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编辑的互联网思维(共6篇)
图书编辑的互联网思维 篇1
一、概述
互联网始于1969年的美国, 虽然诞生的时间不长, 但自其诞生、发展至今, 极大地颠覆了人们的生活。它更像一条“高速信息公路”, 里面的信息包罗万象, 通过搜索引擎, 人们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同时还可以上传有价值的信息与大家共享, 使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变得更加便捷与通畅, 极大地缩短了时空的距离, 使我们犹如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中。
目前, 互联网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及学习方式, 而我国的网民数量也已经达到几亿, 移动互联网网民更是快速增长着。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与途径, 在新生代中颠覆了人们的阅读习惯, 挤占了传统图书市场份额, 纸质图书的销售遭遇了滑铁卢, 更有危言耸听的言论是:人类即将消失的八大职业中, 编辑、记者名列其中。面对互联网的咄咄逼人的攻势, 传统纸质图书编辑真的只能束手待毙吗?互联网真的只能带给我们负面的影响吗?
二、互联网特性及其分析
面对互联网, 我们不能无名地恐惧, 要认真分析互联网的特性, 深刻认识其被大众认同及接受的原因, 同时分析纸质图书与其有没有共同点, 进而寻求有益的切合点, 实现与互联网的“共舞”。
(一) 互联网的显著特性
(1) 使用者众多 (全人类共享与使用) ; (2) 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 (3) 信息能够以多种形式存在 (文章、图片、视频) ; (4) 信息碎片化; (5) 自媒体大行其道 (博客、微信) ; (6) 实现实时交流与互动。
(二) 互联网特性分析
仔细分析, 我们发现互联网具有鲜明的功能特色, 它满足和放大了人们这样或者那样的功能需求。比如通讯功能 (电邮、微信) 满足了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交流与沟通的功能, 有了他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变得非常便捷和高速;网上交易功能 (网购) 不仅节省了逛街的时间成本, 没有店铺成本的商品价格被大大地拉了下来, 再加上24小时不打烊, 网购确实使人们的生活便利了许多;资源共享功能 (信息、论坛、门户资源) 为有价值的信息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出口和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 人们可以按照分类上传信息, 同时可以下载个人认为有价值的信息, 同时可以在线交流与探讨;社交功能 (博客、论坛) 满足了人们在虚拟空间中的社交需求, 也为随时、随地、随性的即兴言论找到了出版的地方, 同时可被大众阅读和传阅。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互联网的某些特色与功能与传统图书编辑的工作的贴合度是非常高的。比如两者传播的信息都是一样的 (文字、图片、视频) 只不过图书中的文字、图片、视频更系统、更成体系罢了;比如两者都可以实现信息制造者和信息受众者之间的互动, 只不过一个在线下通过读书沙龙、作者签售、书友会的方式进行, 一个通过电子技术手段实现线上的互动 (论坛、博客、微博、在线答疑) 等。
但以上这些分析都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上, 如果图书编辑只停留在以上层次的解读, 那么图书编辑借力使力?如何利用互联网特色功能开展工作?如何寻找到双方共同的契合点呢?笔者通过以下案例进行解读。
三、《和二木一起玩多肉》图书营销启示
(一) 背景介绍
1. 本书作者。
作者的本名为肖杰, 网名二木、二木花花男。二木花花男的博客是专门传播多肉植物栽培技巧的, 其语言浅显易懂, 博客内容图文并茂, 栽培方法循序渐进, 且容易上手, 逐渐地吸引了大量的粉丝, 访问量达上千万, 深受“多肉控”的喜爱。
2. 本书内容。
多肉植物是指植物营养器官肥大的高等植物, 通常具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和花、果实、种子三种繁殖器官。在园艺领域, 又称多浆植物或多肉花卉, 但以多肉植物这个名称最为常用。因为该植物多水多汁, 呈现憨憨的姿态, 肉嘟嘟、胖乎乎的多肉植物逐渐成为这几年来最热门的时尚小“摆件”, 在职场、家庭中的摆放渐渐流行开来。本书就是介绍如何养殖多肉植物的小百科书。
(二) 图书营销启示
1. 信息检索与发现。
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强大的信息发布与检索功能,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的编辑通过搜索引擎关注到了多肉植物的流行趋势, 并检索到了“二木花花男”这个超级“多肉控”, 通过及时发现并联络作者, 经过协商与沟通, 及时敦促作者编辑整理出了内容合适的书稿进行出版。本书是一本知识全面、印刷精美、图文并茂的多肉植物栽培的小百科书。及时地迎合并满足了大众读者对相关知识的需求。
2. 书名慎思量。
既然本书具有互联网的基因, 为了借助作者在网络上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为了更好地与互联网形成良好的呼应关系, 本书突出“二木”这个网名, 就是要借助“二木”这个网络热词实现线上与线下的互动, 这样的话本书就具有了明显的互联网烙印。本书通过“二木”这个网络热词吸引了二木众多博客粉丝关注, 达到了借力使力的预期效果。试想, 如果按照传统图书的逻辑起一个中规中矩的图书名, 就缺少了网络这个强有力的销售平台了。
3. 借网络渠道上位。
目前网络销售已经是图书销售的重大平台之一, 既然本书的素材取自于网络, 就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为了拓展网络销售这个平台, 该社与图书三大网站之一的京东商城达成了战略销售协议, 使该书能够在图书出版的第一时间, 在京东商城进行有诱惑力的宣传推广, 由于措施到位, 借助于网络营销、博客、图书实体店的良好互动, 该书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短时间内加印数次。
四、《社交红利》的众筹思维
(一) 众筹概要
“众筹”翻译自国外crowdfunding一词, 即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 众筹就是发起你的项目, 展示你的创意, 获得大家的支持, 让梦想成真。众筹是大众投资, 它具有投资门槛低、依靠大众的力量实现梦想的特点, 具有发起人、支持者、平台三个要素。
(二) 本书背后的故事
徐志斌为资深网络媒体人士, 因为工作的关系, 经常接触到众多创业者、网络运营人士, 能够及时发现微博、微信上的创业故事, 并对此产生浓厚兴趣, 不时地将这些东西总结后发表出来。本书信息来源广泛, 且以互联网基层视角揭示了大众关心的敏感问题, 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庞大的社交网络为企业和创业者们带来更多的社交红利, 并分析解读这些关键数据背后的原因, 及可以参考借鉴的切入点, 具有非常强的实操性。
(三) 编辑的互联网思维
本书的初稿辗转到了磨铁图书公司的手中, 其敏感地嗅到了其中的商机, 果断地做了如下工作:
1. 书名修改。
将原书名《社交方法》修改为更有诱惑力的名字《社交红利》, 挖掘出潜在读者的深层次的对“红利”的渴望。
2. 发起网络众筹。
众筹虽然进入中国的时间不长, 但却以独特的生命力发展壮大着。既然本书具有互联网基因, 磨铁思考着为何不在众筹平台发起众筹呢?作为发起人, 磨铁酝酿了众筹出版这个项目, 以吸引对互联网创业感兴趣的人的关注。没想到的是, 短短两个星期, 该书就预售图书3300本。由于本书切中了大众想在互联网掘金的深层次需求, 并且该书的内容又是基于互联网而成, 且实操性强, 因此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 在图书出版一个月内加印3次达5万本, 可谓大获全胜。
五、结语
从以上的两个案例可以看出, 对于传统图书出版来说,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与互联网共舞, 它可以给传统出版带来新的生机。也就是说, 互联网在给传统出版人关闭一扇门的同时, 也打开了一扇窗, 如何辩证地看待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客观分析优势劣势, 并努力付诸实践, 是值得图书出版人认真思考的问题。
摘要:互联网诞生已经走过38年历程, 但互联网的通讯、社交、网上贸易、云端化服务、资源的共享化、服务对象化等功能服务已经渗透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它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学习的方式, 颠覆了人们通常的思维及工作模式, 对传统产业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比如对传统图书出版产生而言, 它影响了“80后”“90后”的阅读习惯, 电子图书、在线阅读等方式在这些“新人类”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从而大大积压了纸质图书的销售空间, 使传统纸质图书的销售实现了负增长。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 传统图书出版编辑如何认识互联网、利用互联网, 利用“互联网+”实现与互联网的互动, 借助互联网实现工作模式的创新, 这是传统图书编辑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图书编辑,纸质图书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社交红利[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0822875.htm.
