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闻编辑(共8篇)
当代新闻编辑 篇1
当代新闻编辑
第一章 新闻编辑的当代性
第一节 当代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
一、编辑环境的复杂化 编辑环境:大众传媒外围的各种情况与条件的总和,是新闻报道所传播的信息的发源地和目的地。编辑工作既作用于编辑环境,又受到编辑环境的制约。
二、编辑取向优质化
重视新闻报道的数量,更讲究新闻报道的质量,以质量兴报,以质量兴台,成为我国当代新闻编辑工作的普遍取向。在新闻报道方面强调深化内涵,强化特色,培育精品,争创名牌。在操作层面上,编辑的各个环节,都越来越注重深加工和精加工。
三、编辑工具电子化 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改变了新闻出版业的面貌,当代新闻编辑工具也进入了电脑操作的新阶段。电子出版系统的使用,极大的改善了编辑和工人的工作条件,极大的提高了报纸的排印质量和出版速度。编辑人员应改变过去非电脑操作时代的思维习惯和工作习惯,不断适应新技术的要求,更好的发挥新技术的优势。
《经济日报》是世界上第一家采用计算机屏幕组版、整版输出的中文报纸。电脑辅助新闻学:
1.电脑辅助报道。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寻找和发现新闻报道的人物和事件线索,寻找报道思想和灵感。
2.电脑辅助参考。利用在线资源进行数据的检索和事实的交叉验证。3.电脑辅助研究。利用在线资料开展与新闻报道有关的调查研究。
4.电脑辅助聚会。利用电子公告牌和电子论坛等定期与世界各地的具有相同爱好、兴趣或职业的人们进行访谈和讨论。--据认为是新闻工作者运用互联网最激动、最有潜力的一个方面。
第二节 当代新闻编辑人员的素养
一、高度的责任意识
1.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新闻不是物质消费品,是精神消费品,它会影响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进而影响社会的进步。
2.着力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真实是新闻报道赖以发挥良性作用的前提和基础,编辑人员要以政治的高度、历史的高度赖看待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3.着力消除新闻报道的副作用。人民日报“讲成就而不引起怀疑,讲缺点而不引起泄气,讲发展而不引起攀比,讲调控而不引起忧虑,讲先进而不引起反感,讲问题而不引起恐惧。”
二、广阔的知识视野
“知多易识新,知多易辨错。”编辑人员只有开阔的视野,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知识结构,才能准确有效地把握新闻报道,赢得新闻报道的主动权。编辑人员要不断扩大关于新闻报道对象的知识,动态地注意了解周围媒体和受众的情况,并掌握一定地外语和计算机知识。
三、执着的探索精神
复杂多变的编辑环境,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向新闻工作者提出了大量的新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只有进行不懈的探索,寻求新的对策,新闻报道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探索应当全方位展开,整体推进,密切关注生活中的变化,及时捕捉新闻的新的增长点,不断开拓新的报道领域。探索贵在坚持,难在坚持。第二章 报道的定位 报道的定位:新闻媒体编辑部对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和个性特征所作的总体规范。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新闻报道的方向、特色和质量,是新闻报道乃至新闻媒体安身立命的基石。对整个新闻报道进行正确的定位,是新闻编辑工作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它具有编辑方针的性质,是指导编辑工作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报道定位一旦确定,编辑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并在编辑的各个环节,即从报道的策划导报道的合成,自始至终加以认真的贯彻。第一节 报道定位的依据
一、媒体因素
1.以媒体的性质而言。具有机关报性质的媒体在政治、思想、政策导向方面,担负着更为重要的任务,同时又容易掌握来自政党机关等权威部门的重要信息,因此报道应在鲜明的导向性和信息的权威性上下更多的功夫。
2.以媒体的层级而言。媒体所处的层级越高,报道的视野应当越广,报道的要求应当越高。《人民日报》“高出一筹”的报道定位,反映了党中央和广大读者的共同要求。
3.以媒体的载体和物质条件而言。媒体应当根据自身的载体特性与物质水平的条件,寻求自己的长处。
4.以媒体的传播时间而言。积极开发优势时段的新闻,讲究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二、受众因素
新闻媒体的存在以一定的受众数量为前提。受众的定位应主要依据基本的受众群体,即“标准受众”、“目标受众”。对基本受众的把握,应当借助大规模的受众调查。报道定位应尽力固化基本的受众人群,在此基础上,再想方设法吸纳潜在的受众群体。第二节 报道定位的内容
一、政治定位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新闻媒体的报道方面的政治取向是:努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服务。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新闻报道要发挥密切联系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上传下达。
2.坚持正确地舆论导向。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造成有利于推进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舆论。
3.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新闻报道必须在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二、业务定位
包括报道格局、报道思路、报道方法以及版面和节目的风格诸因素的确定。总的要求是适应社会的需求,体现自身特色。第三章 报道的策划 第一节 报道策划的概念
报道策划:新闻工作者依据新闻规律,对报道运作的诸环节的预先谋虑,即对报道什么和怎么报道的思考与设想。
它追求创意和良谋,着眼于报道效果的优化。报道策划重在先期的谋智投入,其明显的优势是有利于掌握新闻报道的主动权,提高新闻报道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报道策划是新闻竞争的必然结果。这就迫切需求编采人员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报道的研究和设计,着力改进报道的内容和方法方式,不断的推陈出新。第二节 报道策划的原则
一、取信原则
报道策划的目的是增强报道的责任感、使命感。它要求报道策划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搭准社会的脉搏和受众的需求,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和纯洁性,不能弄虚作假。既不能任意摆布被报道对象,导演事实,也不能以报道策划为名,行商业策划之实。
二、立异原则 报道策划最宝贵的品格是拒绝平凡,追求创意,这是报道策划的精髓和灵魂。所以,策划时应大胆探索,尽可能在报道的内容、角度、形式乃至标题、配置和编排设计等方面求异求新,出奇制胜。
三、应变原则
报道策划所形成的方案须有一定的弹性,并随时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修正方案,以增强适应性。
四、集思原则
报道策划的对象主要是战役性的报道、专题报道,以及重要事件、重要活动和重要典型报道。这些报道涉及社会环境和媒体内部的众多方面,靠个人的智慧不容易策划好,所以讲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
第三节 报道策划的类型
一、阶段性的策划
阶段性策划:对一个时期的报道作总体上的部署与安排,通常形成书面方案,以便采编人员遵守。这是新闻媒体最重要的策划。
阶段性报道策划的主要任务是:阐明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确定报道的要点和重要选题,并根据竞争的态势,提出创新举措和创优项目。对这类报道策划要有超前意识和宏观视野,总揽全局,审时度势,集思广益,通力合作。
二、专题性报道策划
专题性报道:围绕某一主题或事件所作的系统报道。这种报道有强度,有声势,最能体现新闻媒体的报道特色和水准,因此这类报道策划使用频率最高,也最值得研究和探索。专题性报道策划,首先要选准题目,“好的选题是报道成功的一半”。选题应对准社会的热点、实际工作的重点和受众关注的焦点。同时还要考虑报道的时机、范围、形式等问题。
三、即时性报道策划
即时性报道:突发事件或突发信息的报道。
突发事件往往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是新闻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要求临场加以策划,以利于在竞争中取胜。由于受时间的制约,所以即时性报道策划,既需要功力,更需要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是对编辑人员综合素质的一种检验与考验。第四节 报道策划的方法
一、系统方法
即对报道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关系和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它可以使报道充分、全面、深刻,提高影响力和吸引力。
二、参照方法
即以别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为基础,通过对比、评估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或观念,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实践。它可以使创新风险大大降低。
参照不是为了照搬,而是为了了解,为了拓展视野,获得启发,为了推陈出新。
三、逆向方法
在报道策划中采用逆向思维,可以给人新感觉,也有利于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既能运用于报道的内容,也可用于报道的主体。第四章 新闻的确认
第一节 新闻确认的重要意义
新闻的确认:确定哪些新闻可以录用。它决定着报道的方向、特色和质量,在新闻工序上是第一位,而就其重要性来说也是居于首位。
一、实现报道宗旨的基本保证
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媒体的报道宗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实现的手段是通过新闻的选择。
二、形成报道特色的基本保证
任何媒体都应以自己的特色来赢得大众,获得竞争的主动权。对报道特色起决定作用的是新闻的时效性、社会性和权威性,以及各类新闻的结构与比例等内容方面的特色。所以必须从大量的新闻事实中有目的的进行选择。
三、提升报道水准的基本保证
新闻编辑包括好几道工序,承担着优化新闻报道的任务。新闻确认居于支配地位,制约着新闻的梳理、配置、标题制作和合成等环节。第二节 新闻确认的基本依据 “双重评价论”:编辑选择新闻,首先要对新闻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的好坏、利弊做出评价,即对新闻做出社会评价。
其次要选出最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即对新闻进行新闻价值评价。
特点是着眼于新闻稿件,理论色彩较浓,扼要易记。“八看说”:八个“是否”。特点是可操作性强,通俗易学,还能为选择非新闻稿件所用。
一、社会规范
1.遵守政治规范。政治规范是社会规范的主导。现阶段,新闻确认应遵守的最根本的政治规范是要服从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和领导核心。
2.遵守法律规范。法律规范是社会规范的主体。新闻确认必须遵守宪法,以宪法为法律规范的根本,同时还应当遵守与宪法精神一致的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编辑把好法律关要有勇气和主见。
3.遵守道德规范。道德规范是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体现了各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精神,是新闻确认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新闻确认要力求实事求是和清正廉洁。
