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新娘》影视评论

2024-10-10

《僵尸新娘》影视评论(精选8篇)

《僵尸新娘》影视评论 篇1

《僵尸新娘》影视评论

(xxxxxxxxxxxxxxxx学院xx级xxxxxxxx班xxxxxxxxxxxxx)僵尸新娘是课上看的动漫电影,到现在内容还是记忆犹新啊,这

部动画影片黑色幽默却又不失真诚真爱。太喜欢这种风格的电影了。

影片的开始,是我最喜欢的类型。轻灵的琴声,翩然的蝴蝶,维克多寂寞而善良的表情,一切自然而平静,一切忧郁而安宁。也是一开始,就喜欢上了维克多,喜欢上这个平静而略带忧伤的维克多。因为知道,维克多是善良的。虽然自己一直不认为自己是所谓善良的人,但在生活中,或至少是在虚构的生活中,还是愿意见到一颗颗善良的心。

动画影片《僵尸新娘》背景取材于俄罗斯的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背景被改编在了19世纪的欧洲,青年维克多在暴发户父母的安排下去迎娶没落贵族的女儿维多利亚,在婚礼举行的前夜,生性内向的维克多因念不好结婚誓言惊慌失措地跑到荒郊野外。他拿出结婚戒指戴在一根短棍上练习,却不想唤醒了地下的僵尸新娘艾米丽,欲与之在鬼城成亲。

由于维克多的消失,维多利亚不得已嫁给男爵,维克多也因此心灰意冷的打算喝下绝命酒和艾米丽成亲。鬼城的鬼怪们为庆祝喜事纷纷从地域中来到人间为艾米丽见证,关键时刻,看到维多利亚的艾米丽阻止了维克多喝下那杯毒酒,同时也惩罚了那个曾经欺骗并狠心杀害她的伪君子男爵。最终僵尸新娘化为漫天飞舞的蝴蝶进入天堂,为维克多和维多利亚成全了自己的爱情。

影片诡异阴森的画面,带有伯顿一贯的风格,超乎寻常的想象力也是让人钦佩不已,加上哥特式风格的童话故事,让整个影片透出一种别致的温情,压抑的环境,对比的画面,更加突出导演所要表达的主旨。不过,整个影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导演对于电影中所有人物的及其之间关系的刻画和构造。忧郁而带有文艺气质的男主人公维克多和善良而又孱弱的女二号维多利亚,作为整个影片中仅有的两个拥有正常形象的角色,导演在对他们进行形象定位的时候着力表现出他们善良而又单纯的一面,作为被“权威”利用的两个个体,面对各自父母的逼迫,善良的个性让他们没有选择去逃避。一段钢琴的演奏让两人心里擦出火花,可以说是一见钟情,这也是为什么可以让维

多利亚在逼着嫁给男爵时还想去营救维克多的原因。

影片中勇敢而又真诚的女主人公艾米丽因为男主人公的一番爱的誓言唤醒,不顾一切的爱上了维克多,最后化为漫天的蝴蝶,成全了维克多和维多利亚的爱情。其它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很好的体现出了导演所要表达的观点,暴发户为改变地位的庸俗形象,没落贵族为了金钱而出卖灵魂的嘴脸,都通过比例严重失调的人物形象很好的表现了出来,没落贵族看重了暴发户的金钱于是利用了自己女儿的婚姻。

一方面,这样情节的设定很好的推动了故事的发展,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的背景,于是就产生了后面所有的故事,影片也是围绕着这个事情而展开,这也是全片的一个核心点。

另一方面,通过这样展现很好的体现出了故事角色们的个性,维克多和维多利亚虽然对这样的婚姻感到不满,却也无可奈何,并没有过的反抗,这也正好说明了他们性格中善良而弱小的一面,也得以更加突出女主人公勇敢而果断的性格特征。艾米丽虽是僵尸新娘,但始终爱着给她美好誓言的维克多,即使发现维克多欺骗了自己,她宁愿一个人独自落泪。也不愿通过邪恶手段得到爱情。

她爱憎分明,男爵人物的设定就很好的交代了艾米丽遭遇的原因以及她为什么最后愿意放弃自己而成全维克多和艾米丽,男爵也是推动故事深入的一个关键人物,他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想获取不义之财,却不想终被自己犯下的罪所惩罚。其他配角的设定,像艾米丽眼睛里的那只专门用于活泼情节的小虫,艾米丽送给维克多的宠物骨头狗,其他个个身怀“绝技” 插科打诨的骷髅们,这一系列人物的设定给影片注入了喜剧而又富有想象力的色彩,不时给人惊喜。

唯一让我感觉有点遗憾的是导演对男爵这个角色的处理,男爵当然最终受到了惩罚,得到了应有的报应,但是我觉得可以考虑将这个人物也进行下升华,可以让男爵悔改自新,毕竟男爵所代表的是一个群体样的角色,如果能让其心灵最终得以进化,对于真个电影真善美的变现将显得更加的鲜明。在《僵尸新娘》里,也同屏幕外的世界一般,落魄的贵族与暴发的鱼贩子,两个看似相隔的群体,被所谓的荣

耀与财富栓在一起,爱情的味道变得如同那灰暗的天空般,黯淡,没有未来。

一直很不喜欢“世俗”这样的词汇,可我们谁也不能否认,自己也是生活在这世界上的普通一员,或许我们不想世俗,也不原世俗,可每天呼吸着世俗的空气,饮用 着所谓世俗的水,接触着所谓世俗的人,渐渐得,我们也变的世俗起来,我们的爱情也变的世俗起来,最后,我们的婚姻也变的世俗起来。

柏拉图式的爱情是我们一直向往的,但,也许真的只是情感层面上所向往的,激情过后,每天我们还是要面对最普通的生活,最普通的柴油米盐,面对无数的应酬,面对无数的开支,面对物质的生活。

正因此,我们在寻找爱情时,会珍惜自己喜欢的人,会努力自己喜欢的情感,但也终逃不掉去考虑对方的家世,对方的地位,对方的生活。

毕竟,婚姻是现实的,爱情是浪漫的。

对于维克多和维多利亚,或许是因为家庭的重担并没有落在肩上,或许是家族荣誉的光环从未笼罩在他们头上,他们的相遇,更多是心的吸引,屏弃了一切所谓世俗的观念走在了一起。两人简单的一见钟情,简单的浪漫情缘,在现实生活中可遇而不可求的啊。

《僵尸新娘》影视评论 篇2

一、影视评论的专业和非专业

网络时代, 观众因为有机会可以看到各国、各时期、各类型的影视作品而视野倍加开阔, 较之以往, 观众层面表现出复杂性、多样性, 而且因其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 对影视作品的理解也就变得差异很大。一般来讲, 非专业影视评论要求较为宽松, 只要在自己的理解范围内找出可评可点可以欣赏的地方就可行了, 这样的评论在报纸上、娱乐新闻网站上经常可以见到。比如《生活日报》每天都有一个版面用来介绍电视剧的内容, 只要在此基础上稍加一点文字, 就成了简介式评论;而在娱乐版上, 常见到“花絮”之类, 即广告式评论, 这种影评的读者主要是关心影视娱乐的人, 目的是为他们的读者提供有关影视娱乐信息。所以, 区别专业和非专业的影评, 应该说主要取决于写作的目的和读者。

若站在专业的角度上来说, 影视评论是艺术评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根据某种思想原则和审美标准对影视艺术进行理性分析和科学评价的一种艺术研究活动, 带有文艺评论的一般规律, 即不能脱离作品的具体生动的形象体系, 以具体的影片或电视剧创作为研究对象, 探索影视艺术内在的发展规律, 其写作的对象主要是针对技术人员和创作者, 写作的目的主要是对作品进行艺术定位, 或者从创作中总结经验, 使它具有更普遍的认识意义和指导意义。

