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建设实践分析(共12篇)
企业文化建设实践分析 篇1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
广义概念上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概念上的文化则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与制度, 而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 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 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崇尚精神、价值观的经营理念, 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为体现的总和。综上所述, 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所崇尚并实践的思想和行为的综合。
二、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 它能强化理念, 凝聚人心, 鼓舞士气, 激发精神, 展示形象。
对企业来讲, 企业文化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奋斗目标, 奋斗精神, 奋斗作风, 奋斗结果。如果说人跟人的最大差异是思想, 则企业跟企业的最大差异就是价值观, 即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不能放任自流, 必须有意识创新、创造和引导。
三、谁来建设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观, 是全体员工思想行为的体现, 企业文化建设, 需要全员参与, 但不同部门岗位的职责不同。
1、“一把手”的职责。“一把手”是企业的“CCO” (首席文化官) , 是企业文化定位, 方向, 架构, 理念体系的决策者。
2、企业部门和基层党组织的职责。
是企业文化工作的职能管理部门、服务部门、程序制定部门和活动实施部门, 负责企业文化的理念提炼、大纲编制、手册撰写、内刊编印、内部宣传和培训等工作。是“经营价值观”。
3、部门和支部负责人职责。
是本部门和或本工区的首席文化官, 负责对本部门或工区人员进行企业文化的理念的灌输、案列培训等工作。
4、员工的职责。
首先, 员工是企业文化的传播者。其次, 员工是企业文化的实践者。再次, 员工是企业文化的“卫道士”, 担当好企业文化的“形象大使”, 抵御内外各种不良文化的侵蚀。
四、企业文化的落地
从企业文化的定义可知, 两个要素, 一个是思想, 另一个是思想要产生行为。企业文化落地, 不是理念与行为“两张皮”———理念在天上飞, 行为在地上跑, 而是理念与行为的无缝对接。
五、企业文化建设的步骤和方法。
1、明定位—找准企业文化的个性和特征。
是指企业在战略指导下, 为企业文化设定方向和位置, 必须彰显企业的个性化特征, 结合行业共性, 做好文化定位工作。
2、创模型——搭好企业文化的骨架
是能够直观而形象的地表达企业文化整体架构和核心内涵的图形。相当于整个企业文化体系的缩影, 包含企业核心理念、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管理理念、企业管理模式、企业发展方针、企业战略等模块。
3、绘愿景——为企业指明前进的方向
企业愿景是存在于员工心目中的美好景象, 是所有员工对企业未来的一种设想和期望。
4. 提理念—明确企业人的价值观。
理念又称价值观, 价值观就是被企业成员共同认可的原则, 是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的底线。优秀的企业之以优秀, 根源在于这些企业都有着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5、编手册———用行为纲领规范行为
企业文化理念形成之后, 就需要根据理念精神, 将相关素材分门别类, 提纲划目, 编印成书, 这本“书”就是企业文化手册。
一本标准的企业文化手册应该内容完备, 自成体系, 整体协调, 它一般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 序言概论———主要阐述企业的发展历程, 当前的发展态势, 今后的发展规划, 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等。
(二) 文化阐述———主要阐述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实质, 企业文化层次或内容, 企业文化特征, 企业文化宗旨, 企业文化定位, 企业文化载体, 企业文化模型, 企业文化宣言, 企业文化总纲, 企业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等内容。
(三) 主体———详细、全面刊载已经整合、审定了的企业理念识别系统。
比如企业愿景、企业使命、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各类管理理念、各类经营理念、企业格言、企业形象O、员工行为规范等。
(四) 案例———能够体现企业文化理念的正反方面的案例。 (有哲理的典故、故事)
(五) 附则———刊载说明性条款如执行时间、解释权、手册修订者、前序、后跋等。
6、建机制———为文化落地提供保障
机制包括流程和制度, 它的建立和设置既要以企业文化理念为依据, 又要起到能保证企业文化落地的作用。要想达到这个效果, 就要先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 企业文化要融于工作流程。从某种意义上说, 企业文化落地是对企业工作流程的一种优化与再造。
其次, 企业文化要融于制度建设。是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让员工在制度的管理和引导下, 变他律为自律, 变约束为习惯。
7、广宣传———让文化深入人心
宣传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手段。加大对内对外的宣传, 通过各种媒体手段, 传播企业的价值观和相关信息, 让外部感知企业的性格、精神、气质、追求、理想、形象、风格, 让内部员工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本企业的文化和理念,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8、做培训———反复讲, 反复学, 全员认知
培训就是讲, 听, 学习的过程, 它是企业文化落地的必要手段。通过培训, 可以提高员工的认识, 启迪员工的思想, 陶冶员工情操, 规范员工行为, 通过培训, 可以使企业文化理念入心, 入脑。
摘要:企业文化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则又是一项繁大而精细的工程, 需要我们细细研究。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实践分析
参考文献
[1]刘风梅.浅谈企业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的创新理念[J].现代企业文化, 2010 (9)
[2]周阳, 李智勇.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教文汇, 2010 (3)
企业文化建设实践分析 篇2
一、企业文化战略的确立
在企业发展初期,广日电梯同大多数国有企业一样,贯彻的是没有明显自身企业特色的“团结、奋进、求实、进取”等口号和方向,主要强调的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和贡献。随着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程度越来越深,大家逐步认识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没有形成并贯彻符合自身需要的共同价值观、共同的发展理念、方法和目标——企业文化,已经成为决定企业前途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把握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建立起与该目标和方向相匹配,适应实际需要的企业文化,就涉及到广日电梯的企业文化发展战略。
,公司领导和中层以上干部以重新修订“十一五发展规划”为契机,对企业发展方向和完善、系统化企业文化进行新一轮的探讨,形成了“广采众长,日就月将”的企业发展理念和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我们认为,广日电梯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有向国内一流乃至世界一流电梯企业地位冲击的能力和底蕴,我们应该向我们的员工灌输这样一个理念:不断学习、消化吸收各种先进技术,(范文网 )坚持自主创新,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技术体系;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拓展新视野;广开才路、不拘一格、任用新人才;提供多种培训,提升人员品德和素质。同时,我们还要凝聚广大员工,保持昂扬斗志,优化产品设计,不断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持续改善环境及环保设备设施,逐步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条件和素质,一天一小步、一月一大步,让广日持续改进。
以“广采众长,日就月将”这个核心思想为指导,广日电梯明确新时代的企业文化战略:树立一个学习型、成长型的企业文化,在执行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以绩效为导向,以目标考核为手段,以和谐企业为保障”的策略,顺应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保驾护航。
二、企业文化结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广日电梯新时期以“广采众长,日就月将”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是在实践中逐步摸索,扩展完善形成的,是一个长期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
第一,我们确定了一个企业文化的根本点,即“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企业的立足之基、力量之源、胜利之本。企业利益、企业前途如果不联系到具体的人,那就是空中楼阁;企业精神、企业制度如果不落实到具体的人,那就是纸上谈兵。因此,企业文化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放在共同价值观的塑造上,放在人的潜能的挖掘上,放在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上。
第二,在明确了“以人为本”这个前提后,我们引入两个重要的环节。一个是整合体系,即:质量管理体系(QMS)、环境管理体系(EMS)、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HSMS),整合体系的引入和贯彻,目的是规范企业的运行秩序,让生产、经营、技术开发、质量管理等各个环节都有依据,有标准,有监督,有改进。另一个是目标管理体系。目标管理体系的引入.应该说是广日电梯近年来保持高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通过执行目标管理体系,一方面准确的预测企业达成目标的进度和能力,另外一方面使得绩效为导向的观念得到了具体的反映,使得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环节的职能和目标被量化,并直接与部门、个人的效益、晋升、发展挂钩,促使个人乃至部门工作潜力的.挖掘和提升。应该说整合体系和目标管理体系的引进和执行,为企业文化的贯彻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有了前提和基础,广日电梯制定了“效益优先,
稳健经营,和谐企业”的经营方针,开始逐步的把企业发展思路和目标量化成具体指标落实到各部门,各个环节乃至员工。逐步建立了制造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工程服务体系、技术开发体系、培训体系等分支,针对不同部门的不同职能和工作要点,每个体系都有其侧重点和特性。
第四,营造一个团结、进取、互助、和谐的企业氛围。如果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以绩效为导向的整合体系和目标管理体系以及各部门对应体系的执行是企业的骨骼,那么健康、和谐的企业氛围,就是包裹骨骼与灵魂的肌肉组织,促使企业达到思想和执行力的融合。健全的党工团组织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使得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有着天然的和谐与默契,极大的提高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领悟力和执行力。
三、企业文化发展的效果及启示
以“广采众长,日就月将”为核心思想的广日电梯新时期企业文化运行几年来,塑造了企业统一的价值观,为全体员工所接受和认可的发展理念,具有可达成性的发展目标和实际操作性的发展模式,团结、进取、稳定和谐的企业氛围,有力的保障和推动了企业快速、稳健发展。
据统计,从新的企业文化体系开始运转的至今,公司整体销售收入对比20增长了133%,利润增长了194%,产品销售台数增长了10%。在过去两届“创新争优”年度表彰大会中,申报个人奖项51人、申报集体奖项160人,占公司总人数的47%;经过评审小组严格的初审和复审,共有32人获得了个人奖项,74人获得了9项集体奖,获奖人数占公司总人数的23.4%。共有270人参加了此次评选活动,占公司总人数的56%,经过评审小组严格的初审和复审,活动中共有84人获得]9个集体奖项、37人获得个人奖项,获奖人数占参赛人数的44.8%,占公司总人数的25.7%。参赛人数和获奖人数的增长显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参与感不断增强,创新成绩突出。此外,过去三年中,广日电梯还多次有个人和集体获得各级领导部门的表彰和奖励。“广日”牌一直保持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并被授予中国电梯十大影响力品牌,公司生产的电梯取得符合欧洲的CE认证,打开了产品出口欧洲的大门;年和连续荣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