实事求是,是我国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报道取信于民的根本所在。坚持实事求是,才能有效的抵制假新闻,维护新闻媒体的信誉。
清正廉洁,要求秉公取舍稿件,不以稿谋私,这就可以有效的防止有偿新闻、偏袒新闻等病态新闻进入传播渠道,从源头上保证新闻的公正性和纯洁性。
有偿新闻:以获取被报道方钱物为特征的新闻。制止有偿新闻,需要编辑人员的廉洁自律,也需要编辑部门提供制度上的保证,以规章制度促自律,以规章制度促治劣。偏袒新闻:支持和保护错误一方的新闻。
二、受众需要
受众是新闻传播直接作用的对象。需要是刺激行为主体行动的决定因素。新闻的有效传播是以满足受众需要为前提。
1.受众需要具有某种一致性。即,含有重要性、新鲜性、社会性、知识性、接近性的新闻是受众普遍关心的。
2.不同的受众在需求方面也有差异性。可以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职业上进行划分。
第三节 新闻确认的注意事项
一、要有全面的观点
1.不能只看到稿件中积极的一面,而忽视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消极的一面。2.不能只看到新闻消极的一面,而忽视了其中可能转化的积极的一面。
二、要有平衡的观点
1.地区、领域、行业及其各构成要素的平衡。
2.肯定与否定的平衡。先进的、积极的因素是主要的,但也不能放弃对那些落后的、消极的因素展开必要的批评。但也要注意普遍性与针对性和时机性,加强建设意识。
既要突出报道的重点,又要兼顾报道之间的平衡。它最终是通过版面和节目体现出来。第五章 新闻的梳理 第一节 新闻梳理的下限
新闻的梳理:对选定的新闻进行净化和优化处理。它既要求注意新闻的整体,又要求注意新闻的细节,既要求注意新闻的内容,又要求注意新闻的形式,因而是对新闻的一次全面的细致的再检验。
新闻梳理的首要任务是纠正新闻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差错和问题。这种着眼于补偏救弊的改稿行为,称之为新闻的“保护性梳理”。
一、纠正各种差错
1.事实性差错。违反常识,不合情理,主观想象,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以偏概全等。2.政治性差错。
3.知识性差错。
4.文字性差错。
二、避免各种不当
1.内容不当。提法不当,做法不当,泄露内情。
2.用词不当。第二节 新闻梳理的优化
在纠正差错和问题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完善新闻的表达,以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这种着眼于扬长求精的改稿行为,称之为新闻的“提高性梳理”。
一、凝聚主题
新闻梳理着重要解决的是如何使主题集中的问题。1.一线串珠。一篇新闻只有一个中心,并一贯到底。
2.削去枝蔓。为了主题的集中,还要舍得忍痛割爱,将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删去。3.以少胜多。材料不是越多,主题就越突出。不说明问题的材料越多,主题会越模糊。4.精简过程。对事物进行必要的压缩和概括,使新闻短而精。
5.详略得当。与主题关系直接的、重要的内容应当展开,写得具体详细,不足的还应设法补充。与主题间接的、一般的内容应当压缩,写得概括,简略,可有可无的还应删去。
二、凸现精华
1.改变体裁,调整结构。如将通讯改为消息,可突出精华,直接、简练。2.取其一点,独展所长。将精华部分分离出来,独自成篇。
3.化零为整,各显其要。将篇幅长的新闻分成若干篇,组合刊播。第三节 新闻梳理的准则
一、有稿必检
1.一般记者的稿件要检验,总编辑的稿件也不能忽略。2.基层通讯员的稿件要检验,领导机关的稿件也不能忽略。3.本报(台)的稿件要检验,转载的稿件也不能忽略。4.地方媒体的稿件要检验,中央媒体的稿件也不能忽略。
二、有错必究。必须要有乐于和敢于负责的精神。
三、有改必慎。修改必须有据,一定要准确无误,要有充分的根据。可依据公开的、权威的、新近的资料和来源。第六章 新闻的标题
第一节 新闻标题与新闻媒体
一、新闻标题在新闻媒体中的作用
1870年3月24日《上海新报》上的“刘提督阵亡”,是我国目前见到的最早的、比较完备的标题。新闻标题起明显的“两导”作用: 1.导受作用。
导受:引导受众阅读和视听,是导读、导听和导视的总称。
标题受众:新闻数量与日剧增,人们不可能兼收每一条新闻,于是出现了以接触标题为主的“标题受众”。
标题可以方便受众接触、了解、选择新闻,引起受众对新闻的兴趣。2.导向作用。
标题是新闻与评论的结合点,可以或明或隐的表明对事件的态度,进而影响社会舆论,导引受众的是非观和价值观。
标题的导向作用,最为明显的表现是就事论理,借题发挥。它更多的是通过词语的褒贬和语气的强弱来显示。
二、新闻标题在新闻媒体中的区别
1.不同载体的新闻媒体对标题的要求不尽相同。
报纸标题要注意辞句的修饰,讲究语言的生动、形象、含蓄和凝练。
广播标题要注意音韵的优美和响亮,上口顺耳,要便于受众听清听懂,尽量口语化,通俗化。
电视兼用声像和文字传播,标题要简明扼要,以免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2.同一载体的媒体对新闻标题的要求也有区别。这是由媒体的性质、受众对象和所属地区等因素的不同所决定。这种区别可以从标题的内容和语言看出来。第二节 新闻标题与新闻事实
新闻标题与新闻事实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一、新闻标题必须揭示新闻事实
新闻标题的作用和魅力存在于新闻事实中,其显著特点在于事实性、新闻性,决定了它必须揭示新闻事实。
新闻标题揭示新闻事实,要注意分析比较,不可忽略新闻背景,还要注意趋利避害。
二、新闻标题必须符合新闻事实 应处理好“两个关系”:生动与准确的关系,简短与准确的关系。
新闻标题要准确无误,从作风上讲要认真细致,坚持高标准,同时还要“两个用心”:用心阅读稿件,用心推敲文字。第三节 新闻标题系统的结构
一、主体类标题
新闻标题系统中的基础部分,运用最为经常和广泛。包括主题和辅题(引题+副题)。1.主题:新闻标题中的核心部分,用于揭示新闻中最重要、最吸引受众的信息。
从表现方法来看,主题可以是实题,即叙述新闻的事实;也可以是虚题,即评价新闻事实,揭示其隐含的理念或意义。
从句子结构来看,主题可以是单句,即只有一个动词;也可以是复句,即包含多个动词。从外在形式来看,主题可以是一行,也可以是多行。
2.引题:位于主题之前,纵向排列的为肩题,横向排列的为眉题。
用于说明、引申和烘托主题,并交代新闻的来源、背景和原因,揭示新闻的意义、本质,点染新闻的环境、气氛。
3.副题:位于主题之后,又称子题、副标题。用于补充、解释和证明主题。多作实题。
消息的副题前面不用破折号,通讯的副题前面用破折号。主体类标题按组合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单一型标题。只有主题,用于信息单一的新闻。广播与电视的标题,以单一型居多。2.复合型标题。主题+辅题,用于信息比较重要而又复杂的新闻,多见于报纸。
二、从属类标题
新闻标题系统的附属部分,是对主体类标题的补充。包括提要题和分题,主要用于报纸。1.提要题:比较详细的概括文中的主要内容的概要题。用于重要信息多而篇幅又长的新闻,可以收到突出要旨和活跃版面的双重效果。报纸的要闻版,尤其是头条,运用提要题较多。一般紧随副题之后,也可置于文中或文后。常用围框,以示醒目。
2.分题:插在新闻或文章中的小标题,或称插题。
用于概括文中的某一部分或段落的内容,以方便和吸引读者阅读。多用于篇幅较长的稿件。
三、整合类标题
新闻标题系统中居于最高层次的部分,统领主体类和从属类标题。包括栏题和类题,主要用于报纸。
1.栏题:为一个专栏或一组稿件所加的总标题。
通常居专栏或一组稿件之首,也可居中或置后。是对新闻报道的一种强化和深化的处理,多用于重点报道,以务虚为主,体现报道思想和报道重点,往往具有思想性、导向性强的特点,应而要注意导向底正确性与普遍性。也可用来营造气氛。如,“展示新风貌 喜迎八运会”,“一串说明问题的数字”。
2.类题:以归类为主要目的的综合题。
类题产生于其他标题之前。现代类题多以事件、问题冠名,在编排上以黑底白字为主,常置于主体类标题之前。如,“中东和谈”,“路”。
类题与栏题最大底区别在于,栏题表某种意向,类题主要起分类和显醒的作用。第四节 新闻标题的表现方法
一、态度层面的方法
1.客观性方法:标题只叙述事实,不发表议论,不加渲染烘托,采取白描手法。
标题信息具体实在,可信度高,易为受众接受,但要防止态度暧昧,是非模糊。特别适用于不宜表态、不便表态的事件、人物。
2.主观性方法:标题对事实进行议论、渲染烘托,明显的体现出倾向性,常被称为虚题或虚实结合题。
表现之一,发表作者的看法,评价和揭示事物的意义与本质,帮助受众认识事物的价值和内涵,给受众以理性的认识和思想上的思考。表现之二,流露作者的感情,显示对新闻事实的喜怒哀乐,以感染、打动和吸引受众。
二、修辞层面的方法
着眼于优化标题的语言和句子结构。
1.形象方法。化虚为实,化静为动,让受众可以感受和触摸。多用比喻、拟人。要注意新颖性,形象的特定性及贴切性。
2.强调方法。加强语气,突出内容,以加深受众的印象。多重复词语、变换语序和设置悬念。3.蓄意方法。曲陈其事,隐含其意。可以使标题增加灵气和内涵,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可巧用双关语和巧用标点符号。
4.齐整方法。特指对偶方法,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层次清晰。分为正对,反对和流水对。要注意音韵,既要悦目又要动听,以强化语言的感染力。
5.引用方法。借用他人的话语来概括新闻的内容,以增强标题的表现力。可以引用顺口溜、谚语、方言口语、诗词名句等利于表现内容的多种形式。引用时贵在出新,所以要博览群书。6.简练方法。简洁的标题容易被读者感知,减少读者的视觉疲劳,激发和延长其阅读的兴趣。炼意,即扼要,突出新闻的主要信息和信息的主要因素。炼句,句子尽可能化长为短,与扼要的内容相配。炼字,尽量去掉可有可无的字眼。第七章 报道的配置
报道配置:按一定的报道意图将稿件搭配、组织成有机完备的整体。好的配置,可以使报道显得有序易读,使报道得到强化和深化,使报道获得整体优于部分的积极效应。第一节 综合性配置 综合性配置,强调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以吸引方方面面的受众。是最常用的配置方式之一。
一、配置要领
1.点面结合。重点与一般的结合。既有分量又利于受众全面了解事物。
2.庄谐结合。
3.褒贬结合。表扬与批评相重视。
4.图文结合。
5.长短结合。
6.多种文体结合。
第二节 同一性配置
同一性配置:将具有相同性的稿件聚在一起。可以增强新闻单元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往往形成强势,获得规模效应和比较优势。
一、强标识组合
即具有明显标志的同一性配置。可用来突出报道思想或报道重点,反映重要活动、重要事件和重要典型。
1.借助标题。通过标题的整合,昭示稿件之间的相同关系。可以是栏题组合,类题组合。2.借助专栏。
专栏:具有共同性的若干篇稿件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局部版块。
专栏的集纳,突出展示稿件之间的相同关系,强化作用更为明显。专栏可常设,也可临时。
二、弱标识组合
即不具有明显标志的同一性配置。通过勾线、围框或前后左右相连来显示稿件之间的相同关系。适用于不宜或不需作强化处理的同类信息的组合。一是,报道价值一般,没必要加以突出,或报道价值虽然较大,但已多次采用标题强化。二是,报道价值较大,但不适宜用明显标识。
第三节 延伸性配置
延伸性配置:增配其他稿件,对稿件加以拓展,使之丰富、深化。
一、广度延伸:即对新闻进行补充,增加相关信息。着眼于加大信息量,是量的延伸。
二、深度延伸:即对新闻着力开拓,深入揭示底蕴。着眼于提高消息质量,是质的延伸。主要方法是配发评论,以编者按和编后居多。第四节 解释性配置
解释性配置:借助其他材料加以说明不易为受众理解或明了的新闻。
一、文字资料
详细介绍有关情况,运用灵活方便,可解释历史背景、科技知识和名词术语。必须注意真实性、准确性和通俗性。
二、示意图表
即用以表明有关情况和注明有关数据的图与表的总称。可使受众一目了然,免除理解上的困难和不适,又称“新闻图解”和“新闻图表”。要注意简明易懂,形式多样化。第八章 报道的合成
报道合成:包括版面和节目的编排设计,是新闻编辑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新闻价值判断的综合表现。兼具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和技术性,具有终审性和不可逆性。第一节 编排设计的价值
编排设计,可以评论是非,表达情感,显示个性,引人注意,传达文字、图像、言语没有表达、不易表达和不便表达的消息。是对报道价值的综合判断和最终表现,是消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隐含的消息具有不可更正性。
一、表态功能:告诉受众什么是必须引起注意的,什么是不必大惊小怪的,什么是应当赞成的、提倡的,什么是应当反对、抵制的。表达新闻媒体对新闻的立场与态度。
二、启示功能:通过稿件的组合,产生特定的消息,给受众某种启示。
三、吸引功能
第二节 编排设计的原则
