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

2024-05-18

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共8篇)

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 篇1

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1)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粮食燃料的生活必需品短缺

(2)人口压力造成消费与积累比例失调,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品任然很低

(3)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4)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

(5)青少年犯罪率偏高

(6)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7)腐败问题严重

中国人存在的问题

(1)处在改革开放的转型时期,没有稳定的社会价值观,(2)科学素质缺乏,迷信,盲从

(3)没有明确的精神支柱,对于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对精神层面追求的淡漠,社会责任感的丧失,(4)心理焦躁

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 篇2

一、中国社会目前迷信存在的原因

1.制度因素

中国社会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社会变动的加剧, 市场经济的风险, 再加上我们社会机制、市场机制尚未完善, 使整个社会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人们的压力增大, 迷信思想乘虚而入。

中国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后, 不仅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大幅提高, 而且人民的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各种信息交流手段日益发达, 电子信息手段成为人们交流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由于网络具有一定的虚拟性, 借由网络来宣传迷信思想也成为时下迷信传播者的便利渠道。借由网络既可以使传播者的身份更具神秘性, 同时也为各种各样的迷信活动披上了科学的外衣。姓名测算, 星座测算, 血型测算等等花样繁多, 被测人只需将自己的个人资料输入某个系统, 等上一会就会得到一个或多个测算结果。百度搜索中仅姓名测算的搜索结果就有7, 950, 000个。在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 人们生活中迷信现象依然屡见不鲜。

网络管理的不健全, 工商管理的缺位, 使网上算命成为游离于政府管辖范围边界的一种“新兴”产业。

其次, 中国现代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人们对未来生活中的不可预期的因素感到茫然, 绵延两千年的封建历史使中国人即使生后在当代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 人们依旧习惯于将目光投向迷信。我们中国人在漫长的封建统治制度下, 往往过着没有社会保障的生活。改朝换代时的战争自不必提, 就是处于稳定时期的封建王朝也很难提供一个有保障的社会福利制度。

当前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正在逐步建立, 但在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容忽视。中国当前的贫富差距过大, 上学贵、看病难、房价高成为现代中国人身上的新的三座“大山”, 而这些都难以通过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虽然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医保、老保、社会失业保障基金的改革, 但基于中国人口基数大, 农村人口比例大, 医保和老保改革成效不能快速改变我国现代人民生活保障的现状, 迷信也就仍然有生存的土壤。虚无的许诺、来世的幸福, 尽管迷信只能给人们提供一种宣泄途径, 但它仍能给贫苦生活带来一种希望。

再次, 中国当代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如何使中国1.67亿 (占全国人口的12.5%) 的老龄人口安度老年, 成为中国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老年人没有过多的劳动能力, 在低收入人群中自然而然成为生活中的负担, 有许多“上门孝子” (上门兜售一些老年健康用品或药品, 有时他们甚至为使老人甘愿购买商品做出一些“孝顺”的行为) 说明现代老龄人口心理空虚的现状。因此老年人更是迷信的“忠实”受害者, 街头巷尾总有成为神棍“捕食对象”的老年人, 新闻中也总会提到类似的诈骗案件, 但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在现代家庭生活中的地位等问题将老年人推向迷信的一边。

2.迷信的伪装

在当代科技普及的程度远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广泛, 但迷信仍然存在广泛的“信众”这与迷信在传播中不断地进行伪装、世界上仍然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有很大的关系。

尽管科学在日新月异地不停发展, 但是世界上仍然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在例如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面前表现出的手足无措, 使人们感到与大自然相比人类是如此渺小。对自然力的崇拜油然而生, 总希望在人与自然之间找到一种连接的桥梁。而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从氏族社会的原始宗教渗透到儒、释、道中国传统文化中, 至汉代“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而“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君权神授”的思想也因为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而被广泛地植根于中国老百姓的心中。科技是人类自身不断发展的强有力的证明, 用科技为各种自然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是人类探索自然的唯一手段。中国人口文盲和半文盲的比重相当大, 大多数人科学素养低, 对现代迷信的识别能力低。而现代迷信正利用了大多数人对科学上的专业名词知之甚少, 往往就是一知半解。这就使初接触的人半信半疑, 久而久之就将迷信“信”成了科学。加之对自然力的崇拜古已有之, 披着科技的伪装使迷信在当今社会大行其道便有了深厚的历史基础与社会环境。

二、当前迷信现象的治理方法

1.要加强对迷信行为的制度管理

这就要求各级工商管理部门以及文化部门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加大执法力度, 打击迷信思想的传播行为。不能只把目光停留在对社会有重大危害的行为上, 而对一般的迷信言论放任自流,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即使只是娱乐大众的迷信行为也会对人们的思想有所侵蚀, 因此一定要严惩利用迷信言行牟取利益的行为, 从一点一滴做起, 净化社会风气。

另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做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面对互联网这个庞大快捷的信息平台, 只有健全法制, 健全对信息发布的管理及处罚制度, 树立在网上发布信息的行为规范, 才能使它不至于逐渐成为一个无国界、无管理、无法律的“三无”领域。在此方面, 美欧许多国家及亚洲的韩国、新加坡等国都开始重视信息管理的立法工作, 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在我国也必须重视起来。

