转变。这种转变如此深刻而迅猛,以至于一贯以承载意识形态教化为己任的电视新闻也无法逃避。在平等参与、尊重差异的传播理念下,将谈话与沟通机制引入到电视新闻中就多少带有了必然性。画面信息常常要求每条新闻(以每分钟的新闻提供10个镜头为标准)能够提供4个左右的“可看镜头”,其他7个系为“基础”性过场镜头。所谓可看镜头,是指信息意蕴饱满、直指新闻要素的镜头,这类镜头可以转变观众的注意;所谓“基础”性镜头是指背景性和过程性的。观众对这类运动方式(推拉摇移)镜头的感知,其注意力是处于“无意状态”的,此刻他们的兴趣大多是在“听”播音传递的主体信息。目前许多画面的可看性与基底性之比在0∶10至2∶8。造成这种画面信息缺省、无可看性,与记者任意推拉摇移镜头密不可分。

记者采访时,根据视觉的选择原理及其新闻现场的条件(光线、距离、物象、环境、时间)等要素,总是先寻找出其中容易捕捉的单纯构造或“形”加以感觉,以把握物象的主要特点,追求一个“完形”。而且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对其加强、减弱或修正,再逐步加深或淡化,这就是单纯性的基本特性。视觉力求以简单、符号的形式表现深刻而丰富的内容,通过精炼集中的形式和易于理解的秩序,传达预想的意义。

2 后期编辑

电视人除了认真拍摄好每一幅新闻画面外,还一丝不苟地运用动画、特技、屏幕文字等后期制作技术,制作好每一幅与图像新闻相关的画面,以准确的文字、图表等细节语言补充图像语言叙事含混的弱点,力求使画面中的具象语言与抽象语言达到最佳组合,最终保证信息得以清晰地传播。电视新闻的声画是以时序运动的方式传播信息,声画传播的滚动性无疑增大了受众对信息感知与存储的难度。就声画两者的难度比较而言,从画面含义的模糊性和播音语言逻辑表述的明晰性来看,显然画面信息具有更大成分的不可知性。因此,努力结构电视新闻画面的突现性,是电视记者、编辑提高电视新闻信息质量的重要内容。

电视新闻应强化后期编辑策划,由编辑根据记者选择的题目,确立报道选题,记者主要负责采访素材,由文字水平较高的编辑负责写解说词,由剪辑水平较高的编辑负责报道包装,可以减少个人因素对电视新闻作品的,有效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还可以加强整体编辑力度,落实电视新闻节目的定位,强化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现在,电视特技手法增多,这样便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的机会。比如,以往在电视新闻编辑操作中比较多地关注“蒙太奇”。而现在,我们能够借助先进的电子编辑技术,达到超出“蒙太奇”以外的境界,画面的分割,同时传递两路以上的信息;特技与字幕的运用,能在节目播出时,插入来不及编排到既定时段节目中的新闻,随时插播传回的消息,强化感观效果等。编辑部应该是整个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导向。

后期编辑、制作是编辑有别于记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字的编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解说词的修改和节目内容的提示。编辑可以也必须根据对所负责的时段新闻中的每一条消息进行合理的“加工”,有些重要消息,还必须写好编前、编后话,配发评论;编辑部的意图,与受众之间沟通,都由编辑拟好提纲或成文的东西,由播音员(主持人)传播到千家万户。中期的第二个方面的工作是节目制作。这是由电视新闻的特性决定的。编辑的任务是让每一条新闻达到播出要求,至少有下列工作要做:镜头的剪辑;使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相一致;将字幕迭现在适当的位置上;画面的技术处理;解说与同期声的合成;计算该条新闻的长度。这些繁琐的工作,经常是并非一位编辑就能完成的。各道环节的衔接依赖于每个岗位的默契配合。如遇插播消息,意味着要打乱原来拟定的节目单。插在什么位置,在什么时间插入,都需要经过缜密的考虑和精确的计算,否则就有可能乱方寸。时间就是空间,在有限的时间里丰富、活跃空间,是电视编辑追求的目标之一。

通常情况下,重要的新闻先抢发消息,来不及配制图像或制作“成套新闻”的,就采用“独白式报道”(记者拿话筒在现场直接播报),或者根据电传文字稿由节目主持人口播。在播发消息的同时,最好预报一下在什么时间播出相关的新闻专题、跟踪式报道或现场直播等。这种方法,专业术语称之为“立体式报道”,即轻重武器同时“攻击”目标。这些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的多样性、连贯性和灵活性。电视新闻对受众“心理”的关注和传播“艺术”的追求,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接收“最新信息”并最大限度地留下深刻印象。