图书编辑的互联网思维 篇2
[关键词]新媒体;期刊编辑;互联网思维
新媒体时代,读者市场和广告份额的大幅缩水使传统时政类期刊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时政类期刊进行新媒体转型需要引入互联网思维,作为“架构师”的编辑要对市场、读者、产品、品牌价值和传媒生态等进行重新审视。
一、以服务新闻学理念整合内容
互联网思维强调为用户提供免费和增值的服务。内容服务是提升期刊编辑力的入口。在社交媒体中,优质的内容最容易产生扩散效应和病毒式传播。编辑是期刊质量的“把关人”。编辑的话语方式体现了一种权力,直接影响到期刊传播内容的选择与呈现。
作为“架构师”和“美容师”的编辑不仅需要整合碎片化阅读,还需要创新内容编排形式。时政类期刊编辑在内容编排方式上可以引入“服务新闻学”的思路。“服务新闻学是从服务性报道扩展而来,其主要理念是:提供对受众有用的信息,节约受众的时间,把有用的信息以最实用的方式表现出来。它的基本要素是有用、可用、使用。在结构形式上,以列举、图表、图示、条目化、提要性导读等多种方式,使报道易得、易选和易读,提供可供受众使用的新闻。”①
作为时政杂志的编辑,在筛选内容文本时注重平衡社会热点与冰点,在呈现公共议题的同时更要生产意义,这样每期杂志至少会出现一两个“爆点”,为读者提供更多沉浸性阅读的内容和体验,也就是强调思考的深阅读方式。不回避矛盾,注重权威解读和多元声音的释放表达,是时政类期刊体现自身价值的基点。
《南风窗》的口号是“做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杂志”,在“资讯”的大板块中设置了“绘潭、记者在路上、评刊、声音、媒体、国是、图说、科技、报告”等栏目,以绘画、来信和图表多种形式为读者提供相关资讯,视觉冲击力强,能够有效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二、注重用户体验,提高读者黏性
互联网思维强调用户体验,注重人的价值。传播的过程是符号交换的过程。媒介深度融合的浪潮开启后,传统期刊沿用过去的封闭式编辑模式难以为继,必须转型为开放的编辑模式,把读者转变为用户,促进编读之间的话语流通,提高读者黏性。
彭兰认为,新媒体产品主要由接入产品、关系产品、内容产品和服务产品四大部分构成。其中,“关系产品是新媒体产品的一个特色,关系产品不仅仅可以满足人们的互动、社交愿望,维系人们的社会关系,还可以带来社群,也就是基于社区的同好者的群体。”②大数据时代,数据挖掘主要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仔细分析来揭示出有意义的关系和趋势等。传统时政类期刊需要做好数据挖掘,善用和解读搜集的数据,注重培养优质用户和其忠诚度,以用户驱动产品。
《新周刊》的自我定位是“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新锐”的体现不仅仅是编排几个“锐词”,更应该是把握“新锐”用户的需要,从而在编读往来、封面报道、语录、发榜、图志和专题等栏目都要体现出“新锐”的精神内核。
三、研发新媒体产品,渗透移动阅读方式
新媒体时代,公众的阅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研发适应数字阅读和社交化阅读的APP应用等新媒体产品成为提升时政类期刊生命力的砝码。移动阅读方式的渗透在读者群中会形成“俱乐部”的聚合效应。
传统期刊的广告份额大幅流失到新媒体产品市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数字媒介与社交网络为人类创造了时间可以压缩、空间可以放大的虚拟传播环境。所谓虚拟传播是指人类利用数字媒介技术创造的‘现实’沟通的经验世界。”③时政类期刊在研发新媒体产品过程中,要注重形成差异化,避免重复性的同质化竞争。
微信属于相对私密的社交化媒体,在当下人们生活中扮演着分享、记录、评论等多种作用。传统时政类期刊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号,使话语风格和编排手段具有鲜明的互联网色彩,从而为提升期刊的影响力搭建立体化的传播渠道。
当代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过一个“互动仪式链”(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理论。“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核心机制是高度的相互关注和高度的情感连带,这就要求互动者要具备一定的符号资本和情感能量。
微信作为社交媒体,通过文字、语音、图片、视频、表情等传播介质体现了多种情境和互动仪式的动因模型。人类各种社会关系形成的前提条件之一是人们的自我表露。互联网思维强调用户生产内容。用户通过在微信“朋友圈”中点赞、评论等指尖动作进行社交关系的维护。
时政类期刊的品牌价值链离不开编辑对战略、产品和媒介生态的重新审视。以APP应用和微信公众平台为代表的新媒体产品可以有效适应社交媒体时代的移动阅读方式。
四、构建开放的评价体系,提升编辑网络媒介素养
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介素养成为衡量编辑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时政类期刊由于独特的定位,本身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言说和围观的舆论空间。时政类期刊的编辑活动以讨论时事政治为轴心,其精神活动具有特殊性。协作能力和问题意识是编辑应该具备的网络媒介素养。
在新媒体时代,圈子传播已经蔚然成风。如果时政类期刊编辑的网络媒介素养水平较高,那么很容易强化读者的忠诚度,从而形成粉丝经济。
时政类期刊编辑的协作力鲜明体现了编辑、读者、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意见领袖和广告主等多重角色的融合与博弈。
构建开放的编辑评价体系,有助于提升时政类期刊编辑的网络媒介素养。开放的评价体系的具体指标需要借助数据挖掘来生成。期刊评价平台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互动特质,通过开辟论坛、虚拟社区和意见栏等网络开放平台收集对期刊的反馈信息。作为时政类期刊编辑,更应该具备问题意识,注重对社会问题的多角度分析,把反思和批判精神融入到自身工作之中。
注释
①詹绪武.媒介融合环境下服务新闻学的要素、结构及运用.新闻界,2011.7,3
②彭兰.“内容”转型为“产品”的三条线索.编辑之友,2015.4,5
③胡昭阳.虚拟组织概念及沟通问题探讨.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4,110
图书编辑的互联网思维 篇3
但究竟什么才是编辑需利用好的互联网思维呢?大数据思维、云平台思维、跨界思维、社交化思维、用户思维、产品思维、服务思维等被认为是对当前互联网思维的具体解读。编辑需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 就是“从市场、用户的需求乃至商业模式的需求出发, 结合出版社的发展定位, 运用各种新兴技术和互联网技术, 进行内容、产品乃至平台的统筹建设规划工作, 为用户提供极致的产品、极具针对性的优质服务和良好的用户体验, 助推出版社形成‘用户为上, 内容为本, 产品为体、服务为王’的生产经营模式”。简言之, 编辑要转变的不仅是利用互联网的行为方式, 而且思维方式的转变也要跟上, 将互联网视为智库, 作为自己日常工作的参谋和导师。
一、选题策划:既要注重选择, 又要注重策划, 力求双效多赢