从广日电梯历经多年仍然保持快速、稳健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总结出广日电梯的企业文化有以下几点:第一,对环境非常敏感,与时俱进,关注变化,适应市场,适应外界需求;第二,员工上下及社会各界对广日电梯的认同感非常强,认可度非常高,即文化上的同一性;第三,公司的包容性很强,能够容纳下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和不同性格的人;第四,有稳定、延续而又不断创新的管理模式,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监督体系,敢冒风险但又稳健和谨慎。回首广日电梯企业文化建设几年来所走过的路,取得的成就,足以证明,我们现有企业文化战略是正确的,一个又一个荣誉,是广日电梯企业文化建设结下的累累果实,也激励着我们继续沿着“广采众长,日就月将”的企业文化理念走下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塑造一流的企业和一流的企业文化继续奋斗。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 篇3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每一个人抓起。搞好企业文化工作,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人才兴,则文化兴;人才旺,则文化旺。为此我厂以改革的精神、发展的思路,理直气壮地“推”、千方百计地“引”、不拘一格地“拔”、真心实意地“扶”,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学习提升人才,积极搭建各类平台,让文化人才享有充分的施展空间。
一是以创建“学习型党支部、知识型党员”为平台,发掘学习型人才。自去年开始,我们在全厂党员干部中开展“创建学习型党支部、知识型党员”活动(即党员读书活动)。在12个车间建立了基层读书园地,不断扩充园地的藏书种类和数目。同时以季度为时间段,有针对性地制订读书计划,把重点篇目编辑制作成《书与话》系列读本,按季度下发到各党支部组织学习。要求全厂主管以上领导干部按照要求定期撰写学习体会,据此评选出“学习型党支部”、“知识型”党员,在读书推进会上交流。通过“日读书、月书评、季交流、季评比”,在党员干部中形成“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全厂已有7个车间党支部获评“学习型党支部”,7个单位12次获得读书活动优秀组织奖;20人荣获知识型党员,106人次荣获优秀作品奖或纪念奖。二是大力开展“员工明星”评比活动。以公司开展的“员工明星”评选活动为契机,从安全、环保、管理等十个方面每个季度以车间申报,专业部室测评的方式,评选出厂级明星,上报给公司。为了使选树的明星更加有群众基础,增加明星员工的感召力与影响力,我们新建了“明星大道”,在厂区主要街路两边路灯杆上安放明星照片展示板,并且定期更换,在大力宣传明星事迹发挥激励作用的同时,在背面融入安全文化内容,达到了一个载体、两个阵地的效果。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现代社会迅猛发展,新形势新情况层出不穷。企业文化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为此我们调动多种手段,大力开展特色载体建设,用先进的文化凝聚员工,实现由被动管理到主动管理的转变。一是以“画与话”活动为载体,开展特色文化建设,做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我们积极探索企业文化人性化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开展了“腈纶人的画与话”活动。引导员工用简笔漫画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生产经营,企业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意见、建议、看法和期盼。员工们紧紧围绕企业不同阶段的主题,以画言志,以画建言,以画献策。截至现在,全厂干部员工已创作漫画5000多幅,编辑出版漫画集27册,进行“画与话”安全剧场演出20多场,受到了员工的热烈欢迎。组织员工们把漫画改编成小品搬上了舞台,成立了安全漫画剧场,筹划组织了“企业文化讲座”、“精品漫画展览”、有奖“安全顺口溜、短信征集”等一系列活动,制作了《腈纶人的画与话漫画集》、《安全手机短信集萃》、精品安全漫画扑克、企业文化漫画拉画笔等文化产品,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广大员工自觉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二是以安全文化“六个一”活动为主要形式,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为了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我们开展了以“一块亲人安全寄语板、一组温馨提示牌、一张人机对话卡”等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一”安全文化活动。精选出“安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等20条安全理念标牌在厂区主要位置展示;在五个生产辅助装置安装了“进入装置请戴好安全帽!”等12块温馨提示牌;在60台转动设备上安装了“别碰我,会咬你手!”等内容的人机对话卡120个;为全厂12个车间60个岗位制作了员工安全提示卡。三是以班组文化活动室为主要场所,开展班组文化建设。我们在全厂各生产、辅助车间建立了10个企业文化建设示范班组,配备了展示柜、文体用品、书籍,购买了电视机、DVD等电教用品。每年元旦、春节、“五一”、“七一”等重要节日,厂党委都组织“阳光行”暴走、羽毛球比赛、文艺剧场演出、对联征集、元宵节灯会、球类棋类比赛等一些喜闻乐见的业余文化娱乐活动,在员工队伍中倡导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情趣,促进员工始终保持和谐舒畅的心里状态。
企业文化建设实践分析 篇4
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应关注的问题
我国大型国有企业根据国资委的要求, 同时顺应整个精确化管理的需求和趋势, 也在快速发展财务共享服务。根据该类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情况, 笔者认为企业为能顺利地建设财务共享服务, 在建设初期需要关注包括组织变革、流程设计、系统支撑、业务标准化、人员转型和安置等五个关键问题。
首先要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 势必打破传统的分散式财务管理结构, 将可以标准化作业的财务报告、会计核算以及资金结算等集中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处理, 原下属单位财务部门的工作职责减少, 部门职能产生较大变化;另一方面由于流程以及规范的统一, 加强了对所属各业务单位的监督职能, 形成对下的制约机制, 影响原有各级领导的权限和利益关系。因此在建立初期必须获取公司管理层的坚定支持, 转变管理理念, 摒弃原有利益关系, 努力推进财务变革。在财务共享服务建立的过程中, 也需要管理层制定出具体的战略、规划和政策, 保证各方的冲突得到妥善处理。
其次整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营都依赖于业务流程的设计, 所有流程和操作都要求流程化、标准化, 这也是财务共享服务提升效率的最主要因素。设计一套合理的流程, 将原来不同的操作过程进行整合, 既能满足各级单位的业务需要, 又能尽量统一、高效, 并要求根据建设情况不断完善和优化。
第三是系统支撑。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必须建立在信息系统支撑的基础上, 所有业务的实现依赖于核心I T系统的支撑。这些系统的设计以及与业务系统的集成关系着财务共享中心的运作效率和运营效果, 也关系着财务共享中心的各业务流程能否得到有效支撑。在建设初期要对企业的I T系统进行充分评估, 熟悉系统的优缺点, 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和优化。尽可能开发并整合业务系统, 同时开发必要的核心系统功能以满足财务共享服务的要求。
第四要关注业务标准化的建立。企业在财务共享服务实施前, 通常存在所属单位基础核算工作较为分散的情况, 而企业中各专业领域集约化程度也会存在差异。因此在财务共享服务建设时, 要求建立企业集团内部统一的核算口径, 统一的规范要求, 并向相关业务系统提出统一的接口数据要求。
第五需考虑人员转型及安置。大型国有企业通常机构较多, 人员规模庞大, 而基层财务人员还存在年龄结构偏大的情况。随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和成立, 财务组织架构迎来了巨大的变革, 这就使得财务人员队伍出现不稳定的情况。为了保证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 确保财务共享服务建设的平稳过渡, 企业在建设初期, 不应完全以节约成本为目的。项目建设时应设计完善的人员调整方案, 针对各种类型的财务人员, 给予适合的岗位, 稳定队伍, 保障员工利益。
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应关注的问题
随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顺利建设, 在经过一段的过渡期后, 所有工作进入稳定状态, 共享服务中心也会面临新的挑战, 需要关注一些新的因素。
(一) 信息系统的支撑和优化
随着财务共享服务建设的推进, 信息系统的支撑和不断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财务共享服务的基本模式意味着财务信息由各业务单位传递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时均需要依靠信息系统的支撑, 包括原始单据往往依托于影像系统进行实时传递以减少实物传递的环节等。那么这就要求在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中首先要保证系统的安全和稳定, 防止由于黑客攻击、病毒等造成数据缺失或丢失等现象, 企业I T部门要及时做好数据的备份等工作。此外信息系统还需要根据公司的业务变化, 各项流程的不断规范和优化及时作出调整以满足新的需求, 这对信息系统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没有良好的系统支撑, 将严重影响共享中心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 沟通机制的完善, 服务能力的提升
由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基本上采用的是集中远程服务模式, 那么如何与各业务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做好沟通, 逐步提高服务能力是中心运营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
财务工作涉及采购、计划、生产、销售等方方面面, 面对所属各级单位, 沟通对象多, 沟通的业务范围广, 同时远程沟通的效果显然比不上面对面沟通, 那么在运营过程中就需要建立各种行之有效的沟通机制, 包括定期的运营通报, 及时反馈近期工作中的问题与规范要求;建立现场沟通制度, 到需要辅导的业务单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指导, 通过近距离的沟通能更好地了解业务, 针对性解决疑难问题;提供各业务单位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学习交流的机会, 使业务单位人员能全面了解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作流程, 对制度规范加深学习, 充当业务单位与共享中心之间的沟通桥梁,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业务单位内部培训的工作量。
为各业务单位提供一点接入的快速服务, 一人对口一个单位, 集中处理中心内部各专业问题, 以减少内部互相推诿或责任不清的情况;常设电话热线、O A网上专栏、内部通讯软件群组等实时解决各级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每年在各级业务单位中评选优秀单位, 并给予奖励。同时接受各级业务单位的逆向考核, 听取意见改进工作。而各级业务单位的财务人员不再处理日常的核算事务, 可以将更多的工作重点放在财务管理、预算考核上, 支撑企业整体转型和业务发展的需要。
(三) 团队管理与绩效考核
根据安永2015年财务共享服务调查报告显示, 虽然64%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学历的最低要求是大专, 31%为本科, 但是在实际的员工构成中, 75%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本科生为主, 因此整体员工的学历水平相对较高, 那么如何保持团队的稳定性, 发挥人员的积极性是保证中心运营的基础。共享中心的日常工作偏重于流程化的操作, 工作量大且分工明细, 内容相对单一, 这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员工技能的提升, 降低了员工的满意度, 容易造成人员的流失, 这也是各行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通病。同时, 由于员工中新进人员占比较大, 严重缺乏基层业务单位的工作经验, 日常工作又远离一线, 难以对实际业务有具体的理解, 在工作中影响会计判断的准确性。因此一方面要重视人员业务素质的培养, 提高业务能力, 增加下基层锻炼学习的机会, 弥补不足;另一方面企业要有顺畅的职业发展通道, 落实内部轮岗制度,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发挥自身优势, 增加团队活力。此外必须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 切实激励员工, 通常主要考虑的指标包括处理时效、工作量、客户满意度、业务差错率等, 同时考虑工作重要程度和难易度的区别。
(四) 流程优化与业务支撑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初期, 对各业务单位的各项业务流程进行了统一整合, 依托信息系统建立统一流程。在后期的运营中, 需要不断地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调整, 使其既能满足内部控制的各环节要求又能兼顾效率, 当然这通常需要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与各业务单位通力合作。另外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 新业务新情况也层出不穷, 这也需要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随时关注业务的进展情况, 及时在事前和事中参与, 提出建议和意见, 分析并制定相应的规范要求, 并在内部完成学习和培训, 做好业务支撑。
三、总结
综上所述,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建设和运营阶段会面对不同的压力和问题, 因此需要针对性地考虑, 找到关键点逐一解决, 才能保证其顺利上线并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隋玉明.大数据时代集团财务共享问题探讨[J].财会月刊 (上旬刊) , 2014 (5) .
[2]朗倩.如何利用财务共享信息系统提升大型企业的管理[J].中国总会计师, 2015 (5) .
