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编辑思维

2024-06-19

电视编辑思维(精选12篇)

电视编辑思维 篇1

摘要:随着国内外电视产业的蓬勃发展, 以及电视编辑技术的不断创新, 逐渐出现了“电视编辑思维”这一全新的概念。电视编辑思维是对于各类信息的选择、整理、组织、传播的一种过程, 同时对来自各方面的音频信息进行科学的处理时所表现出的高级意识记动。本文仅就电视编辑的思维基础、特征、形态, 互动思维的构建等作以探讨。

关键词:电视编辑,思维,探讨

一、电视编辑的思维基础

电视节目是一种集视觉、听觉享受于一体的艺术形式, 其编辑过程中要求编辑主体积极拓展思维空间, 开展创新的思维活动。在电视编辑实践中, 电视编辑思维对思维主体起到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具体表现为对电视编辑工作的支配、指导、调整、评价等方面。

(一) 对编辑主体起到支配与指导的作用

在电视编辑工作中, 编辑主体的行为必然受到思维的支配与指导, 正确的思维对于编辑主体的行为起到客观的决定性与促进性。因此, 电视编辑主体要充分应用思维的支配与指导作用, 以达到强化行为目的性和主动性的意义[1]。

(二) 对编辑主体意识、行为的调节与评价的作用

编辑主体的意识状况和行为状况受到思维的调节与评价影响较大, 同时思维也将主动地对编辑主体的意识、行为的主客观方面进行相应的控制、支配、调整和评价, 进而促使编辑主体的意识和行为逐渐达到健全、清楚、协调、优化的理想状态。

二、电视编辑思维的特征

电视编辑思维与电视节目制作全过程均有密切的联系, 电视节目的播出作品是编辑思维特征的最终体现和实现。电视编辑思维是一种构建于视觉、听觉基础之上的形象思维, 其特征主要表现在有机性和整合性两个方面。

(一) 电视编辑思维的有机性

在电视节目的各项具体制作过程中, 电视编辑思维重在强调揭示工作程序之间的有机联系, 进而发现电视编辑工作之间本质联系的规律性和操控性, 实现对于电视编辑的科学化、规范化、体制化管理[2]。另外, 电视编辑思维的有机性还表现在节目的制作与播出后的观众评价与认可度之间的关系研究。

(二) 电视编辑思维的整合性

电视编辑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工作系统, 编辑主体若想在错综复杂、变化万千的社会环境中获取具有实际价值和应用价值的节目信息, 就必须坚持从社会、文化、经济、历史、人文、地理、风俗、民情等各种因素中进行选择, 并且实现社会信息与电视艺术的完美整合。因此, 电视编辑思维的整合性主要表现为感性与艺术、哲学与艺术、形象与抽象等客观思想运动的互补与协调。

三、电视编辑思维的形态

在现代人类逻辑思维体系研究中, 世界各国专家、学者普遍认可将人类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思维三种基本形态, 对于电视编辑思维的形态划分也可以按照此方法进行。

(一) 逻辑思维

在电视编辑思维中, 逻辑思维是从事物本质出发研究和构建电视信息组织模式的思维活动, 其应用语言符号和信息波段作为主要表打工具, 全面展现编辑主体的对于电视节目的编排意图, 以及所期待的思想共鸣[3]。

(二) 形象思维

形态思维是指电视编辑主体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将抽象的思维理念转跨为具有形象特征的具体事物, 是逻辑思维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升华。

(三) 创造思维

电视编辑中的创造思维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结合的产物, 体现了两者之间互补、协调, 以及创新发展的过程。创造思维的实现需要经过电视编辑主体对于各类知识、信息、技术的大量积累和储备, 进而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模式与表现手法为观众呈现出耳目一新的电视节目。

四、电视编辑互动思维的构建

随着现代电视节目编辑技术和操作手段的不断创新, 对于电视编辑思维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面临电视编辑工作日益复杂化的现实, 电视编辑互动思维的构建也就成为电视产业的必然发展趋势。电视编辑互动思维构建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来构思电视作品, 创造出令人信服的真实时空。

(一) 横向与纵向的互动

从逻辑学角度而言, 人类的思维联系空间, 大致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两大类别, 将其与思维联系相对应, 即形成相对的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电视编辑的过程中编辑主体的思维总是处于纵横联系之间, 缺乏两种思维模式的互动, 必然导致思维活动的局限性。

(二) 内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

编辑主体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对于思维活动的互动发展也存在某些方面的限制。编辑主体要通过科学的自我调节方法来保持内外互动系统的活力, 也就是要使电视编辑思维系统与外部环境保持互动关系, 促使其成为一个开放的思维活动系统[4]。

(三) 局部与局部的互动

电视编辑思维局部之间的互动是一种重要思维内在联系形式。为此, 电视编辑主体首先要认真研究思维系统中各个要素间的关系, 以局部互动性思想方法为指导, 建立电视编辑思维系统各个环节的有机联系。

(四) 整体与局部的互动

在电视编辑思维活动中, 编辑主体要始终坚持整体表达效果高于一切的系统原则.因此, 电视编辑主体在工作中逐步确立整体联系高于局部联系、局部联系服从整体联系的思维方法, 并且深刻认识到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因果联系与循环模式, 进而实现电视节目编排层次的合理化布置。

总之, 在今后的电视编辑工作中, 编辑主体一定要逐步构建一种横向与纵向互动的全新思维方法, 以满足现代传媒工作的具体需求和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峰.浅析电视编辑思维与创作[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

[2]董姗姗、吴倩颖.对电视新闻编辑思维若干问题的研究[J].科学之友.2008

[3]李洪江.浅谈电视编辑思维对于电视节目制作的重要性[J].中国数字电视杂志.2008

[4]聂新元、汪小菲.浅谈电视编辑思维[J].上海电视杂志.2009

电视编辑思维 篇2

一.名词解释。

新闻价值:新闻价值具有原生价值和衍生价值。原生价值由显性价值(when、where、who等基本元素为显性信息,是判断新闻价值的最原始、最直接依据)和隐形价值(why,how往往隐藏在实施的表象下,对新闻价值起到确定、奢华的作用)构成。衍生价值是指:新闻传播实践中,新闻事实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要处于一定的传播环境,传播环境与个体新闻事实的相互作用会释放出一些衍生信息,对新闻事实的原生价值起到修正作用。这种衍生价值属于新闻事实的附加价值,它对原生价值起到增强或削弱的作用,使新闻事实的价值呈现出一种相对性。

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素质的总和。新闻价值要素包括真实性、时新性等不变要素和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可变要素。

栏目策划:广义上可以理解为“新闻媒体运作策划”,是对新闻传媒生存发展的战略规划,包括对传媒的受众定位,经营方针,产品设计,制作营销,广告经营以及传媒的其他各类经营活动和社会活动等进行运筹和规划,已经不限于新闻报道本身,揽括所有和信息活动有关的行为。狭义就是指在新闻报道过程中通过对题材更好地组织、挖掘、合理、有效、充分地利用新闻资源,形成新闻资源的增值。即新闻策划,是指在新闻报道过程中通过对题材更好地组织、挖掘、合理、有

效、充分地利用新闻资源,形成新闻资源的增值。新闻策划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新闻事件,使对新闻资源的统筹运用。

广播电视编辑:就是在栏目定位的基础上对构成栏目的全部要素进行整合,它是栏目编辑意识的集中体现。

相对新闻价值: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新闻事件也不例外,因此,新闻价值又具有一定的相对性。新闻价值要通过传播才能真正实现,只有把新闻报道放在具体的环境中去考量,才能确定新闻的传播价值。对新闻的绝对价值产生修正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受众、目的、语境。这三个因素构成了新闻传播的基本环境。

栏目化:电视栏目化:把电视节目分成多个专栏的编辑形式和播出方式,即将反映同一内容和同一类型的节目归为一栏,使它有固定的名称、标志、开始曲和时间长度,并安排固定的时间播出。标志为:

1、栏目规范化

2、栏目类型化

3、栏目个性化

是近年来电视新闻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主要表现为,栏目有明确的定位;有明

确的目标受众;有明确的风格;有固定的播出周期、播出时段、节目场地;有稳

定的收视群体。

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台就当前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重大问题和新闻事件发表看法,进行解释分析,是一种具有政治倾向性的以广大观众为对象的电视新闻体裁。是电视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实行舆论监督,指导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新闻报道体裁。

EFP:即电子现场制作(Electronic Field Production)。它是对一整套

适用于台外作业的电视设备的统称。这套系统包括两台以上的摄像机,一台以上的视频信号(图像)切换台,一个音响操作台及其它辅助设备(灯光、话筒、录像机运载工具等)。利用这个方式,可以在事件发生的现场制作电视节目,进行现场直播或录播。

ESP:即“电子演播室制作”(Electronic Studio Production)。它主要是指演播室录像制作。ESP方式既可以先摄录后编辑,也可以即摄、即播或即录。

ENG:即“电子新闻采集”(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这种方式是使用便携式摄像、录像设备来采集新闻。它大大方便了新闻的现场拍摄,但它所获取的素材还需要在电子编辑设备上进行剪辑,在制作方式上分为前期拍摄和后期编辑两个阶段。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大编辑部体制?