一、相符原则:即要与服务对象相一致。要与媒体的性质和特点一致,要与新闻单元的性质和特点一致,要与稿件的价值和特点一致。
二、重点原则:即要突出重点,分清主次。
三、有序原则:即要分清条理和层次。
四、便易原则:即要易于受众接受消息。第三节 版面空间
版面:报纸一页的整体编排形式。报纸的编排设计是通过版面表现。版面空间:由一定的纸张所提供的编排范围。版序:表示版面重要的次序。
要闻版:多用来刊登最重要的新闻、评论和内页提要,多数是第一版。是报纸给读者的“第一印象”,集报纸的窗口、形象和标志于一身。
报头:刊登报名的地方。一般在版面的上端。除报名外,还有出版的单位、日期、期数和天气。
报徽:报纸标志的象征形图案。报眼:横排报纸报头一侧或两侧的一小块版面。可单独编排,也可与其下面的区间连接编排,俗称“冲报眼”。
版位:每一个版面被划分后的若干区域。
区序:衡量各区域重要程度的标准,根据读者的视觉走向来确定。横排报纸上左和竖排报纸上右的前列位置,通称头条地位。小头条:“假头条”,是处于最重要版位、但实际上并非是真正头条的新闻,常采取缩小标题等弱化处理方式,以降低其在读者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栏:版面划分地基本单位。横排报纸纵向分栏,竖排报纸横向分栏。基本栏:相对固定分栏所形成的每一栏,又称基础栏、短栏、单栏。变栏:将基本栏成倍合并成“长栏”,也可将基本栏非成倍合并成“破栏”。起强化、美化作用。
版心:版面上刊登文稿、图片等消息的部分,也叫版面的容量。版线:版心周围的边线。上端的“天线”和下端的“地线”。报眉:“天线”上边空白处所写的文字,常写有报名、出版日期、版次和表示各版内容的版别。
中缝:两个相邻版面的中间部分。
跨版:相邻的版面取消中缝,合编为一个版面,也叫通版。它打破版面空间固有的界限,可以安排数量众多的同类稿件,采用比原来大的标题和图片,形成明显的强势。常用于报道重大事件,且以四开报纸居多。第四节 版面元素
版面元素:构成现代报纸版面的正文、标题、线条、图片和色彩等基本的印刷符号。当代报纸在运用编排元素方面表现出“七多”:正文方形多,标题黑体字多,大标题多,图片多,大照片多,直线多,色彩多。反映出版面设计追求简洁、醒目、直观、顺畅和时代感的趋势。
一、正文:即用来显示报道和文章的文字。
字的大小具有评价功能。我国报纸的正文以宋体为主,评论文章的正文一般用楷体。
二、标题
标题字的大小也具有评价功能。
标题的题形:平列式,即多行的排列整齐划一,无参差。
参差式,即多行的排列呈阶梯形。
宝塔式,即多行的排列呈正或反的宝塔形。
对称式,即多行的上下行排列一致。
叠字式,即两字相叠排列成行。
此外还有锯齿式和平斜结合式。
题文组合的方式:盖文题,即标题将所辖正文全部盖住。
偏盖文题,即标题将所辖正文部分盖住。
元宝题,即标题两端排有相等的文字,标题只盖住中间部分的文字。
中心题,即标题居于正文中间,四周都排有文字,又称文包题。
对角题,也叫头脚题,即标题分置一块文字的头部与尾部。
三、线条
细线称正线,粗线称反线,一正一反称文武线。内容轻松的配正线,内容重要的配反线、文武线。
四、图片
题图:与标题叠印在一起的照片,也叫压题照片。有助于形成强势和节省版面。
五、色彩
增强版面的表现力,利于营造气氛,美化版面。
彩色报纸不能冷落空白:空白可以显示重要,分清条理,美化版面。第五节 版面编排的方式
一、重点式编排
运用强化手段突出重点稿件。强化手段有:标题字和面积加大,标题字黑底反白,正文字放大或用异体字,正文排长栏,题文加框,粗线勾勒,照片压题,图文组合等。
二、集中式编排
用整版或半版左右篇幅报道同一类内容。可以突出主题,烘托气氛,营造声势,引起读者注意,加深读者印象。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与互补性,避免重复与单调。
三、对比式编排
将报道内容对立的稿件组合在一起。有利于主题的强化和深化。
四、对称式编排
讲究版面元素的工整对称,整体感和稳定感较强,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多用于内容互有联系且篇幅不长的报道。
五、交叉式编排
要注意稿件之间的穿插、咬合。是为了保证印刷质量,美化版面的需要。
六、模块式编排 又称“现代版式”。模块就是一个方块,是一个单位。模块式编排的题文组合均成四边形,不忌碰题,讲究块状错落。优点是版面简洁,整齐,清晰易读,便于读者快速的获取消息,而且易于设计、排版和抽调稿样,十分适合电子排版。
七、冲击式编排 “拳击式示现”,对视觉构成强刺激。特点是标题显赫,照片增大,线条粗黑,色调浓重,醒目夺人。
第六节 版面设计的程序
版面设计:将报道合成具体化和直观化,使之形成面向读者的格局和外貌。
一、了解要求,考虑布局
二、计算篇幅,调剂余缺
认真计算稿件的篇幅,这是画版准确的前提。
三、版样 “三先三后”:先安排重要稿件,后安排次要稿件;先安排模块形稿件,后安排非模块形稿件;先安排版面的四角,后安排版面的中间。
四、看大样
大样:版面排好后印出的样张。清样:大样改正后印出的样张
当代新闻编辑 篇2
1. 注意“口语化”言语应适度
我国电视新闻业界在21世纪初开始出现“新闻民生潮”、“故事新闻”等栏目, 比如, 浙江电视台经视频道的《资讯一把抓》、《经视新闻》, 杭州电视台的《我和你说》、《阿六头说新闻》, 江苏电视台的《直击南京》、《南京零距离》等栏目。一般“故事新闻”以及“新闻民生潮”这类栏目涉及的内容主要会涉及到老百姓真实生活中的假冒伪劣、邻里纠纷、环境卫生、火灾车祸等。为了和讲述的内容相呼应, 在语言上往往会采用聊天或者谈话的口吻, 而没有传统新闻语言的那种严肃性, 语言大多采用方言或者市井俗语, 充分体现了当代电视新闻语言的口语化特色。电视新闻语言口语化可以使新闻报道内容通俗易懂, 增添新闻报道的人情味, 从而拉近广大受众和新闻之间的距离。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口语化打破了传统电视新闻节目语言的呆板化、模式化, 体现了电视新闻节目的亲切, 大大提高了当代电视新闻的可信性以及可视性, 使更多受众愿意接受新闻信息。
在当代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口语化”流行的过程中, 因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地位比较特殊, 在语言模式方面一直都采用“播新闻”的方式, 语言风格仍然比较严谨、严肃, 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此, 虽然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口语化”可以拉近和广大受众的距离, 但是也要注意尺度, 不能过于口语化, 应该充分明确生活聊天语言和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的差异。借鉴日常生活聊天、口语等语言表达方式可以使电视新闻报道更加新鲜、亲切, 但是如果流行语、日常俗语过度使用的情况下, 很可能会导致新闻语言编辑工作显得过于庸俗。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想要将以往的“权威”风格转向“大众”风格, 必须使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变得“口语化”, 但是在转化的过程中, 电视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坚守对广大受众负责的理念, 认真权衡语言“口语化”后的得失利弊, 适度应用“口语化”。
2.“过度娱乐”使语言暴力现象滋生
当代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的娱乐化特色比较突出, 主要是采用谈天说地、口语化语言等方式报道新闻。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娱乐化的话有利于丰富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 提高新闻语言的主动性以及趣味性, 广大观众对于新闻报道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娱乐化打破了传统新闻播报模式的禁锢, 这对于电视新闻语言发展而言也是一次很好的尝试。然而, 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娱乐化的过程中, 也应该把握尺度, 明确电视新闻和娱乐节目的区别。如果电视新闻语言娱乐化过度的情况下, 新闻语言很容易偏离公正、客观, 导致一些不负责任的语言现象滋生, 其中最令人担忧的是“语言暴力”现象。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媒介工作者, 千万不能为了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从而使“娱乐精神”万能化, 新闻媒介工作者应该明确新闻节目语言应该对广大受众负责, 如果只是采用煽情、恶俗的语言, 只会使新闻报道质量大大折扣。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者应该为广大受众提供客观、冷静的评论以及报道。
电视新闻“过度娱乐化”衍生出的各种不良语言现象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加强管理和控制:1制定科学、完善的电视新闻监管制度, 加大监管力度。首先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监督作用, 避免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背离初衷。2新闻媒介应该加强自我监管。如果新闻媒介可以加强自我监管, 往往可以更早、更容易、更高效的纠正某些问题和错误。而且, 应该加强电视受众的引导, 及时询问广大受众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意见和建议。
3.“快餐化”忽略了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
当代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的“快餐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不仅是体现在播报语速较快方面, 同时新闻语言也尽量简单明了, 想要在最短时间内传递最多的新闻信息。虽然, 当代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快餐化”可以有效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也增加了新闻传播信息量, 但实际工作中仍然具有诸多弊端, 在语用、语法、用词以及语音等各方面都有体现, 有的新闻甚至由于过度强调高效使新闻质量大大降低。具体而言, 当代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快餐化”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两点:1主持人频频出现口误, “读错字”的现象非常严重。2常常会出现一些常识性知识错误, 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电视新闻语言的公信力。
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快餐化”初衷是为了给广大受众提供更多、更快的资讯, 但是在保量的过程中还应该保证报道质量。人们使用“快餐”最主要是可以节约时间, 但是在满足饱腹感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食物的“营养”。因此, 当代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者如何使新闻语言保质保量是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综上所述, 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是不断发展的, 特别是在当前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不管什么新闻都不能仅仅采用一种语言模式, 如果固步自封只会被时代所淘汰。因此当代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朝着全方位、多元化方向发展。
摘要: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 我国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也在不断发生变革, 最早是新闻电影, 然后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电视新闻“民生潮”。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逐渐体现出独特的特色。下面是笔者对当代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当代,电视新闻,语言编辑工作,思考
参考文献
[1]康秀平.新闻报道中的语言暴力[J].青年记者, 2007 (12) .