二、影评的专业性要求

由于电影、电视的艺术欣赏有其特殊性, 影视评论自然也有一定的专业性要求。首先, 影视艺术本身是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这就要求其评论人员在欣赏影视的时候具有多种艺术审美的能力;其次, 影视中的主体是稍纵即逝的, 影视评论无法像读诗或者优美的散文一样反复地琢磨和分析, 对于触动自己的某一个场合或者细节需要强记在心并且积极地发挥自己的思维对影视做出精辟的评论;第三, 一般的文学评论大多是单一的艺术, 而作为诸多艺术综合体的影视给评论提供了多方面的思维和角度, 这要远远优越于文学评论。

三、影视评论的依据

归根到底, 我们做影视评论就是要对某一作品是好、是坏或者存在不足作出评价, “评”, 既是剖析又是判断, 既是选择又是引导。所谓剖析就是对影片的画面构图、色彩、音乐、摄影、人物性格刻画、主题思想展示、艺术种种表现手法等诸多因素, 由浅及深的分析;所谓判断也就是对作品的思想、流派及艺术家做出中肯的评价, 或者肯定、或者否定、或者兼而有之。说它是选择又是引导, 是因为评论是一种独立的具有自我价值的创造性劳动, 它要挖掘作品的内在价值, 赋予作品未完成的艺术形象的新创造, 从而正确地引领观众, 带动影视市场良性发展。

那么要衡量和评价一部影视作品的优劣, 其最根本的依据是什么呢?

1.思想性。思想性的标准包括创作者本身的意图和影视形象的客观意义的综合表现所给予欣赏者的思想力量。一般情况下, 创作者往往会将一部作品的思想注入其主题和题材上, 让欣赏者可以轻而易举地感觉到;还有一种是创作者有意地淡化、朦胧意图, 要观赏者去观察和捕捉寓意作品中的思想。而要使一篇影视评论成功, 首先要有正确的立论, 也就是说文章的中心思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来揭露评论对象的本质、概括规律性的认识, 这样的评论才会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已故著名电影评论家钟贴斐在评论影片《人生》中这样论述:“高加林和巧珍结婚是可能的, 但是往后的日子会怎样?巧珍固然是个悲剧, 造成这个悲剧的是高加林。高加林不是悲剧么?这是个复杂的悲剧, 而根本的一点是社会没有给他们提供广阔的天地。高加林怀着上联合国的雄心不得不回到高家沟。”这篇文章的一个基本立论, 就是说应该走出黄土地还是在高家沟刨挖一辈子?是勇于改革开放, 还是抱残守缺?这个立论贯穿全文, 渗透于字里行间, 统帅着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

具体说来, 思想标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真实生活的反映程度; (2) 作品的思想倾向; (3) 作品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 既顺应历史的发展, 又是对生活真实的再现。同时, 优秀的作品还是智慧和力量的教科书, 它以独特的审美形式来教育或者感化人, 其自身孕育的丰富思想可以让观赏者在领略的同时获得一定程度的审美喜悦。

2.艺术性。前文有述, 优秀的影视作品是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的有机统一, 当艺术家有了对生活的思考与评价之后, 还需要采用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段去诠释生活的本质, 具体体现在: (1) 作品的艺术形象是否典型和感人; (2) 作品是否饱蘸创作者的真情; (3) 艺术形式是否完美和独特。好的影视作品一般是创作者倾注其生活激情的对象, 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和典型才可以引起欣赏者强烈的共鸣和认可。

四、影视评论的角度

影视作品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它可能是故事片也可能是纪录片, 可能是电视剧也可能是综合艺术片, 不论影视作品是哪种类型, 影视评论都要从艺术分析的角度进行, 而不能是复述性的内容概括和泛泛的观后感, 要结合影视作品的画面、音响、音乐、解说、主持等各方面的要素, 对其主题内容、结构框架、制作造型等方面进行艺术性的分析, 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集中深刻、有独特的视角。

常见的评论角度有:评片名、评导演、评演员、评主题、评叙事结构、评摄影摄像等等。

搜狐娱乐网 (http://news.ccwb.net 2010年) 12月8日1713发表的“评论《赵氏孤儿》俯仰间的人性与士气”, 笔者看来就不失为一篇很好的影评, 它选择导演作为评论的切入点, 就导演的构思、导演的风格、导演的手段、导演的创造四个方面对影片展开评析, 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表达了具有个性的影评构思。它评述导演风格的时候这样写道“在我看来, 对商业片叙事成规的使用与把握, 并不是判断一位导演创作风格是否改变的主要依据, 创作心 (状) 态的变化主要来自导演创作价值观标准的调整。由是观之, 《赵氏孤儿》是陈凯歌导演创作心态变化的转型之作, 它彻底地从以个人的文化理念推动人物和剧情发展的思考派导演, 变成了一位以观赏期待为叙事基础的商业片导演。当年的《黄土地》本就是一个八路军战士与乡村姑娘暗恋的故事, 但陈凯歌却讲出了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厚重感, 而今一部厚重的历史悲剧却被他举重若轻地改编成略带有喜剧效果的平民正剧, 他小心地试着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视角来处理《赵氏孤儿》中那些与今天观众感受有差异的部分, 比如为什么会用自己儿子的命去换别人孩子的命?把孩子救了, 该怎么样养育他?在评述导演创造的时候文章这样写道:“人物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戏剧性变化是创作者意念表达的核心因素, 陈版《赵氏孤儿》具有创造力 (原创力) 的变化, 也恰在于此。影片表面上看似以现代人的‘人性’观取代了传统伦理的‘忠义’, 但在故事核的深层却依然蕴含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精神价值的肯定与褒扬。程婴的隐居与坚守, 除了有今天我们能够理解的人性意涵 (健康人格与生命价值) , 同时也有陈凯歌作品始终醉心的中国文化中做人的基本伦常, 陈凯歌的作品中常常会流露出对中国文化中那些不曾被污染、扭曲的某些价值观的心仪与向往。”最终结语:“假如说, 《赵氏孤儿》有什么不满足, 我便不得不说, 这部在今天诞生的佳作本身无可避免地沾染了时代的‘腐’气。简单地说, 影片的客观与主观的天平过于倾向客观, 这使影片中本应充分展开的思考稍显轻佻与稚气。在此, 我无意指责陈凯歌导演对观众的善意, 我只是想说, 《赵氏孤儿》这样的电影不应该在一片叫卖的季节上市, 它应该是让人沉心观赏的作品, 应该再主观一点才好, 当然这让陈凯歌导演有点难办了。”像这样客观、独道的评论, 对观众的审美心理和影视市场的引导无疑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影视评论的写作方法

(一) 捕捉最深刻的感受

一部优秀的作品它涉及的方面是非常广泛的, 加以评论的时候可以着笔的地方也很多, 影评的写作就是要抓住最动人的地方进行反复回味和琢磨, 用心去感受, 使得影视的深刻含义在自己的感悟下有理性的升华。譬如《泰坦尼克号》, 我们不要只是肤浅地去赞美这是怎样的一种伟大爱情, 还要深刻地反思人应该怎样去面对生死, 以及生死存亡的一瞬间人性所迸发出的伟大光芒。

(二) 抓住细节, 诠释其深刻涵义

“细节决定成败”, 对于影视艺术形象的刻画和描绘也是一样的, 只有抓住艺术形象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用道具、声音或者色彩的变化来反映人物的心情或者设置下悬念, 才能对推动整个情节的发展产生良好的作用。

(三) 立意新, 开掘深

影评是思想火花的迸发, 所以立意一定要新、要见解独特, 它要求对影视内容进行深刻的挖掘, 要抓住影片的精髓, 如此才可以写出更为专业的影评。

(四) 实事求是地评论

对影片实事求是地评论, 就要用全面的观点对影视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分析, 不能人云亦云、求全责备。

(五) 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

电影的主题、人物和情感都是通过艺术来表现的, 所以重视影视的艺术分析至关重要, 这样的分析应该是详细具体和言之有物的, 评论也应该是实事求是和观点鲜明的。在艺术评析中, 电影意识不可少, 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术语再加上自己深刻的感受和理性的把握, 写好影评将不成问题。

对于初学者笔者建议, 开始写的时候语言朴实、个性且富有新意就可以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写作的方式可以是夹叙夹议地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定不要脱离影片进行孤立的评论。一个好的影评标题也会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激起读者的兴趣, 如果再加上一个副标题更会使得题目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张元博、姚冬梅.浅谈影视评论的标准[J].新闻传播, 2007, (09) .

