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评论:CMM与传统企业文化

2024-09-05

分析评论:CMM与传统企业文化(通用9篇)

分析评论:CMM与传统企业文化 篇1

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发表评论(0)编辑词条 目录

 • 内涵•• 重要性及意义•

[显示全部]

内涵 编辑本段回目录

1、廉政与文化

廉政,是指廉洁的政治。在当代中国,廉政是中国古代优秀廉政传统、党的优良传统和马克思主义廉政观的统一,是政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由制度、观念、行为等内容构成,受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社会环境和风俗习惯的影响等。

文化,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概念上的文化又称为文明,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狭义的则是指人类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也就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和成果。

2、廉政文化

廉政文化是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价值观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社会评价的总和,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融合的产物。廉政文化是文化大概念的一个分支,寓于文化的大系统之中。企业廉政文化是廉政文化的一个分支,是狭义理解上的文化。

廉政文化作为文化形态,以先进的廉政理论为统领,以先进的廉政思想为核心,以先进的廉政制度为基础,以先进的廉政文学艺术为载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反映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廉政文化建设是用文化的视角和方法来探索、研究廉政的观念、制度、行为、表现等,并用文学、艺术等鲜活的文化形式来进行推介和传播。

廉政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一是崇尚法纪、公正乐善的社会文化,主要表现为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政氛围环境,以健康向上的廉政文化去充实人们的精神境界,从而使优秀的传统廉政文化和道德风尚在全社会发扬光大。二是爱岗敬业、开拓进取的职业文化,主要表现为各职业阶层的从业人员恪尽职守,热爱集体,克己奉公,积极工作,勇于创新;三是团结向上、诚实守信的组织文化,主要表现为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国有企业等公共组织依法行政、秉公用权、公道正派、公正透明、诚实守信、廉洁高效;四是清正廉洁、昌明有序的政治文化,主要表现为掌握公共权力的各级领导干部的公正廉洁,淡泊名利,恪守宗旨,廉洁从政,勤政为民。从表现形式上看,廉政文化既有思想观念性方面的,如价值观念、思想信仰、思想道德等,又有制度规范性方面的,如廉洁从政的法律法规及各项纪律制度等。16法 编辑本段回目录

1.狠抓。主要搞好四抓:一抓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二抓廉洁思想道德教育;三抓廉洁诚信行为培养;四抓廉政文化长效机制建设,包括思想认识、组织领导、文化阵地、方式方法、工作保障、制度建设、考核激励等。

2.纳入。做到四纳入: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党建工作之中;纳入企业反腐倡廉教育和员工素质教育之中;纳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纳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之中。

3.教育。当前宣传教育的主题是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使全体员工了解做人的道德、处事的规则、为官的原则。企业要制定切合实际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方案,通过学习宣传、教育引导、对照自查,树立起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廉洁诚信、守法经营的理念。并要把原有的党风廉政教育向企业全员拓展,向生产领域、生活领域、家庭领域延伸,使廉政文化渗透到企业的全部内涵和外延中去,使廉政理念被全体员工所拥有。

4.活动。现已存在丰富的企业廉政文化的形式和载体,关键是要充分利用好,并使其不断创新。积极开展各类廉政文化活动,充分利用企业报刊、宣传橱窗、文化景观、网络通讯、教育基地、影视文学、文字图像、廉政歌曲、报告论坛、书画戏曲、动漫产品等多种载体和艺术形式,从而做到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地增强廉政文化的导向力、渗透力和感染力,促进全体员工诚实守信、依法经营。

5.氛围。营造企业廉政文化的氛围,不仅要在文化景观上营造氛围,更要注重学习的氛围、遵纪守法的氛围、廉洁自律的氛围、诚实守信的氛围的营造。

6.展示。文字图像展示是最直观的教育,要充分发挥展览、宣传橱窗的作用,要有生动活泼、易被人接受的内容,注意经常及时更换,起好教育引导作用。

7.网络。网络作为一种新型传媒,越来越显示其强大的功力。可通过企业内部局域网设置有关廉政文化专栏,宣传有关廉政的规章制度、节假日廉洁规定、廉政警句等。

8.典型。做到示范教育与警示教育有机结合。可通过教育基地、影视文学、报告论坛、企业报刊等宣传典型、学习典型、剖析典型,从正面典型中吸取营养,从反面典型中吸取教训,以典型做好引路工作。

9.法治。依法治企,既包括党纪国法,又有大量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和反腐倡廉制度,要建立和完善这些制度,形成企业的廉政制度体系。如员工手册、企业集体合同制度、工资协议制度、企务公开制度、职代会(员工代表大会)制度,特别是对物资采购、人员使用、经营决策、财务管理、项目招标等方面建立健全切实有效、可行的制度。

10.激励。通过目标考核、精神荣誉、物质奖励三方面的激励,来加强企业廉政文化建设,不断形成新的动力,将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引向深入。

11.公开。企务公开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企业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要进一步创新地推进这项工作,从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

12.承诺。兑现承诺是企业法人和员工应有的美德。企业廉政文化建设中要发扬光大这种美德,企业对外有对社会、对市场、对客户的承诺,对内有对员工的承诺,凡此种种承诺均要兑现,要在企业中形成一种兑现承诺的好风气。如企业信用等级保持AAA级、劳动保障方面要成为诚信单位、集体合同要全面兑现等。

13.责任。企业的生产经营、安全责任制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均要认真贯彻落实,要层层分解、落实到人,要做好自查和组织检查考核相结合,要通过民主生活会、群众评议、绩效考核和党风廉政责任制考核等形式,促使责任的认真履行。

14.监督。监督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应处于监督、控制之中,使其正常运行。要倡导全员监督,形成一定的监督氛围,同时要提倡自我监督,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监督体系,实现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15.建档。制定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年度工作计划,及时收集有关资料进行总结、整理归档,建立企业廉洁诚信经营档案,以作工作检查、深入研讨的资料,以利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深化。

16.研讨。进行理论研讨,把在实践过程中获取的有关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及时进行归纳,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来指导新的实践,从而推进企业廉政文化建设。重要性及意义 编辑本段回目录

企业廉政文化,是企业文化与廉政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交叉的结果,是党员干部信奉并实践的价值理念,是保证权力运行始终处在有效监督之中的制度规范,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政治环境和纪律保障。

1、加强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重点是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良好运行机制。加强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是要通过保证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促进企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健全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规范的权力运行机制和决策机制,建设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制约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由于部分企业管理薄弱,加之个别党员干部缺乏廉洁自律意识,受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一些人价值观扭曲、道德失范、以权谋私、违规违纪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形象,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而且影响了我们党的形象,这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背道而驰的。

2、加强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有利于推进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思想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廉政文化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尝试和实践。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来说是做人的工作,做调整生产关系的工作,为生产力的发展消除障碍,化解矛盾,凝聚力量,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党员干

部职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正确处理义利关系,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营造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遵纪守法、公正为民,求真务实、联系群众,廉洁自律、艰苦奋斗的廉政文化氛围,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和号召力。