电视新闻既要有规矩,又不能墨守成规,有成就的编辑往往得益于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对于电视新闻编辑来说,除了必须有其他新闻媒介的编辑相同的思想、文化素质以外还要有组织、协调能力。电视新闻编辑不仅经常与社会各个层面打交道,而且每天都与本系统的各个环节发生关系。如果将整个电视宣传队伍比作一个庞大的乐队的话,那么,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是乐队指挥,而编辑则是吹大号的角色,既接受指令,又发布指令,并确保指令百分之百地执行;要有纯熟的节目剪辑技术。节目剪辑包括单条新闻的剪辑成片,多条新闻的组合和后期的切换导播3个部分,有利于“分秒必争”;要有敏捷的思维和文字、口头表达能力。同社会各个层面接触得越多,越能及时获取新闻信息。这对于编辑们制定报道计划、编写播出大纲是极为有益的。这些基本技能,是衡量一位编辑能否胜任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尺度,但我们不能用“基本技能”来决定一切。随着传播观念的深入发展,电视新闻的可看性已作为提升电视新闻传播质量的形式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

21世纪是知识主导的世纪,电视新闻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电视新闻队伍如不进行提高、培训、充实和创新,则不能适应新世纪激烈的新闻竞争,不能跟上电视新闻改革的步伐。

The TV News is Shot with the Editor on Later Stage in Earlier Stage

Wang Xiaoqin

Abstract:The article is pointed out, TV news personnel should shoot and improve, substantiate and innovate constantly at the editor later stage in earlier stage, keep up with the paces of the reform of the TV news.

电视新闻编辑创新浅析 篇12

关键词:电视新闻,样式创新,报道形式,栏目编排,版式

目前, 新闻竞争的程度加剧, 电视新闻不创新, 不仅难以胜任宣传任务、发挥喉舌功能, 而且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观众。只有创新, 电视新闻才能提高竞争实力, 才能获得生存空间。那么电视新闻应如何创新呢?这是需要电视新闻工作者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问题。

1 电视新闻编辑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的受众心理和需求的出现, 传统电视新闻的宣教式传播已经不能吸引受众欣赏和接受新闻。在电视新闻编辑方面, 目前部分电视新闻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编辑思想陈旧、编辑模式老套、编辑方式单一的问题, 使受众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媒体上, 削弱电视竞争优势。

首先, 电视新闻的信息量少, 内容空洞枯燥, 没有吸引力。一些新闻, 观众之所以不感兴趣, 多犯此类毛病。文字不少, 数字堆砌, 有物无人, 平淡无味。新闻内容枯燥, 新闻报道内容对客观事实的表现, 时政新闻大量堆积, 经验性稿子反复编排, 而且语言晦涩难懂, 画面单调、没有美感, 让人看而生厌。一些电视新闻只满足于传递信息, 至于能不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就顾不得了, 这样受众的审美需求长时间得不到满足, 电视新闻自身的吸引力也降低了。

其次, 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差, 受众没有新鲜感。在一些新闻里, 时常可以看到“前不久”、“最近”或“今年以来”等时间概念模糊的稿件, 违背了新闻规律, 引不起受众对新闻的兴趣。在新闻形式上, 符号运用单一, 画面单调, 不少新闻还仅限于同期声出字幕, 画面加解说的形式, 一成不变, 没有美感。

最后, 编排方式没有变化, 模式陈旧。一成不变的编排节目, 会让观众厌烦, 也会让观众忽略既定收看时间以外的节目。但是一些电视新闻节目, 前边是国内新闻, 后边是国际新闻, 这种格式, 多少年不变, 毫无疑问对收视率有所影响。

2 电视新闻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的内容本身就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物, 但这并非意味着电视新闻已经是创新的先行者。目前, 在电视新闻采制、传播中, 有许多陈旧的思维需要突破, 有许多领域需要拓展, 有许多形式需要更新。电视新闻如何创新?