[2]丁陶蓉.从“有意味的看”到“有意味的写”——影评写作的尝试[J].阅读与鉴赏 (教研) , 2006, (Z2) .

《僵尸新娘》影视评论 篇3

[关键词]新左翼文化力量乌有之乡 影视评论活动

近年来,中国新左翼(新左派)文化力量强劲崛起,成为当代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文化演变的一件大事。这意味着最少在文化的层面上,官僚资本主义和右翼自由主义的一统天下被冲开了一个缺口。中国的文化力量,乃至政治、思想、学术力量,正在重新布局。

新左翼文化力量的崛起,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1978年以来。当局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异动,使新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从文化的层面上看,伴随着官僚资本主义的横行、右翼自由主义的肆虐和大众文化的奔涌。中国的文化氛围整体上看变得复杂、阴暗、诡异乃至邪恶,社会风气十分糜烂,社会道德极端堕落。维系社会公平、正义、团结的核心价值被摧毁,国家意志、民族意志、集体意志基本瓦解,意识形态混乱不堪。文明状况呈现明显的退步。一大批有志之士感于国事,伤于民生,乃取传统社会主义思想资源,借鉴西方合理思想资源,结合新时期形势。大声呐喊,奋笔直书,提出了一系列与官僚资本主义和右翼自由主义针锋相对的政治、经济、文化主张,欲救中华社稷于倾危之际。彼等志士因其强烈的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理念和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倾向,遂被称为新左翼(新左派)。新左翼文化(文艺)力量是新左翼力量的重要劲旅。

新左翼文化力量的构成和分布比较复杂。从构成看。有来自体制内的学者、作家、干部,有体制外的下层民众、普通学生和“自由写作者”。从分布看。或者比较集中,能形成较大规模的兵团作战,例如著名的左翼网站乌有之乡,就集结了一大批颇有影响的文化名人:有的比较分散,如机动灵活但战斗力甚强的游击队,典型例子是左翼色彩鲜明的十分著名的强国论坛。

新左翼文艺运动随着新左翼文化力量的崛起而兴起。新左翼文艺运动的最重要收获是文学作品及相关的文学评论、文学理论。但相对于主流影视制作和主流影视评论来说。新左翼的影视创作和影视评论也是异军突起。在社会尤其是民间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有研究的必要。下面以国内外已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左翼文化团体乌有之乡为例,讨论新左翼文化力量的崛起及其影视评论活动的关系。

乌有之乡的全称是乌有之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其活动功能从目前看主要有四大版块:开办书社:举办学术或其他文化活动:举办网站:开展社会服务(例如向汶川地震灾区派出志愿者。笔者认为还可以举办教育培训服务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乌有之乡已经成为国内左翼文化力量的一面旗帜。麾下集中了一大批当代著名文化学者和一大批有追求的网友。其核心理念“公平正义、平等自由”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征,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其开展影视评论活动的基本宗旨和基本指导思想。

乌有之乡近年来组织影视评论活动的主要形式有:刊发影视评论专题文章邀请学者作专题讲座:邀请相关剧组人员座谈:组织相关专家、网友专门研讨:还有就是开辟专栏随时发表学者、网友研究文艺现象(含影视现象)的文章及网友对相关文章进行点评的帖子。

乌有之乡影视评论活动的基本功能(主要效果)可以归结为四大方面:

其一,弘扬正义。

反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运动的电视连续剧《星火》2007年1月播出后,社会反响很大。乌有之乡及时举办了电视剧《星火》座谈会,邀请了该剧的总编剧韩毓海、导演刘毅然、制片人邹小提以及著名学者黄纪苏、杨帆等,还有热心网友进行了交流。与会者高度评价了《星火》对中国农民革命精神的描绘、讴歌以及该剧巨大的社会现实意义。反映革命领袖学生时代成长经历的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2007年3月播出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乌有之乡不但编发了专题文章,举办了《恰同学少年》观影活动,更举办了《恰同学少年》剧组做客乌有之乡交流会、《恰同学少年》观后感座谈会等活动,对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激励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展拓关心家国天下的胸怀、确立追求真善美的人生态度,作出了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其二,批判丑恶。

由于导演的大牌效应和商家、媒体炒作功夫的了得。再加上右翼文人居心叵测的鼓噪,电影《色·戒》2007年11月上映后,引爆无数眼球,不少消费文化中成长起来的缺乏社会历史知识的青年为之喝彩。但这部电影实际上是一部破坏民族尊严、瓦解国家意志、丑化抗日烈士的别有用心之作。乌有之乡对之重拳出击。集中编发了重点专题文章,并通过组织影评沙龙、采访著名学者等形式,充分批判了《色·戒》以邪为正、以丑为美、以娼为良的丑恶本质。起到了拨乱反正的重要作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其三,揭露阴暗。

2007年末上映的电影《集结号》被主流媒体抬举为主旋律作品。亦颇能以其“壮烈”的战斗色彩迷惑很多人。但是目光如炬的左翼人士对其本质却洞若观火。正如乌有之乡刊登的著名老军人、老作家魏巍和其他老革命所写的《我们对电影(集结号)和洛阳毁陵事件的几点看法》的公开信中所言:“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都深深懂得,胜利是来之不易的。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付出了多么大的牺牲和代价啊!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然而。时隔半个多世纪的今天。竟然会有《集结号》这样的电影。如此恣意否定它,抹煞它,把两大根本对立的阶级争夺国家政权的殊死搏斗说成是一场无所谓正义非正义的‘内战’……一部反映解放战争历史题材的影片。就把人民军队的阶级性和宗旨改变为向西方国家电影界看齐的抽象‘人性’:把革命的英雄主义改变为怯懦、怕死的‘人道主义’。”为了剥下编导们的华丽外衣,揭露《集结号》的本来面目。还原历史的真相。乌有之乡组织了评论《集结号》的文章专题,众多军人、学者、网友纷纷发出正义之声。

其四,展开争鸣。

2006年底就已经在地方台首播,之后逐渐红遍全中国的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也引起了乌有之乡的高度关注。组织了一系列的文章加以探讨,大部分论者充分肯定了这样一部“没有美女、没有爱情、没有明星”却充满阳刚正义、朴素坚韧品格的电视剧对当前中国糜烂腐朽、空虚堕落的社会文化氛围的冲击和反拨作用,也有论者指出该剧仅仅“看到个人奋斗”,“总体上仍然没有脱离精英文艺路线”。对于其他引起社会反响的影视,例如《亮剑》、《无极》《夜宴》、《乔家大院》等,乌有之乡都作出及时而深刻的评判。

乌有之乡影视评论活动的风格非常朴素 踏实。从不搞花架子,不搞故弄玄虚、无病呻吟的东西。其特色可以概括为“三紧扣”:紧扣社会现实,紧扣民众利益,紧扣国家民族核心价值。例如由《星火》、《恰同学少年》《色·戒》、《士兵突击》、《集结号》等而广泛深入地讨论了当前中国的三农问题、教育问题、社会风气问题、军队传统问题、社会阶层对立问题、社会核心价值问题、中国前途问题。

