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评论

2024-08-28

影视评论(精选6篇)

影视评论 篇1

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 在网络围观时代, 影视评论出现多元化和多形态, 通俗情境下, 感想式、随笔式、零星的评论文章大量地充实着宣传媒体, 现今的影视评论泛娱乐化特征凸显。但恰恰是这种新媒体背景, 精准的、高端的影视评论越发显得重要, 专业的影视评论对电影市场以及观众欣赏心理、审美习惯起到的正确引导, 也越来越被影视创作者呼吁和渴求。那么专业、非专业影视评论如何界定, 专业影视评论有哪些特殊要求?这是广大读者、观众首先要明确的问题。

一、影视评论的专业和非专业

网络时代, 观众因为有机会可以看到各国、各时期、各类型的影视作品而视野倍加开阔, 较之以往, 观众层面表现出复杂性、多样性, 而且因其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 对影视作品的理解也就变得差异很大。一般来讲, 非专业影视评论要求较为宽松, 只要在自己的理解范围内找出可评可点可以欣赏的地方就可行了, 这样的评论在报纸上、娱乐新闻网站上经常可以见到。比如《生活日报》每天都有一个版面用来介绍电视剧的内容, 只要在此基础上稍加一点文字, 就成了简介式评论;而在娱乐版上, 常见到“花絮”之类, 即广告式评论, 这种影评的读者主要是关心影视娱乐的人, 目的是为他们的读者提供有关影视娱乐信息。所以, 区别专业和非专业的影评, 应该说主要取决于写作的目的和读者。

若站在专业的角度上来说, 影视评论是艺术评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根据某种思想原则和审美标准对影视艺术进行理性分析和科学评价的一种艺术研究活动, 带有文艺评论的一般规律, 即不能脱离作品的具体生动的形象体系, 以具体的影片或电视剧创作为研究对象, 探索影视艺术内在的发展规律, 其写作的对象主要是针对技术人员和创作者, 写作的目的主要是对作品进行艺术定位, 或者从创作中总结经验, 使它具有更普遍的认识意义和指导意义。

二、影评的专业性要求

由于电影、电视的艺术欣赏有其特殊性, 影视评论自然也有一定的专业性要求。首先, 影视艺术本身是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这就要求其评论人员在欣赏影视的时候具有多种艺术审美的能力;其次, 影视中的主体是稍纵即逝的, 影视评论无法像读诗或者优美的散文一样反复地琢磨和分析, 对于触动自己的某一个场合或者细节需要强记在心并且积极地发挥自己的思维对影视做出精辟的评论;第三, 一般的文学评论大多是单一的艺术, 而作为诸多艺术综合体的影视给评论提供了多方面的思维和角度, 这要远远优越于文学评论。

三、影视评论的依据

归根到底, 我们做影视评论就是要对某一作品是好、是坏或者存在不足作出评价, “评”, 既是剖析又是判断, 既是选择又是引导。所谓剖析就是对影片的画面构图、色彩、音乐、摄影、人物性格刻画、主题思想展示、艺术种种表现手法等诸多因素, 由浅及深的分析;所谓判断也就是对作品的思想、流派及艺术家做出中肯的评价, 或者肯定、或者否定、或者兼而有之。说它是选择又是引导, 是因为评论是一种独立的具有自我价值的创造性劳动, 它要挖掘作品的内在价值, 赋予作品未完成的艺术形象的新创造, 从而正确地引领观众, 带动影视市场良性发展。

那么要衡量和评价一部影视作品的优劣, 其最根本的依据是什么呢?

1.思想性。思想性的标准包括创作者本身的意图和影视形象的客观意义的综合表现所给予欣赏者的思想力量。一般情况下, 创作者往往会将一部作品的思想注入其主题和题材上, 让欣赏者可以轻而易举地感觉到;还有一种是创作者有意地淡化、朦胧意图, 要观赏者去观察和捕捉寓意作品中的思想。而要使一篇影视评论成功, 首先要有正确的立论, 也就是说文章的中心思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来揭露评论对象的本质、概括规律性的认识, 这样的评论才会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已故著名电影评论家钟贴斐在评论影片《人生》中这样论述:“高加林和巧珍结婚是可能的, 但是往后的日子会怎样?巧珍固然是个悲剧, 造成这个悲剧的是高加林。高加林不是悲剧么?这是个复杂的悲剧, 而根本的一点是社会没有给他们提供广阔的天地。高加林怀着上联合国的雄心不得不回到高家沟。”这篇文章的一个基本立论, 就是说应该走出黄土地还是在高家沟刨挖一辈子?是勇于改革开放, 还是抱残守缺?这个立论贯穿全文, 渗透于字里行间, 统帅着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

具体说来, 思想标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真实生活的反映程度; (2) 作品的思想倾向; (3) 作品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 既顺应历史的发展, 又是对生活真实的再现。同时, 优秀的作品还是智慧和力量的教科书, 它以独特的审美形式来教育或者感化人, 其自身孕育的丰富思想可以让观赏者在领略的同时获得一定程度的审美喜悦。

2.艺术性。前文有述, 优秀的影视作品是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的有机统一, 当艺术家有了对生活的思考与评价之后, 还需要采用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段去诠释生活的本质, 具体体现在: (1) 作品的艺术形象是否典型和感人; (2) 作品是否饱蘸创作者的真情; (3) 艺术形式是否完美和独特。好的影视作品一般是创作者倾注其生活激情的对象, 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和典型才可以引起欣赏者强烈的共鸣和认可。

四、影视评论的角度

影视作品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它可能是故事片也可能是纪录片, 可能是电视剧也可能是综合艺术片, 不论影视作品是哪种类型, 影视评论都要从艺术分析的角度进行, 而不能是复述性的内容概括和泛泛的观后感, 要结合影视作品的画面、音响、音乐、解说、主持等各方面的要素, 对其主题内容、结构框架、制作造型等方面进行艺术性的分析, 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集中深刻、有独特的视角。

常见的评论角度有:评片名、评导演、评演员、评主题、评叙事结构、评摄影摄像等等。

搜狐娱乐网 (http://news.ccwb.net 2010年) 12月8日1713发表的“评论《赵氏孤儿》俯仰间的人性与士气”, 笔者看来就不失为一篇很好的影评, 它选择导演作为评论的切入点, 就导演的构思、导演的风格、导演的手段、导演的创造四个方面对影片展开评析, 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表达了具有个性的影评构思。它评述导演风格的时候这样写道“在我看来, 对商业片叙事成规的使用与把握, 并不是判断一位导演创作风格是否改变的主要依据, 创作心 (状) 态的变化主要来自导演创作价值观标准的调整。由是观之, 《赵氏孤儿》是陈凯歌导演创作心态变化的转型之作, 它彻底地从以个人的文化理念推动人物和剧情发展的思考派导演, 变成了一位以观赏期待为叙事基础的商业片导演。当年的《黄土地》本就是一个八路军战士与乡村姑娘暗恋的故事, 但陈凯歌却讲出了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厚重感, 而今一部厚重的历史悲剧却被他举重若轻地改编成略带有喜剧效果的平民正剧, 他小心地试着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视角来处理《赵氏孤儿》中那些与今天观众感受有差异的部分, 比如为什么会用自己儿子的命去换别人孩子的命?把孩子救了, 该怎么样养育他?在评述导演创造的时候文章这样写道:“人物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戏剧性变化是创作者意念表达的核心因素, 陈版《赵氏孤儿》具有创造力 (原创力) 的变化, 也恰在于此。影片表面上看似以现代人的‘人性’观取代了传统伦理的‘忠义’, 但在故事核的深层却依然蕴含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精神价值的肯定与褒扬。程婴的隐居与坚守, 除了有今天我们能够理解的人性意涵 (健康人格与生命价值) , 同时也有陈凯歌作品始终醉心的中国文化中做人的基本伦常, 陈凯歌的作品中常常会流露出对中国文化中那些不曾被污染、扭曲的某些价值观的心仪与向往。”最终结语:“假如说, 《赵氏孤儿》有什么不满足, 我便不得不说, 这部在今天诞生的佳作本身无可避免地沾染了时代的‘腐’气。简单地说, 影片的客观与主观的天平过于倾向客观, 这使影片中本应充分展开的思考稍显轻佻与稚气。在此, 我无意指责陈凯歌导演对观众的善意, 我只是想说, 《赵氏孤儿》这样的电影不应该在一片叫卖的季节上市, 它应该是让人沉心观赏的作品, 应该再主观一点才好, 当然这让陈凯歌导演有点难办了。”像这样客观、独道的评论, 对观众的审美心理和影视市场的引导无疑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影视评论的写作方法