所谓“大编辑部”,就是在传统编辑系统基础上升格出的一种中控系统,以这个系统为中枢展开新闻节目生产的机制就是“大编辑部”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编辑功能实际上已经出现分化:一部分是传统的节目改编、编排播出等,可以称为“事务性”功能;另一部分则是对整个新闻生产进行规划、调度,可以称为“调度性”编辑功能。在世纪运作中,从事“事务性”工作的编辑仍然以栏目为阵地,而从事“调度性”工作的编辑则以整个新闻系统为平台,处于采访系统和“事务性”编辑系统之上。

2.广播电视节目编辑人员应具备什么意识?

应该具备电视新闻栏目编辑的基本意识:

1.全局意识。全局意识是栏目编辑意识的宏观体现。(1)体现在宏观传播环境:国家的法律法规、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党和政府一段时期的工作中心;一段时期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2)掌握本媒体一段时期的传播重点(3)新闻栏目的整体布局。

2.责任意识。要坚持原则,吃透两头(党和群众);要维护个人利益;要防止不良模仿。

3.平衡意识。地域的平衡;领域的平衡;形式平衡;力度的平衡;观点的平衡;热度的平衡。

4.栏目意识。注重对栏目风格的凸显;着力于栏目整体形象的塑造;增强竞争意识、展现栏目实力。

5.人本意识。受众意识;人文关怀。

6.评论意识。

3.解说词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作用和功能?

电视新闻中的解说是一种依附于新闻画面的画外语言。它由新闻报道者播讲,传达的是一种经过新闻报道者、思考后的见解信息。解说主要的作用和功能体现在:1)表达抽象性的内容:它表达的是一种经过报道者的理性思维概括整理的见解信息,因此适于表现一些抽象的内容。2)表达报道者的观点或情感。3)解释说明,交代背景。4)对画满信息的整合。

三.论述

1.近年,栏目化产生的原因?(为什么随着媒介发展,栏目化成为运用的基本运行模式?)

1)栏目有明确的定位;2)栏目有明确的受众目标;

3)栏目有明确的稳定风格;4)栏目化有固定播出周期,固定的播出的时段,固定的节目长度;5)栏目有稳定的收视群体。

电视栏目化:把电视节目分成多个专栏的编辑形式和播出方式,即将反映同一内容和同一类型的节目归为一栏,使它有固定的名称、标志、开始曲和时间长度,并安排固定的时间播出。

栏目化的形成背景:观众对电视节目播出的准时性的要求。

20世纪80年代,电视节目大量增加,栏目种类齐全,电视大量普及,但是由于电视节目的栏目和播出时间没有固定化,栏目本身的时间长度也没有规范化,因此央视率先提出“栏目化”。1984年7月,栏目化播出;1985年,全台栏目化,共80多个专栏。

栏目化的发展:1、从电视节目向电视栏目发展;2、从社教节目为主向各类专栏发展:3、从封闭制作向开放协作发展

栏目化的标志如下:

1、栏目规范化

主要指编排技术层面,要求做到电视节目定时间、定内容、订栏目,按时播出。

2、栏目类型化

栏目类型化,是指电视节目按照不同的内容类别进行系统的编排的一种状况。电视栏目化就是要将丰富庞杂的传播内容,按照一定的划分标准将其归类制作管理。按照类型划分电视栏目:新闻性、教育性、文艺性、服务性和教学性节目。3、栏目个性化

电视栏目的个性化体现在栏目整体构思与创意个性化,栏目的主持人、记者个性化,栏目表现形式的个性化。

2.你如何看待大编辑部体制?“大编辑部”体制是从传统的编辑系统中衍生出协调机制的一种现实可行的方案。所谓“大编辑部”,就是在传统编辑系统基础上升格出的一种中控系统。以这个系统为中枢展开新闻节目生产的机制就是“大编辑部”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编辑功能实际上已经出现分化:一部分是传统的节目改编、编排播出等,可以称为“事务性”功能;另一部分则是对整个新闻生产进行规划、调度,可以称为“调度性”编辑功能。在实际运作中,从事“事务性”工作的编辑仍然以栏目为阵地,而从事“调度性”工作的编辑则以整个新闻系统为平台,处于采访系统和“事务性”编辑系统之上。]

“调度性”编辑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规划(2)协调(3)调度(4)监控。从以上的描述中,我们基本可以看出电视新闻编辑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作用不断突出的过程。

3.在危机中,广播的传播功能是?

4.央视两个栏目的比较。估计是《朝闻天下》和《第一时间》的比较。

媒体定位:一个是CCTV1的节目,一个是CCTV2的节目,都属于中央电视台。都具有政治权威性,全球视野,都具有时政功能,职责多元化。主流意识形态越来越淡化。

频道定位:CCTV1是综合频道,更能体现新闻的综合性,政治突出性,咨询权威性。而CCTV2是财经频道,它强化经济特色新闻,更具亲和性,日常性。

栏目定位:《朝闻天下》的定位是朝闻天下,开启新全新一天。从内容上着力于拓展选题范围,确保原有重大国内、国际新闻报道权威的优势不丢,加大观众收视意愿更强的社会新闻、文化体育新闻和天气出行资讯、生活服务资讯的报道量;在形态上,从主持人表达、节目包装、演播室设计等元素入手,改进节目的形态,使节目形态更趋时尚。早上六点开始的节目,使观众一起床就获得了丰富的咨询;服务性强,特色栏目《今天早知道》,提前告诉了观众当天会发生的新闻,时效性强;栏目不仅有权威性的政治新闻,也有关注民生的社会新闻。

《第一时间》是CCTV-2的早间资讯栏目,主打社会经济新闻、实用信

息和生活话题,是中央电视台播出时间最长的新闻类栏目之一。其定位是相约早7点,用资讯唤醒每一天。氛围”—轻松、温暖、明快、向上。“味道”—经济味、早间味、人情味。整体风格—实用、鲜活、大气。理念:以轻松的方式传播严肃的资讯,形成资讯扑面的感觉。内容:以凌晨以后发生的最新的国内、国际新闻为主,偏重经济视角。特点:节目开篇有记者早间出镜;整个节目突出人物,突出故事性、戏剧性,突出评论员。

所谓栏目,是有固定的主持人主持、内容主题明确、风格和形式统一、定时定量定期播出的节目单位。在一个频道内部,决策者对新闻栏目的整体布局是有考虑的,希望通过不同

栏目的功能区分和时段配置,实现新闻传播效能的最大化。就一个具体的栏目而言,它的发展受到整体布局的制约。栏目只有在服从本频道新闻发展的整体需要、办好分内之事的基础上才能寻求进一步发展。栏目定位是栏目生存的生命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栏目风格,风格和形式是栏目定位的外在表现,对于一个栏目而言,这种外在表

现形式在一段时期内是统一的,也是固定的。

2、内容取向

3、播出形式

4、目标

材料:10条新闻排序,并说明理由(按新闻的重要性,和相关性)选择你喜欢的一档节目分析其优劣得失。

电视新闻栏目编排技巧

一、突出重点

(一)精心选择和安排有分量的头条;

(二)组织好重点报道;

(三)以集合的方式组织有分量的稿群。

1、同题集中(1)连续编排(2)关联编排(3)参照编排

2、同类集中(1)集合编排(2)相关编排(3)对比编排

3、稿件的配合(1)配资料(2)配评论

二、形成段落

(一)结构性段落

1、形态固定

2、位置固定

3、间隔鲜明

(二)自然段落]

三、设置兴趣点

(一)重点

(二)关联点

(三)新鲜点

(四)视听冲击点

四、掌握节奏

(一)报道力度的变化

(二)兴趣点的变化

训诂思维与编辑工作 篇3

好的思维方式,往往能够给人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提供积极帮助。它类似思维之路,能打开人思想的门径,理顺人思考时的条理脉络。为了验证训诂思维对编辑工作的重要作用,笔者试从编辑的训诂思维是什么、为何要提倡编辑的训诂思维以及编辑如何养成训诂思维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编辑的训诂思维是什么?

狭义的加工思维。从狭义来说,编辑的训诂思维,就是指编辑的加工思维,即编辑在加工书稿的过程中具有的思考方式或思想意识。其目的在于规范和纠错。传统的训诂内容主要是对字词句篇章目等进行注解和分析,现在的编辑加工书稿内容主要也是对书稿中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进行编辑出版上的规范和完善,从加工性质上来说,也是一种注解和分析。

编辑的训诂思维,是从某领域中的主体角度提出的术语。从专业领域角度来说,编辑的训诂思维,可以说成编辑学中的训诂思维,这就可以与文献学中的训诂思维、语言学中的训诂思维、解释学中的训诂思维归为同一层级来分析。它主要体现为思维观点和方法。比如,文献学中的训诂思维,主要体现为古籍整理和研究过程中具有的研究观点和方法;语言学中的训诂思维,主要体现为在语言学中采用的词语考释(语义学、词源学)、专书语言、断代语言、通史语言等研究视角和方法;解释学中的训诂思维,主要体现为后人在解释前人文化经典时所具有的思维观点和方法;同样,编辑学中的训诂思维,主要体现为编辑在加工和完善书稿时所具有的思维观点和方法。

广义的解释思维。从广义来说,编辑的训诂思维,就是指编辑的解释思维,即编辑在编辑出版环节中具有的以“已知”来解释“未知”的思考方式或思想意识。其目的在于求真求切。由于这种思维可以运用于编辑出版流程的各环节,所以就具有了广泛性。为了揭示编辑训诂思维的本质,笔者试从前人对“训诂”和“训诂学”的释义说起。

“训诂”,在传统小学中,“训诂”主要体现为训释词义、注解古书。训诂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训诂的学问。周光庆提出,唐孔颖达《毛诗正义》中对“训诂”的解释最为通达。即“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并指出“训诂”就是对文化经典的“解释”。②该观点不单揭示出训诂的解释本质,还把训诂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更广泛的文化经典领域。这无形中就把训诂学的应用性与编辑工作联系了起来。

编辑对文化经典选题的策划,正是训诂思维在编辑出版工作中的首要体现。王建辉曾举其友王一方的话来解释编辑策划的本质,“策划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引导,其最重要的功能不光是弄出一本好书,而且是通过好书影响社会文化、科学思想、学风大势,唤起民智、民心与民魂”。③由此可见,广义的编辑训诂思维,实际是编辑对文化经典进行解释的思维。

二、为何要提倡编辑的训诂思维?