2.要进一步深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物质决定意识, 人们的经济基础对其思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们受迷信思想的蛊惑追根到底是由其生活水平达不到一定标准, 不能满足其生活需要所致。在中国这个并不富裕的人口大国, 还有很多人们难以解决温饱问题, 这从客观上造成了人们的“听天由命”, 不难发现老年人口相对于青年人口迷信程度更高, 农村人口相对于城市人口迷信程度更高, 贫困人口相对于富裕人口迷信程度更高, 因此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加强人们的生活保障是去除迷信的根本措施。

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集中表现在救助标准低且缺乏统一标准;社会化程度低, 投入不足;给付与缴纳相脱节, 权力与义务不统一。导致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得不到保障, 加之两极分化的情况得不到改善, 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人们的不公平感增加又无力扭转现实, 才使迷信思想难以去除。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做到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多种形式, 广泛宣传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方针政策、指导思想和重大意义, 让广大人民群众去认识它、理解它、支持它, 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3.要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提高迷信识别能力

这要求人们在文化知识、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上都以科学为依据, 全面树立科学的价值准则, 摈弃迷信思想。

在文化知识上, 要组织科技工作者结合本职工作编写科普图书、期刊和音像制品, 满足公众对科学知识的渴求。强化对科学文化的教育, 尤其是对孩子的教育, 使人们从小树立科学的思想。同时可以定期开展文化、卫生、科技下乡活动, 针对社会上有关科学和迷信的一些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 组织论坛, 通过摆事实, 讲道理,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判断能力。在思想意识上, 必须加强对全体人们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宣传教育和普及, 造成一种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浓厚风气,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建构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使迷信思想失去其植根的土壤。在生活方式上, 要积极引导人们参与丰富多彩的、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 缓解工作压力, 保持身心健康, 增强对迷信的免疫机能。

另外, 有必要建立一定的心理咨询和生活辅导机构, 关注公众心理健康问题, 大力开展公民心理健康知识的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服务体系。

三、结论

本文以迷信的外界环境和自身特点两方面为出发点, 从当前文化市场工商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和迷信的现代科学伪装特点入手, 探讨解决中国当代迷信问题存在的原因, 立足现实问题, 提出了一些治理对策。以身边常见的迷信现象为探究对象, 更加侧重于迷信的现代存在形态, 以及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分析。希望借此找出迷信思想的具体存在方式及成因, 以利于从根本上消除迷信思想, 弘扬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刘连忠, 徐汉明.迷信存在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J].医学与社会, 2005, (12) , 40-42.

中国金融体系存在的三大问题 篇3

在这里,我们仅就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发展至今仍然存在的三大根本性问题,做简单地分析。

一、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效率依然低下

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可从两个指标得出初步判断。一是储蓄——投资转化率。社会资金转化为投资通常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以信贷资产形式发放给资金需求者,通过财政资金如国债的形式转为投资,通过资本市场如股票、债券等形式转为投资这3个途径。在财政融资方面,尽管中国税收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增加,2012年超过19%,但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30%~40%的比率相比,仍相距甚远,更何况财政支出具有很强的刚性,且大部分支出为非生产性支出。在证券融资方面,由于资本市场的不规范,近年来其占比更有明显下降。由于上述两个融资渠道相对较弱,银行信贷仍然是中国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主要途径。但同时仍有大量的资金沉淀在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并未有效转化为生产性资金。另外,国内储蓄过剩与外资大量涌入的现象并存,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国内金融资源的浪费,反映了储蓄无法顺利地转化为投资。二是M2/GDP指标。实践表明,M2/GDP指标过高通常反映出货币供应量超过经济增长的实际需要,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目前,按照最新测算,中国M2/GDP比率已经达到188%。实际上,该指标曾经在2004年6月末上升到200%,远远超过一般国家100%~150%的正常水平,几乎是世界最高。尽管这里有货币化进程的因素,但M2/GDP这一指标的持续上升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信贷推动特征,而且信贷资产的运用效率趋于下降,不能不说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存在问题。

二、融资结构扭曲,金融体系风险向银行集中

目前,中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衡,间接融资比例过高,增加了银行贷款风险,制约了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按照金融运行的一般规律,短期资金需求主要靠银行贷款,即间接融资的办法予以解决;长期资金的需求主要靠发行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方式来解决,这样可以避免用短期资金来源解决长期资金需求的种种弊端和风险。然而,中国目前的现状却是,90%的长期资金需求都是通过商业银行以间接融资渠道解决。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资产来源又是以短期资金为主,从而产生了短存长贷引发的流动性问题,蕴藏着潜在的金融风险。

三、直接融资体系内结构失调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发展不平衡。目前,国内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和企业债的未清偿余额巨大,但其中企业债券的份额却相对很小。与债券市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股票市场发展迅速。无论是上市公司数量、市价总值、交易规模等都在逐年攀升;二是在债券市场中,企业债的发展有待加强。目前,中国债券市场的品种主要有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特种金融债和企业债四大类。但与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发行规模快速扩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仍然滞后,虽然最近几年发展较快,但融资规模仍有待提高。