[3]黄臻如.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的利弊探析[J].财经界, 2014 (30) .
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5
作者:张兆刚编辑:studa20
【摘 要】当前,企业面对的环境竞争激烈。说到底,是人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因此,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对提升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为重要。本文从企业文化的概念与内涵入手,重点剖析了电力企业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电力行业 国有企业 文化建设 研究
1企业文化的内涵
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再生产经营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特指企业组织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并为企业全体成员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具有自身个性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
2电力企业文化的概念
电力企业文化,应当是在一定的文化大背景场下由电力企业这一共同体内部创新为主,外部文化刺激、输入为辅,内、外生文化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多层次的复合体系。它的核心是电力企业信奉并长期努力贯彻而实际形成的价值理念;主要内容是电力企业文化理念群、企业价值准则、企业伦理道德、企业文化心态等。从它的生成看,主要来源于电力企业生动的内部创造和创新,来自于杰出的企业家、核心人物以及全体电力职工的创造和创新。3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误区
3.1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不平衡性
从目前情况看,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不平衡,且从整体分析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这种不平衡性主要是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所致。一般来说,先进生产力发展地区的电力企业文化建设水平高于落后生产力发展地区的电力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省级电力企业文化建设水平高于地市级电力企业文化建设水平,而地市级电力企业文化建设水平高于县级电力企业文化建设水平。因此,大部分电力企业尤其是基层单位的电力文化建设刚刚起步,水平偏低,在自觉运用企业文化理论指导企业实践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3.2缺乏对电力企业文化的全面理解
主要表现为:建立了所谓的“企业文化”,但关注的却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甚至认为企业文化就是LOGO,企业的外在形象,豪言壮语和文体活动;缺乏对电力行业特色文化的理解,不明白什么才是建设有电力企业特色的文化。
3.3企业文化缺乏个性化
很多电力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时候都有这种“跟风”的现象,比如山东电力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取得成功,于是就出现一大堆克隆的企业目标和理念,而对自己本企业的文化特色却很少去认真的研究。优秀的电力企业文化必须是对电力企业成功的经营管理实践的提炼与总结,而不是外在的借鉴与引进,对于一个电力企业来讲,其企业文化一定要具有原创性,要能充分挖掘本企业的特色,并形成科学的文化体系。缺乏个性化的企业文化,既没有特色,也不能起到激励员工,引导员工的行为价值取向的作用。
3.4缺乏建设手段和组织保证,执行力差
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系统科学的调研手段,提炼提升技术和内化外宣的控制能力,同时在建设企业文化的时候组织保证也不强。企业文化建设多由党委兼职或由企业管理部兼任,以致本来是全员参与的企业文化工作最后只有一两个部门实施。久而久之,人们就习惯于把企业文化看成是政工部门或者企业管理部门的事。
4推进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4.1塑造新的电力企业价值观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这样的文化包含着这样一些基本要素:创新与变革、人本与能本、学习与超越、速度与效率、协作与共享、严守诚信、可持续发展等。塑造有个性的电力企业文化,就必须根据供电企业自身的特点,形成符合实际、独具特色、能为企业广大员工理解和接收、能容纳职工利益要求的企业价值观。
4.2概括和提炼更加富有个性、特色的企业精神
培育和打造企业创新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石。企业创新精神是一种人格化的企业员工群体的心理状态的外化,使企业基于自身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是经过长期精心培育而逐步形成和确立起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企业之魂”。发展企业精神并使之在员工中发扬光大,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电力企业要注意培养和提炼具有时代特色又符合企业实际的社会主义企业精神。
4.3大力创建学习文化及学习型组织
电力企业作为基础性、支柱性产业,面临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和未来潜在竞争者竞争的压力,进行学习型文化建设富有意义。例如,云南电力集团有限公司为了迎接新任务、新挑战,主动把自己放在世界经济的大格局中进行思考,制定了做大做强云电集团的“二次创业发展战略纲要”。战略纲要的实施需要管理的创新、文化的支持;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的支撑,更需要有一个团队文化系统作为保障。为此,云电集团选择了学习型企业作为重要的途径,通过学习型企业的创建,形成浓厚的“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学习型组织文化氛围,使全体员工结合工作实际,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在团队的互动中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更新和扩展知识,在持续的学习中,全身心投入和不断创新,使整体知识及团队智商大于员工个人之和,从而形成云电集团“二次创业”所需要的优秀职业群体和岗位群体,实现管理的创新,为云电集团在现代创新、竞争和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中,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竞争力和持久发展之势。
4.4全面打造执行文化
多数企业在进行变革时之所以失败,关键在于没有成功的将企业改革的战略、方案和具体的执行结合起来,这些方案、策略到最后落实中往往会因为各种因素而“走了样”,失去了改革的初衷。但是,要想使新制度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除了制度本身本公平公正、体现价值观的要求外,还必须要在企业内营造一种重视执行的“执行文化”。因此,处在变革时代的电力企业同样需要高效的执行,需要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深深地植入执行文化。要想在企业内形成一种执行文化,首先要选拔出具有执行能力的管理者。博西迪和查兰说:对于一个组织来说,要想建立一种执行文化,它的领导者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公司的日常运营当中。领导并不是一项只注重高瞻远瞩的工作,也不能只是一味地与投资者和立法者们闲谈,这也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领导者必须切身地融入到企业运营当中。要学会执行,领导者们必须对企业、对员工和自下而上环境有着全面综合的了解,而且这种了解是不能为任何人所代劳的。因为,毕竟只有领导者才能够带领一个企业真正地建立起一种执行文化。就是说,领导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执行工作,其次要转变工作方法和工作重点,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员工在企业中建立起一种真正的执行文化。
参考文献:
企业广场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篇6
以下是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对企业广场文化建设工作的一些思考和认识:
一、必须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中心任务,做到突出重点,服务大局。
生产经营是企业一切活动的中心任务,也是开展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广场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紧紧抓住企业改革发展这个中心,并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当前煤炭企业正面临市场疲软的巨大压力,部分煤矿已出现停产放假,职工收入锐减,这也为广场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职工广场文化建设必须适应新形势,密切关注企业的改革发展。实践中,笔者所在企业为了让广大职工对企业的整体生产形势有直观认识,在每年生产任务的关键时期,成立了形势任务宣传教育文艺小分队,采取歌舞、朗诵、小品、快板、三句半等小型文艺作品的形式,深入车间、队组、班组、社区和各广场、场所开展文艺巡演。除此之外,诸如劳模座谈会、先进报告会、技术比武、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的开展,都紧跟生产经营的步调,使广场文化建设成为职工个人生产生活和企业改革发展大局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二、必须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广场文化建设是容纳职工文化生活的大平台、大载体,企业文化能否深入人心,与广场文化能否吸引职工关注和参与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广场文化建设不能闭门造车,不能拍脑门决策,必须深入到职工中去,了解他们的爱好,尊重他们的意愿,真正做到从广大职工的文化生活需求出发。笔者所在企业是传统产业领域的大型能源企业,职工构成的显著特征是男性职工多、青壮年职工多、离退休人员多,普遍爱好体育运动。每年4至5月企业都会举办年度职工乒乓球、篮球赛。7至9月组织开展“我参与、我快乐、我健康”全民健身主题活动,在文化广场举办职工家属喜闻乐见的小型体育活动。以竞赛带健身,以健身促文明,形成全民参与、全民健身的长效机制,推动企业全民健身工作和群众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每年夏天由企业工会牵头组织开展2场大型消夏广场文艺演出,以企业安全生产、职工爱岗敬业为主题,以小品、相声、舞蹈、说唱等形式,展现职工队伍的精神风貌和企业的发展成就。除此之外,在党的生日、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期间,适时开展了相关专题的文艺演出,在春节、元宵节期间,还要举办戏曲演出、街头旺火、秧歌表演以及元宵灯展等活动,在企业大大小小的广场、公园、基层单位场所层出不穷。
三、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工会的组织优势,做到全员参与,全面覆盖。
在开展广场文化建设工作中,企业工会职责所在,当仁不让。广场文化建设搞的好不好,能不能收到实效,能不能得到职工的拥护和欢迎,不仅是对工会组织战斗力强与弱的检验,更是现代工会组织在发挥自身职能、服务企业大局、服务职工群众方面的一个良好机遇。工会组织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工会是广场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更是责任人和执行人,要抛开架子、迈开步子、俯下身子,深入到职工群众中去,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搜集他们的心声呼声,实现服务企业大局和服务职工需求的和谐统一。国有企业工会组织更要充分发挥自身机构设置全面、人员配备整齐、网络层级全覆盖的组织优势,统一思想,共同推进此外,广场文化建设不能仅着眼于大广场、大公园,不能仅着眼于人数上规模的单位,而是要把广场文化建设的触角延伸到机关、车间、队组、班组、社区,也不能只注重关心和培养有文体特长的职工,而是要当好每一位职工的“娘家人”,尊重他们的喜好,了解他们的需求,做好宣传和动员工作。力争让广场文化建设覆盖职工生产生活的角角落落,涵盖职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全体职工都成为广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四、必须落实基础工作建设和保障措施,做到提高质量,提升水平。
企业广场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多样性、广泛性特征明显的工作,千头万绪,纷繁芜杂,没有坚实的工作基础,一切就无从谈起。因此,做好企业广场文化建设,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为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从硬件方面来说,一要重视场地场所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场地环境,做好美化亮化。二要重视物质保障,配齐必要的设备和器材。三要保障运作费用,开展必要的排演、集训,为提高文化活动的质量奠定基础。从软件方面来说,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把广场文化建设摆在企业文化创建全过程中的重要位置,纳入考核体系,形成主要领导亲自关心过问,分管领导统筹指挥全局,选配高素质人才专职负责,各部门单位通力配合的工作机制。二要加强人才建设,既要有精通某一领域的专才,也要有综合能力较强的通才,还要有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过硬的管理型人才,全面掌控广场文化建设工作的各个环节。三要加强广场文化建设的政策、制度和措施的制定和完善,重视工作方案的实用性、长期性和可操作性,坚决杜绝没有规划,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工作方法。四要重视和发挥职工群众的聪明才智,不仅要从职工队伍中寻找某一领域的专家,以点带面,形成聚集效应、放大效应,而且要建立健全各类协会组织,依靠协会和专家的力量,提升各个领域的文化建设水平,以笔者所在企业为例,工会牵头组织由“十大”兴趣协会联合组成的职工文学艺术联合会,利用文化广场、老年大学、街道社区等文化阵地,组织开展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吸纳有各类兴趣爱好的职工及家属加入协会,聘请专业老师免费为他们授课、培训,组织会员征集优秀作品举办“职工业余文化艺术”作品成果展。原本只是部分职工的业余爱好,经过广场文化建设的系统性提升,达到了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的良好效果。