(一) 捕捉最深刻的感受

一部优秀的作品它涉及的方面是非常广泛的, 加以评论的时候可以着笔的地方也很多, 影评的写作就是要抓住最动人的地方进行反复回味和琢磨, 用心去感受, 使得影视的深刻含义在自己的感悟下有理性的升华。譬如《泰坦尼克号》, 我们不要只是肤浅地去赞美这是怎样的一种伟大爱情, 还要深刻地反思人应该怎样去面对生死, 以及生死存亡的一瞬间人性所迸发出的伟大光芒。

(二) 抓住细节, 诠释其深刻涵义

“细节决定成败”, 对于影视艺术形象的刻画和描绘也是一样的, 只有抓住艺术形象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用道具、声音或者色彩的变化来反映人物的心情或者设置下悬念, 才能对推动整个情节的发展产生良好的作用。

(三) 立意新, 开掘深

影评是思想火花的迸发, 所以立意一定要新、要见解独特, 它要求对影视内容进行深刻的挖掘, 要抓住影片的精髓, 如此才可以写出更为专业的影评。

(四) 实事求是地评论

对影片实事求是地评论, 就要用全面的观点对影视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分析, 不能人云亦云、求全责备。

(五) 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

电影的主题、人物和情感都是通过艺术来表现的, 所以重视影视的艺术分析至关重要, 这样的分析应该是详细具体和言之有物的, 评论也应该是实事求是和观点鲜明的。在艺术评析中, 电影意识不可少, 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术语再加上自己深刻的感受和理性的把握, 写好影评将不成问题。

对于初学者笔者建议, 开始写的时候语言朴实、个性且富有新意就可以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写作的方式可以是夹叙夹议地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定不要脱离影片进行孤立的评论。一个好的影评标题也会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激起读者的兴趣, 如果再加上一个副标题更会使得题目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张元博、姚冬梅.浅谈影视评论的标准[J].新闻传播, 2007, (09) .

[2]丁陶蓉.从“有意味的看”到“有意味的写”——影评写作的尝试[J].阅读与鉴赏 (教研) , 2006, (Z2) .

[3]黄敏.影视评论视点的把握与传达[J].写作, 2000, (06) .

影视评论 篇2

2、影视评论写作:在对影视作品鉴赏的基础上,结合影视理论的特点,对具体作品、创作

思路、主题风格、人物塑造及突出的影视文化现象作较迅速和较准确的阐述。

3、影视评论写作的特点:(1)、追踪热点。对影视新现象迅速敏锐地把握(2)、长期关注。对影视动态和影视规律的了解和掌握(3)、精辟阐述。对影视作品准确深入、通俗生动地阐述

4、美国电影比较成熟的类型片

⑴西部片:詹姆斯·克鲁兹的《篷车》(1924年)和约翰·福特的《关山飞度》(1939年)以及弗莱德·齐纳曼的《正午》(1952年)⑵喜剧片:查理·卓别林的《淘金记》(1925年)《大独裁者》(1940年);弗兰特·卡普拉的《一夜风流》(1934年)开辟了“疯癫喜剧”或“爱情喜剧”的新风格⑶歌舞片:《爵士歌王》(1927年)《出水芙蓉》(1944年)、《雨中曲》(1952年)、《音乐之声》(1965年)⑷强盗片:《小凯撒》(默文·勒鲁瓦,1930年)、《疤脸大盗》(霍华德·霍克斯,1932年)。⑸悬念片:美国“悬念大师”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的《房客》(1926年)、《蝴蝶梦 》(1940年)、《后窗》(1954年)、《鸟》(1963年)⑹恐怖片:《德拉库拉》(托德·布朗宁,1931)、《木乃伊》(卡尔·弗罗伊德,1932年)。

5、新好莱坞时期:(1)标志性作品——阿瑟·佩恩导演的《邦妮和克莱德》(1967年)。迈克·尼克尔斯的《毕业生》(1967年);斯坦利·库布里克的《斯巴达克斯》(1960年)、《发条橘子》(1971年);丹尼斯·霍帕的《逍遥旗手》(1969年);(2)、新好莱坞时期的两位核心人物——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教父》(三部,1972、1974、1990年)

《现代启示录》(1979年);和马丁·斯科塞斯《出租车司机》(1976年),《纽约纽约》(1977年)。(3)、20世纪70年代末,好莱坞商业影片的文化价值取向开始转变,影片多表现为关注平民的家庭伦理生活和传统美德的复归。《克莱默夫妇》(1979年)、《金色池塘》(1981年)、(4)、70至80年代,以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和乔治·卢卡斯为代表的青年导演开辟了好莱坞崭新的主流模式电影。《大白鲨》(1974年)、《侏罗纪公园》(1996年)及其续集、《辛德勒的名单》(1993年)

6、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20世纪初至30年代流行于欧美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起源于德国,它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文学;表现主义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

表现主义的特征: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

7、20世纪20年代以法国先锋派电影兴起的社会根源:(1、)19世纪末欧洲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电影对欧洲电影形成的商业压力。

先锋派电影的兴起与盛行:先锋电影运动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法国,盛行于德国、瑞典、西班牙等国。

什么是先锋派:先锋派”是一场严格意义上的电影美学探索运动,先锋派电影沿着实验性、非理性、反叙事、反情节、反性格塑造的道路向前发展,主张用抽象的画面、线条及光影拍摄“纯电影”;后期则转向表现超脱现实的梦幻与潜意识以及无逻辑、非理性的意识活动。先锋派电影的类型:抽象电影、超现实主义电影、记录电影

先锋派电影的代表作:(1)、抽象电影《机器的舞蹈》——费尔南·莱谢尔(法国)(2)、超现实主义电影《贝壳与僧侣》——谢尔曼·杜拉克(法国)《一条安达鲁狗》——路易·布努艾尔和达利(西班牙)纪录电影《雨》、《桥》——伊文斯(荷兰)

先锋派电影的特点及意义:(1)、情节完全是荒诞的,是由梦幻式的潜意识构成的片段;

1(2)、与大众的品味是脱离的,思想也是苍白的,但它广泛的实验性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的表现手法。