当代新闻编辑 篇3
关键词:编辑理论;流派;编辑观
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发展,编辑学研究在几代学人的钻研努力下取得了重要进步。无论是理论建设,还是学科体系建设,甚或专业建设,都有着长足发展。尤其是,理论建设上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流派,显示了编辑学研究的斐然实绩。最早提出编辑研究存在流派现象的是李立范的《编辑学研究的流派现象》一文。他在该文中提出,“编辑学研究流派的兴起和形成是客观事实”①,并从研究者认识方法的差异出发将其划分为“框架”和“积累”两大流派。他认为,“框架派”以编辑学理论框架建设为主要目标,侧重总体认知的方法。而“积累”派的研究目标侧重于编辑具体工作规律的认知,严格遵循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在《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编辑学研究述评》一文中,丛林将编辑理论派别划分为三种:一是以王振铎先生为代表的“文化缔构派”,二是以刘光裕先生等为代表的以编辑是出版传播的中介环节为立论基础的“中介服务派”,三是以任定华先生为代表的以“把关人”为立论依据的“信息传播派”。②该文以研究者的观点和立论基础的不同为依据,提出了编辑理论流派划分的主要标准,但又失之过简,既没有深入地总结不同理论流派的具体构成,同时忽略了其他理论流派的存在。除此之外,著名编辑学研究者邵益文先生对编辑理论流派也有过简要划分。他在《关于本世纪头五年编辑学研讨中几个问题的情况简述》一文指出,编辑学理论流派有三个,一个是王振铎先生为代表的“文化缔构论”,一个是以任定华为代表的“信息传播派”,一个是以出版业人员和资深编辑为代表的“编辑本体派”。③很明显,邵益文先生试图以研究主体身份的不同为标准来划分编辑理论流派。且不论这一划分依据科学与否,单就“编辑本体派”这一点而言就存在很多歧义。
由上可知,理论流派已是编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已受到研究者不同程度的关注。但是,由于认识角度不同,研究者对这些流派的认识和分析并不一致,尤其是对这些流派缺乏科学全面的总结。本文尝试对编辑学理论流派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编辑学研究进行展望。
一、编辑理论流派的划分
笔者认为,编辑理论研究流派的划分,既要注意到研究视角的不同,还要注重编辑观认识的群体性特征,更要抓住他们在编辑概念和编辑本质问题上的不同认识。编辑理论研究有几种编辑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几种不同的、有影响的、核心观点相似的理论体系,那么,编辑理论研究就有几种流派。以此为准,笔者将编辑理论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流派。
一是“选择优化派”。“选择优化派”将编辑本质归纳为选择和优化。在编辑学长达三十多年的论争中,很多研究者都持此观点。如阙道隆先生在《编辑活动的起源和本质特征》一文中认为:“编辑活动是一种以选择和加工为特征的文化活动,因而和著作活动有区别。它不是直接创造文化成果,而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体例,选择已有的文献资料和世人的作品,进行加工整理,以供复制和向社会传播,传播积累文化是它的基本任务,选择加工是它的本质特征。”④在阙道隆先生看来,编辑活动的本质是选择和加工。与此观点相同的研究者,还有张如法先生。他在《选择:编辑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职责》一文中指出,选择不仅是“宇宙间普通运动规律之一”⑤,也是编辑活动的重要特征。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完善是一种普遍的编辑规律”⑥。阙道隆先生认为,编辑活动规律是多层次的,最高层次的基本规律体现在四个方面:尊重作者创作个性与编者选择把关相统一规律;传播已有文化成果与文化创新重构相统一规律;保证文化产品质量与掌握最佳传播时机相统一规律;编辑活动的内容与传播媒介的特点功能相统一规律。由上可见,“选择优化”编辑观,构成了“选择优化”派的理论认识核心。除此之外,刘杲先生、邵益文先生都持此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编辑活动规律认识论。以此为基础,研究者又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独到性的理论体系,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群体性的特征显示着该理论流派的研究活力。
二是“媒介文化缔构派”。这一流派以河南大学的王振铎先生为代表。早在1988年,他就发表了《文化缔构编辑观》一文,认为编辑活动具有文化缔构的本质属性。⑦之后,他又指出编辑文化缔构的方式是符号建模,文化缔构的目的是进行讯息传播,并在此基础上完整地提出了他的编辑活动三原理,即文化缔构原理、符号建模原理和讯息传播原理。针对学界指出的“文化缔构”编辑观存在编辑概念“泛化”的问题,王振铎先生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他指出,编辑缔构的文化非广义的文化,而是媒介文化。他认为,编辑本质是创造媒介,及由媒介所形成的媒介文化。他在修订版的《编辑学原理论》中说:“编辑,审选设计精神产品,编构传播媒体的文化缔造活动。根据社会需要,按照指导方针,开发人文资源,策划、组织并取得精神创作品,通过鉴审、优选和编修整合,缔构成文图音像等符号模式,作为传播特定讯息的媒介载体,即为编辑活动。”⑧在分析这一定义时,王振铎先生指出,抓住“审选作品,编构媒体”的内涵即可认知编辑活动的本质。由此可见,他的“文化缔构”编辑观已经发展完善为“媒介文化缔构”编辑观。与王振铎先生的观点相应的研究者,不乏其人。比如王军在《编辑的本质是媒介创构》一文中认为,编辑的本质是创构媒介。他说:“我们之所以说‘媒介创构’是编辑本质,就是因为‘媒介创构’本质地体现着所有媒介的具体的编辑行为。”⑨何晓林在《编辑学的基本原理是文化变现还是缔构媒介文化》一文中,也高度认同“媒介文化缔构”的编辑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编辑缔构媒介文化的三个规律,即精神生产层面的结构创新律,文化传播层面上的互动传播律和媒体创构层面上的组织整合律。⑩
三是“信息智化派”或信息传播派。最早提出“信息智化”编辑观的,是河南大学的司锡明先生。1988年在《信息智化编辑观》一文中,他首先提出编辑活动的信息智化属性,认为信息智化是“系统地认识编辑活动的特性及其有关问题”的重要视角。在其后的《编辑学通论》一书中,他明确地提出编辑本质属性是信息智化。他说:“从根本上说,编辑是一种知识产品加工的脑力劳动,其工作的对象是物化于载体上的外贮知识,其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外载知识的审评、选择、组编和订正。”司锡明先生的“信息智化”编辑观是从信息传播论角度来探讨编辑本质的。与其观点相近的还有任定华先生。他在《关于编辑规律的探讨》一文中指出,信息、知识这一间接事物是从编辑活动对象——图、文、声、像、数据库——抽象出来的本质概念,编辑活动的本质就是对信息和知识的一系列加工和整理。在此基础上,他提出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知识的有序律,二是信息、知识载体的结合律,三是信息、知识的传播律。
四是“中间服务派”。“中间服务派”是丛林对以刘光裕先生为代表的主张编辑是出版的中间环节这一理论流派的称谓。1986年,刘光裕先生在《怎样理解编辑概念》一文中指出,古代编辑和现代编辑概念迥然有别。他认为,“编辑学应该在理论上回答编辑的概念是怎样的这一问题。”从编辑的社会关系入手,他明确提出编辑概念应该至少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在利用传播工具的传播活动中,二是处于作者和读者之间,三是作为出版的前期工作。以此为基础,他认为编辑活动隶属于出版活动,是出版的中间环节。在分析编辑本质属性时,他指出:“至此,我们可以看到编辑社会本质的一个方面。它是在人际间利用传播工具的思想文化交往中,作为其中的中间环节,从中发挥导向功能,以限制盲目性。”与此同时,他还认为:“这样,我们又看到了编辑另一方面的社会本质属性,就是在作者和读者间发挥协调关系和节制矛盾的功能,以维系两者的同一性。”一言概之,刘光裕先生的编辑观就是编辑是出版的中间环节。持有与此相近观点的,还有王华良先生。他在《再论编辑活动基本规律》一文中指出,任何一种编辑活动,都必须存在编者、作者和读者这样一种社会关系。他认为,各种编辑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中介本质和共同的行为方式。换言之,王华良先生和刘光裕先生一致认为,中介才是编辑活动的本质。在此基础上,王华良先生认为,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就是作者、编者和读者之间有关作品的供需关系的调整律。
二、编辑理论流派的评价
编辑理论流派是伴随着三十多年来编辑学研究的不断深化而形成的。研究者对编辑概念或编辑本质的认识,构成了这些编辑理论流派形成的基础。同时,不同研究者往往又有不同的理论资源和问题视角,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推动着“言为新声”的编辑理论创新发展。如“选择优化”派对编辑本质的认识,更多地是从编辑过程或编辑具体工作来立论的。从编辑本体工作来看,选题、组稿、审读、加工、发稿、校对这编辑“六艺”构成了编辑工作的基本过程。在这一周而复始、环环相扣的过程中,选稿和加工工作又最普遍、最重要,而且在编者和作者的关系中又成为最基本的矛盾,因此被“选择优化”派认为是编辑活动的本质。当然,传播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也构成了“选择优化派”的重要理论基础。比如,张如法先生对编辑本质的分析,就较多地借鉴运用传播学中的“把关人”理论和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论,来分析“选择”在整体编辑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选择优化派”在编辑学研究初期影响很大。无论是“选择论”,还是“优化论”,都是研究者从编辑主体视角来对编辑工作进行整体审视的。可以说,这一理论流派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发现并有效地拓展了编辑主体论,让人们认识到编辑工作特殊性之一面。
“媒介文化缔构派”是迄今为止编辑理论流派中最为活跃的理论流派。该流派的立论基础是文化学、媒介学和符号学。“文化缔构”编辑观最初是运用波普的“文化学”而从人类精神文化大厦建构的角度来审视编辑活动的根本功用的,认为编辑活动在文化的积累、传播和创新这三个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区别于作者单个成品创构的整体缔构作用。之后,王振铎先生又将这一论断完善为缔构媒介文化这一更为具体范畴之内,以回应其他研究者对其观点“泛化”的批评。之所以说这一理论流派最为活跃,是因为其代表人物王振铎先生从未停止对“媒介文化缔构”编辑观的思考。最近几年,他又分别提出编辑活动的“主体间性”特征和“媒介间性”特征,从哲学层面分析编辑活动主体元素之间和编辑活动的客体——媒介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媒介文化缔构派”,在编辑理论界影响深远。虽然编辑本质是缔构媒介这一核心观点还有待探讨,但是就理论体系而言,它是最为系统、最为完整的一个流派。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该理论流派最早从普通编辑学的角度对存在于各种媒介中的编辑活动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思考,从而开启了普通编辑学研究的先河。
“信息智化派”或信息传播派的主要理论取向是信息论、系统论、知识论和传播学相关理论。这一理论流派的意义在于,拓展了编辑学研究的宏观视野,丰富了编辑活动规律认识的层次。尤其是任定华先生所倡导的确立全息统一论的编辑观,对学界多维确定编辑对象都有着重要启发意义。
由刘光裕先生所开创的“中间服务派”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编辑概念的论争中形成的。该理论流派的理论取向主要是传播学和社会学。代表人物刘光裕和王华良先生对编辑概念的讨论都很有见地。他们提出的古代编辑活动的起源、编辑和出版的关系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学界有关编辑学研究的讨论,深化了人们对编辑本质的认识。他们提出的编辑学基本原理,更多地侧重价值论和业务论层面,对于深化当时对编辑社会价值和编辑工作运行机制的认识,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编辑理论发展的展望
新世纪以来,人类编辑实践伴随着创新不止的媒体实践而不断发生着深刻变革。新媒体迅速崛起,数字出版应用日益广泛,网络编辑作为一种新的编辑形态影响日甚。与此同时,不同媒介的互动和融合逐渐成为一种发展现实。在此背景下,此前不同媒介编辑形态泾渭分明的状况不断被打破,并逐渐趋向融合和一体化运行。这些实践状况无疑给编辑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新的命题和任务。
一是对编辑概念的重新认识将成为编辑学研究的新话题。编辑学研究存在几种理论流派,就显示着编辑学研究有几种编辑观。编辑概念这一原本编辑学研究最为基本的问题,却最让学界“众说纷纭”。这既是编辑学这一学科年轻的表现,又是编辑学研究的必然现象。因为人类编辑实践的历史悠久绵长,编辑形态丰富多样,且又变动不居。这无疑决定了高度抽象地概括编辑概念是一项艰难复杂的课题。以现实为例,日新月异的数字出版,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媒介实践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传统的读者、编者和作者界限分明的编辑关系模式,改变着传统的编辑手段和编辑主体思维。与此同时,传统的编辑形态发生着悄然转型,编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比如,高速运行中的数字网络上的博客出版中有没有编辑活动,备受读者青睐的网络文学出版中有没有编辑活动,拥有巨大市场的网络游戏出版中有没有编辑活动,日益走俏的微博媒体在信息传播中有没有编辑活动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其中作者和编者的界限又在哪里呢?编辑活动是否又回到了为一些研究者所言称的起始时“编著合一”的状态?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只能从更高的哲学层面来辩证抽象有关编辑概念的认识。在编辑理论流派中形成的有关编辑概念探讨的这一传统,也必将得到延续。
二是贯通各种媒介编辑活动的普通编辑学研究将受到重视。建立普通编辑学,探讨贯通各种媒介编辑活动的编辑基本规律,既是编辑理论流派的一个认识传统,又是编辑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编辑理论建设的现实需要。编辑理论研究流派中不乏致力于普通编辑学研究的学者。“媒介文化缔构派”的代表人物王振铎先生起始立论就以多种媒介的编辑概念为旨归。“选择优化派”的很多研究者虽然在立论时更多地是针对传统的图书编辑,但是其对编辑本质的认识却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适性。这些理论认识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而且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对于我们下一步构建普通编辑学有着殊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反观现实的编辑实践,学界普遍认为,当代编辑实践中最为耀眼的景观是媒介走向融合,及不同媒介编辑形态的融合。编辑理论有必要回答:媒介为什么走向融合、如何融合,以及不同媒介编辑形态为什么出现交叉一体化和如何交叉一体化运行。与此同时,回答媒介融合背景下不同编辑形态的共同运行规律等问题,都是编辑理论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普通编辑学研究的重要范畴。
(作者系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注释:
① 李立范.编辑学研究的流派现象[J].湖北农学院学报,1993(4): 316.