总之,广场文化建设是创建企业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优良载体,做好广场文化建设工作,对于弘扬先进文化,培育企业精神,提高职工队伍凝聚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当前,企业广场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还有新的、很大的进步空间,需要大家在具体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研究新课题,想出新办法,采取新措施,推动企业广场文化建设工作取得新的成效,迈上新的台阶,为促进企业改革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与绩效研究 篇7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企业文化建设涉及多方面的内容, 主要包含了确立企业的价值观, 培养企业的特色精神, 制定企业的发展目标, 确定企业的发展规划, 制定实施企业的管理制度, 倡导企业的道德规约和行为准则, 加强企业的向心力,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完善企业的生产生活环境, 保障员工福利, 改善员工的生产生活水平。建立企业和谐的人际关系, 营造优越的人文氛围, 注重职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保持与时俱进的发展布局。
二、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与绩效的关系
建立企业文化, 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这是由企业生产和运作的根源所决定的。企业文化的建设与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 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 企业文化的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另一方面, 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 反过来又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具体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 制度层面的建设, 使得企业的运营管理有了切实可行的参照和规范;精神层面的建设, 使得企业明确了价值追求;物质层面的建设, 使得企业完善了各种硬件设施, 保障了各种物质需求。最终, 从整体上促进了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
三、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 制度层面建设的问题。
企业在文化建设的制度层面, 存在很多现实问题。有的企业缺乏属于自己企业的制度, 管理较为混乱, 或过于简单。在小型企业, 这种制度缺乏的问题最为常见。有的企业, 照搬其他企业的成功制度, 认为那些较为成功的企业是先进的, 可以直接复制和模仿, 并没有从自身企业的现状入手, 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状况的制度。
(二) 精神层面建设的问题。
在企业中, 精神层面的建设往往不被重视。主要是企业领导者认为, 既然企业制定了一定的制度, 员工照章办事就行, 根本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员工的精神需要, 以及企业对外展现的精神形象和价值追求。企业领导层将企业绩效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 忽视各种因素对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不能树立科学发展观念, 不能做到以人为本。
(三) 物质层面建设的问题。
一个优秀的企业, 必定是注重文化建设的企业, 必定是物质建设不断完善和进步的企业。当前, 很多企业在制度和精神建设之外, 忽视了物质建设的重要性。物质建设是精神建设和制度建设的物质保证。忽视了物质建设, 员工福利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障, 工作动力不足, 企业的产品无特色, 就无法形成市场竞争力。
四、如何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促进经营绩效
(一) 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企业精神建设和物质建设的制度依据。加强企业自身的制度建设, 使职工的管理、财务的规范、物品的使用等有必不可少的依据。企业要注重制度建设, 不能以日常的自然习惯来管人管事, 要将人力、物力、财力的管理落实到规章上, 纳入规范化的轨道上去。要注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制定符合本企业的制度。加强制度的自主建设, 不照办其他企业既有的制度模式。通过制度, 在生产、销售、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严格把控。
(二) 加强精神建设。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 共同的道德信仰。只有加强精神建设, 企业员工才能对企业具有积极的心理认同, 才能形成企业的特色文化。企业的精神建设, 要充分结合社会在精神建设方面的要求, 吸收其他企业精神建设的成功经验, 同时注意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对职工要加强宣传教育, 不断提高职工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与此同时, 企业要关注自身的社会责任, 更多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三) 加强物质建设。没有物质的配套完善, 精神建设和制度建设就会缺乏实际效用和物质保障。企业可以通过配备先进的生产设备, 改善员工的福利待遇和生产环境, 制定统一的工作服装, 制造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产品来加强物质建设。通过物质建设的完善, 企业可以向社会展现自身的实力, 展现自身的发展水平和经营特色。
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与实践 篇8
一、企业文化内涵的挖掘、提炼与丰富
1. 企业领导人思想提炼。
企业领导人是企业的核心, 领导人的思想观念是企业文化的主体。企业文化的起点, 是企业领导者个人追求决定的, 不同的企业领导者有不同的追求, 产生不同的企业文化。例如, 海尔文化在很多方面直接体现了张瑞敏的思想。领导人的思想包括领导人的理念、领导人的行为、领导人的话语, 提炼企业领导人的思想, 就是要将领导人提出和倡导的, 实践中得到证明是正确的一些零散的朴素的认识观念上升到企业价值观、经营哲学等层面, 并加以归纳。
2. 企业特色文化提炼。
一个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自有其独到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经营风格等。一要提炼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核, 如企业价值观;二要以最能准确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特色的经典语句表述出来;三要对企业文化内容有独到的诠释。如诚信、奉献、务实、创新等有很多企业使用, 不在于是否雷同, 而在于对其深刻内涵的解释。现在有很多企业要么一味复古, 要么一味追求时髦, 摘去企业牌子就不知道是谁的文化了。
3. 企业文化体系构建。
企业文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从大的方面来讲, 包括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器物层面, 如联想集团就总结出“联想文化12345”。企业要在总结、归纳、提炼、丰富企业文化的过程中, 以企业文化内核为主体, 构建一整套全面体现自身特色、内容丰富的企业文化体系。
4. 企业文化规范表述。
一方面要把精神文化不同方面区别开来, 如价值观与企业使命;二要在归纳、总结、提炼的基础上, 用精练、简洁、能准确代表其内涵、具有鲜明特征的词语予以表达, 如迪斯尼公司的价值观是“健康而富有创造力”, 企业使命是“使人们过得快活”;三要对各方面做出准确的诠释, 不同的企业在企业文化表述上可有相同的地方, 如“奉献”、“创新”等, 但不同的企业由于创业历程不同、业务特征不同等, 一定有其不同的内涵和感悟。
二、企业文化表象的加持
加持是佛教的特有名词, “加持”一词逐渐被用来解释文化内涵的注入。企业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形成一套口号, 编印一份手册, 开展一些推介活动, 这些固然是必要的, 但这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更重要的是如何把企业文化内涵加注到产品研发、企业管理、经营模式、行为规范和企业形象, 为企业生产经营注入生命活力。
1. 企业员工文化加持。
企业员工既是企业的形象代表, 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执行者和推动者, 企业员工文化加持包括文化内涵和外在形象两个方面, 即表里兼容, 目的在于提升员工综合素质。通过企业文化教育与实践, 让全体员工理解和认同企业的价值观、经营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价值准则等精神文化, 增强向心力、凝聚力和归属感, 使每个员工把自己与企业视为一体, 把自己的工作和行为看成是实现企业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 并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形成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 培养员工的团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员工队伍整体人文内涵和综合素质, 最终提高员工服务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
2. 企业产品文化加持。
产品是企业文化的物质载体, 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认同, 主要表现在对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上, 人们理解和接受企业的经营理念, 是通过产品和服务来感知的。如今更多的产品已经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文化符号, 而是将整个文化概念注入其中, 在增加了产品内涵的同时, 更形成了强烈的整体风格。中国消费者随着市场的发展逐渐成熟起来, 在选购产品时也更加理性, 他们对于产品的要求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高品质和漂亮的设计, 开始更加注重产品本身所包含的文化价值, 以此来体现自己不一样的品位和追求。企业文化建设, 首先应该将企业文化内涵溶入到产品中去, 在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附加产品各个部分得到充分体现, 达到三个维度的完美结合, 形成独特的风格和标志, 让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和认同;其次是品牌文化内涵注入, 品牌不仅包含文字、标记、符号等要素, 而且还包括企业或产品所蕴涵的各种个性、气质、氛围等内隐的、无形的“气质要素”, 这些内隐要素和文字、标记、符号等外显要素共同作用, 成为消费者识别企业和产品的重要依据。企业的品牌建设, 既要重视品牌“识别符号”的文化表现设计, 更要重视品牌“气质要素”的文化底蕴的注入。现在一些企业喜欢打历史文化牌, 如果仅有标牌品名而无内涵, 一定不会长久。
3. 企业形象文化加持。
企业形象是企业给公众的直观印象, 是企业在用户心中留下的综合印象。企业形象直观地反映出企业的特征, 传递出企业的文化素养,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对建立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形象文化加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企业表层形象文化塑造, 企业的表层形象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 它包括企业的生产规模、技术装备、产品特性、视觉标志、企业的各种活动, 经营者的待人处事、言谈举止、仪表风度和经营行为等等;二是企业深层形象文化塑造。企业深层形象是企业独特的价值观、经营理念、资本实力、产品质量等表现出来的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例如, 民生实业 (集团) 有限公司自创立之日起, 便以“服务社会, 便利人群, 开发产业, 富强国家”为宗旨, 在长期经营实践中, 始终“以最优质的工作服务社会, 以最优良的作风影响社会, 以最优异的成绩奉献社会”, 在公众心目中确定了良好的形象。
企业文化建设, 就是要通过积累、提炼、设计具有企业鲜明个性和风格的企业外部形象, 通过企业优良的经营作风, 顾客认可、独具特色和风格的企业经营行为, 在公众心目中建立起具有良好信任度和认同感的企业形象, 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4. 企业制度文化加持。