1.训诂思维的特质与编辑工作的性质相切合

训诂思维的特质具有解释性,而编辑工作的性质也是具有解释性的。两者在解释的维度上辩证统一。比如:

专题调研。在全媒体时代,出版行业激烈的竞争对编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编辑除了要广泛涉猎相关领域内的知识和信息外,更要对某领域有所专攻。每一时代都在急切地呼唤着有学术意识、学术眼光、学术宽容精神的编辑。无论是老一辈的编辑出版家,还是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出版人,无数具有文化传承价值的出版物都是在他们无数次的专题调研和卓越眼光中产生的。从编辑专业素养角度来说,编辑应是某领域的出版研究专家,甚至可以是某领域某方向的内容研究专家。训诂思维所具有的解释性可以激发编辑对某领域的特殊兴趣,使其在科学的研究方法指引下,逐渐发现新兴领域或未知领域选题的价值。这种发现就是一种创造性解释。而对于人所共知的领域,编辑能够对该领域的选题进行另类解释,并挖掘其具有填补空白的出版价值,这也是一种发现,一种创新。

选题策划。训诂思维是一种全面而系统的思维。它会从对象或事物的方方面面进行诠释或分析。这种缜密的思维方式,会督促编辑不断完善选题的漏洞和不足。简言之,编辑在选题策划时,首先要有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的意识,在系统而全面的解释思维基础上,不断提升选题的价值。选题的发现,具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比如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常会突发奇想,把某选题想得多么天衣无缝,认为一定有很大的出版价值,但如果任思绪缥缈不断,往往都会无果而终。如果这时引入训诂思维,以一种理性的头脑来解释这种选题可操作的几率,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不管选题最终能否实现,训诂思维的介入都能让编辑对某领域的了解多于未进行思考前。对编辑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宣传推广。尽管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利于编辑更好地了解读者或潜在读者的阅读意图,但是在微博营销、微信营销等数字营销手段满网、满屏飞的今天,如果编辑还满足于把出版物的出版信息通过各种载体传达给广大读者或潜在读者,那么就无异于纸媒时代的图书宣传广告。在信息泛滥的时代,相对于海量的垃圾信息,优质的出版物信息无疑会成为受众关注的香饽饽。那么,什么叫优质的出版物信息呢?编辑又该如何挖掘优质的出版物信息呢?优质的出版物信息,往往都能折射出某种文化,让读者或潜在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或影响。某种文化往往是编辑对出版物内容的另类解读,是编辑运用训诂思维解释文本的最深层反映。出版物前期选题的缘起、编辑与作者的互动插曲、选题创新的背景故事、出版物所经历的一波三折以及所面临的残酷现实挑战,等等,这些发生在出版物背后的故事对于读者进一步了解其所包涵的生活哲学、人生意义、文化韵味更有意义,也更有宣传推广的话题启发价值。

nlc202309012249

2.训诂思维可以帮助编辑更好地发现并解决书稿中的问题

训诂思维有助于编辑发现书稿中的问题。编辑对书稿内容的加工包括方方面面,大到篇章结构,小到字句标点。纠错是编辑加工的前提,那么如何发现书稿中隐藏的错误呢?根据图书内容质量评定标准可知,在对书稿进行加工时,编辑常会遇到类似政治、知识、语言文字、标点、格式、规范等方面的错误,结合自身的编辑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等综合知识储备,往往都能找到解决方法。训诂思维在解决这些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清代训诂大师王念孙代表作《广雅疏证》,校正《广雅》的讹误,包括讹字580处、脱文490处、衍文39处、先后错乱123处、正文误入音内19处、音内误入正文57处(见《广雅疏证自序》)。其另一巨作《读书杂志》,也是发现前人古籍中出现的各种各样错误的最好证明,全书5061条,仅《淮南内篇第二十二》综叙文字传写讹脱、凭臆妄改的情况就达64项。王氏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郭在贻总结原因,认为归于作者运用了科学而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④这种科学而求实的态度和方法,正是训诂思维的最大魅力。古为今用,前人做法就是最好的示范。前人在校勘古籍时采用本校、他校、对校、理校等方法,同样适用于现在书稿的校对。现在编辑学中的“校异同”和“校是非”是从校对职责来说的,而前人的校勘四法是从校勘手段来说的,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对保障书稿质量起到了很大作用。在古籍整理中,校勘与训诂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密不可分,而在现代书稿加工中,这又何尝不是训诂思维带给编辑的重要启示呢?

回顾训诂学发展史,历史上的训诂学家,比如清代说文四大家(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骏声)、高邮王氏父子(王念孙、王引之)、戴震、俞樾、孙诒让、章太炎,等等,既是训诂大师,也是清代朴学的代表,而朴学在本质上来说带有考据派的意味,是古代实证研究的典范。编辑以训诂思维来对书稿进行编辑加工,无疑为出版物质量加了双重保险。编辑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从而使得出版物内容更加科学、形式更加规范。训诂思维有利于编辑检验书名与内容是否恰切,也有利于编辑加工书稿目录结构,这两点是互通的,因为无论是从书名来推导内容,还是从内容来推书名,都需要编辑对书名和内容有预先的认识和理解。只有明了书名是何意,内容又是何意,编辑才能知道原稿书名和内容结构的问题出在哪里。因此,编辑在编某领域书稿时,首先要对目前学界该领域研究现状有过调研,明了该领域内其他出版物的优点和不足,并通过充分占有资料、坚持科学的求实态度、运用综合分析等方法来解决相应的问题。而这些方法对不同专业背景的编辑都适用。编辑常用训诂思维来指导工作,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编辑风格和严谨扎实的编辑素养。

三、编辑如何养成训诂思维?

好奇心是编辑养成训诂思维的前提,专研力是编辑养成训诂思维的保证,探究法是编辑养成训诂思维的关键。三者共同决定并影响着编辑训诂思维的运作。

要有好奇心。好奇心推动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一点在科学界尤其突出。有好奇心的科学家预示着有不竭的科学探究动力,当今无数先进的科学技术或产品是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说明。同样,对于编辑来说,抱有好奇心,等于拿到了开启训诂思维的钥匙。

从宏观来说,好奇心要与不端正的心态区别开来。抱着得大奖、赚大钱的心态去策划选题,最终的结果只能加重使编辑的得失心,无益于编辑对文化经典的开辟和探究,更不要说对以生命为核心的文化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了。好奇心是为了激发编辑去探索、去创新、去改变的兴趣,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去做什么。从微观来说,好奇心是督促编辑用训诂思维去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先导。比如,书稿中某些用语现象为何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国家出版规范为何是那样规定而不是这样规定?如何解决书稿中出现的两可问题?等等。类似的问题,需要编辑有好奇心去探究、去解决。

要有专研力。专研力是让编辑有定力和耐力去深入研究某个感兴趣的专题,从而能够理清书稿中问题产生的来龙去脉。训诂思维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专研思维。要养成这样的思维,自然要有专研力。编辑如果对任何领域或任何选题都是浅尝辄止,那又如何能在某一领域内有自己比较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呢?编辑如果不了解前人的研究和出版现状,那又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前跨越呢?编辑对文化经典的另类阐释,不是靠跟风、靠拼凑、靠投机取巧就能实现的。好书的诞生,往往都是编辑和作者共同专研的结果。

要有探究法。好的方法是锐器。编辑训诂思维的养成同样离不开好的方法。这里笔者主要从纵向、横向和综合三方面来讲述促进训诂思维养成的探究法。所谓探究法,是联系专研力来说的,即编辑在专研的时候,采用一定的探究法,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纵向上,编辑可以溯源追根,弄明白选题的发展脉络;在横向上,编辑可以比较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形成某领域内某专题研究的出版规划蓝图;在综合上,编辑可以归纳提升自己对某选题的解读心得,把无形的观点化为有形的文字,从而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共同形成探究的思维方式。

总之,对编辑训诂思维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探究,其本身就是编辑训诂思维观点和方法的集中体现。