乌有之乡的影视评论活动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果:有效地集结了左翼文化的先锋力量,猛烈地冲击了主流精英的意识形态垄断,启发了时代新青年对社会人生的新思考,引领着社会思想的新潮流:例如一些大学老师指定乌有之乡的相关文章为学生课堂讨论与论文写作的重要参考。乌有之乡的影视评论活动也引起了主流媒体的注意:2008年2月15日,《光明日报》和《中国青年报》树乌有之乡举办的《恰同学少年》剧组交流会作了报道。由于左右翼文化力量都明白的原因,两份权威报纸在作报道时,都将活动的组织方乌有之乡改为乌有之乡书社的所在地——北京大学:更早一点,2007年12月2日的《燕赵都市报》,也发表了乌有之乡举办《色·戒》讨论活动的新闻综述:也有右翼媒体带着嫉妒前来刺探乌有之乡的影视评论活动,例如南方新闻网《南都周刊》就对乌有之乡的《色·戒》影评沙龙活动作过贬损性的歪曲报道和不怀好意的评论《纽约时报》记者采访了参加乌有之乡《色·戒》影评活动的学者。凤凰卫视则邀请了黄纪苏参加相关谈话节目。

僵尸新娘影评 篇4

《僵尸新娘》的诡异浪漫恐怕放到任何一位导演手里都会有不同程度上的走样变味,唯独蒂姆·伯顿能将哥特风格拿捏得如此精致,将想象力发挥得如此激荡,将笑料呈现得如此有条不紊。《僵尸新娘》的风格不算新鲜,早在波顿执笔的《圣诞夜惊魂》之中,甚或是波顿更早期的短片《Vincent》里,波顿式哥特动画这个概念已然逐步清晰明了。《僵尸新娘》里的时空背景,年代设定,炼狱描绘等等的诸多要素都能够一一在波顿的作品当中寻觅到似曾相识的感觉。《僵尸新娘》凝聚了长久以来波顿对于动画的热情,也几乎成为了一部集合了蒂姆·伯顿所有导演特征与所擅长驾驭要素的教科书级作品。

《僵尸新娘》的故事来源于古老的欧洲民间神鬼传说,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充满着没落贵族气息的小镇里,阴森灰暗的城堡,魔影交错的树林,幽蓝的色调,诡异与保守竞相交错,疏离与压抑遥相呼应。久远的年代外加看似与世隔绝的小镇交织出来的神秘感着实为鬼怪们的滋生繁衍带给了肥沃的土壤,无论是吸血鬼还是狼人一旦多番出没也拥有了一个家常便饭般的理由。另外一部出现相似场景的作品便是《断头谷》,凄异怪诞骇人的无头骑士与时代地点契合得天衣无缝,大大地增添了影片逼近内心的恐怖氛围。除了哥特四溅之外,《僵尸新娘》也聚焦在维多利亚时期的典型婚姻上。家里是暴发户渔业大亨的维克多,将要与没落贵族的女儿维多利亚结婚,他们俩都不愿意结婚,可又不好违抗父母。在这堆贵族脑袋里都有自己的计划,而且一切都呆板得全按照计划行事。于是就出现了婚礼彩排上神父的声嘶力竭,因为维克多的内向大大地有违神父的计划。同样貌女的婚姻也是发财致富计划里的重要一环,被当成是特殊的货币交易,这样的例子在当时来说恐怕是比比皆是。有了这一层关系,也就能够说《僵尸新娘》带上了反父权,反教会(主持婚礼的神父),甚至是反人类的意味。

与“人间”相对应的是群魔乱舞的地狱,也是最能体现蒂姆·伯顿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地方。在人间的没落守旧面前,地狱中反倒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欢腾景象。鬼怪们的怪诞造型,骷髅们的插科打诨,将骸骨玩弄得多姿多彩,个个身怀“绝技”,拿自己的死相大肆表演一番,劲歌热舞之中不时带给人以惊喜。地狱全景图以及群魔乱舞式的沸腾景象长久以来也是波顿所乐此不疲的个人癖好,大能够追溯到《阴间大法师》里轮候登记的鬼鬼们大展奇特死相的趣怪一幕,同样阴片中的人间也被描绘成了尔虞我诈的困局。蒂姆·伯顿作品里的地狱远不及人间来得凶险,来得行尸走肉,他用趣怪的艺术方式大大冲淡了习惯中应有的恐怖感,而使之蜕变成神秘感,配以想象力与高超的搞笑功力,让人明白到欢天喜地才是地狱的主旋律。

至于那些人类社会的权威们在最后也都无一幸免地被黑色了一番,尽皆丑态百出。维多利亚的父母是规则的老牌执行者,编导就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更老牌的鬼魂---他们的爷爷来吓唬他们。

神父“誓死”抵御鬼怪却没想到先辈的鬼魂跟活人们一家其乐融融。牢固的权威,人鬼殊途的法则全被编导踩在脚下。这般淋漓尽致还是要追溯到“火星人”时代。

有压迫就有反抗,僵尸新娘艾米丽跟人类新娘维多利亚都是其中浓墨重彩之下的反抗代表。维多利亚虽然之后爱上了维克多,但在维克多失踪之后又被迫嫁给邪恶的伯爵,于是乎作出了在外人眼中看似微弱的抵抗。维多利亚的善良纯洁远不及僵尸新娘来得出彩,但编导没有忽视维多利亚,不时在她身上洒下起到了点睛效果的笔墨,使得她的形象依然清晰鲜明。反观僵尸新娘艾米丽的身世,我们也很容易发现她同样是一个婚姻的牺牲品,同样是一个世俗的人葬送了她一生。从维克多无意间为她戴上戒指的那一刻起,她也重新开始经历婚姻的喜悦与憧憬,执着与坚忍,到最后婚姻的破灭与内心的释然。编导在这两位女性身上寄予了不少用心的追求,使得作为男一号的维克多显得暗淡无光,连决定自我牺牲这样的重大转折也来得相当突兀。但是宣扬女权有时候就得压压男性的烘烘烈火,维克托阴柔颓废的气质正正契合这样的让步需要。

作为一部木偶动画,《僵尸新娘》在主角造型的酝酿上可谓做得匠心独运。抛开了3D动画精致细腻的外形再现,影片在力求神似的道路上要走得更远。联想一下“剪刀手爱德华”跟“理发师陶德”的造型,即使是在真人影片中,主角的模样尚且被波顿用如此夸张自在的方式呈现。到了约束相对要小的动画片之中,主创们的天马行空更是到达了最大可能。人类主角的造型设计相对较普通,突出性格特点,在强烈的脸谱化设计下,好人坏人一目了然。维克多瘦削的面孔之下透漏着几分书香气息,维多利亚是典雅大方,其他贵族则是丑态百出。而僵尸新娘依旧持续了人的面貌,但是不是掉出来的眼球也折断的手脚尽显编导的恶趣味。骷髅们基本上也是能够自由组装,变化多端;那个被砍成两半的“人”,胸口插着刀的海盗,喝下烈酒掀起了头盖骨的骷髅,艾米丽眼睛里那条专为搞笑与闯祸而设的小虫,活灵活现的骷髅狗都叫人难忘。但是话又说回来,这样的主角在众多动画片当中并不鲜见,而且还是持续着相对保守的尺度,关键还是对象够大胆够另类,迪士尼会让茶杯茶壶这样善良无害的家具吟唱,也会叫狮子豺狼在破败的洞穴中高歌,但绝不会让骇人的骷髅脱离自身的本色。骷髅劲歌乱舞的那场戏足够让人叫绝,唯有拿捏得尺度能够在怪诞放纵与温