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 企业文化建设所形成的经营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准则都应体现到企业制度的制定和运作之中, 使企业始终充满活力和创造力。如海尔基于“人人是人才”理念, 在企业营造了一切以人为中心, 尊重人、信任人、关心人和理解人的文化氛围, 企业设置的各项发明创新奖, 为企业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使企业始终充满活力和创造力。企业制度设计, 首先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 把人作为企业发展第一要素, 营造尊重人、关心人的氛围, 提供员工职业发展平台和个人价值得到最大实现的机会, 企业规章制度的建立要以能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其次要充分体现企业特有的核心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管理理念等企业文化内涵, 如企业绩效考核与员工职业发展、劳动纪律与人文关怀等。
三、加大企业文化传播与实践
传播、实践企业文化, 首先在于向企业内部员工和企业外部公众传递企业文化内涵和表达企业文化风格;其次在于通过员工实践, 实现企业文化向企业产品、企业经营风格和特色注入;再其次还在于能够接受员工和公众的检验和评价, 实现共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之目的。
1. 强化全员参与。
企业文化建设是全体员工的事情, 首先, 要使企业管理层达成共识, 形成管理层共同的意识和职责;其次, 要将企业文化教育纳入企业员工培训体系, 通过学习、理解和实践企业文化, 使员工认识企业文化建设与个人的关系, 明白学习、传播、实践企业文化是责任所在、利益所系, 认同企业文化, 把企业文化注入个体大脑, 融入个体行为, 体现在生产经营绩效之中。同时, 还要让每一名员工成为企业文化的宣传员, 做企业文化传播的有心人, 成为企业文化形象大使。
2. 建立企业文化建设班底。
企业文化既是过去实践的提炼和总结, 更要不断充实和丰富, 成立文化建设专班, 做到专人专班专司其责, 并作为企业常规性工作, 常抓不懈, 保持其连续性, 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常态化。
3. 加大对外传播力度。
拓宽企业文化传播途径, 提升企业文化传播层次, 丰富企业文化传播内容, 如企业成功案例的编写与推介, 榜样人物的总结与宣传等。
4. 开展企业文化活动。
通过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 培育员工的文化素养, 是向员工传播企业文化最好最有效的途径。如:为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和技能, 培养员工的创造性和成就感, 开展的学习培训和技术创新活动;为丰富企业员工的精神生活, 陶冶员工情操开展的文体活动;为使员工树立起主人翁意识, 开展的思想性活动等等。
5. 做好社会公益事业。
通过支持相关机构举办社会公益活动、直接参加慈善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参与公益事业等, 有力推进企业形象和品牌建设以及企业理念的对外传播。
6. 适量投资文化产业。
供电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及思考 篇9
企业文化, 既是指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以及经营理念等, 它不仅能够提升员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还能够有效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战略性的重要意义。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供电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企业文化的建设已越来越受到各个企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如何有效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效率也成为各供电企业共同关心的话题。
一、供电企业文化建设在供电企业中的实践应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与完善,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已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高度重视。我国的供电企业也在自身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 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不断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力度, 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其具体实践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升了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 有效宣传、传达了企业服务于社会的经营理念, 这使得企业员工的工作方向得到了明确, 同时员工工作的精神动力也得到了有效加强, 大大提升了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增进了员工之间的有效交流与协作能力, 有效提升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对整个企业的生产效率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升产生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 丰富了企业的文化生活。
文化活动是企业文化的有效载体, 在供电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 通过开展大量的、不同形式的活动, 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建设, 不仅能够使得企业员工拥护企业文化的建设, 认同企业文化的价值并积极学习文化理念, 还丰富了企业文化生活, 起到了娱乐企业员工身心的作用。
3. 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供电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 通过对企业员工开展思想教育的方式, 有效宣传了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 并促使员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将其得到真正落实, 这有效增强了企业员工对增强了企业相关法规制度的执行力, 进一步提升了供电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供电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 突出供电企业的文化特色。
不同企业由于其行业的不同于与自身条件的差异性, 其所具有的企业文化也不同。供电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其行业的特殊性与重要性, 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突出企业的个性特点, 紧密结合行业特点与企业自身的特点, 建设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且具有鲜明特色的供电企业文化。例如, 企业精神与价值观的提炼与确立都必须符合供电企业公益性与服务性的特点, 企业文化的建设也要紧跟所在时代的发展进程及需求, 以将供电企业的文化赋予显著的时代特征。
2. 坚持以人为本。
随着企业管理理念的不断改革与优化, 以人为本以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 但在其具体的实践与贯彻过程中还有所不足, 流于形式, 有待于一步加强与完善加强。因此我国的供电企业应当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员工、体恤员工、关心员工, 认识到促进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提升进而为企业带来的长远效益, 在日常的生产经营以及管理活动中, 关注到企业每一个员工的实际状况, 并根据不同员工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文化建设方式。同时注重员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以有效促使企业文化的效果达到最佳。
3. 注重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及价值的有效体现与载体, 其对企业的经营目标及经营效率有着十分关键性的影响作用。目前企业文化缺乏企业自身的特点, 这不能让员工对企业的文化进行认同与拥护, 企业文化失去了其核心价值, 是不符合企业文化建设的初衷的。因此, 应当将企业文化创新工作摆在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上, 从供电技术的创新, 运作模式的创新, 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这三方面入手, 全面提升企业创新水平, 不断实现企业自身的突破, 促进企业文化功能的最大发挥。
三、结语
保险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与创新思考 篇10
我国保险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保险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陕西省分公司 (以下简称中国人寿陕西分公司) 积极围绕发展与创新主题, 不断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突出了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 关心员工成长, 关注一线, 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鼓励员工自动自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突出了文化特征, 通过建立公司内部微博平台, 吸引全系统员工都能够参与公司经营管理, 激发思想创新活力。突出了选人用人的透明度, 公开选拔, 公开招聘。突出了实用原则, 通过建立自己的教育培训基地, 集中全省系统大部分的教育培训和会议, 节省了宾馆饭店费用支出。突出了业务发展质量, 加大了基层基础建设包括文化建设投入。突出了队伍素质建设, 培养了一批有理想有愿景的销售骨干精英, 有力地促进了公司改革创新与销售业绩的提升。
二、保险企业文化的内涵
保险企业文化是指存在于保险企业发展过程中共同的价值观和以之为核心形成的行为规范。保险企业作为以人与人之间的密切组合为基础的经营主体, 所有活动最终都是依靠人来实现的。在保险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 人的观念和行为必须符合该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一致贯彻遵守企业制度安排和企业经营战略的内在要求。保险企业文化既有一般的企业文化共同特点, 同时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 又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它既是风险管理文化, 也是诚信文化和服务文化。
(一) 反映保险企业的核心价值
保险源于风险管理, 保险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风险管理文化。我国的保险企业文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保险企业健康发展必须倡导的, 其内涵实质代表了保险企业共同的价值观, 是保险企业服务于广大人民和谐发展战略和实现企业愿景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价值主张, 是在保险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并为广大员工一致认同的企业核心理念。在此范畴内, 各家保险公司又细化出符合自身特点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以及以此为核心形成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习惯。2010年, 中国人寿陕西分公司提出以打造效益幸福型精品公司为目标, 有了更加明确的核心价值理念, 即“公司健康发展, 员工幸福成长。”准确包含了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价值观, 全体员工就是围绕这个价值中枢来开展保险工作和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活动的。有了优秀的保险企业文化, 突出了企业价值观特征, 可以快速准确地选择并聚集起符合本企业战略要求的员工, 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二) 体现保险企业的行为规范
保险企业文化是保险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理念体系, 这一体系具有导向、凝聚、激励、协调、约束和品牌塑造等功能, 决定了员工的行为模式。价值观为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提供了一个共同努力的方向, 价值观的实现则是通过员工的具体行为来完成的。正是由于员工多年的行为规范所形成的员工普遍认同并习以为常的心智模式, 使得企业文化得以奉行、固化和延续, 成为支撑企业生存的组织凝聚力。中国人寿陕西分公司这些年坚持奉行“忠诚敬业、乐于奉献、崇尚荣誉、创造价值、敬畏规则、恪遵操守、团结奋进、追求卓越”这样一种文化理念, 并将此化作员工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在公司健康发展文化的引领下, 公司各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 业务结构日益优化、管理不断精细化, 员工的精神面貌有了极大转变, 公司正一步步坚实地向着精品化的目标迈进。
(三) 展示保险企业的和谐氛围
保险企业文化的内涵实质决定了它必然成为保险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在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带来支撑企业发展目标的有效行为的同时, 也使得员工之间建立起了共同和谐的思维习惯, 形成一种独有的人本文化氛围。中国人寿陕西分公司就是通过提升员工幸福感受的文化引领方式, 积极构建人性化机制, 激发员工的能动意识, 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 下大力气改善基层条件, 提高一线员工收入, 重视员工教育培训质量, 丰富员工福利品质, 有力地增强了员工的幸福感, 企业价值观念得到了认同, 员工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员工之间有了明显的内心表达愿望, 企业充满了活力, 基本形成了自动自发的工作氛围。