② 丛林.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编辑学研究述评[J].中国编辑, 2005(3):7.
③ 邵益文.关于本世纪头五年编辑学研讨中几个问题的情况简述[J]. 出版发行研究,2006(7):60-61.
④ 阙道隆.编辑活动的起源和本质特征[J].出版科学,1996年(3): 10.
⑤⑥ 张如发.编辑社会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275.
⑦ 王振铎.文化缔构编辑观[J].河南大学学报,1988(3):106- 108.
⑧ 王振铎.编辑学原理论[M].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74.
⑨ 王军.编辑的本质是媒介创构[J].编辑之友,2006年(6):43.
⑩ 何晓林.编辑学的基本原理是文化变现还是缔构媒介文化[J].编辑 之友,2005(6):37-38.
司锡明.信息智化编辑观[J].河南大学学报,1988(2):107.
王振铎,司锡明.编辑学通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 50—51.
任定华.关于编辑规律的探讨[J].中国编辑,2003(4):9-11.
刘光裕,王华良.编辑学理论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2,234,240.
当代新闻编辑 篇4
裴永刚
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 重庆401120
摘要: 媒介融合导致了新闻竞争的压力,如何在新闻产品同质化的时代找到适合自身特色的原创新闻,就涉及到新闻的发掘。本文从网络新闻编辑的角度探讨了新闻的发掘,即对已传播的有些信息进行再加工,使之成为新的原创新闻。具体从四方面进行了探讨:对已报道的新闻进行聚焦;从网民发布和反馈的信息中发现新闻;从报纸、广播、电视。其他网媒等介质信息中寻找新闻;从新闻排行榜中发掘新闻。并对网络编辑进行新闻发掘时应该注意的时间节点、题材选择和角度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媒介融合新闻编辑 新闻发掘
进入21世纪,随着媒介融合步伐的日益加深,各家媒体都普遍感到竞争的压力,都力求快报、特报新闻事实,以吸引广大受众。如何在新闻产品同质化的时代进行创新性的思维,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原创新闻,成为媒介决胜的关键因素。这其中就涉及到新闻的发掘。
所谓新闻的发掘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已经传播的内容进行深入采访和跟踪报道,另一方面是对已传播的有些信息进行再加工,使之成为新的原创新闻。1从网络新闻编辑的角度来看,前者主要属于新闻采访的内容,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后者,即如何对已传播的某些信息进行再加工,使之成为新的原创新闻。具体而言:
一、对已报道的新闻进行聚焦
对其他媒体已经报道的新闻或评论性报道进行再加工,不仅可以成为本媒体的原创新闻,又可以扩大受众面。对新闻的再加工要关注两方面的信息,即热点话题和深度报道。
1.关注热点话题
热点话题是受众关注的焦点。网络编辑可以抓住其他媒体在热点报道和新闻评论中出现的亮点,进行新闻信息再加工。如以十八大代表选举为例。十八大代表选举从2011年10月到2012年7月,历时9个月,选举出各行业代表2270名。其中有不少创新举措。如十八大首创对初选人实行差额考察,;在选举结构上做到了“两增两减”和“一个提高”。“两增两减” 即增加生产和工作第一线的党员比例,由十七大的不低于30%提高到十八大的不低于32%,减少党员领
导干部所占比例,由十七大的不超过70%减少到十八大的不超过68%;“一个提高”即大幅度提高工人党员代表比例,其中省区市工人党员代表所占比例一般要达到本省区市代表总数的10%,中央企业系统(在京)的工人党员代表数要明显增加。2人民网的编辑及时抓住十八大的选举特点,在已有相关新闻报道的基础上从中遴选出这些亮点,邀请了中央党校教授李民女士,湖北襄阳组织部部长刘仲初,上海农民工代表洪刚和网民代表三江韵,以网络视频的形式对这一特点进行再加工,引起了网民极大的关注和兴趣。
2.注重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3它是各家媒体所重点关注的话题,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网络编辑可以在各媒体深度报道的基础上,独辟蹊径,采取创新思维进行新闻再加工。这里以新浪的“深度之后”为例。2010年4月中旬,新浪开设了特别报道栏目“深度之后”,专门关注各新闻周刊的封面深度报道。在这个专栏中,新浪每期集中展示8到10家新闻周刊的封面深度报道,通过网民评价和投票机制,由网民投票选择本期最适合再加工的新闻。这种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把各新闻周刊的封面深度报道进行集中展示,可以显示它们关注的热点;二是通过网民投票,从的票数中,显示出她们最关心的热点。除去对已报道的深度报道进行再加工外,从新闻价值的显著性和接近性而言,单就这两个特点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新闻价值。
3.整合普通新闻
就实际工作而言,对普通新闻事件进行综合,仍然可以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对同类事件的综合。一个新闻事件经常会因为事件较小而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把类似的相关事件集中在一起排列,就很有可能成为引起网民关注的重要新闻。这里以东方网为例。东方网一条独家新闻《24小时内7架飞机出意外》是东方网将其他媒体报道的信息进行整合后形成的一条原创的独家新闻。东方网的编辑把从2000年10月31日晚上11时至11月1日晚上11时,全世界先后发生的7起大小飞机事故进行综合,发布后获得单篇点击率排行榜首。4二是对某一时段新闻的综合。如在固定的时间里推出的《一周要闻综述》等。目前,新华网在各种类别的新闻版块中都会推出《每日要闻导读》,拥有很高的点击率。
二、从网民发布和反馈的信息中发现新闻价值
根据CNNIC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中国手机网
民规模已达到3.88亿,超过台式电脑网民数3.8亿。5他们中的许多人即是新闻信息的接收者,又是新闻信息的生产者。如新华网论坛每天的网民帖子就有好几万条。网民发布和反馈信息的渠道主要是各大网站的论坛、博客、微博等,从这些渠道中发现新闻线索,通过精心的选择和编辑,可以成为有价值的新闻。这里以微博为例。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和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以及各种客户端,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文字、图片、视频、链接都可以嵌入其中。6一些大型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均开设微博,网络编辑可以从中进行新闻的开发。这里以《扬子晚报》为例。2012年10月16日,腾讯微博网友“刘鼎磊”发布了这样一条微博,“与女友相恋不到两年,每次不见面的时候就会折一颗心送给她„„现在起价一元拍卖,有意者私信。”微博发布后,迅速引发了热烈的网友热议。微博网友“许逸”表示支持,“拍吧,拍吧,多浪漫的,不知道你曾经的无价现在多少钱呢?”网友“何卓鑫”也凑起热闹,直接叫价:“2元,一口价”。7 《扬子晚报》网的编辑以《男生分手后微博拍卖爱情信物 网友态度不一》为题,把网友的微博回帖进行了精选,引发了包括中新网、中原网在内的各大网站的转载。
三、从报纸、广播、电视、其他网媒等介质信息中寻找新闻
目前对同一新闻事件,报纸、电台、电视、网络等各种不同的媒介都会进行报道。网络新闻编辑通过把不同媒介所承载的信息转换成本网络媒介所需要的信息,如把文字、图片转化为声频、视频报道或者反之,以满足网民多样化的需求。如2010年7月,广州发生一起嫌疑犯劫持人质被击毙的报道。一名湖北籍男子在广州进行抢劫,遭到反抗后,嫌疑犯逃跑,在警方进行追捕的过程中,该名男子劫持了一名过路女子。在警方与嫌疑犯多次交涉无果,嫌疑犯情绪激动,可能危及被劫持人质生命安全的情况下,警方果断将其击毙的过程。《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媒体纷纷对这一新闻进行了报道,还插入多张电视截屏图片,展示女民警送水、掏钱、射击的过程。8搜狐网也进行了转载,但它采用了多种形式,除了转载文字报道和女民警击毙嫌疑犯的电视截屏外,还通过图解的形式把这一劫持事件发生的过程一一呈现,成为一种独特的图解新闻。
四、从新闻排行榜中发掘新闻
新闻排行榜就是把各热点新闻事件按照网民的关注程度进行排列,从而显示一段时期内公众舆论的动向。新闻排行榜来自网民的选择,可以避免网络编辑的主观判断,从而更容易得到网民的信赖。新闻排行榜一般按时、日、周、月、季和年的方式进行排行。现在包括人民网、千龙网、新浪网、搜狐网等均按日、周、月显示新闻排行,网易还增加了按每小时显示新闻排行,更增添了排行榜的时效性。除了总排行外,还有分类排行,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点击排行榜。各大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在排行榜右侧均有网友的点击量统计数,从中可以看出该帖的关注程度;二是表情排行榜。网站的每篇新闻报道下面均设有表情排行榜,通过网民回复的各类有趣的表情,一方面吸引网民参与,另一方面也从中可以看出网民对这一新闻事件的态度;三是跟帖排行榜。就是对某一比较热门的话题,网民对新闻发表评论和看法。跟帖排行榜与前两种排行榜相比,传递的信息更多,对话题的关注程度也更高。网络编辑从排行榜可以更好地获知网民的需求,从而发掘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进行报道。
五、网络编辑进行新闻发掘的几个注意点
网络编辑在进行新闻发掘时,还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时间节点
任何一项报道均有重要的时间节点。新闻发掘同样也离不开时间节点。每年国家有很多法定假日,这是一个季节性时间节点;有一系列政策出台时间,这是政策性时间节点;还有一些商务活动,这是活动性时间节点。网络编辑要关注这些时间节点,进行新闻的再加工,使新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题材选择
网络编辑要进行专题分工,在各自负责的范围内建立“题材档案”。题材可以是近期的热点,重要的报道和普通的新闻,网络编辑从中选出适合的题材进行新闻信息的再加工,从中发掘出事件蕴含的新的新闻价值。
3.角度选择
新闻编辑教程 篇5
1、新闻传播的主导型工作,(1)编辑工作的主导性体现在报道的定位上,报道
定位是对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和个性特征所作的总体规范,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新闻报道的方向、特色和质量,是指导新闻采编的基本思想和原则。(2)编辑工作的主导性体现在报道的策划上,报道策划是对报道运作诸环节的预先预谋,即对报道什么和怎么报道的思考和设想,他追求创意与良谋,着眼于报道效果的优化。(3)编辑人员安排版面、节目和网页,又几乎每天紧盯网络,因而比较了解总体情况、突发事件和信息,加之具有旁观者清的有利条件,这就使他们能够对记者的报道给予一定的指导,包括提炼主题、开掘题材、选择角度乃至提供采访线等等。(4)报社的编前会制度,集中、鲜明体现了编辑工作主导性,为动态地把握好新闻传播的方向和质量提供了保障制度。编前会通常由值班总编、编委和各采编部门负责人参加,是每期报纸组版前的决策和调控会议,着重确定重要版面和重要稿件的安排。