《僵尸新娘》观后感 篇5

和老公一起看的这部电影,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明明知道是假的,情景也是那么美丽,可是还是有些害怕,哥特式的婚纱,一只完好的胳膊,在月光下翩翩起舞是那么的美丽,可是总是在你想要忘却她是僵尸的时候,呈现给你的是一只已经没有肉体的胳膊骨架。一边想要美丽的故事,一边又在想现实,可能是好久没看电影,亦或是脑子在拒绝故事常用的手段,看的时候在想,会不会新郎与僵尸新娘会这样过下去,虽然也知道不可能,但是还是会忍不住的猜测。以前看电影的时候,刚开始没多久,我总是能很轻易的猜出故事的结局,可是现在却没有这样的敏锐,不知道怎么了。

是的,我真的变了,变得不够勇敢,不够坚强,不知道是不是过去一年多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让我发生变化。我总以为我很坚强,尤其是经历了那么多事情,我以为自己收到了锻炼,可是却发现,原来我把人和事都想的那么善良美好,被现实伤害后,只能缩在自己的壳中,无法逃出。希望这段事情能够慢慢淡出我的记忆,希望以后的路,越走越宽。

《僵尸新娘》影视评论 篇6

摘要:《僵尸新娘》独特的角色设计风格对于重新塑造中国特色动画风格的启示。关键字:角色设计哥特式风格中国传统元素

第一章 《僵尸新娘》概述

《僵尸新娘》于2005年9月23日上映,由蒂姆·伯顿、麦克·约翰森导演的人偶动画电影。在整体的暗色调中,蒂姆·波顿总是设法让人们看到人物闪亮的边缘。听起来很是吓人的《僵尸新娘》让人惊叫连连,又笑料百出。故事里的木偶人维克多本身就有着和约翰尼·德普类似的某些特征,他看起来也是纤弱而且有着神经质的忧郁气质。

暗调和幽蓝是这部电影的主色调,这也是蒂姆·波顿风格在形式上的一种体现。它的幽默也是冷峻中的惬意,对人物和画面的刻画细致入微。《僵尸新娘》并没有这个题目所宣扬的那样恐怖,它其实更多是传递了温馨的感觉。而且以动画片来表现的故事,原本就有很多可爱的元素,虽然也是在谈鬼论神,但是注定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恐怖片。所以这部电影的类型是动画、喜剧和幻想,其实“恐怖”一词只是一种表面意义上的东西,不是电影的主旨。而面对这部电影人们所发出的惊叫声实质上也是基于对电影的赞叹,基本和内心的恐惧无关。实质上,这是一部温馨的电影,乐观、活泼而且很有味道,它实现了一种突破,虽然它依然继承了了蒂姆·波顿的阴暗。影片内容荒诞滑稽,色彩则极尽斑斓,活人世界死气沉沉,僵尸世界反而多姿多彩,明显又是一部让人惊奇、风格诡异、美丽幽暗、浪漫诙谐的作品。《僵尸新娘》虽然是部人偶片,但仍不失一部两人再度合作的优秀影片。

第二章 浅谈电影中的哥特式风格

在哥特风格的电影中,人物大部分是吸血鬼、骷髅、鬼怪、女巫;导演大多擅长用色差的对比和光线明暗的对比来营造氛围;多以黑色或灰色等暗色为主体色调,布景比较舞台化,有时会使用哥特绘画构图背景,而弃用真正的场景;无边的黑暗充斥着萤幕、具有浓郁的哥特风格的建筑与低沉的黑云随处可见;高昂与低沉顿挫的音乐交响在一起,与剧情丝丝相扣的同时又散发出了阴森鬼气的寒意;悬疑的故事情节荒诞离奇、缭绕着绝望的气息;演员形象、举止展现出的是高贵黑暗的特质,这些都是哥特电影的标志性符号。哥特电影借助这些标志性符号来展现黑暗、孤独而又高贵的精神追求,挖掘出人类精神世界的黑暗面。

第三章,浅谈《僵尸新娘》中独特的角色造型设计

蒂姆·伯顿经典的两部动画电影《僵尸新娘》(2005)和《科学怪狗》(2012)夸张诡异的角色设计以及充满恐怖气息的场景布置无一不在诠释蒂姆伯顿对于哥特式风格娴熟的运用。在我看来,蒂姆·伯顿在这两部动画电影中恐怖而又带有温情的角色造型设计相比诡异神秘的场景设计更胜一筹,值得我们挖掘与借鉴。但是我认为《僵尸新娘》以其恐怖夸张却又捎带喜感的独特角色设计风格至少在角色设计中的大胆尝试与创新亮点颇多,同时在很多细节处表现出了导演的精益求精与良苦用心。

影片中的动画角色形象有着十分夸张的角色造型,男女主人公的脸部几乎被硕大的眼睛所占据。四肢就想牙签一样纤细无力,给人感觉苍白而羸弱。夸张的身体比例凸显了每个主人公体型的纤细和瘦弱,充满着病态。由于木偶的脸是僵硬的,所以把眼睛夸张地放大,占据脸的大部分面积,创造出了动画特有的夸张的艺术表达效果。

其中的主人公僵尸新娘艾米丽完全颠覆了在我心目中新娘的形象,没有在我们潜意识中所认为新娘那种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惊世美貌,早已破损的婚纱表现了待嫁时华丽与端庄。甚至脸上还有一个窟窿,眼珠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掉下来,而且眼窝里还住着一只大青虫,纤细的胳膊只剩下了白骨,飘逸的白裙下也时不时地漏出只剩白骨的长腿,仿佛时刻提醒着观众她是个僵尸的事实。相对于维多利亚,艾米丽的大眼睛在永远透露着忧郁的眼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感觉艾米丽的着装看起来就像是一个被抛弃的芭比娃娃,她身上本是纯白的婚纱,因为被杀害后埋在土里,慢慢变成了淡淡的土灰色,不仅显示了她的遭遇,而且说明了她的身份。她一头蓝灰色的头发,深蓝色的眼影,红色的嘴唇充满着死寂与诡异。艾米丽蓝灰色的皮肤,蓝色的头发和白色的骨头,设计师利用冷色调给人营造出僵尸新娘悲惨的遭遇,只凭角色形象设计就能给观众传递一种悲伤的情绪。

《僵尸新娘》中主角的角色设计十分出彩,我觉得更能从配角考究的角色设计中体现出蒂姆·伯顿近乎偏执的细节主义。尤其是以僵尸们的角色设计最让人印象深刻。赋有喜感的设计颠覆了所有人对于僵尸的认识。但是在角色造型迎合剧情的同时,又可以从各个角色特有的角色形象和穿着打扮看出其前世的职业。例如海盗和将军,海盗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残缺的肢体和错乱的牙齿,剧中的海盗符合所有人对于海盗的认识和想象。而将军身着一身近代标准的欧式军服,华丽的外套,洁白的马裤,锃光瓦亮的马靴,很符合人们对于近代军人的想象。一个海盗,一个近代的欧洲军人,不经意间不仅突出了电影的地方文化特色,又向观众直观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这是我们才会惊奇地发现,原来一个成功的角色设计可以表达如此多的信息,并且为整部电影的独特风格加分不少。

第四章,浅谈国产动画电影中的角色设计

我认为,国产动画中也不缺乏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优秀动画影片,例如像《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葫芦娃》等等我们都能够耳熟能详的国产优秀动画电影。在这些优秀的动画电影中,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角色造型设计必不可少。

在《大闹天宫》中,很成功地将京剧中的脸谱元素融入到了角色造型的设计工作中,使得整部电影充满着中国文化特色。我认为选用脸谱这个中国元素很值得我们借鉴。因为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而且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尤其在国外的影响力巨大,是中国文化的四大名片之一。选用京剧的创作元素可以让人瞬间由京剧想到中国文化,中国古老而独特的地域文化又可以使整部电影充满着不同于其他地区动画的风格,看点很多,很具有吸引力。