8、新浪潮电影运动产生背景:二战后法国电影再次进入低迷时期,制作手法平庸、毫无艺术内涵的电影激起了法国一批年轻导演大刀阔斧改革电影的决心,于是一场跨越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的“新浪潮”运动浩荡展开,以崭新的电影观念和视听语言冲击着法国旧有的电影形态和叙事秩序新浪潮的两大派别:(1)、电影手册派:他们推崇巴赞的纪实美学理论,创作更接近生活、贴近现实,作品多以半自传体形式呈现,带有强烈个性化色彩的“作者论”风格。主要有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四百下》、《最后一班地铁》(1980年);吕克·戈达尔的《筋疲力尽》(1959年)、(2)、左岸派:他们由居住在塞纳河左岸的电影导演、文学家组成,其创作风格自成一体,他们的题材始终围绕时间和人的精神两方面,在回忆、显示和预想的矛盾纠葛中,呈现出鲜明的文学特质和现代色彩。代表作品是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1959年)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年),阿涅斯·瓦尔达的《克莱奥:5点到7点》(1962年)。

新浪潮电影的特点:(1)、在内容上。宣扬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哀叹人的命运,强调人与人的隔膜、猜疑、变化无常(2)、在题材上。“新浪潮”电影具有强烈的“个人性质”,最有代表性的表现方式就是所谓“导演的自述”(3)、在表现手法上。用长镜头代替蒙太奇,移动摄影代替固定摄影,没有完整的故事结构,情节和画面的跳跃性强;(4)、摄影风格侧重于电影的照相性风格;(4)、与传统明星制度相对立,他们启用了大批不知名的年轻人做演员;(5)、“新浪潮”大量采用自然环境音响。

9、20世纪50年代的“自由电影”运动:创作方法继承新现实主义传统,多以英国中部工业区为实拍场景,采用黑白胶片摄制选用无名演员来表现工人阶级日常生活。而创作思想则沿袭“新浪潮”精神,影片内容上充满孤独彷徨、喧嚣寂寞、愤世嫉俗的反叛精神。“自由电影”运动到1963年达到高潮,涌现出《上流社会》(1958)、《愤怒的回顾》(1959)、《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晨》(1960)等杰出电影代表作品。

10、90年代的韩国电影步入多元发展的时期,在政治宽松、经济发展、文化普及的社会背景下,韩国制片人制度逐渐成熟,民族化的商业类型电影趋于繁荣。一是以《结婚的故事》(1992)、《我的野蛮女友》(2001)等影片为代表的喜剧与情感因素相融合的浪漫喜剧爱情片;二是以《游戏规则》(1994)、《我的老婆是大佬》(2001)等为代表的模仿好莱坞模式又不失本土特色的黑帮片; 三是以《上网》(1997)、《八月照相馆》(1998)等为代表的唯美纯洁的爱情文艺片;四是以《安静的家庭》(1998)、《退魔录》(1998)等为代表的颇具号召力的恐怖片;五是以《花瓣》(1996)等影片为代表的突破政治禁忌的历史片等等。姜帝圭导演的影片《生死谍变》(1999)打破了《泰坦尼克号》在韩国的票房纪录,成为韩国电影的里程碑11、50年代初,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响下,以萨蒂亚吉特·雷伊联合莫纳里尔·森达拉姆等青年导演发起了一场拒绝商业、反映真实的印度“新电影”运动;指出“电影不是一种低水平的纯娱乐的手段而是一种严肃的表现形式”,并倡导电影降低成本、关注现实。

萨蒂亚吉特·雷伊是这一时期最为多产、成就最高的电影大师。他的作品《道路之歌》(1955)、《不可征服的人》(1956)、《阿普的世界》(1959)组成了“阿普三部曲”。影片简明直白的艺术风格、抒情浓郁的人道主义色彩以及真实可感的现实主义气息,将印度电影推向国际影坛高峰,雷伊也因此获得“印度的弗拉哈迪”的美誉。90年代后,学成归国的新一代青年导演继续发扬印度“新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并努力挖掘印度电影的新内涵与新变化。以《海德拉巴的忧郁》(1998)、《孟买男孩》(1998)两部电影为标志,新潮流电影火热展开,影片将镜头直接对准现代都市,将全球化背景下印度传统人文遭遇的矛盾冲突细致地展现出来。

12、中国第三代电影导演:政影相息的风云十七年

这一时代涌现出的大批优秀导演也自觉地成就了时代主题和政治艺术,他们在影像策略上有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明显痕迹和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内在驱动力;在叙事策略上则继承了老一辈电影人和传统文艺作品的伦理框架,同时将政治、社会生活纳入家庭伦理模式,努力适应国家、人民对电影的宣传要求,此外也努力彰显自我风格和体现激越情怀。

水华其作品有《白毛女》(1950)及其艺术自我达到完美巅峰的经典之作《林家铺子》(1959)等。谢晋,其代表作有《女篮5号》(1957)、《芙蓉镇》(1986)等。谢晋的影片坚持以情动人的现实主义风格,既注重反映现实生活和人物命运,又善于借鉴吸收外来的先进电影语言,并用以表现民族特色的风俗人情。崔嵬导演的《青春之歌》(1959)成荫导演的《西安事变》(1982);谢铁骊导演的《早春二月》(1963);

中国第四代电影导演:自然真诚的生活纪实

虽然在这一时期,极左情绪高涨、说教影片泛滥,但仍涌现出像《创业》(1974)《闪闪的红星》(1974)《海霞》(1975)等尊重艺术、忠于生活的优秀影片。但从整体而言,中国影坛在这一时期依旧暗无天日、前途迷茫。

黄健中《小花》(1979)可以说开启了电影艺术复兴的先河,而《良家妇女》(1985)则在造型艺术和寓意审美相融合的探索中更进一步;吴贻弓的《巴山夜雨》(1980)和《城南旧事》(1982)含蓄而唯美地传达着他的诗学意境和风格,对人性的善与美发出了最真诚的讴歌。吴天明怀着对西部热土的无限爱恋和关注拍出了享有中国“西部电影”之称的《人生》(1984)和《老井》(1987)。

中国第四代电影导演是承上启下的一代电影人,他们继承了第三代导演“十七年电影”的优良传统和意识形态,背负着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可以说,第四代导演身兼电影理论者与创作者的双重职责,在一片文化废墟上大胆开掘着自己的电影理想,并为电影语言的现代化和电影观念的变革播撒下希望,也铺就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殿堂的坚实阶梯。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历史表意的文化反思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一大批对艺术和人生有着独特洞察力和敏锐力,对传统道德文化有着深刻的探索和思考,对银幕造型和电影语言有着大胆创新的年轻人闯入中国影坛,他们就是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他们的出现开辟了中国电影的新纪元,实现了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接洽与对话。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1983)宣告中国新电影时代的到来;陈凯歌的《黄土地》(1984)是第五代导演的奠基之作,《霸王别姬》(1993)是陈凯歌艺术创作的神来之笔,也是其艺术生涯的巅峰佳作,影片中将那种对人生如戏的深沉感慨和对传统文化的无限眷恋融入了一段段荡气回肠的咏叹中。张艺谋也是第五代导演的杰出代表,他导演的影片有《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秋菊打官司》(1992)、《活着》《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1999)、《英雄》 《(满城尽带黄金甲》(2008)、《山楂树之恋》(2010)和《金陵十三钗》(2011)。田壮壮《盗马贼》(1986)、《小城之春》(2001)。杰出的女性导演李少红则用细腻的女性思维去讲述个人生命体验,她的代表作有《恋爱中的宝贝》(2004)更是将其女性意识推向极致。