自2012年开始, 我国出版社每年出版的品种已连续四年突破40万种, 在出版品种方面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 广大的出版从业人员尤其是编辑功不可没。但同时, 我国出版业又有不少重复出版、炒作跟风、粗制滥造等选题, 很多是属于无效和低端的供给, 极大地影响了行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各出版社要想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就必须从编辑的选题策划工作入手, 积极引进互联网思维, 改变之前追求数量和规模扩张型的发展模式, 变为追求质量和效益型的发展模式。
选题策划作为编辑工作的起点, 必须既重视选择又重视策划, 在坚守与创新两个方面共同发力, 多出精品书, 少出垃圾书。编辑可以依托互联网的“开放、平等、协作、分享”优势, 让精品得以更加广泛地传播。举例来说,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自1994年出版第一辑以来, 已出版15辑、近百种优秀学术著作, 在学术界被誉为“代表高水准学术研究的品牌”。该丛书秉持着助推学术繁荣和中青年学者成长的宗旨, 采取严格的匿名评审和遴选制度, 积累了优秀的学术出版资源, 以严格的学术出版规范和出版标尺为业界广为称道。又如, 2015年人民出版社利用“互联网+”思维出版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2015 (二维码版) 》之后, 2016年又出版了《图解政府工作报告·2016 (视频图文版) 》, 创新性地通过图表、视频方式直观解读报告内容, 具有很强的信息扩容性, 有效地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在选题信息的采集和加工方面, 编辑可以从自身拥有的资源和具备的优势出发, 深入理解互联网的精髓和游戏规则, 利用业内外的网络资源和搜索引擎, 寻找和核实自己需要的信息;通过专业网上论坛、博客、微博、QQ群、微信群等网络互动或即时通信工具进行与作者、读者的交流和沟通;在图书中融合二维码技术、增强现实 (AR) 技术、虚拟现实 (VR) 技术、APP技术等, 将纸与屏结合起来, 延伸阅读的内容, 增强用户体验;积极参与纸质图书选题向数字出版要效益, 甚至可以进行跨界协作, 以开放的姿态做到多方共赢, 实现有内涵、有技术、有特色选题的多元传播。
二、大数据助力印数决策
近几年来, 出版物市场一直存在着由于供需错位造成的“滞胀”现象。虽然年出版的品种数量一直在高位运行, 但印数与库存的比例连年上升, 行业的利润率已连年下降, 甚至在2014年出现了负增长。拐点已现, 出版业必须进行去产能、去库存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编辑除经常对滞销和不动销的已有图书库存数据进行监控和管理外, 还必须通过多方努力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不良库存。然而, 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已有库存做减法还不够, 还必须对造成库存的因素做足加法性的工作。
科学、合理地进行印数决策, 是对造成库存因素做加法性工作的重要一环。“拍脑袋”决定首印数量和加印时机以及加印数量的时代早已过去, 出版业已经积累了海量的数据供编辑进行印数决策。除各出版社自身ERP系统的数据可提供重要的参考外, 互联网也为编辑提供了很好的印数决策平台, 可以将其视为进行印数决策的智库。在新书付印前甚至是选题论证时, 编辑可以参考当当网、京东商城、亚马逊、淘宝网等网络书店同类选题的销售情况及用户的相关评论, 也可以在豆瓣网、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平台进行选题内容的试读后参考读者的反馈, 甚至是可以在众筹网进行众筹后根据需求情况再进行按需印刷……
另外, 编辑在进行印数决策时, 也可参考第三方的数据, 如北京开卷公司监控全国各主要书城的图书销售数据、武汉卷藏公司监控全国一千余家图书馆馆藏数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相关研究报告等。总之, 利用好出版社自身的业务数据、网络书店及社交化平台的互动数据、第三方机构的数据, 有助于编辑更加深入地分析选题的具体情况, 从而建立同类选题的印数决策动态分析模型, 并进行印数决策流程的动态管理及趋势的预测。
三、力求审美和实用的装帧设计
虽说粗制滥造早已不是盗版书的代名词, 但很多正规的出版物在装帧设计方面经常让众多的圈内外人士大跌眼镜。出于多种原因, 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不注重审美的图书, 如糟糕的正文排版、质量低劣的纸张、极为夸张或平庸的封面设计、过于异化的开本等, 最终造成书店、读者的不认可, 难免“上架后见光死”。在很大程度上, 这也是造成目前出版业高库存、高退货率的主要因素。
有经验且效益好的编辑, 除注重内容外, 一定还注重图书的外在美, 并且能做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也尽量不使用腰封或在封面上设计个假腰封, 因为业界早已把腰封视为“妖风”, 即故意制造的噱头必定引起读者的反感;十分注意版心及行间距大小、字体字号用法、页眉页脚位置、图表与文字的协调等每一处的细节;选择开本的依据是读者对象和书稿内容及规模, 尽量避开不规则的开本;正文、扉页、衬页、封面等的用纸以及装帧形式的选择, 也要与书稿内容相协调……
我们必须认识到, 社交化媒体的迅猛发展已使阅读在屏幕与纸张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并且一边倒的趋势愈发明显, 而纸感、质感以及阅读时的愉悦感仍然是用户对纸书作为增长知识、获得见识、打发休闲时光等的主要需求。因此可以说, 质量是出版的生命, 而力求审美和实用的装帧设计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图书市场中也必定是一种核心的竞争力。编辑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同时, 也要在审美水平的培养和创新装帧形式的应用方面多下功夫, 从而打造出更多的精品图书。
四、以产品经理的思维做产品和营销推广
传统出版经常会出现编辑与发行的矛盾, 并且存在着是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或者营销为王等争论的焦点。这主要是因为传统出版各核心岗位的业务分工不同造成的。相对来说, 互联网公司的核心岗位是产品经理, 负责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种管理工作, 不但涉及前期的规划、调研、策划, 还负责参与研发、测试、上线, 以及后期的营销、推广、运维、迭代等。可以说, 产品经理是一个综合的角色, 统筹相关的资源, 挖掘用户的需求, 负责所开发产品的全面运营。
作为互联网经济新常态下的出版社编辑, 应当具备产品经理的思维模式, 把策划的图书产品做深做透, 并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跨界融合发展模式。例如, 2015年的“IP热”让很多出版人尝到了甜头, 并催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影视、动漫、游戏等作品出现。“一个创意, 多种展现形式”, 这不但是“释放新需求, 创造新供给”的好方法, 也是出版业“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 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既做减法, 又做加法, 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 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的有效措施。