2、新闻传播的整合性工作,整合是在筛选和整理基础上的组合,不是将单篇报
道简单相加或随意拼凑,而是以优化为目标,对他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和配置,彰显和发掘他们各自的内涵,形成“量变效应”,使新闻报道总体升值。
3、新闻传播的把关性工作,(1)编辑的把关是全程性的把关,把关贯穿于编辑
工作的全过程,从新闻的选择、修改、标题,到报道的配置和合成,每个环节都是在把关,都不能疏漏,都应当有把关意识。(2)综合性的把关,不仅对新闻报道从政治、思想到事实、表达等层面进行全面检验,还包括既要检验报道的个体,又要检验报道的总体——版面、节目和网页。(3)终审性的把关,记者报道的差错由编辑可以纠正,而编辑审定的报道出了问题,就会向受众传播,所以是终审性的把关,至关重要。
二、新闻传播与新闻编辑的关系
新闻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采写与编辑是其中的主要环节和基本业务。两者相互依存,统一于共同的传播目的和服务对象之中,同时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新闻传播的主导性、整合性和把关性,是新闻编辑工作的基本特性所在,从中也可以看出他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价值和作用。
三、网络新闻编辑的特点(互联网带来的变化)
1、编辑地位与职责的变化,如果说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主要是处理记者、通讯
员和通讯社提供的新闻,那么,网络新闻编辑还增加了搜索和跟踪网上新闻信息的职责。及时网站配备的记者不断增多,编辑工作依然是网络新闻报道中最主要、最重要的业务,网络新闻的竞争更多表现为编辑工作的竞争。
2、编辑思维与观念的变化,(1)互联网作为多媒体平台,他的新闻编辑人员不
仅要熟悉平面思维和线性思维,还要懂得超文本思维,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和一种环换位思考方式,必须考虑网民浏览新闻后可能需要的信息,设身处地为网民着想。(2)互联网交互功能的凸显,还需要编辑人员树立护动传播的新观念。编辑应该随时注意征询和搜集网民的反馈意见,介意调控报道内容和方法。(3)独家新闻在互联网领域也是掌上明珠,但与传统媒体相比,因为复制粘贴时效性不再是作为独家新闻的第一要素,也就是说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编辑还应改变对独家新闻的传统理解,不是单纯追求他的时效性,更应解读和开发其对网民的接近性和重要性。
3、编辑手段与方式的变化,网络的编排手段不像传统媒体那样各有侧重,而是
兼收并蓄,囊括所有;方式上最主要表现为动态化,不仅流量特大而且滚动
性极强,网站的首页和主页的设置也是比较突出的表现。
四、媒介融合给新闻编辑带来的改革
媒介融合,广义是指所有所有媒介及其功能、所有权、组织、资本、传播手段等有关要素的结合,狭义是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合作和联盟。
1、技术层面,报纸编辑不仅要会处理文稿、图片还要懂得音频、视频新闻的编
辑,不仅要会设计报纸的版面,还要懂得网络版、手机版的编辑。
2、内容层面,需要编辑部更新观念,转变思路,积极探索跨媒体运作的模式,围绕同一主题或事件,选取不同报道角度和重点,不同报道形式才能同中显
异,各展所长,避免同质化竞争,提升不同媒体各自的影响力。
3、角色层面,编辑兼任新闻节目播音员或主持人。
五、新闻编辑的基本修养
1、高度的责任意识
2、广阔的知识视野
3、执着的探索精神
六、报道定位的依据
报道定位,是新闻媒体编辑部对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和个性特征所作的总体规范,他从根本上决定了新闻报道的方向、特色和质量,是新闻报道乃至新闻媒体安身立命的基石。
1、媒体因素,(1)以媒体性质而言,具有机关报性质的媒体在政治、思想、政
策导向方面,担任着更为重要的任务,同时又容易掌握来自权威部门的重要
信息。(2)以媒体的层级而言,所处层级越高,报道的视野应当越广,报道的要求也应当越高。(3)以媒体的物质条件而言,技术设备与资金保障(4)
以媒体的传播时间而言,如晚报与日报各有优势。
2、受众因素,在性别、年龄、籍贯、职业等方面,受众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庞
杂性、多样化特点。
七、报道定位的要领
1、坚持正确导向,2、满足受众需求,3、体现自身特色
八、报道策划的原则
报道策划,是新闻工作者根据新闻规律,对报道运作诸环节的预先谋虑,即对报道什么和怎么报道的思考与设想。
1、取信原则,报道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搭准社会的脉搏和受众的需求,不能闭门造车,应注意打假,表现在(1)不能任意摆布报道对象,导演事实;(2)不能以报道策划为名,行商业策划之实。
2、立异原则,报道策划的生机和魅力在于立异,在于出新,最宝贵的品格是拒绝平凡,追求创意,应当不拘一格,大胆探索,尽可能在报道的内容、形式、角度、参与对象等方面求异求新,出奇制胜。
3、应变原则,讲究灵活性,随即应变,因为策划是对未来将发生的情况做当前的决策,如规定太死,一旦有了变化,影响报道。
4、集思原则,报道策划的主要对象是战役性报道、专题报道、以及重要事件,重要活动和重要典型报道,涉及社会环境和媒体内部的众多方面,难度系数大,靠个人不容易策划好,其时效性是快速决策,时间比较紧,需要集思广益,优势互补,提高质量和效率。
九、报道策划的类型:阶段性报道策划,专题性报道策划,即时性报道策划
十、报道策划的方法:系统方法,参照方法,逆向方法
十一、新闻选择的重要意义
1、实现报道宗旨的基本保证,报道宗旨可概括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
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2、形成报道特色的基本保证,任何媒体都要求自己的新闻报道具有独特的个性,以吸引
和扩大受众群,赢得竞争的主动权。
3、提升报道水准的基本保证,新闻选择居于支配地位,他制约着新闻的梳理、标题的制
作、报道的配置与合成等诸道工序,其他处于从属地位,新闻选择得当,有了好的基础,其他环节合理才能收到好效果。
十二、新闻选择的依据
1、社会规范(1)遵守政治规范,最根本的是要服从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和领导核心,还要注意不能刊播与现行政策不相符合的新闻。(2)遵守法律规范(3)遵守道德规范,力行其中的实事求是和清正廉洁。
2、受众需要(1)受众的需要具有一致性和差异性,一是反映热点事件,二是涉及大众
利益,三是反映案件或灾祸;(2)及时地、动态地了解受众需求的变化。
十三,新闻选择的注意事项
1、要有全面的观点,一是不能只看到新闻中积极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消
极一面。第二层是不能只看到消极而忽略其可以转化为积极的一面。
2、要有平衡的观点(1)重点与一般的平衡,比例一般以三七开至四六开为宜;(2)领
域、行业及其各构成要素的平衡;(3)肯定性因素与否定性因素的平衡要以积极为主,但不能放弃对那些落后、阴暗的、消极的因素开展必要的批评。
十四、新闻的梳理
新闻的梳理是对选定的新闻进行净化和优化处理,既要求注意整体又注意细节,既要求注意内容又要求注意形式,因而是对新闻的一次全面而细致的再检验。
1、新闻梳理的下限,新闻梳理的首要任务是要纠正新闻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差错和问题,这
种着眼于补偏救弊的改稿行为,可称之为新闻的“保护性梳理“(1)纠正各种差错,包括事实性差错(违反常识,不合情理,主观想象,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以偏概全)、政治性差错、知识性差错和文字性差错。(2)避免各种不当,@内容方面不当,一是提法不当,二是做法不当,三是泄露内情;@用词方面不当,词语的分寸,感情色彩和适用范围,尽量避免用词不当。
2、新闻梳理的优化,(1)凝聚主题,@一线串珠,主题集中,确定一个中心,不能中途变
道;@削去枝蔓,为了突出主题,就要忍痛割爱;@以少胜多,选材以少胜多,材料既可以突出主题,也可以冲淡主题,材料的选取不在于量而在于质;@精简过程,对事物过程进行必要的压缩和概括,使新闻报道短而精;@详略得当,与主题关系直接、重要的内容应当展开,写得具体、详细一些,不足的部分还应当设法补充,关系间接的应压缩,写得概括,简略,可有可无还应删除。(2)凸显精华,@改变体裁,调整结构,各种文体,各有特点,各有优势。@取其特点,独展所长,不能面面俱到,可以将精华取出独自成篇。@化整为零,各显其要,对于新闻重要信息多,但篇幅长,压缩会伤筋动骨,整体刊播难以使受众统揽各要,可以分成若干篇,组合刊播。@分层加工,链接建构,网络新闻可以超文本链接的形式显示,可按照标题——摘要——简讯——全文这种倒金字塔式结构分层予以加工。
十五、新闻梳理的准则,1、有稿必检(1)一般记者的稿件要检验,总编辑的稿件也不能忽视;(2)基层通讯员的稿件要检验,领导机关的稿件也不能忽略;(3)本媒体的稿件要检验,转载稿件也不能忽略;(4)地方媒体与中央媒体的稿件
2、有错必纠,既是对受众负责,也是对新闻工作者和审阅者负责,无论受众、领导及有关
人士都会欢迎与支持。
3、有改必慎,慎重修改要求改必有据,一定要求准确无误,一定要有充分的依据。新闻的标题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题目,他以简短的文句概括新闻内容,是新闻传播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影响受众满意度的极为重要的因素。
一、新闻标题的作用
1、导受作用,导受即引导受众阅读和视听,是导读、导听和导视的总称。
2、导向作用,标题是新闻与评论的结合点,标题的导向功能最为明显的表现是就事理论,借题发挥,更多是通过词语的褒贬和语气的强弱来显示的。
二、新闻标题在新闻媒体中的区别
1、不同载体的新闻媒体对标题的要求不尽相同,如报纸要求标题特别注意词句的修饰,更
加讲究语言的生动、形象、含蓄和凝练。
2、同一载体的新闻媒体对新闻标题的要求也有区别,这是由媒体的性质、受众对象和所属
地区等因素造成的。
3、语言,如机关报性质的媒体,标题总体上要求语言朴素,平实一些。
三、新闻标题与新闻事实的关系
新闻标题与新闻事实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新闻标题必须揭示和符合新闻事实。
1、新闻标题必须揭示新闻事实,2、新闻标题必须符合新闻事实。
四、新闻标题系统的结构
1、主体类标题(1)主题,也称主标题,以示与文章的主题相区别,通常用于揭示新闻中
最重要、最吸引受众的信息。从表现方法来看,主题可以是实题,即叙述新闻事实,也可以是虚题,即评价新闻事实,揭示其意义或隐含的理念。但在单独使用时,消息的主题应当是实题或有叙有议的虚实结合体。主题可以是一行,也可以是多行,但一般不超过两行。(2)引题,主题的引导题,位于主题之前,常用于说明、引申和烘托主题,因而有纵向和横向,又分别被称为肩题和眉题。新闻的来源、背景和原因,一般由引题来交代;新闻的意义、本质一般由引题来揭示,新闻的环境、气氛一般由引题来烘托。(3)副题,主题的辅助题,主要用来补充、解释和证明主题,通常位于主题之后,又称子题、副标题。如果主题不胜负担,难以概括新闻中重要的信息,就应借助副题予以补充;如果主题含而不露,不叙述具体事实,受众不易明了,借助副题解释;如果主题就实论虚,不提供具体事实,受众易觉空泛,借助副题予以证明。引题和副题又统称为辅题。消息和通讯的标题都可以有副题,但消息副题前面不用破折号,而通讯要。主体类标题按组合不同,又分为单一型和复合型标题,单一型标题有主题而无辅题,通常用于信息单一的新闻。复合型则是两者具有,一般用于信息比较重要而又复杂的新闻。