但是今年来出品的一些国产电影跟风严重,多模仿美式动画风格。幽默搞怪的叙事风格,夸张可爱的角色设计风格已经让我们没有办法再在片中找到任何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元素,影片或许很受欢迎,但是由于缺乏影片独有的特点,千篇一律,几乎没有看点。我感觉目前的现状好像是在用西方的思维,西方的审美再加上西方的技术拍发生在我们中国的故事,多少让人觉得有些不伦不类,丧失自己独有的风格。

总结

如何写影视评论范文 篇7

(一)思想评论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有的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实,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评《南京大屠杀》的评论《城的断想》围绕“城”字做文章,从“屠城”、“纸城”、“不设防的城”、“钢铁长城”和“国防之城”,扣得紧、放得开、收得拢。

(二)人物评论

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爸上学》的4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论。《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炮兵少校》的《一团寂寞的火》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学评论(样式、风格、审美特性等)

1.艺术样式评论。如《不庄不谐 笑从何来》结合喜剧样式对影片《甲方乙方》展开评论;《屏幕涌动纪实潮》从纪录片美学特色分析纪了优秀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红河谷:动人心魄的视觉交响乐》就该片所具有的交响诗式的结构样式进行评论。

2.艺术风格评论。如《充满诗情的战场写意》通过影片《大转折》中几个主要战斗场面的不同诗意内涵的分析,对该片以泼墨的方式抒发的浓郁的诗情,给人以震颤心弦的视听感受。对于引起较大争议的《红色恋人》,《诗电影的意象美》从电影风格和创新的角度给予肯定。

3.审美特性评论。《对亲情与人伦的呼唤》从当代悲剧审美特性入手,指出当代悲剧重在探索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唤起人们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棗亲情与人伦的珍视。评《小鬼当家》的文章《“小鬼”为什么逗人喜爱》结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

(四)电影特性的评论。

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对电影的语言、结构、修辞、悬念、音响、色彩、音乐、摄影、特技、表演、导演等方面的评论。试举例如下:

1.电影语言评论。《<红高梁>――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起点和成功之路》。

2.电影结构评论。《复合交融 巧织经纬棗<平津战役>的结构艺术》。

3.电影修辞评论。电影修辞包括多种手法,如对比、夸张、象征、拟人等,如《<开天辟地>中的象征手法赏析》。

4.电影节奏评论。《满怀深情的韵律美棗谈电影<周恩来>的节奏艺术》

5.电影悬念评论。《悬念迭设扣人心弦棗谈美国片<碟中碟>的悬念技巧》

6、电影音响评论。《摹声会音皆有情棗<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音响》

7.电影色彩评论。《张艺谋为何偏爱红色》《在“形式”中强化“意味”》。

8.电影细节评论。《耐人寻味的“纳银密账”》、《一串闪光的项链》。

9.电影表演评论。《眼之魅》

10.电影音乐评论。

以上评论角度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渗透、交汇、兼容的。评论的视角可以是复合的,如评论人物,除了上述的评一个人,评一类人,或对立人物的对照分析,也可以就几部影片或某一类影片中同类人物进行综合分析,或对某种创作倾向进行评论。如《忧患意识与英雄主义》对美国影片普遍性的主题的分析;“新时期军人银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员为什么不能长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为什么走红”等论题是综合某类影片创作倾向选的。

电影评论的文体样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以论文体为主,也可以用书信体、对活体、问答体、随感录。近年也有散文体,散文体多以抒发情感为主,轻灵活泼、文笔优美,但一般缺少严密的论证,较少逻辑力量,理论色彩较单薄,在影评百花园中应当允许各种文体样式存在。

二、影评写作要求

(一)紧扣“电影”与“评论”。

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

要抓住电影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让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

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观点而无论证。

(二)总体把握,细部突破。

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目前各类报刊包括专业电影报刊为了抢时效,搞“炒作”,发表的大多是新闻记者根据编导散发的资料摘编的综合评介,陷入“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有一学生写《火烧圆明园》的影评,只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抒发感慨,全文与影片毫无关系,严格讲这样的文章不是影评。

侧重于艺术价值的评论要把握艺术表现中体现的思想内涵。

要讲究评论文章自身的艺术性。

(四)注重思辩、讲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新颖、深刻,宁可是“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不要趋同,说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确观点”。构思立意如同兵家谋略,“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耳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制胜。

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注意句式长短得当、音韵和谐,既要有理论色彩,又要明白晓畅,让理论文章给人语言美感与动情力量。

《黄河绝恋》主要情节与场景

1.海空大战。先声夺人,以快节奏的战斗场面调动观众情绪。迫降遇险。继续以惊险场面吸引观众,小孩救人;悬崖坠机;小孩被炸。

2.黑子家中。三炮唱歌,见花花捉蝎治伤;欧文见花花红肚兜,引出闪回镜头:日寇毒气杀人,哥哥出窗被枪杀。

3.山寨受困。过河被民团俘;狱中欧文“光荣的投降”与黑子“只要有一口气绝不停止抵抗”的争论;三炮对寨主谈“外人、亲人、仇人”的关系。三炮看黑子,“赵家害得我丧了男儿身”;闪回:械斗。

4.刑场脱险。刑场行刑在即,安洁救人,鬼子枪杀安洁――寨主梦醒(内心斗争);安洁出窗奔刑场,拉手榴弹威胁父亲,救人。

5.古庙棲身。花花放蝎子咬日本军官;古庙,东方文化神秘气氛,营造相爱氛围;欧文学汉语“我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我是ANGIEL的最好最好的朋友”,“YES”。群山夕照,古烽火台上“你们„„都有许多爱”,初步理解,相爱的开始。

6.屈辱回忆。黑子夜访寨主,晓以大义(讲述安洁的不幸,促使寨主转变);芦苇丛中,安洁痛苦回忆;波尔明白“一个弱女子宁可放弃生命,不能放弃人的尊严”。

7.祭奠忠魂。一张张照片――小孩、花花、父亲、黑子、安洁的照片放入激流中,“让生命还归黄河”,信天游的叶哨响起,闪回:匕首、手榴弹、黄河留影„„

三、评论侧面的选择列举

(一)评主题:

1、抗日斗争,揭露日寇罪行,歌颂人民不屈精神、博大胸怀、崇高人性;

2、生命价值与民族命运;

3、对和平和期呼唤与社会的发展的期望;

4、在人类之爱基础上不同文化观念的撞击与交融。

(二)人物评论:

1、单一人物;

2、某类人物;

3、对比性人物;

4、从人物关系评析,如中外、父女、民族与宗族等关系入手。

(三)场景细节:几次争论;手榴弹的出现;小刀的运用;几个人物对死的选择;照片的作用。

(四)悬念设置:人物命运为主线,将人物经常处于生死关头,环环紧扣。

(五)矛盾冲突:

1、进步与反动、民族解放与法西斯专制;

2、东西方观念;

3、宗族。

(六)叙事线索:三种时态,现在时着眼于战争与和平的对比,调节情绪、深化主题,给作者一个自由的叙述时空;过去时表现矛盾冲突与情节发展的主线;过去完成时重点在揭露日寇罪恶。

(七)情节与节奏:战斗高潮与抒情段落的设置;紧张与舒缓情绪的起伏;镜头节奏快与慢的转换。

(八)中外影片比较:与《拯救大兵雷恩》相比,同是以回忆形式讲述拯救生命与回归家园,但《黄河绝恋》避开为什么救人的争论,避免说教,容纳更多内涵;多种矛盾冲突;群像式人物各有鲜明个性;战争与爱情两条线索推进,更富有抒情色彩。

(九)与《红河谷》比较:文明冲突的合理性;叙事特色强化故事性;人物塑造在对比中展现性格的发展,注意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有很多人認為看電影就看電影唄,評什麼?論什麼?但事實上,在你寫影評的同時,也是讓自己回溯在這一個半小時中,你到底看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再爛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員,他們又是用什麼眼光來看?沒人願意製造一部人人唾棄的大爛片,那麼大家口中的爛片是否有可取之處,是否製片.導演.演員們用著不同的想法來拍攝?