产品经理也必定十分注重产品的营销和推广。在传统媒体日益淡出人们的视野、新媒体营销推广方式迅猛发展的今天, 虽然有不少出版社、编辑部甚至是编辑个人开通了诸如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号等自媒体平台, 但实际运营情况各异, 因此对图书产品的销售推动作用也存在较大的差别。“罗辑思维”“凯叔讲故事”“大V店”“影响力俱乐部”等专业自媒体平台, 凭借自身的品牌和魅力, 精准分析用户的痛点, 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社群经济和会员制度, 并且经常在短时间内打造出爆品, 让与之合作的为数不多的出版单位尝到了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新销售渠道“红利”。杨文轩在2016年中民营书业峰会上演讲时说:“移动互联网带来新商业模式, 并创造新的销售, 让我们突破传统渠道的桎梏, 摆脱对传统电商的依附性, 创造一个自己可控的发展空间。”可以说, 自2015年以来, 一些科技类和畅销社科类出版社以及领先的民营出版商, 早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开拓社会化分销平台的先行者, 将互联思维与出版各流程以及销售渠道、营销推广等进行了高度的融合, 十分值得广大编辑学习和借鉴。
五、自我提升:服务意识是关键
2015年12月19日, 当当网总裁李国庆在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提出“未来出版社价值将会是零”的观点。随后, 中央编译出版社总编辑刘明清发文指出:“互联网也许会革一些出版社的命;但革不了出版的命。在今天我们可以预期的时间里, 出版 (社) 是不可以被替代的。”山东大学任媛媛博士提出要以“用户为中心”, 出版社需在互联网时代进行变革, 并认为“互联网时代抬高了编辑选择的门槛, 而不是代替了编辑的选择”。李国庆的一句话引起了业界的广泛讨论, 这与出版业必须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紧密的相关性的。可以预见, 未来出版的主要工作已经不是传统的工业化生产、销售, 而是更加贴近服务业的运作模式, 编辑的角色也将向更加依托于互联网来服务广大用户 (作者、平台、渠道商、终端商、读者等) 的方向转变。
在这一方面, 国内的一些科技类出版社如电子工业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值得关注。在刘九如的主导下, 电子工业出版社全面引入互联网思维, 以新兴出版为牵引, 做大做强传统出版, 着力打造面向广大用户的知识服务提供商;科学出版社也推出了由服务层、内容层、技术层组成的“知识服务云平台系统”, 也努力由传统文化产品的“制造商”向“内容提供商”和“知识和服务提供商”转变。2015年2月, 国际专业出版巨头励德·爱思唯尔经历了“出版商—内容提供商—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角色转换, 改名更为接地气儿的“励讯集团”, 已彻底转身为一家新型的信息解决方案提供商, 这也为国内的各大出版社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视野。
编辑应该站在改革的前沿迎接时代的挑战, 善于抓住各种能充实自己的机遇, 通过不断的学习、模仿、创新等提升自我素质, 彻底转变传统的“等、靠、要”的思维方式, 尽快补齐服务这块短板, 积极利用好出版社内外的各种平台增强服务意识, 从而助力产业的转型升级。
总之, 传统出版的工业化经济思维早已应该成为过去, 为破解各种难题, 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当下的体验经济思维虽然也在如火如荼地发展, 但已经饱受注意力经济思维的冲击, 用户阅读习惯和购买方式的巨变倒逼编辑、出版、发行、营销等各流程还需在深度和广度上作出更大的努力。然而, 经过认真编辑的有“干货”的图书及其衍生品将继续引领出版业的发展。如果编辑们都争取率先利用好互联网思维, 积极应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那么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将不再是出版业的难题。模仿凯文·凯莉在《必然》一书中的话, “未来正在开始, 编辑们千万不要迟到”。
参考文献
[1]方菲.樊希安:出版业如何实施供给侧改革[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2016-02-03.
[2]杨文轩.图书移动电商新模式:社群电商+社会化分销[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2016-01-26.
[3]胡涛.融合发展背景下的编辑转型[J].中国出版, 2016 (01) :48-51.
[4]余丁.“互联网+”时代传统出版的新思维[J].出版发行研究, 2015 (11) :68-70.
[5]冯会平, 范军.学术出版的价值重构——从“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说起[J].出版发行研究, 2015 (07) :70-72.
[6]凌承碧.论文艺类图书编辑的审美意识[J].出版发行研究, 2015 (07) :73-75.
[7]刘成勇.融合发展的矛盾分析与辩证思维[J].中国编辑, 2015 (06) :4-8.
[8]任媛媛.以用户为中心:互联网时代出版社的应时之变[J].中国出版, 2016 (03) :36-37.
[9]原业伟.刘九如:为出版带来互联网基因[N].出版商务周报, 2016-01-03.
图书编辑的互联网思维 篇4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痛点思维;社会化思维;公共图书馆;跨界服务
中图分类号: G252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1968/tsygb.1003-6938.2015023
Reflection on the Public Library Crossover Servic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Thinking
——Crossover or Get Crossovered
Abstract Internet Thinking is bringing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public library industry. It is not only necessary but also feasible for today's public libraries to provide crossover services under the action of user thinking, pain point thinking, and socialized thinking. Actually, we have already a variety of such successful cases, and public library can try to make bigger breakthrough in the fields of different kinds of public culture, performing art, internet education, modern media, commerce, everyday life, etc.. We shall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crossover services i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industry, in order to always adapt to the times.