13.镜头的类型(1)、按照镜头的景别不同分为:远、全、中、近、特

远景镜头:摄影机远距离拍摄景物,镜头离拍摄对象比较远而产生的一种镜头效果,其画面开阔,景深悠远,能充分展示活动空间,可以用来抒发感情,渲染气氛,创造意境。

全景镜头:主要展现人物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动作的一种镜头效果,是塑造环境中的人或物的主要手段。

中景镜头:中景镜头是影视作品中使用较多的基本景别,它主要显示人物膝盖以上部分形象和人物的一定活动范围,观众能够比较清楚地观察到人物的神态表情,从而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情绪,使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近景镜头:近景镜头表现的是人物腰部或胸部以上形象的镜头,它能够通过人物的肖像和面部表情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心理活动,可以突出重要的神情、动作以及景物。

特写镜头:特写镜头是通过表现人物或景物的细微特征的镜头,把表现的对象从周围环境中强调、突出出来,使观众去注意关键性细节,造成强烈而清晰的视觉形象。

(2)、按照拍摄角度的不同:可分为心理角度和几何角度①心理角度:所谓心理角度是指由客观位置关系给观众带来的心理感受,包括主观角度和客观角度两种。A客观角度:即旁观式拍摄。B主观角度:即从画面中的人物的视点进行拍摄。②几何角度:指的是摄影机和被摄主体之间的垂直平面上的客观位置角度关系。分为:平拍、俯拍、仰拍(3)、根据摄像方向的不同:可分为正摄、斜摄、侧摄、反摄(4)、按照拍摄时镜头和摄影机自身运动方式的不同分为:推拉摇移跟升降

推镜头:在被拍摄对象位置不变的情况下,摄影机的镜头向前缓慢移动或急速推进的拍摄手法。它能使银幕的取景范围由大到小,画面里的次要部分逐渐被推移到画面之外,主体部分或局部细节逐渐放大,占满银幕,它能够突出主体,使观众的视觉注意力相对集中,视觉感受得到加强。

拉镜头:镜头由近而远地向后移动离开被拍摄对象的拍摄手法。它能使画面的形象由少到多,由局部变化为整体,它的主要作用是交代人物所处的环境,是交代被拍摄主体与主体所处环境之间关系的最佳镜头。

摇镜头:摄影机借助于活动底盘使摄影镜头上下、左右甚至周围的旋转拍摄的拍摄手法。摇镜头能代表人物的眼睛观察周围的一切,它在描述空间、介绍环境方面有独到的作用,摇镜头在逐一展示、逐渐扩展景物的同时,还能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移镜头:表现类似生活中的人们边走边看的状态的拍摄手法。移镜头能打破画面的局限,扩大空间视野,表现广阔的生活场景。

升(降)镜头:借助升降装置一边升降一边拍摄的拍摄手法。它能够更灵活地呈现影视剧中的场景以及人物的活动,能产生出灵动的艺术效果。

跟镜头:摄影机跟随被拍摄对象保持等距离运动的移动镜头的拍摄手法。按照跟随的方向不同,可以分为前跟、后跟(背跟)和侧跟三种方式。它能产生出特别强的穿越时空的感觉,适合连续表现人物的动作、表情或细部的变化。

空镜头:就是影片中没有人物只有景物的镜头,空镜头有写景与写物之分,空镜头是电影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段。作用: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作用于人物情绪

14、色彩造型:(1)、色彩基调。统领全片的总的色彩倾向和风格(2)、色彩构成。在色彩基调之上的色彩组合及其关系。作用:(1)、色彩可以奠定全剧的基调(2)、色彩可以是人物心理和情绪的外化(3)、色彩具有象征意味(4)、色彩可以表示时空的转换

15、蒙太奇就是在拍摄时根据表达需要,将内容分解为段落、场面,直至最小单位的单个镜头,在后期剪辑合成时再将这些单个镜头重新组合成片,完成叙事和表达需要的一种剪辑和组接的方法,是影视艺术基本结构手段与技巧的总称。

蒙太奇的类型:(1)、叙事蒙太奇是以描写动作、讲述事件、交代情节为目的,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逻辑顺序、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是影片中最基本常用的叙述方式。可分为连续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颠倒蒙太奇四种。A连续蒙太奇。按照一个动作或一条情节线索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组接镜头、叙述事件B平行蒙太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的平行表现,即两件事或多件事同一时间在异地各自发展。C交叉蒙太奇。也是将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交替表现。与平行蒙太奇相区别的是,两条线索之间具有严格的同时性和密切的因果关系,其中一条线索往往影响或决定其他线索的发展。交叉蒙太奇可以制造紧张氛围,强化矛盾冲突,引起悬念等。D颠倒式蒙太奇。即不按

照时间顺序来叙述,而是用倒叙的方式告诉观众过去发生的事情,颠倒蒙太奇常常会借助闪白、叠化等后期特技手法来实现 ⑵、表现蒙太奇主要作用不是叙述情节,而是表达某种心理、思想、情感和情绪,它常常通过画面间的呼应、对比、暗示等,产生抒情、比喻、象征等效果,强化感情、创造涵义。表现蒙太奇可分为心理蒙太奇、积累蒙太奇、重复蒙太奇、对比蒙太奇等。A心理蒙太奇,心理蒙太奇主要用于表现人物的梦境、幻觉或其他主观心理活动,经常采用的手法有闪白、叠化、旁白等。B隐喻蒙太奇,通过镜头或场面之间的对列进行类比,以一物隐喻另一物,揭示画面的潜在涵义。C积累蒙太奇,把一系列内容性质相同或相近的镜头组接到一起,通过视觉的积累效果,起到渲染气氛,强调情绪、表达情感、突出含义的作用。D重复蒙太奇,是指将有一定寓意的镜头和场面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造成强调、对比、渲染等艺术效果。

16、长镜头 :长镜头指的是在一个镜头之内,对一个场景或是一场戏进行连续拍摄得到的比较完整的镜头。

长镜头的类型:运动长镜头、景深长镜头、固定长镜头

长镜头的艺术效果:A它可以避免严格限定观众的知觉过程,注重通过事物的常态和完整的运动揭示动机,保持透明和多义的真实;B它可以保证事件的时间进程受到尊重,能够让观众看到现实空间的全貌和事物的实际联系; C连续性拍摄的镜头段落体现了现代电影的叙事原则,再现现实事物的自然流程,对现实生活的不经修饰的原生态以本真的还原,因而更具有真实感;D长镜头节奏缓慢,适于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和积累情绪。主题影视作品的主题指的是影视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它反映了影视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与评价。

17、主题多义性指的是一条情节主线之下同时体现了多层主题,这种丰富的多义性为影视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18、声音

(一)人声是影视艺术中人物或者角色交流的主要方式,它主要指由语言构成的能够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包括对白、旁白、独白、解说等。(1)、对白即人物或者角色之间的对话,是影视剧中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人物或角色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对白具有叙事功能,能够推动剧情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2)、独白是影视作品中人物或者角色对于其内心活动的自我表达。独白的类型:一种是人物或者角色出现于画面当中,对其内心进行自我表述;另一种是人物或者角色不出现在画面中,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的内心独白。(3)、旁白 是以画外音形式出现,将观众作为直接的交流对象,向观众叙述、说明、解释、评析事件的语言。它既可以是剧中人物或者角色以第一人称讲述跟自己相关的故事,也可以是由局外人用第三人称叙述。