這些,當你開始用心寫影評時,你的思路會愈來愈清明,想的範圍愈來愈廣大,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體會,也能將你的體會帶給大家。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評中,你將會發現自己的文筆進步了,看電影時能看到更多的細微末節,能感動到心靈的深處,那麼,你成功了。

當然,沒人是一蹴可磯的(除了你本身是文學創作者外),當我自己回顧一開始寫的文章,也覺得自己的文筆生澀,眼光不夠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發現自己很自然的就長篇大論了起來,當然,現在依然不夠好。

最好的一句話是:

“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

《僵尸新娘》影视评论 篇8

一、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

评论写作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既有着与一般理论文章写作共同的特点,也具有与一般理论文章写作不同的特点,因此,应当基于其特点,注重其内在的写作要求。

1、立意深刻,首先应做到观点的正确与准确,同时尽可能做到富有新意和深度。

2、逻辑性强,文章结构应当严谨与完整,层次与层次、段落与段落之间应联系紧密,合乎逻辑。其语言应主要是理发的语言,而不应是散文的、叙述的语言。

3、文风端正,电影评论应倡导健康的思想与审美倾向,坚守良好的文风,坚持科学的方法,以理服人。

4、行文流畅,尽可能做到文章的流畅和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其语言应做到准确、规范,富有个性。

二、电影评论的写作

由于电影评论最主要的就是对于影片本体的评论,因而我们对于评论写作的阐述也主要针对影片本身。

(一).写影评的准备

1.生活经验 把自己设身处地地放在影片中,作为其中一个关键角色 2.文字水平表达的需要,能够言辞达意,表现自己的思想 3.电影常识 是对文章进行构想的基础 4.理解能力 是分析影片的保证

(二).写影评的步骤

1.整理观感 看电影时带纸和笔,记录一些情节和资料,都是提示性的,要把故事看明白,弄清电影是什么类型,导演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和价值是什么.2.拟定提纲(不应是思路跟着影片内容走)① 形成一个开头(最重要)起笔要奇,但要同下文符合.② 观点一

③ 过度段

④ 观点二

„„

最后:结论

(三)、影评写作的注意点:

1、梳理故事应该成为写作的准备,不能写在试卷上。

2、不要仅仅谈“内容感受”。

3、明白副标题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4、“剪不断,理还乱”的时候,不能动手写作。

5、学会舍弃。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都写在一张卷子里。只要与众不同,合情合理,内部有逻辑关系就是好文章。

6、“论风格”的试卷很少能成功的原因是不懂什么是风格。“艺术特色”类的也是如此。只写一些主题、人物、结构、画面、镜头、色彩、音乐、民俗等各个方面,却很少提及这几方面之间的关系。这不是论风格。

(四)、常见的几种低分试卷

1、复述故事型:顺着故事的线索写,把故事“翻译”一遍。65分左右。

2、介绍复述型:打乱了顺序复述,最终还是复述。65分左右。

3、全面赏析型:涉及面很广,却缺少内部联系。蜻蜓点水,深浅不一。70分左右。

4、散文杂感型。一段一段的感受很多,却缺乏内部的逻辑联系。

三、常见的标题种类:

1、赞誉题。如《大兵电影·大师手法》《喜剧民族形式的成功探索――影片〈两对半〉观后》《雅俗共赏的新尝试――浅议影片〈神鞭〉》。

2、论断题。如《从女性崇拜的轰毁到理想人格的破灭》《〈黑面人〉的奇、情、味》《“无力回天”的悲剧》。

3、论战题。如《驳斥江兼霞的〈关于影评人〉》《情节·人物·意识――与王一川同志商榷〈红高粱〉与中国意识形态氛围问题》《清算刘呐鸥的观点》。

4、批评题。如《何时梦醒?写在〈粉红色的梦〉后》《〈脂粉市场〉的三点缺憾》《白障了的“生意眼”》。

5、比较题。如《从东西文化观〈罗生门〉与〈公民凯恩〉》、《论张艺谋的“点金式”――〈菊豆〉与〈末代皇帝〉之比较》、《电影艺术中的几泡尿》。

6、设问题。如《扩张?传播?交流?--从文化角度感受〈泰坦尼克号〉》《恶耶?善耶?喜耶?悲耶?――话说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端盘子”的出路在哪儿?》。

7、并列题。如《〈机组乘务员〉与“灾难片”》《情境·人物·戏》《嘎劲与雅气》。

8、转折题。如《一个太阳,两种感受》《〈皆大欢喜〉看后皆不欢喜》《“西瓜地”不如“裤料”》。

9、拟人题。如《生活在叹息》《道具的抗议》。

10、比喻题。如《硬吞香蕉皮》《家:苦海方舟――〈红西服〉印象》。

11、哲理题。如《美,是性格和表现》《立异方能出新――谈〈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反色彩效果》。

12、熟语题。如《半场荒唐梦,一把辛酸泪――评包氏父子“理想”之毁灭》《儿女情长,英雄志壮――谈〈秋瑾〉中一双小独生女的穿插》。

13、格言题。如《“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怎样看待影片〈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略谈〈大桥下面〉的含蓄美》。

14、诠释题。如《Quatsi就是生活――论戈德弗莱·雷吉奥的影片》。

四、开篇的方法:

开篇是文章的面目之一,不可随意处置。陆机的意见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宋代吴沆主张“首句要如鲸鲵拔浪,一击之间,便知其有千里之势。于落句要如万钧强弩,贯金透石,一发饮羽,无复有动摇之意”(《环溪诗话》)。元代陶宗仪引述乔梦符论乐府做法云:“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辍耕录》)。明人谢榛则言:“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四溟诗话》)。清代李渔总结作文妙法说:“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此一法也。”(《闲情偶记》)学人唐彪《读书作文谱》中则说:“一篇机局扼要,全在‘文之发源也’。此处若得势,则后‘皆有力’。通篇之纲领在首段,首段得势,则通篇皆佳。”

开篇之结构与操作也便显得分外困难。总结既往,列示成功者如下:

1、入手擒题法。此类开头法一般单刀直入,胆气逼人,引人注目。

2、概括题义法。此类开头起句居高临下,提挈全文,使后文之开展统体一贯,不蔓不枝。

3、突兀壁立法。这种开头,往往劈头一段怪论,骤然读之,大有“高山落石,不知其来”之感,不知作者缘何生出这许多奇语妙思。

4、代用他人评议法。这种方法一般是先引入其他相关评论,而后入题。

5、借他人疑议法。这种方法一般先以他人存疑之展开为整体介入做成基础,使继后的讨论更趋合理。

6、类比开头法。这种方法往往由同样的、相近话题谈起,而后极自然地引入正题讨论。其间“单元观念史”意识极为明显。

7、借历史指涉开头法。这种影评往往由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趋势描绘入手,而后介入更为具体的本文评论。

8、简介开头法。此类开头往往简要介绍一些影片信息,借此给读者一些较为深刻的印象,从而利于说服读者。

9、导演风格或情况发展开头法。这是一种较常见的影评开头法,它往往借介导演、演员或主要评议对象个人的风格、经历来引出对影片的总体分析。

10、借社会反应开头法。这类开头法先引出社会对一部影片的各种反响,而后再介入个人分析。

11、先扬后抑的开头法。这种开头法颇与我们熟悉的辩证眼光相似,但它的用法却不同于辩证眼光的一面怎样另一面怎样,而是将中心力量落在其最后一点上。前面的褒扬只是贬抑的一种铺垫。