3、加强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企业的思想保证、文化支撑。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保持内部稳定,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本前提。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没有社会稳定就没有社会和谐。同样,安定有序也是一个企业是否和谐的标志,是其改革和发展能否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很难想象,一个矛盾重重,党群干群关系紧张、问题频频发生的企业,能够保持快速的发展;加强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加快企业发展,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根本依托。

4、加强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廉政文化是以廉政理念为核心、廉政理论为指导、廉政制度为基础,并辅之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最终以廉政教育活动和廉洁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企业衍生文化。企业文化与廉政文化二者的目标指向是一致的,建立一个诚信、勤勉、创业绩的企业。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形成要素。实践充分证明,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内可以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可以树立良好形象,扩大市场影响,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致胜的法宝。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

有效途径编辑本段回目录

企业廉政文化建设作为一个新的概念、新的举措,还处于初步的实践和探索阶段。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系统的、全新的工作,需要加大投入、常抓不懈、逐步推进和不断探索。着重从提高认识、培育理念、营造氛围、完善制度等方面整体推进。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廉政文化不是自然形成的,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是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关键。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来抓,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使大家充分是认识到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坚持标本兼治的客观要求,是发展先进文化、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从思想上加深对廉政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从工作上建立健全廉政文化建设领导机构,确定主管部门,确定参与配合部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要把廉政文化纳入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廉政文化建设的思想性、教育性、实效性融于一体,发挥文化的渗透、教育、激励作用,扎实推进企业党风廉政建设。

2、建立健全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教育机制。道德性是廉政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加强企业廉政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道德文化为重点,完善企业党员干部的廉政从业规范,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对党员干部的职业道德、社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用先进的道德理念和法制文化培育人,塑造人,发展人,清除以权谋私、贪图金钱、追求享乐等腐朽思想,养成崇廉守廉、诚实守信的从业习惯,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成效。

3、建立健全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监督机制。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要防止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庸俗化、形式化,因此,践行廉政理念,规范从业行为,既需要教育引导,同时也离不开制约监督。一方面,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廉政制度,把廉政理念从教育引导提升到制度规范。要建立反腐倡廉组织协调机制,整合监督资源,形成监督合力;建立健全企业领导人员述职、述廉、对领导人员进行民主评议制度,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建立重大投资决策失误和重大财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另一方面,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重视发挥广大企业员工在监督和管理中的智慧和积极性。厂务公开是发挥职工群众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的重要方式。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保密事项和企业科技、商业机密外,企业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中的重点难点、关系职工群众切身利益、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等情况应该向职工群众公开。职工代表大会要对企业领导班子成员每年进行一次民主评议和民主测评,企业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要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

4、营造廉政文化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首先,大力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精粹。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廉政文化资源。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系统地整理和挖掘我国的廉政历史文化,使之与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廉政思想、理念、制度和先进事迹相结合,形成文化整合的“文化发展力”,造就国家利益至上、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先进文化风貌。其次,充分发挥各种文化载体的宣传优势。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阵地加大对廉洁勤政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营造一种崇尚廉政、以廉为荣的崭新社会风尚,营造一种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再次,充分发挥先进典型人物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等都是勤政廉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体现着时代精神,闪烁着廉洁奉公的光彩。大力宣传这些典型,有助于在企业弘扬正气,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向先进模范人物看齐,增强用先进典型激励自己、对照自己、要求自己的自觉性,从而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分析评论:CMM与传统企业文化 篇2

关键词:现代企业文化 民族特色 现代文明 个性特征

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核心竞争力,必须建设好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我国现代企业文化要重点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融合我国现代企业文化,首先要体现中华民族特色。优秀的企业文化总是在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的基础上,吸收本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显示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企业文化是亚文化,必然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包涵着丰富的、具有规律性的管理思想。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不仅可以与市场经济相容,而且能够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深厚基础,更能使我们的企业显示出突出的中国特色,即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我国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说,指我国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物质、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它是包括风俗、习惯、心理、道德、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观念形态的思想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兵家和道家思想在许多方面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所倡导的经营理念、战略思想和管理原则是相符的。儒家尊仁德,法家严赏罚,兵家重谋略,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都可以给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借鉴。如儒家的“仁义”、“慈爱”、“忠信”、“诚敬”等思想,同现代企业发展的精神是吻合的,可以指导企业家和从业人员更好地做人做事,爱岗敬业,凝聚企业的向心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历史需要并将造就一批具有“国士”之风的现代企业家。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先生在给北京光华德鲁克研究会的开幕词中说,“管理者不能依赖进口。即便是引进,也只是权宜之计,而且也不能大批引进。中国的管理者应该是中国自己培养的,他们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只有中国人才能建设中国。”

培育我国现代企业文化最深厚的根基就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我们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养料,吸收传统文化合理内核,从六方面建设我国特色现代企业文化: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是我国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国现代企业制度要吸收儒家文化传统,坚持以人为本,对职工讲仁爱关怀。重视人际之间情感的交流和情感型的管理,成为企业文化民族化的突出表现。

树立合作竞争的“双赢”竞争理念。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协作经济,即合作竞争,实现“双赢”。“双赢”模式是我国传统“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实践证明,和谐与竞争的统一才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我国现代企业要继承和发展我国“和”文化,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树立“双赢”的竞争理念。

发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华民族素来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在古老的《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宝贵箴言,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将充分调动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整个组织充满活力地向前发展。

秉承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信任经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倡导“仁、义、礼、智、信”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培育我国现代企业精神,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国人诚实守信的传统,把诚信作为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贯穿始终。

强化敬业乐群的团队意识。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特别强调群体意识和团体主义精神。建设我国现代企业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强调群体牺牲精神、勤劳敬业精神、整体为上的集体主义道德,强化敬业乐群的团队意识,创造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发挥出企业的集体主义精神。

胸怀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要发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我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把发展现代企业同振兴中华民族联系起来。

历史性和现代性的统一

对于中华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一定要融入现代意识,要融入市场经济意识。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学习与借鉴西方先进的企业文化,体现现代文明的成果。企业文化本身就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西方国家出现的管理新潮,是一种新的管理科学理论。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企业文化成为培育我国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西方现代企业文化所包含的人本精神、科学理性精神、民主精神、自由、平等、人权、法治、市场经济等等,这些都是全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和最重要的基本观念,是社会进步和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和保障。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对西方企业文化中优秀的东西大胆拿来,为我所用,并要将其“本土化”。同时,西方每个国家的企业文化也各有特色,如美国企业重视的是创新精神,日本企业强调的是团队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个人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的迫切需要,而团队精神是企业作为有效率的科层组织的内在要求。我们要综采众家之长,把个人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结合起来。建设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个文化选择、文化组合和文化重构的创造性过程。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哲学方面,存在一些差别。比如,英美国家的企业比较强调“理性”管理,注重规章制度、管理组织结构、契约、个人奋斗、竞争等的作用。而东方的企业则更强调“人性”的管理,如强调人际关系、资历、群体意识、忠诚、合作等的作用。在是以理性为本,还是以情感为本的问题上,英美企业管理和东亚企业管理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而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企业管理模式。这些都值得我国企业借鉴,以取长补短。