2、从属类标题,这是新闻标题系统中的从属部分,是对主体类标题的补充。(1)提要题,比较详细地概括文中主要内容的概要题,通常用于重要信息多而篇幅又较长的新闻,可以收到突出要旨和活跃版面的双重效果。(2)分题,插在新闻或文章中的小标题,又称插题。
3、整合类标题(1)栏题,为一个专栏或一组稿件所加的总标题;(2)类题,以归类为主
要目的的综合题。
五、新闻标题的表现方法
1、态度层面的方法:@客观性方法,即只叙述事实,不发表议论,不加渲染烘托,述而不
作。@主观性方法,即标题对事实进行评论、渲染和烘托,明显地表现出倾向性。
2、修辞层面的方法,@形象方法,化虚为实,化静为动,让受众可以感受和触摸;@强调方
法,加强语气、突出内容的方法,可以使标题加深对受众的印象。@蓄意方法,曲陈其
事,隐含其意;@齐整方法,特指对偶方法;@引用方法,借用他人话语或语句来概括新闻内容,以增强标题的表现力(顺口溜、谚语、方言口语、诗词名句、标题要拓宽引用的视野如歌词、影视片名等等)。@简练方法(炼意、炼句、炼字)
报道的配置
报道的配置,就是按一定的报道意图将稿件搭配、组织成有机完备的整体,一、综合性配置,强调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以吸引方方面面的受众。配置要领要做到“六
个结合“
1、点面结合,点指的是重点,面指的是一般的新闻。既要反映当前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
方面的新闻,要有反映当前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的新闻。
2、庄谐结合,庄重、严肃的新闻与一些轻松活泼的新闻。
3、褒贬结合,不能忽略批评性稿件,更好的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4、图文结合5、长短结合6、多种文体结合,除消息为主外,还可以安排通讯、评论、来信等。
二、同一性配置,是将具有某一或某些要素相同的稿件聚集在一起,这种方式可以增强新闻
单元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还能形成强势,获得规模效益和比较优势。
1、强标识组合,即具有明显标志。(1)借助标题,通过标题的整合,显示稿件之间的相同
关系;(2)借助专栏
2、弱标识组合,即不具有明显标志。适用于一是报道价值一般,没有必要加以突出,或报
道价值虽大,但多次采用标题予以强化,再突出就作用不大,而且有可能冲淡其他需要突出的信息。二是报道价值虽大,但如用明显标识一个是较难第二是效果不一定好。
3、延伸性配置,增配其他稿件,对新闻加以拓展,使之丰富、深化。(1)广度延伸,即对
新闻进行补充,增加相关信息,着眼于加大信息量,量的延伸。(2)深度延伸,即对新闻着力开拓,深入揭示其底蕴。
4、解释性配置,当一篇新闻内容不易为广大受众所理解或明了的时候,需要借助其他资料
加以说明。(1)文字资料,(2)示意图表
5、多媒体配置,就是运用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多种编排元素构成一篇或一
组新闻报道。(1)内涵式配置,将多媒体元素纳入一篇新闻,使他们成为其有机的组成部分。(2)外延式配置,将这些多媒体元素作为相对独立的报道,从不同角度延伸、拓展某一新闻事件或新闻活动。
报道的合成报道合成包括版面、节目和网页的编排设计,是新闻编辑过程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新闻价值判断的综合表现。
一、编排设计的价值,编排设计主要运用非语言符号。
1、表态功能
2、启示功能,既有积极又有消极方面。
3、吸引功能
二、编排设计的原则
1、相符原则,编排设计与对象相一致,包括三层意思(1)要与媒体的性质与特点相一致;
(2)要与新闻单元的性质与特点相一致,如政法、科技、经济、文娱等方面;(3)要与稿件的价值和特点相一致。
2、重点原则,突出重点,分清主次。
3、有序原则,编排设计要分清条理和层次,注意新闻的组合,尤其是文字与图片。
4、便易原则,要易于受众阅读或获取信息。
三、版面元素,正文、标题、图片、线条和色彩这些印刷符号式构成现代报纸版面的基本成分,统称版面元素。
1、正文,即用来显示报道和文章的文字,涉及大小、形体等;
2、标题
3、图片
4、线条
5、色彩
四、版面编排的方式
1、重点式编排,是运用强化手段突出重点稿件,主要有标题字和面积加大,标题字黑底反
白,正文字放大或用异体字,正文排长栏,题文围框,粗线勾勒,图文组合等等。
2、集中式编排,用比较多的篇幅报道同一类内容,或反映同一个主题
3、对比式编排,是将内容对立的稿件组合在一起的编排方式,具有对比显著、褒贬分明的特点,有利于主题的强化和深化。
4、对称式编排,讲究版面元素的工整对称,整体感和稳定感较强,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5、交叉式编排,注重稿件之间的穿插、咬合,标题横竖搭配,交替使用,避免碰题,讲究
错落,正文多呈不规则形状。优点是化长为短,增加版面变化,易显生动。不足是设计和排版都花较长时间,长篇稿件过度穿插会带来阅读不便。
6、模块式编排,题文组合均成四边形,不忌碰题,讲究块状错落,版面简洁,整齐,清晰
易读,便于读者快捷地获取信息,而且易于设计、排版和抽调稿件,十分适合电子排版。
7、冲击式编排,标题显赫,照片增大,线条粗黑,色调浓重,醒目夺人。
8、分解式编排,把一篇消息或通讯拆分成几个部分,并通过字差、线差、框差、栏差或色
影视新闻编辑大纲 篇6
(课程编码:050301026)
一、课程说明
影视新闻编辑总学时为36,开课学期为5,周学时为2,总学分为2。
(一)课程类别
专业限选课。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影视新闻编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特征,培养学生对电视节目编辑制作的学习兴趣;掌握电视新闻节目的编辑制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要求,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能,独立进行电视新闻的编辑制作,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电视新闻编辑制作能力。
(三)教材与参考书目
1.教材
《电视新闻编辑教程》周勇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参考书目
(1)《电视画面编辑》何苏六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
(2)《影视剪辑编辑艺术》傅正义著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
(3)《电视摄像》任金洲、高波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影视新闻编辑的特性,电视新闻稿件的文字编辑,电视新闻画面的剪辑,电视新闻的声音编辑:电视新闻的字幕设计,电视新闻节目策划,电视新闻栏目编辑是重点;解说词编辑,画面剪接,录音是难点。要使学生能够运用编辑机和制作设备独立完成新闻节目编辑任务。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讲授理论的同时,指导学生利用编辑设备分组进行模拟和实际编辑训练。教师现场操作演示、指导学生操作。尽可能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编一些与教学配合的录像片,作为教学参考。除课堂训练外,还应组织进行自采自编活动,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考核方法与要求
影视新闻编辑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考核以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为目的。考核方法:平时作业成绩加期末闭卷考试或完成规定题目的作品编辑制作等实际操作成绩。用百分制计分。作业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七)实践性教学内容安排
实践性教学是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按要求操作为主。课堂演示:教师讲解操作原理、技巧、目的、要求、演示操作过程,或播放录像片等影视作品进行分析鉴赏。模拟训练:学生利用摄录编设备进行分组采编制作训练。实地采访、拍摄、制作电视新闻片。
(八)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广播电视学。后续课程: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评论。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影视新闻编辑概述
第一节 影视新闻编辑的特性
第二节 影视新闻编辑的任务
第二章 电视新闻稿件的处理
第一节 电视新闻稿件的选择
第二节 电视新闻稿件的写作
第三节 电视新闻稿件的修改
实践操作:编辑稿件
第三章电视新闻画面编辑
第一节 电视新闻画面特性
第二节 电视新闻画面剪辑原理
第三节 蒙太奇剪辑理论
实践操作:画面剪辑
第四章电视新闻画面剪辑技巧
第一节 画面组接原则
第二节 画面组接逻辑
实践操作:组接镜头
第五章电视新闻的声音编辑
第一节声音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
第二节声音的录制
第三节 声音与画面
第四节 节目中声音的处理
实践操作:配音配乐
第六章电视新闻字幕
第一节 字幕的功能
第二节 字幕的设计
实践操作:设计字幕
第七章 电视新闻节目制作
第一节 节目制作与策划
第二节 电视节目制作与编辑
第三节 新闻栏目编排
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与编辑能力 篇7
1 新闻编辑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法,只有通过创新,社会才能得以进步。只有不断的进行创新,社会才能不断前进。在新闻编辑工作中,新闻编辑负责人员只有拥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高水平的编辑能力,才能使新闻编辑工作更好地进行下去,从而对新闻节目传播信息的能力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同样,新闻编辑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闻信息传播的发展前景。随着我国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步伐的增进,我国的新闻传播信息的方式也逐渐进入到直播模式,传播信息的高速度标志着我国现在的新闻行业更加注重传播信息的内容。我国新闻行业所编排的新闻节目内容是否能够被广大民众所接受,是否具有普及性也将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新闻行业的信赖度和新闻行业的发展前景。在新闻节目的编排过程中,新闻编辑这项活动始终贯穿于新闻节目中,新闻行业中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与编辑能力也影响着新闻节目的精彩度和质量的高低,进一步影响新闻节目的受欢迎度。在我国传统的新闻编辑方式的基础上加入创新意识,对新闻编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新闻编辑工作中贯穿了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能使我国新闻行业具有更高品质的新闻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新闻传播的魅力,增强了新闻行业相对于其他信息传播行业的竞争力水平。总之,我国新闻行业中新闻编辑工作人员灌输了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对我国新闻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增加我国新闻行业的竞争力以及新闻节目的质量水平。