(二)音乐 ⑴音乐包括影视作品中的主题音乐和主题歌曲及插曲等。⑵、音乐的作用:A音乐可以营造气氛,体现时代或者地域特征;B音乐可以抒发情感;C音乐还可以参与叙事

(三)音响⑴、音响是影视作品中,除了人声和音乐外所有声音的统称。它包括动作音响、背景音响、自然音响、机械音响、特殊音响等。首先,音响可以增强环境的真实性、现实感。⑵、音响的作用:A音响可以增强环境的真实性、现实感;B音响可以烘托环境气氛,渲染画面氛围;C音响还可以表现人物情绪,描写人物内心世界;D音响具有象征作用。

影视作品中声音的意义⑴声音是影视审美感知中的重要因素⑵声音的进入改变了电影作品的性质,使之从纯视觉艺术变成了视听兼备的艺术⑶丰富了蒙太奇的功能,使蒙太奇艺术变得更加丰富和完善⑷拓展了影视艺术表现生活的能力与容量

声音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性⑴ 揭示主题思想、奠定影片风格、创造氛围意境⑵ 表情达意、推动剧情⑶ 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⑷ 吸引观众注意、激发观众联想

19、声画关系组合方式:声画合一、声画并行、声画对立

20、演员的表演:其一,是否为人物设计了富有个性色彩的行为动作;其二,是否能够将人物的内在情感通过外化的动作表现出来;其三,是否能够运用细腻的表演呈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21、道具:影视道具是影视美术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影视表演艺术中,除风景和场景中的布景外,用到的一切器具都为道具。道具的类型:道具包括陈设道具、戏用道具、气氛道具。道具的作用:道具可以交待故事发生的年代、地域,以及故事角色的身份、地位、年龄、职业、生活习惯等等。道具可以充当故事的主线,推动情节的发展。道具可以有象征作用。

22、细节:影视中的细节描写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人物细微情绪和动作的描绘,另一方面是对物件细节的运用。细节往往隐藏于剧情之中,充满隐喻和象征。但当我们深入细节时就能发现,细节还能够包涵更深刻的主题含义,成为点睛之笔,表现出影视作品的主题和灵魂。因此发现细节、捕捉细节,对细节进行细致分析和研究,对理解导演的创作意图大有帮助。

23、期待视域是指对读者在进入欣赏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所读作品的预先估计和期待,是一种预先存在的阅读意向。期待视域的两种基本形态⑴在以往的审美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较为狭窄文学的期待视域;⑵在以往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域;这两大视域相互交融构成了具体的阅读视域。期待视域的差异对接受效果差异的决定性:⑴、垂直接受。垂直接受是指不同历史阶段的读者会对文学作品做出不同的理解与评价。⑵、水平接受。水平接受是指同时代人对作品的接受差异,不同文化心理、社会阶层的个体会对同一作品做出不同评价。

网络影视评论功能研究 篇3

20世纪80年代的群众影评活动轰轰烈烈, 各地争先成立大大小小的影评组织, 影评人主要是以此获得一种社会参与感, 影评组织成为人们的社交圈。借用电影来表达自身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审美趣味”。章柏青曾把群众影评崛起的其中一个原因归纳为“1979年以后, 由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贯彻, 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得到了发扬, 社会有了一个民主的气氛, 宽松的环境, 群众愿意说真话, 也敢于说真话了, 群众影评才有了一个得以发展的外部条件。”当今的网络影视评论依托虚拟的网络平台, 依托虚拟网络社会, 网民参与评论的门槛越来越低, 网络社会个体的虚拟身份使得网民直抒胸臆, 一针见血。而与过去的群众影评相比, 网络影视评论表现出“醉翁之意不在酒”, 评论往往超出影视评论的范畴, 也就是说影视作品只是提供了网民参与的共同话题, 使网民的讨论有一个起点, 当个人的话语获得肆无忌惮的“自由”时, 这就可能演变为话语暴力。北京大学李道新教授在其文章《网络影评的话语暴力及其权力运作的生产机制》中探讨了网络影评话语暴力的生产机制, 指出“网络影评话语暴力沿袭‘文革’破坏遗风与民间造反心理”, “从根本上依附于政治与资本的双重权力。”[1]。当然, 从一部影片联想到现实, 由此到彼, 针砭时弊, 反映民意, 如有一些带有暴力、血腥镜头的影片引发网民对电影分级制度的讨论。网络影视评论的阵地成为了民众表达政治意愿、参与政治的平台。

另一方面, 网络影视评论可以拉近网民与偶像的距离, 影视作品的明星效应带动了众多的粉丝, 为跟自己支持的明星偶像靠近、互动, 影视评论成为较佳的选择。

不论是就作品本身评论还是由此衍生的其它评论、政治意愿乃至“话语暴力”, 或者是“追星”, 从根本上来说, 网络影视评论已经成为社会参与的一种方式, 网民的参与面越来越广, 基数越来越大。

2 娱乐功能

“如今的影视评论不仅仅是表达对影视作品的态度、观点, 而是以悦人、悦己为目的, 把其作为娱乐产业链上的一环, 成为人们娱乐、消遣的一部分。”[2]网络影视评论的态度不再严肃, 在评论思维方面, 解构、拼贴是网民惯用的手段。在语言方面, 幽默风趣。在评论样态方面, 从文字到影像、符号等多种多样, 具有时尚化的特点, 紧跟网络时代潮流。

较为特殊的一个现象是, 一部影视作品与观众见面后, 很快就会被挑选出一批“穿帮”镜头予以评论, 甚至做一个“穿帮”镜头集锦视频。“穿帮”镜头本是影视作品的硬伤, 成为网民的批评对象无可厚非, 但是一经评论者的加工处理, 就成了博网民一笑的娱乐素材。《麦兜找穿帮》时常以几百万的点击率受到网民们的热捧。

另一方面, 网络影视评论关注的内容五花八门, 没有焦点, 偶尔形成焦点却又导致两个阵营的“论战”, 成为轰动一时的娱乐事件。评论的目的弱化, 各自陈述, 没有原因, 也难以让人信服。同时对评论的结果也无心顾及, 网民只是想从评论中获得娱乐的快感。

3 营销功能

使用“网络水军”本是网络公关公司的惯用的手段, 直到2012年贺岁档电影的激烈竞争中, 雇佣“网络水军”在豆瓣网、时光网等电影互动平台上给自己贴金, 抹黑竞争对手, 才使人们认识到了网络影视评论的重要性。网络影视评论的影响直接体现在票房的表现上, 前面观影观众的评价对后续票房将产生直接的影响。“首周票房对网络口碑数量的影响是正向显著的……在这些网络口碑中, 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是通过网络语言的加工修饰形成的评论, 这些夹杂着电影剧情的搞笑评论引起了消费者的兴趣, 争相“吐槽”某影片成为一件极富有趣味性的流行事件……因此首周票房可以通过网络口碑数量对总票房产生影响。”[3]

除了正向的“贴金”之外, 一些电影甚至采取了“负面营销”方法, 大范围的“吐槽”评价使影片迅速炒作成为“热点”, 2013年的《富春山居图》正是在这种宣传策略上获得了3.1亿的总票房。

无论正面的赞美或者是负面的吐槽, 网络影视评论都对影片的票房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当然, 网络水军或者负面营销在短时间内推高电影的票房, 就单个的营销案例而言成功了, 但却不利于整个电影行业的健康发展, 它破坏了影视作品与观众之间应有的信任, 从长远来看, 影响了人们对电影的感情, 最终网络影视评论的公信度受到质疑, 对今后的电影营销造成了负面影响。

4 主导电影创作

在网络影视评论出现以前, 我们把影视评论与创作的关系主要概括为其对今后的影视创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也就是说充当的主要是“事后诸葛亮”的角色, 而对该片本身的创作没有实际意义。