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在学习与借鉴西方先进的企业文化的同时,还要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弥补我国传统文化中缺失的基本价值和思想观念。我国传统的等级制度、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和传统的计划经济使企业缺乏服务意识;官本位倾向和论资排辈的思想影响了人才的成长;法治精神的缺乏和对言传身教的重视给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带来难题;复杂的人际关系增加了组织的内耗;求稳怕乱的思想影响了企业创新精神、竞争意识的发挥;片面的群体观念影响了个体才智的发挥;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淡化了企业的人才激励机制。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特别要强调法治精神,因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重“人治”轻“法治”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依法治企”、“加强制度建设”,追求科学管理,这必然要求企业要从习惯的“人治”向现代的、科学的“法治”转变。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强调“法治”,并不是否认企业家和管理人员个人素质、管理能力和知识经验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关键是处理好“人治”和“法治”、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把二者有效结合起来。

我国要实现现代化,要跟上全球化的步伐,首先就需要在思想文化上“补课”,必须接受那些全人类共同的和现代化最需要的基本价值,补上自己的文化传统中“缺失”的部分。所以我国文化在与现代化接轨的过程中,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积极有效地接受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让自己的思想文化观念体系更适合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继承、发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使之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动力。只有将西方科学管理理论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有机地契合起来, 培育我国现代企业精神,这才是我国管理工作的根本出路。

共性与个性的和谐

企业文化的共性特点和个性特点是相辅相成,企业文化建设要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要体现个性特征。企业对自身共性与个性的认识与判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企业能否长足发展的根本。认清共性,对于企业来说,就是找准了立身发展的根本,而认清个性,就是找准了差异化发展的竞争之路。企业文化的共性内容应包括企业的最高目标、共同价值观、道德规范、环境标识等。

企业文化建设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能较好地反映时代特征和精神风貌。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应当体现共同理想、集体主义精神、主人翁责任感以及服务奉献精神、科学精神等,要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这是全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这是共性的东西。但由于企业行业不同,或同一行业所处地方环境不同、历史传统不同、体制模式不同、员工素质不同、承担的社会职能不同、规模大小以及追求的企业目标不同,进入市场的时间不一样,因此企业文化也有不同。

目前我国企业文化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共性有余,个性不足,缺乏鲜明的个性。许多企业文化存在口号式、公式化、雷同化、概念化现象,缺乏鲜明的个性,不能以通俗形象的语言表达,过于抽象,使人不知如何操作。

目前我国企业的理念使用频率最高的几组词语,如“求实、奋斗、团结、创新、拼搏”等,失去了企业精神的鲜明个性和特色,变成了所谓工业企业中标准件的组合。这也就是使某个行业、某个企业的企业精神变成了所有企业共有的“企业界精神”。缺乏针对性和企业个性,不能反映不同行业的独特传统、独特风格和独特追求,给人留下千篇一律的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构不成自己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要遵循个性化原则,要有特色鲜明的个性特征。企业精神的生命力体现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于拥有自己的个性,没有个性的企业精神是很难凝聚职工并焕发职工斗志的。企业精神的概括和提炼要富有个性、特色和独具的文化底蕴,在表达上要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突出个性,不求其全,但求其特,求其有独具的文化魅力。

凡是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例如, 北京同仁堂的“济世养生”、“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杭州胡庆余堂的“戒欺”,大家都知道这是胡庆余堂的企业精神;宁波雅戈尔集团的“装点人生,服务社会”,既有行业特点,又有独具的文化底蕴;广州五羊本田摩托公司的“聚五羊灵气,取本田精髓,创世界一流”的企业精神,使企业获得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大连燃料总公司的“燃烧自己,温暖他人”,既有行业特点,又体现了员工的奉献精神。一些国际知名企业的企业精神就独具强烈的个性色彩,如硅谷精神:“容忍失败,鼓励成功”;松下精神:“把干毛巾再拧出一把水”,不但有特色,而且语言十分形象生动,让人过目不忘;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因为有不少发明创造而蜚声世界,它的管理之道是“无为而治”四个字,真正体现了高科技企业的企业文化特色,因为真正的科技发明什么时候出现是很难预定的,“无为而治”反映了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比较符合科学研究的特点;IBM的文化则是24小时到位的服务文化。

分析评论:CMM与传统企业文化 篇3

一个教授,面对企业文化,说不清道不明。有人问,什么是企业文化?教授这样回答“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物质、制度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影响企业凝聚力、创造力、适应力和持久力的精神、信念、道德、心理、智能等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

类似的定义还有很多,比如:

企业文化是指社会组织在继承传统文化知识精华吸收世界先进管理知识并对时代特色和自身特点进行综合与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团体意识、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企业在生产经营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产品品牌和经营战略等,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这就是目前占据主流地位的“总和说”。

“总和说”。认为企业文化既包括物质财富又包括精神财富,是企业内部的物质文化、观念文化、政治伦理文化和科学技术文化的总和。具体而言,它是由企业的器物文化[指企业的厂容、厂貌、产品的外观、物质设备、工艺操作等物质性内容]、制度文化[指企业的组织结构、各种明令的规章制度、奖励方式、信息沟通渠道等]、观念文化[企业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包括企业哲学、道德、精神、风尚等]组成的。

此外,还有群体意识说,价值观说,复合说,经营管理哲学说,

其实从格式上看,这些定义都是一样的,就是“企业文化是一大堆名词的总和”。

不知道是谁开创了这种定义格式,也许都是从马克思“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抄袭而来的。这种格式有个好处:尽管没有讲清楚,但也八九不离十。谁能说企业文化不包括这些东西呢?你可以不说我对,但也不能说我错。这就是这种定义格式的妙处。凡是讲不清道不明的东西,都可以套用这个格式。

然而,这种“企业文化是一大堆名词的总和”定义,却误导了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几十年。人们按照这个格式,把定义中的名词一个个变成口号、标语、手册、装修、规范、制度之类的“企业文化”。看起来样样都有了,一个都不能少,完全符合定义要求。可就是不明白,这种企业文化怎么就成了形式主义?