2 提高新闻编辑创新意识及编辑能力的有效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增长,新闻行业在我国也演绎着更加重要的角色。也正是随着新闻行业在我国的品牌化经营越来越广泛,对新闻编辑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新闻行业中的新闻编辑必须要有创新意识,还要注重提高新闻编辑能力。通过提高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提高新闻编辑水平。在新闻编辑工作中,新闻编辑负责人员只有拥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高水平的编辑能力,才能使新闻编辑工作更好地进行下去,从而对新闻节目传播信息的能力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同样,新闻编辑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闻信息传播的发展前景。因此,如何提高我国新闻行业中新闻编辑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创新意识的提高,首先从内容上,新闻编辑人员要注重抓住不同的视角,以独特的思维方式搜索有价值和特殊的新闻,从而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以一个创新的方式将新闻所要表现的内容演绎出来,从根本上提高新闻信息传递的重要性和突出的优势。其次,从形式上讲,要避免过去单一的新闻报道方式,增加新闻报道方式才能有效地感染人们去关注新闻。新闻报道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多体裁新闻报道形式。这种新闻报道方式包括对于新闻的评论和博客文章等一些调查性质的新闻内容,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关注。二是多版面新闻报道方式。这种新闻报道方式能够扩宽新闻内容,使观众可以从多个方面对新闻内容进行了解。三是多风格新闻报道形式。这种新闻报道方式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不仅增进了新闻报道内容的吸引力,也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凸显了出来。
对于编辑能力的提高,首先,新闻编辑人员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各个行业的工作人员都应该具备职业道德以及基础的工作水平,这也是新闻编辑工作人员的最基本的要求。其次,对于新闻编辑工作人员,要具有广阔的新闻知识。这样才能符合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编辑人员的标准。如何使得新闻节目更具有生动性和独特性,是一个新闻编辑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最后,每一个新闻编辑工作人员都应该具有高水平的工作能力,因为新闻编辑工作需要进行实践。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应该具有最基本的策划能力,也就是如何进行版面编排等一系列工作。此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和编写能力,才能进行工作的合理安排以及节目的快速制作。
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对于新闻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要加强对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的探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传媒行业的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增长,新闻行业在我国也演绎着更加重要的角色。随着新闻行业在我国的品牌化经营越来越广泛,对新闻编辑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新闻行业中的新闻编辑必须要有创新意识,还要注重提高新闻编辑能力,通过提高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提高新闻编辑水平。
关键词:新闻编辑,创新意识,编辑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霞.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探讨[J].中国传媒科技,2013,12(22):87-90.
[2]李海英.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分析[J].科技传播,2012,4(20):56-60.
《新闻编辑室》 篇8
电影:《点球成金》(2011)、《社交网络》(2010)、《查理·威尔森的战争》(2007)、《好人寥寥》(1993)
电视剧:《新闻编辑室》(2012)、《日落大道60号》(2006)、《白宫风云》(1999)、 《体育之夜》(1998)
导演:格雷格·莫托拉、阿兰·坡
编剧:阿伦·索尔金
主演:杰夫·丹尼尔斯、艾米莉·莫迪默、小约翰·加拉赫.、艾莉森·皮尔、托马斯·萨多斯基、戴夫·帕特尔、奥莉薇亚·穆恩、萨姆·沃森
类型:剧情
国家/地区:美国
首播:2012年6月24日(第一季)
制作方:HBO
2012年的美剧“夏歇季”,HBO的重磅新作《新闻编辑室》引来了大批中国观众的网络围观。该剧通过描绘一群“新闻狂人”面对“电视台商业需求与个人新闻操守发生冲突时”的一系列表现,为我们展示了美国新闻节目制作的台前幕后。
“索尔金主义”最新力作
从2009年初的筹备,到2011年秋的开拍,再到2012年夏的首播,围绕着《新闻编辑室》的话题,总离不开一个名字——阿伦·索尔金。这个近来在好莱坞风头一时无两的金牌编剧此前凭借《社交网络》、《点球成金》和《白宫风云》等作品多次获得奥斯卡、艾美奖最佳原创剧本的肯定,此番携《新闻编辑室》重返电视圈,甫一出场,江湖就已风声四起。信息量密集的机关枪式对白、捍卫专业理想的热血精英、锐气自我的观点堆砌……一切似乎都昭示着这将成为又一部烙上“索尔金主义”标签的“重复”之作,但 “大神”本人可不这么认为:“我得澄清一下,这部剧的重点并不在如何做新闻上,那群新闻从业者才是真正的主角。”
除了“灵魂人物”索尔金,该剧“加起来一共有13个托尼奖提名”的超强演员阵容也颇令人期待。有着三十余年从影经历、曾主演伍迪·艾伦《开罗紫玫瑰》的杰夫·丹尼尔斯成了剧中霸气侧露的王牌新闻主播威尔,曾出演《雨果》、《禁闭岛》的“英国美人”艾米莉·莫迪默则变身为战地记者出身、执着于新闻理想的女制片人麦肯兹,此外还有首度参演美剧的《贫民窟百万富翁》男主角戴夫·帕特尔和众多活跃于百老汇舞台的戏剧演员加盟其中,如此豪华的“星星榜”是不是已经快亮瞎了你的眼?忘了说,两届奥斯卡影后简·方达也在剧中出演了一位决定众多主演生杀大权的女强人莉奥娜·莱辛,这个角色可不简单,不仅名字是在向两位好莱坞商界icon——地产女王Leona Helmsley和前派拉蒙影业主席Sherry Lansing致敬,就连饰演者方达女士的前夫也正是大名鼎鼎的CNN创始人泰德·特纳。
堂·吉诃德们的理想国
索尔金说:“我喜欢书写那些不披斗篷,不带假面的英雄们,……在写《新闻编辑室》时,我也是这么想的,与其描绘现实,不如把这部剧作为一封献给新闻理想主义者的情书。”他在剧中用一个个近两年来发生的重大社会事件为新闻真相和理想主义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作为中国观众,或许我们并不了解美国的大选文化、枪支管制、茶党崛起和移民法案,又或许我们并不关心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埃及政变和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但至少可以为剧中纯粹浪漫的新闻观而热血沸腾一回。
威尔在第3集开头以911事件后前反恐事务主管理查德·克拉克的道歉声明为引子,向观众表达了未能在节目中起到报道信息和引导选民作用的歉意,并陈述了自己“重返新闻界”的理想:“我们要做事实真相的拥护者,杜绝含沙射影、空穴来风的报道。我们不是餐厅的服务员,不会依照你的口味来调整新闻。我们也不做只会陈述事实的机器,因为新闻只有沾染了人性,才有意义。我将丝毫不隐瞒自己的个人观点,但也会尽力为您呈现不同于我个人主张的明智观点。我们凭什么做出以上承诺?因为我们是媒体精英。”如此理想化到不切实际的“自大”言论是不是已经让你体温上升、血压破表了呢?当曾经举足轻重的新闻界业已失去“喉舌”之姿时,索尔金用自己的方式构建了一个纸上的理想国:在那里,时效和收视不是唯一,因为“在正确的报道出来之前,新闻仍是新闻”;新闻机构会为服务于己的外籍战地记者负责到底;从业者会为报道重大事件所起的作用而自豪,但当它已发展成一个国家的悲剧时,他们也没有热情去炫耀自己的作用了。
这是一群非常出色的人在做非常正确的事,也许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困扰,然而一进新闻编辑室,立马回魂,满血复活。他们愿意在为“灰色事件”进行条分缕析的过程中,付出代价,甚至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失败者,但“不相信真相总在中间”的信念促使其愈挫愈勇。导致麦肯兹和威尔恋情结束的第三者布莱恩在头条报道中把这群人称为“The Greater Fool”,这个借用凯恩斯“博傻理论”的观点看似暗含贬低之意,却真正显示出他们“为了让他人获利,宁可自己做最大傻瓜”的“高处不胜寒”。如果你想通过这部话题性十足的美剧来给自己的美国认识论扫扫盲,它大概会成为你的菜。
和观众做生意的HBO
《新闻编辑室》是索尔金首次与有线电视网合作拍摄的剧集,这部未播先火的美剧在播出后却招来了毁誉参半的媒体评价。《好莱坞报道》称:“是否钟意这部剧取决于你是否买索尔金的账,他一向坦诚到不屑于掩饰自己的倾向,更不会为此而感到羞愧。”《赫芬顿邮报》则认为:“戏剧性的呆滞和恼人的混乱,让该剧为了完成一次毫无意义的讲述而浪费了一个难得的豪华阵容,除非你认为教育人们如何变得更加正直是索尔金讲这个故事的最终目的。”不过这些两级分化的评论并没有影响索尔金的心情。虽然美国本土收视低迷,但鉴于火热的社会话题性和对制作团队的充分信任,HBO在第2集首播的次日,即宣布续订第二季。用中国当下收视为王的思维来考虑,会觉得这决定做得也太不可思议了,话题热度能当饭吃吗?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和观众做生意,而非广告主”,《新闻编辑室》第2集的一句台词一语道破了该剧制作方HBO的经营之道。作为时代华纳旗下的有线电视网,该公司的收入来源是订户的收视费,而非广告费。从1977年起,HBO就开始了自制剧的生产,1998年《黑道家族》的成功一举奠定了其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而它也凭借“凡HBO出品,必属精品”的良好口碑在2011年成为全美用户订阅量位居第二的有线电视公司。索尔金“欣慰”地说:“HBO对于有多少人看了这部剧不太感兴趣,他们更关心看了这部剧的人里,有多少人真正喜欢它。虽然HBO的目标不是让编剧们开心,但他们确实一不小心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