中国大学存在的问题 篇4

分类:

● 苏明文

中国的大学教育在世界上属于非常成功,还是非常不成功?对这样一个问题,各人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回答。世界著名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8月14日在新疆乌鲁木齐表示肯定地说:“中国的大学不比美国的差,办得很成功。”当然,杨教授同时指出,中国大学的研究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

同样是学术大师,数学界“诺贝尔奖”——菲尔兹奖(Fields Medal)的唯一华裔得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则毫不客气地指出,以目前中国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甚至连一些院士的文章,都不如美国哈佛大学毕业生的水平。

丘教授同时还痛斥中国学术腐败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并警告如果中国高校的不良学术风气再不整治,中国科技的发展将至少退后20年。

杨振宁教授有关“中国大学办得很成功”的发言经新闻报道后在国内立刻招致了一片批驳和网友的叫骂之声。不过我想以杨振宁教授所处的高位以及年龄的关系,对当今中国大学里面存在的种种弊端可能不是非常清楚、至少没有切身体会。

另外,杨教授的上述发言和表态也要从当时的特定环境和氛围下去理解。我们不可随意妄加指责。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今的中国大学的形象可以说是江河日下。市场化、功利化、庸俗化、浮躁之

风日盛一日。

当前大学教育中的种种不良现象众人早已耳熟能详,一些有识之士也纷纷站出来公开进行批判或以实际行动加以抵制。如此前不久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画家陈丹青,因为不满艺术类研究生招生中把功课考核重点都放在英语和政治上而忽视了专业能力,一怒之下辞职。

他同时指出,大学管理行政化、各种各样所谓的量化指标和填不完的表格让人无所适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国际知名的美籍华裔学者抱着对故国的深厚情感,利用各种途径回国服务。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对中国大学教育和科研体制深表忧虑,不时能在中国的媒体上看到或听到他们的诤言,但他们也常常表示对这些现状无可奈何。

说白了,现有体制的受惠者大多占据了当前大学和科技界资源分配的决策位置,那些享受各种资源和政策利益的一些院士、大学领导、以及一些知名学者们,是这些体制的坚定维护者。

经费申请过程腐败丛生

中国的大学到底怎么了?除了当今中国社会的大背景和体制需要详细解剖之外,我认为最直接的原因有两点非常值得有关当局认真考虑,并痛下决心进行改正,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其一就是所谓的量化考核制度。现在对大学教师的考核非常类似于当年农民在没有进行分产到户之前的劳动打分制。而这样量化的打分制表现出了对科研经费和金钱的顶礼膜拜。在很多大学公开的业绩考核指标中可以看到,申请到100万元的科研经费本身比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或

专利要重要得多。

另外这样的量化考核制度可以完全不考虑教育和科研本身的特点,逼迫教师匆忙发表低水平或不成熟的科学论文。在这样的环境下,那些真正想潜心进行教学和科研的教师要么必须忍受非常贫穷落泊的生活,要么也只能削尖脑袋去找钱!

正如中国媒体上所说,已故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先生当年是非常幸运的。按现在的量化考核指标,陈景润是当不了大学教授的,可能还要卷铺盖走人,因为他几年都没有文章发表。按他的为人和不善于交际应酬,在没有成名前也是不可能申请到大的科研经费的,因此留他又有何用呢?!

另一点就是,大学教师的个人收入和申请到的科研经费直接挂钩。这一点既是中国特色又危害性极大,同时也是科研经费申请过程中种种腐败现象产生的主要根源。

举个例子,在上海这样高消费的大都市,一个大学正教授的基本工资一般每月不到3000元人民币,扣除一些公积金和养老金之后发到手的也就每月2000元左右。而这些教授培养的学生一毕业找到一个像样的工作,立刻可以拿到比他们的老师薪水高的工资,有的还要高出许多。

不过,同为大学教授,那些有能耐拿到大笔科研经费的人,他们的各种收入每年可以达到十几万、甚至高达几十万。

各项批准都要“运作”

大学的各种资源和奖励制度也都向这些人大力倾斜。因此大学里面教师之间贫富极为悬殊,那些能拿到大笔经费的教授、领导活得非常潇

洒。他们领着高薪、有些还开着名车,享受着当今体制下的各种好处。

可以这么说,大量的国家的科研经费可以堂而皇之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个人的腰包或者用于与科学研究没有关系的其他方面(如买车、各种应酬、拉关系等)。

在中国的大学里,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可以说是空前的宽松,而且这也成为大学吸引人才的法码和优惠政策。由于大学评价老师的业绩标准中,拿到多少科研经费是最最重要的业绩指标,在这样的政策环境和评价体系下面,那些会打通各种关节、拉关系、走后门的人就成了大红人,各种各样的荣誉纷至沓来。

实际上不少能申请到大的科研经费的人,往往不做课题(精力和能力有限,可能也不屑去做);能踏踏实实做研究的人,往往难以申请到科研经费。大课题,不经过评审就可以内部小圈子确定下来,小课题则需要大范围评审,是当今科研分配体制的一大顽疾。