其实道理很简单,这种定义只看到了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却割裂了企业文化活的本质。按照这种定义搞企业文化,不走向形式主义结果才怪。表面上看,这类定义都没有错,企业文化确实包含这些东西。但是,包含不是等于,企业文化包含这些东西,但不等于就是这些东西。这些只不过是企业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形态而已。不管是理念,愿景,使命,精神,伦理,哲学,道德,心理,智能,信念,意识,价值观等虚的东西,还是物质,制度,财富,器物等实的东西,都是企业文化的不同表现,而不是企业文化的本质。以为企业有了这些东西,就是有了企业文化,那也未免太滑稽可笑了。换句话说,把这些东西堆砌在一起,只能得到企业文化的躯壳,一具僵死的、没有生命力的、对企业毫无用处的躯壳。无论怎样努力去宣贯落地,它都活动不起来。

企业文化什么都是,也什么都不是。对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应该是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其他都是胡扯。企业不是学术研究机构,没有必要搞清楚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只需要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企业文化是一种活的机制。这个活的机制,要对企业经营发挥促进作用。如果没有用处,要那么多“总和”又有什么意义?(欢迎到群里发表你的不同观点)

新浪博客《猫儿眼企业文化评论》。QQ群208878783《企业文化网络大学》

分析评论:CMM与传统企业文化 篇4

专业班级:人力091学生姓名:赵泽东指导教师:陈晓暾

陕西

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摘要:我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中华民族积淀了厚重的传统文化,贡献出了丰富的管理思想,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深远的影响,与现代企业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浅析企业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选人、用人、育人和留人的人才管理思想。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管理

Analysi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enterpris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lationship

ABSTRACT:China has five thousand years of splendid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social production, accumulation of heav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ribute a wealth of management thinking, of our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has far-reaching impact, and modern business managem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In this paper, Analysis of enterprise in the modern enterpris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selection, employment, education and talent management to keep people thinking.KEYWORDS: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modern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正文】

1.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基本定型,其五大主流派别分别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农家,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众说纷纭,百家争鸣。先秦阶段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部分,它直接奠定中国两千年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其中以孔孟之儒学, 老庄之道学, 韩非之法学为主要内容,虽然不是儒、法、道三家思想就可以涵括的, 但这三家思想却是中国传统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2.1鸟瞰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众所周知,我国有着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史,化底蕴深厚,中国传统文化中也不乏一些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在时与空的大浪淘沙中,仍闪耀智慧的光芒。以史为鉴,知史明智,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中,中华民族总结出了为之丰富的管理思想,这其中包括一些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借鉴意义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本文主要浅析企业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选人、用人、育人和留人的人才管理思想。

2.1.1 任人唯贤,不拘一格选人之道

如何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它直接关系着事业的成败。古代的统治者们特别-1-

注重招贤纳士,而任人唯贤是贯穿古代选人思想的重要原则。首先是“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在《求贤令》中明确提出了这一理论观点,体现了他对人才的无比渴求和在选人方面的无畏胆略。在实践上,曹操大胆起用陈琳、贾诩等敌营降将,成为了“唯才是举”的典范。其次是任人不避亲,不避仇。韩非子说:“举贤不避雠,废不肖不阿亲近”,即举贤荐能不能回避自己的仇人,罢免不称职者,不能偏袒亲近自己的人。唐太宗曾说:“古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而为举得其真贤故也。但能举用得才,虽是子弟及仇嫌,不得不举”。后来唐太宗起用仇敌魏征和亲信长孙无忌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观点,被后世传为千古佳话。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充分说明了历代统治者对任人唯贤原则的推崇。

2.1.2 知人善任,扬长避短用人之道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深谙用人之道,其中知人善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知人善任,首先要做到知人。诸葛亮在《将苑·知人性》中说“有温良而伪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可见知人并非易事。但《六韬龙韬贩选将》中列举的八种知人方法:“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详,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察其变,三曰与之间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知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对我们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其次要做到善任。屈原在《卜居》中指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汉代东方朔也说过: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都意指用人不能求全责备,应扬长避短,用人所长。宋代政治家欧阳修则指出:“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宁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揭示了用人不疑与疑人不用的重要性。

2.1.3 百年树人,高瞻远瞩育人之道

我国向有礼仪之邦的美誉,重视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仁人志士也就如何培育人才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苏绰的“良玉未剖与瓦石相类,名骥未驰与驽马相杂”指出只有“剖而莹之,驰而试之”,才能发现良玉和千里马,揭示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古人早就认识到树人是一个长期艰苦的战略过程,王安石在《上皇帝万言书》中提到“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一非其道,则足以败乱天下之才”,将其分为教、养、取、任四个环节。

2.1.4 赏罚分明,刚柔相济留人之道

古代学者就如何留住人才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赏罚分明、刚柔相济是留人的重要手段。首先是赏罚分明。奖赏和惩罚作为有效的管理手段很早就被古代学者所重视,而且赏罚应该以全面的绩效考核为基础。关于绩效考核,管仲认为:“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即对于人才不经过绩效考核就不加任用,不经过使用就不能作为人才储备。考核的结果将作为激励的依据,激励必须做到奖罚分明,做到“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近爱必诛”(韩非子)。从这些真知灼见中我们已经可以捕捉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有关正负激励理论的影子。其次是刚柔相济。孔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孙子行军篇》曰:“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孔孙之言都揭示了一个道理:应主张道德感化和制度约束两手并用,刚柔并济。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遗产,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深远的影响,与现代企业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将其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之中,促进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分析评论:CMM与传统企业文化 篇5

改良派张謇曾说:“立宪固然要政府先有觉悟,主持实施,然人民也得要一齐起来发动。”反观清末民初的立宪过程,中国当时缺少的正是社会大众的参与,而大众参与的缺乏构成了预备和尝试立宪失败的必然原因,即制度与文化层面的原因。从辛亥革命到北伐胜利为止,整个民国时期的政治演变过程表明了一个显然的事实:现代宪政文化的缺失。这个事实是如此显然,以至无须多加论证,但它说明了一个问题:没有宪政文化的支持,宪法制度是不可能实施、确立与巩固的。从《临时约法》开始,中国不可谓没有一种宪法制度;事实上,中国曾有过很多套宪法制度,因为不同的军阀政客上台,都要搞一套自己的宪法,尽管这些宪法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所有这些宪法制度都未能获得实施,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宪法制度没有一种宪政文化的支持。

所谓“文化”,就是指特定社会普遍接受的一套习惯性思维或行为方式,是社会习俗与道德规范的总称;如果人的言行不符合当地文化,就会引起普遍的反感、反对、指责甚至压制。一般认为,文化是社会的“非理性”(non-rational)因素,是一系列通常不加反思而获得接受并执行的社会规则。儒家文化要求子女在家长面前毕恭毕敬,否则子女将遭到社会谴责;在此过程中,子女、家长还是社会上其他人都一般不会去探究这项规则本身的合理性,或对各方或社会有什么实际的“好处”――简单地,这么做就是“对”的!基督教徒用餐前要祷告、伊斯兰教徒在一天特定的时候祈祷,也都与此类似。我们经常说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就是指文化对人的心理或思维的经常是不自觉的日常影响与控制。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引导、惩戒等多种控制方式,文化得以从一代人相当完整地传递到下一代。因此,除了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或影响,一个发达并被认为“行之有效”的本土文化是极为稳定的。