(四) 彰显保险企业的品牌形象
作为保险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险企业的品牌形象是保险企业特有的价值理念、行为模式和文化氛围的最终表现结果。中国人寿陕西分公司长期致力于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发展诚信文化和服务文化, 努力提升公司品质, 承担社会责任, 扩大社会影响力, 提出了“让中国人寿成为第一联想”的品牌理念, 促进企业文化向品牌文化过渡, 有力地整合了企业的综合实力, 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支柱的中央企业, 中国人寿将不断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助推企业改革发展, 为“做强做优、世界一流”提供有力的文化保障。
三、保险企业文化的创新思考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越来越多的保险业界人士不仅认识到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而且正逐步深入地把创新思想引入保险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企业文化是学习型、开放型、创新型的文化, 在保险企业文化建设中, 只有不断突破与企业发展和经营管理实际相脱节的僵化的思想观念束缚, 才能实现企业向新的管理方式转变。因此, 保险企业文化创新是以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为前提, 对构成保险企业文化诸要素包括经营理念、企业宗旨、管理制度、经营流程、礼仪语言等进行全方位系统性地重建或重新表述, 使之与保险企业的发展脉络和外部环境变化相适应。
(一) 要以领导者为核心带头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 我国现阶段的企业文化特征普遍表现为企业领导者的文化现象, 反映了领导者的事业心、责任心、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和创新精神, 领导者经常通过自身言行向全体成员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念。因此, 保险企业文化创新的关键在于领导者的观念是否及时更新, 从自我封闭、行政命令和粗放经营的圈子里走出来, 建立起符合市场要求和未来趋势的开放的发展观念、改革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和效益观念。现代保险企业的领导者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率先提升观念, 努力学习掌握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理论, 对保险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与挖掘, 并将其准确定位在保险企业新的经营理念、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上。领导者需要明确企业文化的精神实质, 是否真正解放了生产力、弘扬了人性发挥。因为人性无法管理而只能引导, 任何试图通过所谓的企业文化来控制人性的做法, 都是违背企业管理的根本宗旨、否定了个性的发挥和文化的创新, 导致企业管理氛围的压抑、管理者思想的僵化以及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孽生。因此, 领导者在保险企业文化创新的出发点上不应试图约束和固化, 而应该通过正确的创新理念加以积极引导。
(二) 要以建立学习型组织为依托
建立学习型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 是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念。保险企业文化创新的最终目的, 是确保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 准确把握保险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既符合改革大环境的要求, 又凸显企业自身鲜明的特色。保险企业在确立核心价值观时, 要以企业自身为出发点, 充分考虑企业环境因素, 充分体现企业自身特色, 真正激发和带动企业创新发展。有活力、切实际的价值观有助于企业文化的落地生根, 并对企业发展与经营管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把保险企业文化比作核心竞争力, 其中的关键就是企业的学习能力, 学习是企业创新的源泉。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学习型员工, 使员工及时更新观念, 增强市场意识和创新能力。成功的保险企业必然是学习型组织, 保险企业要创新发展, 要增强核心竞争力, 就必须注重提升自身学习能力, 强化知识管理, 培养创新型人才, 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创新功能。建立学习型组织和再造业务流程, 通过对共同价值观的贯彻执行来增强保险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通过对保险企业形象、产品、服务、文化的塑造来形成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力。
(三) 要与人力资源开发相互印证
企业竞争的焦点是对人才资源的争夺, 也是企业凝聚力的较量, 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比拼。目前, 激励机制是保险企业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手段。保险企业文化的建立和运行过程必须通过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予以强化和保障, 使之尽快形成习惯稳定下来。比如分配机制的改革就可以作为一个切入点, 因为分配机制同时体现了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有机结合。同时也要注意精神激励的重要性。保险企业文化创新的根本依据, 就在于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认同与身体力行,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企业文化, 才能打造出一支稳定的保险人才队伍。
(四) 要先于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企业制度、管理方式与企业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保险企业文化存在的基础和保障, 而先进的文化引领企业管理与发展创新。通过文化创新, 发挥企业文化在构建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凝聚、激励和导向作用, 可以加速推动我国保险企业的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其中作为文化创新的主要表现特征, 制度创新中有两类创新比较重要, 一类是对企业内部员工激励制度的创新, 如工资制度、福利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制度、选拔制度、招聘制度等;另一类是对业务流程及相关制度的创新。从我国保险企业的总体情况看, 当务之急必须加快转变粗放式经营管理方式, 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保险经营管理体制, 而围绕这一切的创新活动首先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观和价值观基础之上的文化创新。由此可见, 文化创新是管理制度创新的前提, 没有文化上的创新、变革束缚企业创新的旧的管理思维模式, 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就是一句空谈。
(五) 要紧扣时代脉搏服务社会大众
保险企业文化发展的导向要及时研究如何拓宽视野, 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引领企业开展不同保险领域的创新活动, 有力地推动我国保险事业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今后我国保险工作的总基调, 增强了发展信心, 启发了创新思路, 既是需要保险企业加以重点关注、研究和解决配套建设的重大课题, 也是保险企业文化创新的源泉。保险企业文化建设是保险企业正在探索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与保险企业制度建设和保险企业经营战略研究一样重要。构建现代保险企业文化一定要以开放和包容的思维, 要站在世界的高度, 及时总结、提炼、推进、更新保险企业文化的发展规律。通过深入研究成功企业的文化创新经验, 努力探索我国保险企业的文化创新道路, 以满足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 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如果做到保险企业发展与保险企业文化建设同步进行, 相互协调、互相促进, 对于提升我国保险企业的品质, 弘扬诚信精神, 创新服务理念, 巩固长远发展, 必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摘要:我国保险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里, 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发生重大改变的背景下, 如何谋划发展战略, 突破发展瓶颈, 使企业平稳过渡和健康发展, 已经成为各公司十分重视的问题。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具有本企业的个性特色, 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核心资源。通过研究和加强保险企业文化建设, 有助于提高保险企业面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 增强保险企业的凝聚力、创造力, 有利于扩大保险企业影响力、树立企业形象、提升企业品牌价值。
企业文化建设实践分析 篇1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胡锦涛总书记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提出的重要论断,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
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始终有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始终重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是一项长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我们现在所处的是改革开放的年代,是全面建设的年代。这种全面建设就是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盛世崇文。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必然会促进也必然会要求有一个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我们适逢盛世,肩负重任,应当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纵观世界各民族发展史,民族培育了文化,文化凝聚了民族,文化的毁灭是一个民族致命的毁灭,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特征和标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绝不能像随波逐流的漂浮物,要有扎实的深根,要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长成挺拔雄伟、枝叶繁茂的参天大树,才能在强势的经济体文化冲击面前始终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觉得,正是从这层意义上,我们党提出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可以说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了人民的愿望,体现了对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企业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组织,也是实现人们精神追求和体现价值的重要社会组织。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牢牢把握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同时体现时代特征和企业特色,培育企业和谐文化,激励进步,促进发展,凝聚人心,构建和谐。这是从社会发展、民族发展的层面来认识企业和谐文化建设问题。
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看,中外企业的发展实践充分表明,建设企业和谐文化,构建和谐企业,是企业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实现良性发展的重要前提。建设和谐文化,处理好企业内外部各种关系,创造和谐的环境氛围,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有利于增强广大职工搞好企业的信心决心,打牢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和谐出创造力,和谐出生产力,和谐出凝聚力,和谐出竞争力。随着国企改革不断深化,企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干部职工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各种矛盾冲突日益凸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就更加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因为,进一步处理化解各种矛盾,理顺思想情绪,融洽人际关系,迫切需要建设和谐文化;进一步统一干部职工思想,激发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迫切需要建设和谐文化;进一步协调好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树立良好形象,打造企业品牌,也迫切需要建设和谐文化。因此,要实现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必须加强和谐文化建设,这是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支撑。