另外,由于科研经费和个人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直接挂钩,大家拼命申请经费,由此而来高校科研人员所面对的竞争压力非常大。近年来,不断有高校教师英年早逝,而分析得出的最大原因就是“过劳死”。

为何要那么拼命呢?因为不拼命申请经费和拼命完成任务,个人收入就马上掉下来,而且考核也不一定能过关。其实现在中国政府在大学教育和科研经费的投入上逐年增加,但如何提高这些经费的使用效率和减少其中的腐败现象,可以说直接关系到中国大学教育和科研的成败。

在中国大学和学术界,我常常听到这样一个词:“运作”。说得不客气点,“运作”也就是拉关系的同义词,只不过说出来好听多了。

申请科研经费要“运作”,学术成果鉴定要“运作”,评奖当然要“运作”,而要当选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称号“院士”,那就要全国大“运作”!

申请者个人和所在的单位,会运用各种办法和资源去“运作”。因为当选院士后,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所在单位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国的大学为争取院士名额,可以不惜代价。然而院士毕竟凤毛麟角,很多大学就采取争相聘请兼职院士的办法。因此现在很多院士身兼数职,这样既为所兼职的高校带来荣誉和实际好处,也给院士个人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何乐而不为呢?

科研要从平凡中见伟大

中国院士所享受的各种特权一定让美国院士甚至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所羡慕。有报道称,化学家李远哲教授198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获奖之后,他得到了加州伯克利大学的特殊照顾。

真相原来是,伯克利大学里停车位一直很紧张,李远哲获得诺贝尔奖后,校方就在停车场里划出了一个车位,标上“李远哲博士的优先车位”。

须要说明的是,车位并不是李远哲的专有车位,而只是优先车位——这就是李远哲获诺贝尔奖后得到的唯一特殊待遇。如果中国的院士们也只能得到这样的“特权”的话,可以肯定像现在通过“大运作”来申请院士的人数要少得多、热度肯定要低得多。

在这样的体制下,那些头顶多种光环而且能在这种体制下如鱼得水的一些领导、学者、教授们,又会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指导他们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呢?更不用说这些能人会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大学本科生的教育了。

那些能申请到大经费的教授可以带十几个甚至是几十个研究生,而大量的社会活动和交际应酬同样少不了这些人的身影。难道他们都是超人吗?社会的进步、科学的突破难道仅仅依靠这些大量时间花在“运作”上面的能人吗?

其实科学研究最需要的是平凡中见伟大,默默无闻中去探索科学真理。真诚希望丘成桐教授等的呼吁能引起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为教育和科学发展才是中华民族能否真正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分析 篇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农民的生存理性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由此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转型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落差的体现,也是我国发展战略演进与制度转轨的产物。正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洞察其产生的深刻动因,探寻问题的解决路径,对于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接下来,我查阅资料,对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1.学业方面。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根据网上的资料:四川省妇联2005年的调研结果,农村中14周岁的留守儿童在校率仅88%,在初中辍学学生中,留守学生所占比例较高。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60.4%(眉山市),91%(遂宁市),成绩优良的只有6%(遂宁市)。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成为流失学生中的新群体。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成绩不好。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独立人格逐渐形成阶段、社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学习的自觉性还没有稳定地形成。因此,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必要条件的提供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2.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3.心理方面。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互动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现有的研究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此外,留守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显性与隐性的现实差距,自己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二是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根据调查,有18%的孩子认为自己和父母的感情“淡薄了”,41%的孩子表示只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主要内容是“要钱”,一些留守孩子甚至表示把父母当成了“提款机”。

留守儿童问题因其涉及范围广泛而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包括政府和学校。在政府的倡导下,很多城市学校已经竭尽全力地整合资源,让一些留守儿童享受了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但是,由于城市务工人员收入低微,根本无法缴纳城市学校高额的赞助费和学费。即使经济上有支付能力,也难以要求学校能敞开校门,因为许多学校考虑到这样或那样的因素,不愿意接受这些儿童。为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城市学校的行为,鼓励学校吸收农村儿童,让更多的孩子不再留守。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接下来是对其的分析。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与观念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而明显的。有些父母在外面挣钱后,看到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观念,觉得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与其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供孩子读书,还不如让他们早些走向社会。于是,“蠢孩”逻辑颇为盛行。这在客观上也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而且我觉得在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学校、社会在这方面的责任是显然的。学校除了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外,还应该是社会的一分子,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多地担当起培养关爱孩子的责任。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和小学由于经费、编制和校舍

等因素的限制,往往爱莫能助。另外,社区本来是个熟人社会,在帮助、教育、关爱留守儿童方面,有很多可利用的资源,但是,社区在这方面的行动还是有限的,并没有充分发挥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的作用。