2.1 电视新闻观念的创新

电视新闻要取得突破, 首先观念必须创新。当前社会各方面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深刻变化, 电视新闻工作者要适应这种变化, 在思想观念上要融入平民意识, 用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电视新闻的主要标准。因此, 电视新闻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应是人民群众, 采制的内容和形式只有面向群众、被人民群众认可, 电视新闻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魅力, 才能发挥它的影响力。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电视新闻工作者只有不断地超越自我, 敢于突破思维障碍, 才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2.2 电视新闻内容的创新

对电视新闻来说, 内容就是对报道题材的确立, 对报道对象的确定。作为现代传媒的电视新闻应将更多的报道内容着眼于送达信息、传递知识。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更注重用最简单、快捷的方式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 电视新闻应顺应这个要求, 实现新闻的信息化, 成为电视观众获取信息的权威平台。此外, 还要把电视新闻的新闻性与知识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传授新知识的功能和新闻信息传播功能并不矛盾。实现新闻信息传播功能是电视新闻的本份, 而传授新的知识, 这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电视新闻功能的一种拓展。

2.3 电视新闻形式的创新

电视新闻形式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因此, 应在报道形式的多样性上创新突破。一是实现新闻采制直播式。新闻采制直播式是指在新闻事件的现场进行采访制作, 直接发射播出的报道方式。二是实现新闻播出滚动式。电视新闻播出实行滚动式, 对重要新闻反复播放, 而且或补充最新信息, 或变换不同角度报道, 不仅强化了新闻的时效性和时新性, 也弥补了电视“稍纵即逝”的不足, 而且还增大了电视新闻节目的信息量。三是加大互动成分。在电视新闻中使用互动, 可以使新闻传播更为迅速, 覆盖更为广泛, 气氛更加融洽, 反馈更加及时。

3 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的具体措施

电视编辑工作中只有在每一个环节树立起创新意识, 将自己的隐性劳动最大限度地融入新闻节目中, 才能转化为人们看得见的东西。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重视头条新闻。

会议报道、领导活动居多, 并且一般都在头条编发。领导活动、会议新闻既然避免不了, 编辑应尽量使其简短, 除非是具有头条价值的, 一般不要在头条编发。那些紧紧围绕大局、积极弘扬主旋律的新人、新事、新经验、新成绩以及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反映群众关心问题的“新闻”才应多上头条。

3.2 注重有效信息量。

有效信息含量是指受众从该媒体传播中获知的与认同的信息数量。编辑不能仅仅注重新闻的信息含量, 提高其有效信息含量才是最终目的, 要时常站在一个受众的角度, 审视自己编排的新闻究竟能给受众多少信息, 对于受众度, 审视自己编排的新闻究竟能有多大帮助。只有自己对自己的“作品”满意了, 才可能使受众满意和接受。

3.3 突出地方特色。

地方特色是地方台新闻与其他媒体竞争的资本。每个区域有每个区域的特色, 每个区域的受众最关心最乐于接受的也是他们身边的人和事。要进行选择、组织那些具有当地经济文化特征和民族文化色彩、为当地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新闻。新闻内容、编排形式如何突出地方特色,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3.4 发挥电视优势。

声画合一是电视的特点, 也是电视的优势。电视新闻节目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编辑要注重同期声的运用, 注重各种报道体裁的选取, 注重画面文字的搭配, 尽可能少用画面加解说的最原始的报道形式, 尽量不用口播, 增强新闻的生动性与贴近感, 使电视新闻“活”起来。

3.5 编排要有美感。

电视新闻以具体可感的形态反映现实生活, 传递新闻信息, 其本身就具有美学价值, 而好的新闻编排可以使其美学价值得以更充分的体现。如何润色稿件语言、如何搭配画面文字、如何逻辑地技巧地联结每条新闻, 使电视节目一定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才会更有看头。

3.6 要有新的思维方式, 跳出常规的思维定式, 独辟蹊径想“新点子”。

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不仅表现在编辑过程中, 而且还表现在对自身素质的修炼上。因此, 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取决于记者编辑的素质, 提高素质主要靠个人修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是做好编辑工作 (也就是创新新闻节目) 的前提条件, 因此说, 好的编辑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 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有明确的社会导向意识;要培养自己较强的预测力、决断力和创造力;要有广博的学识, 使自己成为“杂家”。

一档完善的电视新闻节目来自方方面面的精细操作, 而新闻编辑对题材的精心组织, 对稿件的细致处理, 对编排的巧妙布置, 则是新闻节目上台阶的前提。

结语:电视新闻编辑虽然已形成了一定的规律, 但应该看到, 这种规律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编辑工作既然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就注定了编辑要不断创新, 不断探索。可以说, 创新是一切新闻工作的灵魂, 当然也是电视新闻编辑的灵魂。有没有创新精神, 是一个平庸的编辑和一个优秀的编辑的本质区别, 这也是电视新闻节目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刘存宽.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J].视听界, 2002 (1) .

[2]张全标.新闻电视节目创新[J].电视技术, 2006 (12) .

上一篇:实时相位下一篇:中职生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