所谓“制度”,在这里就是指一套政治规则,或有些人喜欢把它称为政治权力的“游戏规则”――譬如美国国会对总统的弹劾制度,中国某些地方人大对法院的“个案监督”制度等。制度可以是确立的,即已经受到普遍接受、承认与实施的,也可以是正在确立或尝试确立的。在谈论制度时,人们更注重考虑这项制度将对所要制约之对象的理性行为带来什么影响;或者说,正是为了用理性方式约束人的理性行为,人们才设立了制度。譬如正是考虑到不同部门的政府官员都可能会滥用权力,西方某些国家才采纳了三权分立制度,而这项制度除了确实能纠正权力的滥用之外,还能通过对强制纠正的畏惧而预防权力的腐败;正是考虑到法官可能断案不公,中国某些地方才设立了人大对个案判决进行调卷监督的制度,且这项制度同样也可能具有预防和纠正的职能。在这些例子里,制度迫使政府官员考虑滥用权力对他们自己的不利后果――包括错误判决的撤消及其所导致的待遇影响、经受弹劾的考验、受到撤职甚至刑事处分、社会地位和名誉的损害乃至丧失,并通过对权力的滥用增加成本来促使官员廉洁守法。

制度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很复杂,且涉及到经济和社会其它因素,在此不可能详尽探讨。它们有很多共同之处,并注定被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们都是规则或规范,都明确或隐含表达了所预期的社会行为方式。它们的不同之处可能只是程度问题,或只是表面的――例如通常认为,制度所注重的是所要产生的外在行为(或不行为),而文化则强调心理和思想上的控制;但有哪一种文化不期望实现某种理想的道德行为?制度的设计又怎么可能忽略人的理性动机?长远来说,制度和文化必然是一对相互依存的共生体,因为文化中的许多因素必将迟早体现于制度之中――三权分立制度体现的是一种政治自由主义文化,子女不能诉家长的传统制度体现了中国的家长制文化。文化靠国家制度的强制力而获得维持,制度靠文化的无处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获得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文化的支持,制度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而没有制度的实践,也不可能完成文化的转变。因此,制度和文化是社会进步的“两条腿”,必须同时行走才能协调发展。

然而,制度和文化的区别对我们而言是同样重要的。首先,制度是人们为了特定目的而创造的

软件工程与能力成熟度模型CMM 篇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名誉所长

周伯生教授

中国计算机用户

20世纪70年代中期,软件工程管理引起广泛注意。当时美国国防部曾立题专门研究软件项目做不好的原因,发现70%的失败项目是因为管理不善而引起的,而不是因为技术实力不够。他们进而得出一个结论,即管理是影响软件研发项目全局的因素,而技术只影响局部。这个结论非常重要。软件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有:需求定义不明确;缺乏一个好的软件开发过程;没有一个统一领导的.产品研发小组;子合同管理不严格;没有经常注意改善软件过程;对软件构架很不重视;软件界面定义不善且缺乏合适的控制等等。在关系到软件项目成功与否的众多因素中,软件度量、工作量估计、项目规划、进展控制、需求变化和风险管理等都是与工程管理直接相关的因素。由此可见,软件工程管理的意义至关重要。

软件项目的特殊性

软件工程管理和其它工程管理相比有其特殊性。首先,软件是知识产品,进度和质量都较难度量,生产效率也较难保证。其次,软件系统复杂程度也是超乎想象的。例如,宇宙飞船的软件系统源程序代码多达万行,如果按过去的生产效率一个人一年只能写1万行代码的话,将需要2000人年的工作量,这是非常惊人的。正因为软件如此复杂和难以度量,软件工程管理的发展还很不成熟。

CMM,逐步的成熟

美国CarnegieMellon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CMU/SEI)主持研究与开发的CMM/PSP/TSP技术,为软件工程管理开辟了一条新的途经。CMM是英文“CapabilityMaturityModel”的简称,意为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的本质是软件管理工程的一个部分。根据软件生产的历史与现状,CMM框架可用5个不断进化的层次来表达:其中初始层是混沌的过程,可重复层是经过训练的软件过程,定义层是标准一致的软件过程,管理层是可预测的软件过程,优化层是能持续改善的软件过程。任何单位所实施的软件过程,都可能在某一方面比较成熟,在另一方面不够成熟,但总体上必然属于这5个层次中的某一个层次。在某个层次内部,也有成熟程度的区别。在一个较低层次的上沿,很可能与一个较高层次的下沿非常接近,此时由这个较低层次向该较高层次进化也就比较容易。反之,在一个较低层次的下沿向较高层次进化,就比较困难。在CMM框架的不同层次中,需

分析评论:CMM与传统企业文化 篇7

发挥传统文化优势构建中国特色企业文化 作者:黄享细 黄承章 张超坤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6期

[摘要]21世纪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经济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21世纪的国际竞争已体现企业文化竞争,企业发展不仅靠规模竞争,也不仅靠经营管理竞争,更重要的是企业文化的支撑。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创出世界名牌,推动企业发展。

[关键词]传统;优势;中国特色;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F272.9

分析评论:CMM与传统企业文化 篇8

海尔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强势亚文化,是通过对国内外优秀文化成分的借鉴、改造,不断进行观念创新、管理创新的成果,是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式管理模式。张瑞敏把海尔管理模式总结为12个字:“兼收并蓄、创新发展、自成一家”。

(一)海尔文化的构成根据“同心说”将海尔文化的构成分为三个层面:

1.精神文化层

企业精神文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在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中,它处与核心地位。在海尔文化里这一层也叫观念层。它处在同心圆最里面那层,它的核心的东西是价值观。海尔的精神文化层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海尔理念;第二,海尔精神;

[4]第三,海尔目标。

2.制度文化层

企业制度文化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制度。同心圆里一个半径稍微大一点的同心圆就是海尔文化的制度层,海尔制度层主要包括企业的一些制度、规范、工作标准等。[4]

3.物质文化层

企业物质文化是由职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构成的器物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企业文化。半径最大的同心圆,就是海尔文化的物质层,物质层主要包括企业的厂容厂貌、工作服饰、文体活动、产品、服务等。[4]

(二)海尔文化构成因素间的关系

海尔文化的三个构成因素之间互相作用,共同形成为企业文化的全部内容。企业的精神层为企业的物质层和制度层提供思想基础,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制度层约束和规范精神层和物质层的建设;而企业的物质层为制度层和精神层提供物质基础,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如果大家到海尔去参观,看到海尔的厂容厂貌,管理得井然有序,如果你是海尔产品的用户,觉得我们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还不错,那么,你看到的和体会的应该是企业文化的物质层方面的东西。有的人要问,他为什么管理的这样井然有序,它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为什么如此优良,这就是到了这个文化的制度层了,因为它是由一套制度、规范、标准等来做保证的;有的领导要深究一下了,你的制度、规范、标准是根据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制定出来的呢?这就到了企业文化的精神层了,到了最核心的部分了,即以一种什么样的观念在制度层才能产生什么样的制度,在物质层里面才能得到一种什么样的体现,这就是说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精神层的内容。

二、海尔文化中的“以仁为本”