(崔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

电视编辑思维论 篇4

的确, 电视作品中许多令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的艺术形象, 都是通过声画塑造和传播的。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片断:仰望蓝天白云, 马上就能看到同一片蓝天下的亲人, 这是电视驾驭时空的思维;仰望翱翔的雄鹰, 俯瞰大地的壮观, 这是电视自由转换角度的思维表达;坐在沙滩上观看大海, 想到最思念的亲人踏浪而来, 电视可以表现无限的遐思……这一切无不都是电视思维、电视编辑思维的结晶。

事实上, 从客观存在事物的展示, 到人物内心活动的表达, 电视都可以将它们顺理成章地转换成艺术化的视听造型, 化腐朽为神奇, 变平凡为伟大, 通过视听形象传递情感或神韵, 创造出适应和满足观众欣赏情趣的电视作品。

1 理论思维是发现和创造高技术的前提条件, 也是转换和应用高技术的具体手段

自1936年世界第一座电视台在英国伦敦开播以来, 现代科技的产物———电视在世界各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到遍布全球, 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立体声电视、高清晰度电视, 从少数几个频道的无线电视到数十个甚至上百个频道的有线电视, 从微波传送到卫星转播、网上链播……人们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千里眼、顺风耳”长了出来, 一个全新的“地球村”已经诞生。先进的传输技术、制作技术武装了电视, 成了这一革命性变革的重要推动力。当然, 思维居于电视技术变革与应用的核心地位, 是整个人类智力活动的最高调节者, 给各种电视创作活动带来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

20世纪末, 人类迈入了数字电子传播时代。一方面, 多媒体、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的融入, 为电视传播获得了延伸的可能性。电视编辑突破了基于磁带的线性编辑的诸多局限, 基于数字技术的非线性编辑等为电视创作空间的拓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新技术应用下的电视编辑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尤其需要新思维的切实指导, 需要思维的推动激发和创造性构思。

另一方面, 媒介竞争也迫使电视编辑更新思维观念与思维方式。一直以来, 报纸、广播与电视的竞争始终没有停止过, “第四媒体”网络的崛起, 不可避免地对电视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构成强大的冲击。面对其他媒介及其电视媒介间的多重竞争压力, 电视如果不及时从思维观念和思维策略上加以突破, 其传统的优势地盘将难以维持。

电视编辑是电视作品的重要思维艺术和结构方法, 是电视制作的最后环节。任何电视作品的形成都离不开电视编辑的直接组织和传播, 电视编辑的思维方式与规律直接影响着最终电视作品的质量。北京广播学院的丁海宴先生曾以纪录片的编辑为例:“纪录片编辑的过程, 就是整理的过程。纪录片在前期拍摄的时候经常是模糊的, 而在编辑台上才能理出头绪。在记录事实的过程中, 主观的理解与客观的事实, 时常是相背的, 这种矛盾的统一同样需要在编辑台上完成。许多感情阶段无法理解和解释的事实, 往往需要在理智阶段来分辨和澄清。如果说, 纪录片的前期制作是一种即兴的感情创作, 那么后期编辑则应该是理智的思维创造。用个形象的说法, 摄影机是感情的机器, 编辑机 (包括剪刀) 则是理智的工具。”思维在编辑阶段的重要作用可见一般。

2 电视节目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创作过程, 我们不妨进行简化

电视节目=信息 (视音频信息为主, 包括其他文字、图表、动画等信息) +思维+工具。

其中节目是思维的最终体现和目标, 信息是思维的作用对象, 工具是思维的实现手段。电视编辑思维的重要功能之一即在于将这些直观上无关联的画面组织起来。画面隐含的延伸性是电视编辑实现思维概括性和创造性的重要基础, “对于一种艺术来说, 首先是材料, 其次是组织运用这些材料, 使其适合这种艺术的特殊要求的方法。”信息科学和认知科学把思维理解为“发生在脑中的信息变化过程, 或者说是信息变换过程, 从操作意义上讲即信息加工过程。”如此看来, 电视编辑思维即是一种选择、加工、存储和输出电视信息的高级意识活动与过程, 它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环节:

2.1 选择信息。

调动电视编辑的注意力、观察力, 对感性材料的捕捉能力、认知程度和理解程度选择信息, 这是电视编辑思维的准备阶段。摄像师从俯拾皆是的生活现象中寻找出用以传情达意的最直接、最真切的对象物;电视编辑则从这些视听形象中选择和提炼信息, 用以构造屏幕形象, 可以说, 是电视摄像工作的延续阶段。当然, 电视编辑选择信息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受众的需要, 这是制约创作者选择信息的客观因素。

2.2 加工信息。

发挥电视编辑的想象力、抽象力和创造力, 加工组合信息, 这是电视编辑的主体阶段和核心。

2.3 存储信息。

运用恰当的记忆方式和认知规律组织协调信息, 这是主体阶段的延续。这两个阶段是信息的创造阶段, 蒙太奇形象的塑造, 电视独特时空的构造, 都是通过电视编辑对信息的加工与组织实现的。创作者的认知能力、认知动机等在此得到体现, 其思维观念、思维习惯也对之产生影响, 相应地, 受众的需求和认知方式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和遵循。

2.4 输出信息。

基于电视编辑与受众的交互能力, 将存储的信息输出给受众, 这是整个电视编辑思维的完善阶段和最终检验阶段。

3 电视编辑思维也应当包含三种基本形态: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

形象思维是电视编辑思维的第一层次, 即通过具有形象化的电视符号组织来阐释一定的意义, 是一种具象化信息的加工过程。电视摄像捕获的是视觉化形象, 电视编辑塑造的也是形象, 形象的选择与建构是电视思维的第一要义和最基础层次。

形象思维活动以客观形象为思维对象、以感性形象为思维材料、以指导创造物化形象的实践为主要目的, 基本贯穿于电视制作的全过程。人们运用形象思维工具, 就可对事物的客观形象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引起联想与想象, 创造新的物化形象。或以形象的积累创造诗意、表达情绪, 或以形象的对比阐述思想、强调差异、刻画人物, 或以形象的联想隐喻或象征某种意义等等。

电视编辑的逻辑思维是指以事物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为起点建构和组织信息的思维活动。它是一种以概念为基本思维单元、以抽象或逻辑为基本思维方法、以语言符号和信息辩证对列为基本表达工具的思维形态。

电视画面编辑感想 篇5

之期末感想

很久之前就想学习视频剪辑了,当时因为自己的一些原因始终没有去学。我对视频剪辑一直都有浓厚的兴趣与爱好,所以开学的时候就很期待这门电视画面编辑课。转眼,一学期的课程结束了,在这学期里学到很多东西也有不少感想„„

从开始的图片影集到现在能制作一个完整的视频短片,有不少的学习感受,感觉电视电影不再那么神奇了。学习电视画面编辑我觉得得先学好摄录像,因为好的素材才是一个视频做好的根本。在剪辑过程中就会经常遇到视频素材不合要求的情况,只能通过各种特效或者其他的方法尽量完善,所以达不到那种完美的效果,的确让人有很无奈的感觉。

个人觉得要学好视频剪辑,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学会去观摩一些好的影视作品。也就是说看电影的时候不能光顾的看电影剧情,要多注意那些影视作品中的剪辑手法和转场效果、音效对视频节奏的配合,去思考什么样的场景和事件适用哪种剪辑方式,更要注意积累所以也就是多看多学,当然也要加入自己的创新的风格和一些个性元素。当然这里不会多说。

而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学到和自己悟出的东西怎样去在视频剪辑中表现出来以达到理想的画面效果,而且不能太片面的去追求精细,不能停留在局部的节奏表现上。而是要在剪辑前要将自己需要编辑的视频内容了然于心,在编辑过程中要把握好全局的节奏感,不能破坏视频的基调。除了画面还有音乐也是尤其重要的,音乐在于视频中甚至于比画面更加能够渲染人的感情但是如何在视频中运用好音乐还是需要是画面节奏的把握。音乐要配合换面的节奏和视频的基调。没有最好的音乐,只有最合适的音乐。

浅析广播电视新闻编辑 篇6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一个思维过程,一个信息选择、加工、组织和传播体现价值标准的过程,编辑的主观意识体现在编辑内容上,因而编辑部的建设关乎新闻媒体的定位与传播效果。如今的新闻传播过程中编辑技巧越发显著重要,新闻编辑对时事的评估关乎国家政治、思想,筛选出来的稿件既要典型又要文明健康,符合主旋律,作为人民的精神粮食,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将有限的新闻资源焕发无穷生命力,是指拥抱热度与新鲜度。

一、把握好新闻标题、导语、结构编辑技巧

广播新闻编排是一门艺术,编辑人员当用一定的艺术功力,用正确的舆论指导思想,在具备强烈的新闻敏感的同时,当学习必备的技巧,在编辑过程中对内容进行合理配置,优化整合结构,挖掘人们的视野习惯与听觉规律,是新闻有意思、有趣味、有深度。广播新闻编辑的标题要比报纸更为实在更有热度新鲜感。例如报纸标题不能直截了当完全表露稿件主要内容,加副标题适当引出文章中心思想。而广播电视新闻标题则要鲜明、生动,具有吸引力,既能唤醒观众的观看兴趣,亦能是新闻主题鲜明呈现,如果二者兼得,则新闻标题拟定成功。虞城广播电台的访谈节目《大爱结成大家庭》观点鲜明,主题直截了当的标题,令听众听之酣畅淋漓,效果立竿见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曼切认为,好的导语应该具有这样的魔力,导语一唱歌,读者就跟着哼哼。广播新闻的导语与报纸文章导语有共同之处,但与之比较又有不同点。共同点在于导语既要开门见山,又要简单形象,中心思想突出。不同点在于广播新闻导语只要简单明了突出新闻时间即可,对于多余的事件再试试叙述过程中交代即可,导语拟定为一句话最好,导语的精炼在于不繁文冗杂。广播新闻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广播新闻的结构形式。如何让听众对广播新闻长时间收听,那么它的结构形式就要结合它的特点构建。在报纸中,如果采访对象为两人,那么在文章的内容中可以对二人的话语进行穿插安放,以对话结构构建文章形式。而广播新闻则不然,二人对话不可穿插,要单独分离开来,顺序要有先后,内容具有层次感,结构简单明了,内容简洁化就是广播新闻的最突出特点。