Key words internet thinking; user thinking; pain point thinking; socialized thinking; public library; crossover service互联网飞速发展不仅在技术层面不断突破,还带来了新的思维理念和思维方式,有人将其概括为“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渗透并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领域的人们在互联网思维的启发和促进下转变思路与行为方式,以为各个行业的发展与创新带来契机,其突出表现是行业和行业之间越来越多的交叉、融合,跨界发展成为时代的显著特征。比如阿里从网商平台起家,成功抢滩金融领域之后又开始涉足电影和足球行业;Facebook、人人网、微博等作为社交网络平台的同时还加入了许多娱乐、服务和经济方面的内容;微信抢占运营商的通信市场;等等。可以看到,互联网思维指导下的跨界已经成为推动行业创新发展的新动力。
然而,在我国公共图书馆领域,互联网思维对工作的指导意义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图书馆行业更多表现出来的还是传统的工作方法、服务手段和服务内容,难以跨出思维定式中圈定的服务“边界”。在一个互联网大潮裹挟着新的思维理念奔涌而来、跨界已经无处不在的年代,公共图书馆如果不积极尝试在其他领域发展,只会给外界的组织和机构更多跨越到图书馆领域中来的机会,不主动“跨界”的结果只能是“被跨界”,丧失行业发展的主动权。为此,本文在互联网思维和跨界理论的基础上进而探讨了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跨界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公共图书馆跨界服务的可能范畴,以为公共图书馆开展跨界服务提供一些思想方法和可以借鉴的实践案例,进而达到抛砖引玉、引发更多人对公共图书馆跨界服务的关注和思考目的。
1 互联网思维和跨界
互联网思维这一概念是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2011年一次演讲中最早提出的[1],其虽然没有进行明确的定义,但一般认为,互联网思维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服务进行重新审视的思维模式,其本质是发散的非线性思维,打破思维定式、主动革新、以变化求发展是其不变的主题[2]。互联网思维作为一个多元概念,综合了开放思维、用户思维、痛点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社会化思维等思维方式,倡导人们以开放的精神、从多个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不同领域之间的频繁跨界、合作共赢是互联网思维指导下行业创新发展的显著表现。而跨界并非某一个领域的专利,各个行业都可以通过跨界实现创新发展。在文化领域,也有不少主动跨界的积极尝试,台湾诚品书店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在实体书店一片萧条的背景下,诚品书店却能逆势而上、分店不断增加,其最大的创新就是翻新了传统“书店”的经营概念,纳入了咖啡店、艺术展等多种商业模式,将书店提升为新文化的休闲场所,甚至还跨界到医疗服务和物流领域,推动了“诚品”作为一个多元品牌的发展[3]。
“跨界”基于的一个基本原理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但在互联网时代,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不断融合,使得这种联系变得更加紧密,行业间的边界变得模糊;信息获取与传播的便捷迅速又发展了个人和组织跨界的能力;而互联网思维则是“跨界”的催化剂,用户思维、痛点思维、社会化思维都是对“跨界”构成影响的重要因素。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它强调站在用户尤其是普通公众的立场思考问题,在提供产品与服务的同时,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与参与感,以最大限度地吸引用户,推销产品和服务[4]。所谓痛点,是指那些总是不能得以解决与满足的用户需求,痛点思维的出发点是解除用户当前使用产品和享受服务时遭遇的痛苦,通过有效挖掘用户痛点,转化、释放并满足用户的需求,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创新[5]。社会化思维主张走出单体作业的狭窄圈子,倡导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合作协同的能量助推发展,通过不同行业、领域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的优化组合,催生各种新的生长点[6]。可以说,用户思维和痛点思维是“跨界”产生的诱因,正是站在用户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为了解决用户痛点,才不断催生了行业间的“跨界”,而社会化思维则是指导“跨界”得以成功实现的重要方法论。可以看到,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传统行业到新兴行业,从商业到文化,各个领域都深受“跨界”的影响。以用户思维为导向标、以痛点思维为切入点、以社会化思维为立足点的跨界合作、博采众长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
2 互联网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开展跨界服务的必要性
互联网思维推动了各个行业的跨界发展、创新转型,公共图书馆自然也难以避免受其影响。一方面,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得公众对文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希望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得到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另一方面,技术发展使得图书馆在传统业务领域优势不在,边缘化趋向日显。时代的发展迫切要求图书馆行业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以契合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方式来重新审视图书馆服务,以用户思维、痛点思维、社会化思维等互联网思维倡导“跨界”来拓展服务领域、开发服务途径、创新服务方式。
2.1 用户思维表达的人本精神要求公共图书馆开展跨界服务
“得屌丝者得天下”是网络语言对用户思维的通俗解释,它传递的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以普通大众的感受为出发点的思维方式[5]。移植到公共图书馆,就是要求公共图书馆围绕用户开展工作,一切为了用户,以用户满意为出发点、以最大多数用户的需求为核心开发产品和服务,让图书馆成为市民文化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虽然公共图书馆一直以来都将“以人为本”、“一切为了用户、一切依靠用户”、“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等作为服务理念或口号,但事实上由于各种原因,这些理念并未完全落到实处。互联网发展之前,社会提供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方式有限,用户的选择面不大,然而随着当今社会文化服务“卖方市场”不断扩大,用户获得了巨大的选择权,通过其他机构获得原先只能在公共图书馆得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已经不难实现。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如果图书馆再一味固守传统的服务模式,不改变思维方式,将难逃被时代抛弃的命运。
为此,公共图书馆需要借助“用户思维”赋予“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时代意义:以用户为中心重组业务流程、设计服务内容,通过“跨界”带给用户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跨界服务的过程中注重用户感受,强化服务的体验性、新颖性;尊重公民的文化自主权,强调图书馆服务的参与性,鼓励用户的自我表达,真正做到图书馆服务“以人为本,用户致上”。
2.2 痛点思维强调的创新意识需要公共图书馆开展跨界服务
当图书馆涉足其他行业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质疑声音,觉得这是图书馆“不务正业”。痛点思维告诉我们,解决用户痛点是促进发展、实现创新的关键。当下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可提供的文化供给在数量与品种上满足不了民众日益强烈的文化需求,这是目前公众在文化服务需求上的最大痛点,也是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最大痛点。为了解决这个痛点,就需要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与机构加入进来,为公众提供尽可能多样、丰富且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公共图书馆当然必须参与其中,可以说,这是公共图书馆自身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社会赋予公共图书馆的责任所在,即使做不到先势而动,公共图书馆也必须顺势而行。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发展完备的公共文化机构,图书馆具有整体优势,具备为公众提供更多文化服务和产品的能力。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开展跨界服务是解决用户痛点的必须,也是自身发展的必然。