儒家主张,人之初,性本善。“孔子贵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孟子曰:“人皆有不忍子心。”这已经成为历来学者和思想家的共识,仁的本质与基本内涵是“爱人”,“爱人”是仁学的本质内涵。仁在中国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把社会清明的希望放在圣人身上,造成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人治”的现象与特征,虽然这与现代社会追求法治的方向不符,但是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已经深入民族心理层面,这种价值观在社会事件与民意中反复体现。海尔也在其企业文化中融汇了这一点,主要表现在精神文化层和制度文化层。[6]

(一)“三心换一心”与《排忧解难本》

海尔总裁张瑞敏喜欢引用一句古语:“上下同欲者胜。”企业领导必须在琢磨人、1

关心人上下功夫。海尔的“三心换一心”与《排忧解难本》就是体现了这一点,这种理念与做法具有中国儒家仁学价值观的特征。“三心换一心”的内容:

1.解决疾苦要热心

海尔有一个运转体系,专门帮助职工及时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公司组织了一个 自救形式的救援队,员工人手一本《排忧解难本》,如有困难,只要一个电话,排忧解难小组就会派人解决。

2.批评错误要诚心

海尔的中层以上干部实行红,黄牌制度。在每个月的中层干部考评会上,都要评出绩效最好与最差干部。最好挂红牌(表扬),最差挂黄牌(批评),并具体的剖析情况,使受批评的干部清楚错在何处,明确努力方向。在海尔,人际关系是透明的,考核制度也是公开的。

3.做思想工作要知心

海尔的知心主要体现在建立多种制度,了解员工心里想什么,希望企业做什么。在海尔,每半年一次职工代表大会,让员工了解企业,充分发表意见,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监督;各种形式的恳谈会,集团规定各事业部每月举办两次恳谈会,各公司、分厂和车间的恳谈会随时召开。员工和领导开诚布公,畅所欲言;海尔的“心桥工程”是利用《海尔人》开辟“心桥工程”栏目,通过该栏目反映不愿公开场合说的话。

孔子在政治经济上主张既竭力维护上下尊备,有坚决反对过分的压迫与剥削。在海尔文化中正是做到了“仁”,对员工“礼”与“仪”的外在约束及激励。

(二)“范萍事件”与80/20法则

1995年7月12日,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公布一则处理决定:质检人员范萍由于责任心不强,造成选择开关插头插错和漏检,被罚50元。海尔高层敏锐的意识到范萍漏检所揭示出的哲理:偶然中蕴涵着必然。偶然是:范萍漏检,但是如果产品质量过硬,这中种偶然就不会发生,所以必然是:管理漏洞!企业要发展,关键在人才,而人的关键在于干部的水平与作风。什么是领导?领导就必须承担领导责任,承担领导责任不是口头说说、不关痛痒的自我批评一下了事,而是要动真格的。此事件最后,分管质量的负责人自罚300元,并做了深刻的书面检查。由此奠定了海尔的80/20原则(即企业发生的任何一件过错,管理者承担80%的责任)。

关键的少数制约次要的多数。管理人员占20%,是少数,也是关键的少数。管理要抓住关键的少数,也就抓住了系统,这样就能整个企业有效地运转。如何真正做到通过20%来管理80%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员工出现责任时,管理人员也要承担80%的责任。通过“株连”,使管理人员始终保持对下属的严密监控。

在传统文化中“仁”这要素对个体提出了社会性的义务与要求,它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作为人性的本质和“仁”的重要标准。[1]海尔的这个原则与仁学是一致的。

三、海尔文化中的“以人为本”

李泽厚先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认为,中国儒家学说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就是一种人道主义。它宣扬群体本位,要求等级制结构中各负其责,尊卑有序。它是海尔精神与制度文化的核心。海尔就是处处“以人为本”[5]

(一)“赛马不相马”的人才理念

开展公平、公正、公开竞争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有什么样的人才,就有什么样的事业,谁拥有最多的高素质人才,谁就可以在竞争中取胜。海尔的人力资源开

发自一开始就是“人人是人才”,“先造人才再造名牌”,率先转变大多数企业干部处的职能,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不是去研究培养谁、提拔谁,而是去研究如何去发挥人员潜能的政策和机制。海尔给员工搞了三种职业生涯设计:一种是专门对着管理人员的,一种

四、海尔文化中的“诚信”

崇尚信义,重视诚信,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强调守信,他

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几千年来,“人无信不立”。“言必行,信必果”已成为普遍流传的口头禅。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新的一轮市场竞争中,加强信誉建设,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现代市场经济最重要的要素是资信文化,诚信既是一个企业与经营者的经济生命,也是不断提高其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应当看到,中国是在未经历过工业革命和发达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从计划经济体制直接进入市场经济之路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有一个较长的“双重体制并存”时期,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市场繁荣与市场混乱的并存就成为“双重体制并存”时期中国市场运行的一种阶段性特征,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信用缺失危害严重。信誉与市场资信短缺,还危及到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努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诚信精神,提升企业的信用含量,摈弃经营中的虚伪、假冒、欺诈和失信就成为我国企业新一轮发展中的战略问题。

分析评论:CMM与传统企业文化 篇9

摘 要:任何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都会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体现出鲜明的国家和民族特色。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它对中国当代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将其内在精神、行为准则、价值观念融入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发展的指引力与推动力;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与时代相悖的消极观点理念也给企业文化带来负面影响,产生一系列文化矛盾冲突。辨证对待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解决企业文化冲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展性吸收和运用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并去除其糟粕,是推动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企业文化 文化建设

企业腾飞,文化先行。企业文化作为社会大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客观地存在于每一个企业之中。优秀的企业文化,将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反之则将削弱企业的组织功能。从80年代中后期,企业文化理论传入中国以来,便得到迅速发展,企业界争先恐后引进,学术界有关理论也纷至沓来。国内外关于企业文化这一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说法,但从根本上对其内涵的理解还是一致的。可以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组织内部的文化,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均为该组织成员所认可。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必然受到传统文化、地域、政治、经济、法律、时代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传统民族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是必然的和巨大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处于亚文化地位的企业文化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中,这就使得企业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无不打上民族文化的深深烙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在历史长河中价值不断体现,在当今时代又以多种无形或有形的方式渗透到各个文化领域,发挥其强大的精神指导作用。我国当代企业文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企业文化的积极影响

中国的企业文化拥有传统文化的天然优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重视伦理、追求和谐、含蓄深沉的文化,它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国当代企业文化以民族文化传统为背景,长期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其熏陶和影响,并从中不断提取养分、吸收精华,使得自身发生嬗变和升华,从而得以茁壮成长。因此企业文化在传统文化积极因素影响下所展现的民z

族特色是显而易见的,表现在: 1.中华民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道德对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