随着电影商业模式的创新, 电影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新的发展, 众筹乃是导演、演员、制片人与影评人、粉丝之间形成的一种契约式预评价, 这种评论是人们根据导演、演员、制片人以往作品的品质, 或者是现有的剧本质量做出的综合估判。《2013快乐男声主题电影, 由你决定》众筹项目凭借《快乐男声》选秀节目庞大的粉丝基础, 获得了超过500万元的预售款, 这种众筹的方式它表面上是新的商业模式, 而实际上是创作者、作品与观众之间达成的某种共识, 即观众对创作者、作品的认可。“粉丝电影”亦然, 创作者、作品与观众之间形成先天性的认同与支持, 在建构商业模式的同时, 也形成了一种颠覆式的评论方式, 即“未看先评”的全新评价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 我们可以称之为“众筹评论模式”。与弹幕电影的“边看边评”相比, 在时间上“抢先一步”。与传统的评论模式相比, 它增强了创作者的信心, 用实际行动推动了电影创作。“用钱投票”与网络评分式的评论相比, “‘评分’形态也就是赋予了每个人都有‘投票’的资格, 它根据人们评价的数据统计得出结果, 代表了一种集体倾向, 这种评价最终确立了网民主宰的‘民主’式新权威。”[2]这种“用钱投票”的方式具有评分影评“民主式权威”的共性。从评论的出发点及目的来说, 网民的态度则更加慎重、严肃。从评论的结果来看, “众筹评论”模式的作用显然比其它评论发挥的作用要大很多, 它甚至左右着一部电影的生死。虽然“众筹”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但是, 他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影视评论模式模糊了投资人与大众的界线, 它从一开始就观照了投资人、创作者、大众这一完整的链条, 是网络影视评论与创作活动一次完美的互动。

总之, 网络影视评论继承了传统影视评论的某些功能。在新时代中, 它强化了娱乐, 突出了营销, 同时又拓展了全新的领域, 促进了创作活动、作品本身与评论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李道新.网络影评的话语暴力及其权力运作的生产机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0 (4) .

[2]吴飞.当前影视评论的基本形态及特征[J].品牌, 2014 (10) .

赵氏孤儿 影视评论 篇4

看过了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你便能感受到一股浓烈的正义感在你的身上沸腾。风霜掩盖不住男儿的铮铮铁骨,鲜血流不走乱世中无悔的大爱。

就在赵家将要被奸臣屠岸贾赶尽杀绝之际,药箱中婴儿恐惧的啼哭与庄姬无畏的自尽深深触痛了他的心。出于良知,出于怜悯,出于大义,他要将这个背负血海深仇的孩子抚养长大,习武,然后报仇。然而面对屠岸贾对这个赵氏“余孽”的穷追不舍,他做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壮举,毫不犹豫地将自己襁褓中的孩子代替赵氏孤儿交给了屠岸贾。当孩子被重重摔死在地的一刹那,他的无助与绝望犹如心头的鲜血在滴落。但他没有忘记他对赵家的承诺。

他叫程婴。是晋国的一个平民草泽医生。却又让万人敬仰。

在陈导演的戏中,程婴的扮演者是著名演员葛优。葛优平时在观众的印象里多是出演喜剧角色的,而在这次的《赵氏孤儿》中,他凭借深厚的表演功底将程婴这个一生忍辱负重的角色表现得有血有肉,在电影杀青的片场就赢得了剧组雷鸣般的掌声。

对于另一个主角,也是大反派——屠岸贾的扮演者王学圻,有人说他给人的那种慈父形象似乎表现不出屠岸贾的狠劲来。而我觉得,人物没有绝对的正面或反面,再狠毒的人在他内心深处也有着柔弱甚至善良的一面,只是他不愿意表现出来而已。我宁愿理解为:王学圻的表演从另一方面表现了屠岸贾在不知情时对赵氏孤儿的慈爱,这种爱在反派角色身上也是可以有的,并不为过。

所以,我不得不说陈导演很会选演员。

电影能够让人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也能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感受。陈导演的《赵氏孤儿》除了精心挑选的强大演员阵容外,比原著更加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大到故事的布景、音乐、独白,影片充斥的冷兵器杀戮已让人感到气势逼人;小到角色的表情、动作特写等。在荧屏前展现出一幅宏伟的历史画卷,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演绎得淋漓尽致。

但另一方面,从电影的结局上看,这部剧像是一部“王子复仇记”。从编剧上来讲,为了符合电影的戏剧性与一个个的巧合,《赵氏孤儿》把这段妇孺皆知的历史改得有点过火,可以理解,但说实话这个故事的本来立意是“知恩图报不惜舍己救人”,要比陈凯歌电影“复仇”的立意更高一些。

综合来说,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

在那个人心惶惶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缺乏了信任,但在程婴、庄姬(范冰冰 饰)、公孙杵臼这样的人身上还有或多或少的人们本应有的大爱。古人忽略了它们,但我们不能,我们会从这部电影中读出些许,从这段历史中领悟些许,从眼眶的泪水中品尝些许。

影视评论 篇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 豆瓣网、时光网等专业的影视网站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类网站在提供影视节目基本信息查询的同时, 也为用户提供了对影视节目发表评论的平台。同时, 以优酷为代表的视频专业网站在提供视频在线观看服务的同时, 也提供视频节目评论服务。为此, 关于电影的评论信息在网络上迅速增长, 互联网电影评论来源已经不局限于以前的专业影评人士, 而是广泛来源于互联网网民。

对互联网上海量的电影评论信息进行跟踪, 分析网民对电影的评价信息, 包括对影视节目的剧本、演员、导演、制作、发行、宣传等多个方面的评论, 对于跟踪影视节目的受欢迎程度和指导未来影视节目的制作和发行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 在研究领域, 影视节目评论分析作为互联网评论分析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 相关工作

评论是由评论者就某一话题发表的带有情感的一种陈述, 评论由话题、作者、陈述、情感组成[1]。比如关于电影《十月围城》的某个评论“谢霆锋比较让我惊喜, 王学圻比较让我失望”[2]。评论对象即评论中的话题, 可以称为特征。如上述评论例子中“谢霆锋”、“王学圻”可以看做两个不同的特征。电影评论的特征包括电影元素以及电影涉及到的人。电影元素包括台词、剧本、布景、摄影、音乐等, 电影涉及到的人包括演员、导演、编剧、制片人等[2]。评论分析的目标是自动发现评论中涉及的所有评论对象及评论者关于评论对象的倾向性及具有代表性的陈述。如上例中“惊喜”、“失望”表达了评论者的情感倾向性。

国内外针对电影评论的研究还比较少, 大部分的互联网评论研究以商品评论为分析研究对象。文献[3]中针对商品的简短评论信息, 提出了将评论特征当作话题进行处理的算法思路, 即把每一个评论特征看作一个话题, 使用k-means等聚类算法进行处理。

文献[4]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知识方法的用于提取电影评论特征, 其中包括统计频数大于一定阈值的所有电影元素, 作为每部电影共有的特征。另外, 在抽取与电影有关的人名的时候, 作者利用了演员名库以及一些用于名字匹配的正则表达式来获取演员名列表, 利用该列表与评论中的字符序列进行匹配, 从而得到对应的演员名字。

2 影视评论分析

互联网影视评论分析首先需要对影视评论数据进行自动采集, 然后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数据挖掘技术对评论信息进行自动分析和挖掘, 发现评论者关于评论对象的倾向性陈述。同时为了更好地分析和提取影视评论中的特征元素, 往往需要对影视节目的基本信息进行自动抓取。影视评论分析涉及影视节目基本信息采集、评论信息采集、数据预处理、评论分析等多方面的技术。