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根据网上的资料,我觉得可以有以下的解决方案:一,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我觉得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只有农村经济跟上去了,农民才不会到城里打工,好好在农村发展,教育孩子。二,建立、完善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社区是个小社会,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乡镇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由村委会负责,联合学校、关工委、妇联、派出所,充分利用老教师、老干部和青年志愿者,构建立体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监护体系。这个体系将有助于全面、动态、细致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情况,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和行为倾向。并且在发现问题之后可以采取联动措施,妥善处理。在这方面,很多地方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三,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因此,父母在这方面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的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一方面,因为亲子关系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人格发展。无论是国外国外教育家的研究,还是国内教育家的研究,都印证了这一点:亲子关系和早期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对儿童的发展起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亲子关系与儿童学业成绩存在明显联系。专家认为,除智力低下和受教育机会缺乏外,儿童由于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不良均可导致学习困难。四,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关爱留守儿童。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首先,学校应健全和完善寄宿制,在此基础上,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生活引导,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解决他们平时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其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以班级为单位,将留守儿童的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再次,家长学校制度正常化、规范化。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会议形式,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了解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制定教育策略。最后,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学校和学生家长之间应建立畅通的定期联系渠道,以便于共同教育管理孩子,家长宜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两次,了解孩子的各方面情况并采取应对措施。班主任可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

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 篇6

■文/肖上贤

摘 要:社会信用体系是促进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生态环境,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尚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本文结合现阶段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建议。关键词:信用 社会信用体系 信用服务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proposal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redit System in China Abstract:Social credit system is 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moting normal operation of market economy, is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market economy.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redit system in our country is still in the first stage, There is a series of questions,such as laws and regulations is incomplete,lack of overall planning,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imperfect.This paper focus on these problems, put forward some development proposals of social credit system construction in china.Keyword:Credit Social Credit System Credit Services

一、引言

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在经济、社会交往中的诚实信任。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信用的经济内涵不断丰富,在商品经济时代,商业信用起着主导作用,信用关系主要体现为债权债务关系,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时代,信贷信用和消费信用逐步成为现代经济活动中最重要形式,信用活动逐步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社会信用体系是由各种信用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逐步融合形成一个统 1 一的体系,其本质是促进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生态环境,包括社会信用制度、社会信用服务和社会信用活动三部分。它以信用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信用服务机构为主体,以合法有效的信用信息为基础,以解决市场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为目的,使守信者受到鼓励,失信者受到惩罚,保证市场经济的公平和效率。

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至此,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二、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取得了不少成就,主要表现为:第一,制定了一些行业性和地方性法律法规;第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一定成就,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已成功建立,部分行业和地方也建立了信用信息系统,并且部分行业之间实现了信用信息共享;第三,信用服务市场格局初步形成,涌现了一批信用服务机构,信用产品不断丰富。但总体来看,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不健全,尤其是全国性法律法规尚未建立

虽然目前一些行业和地方已制定了相关的信用法律法规,但整体来看,覆盖面有限,全国性的专门的信用法律法规尚未建立。目前中国涉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立法散见于《刑法》、《民法通则》、《合同法》、《证券法》、《保险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虽然这些法律法规有从不同的角度对信用行为进行规定,但由于较为零散,且深度和广度不够,均很难形成明确的法律制度和约束机制。更重要的是,对于信用信息采集与评价、信用信息使用、信用市场监管以及信息主体权益保护等方面尚无明确的法律法规,从而导致信用信息开发程度较低,信用服务机构不能依法对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和使用,也无法为社会提供有效的信用服务,严重制约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2、缺乏统筹规划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虽然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已充分认识,但却缺乏统筹规划,对于建设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缺乏统一认识,譬如社会信用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到底是什么?建 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社会信用体系到底要建什么?应采取何种模式建设?建设方法和步骤是什么等等。虽然目前行业和地方纷纷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呈现出表面繁荣的局面,但由于统筹规划的缺失,行业和地方的作用和分工不明确、信息系统运行效率低下、信用数据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3、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信用信息数据涵盖范围有限,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

社会信用信息涉及金融、经贸、财税、工商、物价、公安、海关、司法、质监、劳动保障、环保和住房等一系列行业,目前中国有一些行业尚未建立信用信息系统,导致部分行业信用信息的缺失。此外,从已建立信用信息系统的行业来看,除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覆盖了所有企业和个人的信贷信息之外,其他行业的信用信息基本只局限于执法信息层面,信用信息数据涵盖范围有限。更为重要的是,信用信息分散在各行业,互相割裂垄断,尚未建立合理有效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和共享平台。

4、信用服务机构规模较小,实力较弱

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国先后成立了一些民营征信机构,一些外资征信机构也开始在中国开展业务,截至目前,中国从事信用评级、信用征集与调查的信用服务机构大约有100家。但总体来看,这些机构规模普遍较小,实力较弱,从事综合性业务的机构较少。

5、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信用管理人才匮乏

目前中国信用体系建设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对信用管理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然而中国虽然已经建立了一批征信机构和信用评估机构,但大部分的企业没有自己的信用管理部门,再加上高等院校也较少开设信用管理课程,导致信用管理人才(包括监管人才和市场各参与主体人才)严重匮乏,严重制约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三、加快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

1、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的需要

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二五”期间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扩大内需为未来五年的首要任务。