12、以旧带新法。这种开头法先写人们熟悉的“远闻”、“旧闻”,“推陈”为了“出新”,达到比较、沟通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有起兴之功用。在这里,可以从古代的一事件、古代某一名人、古典文学中的某一事实写起,也可从当代文学作品的某一事实写起。

13、解题法。这种开头方法直接承题,并对标题做十分有效的说明、诠释。苏联著名评论家谢·阿·托洛普采夫对中国新时期电影(包括文学)的论述,所用标题是恐怖式的――《长城的坍塌》。

14、设问开头法。这种开头方法先设问题,而后再逐渐展开。其吸引力与悬挂的角度是十分明显的。但设问要准确、科学。

15、对比开头法。很明显,这是一种使影评对象处于许多可比物组成空间从而 强撞击、强对抗的一种开头法。有泛比者,也有两相比者,有全方位之比,亦有单项元素之比。关键看影评之需要。

16、再现画面开头法。这是一种影评者十分熟悉的开头法,它先是以不愿影像来完成叙述,并为继后的讨论限定视域。仿如电影的镜头语言,这里的文字十分有趣。

17、抒怀开头法。这是较为常见的开头方法,以流畅之笔状写观影后如诗如画美妙感受的方法。不用说,它的文学性相当强,用语相对讲究,夸张程度及主观性也强。但却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利于信息传播。

18、议论开头法。不用多说,这是借议论开篇的方法,它的气势是相当充沛的,但不科学使用,会使读者觉得乏味。它需要特别。

19、直接开头法。不绕弯子,不铺路、搭桥,而是干脆利索,直奔主题的正是直接开头法。

20、说明性开头法,这种开头法往往单列一段,用来交代影评主体的用意、姿态、目的,以及一些特别的事项。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开头的文字风格与正文会有相当悬殊,但它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构成,渗透着影评人的人格、风格。

五、主体段落 当然是极端重要的构成部分,它们最翔实地报告着影评人的心得、感受。因而,篇幅也长,我们无法详细例举。由原由而言,提醒注意如下几点:承接开篇;最好分成各小段,利于集中诉求,也利于控制动作;论证要扎实,且忌轻浮放浪;注意必要的修辞技法等策略运用。

六、结尾

与开头受到相近程度重视的是结尾。俗语有云“头难起,尾难收”,正此之谓。一篇文章假使开了好头,却无好结尾配合,同样会令作者惨遭失败之命运。刘勰说过:“若首唱荣华,而媵句憔悴。则遗势郁湮,余风不畅。”

1、要总结式。在许多内容复杂难懂的影评结尾处常用此法,它不仅可为读者收拢正文所开诸头绪,提醒正文内容,而且,更可强调重点。

2、号召式结尾。这种结尾秉承前文宗旨,利用简洁文字,强调主题的价值,并希望有更多反思、讨论。例如张晓崧《悲剧的“悲剧”》一文指出,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产生悲剧产生悲剧并需要悲剧的时代,但我们的电影却不敢写悲剧,即是写了敢不敢写足。

3、反诘式结尾。这种结尾以反问来强化意思,使正文所点化的意见更有其力度。张怿琼《于细微处着色》正有这样的特点。

4、进一步扩张法。这种结尾,在正文结束的后,使讨论的问题有进一步的扩充,除保存本有力量外,更加入了大量的辨析,给文章留有一个永远追寻的印记。刘南《情节·人物·意识――与王一川同志商榷〈红高粱〉与中国意识形态氛围》进行论辩,对王一川文章的若干观点作了个人化论析。

5、设置疑问结尾法。这种结尾法与扩张结尾法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只是它不曾有野心企图添加什么,还是原有的世界里打问探访。但它却以最终的一个疑问作为结尾,留下了不尽的思索,召唤读者加入批评的世界。

6、议论深化结尾法。这种结尾借议论之手段,使影评的中心观念再次得到强调。美国电影评论家布·巴沃的影评文章《寓美于质朴之中――评影片〈为戴茜小姐开车〉》所能显示的特征中,就有结尾的身影。正文评述过它的魅力、人物、表演、不足等。

7、缺点陈示法。这类结尾当然是与正文结构紧紧相联的,以主要的篇幅力赞影片的成功,最终,则笔法转来,指陈出若干的不足,期望引起关注。

8、描述结尾法。这种不常见的结尾是借着自然的叙述来完成的。它是理性分析之后,选择适当画面评议予以衔接,同时也是一种特别演化而感人的结尾方法。一种十分富于音乐效果的带有余韵的结尾法。

9、借他人的话语结尾法。不需多说,这种结尾法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它选择一句、一段专家或名人的话语,不但替我们表达了意见,而且,也使所发见解有了可靠的支持。一个联盟的方法。但问题却恰恰出在选择上,因为选择什么最合适是一个让人苦恼的工作。成功的作品会给我们许许多多的启示,叫我们明白了一些东西。

10、自然结尾法。(更多内容参阅《编导高考培训手册》)

七、文字的要求。影评写作有如下几点格外重要,务须慎加注意。

1、具体的语言。影评写作在本质上是一种交流行为,因而,借语言重塑表达观感的影评的中心便是具体化原则。因为读者是如此依赖对某一场戏或段落的具体化。

2、注意文字的显义与蕴义。显义指字典意解,蕴义指一个字的任何相关意义,或指言外之义。何去何从,要观察具体的语境。

3、注意语调。语调当然反映着你的态度,务须慎重。“所谓的纪实手法绝不能被一般观众所接受”就会被视为作者过于偏激而无法做出客观评论,如果改为“纪实手法的问题是,它的朴素、平静、不喧哗往往会被一般观众所视而不见,从而失去效能”,则要中立,公允得多。在影评写作中,作者需要有相对的中立姿态,有其平常心。

4、尽可能使之富于变化。指称同一物时,适当的重复十分必要但由始至终只用同一面孔则让人生厌,成为降低兴趣的关节。例如,在讨论张艺谋影片特色时,是否可考虑“张艺谋”、“导演”“《红高粱》的创造者”、“这位赫赫有名的人物”、“这位几乎问鼎奥斯卡金像奖的中国导演”等的换用。

5、简洁到最好的地步。一切优秀的影评文章均要在经济原则上做文章,它应当用量少却收获大,而不是相反。在西方传播界有一个人所共知的概念,叫“KISS原则”强调撰文要简单、笨拙(Keep simplw,stupid),它也适合于影评写作。影评写作应当删去多余的字词,使文意明晰可见,有“风吹草地见牛羊”之功效。

6、句型恰当变化。句型结构的单一是当今影评写作乃至一般作品创作中的觉疾病,过多地使用陈述句,使文章表意十分呆板,缺乏必要的灵气。

7、利用专有名词。正如凡·雷斯指出的,学术评论者的声名可以透过创造专有名词的方式予以建构,后来的使用者大都会采用前人加诸该名词的内在前提。专有名词的确可以帮我们说清楚很多深奥的问题,而无需过多的语言。

8、流畅与自然。写作影评自然当考究文字,斟酌用意,求一番炼意炼字之力。但切不可矫情失真,使心声失真、言词饰伪。例如大话、高话、官话之泛滥,就十分地让世人厌恶并唾弃。

9、文质彬彬。孔子有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永远值得我们注意。影评写作当然要求注意深刻命意之后的文采辞章,因为“用钝刀子割肉,是半天也割不出血来的”(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上一篇:社会实践—辅导老师下一篇:优秀毕业生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