集体主义道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观念,把全局利益看得高于局部利益,把整体利益看得高于个体利益,突现了中华民族以小我成全大我,以牺牲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去维护整体利益的独特品格,形成了以国家、民族利益为上的思想风貌。《礼记?礼运篇》明确提出了“天下为公”的命题,其基本含义就是自觉地为整体利益而献身的精神,可以说这是我们民族的民族魂。这种整体为上的集体主义道德,积极影响着当代以培育企业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文化的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树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当绝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积极向上时,就能够使职工把维护企业利益,促进企业发展当作有意义的工作,从而激发出劳动热情和工作主动性。在我国作为企业文化内涵之一的企业精神,虽然因企业门类有别性质各异而有所不同,但共性的东西却是“团结”、“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等,这实质上就是集体主义道德在企业文化中的延伸和体现。

2.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准则对企业文化的升华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和”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准则,对于凝聚人心、集中力量、维护统一都有着积极作用。而重视人际之间情感的交流和情感型的管理,成为企业文化民族化的突出表现。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证明,现代企业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企业管理的纯理性的制度、计划、生产技术,而是与人的情感需要、审美向往、对人情味的追求的企业文化密切相关。企业应当重视运用社会精神的力量去形成共同的意识形态。孔子的由“仁”所具体展开的恭、宽、信、敏、惠五德构成的最早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完整理论,今天应用到企业文化中仍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主要不在于对员工的控制、驱使和责罚,而在于能通情达理、与人为善,善于激发员工的热情,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中影响较大的儒、道家思想,在其理论和运作方法上都不主张走极端,庄子的“守中”,儒家的“中庸之道”,都提供了自处和处人时持中正、不过激、留余地、善自足的方法。遵循这一原则,在企业内部营造团结和谐的文化环境,从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出发,点燃职工心中之火,为职工排忧解难,让全体员工参与管理,无疑会极大地激发职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责任感对企业文化的保证作用。

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推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十分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这有助于促进企业认识和承担社会责任,培养企业全体员工关心社会的伟大胸怀,在社会的认同下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和企业形象的高扬,并使企业为推动全社会的繁荣发展竭尽全力。以孝悌、仁义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思想,主张修身为本,以维护社会集体利益为上。深刻认识传统文化的人本精神,将传统伦理美德之礼义仁爱精神渗透到竞争机制中,可以在生产者和经营者当中培育以天下乐为乐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无私奉献精神,摒弃唯利是图,鼓励生财有道。当代中国企业文化要不断地从传统文化中获得思想保证和营养元素,坚持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倡导爱国爱岗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奉献的价值观,努力培养“敬业报国”的意识,这对员工、企业、民族都有重

大的意义。

4.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对企业文化的指引作用。

中国人历来重视道德情操、行为举止、品行意志,“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败由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敏于事而慎于言”等所体现出的思想内涵被不断继承并得以丰富,逐渐形成了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爱岗奉献、诚实守信等众多的优良传统。这些传统美德在现代企业文化当中对员工的行为品德仍然起着约束、激励和引导作用,中国的企业员工在其影响下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显现出了兢兢业业、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这种天然的素质优势为企业发展赢得了珍贵、可靠的人力资源。我国企业现在坚持开源节流、勤俭办企业的方针也是对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对于物质利益至上的当今社会,将传统美德所体现的内在精髓加以丰富并融入到现代管理的行为模式当中,必将有助于企业脚踏实地开拓进取,走稳定、健康发展之

路,这也是中华民族品格的体现。

优秀的企业必然需要优秀企业文化的支持,中国现有的优秀企业文化从多种角度体现出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性运用。例如:“长虹”的“以产业报国”的企业文化口号;清华紫光集团的企业文化可以概括为:“大事业的追求、大舞台的胸怀、大舰队的体制、大家庭的感受”;海信的核心理念是:“创造完美、服务社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始终倡导艰苦创业精神;海尔集团的“真诚到永远”的对待顾客理念等。事实证明,中国的企业文化在国际交流中最有生命力的还是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的那部分。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企业文化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我们必须辨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融合到企业文化中,使企业文化显现出民族化的、特有的、可贵的闪光点。但是民族文化传统原本就是一把“双刃剑”,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难以避免其负面性的或者比较生硬过时的东西沉淀到企业文化中。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糟粕即企业的病根子。事实让我们看到:中国当代企业在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下出现了许多有悖于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消极文化和冲突现象。尽管它相对于主体的积极的方面来说是次要的,但却是不可忽视的,同样需要我们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保持清醒。可以将我国传统文化对

企业文化的主要消极影响概括如下: 1.家长制观念仍在很大程度上存在。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是建立在家长制基础上的,这是 种“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为其人”的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尽管中国企业努力推行民主管理,但是家长制的残余和观念并未完全根除,对企业管理及企业文化产生多方面负影响:企业领导独断专行,缺乏民主意识和民主作用,不善于听取职工意见;企业员工盲目服从上级,缺乏主动精神;企业在人员使用上任人惟亲。市场经济越发展,这种专制型制度与民主要求冲突越明显,从而

影响到企业的生机和活力。2.个性发展意识受到大一统观念限制。

大一统观念直接来源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它强调高度集权化与社会成员思想行为一致性。这种观念引入到企业文化虽然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整体性管理及得到和谐稳定发展环境,但是在现代化生产条件下在企业内部进行这种模式的管理与要求,限制了员工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在企业之间也缺乏针对性,使“企业精神”趋同,从而不能灵活发

展。

3.中庸之道压抑创新、竞争和冒险精神的发展。

中庸之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占有重要地位,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民族精神。这种中庸文化渗透到现有企业文化中,一方面不可否认它对创造和谐的企业环境及调整人际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它致使很多企业领导者因循守旧,不思改革和创新,竞争意识不强。企业干部员工强烈压抑冒尖、进取欲望。创新是企业生命力的源泉,冒险提供发展机会,竞争推动社会进步。不消除中庸之道消极影响,中国企业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环境,不仅影响企业长远发展,也不利于领导者和员工成就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形成和发挥。

4.封闭保守意识仍然不可忽视。

中国传统中的封建保守意识和求和、求静、安贫心态对中国企业文化影响深刻。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离经叛道”最为世情所不容,也最伤当权者、管理者的感情和神经。即使在改革开放已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封建保守观念依然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在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以“我”为中心,追求“全”,限制人才、技术交流,企业领导员工容易满足、安于现状,对新方法及变革持抵触态度。摒弃封建保守意识必须要引起企业足够重视。

5.人治传统影响法制观念的加强。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非常重视人际关系,人治观念较强,法制观念淡薄。长期以来“人治”传统对企业文化影响深刻,中国的企业管理也是偏重人治,法制观念不强,这样使得现代企业优势发挥不出来,而且容易导致管理的混乱局面。市场经济需要法制精神和科学理性,一味地讲情面、论关系是与市场竞争背道而驰的,在国际市场上也是行不通的。因此,还需付出艰辛努力培制符合中国企业现状的法制文化。