扩大居民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点,一方面就是要促进居民转变观念,提高信用消费的比重,另一方面,要不断扩大企业信用销售规模。信用消费可以促使消费者将潜在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消费,实现消费规模的扩张;而信用销售所具有的延期付款或分期付款的特点,可以使得企业提前实现销售、锁定目标市场,进而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最终在宏观上带来内需的扩张。信用消费和信用销售作为当前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交易的两种重要形式,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信用销售是信用消费的重要支撑,信用消费又对信用销售起着重要拉动作用。只有通过加强和提升企业和居民的诚信意识,才能有效推动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开展信用销售和信用消费,从而有效地扩大内需,实现通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目的。

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保障信用交易的实现,从而有利于扩大信用交易规模,带动经济增长,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良好的支撑。

2、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1)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制度安排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社会信用体系作为一种信息共享机制和有效的社会机制,通过对失信行为的记录、揭露、信息传播和预警,解决经济社会中信用信息不对称问题,惩罚和警戒失信行为,褒扬和奖励守信行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当前,在各种经济活动中,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偷税漏税、走私骗汇屡禁不止,商业欺诈、逃废债务现象严重,财务失真和假账假票等问题比较普遍,建筑工程招投标弄虚作假、权钱交易滋长蔓延,非法经营问题突出,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对于打击失信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稳定和发展,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保护群众权益,推进政府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4 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改善发展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假冒伪劣和违法违约不仅影响社会信用环境,甚至会破坏国家对外形象,影响到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这在客观上要求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改善社会信用环境。

和谐社会是诚信社会。诚信是社会合作、社会团结和社会和谐的基础。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无信为忧”的社会氛围,可以提高社会诚信水平,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3、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扩大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之下,资源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世界各国已被紧密的连成一个整体。伴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逐步与世界接轨,中国企业也不断走向国外,开拓国外市场,开展跨国经营。

虽然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经济管理体制不断规范和完善,初步建立起了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的涉外法律体系。但是由于产权不明确、法制不健全和信用体系不完善等原因,还难以实现与国际的有效接轨。同时,中国在对外开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市场中的失信现象,如单方毁约和商业欺诈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推进,也影响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

因此,中国企业要走向国际市场,在国际竞争中立足和发展,就需要建立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信用体系,逐步优化经济环境,促使中国企业树立强烈的信用意识,使其靠公平竞争、诚实守信拓展国际市场,使中国品牌、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观走向世界。

四、完善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建立完善的信用法律法规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国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较为完善的国家都建立了完善的信用法律法规,不仅法律法规的种类多,而且涉及的范围也很广。例如,美国制定了16部法律法规来规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5 涉及信用信息采集、加工和使用等各个环节。然而中国至今还没有专门的、全国性的信用立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应加快信用立法,建立健全信用法律法规体系。

在具体法律法规上,应尽快推出《征信管理条例》,同时加快《政府公共信用信息开放条例》、《企业信用征信管理办法》、《个人信用征信管理办法》、《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企业信用评估管理办法》、《不良信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和《征信行业发展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

在进行社会信用立法建设时,还需要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政府行政信息公开与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商业秘密与公开信用信息的关系,三是处理好消费者个人隐私与公开信用信息的关系。

2、完善监管体系

首先,为了切实履行政府对于信用体系建设所承担的职能,应加强总体协调与指导,尽快建立各部门分工明确的管理体制,落实相关职能与任务。考虑到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制度保障工作,涉及到金融、商贸、税务、海关和质监等多个部门,亟需打破各种利益壁垒。建议尽快明确信用服务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建立监管制度,明确监管职责。同时对所有从事信用服务的机构实施特许经营,明确特许经营范围,建立市场准入机制,以规范信用服务机构的发展。

其次,尽快组建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自律作用。

第三,加大对失信行为信息的披露,建立不良信用信息目录,建立黑名单制度,逐步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3、完善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共享机制和共享平台(1)加快行业信用建设

各行业主管部门应按照国务院职能分工与行政管理的实际情况,根据完善行业信用信息资源的需要,加强统筹规划,编制行业信用信息目录,明确本行业信用信息的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将相关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工作,纳入电子政务建设规划。对于已建立全国统一的执法信息系统的部门,要继续完善整合本行业在监管过程中产生的信用信息;对于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执法信息系统的部 6 门,要加大建设力度。

(2)初步建立行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和共享平台

建立信用信息目录,制定信用信息采集标准,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鼓励部门间开展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合作,加强互联互通,整合各行业的信用信息资源,初步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制度与共享平台。信息需求紧迫的行业或重点领域先行试点,积极探索数据交换、信息共享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3)促进地方信用体系建设

一方面,充分调动地方各部门的积极性,探索行之有效的合作路径,形成地方信用体系建设的合力,促进地方信用体系建设快速、高效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与行业信用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之间的衔接与信用信息共享,避免信用信息封锁和重复建设。

(4)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通过多种渠道,按照先易后难、分步推进的原则,加强对已取得工商管理部门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但尚未与银行发生贷款关系的中小企业(不包括个体工商户)信用信息的征集,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5)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加大农村地区信用宣传力度,将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作为加强政银合作,创新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农户信用评价工作为切入点,建立农户信用信息系统,着力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4、完善市场体系

(1)加快培育和发展信用服务机构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高执业水准、种类齐全、功能互补、依法经营、有市场公信力的信用服务机构,依法自主收集、整理和加工信用信息,同时开展多种专业化征信服务,推动信用交易的发展,提高全社会防范信用风险的能力。