二、新闻编辑组织指导技巧

官方媒体要求对党的政策动向,政府的行政制度必须了如指掌,编辑部对此需要深入研究,因为广播新闻编辑决定着媒体的生死命运。社会上的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及背景,编辑部一定要知道了如指掌,心中有数,以此把握好新闻报道的方向,制定好报道策划,正确引导舆论。

战役性报道是编辑部常常采用的报道方式,开办栏目、组织拍摄系列报道、收集群众反馈意见等等都是战役性报道的内容。通讯联系网络在如今的电视新闻报道过程中极其重要,设备不全系统就容易瘫痪,这个系统主题必须包含记者站与广大通讯员。编辑部与他们的关系形同鱼水关系,二者之间信息交流当频繁,二者信息不可间断,通报有关的稿件要定期有序二者相互发表意见,互换讯息,二者指点错误,相互促进在新闻业务方面可以适当选时培训。

三、新闻编辑对DV拍摄素材的运用技巧

如今,各类行业和部门对自身的宣传看得特别重要,而媒体便是他们宣传的重要阵地有的单位还会设置自己的专门机构,安排相关人员,什么资料科、宣传科.....单位的活动内容都有这些相关部门进行拍摄整理,文字记载,以便媒体宣传时将信息供给他们使用。这些相关的单位部门与媒体的联系十分紧密,宣传队伍逐渐日益壮大。与此同时,数字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DV摄像设备正以惊人速度普及国内,不仅是媒体和单位部门,普通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进入拍摄行列,成为自由的摄影记录者。

当前,电视台已经启用了来自民间的拍摄的视频资料,充分利用这些朴实的画面,将其剪切编辑成片子,做新闻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这些新闻素材来之不易,拥有天然优势,作为新的新闻资源,必将在未来的时间里大放光彩,丰富媒体的多样性。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来,这两者也略显不足,此时就需要通联编辑在处理选择稿件之时高度重视,因为民间拍客专业素养良莠不齐,视频与内容的真实性也不能得到证实。专业记者与摄影师有一定的保质的专业素养新闻叙事与内容组织方面强于民间拍客,所以来自民间的视频资料存在专业性的质疑,与媒体的新闻视频差距也就相距甚远。尤其是大量的DV拍摄者提供的素材中,拍摄主体常常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社会体验也不尽相同,再加上其他的因素,拍摄的内容与事实的实质相背离。

四、新闻编辑的模糊化处理技巧

模糊处理在编辑新闻写作时能时常运用到,在新闻处理中不可避免。所以,新闻模糊处理的常识性技巧知识的掌握在这里非常必要,什么要模糊处理,什么不需要处理,什么要模糊清晰处理等等都要巧妙结合。当我们遇到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可是稿子要及时必须播发每次当以谨慎,不可盲目,可以采用模糊技术,既保证新闻新鲜热度,又不至于丧失新闻时效性。

当然,模糊处理在新闻报道中要严格遵守法律有道德要求,尊重他人。在新闻报道中,对于报道对象的个人隐私要从分尊重,比如未成年人的肖像、姓名、家庭住址以及在刑事案件中被害者的可能会引发名誉争端的信息,此时当以模糊处理。此外,侧面拍摄与马赛克也当以利用,凡是涉及个人的隐私,我们必须慎之又慎,既要遵守法律,又要崇尚社会道德。如今模糊技术与方式正在不断探索中,编辑部门在工作中也在挖掘与创新。

浅析现代电视编辑的思维 篇7

一、电视编辑工作性质 (1) 创意

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是很复杂的, 要经过前期的策划、选题、采访等一系列的过程, 而这些过程都需要充满创意。创意对于电视编辑来说既是灵感又是资源, 那么电视编辑在创作中就要融入最佳方案和途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电视创意即是电视节目的创新, 就是打破传统媒体电视传播的形态, 将每一个环节进行改革。

(2) 工种

电视编导是电视节目整体中关键的职务, 所以他的职业性质不仅是电视工作的领导者和实施者, 他也为工作负责, 承担对整个节目在播出前后所有可能出现的一切整个播出后果责任。

二、电视编辑职业特性 (1) 传播性

现在的电视节目一般都是以“直播”的形式传播, 这就增强了节目真实性、实效性的效果, 在一场直播的节目中, 现场的气氛很重要, 能够直接影响到整体节目的水平, 那么这就需要节目富有新意, 能够让人们产生兴趣, 并将情感融入当中, 这就是节目和观众之间的互动, 这里面的学问很大, 就需要电视编导体会其中精髓, 将自身专业水平发挥极致, 创作出深入民心的节目。

(2) 选择性

作为一档电视节目的观众, 他并非只专注于一个电视节目, 观众是电视媒体的衣食父母, 他们有选择欣赏哪个节目的权利, 所以, 电视节目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创作, 能够满足观众不同层面的需求。

(3) 艺术性

从媒体的角度来看, 艺术可以分为很多种形式, 包括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等等, 那么这些艺术都可以通过电视媒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当然也可以通过音乐、舞蹈、文学等形式。这就是艺术的强大魅力所在, 所以, 电视编辑的职能是和艺术家的完美结合。

三、电视编辑观念

电视节目具有真实性和实效性的特点, 那么对事物真实性的探究成为了电视节目在创作过程中的必经流程, 人的天性在好奇中会得到完美释放, 人天生就有对视觉和听觉的敏感度, 对于好听好看的事物会更容易接受, 就像人天生就爱看故事片或是爱听音乐等。电视节目五花八门, 以各种形式存在, 并向人们传播不同类型的节目, 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精神的食量。所以, 电视编导要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关键, 并对其具体分析。

(1) 多元素

电视的视觉部分主要是电视的画面, 听觉部分就是电视节目中的解说、音效等。将这些元素充分结合起来, 就会为观众呈现出一档优秀的节目。

(2) 共时性

并不是有了图像的出现, 文字就变得落后, 他们两个应该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共同参与传播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 并使得功能更加强大。在很多电视节目中, 特别是新闻节目, 将图片和文字进行完美的结合, 使得节目让人耳目一新, 深入人心。这就是电视编辑的创意结晶, 当然在以后的电视节目中, 电视编辑还应该发挥作用, 从民众的角度创新理念, 更好地发展电视事业。

四、电视编辑注意环节

(1) 电视编辑在工作中应该注重节目的准备环节, 也就是该想办法调动观众的注意力, 这就要充分发挥编辑的观察能力和对材料的捕捉能力, 有了这样的准备, 再结合摄像师的专业角度能够在生活的平凡无味中找出用真情传达的对象, 那么整个节目就变得丰富多彩。电视编辑的任务重大, 还要从电视的摄像工作中进入延续阶段, 但是不管节目再怎么创新, 也要以观众的需求为前提, 这是创作者进行创作的关键。

(2) 电视编辑要充分发挥想象力, 将各种零碎的信息进行整合, 这也是电视编辑需要具备的素质。

(3) 采用恰当的手段和根据电视自身规律进行信息的协调, 这是主要阶段, 也就是信息的创作阶段, 电视拥有独特的想象空间, 要通过电视标记对信息的加工来实现。电视编辑与观众的沟通能力十分重要, 将已经储存好的信息传播给受众, 是电视编辑的完善阶段, 也证明着自己的身份向成熟阶段升级。

五、电视编辑思维形态

电视编辑的思维有多种形态, 首先是形象思维, 就是将电视节目要表达的内容用一定的电视符号进行阐释。电视摄像是对内容视觉化的表现, 电视编辑塑造的也是形象, 形象是构成电视节目的基础。大多数情况下, 人们惯用思维工具对事物进行形象的分析, 比较笼统地展开联想, 让形象创新化, 这种不根据实际就胡乱创新的行为是不被支持的, 一定要根据客观实际, 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

以物质客观存在的形态对信息进行表达, 是形象思维的概念, 那么逻辑思维也是电视编辑思维的一种形态, 他运用概念和推理的形式表达事物, 或是用抽象的逻辑进行节目创新, 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让节目的内容有据可依, 更能够使信息获得传播的实效性。

电视编辑在现实生活中, 应该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 他们对现实应该有自己的想法, 并且有不断的创造性, 这种思维就是创造思维。创作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来进行大量的信息储备, 再用立体的表现形式去传播各种信息, 使编辑思维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得到利用。

结语:电视编辑的工作崇高而又伟大, 他们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创造者。对电视编辑来说, 他们在工作中不仅要将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 还要准确运用编辑的各种思维为观众创作更好的电视作品。■