6.重言轻实的旧习削弱了实践意识。

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言与实,志与功,始终存在冲突。人们为免除遭到嫉妒或责备的风险,有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意识,逐渐形成多说少干的习性。目前,企业中存在的议论多行动少,计划多检查少,会议多执行少等不良现象皆受这种传统影响。崇尚空谈,形式主义使得人们产生懒惰心理和虚伪作风,限制企业和员工对成就的实际追求,也使得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复杂化。加强实践意识必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另外,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无为思想、重义轻利观及重仁轻商观等思想观念也在中国当代企业文化中存在踪迹,对企业的管理及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阻碍作用。

三、汲取传统文化精华,推动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

中国企业文化良莠并存,尽管优秀进步文化明显占上风,但是仍处于传统与现代、进步与保守、先进与落后等矛盾冲突的不稳定状态,没有形成自己的稳定的模式。认识并解决企业文化的冲突,重塑与再造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必须把传统文化放在举足轻重的位置。传统民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价值母体,是企业文化的根,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要继续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企业理念取材于民族传统,并不是“照单全收”,而是要结合时代精神,赋予其新的内涵,丰富其内容。我们要善于扬弃,抑制糟粕,弘扬优良传统,从中找到

推进企业文化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1.发扬团体利益为重的团体意识和群体精神,加强团队文化的建设。在现代化社会生产中,是否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儒家思想作为一种伦理规范进入企业,经过调整与现代经济运行机制相协调,可以在培养企业的群体意识上发挥重要作用,使得企业内部人人都能克尽职守,人人具有主人翁思想和意识,从而形成企业内部的和谐风气和团队精神。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集体主义观念在现代企业文化中得以灵活性地延伸和发展,它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团队意识。在现实的企业竞争环境下,团队力量的发挥已经成为赢得竞争胜利的必要条件。团队理念能否发挥好,直接涉及到企业能否充满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建立高效的团队就必然要求高效团队文化的支持。中国的企业管理者应根据企业的经营理念并结合我国社会文化的传统及现状建立起支持

团队目标的团队文化。

2.倡导以人为本,深信价值之源内在于人心的人本思想,突出人本管理。

孟子的“仁者爱人”,老子的“域中有四大(道天地人),而人居其一焉”,管子的“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等,都是对人贵思想的较早诠释,人本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人本主义管理在我国的企业文化中没有受到足够关注,其建设也还处于萌芽阶段。在知识经济端倪初现的今天,在许多国家,企业之间抢占人才制高点早已在业内形成共识,创建人本主义的员工队伍更是所有企业家的共同心声。在所有的企业要素中,人是最关键的,员工是企业的核心和支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员工的文化。人本主义管理理念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也是未来企业管理的必然趋势,坚持人本主义人文化理念是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之所在。中国当代企业要在更高的程度上意识到人本管理的重要性,把员工的价值与利益放在首位,创造真正以员工为核心和载体的企业

文化。

3.在注重人与人关系谐调的同时,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积极引入生态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以“和”为贵,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求和谐;第二层含义则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要达到和谐统一。道家、《周易》及荀子的思想中都明确提到“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融合的观点。在当代企业中,我们往往注意到人际关系的重要,而相对容易忽视人与自然这个层面,也因此而付出了一定的代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引用,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显得迫切而重要。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能注重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一种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型的管理理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要保护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企业文化的培育,在诸多方面要于生态文化相结合,这样可以更好地维护环境,减少末端治理的代价;同时能够通过“绿色浪潮”提高产品的生态含量,更好地满足现代消费者需求。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化”是必由之路。生态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后,不仅可以扩大企业文化外延,而且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

象。

4.企业文化中发扬谦虚好学的传统美德,推动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发展。

尽管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曾一度丢下了“谦虚好学”这个中华民族的传家宝,但是“善思而好学”、“学而不倦”的精神品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始终闪烁着光辉。在现代社会,学习的含义越来越丰富,范围也越来越宽广,学习重要性更是得到一致认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学习与创新已经成为企业文化的主旋律。未来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有能力比自己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不断创新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氛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必须吸收外域文化的先进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革和创新。事实证明,当今世界最成功的企业是学习型组织,它业绩最佳、竞争力最强、生命力最旺、最具活力。日本企业就是典型,依靠学习外来先进而取得飞速发展。当代中国企业要充分意识到学习对组织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新经济环境中发展学习型组织,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借鉴使企业获得强大的发展动力,以求更新更快的发展。

5.博采传统文化的其他多种优秀的、有特色的内容,并将之灵活融入当代企业文化建设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对当代企业文化的现实价值体现在方方面面,它能够为构建企业价值体系、培育企业精神及企业建设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在建设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中,要对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大力发掘、借鉴与弘扬。将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脚踏实地和扎扎实实的求实精神以及朴实无华的民族性格引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可以在企业内形成活泼又不失沉稳的环境氛围,有助于我国企业在保持民族优秀特质的同时吸纳最新的现代化理念;传统文化所倡导的 “富天下、强天下、安天下”,变革图强,追求自由,追求社会进步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及自强不息、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民族性格对于培育当今的中国企业文化仍然具有重大意义,它对私欲过度膨胀、惟物质利益至上的不良社会风气起到纠正作用,促使企业的发展上升到为国为民的高度,走上健康发展轨道;将传统民族文化中具有鲜明特色的内容如讲诚信、求完美、重深度等以多种形式融入到企业文化的广告、品牌、价格、营销等方面,并不断予以选择、创新,展现资深文化的延展性与可塑性,打造东方活

力文化的优势与魅力。

深刻认识并设法把中国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融合到现代企业文化模式之中,中国的企业文化才有特色,才有生命力。当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要从中国的国情和文化背景出发。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体现时代精神,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并勇于借鉴国外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和指导思想,逐步建立适应于改革开放需要和现代

化进程的中国式企业文化。

综上,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在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对传统文化应当采取批判地吸收继承并灵活发展运用的态度。需要提出的是:企业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企业是否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鉴于当代中国企业文化仍以弱势文化(指一个企业没有典型的可以指导员工各项行为的理念,企业的文化现象大多来自于社会文化)占主导地位,加强对企业文化理论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企业文化的关系还有待与进一步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连玉明.学习型企业[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2]陈亭楠.现代企业文化[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3]戴纲书.现代企业文化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4]朱义禄.诸子百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5]张德.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6]王成荣,周建波.企业文化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7]李天锡.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李光前的影响[J].南宁:大桂侨刊,1994.[8]张德,吴剑平.企业文化与CI策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9]赵建平.企业文化——管理的灵魂[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2.[10]申望.企业文化实务与成功案例[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11]魏杰.企业文化塑造[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12]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3]范喜贵.无形有形——企业文化:管理的第四阶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4]张俊峰.20世纪90年代关于“天人合一”的讨论状况及其内涵分析[J].天府新论, 2004,(2).[15]郭克莎,刘光明.企业文化——世界名著解读[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16]向世陵.中国哲学智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7]王璞.企业文化咨询实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的延伸阅读——试论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上一篇:尊师重教主题班会教案下一篇:放下架子而成功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