一方面,政府各部门切实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加大信息的公开力度。信用信息市场化是征信机构发展的客观基础,是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必 7 由之路。为此,政府部门应加快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推进信用信息的公开化。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的信用数据向合格的征信服务机构开放,以支持社会征信服务行业低成本、高效率的获得信息资源。

另一方面,发展跨地区、跨行业的信用服务机构。鼓励信用服务机构进行跨地区和跨行业发展,各级政府要进行必要的投资,制定有关政策,引导信用行业的均衡发展,形成合理的行业结构。

(2)扩大产品使用范围

推进信用征信产品的市场培育和有效使用。信用征信产品的广泛有效使用是推进信用征信体系建设的重要动力。各有关部门应通过法规和政策来积极引导全社会对信用服务的需求,对一些行业的市场准入要有提供信用产品的特殊要求,逐步推广使用信用征信产品,加快培育征信产品市场。例如,近几年可以重点引导政府采购、住房公积金贷款、政府投融资项目招投标、个人求职、租房、公务员录用、评奖评优、登记注册、资格资质认定、行政审批、领导干部公选和公务员考核等领域市场准入对信用产品的需求。

5、加大信用管理人才培养力度

信用服务具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事业的推进,社会对于信用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应通过在高等院校设置信用管理专业等措施,有针对性的加大信用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未来我国信用管理人才的培训方向至少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就是公共信用管理人才;另一个层面是企业信用管理人才。公共信用管理人才主要是社会行政管理,包括信用监管、信用法律和社会学之类;企业信用管理人才包括银行、征信机构和评级机构等所需的高端信用管理人才。

6、建立健全信用思想教育体系

一方面,加强信用思想教育,统一认识。通过在学校开立信用管理课程、编写信用知识读本、举办信用知识培训和考试、组织信用宣传下乡以及新闻媒体宣传和引导等多种形式,持久、广泛和深入地开展信用宣传教育活动,建立信用普教机制和信用文化宣传长效机制,增强社会信用意识,统一认识,最终形成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的良好社会信用环境。同时将信用思想教育工作纳入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以此来调动政府在信用思想教育体系中的 8 积极性。

另一方面,开展专项整治和警示教育活动。为加强社会对失信惩戒的认识,营造“失信为耻”的社会观念,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应结合当前市场经济中较为突出的问题,积极开展专项整治和警示教育活动。现阶段可重点在信贷、纳税、合同履约、质量、环保、住房、进出口和食品药品等领域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专项整治和警示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刘袁胜:社会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6月

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 篇7

一、深圳市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现状。

1.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当前, 深圳市社会工作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所以, 必须培养一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首先, 要鼓励具有考证资格的群众参加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 其次, 还要将相关社会者的福利与薪酬待遇进一步提高。当前, 深圳市的社会工作者大部分都来自于外地, 对于深圳市的社会风俗、文化传统还不是特别的了解, 同时, 由于在语言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从而使得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诸多的问题, 笔者认为, 深圳市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一批本土社会工作者;此外, 深圳市的社会工作者一般是本科学历或者本科以下学历, 没有较强的实际业务能力, 因此, 吸收高学历的社会工作者也属于深圳市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范畴。下图1显示了深圳社会工作者的学历分布情况:

2.社会工作服务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 深圳市的社会工作不管是在服务范围, 还是在服务内容上, 都相继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其服务范围所涉及的人群十分广泛, 有老年人、青少年、残疾人、吸毒人员等人群。当前, 随着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其服务范围所涉及的领域还会进一步扩大。其次, 服务内容, 包括了个案、小组、心理辅导等内容,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 2010年底, 深圳市已经开展了诸多个案、小组、心理辅导等社会工作, 这在很大程度上为深圳市的社会工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社会工作制度体系的发展情况。当前, 深圳市为了进一步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进程, 为了使社会工作机构与工作者的权益得到良好的保障, 因此, 制定了诸多的制度文件。这些文件涵盖了社会工作的发展模式、社会工作者的工资问题、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水平高低进行评价等内容, 真正树立起了以民生为基本导向, 以政府机构为主导地位, 公众积极主动参与的发展模式。

(二) 存在的问题。

1. 社会工作者的监督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完善。

当前, 深圳市的社会工作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在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时还需要社会工作者主动的寻找服务对象, 而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是服务对象主动的到社会工作机构找社会工作人员, 所以, 深圳市的社会工作者不会像西方国家那样只要在机构上班即可, 而是要被分配到各个用人单位进行工作。社会工作机构主要是通过社会工作者递交的文书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来了解社会工作者的实际工作情况, 通常情况下, 社会工作者一个月才会回到社会工作机构开一次会议, 而在这一天的会议中, 社会工作机构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对诸多的社会工作者进行更深入的谈话, 社会工作者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将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汇报给社会工作机构。另外, 社会工作者的考勤主要由用人单位全权负责, 而由于社会工作者不在用人单位的编制范围中, 因此, 绝大部分的用人单位在社会工作者的考勤管理上比较松弛, 这就使得社会工作者监督管理水平低下, 并且, 长此以往还会使得部分社会工作者对工作形成了消极的态度, 严重者会出现迟到、早退的现象。