参考文献

[1]苟海宁.电视编辑思维内涵及作用.[J].青年记者.2011年17期[1]苟海宁.电视编辑思维内涵及作用.[J].青年记者.2011年17期

[2]丁海宴.赵莉.纪录片特质随想[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7年05期[2]丁海宴.赵莉.纪录片特质随想[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7年05期

电视编辑的思维与技能 篇8

如今的数字电子传播, 一方面是多媒体、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的融入, 为电视传播获得了延伸的可能性, 电视编辑也由简单的排列组合阶段进入到复杂的创作型时代, 这就需要新思维的切实指导, 需要思维的推动激发和创造性构思, 另一方面, 媒介竞争也迫使电视编辑更新思维观念与思维方式。一直以来, 报纸、广播与电视的竞争始终没有停止过, “第四媒体”网络的崛起, 对电视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更构成强大的冲击, 面对多重竞争压力, 电视编辑如果不及时从思维观念和思维策略上加以突破, 必将会失去受众, 严重影响电视传媒产业的健康发展。

电视编辑与报刊、广播编辑以及电视专题、文艺编辑相比, 有其独特的工作方式, 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高度的准确性和强烈的时效性。由此看来, 电视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

首先, 形象思维是电视编辑思维的第一阶段。电视摄像捕获的是视觉化形象, 电视编辑塑造的也是形象。形象思维活动以客观形象为思维对象, 以感性形象为思维材料, 以指导创造物化形象的实践为主要目的, 基本贯穿于电视制作的全过程。目前, 有的县级台还停留在除了转播上级台的新闻节目外, 重点以播放电视连续剧、插播广告为主要经营方向, 没能更好地为观众传播多样化的电视节目。作为县级电视台, 近年来我们着重在自办节目的可视性上下功夫, 如本台播出的《古堡新城》, 编辑运用摄像拍摄的视觉形象资料, 结合屏幕分割特技, 将大都市现代化的壮观景色与过去陈旧落后的面貌对照在同一个画面中, 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突出了巨变的主题。

其次, 电视编辑的逻辑思维是指以事物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为起点建构和组织信息的思维活动。在实际工作中, 电视编辑对事物的客观形象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 引起联想与想象, 创造新的物化形象, 如我台每周一期自办的《看法说案》栏目, 预期的核心层受众是那些将栏目当做工具的观众, 节目成为他们解惑的教案, 具有务实性的特点。此种栏目的电视编辑在具体工作中就应该秉持以推理、判断的形式来表达事件的逻辑思维。

第三, 创造思维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创造性结合, 是两者互补、互促的过程。人们通过丰富的联想并结合以往的经验, 在想象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 创作人员运用已有的积累和大量的信息储备去实现创造思维, 例如我们台的《说生活爱娱乐》栏目, 结合身边事儿, 通过脍炙人口的经典相声、小品、二人转等, 以话外对白形式, 让观众感到耳目一新, 开播不久便创下了最佳收视纪录。可见, 编辑应该是整个电视媒体的灵魂, 其整合思维要从编辑技术和艺术的整体性出发, 不单要进行视觉、听觉的简单相加, 还要按照一定的思维规律、结构语法进行整体的构思和编排, 以获得预期的功能和效果。

实践证明, 电视节目是思维的最终体现和目标, 信息是思维的作用对象, 工具是思维的实现手段, 其需要把握的环节有:

1.选择信息。调动电视编辑的注意力、观察力, 加强对感性材料的捕捉能力、认知程度和理解程度以准确选择信息, 这是电视编辑思维的准备阶段。电视编辑选择信息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受众的需要, 这是制约创作者选择信息的客观因素。

2.加工信息。发挥电视编辑的想象力、抽象力和创造力, 加工组合信息, 这是电视编辑工作的主体阶段和核心。

3.存储信息。运用恰当的记忆方式和认知规律组织协调信息, 这是主体阶段的延续, 是通过电视编辑对信息的加工与组织实现的, 其思维观念、思维习惯也对之产生影响, 相应地, 受众的需求和认知方式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和遵循。

4.输出信息。基于电视编辑与受众的交互能力, 将存储的信息输出给受众, 这是整个电视编辑思维的完善阶段和最终检验阶段。

电视编辑应把握的基本技能:

1.电视编辑应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电视编辑除了应具备新闻专业知识外, 还要有较强的敏感性、较深的洞察力、较新奇的思路, 要有较宽泛的知识面, 这样才能制作编辑出有深度、有层次、有思路的优质节目。

2.电视编辑应具备较新的编辑艺术和技术。在进行节目编辑时, 编辑要在懂得技术要求的基础上, 对画面语言和有声语言进行艺术化的处理, 巧妙融合, 使客观公正的报道更电视化地传达给观众, 以达到好的社会效果。

3.电视编辑应注重声语功能。作为一名优秀的电视编辑, 对于节目中声语的把握也应该具备较高的造诣。有声语言包含了大量的听觉信息, 是新闻现场重要的素材, 利用好这些素材能够平添真实性, 在动态感强烈的新闻事实中, 声语的作用更是十分明显。

4.电视编辑应适时把握好传递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传授新知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电视新闻功能的一种要求、一种拓展、一种延伸。观念的创新、技术的进步, 对于电视编辑来说, 除了必须要有独到的思想、深厚的文化, 还需要掌握更多的技能, 以帮助其更好地把握电视节目编排。

总之, 电视编辑的思维形态和基本技能, 不是单一的追求什么, 而是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培训、总结中一点点提升的, 这样才可以在电视媒介中赢得发展的空间, 在主动适应中寻求拓展, 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成为海量信息的过滤者。■

摘要:新时期的电视编辑如何全面掌握信息的选择、加工、组织和传播的思维过程, 如何正确认识电视编辑的思维形态, 树立正确的思维观念, 巧妙把握先进技能, 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创新思维研究 篇9

一、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分析

(一) 新闻编辑的创新思维可提升新闻信息撰写的真实性

新闻编辑在撰稿前, 会经由各部门的分析、探讨以及审核, 再发布稿件, 而决定最终的新闻主题思想以及核心问题的人依旧是新闻编辑。可见, 新闻编辑对于信息的传播仍旧有一定的决策性。鉴于此, 新闻编辑应当在充分认识自身的社会地位的同时, 在撰写稿件的过程中, 努力提升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1]

现阶段, 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逐渐加快, 进而直接导致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 新闻编辑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因此, 新闻编辑要想切实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并使自己撰写的新闻稿件与人们的思维发展模式相契合, 起到引导群众价值观的作用, 就要积极培养自己形成创新思维模式, 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性, 并以此为基准, 提升新闻传播的质量。

(二) 新闻编辑的创新思维可以转变人民群众的价值观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同时, 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正是由于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在逐步拓宽, 导致诸多的不良信息和观念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人民群众未将这些负面的思想自行剔除, 那很容易出现影响社会安定的不良事件。因此, 作为发布新闻信息的重要载体, 新闻编辑有责任、有义务规避这些负面信息。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应当具备高素质的新闻撰写能力, 并使所撰写的内容与人们的思维模式相符,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去除人们接收到的负面信息。所以, 新闻编辑一定要具备创新性的思维模式, 通过传播真实可靠的新闻信息, 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进而切实保障社会实现稳定发展。

二、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培养创新思维的建议

(一) 要遵循正确的政治方向

广播电视新闻在我国的媒体中占据主导地位, 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由此可见, 新闻编辑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闻编辑一定要通过培养创新思维, 不断增强与时代发展的契合度, 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而新闻编辑要想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 首先就应当遵循正确的政治方向, 了解并掌握国家的政治动向, 将国家的核心思维作为创新的基础, 这样才能避免新闻编辑思维出现偏颇;并力求与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相符合, 为我国的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为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奠定基础。因此, 新闻编辑在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之前, 就应当遵循正确的政治方向, 这样才能使培养的创新思维满足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要求。[2]

(二) 拓展新闻编辑的思路

现阶段, 诸多的新闻媒体在发表新闻内容的过程中, 更多偏重于获取的新闻素材方面, 但新闻价值极高的新闻内容以及素材着实较少, 致使各大新闻媒体报道的内容重复率极高, 不仅新闻事件一致, 新闻编辑内容也比较相似。因此, 新闻素材的获取量小、新闻媒体数量多, 已经成为摆在新闻编辑撰写新闻内容过程中的一大难题。鉴于此, 新闻编辑一定要针对性地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 拓展自身的思维方式, 使自身的新闻报告更具独特性, 并满足人们对新闻内容的需求, 以此提升新闻信息的引导作用。

例如, 新闻编辑在面对社会上的话题性新闻时, 应当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新闻内容。同时, 还要遵循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原则。在报道魏则西事件时, 很多新闻媒体都会针对性地批判百度推广, 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探讨。但新闻编辑要想转变自身的思维模式, 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 就要对这一新闻事件进行创新性报道。可以从百度推广的改革角度报道这则新闻, 而非一味地指责北京武警三院的无医德, 以及百度推广的无人道。

三、结语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 新闻编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思维模式在不断发生变化, 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也逐步得到拓展。但在这个过程中, 很容易使人们的思维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鉴于此, 新闻编辑应当充分认识自身的社会地位, 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 并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广播电视新闻行业也得以迅猛发展。现阶段, 广播电视新闻依旧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广播电视新闻不仅可以传播信息, 还可以影响群众的价值观。可见, 广播电视新闻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新闻编辑是广播电视新闻的重要载体, 在这一发展趋势下, 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广播电视新闻的优势, 就要不断提升新闻编辑的素质, 培养编辑的创新思维, 进而发挥广播电视的传播作用。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创新思维,研究

参考文献

[1]安彬.关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的分析和思考[J].赤子, 2014, 12 (4) :54.