2.1 影视节目基本信息采集

采用人工维护的方法对影视节目信息进行跟踪和维护需要的工作量较大。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现有的数据资源 (如豆瓣网、时光网等) , 对影视节目的基础信息进行自动采集和抽取, 是实现影视节目库构建的一条有效途径。

影视节目信息库的采集基于现有的互联网视频网站采集系统[5], 该系统能够实现对主要视频网站的采集和数据抽取, 通过对其进行改造以实现对影视节目信息的采集。目前的视频网站采集系统抓取的数据对象为视频对象[5], 包括视频的标题、发布者、发布时间、描述等信息。影视节目采集系统需要采集的数据对象为影视节目信息, 包括影视节目的名称、导演、演员、上映时间、集数等各种信息。

2.2 评论信息采集

评论信息采集采用基于模板的信息采集技术, 对于每个目标网站, 根据需要采集的信息设计对应的采集和抽取模板。由于构建情感词词典的算法中采用基于星级评论的算法[2], 因此, 在采集用于构建情感词词典的评论信息时, 选择的评论网站都是带有星级信息的, 而待分析的电影评论信息则不必带有该信息。

为了使得系统的扩展性更好, 通过配置文件来指定需要采集的网站的信息以及对应的采集模板, 对于网站的模板的更改, 可以直接修改采集模板, 而不需要修改源代码, 因此, 采集模块更加的灵活[5]。

2.3 数据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负责中文的繁简转换、分词等文本处理工作。整个系统设计处理的目标对象是简体中文评论信息, 为此需要将采集的评论信息中的繁体中文转化为简体中文。由于部分繁体字和简体字之间存在着多对多的映射, 完整的繁简转换还是比较复杂的, 在实验过程中, 我们将繁简转化简化为简单的单字直接映射, 能够基本满足实际需求。

在中文分词方面, 采用了中科院计算所开发的ICTCLAS进行中文分词。目前的分词系统很难自动发现影视节目名称等专有名词, 而分词的准确性对评论分析等语义分析类应用的准确性影响较大。为此, 我们将2.1步骤中发现的影视节目名称以及导演、演员名称等相关专业词汇作为附加词典放入到分词词典中。系统仅选择名词作为候选特征, 形容词作为情感词, 因此, 我们只需要提取名词与形容词进行处理。

2.4 基于特征的影视节目评论分析

基于特征的影视节目评论分析首先需要发现评论中包含的特征, 也就是评论的对象。由于我们在2.3节中加入了影视节目名称及导演、演员名称等专业词汇, 在分词的结果中能够发现影视评论中的相关词汇, 这些词汇可以直接作为评论的候选特征。

另外, 由于中文分词系统在对评论文本进行分词的时候, 会将不在词典中的命名实体或者词组分隔开, 使得仅仅依赖于分词系统得到的名词不能够准确的描述评论特征。我们采用基于频繁项挖掘的特征提取方法[2]来应对上述问题:在给定窗口范围内与名词共现程度大于一定阈值的字符串作为候选的抽取特征。该方法既能够抽取出频繁的评论特征, 同时又能够弥补由于分词系统将复杂特征分割成多个词时造成的特征抽取错误的情况。

图1是利用频繁特征抽取算法从电影《风声》的评论信息中抽取的频繁特征。从图中可以看出, 大部分人所感兴趣的特征都能被抽取出来。评论较多的特征如:周迅、李冰冰、苏有朋、情节、演技、张涵予、黄晓明、演员、故事、情节和导演等。

在提取到电影评论的特征之后, 为了对每个特征的评论信息进行情感分析, 需要查找所有与该特征有关的情感词, 构成特征-情感词对集合, 再利用情感词词典, 分析该电影特征的评论信息的情感倾向性。其中情感词词典的构造基于前期工作的基础[2]。

大部分的情感的表达都是通过形容词, 文献[6]的研究中证明了形容词与情感确实有很大的相关性, 将形容词作为情感词是合适的。我们在抽取特征-情感词对的过程中, 对于每一条评论信息, 如果该评论信息包含有评论特征, 以该评论特征为中心, 构造一定长度的窗口, 选取窗口中离该评论特征最近的形容词作为情感次, 并构成特征-情感词对。某个电影评论特征的所有特征-情感词对则构成了特征-情感词对集合。根据特征-情感词对集合, 可以得到跟每个电影评论特征相关的情感词集合, 结合已构建的情感词词典[2], 统计与每个电影特征相关的情感词集合中正、反向情感词的比例, 从而可以得到电影特征的情感倾向性分析结果。

图2列出了对电影《风声》进行情感倾向性分析的结果, 其中图中标示为“错误”的特征是人工校对后发现分析结果与事实情况不符的特征。从图中可以看出, 对于评论较多的特征, 情感倾向性分析的结果还是比较准确的。《风声》评论中对李冰冰、周迅、导演和剧本等特征的正向评论还是比较明显的, 而观众对电影剧情的评论则趋于反面。通过对于那些被系统分析错误的特征进行人工校对后发现, 绝大部分错误是由于与该特征相关联的情感词的情感倾向性的分析错误导致的。

3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互联网影视评论分析方法, 首先利用自动网页抓取技术和基于模板的信息抽取技术自动构建影视节目基本信息库, 并自动获取影视节目的相关评论信息。然后利用前面构建的影视专业词典和中文分词技术对影视评论信息进行自动分词, 并利用频繁项挖掘的方法自动发现电影评论中的频繁特征作为候选特征, 结合情感词词典, 得到电影的各个特征的情感倾向性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1]Soo-Min Kim, Eduard Hovy, “Determining the Sentiment of Opinions”, Proceedings of the COLING conference, Geneva, 2004.

[2蒋喻新, 基于特征的电影评论倾向性分析[D].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硕士论文, 2010.

[3]Yue Lu, ChengXiang Zhai, Neel Sundaresan, “Rated Aspect Summarization of Short Comments”, WWW 2009, April 20-24, 2009, Madrid, Spain.

[4]Li Zhuang, Feng Jing, Xiao-Yan Zhu, “Movie Review Mining and Summariz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6, pages 43-50.

[5]李佳文, 面向主题的互联网信息发现与采集[D].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硕士论文, 2009.

影视评论 篇6

一、视角新颖:纪录片中无人机航拍的合理化运用

以往的航拍给人的印象,更多是速度缓慢的大全景镜头。看多了,节奏慢了,会给观众拖沓的感觉。近几年,随着航拍技术的日益发展,无人机航拍给电视拍摄者提供了许多以往不可能完成的拍摄角度,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无人机是通过无线电遥控设备或机载计算机程控系统进行操控的不载人飞行器。安全、灵活、小巧是无人机航拍的突出特点。

(一)无人机航拍对画面语言和叙事主题的影响

《中国梦·福建故事》在最初的策划阶段就定位为航拍高清纪录片,为此还专门组建无人机航拍团队,以无人机航拍和地面拍摄相结合的纪录方式,多视角展现八闽大地的毓秀景色。如第一集《栖霞海云间》。霞浦,拥有福建最大的海域,也是福建海岸线最长、浅海滩涂最广、岛屿最多的沿海县。每到夏秋季节,霞浦三沙镇东壁就成为一个经典的摄影点。霞浦滩涂如今已被各地摄影爱好者称为“世界滩涂摄影圣地”。节目中(如图一、图二所示)就大量运用了无人机航拍,完美展现霞浦“世界滩涂摄影胜地”、“中国海带之乡”的壮丽景色;