2.3 社会化思维的合作共赢理念倡导公共图书馆开展跨界服务
公共图书馆在开展跨界服务的过程中,由于涉及到不同领域的多个行业,难免会遇到因自身某些资源有限而产生的种种障碍。社会化思维倡导通过协作、众包、众筹等形式聚集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开发推销产品和服务,这也是解决图书馆跨界服务障碍,有效实现和其他社会机构、组织及个人资源互补的可行方式。
社会化思维首先要求图书馆跨出传统合作的圈子,扩大合作范围,与多种公共服务机构以及商业机构跨界协作,各取所长,互补其短,共同开发资源,发展多元化服务。社会化思维还提倡图书馆使用众包的方式有效利用社会力量开展服务。图书馆有着庞大的用户群,这些用户是图书馆开展众包业务的最大优势,而让用户参与图书馆业务流程、共同创造图书馆价值的理念又可以进一步拉近图书馆与用户的距离。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照片众包[7]、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的图片制作与增加众包[9]以及德国国家图书馆的数字化百科全书众包[9]都是图书馆成功运用众包的案例。众筹是在社会化思维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一种资金筹措方式,可以为图书馆的一些公益项目和非政府资助项目的开展提供筹资思路,有利于图书馆服务的延伸。美国伊利诺伊州诺斯莱克公共图书馆与科罗拉多州德尔塔县图书馆[10]都是在图书馆界运用众筹的先行者,国内也有一些公益人士尝试以众筹方式开展图书馆建设,比如蒲公英乡村图书馆项目[11]、鸟巢图书馆公益项目[12]、爱贝乐图书馆项目[13]等等。实践证明, 社会化思维强调的合作共赢理念带给图书馆开发新业务领域的良好机遇,可以有效促进图书馆的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实现跨界发展。
3 公共图书馆跨界服务的内涵界定
何为跨界?《汉典》对“界”的解释是:边境,一个区域的边限。跨界,就是指从一个领域越过边界到达另一个领域。因此,任何突破公共图书馆现有的服务边界,扩展公共图书馆服务外延,深化公共图书馆服务内涵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公共图书馆跨界。然而“图书馆这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组织,在不断的新陈代谢中形成了新的结构和形态,因此,不同时代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定位是有差异的,体现在服务边界上也会有所区别。前一个阶段还被认为是跨界的服务,下一个阶段可能就会成为基本服务。另外,由于个体图书馆所处地理位置社会发展环境的差异,对自身功能定位和提供的服务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别。正是因为这些公共图书馆服务边界的动态发展和不确定性,要探讨公共图书馆跨界服务的内涵,只能是基于某个特定阶段对公共图书馆功能定位的普遍认知。就本文而言,我们对公共图书馆跨界服务内涵界定的基本依据是互联网兴起之后社会普遍认可的公共图书馆职能定位和服务边界。
《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指出:公共图书馆是地方的信息中心,备有各种知识及信息供读者使用,公共图书馆的任务与信息、识字、教育及文化有关,应该做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核心[14]。美国和英国作为公共图书馆事业最为发达,并且最频繁地为公共图书馆制定纲领性文件的国家,他们对公共图书馆的职能界定代表了主流观点。美国公共图书馆协会在1987年的《公共图书馆计划与功能设计:选项与程序指南》[15]总结了公共图书馆作为社区中心、正规教育支持中心、自主学习中心、通俗读物中心、学龄前儿童启蒙中心、参考咨询中心、研究中心的八大功能,并在2001年将“功能”改为扫盲、商务和职业信息、共享空间、社区导引、消费信息、文化理解、流行话题与图书、正式教育支持、一般信息、政府信息、信息素养、终身教育、地方志与家谱等13个方面的服务[16]。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在2003年《未来框架:新十年的图书馆、学习和信息》[17]中提出未来十年英国公共图书馆的主要使命是“促进阅读和学习、帮助获取数字技能和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和公民权利”。可以看到,在国际上最为认可的公共图书馆职能界定中,信息服务、知识服务、教育支持和社区服务是公共图书馆职能的主要方面。
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职能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官方说法。文化部对全国公共图书馆的评估定级是衡量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最权威的评价体系,评估细则中设定的服务指标是针对整个图书馆行业最高期望值制定的,尤其是2013年颁布的最新版本,经过了不同时期、不同图书馆的实践验证几经修订,可以说是对我国目前公共图书馆服务内容的权威总结,是最理想的对我国当下公共图书馆服务界限做定量研究的参考依据。
我们以市级图书馆评估标准为蓝本,列出了考量指标中涉及的主要服务内容(见表1),可以得出:我国公共图书馆目前的服务主要集中于文献流通、信息提供、教育支持三个方面,社区服务功能并不明显。
基于以上内容,并且为了对我国的公共图书馆跨界服务更有指导意义,我们对本文所述的公共图书馆跨界服务内涵作如下界定:文献的采集、流通(文献),信息的整合、提供(信息),知识的传播、利用(教育)是当前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边界”,超越这一范围,参与到更广阔的行业领域中,丰富图书馆服务内容、拓展图书馆服务疆域的服务都可以视作跨界。当然,这只是一个非常粗略的界定,其目的是为了鼓励公共图书馆更大胆地尝试,因为任何一点小的突破,都可以看作是进步。
4 公共图书馆跨界服务的可能范畴和实践案例
4.1 公共图书馆和其他公共文化
这里提及的“其他公共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其他公共文化机构所涉及的文化服务领域。“其他公共文化机构”在不同国家的定义是不同的,比如我国的“其他公共文化机构”就包含了群艺馆、博物馆、美术馆等组织,而西方国家基本上没有群艺馆的概念。因此,不同国家的公共图书馆在这一方面的尝试也会有所不同。
就我国的公共图书馆而言,可尝试实践一部分群艺馆的职能,比如组织群众文艺作品创作、开展各类社会文化艺术活动,满足群众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等。杭州图书馆近年来组织创建的“市民合唱团”、“咏秋社”京剧研习社、“市民剧社”、“小读者艺术团”等群众文化团体就是对图书馆实践群众文化工作的积极探索,不仅受到了市民的热情响应,也实现了与群艺馆的共进互补。
图书馆还可以兼有博物馆的功能,展示地方历史和特色文化。比如美国康涅狄格州立图书馆中就设有康涅狄格历史博物馆,收藏该州政治、军事、工商业等历史相关展品,展示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不仅弘扬了康涅狄格的地方历史和文化,还成为了当地重要的儿童教育基地。[19]另外,图书馆还可以举办书法、绘画等美术作品的展览,尝试发展公共美术教育,实现一部分美术馆的职能。
4.2 公共图书馆和表演艺术
公共图书馆可以和话剧、音乐、舞蹈、歌剧、舞剧、音乐剧、魔术、杂技等表演艺术联系在一起,在文献信息服务的基础上搭建艺术创作和展示平台。
位于纽约林肯中心的纽约表演艺术图书馆是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四个特殊分馆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表演艺术图书馆之一。其最大的优势不仅在于收藏了一大批珍贵的艺术书籍、史料,还在于开展一系列高人气的艺术类活动,如音乐和舞蹈表演、魔术杂技展示、经典歌舞电影放送等。林肯中心其他场馆的表演都需要付费观看,纽约表演艺术图书馆的大部分服务项目却是免费的,人们可以随意进入其中观看展览、欣赏音乐演奏,这为纽约表演艺术图书馆积攒了超高的人气,使其成为纽约最受欢迎的图书馆之一[20]。与纽约表演艺术图书馆类似的还有瑞士洛桑艺术图书馆(Bibliotheque des arts)[21]、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图书馆(Library@esplanade)[22]等。
北欧也有不少公共图书馆涉足表演艺术领域。建在赫尔辛基火车站旁的音乐图书馆Library 10内设许多CD架,中间摆放着舒适的躺椅,馆内有三间专业录音室、剪接室,为年轻人提供自己创作音乐的空间[23];丹麦皇家图书馆拥有一支由10名成员组成的常驻乐队——“钻石合奏组”(The Diamond Ensemble ),每年在图书馆的皇后大厅举办多场音乐会,丹麦广播公司会将其通过欧洲电台向全欧洲广播,乐队还自己发行专辑,经常代表图书馆应邀去国外演出,受到各方好评[24]。
4.3 公共图书馆和互联网教育