重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推动了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稳定
众所周知,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中央企业是国有企业的骨干,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这几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等重大战略思想,从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发展壮大国有经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出发,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打造和谐企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把建设和谐企业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已经确立。国资委始终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摆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总体工作中加以谋划,通过召开企业文化建设研讨交流会、工作推进会、制定下发企业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许多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做强做大的重点工作,纳入发展战略,制定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了企业文化建设扎实推进的浓厚氛围和工作局面。
二是加强企业价值理念体系建设,职工与企业和谐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巩固。各中央企业坚持以人为本,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建设和谐企业、促进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提炼形成了符合时代要求、体现企业特色、反映职工愿望、具有丰富管理内涵的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管理理念,国有企业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得到了弘扬,和谐理念、和谐精神得到了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进一步改进规范,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得到改观,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深入人心,企业内部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得到改进加强,人际关系进一步和谐。崇尚和谐、追求和谐、致力发展、为国奉献的价值追求成为职工与企业和谐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是强化责任意识,关注相关者利益,正确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中央企业坚持立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不断强化诚信经营、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理念,强化回馈社会、回报股东、关爱职工的意识,努力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本质安全型企业,构建股东满意、社会欢迎、企业发展、职工高兴的和谐企业,树立了富有责任感、道德感和正义感的企业形象,赢得了社会赞誉。在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保证市场供应、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石油石化企业在国内成品油与进口成品油价格倒挂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努力加强管理,降低成本,确保供应;电力企业加强电网改造,加快发展农电事业,全面推进“户户通电”工程;电信企业实施“村村通”工程,在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2004年,中国石油等6家中央企业在全社会率先倡议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2005年17家中央企业带头向全社会作出节约资源的承诺,今年14家中央企业向全社会公开服务承诺,倡议开展“优质服务年”活动,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广大用户需求、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在节能减排、保护生态和环境方面,中央企业也起到了应有的表率作用。我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面对改革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坚持国家利益最重要、企业利益最关键、职工利益最根本,切实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开创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局面,同时坚持发展共享、稳定共抓、城乡共建、责任共担,在建立和谐企地关系、促进当地社会和谐方面做出了榜样。一批中央企业相继发表社会责任报告,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体现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追求,表明了切实打造负责任公司的信心和决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扶贫帮困、赞助公益,已成为中央企业的自觉意识和行动。
四是和谐企业建设贯穿于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中央企业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显现,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中央企业把和谐企业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价值取向融入到廉洁文化、安全文化、服务文化、质量文化、营销文化的建设之中,体现到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行为规范的要求之中,把和谐理念、和谐精神贯彻落实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各项工作和企业深化改革的全过程,不仅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了企业软实力,也为企业一系列重大改革的顺利推进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从全国看,2006年,全国国有企业共计11.9万户,比2003年减少3.1万户,但实现销售收入16.2万亿,比2003年增长50.9%,年均增长14.7%;实现利润1.2万亿,增长147.3%,年均增长35.2%;上缴税金1.4万亿,增长72%,年均增长19.8%;资产总额29万亿元,增长45.7%,年均增长13.4%。从中央企业看,2003年~2006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平均每年增加1.3万亿元,年均增长13.6%;销售收入每年增加1.2万亿元,年均增长22.8%;利润每年增加1500亿元,年均增长36.7%;税收每年增加1000亿元,年均增长24.2%。至2006年底,资产总额达12.27万亿元,总资产报酬率7.9%;净资产5.35万亿元,净资产收益率10.1%,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144.7%。2006年,中央企业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的有21家,利润超过百亿元的有13家,分别比2003年增加12家、7家,有16家中央企业进入2007年公布的世界500强,比2003年增加10家。今年,中央企业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前三季度,实现销售收入7.87万亿元,实现利润8391.5亿元,上缴税金8280.6亿元。中央企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始终把握正确方向,
不断开创企业和谐文化建设新局面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进一步推进企业和谐文化建设,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这个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与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我们推进企业改革发展、建设企业和谐文化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为自觉地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紧紧围绕促进企业发展这个主题,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开展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要更为自觉地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职工群众主体地位的意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为了广大职工去发展,依靠广大职工去发展,发展成果由广大职工共享,凝聚职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为企业发展获得源源不竭的动力。要更为自觉地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正确处理好企业发展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加快技术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和谐一致。
二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企业和谐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企业和谐文化建设全过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干部职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凝聚干部职工,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鼓舞干部职工,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塑造良好的道德风尚,确保企业和谐文化建设沿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健康发展。
三是要把握树立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这个关键。建设和谐文化,关键是要树立和谐的理念、培育和谐的精神。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下,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和谐的内容,挖掘整合企业文化资源。我们传统文化注重民本,崇德尚群,维护统一,追求和谐,刚健自强,奋斗不息。这样的文化因素,我们要积极汲取和大力弘扬,注入新的内涵,培育新的理念。要通过注重倡导和树立和谐的理念、培育和谐的精神,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正确处理企业内部各种利益关系,推进企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消除不稳定因素,营造企业和谐的内部环境,努力实现职工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和谐共进。
四是要牢固树立正确履行社会责任的思想观念。目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成为一种国际潮流。一个重视并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同时也是对自己前途命运负责任的企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同时也是树立自身良好公众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过程。建设企业和谐文化,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牢固树立社会责任理念,把履行社会责任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把促进企业发展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纳入企业发展战略,更加注重能源资源节约,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本质安全,更加注重诚信规范,更加注重文明和谐,做一个守法纪、重伦理、行公益、促和谐的优秀企业公民。