电视编辑中故事化思维模式的应用 篇10

1 电视编辑中故事化思维模式的应用分析

1.1 创意处理方面

当前, 电视节目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内容雷同、缺乏新意[2], 导致观众只要看到“开头”, 就猜中了“结尾”, 因此兴趣缺缺。此种模式下的电视节目, 编辑思维刻板、僵化, 缺乏活力与生命力, 造成了观众的大量流失, 具体表现在很多观众已经不愿意看此类节目了。为了防止此类问题的出现, 在电视编辑中, 可以应用故事化思维模式, 对节目内容进行创意处理。以当前比较流行的美食节目为例, 很多节目采用的都是同一套路, 基本上都是选定主题, 之后由专业厨师进行现场烹饪, 最后对成品进行大特写, 利用食物的色泽吸引观众。此种方式可能在短时期内比较有效, 但是很难拥有长期的忠实观众。说的通俗一点, 美食看起来虽然很诱人, 但是, 如果一档电视节目对观众的吸引力只依靠食物的观赏价值来维持, 想要长期留住观众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 因为这个节目内容的重点在于食物制作过程, 但是, 观众要了解这个过程, 并不是非电视不可, 其通过别的方式, 同样可以掌握这道美食的制作方式, 没有必要守在电视机前看节目。尤其是在新媒体兴起的背景下, 这样的节目越来越难留住观众, 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下降就是一个最直观的证明。

某档美食节目的制作过程与上文中叙述的方法很不一样:首先, 由主持人向观众介绍一位由嘉宾扮演的名人;第二步, 由这个名人引出一道特色菜, 并简要阐述其喜欢吃的原因以及这道菜的不同之处;第三步, 主持人向观众介绍擅长这道菜的专业厨师, 由厨师从专业角度对做菜的步骤、火候等要点进行解释;第四步, 播放与这道菜有关的视频资料, 包括其发展传播史以及其出现的变化等。此种故事化思维模式的应用, 使得美食中渗透了历史与文化, 增加了节目的意蕴, 内容也相对比较丰富, 带给观众的体验是全方位的, 除却美味的食物, 节目还有故事与历史作为支撑, 具有厚重感, 很容易引起观众的青睐。

1.2 情节处理方面

对于观众来讲, 若在节目开始时就可以预见节目的内容与结果, 就不会对该节目产生多大兴趣。要想吸引观众, 就要“出人意料”[3]。故事化思维模式的应用, 使得电视节目“不按常理出牌”, 利用人的好奇心引起观众兴趣。在这方面, 故事化思维的主要作用是进行了有效的情节处理。

以纪实节目为例, 在做一期“大学生送倒地老人去医院, 最后受到其全家感谢”的节目时, 如果采取一般思路, 就是以此为例凸显社会温情。但是, 此种思路下做出的节目由于题材普通, 很难引起观众兴趣。所以, 在对内容进行编辑的过程中, 工作人员需要重点考虑的就是怎样合理处理情节, 使这个事件显得与众不同。但是, 考虑到这类事件比较普遍, 一般的报道方式只会让观众觉得是老生常谈, 缺乏吸引力。所以, 在经过处理之后, 这档节目以下述形式展开。首先, 节目开始设置了一个悬念:倒地老人不能扶, 否则问题很难说清, 但是, 现在有一名大学生扶了一位老人, 他是否能够说清问题?第二步, 节目中插入了对扶人者、被扶起来的老人以及知情人的采访, 使观众了解了涉及此次事件的人的心理活动, 这样做不仅使得节目内容更有“人情味儿”, 也更容易感染观众。待观众融入情境, 编辑人员再给出事件结果, 就会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社会温情这个主题也会更加突出。第三步, 在节目尾声, 播放的主要画面放在了老者家人向大学生道谢的场景上, 同时, 节目也对观众提出了问题:这个事件是必然还是偶然?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 扶老人的助人者是否都能够像这个大学生一样获得别人的感谢?这个节目算是比较成功的, 尤其是在情节处理方面, 应用故事化思维使得一个普通事件变得内容丰富、情节生动, 在感染观众情绪、引起观众反思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因此, 其必然是一个观众愿意接受的节目。

1.3 艺术处理方面

当前, 很多电视节目都存在共同的问题:目的性太强、粗制滥造、缺乏真情实感, 这样的电视节目让观众非常反感[4]。因为处理的太刻意, 所以, 在观众看来, 很多美好的东西可能都是为了节目效果刻意做出来的, 并不是真的。对于这样的问题, 电视编辑中应注意采用故事化思维模式对内容进行艺术处理。

综艺节目是这方面的典型。综艺节目通常需要营造一种欢乐的气氛, 感染观众, 但是, 在节目过程中, 仅依靠主持人拼命“搞笑”或者为了“搞笑”不择手段的将低级趣味作为笑料, 是无法取得良好效果的, 并且, 过分的夸张和扭曲事实, 还会给观众留下一个“这档节目很没有水准”的印象。举例来讲, “搞笑段子”是综艺节目中比较常见的笑料, 但是, 如果主持人在“讲段子”之前就拼命笑以营造欢乐气氛, 那么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观众很可能并不会笑, 这是因为主持人的笑让观众不能正常融入氛围。要想使观众笑, 主持人就要笑的慎重一些, 应将自身作为一个呈现故事的平台, 为观众营造情境, 用故事本身让观众笑出来。因此, 对于综艺节目来讲, 情境营造、内容编排、台词等都是使观众感到好笑的工具, 在节目过程中应合理使用, 倘若故事或“段子”本身比较好笑, 那么主持人的语言和动作就应该作为节目效果的辅助, 而不应是观众发笑的主因。

2 结论

电视节目制作的初衷是服务观众, 因此, 电视编辑中必须充分考虑观众的心理和感受[5], 在创意处理、情节处理、艺术处理方面, 应采用科学的思维模式, 把握观众的兴趣, 使普通题材起到不普通的作用, 将电视节目娱乐、引导、教育等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宋倩.探讨新媒体背景下电视编辑的变革及发展趋势[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9) :153.

[2]任忠.新媒体语境下电视编辑的转变与突围[J].新闻窗, 2015 (3) :63.

[3]戴艳芳.电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的探析[J].中国科技博览, 2015 (25) :200.

[4]刘荣.浅谈全媒体时代电视编辑的素养及能力[J].科技风, 2015 (9) :206.

有关电视节目编辑的探讨 篇11

关键词:电视节目 编辑

通常来说,在电视领域中,编辑同时包含着两层意思,不仅可以表示一个创作环节,而且也可以表示一项工种名称。就以工种名称而言,一般来说,编辑也被称之为编导,编导在节目创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创作的参与者,而且也是创作的领导者,对整个节目的构思起到决定性的作用[1]。

1、电视节目编辑的作用

众所周知,中国菜可以分为很多种菜系。各种菜系都有着自己特殊的风格。作为电视节目也是一样的,不同的电视节目,应该有自己特殊的风格。一个电视节目需要建立自己的风格,这样不仅可以调动观众的兴趣,而且也可以帮助观众在电视节目中更加容易接受你。

在进行选题策划时 ,需要进行积极地参与。后期编辑这个词,通常来说,是根据其工作的性质进行命名的,这主要是由于在日常的工作中,编辑工作者经常将自己定位于后期。具体来说,考虑到前方记者缺乏对节目自身风格的了解,所以说,在进行具体采访时,记者往往会在选题上面缺乏整体的把握,针对具体采访方式的运用上不能完全做到位。这就需要编辑进行及时的介入,与节目的前方记者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对其采访计划做到尽可能的详细,只有这样节目才能更加的完整[2]。

2、电视节目的编辑

2.1电视节目画面的编辑

在进行电视制作过程中,电视节目画面的编辑是十分重要的艺术创作方法,如果想要得到一个完整的电视画面,为了实现艺术性与技术性的完美结合,就应该按照最理想的方式利用编辑这个手段将画面段落进行有效的组合。

在对画面进行选择时,首先需要考虑人们的思维规律和视觉习惯,画面的不同会对人们的收视心理有着直接的影响。举例进行说明,通常来说使用“推镜头”时,很容易会吸引人们对推进方向的主意,在这个时候,假如将“推镜头”换成是“拉镜头”,这就与人们正常的视觉习惯相矛盾。同时,在进行画面的选择时,必须要吻合电视节目的类型[3]。