社会教育是公共图书馆一直都承载的职能,公共图书馆过去实践这一职能的主要方式是举办各类公益培训班,互联网时代,以慕课(MOOC)为代表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公共图书馆理应顺应这一时代发展的潮流,发挥自身优势,在网络教育、网络课程开发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FutureLearn.com 是英国首个提供免费和开放在线学习的高等教育课程网站,是大英图书馆参与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开发的积极探索和尝试,由包括巴斯大学、伯明翰大学、诺丁汉大学、南安普顿大学等在内的二十多所英国著名大学提供教学课程,具有强大的社交功能和多种使用终端选择,所提供的课程几乎可以满足各种人士通过学习改善职业发展前景、丰富生活的需求。大英图书馆和英国文化协会、大英博物馆一起,作为重要合作者参与其中,共享FutureLearn的内容和专业技术,共同开发课程内容,体现了图书馆在网路教育领域的进取精神[25]。
4.4 公共图书馆和现代传媒
现代传媒主要有纸类(报刊、图书)、声类(广播)、视频类(电视、电影)、网络类(电脑、移动终端)等基本形式,公共图书馆可以借助这些形式,通过自主策划、编辑、出版纸质文献和电子图书,开发声频、视频等多种信息资源在网络上传播等,发展成为网络时代的又一类媒体平台。
图书编辑的互联网思维 篇5
1“互联网+图书馆”发展思路
“互联网+图书馆”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互联网与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进行深度融合。互联网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包含图书馆服务方式在内的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互联网+”时代的图书馆将如何发展, 如何合理规划建设图书馆的各类资源, 怎样用“互联网+”思维发展图书馆, 已成为“互联网+”时代亟待研究的热题。
现代图书馆应该是一个无边界的大图书馆概念, 所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 必须具有互联网观念, 利用“互联网+”来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 例如, 创新服务方式:提供“互联网+借阅流程”“互联网+数字阅读”等一体化服务, 将图书馆图书资源以及服务转移到互联网上, 通过大数据以及云计算来有效提高行业监管水平, 促进图书资源共享, 提升服务意识, 实现服务方式的转型升级, 提升图书馆的总体服务能力。
1.1 开展跨界服务
当前社会越来越向信息数据化发展, 许多信息的传递与交互更为迅速和便捷, 传统单一化的发展趋势已难以满足读者需要。图书馆开始呈现出跨学科交互特征, 商业出版以及IT技术服务紧密结合, 一方面给图书馆带来了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多威胁。因此, 对于图书馆来说, 跨界合作是最好的发展方式。跨界合作能够使图书馆汲取各界的精华, 做到相互渗透交叉, 为图书馆进一步发展拓展新的空间[2]。跨界服务, 要求图书馆要跳出传统模式, 做好和书商、服务提供商、搜索引擎、用户合作等领域的合作。图书馆跨界发展的内容包括智能技术带来的全新体验、成为社区文化娱乐中心、开展跨机构跨领域协同服务等方面。
1.2 创新
图书馆不仅仅是文献资源存储和收藏的地方, 更应该是传承文化的一个重要场所。这就要求图书馆要立足用户需要以及其本身具备的功能, 主动采用一些合理的服务策略, 在办馆观念、服务模式、教育职能等方面开展创新,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社会效益[3]。假如将互联网思维应用到传统图书馆中, 把图书馆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 将图书馆发展成巨大的数字文化库, 就很容易达到从静态至动态、从平面到立体的转身。信息资源作为图书馆最重要的部分, 能够给使用者带来知识服务。因此, 必须重视其动态服务, 自觉将其与课堂教学以及科学研究紧密融合, 为图书馆服务开启新模式。
1.3 开放共享
图书馆的开放共享是指基于互联网的资源共享, 馆际间协同合作关联数据。最近几年, 图书馆之间的各类合作颇多, 国内对于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这一问题的探究也取得了良好成果。网上预约、续借、订购征询、教科书推荐等功能已经可以实现。此外, 预约到书、优先阅览等服务信息也有了相应的发布平台, 区域间网络图书互借服务和部分完全开放型管理体系之间的数据交互、信息资源的更新与共享越来越普遍。
1.4 以人为本
现代图书馆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一观念来开展各项工作, 是对图书馆传统服务的改革与创新。在建造图书馆时, 必须牢记“以人为本”这一观念:以工作人员为中心, 以读者为中心。图书馆管理要坚持“以人文本”思想, 积极承担“以人为本”的社会职能, 始终坚持“用户第一”的服务标准, 爱护图书馆, 珍爱书籍, 努力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各方面素质, 培养其服务意识, 提升其服务水准。传统图书馆非常重视对借阅功能的划分, 一般采取闭架借阅模式。现代图书馆追求藏、借、阅一体化服务, 通常使用开架借阅的办法, 将图书馆变成集藏书屋、借阅室、阅览室为一体的综合化服务中心。努力扩充图书数量, 增加开馆时长, 给用户创造了自由、轻松的阅读空间。这几年,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 高校图书馆管理中“以人为本”的观念越来越贯穿于图书馆管理的方方面面, 被读者以及图书管理者所接受, 开辟了新型图书馆管理模式。
2“互联网+图书馆”思维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面临的困境
2.1 高校图书馆“被边缘化”
伴随着科技的不断推陈出新, 信息技术也有了很大发展。高校图书馆边缘化越来越明显, 借阅量逐年下滑, 很多大学生出入图书馆更多的是进行自习, 只有少部分是去查找阅览文献。
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阅读方式已经在网络普及尤其是搜索引擎的广泛应用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传统阅读方式已经逐渐被数字化阅读方式所取代。职业边缘化也是图书馆面临的困境之一。因为学校对于高校图书馆缺乏正确的认识, 常会陷入误区, 对于图书馆的重视程度较低, 甚至低于后勤部门。结果造成图书馆专业人才缺乏, 教育水平持续下降, 很难留住专业型人才。图书馆专业化程度不断降低, 员工职业技能无法得到提升, 难以实现使用者对图书馆的需要, 无法提升其满意度。
2.2 科研创新力度不大
大学图书馆水平代表了大学整体水平, 顶尖高校的发展离不开规模庞大的图书馆作为辅助。所以,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大学图书馆也日益面对着很多发展问题, 其中包含科研工作等。大学图书馆属于大学文献信息聚集地, 其存在目的是服务于教学以及科研, 属于大学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关键部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有过这样的表述, 高等学校图书馆必须不断进行学术探究, 组织学术活动。没有图书馆学的理论指导, 就没有图书馆知识的辅助, 想要完成图书馆服务工作就会难上加难。学术探究、学术交流与大学图书馆很多工作密不可分, 它深刻表现了图书馆工作的学术性。总的来说, 这些年来, 高校图书馆员一方面不断为读者进行服务, 另一方面也参与到学术研究上来, 但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图书馆的科研重点应该围绕着力解决高校图书馆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来进行, 如资源服务、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用户和图书馆建设等。
2.3 人才培养和人员聘任奖励制度不完善
服务是图书馆永恒的话题, 和其他部门一样,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非常重要, 但高校图书馆又有其特殊的一面, 第一, 对于图书馆馆长的挑选尤为关键。馆长, 顾名思义是对图书馆进行总体管理的人。馆长人选通常是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高超的业务能力, 而且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能够投身于图书馆一切工作, 使用专业化管理方式对图书馆进行业务以及运营方面的管理。第二, 要求图书馆馆员的个人素质以及业务能力较高。要不断增强图书馆信息化、专业化教育, 不断为社会培养人才。图书馆亟须构建一支具有较强的学习和应变能力, 又有不断创新的服务意识的现代图书馆员队伍。
2.4 专深服务开展不够
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点是专业图书馆特色服务的内容、特色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特色服务的管理理念, 以及专业图书馆有效开展特色服务。不断完善读者服务体系, 对读者进行深入探究, 有目的地对读者进行全方位服务;改进服务方式, 推动其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能够帮助图书馆有效开展服务工作;使图书馆馆藏资源“走出去”, 通过大规模的宣传, 帮助读者更好地使用馆藏图书, 改善服务模式, 提供便捷服务[4]。
3 互联网+图书馆思维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一方面为图书馆造成很大挑战, 另一方面也为其迎来了发展机遇。图书馆必须抓住发展机会, 借助互联网以及网络技术, 通过各种方式把信息和读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早在多年以前, 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提出了举世闻名的“图书馆学五定律”, 他的思想观念指出了图书馆发展过程中非常关键的问题:第一, 树立以读者为核心的思想观念;第二,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满足社会需要, 创新服务理念[5]。