五是要广泛开展群众性和谐创建活动。企业和谐文化是职工群众共建、共享的文化,要重在建设,重在实践。要把和谐文化建设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结合企业实际,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开展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和谐车间、和谐班组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职工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能够受益的群众性和谐创建活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文明道德风尚。通过开展群众性和谐创建活动的生动实践,使和谐理念深入人心,使和谐精神得到弘扬,形成人人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维护和谐、发展和谐的工作局面,努力打造和谐企业,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本文摘自作者在“中外企业文化2007太原峰会”上的讲话,标题为编者所加)
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实践的探讨 篇12
煤炭生产中顶板、地压、瓦斯、水火、煤尘等时刻威胁着员工及矿井的安全,煤炭生产的特殊性、高危性,要求煤矿加强安全管理;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变化,全新的价值观念,更务实地关注安全、珍惜生命,以人为本已成为一种弘扬和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的主流,安全文化建设不仅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而且是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和谐矿区的关键。煤矿以安全文化建设推进安全生产势在必行。
1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1.1 安全文化的起源与演变
“安全文化”这一术语是国际核安全顾问团(INSAG)在198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以安全丛书NO.75-INSAG-1名义出版的《关于切尔诺贝利事故的事故后审议会议总结报告》中首次引入,之后在起安全丛书NO.75-INSAG-3《核动力厂的基本安全原则》中被进一步扩展,在安全丛书NO.75-INSAG-4中定义和论述了这一概念。它的产生与核能界安全管理思想的演变和发展息息相关,一脉相承,是安全管理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在诸多领域,尤其在核能界的具体应用和实践。
切尔诺贝利事故在核能界引起了强烈的震撼,人们分析事故的根本原因,重新探讨核安全管理思想和管理原则。与此同时,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企业文化”这一管理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结合“企业文化”的管理思想,国际原子能机构INSAG组织提出了安全文化这一新的安全管理思想和原则。因此,90年代核安全管理思想的体现就是安全文化建设,既强调组织建设(安全水平取决于决策、管理、执行多个层次),又注重个人对安全的贡献。“安全文化”作为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核能界核安全管理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要求,是对70年代80年代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原则的继承和发扬。当今进行安全管理时,必须坚持并实践70年代和80年代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原则,再加上坚持不懈地进行安全文化建设,集中于总目标和关键点,不断发展、改进和评价安全文化,才能保持并且持续地提高电站的安全水平,并向着最高的安全目标迈进。
1.2 安全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由于安全文化的重要性,INSAG-4中介绍的安全文化的定义和概念已广为人知,也由于安全文化原则的实际应用和特征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总结或广泛的传播,因此为了使组织能正确地认识现有安全文化的现状和渴望达到的状况来指导安全文化的发展,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1998年出版了第11号安全报告丛书。在这份报告中,根据人对核安全的行为和态度的不同认识和接受水平,把安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只以规则和条例为基础的安全;
第二阶段———良好的安全绩效成为组织的一个目标;
第三阶段———安全绩效总是持续改进的。
每个阶段安全文化的典型表现特征:
第一阶段意识淡薄,安全视为外部要求,是技术问题,不愿意考虑不对问题加以预料,各部门交流协作很差,只遵守规则,讲安全被看作令人讨厌的事情。
第二阶段初步意识,很少实施行动当局重视安全绩效,行为问题被忽视,开始考虑安全绩效停滞不前的原因,愿意寻求其他组织的建议。
第三阶段明确的意识付诸行动组织采用不断改进的方法,强调交流培训管理方式以及提高效率和有效性。每个人都能作出贡献,认识到行为问题对安全的影响。
2 倡导安全文化理念,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第一”是永恒的主体,要实现安全,最重要的是使职工深刻理解“安全”之内涵,从内心深处真正重视安全。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搞好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是实现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实现安全生产必须倡导安全文化理念,致力于职工整体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安全生产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煤炭企业只有将安全文化引入管理之中,才能使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只有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安全文化氛围才能形成,才能真正做到安全第一,才是预防事故的明智之举。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企业素质的重要标志。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以安全文化为指导,创新管理机制,通过对安全知识的普及,加强安全文化教育培训,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创造良好的人、机工作环境,形成“自己安全、他人安全、保证所有人安全”的行为规范。
煤矿以其特色的安全文化理念,灌输引导职工,使职工熟记并用运用于生产,“生命至上,安全为天;珍爱生命,安全发展;科技兴安,安全发展;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等安全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服务生产。同时坚持“安全是职工最大的福利、安全是企业最大的效益”的理念,广泛开展安全事故“五笔账”宣讲活动,增强职工确保安全的紧迫感和责任心。煤炭企业要以安全事故为例细算事故发生后的五笔账:家庭痛苦账、生命价值账、经济损失账、社会影响账、政治前途账。通过算账,一是明白为什么要安全?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安全,“企业发展、职工富裕”就是一句空话。特别是当前,煤炭市场低迷,煤炭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和安全压力,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安全生产的意义更不同寻常,安全上不敢出事、不能出事,也出不起事。二是明白安全是为了谁?安全首先是为了自己。安全是每个人、每个家庭的欢乐和幸福的基础。煤矿属于高危行业,安全对于每一个人,意味着健康和生命;对于一个家庭,安全就是欢笑和幸福;身体虽然是自己的,更属于家庭、企业,它是妻儿的支撑、是父母的依靠。生命只有一次,为人子者,为人夫者,为人父者,谁也没有权利放弃这个责任、漠视这份存在。三是明白如何确保安全?安全容不得丝毫的马虎,可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一时的疏忽,就会造成一生的痛苦,或者付出生命的代价。必须始终将安全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时刻牢记“三不四可”安全指导思想,深入推进“三基三抓一追究”安全管理。要摆正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始终敬畏生命,战战兢兢;始终敬畏安全,如履薄冰,一以贯之地抓好安全生产,做到“三不伤害”本质安全。
3 加强宣传教育,推进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靠人,人必须有一定的安全素质,即道德修养,责任心,业务技能,健康的身体等。安全管理的效能发挥,自然离不开管理的主体、对象,其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人,即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他们的安全文化素质及其安全文化环境直接影响管理的机制和能接受的方法。人们愈来愈注意到,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不断推动安全文明生产,保护职工在劳动中的安全和健康的关键。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提高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而提高职工安全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快安全宣传教育步伐。通过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们安全意识,更新人们的安全观念,有效地约束人们的行为,广泛地传播安全知识。以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历史教训表明,伤亡事故高峰的遏制的难点主要是安全管理体制、安全科技支持、全员安全文化素质三大瓶颈,前两者取决于政府的决策力和宏观调控力,而后者有赖于全体职工对安全的认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对安全宣传教育的投入和参与程度。以严格的安全纪律统一职工学习安全、重视安全的行为,用严明的奖惩,保证各项纪律的认真执行和落实,使职工从规范化、制度化的安全文化中受到教育。
4 加大岗位培训力度,实现安全生产
认真总结实现安全生产的经验和做法,回顾分析发生事故的教训,摸清因违章违纪酿成事故主要责任者的心态,进行全面的剖析、整合、定论、评判,制成典型事故安全图片、教材,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灌输,把《煤矿安全规程》的字字句句都变成职工自觉遵守的工作标准和行为准则。在广大干部职工中逐步形成“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责任理念,安全系统工程论齐抓共管理念,事故背后有事故的安全防范理念,尊重客观规律的安全风险理念等。用新理念指导新实践,真正建立以制度管理为基础,以思想教育为先导,以技术管理为支撑,以人才管理为目标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5 大力发展安全文化,使之为安全生产服务
安全靠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靠企业的大量投入,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资金投入是安全环境建设的基础;安全靠制度,用科学的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安全靠机制,建立健全奖惩机制,逐级落实安全责任,实行重奖重罚;安全靠管理,建立安全管理体系,重视过程控制,实现规范化管理。
安全文化与企业安全管理有其内在的联系,但安全文化不是纯粹的安全管理,企业安全文化也不是企业安全管理,安全文化与企业安全管理是互相不可取代的。企业管理是有投入、有产出、有目标、有实践的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企业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全过程中的同步进行子功能系统,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和背景,是理念和精神支柱,企业安全管理的哲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安全素养、安全管理的伦理道德等这些无形的高尚境界却都用企业安全文化来培养、影响和造就。
安全文化不断发展,形成了安全文化管理体系,安全文化服务安全生产,安全生产发展安全文化。深入开展质量达标工作,突出思想达标促规范,全员达标不间断,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发挥全员整体合力,围绕重点地段,划分区域,明确责任,严格验收,奖惩兑现,不断提升矿井整体质量标准化水平。加大安全投入,实践全自动化综采设备、井下制冰、增加瓦斯抽采泵等工程,实现井下安全高效生产。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服务安全生产,是当前煤炭企业的重要课题。只有不断更新观念,创新管理,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田水承,景国勋.安全管理学.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4(3):127-165.
[2]李晋平.煤矿安全管理方法新探[J].煤炭经济,2000,9(5):12-16.
【企业文化建设实践分析】推荐阅读:
企业文化实践与思考论文07-31
浅谈企业文化作用与实践10-10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分析11-08
关于企业职工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10-20
酒店企业文化构建分析10-21
华为企业文化的分析07-26
中小企业诚信缺失分析与企业诚信文化建设07-14
企业文化的发展与分析10-17
试对日本、美国、欧洲国家企业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并说明相互借鉴企业文化的必要性--企业文化07-21
浙江企业文化伦理案例分析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