其次,有效确定画面的长度。节目所要表达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画面的长度,此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的满足人们收视的心理需要,在确定画面长度时,需要针对以下三方面进行考虑,主要包括:布局的长度、表达的内容以及景别的长度。就内容的表达而言,在对画面长度进行确定时,需要充分考虑节目内容的需要,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发现,在播出一个电视节目时,需要充分考虑人们能否看的明白,如果太短的画面,就容易显得匆忙,如果太长的画面,通常来说就又容易显的啰嗦,不管长短如何,这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对节目的理解和感受有着影响,所以说,表达的内容对画面的长度的要求是十分关键的。就布局的长度而言,通常来说,应该充分考虑画面布局的特点来决定画面的长度。就画面布局而言,通常来说,可以分为主体、陪体的位置,主体与陪体的状态时静止的或者是运动的,画面上的布光特点等等。假如主体在画面的后面,镜头应该长一些比较好,反过来的话镜头应该短一些比较好;如果主体是静止的,镜头应该长一些比较好,同样,反过来的话镜头应该短一些比较好[4]。然后,需要判断景别的长度,不同的景别所包涵的内容的繁简是各不相同的,因此,画面长短也不同。

最后,是画面的组接。在进行画面的组接时,应该严格遵循匹配性原则和逻辑性原则。首先,来介绍下逻辑性原则,逻辑性原则是指应该符合艺术表现逻辑和观众的生活逻辑、心理逻辑来进行画面的组接。在进行画面组接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合理准确的处理时空结构,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保持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连贯性,这里不仅要对内容的表达进行注意,而且还需要对情绪和情感的表达进行注意[5]。然后,来介绍下匹配性原则,匹配性原则需要上下相連的2个画面中,为了确保这两个画面连接在一起时产生自然和谐的关系,这就需要同一主体所处的位置要保持一种逻辑关系上的空间统一性。同时,在对画面进行匹配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到方向的匹配、景别的匹配、色调的匹配。这里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对两个相邻景别的组接尽量不要忽大忽小,这样会容易给人造成一种跳来跳去的感觉。当然,假如具有相同的画面主体,这就应该注意让相邻的景别有较为明显的变化。在进行画面景别的变化时,应该尽可能地把握好“度”,太大或者太小都不好。在进行方向的匹配时,值得注意的是,需要在进行画面组接时,要保持与画面中主体运动方向的一致性,要调节好主体运动方向未变,但拍摄方向发生了变化。在进行色调的匹配时,其一是需要画面在组接中要注意色彩的真实性,不要偏色,对出现色彩的失真画面,要尽量进行修复和弥补;其二是要保持色调的接近性和统一性,一组色调反差太强的画面,通常会在视觉上让人产生生硬感和不连贯感,从而影响整体内容的表达。

2.2电视节目音乐的编辑

在电视制做过程中,电视节目音乐的编辑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声音的编辑。就现代电视节目而言,声音是十分重要的,作为电视节目主体构思的重要组成部分——声音,为了可以确保将一系列不连贯的镜头产生形象流畅发展的效果,这就需要运用一条连贯的声带,在进行音乐的伴奏时,可以抓紧一个蒙太奇段落,使它看起来是一个联合的整体。就电视音乐的编辑而言,通常来说,按照实际内容的表达,这样可以将各种不同的景别,不同的色调,不同的明暗对比通过音乐有机的结合起来,起到概况主题,表达作者对电视作品内容、人物、事件的主观态度和倾向的作用。提炼主题和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音乐,有时“此时无声胜有声”,更多的时候是声画不分家,与画面组接的基本要求一样,不同的声音配合画面的替换,声音的交叉,既要求声音能够达到连贯、流畅,更要求声音与画面构成一个协调的有机整体,相互吸引、相互结合、取长补短,产生交相呼应,错落有致的艺术效果。

(2)音响的编辑。音响是客观存在的,它是自然界万物运动、摩擦碰撞及人类的各种动作而产生的,是未经过加工的声音。音响的主要功能是写实,在特定的情况下,它也可以写意,音响在电视作品中能够烘托气氛、扩大视野、增强生活实感,赋予画面以一定的浓度和广度。在电视创作中,它不是简单地对画面形象的重复和解释,而是视听语言的整体结构元素。音响的最大作用是创作声音环境,提高画面的真实感。

3、结论

总之,电视节目的编辑是一门艺术,是信息的组织结构的艺术,节目良好效果的取得是由节目的各构成部分合乎逻辑的安排和由于包含了适度的感染力因素,电视作品结构的最基本要求是要做到完整统一、真实自然、新颖独特、严谨缜密。电视作品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整体,只有完整统一,电视作品的整体内容才可能得到充分、恰当而又充满内在联系的展示,作品的思想意义才能得到准确而又深刻的表达,观众的审美心理才能得到最大的满足。

参考文献:

[1]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与变迁[M].苗棣,等译.华夏出版社.

[2]贾秀清.“娱乐”:从功能到本体——电视节目类型构成要素分析[J].现代传播,2005(1).

[3]高鑫.电视纪实作品创作[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4]丁海宴.电视片编导的智能构成[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8.

时政电视新闻拍摄中的编辑思维 篇12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思维,时政新闻

电视新闻记者应在采访拍摄时要始终有编辑思维、编辑意识,这样才能采写出好的新闻。电视新闻拍摄中的编辑思维,就是在拍摄时就已经知道怎么剪辑,镜头如何衔接,具有编辑思维就不会出现采访拍摄时一顿乱拍,回去剪辑的时候发现缺这少那,而是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镜头,去了就拍,拍完基本就差不多了。由此可见,拍摄者不仅仅是拍摄,还要一定有编辑思维、编辑意识。时政新闻主要涉及到两方面内容:会议报道和领导调研。在时政新闻报道中运用编辑思维可增加新闻亮点,节约编辑时间,突出报道重点。

1 会议电视新闻拍摄中的编辑思维

1.1 大会主席台的领导拍摄

具体来说,近景单个特写画面可遵循“一二三”原则,且特写的画面需要高质量,并从角度、高光方面对画面进行分析。副书记以上,每个镜头中一个人,常委和副厅级的领导就变成两个人一个镜头,然后其他领导包括市委书记切换到三个人一个镜头,按照“一二三”概念,大会要有几套拍摄方案,一种是要求就是常委的单独画面,要领导特写镜头,其他副职两至三人套拍;另一种,常委有淡出的,还有两个一摇的,以副职领导为主的会议,可给副职领导特写镜头;多名副职领导出席的会议,给讲话的副职领导特写镜头,其他副职领导套拍,有领导人的神态不光清楚还要多角度,还要多状态。例如,要有抬头的,还有写字的,这样避免时政新闻只有插资料,全靠会上画面,避免单调,多角度,然后多神态。

1.2 台下画面要求

带会议横幅的正面全景、左右侧全景和中景;以会场过道为中心拍左右两侧成组听众分切镜头、由主席台摇到听众席的镜头、听众席的全景。一般不拍特写镜头,要按照前后排顺序一排排拍摄,镜头里每排至少三人,用中景镜头;每条会议新闻的镜头都要成组,要有远、中、近、特镜头(包括固定镜头,推、拉、摇和移镜头)。

1.3 画面构成

会议电视新闻拍摄中的编辑思维是会议的画面构成,画面里要有正面比较清楚的全景,以增强表现力;正面画面可稍微长一点,以方便剪辑;主席台左右侧面画面都要有,剪辑时候可酌情使用全部或部分镜头,拍时为了方便剪辑,不仅要拍摄以上罗列的镜头,甚至还要拍摄转场画面,以方便剪辑和编排。拍摄中要有挑、等、抢的运用,抓拍领导好的特写状态,合理安排时间,几秒钟内一次性完成。

2 会见电视新闻拍摄中的编辑思维

会见类新闻时间紧,因此需要记者要有编辑思维和意识。记者必须提前做好准备,抓紧拍摄摄领导握手的画面,要不间断地进行拍摄,保证握手这个标志性镜头的完整性,这样在编辑时才有更多选择。

在拍摄省领导会面时,主要领导特写镜头正面、左右侧面讲话、不讲话镜头各1个,副职领导2~3人套拍,其他参加人员2~3人套拍,主要领导左右以2人套拍各摇1个画面;副职领导参加(不超过3人)每人1个正面特写镜头,其他参加2~3人套拍;来宾方参照拍摄。会议桌两端分别左右各摇1个画面。拍摄画面时长我方与来宾之比为4∶6。

U型会见室:正面、左右侧面全景镜头;领导的特写镜头(讲话时和听时);来宾的特写镜头(讲话时和听时);从领导讲话摇到来宾并拉开到二人的中景镜头;从来宾讲话摇到领导并拉开到两人的中景镜头。

3 视察调研等电视新闻拍摄中的编辑思维

领导视察、调研的时政新闻拍摄是最考验摄像记者基本功,要全程记录领导工作认真、作风务实的镜头,镜头要拍足、拍够,领导既要有全景,还要有特写,全景要拍这种场面和气势,特写就看领导展现的神态,拍领导特写时尽量避免把别人带出来,除了有时候坐得太挤。拍摄领导参加的活动,一定要注意突出细节画面,不经意中表现出来的往往是最出彩的部分。要抓拍好领导与群众在一起交流的画面,有意识地录制领导与群众交谈的关键话语。领导视察、调研活动一定要拍摄转场画面和场景画面,拍摄要有转场画面和场景画面思维、意识,拍要新意。转场画面和场景画面要与领导调研、视察时所关注的内容相吻合。转场画面和场景画面镜头之比要在3∶1以上。转场画面和场景画面要成组拍摄,包括特写、近景、中景、全景;如果有可能情况,时政记者应该提前到达拍摄地点,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

4 结语

上一篇:期权与供应链采购下一篇:微信营销模式利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