3.1 支持研究和学术交流
对于科学研究来说, 学术交流是其密不可分的部分, 能够有效促进科技创新。这几年, 学术交流环境以及方式的变化非常显著, 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必须不断创新交流服务方式, 从而满足数字化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 增强对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教学及信息服务的深入探究。图书馆不但是高校文献信息汇聚地, 同时还是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的学术性组织。研究表明, 教学、科研以及学术服务这三者对于提升高校图书馆价值来说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
3.2 为校友提供终身学习支持
众所周知, 终身学习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思想观念。如今, 来自教育领域的竞争不断加剧, 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于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有了更高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必须履行的职责。所以, 大学图书馆必须不断深入探究、改善服务方式, 为校友提供终生学习支持。
3.3 休闲休憩业务
正如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主席多娜·席德尔所言, 未来的图书馆将不仅是信息中心和学习中心, 还将是休闲中心和交流中心。互联网时代, 传统图书馆以前的服务方式必须要做出改变。现代的、开放式的、休闲式的、娱乐式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 不仅囊括了图书馆的全部功能, 同时还弥补了传统图书馆存在的不足之处。开拓高校图书馆休闲文化服务可以增强图书馆对学生的吸引力, 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 促进读者健康休闲娱乐方式的养成, 彰显图书馆人文情怀。伴随着时代的发展, 现代社会群体进行娱乐的方法多种多样, 图书馆必须依据其特征, 跟随社会的发展步伐, 将图书馆的休闲娱乐功能发掘出来, 多途径、全方位地给读者带来休闲休憩服务, 满足社会群体对于休闲娱乐文化的需要。
3.4 社交媒介的全方面运用
社交媒体 (Social Media) 的含义是为鼓励社会群体叙述、分享、评价、沟通的互联网平台。目前比较普遍的社交媒体有社交网站、微博、微信、QQ、论坛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出现以及运用, 深刻地影响到了社会群体的日常生活, 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图书馆产生了直接影响。将图书馆和社交媒体紧密结合, 促使图书馆变成社交媒介不可缺少的服务者, 提高社会群体对于图书馆的认识以及使用, 同时社交媒体借助图书馆也会慢慢从传统社交工具演变成能够提供专业知识信息的综合型平台[4]。
3.5 基于馆藏的展览与服务
大学图书馆展览服务主要包括教育、传播以及收藏这三种作用, 展览迎合了社会发展需要。为了推动展览服务的开展, 高校图书馆需要通过培养展览团队、举行知识讲座、建造网上展厅、开发互联网平台、增强馆与馆之间的合作、加大宣传力度等来不断创新展览方式。展览可以反映馆藏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通过文化交流, 促进了馆藏文献资源的流动配置组合, 打破了图书馆封闭静止的局面。
总之, 在互联网思维的大潮中, 图书馆面临很多机遇和挑战。伴随网络的不断发展, 社会公众获得信息的途径以及阅读形式不断地在发生改变。图书馆应该顺势而为, 适应社会进步, 改进思维和理念, 引入“互联网+”思维, 转型升级, 为社会的经济技术、文化科研和教育的发展提供高层次服务, 打造集“用户学习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等一系列功能于一身的信息平台, 提高综合服务水平以及能力, 让读者享受到方便快捷、认真精准、全面高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兴旺, 李晨晖.当图书馆遇上“互联网+”[J].图书与情报, 2015 (4) :63-70.
[2]贾西兰, 李书宁, 吴英梅.“互联网+图书馆”思维下的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J].图书与情报, 2016 (1) :44-48.
[3]周建芳, 刘桂芳, 沙玉萍.“互联网+”视角下图书馆创新的逻辑与行动——以图书馆受赠创新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 2015 (17) :26-32.
[4]冯国权.互联网思维下图书馆服务变革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 2015 (2) :25-30, 16.
图书编辑的互联网思维 篇6
全国图书博览会,原名全国书市。1980年开始举办,前两届是在北京举办,随后全国书市开始向全国拓展,分别在上海、广州、成都、武汉等全国各大城市举办,充分体现了全国书市的全国性和流动性。同时,在不同的地区举办会有不同的人文风情,进一步体现了全国书市的丰富性。从第十七届更名为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开始,一直沿用至今。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25届,书展的功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近几年的书展来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融入书展的新东西也层出不穷。2015年的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设在山西太原,本次书展更多地运用互联网思维,增加了大量数字技术,不仅增强了趣味性还吸引了更多读者参与。
2 书展的数字化融合
“互联网+”这个概念提出后,中国已经开始全面进入积极迎接互联网时代的状态,所以书展的数字化进程势不可挡。
2.1 阅读平台和终端的融入
亚马逊公司的内容加终端模式已经相当成熟,带来的效应也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其阅读器在众多电子设备的冲击下依然顽强生存着。国内也曾进行过几次尝试,结果并不理想,2015年的书展上掌阅公司展示了在手机阅读领域外的电纸书iReader。掌阅开创于2008年9月,在技术不断创新的情况下,2013年3月的用户量已经突破3亿。掌阅经过8年的发展,积累了广阔的电子书内容市场,掌阅电纸书iReader应运而生。根据现场展销人员介绍,本产品分辨率高,处理芯片是市售最高规格。产品优势在于软件的应用上更加符合中国用户的需求,图文混排的布局使阅读器更加适应这个读图的时代。多媒体的支持,也大幅提升了阅读体验,增加了阅读器的魅力。
2.2 自动售书机和数字化图书的推广
自动售货机我们并不陌生,操作方便能让人们随时买到零食或者饮料等产品。自动售书机的原理一样,是为人们方便买书生产出来的产品。全世界第一台自动售书机诞生于1822年。截止到2013年,中国至少有6家生产和销售自动售书机的商家。此次书展新华书店展示的图书自动售卖机,吸引了很多读者过来进行购书。经现场展销人员介绍,本机器现在开始准备投放在市场上,现在借着书展进行宣传,普及使用方法,便利人们购书,改善全民阅读习惯。除了自动售书机,其他电子产品也在不断充实着人们的生活。在安徽馆就出现了在电子屏幕上练习书法的机器,当天体验的人很多。
2.3“互联网+”的普遍应用
从第25届书展上我们不难发现,书展已经从从前“大而全”的订货销售活动转变到现在“潮而精”的展示交流活动。“互联网+”正在催促着出版业的大发展,众多出版商都积极拥抱“互联网+”。所以,数字化在书展中的各个环节都有所体现,我们随处都能看见可以扫一扫的二维码。在现场摆放的书基本上是样书,只是为了在书展上进行推广。供不应求时,扫码能解决购买问题。这次书展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传统的、单一的、平面的出版模式已经转变成为立体的、多元的数字化模式。
3 会场的数字化展示
在第25届全国书展上,除了每个展位上的数字化展示,书展举办方也积极地运用“互联网+”来举办这次全民阅读盛会。第25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采取与读者互动的方式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并通过新技术来推广展会上的图书。在互动展示区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互动电子屏,人们通过手机扫码的形式在互动机器上和自己的同伴照相,然后大屏幕上就会出现刚刚拍摄的合照,又能通过传输功能用手机获取刚刚拍摄的照片,这样的互动活动大大活跃了会场气氛,在书展第一天结束的时候,整个电子互动区已经形成了读者们的照片墙,留下了人们的一张张笑脸。不仅如此,一些卖少儿图书的展位也出现了互动电子设备,设备上会提示小朋友们做各种动作,并且在屏幕上会配有相应的搞笑图片,吸引了很多小朋友过来参观。
4 数字化发展存在的不足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