2. 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条件较差, 缺乏硬件设施。

大部分的社会工作者被分派到用人单位之后, 其办公场地与办公设施都是由用人单位提供;由于用人单位对社会工作者的实际工作情况了解的不多, 为了将办公费用开支进一步降低, 通常只提供办公室、办公桌等基本设施给社会工作者, 很少为他们提供电脑、传真机等设施;而当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使用传真机等设施时, 只能向用人单位借用, 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着诸多的不便。

3. 社会工作者的实际业务能力不高。

当前, 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仍然停留在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状态, 并且由于社会工作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因此, 从事社会工作方面的人员都较年轻化, 严重缺乏实际业务能力和工作技巧, 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就会感觉到能力有限。由于有的社会工作者之前所学的不是社会工作专业, 因此, 他们的工作理念及价值观与社会工作的实际要求不相符, 对于社会工作的方法技巧掌握的也不够全面, 这是导致实际业务能力低下的重要因素。

二、解决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 加大社会工作宣传力度。

可以通过开展一些研讨会、培训班等诸多方式, 以此促进政府部门以及用人单位对社会工作形成统一的认识, 并且, 还应大力宣传社会工作过程中取得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以及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 从而让群众对社会工作取得的业绩充分的认识与了解, 同时还要树立起他们在今后中出现困难找社会工作机构的意识。

(二) 将社会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应不断加强自主学习能力, 工作之余应看一些与自己服务有关的成功案例, 将其处理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全面掌握, 另外, 社会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要总结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不断的将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同时, 社会工作者还要积极的参与政府或者机构组织开展的业务培训活动, 吸收一些成功的经验, 以此为今后的业务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建立完善的社会工作制度。

应在现有的制度基础上进一步更新, 将社会工作者的升职与考核评价标准明确;将现有制度中存在的不合理的部分进行全面的改进;加快建立相关制度的进程, 从而将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有效的解决。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当前, 深圳市社会工作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所以, 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对深圳市社会工作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的还不很全面, 仅供参考。

摘要: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 充分的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以及方法, 对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社区提供优质的服务, 其不仅能够促进社会关系协调一致, 而且还能够有效的处理和预防社会问题的发生。本文主要对深圳市社会工作者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了阐述,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其存在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现状,问题

参考文献

①刘淑娟.深圳市社会工作发展及对我省的启示[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0-6第3期第8卷.

②文军.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J].社会科学, 2009 (7) :66-70.

③柳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上) [J].中国社会工作, 2009 (7) :12-14.

中国真正的社会问题是“剩男” 篇8

报道说,这出话剧呈现了诸多“剩女”的第一手口述,它的成功反映了年轻未婚女性在中国所引发的关注度。

媒体没完没了地报道“剩女”现象,女权主义者对这种歧视怒不可遏,而旨在解决这一“问题”的相亲及相关产业蓬勃发展。政府也出手帮助“人老珠黄”的未婚女性,教育她们不要挑剔,要懂得施展魅力但不要黏人。

报道称,相比之下,中国真正剩下的人群——男性,受到的关注明显不足。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和重男轻女思想导致如今30岁以下男性的人数比女性多出约2000万。即使所有女性都听取政府的建议不那么“挑剔”,也仍将有2000万男性剩下来。“剩女”是可避免的社会用语,“剩男”则是不可回避的统计学现实。

在接受《南华早报》记者采访时,学者兼作家罗爱萍大谈“剩女”为什么总和高学历高收入女性挂钩。她说,这是因为这一群体往往是具有发展前景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没有听到太多人谈论“剩男”话题。报道说,中国典型的“剩男”生活在偏远和欠发达地区,收入低,前途不佳。因为不能给家族传宗接代,他们被称为“光棍”。他們不是广告商追逐的对象,因此在市场的喧嚣中无人问津。

然而,报道同时指出,“剩男”对中国构成的挑战是惊人的。他们是一系列日益严重的问题的当事人,因为女性这一资源越来越稀缺。把女性称为“剩女”大错特错,不仅仅是从语义学的角度才这么说。

延伸阅读

中国如何解决“剩男剩女”问题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称,当代中国的结婚率正在下降,尤其是在大城市。但是,中国政府认为家庭不仅是社会的基石,也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对于中共来说,剩男剩女问题是一个事关全国的危机。

一些媒体向中国年轻女性传递出的信号是,如果不在学业完成后迅速定好终身大事,她们就会被剩下。虽然大多数社会都重视婚姻,但是婚姻与不动产挂钩如此之紧密的,在中国以外的地方还是很少见的。要结婚,必须购买婚房。中国夫妇在购买不动产时几乎都没有做出平等的财务安排。大多数女性把婚房所有权让给了丈夫。

原因何在?因为这种做法太不浪漫了,也因为相关文书工作很麻烦。结果,在中国最大的四座城市中,大约80%的男性把名字登记在双方共同出资购买的房产证上。显而易见,女性名下没有硬资产导致其在夫妻关系变坏时更加难以脱身。

上一篇:评课总结下一篇:速冻食品年度营销方案