第二集《心归桃花源》。每年正月初八,是漳州市长泰县山重村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据说,当年唐朝将军陈政入闽,行军总管薛武惠奉命率军进驻山重,定居于此,繁衍后代。千百年来,重重叠叠的大山阻隔了古村与外界的交通,先人遗留下的点滴记忆,不仅镶嵌在鹅卵石堆砌的石墙古巷中,也存留在最鲜活的节庆里。千年的民俗流传下来,如今已经演变成一年一度的“赛大猪祈丰年”活动(见图三)。一大早,村里的男女老少就渐渐聚拢到薛氏祖祠。献牲祭祖,不仅是对先人的致礼,也是乞求祖先的荫庇。怎么体现编导在节目中想传达的韵味呢?一个个航拍的长画面,或推进,或拉出,表现出最传统的乡俗也是最能维系家的情感。

(二)无人机航拍对人物表现力展现的影响

无人机航拍因自身灵活的特点,不再是以往单调的俯瞰,可以用平行角度或垂直角度以及许多您无法想象的角度拍摄人物,这些超乎想象的视角丰富了人物的表现力。通过画面,观众可以看到镜头时而拉近人物,时而飞向高空,拍摄地面远景,多角度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第一集《栖霞海云间》。拍霞浦滩涂不仅要拍大自然的美,也要拍原汁原味的劳作之美。拍得多了,渔民模特竟慢慢地变成了一个行当。这边,当地的渔民模特江连水正在涨潮的滩涂上摆姿势,那边,山头上的摄影爱好者正拿着相机在捕捉一个个画面,无人机航拍从山头上飞到滩涂上,跟随江连水为主的运动镜头,最后呈现在您眼前的渔民模特形象生动饱满。(见图四)

六集节目中因运用了无人机航拍,呈现出一种大气的描述,一种诗意的境界。辽阔的海域、古朴的村庄、变化的城市、历史悠久的建筑、留传至今的手艺……通过航拍画面语言的表现,让观众对每集的画面有着极为深刻的视觉印象,也更凸显了人与家之间的联结与情感。

二、画龙点睛:纪录片编导要善于捕捉细节

钟大年先生在他的《纪录片创作论纲》一书中这样写到:“在一部作品中,细节是十分重要的,细节像血肉,是构成艺术整体的基本要素”。真实生动的细节是丰富情节、塑造人物,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1]

当观众看了一个节目,过了很长时间以后,有可能具体内容是什么早已记不清了,但是片中精彩生动的细节却深深地印在观众的脑海,让人永远记忆犹新。而细节表现在纪录片中是多样的,有时是一个细微的动作、有时是一句方言、有时是一个场景、有时是一个静物。

(一)场景细节

场景细节在片中往往表现为一个画面,因而也叫做画面细节。在《中国梦·福建故事》中这种画面的细节运用是十分普遍的。如第一集《栖霞海云间》。65 岁的渔民模特江连水一口整齐白净的牙齿与他黝黑的皮肤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编导注意到了这个细节,经过沟通,江连水告诉编导:“我65 岁,这样子牙齿做了最多看像60 岁,如果牙齿没有做的时候,看上去像70 岁,就不要我做模特了。”形象地表现出老江在家乡发展的进程中,敏锐地抓住了发展的机会。

(二)人物细节

人物细节主要指用人物身体传递出的细微内在含义。如第二集《心归桃花源》,这座古朴精致的闽南老厝,就是杨戈和张戈建的民宿。因为名字一样,他们自称“戈俩”。张戈是安徽人,在长泰呆了四年,已经把长泰当做家了,怎么体现了?编导留意到家中的一幅照片,是张戈与当地村民的合影。原来这位村民是张戈与她先生进村的时候遇见的第一位阿妈,在阿妈家附近拍照时,阿妈走过来就牵着她的手问,你是从哪里来,张戈告诉她是从厦门来的,当时那个阿妈听完以后的表情,直到现在都记得很深,她满眼都是心疼,说好可怜,怎么跑到乡下来,这三年里张戈经常去她家串门,不幸的是,前不久老人家因病去世了,话音未落,张戈忍不住哭泣,伤心的表情,让人动容。这样的细节此时无声胜有声,刻画出了张戈与当地人的深厚情谊。(如图五、图六)

(三)声音细节

声音细节主要指同期声、音响细节。在《中国梦·福建故事》里,不管是主观声音还是客观声音,都是艺术元素,是创作的材料;声音既不是有声即可,也不是越满越好,更不是越强越好。同是现场声,怎么选取,形声契合,才能有视听美感。如第三集《活着的古城》,陈世哲是电影剧本《一生一世》的原作者,也是泉州有名的文化人。从八岁开始,陈世哲就住在西街,在他的记忆中,西街不仅是画面,也是味道和声音。紧接着就选取了他的一段同期声:“以前的进士的,破落的房子,住着一帮莆田人,卖蒸笼啊,卖豆花的,是大三和弦,它就是这个声音,卖豆花,卖豆花……”方言与画面的结合,声音越来越远,越是放大其中的细节,越能发现古城深处的寻常巷陌曾经被忽略的精彩之处。

纪录片最大亮点是纪实性,细节是纪录片最易生亮点的所在,也是《中国梦·福建故事》创作的难点所在。认真地捕捉细节,合理地安排细节,对做好纪录片至关重要。

三、重视散文化叙事风格在纪录片中的运用

纪录片的散文化叙事,是指纪录片突破传统的线形叙事模式,借用散文化的结构形式,采用散文化的叙述方式,利用散文化的情节线索,通过蒙太奇语言组接镜头、演绎故事,从而实现板块叙事的一种叙述行为和艺术技巧。如第一集《栖霞海云间》:这是一部关于家,关于家乡的故事。他们,或许是两千多年前的闽越先民。或许是南下开疆辟土的中原子弟。亦或是避躲乱世、在东南丘陵开枝散叶的客家后人。这里是福建。山河巨变,沧海桑田,人们正在重新构建自己的家园。换个角度去看、去发现,定格一个时代的剪影,回归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心灵的故乡。如第三集《活着的古城》,有人说,这座城市有一扇门,必须推开才能看得到风景。在现实和理想,传统和现代,过往和将来之间,这扇门就是家的方向,就是内心的归属感。就像这座市井古城,承载着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全部梦想,古老而年轻地活着。如第六集《湿地上的城》(见图七、图八):福州,原本就是一座建立在湿地上的城。从千百年前的。蔓延开来,如郁郁葱葱的古榕,穿过三坊七巷,来到大江之畔。石鼓名山下,激荡回迥着时代的足音,回望远逝的时空,诗意的栖息,不仅是候鸟的等待,也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美好的愿望。

纪录片散文化叙事灵活主动、切换自由、张弛有度,《中国梦·福建故事》就是用一种散文化的叙事风格,取得了其他任何叙事结构都无法取得的艺术审美效果,带来了特殊的审美愉悦,给观众以散文的写意和诗歌的韵味。这种优美语言为精心拍摄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美感,因此在收视上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电视纪录片是客观记录真实生活,引发人们对于人生思考的一种电视艺术形式,作为当下的电视人,我们对于纪录片的研究和继承以及发展都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浅谈无人机的发展与无人机航拍应用展望[EB/OL].影视工业网,2015-03-09.

[2] .朱景和.纪录片创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电子废弃物拆解下一篇:在线观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